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恩格斯科技文化观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以“马克思恩格斯科技文化观”为研究对象,通过解读马克思恩格斯的著述文本,回溯他们当下的历史存在境况,追踪其科技文化观萌生、发展、成熟的演进历程,历史地分析、诠释马克思恩格斯在现代化发展初期对科技的文化反思及其当代价值。
     18世纪以来科技社会化迅速发展致使出现科技资本化和科技利益化现象。同时,科技的工具理性和功利主义文化价值观占据社会主导地位,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所推崇的尊重人的价值、自由和尊严的人文主义渐渐消退,工业活动中频现掠夺性地开发自然资源。总之、人的身体、精神、自然界的异化现象堪为严重。马克思恩格斯承继了融合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政治学的古希腊科学文化传统,汲取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时期关爱人类的人文思想,扬弃科技工具理性占主导的思潮,从科技与人文社会科学相融合的整体视域思考科技的文化意蕴:科技与人的生命价值、尊严和人的自由的关系,科技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科技与自然物在世发展的关系。在理论萌生期和形成期,马克思在理论上、恩格斯在工厂实证考察中初步构想了科技文化观的理论基点、主体内容、价值指向。在发展期他们阐述科技与社会文化基本形态如哲学理论、风俗习惯、思想观念、政治制度以及法律思想等的相辅相生性,从资本、世界交往、工商业活动入手探究科技文化内在发展动因、发展机制和规律。在成熟期他们阐述了现代科技器物为直接驱动力引领世界文化体系的整体转型,在唯物主义历史观基础上构建了辨证的、与人类史息息相关的自然观,并从远古的生存技术、近现代的科技进步和自然界的进退关系入手系统剖析自然生态问题。
     马克思恩格斯科技文化观的基本内容有:理论基础是历史唯物主义。现实切入点是欧洲科技发展史、英国工业革命、工人生存境况、世界范围内机器工业和自然生态方面的殖民侵略。理论切入点是私有制的社会根本制度和不公正不合理的社会管理机制、功利主义文化价值观念以及自私贪婪的人性。理论主题是融合自然科学技术和人文社会科学的整体性科技文化思想。理论目的是解蔽人的异化、社会权利化异化和自然界的异化;理论的价值指向体现为三个方面:对个体而言,以现代科技知识丰富现代人的个性,消除物役,渐成现代社会人的自主性、尊严感和自由发展。对社会而言,以社会公有制、公正合理的管理机制以及道德意义上的文化价值观保障、引导科技的向善性和惠民性,渐成人类本身的和解。对自然界而言,摒弃资源掠夺和生态殖民观念,渐成人与自然的和解。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马克思恩格斯不仅关注科技与物质世界的关系,还与人类整体利益、人的精神自由、人的生存环境、社会状况、自然生态相结合起来思考科技对于人、社会、自然物的在世意义和解放意义。
The thesis takes Marx and Engels' Theory of Sci-Tech Culture as the research object. It historically analyzes and interprets Marx and Engel's cultural reflection in the early stage of modernization and its contemporary values through reading their works, recalling their historical living background and following the birth, development and maturity of their theories on Sci-Tech Culture.
     The raped development of Sci-Tech socialization from the18th centurie led to the emergence of Sci-Tech capitalization and beneficiation. The tool rationality of Sci-Tech and the cultural values of utilitarianism played a dominant role in the society. The humanism which was cherished by Renaissance and Enlightenment and which emphasized the respect for human values, freedom and dignity was fading away gradually. Predatory exploitation of natural resources happened frequently in the industrial activities. In summary, the alienation phenomenon of human body, spirits and nature had become a serious issue.Marx and Engels inherited the ancient Greek's tradition of science and culture, which integrated natural science, humanities and social politics, drew humanism of caring for human beings of the Renaissance and the Enlightenment and discarded the idea of Sci-Tech tool rationality which was dominant in the18th century. They studied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Sci-Tech from the overall view of integrating Sci-Tech,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the relation between Sci-Tech and the life value, dignity and freedom of human, the relation between Sci-Tech and social development, the relation between Sci-Tech and the rational existence of natural objects. In the initiation and formation period of Sci-Tech culture theory, Marks and Engels conceived of the theoretical basis, main contents, value orientation of Sci-Tech culture theory based on Marks'theory thoughts and Engles' factory investigation. In the development period, they expounded the complementary relationship between Sci-Tech and the basic social culture forms such as philosophy, customs, ideology, political system and legal thoughts, and discussed deep impetus, development system and basic laws of Sci-Tech cul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apital, world communication and 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activities. In the maturity stage, they elaborated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world's cultural system guided by modern Sci-Tech as the direct driving force. Based on historical materialism, they constructed the dialectic view of nature closely related to human history, and systematically discussed natural ecological problems from ancient surviving skills, modern Sci-Tech progress and advance as well as retreat of the nature.
     The following are the basic contents of Marx and Engels'Theory of Sci-Tech Culture:the theory foundation is the historical materialism and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natural Sci-Tech. The theory is confirmed on realistic cut-in points such as the Sci-Tech development progress in Europe,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in Britain, the workers'living circumstances, the world-wide colonial aggression of the machine industry and ecology. The theoretical cut-in point is the basic social system of private ownership, the social inequitable and irrational management system, utilitarian cultural values and selfish and greedy human nature.The theoretical theme is the integrated Sci-Tech thoughts blending natural science and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The purpose of the theory is to relieve human dissimilation and alienation of social rights and nature. The theoretical value is embodied in three aspects. To the individual, modern Sci-Tech knowledge enriches the personality of modern individual human beings, removes human beings controlled by objects, and gradually leads to modern human beings with autonomy, dignity and freedom. To the society, Sci-Tech should be guaranteed and guided to goodness and benefit people by social public ownership, fair and reasonable management system as well as moral cultural values, thus the reconciliation among human beings themselves will gradually become a reality. To the nature, the reconciliation between human beings and nature will be realized by abandoning the idea of resource exploitation and ecological colonialism. Eventually the free development and comprehensive social progress will be realized.
     Marx and Engels not only paid close attention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ci-Tech and the material world, but also thought about Sci-Tech in accordance with human interests, human spirit freedom, living environment, social status and natural ecology. They emphasized the living meaning and liberation meaning of Sci-Tech to human beings, society and natural objects.
     This integrated view of Sci-Tech culture has had profound impact on the later scholars'understanding of the cultural implication of Sci-Tech, has inspirited modern western Marxism School and Chinese academicians'construction of Sci-Tech culture theory, and has guided the Sci-Tech innovation, Sci-Tech education system constructio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country rejuvenation through culture and harmonious society construction in the modernization process of China.
引文
①杨怀中.科学技术进步是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建设的第一推动力[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1.
    ②温家宝.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C].光明日报.2009年11月24日第3版.
    ③马克思.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2009:580.
    ①张战生.千年伟人马克思[EB/OL].原文见:洛杉矶时报.1999-02-08. http://www.wjsms.net/home/web/ jiaoyanzhuye/hj/ReadNews.asp?NewsID=1108. [2005-01-6]
    ②参见于郝刘祥.科学文化的逻辑内涵、历史演变与社会扩张.科学文化评论[J].2010,7(5):64-82.此文特别强调了近代兴起于英国的科学文化传播到法国和德国所产生的不同意义。其中谈到科学文化在德国的发展特点成为马克思形成整体性科技文化观的重要背景。
    ①王飞.德韶尔的技术王国思想[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9-20.
    ②参见恩格斯.自然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2009:560-561.
    ③马克思.关于自由贸易问题的演说//《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2009:756.
    ①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2009:526.
    ②邓永芳.西方科学文化现代性论析[J].重庆:重庆社会科学.2007(4):28.
    ①北京大学哲学系编译.十八世纪法国[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430.
    ②参见[美]保罗.巴兰、保罗·斯威齐.垄断资本[M].南开大学政治经济系译.商务印书馆.1977:320-323.
    ①Barnes B. Interests and the growth of knowledge[M]. London:Roultedge and Kegan Paul,1977, p19.
    ②郭俊立.科学的文化建构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v.
    ③郭俊立.科学的文化建构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9.
    ④郭俊立.科学的文化建构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184.
    ①Rouse J. Engaging science:how to understand its practices philosophically. Ithaca; Cornell Uni. Press,1996, p238转引自郭俊立.科学的文化建构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181.
    ①郑晓松.技术的文化本质[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4,21(6):63-66.
    ②参见ShapinS. History of Science and Its Sociological Reconstructions [J]. History of Science,1982(20).
    ③参见Picking A. From science as knowledge to science as practice. In:pickering A, ed. Science as practice and culture. Chicago:Chicago University Press,1992.
