“圣人之徒”的儒生情怀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张其昀是我国现代著名学者,他不仅继承浙东学人经世致用的务实风格,而且积极吸纳新知,在史地学术、教育、哲学、国防战略、中外文化交流等多项领域,均有独到的学术贡献。张其昀的“儒生”本色,在1949年之前,主要表现在关心国家、民族的命运,澄思渺虑、潜心研究,不懈地为时代困境寻找出路的天下情怀上。赴台之后,他为传承道统、弘扬民族文化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其治学重心也从地理学向历史文化倾斜,并对儒学本身做出系统的解读与阐释。研究张其昀其人其学,对于二十世纪的中国学术思想史具有特殊的意义,他不仅在传统分崩离析的二十世纪担负起传承道统的一份重任,更于中西交汇的时代机遇中,为推动现代新儒学的发展,做出了积极、重要的努力。众所周知,传统儒学在二十世纪遭到了极大挑战,从内涵都社会影响都发生了变化。这一抽象的变化如何生动具体地体现在个体身上,张其昀其人其学不失为一个典型的个体样本。
     论文的创新点在于把张其昀的儒生情结与学术活动结合起来,把人物内部的动力与外部的努力结合起来,以较为全面地诠释人物及其学术。全文以“儒生”与“学术”为关键词,前者贯穿于第一至六章,后者贯穿于第一至五章。第一章主要讨论张其昀的庭训、师承,及其克勤克俭的治学、治事精神。该章以丰富的资料补充了前人论张氏所受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之不足。前人多论其师柳诒徵、刘伯明,而较少论及竺可桢对他的教育影响。该章不但汇总、充实并深化了这三面的师承与学术源流,并提出国学大师王伯沆对其个性修养与道统意识的涵养不容忽视。前人论张氏治学、治事的细节,极为零散,该章在此方面汇总了大量的资料,并提炼出“克勤克俭”的这一核心性格要素。此要素不仅是张氏在治学、兴学上获得成就的重要因素,同时也体现了其对中国传统学人精神的传承。
     第二章主要梳理、论述张其昀的著述情况,及其在发展学术、文教事业方面的主要贡献。该章将人物生平与著述的发表、出版情况密切结合起来,在梳理著述概况的同时,彰显了人物在不同时段的关注重心,以及人物生平与学术关注重心的互动关系。此外,张其昀在地理学、方志学、当代史研究等方面均成就斐然,论文主要出于篇幅结构上的考虑,而未将这些列为考察重点,故在著述整理部分予以适当呈现。张其昀经历了近代学术向现代学术的转型,并曾组织、领导大规模的学术活动,扮演过“学术领导人”这一在现代学术事业中越来越突出的角色。该章突出了张其昀的这一特殊角色。第三章主要溯源张氏“史地结合”的治学理念,并抽象概括出这一理论体系,再结合具体的治学实践,阐发张氏对“史地结合”的灵活运用,突出了该方法的优点。此外,张氏以“史地结合”的理念创办了浙江大学史地系,并将其建设为民国时期国内一流的史地系,该章亦究明了张氏的“史地结合”思想与浙江大学史地系的互动关系。
     第四章主要抽象概括出张其昀“思想创造历史”的理论系统,并论述了张氏在这一历史观的引导下,如何认识曾创造中国历史人文的思想。思想是人类的特性,张氏主张“思想创造历史”,精英史观遂成为此一理念的伴生物。值得注意的是,张氏既认为“大人物”们主导了历史,其对历史进程的影响不容忽视,又申明不能神化精英人物。该章还论述了张氏学以经世,为探索新思想、新的文化动力而作出的诸端尝试与努力。第五章首先究明张其昀为什么要笔削史料,而刻意以修撰通史的方式“综合中历史文化的精华”。接着论述张氏考察国史的独特的文化审美视角,最后论述了他以上述方法撰修通史的得失。第六章主要从文化信仰方面,阐释张其昀崇拜孙中山、追随蒋介石的根本原因。说明民族传统文化是联接华夏儿女的血脉津梁,只有充分尊重传统文化,才能博得文化保守主义者如张氏等“顽固分子”的认同,从而能获得最广大范围的华人群体的认同。
     张其昀一生向往孔子学说,立志要“为往圣继绝学”,愿做二十世纪的“圣人之徒”。他一生孜孜治学,尤其善长运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把文化观念、历史、地理、军事、经济等统一起来说明问题。他热爱学术,不仅志在传承民族学术,更在学以经世,勉力以学术强国的梦想和努力,而躬行实践儒家“治国、平天下”的垂教。张氏生前在台湾高倡复兴文化,即以传统融合现代,对中西文化察其异而会其通,贯通新旧,融合文质。一方面“要以东方文化为基本,去芜存菁,除弊兴利”,一方面要深究近代科学,“采取西方文化之所长”,作为新血液,以造成现代中国的新思想。再以此新思想作为一种文化动力,而致力于复兴中华民族。此与当前“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乃至“中国梦”的主流思潮遥相呼应。可知时间虽分过去、现在与未来,空间虽有东西南北与海内、海外,但华夏子孙的爱国情感和“民族心”却是相通的。
Chang Chi-yun as one famous scholar in modern China, not only inherited the pragmatic style of Zhedong scholars, but also made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 to History and Geography, education, national defense strategy, the Sino-foreign cultural exchanges and so on, actively absorbed in new knowledge.Chang's color of "Confucian scholar" was mainly reflected in paying close attention to the fate of the country, concentrating on research, and constantly exploring the way forward through the era of predicament before1949. With making the modern interpretation of Confucianism, he has made great efforts to inheriting the tradition, promoting the national culture in Taiwan, meanwhile the core of his research tilted from geography to history and culture. Research on Chang and his academic work, has special significance to the history of Chinese academic thought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He not only carried a heavy burden of inheritance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but made a positive, significant effort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odern neo-Confucianism in the convergence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As we know, the traditional Confucianism has faced a great challenge in twentieth Century, and changed from the content to the social influence. Chang with his academic work became a typical sample to show how the abstract change was vividly reflected at individual.
     This paper creatively combinated the Confucian complex with the academic activities, the internal power with the external efforts, to comprehensively interpret Chang's character and study."Confucian" and "academic" as key words, the former ran through the first to the sixth chapter, the latter through the first to the fifth chapter. Chapter I was focused on the family education, teachers and the industrious and frugal spirit, making up the previous studies with a wealth of information. The relavent researches mainly discussed about Liu Yi-zheng and Liu Bo-ming, rarely to mention Zhu Ke-zhen. This chapter not only aggregated, enriched, and deepened the educational impact of three teachers as Chang's academic origins, but put forward that the influence from Wang Bo-hang to Chang's charater and the Confucian sense can not be ignored. Previous researches on Chang's life details extremely scattered, the chapter aggregating a large number of data, extracted "diligence and frugality" as the core of Chang's character, which was the important factor to Chang's achievements in research and education, also reflected on inheriting the spiri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scholars.
     Chapter II mainly discussed Chang's writings, and the contribution to develop researches, culture and education. The chapter combined his life and writings closely, highlighting his focus in different periods, as well as interaction between his life and focus, while combing the writings. In addition, Chang made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in Geography, Chorography, and Contemporary History and so on, which not the focus of paper, only be appropriately presented for structure. Chang experiencing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the traditional to the modern studies, had been organized large-scale academic activities, played the special role of academic leaders which becoming more and more prominent in the modern academic career, was highlighted in this chapter. Chapter Ⅲ mainly traced Chang's idea of "the combination of History Geography", and abstracted the theoretical system, then combinating with the concrete academic practice, elaborated on the flexible application to highlight its strengths. Besides, the chapter detailedly analysed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idea and the department of History and Geography in Zhejiang University. Chang founded it according to the academic idea, which had become into the first-class department of History and Geography in the Republican period.
     Chapter IV mainly abstracted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thoughts create history", and discussed how Chang understood the idea of creating Chinese history and culture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at. Chang advocated "thoughts create history", which brought historical elitism for thoughts as human characteristics. Notably, Chang considered "big man" as the dominant force in history, whose influence on the process of history can not be ignored, meanwhile proposed the elite can not be deified. The chapter discussed the attempts and efforts of Chang to explore new ideas as new cultural power for practical utility. Chapter V investigated why Chang deliberately cut historical materials to synthesize the essences of Chinese history and culture by the means of compiling a general history, and discussed the special cultural and aesthetic perspective of research on national history, finally probed into its gains and losses. Chapter VI chiefly interpreted the cultural reason for Chang to worship Sun Yat-sen as well as follow Chiang Kai-shek. National traditional culture as a bridge connects with all of Chinese together. The full respect for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can win the identity of the cultural conservatives such as Chang etc., thus conveniently identified by the broadest masses of Chinese.
     Longing for Confucianism, Chang Chi-yun determined "to inherit the sage's knowledge", with a will to be Confucius' disciple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Adept at interdisciplinary approach all his academic life, he combined all of cultural concept, History, Geography, Military, and Economics etc. to analyse problems. Keeping the dream and efforts of "academics strengthening the nation", he carried out Confucian thoughts of "country management" and "world peace". He advocated the cultural revival in Taiwan, namely compromising the modern and the traditional, the old and the new, content and form, and differentiating as well ae cohering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On one hand,"to consider the oriental culture as the basis, rejecting the worthless, and keeping the valuable", on the other hand, to study the morden science,"learning advantages of western culture" as new blood to creat the new ideas for modern China, which as new cultural force will contribute to the national rejuvenation. That echoes the mainstream ideology of "achieving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even "China Dream" in current. Through all time and places, Chinese people's patriotic feeling and their "heart of the nation" has always been connected.
引文
1 参阅华冈学会:《张其昀博士简历》,刘承洲、陈文尚:《张创办人晓公博士的游踪(年表)》,见潘维和主编:《张其昀博士的生活和思想》上册,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出版部,1982年版,第623-625、711-718页;宋晞:《张其昀先生传略》,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出版部,2000年版,第1-27页:王永太:《凤鸣华冈——张其昀传》,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86-291页;张其昀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编辑委员会:《张其昀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出版部,2000年版,第588-589页。
    2 侯中一:《杏坛巨子张晓峰博士》,潘维和主编:《张其昀博士的生活和思想》上册,第1414页。
    3 依次就读的学校为:鄞县西南乡西杨村“启文小学”、西南乡“鄞县第四高级小学”、宁波“浙江省立第四中学”、“南京高等师范学校”。
    4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17册,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出版部,1989年版,第8993页。
    5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10册,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出版部,1988年版,第5059页。
    6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17册,第9049页。
    7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10册,第5059页。
    8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6册,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出版部,1988年版。第2935页。
    9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6册,第2936页。
    10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6册,第2937页。
    11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17册,第8994页。
    12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17册,第9043页。
    13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10册,第5062页。
    14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17册,第8994页。
    15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17册,第9049-9050页。
    16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10册,第5093页。
    17 王永太:《凤鸣华冈——张其昀传》引言,第3页。
    18 郑彦棻:《四十余年不平凡之交——纪念张其昀晓峰兄逝世周年》,私立中国文化大学张其昀先生纪念文集编纂委员会编:《张其昀先生纪念文集》,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出版部,1986年版,第15页。
    19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20册,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出版部,1989年版,第10640页。
    20 罗义俊编:《评新儒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9页。
    21 张其昀:《张其昀下先生文集》第9册,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出版部,1988年版,第4356页。根据张其昀的回忆,“任公晚年在天津南开大学(民国十年)及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民国十一年)任特约讲座,均为期甚短”,“中国历史研究法为民国十年在南开大学讲稿,先秦政治思想史为民国十一年在东南大学讲稿”,“先生在金陵讲学,不及三月,而教泽在人,令人念及,辄与高山大泽之思,岂非其成效欤”。并参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9册,第4352、4358、4348页。
    22 胡适:《胡适家书》,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448页。
    23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10册,第5211页。
    24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10册,第5239页。
    25 华冈学会:《张其昀博士简历》,潘维和主编:《张其昀博士的生活和思想》上册,第625页。
    26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续编》第1册,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出版部,1995年版,第418页。
    27 吴经熊:《乐观进取、万古常新》,潘维和编:《张其昀博士的生活和思想》下册,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出版部,1982年版,第1304页。
    28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续编》第1册,编辑凡例,第1页。
    29 张镜湖博士(1927-),为张其昀先生之独子,自1948年从浙江大学史地系毕业后即赴美深造,于1954年获克拉克大学(Clark University)地理学博士学位,曾先后在约翰霍普斯金大学、哈佛大学、威斯康辛大学从事研究工作,担任过美国地理学会期刊的编辑,自1959年开始在夏威夷大学任教,直到1984年方辞去夏威夷大学教授的职务,接长其父在台湾创办的中国文化大学。中国文化大学:http://www2.pccu.edu.tw/cuaa/trustees-chair.asp
    30 宋晞:《张其昀先生传略》,第1页。
    31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1册,自序,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出版部,1981年版,第1页。
    32 《西杨村》,参宁波地名网:http://www.nbdm.gov.cn/homepage/community_view.aspx?id=1489
    33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1册,自序,第1页。“文懿”即杨守陈的谥号。
    34 散木:《1949年周恩来究问浙江大学“拒竺”风波始末(下)》,《历史学家茶座》,2009年第3辑(总第17辑)。
    35 宋晞:《张其昀先生传略》,第1页。
    36 鄞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鄞县志》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2093页。
    37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1册,自序,第1页。
    38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1册,自序,第1页。
    39 原文为“召平、董公、四皓、鲁两生之流,士不以秦而贱也。伏生、浮丘伯之徒,经不以秦而亡也。万石君之家,俗不以秦而坏也”。参(南宋)王应麟:《困学纪闻》上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17页。
    40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1册,自序,第2页。
    41 宋晞:《张其昀先生传略》,第50页。
    42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1册,自序,第1页。
    43 《近代诗人洪允祥》,慈溪政府网:http://www.cixi.gov.cn/art/2008/1/30/art_14500_170481.html
    44张其昀:《张其昀下先生文集》第9册,第4378页。
    45 张其昀:《张其昀下先生文集》第10册,第5068页。此诗本是《鲒琦亭集》的作者万斯同离乡赴京修《明史》时,黄宗羲的临别赠语。
    46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1册,自序,第1页。
    47 宋晞:《张其昀先生传略》,第51页。
    48 宋晞:《张其昀先生传略》,第44页。
    49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9册,第4362页。
    50 宋晞:《张其昀先生传略》,第51页。
    51 《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歌歌词》,东南大学校史馆:http://history.seu.edu.cn/s/49/t/30/p/1/c/458/list.htm
    52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9册,第4711页。
    53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9册,第4712页。
    54 柳诒微:《中国文化史》上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263页。
    55 柳诒微:《中国文化史》上册,第267页。
    56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9册,第4717页。
    57 柳诒微,《中国文化史》下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969页。
    58 (清)顾炎武著:《日知录》,“作者识语”,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1997年版。
    59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4册,自序,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出版部,1982年版,第1页。
    60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1册,自序,第3页。
    61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4册,自序,第1页。
    62 邓景衡:《张晓峰先生之地理学思想》,潘维和主编:《张其昀博士的生活和思想》上册,第1011页。
    63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9册,第4716页。
    64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9册,第4715页。
    65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4册,自序,第1页。
    66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9册,第4714页。
    67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4册,自序,第1页。
    68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1册,自序,第3页。
    69 该文义以《读<史通>与<文史通义·校雠通义>》为题,于同年发表于《史地学报》第1卷第3、4期。
    70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9册,第4716页。
    71 吴忠良:《传统与现代之间——南高史地学派研究》,北京:华龄出版社,2006年版,第15页。
    72 吴忠良:《传统与现代之间——南高史地学派研究》,第22-23页。
    73 《中国与中道》发表于《学衡》杂志1925年第41期。
    74 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即为该校前身。
    75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1册,自序,第2页。
    76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9册,第4713页。
    77 王永太:《凤鸣华冈——张其昀传》,第1页。
    78 “标竿杂志”:《我们的信念“行、均、一”三字诀》,潘维和主编:《张其昀博士的生活和思想》下册,第1609页。
    79 根据戴运轨的回忆,“晓峰先生是浙江鄞县西南乡人,我是奉化大桥人,相隔数十里路,可以说是小同乡。民国四年,晓峰先生考入宁波府中(后来改名省立第四中学),......当时我与晓峰先生和黄正铭先生为同窗好友,晓峰先生较幼低一班,正铭先生低二班,但是每次考试,都是各班第一名,得免缴一切费用”。参戴运轨:《我所知道的张晓峰先生》,潘维和主编:《张其昀博士的生活和思想》上册,第634页。
    80“标竿杂志”:《我们的信念“行、均、一”三字诀》,潘维和主编:《张其昀博士的生活和思想》下册,第1609页。
    81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9册,第4713页。
    82“标竿杂志”:《我们的信念“行、均、一”三字诀》,潘维和主编:《张其昀博士的生活和思想》下册,第1610页。
    83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1册,自序,第3页。
    84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9册,第4714页。
    85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9册,第4716页。
    86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3册,附记,台北:华冈出版有限公司,1976年版,第247页。
    87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续编》第1册,第213页。
    88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2册,附记,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出版部,1982年版,第192页。
    89 即金陵大学前身。
    90 《刘伯明》,南京大学校友总会:http://www.nju.org.cn/xyrw_view.do?depid=133
    91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1册,自序,第2页。
    92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1册,自序,第2页。
    93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1册,自序,第2页。
    94 王成圣:《文化复兴巨擘张其昀先生》,潘维和主编:《张其昀博士的生活和思想》上册,第658页。
    95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9册,第4369页。
    96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9册,第4363页。
    97 《竺可桢(1890-1974)》,东南大学校友总会:http://seuaa.seu.edu.cn/s/14/t/1002/a/2088/info.htm
    98 吴忠良:《传统与现代之间——南高史地学派研究》,第18页。
    99 刘盛佳:《张其昀的地理思想和学术成就》,张其昀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编委会编:《张其昀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第230-231页。
    100 梦渊:《“东南大学之父”郭秉文》,新浪网:http://news.sina.com.cn/c/2007-11-22/124714365014.shtml;
    101 倪渭卿:《记华冈兴学的张晓峰先生》,私立中国文化大学张其昀先生纪念文集编辑委员会编:《张其昀先生纪念文集》,第110页。
    102 王永太:《凤鸣华冈——张其昀传》,第287页。
    103 宋晞:《张其昀先生传略》,第4页。
    104 蒋君章:《追怀张其昀先生》,私立中国文化大学张其昀先生纪念文集编辑委员会编:《张其昀先生纪念文集》,第167页。
    105 贺忠儒:《张晓峰先生对中国地理学之贡献》,潘维和主编:《张其昀博士的生活和思想》上册,第976页。
    106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20册,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出版部,1989年版,第10918页。1919年,张氏入读南高后的第一学期,柳冶徵本教诸生国文。期终之际,一年级生的国文科考试被排在最后,“青年们归心如箭,大家要求免考,以平时成绩代替”,柳氏不允。部分学生径直归乡,余下的另一部分人也不参加考试,柳氏在课堂上端坐了两小时方离开。新生们才都慌了,“亲往认罪,自请处分,并恳求有一次补考的机会”,总算保全了学籍。柳氏自此不愿再教诸生国文,后由王伯沆接替。参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9册,第4714页。
    107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20册,第10916-10917页。
    108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20册,第10915页。
    109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20册,第10917页。
    110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20册,第10918页。
    111 胡适即称张氏为“从未出国门的苦学者”。胡适:《胡适日记全编》第7册,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540页。
    111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1册,第87页。
