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公共租界特区法院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以位于上海公共租界内1930年设立的上海特区法院(后更名为“江苏上海第一特区地方法院”)为研究对象,主要探讨上海公共租界特区法院的基本运作情况、审判情况,以及上海公共租界特区法院在运作过程中所面临的法权情况。在本文的研究方法上,本文以大量的第一手史料为研究对象,通过实证分析的方法,从现有史料中查找出一般规律,对特区法院进行基础性研究。在叙述结构上,本文以公共租界的特区法院为研究对象,分章节对特区法院进行专题研究。此外,本文在研究的过程中,并未脱离历史发展的脉络,跳出历史的延续,而是将特区法院放在历史的进程中进行研究,一项制度的产生不是单一的,一个机构的形成更无法脱离一定的历史背景,因此在本文研究的研究中,还对特区法院的前身——上海临时法院进行了简单的探讨。有鉴于以上,本文在写作研究上包括了导论、正文两部分。
     任何论题的展开都需要一定的研究动机,导论部分首先对本文的研究动机进行分析,然后就研究范围进行界定,接着重点介绍了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状况,最后就本文的写作思路、研究方法及写作中所依据的资料进行一些介绍。
     在正文部分包括七章。具体如下:
     任何制度的产生都不是独立的,本文的第一章便就位于上海公共租界内的审判机构的沿革情况进行简单介绍,包括公共租界的源起与发展,公共租界审判机关的沿革。其中尤其以公共租界审判机关的沿革为本章的重点,正是由于公共租界内领事裁判权的存在,司法主权受到严重破坏,而公共租界内各种审判机关林立对这种已经被破坏的司法主权影响更为严重,租界存续的整个过程中,租界内的司法权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对司法权的收回与争夺是贯穿整个租界存续期内最为重要的主权行为。
     在本文的第二章着重从特区法院的前身——上海临时法院谈起,虽然从表象上看,上海临时法院与特区法院之间关系似乎不那么密切,但,正是由于临时法院的设立,使得原本为会审公廨非法侵占的法权被法律的形式予以合法化。这一结果使得临时法院在实际结果上造成租界司法大幅度的后退。但可以说,正是这种司法上的退步,激发了社会各界的强烈不满,司法独立的呼声越来越高,最终促进了特区法院的设立。特区法院的设立完全是在临时法院的基础上形成的,因此对临时法院的分析了解非常有必要。本章共分三节,第一节是关于临时法院的设立。临时法院在会审公廨的基础之上设立的,虽然从结果上临时法院将会审公廨非法占有的法权合法化了,但设立谈判的过程也是极尽曲折复杂,从研究临时法院的设立过程也可以看出不同时期政府对法权问题的处理方法。第二节是专门就《收回上海公共租界会审公廨暂行章程》进行研究,在此研究中着重从观审会审问题上进行了研究。第三节是专就上海临时法院的法权问题进行分析。
     进入第三章,开始正式就特区法院的基础问题进行研究,此研究主要从特区法院的内外部进行着手,共用三节的篇幅进行分析。第一节“特区法院的设立过程及法律依据”,在本节中主要介绍了特区法院设立的曲折的法律过程,及中国政府相对坚持法权的态度。此外还着重分析了特区法院设立的法律依据,即《关于上海公共租界内中国法院之协定》,此协定是特区法院设立的法律基础,本节除了解释协定之外,还与前一章所提及的《收回上海公共租界会审公廨暂行章程》进行分析比对,并进而研究出此两个法律文件的差异,得出结论为,特区法院在法律依据上相比较于临时法院有着明显的进步性,在司法法权上独立了许多。在第二节是对特区法院的内部机构设置和人员任用情况进行研究,这一节主要是对特区法院的基础性设置进行研究,主要依据的是1930年特区法院初设后的第一次年度工作报告。第三节是从特区法院的外部关系来探讨特区法院在公共租界内的地位和在租界内的影响。
     第四章是本文的重点,主要是对特区法院的审判情况进行研究。本章主要由四节构成,分别是特区法院在审判中的法律适用问题、特区法院1930年度审判情况、1940年度特区法院涉外刑事案件研究、1940年度特区法院婚姻家庭案件研究。在法院运行的过程中,审判是其最主要的工作,通过对案件审判情况的个案和系统研究,可以全面的了解整个法院的基本运行状况,对了解特区法院起到以管窥豹的作用。
     本文专设第五章对特区法院的检察制度进行研究,民国时期实行“审检合署”制度,检察机关设立在法院内部与审判机关并行,然而根据特区法院设立的协定,特区法院的检察权受到严格限制,究竟特区法院的检察权如何行使?在行使过程中受到怎样的限制是本章的研究重点,本章主要分两节,第一节是特区法院的检查制度概述,第二节主要关于特区法院检察权争夺问题。
     第六章以个案分析特区法院法权之争。公共租界内对法权的争夺从会审公廨、临时法院一直延续到特区法院。法权问题是不断改组设立新法院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国政府尽可能维护在租界内的司法权,然而租界当局也不会轻易放弃通过各种手段攫取的法权,对中国政府而言法权是主权的一部分,对租界当局而言法权是维护其在租界既得利益的利器,通过对法权的争夺过程研究,可以看出双方势力的此消彼长。这既是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在外交独立上的表现,也体现了英美的殖民者在远东殖民策略的变化,小小法权是世界政治格局风云变换的体现。本章有三节构成,第一节概说特区法院法权之争,第二、三节以个案分析的角度来反射出公共租界的法权之争,以点带面具有典型性。
     第七章是对整篇文章的思考,是通过对特区法院的研究来反思特区法院设立的意义和价值。本章主要讨论了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日伪时期特区法院的异化;第二个问题探讨了特区法院时期法权归属及通过特区法院法权回收看中国政府在收回法权问题上的态度与主张。第三个问题则是通过特区法院的法制发展看对上海法制近代化的影响。
This Dissertation mainly explore Shanghai Special Court (later renamed as "Jiangsu Shanghai First Special Court") in the Shanghai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 and probe into the basic operation of the Special Court, trials, as well as the issue of jurisdiction in the course of the operation of the Special Court in Shanghai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
     Research methods, this article uses a large number of first-hand historical data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rough the empirical analyzes method, from the existing historical data to find out the general laws of the Special Court to conduct basic research.