    ④[美]约瑟夫·阿伽西著.科学与文化[M].邬晓燕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①[美]戴维·英格利斯(David Inglis).文化与日常生活[M].张秋月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
    ①李醒民.论科学文化及其特性[J].科学文化评论,2007,(4):72-87.
    ①牛先锋.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新世纪人类文明之走向[J].社会主义研究,2002(4):74.
    ②李胜清.马克思主义技术文化叙事的实践论阐释[J].湖南工业大学(社会科学版),2008(6):9.
    ①[英]J.D.Bernal.Marx and Science [M].The Chapel River Press, Andover, Hants.1952,p4-5.
    ②[英]J.D.Bernal.Marx and Science [M].The Chapel River Press, Andover, Hants.1952,p23-24.
    ③参见[英]J.D.Bernal.Marx and Science [M].The Chapel River Press, Andover, Hants.1952,p36.
    ①[美]D.J.Struik.Marx and Engels on the His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mphora:Frestschrift fur Hans Wussing zu seinem65,(BASEL, Switzerland:Birkhiiser,1992)第737-749页。美国纽约市立大学曼哈顿社区学
    院数学系徐义保译。现转载于《科学文化评论》第3卷第6期(2006),http://sourcedb.cas.cn/sourcedb_scr_cas/zwqkk/gwqkwz/200911/t20091123_2673184.html
    ②陈文化.陈文化全面科技哲学文集[M].东北大学出版社2011.“全面科技观”的观点主要参见其《文集》第7部分《论马克思主义的全面科技观》一文.
    ③参见[加]D·保罗·谢弗(D.Paul Schafer).文化引导未来[M].许春山、朱邦俊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19-31.
    ①[美]理查德·罗蒂.后哲学文化[M].黄勇编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74.
    ①[英]Edward Burnett Tylor, The Origins of Culture[M]. New York:Harper and Row,1958, p1.
    ② Paul J. Braisted. Cultural Cooperation:Keynote of the coming Age [M].New Haven:The Edward W. Hazen Foundation,1945, p6.
    ①[英]巴里·巴恩斯.局外人看科学[M].鲁旭东译,东方出版社2001:67-68.
    ②[美]C·斯诺.两种文化[M].纪树立译,三联书店出版社1994:9.
    ③钱兆华.科学究竟是什么?[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1999(4):35-38.
    ④易显飞.科技文化研究的现状与走向[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0):34.
    ⑤[美]M.邦格.科学技术的价值判断与道德判断[J].吴晓江译,北京:哲学译丛.1993(3):35-41.
    ①陈昌曙.技术哲学引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168.
    ②参见李醒民.科学和技术异同[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7(1):1-8.
    ③拉普、邦格、普赖斯、柯拉赫等对此有专门阐述,参见李醒民.科学和技术异同[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7(1):1-2.
    ④[德]w.海森堡.物理学家的自然观[M].吴忠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8.
    ①参见[英]亚·沃尔夫.十六、十七世纪科学、技术和哲学史[M].周昌忠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周昌忠根据西方近现代科技史料所著的《试论科学和技术的历史形态——从哲学和文化的观点看》提出“科学技术”合称的命题。《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6);吴国盛.科学的历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19.这两部著作以详实的科学与技术发展史实纪录了科学与技术之间如何互为发展平台与基础,及其对社会发展史的作用。
    ②黎德扬.略论文化及科学技术文化[J].江汉论坛1997,12:36-37.
    ①[德]威廉·李卜克内西.回忆马克思恩格斯[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7.
    ②马克思.致莱·菲利普斯》(1864-4-1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1974:650.
    ③童鹰.马克思恩格斯与自然科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31.
    ④恩格斯.《资本论》第二版序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6卷,2009:7.
    ⑤马克思.致尼古拉·弗兰册维奇·丹尼尔逊(1871-11-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3卷,1973:319.丹尼尔逊是《资本论》俄文译者,信中马克思说“第288页脚注205a应为:‘现代化学上应用的、最早由罗朗和热拉尔科学地阐明的分子说,正是以这个规律作基础的’,因此,应删去以下字样:‘由巴黎教授维尔茨……所制定的。’”
    ①恩格斯.反杜林论(第三版序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M].第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3.李比希认为化学正在异常迅速发展,而希望赶上它的化学家们则处在不断脱毛状态。
    ②恩格斯.致爱·伯恩施坦的信(1883-2-27至3-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5卷,1971:442.信中说“此书被认为是英国和德国目前最好的一部著作。”
    ③恩格斯.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2009:86.
    ④恩格斯.自然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2009:458.
    ⑤恩格斯.自然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2009:560.
    ①恩格斯.自然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2009:542.
    ②童鹰.马克思恩格斯与自然科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180.
    ①童鹰.马克思恩格斯与自然科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178-179.
    ②恩格斯.卡尔·马克思的葬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2001:597.
    ①马克思.亨·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5卷,1995:378.
    ②[美]D.J.Struik.Marx and Engels on the His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mphora:Frestschrift fur Hans Wussing zu seinem65,(BASEL, Switzerland:Birkhuser,1992)第737-749.美国纽约市立大学曼哈顿社区学院数
    学系徐义保译。现转载于《科学文化评论》第3卷第6期(2006),http://sourcedb.cas.cn/sourcedb_scr_cas/zwqkk/gwqkwz/200911/t20091123_2673184.html
    ①马克思.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1998:101.
    ②[德]Liebknecht. Erinnerungen an Marx, in:Karl Marx. Eine Sammlung von Erinnerungen und Aufsatzen, Moskau/Leningrad 1934, p.124本文引用来源同上.
    ③于春玲、李兆友.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技术观——基于文化哲学视角的阐释[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9(25):12.
    ④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人“必须既在自己的存在中也在自己的知识中确证并表现自身。”而
    “工业的历史和工业的已经生成的对象性存在,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分别见于2000:88、107.
    ①参见恩格斯.共产主义原理//《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2009:680.
    ①吴学昭.吴宓与陈寅[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2:9.
    ②汪晖.中国现代思想的兴起[M].下卷第2部,三联书店2004:1170.
    ①[美]特雷尔·卡弗(Terrell Carver)马克思与恩格斯:学术思想关系[M].姜海波,王贵贤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91.
    ①吴国盛.科学的历程[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54.
    ①恩格斯.自然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2009:439.
    ②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Ⅳ.3,100 5a-b.//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西方哲学原著选读[M].商务印书馆1981:120.(注:Ⅳ指卷,3指章,100指Bekker本的页码,a、b指栏)
    ③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M].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1.
    ①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Ⅰ.2,982b-983a.//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西方哲学原著选读[M].商务印书馆1981:119-120.
    ②[美]乔治·萨顿.科学史和新人文主义[M].陈恒六等译.华夏出版社1989:141.
    ③关于“拯救现象”: 一些学者认为天上有一些星星运转轨迹不确定,运行方向有四散漫游迹象,因此称这些星星为行星(希腊文译为漫游者),柏拉图却不以为然,对他的学生提出了通过数学计算和几何研究 来寻求行星运行的完美路径。这就是“拯救现象”方法,即行星现象好似如此“无规则”、“不体面”,那只有找到其所遵循规则的运动方式,才能洗刷这种“不体面”。参见吴国盛.科学的历程[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78.
    ①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Ⅰ.5,985b-986b.//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西方哲学原著选读[M].商务印书馆1981:19.
    ②谢江平、王晓红.试论亚里士多德的技术观[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7(7):67.
    ③苗力田.亚里士多德选集·伦理学卷[C].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3.
    ④[美]M·克莱因.数学与知识的探求[M].刘志强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101.
    ①亚里士多德.尼各马科伦理学(修订本)[M].苗力田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96.
    ②[法]诺—弗·马泰伊.毕达哥拉斯和毕达哥拉斯学派[M].管震湖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121.
    ③参见吴国盛.科学的历程[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69.[法]诺—弗·马泰伊的《毕达哥拉斯和毕达哥拉斯学派》(管震湖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中101-102页也谈到这些理论对哥白尼的意义.
    ④郭继华.古希腊的近代物理学家——阿基米德[J].载于《物理与工程》2004(6):50.
    ①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438-439.
    ①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历史导论·导言)[M]//《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409.
    ②参见[英]G.H.R.柏金森(Parkinson)主编.文艺复兴和十七世纪理性[M].田平、陈喜贵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127.书中“技术/进步/方法”节里特别强调文艺复兴时达·芬奇等高级工匠对技艺理论的推进.
    ①转引自汤浅光朝.科学文化史年表[M].张利华译,科学普及出版社1984:38.
    ②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M].第一卷,许良因等编译,商务印书馆1976:278.