    112 “标竿杂志”:《我们的信念“行、均、一”三字诀》,潘维和主编:《张其昀博士的生活和思想》下册,第1609页。
    113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10册,第5198-5199页。
    114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1册,自序,第1页。
    115 侯中一:《杏坛巨子张晓峰博士》,潘维和主编:《张其昀博士的生活和思想》下册,第1415页。
    116 周邦道:《南雍感旧》,潘维和主编:《张其昀博士的生活和思想》上册,第804页。
    117 参见王永太:《凤鸣华冈——张其昀传》,第221-223页;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25册,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出版部,1991年版,第13114-13116页。
    118 “荆公”即荆国公王安石,曾任鄞县知县,“谢山”则是鄞县史学巨子全祖望的号。参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1册,自序,第4页。
    119 张氏虽然没有做过研究生,却有三个名誉博士头衔,曾于1957年获美国西东大学(Seton Hall University)荣誉法学博士学位,当时由董显光代为接受;又于1966年率团赴韩、日、美、加四国访问,先后接受韩国庆熙大学、美国圣若望大学(St. John's University)授予的名誉文学博士学位。见王成圣:《游踪万里心怀天下》,张其昀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编委会编:《张其昀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第414页;宋晞:《张其昀先生传略》,第17页。
    120 刘盛佳:《张其昀的地理思想和学术成就》,张其昀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编委会编:《张其昀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第219页。
    121 宋晞:《张其昀先生传略》,第53页。
    122 “民国二十五年春,他(笔者注:胡适)从北平给我一信,约我是年秋到北大教课,并附寄聘书。他并说,当初北大校长蔡孑民先生派姚从吾、毛子水赴德留学,目的在造就地理学人才,但他们到了德国,改变了初衷。现在他任北大文学院院长,聘请作者的用意,是想建立地理学系,因为北大地质学系是最著名的。当时作者打算赴英国研究一二年,覆信须俟英国回来再看情形。但不久竺师受命为国立浙江大学校长,约我在新办的史地学系当主任,师命不可违,因之放弃留英计划。”见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9册,第4570页。
    123 华冈学会:《张其昀博士简历》,潘维和主编:《张其昀博士的生活和思想》上册,第623页。
    124 陈克诫:《教育家张其昀先生》,私立中国文化大学张其昀先生纪念文集编辑委员会编:《张其昀先生纪念文集》,第32页。
    125 潘重规:《书生本色》,潘维和主编:《张其昀博士的生活和思想》上册,第768页。
    126 任美锷:《学贯史地、博学勤奋、谆谆教导、万世师表》,张其昀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编委会编:《张其昀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第191页。
    127 闻立中、申明珠:《一生牺牲奉献为国鞠躬尽瘁,晓峰先生走了典范长留人间》,私立中国文化大学张其昀先生纪念文集编辑委员会编:《张其昀先生纪念文集》,第231页。
    128 蔡栋雄:《一介书生与他的教育王国》,私立中国文化大学张其昀先生纪念文集编辑委员会编:《张其昀先生纪念文集》,第205页。
    129 乔宝泰:《我对创办人的认识——恩师张晓峰先生八秩华诞献辞》,潘维和主编:《张其昀博士的生活和思想》下册,第1354页。
    130 程榕宁:《张其昀的治学方法和原则》,潘维和主编:《张其昀博士的生活和思想》上册,第935页。
    131 蔡栋雄:《一介书生与他的教育王国》,私立中国文化大学张其昀先生纪念文集编辑委员会编:《张其昀先生纪念文集》,第205页。
    132乔宝泰:《我对创办人的认识——恩师张晓峰先生八秩华诞献辞》,潘维和主编:《张其昀博士的生活和思想》下册,第1354页。
    133 蔡栋雄:《一介书生与他的教育王国》,私立中国文化大学张其昀先生纪念文集编辑委员会编:《张其昀先生纪念文集》,第206页。
    134 乔宝泰:《我对创办人的认识——恩师张晓峰先生八秩华诞献辞》,潘维和主编:《张其昀博士的生活和思想》下册,第1353页。
    135 宋晞:《张其昀先生传略》,第94页;陈述彭《中华文化与素质教育的一代宗师》,张其昀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编委会编:《张其昀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第264页。
    136 施雅风:《史学精神与地学研究——诚挚怀念张晓峰师长》,张其昀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编委会编:《张其昀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第235-236页。
    137 梁实秋:《好大喜功的晓峰先生》,潘维和主编:《张其昀博士的生活和思想》上册,第739页。
    138 乔宝泰:《我对创办人的认识——恩师张晓峰先生八秩华诞献辞》,潘维和主编:《张其昀博士的生活和思想》下册,第1354页。
    139 吴宗岳:《张晓峰有类王安石》,张其昀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编委会编:《张其昀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第277页。
    140 谢觉民:《敬悼张晓峰师》,张其昀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编委会编:《张其昀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第256页。
    141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9册,第4713页。
    142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20册,第10918页。
    143 程榕宁:《张其昀的治学方法和原则》,潘维和主编:《张其昀博士的生活和思想》上册,第935页。
    144 黎东方:序(二),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3册,第3页。
    145 任美锷;《学贯史地、博学勤奋、谆谆教导、万世师表》,张其昀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编委会编:《张其昀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第190页。
    146 李桂珍:《忆往事·感恩师》,张其昀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编委会编:《张其昀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第460页。
    147 施建生:《追忆与晓峰先生交往的岁月》,张其昀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编委会编:《张其昀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第372页。
    148 陈建宇:《廉洁自守淡泊自甘献身教育著作等身》,私立中国文化大学张其昀先生纪念文集编辑委员会编:《张其昀先生纪念文集》,第232页。
    149 吴宗岳:《张晓峰有类王安石》,张其昀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编委会编:《张其昀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第278页。
    150 林香葵:《鼓励妇女从政的张其昀博士》,潘维和主编:《张其昀博士的生活和思想》下册,第1604页。
    151 王成圣:《张其昀二三事》,私立中国文化大学张其昀先生纪念文集编辑委员会编:《张其昀先生纪念文集》,第52页。
    1s2马起华:《忆念张晓峰师》,私立中国文化大学张其昀先生纪念文集编辑委员会编:《张其昀先生纪念文集》,第95页。
    153叶明勋:《晓峰先生的典范》,张其昀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编委会编:《张其昀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第308页。
    154 魏伟琦:《伟大的垦荒者创办人张其昀教授》,潘维和主编:《张其昀博士的生活和思想》上册,第700页。
    155 林香葵:《鼓励妇女从政的张其昀博士》,潘维和主编:《张其昀博士的生活和思想》下册,第1604页。
    145 张载宇:《国防研究院园丁——张其昀博士的风范》,私立中国文化大学张其昀先生纪念文集编辑委员会编:《张其昀先生纪念文集》,第124页。
    157 王大任:《我认识晓峰先生的回忆》,私立中国文化大学张其昀先生纪念文集编辑委员会编:《张其昀先生纪念文集》,第45页。
    158 廖一瑾:《张创办人其昀先生的宗教情怀》,私立中国文化大学张其昀先生纪念文集编辑委员会编:《张其昀先生纪念文集》,第141页。
    1s9宋晞:《张其昀先生传略》,第49页。
    160 参唐棣:《遥远的追思》,私立中国文化大学张其昀先生纪念文集编辑委员会编:《张其昀先生纪念文集》,第108页:李昂:《儒者风范》,潘维和主编:《张其昀博士的生活和思想》上册,第847页。
    161 廖一瑾:《张创办人其昀先生的宗教情怀》,私立中国文化大学张其昀先生纪念文集编辑委员会编:《张其昀先生纪念文集》,第141页。
    162 乔宝泰:《我对创办人的认识》,潘维和主编:《张其昀博士的生活和思想》下册,第1348页。
    163 吴经熊:《华冈张创办人铜像揭幕典礼致辞》,潘维和主编:《张其昀博士的生活和思想》上册,第725页。
    164 蔡汉贤:《以善尽职责来恭祝创办人长寿》,潘维和主编:《张其昀博士的生活和思想》下册,第1473页。
    165 许之坤:《祝总统府资政张其昀博士八秩嵩庆》,潘维和主编:《张其昀博士的生活和思想》下册,第1509页。
    166 谢觉民:《敬悼张晓峰师》,张其昀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编委会编:《张其昀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第258页。
    167 倪渭卿:《记华冈兴学的张晓峰先生》,私立中国文化大学张其昀先生纪念文集编辑委员会编:《张其昀先生纪念文集》,第109页。
    168 缪培基:《亦师亦友》,潘维和主编:《张其昀博士的生活和思想》上册,第811页。
    169 黎东方:《由小处见伟大》,潘维和主编:《张其昀博士的生活和思想》上册,第735页。
    170 马启华:《忆念张晓峰师》,私立中国文化大学张其昀先生纪念文集编辑委员会编:《张其昀先生纪念文集》,第97页。
    171 程榕宁:《张其昀的治学方法和原则》,潘维和主编:《张其昀博士的生活和思想》上册,第935页。
    172 谢觉民:《敬悼张晓峰师》,张其昀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编委会编:《张其昀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第256页。
    173 蒋君章:《追怀张其昀先生》,私立中国文化大学张其昀先生纪念文集编辑委员会编:《张其昀先生纪念文集》,第182页。
    174 周应龙:《寿吾师并寿中华文化学术之盛》,潘维和主编:《张其昀博士的生活和思想》上册,第927页。
    175 王省吾:《张晓峰先生的贡献》,潘维和主编:《张其昀博士的生活和思想》下册,第1324页。
    176 吴经熊:《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晓峰先生》,潘维和主编:《张其昀博士的生活和思想》下册,第1296页。
    177 吴经熊:《祝贺张创办人晓峰先生八十岁生日》,潘维和主编:《张其昀博士的生活和思想》下册,第1298页。
    178 魏伟琦:《伟大的垦荒者创办人张其昀教授》,潘维和主编:《张其昀博士的生活和思想》上册,第694页。
    179 宋晞:《张其昀先生传略》,第24页。
    180 邵梦兰:《一个说得最少做得最多的人》,潘维和主编:《张其昀博士的生活和思想》上册,第819页。
    181 吕秋文:《张晓峰先生的轶事》,张其昀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编委会编:《张其昀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第478页。
    182 蒋君章:《追怀张其昀先生》,私立中国文化大学张其昀先生纪念文集编辑委员会编:《张其昀先生纪念文集》,第182页。
    183 张行兰:《创办人病情略述》,私立中国文化大学张其昀先生纪念文集编辑委员会编:《张其昀先生纪念文集》,第225页。
    184 民生报社论:《张其昀溘然长逝浩瀚哲思长留人间》,私立中国文化大学张其昀先生纪念文集编辑委员会编:《张其昀先生纪念文集》,第238-239页。
    185 民生报社论:《张其昀溘然长逝浩瀚哲思长留人间》,私立中国文化大学张其昀先生纪念文集编辑委员会编:《张其昀先生纪念文集》,第239页。
    186 张行兰:《创办人病情略述》,私立中国文化大学张其昀先生纪念文集编辑委员会编:《张其昀先生纪念文集》,第225页。
    187 仁牟:《晓峰先生辞世悼言》,私立中国文化大学张其昀先生纪念文集编辑委员会编:《张其昀先生纪念文集》,第58页。
    188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20册,第10975页。
    189 晓云:《张创办人百岁冥辰铭念》,张其昀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编委会编:《张其昀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第303页。
    190 参黎晋伟:《哭张晓公》,私立中国文化大学张其昀先生纪念文集编辑委员会编:《张其昀先生纪念文集》,第194页:曹圣芬:《独立特行的张晓峰先生》,潘维和主编:《张其昀博士的生活和思想》上册,第754页。
    191 张隆延:《中国文化与晓峰先生万世长存》,张其昀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编委会编:《张其昀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第269页。
    192 夏元瑜:《暮年的知遇》,私立中国文化大学张其昀先生纪念文集编辑委员会编:《张其昀先生纪念文集》,第128页。
    193 “中央社特稿”:《一代儒师张其昀逝矣》,私立中国文化大学张其昀先生纪念文集编辑委员会编:《张其昀先生纪念文集》,第246页。
    194 乔宝泰:《我对创办人的认识》,潘维和主编:《张其昀博士的生活和思想》下册,第1348页。
    195 王成圣:《张其昀二三事》,私立中国文化大学张其昀先生纪念文集编辑委员会编:《张其昀先生纪念文集》,第55-56页。
    196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三编》,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出版部,2001年版,第121页。
    197 吴宗岳:《张晓峰有类王安石》,张其昀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编委会编:《张其昀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第277页。
    198 张载宇:《国防研究院园丁——张其昀博士的风范》,私立中国文化大学张其昀先生纪念文集编辑委员会编:《张其昀先生纪念文集》,第125页。
    199 虞舜:《敬悼晓峰先生》,私立中国文化大学张其昀先生纪念文集编辑委员会编:《张其昀先生纪念文集》,第153页。
    200 蔡栋雄:《一介书生与他的教育王国》,私立中国文化大学张其昀先生纪念文集编辑委员会编:《张其昀先生纪念文集》,第207页。
    201 王成圣:《张其昀二三事》,私立中国文化大学张其昀先生纪念文集编辑委员会编:《张其昀先生纪念文集》,第56页。
    202 程榕宁:《张其昀的治学方法和原则》,潘维和主编:《张其昀博士的生活和思想》上册,第935页。
    203 乔宝泰:《我对创办人的认识》,潘维和主编:《张其昀博士的生活和思想》下册,第1348页。
    204 吴宗岳:《张晓峰有类王安石》,张其昀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编委会编:《张其昀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第277页。
    205 任卓宣:《张其昀先生八十华诞》,潘维和主编:《张其昀博士的生活和思想》下册,第1320页。
    206 廖福本:《创办人——张夫子——当代武训》,潘维和主编:《张其昀博士的生活和思想》下册,第1499页。
    207 乔宝泰:《我对创办人的认识》,潘维和主编:《张其昀博士的生活和思想》下册,第1348页。
    208 胡品清:《寄往天堂》,张其昀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编委会编:《张其昀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第428页。
    209 蔡栋雄:《一介书生与他的教育王国》,私立中国文化大学张其昀先生纪念文集编辑委员会编:《张其昀先生纪念文集》,第207页。
    210 乔宝泰:《我对创办人的认识》,潘维和主编:《张其昀博士的生活和思想》下册,第1349页。
    211 宋晞:《张其昀先生传略》,第94页。
    212 胡品清:《寄往天堂》,张其昀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编委会编:《张其昀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第428页。
    213 魏伟琦:《伟大的垦荒者创办人张其昀教授》,潘维和主编:《张其昀博士的生活和思想》上册,第694页。
    214 曹圣芬:《独立特行的张晓峰先生》,潘维和主编:《张其昀博士的生活和思想》上册,第754页。
    215 黎晋伟:《哭张晓公》,私立中国文化大学张其昀先生纪念文集编辑委员会编:《张其昀先生纪念文集》,第194页。
    216 释晓云:《中国文化生息无尽、华冈大学在明明德》,潘维和主编:《张其昀博士的生活和思想》上册,第1231页。
    217 侯中一:《杏坛巨子张晓峰博士》,潘维和主编:《张其昀博士的生活和思想》下册,第1423页。
    218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10册,第5217页。
    219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10册,第5214页。
    220 “中央社特稿”:《一代儒师张其昀逝矣》,私立中国文化大学张其昀先生纪念文集编辑委员会编:《张其昀先生纪念文集》,第248页。
    221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10册,第5213-5214页。
    222 谢觉民:《敬悼张晓峰师》,张其昀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编委会编:《张其昀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第257页。
    223 廖一瑾:《张创办人其昀先生的宗教情怀》,私立中国文化大学张其昀先生纪念文集编辑委员会编:《张其昀先生纪念文集》,第141页。
    224 任卓宣:《张其昀先生八十华诞》,潘维和主编:《张其昀博士的生活和思想》下册,第1319页。
    225 《董事长张镜湖博士》,见中国文化大学:http://www2.pccu.edu.tw/cuaa/trustees-chair.asp
    226 林语堂:《事业与学问》,潘维和主编:《张其昀博士的生活和思想》下册,第1313-1314页。
    227 孔秋泉:《晓峰师对中国学术的贡献》,张其昀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编委会编:《张其昀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第394页。
    228 张佛千:《敬悼张晓峰先生》,私立中国文化大学张其昀先生纪念文集编辑委员会编:《张其昀先生纪念文集》,第21页。
    229 均王成圣:《张其昀二三事》,私立中国文化大学张其昀先生纪念文集编辑委员会编:《张其昀先生纪念文集》,第55
    0 彭瀛添主编:《华岗学园张创办人其昀著作目录》,台北:中国文化学院中正图书馆,1978年版。
    1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1册,编辑凡例,第1-2页。
    232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续编》第1册,编辑凡例,第1页。
    233 戴运轨:《我所知道的张晓峰先生》,潘维和主编:《张其昀博士的生活和思想》上册,第638页。
    234 见《史地学报》,1922年1月第1卷第1期。
    235 张氏于此一时期发表的译介文字具体有《美国人之东方观》(《史地学报》,1922年1月第1卷第1期)、《黄河游记》(《史地学报》,1922年8月第1卷第4期)等,对国外地学思想与书籍的介绍有《地学书介绍六则》(《史地学报》,1922年5月第1卷第3期)、《地学书七种》(《史地学报》,1922年8月第1卷第4期)、《地学书十种》(《史地学报》,1923年1月第2卷第2期)、《历史地理学》(《史地学报》,1923年第2卷第2期)、《地理类十种》(《史地学报》,1923年7月第2卷第5期)、《最近欧洲地理学进步之概况》(《史地学报》,1922年11月第2卷第1期)、《美国之地理学》(《史地学报》,1923年3月第2卷第3期)、《西灵地雅》(《史地学报》,1923年3月第2卷第3期)、《兑亚二君之大学地理教育观》(《史地学报》,1923年7月第2卷第5期)、《亚洲东南部山脉河流之新解释》(《史地学报》,1923年8月第2卷第6期)、《地理学之新精神》(《史地学报》,1923年11月第2卷第7期)、《日本地理纪要》及续作(《史地学报》,1925年4月第3卷第6期、1925年5月第3卷第7期)、《人生地理学之态度与方法》(《史学与地学》,1926年10月第1期)、《方志之价值》(《史地学报》,1923年5月第2卷第4期)等。
    236 见《史地学报》,1925年5月第3卷第7期。
    237 《中国与中道》见《学衡》,1925年5月第41期
    238《唐宋汴河考》见《方志月刊》,1934年10月第7卷第10期;《人生地理学》原名Human Geography,法国白吕纳(J. B. Broundes)著,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年版。
    239 《战后新世界》原名New World,美国鲍曼(Isaih Bowman)著,上海:商务印书馆,1927年版。
    240 竺可桢等译:《新地学》,南京:钟山书局,1933年版。
    241 韩光辉:《张其昀的生平及其历史地理学贡献》,张其昀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编委会编:《张其昀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第200页。
    242 张其昀:序言,竺可桢等译:《新地学》,南京:钟山书局,1933年版,第1-13页。
    243 贺忠儒:《张晓峰先生对中国地理学之贡献》,潘维和主编:《张其昀博士的生活和思想》上册,第977页。
    244 三书均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刊行,依次出版于1929年10月、1930年4月、1930年4月。
    245 刘盛佳:《张其昀的地理思想和学术成就》,张其昀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编委会编:《张其昀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第219页。
    246刘盛佳:《张其昀的地理思想和学术成就》,张其昀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编委会编:《张其昀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第229页。
    247 程光裕:《一部书的恩惠》,潘维和主编:《张其昀博士的生活和思想》上册,第794页。
    248 宋晞:《张其昀先生传略》,第5页。
    249 王永太:《凤鸣华冈——张其昀传》,第13页。
    280 张起钧:《五十年的景仰》,潘维和主编:《张其昀博士的生活和思想》上册,第863页。
    251 周邦道:《南雍感旧》,潘维和主编:《张其昀博士的生活和思想》上册,第804页。
    252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20册,第10610页。
    253 相关著述具体有《世界今日之重大问题》(《史地学报》,1922年5月第1卷第3期)、《远东问题之地理背景》(《史地学报》,1923年8月第2卷第6期)、《地理与国际问题》(《史地学报》,1923年11月第2卷第7期)、《论宁波建设省会之希望》(《史地学报》,1925年5月第3卷第7期)、《中国国都问题》(《东方杂志》,1927年5月第24卷第9号)、《论江苏之新省会》(《东方杂志》,1927年7月第24卷第21号)、《中国历史上之国防组织》(《文化建设月刊》,1927年7月第3卷第10期)等。
    254 吴相湘:《张其昀治学与兴学》,潘维和主编:《张其昀博士的生活和思想》上册,第644页。
    255 宋晞:《张其昀先生传略》,第5页。
    256 宋晞:《张其昀先生传略》,第7页。
    257 相关著述具体有《论中日两国经济的关系》(《地理杂志》,1928年7月第1卷第1期)、《首都上之国防价值》(《地理杂志》,1928年8月第1卷第2期)、《山东问题与民族前途》(《地理杂志》,1929年1月第2卷第1期)、《国防计划与新多伦》(《时事新报》,1929年1月4日)、《北方大旱及其善后之策》(《地理杂志》,1929年8月第2卷第3期)、《滇缅边务与西南大局》(《建国月刊》,1929年5月第1卷第1期)、《关于四川问题之几张地图》(《地理杂志》,1930年9月第3卷第8期)、《首都之地理环境(一、二)》(《地理杂志》,1930年3月第3卷第2期、7月第3卷第4期)、《首都之新气象》(《史学杂志》,1930年9月第2卷第3期)、《改革省区之基本原理》及续作(《时事月报》,1931年3月第4卷第3期、4月第4卷第4期)、《东北之黄渤二海(一、二)》(《地理杂志》,1932年1月第8卷第1期、3月第5卷第2期)、《东省大豆与商业革命(上、下)》(《时代公论》,1932年4月8日第2号)、《上有天堂下有苏 杭》(《时代公论》,1932年4月15日第3号)、《山穷水尽之扬子江(一、二)》(《时代公论》,1932年4月22号第4号、4月29日第5号、5月20日第8号、5月27日第9号)、《中国之领空》(《申报月刊》,1932年7月第1卷第1号)、《中国土地人口新统计》(《国风》,1932年9月第1卷第1期)、《热河省形势论(上、中、下)》(《国风》,1932年9月第1卷第1期、第1卷第2期、10月第1卷第4期)、《太平洋上之二线》(《国风》,1932年10月第1卷第8期)、《肉搏》(《申报》,1932年10月10日)、《兴安屯垦工作》(《国风》,1932年10月第1卷第6期)、《东北之葫芦岛筑港》(《方志月刊》,1932年11月第5卷第3期)、《东北之海防》(《方志月刊》,1932年12月第5卷第4期)、《国势学讲义(一、二)》(《方志月刊》,1933年1月第6卷第1期、2月第6卷第2期)、《续绝存亡之东北(一二)》(《申报月刊》,1933年1月第2卷第1期、2月第2卷第2期)、《国防丛谈(一~八)》(《中央时事周报》,1933年3-4月),《江南春色与国防革命》(《国风》,1933年4月第2卷第8期)、《潇湘夜雨》(《国风》,1933年4月第2卷第8期)、《知己知彼》(《国风》,1933年7月第3卷第1期)、《摩托与国防》(《新中华杂志》,1933年7月第1卷第3期)、《国防教育四讲》(《国风》,1933年8月第3卷第3期)、《毋忘东北失地》(《国风》,1933年10月第3卷第8期)、《国防教育与小学教材》(《方志月刊》,1934年6月第7卷第6期)、《国防与教育》(《教育杂志》,1934年9月第24卷第1号)、《国防观点下之中国经济地理》(《实业部中国经济年鉴·地理篇》,1934年)、《东北在中国所占之地位》(《申报年鉴》,1934年)、"National Crisis and Question of National Unity" (Peoples Tribune, N.S.1935, No.10)、《甘肃省利弊书》(《方志月刊》,1935年8月第8卷第7、8期合刊)、《甘肃省河西区之渠工》(《方志月刊》,1935年10月第8卷第9、10期合刊)、《甘宁青三省之商业》(《方志月刊》,1935年12月第8卷第11、12期合刊)、《思念冀东》(《国风》,1936年3月第8卷第3期)等,并出版了Chinese Economic Yearbook(2 Vols. Changsha:The CommercialPress,1934)。
    258 相关著述具体有《南宋都城之杭州》(《东方杂志》,1926年7月第23卷第13期)、《金陵史势之鸟瞰(一、二)》(《东方杂志》,1926年7月第23卷第13期、8月第23卷第15期)、《明清问金陵之都市生活(一、二)》(《史学杂志》,1929年3月第1卷第1期、5月第1卷第2期)、《西湖风景史》(《东方杂志》,1929年5月第26卷第10期)、《黑龙江之图画》(《时代公论》,1932年7月1日第14号)、《东西南北》(《科学杂志》,1933年8月第17卷第8期)、《中华民族之地理分布(一、二)》(《地理学报》,1935年3月第2卷第1期、6月第2卷第2期)、《六十年来之中国地理上之变迁》(《中报月刊》,1932年7月第1卷第1期)等。
    259 相关著述具体有《苏州观光》(《时代公论》,1932年6月3日第10号)、《榆关揽胜(一-三)》(《国风》,1933年2月第2卷第3期第4期、3月第2卷第5期)、《风城一日记》(《方志月刊》,1934年1月第7卷第1期)、《无锡文化》(《国风》,1934年1月第4卷第2期)、《浙江省之风光》(《科学画报》,1934年9月第2卷第2期)、《浙游纪胜》(《地理学报》,1934年9月第1卷第1期)、《浙江省风景区之比较观》(《地理学报》,1934年12月第1卷第2期)、《洮西区域调查简报》(《地理学报》,1935年3月第2卷第1期)、《青海省之山川人物》(《国风》,1935年3月第7卷筛1期)、《西北旅行记(一~八)》(《国风》,1936年1月第8卷第1期、2月第8卷第2期、3月第8卷第3期、4月第8卷第4期、5月第8卷第5期、6月第8卷第6期、7月第8卷第7期、8月第8卷第8期)、《拉卜楞——西陲一个宗教都会》(《科学画报》,1936年9月第4卷第4期)。
    260 见《方志月刊》,1934年7月第7卷第7期。
    261 见《方志月刊》1936年7月第9卷第3、4期合刊。
    262 分别见《外交评论》,1933年6月第2卷第6期;《时事月报》,1933年6月第8卷第1-6期合刊。
    263 相关著述具体有《中国文化之平均发展》(《时事新报》,1929年6月19、20日)、《宋代四明之学风(一、二)》(《史学杂志》,1929年7月第1卷第3期、9月第1卷第4期)、《源远流长之南京国学》(《国风》,1935年9月第7卷第2期)、《石桥讲坛之流风余韵》(《时代公论》,1932年7月15日第16号)、《南高之精神》(《国风》,1935年9月第7卷第2期)、《教育家之精神修养》(《国风》,1932年11月第1卷第9期)等。
    264 相关著述具体有《近二十年来中国地理学之进步(一、二)》(《地理学报》,1935年9月第2卷第3期、12月第2卷第4期)、《中国近年地文学之成就》(《方志月刊》,1935年10月第8卷第9、10期合刊)、《中国近代地图学之成就》(《方志月刊》,1935年10月第8卷第9、10期合刊)、《中国近年水利学之成绩》(《方志月刊》,1935年12月第8卷第11、12期合刊)、《近年中国气候学之成绩》(《方志月刊》,1936年2月第9卷第1期)等。
    265 相关著述具体有《柏拉图理想与周官》(《史地学报》,1922年1月第1卷第1期)、《中国与中道》(《学衡》,1925年5月第41期)、《教师节与新孔学运动》(《时代公论》,1932年7月8日第15号)、《教师节与孔子》(《国风》,1932年9月第1卷第3期)等。
    266 张其昀:《孔子传》,上海:商务印书馆,1933年版。
    267 吴忠良:《南高史地学派与中国史学会》,《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第61-66页。
    268 《中等本国地图集》为李玉林、龚寿鹤绘图,张其昀监修。
    269 刘盛佳:《张其昀的地理思想和学术成就》,张其昀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编委会编:《张其昀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第229页。
    270 宋晞:《张其昀先生传略》,第7页。
    271 宋晞:《张其昀先生传略》,第8页。
    272 宋晞:《张其昀先生传略》,第54页。
    273 宋晞:《张其昀先生传略》,第9页。
    274 相关著述具体有《廿二年来的河北》(上海《大公报》,1936年10月12日第2版星期论文)、《察北与绥东之提携》(《国闻周报》,1936年12月第13卷第49期)、《绥远省之军事地理》(《中国新论》,1937年1月第3卷第1期)、《沦陷后之东北》(天津《大公报》,1937年1月17日第2版星期论文)、《沦陷后之外蒙古》(《独立评论》,1937年2月第235号)、《中国历史上之国防区域》(《史地杂志》,1937年8月第1卷第1期)、《卢沟桥之位置》(天津《大公报》,1937年7月18日第3版)、《救国公债与其相关的问题》(《国命旬刊》,1937年10月10日创刊号)、《西战场之形势》(上海《大公报》,1937年10月31日第3版星期论文)、《中国之国都问题》(《东方杂志》,1938年8月第24卷第9期)、《鲁南战场》(汉口《大公报》,1938年5月15日第2版星期论文)、《江西之生命线》(汉口《大公报》,1938 年6月26日第2、3版星期论文)、《张鼓峰事件之地理背景(上、下)》(《国命旬刊》,1938年8月20、30日第13、14期)、《图们江畔之风云》(上海《大公报》,1938年9月11日第2、3版星期论文)、《今后抗战之西南经济基础》(《中国青年》,1939年8月第1卷第2期)、《东蒙形势谈》(重庆《大公报》,1939年9月10日第2、3版星期论文)、《辟和议谬论》(重庆《大公报》,1939年1月22日)、《日本帝国的丧钟》(重庆《大公报》,1940年2月25日第2版星期论文)、《纪念林文忠公——并论禁烟与抗战之关系》(重庆《大公报》,1940年6月3日第3版、4日第3版)、《战略的理论与实际》(重庆《大公报》,抗战建国三周年纪念特刊,1940年7月7日)、《南洋衢地之新加坡》(重庆《大公报》,1941年4月27日第2、3版星期论文)、《罗邱宣言与东北问题》(重庆《大公报》,1941年9月18日第3版)、《解决东北问题之基本原则》(《思想与时代》,1941年10月第3期)、《顾景范氏之国防论》(《国立浙江大学师范学院院刊》,1940年第1卷第1期)、《论建都》(《思想与时代》,1941年12月第5期)、《建国时期宁波之地位》(重庆《大公报》,1941年12月16日第3版)、《送民国三十年》(重庆《大公报》,1941年12月28日第2、3版星期论文)、《太平洋上之菱形国防》(重庆《大公报》,1942年2月1日第2版星期论文)、《国防中心论(上、下)》(《思想与时代》,1942年2月第7期、3月第8期)、《太平洋战争之新战略》(重庆《大公报》,1942年2月1日)、《印度独立运动之原委》(重庆《大公报》,1942年3月26日第2、3版星期论文)、《二千年来我国之兵役与兵制》及续作(《思想与时代》,1942年8月第13期、9月第14期)、《半年来太平洋之战争》(《世界政治》,1942年8月第7卷第11期)、《历代之军政与军令》(《思想与时代》,1942年10月第15期)、《陆都兰州》(重庆《大公报》,1932年10月12日第2、3版)、《历代之兵源与将才》及续作(《思想与时代》,1942年11月第16期、12月第17期)、《我国战后之五大问题》(《思想与时代》,1932年2月第19期)、《历代之兵器与军资》及续作(《思想与时代》,1943年3月第20期、4月第21期)、《印度建国之基本问题》(《思想与时代》,1943年5月第22期)、《战后中国之重大问题》(重庆《大公报》,1943年5月23日第2、3版星期论文)等。
    275 Tsunyi:National Chekiang University Press,1942.
    276 陈训慈:《先兄畏垒杂忆——关于陈布雷公私生活事迹儿段溯记》,浙江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从名记者到幕僚长——陈布雷》,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5页。
    277 吴相湘:《张其昀治学与兴学》,潘维和主编:《张其昀博士的生活和思想》上册,第647-648页。
    278 王永太:《凤鸣华冈——张其昀传》,第26页。
    279 吴相湘:《张其昀治学与兴学》,潘维和主编:《张其昀博士的生活和思想》上册,第649页。
    280 Isaiah Bowman,美国著名的地略学家,曾创建美国地理学会,担任美国地理学会会长、国际地理联合会主席。
    281 邓景衡:《张晓峰先生之地理学思想》,潘维和主编:《张其昀博士的生活和思想》上册,第1014页。
    282 即Geographic Research in China. AAAG 1944, No.34, p47-62.
    283 王永太:《凤鸣华冈——张其昀传》,第26页。
    284 陈训慈:《先兄畏垒杂忆——关于陈布雷公私生活事迹几段溯记》,浙江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从名记者到幕僚长——陈布雷》,第16页。
