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舌尖上的中国》的民族特色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在充斥着谍战剧、偶像剧、宫斗剧和家庭伦理剧的电视荧屏上,一部充满人文情怀、饱含文化底蕴的美食纪录片,如一股清新之风,让观众眼前一亮,精神也为之一振。以真实记录、原生态呈现为基本特征的《舌尖上的中国》在第一季推出之后即将开播第二季的时段内引发的蝴蝶效应还在继续。本文重点研究《舌尖上的中国》在内容和形式方面所具有的民族特色,具体探讨其文化主题表达、生活情境再现、故事化叙述等拍摄理念及手法,充分肯定其对中国纪录片创作及走向世界有着很强的借鉴作用与价值意义。
     本文前四章着重对《舌尖上的中国》进行内容分析和文本解读,重点通过片中关于人类美食与自然馈赠、百姓生活与人间亲情、缠绵乡愁与民风民俗的生动表达,深入挖掘创作者如何构建并表述中华美食与民族文化关系及其主题,如何成功地进行中华民族美食文化的影像传播。最后一章从纪录片相关理论知识角度来分析《舌尖上的中国》的视听特征及故事化叙事方式,阐明该部纪录片不仅在文化主题,而且在声画影像方面,都非常富有民族特色。其中除了绪论以外的各章标题分别为:第一章,美食与“天人合一”;第二章,美食与百姓生活;第三章,美食与亲情乡愁;第四章,美食与民风民俗;第五章,视听叙事的民族特色。
When a lot of films and television programs such as spy drama, Idol drama,Court drama andfamily ethics drama are playing on TV, A beautiful documentary which contains full of humanfeelings and cultural deposits just as a breath of fresh air have made audience excited. Also, thebutterfly effect triggered by the "a bite of China" which the basic features of are a true record andoriginal ecology are continuing after the first season have broadcasted.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research of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a bite of China" in content and form and discusses the culturaltheme expression, life situation representation, life story narrative or other concept and technique ofshooting. There is significance and strong effect on the cre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hinesedocumentary in the forest of World documentary.
     The focus of the first four chapters of this paper are content analysis and text interpretation of "abite of China". Through the vivid expression of the documentary about the human food and naturalgifts, People's lives and human relationships, Lingering homesickness and folk customs, we canunderstand the conclusion that this documentary how to construct and express the theme and the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ese food and national culture and how to successfully spread the Chinesefood culture. The last chapter
     of this paper researchs audio-visual features and analysis of narrative mode of "a bite of China"with documentary theory perspective. The documentary is not only in the cultural theme, but also inthe picture and sound image, are full of ethnic characteristics. In addition to the introduction, the titleof each chapter is: the first chapter, food and "the unity of heaven and man"; the second chapter, foodand people life; the third chapter, food and family homesickness; the fourth chapter, food and local customs; the fifth chapter, audio-visual narrative of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引文
1朱谦之,《老子校释》,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4版,第100页.
    2郭庆藩,《庄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4版,第79页.
    3朱谦之,《老子校释》,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4版,第174页.
    4谭俐莎,《与自然对话:当代中国自然纪录片申思》,《求索》,2008年第三期,第7页.
    5百度百科,传承, http://baike.baidu.com/view/1716584.htm,最后更新时间为2013年3月13日
    6朱筱新,《中国古代礼仪制度》,商务印书馆出版社,1997年版,第21页.
    7刘东超,《儒学和新型家庭伦理的建构》,http://www.confucius2000.com/confucius/rxhxxjtlldjg.htm,2012年3月17日.
    8娄璐,《新生代农民工调查显示超七成人月薪在三千以下》,《东莞时报》,2013年3月19日,第7版.
    9吕新雨,《人类生存之镜——论纪录片的本体理论与美学风格》,《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1996年第01期,第60页.
    10李道新,《中国电影文化史(1905-2004)》,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06页.
    11张智华,《影视文化概论》,国际工业出版社,2012年版,第1页.
    12牛香妹,《浅谈中西饮食文化差异》,《时代教育》,2012年13期,第34页.
    13何山石,《流淌在食俗中的年味——春节的传统食俗文化》,《中华民居》,2012年第一期,第56页.
    14何山石,《流淌在食俗中的年味——春节的传统食俗文化》,《中华民居》,2012年第一期,第59页.
    15赵仁伟,王海鹰,《过端午,应开掘诗意盎然的文化内涵》,《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5月28日,第4版.
    16景秀明,《记录的魔方——纪录片叙事艺术研究》,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版,第108页.
    17赵烨,《饮食文化之素食》,http://wenku.baidu.com/view/6d8a334333687e21af45a9cf.html,2011年12月31日
    18朱景和,《纪录片创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2页.
    19景秀明,《记录的魔方》,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版,第140页.
    20陶涛,《电视纪录片创作》,中国电影出版,2004年版,第137页.
    21景秀明,《记录的魔方》,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版,第146页.