    ① C. B. Schmitt,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Renaissance Philosophy, Cambridge,1988,p,176转引自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163.
    ②分别参见[英]R·K·莫顿.十七世纪英国的科学、技术与社会[M].范岱年、吴忠、蒋效东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26、28、30.这本书用了大量篇幅谈论当时产生科技的实用性取向的社会、人文、宗教的原因。作者特别强调矿业、煤炭业、城市人口密集度(其对农业食品供应、供水等市民生活的影响)、社会互动(如科学家互相交流、游学)等发展问题刺激科技的迅速发展,而科技能满足各种需求的功能也导致科技工具性价值不断扩张,最终排斥了人性中的文学艺术情怀。而在哲学家中也是充斥着功利思想,莫顿分析并引用了培根、霍布斯、洛克等哲学家的关于科学与功利的言论,见347-349页.
    ①[英]R·K·莫顿.十七世纪英国的科学、技术与社会[M].范岱年、吴忠、蒋效东译,重庆: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35-38、230.
    ②马克思.数学家的智慧[M].//《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1995:788-789.
    ③转引自[美]埃伦·G.杜布斯.文艺复兴时期的人与自然[M].陆建华、刘源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16.
    ①[英]R·K·莫顿.十七世纪英国的科学、技术与社会[M].范岱年、吴忠、蒋效东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134-135.
    ②[英]R·K·莫顿.十七世纪英国的科学、技术与社会[M].范岱年、吴忠、蒋效东译,重庆: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349.
    ③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2009:188.
    ①吴国盛.科学的历程[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本节关于18、19世纪欧洲科学理论与技术进步的成就大部分参见于此书第五卷《18世纪:技术革命与理性启蒙》、第六卷《19世纪:古典科学的全面发展》、第七卷《19世纪:科学的技术化、社会化》。
    ②[英]亚·沃尔夫.十八世纪科学、技术和哲学史[M].周昌忠、苗以顺、毛荣运等译.商务印书馆.1997:56.
    ③恩格斯.自然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2009:456.
    ①恩格斯致弗里德里希·阿尔伯特·朗格(杜伊斯堡)1865-3-2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2009:224.
    ②吴国盛.科学的历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375.
    ③恩格斯.自然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2009:457.
    ①恩格斯.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2009:61.
    ②恩格斯.自然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2009:419.
    ③参见本文1.3.2.1马克思恩格斯的科技知识基础。这部分详细讲述了他们对于这些科技成果的研读情况.
    ④恩格斯.自然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2009:418.
    ⑤吴国盛.科学的历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256.
    ⑥[英]亚·沃尔夫.十八世纪科学、技术和哲学史(下册)[M].周昌忠、苗以顺、毛荣运等译.商务印书馆.1997:583。作者特意列举了各门学科著名科学家的技术发明,“化学家马格拉夫用甜菜根制造糖;富兰克林发明避雷器,改进家用炉;地质学家赫顿发明(?)砂制造;库伦用心与建筑;地质学家德马雷斯任 法国工业总监;夏普、萨尔瓦等发明电报系统。”
    ①[英]亚·沃尔夫.十八世纪科学、技术和哲学史(下册)[M].周昌忠、苗以顺、毛荣运等译.商务印书馆.1997:603.
    ②钱兆华.西方文化精讲[M].华龄出版社2007:34.
    ①恩格斯.自然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2009:458.
    ①《芝加哥论坛报》发表的卡尔·马克思访问记(187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2001:640-641.
    ②马克思致恩格斯·曼彻斯特(1866-2-1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2009:234.
    ③马克思致恩格斯·曼彻斯特(1866-2-20)//《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2009:236.
    ④恩格斯.自然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2009:415.恩格斯在将居维叶与赖尔的理论比较后更为赞赏赖尔的理论,“最初把知性带进地质学的是赖尔,因为他以地球缓慢变化所产生的渐进作用,取代了由于造物主一时兴动而引起的突然变革。”但是在注释中恩格斯也提到赖尔观点的缺陷。
    ①恩格斯.英国状况·十八世纪//《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2009:87-88.
    ①恩格斯.英国—Ⅰ//《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8卷,1961:231.
    ①恩格斯.《英国状况——评托马斯·卡莱尔的<过去与现在>》(1843年伦敦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2002:520.
    ②张一兵、周嘉听.《资本主义理解史》第1卷[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54.
    ③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莱比锡宗教会议//《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1960:483、479.
    ①[英]戴维·麦克莱伦(David McLellan).卡尔·马克思传[M].王珍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12-13.
    ①尼古拉斯·布宁、余纪元编著.西方哲学英汉对照辞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447.
    ②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2009:547.
    ③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2009:544..
    ④[美]赫斯科维兹.人和他的工作[M].转引自克莱德·克鲁克洪等著《文化与个人》,高佳等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18.
    ①Eleanor Marx, Karl Marx, Die neue Zeit (1883)p.441.
    ②Eleanor Marx to Wilhelm Liebknecht, in Reminiscences of Marx and Engels (Moscow, n. d.)p.130.
    ③参见H. Monz, Die rechtsethischen und rechtspolitischen Anschauungen des Heinrich Marx, Archiv fllr Sozialgeschichte(1968).转译于[英]戴维·麦克莱伦(David McLellan).卡尔·马克思传[M].王珍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8.
    ④[英]戴维·麦克莱伦(David McLellan)卡尔·马克思传[M].王珍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17.
    ⑤[英]戴维·麦克莱伦(David McLellan).卡尔·马克思传[M].王珍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18.这段文字是戴维·麦克莱伦引自MEGA I i (2) 7.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40卷187页.我比较认同这里的“理想主义”译词,我国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9页将其译为“唯心主义”,我以为并不太符合马克思当时的想法。
    ①[英]戴维·麦克莱伦(David McLellan).卡尔·马克思传[M].王珍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32.
    ②参见罗晓颖.马克思与伊壁鸠鲁[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90-94.
    ③马克思.博士论文//《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1995:12.
    ④参见罗晓颖.马克思与伊壁鸠鲁[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8-10.其中比较详细地列举了中西方学者对此论文的研究成果,如鲁路的《马克思博士论文研究》,中央编译局出版社2007年版。其余书籍对它的研究基本上是放在马克思早期思想研究、马克思的青年时代思想研究等章节里。
    ①马克思.博士论文//《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1995:23.
    ②马克思.博士论文//《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1995:21.
    ③马克思.博士论文//《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1995:24.
    ④马克思.博士论文//《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1995:40.
    ①马克思.博士论文//《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1995:40.
    ②马克思.给父亲的信(1837-11-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2:10.
    ③马克思.给父亲的信(1837-11-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2:15.
    ①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2009:541.
    ①马克思.博士论文//《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1995:35、63.
    ②马克思.博士论文//《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1995:63.
    ③马克思.博士论文//《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1995:28.
    ④[美]保罗·费耶阿本德.反对方法[M].周昌忠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259.
    ①马克思.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1995:112.
    ②参见参见罗晓颖.马克思与伊壁鸠鲁[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39.在书中第一章,作者主要诠释了埃斯库罗斯在《被缚的普罗米修斯》剧中所塑造的普罗米修斯的完整故事和整体形象。马克思对古希腊文学诗歌非常熟悉,对此名剧不仅熟烂胸中,而且在《博士论文》中常常藉此表达自己反抗宗教与权威、追求自由的自我意识和为民谋利的胸怀。
    ③马克思.博士论文//《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1995:59.
    ①马克思.博士论文//《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1995:12.
    ②马克思.博士论文//《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1995:28.
    ③罗晓颖.马克思与伊壁鸠鲁[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71.
    ④马克思.博士论文//《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1995:38.
    ⑤马克思.亨·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5卷,1985:397-198.
    ①张光明、罗传芳.马克思传[M].人民日报出版社2010:188.
    ①恩格斯.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2009:63.
    ②[美]约翰·B·福斯特.历史视野中的马克思的生态学[M].刘仁胜摘译,《国外理论动态》2004(2).
    ①恩格斯.傍晚//《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2005:162.
    ②恩格斯.风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2005:171-172、176.
    ③恩格斯.风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2005:172.
    ④恩格斯.奇格弗里特的故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2005:259.
    ①恩格斯.漫游伦巴第//《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2005:317、315、318-319.
    ②恩格斯.伍珀河谷来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2005:39.
    ③恩格斯.伍珀河谷来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2005:44.
    ④恩格斯.伍珀河谷来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2005:44.
    ①恩格斯.咏印刷术的发明//《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2005:29-30.
    ②恩格斯.莱茵省的节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2005:438.
    ②恩格斯.咏印刷术的发明//《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2005:38..
