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户开放”与“特殊利益”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中叶,美国在东亚推行的基本政策是“门户开放”政策,日本推行的是以独占中国为基本目标的“大陆政策”,为了争夺在东亚中国的利益,两国之间进行了长期的争斗与妥协,不仅对中国,对东亚的国际关系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不过,在1905年日俄战争之前,为了共同对付俄国、英国等国在东亚的势力,美日两国之间的关系基本上是合作和相互利用的。但是在日俄战争之后,两国之间的冲突开始加剧,为争夺在东亚的利益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后,美日两国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发展,两国的东亚之争在中国问题上表现得很明显。一战时期是日本“大陆政策”实施侵略扩张的重要一步,日本不仅要把它在中国山东、南满、内蒙古东部等地的优势地位合法化,而且要把在这些地区的特殊利益扩大到全中国,有独霸中国之势。为此日本发动攻势,对中国提出了“二十一条”,与美国争夺引导中国参加一战的主动权。而美国的反应是企图在共同侵略中国的框架内抑制日本的扩张势头,不过最终美国出于全球战略的考虑,为避免在一战中两线作战,获得在中国的经济利益,阻止日俄联手抗美,同时亦因为日本成功的外交策略,与日本签订了《兰辛—石井协定》。美国以牺牲中国利益为代价,从承认日本在中国的部分地区享有特殊利益发展到承认日本在全中国有特殊利益,以确保日本在一战中不倒向德国。但《兰辛—石井协定》只是暂时缓和了美日两国之间的矛盾,并未解决两国之间的根本分歧,美日两国之间的争斗日益加剧,最后只能发展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兵戎相见。
     文章通过叙述美日两国签订《兰辛—石井协定》过程中的种种争斗,深入分析了美国对日本采取绥靖政策的原因,以及《兰辛—石井协定》对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美国“门户开放”政策和日本“大陆政策”的侵略本质以及东亚地区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
From the end of 19~(th) century to the mid-20~(th), the policy which America took to East Asia was "Open Door policy". And Japan's policy was "Mainland policy" which meant to occupy china exclusively. The two countries struggled and compromised for a long time, which had an important effect on th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not only for china but also for East Asia. However, before Japan had a war with Russia in 1905, Japan had a corporation and comprise with America to cope with Russia and UK. But after the war between Japan and Russia, America and Japan had more conflicts, because both of them wanted to get benefits from East Asia.
     After Word WarI, they had more conflict especially on the issues of china. During Word WarI, Japan implanted his "Mainland policy" which had an intention to legalize his benefits in Shandong province, Southern Man and the east of Inner Mongolia. What was more, Japan wanted to expand his special benefits to the whole china. With this purpose, Japan put forward "twenty one requirements" and took initiative to persuade china to take part in word warI. America meant to control Japan's aggression in the framework of mutual-aggression on china. But America finally signed the "Lansing - Ishii Agreement" with Japan in terms of his global strategy and his benefits in china together with Japan's successful diplomatic strategy. At the same time, America also intended to avoid fighting in both sides and stop Japan from resisting America with Russia. In the beginning, America just admitted that Japan only had some benefits in some regions of china and then America agreed that Japan had special benefits in whole china. This was on the cost of sacrificing the interests of china. All of this America had done was to make sure that Japan would not stand by Deutschland in Word WarI. But the "Lansing - Ishii Agreement" just eased the conflicts between them for the time being. And it couldn't solve their fundamental contradictions. Accompanied by their further conflicts, the two countries couldn't avoid fighting against each other in World Warn.
     This paper has a deep analysis on the reason why America took a appeasement policy to Japan which brought a lot of calamities for Chinese people by relating the conflicts between America and Japan during the course of signing the "Lansing - Ishii Agreement". It can help us to understand the aggressive nature of America's "Open Door policy" and Japan's "Mainland policy" and the complicate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in East Asia.
