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公共财政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伴随着中国经济取得的飞速发展和社会发展阶段由生存型步入发展型的历史跨越,全社会公共需求已形成快速增长和全面调整的客观趋势,并与当前存在的公共产品相对短缺、公共服务提供的不到位和不均衡形成了尖锐矛盾。于是,如何根据现有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成员的需求程度,合理确定公共服务中基本必要的部分加以优先考虑与提供,如何实现公平正义的分配,让社会成员平等地享受基本公共服务的权利,已经成为当前社会转型面临的重大问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研究凸显出现实的必要性。
     进入21世纪后,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的战略思想,开始高度关注社会发展过程中基本公共服务存在的现实问题,并通过十六大和十七大的相关决议和相应的财政预算安排、医疗卫生及义务教育体制的深化改革,使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成为政府新时期与科学发展观一脉相承的一种新的政治主张和政府执政理念,并逐步转化为政府公共财政的政策目标与改革实践。这样的政治和政策环境无疑为我国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供了可行性条件。
     然而,在这一过程中,虽然我国现有的改革举措已经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做了重要的铺垫,理论界和实践部门对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的必要性已达成共识,但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边界、实现手段、效果评价方法等问题的理解仍存在较大差异,还有一些问题亟待厘清并加以解决。为此,本文选择以“实现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公共财政研究”为题,以冀从中国现实的经济、社会和制度环境出发,以中国公共财政制度建设为落脚点,为破解我国基本公共服务总量不足和结构失衡等问题、推动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进程做出尝试与努力。本文研究的现实意义通过对以下问题的研究和回答来体现:我国现阶段基本公共服务的范围如何界定?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标准怎么确定?应如何评价我国目前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如何分阶段确定服务实现目标?其提供职责在政府间如何划分?公共财政制度中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可操作的手段有哪些?等等。
     本选题研究虽然属于应用经济范畴,但其内在的理论意义同样突出,表现在:从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角度,丰富和完善公共财政理论体系。通过探讨与公共服务均等化相关的理论问题,一方面对现有的理论研究成果进行补充,合理阐述政府职能、财政职能和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关系,明确界定基本公共服务的界限,确立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评价指标,为政策实践提供理论的保障;另一方面,积极探究公共财政制度的调整与优化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的作用机理,直接为中国公共财政制度的完善提供理论支持。当然,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意味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具有阶段性和层次性,初级阶段的目标可能更侧重于区域及城乡间的公共服务均等化,高级阶段的目标则为实现全民公共服务均等化主要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公共服务基本形成均等状态。为此,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研究不仅对近期公共财政制度的调整与规范有着很强的针对性和引导性,对未来中国公共财政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也有十分重要的基础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
     鉴于本文主要以基本公共服务为研究对象,研究的目标具有显著的实践应用性,因此在研究中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为指导,充分运用了现代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并注重各方法的配合和补充。包括:(1)抽象和具体相结合的分析方法;(2)规范和实证相结合的分析方法;(3)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4)比较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其中:抽象、规范与定性分析主要应用在一般理论分析当中,用于确立分析的思路与框架、界定基本公共服务的基本内涵和现实边界、总结政府与财政在均等化实现中作用的一般规律、建立作用机制等各方面;而具体、实证、定量分析则主要用于影响均等化的因素分析、对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的现实考察,以及构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价指标、探求均等化实现的公共制度安排与可行性举措等方面。此外,针对我国城乡、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的差异研究和其它国家公共服务供给及均等化实践与经验的借鉴,本文则广泛采用比较分析与案例分析的方法,利用相关技术统计手段和均衡分析工具,为研究结论提供说明与佐证,增强研究的可信性和科学性。
     本课题以建立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公共财政制度为主线,按三条线索与思路展开研究:
     一是,明确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理论依据,以及政府与财政应承担的职责。充分借鉴西方福利经济学、公共经济学、社会正义等相关科学理论,结合科学发展观等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发展的理论创新成果,明确现阶段及未来中长期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范围和实现均等化的目标,构建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二是,通过对我国基本服务均等化的现实状况进行判断,明确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践依据。从需求总体和服务项目个体两个不同层面,全面分析和反映我国现实中基本公共服务存在的区域和城乡差异。
     三是,基于公共财政的视角,揭示我国基本公共服务非均衡的成因和改革路径。应用实证分析的结果,着重分析其与公共财政制度的关系,探究基本公共服务不均衡产生的原因,并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促进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公共财政制度建设。
     整个论文分为六章:
     第一章是导论,阐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这一目标提出的背景及研究的意义,并通过回顾并梳理国内外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为明确本文进一步研究路径与方向以及研究框架与方法奠定基础。
     第二章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理论分析框架,从理论上回答“什么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什么要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影响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因素有哪些”“基本公共服务差异对社会经济有什么影响”“公共财政在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中有什么作用”等问题。由此构成了本研究课题的理论基础。
     第三章是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状况的实证分析。首先明确均等化的研究视角和评价方法;其次,从需求与供给的角度,全面分析我国现实条件下基本公共服务的需求变化和瓶颈制约,以及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投入和产出状况,分析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总体差异;最后运用案例分析方法对义务教育和公共卫生服务的个体服务项目差异进行分析。通过对总体和个体项目的水平分析与评价,为均等化研究提供现实的依据。
     第四章是我国基本公共服务非均衡的财政原因探究。本章从公共财政的角度,分政府行为与财政职能界定不清、二元结构下公共资源配置倾斜、政府间事权与财力不对称、地方政府竞争的变异行为,以及转移支付均等化不力等诸多层次,试图全方位探究造成我国基本公共服务非均衡的财政成因。
     第五章是国外基本公共服务提供与化均等的经验和借鉴。力求从国外政府实现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及均等化的实践中,总结出成功的经验,为我国均等化目标的实现借鉴。
     第六章是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公共财政思考。根据原则目标——评价指标体系——定位——基础——重点——配套这一基本思路,对如何完善公共财政以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行研究与探讨。首先通过确立原则、目标模式及评价体系明确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方向;在此基础上合理确定政府及公共财政的定位,明确政府与财政的职责;进而着力调整中央与地方关系,为均等化目标实现奠定基础;核心解决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的机制安排,即转移支付制度。并在最后对实现均等化的外部环境与配套措施进行广泛的探讨。
     本文的主要观点是:1)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其纳入的范围和均等化标准的确定应与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政府财力相适应;2)目前我国基本公共服务的水平偏低,尚不能满足社会公众日益增长的需要,区域、城乡与居民之间的差异较大;3)基本公共服务差异形成的因素众多,公共财政因其涉及政府职能的界定、公共资源的配置、财政关系的处理、地方政府行为的变异以及财力调节机制成为其中重要的因素;4)应突破单一政策支持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的模式,明确现阶段均等化重点、构建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以构建服务型政府和民生财政为定位、以理顺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为基础、以健全政府财政转移支付为重点、以改善社会环境为配套,全方位打造促进基本公共服务的公共财政制度体系与保障。
     本文创新之处在于:
     一是实现理论基础的拓展。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经济学基础(福利经济学理论)、社会价值标准(社会正义理论)、实现机制的构建路径(公共财政理论)、实现主体的执政理念(科学发展观理论)等多个角度,保障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理论依据的全面性和层次性。特别将科学发展观纳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理论依据分析中,增强课题研究的现实性和针对性;注重各理论依据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内在逻辑关系的分析与梳理,提高了理论的指导意义。
     二是紧密结合中国现阶段的经济、社会和制度环境,按照服务性政府和民生财政的要求,界定基本公共服务及其外延边界,同时构建出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衡量指标体系,为进一步全面准确研究和评估我国基本公共服务的实际水平奠定技术基础。
     三是提出了“政府为主导,多元参与、分阶段保障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均等化目标模式作为我国应有的现实选择。突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机制和政策选择研究的单一性和局部性,全面探究和提出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公共财政制度设计与政策建议。
     由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范围广泛,涉及的内容复杂,加之数据采集的困难和作者本人研究能力的限制,本文的研究仍存在着诸多的缺陷和遗憾。如:对基本公共服务产出水平的分析仅限于义务教育、就业与保障、卫生医疗、公共文化与安全等主要项目而非全部;而且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分析中更多关注的是“数量差异”,而对具有隐蔽性和难测度性的基本公共服务“质量差异”,如居民对基本公共服务的满意度差异等没能做出深入的分析与比较;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价指标体系也只是作为对策目标而建立,没能加以实际的运用,等等。这些都成为了后续跟进研究的方向与空间,本人将为此不断付出努力。
As the economy has been growing fast and the social development has entered into
     developing phrase from existing phrase, it is a tendency that social demands will be increased fast. Then the problem as shortage of public goods and services will arise accordingly. So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guarantee a fair distribution based on people's demand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make sure all the social members have equal rights to enjoy public services. The study on equalisation of public services is very necessary.