    ④恩格斯.螺旋桨轮船及其在德国和美国之间的航运中的应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2005:243-246.
    ①恩格斯.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2009:67.在研读这段文字时需要参阅同卷恩格斯的《英国状况·十八世纪》第97-105页.
    ②恩格斯.英国状况.十八世纪//《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2009:102.
    ③恩格斯.螺旋桨轮船及其在德国和美国之间的航运中的应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2005:247、248.
    ④恩格斯.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2009:77.
    ①恩格斯.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2009:77.
    ②参见恩格斯.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2009:85-86.
    ③恩格斯.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2009:63.
    ④恩格斯.英国状况·十八世纪//《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2009:97.
    ①恩格斯.英国状况·十八世纪//《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2009:90.
    ②恩格斯.英国状况·十八世纪//《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2009:105.
    ①参见MEGA2第四部分第2卷导言。中译文参见《关于克罗茨纳赫笔记和巴黎笔记的评价》,载于《马列主义研究参考资料》1986(12)。同时参见《关于黑格尔对国家具体历史形式和国家抽象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的观点》//《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1982年版。
    ①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2009:207、205.
    ②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2009:209、211.
    ①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2009:211.
    ②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2009:193.
    ③马克思.1861-1863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2009:353.
    ①恩格斯.英国状况·十八世纪//《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2009:105.
    ②参见曹志平.马克思科学哲学论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156.
    ③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2009:159.
    ④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2009:159.
    ⑤苗伟.《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文化哲学意蕴[J],《唯实》2009(1):42.
    ①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2009:192.
    ②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2009:194.
    ③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2009:516.
    ④《列宁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112.
    ⑤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2009:188.
    ⑥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2009:193.
    ①M. Bridgstock D. Burch等.科技与社会导论[M].刘立等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3.
    ②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2009:580.
    ③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人民出版社,2000:85.
    ④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2009:167.
    ①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2009:185.
    ②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2009:186-187.
    ③参见马克思.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2009:579-580.
    ④[英]参见J.D.贝尔纳.科学的社会功能[M].陈体芳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6.
    ⑤M. B. Hesse, Revolutions and Reconstructions in the Philosophy of Science.Bloomington: University of Indiana Press,1980, P171-172.
    ①参见曹志平.马克思科学哲学论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153.
    ②马克思.评一个普鲁士人的《普鲁士国王和社会改革》//《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2002:394.
    ①参见张一兵、周嘉昕.资本主义理解史[M].第1卷,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188.
    ②参见恩格斯.《在爱北斐特的演说》//《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1957:606-607.
    ③恩格斯.《在爱北斐特的演说》//《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1957:625.
    ①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2009:406.“上世纪”就是指18世纪。
    ②参见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1957:420.
    ③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2009:391.
    ①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2009:393-394.以上引用基本是出于此页。
    ②见于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2009:397-400.
    ①恩格斯致致卡·考茨基的信(1884-6-2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卷,1974:169-170.
    ②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2009:388.
    ③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2009:402-403.
    ①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2009:406.
    ②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2009:476-478.
    ③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1957:421.
    ④恩格斯.共产主义原理//《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2009:686.
    ①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1957:425、421.
    ②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2009:408-409.并参见注解。
    ③[法]鲍德里亚.消费社会[M].刘成富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132.
    ①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1957.恩格斯专门对这些书做了注解。医学博士詹·菲·凯的《曼彻斯特棉纺织业中的工人在精神和身体方面的状况》(1832)注解在本卷330页,詹·库·昔蒙兹《国内外的手工业和手工业者》(1839年爱丁堡版)注解在本卷318,《太阳报》(1844-11)注解在本卷470,《彩色杂志》(1844-10)上面关于伦敦工人区的文章,题目为“穷人的住宅。——一个医生的笔记”,注释在本卷307.
    ②参见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1957:301.
    ③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1957:283.
    ①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1957:303.
    ①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1957:489.
    ②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1957:322.这是由于疾病蔓延到资产阶级住宅区,威胁着他们的健康,于是由市民大会选出的城市调查委员会进行工人居住条件的调查。恩格斯引用了1844-8-5的报告书里的一段话。恩格斯多处引用类似由政府官员作出的调查报告书里的内容,除此之外,恩格斯还进行了多个城市工人区比较。
    ③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1957:335、305.
    ①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1957:304.
    ②恩格斯.普鲁士消息·离婚法和西里西亚骚乱//《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2002:603.
    ③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1957:303-304.
    ①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2009:424.
    ②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2009:428.
    ③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2009:432-433.
    ④参见张一兵.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的主体向度[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83.
    ⑤张一兵、周嘉昕.资本主义理解史[M].第1卷,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235.
    ⑥马克思. 《资本论》第1卷//《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2009:278.
    ①列宁.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列宁选集》第1卷1982:91-92.
    ②恩格斯. 《英国工人阶级状况》1892年德文第二版序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2009:368.
    ③张一兵、周嘉听.资本主义理解史(第1卷)[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257.
    ④[美]特雷尔·卡弗(Terrell Carver).马克思与恩格斯:学术思想关系[M].姜海波、王贵贤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51.在本书第40-51页作者较详细地比较论证马克思的《资本论》对恩格斯早期这些著作的参考和引用,并详实论证了两人早期学术之间的影响。
    ①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2009:525.
    ②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2009:210.
    ③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2009:511.
    ④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2009:516.
    ⑤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2009:524.
    ①马克思.哲学的贫困//《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2009:626.
    ②施密特.技术发展史.第119页.转引自[德]阿诺德.盖伦.技术时代的人类心灵[M].何兆武、何冰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17.
    ③马克思.哲学的贫困//《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2009:622.
    ④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2009:559.
    ①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2009:529.
    ②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2009:528.
    ③马克思.哲学的贫困//《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2009:626-627.
    ①马克思.哲学的贫困//《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2009:630.
    ②马克思.哲学的贫困//《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2009:628.
    ③马克思.哲学的贫困//《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2009:629.
    ④[德]雅斯贝尔斯.历史的起源和目标[M].魏楚雄、俞新天译,华夏出版社1989:112.
    ①马克思.哲学的贫困//《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2009:602-603.
    ②恩格斯.德国的革命与反革命//《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2009:354.
    ③恩格斯.德国的革命与反革命//《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2009:378-379.
    ④恩格斯.瑞士共和国的政治地位//《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1998:89.
    ⑤参见马克思.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2009:682-683.
    ①马克思.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2009:691.
    ②参见恩格斯.论波兰·恩格斯的演说//《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1958:412.
    ①马克思致恩格斯的信.(1863-1-2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2009:199.
    ②参见[德]F·缪勒.通往《资本论》的道路——1857-1863年马克思资本概念的发展[M].钱学敏译,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
    ③参见马克思.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M].人民出版社1978:241.
    ①马克思.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笔记本M//《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1995:49.
    ②张一兵.《资本主义理解史》第1卷[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407.
    ③马克思.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笔记本Ⅲ//《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1995:259.
    ④马克思.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笔记本Ⅲ//《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1995:266.
    ⑤马克思.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笔记本Ⅲ//《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1995:167.
    ①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2009:401.
    ②[法]保尔·芒图.十八世纪产业革命——英国近代大工业初期的概括[M].杨人楩、陈希秦、吴绪译,商务印书馆2009:294、288.
    ③包亚明主编: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189.
    ④参见包亚明主编: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189-192.
    ⑤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2009:210.
    ①马克思.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笔记本Ⅳ//《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1995:390.
    ②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2009:335.
    ③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2009:34.
    ④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1861-1863年手稿)》摘选//《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2009:418.
    ⑤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1861-1863年手稿)》摘选//《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2009:218.
    ①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2009:560.
    ②参见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神灵世界中的自然研究//《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2009:442-452.
    ③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1861-1863年手稿)》摘选//《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2009:367. 在此论断之后,马克思引用了贝利《货币及其价值的变动》(1837年伦敦版)、理·琼斯《国民政治经济学教程》(1852年赫特福德版)、《各国的工业》(1855年伦敦版第2部)里科学进步、物理学进步、机械工具以及工业生产制度和农业生产制度改革对社会生产的巨大影响的论断和例子,以支持此观点。
    ①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2009:359.
    ②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1861-1863年手稿)》摘选//《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2009:363.
    ③马克思《资本论》第2卷//《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6卷,2009:279.
    ①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2009:180.
    ②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2009:181-182.
    ③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2009:188.
    ④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2009:38.
    ①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2009:161.
    ②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2009:518.
    ③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中的作用//《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2009:551.
    ①同上,557.
    ②恩格斯.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2009:27.
    ③恩格斯.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2009:28.
    ④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2009:280.