    285 相关著述具体有《战时之美国青年》(重庆《大公报》,1943年11月30日第3版)、《美国战时大学与学术研究》(重庆《大公报》,1944年3月12日第2、3版星期论文)、《艾默生论中国文化》(《远东季刊》,1944年5月)、《最近美国对华舆论》(重庆《大公报》,1944年6月10日第3版)、《当代哲人对于世局的指示——爱因斯坦、杜威、罗素、克罗齐、孙泰耶那》(重庆《大公报》,1944年9月17日第2、3版星期论文)、《中美航空半月记》(《思想与时代》,1944年11月第37期)、《罗斯福总统之遗爱——介绍T·V·A制度》(重庆《大公报》,1945年5月28日第3版)、《原子能力之新世纪》(重庆《大公报》,1945年10月26日第3版)、《北美学府之一枚南针》(重庆《大公报》,1945年11月21日第3版)、《海外最大的中国城(一、二)》(《智慧周刊》,1946年7月第7、8期)、《哲斐孙总统嘉言录》(《智慧半月刊》,1946年11月第12期)、《世界的新希望》(《思想与时代》,1947年1月第41期)、《战后国际关系之新思潮》(《思想与时代》,1947年3月第43期)、《罗素论西方文化(上、下)》(《思想与时代》,1947年4月第44期、5月第45期)、《白璧德——当代一人师》(《思想与时代》,1947年6月第46期)、《马歇尔之国防论》(《天文台》,1947年8月第1期)、《美国之报业》(《思想与时代》,1947年10月第48期)、《史汀生论美苏关系》(《思想与时代》,1947年12月第50期)、《罗士培与莱德论中国》(《申报》,1947年12月16日)、《苏联地图集》(上海《大公报》,1948年1月9日)、《罗士培:中国篇》(大公报,1948年2月6日、3月5日、3月9日)、《麦钦德学说与中国之边疆》(上海《大公报》,1948年4月16日第7版)、《马汉之海权论》(上海《大公报》,1948年4月30日第7版)、《新政的实验——TVA制最新报告》(上海《大公报》,1948年6月11日第7版)、《风雨驰骤之莱茵河》(上海《大公报》,1948年7月9日第7版)、《李宁史太林之国防论》(上海《大公报》,1948年8月6日第7版)、《忧患里的世界》(上海《大公报》,1948年10月29日第6版)、《杜鲁门总统与美国农民》(上海《大公报》,1948年11月14日第2版)等。
    286 上海:商务印书馆,1946年版。
    287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3册,附记,第247页。
    288 相关著述具体有《中国历史上之建国精神》(《史地杂志》,1937年7月第1卷第2期)、《二千年来我国之兵役与兵制》及续作(《思想与时代》,1942年8月第13期、9月第14期)、《历代之军政与军令》(《思想与时代》,1942年10月第15期)、《历代之兵源与将才》及续作(《思想与时代》,1942年11月第16期、12月第17期)、《历代之 兵器与军资》及续作(思想与时代,1943年3月第20期、4月第21期)、《国文政治哲学之历史渊源》(《三民主义周刊》,1942年2月28日)、《孙诒让之政治思想》(《浙江学报》,1947年9月第1卷第1期)等,此外尚有《南宋杭州之国立大学》(《国风》,1936年10月第8卷第9、10期合刊)、《国史上之青年运动》(《时事月报》,1940年1月第22卷第2期)、《浙江省人文对于日本之影响》(《浙江省通志馆馆刊》,1945年8月第1卷第3期),以及人物小传《东坡先生在杭事迹》(《浙江大学日刊》,1937年4月11日)、《文文山与王阳明》(《国命旬刊》,1938年6月第7期)、《梁任公别录》(《思想与时代》,1941年11月第4期)、《甘地行谊》(《思想与时代》,1942年7月第12期)、《穆莱评传》(《思想与时代》,1945年2月第40期)等。
    289 《中华历代大教育家史略》,成都:钟山书局,1944年版。《中国军事史略》,重庆:正中书局。1944年版。
    290相关著述具体有《中国历史上之国防区域》(《史地杂志》,1937年5月第1卷第1期)、《四川精神》(重庆《大公报》,1939年10月29日第2版)、《陕西精神》(重庆《大公报》,1941年10月5日第2、3版星期论文)、《中国历代疆域的变迁》(《播音教育月刊》,1936年10月第1卷第2期)、《遵义山城》(上海《大公报》,1948年5月28日第6版)等。此外,在地理学方面除前文所述之《中国地理研究》,尚有《中国地理修学法(一、二)》(《地理教育》,1936年8月第1卷第5期、10月第1卷第7期)、Climate and Man in China (AAAG 1946, No.36),并出版有《中国人地关系概论》(上海:大东书局,1947年版),International Geography (Changsha:The Commercial Press, LTD.1941)。
    291 相关著述除《文文山与王阳明》外,尚有《释诚意》(《中国青年月刊》,1939年8月第2卷第1期)、《忠的民族性》(《星期评论》,1941年3月第14期)、《中国思想之大动脉》(《教育通讯》,1946年8月第1卷第12期)、《有志的青年》(重庆《大公报》,1940年10月20日第2版星期论文)、《“认真”的意义》(《浙江大学校刊》,1942年3月7日)、《军人魂与精神教育》(《高等教育季刊》,1941年12月第1卷第4期)、《忠之理论与实践》(《国立浙江大学文学院集刊》,1941年6月第1集)、《论现代精神(上、下)》(《思想与时代》,1941年9月第2期、10月第3期)、《中国思想之大动脉》(《教育通讯》,1946年8月第1卷第12期)等。
    292 《中国之命运》发表于1943年3月10日,实由蒋介石授意,由陶希圣执笔。浙江省鄞县地方志编委会编:《鄞县志》,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2093页。
    293 宋晞:《张其昀先生传略》,第9页。
    294 陈训慈:《先兄畏垒杂忆——关于陈布雷公私生活事迹几段溯记》,浙江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从名记者到幕僚长——陈布雷》,第14页。
    295 张其昀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编委会编:《张其昀先生服务机关、职称及起讫年月表》,见《张其昀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第588-589页。
    296 陈训慈:《先兄畏垒杂忆——关于陈布雷公私生活事迹几段溯记》,浙江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从名记者到幕僚长——陈布雷》,第17页。
    297 宋晞:《张其昀先生传略》,第10页。
    298 陈布雷:序言,张其昀:《中国军事史略》,重庆:正中书局,1944年版,第1页。
    299 宋晞:《张其昀先生传略》,第10页。
    300 陈布雷:序言,张其昀:《中国军事史略》,第2页。
    301 相关著述具体有《中国历史上之建国精神》(《史地杂志》,1937年7月第1卷第2期)、《中华民国之国格》(《新经济半月刊》,1940年1月第3卷第1期)、《言论自由与思想自由》(重庆《大公报》,1941年3月2日第2版星期论文)、《我国宪法草案之重要思想》(《思想与时代》,1941年8月第1期)、《中央与地方之均权制度》(《思想与时代》,1941年9月第2期)、《行政中枢论》(《思想与时代》,1942年1月第6期)、《国文政治哲学之历史渊源》(《三民主义周刊》,1942年2月28日)、《建国方略与民生主义》(《思想与时代》,1942年4月第9期)、《建国方略之十大纲领》及续作(《思想与时代》,1942年8月第10期、6月第11期)、《如何培养领导人才》(《中央周刊》,1942年6月第4卷第41期)、《论青年之政治教育》(《三民主义半月刊》,1942年7月第1卷第1期)、The Prospect for Chinese Democracy (PSQ 1945, No.60)、《中国现代民治的基本因素》(《智慧周刊》,1946年7月第7期)、《学潮与建国大计》(《中学月刊》,1947年6月第3期)、《孙诒让之政治思想》(《浙江学报》,1947年9月第1卷第1期)、《省区评议》(《思想与时代》,1947年11月第49期)、《建设的民治》(《申报》,1947年12月9日)、《建军要义》(《申报》,1948年1月13日)、《蒋百里先生论建国之道》(台北《中央日报》,1948年12月8日第2版)等。302相关著述具体有《应为东北开创崭新的前途》(天津《大公报》,1946年3月17、18日)、《南京乎?北平乎?》(《中央日报》,1946年3月26日)、(《定都南京的十大理由》(《中央日报》,1946年4月28日第2版)、《再论建都》(《思想与时代》,1947年2月第42期)、《对日和约中之琉球问题》(上海《大公报》,1947年8月31日第3版)、《省 区问题、新国防论》(《申报》,1947年12月23日)、《香港的前途》(《思想与时代》,1948年1月第51期)、《世界政府的途径》(《申报》,1948年1月20日)、《中国与日本》(上海《大公报》,1948年1月23日第9版)、《美苏关系》(《申报》,1948年1月27日)、《今后之中苏关系》(上海《大公报》,1948年4月2日第7版)、《浙赣路与东南经济建设》(《思想与时代》,1948年4月第52期)、《北方边外》(上海《大公报》,1948年10月9日第6版)等。
    303 宋晞:《张其昀先生传略》,第47页。
    304 蒋介石兼“国防研究院”院长,张其昀是该院实际负责人。
    305 自1980年3月改称“总统府资政”。
    306华冈学会:《张其昀博士简历》,潘维和主编:《张其昀博士的生活和思想》上册,第625页。
    307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3册,附记,第247页。
    308 宋晞:《张其昀先生传略》,第99页。
    309 王省吾:《张晓峰先生的贡献》,潘维和主编:《张其昀博士的生活和思想》下册,第1323页。
    310 宋晞:《张其昀先生传略》,第101页。
    311 张其昀:《党史概要》第1册,著者例言,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79年版,第1页。
    312 张其昀:《党史概要》第1册,著者例言,第1页。
    313 台北:中华文化出版事业委员会,1954-1956年版。
    314 宋晞:《张其昀先生传略》,第103页。
    315 王省吾:《张晓峰先生的贡献》,潘维和主编:《张其昀博士的生活和思想》下册,第1323页。
    316 台北:中华文化出版事业委员会,1956年版。
    317 相关著述具体有《中国国民党党史(简编)》,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53年版;《中国国民党六十年奋斗史略》,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54版;《中美关系史》(画集),台北:中华文化出版事业委员会,1960版;《菲韩纪行》,台北:正中书局,1949版;《开罗会议纪实》,台北,中国新闻出版公司,1952版;《新生活运动》,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52年版;《景福门回忆录》,台北,联合出版中心,1962年版。
    318 宋晞:《张其昀先生传略》,第114页。
    319 宋晞:《张其昀先生传略》,第107页,112页。
    320 宋晞:《张其昀先生传略》,第110页。
    321 台北:革命实践研究院,1950年版。
    322 《台湾·中国·世界》,台北《中央日报》,1950年3月26日第3、5版;《台湾精神》,台北:革命实践研究院,1950年版。
    323相关著述具体有《东西文化》,台北:正中书局,1951年版;《西方文化概说》,台北:中国新闻出版公司,1956年版;《美国文化与中美关系》,台北:中华文化出版事业委员会,1957年版;《中美文化交流百周年纪念》,台北:中华文化出版事业委员会,1953年版;《中国哲学史话简编》,台北:中国文化学院,1964年版;The Essence of Chinese Culture(原系张氏访学哈佛期间于1944年所撰的英文稿),Taipei:China News Press, 1957;孔子学说与现代文化,台北:中国书刊仪器社,1958年版;《孔子传略》,台北:国防研究院,1959年版;《孔孟圣迹图说》,台北:中华文化出版事业委员会,1960年版;A Life of Confucius, Taipei:Hwakang Press,1962;《新儒学运动》,台北:国防研究院,1968年版;《中华精神》,台北:中国文化学院出版部,1967年版;《中国文化新论(一、二)》,台北:华冈出版有限公司.1970年版;Chinese Spitit, Taipei:China Academy,1977.
    324 台北:中华文化出版事业委员会,1956年版。
    325 相关著述具体有《华冈讲习录》,台北:中国文化学院出版部,1967年版:《华冈风物》,台北:中国文化学院出版部,1967年版;《歌颂大学》,台北:华冈出版有限公司,1970年版;《宗教教育》,台北:中国新闻出版公司,1956年版;《新教育论集》(全6册),台北:中国新闻出版公司,1955-1957年版;《华冈理想》1-6册,台北:华冈出版部,1972-1977年版、7-9册,台北:华冈出版有限公司,1978-1980年版、第10册,台北:中国文化学院出版部,1981年版、第11-12册,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出版部,1982-1983年版,以及前文所列之《景福门回忆录》等。
    326 相关著述具体有《中国地理学研究》,台北:中华文化出版事业委员会,1955年版;《政治地理学》,台北:中国文化学院出版部,1965年版;《中国区域志》(全4册),台北:中华文化出版事业委员会,1958年版;《中国地理大纲》,台北:中国文化研究所,1963年版;《中国气候与人文》,台北:中国新闻出版公司,1957年版等。
    327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10册,第5203页。
    328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20册,第10712页。
    329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10册,第5203页。
    330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18册,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出版部,1989年版,第9953页。
    331 见前美国哈佛大学校长James B. Conant于1943年11月9日在费城美国哲学会200周年纪念会上致辞,时张其昀正访学美国。
    332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18册,第9936页。
    333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18册,第9938页。
    334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10册,第5178页。
    335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10册,第5211页。
    336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10册,第5231页。
    317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10册,第5241页。
    338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10册,第5242页。
    339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10册,第5232页。
    340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10册,第5243页。
    341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10册,第5204页。
    342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10册,第5205页。
    343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19册,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出版部,1989年版,第10025页。
    344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10册,第5242页。
    345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19册,第10025页。
    346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10册,第5212页。
    347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18册,第9955页。
    348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10册,第5208页。
    349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10册,第5209-5210页。
    350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10册,第5210页。
    351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10册,第5210页。
    352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10册,第5213页。
    353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10册,第5212页。
    354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10册,第5240页。
    355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10册,第5212-5213页。
    356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10册,第5205页。
    357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10册,第5206页。
    358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10册,第5205页。
    359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10册,第5206页。
    360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10册,第5203页。
    361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10册,第5204页。
    362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10册,第5207页。
    363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10册,第5205页。
    364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10册,第5207页。
    365 杭州:国立浙江大学史地研究所,1948年版。
    366 贺忠儒:《张晓峰先生对中国地理学之贡献》,潘维和主编:《张其昀博士的生活和思想》上册,第976页。
    367 邓景衡:《张晓峰先生之地理学思想》,潘维和主编:《张其昀博士的生活和思想》上册,第1043页。
    368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1册,自序,第6页。
    9 吴相湘:《张其昀治学与兴学》,潘维和主编:《张其昀博士的生活和思想》上册,第652页。
    0 华冈学会:《张其昀博士简历》,潘维和主编:《张其昀博士的生活和思想》上册,第624页。
    1 王省吾:《张晓峰先生的贡献》,潘维和主编:《张其昀博士的生活和思想》下册,第1321-1322页。
    372 王永太:《凤鸣华冈一—张其昀传》,第159页。
    370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20册,第10895页。
    374 徐圣谟:《张创办人与华冈制图事业》,张其昀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编委会编:《张其昀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第439页。
    375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20册,第10820页。
    376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20册,第10821页。
    377 贺忠儒:《张晓峰先生对中国地理学之贡献》,潘维和主编:《张其昀博士的生活和思想》上册,第978页。
    378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20册,第10821页。
    379 徐圣谟:《测量、制图与地理研究》,潘维和主编:《张其昀博士的生活和思想》上册,第1110页。
    380 陈述彭:《中华文化与素质教育的—代宗师》,张其昀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编委会编:《张其昀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第265页。
    381 徐圣谟:《张创办人与华冈制图事业》,张其昀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编委会编:《张其昀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第443页。
    382 徐圣谟:《测量、制图与地理研究》,潘维和主编:《张其昀博士的生活和思想》上册,第1111页。
    383 该书初版发行于1948年,后更名为《新方志学举隅》,于1953年在台北重印。
    384 《台湾新志》,台北:中华文化出版事业委员会,1954年版;《新竹新志》,台北:中华丛书委员会,1958年版;《阳明山新方志》,台北:中华学术院出版,1972年版。
    385 宋晞:《张其昀先生传略》,第80页。
    386 王成圣:《游踪万里心怀天下——地理学大师张其昀》,张其昀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编委会编:《张其昀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第412页。
    387 华冈学会:《张其昀博士简历》,潘维和主编:《张其昀博士的生活和思想》上册,第624页。
    388 宋晞:《张其昀先生传略》,第15页;华冈学会:《张其昀博士简历》,潘维和主编:《张其昀博士的生活和思想》上册,第624页。
    389 乔宝泰:《张其昀先生与三民主义之理论及实践》,张其昀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编委会编:《张其昀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第99页。
    390 侯中一:《杏坛巨子张晓峰博士》,潘维和主编:《张其昀博士的生活和思想》下册,第1421页。
    391 贺忠儒:《张晓峰先生对中国地理学之贡献》,潘维和主编:《张其昀博士的生活和思想》上册,第981页。
    392 廖一瑾:《以弘扬中华文化于世界为己任的张其昀博士和中华学术院》,张其昀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编委会编:《张其昀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第565页。
    393 邓景衡:《张晓峰先生之地理学思想》,潘维和主编:《张其昀博士的生活和思想》上册,第1013页。
    394 任美锷:《学贯史地、博学勤奋、谆谆教导、万世师表——追念张晓峰师》,张其昀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编委会编:《张其昀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第192页。
    395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17册,第9090页。
    396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19册,第10213页。
    397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19册,第10216页。
    398 黎东方:《严副总统欢宴出席第一届国际华学会议全体人员黎东方博士代表致答辞》,潘维和主编:《张其昀博士的生活和思想》下册,第1284页。
    399 廖一瑾:《以弘扬中华文化于世界为己任的张其昀博士和中华学术院》,张其昀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编委会编:《张其昀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第568页。
    400 原文为“中国学术以孔子学说为核心,两汉以后,唐宋明清代有名儒,发扬光大,不能仅以汉学限之。中华民族为五族共和所构成,虽以汉人为大宗,但亦不能忽视边疆各族。故当以中国学或中华学称之为适宜,或简称为华学,以代替旧译之汉学”。宋晞:《张其昀先生传略》,第17页。
    401 李兴才:《使我国印刷工业跻于世界印刷工业之林》,张其昀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编委会编:《张其昀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第503页。
    402 吴忠良:《传统与现代之间——南高史地学派研究》,第8页。
    403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20册,第10607页。
    404 吴忠良:《传统与现代之间——南高史地学派研究》,第191页。
    405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20册,第10607页。
    406 何方昱:《“科学时代的人文主义”<思想与时代>月刊(1941-1948)研究》,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年版,第40页。
    407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20册,第10607页。
    408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1册,自序,第4页。
    409 宋晞:《张其昀先生传略》,第56页。
    410 宋晞:《张其昀先生传略》,第10页。
    411 陈训慈:《先兄畏垒杂忆——关于陈布雷公私生活事迹几段溯记》,浙江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从名记者到幕僚长——陈布雷》,第15页。
    412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1册,自序,第4页。
    413 何兆武:《也谈对<学衡>派的认识与评价》,《读书》,1999年第5期,第46-54页。
    414 沈松侨:《学衡派与五四时期的反新文化运动》,台北:台湾大学出版委员会,1984年版,第277页。
    415 钱宝琮:《科学史与新人文主义》,《思想与时代》,1947年第45期,第1-5页。
    416 何方昱:《“科学时代的人文主义”<思想与时代>月刊(1941-1948)研究》,第211页。
    417 李兴才:《使我国印刷工业跻于世界印刷工业之林》,张其昀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编委会编:《张其昀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第503页。
    418 徐规:《忆晓峰师对我的栽培》,张其昀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编委会编:《张其昀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第248页。
    419 陈训慈:《先兄畏垒杂忆——关于陈布雷公私生活事迹几段溯记》,浙江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从名记者到幕僚长——陈布雷》,第16页。
    420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三编》,第277页。
    421 浙江省鄞县地方志编委会:《鄞县志》下册,第2093页。
    422 张其昀编:《丁文江先生》,上海:华夏图书出版公司,1948年版;张其昀、宋晞、陈述彭等著:《西湖图景》,上海:华夏图书出版公司,1948年版。
    423 宋晞:《张其昀先生传略》,第67页。
    424 刘承洲、陈文尚:《张创办人晓公博士的游踪》,潘维和主编:《张其昀博士的生活和思想》上册,第714页。
    425 宋越伦:《晓峰先生与日本》,潘维和主编:《张其昀博士的生活和思想》下册,第1408页。
    426 宋晞:《张其昀先生传略》,第136页。
    427 宋晞:《张其昀先生传略》,第69页。
    428 刘承洲、陈文尚:《张创办人晓公博士的游踪》,潘维和主编:《张其昀博士的生活和思想》上册,第714-715页。
    429 宋晞:《华冈二十年琐忆》,潘维和主编:《张其昀博士的生活和思想》下册,第1307页。
    430 王成圣:《游踪万里心怀天下——地理学大师张其昀》,张其昀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编委会编:《张其昀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第414页。
    431 发表在《中国文化季刊》上的文章主要有Chi Ju-Shan and the Chinese Opera (Jul.1957, Vol.1, No.1). The Political Thought and Institutions of Ancient China:An Interpretation of the "Chou Li" (Oct.1957, Vol.1, No.2)、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the Land of China (Jan.1958, Vol.1, No.3)、Eastern Culture and Far Eastern Situation (Apr.1958, Vol.1, No.4)、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of the Chinese People (Mar.1959, Vol.2, No.1)、China's Ancient Military Geography:An Abstract of Ku Chu-yui's An Outline of Historical Geography (Dec.1959, Vol.2, No.3)、Strategic Areas in China (May 1960, Vol.2, No.4)、Confucianism and Modern Education in China (Oct.1960, Vol.3, No.1). The Essence of the Philosophy of Action-President Chiang Kai-shek's Experiences of Revolution (Dec.1960, Vol.3, No.2)、Fu-Hsi:The First Chapter of Chinese History (Mar.1961, Vol.3, No.3)、Emperor Shum:The Introducer of China's National Title-Chung Hua (Mar.1962, Vol.3, No.4)、Military Service and Military System in Chinese History (Mar.1962, Vol.4, No.1)、A General View of Ancient History (Jun.1962, Vol.4, No.2)、A Tribute to Hsu Kuang-Chi on the 400th Anniversary of His Birth (Oct.1962, Vol.4, No.3)、 Generalship and Source of Manpower (Oct.1962, Vol.4, No.3)、The Restoration of the Western Chou Dynasty Through Its Northren and Southern Expedition (Mar.1963, Vol.4, No.4)、The Genealogy of Confucius- A Commoner Who Became A Teacher of All Generations (Jun.1963, Vol.5, No.1)、The Flowering of Chinese Literature in the Western Chou Dynasty- the Book of Odes (Oct.1963, Vol.5, No.2)、How to Understand China (Mar.1964, Vol.5, No.3)、Weapons and War Materials in Chinese History (Oct.1964, Vol.6, No.1)、The Cultural Splendour of the Western Chou Dynasty- the Institution of Rites and Music (Jun.1965, Vol.6, No.3)、The Book of Changes- A Philosophical Masterpiece Mirroring the Zeit-Geits of the Western Chou Dynasty (Oct.1965, Vol.6, No.4)、The Epoch-making Progress of Chinese Historiography in the Western Chou Dynasty-the Book of History (Mar.1966, Vol.7, No1)、Essentials of Dr. Sun Yat-Sen's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of China (Jun.1966, Vol.7, No.2)、President Chiang Kai-shek on the Geo-strategy of China (Sept.1966, Vol.7, No.3)、President Chiang Kai-shek on China and the World (Sept.1966, Vol.7, No.3)、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Chinese and American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Sept.1966, Vol.7, No.3)、What the Future Holds for Chinese Culture (Jun.1967, Vol.8, No.2)、The Prospect of the China Academy (Sept.1967, Vol.8, No.3)、A Survey of Chinese Culture from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Aspects (Dec. 1967, Vol.8, No.4)、Military Administration and Command (Mar.1968, Vol.9, No.1)、The Origin of Loyalists in Chinese History-Three Virtuous Men of the Shang Dynasty(Jun.1968, Vol.9, No.2)、The Promoter of National Unification-The Grand Duke (Sept.1968, Vol.9, No.3)、China's Relation With Europe and Africa (Mar.1971, Vol.12, No.1)、New Confucianism (Mar.1974, Vol.15, No.l)、Confucius' Contribution to World Civilization (Sept.1974, Vol.15, No.3)、Dr. Sun Yat-Sen's Contributions to World Civilization (Sept.1975, Vol.16, No.3)、Ideal Higher Education for China and Its Contribution to the Far East (Dec.1975, Vol.16, No.4)、Religion and Morality (Sept.1978, Vol.19, No.3)、Characteristics of Hwakang(Dec.1978, Vol.19, No.4)、A System of Cardinal Values for Ideal Personality and Ideal Society-Confucianism as a World Religion (Sept. 1980, Vol.21, No.3)、Ssu-ma Ch'ien and His Monumental Work the Shih Chi (Jun.1982, Vol.23, No.3).发表在《今日中国月刊》上的文章主要有The Cultivation of Statesmen (Feb.1958, Vol.1, No.2)、Music and Chinese Culture (Apr.1958, Vol.1, No.4)、Chinese Opera and Italians (Jun.1958, Vol.1, No.6)、The New Life of Chinese Education (Jan.1959, Vol.2, No.1)、 Sino- Korean Culture Relations (Jan.1960, Vol.3, No.l)、China's Place in the World (Jan.1961, Vol.4, No.l)、Golden Anniversary of the National Central University (Jul.1965, Vol.8, No.7)等。
