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装箱港口发展动态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集装箱港口在遵循港口发展普遍规律的同时,作为港口的一种特殊形态,必然有其自身发展的的独特规律。
     集装箱港口发展与社会经济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首先,集装箱港口相对于社会经济有从属性。社会经济的发展程度决定了集装箱港口的发展程度,集装箱港口的发展取决于因社会经济发展所导致的商品贸易增长及其所带来的适箱货物运输需求。港口腹地的经济规模、产业结构发展变化以及港口与腹地的联系程度对集装箱港口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其次,集装箱港口对社会经济有引导性。它体现在集装箱港口作为世界物流体系的重要节点,具有强大的产业集聚效应,对社会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与发展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因而各国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对集装箱港口的发展高度重视,采取了种种管制措施,又给予多种支持。
     当前在各集装箱港口间合作进一步深化的同时,关于枢纽港地位的竞争也日趋激烈,集装箱港口与班轮公司之间的竞争合作关系也日趋复杂。集装箱港口的直接市场需求来自于班轮公司,其服务的主要对象也是班轮公司;而在集装箱运输网络体系中,班轮公司所开辟的集装箱班轮航线则是连接各个集装箱港口(节点)之间的连线,航线密度(连线密度)是影响集装箱港口竞争的重要因素。由于航线的开辟则是由各个班轮公司所控制的,同时班轮公司的市场集中度很高,在与集装箱港口的博弈中处于主动地位,意即班轮公司对于现代集装箱港口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受其影响,并在港口本身对规模经济的要求下,集装箱港口不断向大型化、深水化方向发展。
     现代物流体系中,集装箱港口的竞争已由原来以个体形式出现的竞争演变为港口所参与物流链的整体竞争。集装箱港口的最终市场需求来自于货主,货主对集装箱港口的评判标准为货主在港口物流链中所获得的总收益(TU),TU主要受物流总成本TC、物流时间T和物流服务S影响。货主对集装箱港口的要求通过班轮公司间接地传递到港口当局,使得港口营运商在竞争中所采取的策略主要围绕着TU进行。
     集装箱港口的发展不仅取决于港口的经济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港口营运商所采取的价格策略(P)、提高服务质量策略(S)、缩短船舶在港时间(T)以及开发策略(V)等策略在各港口博弈中也非常重要,这些策略都最终会影响到货主在港口物流活动中的总收益(TU)。其中,班轮公司对集装箱港口竞争和博弈也有重要影响。
     本文通过珠三角集装箱港口群发展的实例,对影响集装箱港口发展的各个因素、各个主体的行为及其影响进行了一个实证分析,以观察验证世界集装箱港口发展趋势和规律。同时,本文亦对当前中国集装箱港口发展现状和问题进行了一定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中国产业发展上的集装箱港口发展建议:(1)发展集装箱港口内贸业务;(2)配合产业西移拓展港口腹地。并就我国集装箱港口发展过程中三大主体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策略建议。
As a special type of port, container port should have its unique rule of development apart from the general rule of port development.
     The development of container port has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social economy. First, container port is subordinate to social economy. The development degree of social economy determines the development degree of port. The development of container port depends on the increase in commodity trade and container freight demand resulted from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The economy scale, industry structure in the port hinterland and th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port and its hinterland have important influence on the development of container port. Second, container port plays a leading role to social economy. Container port, as an import point in world logistics system, has strong industry gathering effect, which boosts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the adjustment and development of industry structure. So the governments of all countries, especially local governments attach much importance to the development of container port.
     The competition in the position as pivot port is becoming hot while the cooperation among container ports is deepen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ntainer port and the shipping companies is also becoming complicated. The direct market demand of container port comes from shipping companies. And the main service the container port provided is for shipping companies. In the system of container shipping, the shipping lines that the shipping companies have developed are the connection among the points of container ports. The density of shipping lines is an import fact that affects the competition of container port. It is shipping company that controls the shipping lines. And shipping companies have high concentration in market. So they are in an active position in the competition with container ports. That means shipping companies are very important in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container port. As a result, port is developing towards big scale and deep water, which is also the requirement of scale economic of the port itself.
     In modern logistics system, the competition of container port has changed from individual competition to the whole competition of logistics chain in which port is a part of it. The final market demand of container port is shipper. The standard that a shipper judges a port is total utility (TU) the shipper gains from the port logistics chain. TU is subject to logistics total cost (TC), logistics time(T) and logistics service (S). Shippers forward their demand to ports through shipping companies. So port operators focus their competition in TU.
     The development of container port depends not only on economic geographic location and natural conditions. The strategy of price (P),the strategy to improve service quality (S), the strategy to shorten the time that the ship berths at the port (T) and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V) are very important in port competition. These strategies will finally affect shipper’s TU in port logistics activity. Shipping companies are also an important fact in the competition of container ports.
     This article aims to investigate and verify tendency and the rule of the development of world container ports by analyzing each factor that affects the development of container port and each subject action and their influence based on the real development examples of container port group in Pearl River Delta. The articles also studies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 of container ports in China and puts forward the development suggestion for container ports based on China industry development: a. development domestic trade business of container port; b. develop hinterland of port accordingly with the movement of industry to the west. There are some strategic suggestions on the problem and deficiency in the three main bodies in development process of China’s container ports.
引文
1张丽君等著:《现代港口物流》,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5 年版,P1
     2 参见刘萍:《近代中国的新式码头》,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6 年版,P1
    3 参见《深圳经济特区港口管理条例》(1998 年)和《黑龙江省港口管理条例》(1996 年)。该条例中均将码头列为港口设施的一种。
     4 孙峻岩等:《浅析港口经济贡献的比较》,中国港口,2004.02,P26
     5 杜桂玲、陈良:《环渤海地区港口的发展与竞争》,中国港口 2004.03,P12
     6王诺 白景涛著:《世界老港城市化改造发展研究》,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4 年版,P1
    7 林国平 杜从原 曹宝根:《从港口的代际功能看港口功能的发展》 上海海事大学
     8 张萍 杨勇:《港口经济系统演化及其机制分析》,河海大学交通学院
     9王诺 白景涛著:《世界老港城市化改造发展研究》,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4 年版,P7
     10 朱晓宁:《集装箱多式联运通道规划理论与方法》,中国铁道出版社 2002, P1
    11 为论述方便,在不影响文章分析讨论和语义判断的情况下,本文以下许多地方都以“港口”来作为集装箱港口的简称。
    12 王学锋等编著:《国际物流地理》,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 P156
    13 韩增林:《集装箱港口运输体系的形成机制与布局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 P10
    