     Since the 21st century, the central communist party has proposed scientific development concept and paid more attention on the equalisation of public services. By a series of reform on budgeting, medical care and compulsory education drafted in the 16th and 17th CPC meetings, the equalisation of public services has become a new political concept and governance concept. This policy environment provides feasibility for carrying out equalisation of public services in China.
     There are still many different ideas on the target, channel, and evaluation method of equalisation of public services, though the agreement on its necessity has been reached. So this paper set the topic as'study on realising the equalisation of public services in China', based on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The practical meaning of this paper is reflected by the following questions:how to define the scope of our equalisation of public services, how to set the criteria for public services equalisation, how to set the phrase for realising targets, how to divide responsibilities among layers of governments and what methods could be used for realising equalisation of public services, etc.
     This topic belongs to applied economics, but its theoretical meaning is also obvious. It aims to enrich the public finance theory from the aspect of public services equalisation. It could provide guarantee for practice by complementing present study and clarifying the relations between government functions and public services providing. On the other hand, it could provide policy support to public finance system by studying on the functions of adjusting public finance system and realising equalisation of public service. However, to achieve the equalisation of public services needs step by step. The first target should be the regional equalisation of public services, then higher target should be providing public services for all people. Therefore, this study is important for basic research as well as future practice of China's public finance development.
     This paper targets on basic public services, which has obvious practical meaning. So various methods are used in this note including combination of concrete and abstract, normative and empirical,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comparison and case study. The abstract, normative and empirical analysis will be applied on theoretical study to define the general thought and make conclusion on the function of governments and public finances on equalisation of public services. While the concrete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will be used for factors study to structure the institutions and evaluation indices. The paper will also applied comparison and case study to enhance its feasibility and credibility.
     The study followed public finance institutions of realising equalisation of public services, and is carried out with three orientations.
     Firstly, make clear of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equalisation of public services, and the responsibilities of governments and public finance. It should borrow from western welfare economics, public economics and social justice to define the target and scope of equalisation of public services.
     Secondly, make clear the practical basis of equalisation of public services by judging practical situation. It should totally reflect the regional difference and difference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by analysing general demand and individual item.
     Thirdly, expose the reason for imbalance of public services equalisation and its reform routine. Emphasis should be put on the relations between equalisation and public finance. It should borrow from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s to promote our construction on equalisation of public services.
     The paper will be divided into six chapters.
     First part is introduction on the background and the practical meaning of equalisation of public services. By reviewing on present studies, it will lay a foundation for this paper's study and structure.
     Second part is theoretical structure of equalisation of public services. It will answer the questions as what equalisation of public services is, why it should be realised, what factors will affect it, what impact it brings for society, what functions the public finance play, etc. This comprised the theoretical structure of this note.
     Third chapter is qualitative analysis on the equalisation of public service. First should be make clear the research method; then the restraints of public services demand should be analysed; finally the case study should be put on to analyse the difference of compulsory education and medical care. It will provide foundation for the study of equalisation of public services.
     The fourth chapter will focus on the reason for imbalance of public services. This chapter will find out the reason for imbalance of public services by analysing the functions of governments and public finance, the imbalance between accountability and financial resources, the distorted local government competition, etc.
     Fifth chapter will borrow from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s on equalisation of basic public services. It will draw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s to provide lessons for our equalisation target.
     Final chapter is the thought on promoting equalisation of public services. Based on principles-evaluation system-locating-basis-emphasis-matching system, it will study on how to prefect the public finances to promote equalisation of public services. The government's functions should be further defined so as to adjust the relations between central and local governments. The mechanism of equalisation of public services, which is the transfer payment system, should be set up to analyse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and matching system of public services.
     Main proposals of this paper includes:firstly, the equalisation of public services is a dynamic concept, so it should fit for our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secondly, at present the level of public services is very low and could not meet the social demand. And the demand of different regions, urban and rural areas is also different; thirdly, there are many factors affecting public services, especially the government functions, the distribution of public resources, the relations of layers of governments are very important; fourthly, it should not set an unified equalisation mode, but to make clear a scientific evaluation system to construct public finance system, aiming to improve social environment and perfect governmental transfer payment.
     The innovation of this paper includes the below points.
     Firstly, realising the innovation on theory. The equalization of basic public services from the economics-based (welfare economics), social values (social justice theory) to ensure a comprehensive study on equalisation of public services. In particular the scientific concept of development has been added into the equalisation of basic public services, which could help to enhance the feasibility of the study.
     Secondly, closely follow the present economic, social and policy environment. According to the demand of serviced government and livelihood finance, a targeted evaluation system should be set up to lay a technical foundation for further analysing and assessing the public services level in China.
     Thirdly, propose the equalisation mode of'government led, wide participation, step-by-step provision of basic public services'. The single mode and single policy will be broke through, while the design of public finance should be comprehensive so as to promote the equalisation of public services.