引文
[1]杨生茂主编:《美国外交政策史1775-1989》北京:新华出版1991年版,第9页。
    [2][美]孔华润(沃沦·I.科恩)主编:《剑桥美国对外关系史》(下卷)北京:新华出版2004年版,第27页。
    [3]金卫星:《从“门户开放”到世界贸易组织--20世纪美国全球扩张战略的历史轨迹》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绪论第2页。
    [1]沈予:《日本大陆政策史1868-1945》,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前言第4页。
    [2]米庆余:《日本近代外交史》,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前言第5页。
    [3]米庆余:《近代日本的东亚战略和政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前言第2页。
    [1][英]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天津编译中心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79页。
    [1][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历史》,吴象婴 梁赤民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312页。
    [2][英]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天津编译中心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81页。
    [3][美]福克讷:《美国经济史》下卷,王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第255页。
    [4][美]福克讷:《美国经济史》下卷,王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第257页。
    [1]美国资料,转引自[美]孔华润(沃沦·I.科恩)主编:《剑桥美国对外关系史》上卷,王琛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第292页。
    [2]美国资料转引自[美]福克讷:《美国经济史》下卷,王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第261页。
    [3][美]迈克尔·谢勒:《20世纪的美国与中国》,徐泽荣译,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1985年版,第34页。
    [4]U.S.Department of State,ed.:Foreign Relatiaons of the United States.Diplomatic Papers(以简称FRUS),1899,pp.129-130.
    [1]FRUS,1900,pp.299.
    [2]杨生茂等编:《美西战争资料选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87页。
    [3]费正清:《美国与中国》,张理京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年版,第305页。
    [4]陶文钊:《中美关系史(1911-1949)》上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6页。
    [5]李庆余:《争取大国地位--门户开放照会新论》,《南京大学学报》1999年第1期。
    [1]陶文钊:《中美关系史(1911-1949)》上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0页。
    [2]刘笑盈:《眺望珍珠港--美日从合作走向战争的历史透视》,北京:北京广播电视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第17页。
    [3]董小川:《关于美国对华门户开放政策的几个问题》,《美国研究》1998年第4期。
    [4][日]井上清:《日本帝国主义的形成》,宿久高等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页。
    [1][日]依田憙家:《日本帝国主义和中国1868-1945》,卞立强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3页。
    [2]《山县有朋意见书》第196-197、203页,转引自沈予:《日本大陆政策史1868-1945》,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52页。
    [1]余志森:《试论20世纪初美国的太平洋扩张战略》,《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3卷第6期。
    [1]美国资料,转引自王晓德:《美国文化与外交》,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年版,第27页。
    [2]John D.Martz and Lars Schoultz,eds.,latin America,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Inter-American System,Westview press,1980,pp.109.
    [1]参考刘笑盈:《眺望珍珠港-美日从合作走向战争的历史透析》,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第17-25页。
    [2]FRUS,1873,Volumel,pp.553-554.
    [3][日]信夫清三郎编:《日本外交史》上册,天津社会科学院日本问题研究所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157页。
    [1][苏]纳罗奇尼茨基等:《远东国际关系史》(第一册:从十六世纪末至1917年),北京外国语学院俄语系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第224页。
    [2]美国资料,转引自朱卫斌:《罗斯福的均势政策与中国东北的“完整”--以日俄战争为中心讨论》,陶文钊 姜振寰主编:《美国与20世纪亚洲的冲突和战争·论文集》,重庆:重庆出版集团 重庆出版社2006年版。
    [1]FRUS,1908,pp.510-512.
    [2][美]孔华润(沃沦·I.科恩)主编:《剑桥美国对外关系史》上册,王琛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第493页。
    [3]王芸生编著:《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第5卷,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2005年版,第170页。
    [4][美]李约翰:《清帝逊位与列强--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一段外交插曲(1908-1912)》,孙瑞芹、陈泽宪译,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2年版,第48页。
    [1]顾维钧:《顾维钧回忆录》第一册,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译,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3年版,第157页。
    [1]王芸生编著:《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第6卷,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2005年版,第75-78页。
    [2]Robert Lansing,War Memoirs of Robert Lansing,The Boss-Merrill Company publish,New York,1935,pp.282.
    [3]李祥林:《门户开放与中国》,北京: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第144页。
    [1]FRUS,1914,Supplement,pp.172.
    [2]The Papers of Woodrow Wilson,Volume 32,pp.323-324转引自秦珊:《美国威尔逊政府对华政策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79页。
    [3][美]保罗·S·芮恩施:《一个美国外交官使华记-1913-1919年美国驻华公使回忆录》,李抱宏,盛震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09页。
    [4]阎广耀 方生选编:《美国对华政策文件选编-从鸦片战争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北京:人民出版社1900年版,第500页。
    [1]阎广耀 方生选编:《美国对华政策文件选编-从鸦片战争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北京:人民出版社1900年版,第500页。
    [2]Robert Lansing,War Memoirs of Robert Lansing,The Boss-Merrill Company publish,New York,1935,pp.283-284.