     In the narrative structure,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Special Court, sub-sections on the Special Court to conduct special studies.
     In addition, this article studies the process of historical development is not out of context, out of the continuation of history, but rather on the Special Court the course of history in the research, a system is not a single generation, the form of a body can not escape some historical background, so in this article, but also on the Special Court predecessor - Shanghai Provisional Court a brief discussion.
     In view of the above, this article includes introduction to writing research, body, and conclusion of three parts.
     The commencement of any subject requires some research motivation, introductory part of the first motivation of this research to explain, and then to define the scope of study, and then highlighted the status of academic research in related fields, we end up writing this article thinking, research methods and writing of data is based on introduction here.
     In the body section includes six chapters. As follows:
     The emergence of any system are not independent, this first chapter briefly introduces history of the adjudicating body in the Shanghai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 including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 the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 History of the judiciary.
     Especially the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 where the evolution of judicial focus of this chapter, it is because of the existence of the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 within the consular jurisdiction, judicial sovereignty has been seriously damaged, while the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 of all kinds of judicial and everywhere has been damaged to such judicial sovereignty impact of more serious concessions continue to have the whole process, concession in jurisdiction has been severely damaged, the right to recover the judiciary and the fight is the existence throughout the concession period, the most important acts of sovereignty.
     The second chapter discusses from the courts of the SAR's predecessor - Shanghai Provisional Court, although from the appearance point of view, Shanghai Provisional Court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urts of the SAR does not seem so close, but precisely because of the temporary establishment of the Court Mixed Court was originally made for the illegal invasion and occupation of the jurisdiction to be legitimized by law.
     This result makes the actual results of the provisional court of justice, causing substantial concessions back.
     But may I say, it is this judicial step backward, and aroused the circles’of the society strong dissatisfaction with increasing demands for independence of the judiciary and ultimately contributed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Special Court.
     Our courts have been set up with temporary formed on the basis of the court, and therefore the analyzes of the Court is necessary.
     This chapter is divided into three sections, section I, on the provisional establishment of the Court.
     The temporary court based on the Mixed Court was established, even though the results on the temporary court Mixed Court jurisdiction to legalize the illegal possession, but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negotiations process is to concentrate all the complex twists and turns, from the research process of the temporary establishment of the Court, you can see different periods of the Governments’approach to jurisdiction.
     Section II is devoted to the to conduct research in this study, and focused on the issue from the concept of pre-trial joint trial were studied.
     Section III is designed to analyzes jurisdiction on the Shanghai Provisional Court.
     Chapter III analyzes the basic issues of the Special Court, this study mainly from the Special Court to proceed with internal and external in three sections
     First section "the process of the establishment and the legal basis of the Special Court ", this section focuses on tortuous legal process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Special Court, and the Chinese Government’s attitude to insisting on jurisdiction.
     In addition, analyzes of the SAR also focused on the legal basis for establishment of the Court, namely, , this agreement is the legal basis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Special Court. This section not only explains the Agreement, but also compares with the previous chapter < Provisional Act of recovery of public concession in Shanghai Mixed Court Interim Constitution>, to analyzes and work out the discrepancies between these two legal documents, the conclusions is the Special Court makes progress than Shanghai Provisional Court, in the judicial jurisdiction independent.
     Section III is from outside the Special Court to explore the position and influence of the Special Court in the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
     Chapter IV is the focus of this article, it mainly studies the trials of the Special Court.
     This chapter includes four sections, that is, the Special Court’s legal application in the trials, the Special Court the trials of the year 1930, ,the Special Court in criminal cases of foreign-related research, the Special Court the case study of marriage and family in 1940.
     In the process of running the court, the trial was its major work, through the trials and systematic of case studies, we can fully understand the Court's basic operating conditions.
     Chapter V focuses on censorship of the Special Court.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implementing "Inspection Offices trial" system, the prosecution and the judicial set up in parallel within the Court, however, the Special Court
     established under the agreement, the privileges are strictly limited the Court's prosecutorial power whether the Court's prosecutorial power to the exercise of the SAR?
     In the exercise of the process of how the restrictions by the research focus of this chapter, this chapter mainly consists of two sections, section I is an overview of the Special Court of censorship, section II the main issue of contention on the Special Court of prosecutorial power.
     Chapter VI analyze jurisdiction in the Special Court by the case study method.
     Settlement within the jurisdiction of the battle from the Mixed Court, the provisional courts have been extended to the courts of the Special Court.
     jurisdiction is constantly restructuring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new courts, one of the important reasons, the Chinese government to maintain as much as possible within the jurisdiction of the concession, but concession authorities will not easily give up the law through various means to grab power, the Chinese government in terms of law right is a sovereign part of the authorities of the concessions in terms of legal rights is to safeguard their vested interests in the concession weapon, by law the right to compete for the process of research, you can see both sides of the counter-balance forces.
     This is after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Nanjing national government's performance on foreign policy independence is also reflected in the Anglo-American colonists in the Far East colonial change of strategy, a small jurisdiction is the world's political structure embodiment of Rapid Change.
     This chapter has three sections. Section I estimates that the Special Court jurisdiction dispute, the second and third case by case analysis, reflecting the perspective of the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 of the dispute over jurisdiction in order to point to an area typical.
     ChapterVII is conclusion.
     Through the earlier chapters of the Shanghai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 the basic system of the Special Court, the trial situation, legal rights struggle of observation and analysis, can be found, the Special Court, as the Chinese government set up in the Shanghai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 the first Chinese courts, although included in the Nanjing National Government the judicial system, but because of the Special Court located in the concession among the special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the legal basis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a special time, special external environment determines the Special Court the inevitable concessions with a strong color.
     But in the course of the operation, the Special Court, which insists on legal rights, in order to safeguard judicial independence, has played an irreplaceable role.
引文
1【美】费正清编,杨品泉等译:《剑桥中华民国史》上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7月版,第152页。
    1顾维钧:《外国人在华之地位》,宪兵书局1936年印行,第114页。
    2邱培豪:《收回临时法院问题》,《社会科学杂志》第二卷第一期,1930年3月。
    1 J. W. Maclellan, The Story of Shanghai: From the Opening of the Port to Foreign Trade, The“North-China Herald’Office, 1889.