     Because the scope of equalisation on public services is very broad, the data collection is somewhat restricted, and personal capacity has limitations, this study still has some faults, such as the analysis on public service level was constrained within compulsory education, employment, medical care, public culture and security. Besides, more focus was put on quantitative difference rather than qualitative difference which is more obscure and difficult including the comparison on consumers'satisfaction of public services. The evaluating system on public services has been set up but was not applied. These faults will leave more space for follow-up study and worth my continuous supports.
引文
①迟福林:改革发展新时期的基本公共服务——在“惠及13亿人的基本公共服务”国际研讨会上的致辞,2008年02月26日10:27,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①《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P10-11
    ②《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P5-6
    ③《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P31-36
    ④财政部《关于2007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08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2008年3月20日
    ⑤财政部《关于2008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09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2009年3月5日
    ⑥财政部《关于2008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09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2009年3月5日
    ①财政厅《关于江西省2007年省级总预算执行情况和2008年省级总预算草案的报告》
    ②财政厅《关于江西省2007年省级总预算执行情况和2008年省级总预算草案的报告》
    ①瓦格纳,《财政学》第1卷,德文版,P7,转引自李军鹏,《公共管理学》,P304
    ②莱昂·迪骥:,《公法的变迁—法律与国家》,辽海出版社、春风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P446
    ③张馨,《公共财政论纲》,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P572
    ①Buchanan,J.M.:The Demand and Supply of Public Goods.Chicago:Rand McNally & Co.,1968 P5-6
    ②P.A.Samuelson,The Pure Theory of Public Expenditure,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November,1954.
    ③[美]罗伯特·B·丹哈特、珍妮特·V·丹哈特著,丁煌译,《新公共服务:服务而非掌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P7--10
    ① Krugman,P.,1983.A model of balance of payment crisis,Journal of Money,credit and banking,11,P311-325
    ② Grand J.L.1982,The Strategy of Equality:Redistribution and the Social services, Allen and Unwin,London.
    ③ Sahn, D. E.and S.D. Younger,2000,Expenditure Incidence in Africa:Microeconomic Evidence, Fiscal Studies,vol.21,no.3,P329--347
    ④ Lanjouw,P., M. Pradham, F. Saadah.H.Sayed and R.Sparrow,2001,Poverty,Education,and Health in Indonesia:Who Benefits from Public Spending?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 2739,The World Bank.
    ① Bhattacharya, J. and D.Lakdawalla,2006,Does Medicare benefit the poor?,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90,P705-727
    ②OECD:《中国公共支出面临的挑战》,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
    ③ Lipton, M.1968.Strategy for agriculture:urban bias and rural planning, in Streeten, P.and Lipton, M.(ed.) The Crisis of Indian Planning, 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
    ④ Lipton, M.1977.Why Poor People Stay Poor:A Study of Urban Bias in World Development. London:Temple Smith.
    ⑤ Yu,Q.and Tsui,K.Y.2005,Factor decomposition of sub-provincial fiscal disparities in china,China Economic Review,Vol.16,P403-418
    ⑥ Kai-Yuen Tsui,2005,Local Tax System,Intergovernmental Transfers and China's Local Fiscal Disparities.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 33,P173-196
    ⑦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07年/2008年人类发展报告》,2008年12月18日。此版报告中的数据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根据其成员国与观察员提供的2006年的统计数据编辑而成。报告中含有联合国组织192个成员国的177个成员国、“巴勒斯坦占领区”和“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有效数据。
    ⑧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中国人类发展报告(2005)—追求公平的人类发展》,P140-142
    ⑨人类发展指数(HDI,Human Development Index)是由巴基斯坦籍经济学家赫布卜·乌·哈格和印度籍经济学家
    阿马蒂亚·库马尔·森于1990年创造,用以衡量联合国各成员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指标,同时也可帮助划分各联合国成员国的国民生活发展水平(已发展、发展中及低度发展)及量度经济政策对社会福利的影响。
    ① Wildasin D. E.1988. Nash Equilibrium in Models of Fiscal Competition.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Vol.35
    ② M. Keen and M.Marchand.1997.Fiscal Competition and the Pattern of Public Spending.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Vol.66
    ③彼德·杰克逊,《公共部门经济学前沿问题》,中国税务出版社,1999年第1版
    ④ Arnott,Richard J & Gersovitz, Mark.1986. Social Welfare Underpinnings of Urban Bias and Unemployment. Economic Journal, Royal Economic Society,1986,Vol.96 Issue 382:P413-324.
    ⑤ M Moore.1993.Economic Structure and the Politics of Sectoral Bias; East Asian and Other Cases. Journal of Development Studies,Vol.29,No.4.
    ⑥Sumon Majunmdar,Anandi Mani,Sharun Mukan.2004.Politics,information and the urban bias.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Vol.75:P137—165.