    [3]FRUS,1915,pp.146.
    [4][美]孔华润(沃伦·I.科恩)主编:《剑桥美国对外关系史》下册,王琛 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第30页。
    [5][美]欧内斯特.梅、小詹姆逊.汤姆逊编:《美中关系史论:兼论美国与亚洲其它国家的关系》,齐文颖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第170页。
    [6][美]保罗·S·芮恩施:《一个美国外交官使华记-1913-1919年美国驻华公使回忆录》,李抱宏,盛震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18页。
    [1]FRUS,1915,pp.147.
    [2]FRUS,1914,Supplement,pp.190.
    [3][美]罗伊·沃森·柯里:《伍德罗·威尔逊与远东政策1913-1921》,张玮瑛,曾学白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第101页。
    [4]丁名楠等著:《帝国主义侵华史》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488-492页。
    [1]FRUS,1917,Supplementl,pp.108.
    [2]The Papers of Woodrow Wilson,Volume41,p.186转引自秦珊:《美国威尔逊政府对华政策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20页。
    [3]FRUS,1917,pp.48-49.
    [1][美]保罗·S·芮恩施:《一个美国外交官使华记-1913-1919年美国驻华公使回忆录》,李抱宏,盛震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228页。
    [2][美]保罗·S·芮恩施:《一个美国外交官使华记-1913-1919年美国驻华公使回忆录》,李抱宏,盛震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280页。
    [3]FRUS,1914,supplemem,pp.190.
    [4][美]罗伊·沃森·柯里:《伍德罗·威尔逊与远东政策1913-1921》,张玮琐,曾学白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补1994年版,第157页。
    [1][美]罗伊·沃森·柯里:《伍德罗·威尔逊与远东政策1913-1921》,张玮瑛,曾学白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第160页。
    [2][日]外务省编:《日本外交年表及主要文书》上卷第434-436页转引自复旦大学历史系中国近代史教研组编:《中国近代对外关系史资枓选辑(1840--1949)》第二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382-385页。
    [3][美]罗伊·沃森·柯里:《伍德罗·威尔逊与远东政策1913-1921》,张纬瑛,曾学白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补1994年版,第156页。
    [1][日]井上清:《日本帝国主义的形成》,宿久高等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24页。
    [2]王芸生编著:《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第7卷,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2005年版,第102页。
    [3][美]罗伊·沃森·柯里:《伍德罗·威尔逊与远东政策1913-1921》,张玮瑛,曾学白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第162页。
    [4][美]罗伊·沃森·柯里:《伍德罗·威尔逊与远东政策1913-1921》,张玮瑛,曾学白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第168页。
    [1]FRUS,The Lansing papers,1914-1920,Volume 2,pp.432-133.
    [2]Robert Lansing,War Memoirs of Robert Lansing,The Boss-Merrill Company publish,New York,1935,pp291.
    [3]王芸生编著:《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第7卷,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2005年版,第103页。
    [4]Robert Lansing,War Memoirs of Robert Lansing,The Boss-Merrill Company publish,New York,1935,pp.292.
    [5]FRUS,The Lansing papers,1914-1920,Volume 2.pp.434.
    [6]FRUS,The lansing papers,1914-1920,Volume 2.pp.434.
    [1]FRUS,The Lansing papers,1914-1920,Volume 2.pp.434.
    [2]日本外务省编纂:《日本外交文书》转引自刘世龙:《美日关系(1791-2001)》,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1年版,第226页。
    [3][日]信夫清三郎编:《日本外交史》上册,天津社会科学院日本问题研究所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424-425页。
    [4]Robert Lansing,War Memoirs of Robert Lansing,The Boss-Merrill Company publiSh,New York,1935,pp.293.
    [1][美]罗伊·沃森·柯里:《伍德罗·威尔逊与远尔政策1913-1921》,张玮瑛,曾学白译,北京:补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第164页。
    [2]FIUS,The Lansing papers,1914-1920,Volume 2,pp.435.
    [3]FRUS,The Lansing papers,1914-1920,Volume 2,pp.436.
    [4]FRUS,The Lansing papers,1914-1920,Voiume 2,pp.436.
    [1]FRUS,The Lansing papers,1914-1920,Volume 2,pp.440-441.
    [2]《原敬日记》Ⅶ,第245页,转引自[日]信夫清三郎编:《日本外交史》上册,天津社会科学院日本问题研究所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425页。
    [3]Robert Lansing,War Memoirs of Robert Lansing,The Boss-Merrill Company pub]ish,New York,1935,pp.298-301.