    432 洪玉钦:《张创办人与立法院》,潘维和主编:《张其昀博士的生活和思想》下册,第1489页。
    433 魏伟琦:《伟大的垦荒者创办人张其昀教授》,潘维和主编:《张其昀博士的生活和思想》上册,第704页。
    434 王成圣:《游踪万里心怀天下——地理学大师张其昀》,张其昀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编委会编:《张其昀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第415页。
    435 宋晞:《华冈二十年琐忆》,潘维和主编:《张其昀博士的生活和思想》下册,第1307页。
    436 宋晞:《张其昀先生传略》,第49页。
    437 张隆延:《中华文化与晓峰先生万世长存》,张其昀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编委会编:《张其昀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第271页。
    438 宋晞:《张其昀先生传略》,第73页。
    439 宋晞:《张其昀先生传略》,第21页。
    440 廖雪兰:《张创办人与中华学术院》,潘维和主编:《张其昀博士的生活和思想》下册,第1521页。
    441 李兴才:《使我国印刷工业跻于世界印刷工业之林》,张其昀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编委会编:《张其昀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第503-504页。
    442 乔宝泰:《张其昀先生与三民主义之理论及实践》,张其昀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编委会编:《张其昀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第102页。
    443 蔡汉贤:《以善尽职责来恭祝创办人寿辰》,潘维和主编:《张其昀博士的生活和思想》下册,第1474页。
    444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续编》第1册,第422-423页。
    445 李兴才:《使我国印刷工业跻于世界印刷工业之林》,张其昀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编委会编:《张其昀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第504、509页。
    446 李兴才:《张其昀先生是中国印刷教育之父》,潘维和主编:《张其昀博士的生活和思想》上册,第1244页。
    447 刘先云:《一段筚路褴褛的历史回忆》,张其昀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编委会编:《张其昀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第344-348页。
    448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16册,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出版部,1989年版,第8605页。
    449 高梓:《迟了十二年》,潘维和主编:《张其昀博士的生活和思想》下册,第1395页。
    450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17册,第9154页。
    451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17册,第9155页。
    452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17册,第9156页。
    453 王永太:《凤鸣华冈——张其昀传》,第76页。
    454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17册,第9156页。
    458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18册,第9525页。
    456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16册,第8543页。
    457 王永太:《凤鸣华冈——张其昀传》,第81页。
    458 王永太:《凤鸣华冈——张其昀传》,第80页。
    459 华冈学会:《张其昀博士简历》,潘维和主编:《张其昀博士的生活和思想》上册,第624页。
    460 王永太:《凤鸣华冈——张其昀传》,第62页。
    461 王永太:《凤鸣华冈——张其昀传》,第63页。
    462 宋晞:《张其昀先生传略》,第15页。
    463 王永太:《凤鸣华冈——张其昀传》,第64页。
    464 王永太:《凤鸣华冈——张其昀传》,第67页。
    465 宋晞:《张其昀先生传略》,第18页。
    466 浙江省鄞县地方志编委会:《鄞县志》下册,第2093页。
    467 王永太:《凤鸣华冈——张其昀传》,第65页。
    468 浙江省鄞县地方志编委会:《鄞县志》下册,第2093页。
    469 王永太:《凤鸣华冈——张其昀传》,第64页。
    470 王永太:《凤鸣华冈——张其昀传》,第66页。
    471 宋晞:《张其昀先生传略》,第15页。
    472 王永太:《凤鸣华冈——张其昀传》,第69页。
    473 《华冈之校史》,中国文化大学:http://www.pccu.edu.tw/intro/intro.asp
    474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17册,第8901页。
    475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17册,第8902-8903页。
    476 潘维和:《华冈的理想与实践》,潘维和主编:《张其昀博士的生活和思想》下册,第1362页。
    477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续编》第3册,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出版部,1995年版,第1498页。
    478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续编》第3册,第1526-1527页。
    479 即前之“中国文化研究所”。
    480 宋晞:《张其昀先生传略》,第17页。
    481 相当于名誉博士。宋晞:《张其昀先生传略》,第20页。
    482 华冈学会:《张其昀博士简历》,潘维和主编:《张其昀博士的生活和思想》上册,第628页。
    483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20册,第10819页。
    484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20册,第10848页。
    485 粘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续编》第1册,第194页。
    486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1册,自序,第1页。
    487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1册,自序,第3页。
    488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10册,第5068页。
    489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10册,第4419页。
    490 (明)朱舜水:《朱舜水集》卷十一,《答林春信问七条》,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383页。
    491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1册,第229页。
    492 (清)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自序,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493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1册,第230页。
    494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20册,第10699页。
    495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1册,第235页。
    496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20册,第10595页。
    497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20册,第10596-10597页。
    498 陈克诫:《教育家张其昀先生》,私立中国文化大学张其昀先生纪念文集编辑委员会编:《张其昀先生纪念文集》,第32页。
    499 Paul Vidal de La Blache,1845-1918,法国近代地理学的创建人。1866年毕业于巴黎高等师范学校,1872年获博士学位。自1872年起先后任教于南锡大学(1872-1877)、巴黎高等师范学校(1877-1898)、巴黎大学(1898-1918)。1891年创办《地理年鉴》,主要著作有《法国地理学概貌》(1903)、《地理学的独特性质》(1913)、《法国的东部地区》(1917)、《人文地理学原理》(1922,由E.de马东整理出版)等。维达尔·白兰士致力于人文地理学和区域地理学研究,认为地理学家的特殊任务是阐述人地之间的互动关系。他反对“环境决定论”,提出“人地相关论”,认为自然环境提供了许多可能性,而环境的利用取决于人的选择。他坚持地理学研究应该集中在个别区域上,认为地理学家的主要贡献在于划出合理、有用的自然区域。维达尔·白兰士的地学思想一直受法国地理学家的推崇,被誉为“维达尔传统”。他长期任教,培养了许多地理学人才,形成具有特色的法国地理学派。
    500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20册,第10620页。
    501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3册,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出版部,1988年版,第1501页。
    502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20册,第10627页。
    503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3册,第1504页。
    504 Jean Brunhes,1869-1930,法国人文地理学家。著有《人地学原理》(1910)、《历史地理学》(1921)、《法国人文地理学》(192-1926)等。白吕纳早年在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学习时,师从法国近代地理学创建者维达尔·白兰士。1892年从巴黎高师毕业后,取得历史学和地理学教师资格。1892-1896年在巴黎大学继续深造。1896年在瑞士弗里堡大学任地理学教授。1907年在瑞士洛桑大学开办欧美第一个人文地理讲座。1912-1930年任巴黎法兰西学院特设的人文地理学教授。1927年被选入法国科学院。白吕纳继承和发展了维达尔·白兰士的人文地理学思想,认为人文地理学应着重研究人在地表所做的事业,并把这些事业称为人文地理学的基本事实;主张人地关系的“可能论”,认为人对人地关系的形成具有选择的可能和自由。张氏曾将白吕纳著述以“人生地理学”为题译为中文,由商务印书馆于1930年出版。《人地学原理》由张氏的学生任美锷等译为中文,于1935年出版。张氏到台湾后曾于1960年代重印此二译本。
    805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20册,第10615页。
    806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20册,第10854页。
    507 原文出自白吕纳著《人文地理学》(Human Geography)第九章“论地理学精神”,参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1册,第226页。
    808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20册,第10855页。
    509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20册,第10625-10627页。
    510 此为柳诒徵修改董仲舒之语“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而得,为张其昀所继承。《汉书》原文为“夫仁人者,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是以仲尼之门,五尺之童羞称五伯,为其先诈力而后仁谊也”。(东汉)班固:《汉书》卷五十六,《董仲舒传》,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2194页。
    511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1册,第232页。
    512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1册,第235页。
    513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20册,第10615-10616页。
    514 宋晞:《张其昀先生传略》,第5页。
    515 宋晞:《张其昀先生传略》,第52页。
    516 宋晞:《张其昀先生传略》,第53页。
    517 赵松乔:《缅怀恩师张其昀教授逝世十周年》,张其昀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编委会编:《张其昀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第246页。
    518 宋晞:《张其昀先生传略》,第5-6页。
    519 张佛千:《敬悼张晓峰先生》,私立中国文化大学张其昀先生纪念文集编辑委员会编:《张其昀先生纪念文集》,第21页。
    520 吴相湘:《张其昀治学与兴学》,潘维和主编:《张其昀博士的生活和思想》上册,第644页。
    521 戴运轨:《我所知道的张晓峰先生》,潘维和主编:《张其昀博士的生活和思想》上册,第636-637页。
    522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1册,自序,第4页。
    523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1册,自序,第4页。
    524 赵松乔:《缅怀恩师张其昀教授逝世十周年》,张其昀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编委会编:《张其昀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第246页。
    525 宋晞:《张其昀先生传略》,第82页。
    526 戴运轨:《我所知道的张晓峰先生》,潘维和主编:《张其昀博士的生活和思想》上册,第637页。
    527 刘盛佳:《张其昀的地理思想和学术成就》,张其昀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编委会编:《张其昀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第219页。
    528 宋晞:《张其昀先生传略》,第53页。
    829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20册,第10912页。
    530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21册,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出版部,1989年版,第11484页。
    531 (西汉)刘安等编著:《淮南子》卷十一,《齐俗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116页。
    532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10册,第5219页。
    533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1册,第223页。
    534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10册,第5245页。
    535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1册,第40页。
    536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20册,第10633页。
    537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1册,第38页。
    538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20册,第10702页。
    539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1册,第48页。
    540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4册,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出版部,1988年版,第1599页。
    541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4册,第1585页。
    542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4册,第1673页。
    543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20册,第11051页。
    844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1册,第467页。
    845 即广州、泉州、宁波、杭州。
    546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1册,第45页。
    847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4册,第1600页。
    548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4册,第1666页。
    549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20册,第11122页。
    550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4册,第1572页。
    551 张其昀:《台湾史纲》,台北:革命实践研究院,1950年版。原为张氏于1950年2月8日发表在台湾《中央日报》上的《台湾文化之骨干》一文,后更名为《台湾史纲》单行出版。
    552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1册,第127-128页。张氏对远古文化中心的九大区域划分,凸显了黄河流域的河洛文化,而忽视了长江流域的河姆渡文化。他于1961年即出版《远古史》,河姆渡遗址于1973年才开始发掘,此为资料上的限制,故不必因此过于苛责作者。
    553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8册,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出版部,1981年版,第50-58页。
    554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1册,第129页。
    555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20册,第11011页。
    856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21册,第11375页。
    557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20册,第10982页。
    558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20册,第11011页。
    559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20册,第10950页。
    560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1册,第42-43页。
    561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20册,第10613页。
    562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1册,第41页。
    563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4册,第1584页。
    864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4册,第1622页。
    565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4册,第1621页。
    866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4册,第1639页。
    567 即胡焕庸于1935年提出的“瑷珲-腾冲”中国人口地理分界线。
    568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20册,第11240页。
    569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4册,第1605页。
    570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4册,第1664页。
    571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1册,第467页。
    572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4册,第1589页。
    573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4册,第1605-1606页。
    574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4册,第1599页。
    575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4册,第1904页。
    576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1册,第467页。
    577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4册,第1589页。
    578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1册,第468页。
    579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4册,第1589页。
    580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4册,第1609页。
    581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4册,第1610页。
    2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21册,第11250页。
    3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1册,第470页。
    4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4册,第1606页。
    5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1册,第471页。
    6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1册,第470页。
    7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4册,第1608页。
    588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1册,第471页。
    589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1册,第471页。
    590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1册,第16页。
    591 张其昀:《战后新世界》,译者序,上海:商务印书馆,1927年版,第3页。
    592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20册,第10702-10703页。
    593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6册,台北:中国文化学院出版部,1980年版,第111页。
    594 琅琊在山东诸城县东南海滨,今属山东胶南市琅琊镇。
    595 今属山东烟台市芝罘区。
    596 (南朝宋)范晔: 《后汉书》卷七十六, 《循吏列传·王景》,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1978页。
    897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21册,第11164页。
    598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21册,第11165页。
    599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续编》第1册,第214页。
    600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4册,第1667页。
    601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4册,第1601页。
    602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21册,第11165页。
    603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续编》第1册,第214-215页。
    604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续编》第1册,第232-234页。
    605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20册,第11012页。
    606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续编》第1册,第214页。
    607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1册,第469页。
    608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4册,第1590页。
    609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4册,第1679页。
    610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1册,第44页。
    611 张其昀:《旅美见闻录》,上海:商务印书馆,1947年版,第33页。
    612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20册,第10613页。
    613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1册,第40-41页。
    614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4册,第1588页。
    615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1册,第41页。
    616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4册,第1605页。
    617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21册,第11388页。
    618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4册,第1634-1635页。
    619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4册,第1629页。
    620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4册,第1583页。
    621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4册,第1584页。
    622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20册,第11123页。
    623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4册,第1589页。
    624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1册,第468页。
    625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续编》第1册,第232-233页。
    626 见陆游《入蜀记》卷二“七月五日”条:“过龙湾,浪涌如山,望石头山不甚高,然峭立江中,缭绕如垣墙,凡舟皆由此下至建康,故江左有变,必先固守石头,真控扼要地也”。(南宋)陆游:《入蜀记·老学庵笔记》,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版,第28页。
    627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4册,第1572页。
    628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4册,第1665页。
    629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4册,第1665页。
    630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1册,第48-49页。
    631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4册,第1576页。
    632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4册,第1572页。
    633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1册,第49页。
    634 即林语堂主编的开明英文系列教材,戴运轨主编的物理学教材,和张其昀主编的高中教材《本国地理》。
    635 张其昀主编:《本国地理》上册,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年版,第45页。
    636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1册,第128页。
    637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1册,第469页。
    638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21册,第11250页。
    639 当指北宋。
    640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21册,第11251页。
    641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4册,第1590页。
    642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1册,第469页。
    643 陈寅恪:《李唐氏族之推测后记》,见《金明馆丛稿二编》,台北:里仁书局,1981年版,第303页。
    644 江心坡地区是位于云南高黎贡山的东恩梅开江与迈立开江之间的一个狭长地带,其北起西藏察隅县,南至缅甸尖高山,长约两千里,阔约五百里。此地原为清朝云南腾越州所属的大塘、止那等土司所控制,当地少数民族多与汉民族有深厚渊源,如濮曼族人自称是诸葛亮平西南时所遗汉人士兵的后裔,至今仍祀奉诸葛武侯。1852年至1885年间,英国发动数次侵缅战争,得以经由缅甸而染指中国西南边疆,并于1927年吞占江心坡。但民国政府始终不予承认。现此处划入缅甸版图。
    5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1册,第469页。
    6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4册,第1630页。
    7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4册,第1571页。
    8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4册,第1606-1607页。
    9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4册,第1583-1584页。
    650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20册,第11484页。
    651 张其昀:《旅美见闻录》,第33页。
    652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1册,第35页。
    653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10册,第4730页。
    654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20册,第10624-10625页。
    655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21册,第11484页。
    656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1册,第35页。
    657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18册,第9955页。
    658 张其昀主编:《本国地理》上册,第19-20页。
    689 张其昀主编:《本国地理》上册,第13页。
    660 张其昀主编:《本国地理》上册,第22页。
    661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1册,编辑要旨,第7页。
    662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1册,第68页。
    663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2册,第1页。
    664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2册,第2页。
    665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20册,第10822页。
    666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1册,第455-456页。
    667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1册,第477页。
    668 在此之前,中国仅有古代地理研究。顾颉刚曾于1928年在广州中山大学开设古代地理研究课程,编纂“中国古代地理研究讲义”,然而在1960年代之前,顾氏都未曾使用过“历史地理学”这一术语。《禹贡》半月刊的英文译名初为The Evolution of Chinese Geography,即“中国地理沿革”,直到1936年才更名为The Chinese Historical Geography, 方有“历史地理学”这一名称。参刘盛佳:《张其昀的地理思想和学术成就》,张其昀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编委会编:《张其昀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第225页。
    669 见《史地学报》,1923年第2卷第2期,第73-77页。
    670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1册,第456页。
    671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20册,第10884-10855页。
    672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10册,第5185页。