    1 C. A. Montalto de Jesus, Historic Shanghai, The Shanghai Mercury, Limited, 1909.中国学者程颐后将此书编译为中文,名为《上海通商史》,商务印书馆1915年版。
    2 G. Lanning and S. Couling, The History of Shanghai, vol.1, Kelly & Walsh, Limited, 1921; S. Couling, The History of Shanghai, vol.2, Kelly & Walsh, Limited, 1923.
    3 F. L. Hawks Pott, A Short History of Shanghai: Being an Account of th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 Kelly & Walsh, Limited, 1928.
    1参见史梅定:《上海租界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第623-624页。
    1马长林:《晚清涉外法权的一个怪物——上海会审公廨剖析》,《档案和历史》1988年第4期。
    2张铨:《上海公共租界会审公廨论要》,《史林》1989年第4期;《上海公共租界会审公廨论要(续)》,《史林》1990年第1期。
    3云海、黎霞:《1926年上海公共租界会审公廨收回交涉背景及其经过》,《档案与历史》1988年第4期。
    4徐小松:《会审公廨的收回及其历史意义》,《民国档案》,1990年第4期。
    5 Stephens. Thomas B.,Order and Discipline in China: The Shanghai Mixed Court 1911-1927. Seattl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1992.
    1上海市档案馆,U1-1-1234,《Report of Justice Feetham》(《费唐法官研究上海公共租界情形报告书》),中文版,工部局(S.M.C.)华文处译述1931年。第7—10页。
    2上海市档案馆,U1-1-1234,《Report of Justice Feetham》(《费唐法官研究上海公共租界情形报告书》),中文版,工部局(S.M.C.)华文处译述1931年。第42页。
    3《Three Years wanderings in Northern Provinces in China》(汉译《中国游记》):Robert Fortune,1847年伦敦John Murray第二版,第七章。转引自上海市档案馆,U1-1-1234,《Report of Justice Feetham》(《费唐法官研究上海公共租界情形报告书》),中文版,工部局(S.M.C.)华文处译述1931年,第44页。
    4所谓“上海道”,或“上海道台”仅为别称,此职位的正式称谓为“分巡苏松太兵备道”,监督管理苏州、松江、太仓两府一州的地方行政事务及军事力量,其地位高于府衙。雍正八年(1730年),随着松江地区港口地位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苏松太兵备道官衙整体从苏州移驻上海,“上海道”的别名才由此而来,而且比正式官名叫得还响亮。因此,在本文中仍沿用“上海道”这一称谓。
    5习惯上对于1845年《上海土地章程》所辖定的区域,以及以后在此区域基础上进行的地域扩张均称为“租界”。而事实上“租界”(concession)的概念始于1848年法国领事敏体尼在与上海道的照会中首次使用,之前,英美均使用“居留地”(settlement)的概念。因本文不涉及关于“租界”、“居留地”等概念的探讨,因此本文沿用习惯称呼,将1845年《上海土地章程》所辖定的及此后在此基础上扩张的地域均称为“租界”。
    1参见马长林著:《上海的租界》,天津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4页。
    1张铨:《上海租界浅析》,《史林》1988年第4期,第97页。
    1徐公肃、邱瑾璋:《上海公共租界制度》,收于《民国丛书》,第四编第24册,上海书店根据中国科学公司1933年版影印,1992年,第29页。
    1以上统计数字均来自史梅定主编:《上海租界志》“人口篇”,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
    1徐公肃、邱瑾璋:《上海公共租界制度》,收于《民国丛书》,第四编第24册,上海书店根据中国科学公司1933年版影印,1992年,第43页。
    1傅柯:《规训与惩罚——监狱的诞生》,刘北成、杨远婴译,桂冠图书公司,1992年版,第46页。
    2公共租界设立经历了一个过程,1845年英国人在上海设立了英租界,1852年美国根据《望厦条约》在上海英租界旁边设立了美租界,英、美租界在1863年开始合并为公共租界,并一直沿用至1945年,因此在许多文中谈及公共租界的历史,多从1845年英租界开始。
    1徐公肃、邱瑾璋:《上海公共租界制度》,收于《民国丛书》,第四编第24册,上海书店根据中国科学公司1933年版影印,1992年,第127页。
    2此20国为:英国、美国、法国、德国、俄国、比利时、丹麦、意大利、日本、巴西、荷兰、挪威、西班牙、葡萄牙、瑞典、瑞士、秘鲁、奥地利、匈牙利、墨西哥。资料来源:《上海租界志》,上海档案馆编,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第293页。
    3《列国在华领事裁判权志要》,“法权讨论会”编,《法学评论》第140、147、148期,1926年3月,收于《民国法学论文精萃》,何勤华、李秀清主编,第六卷,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307-308页。及徐公肃、邱瑾璋:《上海公共租界制度》,收于《民国丛书》,第四编第24册,上海书店根据中国科学公司1933年版影印,1992年,第127页。
    4参见史梅定:《上海租界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第292页。
    5参见史梅定:《上海租界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第294页。
    6参见史梅定:《上海租界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第294页。
    1参见史梅定:《上海租界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第295页。
    2参见徐公肃、邱瑾璋:《上海公共租界制度》,收于《民国丛书》,第四编第24册,上海书店根据中国科学公司1933年版影印,1992年,第127-128页。
    3参见徐公肃、邱瑾璋:《上海公共租界制度》,收于《民国丛书》,第四编第24册,上海书店根据中国科学公司1933年版影印,1992年,第128页。
    1徐公肃、邱瑾璋:《上海公共租界制度》,收于《民国丛书》,第四编第24册,上海书店根据中国科学公司1933年版影印,1992年,第129页。
    2“美国在华法院”归属于美国联邦司法系统的一个部分,而“美国司法委员法院”是美国在华的领事法庭,与“英国高等法院”性质相同。
    1上海档案馆藏:Q180-1-2,第2页甲面。
    1上海档案馆藏:Q180-1-2,第3页甲、乙面。
    1参见叶祖灏:《废除不平等条约》,台北中正书局,1967年,第42页。
    1钱端升:《钱端升学术论著自选集》,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1年版,第438页。
    2杨湘钧:《帝国之鞭与寡头之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17页。
    3参见邓克愚、顾高地:《列强在上海侵夺我国司法权的史实》,中国文史出版社1992年版,第42页。
    1费成康:《中国租界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年10月版,第153-154页.