    [4]Robert Lansing,War Memoirs of Robert Lansing,The Boss-Merrill Company publish,New York,1935,pp.298-299.
    [5]FRUS,The Lansing papers,1914-1920,Volume 2,pp.447-449.
    [1]FRUS,1917,pp.265.
    [2][美]罗伊·沃森·柯里:《伍德罗·威尔逊与远尔政策1913-1921》,张玮瑛,曾学白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第168页。
    [3][美]罗伊·沃森·柯里:《伍德罗·威尔逊与远东政策1913-1921》,张玮琐,曾学白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第178页。
    [4]邓蜀生:《伍德罗·威尔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箣118页。
    [1]陶文钊:《中美关系史(1911-1949)》上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58-59页。
    [2]Robert Lansing,War Memoirs of Robert Lansing,The Boss-Merrill Company publish,New York,1935,pp.302-303.
    [3]王芸生编著:《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第7卷,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2005年版,第107页。
    [4]李祥麟:《门户开放与中国》,北京: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第149-150页。
    [5]阎广耀 方生 选译:《美国对华政策文件选编:从鸦片战争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508页。
    [1]王芸生编著:《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第7卷,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2005年版,第108页。
    [2]顾维钧:《顾维钧回忆录》第一册,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译,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3年版,第158页。
    [3]FRUS,The Lansing papers,1914-1920,Volume 2,pp.451.
    [4]FRUS,The Lansing papers,1914-1920,Volume 2,pp.452-453.
    [1][美]保罗·S·芮恩施:《一个美国外交官使华记-1913-1919年美国驻华公使回忆录》,李抱宏,盛震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235页。
    [2][美]保罗·S·芮恩施:《一个美国外交官使华记-1913-1919年美国驻华公使回忆录》,李抱宏,盛震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238-239页。
    [3][美]保罗·S·芮恩施:《一个美国外交官使华记-1913-1919年美国驻华公使回忆录》,李抱宏,盛震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238页。
    [4]FRUS,1917,pp.272.
    [1][美]保罗·S·芮恩施:《一个美国外交官使华记-1913-1919年美国驻华公使回忆录》,李抱宏,盛震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240页。
    [2][美]威罗贝:《外人在华特权利益》,王绍坊译,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1957年版,第234页。
    [3][美]保罗·S·芮恩施:《一个美国外交官使华记-1913-1919年美国驻华公使回忆录》,李抱宏,盛震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241页。
    [4]FRUS,1918,Volumol,pp.222.
    [1]常城·崔丕:《世界列强与东北--“九·一八”事变前日本和欧美列强对东北的争夺》,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年版,第185页。
    [2][日]樋口弘:《日本对华投资》,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154页,转引自程道德 等编:《中华民国外交史资料选编(1911-1919)》(一),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381页。
    [3][日]信夫清三郎编:《日本外交史》上册,天津社会科学院日本问题研究所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437页。
    [4]常城·崔丕:《世界列强与东北--“九·一八”事变前日本和欧美列强对东北的争夺》,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年版,第185页。
    [5][日]信夫洁三郎编:《日本外交史》上册,天津社会科学院日本问题研究所译,北京:商务印II馆1980年版,第437页。
    [1]《西原借款回忆》转引自手芸生编著:《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第7卷,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2005年版,第238页.