    ①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3月
    ②]阿玛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任颐、于真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7月
    ③阿马蒂亚·森,《理性与自由》,李风华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
    ④阿玛蒂亚·森,《论经济不平等;不平等之再考察》,王利文、于占杰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12月
    ⑤阿马蒂亚·森,《能力与福利》,葛四友译,思与文,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2008年2月
    ① Buchanan James M.1950, Federalism and Fiscal Equity.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40,No.4.,P583-599
    ② E. S. SAVAS,1978, On Equity in Providing Public Services, Management Science Vol.24,No.8 April
    ③ Anand, S.& Ravallion, M.,1993,Human Development in Poor Countries:On the Role of Private Incomes and Public Services, The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Vol.7,No.1(Winter),P133-150
    ①世界银行,《2006世界发展报告:公平与发展》,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P18-20
    ②Tiebout, C.M.,1956.A Pure Theory of Local Expenditures.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64(5),P416-424
    ②让-雅克·拉丰、让·梯若尔,《政府采购与规制中的激励理论》,中译本,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① Hart, O.,A. Shleifer, R. Vishny,1997,The Proper Scope of Government:Theory and an Application to Prisons,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12(4):P1127-1161
    ② Williamson, Oliver E.,1999,Public and Private Bureaucracies:A Transaction Cost Economics Perspective, Journal of Law, Economics, and Organization,15(1),P306-342
    ③沼尾波子,2007, “从义务教育制度上看中央与地方事权划分及财政保障”,《财政转移支付和政府间事权财权关系研究》,中国财经出版社,P285-301
    ④徐诗举,1997,“公共产品均等化: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的目标”,《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第1期,P44-45
    ⑤李华,2005,“城乡公共品供给均等化与转移支付的完善”,《财政研究》,第11期
    ①唐钧,2006,“公共服务均等化保障6种基本权利”,《时事报告》第6期
    ②安体富,2007,“完善公共财政制度,逐步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河北师大学报》,第3期
    ③丁元竹,2007,“界定基本公共服务的五个原则”,《人民日报》,9月17日
    ④张长春,2006,“倡导社会公正促进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均等化”,《中国经贸导刊》,第21期
    ⑤陈昌盛、蔡跃洲,2007,《中国政府公共服务:体制变迁与地区综合评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⑥吕炜、王伟同,2008,“我国基本公共服务提供均等化问题研究——基于公共需求与政府能力视角的分析”,《财政研究》,第8期
    ⑦马国贤,2008,“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预算政策”,《中国财政经济理论前沿5》,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P242
    ①常修泽,2007,“中国现阶段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第2期
    ②贾康,2007,“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应积极推进,但不能急于求成”,《审计与理财》,第8期,P6
    ③王磊,2006,“我国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对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影响”,《经济体制改革》,第1期,P21-26
    ④江明融,2006,“公共服务均等化略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第3期,P43-47
    ⑤刘德吉,2008,“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理念、制度因素及实现路径:文献综述”, 《上海经济研究》,第4期
    ⑥韩淑梅,2008,“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研究”,《吉林工商学院学报》,第1期
    ⑦马国贤,2008,“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预算政策”,《中国财政经济理论前沿5》,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P252--254
    ⑧楼继伟,2006,“完善转移支付制度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中国财政》,第3期
    ①王雍君,2006,“中国财政均等化与转移支付体制改革”,《中央财经大学学报》,第9期
    ②迟福林,2008,“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中国财政经济理论前沿5》,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P202--220
    ③金人庆,2006,“完善公共财政制度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求是》,第11期
    ④刘穷志,2007,“公共支出归宿:中国政府公共服务落实到贫困人口手中了吗?”,《管理世界》,第4期
    ⑤刘穷志,2008,“中国内生经济增长与社会公平的公共支出归宿机制研究”,《中国财政经济理论前沿5》,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P222--236
    ⑥安体富,任强,2008,“中国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指标体系的构建——基于地区差别视角的量化分析”,《财贸经济》,第6期
    ①刘尚希,2007,“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及政策路径”,《中国经济时报》,6月12日
    ②潘盛洲,2007,“如何理解完善公共财政制度,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人民日报,1月31日,
    ③朱明熙,2007,“机会过程均等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每个人”,http://www.scol.com.cn四川在线(2007-03-05)
    ④阎坤,2007,“如何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转移支付体制亟待规范”, 《中国财经报》,2月6日
    ⑤中国财政学会课题组,2007,“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研究”,《经济研究参考》,第58期
    ⑥曹俊文、罗良清,2006,“转移支付的财政均等化效果实证分析”,《统计研究》,第1期
    ⑦王磊,2006,“我国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对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影响”,《经济体制改革》,第1期
    ①王静,2006,“完善政府间转移制度,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华东经济管理》,第5期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83年1月第2版,1992年3月印刷。
    ①康绍邦等,《中国社会公共服务体制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8年版,P2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83年1月第2版,1992年3月印刷。
    ①刘尚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现实要求和政策路径”,《浙江经济》,2007,13
    ①陈昌盛、蔡跃洲,《中国政府公共服务:体制变迁与地区综合评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P179
    ①中国财政学会“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研究”课题组,2007年,“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研究”,《经济参考》,第58期,P12
    ①中国财政学会“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研究”课题组,2007年,“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研究”,《经济参考》,第58期,P13
    ①中国改革发展研究院课题组,2008年,“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基本公共服务与中国人类发展报告》,中国经济出版社,P24
    ②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①世界银行,《变革世界中的政府》,中国财经出版社,1997年
    ①《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P 13
    ①胡锦涛,“深刻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扎扎实实做好工作大力促进社会和谐团结”,人民日报,2005年2月20日,第1版。
    ②胡锦涛,“深刻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扎扎实实做好工作大力促进社会和谐团结”,人民日报,2005年2月20日,第1版。
    ③十六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学习参考》,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年
    ①刘学之,《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研究》,华夏出版社,2008年版,P67
    ②中国改革发展研究院,《百姓·民生---共享基本公共服务100题》,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年版,P39
    ①诺奇克,《无政府、国家和乌托邦》,美国纽约基本丛书公司,1974年,P31
    ①刘尚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政府财政责任”,《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8年第11期
    ①见Publications of the American Statistical Association,vol.ix,pp.209ff.
    ①数字来源:根据2006年、2008年《中国统计年鉴》相关数字整理而得。
    ②数字来源:中国改革发展研究院,《基本公共服务与中国人类发展》,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年版,P49
    ③文件全称:国发[2005]36号文件《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的通知》
    ④文件全称:国发[2006]5号文件《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
    ①党国英、许力平,“城市农民工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务与中国人类发展》,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年,P237
    ①刘小川,“中国进入公共需求高速增长期”, 《中国经济时报》,2005年4月27日
    ②数字来源:“关于2008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09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
    ①资料来源:财政部农业司,TCC4“公共财政覆盖农村问题研究报告“,2005、4
    ②资料来源:亚洲开发银行和江西省政府“江西省农村发展战略研究”项目中期报告,2009、8
    ①迟福林, “公共需求的深刻变化与政府转型的压力”, 《中国经济时报》,2005年11月04日
    ②樊继达,《统筹城乡发展中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年,P19
    ①数字资料来源:中国国家统计局, 《中国统计年鉴(2008)》,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年
    ②数字资料来源:根据财政部“2008年全国财政收支决算情况”
    ①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统计数据。
    ①中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6)》,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P824,P800。
    ①卫生部:《2003—2007年中国卫生发展情况简报》,中国发展门户网www.chinagate.com.cn 2008年05月05日
    ①数字来源:卫生部《2008年中国公共卫生事业发展公报》
    ①《中国公共文化发展服务报告(2007)》,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①彭希哲,2004年12月11日在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二届学术年会上的演讲,“人口发展与城市公共安全”解放日报
    ①陈昌盛、蔡跃洲,《中国政府公共服务:体制变迁与地区综合评估》,2007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①胡少维,:“2009年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分析”,中国网china.com.cn,2009-01-12
    ②注:变异系数是反映区域内各地区间相对差异的指标,变异系数=标准差/平均值,表示样本与其均值之间的离散程度。
    ③胡少维,:“2009年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分析”,中国网china.com.cn,2009-01-12
    ①李建丽,“我国社会保障区域差异研究”,《桂海论丛》,2008年第5期
    ①张华,“1978-2008我国青年劳动权益实现状况和区域差异研究”,第四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塈中国青少年研究会2008年优秀论文一等奖
    ①国家教育督导团,“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公共教育资源配置状况”,《国家教育督导报告2005》
    ②中国改革发展研究院,《百姓民生》,中国经济出版社,P97
    ③国家教育督导团,“关注义务教育教师”,《国家教育督导报告2008》, 《中国教育报》2008年12月5日第2版
    ④中国改革发展研究院,《百姓民生》,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年,P98
    ①中国改革发展研究院,《基本公共服务与中国人类发展》,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年,P43
    ②注:数字根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的统计结果整理得出。
    ③文化部,《2007-中国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报告—蓝皮书》,中国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
    ④中国改革发展研究院,《基本公共服务与中国人类发展》,中国经济出版社,P157
    ①张强,“发展中的公共安全问题”,环球财经,2009,1
    ①“中国基层政府财政改革”课题组,“推进中国基层财政体制改革”,《财贸经济》2006,8
    ②刘小勇,“省及省以下财政分权与省际经济增长”,《经济科学》,2008、1
    ①财政部,“关于2008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09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
    ①马海涛、程岚、秦强,:“论我国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财经科学》,2008、12
    ①李三秀,“发达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方式的考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中国财经出版社,2008,P474
    ①王泽彩,《财政均富论》,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年
    ①刘建发, 《教育财政投入的法制保障研究》, 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P7
    ②金含芬, 《教育学文集·英国教育改革》,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P8
    ③陈永明, 《教育经费的国际比较》,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P8,P46
    ④顾明远主编,王承绪分卷主编, 《世界教育大系·英国教育》, 长春:吉林出版社,2000,P12、P375
    ①沈卫华, “兼顾公平与效率:英国基础教育拨款政策的调整”, 《教育科学》2007、4,P95
    ②蒋丹,“英国基础教育财政投入政策折射出的教育公平理念及启示”http://www.crifs.org.cn 2009年9月15日
    ③沈卫华, “兼顾公平与效率:英国基础教育拨款政策的调整”, 《教育科学》2007、4,P95
    ④Department for Education and Skill.Every Child Matters[EB/OL].http://www.everychildmatters. gov.uk/_files/EBE7EEAC90382663EOD5BBF24C99A7AC.pdf.2003-9.