    14 王学锋等编著:《国际物流地理》,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 P25
    15 船舶总载重量是指船舶所能装载的各种重量如货物、燃料、淡水、食物、船员和旅客及行李的重量之和。
    
    16 韩增林:《集装箱港口运输体系的形成机制与布局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P37
    17 深圳特区报 2006 年 10 月 8 日 A1 版
    18 2006 年中国港口年鉴,中国港口杂志社, P430
     19毛业斌:《集装箱船舶的大型化提出的新的要求》, 航海技术 2006.01 ,P24
     20 见《世界集装箱港口 100 强排名表》,中国港口 2006.10 P35
     21 韩增林:《集装箱港口发展与布局研究》,海洋出版社 2006 版,P70
    
    22 翁克勤:《集装箱港口的发展》,《中国港口经济》,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5 版,P203
    23 石友服、周健:《周边国际大港争夺集装箱中转货源现状及趋势》, 中国港口 2004.02 P15
     24黄 勇,高 捷:《选择出口港的 DEA/AHP 综合评价模型》, 水运管理 2006.03
    
    25 竞明:《国际集装箱运输市场回顾与展望》,中国远洋航务公告,2006.02,P50
    26 中国社会经济调查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所:《2003-2004 中国港口行业码头行业研究报告》, P216
    27 2005 年中国港口年鉴,中国港口杂志社, P468
     28江焕平:《远洋集装箱运输船舶航次运行费用的控制》,中外船舶科技 2005.01 ,P14
    
    29中交第四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深圳港集装箱码头合理吞吐能力专题研究报告》,2003 年 12 月, P9
    30中交第四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前引文,2003 年 12 月, P10
    31 中交第四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 前引文 P11
     32宋炳良:《港口城市发展动态研究》,博士论文, P77
     33 张荣忠:《美国集装箱码头发展所面临的压力》,中国港口 2005.12,P51
     34 魏泓:《地主港模式在我国港口应用的研究》,上海海事大学硕士论文,P37
     35陈海华:《我国港口物流中海关通关的问题与改革措施探讨》,上海海事大学硕士论文, P19
    
    37查贵勇:《港口经济与上海港口经济发展》,港口经济,2003.05, P22-23
    38 单敏等:《关于港口经济与港口经济贡献的认识》, 水运科学研究所学报 2003.4,
    39 中交第四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盐田港对地区经济贡献(专题研究)》
    
    40赵鹏军,吕 斌:《港口经济及其地域空间作用:对鹿特丹港的案例研究》,人文地理 2005 年(5),P108
    41 孙峻岩等:《浅析港口经济贡献的比较》,中国港口,2004.2,P26
    