    [2]王芸生编著:《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第7卷,北京:二联书店出版社2005年版,第167页。
    [3]王芸生编著:《八十年来中国与日本》第7卷,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2005年版,第156-160页。
    [1]常城·崔丕:《世界列强与东北--“九·一八”事变前日本和欧美列强对东北的争夺》,北 。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年版,第188页。
    [2]程道德等编:《中华民国外交史资枓选编(1911-1919)》(一),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380页。
    [3]林明德:《近代中日关系史》,台北:台湾三民书局出版社2005年版,第91页。
    [4]日本资料,转引自l9[日]今井清一:《日本近现代史》第2卷,杨孝臣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108页。
    [1]程道德等编:《中华民国外交史资料选编(1911-1919)》(一),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388-390页。
    [2]程道德等编:《中华民国外交史资枓选编(1911-1919)》(一),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402页。
    [3]王芸生编著:《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第7卷,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2005年版,第252-261页。
    [4]石源华:《中华民国外交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筇147页。
    [1][美]保罗·S·芮恩施:《一个美国外交官使华记-1913-1919年美国驻华公使回忆录》,李抱宏,盛震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239页。
    [2][美]保罗·S·芮恩施:《一个美国外交官使华记-1913-1919年美国驻华公使回忆录》,李抱宏,盛震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240页。
    [1][美]保罗·S·苘恩施:《一个美国外交官使华记-1913-1919年美国驻华公使回忆录》,李抱宏,盛震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238页。
    [2][美]保罗·S·苘恩施:《一个美国外交官使华记-1913-1919年美国驻华公使回忆录》,李抱宏,盛震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238页。
    [3][美]威罗贝:《外人在华特权和利益》,王绍坊译,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234页。
    [1]秦珊:《美国威尔逊政府对华政策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50页。
    [2][美]威罗贝:《外人在华特权和利益》,王绍坊译,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228页。
    [3][美]罗伊·沃森·柯里:《伍德罗·威尔逊与远尔政策1913-1921》,张玮瑛,曾学白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第169页。
    [4][美]威罗贝:《外人在华权利和利益》,于纠坊译,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1957年版,第23(-237页。
    [1]王铁崖选译 世界史资料丛刊:《1914到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43页。
    [2]阿瑟·林克等:《1900年以来的美国史》上册,刘绪贻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217页。
    [3]FRUS,1917.Supplementl,The Word War.pp.195.
    [1][美]托马斯·帕特森等:《美国外交政策下》,李庆余泽,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391-392页。
    [2][美]孔华润(沃沦·Ⅰ.科恩)主编:《剑桥美国对外关系史》(下卷),王琛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第35页。
    [3][英]A.J.P泰勒:《争夺欧洲霸权的斗争1848-1918)),沈苏儒泽,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615页。
    [4][美]阿瑟·林克等:《1900年以来的美国史》上册,刘绪贻泽,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245页。
    [5]王祖绳主编:《国际关系史》第3卷(1871-1918),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5年版,筇436页。
    [1]王晓德:《梦想与现实:威尔逊理想主义外交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213页。
    [2]F.Rhea Dulles,Behind the Open Door,America and China,1905-1921,Pittsburgh.1971,pp.46.
    [1]豪斯文件 转引自[美]罗伊·沃森·柯里:《伍德罗·威尔逊与远东政策1913-1921》,张玮瑛,曾学白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第103页。
    [2]Robert Lansing,War Memoirs of Robert Lansing,The Boss-Merrill Company publiSh,New York,1935,pp.293.
    [3]顾维钧:《顾维钧回忆录》第一册,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译,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3年版,第159页。
    [4]顾维钧:《顾维钧闩忆录》第一册,中国十卜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译,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3年版,第159页。
    [5]FRUS,1914,Supplement,pp.189-190.
    [1][美]罗伊·沃森·柯里:《伍德罗·威尔逊与远东政策1913-1921》,张玮瑛,曾学白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第169页。
    [2][苏]纳罗奇尼茨基等:《远东国际关系史》(第一册:从十六世纪末至1917年),北京外国语学院俄语系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第378页。
    [3][美]欧内斯特.梅、小詹姆逊.汤姆逊编:《美中关系史论:兼论美国与亚洲其它国家的关系》,齐文颖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60页。
    [1][美]欧内斯特·梅、小詹姆逊·汤姆逊编:《美中关系史论:兼论美国与亚洲其它国家的关系》,齐文颖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68页。
    [2][美]欧内斯特·梅、小詹姆逊·汤姆逊编:《美中关系史论:兼论美国与亚洲其它国家的关系》,齐文颖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71页。
    [3][美]罗伊·沃森·柯里:《伍德罗·威尔逊与远东政策1913-192l》,张玮瑛,曾学白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第101页。
    [1][美]罗伊·沃森·柯里:《伍德罗·威尔逊与远东政策1913-1921》,张玮瑛,曾学白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第178页。
    [2]Robert Lansing,War Memoirs of Robert Lansing,The Boss-Merrill Company publish,New York,1935,pp.304.