    ⑤London:The Stationery Office,2007,《Department for Children,Schools and Families.Children' s Plan:Building Brighter Futures》
    ①刘学之,《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华夏出版社,2008年,P50
    ①李燕,《政府公共服务机制构建研究》,中国财经出版社,2008年,P68
    ①财政部预算司,“英国政府间财政关系考察报告”,《预算管理与会计》,2004年6月
    ②杨禹、王卓、刘倩,“单一制国家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及其对我国的借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网http://www. drcnet. com. cn.2008-3-17.
    ③财政部预算司,“英国政府间财政关系考察报告”《预算管理与会计》,2004年6月
    ①李国忠,“借鉴国外经验完善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财政研究》2005年第5期.
    ①“德国模式:社会健康保险体制”,2008年10月30日,资料来源:http://www.hljic.gov.cn/zylm/zt/gwjy/t20081030_362997.htm
    ①马海涛,《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
    ①朱红琼,《区域财政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年
    ①马海涛,《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
    ①“日本:法定义务教育经费标准”来源:新华网http://edu.dayoo.com/2006年8月25日10:36:38
    ②资料来源: 《东京朝刊》2009、9、19
    ①王朝才,“日本中央和地方财政分配关系及其借鉴意义”,《广东商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
    ①刘长琨,《日本财政制度》,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8年
    ①马海涛,《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
    ①寇铁军、周波,“政府间事权、财权划分:理论与实践”,《公共经济评论》,2007年第2、3期
    ②傅志华等,“公共服务区域差距有多大”《中国财经报》,2008年4月15日
    ①马海涛,《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
    ②Buchanan, J. M. (1950), "Federalism and Fiscal Equity",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40, P596
    ①张献国,2008,“分类转移支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中角色定位与制度建设”,《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财政体制创新研讨会》交流材料
    ②注:美国一般性转移支付只占全部转移支付的2%左右,一般性转移支付并不是美国解决州际间财政均等化的主要政策工具。
    ①中共中央,国务院,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2009年4月6日分布
    ①唐天伟,唐任伍.政府效率的特殊性及其测度指标的选择.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28.
    ①我国政府绩效评估体系面世http://news.sina.com.cn/c/2004-08-03/09013278368s.shtml
    ②上海财经大学,《公共支出评价》,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6
    ①陈昌盛、蔡跃洲,2007,《中国政府公共服务:体制变迁与地区综合评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②安体富,任强,2008,“中国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指标体系的构建——基于地区差别视角的量化分析”,《财贸经济》,第6期
    ①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通过,“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2008年2月27日
    ①钟晓敏,“市场化改革中的地方财政竞争”,《财经研究》,2004年1期
    ①张启春:“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政府转移支付制度完善研究”—博士后研究工作报告(2008)
    [1]阿玛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任颐、于真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阿玛蒂亚·森:《论经济不平等;不平等之再考察》,王利文、于占杰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3]阿玛蒂亚·森,《理性与自由》,李风华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阿玛蒂亚·森:《能力与福利》,葛四友译,思与文,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2008年版。
    [5]阿玛蒂亚·森:《伦理学与经济学》第一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6]埃莉诺·奥斯特罗姆,余逊达、陈旭东译:《公共食物的治理之道:集体行动制度的演进》第一版,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第9期。
    [7]艾洪德.:“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主线,优化财政支出结构”,《财会研究》,2008年第6期。
    [8]安体富任强:“公共服务均等化:理论、问题与对策,《财贸经济》,2007年第8期。
    [9]安体富:“完善公共财政制度逐步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财经问题研究》,2007年第7期。
    [10]安体富:“中国转移支付制度:现状·问题·改革建议”,《财政研究》,2007年第1期。
    [11]安秀梅:《中央与地方政府间的责任划分与支出分配研究》第一版,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年版。
    [12]财政部预算司:《缓解县乡财政困难促进财政持续发展》,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
    [13]财政部预算司和IMF财政局:《中国政府间转移支付》,中国物价出版社,1996年版。
    [14]蔡方、孙文样:“政府间财力分配:计量模式与优化思路”,《财政研究》,2004年第1期。
    [15]曹俊文、罗良清:“转移支付的财政均等化效果实证分析”,《统计研究》,2006年第1期。
    [16]常修泽,“中国现阶段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7年第2期。
    [17]常修泽:“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人民日报》,2007年1月31 日, 第9版。
    [18]陈昌盛蔡跃洲:《中国政府公共服务:体制变迁与地区综合评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19]陈朝宗:“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路径选择与制度安排”,《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
    [20]陈华、刘国栋:“基于公共服务均等化转移支付制度的对策研究”,《上海商学院学报》,2008年第9期。
    [21]陈志龙:“城乡社会保障均等化的政策选择”,《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5期。
    [22]程岚:“农村医疗保障——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短板’”,《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5第5期。
    [23]程岚:“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8年第10期。
    [24]迟福林:“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重点的中央地方关系”,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简报总第624期,2006年版。
    [25]邓子基邓力平:《美国财政理论与实践》,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7年版。
    [26]丁元竹:“公共服务均等化要走很长的路”,《中国经济导报》,2007年10月9日。
    [27]丁元竹:“科学把握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中国经贸导刊》,2007年第13期。
    [28]丁元竹:“理解均等化”,《读书》,2009年11期。
    [29]樊继达:“非对称分权——财政转移支付与公共服务均等化”,《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
    [30]樊继达:《统筹城乡发展中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中国财经出版社,2008年版。
    [31]方栓喜、匡贤明:“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重点调整和改革中央地方关系的建议”《经济前沿》,2007年第1期。
    [32]冯琳、易成刊、姜树萍:“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差距及缩小思路”,《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8期。
    [33]付广军:《中国税收统计与计量分析》,中国市场出版社,2005年版。
    [34]高培勇:《财政与民生》,中国财经出版社,2008年版。
    [35]高峻伊东安恩·克鲁杰:《税制改革的政治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6]龚锋、卢洪友:“公共支出结构、偏好匹配与财政分权”,《管理世界》,2009 年第1期。
    [37]龚辉文:《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税收政策研究》,中国税务出版社,2006年版。
    [38]“公共服务均等化”课题赴美加考察团:“加拿大和美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情况的考察”,《宏观经济管理》,2008年第4期。