    2邱培豪《收回临时法院问题》,《社会科学杂志》第二卷第一期,1930年3月。
    1《王宠惠等关于上海公共租界法院交涉情形的报告》(国民政府行政院档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外交(一),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5月版,第57页。
    2《临时法院会议继续讨论双方提案》,《申报》1929年12月14日。
    3《临时法院会议外委允向本国请示》,《申报》1929年12月13日。
    1沪案为1925年以五卅惨案为中心的一系列事件的总称,因当时档案、舆论及官方文件均对此事件用“沪案”一词,本文在此亦沿用这一称谓。
    2下文在提及《收回上海公共租界会审公廨暂行章程》时,略为“暂行章程”。
    1《上海晚报刊登“上海会审公廨问题”文》(北洋政府京畿卫戍司令部档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外交,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87页。
    2赵晋卿:《收回会审公廨交涉的经过》,《列强在中国的租界》,中国文史出版社1992年版,第57页。
    3《上海晚报刊登“上海会审公廨问题”文》(北洋政府京畿卫戍司令部档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外交,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89页。
    1邓中夏:《五卅运动》,《五卅运动史料》第一卷,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39页。
    2燕树棠:《解决上海会审公廨问题之捷径》,《现代评论》第2卷第36期,1925年8月。
    1 Kotenev,Shanghai:Its Municipality and the Chinese,p173,转引自刘惠吾:《上海近代史》(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20页。
    2上海档案馆编:《工部局董事会会议录》第二十三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587页。
    3上海档案馆:《租界司法制度之沿革》,Q187-1-1208,134甲。
    1上海档案馆编:《工部局董事会会议录》第二十三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632页。
    2上海档案馆编:《工部局董事会会议录》第二十三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632页。
    3赵晋卿:《收回会审公廨交涉的经过》,《列强在中国的租界》,中国文史出版社1992年版,第41页。
    1《收回会审公廨存档录·外交部参事厅电(1926年5月19日)》,《档案与史学》1996年第1期。
    2席涤尘:《收回会审公廨交涉》,《上海通志馆期刊》第1卷第3期,1933年12月,上海档案馆藏,卷宗号:Y15-1-17-755。
    1赵晋卿:《收回会审公廨交涉的经过》,《列强在中国的租界》,中国文史出版社1992年版,第43页。
    2慎予:《最近之沪廨交涉》,《国闻周报》第3卷,第27期,1926年。
    3《公廨案之各方消息》,《申报》1926年7月21日。
    4《公廨案昨日继续会议》,《申报》1926年7月17日。
    5《公廨案之昨日消息》,《申报》1926年7月28日。
    6席涤尘:《收回会审公廨交涉》,《上海通志馆期刊》第1卷第3期,1933年12月,上海档案馆藏,卷宗号:Y15-1-17-755。
    1席涤尘:《收回会审公廨交涉》,《上海通志馆期刊》第1卷第3期,1933年12月,上海档案馆藏,卷宗号:Y15-1-17-755。
    2赵晋卿:《收回会审公廨交涉的经过》,《列强在中国的租界》,中国文史出版社1992年版,第61-62页。
    3这13国领事分别是:英国、日本、法国、意大利、挪威、荷兰、瑞士、巴西、芬兰、西班牙、比利时、瑞典、丹麦。
    1《孙传芳连日酬酢与行动》,《申报》1926年5月8日。
    2《江苏省督办孙传芳致外交部电》,《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外交,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90页。
    3《公廨协定签字后消息》,《申报》1926年8月26日。
    1燕树棠:《评收回沪廨协定》,《现代评论》第4卷第85期,1926年7月24日。
    2超麟:《友谊磋商出来的沪廨交还协定》,《向导周报》第164期,1926年7月21日。
    3下文有关《收回上海公共租界会审公廨暂行章程》的条文内容,均引自王铁崖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三册,三联书店出版社1992年版,第591‐595页。?
    1上海档案馆:Y7-1-4-56,《上海租界问题:会审公堂及临时法院》。
    1燕树棠:《评<收回沪廨协定>》,《现代评论》第4卷第85期,1926年7月。
    2伍澄宇:《收回沪廨章程详论及其关系法规》,国际通讯社1928年6月发行,第39页,上海档案馆,Y7-1-18-4。
    1参见叶祖灏著:《废除不平等条约》,台北中正书局,1967年,第42页。
    1邱培豪:《收回临时法院问题》,《社会科学杂志》第二卷第一期,1930年3月。
    2钱泰:《上海特区法院成立之回顾》,《中华法学杂志》第一卷第三期,1930年11月。
    1邱培豪:《收回临时法院问题》,《社会科学杂志》第二卷第一期,1930年3月。
    1此案件相关材料参见上海档案馆:Q179-1-159。
    2本案件散见于《申报》,参阅1929年3月3、8、12、15、20、22日《申报》。
    1关于荷领范登堡在临时法院观审中的一些情况请参见上海档案馆:Q179-1-66,Q179-1-151,Q179-1-154。
    2俞履德著:《回忆旧上海第一特区地方法院》,《20世纪上海文史资料文库》,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版,第431页。
    1有关卢兴原简历详见,上海档案馆,Q179-1-25。
    2《粤人两团体欢迎上海临时法院院长卢兴原记》,《申报》1927年6月2日。
    1临时法院1927年10月份的月报表,第一审民事未结案件1174起,执行未结案件535起,刑事未结案件441起。数据来自上海档案馆:Q179-1-101。
    2以上关于处分内容来自《法官惩戒委员会议决卢兴原应受免职处分》,《申报》1928年7月16日。
    1《卢兴原呈国民政府文》,《申报》1928年7月18日。
    2《临时法院移交问题》,《申报》1928年7月1日。
    3《沪党政军联席会议呈中央电:严令卢兴原克日交卸》,《申报》1928年7月5日。
    4《卢兴原去矣》,《申报》1928年7月26日。
    1费唐(Richard Feetham)著:《费唐法官研究上海公共租界情形报告书》(卷一),工部局华文处译述1931年,第440页。
    2上海档案馆:Y5-1-1-151,Barton to Beijing,7 Aug, 1928.