    ①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历史导论//《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2009:408.
    ②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历史导论//《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2009:410.
    ③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历史导论//《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2009:412.
    ①恩格斯致马克思的信.1876-5-2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2009:416.
    ②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历史导论//《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2009:418.
    ③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历史导论//《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2009:427.
    ④恩格斯.自然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2009:442.
    ①恩格斯.对《反杜林论》正文所作的补充和修改//《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2009:386.
    ②恩格斯.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2009:26.
    ③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中的作用//《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2009:560.
    ④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中的作用//《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2009:561.
    ①[匈]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M].杜章智、任立、燕宏远译,商务印书馆1992:76、77.
    ②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2009:188、189.
    ③《列宁选集》第1卷,1972:55.
    ④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2009:187.
    ⑤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2009:557.
    ⑥恩格斯.共产主义原理//《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2009:689.
    ①[德]康德.纯粹理性批判[M].蓝公武译,商务印书馆1960:17、25.
    ②[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范杨、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61:268.
    ③[德]黑格尔.小逻辑[M].商务印书馆1980:56.
    ④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2009:273、272、273.
    ⑤马克思.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导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2009:25.
    ⑥[匈]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M].杜章智、任立、燕宏远译,商务印书馆1992:76.
    ①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2009:526.
    ②叶险明.对“整体性”的批判性反思[J].哲学研究,2011(9):4.
    ③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2009:3.
    ①马克思.神圣家族//《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2009:331、334。此文从229-337都在讨论英国与法国哲学的唯物主义和自然科学的结合。
    ②恩格斯.英国状况·十八世纪//《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2009:89.
    ③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2009:586.
    ④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1995:32.
    ⑤马克思.哲学的贫困//《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2009:602-603.
    ①马克思致恩格斯的信(1865-7-3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2009:231.
    ②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序言(1888-3-2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2009:266.原文写到“其中关于费尔巴哈的一章没有写完。已写好的部分是阐述唯物主义历史观的;这种阐述只是表明当时我们在经济史方面的知识还多么不够。”
    ③参见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1995:32-33.“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同样,我们判断这样一个变革时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识为根据;相反,这个意识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去解释。”这一大段话成为我们诠释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唯物历史观的经典原文。后来学者基本上是以此为依据整理出唯物主义历史观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④恩格斯.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2009:23-24.
    ①恩格斯.自然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2009:469.
    ②恩格斯.国民经济学大纲//《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2009:67.
    ③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2009:193、 162.
    ①由于翻译问题,摩尔根原话被译有少许差异。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2009:32;马克思:《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45卷,331-332.关于当时的技术,笔者认为全集译为“生存技术”更为妥帖。
    ①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2009:37、38.
    ②参阅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2009:64-70,马克思.路易斯·亨·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5卷第366页.
    ③参见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2009:178-188.
    ④马克思.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45卷,378.
    ①参见《马克思主义来源研究论丛》第15辑(特辑·马克思人类学笔记研究译文集),商务印书馆1993:383,358。苏联学者古拉姆·科拉纳施维利的《摩尔根对马克思的影响:亚细亚社会问题》与《摩尔根对恩格斯的影响:亚细亚社会问题》(陈淑华译),英国海因茨·卢巴斯的《马克思的亚细亚生产方式概念——一种溯源性分析》(郑伯范译)。
    ②马克思. 《资本论》第1卷//《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2009:404.
    ①[德]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下)[M].孙周兴选编.上海:三联书店1996:1306.
    ②恩格斯.卡·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书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1995:589.
    ③马克思. 《资本论》第1卷//《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2009:439.
    ④马克思. 《资本论》第1卷//《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2009:53、395.
    ⑤马克思. 《资本论》第1卷//《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2009:439.
    ①马克思. 《资本论》第1卷//《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2009:440-441.
    ②马克思. 《资本论》第1卷//《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2009:469.
    ③马克思. 《资本论》第1卷//《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2009:487、553.
    ④马克思. 《资本论》第1卷//《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2009:564.
    ①恩格斯.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2009:227.
    ②恩格斯.自然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2009:560.
    ①吴国盛.科学的历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266.
    ①[美]卡尔·贝克尔.启蒙时代哲学家的天城[M].何兆武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46-47.
    ②[德]卡西勒.启蒙哲学[M].顾伟铭等译,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9.
    ③[美]斯·坚吉尔.狄德罗的百科全书[M].梁从诫译,广州:花城出版社2007:94.
    ④[美]G·巴伯.当科学遇上宗教[M].苏贤贵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46-50.
    ①[法]保尔·芒图.十八世纪产业革命——英国近代大工业初期的概括[M].杨人楩、陈希秦、吴绪译,商务印书馆2009:288.
    ②同上,P292.
    ①参见马克思.议会辩论—僧侣反对社会主义—饿死人(1853-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1卷1995:654.
    ②[法]保尔·芒图.十八世纪产业革命——英国近代大工业初期的概括[M].杨人楩、陈希秦、吴绪译,商务印书馆2009:372、398。书中第三篇的第三章“产业革命和工人”、第四章“国家干涉和自由放任”里以实例详细阐述工人的悲惨境地和国家政权对此隔靴抓痒性质的管理政策措施。
    ③[法]保尔·芒图.十八世纪产业革命——英国近代大工业初期的概括[M].杨人楩、陈希秦、吴绪译,商务印书馆2009:362.
    ①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2009:527.
    ②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2009:528.
    ③马克思.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1995:267.
    ①恩格斯.共产主义者和卡尔·海因岑//《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2009:663.
    ②恩格斯.共产主义原理//《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2009:684.
    ③恩格斯.在爱北斐特的演说(1845-2-1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1957:626.
    ④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历史导论//《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2009:421.
    ①恩格斯.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中的作用//《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2009:557.
    ②恩格斯.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中的作用//《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2009:102.
    ③许良英等编译.爱因斯坦文集[M].第3卷,商务印书馆,1979:73.
    ④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1998:101.
    ⑤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2009:193.
    ①马克思.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版序//《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2009:8.
    ②欧阳康.人文社会科学哲学论纲[J].《江海学刊》2001(4):91.
    ③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2009:188.
    ①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2009:527.
    ②[加]安德鲁·芬伯格.马克思主义与社会合理性的批判:从剩余价值到技术政治[J].《哲学分析》2011(4).
    ③[美]曼纽尔·卡斯特.千年终结[M].第3卷,夏铸九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156.
    ④Davidson, Basil (1992) The Black Man's Burden:Africa and the Crisis of the Nation-State, New York:Times Books. p.10.
    ⑤Lewis, Peter (1996)From prebendalism to predation: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decline in Nigeria, Journal of Modern African Studies34(1):p.79-103.
    ①[美]曼纽尔·卡斯特.千年终结[M].第3卷,夏铸九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177.
    ①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2009:188.
    ②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2009:191.
    ①马克思.神圣家族//《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2009:340.
    ②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2009:527.
    ③路·易·摩尔根《古代社会》1877年伦敦版第19页。参看马克思《路·易·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45卷331-332页)、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第32页)
    ④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2009:602.
    ①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导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2009:389-390.
    ②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历史导论//《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2009:409.
    ③Friedrich Dessauer. Streit um die Technik. Frankfurt. Verlag Josef Knecht,1956:p150.
    ①马克思.哲学的贫困//《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2009:628.
    ②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2009:502.
    ③马克思.繁荣。——工人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9卷,1961:528.
    ④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1958:453.
    ⑤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2009:533.
    ①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1958:304、303.
    ②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1958:430.
    ③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M].载《斯大林选集》下卷,1979:557.
    ①马克思.哲学的贫困//《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2009:628.
    ②马克思.雇佣劳动与资本//《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2009:384.
    ③马克思.总委员会提交布鲁塞尔代表大会的关于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使用机器的后果的决议草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1964:357.
    ①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2009:508.
    ②Eberhard Zschimmer. Philisophie der Technik. Jena:Verlage Eugen Died erichs 1914:90.
    ②李醒民.科学的文化意蕴——科学文化讲座[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341.
    ③参见陈振明.法兰克福学派与科学技术哲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123.同时参见李醒民的《科学的文化意蕴——科学文化的讲座》第7章“科学的异化”第342-347页.
    ①马克思.神圣家族//《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2009:295.
    ①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2009:33-34.
    ②同上,p35-36.“文学”在这里泛指科学、艺术、哲学、政治等人文社会学科。
    ③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2009:34-36.
    ④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2009:36.
    ①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2009:83-84.
    ②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2009:36-37.
    ③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2009:33.
    ④恩格斯.卡尔·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2009:459.
    ①[美]马歇尔·萨林斯.文化与实践理性[M].赵丙祥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202.