    673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20册,第10620页。
    674 弛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20册,第10620页。
    675 施雅风口述,张九辰访问整理:《施雅风口述自传》,(20世纪中国科学口述史》丛书,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51页。
    676 赵松乔:《缅怀恩师张其昀教授逝世十周年》,张其昀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编委会编:《张其昀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第244-245页。
    677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20册,第10617页。
    978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20册,第10615页。
    679 张则恒:《史地学家张其昀传略》,贵州省遵义地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浙江大学在遵义》,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367页。
    680 张氏访美期间,由叶良辅总体主持史地系工作,而历史和地理二组的具体系务工作,则分别由李洁非和严德一帮办。见李治孝:《叶良辅老师的生平和贡献》,贵州省遵义地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浙江大学在遵义》,第373页。
    681 张则恒:《史地学家张其昀传略》,贵州省遵义地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浙江大学在遵义》,第370页。
    682 王永太:《凤鸣华冈——张其昀传》,第31页。
    683 王永太:《凤鸣华冈——张其昀传》,第31页。
    684 王永太:《凤鸣华冈——张其昀传》,第26页。
    685 宋晞:《张其昀先生传略》,第53-54页。
    686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20册,第10855页。
    687 任美锷:《学贯史地、博学勤奋、谆谆教导、万世师表——追念张晓峰师》,张其昀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编委会编:《张其昀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第191-192页。
    688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20册,第10854页。
    689 宋晞:《张其昀先生传略》,第9页。
    690 张则恒:《史地学家张其昀传略》,贵州省遵义地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浙江大学在遵义》,第370页。
    691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1册,自序,第4页。
    692 其中竺可桢、吴定良二人于1948年已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
    693 宋晞:《张其昀先生传略》,第7页。
    694 王永太:《凤鸣华冈——张其昀传》,第25页。
    695 宋晞:《张其昀先生传略》,第10页。
    696 宋晞:《张其昀先生传略》,第12页。
    697 王永太:《凤鸣华冈——张其昀传》,第27页。
    698 幺枕生:《对遵义浙大史地系的教学回忆》,贵州省遵义地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浙江大学在遵义》,第116-117页。
    699施雅风口述,张九辰访问整理:《施雅风口述自传》,《20世纪中国科学口述史》丛书,第51-52页。
    700 幺枕生:《对遵义浙大史地系的教学回忆》,贵州省遵义地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浙江大学在遵义》,第118页。
    701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21册,第11321页。
    702 1920年代初,东南大学人才济济,一时与北大南北称雄,后因“易长风波”,教授星散,而一蹶不振。至中央大学组建后,亦因种种原由,难以恢复昔日盛况。竺可桢接手浙大,梅光迪、胡刚复、邵祖平、郭斌龢、张其昀、陈训慈、王焕镳等原东南大学的师生聚集而来,形成核心力量。
    703 于子三(1925-1947),山东牟平县人。1944年10月,考入地处贵州湄潭的浙江大学农学院。1945年5月,加入浙大秘密进步团体“新潮社”,后担任该社浙大农学院分社社长。1946年9月,随浙大迁回杭州。后当选为浙大学生自治会主席,罢课执行委员会主席,并听取中共地下党的意见,积极领导浙大和杭州市大中学生的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运动。1947年10月,在杭州大同旅馆被国民党中统特务秘密逮捕,同月29日被杀害于浙江省保安司令部监狱,年仅22岁。这一事件震怒了浙大师生,在浙大地下党和进步学生的发动下,大规模的示威游行、抗议集会遍及杭城,形成了国统区反蒋的又一次浪潮。
    704 因浙大办学极严,“不免使许多资质和能力较弱的学生惶恐不安”。就在“于子三事件”沸沸扬扬的时候,一次考试之后,致使“二分之一不及格(学分)及必修课不及格二次须开除者有七十人之多”。据说,竺可桢当时听到“不及格者可从宽留校”的传言后,随即予以辟谣,并严格执行学校的制度。不难想象那些在考试中失利的学生对浙大和老师的不满情绪,容易在学潮中借机攻击学校和老师,发泄个人的私愤。详可参散木:《1949年周恩来究问浙江大学“拒竺”风波始末(下)》,《历史学家茶座》,2009年第3辑,总第17辑。
    705参散木:《1949年周恩来究问浙江大学“拒竺”风波始末(下)》,《历史学家茶座》,2009年第3辑,总第17辑,
    706接管小组成员由严仁赓(法律学系教授)、孟宪承(教育学系教授)、陈立(教育学系教授)、范绪箕(教育学系教授)、张君川(教育学系教授)、黄焕煜(教育学系教授)以及中共地下党员刘潇然、许良英和学生自治会主席包洪枢等9人组成。
    707 散木:(1949年周恩来究问浙江大学“拒竺”风波始末(下)》,《历史学家茶座》,2009年第3辑,总第17辑。
    708 引文见散木:《1949年周恩来究问浙江大学“拒竺”风波始末(下)》,《历史学家茶座》,2009年第3辑,总第17辑。查《竺可桢日记》1949年“九月六日”篇作:“晚膳后邦华亦来,……谓浙大接管后……停聘教授六十余人之多,储润科、朱正元、胡刚复等均在其内,职员如赵凤涛亦在其列;··…·可知浙大接管情形与北大、清华、南开可谓全不相同也……。”与散木的完整引文相对照,知仅为竺氏日记节略。《日记》出版时使用了大量省略号。竺可桢:《竺可桢日记》第2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284页。
    9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1册,自序,第2页。
    710 王运来:《留洋学者与南雍学术》,《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第1-7页。
    711 宋晞:《张其昀先生传略》,第44页。
    712 即How We Think,杜威原著。
    713 林子勋:《张创办人的教育哲学与教育事业》,私立中国文化大学张其昀先生纪念文集编辑委员会编:《张其昀先生纪念文集》,第77页。
    714 《学衡》办刊宗旨中有“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之语。
    715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续编》第1册,第255页。
    716 林子勋:《张创办人的教育哲学与教育事业》,私立中国文化大学张其昀先生纪念文集编辑委员会编:《张其昀先生纪念文集》,第78页。
    717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三编》,第340页。
    718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10册,第5242页。
    719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17册,第8987页。
    720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10册,第5246页。
    721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1册,第28页。
    722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9册,自序,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出版部,1982年版,第1页。
    723 张其昀:《中华民国史纲》第1册,台北:中华文化出版事业委员会,1954年版,第151页。
    724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10册,第5248页。
    725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10册,第5248页。
    726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10册,第5247页。
    727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10册,第5248页。
    728 张尔岐:《辨志》,(清)吴翌凤编:《清朝文征》上册,任继愈主编:《中华传世文选》,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57页。
    729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20册,第10939页。
    730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三编》,第187-188页。
    731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三编》,第333-334页。
    732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20册,第10939页。
    733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续编》第1册,第189页。
    734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21册,第11340页。
    735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10册,第5239-5240页。
    736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20册,第10940页。
    737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10册,第5240页。
    738 孔秋泉:《晓峰师对中国学术的贡献》,张其昀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编委会编:《张其昀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第394页。
    739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20册,第10939页。
    740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20册,第10940页。
    741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1册,自序,第4页。
    742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3册,附记,第247页。
    743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20册,第10940页。
    744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10册,第5233页。
    745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2册,附记,第192页。
    746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10册,第5233页。
    747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2册,附记,第192页。
    748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21册,第11273-11274页。
    749 王省吾:《张晓峰先生的贡献》,潘维和主编:《张其昀博士的生活和思想》下册,第1323页。
    750 顾翊群:序(一),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3册,第1页。
    751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10册,第5246页。
    752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1册,第137-138页。
    753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2册,第183页。
    754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5册,台北:华冈出版有限公司,1979年版,第254页。
    755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7册,台北:中国文化学院出版部,1980年版,第208页。
    756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8册,第153页。
    757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9册,第211页。
    758 钱穆:《张晓峰先生中华五千年史序》,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4册,第7-8页。
    759 顾翊群:序(一),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3册,第1页。
    760 秦孝仪:《读张著中华五千年史一得(代序)》,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2册。
    760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10册,第5246页。
    762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三编》,第175页。
    763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20册,第10950页。
    764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10册,第5265页。
    765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21册,第11340页。
    766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10册,第5265页。
    767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10册,第5245页。
    768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10册,第5267页。
    769 王国维:《古史新证—王国维最后的讲义》,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5页。
    770 (北宋)周敦颐:《周子通书》,志学第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38页。
    771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1册,第97页。
    772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1册,第98页。
    773 柳诒徵:《中国文化史》上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106页。
    774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三编》,第340页。
    775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1册,第101页。
    776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1册,第96页。
    777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2册,第36页。
    778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10册,第5267页。
    779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10册,第5266页。
    780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8册,自序,第1页。
    781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21册,第11363页。
    782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10册,第5250页。
    783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2册,第41页。
    784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2册,第71页。
    785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2册,第71页、53-54页。
    786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10册,第5265页。
    787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2册,第50页。
    788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2册,第70页。
    789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10册,第5223页。
    790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10册,第5224页。
    791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三编》,第341页。
    792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三编》,第343页。
    793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续编》第1册,第411页。
    794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20册,第11107页。
    795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1册,第8页。
    796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20册,第11111-11112页。
    797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20册,第10975页。
    798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10册,第5269页。
    799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20册,第10975页。
    800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1册,第7页。
    801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三编》,第342页。
    802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10册,第5249页。
    823 柳诒徵:《中国文化史》上册,第14页。
    804 柳诒徵:《中国文化史》上册,第65页。
    805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1册,第15页。
    806 王家范:《百年史学历程回顾二题》,《历史教学问题》2000年第1期,第5-14,59页。
    807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续编》第1册,第411页。
    808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续编》第1册,第254页。
    809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10册,第5248页。
    810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续编》第1册,第254页。
    811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三编》,第250页。
    812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10册,第5249页。
    813 (南宋)朱熹:《答陈同甫书》,《朱文公文集》卷三十六。
    814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10册,第5247页。
    815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1册,第49页。
    816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1册,第71页。
    817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20册,第10917页。
    818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续编》第1册,第411页。
    819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10册,第5220页。
    820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10册,第5254页。
    821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10册,第5187页。
    822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续编》第1册,第411页。
    823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20册,第10917页。
    824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10册,第5255页。
    825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10册,第5263页。
    826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三编》,第340页。
    827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三编》,第142页。
    828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1册,第88页。
    829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10册,第5196页。
    830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18册,第9937页。
    831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2册,第37页。
    932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三编》,第121页。
    833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18册,第9936页。
    834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18册,第9937页。
    835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18册,第9939页。
    836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18册,第9937页。
    837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18册,第9940页。
    838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18册,第9941页。
    839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10册,第5255页。
    840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1册,第136页。
    841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1册,第74页。
    842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1册,第75页。
    843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续编》第1册,第424页。
    844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1册,第56页。
    845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1册,第74页。
    846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续编》第1册,第259页。
    847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三编》,第342页。
    848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20册,第10879页。
    849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10册,第5242页。
    850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三编》,第342页。
    851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20册,第10880页。
    852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10册,第5253页。
    853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20册,第10879页。
    854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10册,第5230页。
    855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三编》,第342页。
    856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三编》,第121-122页。
    857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20册,第10881页。
    858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21册,第11133页。
    859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10册,第5263页。
    860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5册,第1页。
    861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1册,第91页。
    862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2册,第11页。
    863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1册,第48页。
    864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三编》,第175页。
    865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8册,“秦代史提要”
    866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1册,第146页。
    867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三编》,第123页。
    868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三编》,第175页。
    869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三编》,第167页。
    870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10册,第5250页。
    871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1册,第136页。
    872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三编》,第181-182页。
    873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三编》,第121页。
    874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三编》,第167-168页。
    875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续编》第1册,第259页。
    876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10册,第5254页。
    877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三编》,第2页。
    878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18册,第9938页。
    879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5册,第3页。
    880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三编》,第184页。
    881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三编》,第182页。
    882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10册,第5262页。
    883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三编》,第183页。
    884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10册,第5261页。
    885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10册,第5262页。
    晰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10册,第5266页。
    887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10册,第5260页。
    888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三编》,第183页。
    889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1册,第13页。
    890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三编》,第181页。
    891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10册,第5266页。
    892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三编》,第138页。
    893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4册,第1764页。
    894 罗光:《今日的中国文化》,潘维和主编:《张其昀博士的生活和思想》上册,第922页。
    895 彭歌:《孔学的现代化、忧患之学》,潘维和主编:《张其昀博士的生活和思想》上册,第949页。
    896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10册,第5260页。
    897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三编》,第182页。
    898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三编》,第183页。
    899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2册,第72页。
    900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10册,第5221页。
    901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21册,第11428页。
    902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1册,第255页。
    903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10册,第5235页。
    904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21册,第11428页。
    905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1册,第146页。
    906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10册,第5222页。
    907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10册,第5233页。
    908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10册,第5222页。
    909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10册,第5235-5236页。
    910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10册,第5235页。
    911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10册,第5232页。
    2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18册,第9939页。
    3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10册,第5232页。
    4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10册,第5243页。
    5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10册,第5236-5237页。
    6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10册,第5190页。