    42王诺 白景涛著:《世界老港城市化改造发展研究》,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4 年版, P3
    43吴松弟等:《中国经济百年拼图—港口城市及其腹地与中国现代化》,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6 年版, P119
     44 王辑宪:《从物流角度分析珠江三角洲集装箱港口的竞争和货主的选择》,见陈广汉等编:《提升大珠江三角洲国际竞争力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P333
     47 见《劫后釜山港》,蔡观译自《国际集装箱化》,中国港口 2004.02,P47
     48宋炳良:《港口城市发展动态研究》,复旦大学博士论文, P70
     49黄涛:《博弈论教程——理论、应用》,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4 P1
     51 吴松弟等:《中国经济百年拼图—港口城市及其腹地与中国现代化》,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6 年版 P76
     52 廖明中(综合开发研究院):《建设国际中转港需要那些条件》,《盐田港》2006.05
    
    53 见《中国港口》,2006.05, P14,编者按
    54 杨建勇:《现代港口发展的理论和实证研究》,上海海事博士论文, P29
    55 石应同(马士基公司):《未来十年全球集装箱港口、航运业的发展趋势》
    
    58 王洛林主编:《2003-2004 中国外商投资报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 年版,P398
    59 王洛林主编:前引文, P398
     60 李宏午:《招商港务的集装箱化之路》,中国港口 2006.8, P22
     61 李宏午:《招商港务的集装箱化之路》,中国港口 2006.8,P22
     62 张炳汉等:《加强深港港口合作,促进深圳港口发展——香港港口管理考察报告》,深圳交通局
     63 www.cosco.com/45years/cn/45years-pic6.htm 2006 年
    
    64 特华财经研究所:《中国港口及航运业研究报告》,2001
    65 数据来源于《2005 年中国港口年鉴》,中国港口杂志社,P298
    66 韩增林:《集装箱港口运输体系的形成机制与布局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P95
    67 中国物流与采购网 http://www.chinawuliu.com.cn/news/display.asp?id=38197&Flag=0
    68 国家信息中心中国经济信息网编:《2004 年中国行业发展报告——港口业》, 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5 年版,P107
    69 第一财经日报,2005-10-10
    70 《2006 中国港口年鉴》,中国港口杂志社, P491
     71见石友服、周健:《周边国际大港争夺集装箱中转货源现状及趋势》,中国港口 2004.02,P15
    
    72 根据中港协集装箱分会《2005 年中国主要港口集装箱码头吞吐量统计》整理而来 见《中国港口》 2006.1
    73 见《内贸集装箱装卸业务管理的有关规定(试行)》,2005 年中国港口年鉴,中国港口杂志社,P526
     74 深圳市交通局/深圳市港务管理局:《深圳市港口与航运发展报告》,2003 年,P20
     75 蔡昉 林毅夫:《中国经济》,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3 年版,P222
     76王洛林主编:《2003-2004 中国外商投资报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 年版, P414
    