    ②[美]道格拉斯·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陈韬、罗华平译.上海三联书店1994:68.
    ③王宏昌等编译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讲演集:1969-1981,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97-98.
    ④参见本论文第3章:马克思恩格斯科技文化观的历史演进。
    ①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2009:196.
    ②恩格斯.致乔治·威廉·兰普卢(1893-4-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1974:64.
    ③马克思. 《资本论》第1卷//《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2009:463.
    ①马克思. 《资本论》第1卷//《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2009:311-312.
    ②马克思. 《资本论》第1卷//《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2009:463.
    ③马克思. 《资本论》第1卷//《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2009:286-287.
    ④夏林.穿越资本的历史时空[M].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167.
    ⑤[加]威廉·莱斯:自然的控制[M].岳长龄、李建华译,重庆出版社1996:104.
    ①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中的作用//《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2009:560.
    ②黄力之、张春美主编,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与现代性[M].上海三联书店2006:30.
    ①马克思.路易斯·亨·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5卷,1985:397-398.
    ②恩格斯致卡尔·考茨基(1884-2-1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卷,1974:113.
    ①马克思.论犹太人问题//《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2009:30.
    ②马克思.论犹太人问题//《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2009:46、42.
    ③马克思.论犹太人问题//《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2009:46.
    ④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1979:104.
    ⑤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手稿)摘选//《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2009:172.
    ①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手稿)摘选//《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2009:170.
    ②参见施韦泽.文化哲学[M].陈泽环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116-117.
    ①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2009:193.
    ②参见[德]胡塞尔.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M].张庆熊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6.
    ③马克思. 《资本论》(第1卷)//《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2009:563.
    ④马克思. 《资本论》(第1卷)//《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2009:874.
    ①马克思. 《资本论》(第1卷)//《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2009:872.
    ②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2009:581、582.
    ③马克思.经济学手稿(1861-1863年)//《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8卷,1985:21.
    ④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2009:872.
    ⑤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2009:53.
    ⑥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1980:287.
    ①参见王贵明.马克思主义的自由个性与自由主义的个人优先性[J]《哲学研究》2001(4):7-9.
    ②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1892年英文版序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2009:499.
    ③同上,P503.
    ④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2009:33.
    ①《圣西门选集》第1卷,商务印书馆1979:243.
    ②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2009:530.
    ③《圣西门选集》第3卷,1982:163.
    ④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2009:531.
    ⑤《圣西门选集》第2卷,1982:11.
    ①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2009:535-536.
    ②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2009:537.
    ①恩格斯.共产主义者和卡尔·海因岑//《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2009:659.
    ②恩格斯.共产主义者和卡尔·海因岑//《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2009:663.
    ③参见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2009:561-562.
    ④参见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2009:563-564.
    ⑤恩格斯.共产主义原理//《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2009:689.
    ①恩格斯.共产主义原理//《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2009:687.
    ②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2009:165.
    ③[捷]科西克.具体的辩证法[M].傅小平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9:190.
    ①李醒民.科学的文化意蕴——科学文化讲座[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361.
    ②参见李醒民.科学的文化意蕴——科学文化讲座[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362.
    ③参见[英]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M].田禾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135.
    ①[匈]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M].杜章智等译,商务印书馆1995:41.
    ②[匈]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M].杜章智等译,商务印书馆1995:152.
    ①Herbert Marcuse," Some Social Implications of Modern Technology", Technology, War and Fascism, ed. Douglas Kllner, London, Press.1998, p41.
    ②[美]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M].刘继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7.
    ③[美]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M].刘继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32.
    ①[德]哈贝马斯.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M].李黎、郭官义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63.
    ②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2009:529.
    ①马克思. 《资本论》第1卷//《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2009:579.
    ②Howard L. Parsons. Marx and Engels on Ecology, Greenwood Prees,1977, Preface XI.
    ③转引自李其庆.法国学者拉比卡谈“生态学社会主义”[J].《国外社会科学信息》,1993(7).
    ④[加]威廉·莱斯.自然的控制[M].岳长龄、李建华译, 重庆出版社1996:107.
    ①Andre Gorz. Ecology as Politics, South End Press.1980.p19.
    ②詹姆斯·奥康纳.自然的理由——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327.
    ①[美]约翰·贝拉米·福斯特.生态危机与资本主义[M].耿建新、宋兴无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28.
    ②参见同上,书中第五章题目是:让他们吃下污染:资本主义与世界环境。福斯特在此章以1991年12月12日世界首席经济学家劳伦斯·萨默斯的备忘录里以三条理由要求世界银行鼓励更多的污染企业和有毒废料转移到欠发达国家、第三世界为引言,揭示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型殖民侵略和嫁祸行径的殖民文化价值观。
    ③参见曾文婷.“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M].重庆出版社2008:98.
    ④David Pepper. Eco-Socialism: From Deep Ecology to Social Justice. Routledge.1993, p96.
    ①《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科学技术》,人民出版社,1979:32.
    ②恩格斯.马克思墓前讲话草稿、卡尔·马克思的葬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2001:592、594.
    ①《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542、124.
    ②《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393.
    ③《毛泽东书信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166.
    ④《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479.
    ⑤《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188.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274-275.
    ②恩格斯.普鲁士军事问题和德国工人政党//《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1卷,1995:105.
    ②[南]米洛斯·尼科利奇编.处在21世纪前夜的社会主义[M].赵培杰等译,重庆出版社1989:62.
    ③恩格斯.德国的革命与反革命//《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1卷,1995:32-33.
    ④《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108.
    ⑤《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53、29.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48、40.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108、17-18.
    ①I. B. Cohen, Commentary:The Fear and Destruct of Science 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 SYVS, Summer1981, p.21.
    ②丹皮尔.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M].李珩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5:283.
    ①孔德.实证哲学教程[M].王太庆译,洪谦主编《现代西方哲学论著选集》(上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25.
    ② M.Goran, Science and Anti-Science, Michigan:Ann Arbor Science Publishers Inc.,1979, p26.
    ①李醒民.科学的文化意蕴——科学文化讲座[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433.
    ①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1卷,2009:519.
    ①李醒民.科学的文化意蕴——科学文化讲座[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44.
    ②马克思.神圣家族//《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2009:322.
    ②李醒民.科学的文化意蕴——科学文化讲座[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44.
    ③马克思.神圣家族//《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2009:333、334.
    ①衣俊卿.20世纪的文化批判—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深层解读[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116.
    ②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2009:18.
    ①恩格斯.法国工人党最低纲领(草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2001:659.
    ②恩格斯.英国状况·十八世纪//《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2009:105.
    ①参见本文第1章第3节第2部分。
    ②恩格斯.德国的革命与反革命//《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1卷,1995:8.
    ③恩格斯.瑞士共和国的政治地位//《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1998:89.
    ①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2009:559-560.
    ②[美]阿里夫·德里克.全球化的形成与激进政见[J].载于《全球化与后殖民批评》,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3.
    ③[美]丹尼尔·贝尔.意识形态的终结[M].张国清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466.
    ①马克思.总委员会提交布鲁塞尔代表大会的关于资本主义制度下使用机器的后果的决议草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2003:457.
    ①参见恩格斯.自然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2009:560.
    ①[美]诺曼·列维特.被困的普罗米修斯[M].戴剑平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177.
    ①《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07:36.
    ①参见恩格斯的《德国的革命与反革命》、《瑞士共和国的政治地位》(分别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1、12卷,1995、1998版.)
    ①温家宝.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C].//光明日报2009-11-24第3版面.
    ①《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1-10)
    ②《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07:11-12、14.
    ③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2009:566.
    ①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2009:556-557.
    ②恩格斯.共产主义原理//《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2009:689.
    ③恩格斯.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2009:314.
    ④恩格斯.论住宅问题//《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2009:326.
    ①王盛开.农村改革三十年:政策取向与利益诉求[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6.
    ②参见《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13、49、54.
    ①《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07:15.
    ①《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28-29、30、31.
    ②参见Howard L. Parsons. Marx and Engles on Ecology. Greenwood Press,1977, p35.
    ③John Bellamy Foster. Marx's Ecology, Monthly Review Press,2000, p18.
    ①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2009:928.
    ②参见《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34-35.