    7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10册,第5232页。
    8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10册,第5243页。
    919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10册,第5249页。
    920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三编》,第342页。
    921 钱穆:《国史大纲》上册,自序,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1页。
    922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10册,第5246页。
    923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10册,第5204页。
    924 该文连载于(重庆)《大公报》1940年6月3日第3版、4日第3版。
    925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续编》第1册,第183页。
    926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续编》第1册,第183页。
    927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续编》第1册,第185页。
    928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续编》第1册,第184页。
    929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续编》第1册,第185页。
    930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10册,第5270页。
    931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续编》第1册,第185-186页。
    932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续编》第1册,第186-187页。
    933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10册,第5248页。
    934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三编》,第340页。
    935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三编》,第343页。
    936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三编》,第333页。
    937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三编》,第342页。
    938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续编》第1册,第411页。
    939 Irving Babbitt,1865-1933,美国新人文主义文学批评运动领袖,著有《文学与美国大学》(1908年)、《卢梭与浪漫主义》(1919年)、《民治与领袖》(1924年)等。1885年,在亲戚的资助下入哈佛大学攻读古典学和现代语言,年后即以优等成绩从哈佛毕业,并获古典学荣誉奖励。后游学巴黎,曾师从著名的东方学家sylvain Levi教授学习梵语、巴利文和印度哲学,期间阅读大量印度宗教和哲学典籍。1892年重返哈佛,攻读语言文学硕士,仅用一年多时间即完成学业。曾在威廉姆斯学院执教一年,后一直任教哈佛。白璧德通过反省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以来的西方文化思想,建构起自己的新人文主义体系,他于“西洋古今各国文学而外,兼通政术哲理,又娴梵文及巴利文,于佛学深造有得。虽未通汉文,然于吾国古籍之译成西文者靡不读”。(见吴宓:《论白璧德、穆尔》,徐葆耕编:《会通派如是说》,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24页。)其建构新人文主义学说的思想资源,主要有希腊古典哲学,东方儒学,以及英国近代文学家马修·阿诺德。(见马玉红:《白璧德与孔子中庸精神的契合》,《社会纵横》,2005年第2期)
    940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10册,第4911页。
    941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10册,第4916页。
    942 李有成:《白璧德与中国》,《中外文学》,1991年第3期,第48-71页。宁波恰是张其昀的故乡。
    943 吴宓:《论白璧德、穆尔》,徐葆耕编:《会通派如是说》,第24页。
    944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10册,第4916页。
    945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10册,第4916页。
    946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1册,自序,第5页。
    947 白璧德著,胡先骕译:《白璧德中西人文教育谈》,《学衡》,1922年3月第3期。
    648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10册,第4912页。
    949 蒋书丽:《白璧德新人文主义在中国的宿命》,《人文杂志》,2006年第6期。
    950 马玉红:《白璧德与孔子中庸精神的契合》,《社会纵横》,2005年第2期。
    61 吴宓:《空轩诗话》,徐葆耕编:《会通派如是说》,第338页。
    62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10册,第4913页。
    63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10册,第4915页。
    954 白璧德:《欧文·白璧德与吴宓的六封通信》,乐黛云等主编:《跨文化对话》第10册,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2年版,第150页。
    955 廖超慧:《梁实秋审美文学观的理论支架——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
    956 徐震塄译:《白璧德释人文主义》,《学衡》,1924年第34期。
    987蒋书丽:《白璧德新人文主义在中国的宿命》,《人文杂志》,2006年第6期。
    958 此次演讲要旨以Humanistic Education in China and the West为题,于1921年12月发表在《留美学生月报》(TheChinese Students Monthly)第17卷第2期。该刊为20世纪初期中国留学生在美国创办的英文期刊。参白璧德著,胡先骕译:《白璧德中西人文教育谈》,《学衡》,1922年3月第3期。
    959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10册,第5061页。
    960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10册,第4912-4913页。
    961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10册,第4914-4915页。
    962 白璧德著,胡先骕译:《白璧德中西人文教育谈》,《学衡》,1922年3月第3期。
    963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10册,第5190页。
    964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19册,第10294页。
    965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10册,第5260页。
    966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10册,第5221页。
    967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19册,第10295页。
    968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10册,第5232-5233页。
    969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10册,第5190页。
    970 宋晞:《张其昀先生传略》,第23-24页。
    971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续编》第1册,第256页。
    972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10册,第5222页。
    973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10册,第5190页。
    974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19册,第10297,10319页。
    975 王永太:《凤鸣华冈——张其昀传》,第219页。
    976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10册,第5190页。
    977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5册,自序,第1页。
    978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三编》,第170页。
    979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续编》第2册,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出版部,1995年版,第845页。
    980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6册,提要,1980年版。
    981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10册,第5190页。
    982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1册,编辑要旨,第7页。
    983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1册,自序,第6页。
    984 George MacaulayTreveiyan (1876-1962),著有《英国史》、《英国社会史》等。
    985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6册,自序,第4页。
    986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1册,自序,第6页。
    987 钱穆:《张晓峰先生中华五千年史序》,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4册,第6页。
    988 柳诒徵:《中国文化史》上册,弁言,第2页。
    989 柳诒徵:《中国文化史》上册,弁言,第2页。
    990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4册,第3页。
    991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4册,第1页。
    992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1册,自序,第6页。
    993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1册,第8页。
    994 宋晞:《张其昀先生传略》,第118页。
    995 侯畅:《中国文化大学校史拾穗》,潘维和主编:《张其昀博士的生活和思想》下册,第1337页。
    996 宋晞:《张其昀先生传略》,第42-43页。
    997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1册,附记,第139页。
    998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1册,第137页。
    999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1册,第9页。
    1000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1册,第14页。
    1001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1册,第63页。
    1002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1册,第137页。
    1003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1册,第65页。
    1004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1册,第9页。
    1005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1册,第14页。
    1006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1册,第9页。
    1007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1册,第14页。
    1008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1册,第115页。
    1009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1册,第115页。
    1010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1册,第86页。
    1011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1册,第112页。
    1012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1册,第120页。
    1013 (东汉)袁康、吴平辑录:《越绝书》,卷十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81页。
    1014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1册,第86页。
    1015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1册,第111页。
    1016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1册,第119页。
    1017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6册,第3-4页。
    1018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8册,自序,第2页。
    1019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6册,第4-5页。
    1020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8册,自序,第2页。
    1021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9册,自序,第1页。
    1022 虞是经营山泽之利的,盐铁属于此业。
    1023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9册,自序,第3页。
    1024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8册,自序,第2页。
    1028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8册,自序,第1页。
    1026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1册,第64页。
    1027 指河南安阳洹水之上的小屯村。参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1册,第106页。
    1028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1册,第109页。
    1029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6册,第5页。
    1030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6册,自序,第1页。
    1031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6册,第8页。
    1032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8册,自序,第1-2页。
    1033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9册,第2页。
    1034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1册,编辑要旨,第7页。
    1035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1册,第126页。
    1036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1册,第144页。
    1037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1册,第49页。
    1038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1册,第128页。
    1039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2册,自序,第191页。
    1040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1册,第144页。
    1041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续编》第1册,第189页。
    1042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1册,第21页。
    1043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1册,第30页。
    1044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1册,第117页。
    1045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8册,自序,第3页。
    1046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1册,第29页。
    1047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1册,第34页。
    1048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1册,第29页。
    1049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20册,第10892页。
    1050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1册,第32页。
    1051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1册,第34-35页。
    1052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1册,第117页。
    1053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1册,第30页。
    1054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1册,第34页。
    1055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1册,第128页。
    1056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1册,第126页。
    1057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1册,第142页。
    1088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1册,第120-121页。
    1059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1册,第5页。
    1060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1册,第5-6页。
    1061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1册,第91页。
    1062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2册,第21页。
    1063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1册,第44-45页。
    1064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6册,自序,第4页。
    1065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1册,第146页。
    1066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1册,第135页。
    1067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1册,第146页。
    1068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1册,第122页。
    1069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1册,第20-21页。
    1070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1册,第53页。
    1071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1册,第68页。
    1072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1册,第22-23页。
    1073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2册,第116页。
    1074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2册,第117页。
    1075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2册,第44页。
    1076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1册,第126页。
    1077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1册,第109页。
    1078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2册,第53页。
    1079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1册,第14页。
    1080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1册,第136页。
    1081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1册,第71页。
    1082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2册,第25-26页。
    1083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1册,第72页。
    1084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2册,第34页。
    1085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1册,第61页。
    1086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1册,第94页。
    1087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1册,第101页。
    1088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6册,第6页。
    1089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6册,自序,第1页。
    1090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9册,自序,第3页。
    1091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1册,第49页。
    1092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1册,第143页。
    1093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1册,第58页。
    1094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1册,第140页。
    1095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1册,第142页。
    1096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1册,第148页。
    1097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1册,第142-143页。
    1098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1册,第150页。
    1099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1册,第138页。
    1100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1册,第50页。
    1101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1册,第150页。
    1102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1册,第7页。
    1103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1册,第58页。
    1104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1册,第77页。
    1105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1册,第60页。
    1106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1册,第77页。
    1107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1册,第137页。
    1108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1册,第78页。
    1109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1册,第121页。
    1110 柳诒徵:《中国文化史》上册,第74页。
    1111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1册,第121页。
    1112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5册,第258页。
    1113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5册,第259页。
    1114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9册,自序,第1页。
    1115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9册,自序,第3页。
    1116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9册,自序,第2页。
    1117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6册,自序,第4页。
    1118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8册,自序,第2页。
    1119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1册,第149页。
    1120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6册,第4页。
    1121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6册,自序,第4页。
    1122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6册,第4页。
    1123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6册,自序,第1页。
    1124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9册,自序,第1页。
    1125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9册,自序,第8页。
    1126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6册,自序,第3页。
    1127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8册,自序,第2页。
    1128 钱穆:《秦汉史》,北京: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5页。
    1129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6册,第6页。
    1130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8册,自序,第2页。
    1131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8册,自序,第1页。
    1132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8册,扉页提要。
    1133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1册,第84页。
    1134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6册,自序,第4页。
    1135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9册,自序,第2页。
    1136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9册,自序,第1页。
    1137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9册,自序,第4页。
    1138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1册,第93页。
    1139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1册,第116页。
    1140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6册,自序,第3页。
    1141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9册,自序,第5页。
    1142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1册,第145页。
    1143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6册,第5页。
    1144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6册,自序,第3页。
    1145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6册,自序,第1页。
    1146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6册,自序,第3页。
    1147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6册,自序,第1页。
    1148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6册,第5页。
    1149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6册,自序,第3页。
    1150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6册,自序,第1页。
    1151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8册,自序,第1页。
    1152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9册,自序,第4页。
    1153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1册,第144页。
    1154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续编》第1册,第190页。
    1155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1册,第125页。
    1156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1册,第133页。
    1157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1册,第145页。
    1158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1册,第135页。
    1159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1册,第69页。
    1160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1册,第125页。
    1161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1册,第145页。
    1162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6册,第111页。
    1163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1册,第94页。
    1164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1册,第38页。
    1165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8册,自序,第3页。
    1166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9册,自序,第1页。
    1167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9册,自序,第4页。
    1168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2册,第1页。
    1169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9册,第62页。
    1170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1册,自序,第1页.