    1本案具体往来函文及领袖领事相关信函见上海档案馆藏:Q179-1-139,《前临时法院征收外人讼费卷》。
    1席涤尘:《收回会审公廨交涉》,《上海通志馆期刊》第1卷第3期,1933年12月,上海档案馆藏,卷宗号:Y15-1-17-755。
    1洪均培编:《国民政府外交史》第一集,上海华通书局1930年7月版,第326页。
    2洪均培编:《国民政府外交史》第一集,上海华通书局1930年7月版,第241页。
    1洪均培编:《国民政府外交史》第一集,上海华通书局1930年7月版,第323页。
    2《王宠惠等关于上海公共租界法院交涉情形的报告》(国民政府行政院档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外交(一),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5月版,第56页。
    3《改组临时法院事宜》:《申报》1929年8月11日。
    1《昨日王正廷抵沪后谈话》:《申报》,1929年11月8日。
    2《改组临时法院会议各国派定代表》:《申报》1929年12月2日。
    3《上海临时法院交涉经过》,上海档案馆藏:Y5-1-45。
    1?本文中有关《关于上海公共租界内中国法院之协定》及换文内容源自王铁崖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3册,三联书店出版社1992年版,第770‐774页。?
    1《上海临时法院交涉经过》,上海档案馆藏:Y5-1-45,《法律评论》333期。
    1《王宠惠等关于上海公共租界法院交涉情形的报告》(国民政府行政院档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外交(一),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57页。
    1以下关于协定与暂行章程之差异内容,均参见:上海档案馆藏,Y5-1-45,《法律评论》333期,《上海临时法院交涉经过》。
    1本文中所涉及的特区法院的机构设置以1930年特区法院初设时为基础,此后特区法院在人数上增多,但在特区法院的基本设置结构上变化不大。
    2上海档案馆藏:Y5-1-8,《江苏上海特区地方法院第一次工作报告书》,第61页。
    3上海档案馆藏:Y5-1-8,《江苏上海特区地方法院第一次工作报告书》,第17页。
    1上海档案馆藏:Y5-1-8,《江苏上海特区地方法院第一次工作报告书》,第62页。
    1史梅定主编:《上海租界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第288-289页。
    1王立民:《上海法制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12月版,第280页。
    1上海档案馆藏:Y5-1-8,《江苏上海特区地方法院第一次工作报告书》。
    1上海档案馆藏:Y5-1-8,《江苏上海特区地方法院第一次工作报告书》,第72页。
    2上海档案馆藏:Y5-1-8,《江苏上海特区地方法院第一次工作报告书》,第77页。
    3上海档案馆藏:Y5-1-8,《江苏上海特区地方法院第一次工作报告书》,第81页。
    1上海档案馆藏:Y5-1-8,《江苏上海特区地方法院第一次工作报告书》,第83页。
    2上海档案馆藏:Y5-1-8,《江苏上海特区地方法院第一次工作报告书》,第87页。
    1余履德:《回忆旧上海第一特区地方法院》,《文史资料选辑》81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2《上海文史资料存稿汇编》第12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59-60页
    1杨湘钧:《帝国之鞭与寡头之链——上海会审公廨权力关系变迁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7页。
    1上海档案馆编:《工部局董事会会议录》,第二十四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610页。
    2汝葆彝:《上海公共租界的点滴回忆》,《20世纪上海文史资料文库?司法社会》,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9月版,第7页。
    3上海档案馆编:《工部局董事会会议录》,第二十四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610页。
    1上海市档案馆,U1-1-1234,《Report of Justice Feetham》(《费唐法官研究上海公共租界情形报告书》),中文版,工部局(S.M.C.)华文处译述1931年。第367页。
    1在1859年的英文报纸《华北捷报》(The North China Herald)中就有关于外籍律师出庭的相关案例(Slater v. Platt & Co.)报导,此案中原被告双方均有聘请律师出庭。Oct. 9, 1859, The North China Herald.
    2陈同:《略论近代上海外籍律师的法律活动及影响》,《史林》2005年第3期,第21页。
    1以上数字参见《上海年鉴》(1935年),上海通志馆1936年。
    2这32名律师为:陈则民、钱谦、陈毓璇、徐用锡、孙巩圻、祝寿柏、丁榕、陆家鼒、周衡、范惠、孙展圻、巢坤、王凤瀛、李文玉、吴让礼、胡廷宪、朱祖壶、金石声、宋铭仁、宋肇琪、贺冠南、吴曾善、江维钧、俞高嵘、罗逢瀛、罗永清、蔡倪培、潘志冈、沈复、钱崇固、沈兆芝、沈兆九。
    3《申报》1912年1月8日。
    1王申著:《中国近代律师制度与律师》,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4年版,第132页。?