    77胡根全:《沿海内贸集装箱运输市场》,水运管理 2006.02 P1
    78胡根全:前引文,P22
    80 柳鹏:《外资角逐中国大陆集装箱港口业 谁是大赢家》,中国港口 2005.10, P16
     81 武德春:《集装箱运输实务》, 机械工业出版社,P7
    1、 Esra Bennathan & A.A. Walters: Port Pricing and Investment Policy for Developing Countrie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UK, 1979.
    2、 Jan Owen Jansson &Dan Shneerson: Port Economics, MIT Press, 1982.
    3、 James M. Conville: Economics of Maritime Transport, Theory and Practice, Witherby &Co.,Ltd. London, 1999.
    4、 H.A.van Klink: The Port Network as a New Stage in Port Development: the Case of Rotterdam,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 vol. 30. 1998.
    5、 Economic And Social Commission For Asia And The Pacific& Korea Maritime Institute: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port tariffs in the escap region, UNITED NATIONS,2002
    6、 International Maritime Organization: Procedures For Port State Control, 2000 EDITION
    7、 Ximena Clark, David Dollar, and Alejandro Miccl: Maritime Transport Costs and Port Efficiency
    8、 Satoshi Inoue(Secretary General, IAPH): Port as Indispensable Partner of Maritime Transport, maritime Transport Committee ,OECD,Paris,16 July 2002
    9、 Kingsley E. Haynes& etc., Regional Port Dynamics in the Global Economy: the Case of Kaohsiung, Taiwan, Maritime Policy& Management, vol. 124. 1997.
    10、James Jixian Wang: A container load center with a developing hinterland: A case study of Hong Kong. Journal of transport geography 1998.03 263-275
    11、UNCTAD, Port Marketing and the Challenge of the Third Generation Port, 1992
    12、张丽君等著:《现代港口物流》,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5 年版,
    13、邹俊善著:《港口经济学》,人民交通出版社,1997 年版.
    14、王诺 白景涛著:《世界老港城市化改造发展研究》,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4 年版,
    15、中交第四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盐田港对地区经济贡献》
    16、中交第四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深圳港集装箱码头合理吞吐能力专题研究报告》,2003 年 12 月,
    17、中交第四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深圳港与周边集装箱港口关系分析》2003.12
    18、陈贻龙、邵振一主编:《运输经济学》,人民交通出版社 1999 年版
    19、荣朝和:《西方运输经济学》,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2 版
    20、魏际刚:《运输业发展中的制度因素》,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3 年版
    21、荣朝和:《西方运输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2 版
    22、郝寿义、安虎森等编:《区域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版
    23、吴松弟等:《中国经济百年拼图——港口城市及其腹地与中国现代化》,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6 版
    24、朱晓宁:《集装箱多式联运通道规划理论与方法》,中国铁道出版社 2002
    25、王学锋等编著:《国际物流地理》,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
    26、韩增林:《集装箱港口运输体系的形成机制与布局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3 年
    27、韩增林:《集装箱港口发展与布局研究》,海洋出版社 2006 版
    28、中国港口经济大丛书编委会:《中国港口经济》,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5 版
    29、《中国港口年鉴》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 年,中国港口杂志社,
    30、国家信息中心中国经济信息网编:《2004 年中国行业发展报告——港口业》, 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5 年版
    31、刘国光等主编:《中国经济蓝本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年,2004 年,2005 年
    32、深圳市交通局/深圳市港务管理局:《深圳市港口与航运发展报告》,2002 年,2003 年
    33、王辑宪:《从物流角度分析珠江三角洲集装箱港口的竞争和货主的选择》,见陈广汉等编:《提升大珠江三角洲国际竞争力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
    34、刘萍:《近代中国的新式码头》,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6 年版
    35、武德春:《集装箱运输实务》, 机械工业出版社
    36、黄涛:《博弈论教程——理论、应用》,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4