    1171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1册,第3页。
    1172 秦孝仪:《读张著中华五千年史一得(代序)》,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2册。
    1173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20册,第11060页。
    1174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21册,第11163-11164页。
    1178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20册,第10883页。
    1176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6册,提要。
    1177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1册,自序,第1页。
    1178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20册,第10917页。
    1179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2册,附记,第192页。
    1180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1册,自序,第6页。
    1181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18册,第9687页。
    1182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18册,第9685-9686页。
    1183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1册,第32页。
    1184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1册,第33页。
    1185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6册,提要。
    1186 黎东方:序(二),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3册,第3页。
    1187 顾翊群:序(一),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3册,第1页。
    1188 黎东方:序(二),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3册,第3页。
    1189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1册,第37页。
    1190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1册,第36页。
    1191 王国维:《古史新证——王国维最后的讲义》,第2页。
    1192 王国维:《古史新证——王国维最后的讲义》,第53页。
    1193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1册,第118页。
    1194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1册,第126页。
    1195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1册,第112页。
    1196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1册,第118页。
    1197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1册,第87页。
    1198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1册,第115页。
    1199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1册,第118页。
    1200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2册,第117页。
    1201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1册,第118页。
    1202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2册,第50页。
    1203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2册,第37页。
    1204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1册,第58页。
    1205 梁启超:《先秦政治思想史》,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13页。
    1206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1册,第126页。
    1207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1册,第58-59页。
    1208 钱穆:《张晓峰先生中华五千年史序》,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4册,第7页。
    1209 钱穆:《张晓峰先生中华五千年史序》,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4册,第6页。
    1210 秦孝仪:《读张著中华五千年史一得(代序)》,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2册。
    1211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2册,第191页。
    1212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6册,自序,第1页。
    1213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6册,第6页。
    1214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6册,第1页。
    1215 钱穆:《张晓峰先生中华五千年史序》,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4册,第5页。
    1216 钱穆:《张晓峰先生中华五千年史序》,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4册,第7页。
    1217 钱穆:《张晓峰先生中华五千年史序》,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4册,第6页。
    1218 钱穆:《张晓峰先生中华五千年史序》,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4册,第7页。
    1219 钱穆:《张晓峰先生中华五千年史序》,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4册,第6页。
    1220 钱穆:《张晓峰先生中华五千年史序》,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4册,第8页。
    1221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2册,第30页。
    1222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6册,自序,第1页。
    1223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8册,自序,第1页。
    1224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1册,第99页。
    1225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1册,第99页。
    1226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1册,第94页。
    1227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1册,第109页。
    1228 原文为“张其昀与钱穆二君均为从未出国门的苦学者,冯友兰虽曾出国门,而实无所见。他们的见解多带反动意味,保守的趋势甚明,而拥护集权的态度亦颇明显”。胡适:《胡适日记全编》第7册,第540页。
    1229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1册,第87页。
    1230 柳诒徵:《中国文化史》上册,第58页。
    1231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8册,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出版部,1988年版,第4135页。
    1232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8册,第4135页。
    1233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7册,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出版部,1988年版,第3619页。
    1234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1册,自序,第4页。
    1235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7册,第3491页。
    1236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7册,第3492页。
    1237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7册,第3368页。
    1238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7册,第3594页。
    1239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7册,第3368页。
    1240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7册,第3631-3632页。
    1241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8册,第3656页。
    1242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8册,第4120页。
    1243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8册,第4122页。
    1244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8册,第3700页。
    1245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8册,第4125页。
    1246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8册,第4120页。
    1247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三编》,第339页。
    1248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7册,第3624页。
    1249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7册,第3601页。
    1250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7册,第3578页。
    1251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7册,第3490页。
    1252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7册,第3559页。
    1253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7册,第3578页。
    1254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7册,第3507页。
    1255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7册,第3309页。
    1256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7册,第3507页。
    1257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7册,第3510页。
    1258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7册,第3601页。
    1259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三编》,第322页。
    1260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7册,第3313页。
    1261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7册,第3579页。
    1262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7册,第3375页。
    1263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7册,第3375页。
    1264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7册,第3376页。
    1265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7册,第3633-3634页。
    1266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7册,第3625页。
    1267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8册,第3695页。
    1268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8册,第3693页。
    1269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8册,第3702页。
    1270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8册,第4110页。
    1271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8册,第3693页。
    1272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7册,第3629页。
    1273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7册,第3580页。
    1274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9册,第4195页。
    1275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7册,第3605页。
    1276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8册,第4121页。
    1277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续编》第1册,第412页。
    1278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7册,第3605页。
    1279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7册,第3589页。
    1280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8册,第4133页。
    1281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7册,第3602页。
    1282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7册,第3604页。
    1283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7册,第3605页。
    1284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8册,第4121页。
    1285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7册,第3644页。
    1286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7册,第3645页。
    1287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三编》,第342-343页。
    1288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10册,第5196页。
    1289 “大华晚报社论”:《敬悼当代大教育家张晓峰先生》,私立中国文化大学张其昀先生纪念文集编辑委员会编:《张其昀先生纪念文集》,第227页。
    1290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10册,第5196页。
    1291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10册,第5196页。
    1292 宋越伦:《晓峰先生与日本》,潘维和主编:《张其昀博士的生活和思想》下册,第1410页。
    1293 洪东兴:《张创办人与晓公与华冈学会》,潘维和主编:《张其昀博士的生活和思想》下册,第1532页。
    1294 潘维和:《华冈精神引义》,潘维和主编:《张其昀博士的生活和思想》上册,第1259页。
    1295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7册,第3477页。
    1296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7册,第3524页。
    1297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三编》,第168页。
    1298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19册,第10023页。
    1299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18册,第9946页。
    1300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7册,第3506页。
    1301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7册,第3366页。
    1302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7册,第3497页。
    1303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7册,第3498页。
    1304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7册,第3506页。
    1305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7册,第3366页。
    1306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7册,第3333-3334页。
    1807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17册,第9049页。
    1308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7册,第3599页。
    1309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17册,第9049页。
    1310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7册,第3310页。
    1311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7册,第3599页。
    1312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8册,第4123页。
    1313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7册,第3599页。
    1314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1册,自序,第2页。
    1315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7册,第3478页。
    1316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三编》,第340页。
    1317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三编》,第340页。
    1318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7册,第3497-3498页。
    1319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18册,第9947页。
    1320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7册,第3579页。
    1321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7册,第3633页。
    1322 陈立夫:《中国文化大学学生应以弘扬中华文化为己任》,潘维和主编:《张其昀博士的生活和思想》上册,第908页。
    1323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7册,第3310页。
    1324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7册,第3310页。
    1325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三编》,第340页。
    1326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7册,第3490-3491页。
    1327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7册,第3519页。
    1328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7册,第3647页。
    1329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7册,第3314页。
    1330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7册,第3647页。
    1331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7册,第3313页。
    1332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7册,第3519页。
    1333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7册,第3490页。
    1334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三编》,第340页。
    1335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7册,第3633页。
    1336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7册,第3312页。
    1337 陈立夫:《中国文化大学学生应以弘扬中华文化为己任》,潘维和主编:《张其昀博士的生活和思想》上册,第908页。
    1338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7册,第3491页。
    1339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19册,第10026页。
    1340 严家淦:《接受中国文化大学名誉博士学位致辞》,潘维和主编:《张其昀博士的生活和思想》下册,第1273页。
    1341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8册,第4110页。
    1342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7册,第3494页。
    1343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7册,第3561页。
    1344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7册,第3576页。
    1345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18册,第9950页。
    1346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7册,第3576页。
    1347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7册,第3494页。
    1348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7册,第3477页。
    1349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7册,第3552页。
    1350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7册,第3559页。
    1351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7册,第3506-3507页。
    1352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7册,第3491页。
    1353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7册,第3310页。
    1354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18册,第9947页。
    1355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三编》,第168页。
    1356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7册,第3552页。
    1357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7册,第3482页。
    1358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7册,第3555页。
    1359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7册,第3553页。
    1360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7册,第3554页。
    1361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7册,第3484页。
    1362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7册,第3549页。
    1363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7册,第3550页。
    1364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8册,第3705页。
    1365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9册,第4211页。
    1366 蒋介石:《总统演讲“建国运动”》,秦孝仪主编:《蒋总统集》第1册,台北:国防研究院,1960年版,第964页。
    1367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9册,第4211页。
    1368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8册,第4109页。
    1369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7册,第3484页。
    1370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9册,第4211页。
    1371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10册,第5199-5200页。
    1372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三编》,第322页。
    1373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续编》第1册,第421页。
    1374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续编》第1册,第422页。
    1375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续编》第1册,第421页。
    1376 李兴才:《张其昀先生是中国印刷教育之父》,潘维和主编:《张其昀博士的生活和思想》上册,第1244页。
    1377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18册,第9947页。
    1378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7册,第3317页。
    1379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三编》,第170页。
    1380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7册,第3317-3318页。
    1381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7册,第3481页。
    1382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7册,第3318页。
    1383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7册,第3478页。
    1384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7册,第3497页。
    1385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7册,第3307页。
    1386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18册,第9948-9949页。
    1387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7册,第3301页。
    1388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7册,第3481页。
    1389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7册,第3480页。
    1390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7册,第3301页。
    1391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7册,第3301页。
    1392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7册,第3302页。
    1393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7册,第3303页。
    1394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7册,第3301页。
    1395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18册,第9948页。
    1396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7册,第3304页。
    1397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7册,第3305页。
    1398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7册,第3304页。
    1399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8册,第3731页。
    1400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18册,第9949页。
    1401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8册,第3669页。
    1402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8册,第3669页。
    1403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7册,第3305页。
    1404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8册,第4139页。
    1405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9册,第4189页。
    1406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7册,第3480页。
    1407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8册,第3900页。
    1408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7册,第3310页。
    1409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三编》,第168页。
    1410 陈立夫:《中国文化大学学生应以弘扬中华文化为己任》,潘维和主编:《张其昀博士的生活和思想》上册,第912页。
    1411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8册,第4189页。
    1412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7册,第3581页。
    1413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7册,第3580-3581页。
    1414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8册,第3900页。
    1415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7册,第3481页。
    1416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7册,第3560页。
    1417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7册,第3465页。
    1418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7册,第3560页。
    1419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7册,第3521页。
    1420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7册,第3465页。
    1421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10册,第5260页。
    1422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7册,第3581页。
    1423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9册,第4190页。
    1424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7册,第3581页。
    1425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7册,第3489页。
    1426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7册,第3559页。
    1427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7册,第3332页。
    1428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7册,第3559页。
    1429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7册,第3332页。
    1430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7册,第3558页。
    1431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9册,第4190页。
    1432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三编》,第323页。
    1433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1册,编辑要旨,第7页。
    1434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18册,第9950页。
    1435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7册,第3314页。
    1436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18册,第9950页。
    1437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7册,第3301页。
    1438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18册,第9948-9949页。
    1439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7册,第3480页。
    1440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18册,第9949页。
    1441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7册,第3558页。
    1442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18册,第9948页。
    1443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7册,第3558页。
    1444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7册,第3480页。
    1445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7册,第3551页。
    1446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18册,第9950页。
    1447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1册,编辑要旨,第7页。
    1448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18册,第9949页。
    1449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7册,第3482页。
    1450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7册,第3314页。
    1451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7册,第3318页。
    1452 乔宝泰:《张其昀先生与三民主义之理论及实践》,张其昀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编委会编:《张其昀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第82页。
    1453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18册,第9956页。
    1454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18册,第9948页。
    1455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7册,第3310页。
    1456 就研究孙、蒋其人其学而言,张氏所编著的单行本主要有《三民主义之纲要》,台北:革命实践研究院,1950年版;《三民主义概论》,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50年版;《三民主义的理论》,台北:中华文化出版事业委员会,1952年版:《中国文化与三民主义》,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52年版;《三民主义解说》,台北:中国新闻出版公司,1955年版;《三民主义模范省之建设》,台北:中华文化出版事业委员会,1956年版;《三民主义研究论文集》,台北:国防研究院中华大典编印会,1965年版;《三民主义新世纪》,台北:华冈书城,1971年版;《国父伟大的人格》,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51年版;《国父与总统》,台北:中国新闻出版公司,1956年版;《总裁之革命哲学》,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51年版;《总统哲学思想的研究》,台北:中国新闻出版公司,1956年版;《国父学说要旨》,台北:中国文化学院出版部,1965年版;《总统学说要旨》,台北:华冈出版部,1966年版:《实业计划解说》,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53年版;《建国方略研究》,台北:中国新闻出版公司,1962年版;《革命哲学之基础》,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53年版;《革命的历史与理论》,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54年版;《中国之政治思想》,台北:中国新闻出版公司,1954年版;《民主宪政与中国文化》(全2册),台北:中华文化出版事业委员会,1959年版等。