    1上海档案馆藏:U1‐4‐2789,《监狱的视察和改善》,第48页。
    1上海档案馆藏:U1‐3‐2774,《市府监狱:减刑,1928‐1932》,第181页。
    2上海档案馆藏:U1‐3‐2774,《市府监狱:减刑,1928‐1932》,第51‐54,81‐89页。
    1上海市档案馆,U1-1-1234,《Report of Justice Feetham》(《费唐法官研究上海公共租界情形报告书》),中文版,工部局(S.M.C.)华文处译述1931年。第367页。
    1以下所涉及条约的期限以1930年4月江苏上海特区地方法院设立时的情况进行的统计,此后条约的相关异动暂时不归入本文讨论范围之内。
    1徐公肃、丘瑾章著:《上海公共租界制度》,载《民国丛书》第四编第24册,上海书店1992年版,第150页。
    1上海档案馆藏:Q180-2-17,《涉外互惠事项》。
    2上海档案馆藏:Q180-1-1291,《救济事项》。
    3以上司法救助协议均源自上海档案馆藏:Q180-2-113,《外交互惠十项》。
    1参见上海档案馆藏:Q180‐2‐176,《引渡问题》。
    1本部分内容的数字皆来源于《江苏上海特区地方法院第一次工作报告书》,但并非完全为原始数据,文中有些数据是根据报告书的统计数据相加减或平均计算而来,百分比数据均为作者统计计算得出。
    1本表系根据《江苏上海特区地方法院民庭推事承办案件成绩月表》汇总而来,其起始日期为1930年4月1日至1931年6月30日。《江苏上海特区地方法院民庭推事承办案件成绩月表》见上海档案馆藏:《江苏上海特区地方法院第一次工作报告书》,Y5-1-18。
    1以上数字来自《已结民事第一二审及其他案件性质区别表》和《已结民事简易及其他案件性质区别表》,上海档案馆藏,《江苏上海特区地方法院第一次工作报告书》,Y5-1-18。
    1本表系根据《江苏上海特区地方法院刑庭推事承办案件成绩月表》汇总而来,其起始日期为1930年4月1日至1931年6月30日。《江苏上海特区地方法院刑庭推事承办案件成绩月表》见上海档案馆藏:《江苏上海特区地方法院第一次工作报告书》,Y5-1-18。
    1以上表格均引自上海档案馆藏:《江苏上海特区地方法院第一次工作报告书》,Y5-1-18。以下引用数字仅在注释中注明具体来源。
    1上海档案馆藏:Q178-2-144,Q178-2-156,Q178-2-191。
    1据对案件的统计,在这105名俄国被告中,有17名女性。
    1上海档案馆,Q180-1-37F,第15页。
    2在对所有412名被告年龄的归纳中,18岁以下被告有17名,19~30岁被告189名,31~40岁被告132名,41~50岁被告47名,51岁以上27名,其中年龄最大的72岁(伤害案),年龄最小的11岁(窃盗案)。
    1其中不受理案件6起。
    2通过姓名大致可以辨别20名律师中,有13名中国籍律师,但这13名的数字一般只会多,因为在租界时期,许多长期在中国居留的外国人为工作及交流方便多取带有中国语言特色的姓名,有时仅姓名上难以进行区别。
    3汇山捕房辖区公共租界东区2000号册地,东边从大连湾路,租界界线至杨树浦路。资料来源自:《上海租界志》,第249页。
    1《上海文史资料存稿汇编》第12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59-60页
    2在判决书对被告的描述中,有的判决书会明确注明属于俄人、德人还是俄籍犹太人、德籍犹太人,有的判决并不注明,在此将没有注明国籍的犹太人单列一行,而注明国籍的犹太人归入各个国家中进行统计。但是根据当时的历史情况,所谓的德人,大多数属于二战中受德国纳粹迫害的德籍犹太人。
    1上海市档案馆,Q180-1-38,《江苏上海第一特区法院刑事案件报告书》,共计12卷。
    2上海档案馆,Q180-1-39,《江苏上海第一特区地方法院民国二十九年刑事被告羁押一览表》,共4卷。
    1《中华民国立法史》,谢振民编著,张知本校订,第三编第八章“诉讼法”,正中书局,民国37年版。
    1《改订国民政府司法例规》,国民政府司法院参事处编纂,京华印书馆,民25年6月(1936年),第313页。
    1《江苏上海公共租界特区地方法院第一次工作报告》,上海档案馆藏,Y5-1-18。下文中有关检察机关的处务内容均源自此报告。
    1上海档案馆藏:Y2‐1‐89‐81,《二十年度上海各法院统计年表》。
    2上海档案馆藏:Y2‐1‐89‐81,《二十年度上海各法院统计年表》。
    1以下有关周楚洐,周更生的案件,如无另注均引自《涉外事例辑览》(下),上海档案馆藏,Q187-1-1195。
    1邱培豪:《收回临时法院问题》,《社会科学杂志》第二卷第一期,1930年3月。
    1上海档案馆编:《工部局董事会会议录》,第二十四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612页。
    2上海档案馆编:《工部局董事会会议录》,第二十四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614页。
    3费成康著:《中国租界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年10月版,第157页。
    1《王宠惠等关于上海公共租界法院交涉情形的报告》(国民政府行政院档案),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外交(一),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5月版,第60页。
    2《王宠惠等关于上海公共租界法院交涉情形的报告》(国民政府行政院档案),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外交(一),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5月版,第60页。
    3钱泰:《上海特区法院成立之回顾》,《中华法学杂志》第1卷第3期,1930年11月。
    4费成康:《中国租界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年10月版,第158页。
    5熊月之、周武主编:《上海:一座现代化都市的编年史》,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年1月版,第253页。
    1史梅定主编:《上海租界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第289页。
    1徐公肃、丘瑾章著:《上海公共租界制度》,载《民国从书》第四编第24册,上海书店1992年版,第151页。
    1费唐(Richard Freetham)著:《费唐法官研究上海公共租界情形报告书》(卷一),工部局华文处译述1931年版,第364页。
    1杨奎松著:《民国人物过眼录》,广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1月版,第69页。
    2上海档案馆:D2-0-333-7,《牛兰夫妇过狱中的第三个冬季了》。
    1经盛鸿:《“牛兰案”始末》,近代中国社会史料丛书:《近代中国大案纪实》(下卷),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4月版,第612页。
    1参见杨奎松著:《民国人物过眼录》,广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1月版,第78页。
    2上海档案馆:D2-0-333-7,《牛兰夫妇过狱中的第三个冬季了》。
    3上海档案馆:D2-0-333-7,《牛兰夫妇过狱中的第三个冬季了》。
    4经盛鸿:《“牛兰案”始末》,近代中国社会史料丛书:《近代中国大案纪实》(下卷),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4月版,第617页。
    1参见杨奎松著:《民国人物过眼录》,广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1月版,第78页。
    2汝葆彝:《上海公共租界的点滴回忆》,《20世纪上海文史资料文库》(司法社会),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9月版,第14页。
    1参见金人、王培等编:《民国涉外案》,群众出版社2006年1月版,第96—97页。
    2《申报》,1932年8月12日。
    1汝葆彝:《上海公共租界的点滴回忆》,《20世纪上海文史资料文库》(司法社会),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9月版,第16页。
    1上海档案馆藏:Q180-3-11,《与上海市公安局往来函》,第27页甲面。
    2费唐(Richard Freetham)著:《费唐法官研究上海公共租界情形报告书》(卷一),工部局华文处译述1931年版,第376页。
    1费唐(Richard Freetham)著:《费唐法官研究上海公共租界情形报告书》(卷一),工部局华文处译述1931年版,第372页。
    2汝葆彝:《上海公共租界的点滴回忆》,《20世纪上海文史资料文库》(司法社会),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9月版,第11页。
    3费唐(Richard Freetham)著:《费唐法官研究上海公共租界情形报告书》(卷一),工部局华文处译述1931年版,第386页。
    4费唐(Richard Freetham)著:《费唐法官研究上海公共租界情形报告书》(卷一),工部局华文处译述1931年版,第376页。
    5费唐(Richard Freetham)著:《费唐法官研究上海公共租界情形报告书》(卷一),工部局华文处译述1931年版,第376-377页。
    1任建树主编:《现代上海大事记》,上海辞书出版社1996年5月版,第475页。
    2汝葆彝:《上海公共租界的点滴回忆》,《20世纪上海文史资料文库》(司法社会),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9月版,第11页。
    1汝葆彝:《上海公共租界的点滴回忆》,《20世纪上海文史资料文库》(司法社会),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9月版,第12-13页。