    ①参见《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37-38.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2、3、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和2005年10月2版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和2002年10月2版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0、12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3月2版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2版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和2007年8月2版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
    [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2版
    [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和2001年4月2版
    [1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和1995年6月2版
    [1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12月2版
    [1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1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1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5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1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下),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2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7月2版
    [2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8卷,人民出版社2007年10月2版
    [22]《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3]《斯大林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24]《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5]《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
    [26]《邓小平文选》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27]《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28]《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29]马克思著,《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30]马克思著,《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
    [31]马克思著,《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翻译组译,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
    [32]马克思著,《科瓦列夫斯基<公社土地占有制,其解体的原因、进程和结果>一书摘要》,郭如山、世雄译校,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
    [33]《马克思主义来源研究论丛第十五辑·特辑马克思人类学笔记研究译文集》,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
    [34]鲁越等著, 《马克思晚年的创造性探索—人类学笔记研究》,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2年版
    [35]刘猷桓著, 《走近恩格斯——<自然辩证法探索>》,吉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6]李怀玺等编, 《马克思主义与自然科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37]童鹰著, 《马克思恩格斯与自然科学》,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38]解恩泽,邵福林编, 《马克思恩格斯与科学技术》,吉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39]王伯鲁著, 《马克思技术思想纲要》,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40]曹志平著,《马克思科学哲学论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41]乔瑞金著,《马克思技术哲学纲要》,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42]高鉴国著,《新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43]曾文婷著,《“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重庆出版社2008年版
    [44]解保军著, 《马克思自然观的生态哲学意蕴》,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45]郇庆治著,《自然环境价值的发现:现代环境中的马克思恩格斯自然观的研究》,广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46]庞世伟著,《论“完整的人”》,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版
    [47]黄力之、张春美主编, 《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与现代性》,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版
    [48]许明、马驰主编,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文化发展》,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年版
    [49]张一兵著, 《文本的深度耕犁——西方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解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50]张一兵著,《文本的深度耕犁——后马克思思潮哲学文本解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51]张一兵、蒙木桂著, 《神会马克思——马克思哲学原生态的当代阐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52]周义澄著, 《自然理论与现时代——对马克思哲学的一个新思考》,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53]陈振民著, 《法兰克福学派与科学技术哲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54]朱哲、杨金洲编著, 《回到文本——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解读》,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55][苏]依·马雷著, 《恩格斯著作中的统计学问题》,陆戈译,高拱宸等校,中国统计出版社1985年版
    [56][美]特雷尔·卡弗著, 《马克思与恩格斯:学术思想关系》,姜海波、王贵贤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57][德]施米特著, 《马克思的自然概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
    [58][法]戈德曼著, 《马克思主义和人文科学》,安徽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
    [59][英]戴维·麦克莱伦著(David Mclellan),《卡尔·马克思传》,王珍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60][美]特雷尔·卡弗(Terrell Carver)著,《马克思与恩格斯:学术思想关系》,姜海波、王贵贤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61][美]丹尼斯·德沃金著,《文化马克思主义在战后英国》,李丹凤译,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62][德]阿多诺著, 《否定的辩证法》,重庆出版社1993年版
    [63][德]哈贝马斯著, 《交往行为理论》上下卷,重庆出版社1994年版
    [64][德]哈贝马斯著, 《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 《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
    [65][德]马尔库塞著, 《单向度的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版
    [66][德]哈贝马斯著, 《合法性危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67][德]马尔库塞著, 《工业社会与新左派》,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68][德]雅斯贝尔斯著,《现时代的人》,周晓亮、宋祖良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
    [69][德]阿诺德·盖伦著,《技术时代的人类心灵》,何兆武等译,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70][美]托马斯·库恩著,《必要的张力——科学的革命和变革论文选》,纪树立、范岱年和罗慧生等译,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71][美]亨廷顿著,《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周琪等译,新华出版社2002年第3版
    [72][美]曼纽尔·卡斯特著,《网络社会的崛起》,《千年终结》,《认同的力量》,夏铸九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
    [73][美]本尼迪克特著, 《文化模式》,王炜译,三联书店1988年版
    [74][美]马克·波斯特著,《信息方式——后结构主义与社会语境》范静哗译,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75][美]保罗·R.格罗斯,诺曼·莱维特著,《高级迷信——学术左派及其关于科学的争论》,孙雍君,张锦志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76][美]罗伯特·C.尤林著, 《理解文化:从人类学和社会理论视角》,何国强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77][美]舒尔曼著, 《科技时代与人类未来》,东方出版社1995年版
    [78][美]约瑟夫·阿伽西著,《科学与文化》,邬晓燕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79][美]罗伯特·C.尤林著,《理解文化——从人类学和社会理论视角》,何国强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80][美]戴维·英格利斯(David Inglis)著,《文化与日常生活》,张秋月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年版
    [81][美]托马斯·哈定著, 《文化与进化》,韩建军等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82][美]保罗·费耶阿本德著,《知识、科学与相对主义》,陈健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83][美]乔治·萨顿,《科学史和新人文主义》,陈恒六等译,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
    [84][美]理查德·罗蒂著,《后哲学文化》,黄勇编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
    [85][美]理查德·罗蒂著,《哲学和自然之境》,李幼蒸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86][澳]布里奇斯托克(Bridgstock,M.)等著,《科学技术与社会导论》,刘立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87][加]D.保罗·谢弗著, 《文化引导未来》,许春山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88][加]莱斯著, 《自然的控制》,重庆出版社1993年版
    [89][法]让·鲍德里亚著,《消费社会》,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90][法]皮埃尔·布迪厄著,《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包亚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91][英]马克·J.史密斯著,《文化—再造社会科学》,张美川译,吉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92][苏]弗·凯勒著, 《文化的本质与历程》,陈文江,吴骏远等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版
    [93]衣俊卿著,《文化哲学——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交汇处的文化批判》,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社2005年版
    [94]吴国盛主编,《技术哲学经典读本》,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95]吴国盛著,《技术哲学讲演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96]张一兵主编,《资本主义理解史》(共5卷),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97]杨怀中主编,《科技文化的当代视野》,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98]杨怀中主编,《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科技文化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99]李醒民著,《科学的文化意蕴——科学文化讲座》,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100]刘大椿等,《新学苦旅:中国科学文化兴起的历程》,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01]何亚平等,《文化的基频——科技文化史论稿》,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
    [102]王书明、方丹著,《从科学哲学走向文化哲学——库恩与费耶阿本德思想的后现代转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103]李建珊等,《科技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04]洪晓楠著,《科学文化哲学研究》,上海文化出版社2004年版
    [105]吕乃基等编,《科学文化与中国现代化》,安徽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106]江晓原、刘兵主编, 《科学的算计》,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版
    [107]杨小明、张怡著, 《中国科技十二讲》,重庆出版社2008年版
    [108]王顺义著, 《西方科技十二讲》,重庆出版社2008年版
    [109]王飞著, 《德绍尔的技术王国》,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10]王盛开著,《农村改革三十年:政策取向与利益诉求》,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111]朱希祥著, 《当代文化的哲学阐释》,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12]朱谦之著, 《文化哲学》,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
    [113]赵林著, 《中西文化分野的历史反思》,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14]陈文化著,《陈文化全面科技哲学文集》,东北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115]郭贵春编,《当代科学哲学问题研究》,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116]郭俊立著,《科学的文化建构论》,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117]Adler, Paul S.Marx,Machine and Skill. Technology & Culture, Oct90,Vol.31 Issue 4.
    [118]Andre Gorz, Capitalism, Socialism, Ecology, Translated by Chris Turner, Verso, London,1994.
    [119]Andre Gorz, Ecology as Politics, Translated by Jonathan Cloud, South End Press, Boston,1980.
    [120]Bimber,Brucel.Karl Marx and the Three Faces of Technological Determinism. Social Studies of Science (Sage); May90, Vol.20 Issue 2, p333-351.
    [121]Carver, Terrell. The Postmodern Marx.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1998.
    [122]David Pepper,The roots of modern environmentalism, Croom Helm,London,1984
    [123]David Pepper, Eco-socialism:from deep ecology to social justice, Routledge, London and New York,1993.
    [124]D.K.Hiley, J.F.Bohman, R.Shusterman, eds, The Interpretive Turn: Philosophy,Science,Culture,Corneu University Press,1991.
    [125]Eberhard Zschimmer.Philisophie der Technik.Jena:Verlage Eugen Died erichs 1914.
    [126]Howard L. Parsons. Marx and Engles on Ecology. Greenwood Press,1977.
    [127]I.B. Cohen,Commentary.The Fear and Destruct of Science 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SYVS, Summer1981.
    [128]John Bellamy Foster, Marx's ecology:materialism and nature, Monthly Review Press, NewYork,2000.
    [129]John Bellamy Foster. Marx's Ecology, Monthly Review Press,2000.
    [130]J.Habermas:The Philosophical Discourse of Modernity:Twelve Lectures.Polity Press of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1987.
    [131]J.D.Bernal. Marx and Science. New York:Interational Publication,1952.