    37、(美)朱.弗登博格、(法)让.梯若尔:《博弈论》,黄涛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年版
    38、(日)日本海上集装箱协会编:《集装箱运输业务手册》,刘鼎铭等译,人民交通出版社 1986 年版
    39、(美)唐纳德 J.鲍尔索克斯、戴维 J.克劳斯著:《物流管理——供应链过程的一体化》,林国龙等译,机械工业出版社 1999 年版
    40、王洛林主编:《2003-2004 中国外商投资报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 年版
    41、蔡昉 林毅夫:《中国经济》,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3 年版
    42、黄继忠主编:《自然垄断与规制——理论与经验》,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4 年版
    43、李罗力、谢锦添编:《经济全球化与中国港口——2003 中国港口经济论坛文选》,香港科文出版公司 2004年版
    44、《长三角报告》编撰委员会:《长三角报告(2004)》,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 年版
    45、特华财经研究所:《中国港口及航运业研究报告》,2001
    46、中交协现代物流研究院等编:《我国物流发展现状及对策——国家六部委(局)现代物流工作座谈会文件汇编》,2001 年
    47、陈海华:《我国港口物流中海关通关的问题与改革措施探讨》,上海海事大学硕士论文,2005
    48、舒洪峰:《深圳以港口为核心的物流业发展》,暨南大学硕士论文,2000
    49、刘淼佳:《基于非聚合理论的货主选择港口的研究》,大连海事大学硕士论文,2002
    50、方敏:《基于供应链管理的港口竞争战略研究》,上海海事大学硕士论文,2004
    51、陈晓宁:《现代集装箱港口规划理论与经验分析》,同济大学硕士论文,2005
    52、许长新:《港航经济系统理论与数理模型研究》,河海大学博士论文 2001
    53、黄健元:《东亚地区国际港口集装箱运输竞争力比较研究》,河海大学博士论文 2004
    54、杨建勇 :《现代港口发展的理论和实证研究》,上海海事大学博士论文,2005
    55、宋炳良:《港口城市发展动态研究》,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0
    56、孔宪雷:《港口经济系统演化与优化研究》,河海大学博士论文,2005
    57、李峰:《自然垄断中的规制与有效竞争》,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5
    58、于良春:《自然垄断行业政府规制理论与政策研究》,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04
    59、黄健元:《东亚地区国际港口集装箱运输竞争力比较研究》,河海大学博士论文,2004
    60、吴国付:《区域港口建设项目投资风险的预警管理研究》,武汉理工大学博士论文,2006
    61、孙峻岩等:《浅析港口经济贡献的比较》,中国港口,2004.02
    62、杜桂玲、陈良:《环渤海地区港口的发展与竞争》,中国港口 2004.03,
    63、毛业斌:《集装箱船舶的大型化提出的新的要求》, 航海技术 2006.01
    64、石友服、周健:《周边国际大港争夺集装箱中转货源现状及趋势》, 中国港口 2004.02
    65、陈璨 :《釜山港竞争态势及其竞争策略的启示》,中国港口 2005.04
    66、黄 勇,高 捷:《选择出口港的 DEA/AHP 综合评价模型》, 水运管理 2006.03
    67、竞明:《国际集装箱运输市场回顾与展望》,中国远洋航务公告,2006.02
    68、江焕平:《远洋集装箱运输船舶航次运行费用的控制》,中外船舶科技 2005.01
    69、张荣忠:《美国集装箱码头发展所面临的压力》,中国港口 2005.12
    70、张荣忠:《新加坡港务公司的机动经营战略》,中国港口 2005.11
    71、罗国才、张晋元:《美国德港口管理体制》,中国港口 2005.04
    72、查贵勇:《港口经济与上海港口经济发展》,港口经济,2003.05
    73、单敏等:《关于港口经济与港口经济贡献的认识》,水运科学研究所学报 2003.04
    74、赵鹏军,吕 斌:《港口经济及其地域空间作用:对鹿特丹港的案例研究》 人文地理 2005 年(5)
    75、中国航海学会集装箱运输专业委员会:《21 世纪全球集装箱运输走势及其主要特点分析》 中国航海学会 2003 年度学术交流会论文集专刊
    76、《劫后釜山港》,蔡观译自《国际集装箱化》,中国港口 2004.02
    77、刘军:《论港口战略联盟的建立》,第三届中国物流学术年会论文集
    78、李宏午:《招商港务的集装箱化之路》,中国港口 2006.8
    79、张炳汉等:《加强深港港口合作,促进深圳港口发展——香港港口管理考察报告》,深圳交通局
    80、胡根全:《沿海内贸集装箱运输市场》,水运管理 2006.02
    81、柳鹏:《外资角逐中国大陆集装箱港口业 谁是大赢家》,中国港口 2005.10,
    82、吴颖高:《港口资源的优化配置》,中国港口 2004.2
    83、周盟农:《国内外港口基础建设投资比较分析》,珠江水运 2005-10
    84、张萍 杨勇:《港口经济系统演化及其机制分析》,河海大学交通学院
    85、杨 靳 邵哲平:《港口吞吐量计量预测分析》,中国航海 2005.03
    86、舒洪峰:《中国当前港口投资潜在风险分析》,中国港口 2006.02
    87、广东省港口协会:《北方四港考察报告》,中国港口 2006.02
    88、徐逸桥:《2005 年的台湾港口》,中国港口 2006.02
    89、胡放:《物流链整合战略——宁波港的集装箱发展战略之选择》,中国港口 2006.12
    90、安子伟:《船舶大型化趋势下我国港口格局的发展》,中国港口 2006.12
    91、吴颖高:《港口集疏运通道建设与市场整合(海上篇)》,中国港口 2004.09
    92、程学亮:《新亚欧大陆桥集装箱运输发展的现状与对策》,中国港口 2004.09
    93、史国光 朱善庆:《区域集装箱港口运输格局的变化趋势及发展对策》,中国港口 2003.09
    94、胡良德等:《长江集装箱运输市场分析》,中国港口 2005.02
    95、庄佩君、周甫宾:《港口组合发展模式探讨》,中国港口 2005.02
    96、徐剑华、严杏权:《世界航运市场 25 年风云变幻》,中国港口 2005.04
    97、石友服、周健:《论港口现代化和我国港口现代化的发展方向》,中国港口 2005.04
    98、张岸元:《我国自由贸易港区的近期发展与远景展望》,中国港口 2005.05
    99、石友服、周健:《我国八大集装箱港口在国际竞争中的定位及发展前景》,中国港口 2005.06
    100、 彭翠红:《国际港口管理体制及其改革趋势的评价》,中国港口 2004.02
    101、 杨晓慧:《香港与深圳两地港口集装箱物流发展研究》,大连海事大学硕士论文 2004
    102、 李峰:《自然垄断中的规制与有效充争》,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5
    103、 刘文忠 李南:《地主型港口模式及其福利经济学解释》,中国港口 20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