    1上海档案馆藏:Q180-3-17,《谈话笔记》,第四卷,第23-24页。
    1此处谈话是指特区法院院长与工部局总裁费信惇多次进行的非公开的谈话,双方的谈话仅有简单的《谈话记录》,并无正式文函。
    1傅柯著:《规训与惩罚——监狱的诞生》,刘北成、杨远婴译,桂冠图书公司,1992年版,第46页。
    1参见滕一龙主编:《上海审判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第483页。
    2上海市文史馆文史资料工作委员会编:《上海地方史资料》(二),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3年版,第158页。
    3参见上海市文史馆文史资料工作委员会编:《上海地方史资料》(二),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3年版,第158页。
    4上海市文史馆文史资料工作委员会编:《上海地方史资料》(二),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3年版,第159页。
    5上海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上海文史资料存稿汇编》,第3卷《抗战史料》,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260页。
    1吴汉民主编:《20世纪上海文史资料文库》,第10卷《司法社会》,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版,第23页。
    2吴汉民主编:《20世纪上海文史资料文库》,第10卷《司法社会》,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版,第22页。
    3上海市文史馆文史资料工作委员会编:《上海地方史资料》(二),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3年版,第160页。
    4上海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上海文史资料存稿汇编》,第3卷《抗战史料》,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260页。
    1吴汉民主编:《20世纪上海文史资料文库》,第10卷《司法社会》,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版,第23页。?
    1《王宠惠等关于上海公共租界法院交涉情形的报告》(国民政府行政院档案),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外交(一),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5月版,第60页。
    2钱泰:《上海特区法院成立之回顾》,《中华法学杂志》第1卷第3期,1930年11月。
    1参见http://www.docin.com/p‐44555058.html,2010年3月30日,《中国法制近代化的历史法学反省》,范忠信于中国政法大学中欧法学院2010年1月6日演讲报告。
    1王铁崖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3册,三联书店出版社1992年版,第591一595页
    1王铁崖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3册,三联书店出版社1992年版,第770一774页。
    1、上海档案馆藏:Q178-2-144;Q178-2-156;Q178-2-191。Q179-1-66;Q179-1-151 ; Q179-1-154 ; Q179-4-2~Q179-4-8 ; Q179-1-151 ; Q179-1-154 ;Q179-1-25。Q180全系列。Q187-1-1208。U1-1-1234;U1-1-877-972~U1-1-973-1022;U1-3-1034;U1-3-1113;U1-3-4190。Y5-1-8;Y5-1-18;Y5-1-45;Y2-1-89-81;Y15-1-17-755;Y7-1-18-4;Y7-1-4-37;Y7-1-4-56;Y7-1-4-70。D2-0-333-7。
    2、上海档案馆编:《工部局董事会会议录》,第一册至第二十八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3、上海市档案馆编:《五册运动》(共三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10月版。
    4、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二辑,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5、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外交,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6月版。
    6、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一战期间上海各界呼吁收回上海会审公堂史料一组》,《民国档案》2004年第2期。
    7、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五卅运动与省港罢工》,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4月版。
    8、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外交,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5月版。
    9、史梅定主编:《上海租界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
    10、王铁崖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1册,三联书店出版社1957年版。
    11、王铁崖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3册,三联书店出版社1962年版。
    12、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五卅运动史料》第三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3、中国史学会主编:《辛亥革命》第1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14、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辛亥革命在上海史料选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66年2月版。
    15、伍廷芳:《奏沪会审公廨情形黑暗请订章程片》,《清季外交史料》卷173,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年版。
    16、李必樟译编:《上海近代贸易经济发展概况:1854一1898年英国驻上海领事贸易报告汇编》,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3年版。
    17、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编:《秘岌录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18、近代中国社会史料丛书:《近代中国大案纪实》(下卷),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4月版。
    19、《20世纪上海文史资料文库·司法社会》,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9月版。
    20、《重要函电汇录·上海工商学联合会宣言》,《东方杂志》第二十二卷,1925年7月。
    21、《会审公堂一记录摘要》,《东方杂志》第二十二卷,五卅事件临时增刊,1925年7月。
    22、《法权会议报告书》,《东方杂志》第二十四卷,第二号。
    28、上海通社编:《上海研究资料续集》,上海书店1984年12月版。
    28、夏东元主编:《20世纪上海大博览》,文汇出版社2001年4月版。
    29、汤志钧编:《近代上海大事一记》,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年版。
    30、任建树主编:《现代上海大事记》,上海辞书出版社1996年5月版。
    1、何勤华著:《中国法学史》,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2、王立民著:《上海法制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3、唐鸣时编:《法权恢复运动》,上海商务印书馆1928年1月版。
    4、吴鞠亭编辑:《上海租界诉讼指南》,上海大东书局,1923年10月版。
    5、李光夏编:《外人在华之法律地位》,国际编译社1943年9月。
    6、【美】费正清编、杨品泉等译:《剑桥中华民国史》_[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7月版。
    7、【美】威罗贝著、王绍坊译:《外人在华特权和利益》,三联书店1957年版。
    8、蒯世勋:《上海公共租界史稿》,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9、夏晋麟:《上海租界问题》,中国太平洋国际学会1932年版。
    10、徐公肃、丘瑾璋著:《上海公共租界制度》,载《民国丛书》第四编第24册,上海书店1992年版。
    11、费唐(Richard Feetham)著:《费唐法官研究上海公共租界情形报告书》(卷一),工部局华文处译述1931年版。
    12、梁敬錞:《在华领事裁判权论》,商务印书馆1930年版。