    [132]J.D.Bernal. Engels and Science.London:Labour Monthly Pamphlet,1935.
    [133]Lewis, Peter,From prebendalism to predation: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decline in Nigeria, Journal of Modern African Studies34(1),1996.
    [134]M.B.Hesse, Revolutions and Reconstructions in the Philosophy of Science, Bloomington: University of Indiana Press,1980.
    [135]M.Goran, Science and Anti-Science,Michigan:Ann Arbor Science Publishers Inc.,1979.
    [136]Reiner Grundmann, Marxism and Ecology, Clarendon Press, Oxford,1991.
    [137]Ian Mitchell. Marxism and German Scientific Materialism. Annals of Science.35(1978),p379-400.
    [138]Sean Sayers. The Concept of Labor:Marx and His Critics.Science & Society, Vol.71, No. 4, October 2007, p431-454.
    [139]Sean Sayers. Individual and Society in Marx and Hegel:Beyond the Communitarian Critique of Liberalism. Science & Society, Vol.71, No.1 January 2007,p 84-102.
    [140]Van den Berghe,Pierre L. The Marx-Darwin Connection:Kindred Souls in Disparate Garb. Contemporary Sociology; 9/1/83, Vol.12 Issue 5, p503-505.
    [141]Vittorio Morfino. Causa sui or Wechselwirkung:Engels between Spinoza and Hegel. Historical Materialism 16 (2008)p9-35.
    [142]Vittorio Morfino. The Syntax of Violence. Between Hegel and Marx. Historical Materialism 17 (2009) p81-100.
    [143]王伯鲁.马克思农业技术思想解读.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09-5
    [144]刘松涛.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践困境及其出路——重温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
    [145]马丽.技术进步和社会变迁——试论马克思的技术观.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1
    [146]胡玉衡.学习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中的方法论.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3
    [147]吴晓江.从经典自然辩证法到现代科技哲学——恩格斯理论遗产的当今意义.自然辩证法研究,2006-11
    [148]欧阳友权.现代科技文明的人文哲学.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
    [149]朱瑛.人文精神与科技品质内驱力的互动.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150]吴海金.马克思恩格斯人与自然关系理论及其现实意义.科学社会主义,2008-3
    [151]陈文化、李立生.试析马克思的技术观.求实,2001-6
    [152]陈文化、李立生.马克思主义技术观不是“技术决定论”.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1-6
    [153]陈凡.马克思论技术的启示.马克思主义研究,1987-4
    [154]颜晓峰.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述要.大连大学学报,2005-5
    [155]姚伟.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及其对我国文化建设的启示.四川师范学院学报1998-06
    [156]李胜清.马克思主义技术文化叙事的实践论阐释.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
    [157]刘则渊.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新发展——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原理.自然辩证法研究,1992-1
    [158]孙孝科.毛泽东、邓小平科技观之比较.广东行政学院学报,1999-2
    [159]郭杰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思想的新发展.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2002-10
    [160]韩虹.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原理新探.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1-6
    [161]王斌.西方的科技文化与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政治文化.学术论坛,2009-2
    [162]黄力之.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中的文化价值问题.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9-3
    [163]洪晓楠、林丹.马克思主义文化软实力理论述要.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164]牛先锋.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新世纪人类文明之走向.社会主义研究,2002-4
    [165]皋艳、马梦诗.略论三代领导人的科技思想.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
    [166]卢翼翔.简论科学战略学.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6
    [167]卢翼翔.马克思主义科技观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0-3
    [168]李桂花.论马克思恩格斯的科技异化思想.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5-6
    [169]顾永俊、刘媛媛.近年来关于江泽民科技思想的若干理论问题研究综述.沧桑,2006-4
    [170]薛建平、刘国辉.论江泽民的科技思想.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02-4
    [171]李建峰.邓小平科学技术思想的若干特点.理论探讨,1998-3
    [172][德]G·罗曼.技术的两面性与责任的类型.哲学研究,2011-2
    [173][美]约翰·斯坦利、恩斯特·齐默曼.论马克思和恩格斯之间所谓的差异.李朝晖编译.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9-3
    [174]赵琰.霍耐特“人的完整性”理论简析.哲学研究,2011-4
    [175]张军.波普尔对辩证法的误解.社会科学论坛,2007-7
    [176]刘大椿、黄婷.科学技术哲学反思中的思想攻防——刘大椿教授学术访谈录.哲学分析,2011-3
    [177]万健琳.需要、商品与满足的极限——论威廉·莱斯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需要理论.国外社会科学,2008-1李丽.科学主义的本土化特质.自然辩证法通讯,2010-5
    [178]郑晓松.技术的文化本质.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4-6
    [179]张帆.科学主义和现代反科学思潮述评.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2
    [180]袁方.从“马恩对立论”透视自然辩证法的当代价值.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7-2
    [181]胡大平.从“自然的报复”问题看恩格斯自然概念及其当代意义.学术研究,2010-7
    [182]李丽、周东启.对斯诺“两种文化”理论的批判与反思.哈尔滨工业大学(社会科学版),2007-5
    [183]房广顺.马克思恩格斯建设和谐世界战略思想论析.江汉论坛,2010-5
    [184]廖清胜.论科学对技术与人文的中介作用及超越意义.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9
    [185]周昌忠.试论科学和技术的历史形态——从哲学和文化的观点看.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6
    [186]邓永芳.西方科学文化现代性论析.重庆社会科学,2007-4
    [187]史健玲.论科学技术的文化研究.经济与社会发展,2003-8
    [188]杨怀中.科学技术进步是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建设的第一推动力.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3-1
    [189]杨怀中、饶欣.科学技术可持续发展的伦理意义.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
    [190]杨怀中、张彦昌.论可持续发展视域下的新科学技术观.理论月刊,2007-1
    [191]李醒民.论科学文化及其特性.科学文化评论,2007-4
    [192]张钢.论科学文化的效率观.自然辩证法研究,2000-8
    [193]李伯聪.科学技术的社会形象和对科学技术的社会态度.自然辩证法研究,1988-4
    [194]唐淑凤、阴训法、王前.中国近现代技术文化观念的演变和影响.东北大学学报,2004-2
    [195]顾速.论技术的文化意义.甘肃社会科学,1994-2
    [196]肖峰.论技术的文化形成.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
    [197]盛世豪.科学技术发展的“社会—文化”解释.自然辩证法研究,1994-2
    [198]黄楠森.论文化的内涵与外延.北京社会科学,1997-4
    [199]陈依元.文化、文化现代化、文化现代化指标体系.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2000-10
    [200]邢广桥、吴夺、王新.对科技异化根源的认识.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201]黎德扬.略论文化及科学技术文化.江汉论坛,1997-12
    [202]曾鹰、乔瑞金.技术的文化解释学:对人类“自身”的一种理解.社会科学战线,2009-3
    [203]阎勤成.试论科技文化的功能.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1996-1
    [204]李春泰.科技文化的意义(论纲).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
    [205]张云霞、辛望旦.科技文化的成长与中国现代化进程.江南大学学报,2003-6
    [206]李康.试述科技文化的静态特征—对科技现代化的文化思考.学术论坛,1998-4
    [207]朱进选.论科学技术的文化计量.自然辩证法通讯,2002-6
    [208]柳南奎.论韩国的科学技术大众化政策及其在形成科学技术文化中的作用.东南大学学报,2000-1
    [209]谈新敏.技术发展中的文化因素与建设.自然辩证法研究,2000-5
    [210]王前.倡导有本土特色的技术文化研究.自然辩证法通讯,2003-4
    [211]杨庆峰.技术作为目的——超越工具主义的技术观念.复旦大学,2003年博士学位论文
    [212]陈锋.文化资本导论.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博士学位论文
    [213]易显飞.科技文化研究的现状与走向.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214]刘凤玲.人类面对生态危机的出路——高兹的生态重建理论.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1-3
    [215]周穗明.“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国外理论动态,1993-2
    [216]金元浦.批判理论的再兴——新一代西方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家及其理论.国外理论动态,2003-10
    [217]王雨辰.制度批判、技术批判、消费批判与生态政治哲学——论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论题.国外社会科学,2007-2
    [218]王雨辰.技术批判与自然的解放——评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技术观.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4
    [219]陈向义.马克思技术观中的技术决定论思想辨析.自然辩证法通讯,2007-3
    [220]陈食霖.当代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生态危机理论评析.武汉大学学报,2008-6
    [221]任暟.科技视阈下的绿色之维——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技术观.江汉论坛,2007-7
    [222]王世涛、燕宏远.“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论析.哲学动态,2000-2
    [223]倪伟波.哈贝马斯与马克思科学技术观比较.自然辩证法研究,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