    22杨义,《杨义文存》,《中国叙事学》,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一卷第191页.
    23杨义,《杨义文存》,《中国叙事学》,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一卷第201页.
    24莎拉·科兹洛夫,《叙事理论与电视》,《世界电影》,1993年版,第2期第123页.
    25景秀明,《记录的魔方——纪录片叙事艺术研究》,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版,第300页.
    26金丹元,《电影美学导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4页.
    27张智华,《影视文化概论》,国际工业出版社,2012版,第15页.
    28朱景和,《纪录片创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03页.
    29朱景和,《纪录片创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12页.
    30张智华,《影视文化概论》,国际工业出版社,2012版,第365页.
    1朱谦之.《老子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4.
    2郭庆藩.《庄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4.
    3朱景和.《纪录片创作》[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4张智华.《影视文化概论》[M].北京:国际工业出版社,2012.
    5景秀明.《记录的魔方——纪录片叙事艺术研究》[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
    6钟大年,雷建军.《纪录片:影像意义系统》[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7金丹元.《电影美学导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8高鑫.《电视艺术概论》[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2.
    9陶涛.《电视纪录片创作》[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4.
    10倪祥保,卲雯艳.《纪录片专题概论》[M].江苏:苏州大学出版社,2009.
    11朱筱新.《中国古代礼仪制度》[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社,1997.
    12[美]迈克尔·拉毕格(Michael Rabiger)著.何苏六等译.《纪录片创作完全手册》[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
    13杨金月,胡智锋.《纪录片历史影像的制作基础及实践理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
    14[法]热拉尔·热奈特.《叙事话语新叙事话语》[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15宋家玲.《影视艺术比较论》[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
    16林少雄.《多元文化视域中的纪实影片》[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
    17李道新.《中国电影文化史(1905-2004)》[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8杨义.《杨义文存》.《中国叙事学》[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一卷第191页.
    1陈可郁.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中国生态纪录片和法国生态纪录片[J].世界文化,2010年3月.
    2[法]莎拉·科兹洛夫.叙事理论与电视[J].世界电影,1993年2月.
    3吕新雨.人类生存之镜——论纪录片的本体理论与美学风格[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1996年第1期.
    4马伟晶.戏剧性因素——纪录片新的魅力元素[J].声屏世界,2005年第5期.
    5汪向阳.纪录片创作的平静、平视与平实视听[J].纵横,1999年第7期.
    6娄璐.新生代农民工调查显示超七成人月薪在三千以下[N].东莞时报,2013年3月
    19日,第7版.
    7牛香妹.浅谈中西饮食文化差异[J].时代教育.2012年13期,第34页.
    8何山石流.淌在食俗中的年味——春节的传统食俗文化[J].中华民居.2012年第一期.
    9赵仁伟,王海鹰.过端午,应开掘诗意盎然的文化内涵[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5月28日,第4版.
    10石惠芳.投入情感、进入生活、融入思想——浅谈纪录片创作追求的三种境界[J].理论界,2009年第5期.
    11佟霏,蔡璐.真实的生活,纪录片<家在我心中>的美学阐释[J].声屏世界,2011年第6期.
    12周怡,刘敬华.城市空间生产的“镜像”表现——电视纪录<北京记忆>的空间性生产分析[J].当代文坛,2011年第1期.
    13郭冠华.蒙太奇的诗意表达——由纪录片<歌舞中国>带来的思考[J].电影评介,2011年第5期.
    14莎拉·科兹洛夫.叙事理论与电视[J].世界电影,1993年第2期.
    15钮肖宁.叙事元素在纪录片结构中的运用[J].记录,2009年第11期.
    16郑征予.电视.纪录片的哲学思考[J].新闻大学,1995年第3期.
    17谭俐莎,向丽.诗性与理性——试论当代中国自然纪录片之美学意蕴[J].新闻知识,
    2011年第11期.
    18张丹琳.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中音乐的作用[J].视听纵横,2012年第4期.
    19张玉洁.“和”味隽永解读<舌尖上的中国>中的“和”文化[J].名作欣赏,2012年第30期.
    20奕轶玫.<舌尖上的中国>的“大意义”[J].视听界,2012年第4期.
    21陈金星.从<舌尖上的中国>热播看“三贴近”原则[J].中共山西省省委党校,2012年第5期.
    22何苗雨.<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民间话语形态[J].中国传媒科技,2012年第12期.
    23胡斌毅.<舌尖上的中国>叙事空间结构分析[J].电视研究,2012年第8期.
    24杨莹.<舌尖上的中国>微博走红动因[J].青年记者,2012年第18期.
    25高庆.<舌尖上的中国>何以走红超越美食的人文情怀与文化观照[J].文学界(理论版),2012年第7期.
    26黄雪敏.<舌尖上的中国>成功因素探析[J].中国报业,2012年第11期.
    27郭泽德.<舌尖上的中国>的传播学解读[J].南方电视学刊,2012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