    [39]郭继宝:“公共服务均等化——理论评价与实际应用”,《当代财经》,2008年第3期。
    [40]郭庆旺:《财政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1]汉斯·范登·德尔:《民主与福利经济学》第一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42]郝春虹:《多元目标约束下的中国税制优化研究》,中国财经出版社,2005年版。
    [43]亨瑞·艾伦威廉姆·盖尔:《美国税制改革的经济影响》,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44]洪银兴:“城乡差距和城乡统筹发展的优先次序”,《当代经济研究》,2008年第1期。
    [45]胡鞍钢、王绍光:《政府与市场》,中国计划出版社,2000年版。
    [46]黄芳:“集体行动困境下的市场失灵及其克服”,《行政论坛》,2006年第3期。
    [47]黄雪琴、黄田园:“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下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研究——以江苏省为例”《南京社会科学》,2008年第5期。
    [48]贾康阎坤:“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的中长期思考”,《管理世界》,2005年第8期。
    [49]贾康、刘尚希:《公共财政与公共危机》,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
    [50]贾康:“公共服务均等化应积极推进,但不能急于求成”,《审计与理财》,2007年第8期。
    [51]江明融:“公共服务均等化论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6年第3版。
    [52]蒋经法、欧阳明:“农村公益事业发展与公共品供给研究”,《财政研究》,2008年第12期。
    [53]蒋经法:“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公共财政政策选择”,第十五届全国财政理论研讨会,2002年。
    [54]蒋经法、杨伊:“构建致力于促进经济和谐发展的税制体系研究”,《当代财经》2008年第6期。
    [55]解垩:“城乡卫生医疗服务均等化的经济学理论要略”,《体制改革》,2009 年第1期,转引国研网http://edu. drcnet. com. cn/DRCnet. common. web。
    [56]解垩:“转移支付与公共品均等化分析”,《统计研究》,2007年第6期。
    [57]金人庆:“完善公共财政制度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求是》,2006年第11期。
    [58]课题组:“国外政府间财政均衡制度的考察与借鉴”,《财政研究》,2006年第12期。
    [59]康绍邦等:《中国社会公共服务体制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8年版。
    [60]匡小平:“典型创新型国家自主创新激励的财税政策”,《涉外税务》,2007年第11期。
    [61]匡小平:“区域税负再认识”,《税务研究》,2007年第12期。
    [62]匡远配:《贫困地区县乡财政体制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影响的研究》, 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年版。
    [63]黎旭东:《构建地方公共财政管理体制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
    [64]李本贵:《调节个人收入分配的税收政策研究》,中国税务出版社,2006年版。
    [65]李红凤:“完善公共财政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
    [66]李华:“城乡公共品供给均等化与转移支付制度的完善”,《财政研究》,2005年第11期。
    [67]李静毅:“试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理论依据及其在我国的实现途径”,《财政研究》,2009年第1期。
    [68]李军鹏:《公共服务学-政府公共服务的理论与实践》,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7年版。
    [69]李森:《中国基层财政困境问题研究:症结与出路》,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版。
    [70]李实丁赛:“中国城镇教育收益率的长期变动趋势”,《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6期。
    [71]李燕等:《政府公共服务提供机制构建研究》,中国财经出版社,2008年版。
    [72]连玉明、武建忠:《中国国力报告2007》,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7年版。
    [73]廖文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文献综述”,《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9期。
    [74]刘德吉:“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理念、制度因素及实现路径”,《上海经济研究》,2008年第4期。
    [75]刘积斌:《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研究》,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8年版。
    [76]刘军郭庆旺:《世界性税制改革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8月。
    [77]刘黎明等:《财政体制的理论与模型方法研究》,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78]刘穷志:“公共支出归宿:中国政府公共服务落实到贫困人口手中了吗?”,《管理世界》,2007年第4期
    [79]刘穷志: “中国内生经济增长与社会公平的公共支出归宿机制研究”,《中国财政经济理论前沿5》,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80]刘尚希傅志华:《缓解县乡财政困难的路径选择》,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
    [81]刘尚希、杨元杰、张洵:“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公共财政制度”,《经济研究参考》,2008年第40期。
    [82]刘尚希:“构建和谐社会与当前财政的任务”,《经济研究参考》,2006年第71期。
    [83]刘尚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现实要求和政策路径”,《浙江经济》,2007年第13期。
    [84]刘艳平:“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兰州学刊》,2009年第6期。
    [85]刘兆鑫:“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释义”,《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年第1期。
    [86]刘佐:《中国地方税制改革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7月版。
    [87]刘学之:《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研究》,华夏出版社,2008年版。
    [88]吕炜、王伟同:“我国基本公共服务提供均等化问题研究——基于公共需求与政府能力视角的分析”, 《财政研究》,2008第8期。
    [89]龙兴海等:《农村公共服务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90]陆百甫:“按照《决定》要求,积极推进财税体制改革”,《税务研究》2004年第1期。
    [91]罗纳德·J.奥克森:《治理地方公共经济》,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92]马国贤:“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公共财政政策研究”,《财政研究》,2007年第10期。
    [93]马海涛主编:《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
    [94]马海涛、程岚:“论我国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财经科学》,2008,12
    [95]马骏:《中央向地方的财政转移支付》,《经济研究》,1997年第3期。
    [96]孟添、张恒龙:“财政均等化的意义与国际经验”,《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
    [97]米尔顿·弗里德曼:《资本主义和自由》,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
    [98]倪红日:“规范中国财力性转移支付制度的建议”,《经济研究参考》,2006年第23期。
    [99]让-雅克·拉丰、让·梯若尔,《政府采购与规制中的激励理论》,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版。
    [100]上海财经大学:《公共支出评价》,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101]沙安文乔宝云:《地方财政与地方政府治理(国际经验评述)》,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02]沙安文、乔宝云:《政府间财政关系(国际经验评述)》,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03]时红秀:《财政分权、政府竞争与中国地方政府的债务》,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年版。
    [104]世界银行:《2006世界发展报告:公平与发展》,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05]石绍宾:《城乡基础教育均等化供给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106]宋超、绍智:“我国财政转移支付规模问题研究”,《地方财政研究》,2005年第1期。
    [107]宋洪远:《中国农村改革三十年》,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年版。
    [108]宋立、刘树杰:《各级政府公共服务事权财权配置》,中国计划出版社,2005年版。
    [109]孙建波:《财税改革的理想和现实》,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110]汤红梅:“公共服务均等化路径选择研究”,《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07年第12期。