    13、【美】马士著、张汇文等译:《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第二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9月版。
    14、吴颂皋:《治外法权》,商务印书馆1933年1月版。
    15、郝立舆著:《领事裁判权问题》,商务印书馆1930年4月版。
    16、蒋廷敝著:《中国近代史》,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4月版。
    17、熊月之主编:《上海通史·晚清政治》,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8、熊月之主编:《上海通史·民国政治》,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9、陈伯熙编著:《上海轶事大观》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6月版。
    20、《列强在中国的租界》,中国文史出版社1992年版。
    21、吴圳义编:《上海租界问题》,正中书局1981年版。
    22、工建朗著:《中国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历程》,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23、伍澄宇:《收回沪廨章程详论及其关系法规》,国际通讯社1928年6月发。
    24、孟森:《孟森政论文集刊》,中华书局2008年4月版。
    25、洪均培编:《国民政府外交史》第一集,上海华通书局1930年7月版。
    26、【美】马士、必亨利著、姚曾庚等译:《远东国际关系史》,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年12月版。
    27、费成康:《中国租界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年10月版。
    28、【美】魏斐德著、章红等译:《上海警察1927—1937》,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8月版。
    29、杨湘钧:《帝国之鞭与寡头之链—上海会审公廨权力关系变迁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版。
    30、石源华:《中华民国外交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31、李育民:《中国废约史》,中华书局2005年版。
    32、罗苏文:《上海传奇—文明擅变的侧影(1553一1949)》,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33、吴孟雪著:《美国在华领事裁判权百年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
    34、葛元煦著:《沪游杂记》,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年10月版。
    35、李贵连著:《近代中国法制与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H月版。
    36、【日】松本重治著、曹振威、沈中琦译:《上海时代》,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年3月版。
    37、任建树主编:《现代上海大事记》,上海辞书出版社1996年5月。
    38、【法】白吉尔著、王菊等译:《上海史:走向现代之路》,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5月版。
    39、熊月之、周武主编:《上海:一座现代化都市的编年史》,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年1月版。
    40、杨奎松著:《民国人物过眼录》,广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l月版。
    1、邱培豪:《收回临时法院问题》,《社会科学杂志》第二卷第一期,1930年3月。
    2、熊月之:《沦上海租界的双重影响》,《史林》1987年第3期
    3、马长林:《晚清涉外法权的一个怪物—上海会审公廨剖析》,《档案与历史》1988年第4期。
    4、张铨:《上海公共租界会审公廨论要》,《史林》1989年第4期;《上海公共租界会审公廨论要(续)》,《史林》1990年第l期。
    5、云海、黎霞:《1926年上海公共租界会审公廨收回交涉背景及其经过》,《档案与历史》1988年第4期。
    6、徐小松:《会审公廨的收回及其历史意义》,《民国档案》1990年第4期。
    7、吴健熙:《上海公共租界临时法院改组问题初探》,《史林》1987年第3期。
    8、姜屏藩:《上海租界时代的临时法院论述》,《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87年第3期。
    9、胡震:《清末民初上海公共租界会审公廨法权之变迁(1911一1912)》,《史学月刊》2006年第4期。
    10、彭晓亮:《关炯之与上海会审公廨》,《史林》2006年第4期。
    11、谷小水:《1926年上海公共租界会审公廨收回交涉述评》,《历史档案》2007年第2期。
    12、杨湘钧:《述评:汤玛士·史蒂芬斯<上海公共租界会审公廨>》,《法制史研究》第二期。
    13、王志强:《非西方法制传统的诊释—评史蒂芬斯的<上海公共租界会审公廨>》,《北大法律评论》第2卷第1期。
    14、法权讨论委员会:《上海会审公廨概述》,《东方杂志》第二十卷,第二十号。
    15、丁榕:《上海公共租界之治外法权及会审公廨》,《东方杂志》第十二卷,第四号,1915年4月。
    16、曾友豪:《法权委员会与收回治外法权问题》,《东方杂志》第二十三卷,第七号,1926年4月。
    17、钱泰:《上海特区法院成立之回顾》,《中华法学杂志》第1卷第3期,1930年11月。
    18、陈霆锐:《收回会审公廨问题》,《东方杂志》第二十二卷,第十四号,1925年7月。
    19、燕树棠:《解决上海会审公廨问题之捷径》,《现代评论》第2卷第36期,1925年8月。
    20、梁龙:《租借地内法权收回问题》,《东方杂志》第二十三卷,第十号,1926年5月。
    21、王云五:《五册事件之责任与善后》,《东方杂志》第二十二卷,五卅事件临时增刊,1925年7月。
    22、燕树棠:《评(收回沪廨协定>》,《现代评论》第4卷第85期,1926年7月。
    23、郭子均:《领事裁判权制度下之在华外国法院》,《东方杂志》第二十八卷,第十五号,1931年8月。
    24、梁敬錞:《上海租界法院改组会议小史》,《时事月报》第2卷第3期,1930年3月。
    25、席涤尘:《收回会审公廨交涉》,《上海通志馆期刊》第1卷第3期,1933年12月。
    《申报》1927年—1940年。
    1、Shanghai Municipal Archives,The Minutes of Shanghai Municipal Council,Shanghai Classics Publishing House,2001.
    2、Stephens. Thomas B.,Order and Discipline in China: the Shanghai Mixed Court 1911一1927.Seattl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1992.
    3、A. M. Kotenev,Shanghai: Its Mixed Court and Council,North- China Daily News and Herald,1925.
    4、A. M. Kotenev,Shanghai: Its Municipality and the Chinese,North-China Daily News and Herald,1927.
    5、Willoughby,Wesel Woodbury,Foreign rights and interests in China,The Johns Hopkins Press,1920.
    6、William Crane Johnston,The Shanghai Problem,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l937.
    7、Hsia Ching-lin,The Status of Shanghai: a Historical Review of the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 , its Future Development and Possibilities through Sino-Foreign Cooperation,Shanghai: Kelly & Walsh,1929.
    8、Report of the Commission on Extraterritoriality in China,as Published in Washington by the Department of state.
    9、Hsia Ching-lin,Status of Shanghai. Kelly and Walsh,Limited and at HongKong and Singapore,1929. IO、G. W. Keeton,The development of Extraterritoriality in China,Longmans,Green and Co. London,h few fork and Toronto,1928.
    11、Keeton George Williams,The Development of Extraterritoriality in China. New York H.Fertig,1969.
    12、North China Herald.
    13、North China Daily News.
    14、The Shanghai Municipal Gazet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