    1457 乔宝泰:《张其昀先生与三民主义之理论及实践》,张其昀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编委会编:《张其昀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第66页。
    1458 乔宝泰:《张其昀先生与三民主义之理论及实践》,张其昀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编委会编:《张其昀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第69页。
    1459 乔宝泰:《张其昀先生与三民主义之理论及实践》,张其昀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编委会编:《张其昀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第67页。
    1460 乔宝泰:《张其昀先生与三民主义之理论及实践》,张其昀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编委会编:《张其昀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第101页。
    1461 程光裕:《中国文化综合研究序言——国父孙中山先生学术思想新释》,张其昀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编委会编:《张其昀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第58页。
    1462 程光裕:《中国文化综合研究序言——国父孙中山先生学术思想新释》,张其昀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编委会编:《张其昀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第61页。
    1463 吴敬基:《永怀张创办人晓峰先生》,私立中国文化大学张其昀先生纪念文集编辑委员会编:《张其昀先生纪念文集》,第89页。
    4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19册,第10026页。
    1468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1册,自序,第2页。
    4166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20册,第10852页。
    4167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1册,自序,第4页。
    1468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1册,自序,第4页。
    1469 陈训慈:《先兄畏垒杂忆——关于陈布雷公私生活事迹几段溯记》,浙江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从名记者到幕僚长——陈布雷》,第13页。
    1470 陈训慈:《先兄畏垒杂忆——关于陈布雷公私生活事迹几段溯记》,浙江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从名记者到幕僚长——陈布雷》,第13页。
    1471 陈训慈:《先兄畏垒杂忆——关于陈布雷公私生活事迹几段溯记》,浙江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从名记者到幕僚长——陈布雷》,第14页。
    1472 陈训慈:《先兄畏垒杂忆——关于陈布雷公私生活事迹几段溯记》,浙江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从名记者到幕僚长——陈布雷》,第13页。
    1473 何方昱:《“科学时代的人文主义”<思想与时代>月刊(1941-1948)研究》,第52页。
    1474 陈训慈:《先兄畏垒杂忆——关于陈布雷公私生活事迹几段溯记》,浙江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从名记者到幕僚长——陈布雷》,第13页。
    1475 王永太:《凤鸣华冈——张其昀传》,第28页。
    1476 宋晞:《张其昀先生传略》,第10页。
    1477 宋晞:《张其昀先生传略》,第13页。
    8 王永太:《凤鸣华冈——张其昀传》,第53页。
    9 该校即为新亚书院前身,1963年又与崇基书院、联合书院正式合并成立“香港中文大学”。
    1480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7册,第3498页。
    1481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7册,第3552页。
    1482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7册,第3334页。
    1483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7册,第3557页。
    1484 嘲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10册,第5195页。
    1485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7册,第3517-3518页。
    1486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7册,第3621页。
    1487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7册,第3623页。
    1488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7册,第3621-3622页。
    1489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7册,第3552-3553页。Alexis Carrel,1873-1944,法国外科医生,生物学家,著有The Culture of Organs等书,曾于1912年获诺贝尔生理医学奖。
    1490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7册,第3560页。
    1491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7册,第3563-3564页。
    1492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7册,第3563页。
    1493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10册,第5221页。
    1494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7册,第3552页。
    1495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7册,第3309页。
    1496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7册,第3557页。
    1497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7册,第3601页。
    1498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7册,第3604页。
    1499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8册,第3663页。
    1500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7册,第3623页。
    1501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8册,第3665页。
    1502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8册,第3663页。
    1503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8册,第3696页。
    1504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7册,第3635-3636页。
    1505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8册,第4112页。
    1506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7册,第3595页。
    1507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7册,第3600-3601页。
    1508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7册,第3603页。
    1509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7册,第3601页。
    1510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7册,第3597页。
    1511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7册,第3636-3637页。
    1512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续编》第1册,第258-259页。
    1513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8册,第3870页。
    1514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续编》第1册,第246-247页。
    1515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8册,第3666页。
    1516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7册,第3378页。
    1517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8册,第4144页。
    1518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9册,第4240页。
    1519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7册,第3641页。
    1520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7册,第3641页。
    1521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8册,第3688页。
    1522 乔宝泰:《我对创办人的认识》,潘维和主编:《张其昀博士的生活和思想》下册,第1355页。
    1523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9册,第4281页。
    1524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7册,第3492页。
    1525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7册,第3367-3368页。
    1526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8册,第4144页。
    1527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7册,第3599页。
    1528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8册,第4159页。
    1529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7册,第3599页。
    1530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8册,第4160页。
    1531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8册,第4161-4162页。
    1532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7册,第3318页。
    1533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7册,第3519页。
    1534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7册,第3517页。
    1535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7册,第3346页。
    1536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7册,第3610页。
    1537 乔宝泰:《我对创办人的认识》,潘维和主编:《张其昀博士的生活和思想》下册,第1350-1351页。
    1538 王汉中:《外籍人士对蒋总统之推崇》,台北:中华文化出版事业社,1959年版。
    1539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7册,第3613-3614页。
    1540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7册,第3600页。
    1541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7册,第3614页。
    1542 日军发动太平洋战争后大举南下,迅速侵占香港,在香港沦陷的前几天,行政院长孔祥熙不谋接回滞港的政教文化界重要人士,由港到渝的专机仅接回了孔府家属和什物,被到机场采访的媒体发现,消息传出,群情激愤。1942年,大后方的学生掀起“倒孔运动”,游行抗议高官的贪污腐化,要求政府撤换孔祥熙。
    1543 施雅风口述,张九辰访问整理:《施雅风口述自传》,《20世纪中国科学口述史》丛书,第46页。王天心顺利外逃后,改名王知伊,曾在一所中学教书,后来又到开明书店从事编辑工作,参与编辑过《中学生》杂志和许多文学、历史方面书籍,成为新中国编辑界著名的老编审,于上世纪80年代去世。参施雅风:《史学精神与地学研究——诚挚怀念张晓峰师长》,张其昀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编委会编:《张其昀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第237页。
    1544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三编》,第106页。
    1545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1册,自序,第3页。
    1546 钱穆:《张晓峰先生中华五千年史序》,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4册,第6页。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全25册),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出版部,1988-1989年版。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续编》(全3册),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出版部,1995年版。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三编》,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出版部,2001年版。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1-2册,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出版部,1981-1982年版。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3册,台北:华冈出版有限公司,1976年版。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4册,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出版部,1982年版。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5册,台北:华冈出版有限公司,1979年版。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6-7册,台北:中国文化学院出版部,1980年版。
    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第8-9册,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出版部,1981-1982年版。
    张其昀:《中华历代大教育家史略》,成都:钟山书局,1944年版。
    张其昀:《中国军事史略》,重庆:正中书局,1944年版。
    张其昀:《菲韩纪行》,台北:正中书局,1949版。
    张其昀:《台湾史纲》,台北:革命实践研究院,1950年版。
    张其昀:《开罗会议纪实》,台北,中国新闻出版公司,1952版。
    张其昀:《中国国民党党史简编》,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53年版。
    张其昀:《中国国民党六十年奋斗史略》,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54版。
    张其昀:《中华民国史纲》(全7册),台北:中华文化出版事业委员会,1954-1956年版。
    张其昀:《中华民国创立史》,台北:中华文化出版事业委员会,1956年版。
    张其昀:《中美关系史》,台北:中华文化出版事业委员会,1960版。
    张其昀:《景福门回忆录》,台北,联合出版中心,1962年版。
    张其昀:《中国哲学史话简编》,台北:中国文化学院,1964年版。
    张其昀:《抗日战史》,台北:国防研究院、中华大典编印会,1966年版。
    张其昀:《党史概要》(全6册),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79年版。
    张其昀:《中国战史论集》,台北:中国文化学院出版部,1980年版。
    张其昀:《本国地理》(全2册),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年版。
    张其昀:《人地学论丛》,南京:钟山书局,1932年版。
    张其昀:《中国人地关系概论》,上海:大东书局,1947年版。
    张其昀:《中国人地关系概论》,上海:大东书局,1947年版。
    张其昀:《中国民族志》,上海:商务印书馆,1947年版。
    张其昀:《新方志学举隅》,台北:中华文化出版事业委员会,1955年版。
    张其昀:《中国地理学研究》,台北:中华文化出版事业委员会,1955年版。
    张其昀:《中国气候与人文》,台北:中国新闻出版公司,1957年版。
    张其昀:《中国区域志》(全4册),台北:中华文化出版事业委员会,1958年版。
    张其昀:《中国经济地理》,台北:国防研究院,1959年版。
    张其昀:《中国地理大纲》,台北:中国文化研究所,1963年版。
    张其昀:《政治地理学》,台北:中国文化学院出版部,1965年版。
    张其昀:《甘肃省夏河县志》,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0年版。
    张其昀:《孔子学说与现代文化》,台北:中国书刊仪器社,1958年版。
    张其昀:《孔子传略》,台北:国防研究院,1959年版。
    张其昀:《孔孟圣迹图说》,台北:中华文化出版事业委员会,1960年版。
    张其昀:《新儒学运动》,台北:国防研究院,1968年版。
    张其昀:《孔子新传》,台北:华冈出版部,1974年版。
    张其昀:《孔学今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张其昀:《东北问题》,贵州:贵州史地教育研究室,1942年版。
    张其昀:《西北问题》,桂林:科学书店,1943年版。
    张其昀:《世界局势》,上海:华夏图书出版公司,1948年版。
    张其昀:《旅美见闻录》,上海:商务印书馆,1947年版。
    张其昀等:《西湖图景》,上海:华夏图书出版公司,1948年版。
    张其昀:《丁文江先生》,上海:华夏图书出版公司,1948年版。
    张其昀:《歌颂生命》,台北:华冈出版有限公司,1970年版。
    张其昀:《歌颂中华》,台北:华冈出版有限公司,1970年版。
    张其昀:《歌颂大学》,台北:华冈出版有限公司,1970年版。
    张其昀:《新教育论集》(全6册),台北:中国新闻出版公司,1955-1957年版。
    张其昀:《宗教教育》,台北:中国新闻出版公司,1956年版。
    张其昀:《精神教育》,台北:中正书局,1968年版。
    张其昀:《台湾精神》,台北:革命实践研究院,1950年版。
    张其昀:《中华精神》,台北:中国文化学院出版部,1967年版。
    张其昀:《现代思潮新论》,上海:正中书局,1948年版。
    张其昀:《东西文化》,台北;正中书局,1951年版。
    张其昀:《中国文化论集》,台北:中国新闻出版公司,1953年版。
    张其昀:《中国文化新论》(全2册),台北:华冈出版有限公司,1970年版。
    张其昀:《西方文化概说》,台北:中国新闻出版公司,1956年版。
    张其昀:《中美文化交流百周年纪念》,台北:中华文化出版事业委员会,1953年版。
    张其昀:《美国文化与中美关系》,台北:中华文化出版事业委员会,1957年版。
    张其昀:《华冈讲习录》,台北:中国文化学院出版部,1967年版;
    张其昀:《华冈风物》,台北:中国文化学院出版部,1967年版;
    张其昀:《华冈理想》第1-6册,台北:华冈出版部,1972-1977年版。
    张其昀:《华冈理想》第7-9册,台北:华冈出版有限公司,1978-1980年版。
    张其昀:《华冈理想》第10册,台北:中国文化学院出版部,1981年版。
    张其昀:《华冈理想》第11-12册,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出版部,1982-1983年版。
    张其昀:《遵义新志》,遵义:遵义市志编纂委员会,1987年版。
    (美国)鲍曼(Isaih Bowman)著,张其昀译:《战后新世界》(New World),上海:商务印书馆,1927年版。
    (法国)白吕纳(J. B. Broundes)著,张其昀译:《人生地理学》(Human Geography),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年版。
    彭瀛添主编:《华岗学园张创办人其昀著作目录》,台北:中国文化学院中正图书馆,1978年版。
    潘维和主编:《张其昀博士的生活和思想》(全2册),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出版部,1982年版。
    私立中国文化大学张其昀先生纪念文集编纂委员会编:《张其昀先生纪念文集》,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出版部,1986年版。
    张其昀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编辑委员会:《张其昀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出版部,2000年版。
    宋晞:《张其昀先生传略》,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出版部,2000年版。
    王永太:《凤鸣华冈——张其昀传》,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名人传》(全5册),台北:近代中国出版社,1984年版。
    中国文化大学发展史编纂委员会:《中国文化大学发展史》,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出版部,2002年版。
    吴忠良:《传统与现代之间——南高史地学派研究》,北京:华龄出版社,2006年版。
    何方昱:《“科学时代的人文主义”<思想与时代>月刊(1941-1948)研究》,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年版。
    刘绍唐:《民国人物小传·张其昀》,《传记文学》,1985年第4期。
    林子勋:《张其昀先生的哲学思想》,《华冈文科学报》,1991年第11期。
    刘盛佳:《张其昀的地理思想和学术成就》,《地理学报》,1993年第4期。
    韩光辉:《张其昀及其历史地理学贡献》,《中国科技史料》,1997年第1期。
    颜士之、许为民:《张其昀史地结合思想与浙江大学史地系办学特色》,《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3期。
    王永太:《张其昀与<遵义新志>》,《中国地方志》,2005年第2期。
    钱茂伟:《现代浙东学人张其昀的史地学成就》,《浙东文化研究集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2期。
    沈卫威:《史地学报及其文化立场》,《史学月刊》,2004年第3期。
    沈卫威:《“学衡派”史实及文化立场》,《社会科学战线》,2006年第3期。
    吴忠良:《评南高师的史地学研究》,《史学史研究》,2004年第3期。
    吴忠良:《南高史地学派与中国史学会》,《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吴忠良:《南高史地学派引论(上)》,《东方论坛》,2006年第5期。
    吴忠良:《南高史地学派引论(下)》,《东方论坛》,2006年第6期。
    彭雷霆、罗福惠:《人文与科学并重:<国风>抵抗日本侵略的救亡主张》,《安徽史学》,2007年第2期。
    何方昱:《学人、媒介与国家:以<思想与时代>月刊创刊为中心(1941-1948)》,《史林》,2007年第1期。
    何方昱:《科学与人文的融通之路——以<思想与时代>月刊同人的科学言说为中心》,《学 术月刊》,2007年第10期。
    何方昱:《学术、媒介与政治——论20世纪40年代<思想与时代>月刊社关于建都之争》,《求是学刊》,2008年第2期。
    何方昱:《学人聚合与中国学界“自组织”——以1940年代<思想与时代>学社为中心》,《史林》,2008年第4期。
    何方昱:《理想与现实之间:<思想与时代>月刊同人的政治祈求》,《社会科学》,2008年第8期。
    郑素燕:《国防问题丛谈——浅论张其昀的国防思想》,《安徽史学》,2008年第4期。
    郑素燕:《1949年前张其昀的人际网络》,《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
    郑素燕、方良:《出世与入世的抉择——张其昀从政浅析》,《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
    王瑞:《论张其昀新人文主义史学产生的背景》,《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09年第3期。
    王瑞:《探析张其昀的儒生情结》,《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12年第2期。
    李怡纹:《张其昀因应学校教育发展课题之研究(1954-1958)》,台北国立花莲师范学院国民教育研究所硕士学位论文,2000年。
    李俊霖:《张其昀之教育思想与实践》,台北国立台湾师范政治学研究所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郑素燕:《继承中国传统士大夫精神:记张其昀的生平及其言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王瑞:《张其昀新人文主义史学研究》,浙江宁波大学历史学系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西汉)刘安等:《淮南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东汉)袁康、吴平辑录:《越绝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东汉)班固:《汉书》,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版。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版。
    (南宋)陆游:《入蜀记·老学庵笔记》,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版。
    (南宋)朱熹:《朱文公文集》,四部丛刊本。
    (南宋)王应麟:《困学纪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
    (北宋)周敦颐:《周子通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明)朱舜水:《朱舜水集》,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
    (清)顾炎武著:《日知录》,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1997年版。
    (清)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清)吴翌凤编:《清朝文征》,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梁启超:《先秦政治思想史》,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王国维:《古史新证——王国维最后的讲义》,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柳诒徵:《中国文化史》(全2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
    吴宓:《吴宓自编年谱》,北京:三联书店,1995年版。
    陈寅恪:《金明馆丛稿二编》,台北:里仁书局,1981年版。
    钱穆等:《中国学术史论集》(全4册),台北:中国文化出版事业委员会,1956年版。
    钱穆:《国史大纲》(全2册),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
    钱穆:《秦汉史》,北京:三联书店,2005年版。
    钱穆:《国史新论》,北京:三联书店,2005年版。
    钱穆:《钱宾四先生全集》(全54册),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8年版。
    张荫麟:《张荫麟文集》,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顾颉刚:《当代中国史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胡适:《胡适家书》,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胡适:《胡适作品集》(全14册),台北:远流出版公司,1996年。
    胡适:《胡适文集》(全12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胡适:《胡适日记全编》(全8册),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竺可桢等译:《新地学》,南京:钟山书局,1933年版。
    竺可桢:《竺可桢日记》第1-2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竺可桢:《竺可祯全集》(全21册),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4-2011年版。
    秦孝仪主编:《蒋总统集》(全2册),台北:国防研究院,1960年版。
    国立中央大学校庆筹备委员会编:《国立中央大学七十周年纪念特刊》,台北:国立中央大学校庆筹备委员会,1985年版。
    浙江省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天涯赤子情——港台和海外学子忆浙大》,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浙江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从名记者到幕僚长——陈布雷》,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浙江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一代宗师竺可桢》,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贵州省遵义地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浙江大学在遵义》,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鄞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鄞县志》(全2册),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版。
    南大百年实录编辑组:《南大百年实录》,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中央大学南京校友会、中央大学校友文选编撰委员会编:《南雍骊珠——中央大学名师传略》,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沈松侨:《学衡派与五四时期的反新文化运动》,台北:台湾大学出版委员会,1984年版。
    孟广涵:《国民参政会纪实》,重庆:重庆出版社,1985年版。
    罗义俊编:《评新儒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柳曾符、柳定生编:《柳诒徵史学论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刘红:《蒋介石的幕僚们》,武汉:武汉出版社,1992年版。
    郭绪印:《国民党派系斗争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张文范:《中国省制》,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年版。
    彭明辉:《历史地理学与现代中国史学》,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5年版。
    孙尚扬、郭兰芳:《国故论新知——学衡派文化论著辑要》,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葛剑雄:《悠悠长水谭其骧前传》,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胡建雄:《浙大逸事》,沈阳:辽海出版社,1998年版。
    王泰栋:《陈布雷传》,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
    王慕民:《政坛名人——民国政治舞台上的浙东人物》,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8年版。
    戴光中:《文化群星——近现代宁波籍文化精英》,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8年版。
    徐葆耕编:《会通派如是说》,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沈卫威:《回眸学衡派——文化保守主义的现代命运》,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 年版。
    胡逢祥:《社会变革与文化传统——中国近代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朱汉民:《儒家人文教育的审思》,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余克礼,朱显龙:《国民党全书》,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高澎:《永恒的魅力:校友回忆文集》,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乐黛云等主编:《跨文化对话》第10册,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2年版。
    余英时:《钱穆与中国文化》,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4年版。
    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王奇生:《党员、党权与党争——1924-1949年中国国民党的组织形态》,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版。
    程思远:《政坛回忆》,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周忱编:《张荫麟先生纪念文集》,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2年版。
    许纪霖:《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史论》,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年版。
    许纪霖:《大时代中的知识人》,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
    施雅风口述,张九辰访问整理:《施雅风口述自传》,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梅光迪:《评提倡新文化者》,《学衡》,1922年第1期。
    梅光迪:《评今人提倡学术之方法》,《学衡》,1922年第2期。
    梅光迪:《现今西洋人文主义》,《学衡》,1922年第8期。
    白璧德著,胡先骕译:《白璧德中西人文教育谈》,《学衡》,1922年第3期。
    缪凤林:《历史之意义与研究》,《学衡》,1923年第23期。
    徐震堮译:《白璧德释人文主义》,《学衡》,1924年第34期。
    吴宓:《论新文化运动》,《学衡》,1922年第4期。
    吴宓:《我之人生观》,《学衡》,1923年第16期。
    吴宓:《白璧德论民治与领袖》,《学衡》,1924年第32期。
    吴宓:《论事之标准》,《学衡》,1926年第56期。
    汪东:《新文学商榷》,《华国》,1923年第1卷第2期。
    陈训慈:《中国之史学运动与地学运动》,《史地学报》,1923年第2卷第3期。
    陈训慈:《史学蠡测》,《史地学报》,1924年第3卷第1期。
    吴俊升:《纪念母校南高二十周年》,《国风》,1935年第7卷第2期。
    张荫麟:《论中西文化的差异》,《思想与时代》,1944年第11期。
    钱宝琮:《科学史与新人文主义》,《思想与时代》,1947年第45期。
    李有成:《白璧德与中国》,《中外文学》,1991年第3期。
    茅家琦:《梅光迪与<学衡>》,《高教研究与探索》,1992年第2期。
    沈卫威:《<学衡>主要作者的个体命运》,《河南社会科学》,1998年第5期。
    何兆武:《也谈对<学衡>派的认识与评价》,《读书》,1999年第5期。
    王家范:《百年史学历程回顾二题》,《历史教学问题》2000年第1期。
    廖超慧:《梁实秋审美文学观的理论支架——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
    邓丽兰:《南京政府时期的专家政治论:思潮与实践》,《天津社会科学》,2002年第2期。
    周云:《学衡派史学思想述论》,《社会科学辑刊》,2003年第6期。
    郑大华:《重评学衡派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批评》,《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沈卫威:《对民国时期建都问题论争的回顾》,《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马玉红:《白璧德与孔子中庸精神的契合》,《社会纵横》,2005年第2期。
    王运来:《留洋学者与南雍学术》,《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
    王运来:《留洋学者与南雍学术》,《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
    桑兵:《民国学界的老辈》,《历史研究》,2005年第6期。
    朱寿桐:《中国新人文主义文人群体的确认》,《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许小青:《从“国学研究会”到“国学院”——东南大学与20年代早期南北学术的地缘与派分》,《江苏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
    杨国强:《晚清的清流与名士》,《史林》,2006年第4期。
    蒋书丽:《白璧德新人文主义在中国的宿命》,《人文杂志》,2006年第6期。
    王家范:《柳诒徵<国史要义>探津》,《史林》,2006年第6期。
    郑大华:《论白璧德新人文主义对“学衡派”的影响》,《中国文化研究》,2007年第2期。
    彭雷霆:《柳诒徵与<学衡>》,《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07年第2期。
    段怀清:《从<学衡>到<国风>:现代中国批评史上的“东南学派”》,《浙江社会科学》,2007年第4期。
    姜义华:《近代中国“国学”的形成与演进(下)》,《学术月刊》,2007年第8期。
    散木:《1949年周恩来究问浙江大学“拒竺”风波始末(下)》,《历史学家茶座》,2009年第3辑。
    雷婷婷:《郭秉文的平衡办学理念与实践研究》,南京师范大学教育史专业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华冈之校史》,中国文化大学:http://www.pccu.edu.tw/intro/intro.asp
    《董事长张镜湖博士》,中国文化大学:http://www2.pccu.edu.tw/cuaa/trustees-chair.asp
    《西杨村》,参宁波地名网:http://www.nbdm.gov.cn/homepage/community_view.aspx?id=1489
    《近代诗人洪允祥》,慈溪政府网:http://www.cixi.gov.cn/art/2008/1/30/art_14500_170481.html
    《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歌歌词》,东南大学校史馆:http://history.seu.edu.cn/s/49/t/30/p/1/c/458/list.htm
    《竺可桢(1890-1974)》,东南大学校友总会:http://seuaa.seu.edu.cn/s/14/t/1002/a/2088/info.htm
    《刘伯明》,南京大学校友总会:http://www.nju.org.cn/xyrw_view.do?depid=133
    梦渊:《“东南大学之父”郭秉文》,新浪网:http://news.sina.com.cn/c/2007-11-22/124714365014.shtml
    段怀情:《挥之不去的欧文·白璧德》,网易:culture.163.com/edit/010705/010705_518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