    [111]田志华:“实现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初探”,《财会研究》,2008年第8期。
    [112]万广华:《经济发展与收入不平等:方法和证据》,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13]王家永:“公共财政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理论探讨”,《财会月刊》,2007年第10期。
    [114]王静:“完善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华东经济管理》,2006年第5期。
    [115]王军:《中外专家谈地区均衡发展》,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年版。
    [116]王乔:“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影响”,《中国税务》,2005年第11期。
    [117]王乔:“十一五期间我国的税收改革应该处理好几方面的关系”,《税务研究》,2006年第2期。
    [118]王习明:“公共服务的平等化有利于社会和谐”,《中国改革》,2006年第3期。
    [119]王小林:《结构转型中的农村公共服务与公共财政政策》,2008年版。
    [120]王莹:《财政均等化:理论与实践》,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年版。
    [121]王雍君:“中国财政均等化与转移支付体制改革”,《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6年第9期。
    [122]王志凯:《比较福利经济分析》,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23]翁列恩、胡税根:“发达国家公共服务均等化政策及其对我国的启示”,《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
    [124]夏锋:“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城乡差距”,《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125]夏杰长:“我国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的财政因素分析与对策探讨”,《经济研究参考》,2007年第5期。
    [126]肖捷:“中国的财税体制改革”,《中国发展观察》,2005年第4期。
    [127]肖陆军:“推进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思考”,《光明日报》,转引自http://www. chinainnovations. org/showNews. html。
    [128]肖毅敏:《地方财政公共支出分析》,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129]熊波:“公共服务均等化视角下的财政转移支付:理论、现实与出路”,《经济体制改革》,2009年第2期。
    [130]徐霜北:《文明演化与政策秩序——多维的财政分权》,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131]徐诗举:“公共产品均等化: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的目标”,《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1997第1期。
    [132]阎坤:“中国县乡财政困境分析与对策研究”,《农村·农业·农民》,2005年第3期。
    [133]阎坤:“转移支付制度与县乡财政体制构建”,《财贸经济》,2004年第8期。
    [134]阎坤:《中国县乡财政体制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135]杨永:“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以财政体制为分析视角”,《中共山西省委党校省直分校学报》,2007年第5期。
    [136]杨之刚:《财政分权理论与基层公共财政改革》,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137]叶麒麟:“论公共财政体制的改革—基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思考”,《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
    [138]尹恒康琳琳王丽娟:《政府间转移支付的财力均等化效应——基于中国县级数据的研究》,《管理世界》,2007年第1期。
    [139]俞雅乖:“基本公共服务城乡差距及均等化的财政机制”,《经济体制改革》,2009年第1期。
    [140]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141]曾军平:《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的财政均衡效应研究》,《经济研究》,2000年第6期。
    [142]张东豫、莫光财:“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于地区差异及分析”,《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143]张恒龙、陈宪:“构建和谐社会与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地方财政研究》,2007年第1期。
    [144]张恒龙、陈宪:“我国财政均等化现状研究:1994—2004”,《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6年第12期。
    [145]张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制度保障与绩效评价”,《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
    [146]张志华:“中国政府间财政关系改革的历程”,“中国政府间财政关系”国际研讨会,2006年7月。
    [147]张馨等:《当代财政与财政学主流》,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48]赵怡虹、李峰:“基本公共服务地区间均等化:基于政府主导的多元政策协调”,《经济学家》,2009年第5期。
    [149]沼尾波子:“从义务教育制度上看中央与地方事权划分及财政保障”,《财政转移支付和政府间事权财权关系研究》,中国财经出版社,2007年版。
    [150]政府间财政关系课题组:《政府间财政关系比较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
    [151]浙江省财政学会:《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年版。
    [152]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12条建议)”,《经济研究参考》,2008年第3期。
    [153]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基本公共服务与中国人类发展》,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年版。
    [154]中国财政学会课题组:“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研究”,《经济研究参考》,2007年第58期。
    [155]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所:《中国:启动新一轮税制改革》,中国财经出版社,2003年11月版。
    [156]中国社科院财贸经济研究所:《中国财政经济理论前沿5》,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157]钟晓敏等:《公共财政之路—浙江的实践与探索》,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58]钟晓敏:“市场化改革中的地方财政竞争”,《财经研究》,2004年第1期。
    [159]朱丘祥:《分税与宪政》,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年版。
    [1]Anand, S.& Ravallion, M.:Human Development in Poor Countries:On the Role of Private Incomes and Public Services, The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Vol.7,No.1 (Winter),1993.
    [2]B.Dahlby and L.S.Wilson:Fiscal Capacity,Tax Effort,and Optimal Equalization Grants,The Canadan Journal of Economics,Vol.27,Aug,1994.
    [3]Bert Holfman and Susana Cordeiro Gurra:Fiscal Disparities in East Asia:How Large and Do They Matter?,Chatham House Press.2005.
    [4]Buchanan James M:Federalism and Fiscal Equity.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40,No.4,1950.
    [5]Cross, R. and Shaw,G. K:On the Economic of Tax Aversion, Public finance, Vol.37.
    [6]Dafflon, Bernard:Local public finance in Europe:balancing the budget and controlling debt,Edward Elgar,2002.
    [7]David 0. Porter;Teddie Wood Porter:Social Equity and Fiscal Federalism,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Vol.34, No.1 (Jan.,1974).
    [8]E. S. Savas:On Equity in Providing Public Services, Management Science Vol.24,No.8 April,1978.
    [9]Farnham,Horton:The New Public Services,Macmillan Press.1996.
    [10]Fisher, Ronald C.:State and local public finance,Chicago,Ill. Irwin,1996.
    [11]Fullerton,Don.:Reconciling Recent Estimates of the Marginal Welfare Cost of TaxationAmerican Economic Rebiew(1991)81(1).
    [12]Grand J.L.:The Strategy of Equality:Redistribution and the Social Services, Allen and Unwin Press.1982.
    [13]Griffin, K. and R. Zhao (eds),1993, The Distribution of Income in China, McMillan, Houndsmill.(赵人伟等主编:《中国居民收入分配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
    [14]Gustafsson, B., L. Shi, and T. Sicular (eds):Inequality and Public Policy in Chin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 forthcoming,2008.
    [15]H. George Frederickson:Public Administration and Social Equity,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Vol.50, No.2 (Mar.,1990).
    [16]Harry Kranz: Are Merit and Equity Compatible?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Vol. 34, No.5 (Sep.,1974).
    [17]Hart,O., A. Shleifer, R. Vishny:The Proper Scope of Government:Theory and an Application to Prisons,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12(4),1997.
    [18]James A. Maxwell: Professor Maxwell and Fiscal Equity:A Reply, The Journal of Finance,Vol.10, No.1 (Mar.,1955).
    [19]James M. Buchanan:Federalism and Fiscal Equity,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ol.40, No.4 (Sep.,1950).
    [20]James M. Buchanan:Fiscal Equity in the Unequal Treatment of Unequals:A Rejoinder, 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Vol.59, No.4 (Aug.,1951).
    [21]James M. Buchanan:The Constitution of Economic Policy,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ol.77, No.3 (Jun.,1987).
    [22]James M.Buchanan:An Economic Theory of Club,Economica,Vol.32,Feb. James M.Buchanan:Federalism and Fiscal Equity,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ol.,4.
    [23]James M.Buchanan:Federalism and Fiscal Equity,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ol.40,Sep,1950.
    [24]James M.Buchanan:The pure theory of government finance-a suggested approach,The Journal Political Economy,Vol.6,1949.
    [25]Jameson Boex,Jorge Martinez-Vazquez:The Determinants of the Incidence of Intergovernmental Grants:A Survey of the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Public Finance and Management,Vol.4,2004.
    [26]Jon R.Neill:The benefit and sacrifice principles of taxation:A synthesis,Social Choice and Welfare(2000)17.
    [27]Kai-yuen Tsui:Local Tax System,Intergovernmental Transfers and China's Local Fiscal Disparities,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 Vol.33,2005.
    [28]Kieron Walsh:Public Services and Market Machanism,Macmillan Press LTD.1995.
    [29]Lanjouw,P.M.Pradham,F.Saadah etc.:Poverty,Education,and Health in Indonesia:Who benefits from Public Spending?,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 2001.
    [30]Lisa R.Anderson,Jennifer M.Mellor,Jeffrey Milyo:Inequality and public good provision:An experimental analysis,The Journal of Socio-Economics,Vol.37,2008.
    [31]Maria Delmar Racionero:Optimal tax mix with merit good,OxfordEconomic Papers,55(2003).
    [32]Mclure,Charles E:The Sharing of Tax on Natural Resources and The Future of The Russian Federalism,In Christine I.Wallich,Russia and the Challenge of Reform.Palo Alto,Hoover Institution Press.1994.
    [33]Michael Smart:A simple proof of the efficiency of the poll tax,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 June30,1998.
    [34]Morduch, Jonathan and Terry Sicular,2002, Rethinking Inequality Decomposition, With Evidence from Rural China, Economic Journal,112(476).
    [35]Ramsaey,F.:A contribution To The Theory Of Taxation,Economic Journal(37),(1927).
    [36]Ravallion, M. and S. Chen,2007:China's (Uneven) Progress against Poverty,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82(1).
    [37]Richard Abel Musgrave:The voluntary exchange theory of public economy,The Qua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Vol.53,Feb,1939.
    [38]Riskin, Carl, Renwei Zhao and Shi Li,2001, China's Retreat from Equality,M.E. Sharpe.(赵人伟、李实、李思勤编《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再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年。)
    [39]Rosen, Harvey S.:Studies in state and local public finance,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6.
    [40]S.Rao Aiyagari,Albert Marltt:Optimal Taxation without State-Contigent Debe,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Vol.110,no.6,2002.
    [41]Sahn D.E.,S.D.Younger:Expenditure incidence in Africa:Microeconomic Evidence,Fiscal Studies,Vol.21,2000.
    [42]Savas.E.S.:Privatization and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even Bridges Press.2000.
    [43]Shah, Anwar and Chunli Shen,2006, Reform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Transfer System in China, 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 No.4100.
    [44]Shlomo Maital:Public goods and income distribution-some further results.Econometrica. Vol.3,1973.
    [45]Shorrocks, Anthony. F.,1999, Decomposition Procedures for Distributional Analysis:a Unified Framework Based on the Shapley Value, Unpublished Manuscript,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University of Essex.
    [46]Stephen Calabrese,Dennis Epple,Thomas Romer etc.:Local public good provision:Voting,peer effects,and mobility,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Vol.5, 2006.
    [47]Terry Sicular, Yue Ximing, Bjorn Gustafsson, Li Shi:2007, The Urban-Rural Income Gap and Inequality in China,Review of Income and Wealth, Volume 53(1).
    [48]Theodore Groves,John Ledyard:Optimal allocation of public goods:a solution to the free rider problem,Econometrica,Vol.4,1977.
    [49]Thomas Aronsson, Magnus Wikstrom:Optimal Taxation and Risk-Sharing arrangements In An Economic Federation,Oxford Economic Papers,55(2003).
    [50]Thomas Plumper,Christian W.Martin:Democracy,government spending,and economic growth:A political-economic explanation of the Barro-effect,Public Choice, Vol.117,2003.
    [51]Tiebout, C.M.,1956. A Pure Theory of Local Expenditures.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64(5).
    [52]Tsui, Kai-yuen:2005, Local Tax System, Intergovernmental Transfers and China's Local Fiscal Disparities.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 33.
    [53]Van de Walle:Do Services and Tranfers Reach Morocco's Poor?Evidence from Poverty and Spending Maps,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2005.
    [54]Waly Wane:The optimal income tax when poverty is a public bad,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82(2001).
    [55]Williamson, Oliver E:Public and Private Bureaucracies:A Transaction Cost Economics Perspective, Journal of Law, Economics, and Organization,15(1),1999.
    [56]Wong, C. and Deepak Bhattasali,2002, China:National Development and Sub-National Finance, World Bank Report No.22951-CHA.(黄佩华、迪帕克,《中国:国家发展与地方财政》,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
    [57]World Bank:Citizens,Politicians and Providers:The Latin American Experience with Service Delivery Reform,Draft report,Washington D.C..2004.
    [58]Yue Ximing, Terry Sicular, Li Shi, and Bjorn Gustafsson,2008, Explaining Incomes and Inequality in China,'in Gustafsson, L., Li, S., and Sicular, T., ed. Inequality and Public Policy in China, forthcoming fro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59]Zhang, Junsen, Zhao, Yaohui, Albert Park, and Song Xiaoqing,2005, Economic returns to schooling in urban China,1988 to 2001,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