    [3]详细内容参考刘世龙:《美日关系(1791-2001)》,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第212-216页。
    [4]详细内容参考刘世龙:《美日关系(1791-2001)》,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第282-283页。
    [1][美]罗伊·沃森·柯里:《伍德罗·威尔逊与远东政策1913-1921》,张玮瑛,曾学白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第158页。
    [1]王芸生编:《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第7卷,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2005年版,第32--34页。
    [2][日]今井清一:《日本近现代史》第2卷,杨孝臣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96页。
    [3][苏]纳罗奇尼茨基等:《远东国际关系史》(第一册:从十六世纪末至1917年),北京外国语学院俄语系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第374页。
    [4]沈予:《日本大陆政策史(1868-1945)》,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211页。
    [5][美]罗伊·沃森·柯里:《伍德罗·威尔逊与远东政策1913-1921》,张玮瑛,曾学白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第160页。
    [6]刘世龙:《美日关系(1791-2001)》,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1年版,第284页。
    [1][日]信夫洁三郎编:《日本外交史》上册,天津社会科学院日本问题研究所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410页。
    [2][日]信夫清三郎编:《日本外交史》上册,天津社会科学院日本问题研究所泽,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412页。
    [1]王芸生编著:《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第7卷,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2005年版,第72-73页。
    [2]顾维钧:《顾维钧回忆录》第一册,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译,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3年版,第160页。
    [3][美]保罗·S·芮恩施:《一个美国外交官使华记-1913-1919年美国驻华公使回忆录》,李抱宏,盛震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07页。
    [4]王芸生编著:《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第7卷,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2005年版,第73-75页。
    [5][美]威罗贝:《外人在华特权利利益》,王绍坊译,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228页。
    [6]秦珊:《美国威尔逊政府对华政策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43页。
    [1]刘笑盈:《眺望珍珠港--美日从合作走向战争的历史透视》,北京:北京广播电视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第43页。
    1,Papers Relating to the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1900-1920.
    2、程道德等编:《中华民国外交史资料选编(1911-1919)》,(一)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3、王铁崖编:《中外旧约章汇编》一二三册,北京:三联书店1982年版。
    4、黄纪莲编:《中日“二十一条”交涉史料全编(1915-1923)》,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5、复旦大学历史系中国近代史教研组编:《中国近代对外关系史资料选辑(1840-1949)》上卷第二分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
    6、王芸生编著:《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北京:三联书店2005年版。
    7、王铁崖选译:《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世界史资料丛刊近代史部分,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8、复旦大学历史系中国近代史教研组编:《中国近代对外关系史资料选辑(1840-1949)》上卷第二分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
    9、日本防卫厅战史室编纂:《日本军国主义侵华资料长编》上册,天津市政协编译委员会译校,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10、阎广耀 方生 选译:《美国对华政策文件选编:从鸦片战争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11、世界知识出版社编辑:《国际条约集(1872-1916)》,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6年版。
    1、 Robert Lansing,The Peace Negotiations:a Personal Narrative,Kessinger Publishing,2004
    2、 John D.Martz and Lars Schoultz,eds.,latin America,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Inter-American System,Westview press,1980
    3、 Li Tien-Yi,Woodow Wlson's China Policy,1913-1917,New York,Octagon Books,1952
    4、 A.Whintney Griswold,The Far Eastern Policy of the United States,New York,1938
    5、 Robert Lansing,War Memoirs of Robert Lansing,The Boss-Merrill Company publish New York,1935
    6,Johnson,Myron M,League of Nations:A Review of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from1914-1921,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Press,1971
    7,Carl Walter Young,Japan's Special Position in Manchuria,Ayer Publishing,1979
    8,Willfried H.Callcott,The Caribbean Policy of the United States,1890-1920 Baltimore,1942
    9,Kahn,Helen D.,The Great Game of Empire:Willard Straight and American Far Eastern Policy.Ph.D.Dissertation,Cornell University,1986
    10,Jerry Israel,Progressivism and the Open Door,America and China 1905-1931,Pittsburgh,Pa,1971
    11,Dulles,foster R,American's Rise to World Power,New York,1955
    12,Duroselle,Jean-Baptise,From Wilson to Roosevelt:Foreign Policy of the United States1913-1945,london,1964
    13,Whitney A.Griswold,The Far Eastern Policy of the United States,New York,1938
    14,Kannan,George,American Diplomacy1900-1950,Chicago,1970
    15,Emily S.Rosenberg,Spreading the American Dream,American Economic and Cultural Expansion,1890-1945,Published in Canada by Harper Collins Canada ltd,1982
    16,Akira Iriye,Across the Pacific:an Inner History of American-East Asian Relations,New York,1968
    17,Richade D·Burns and Edward M.Bennett,Doplomats in Crisis:United States-Chinese-Japanese Relations 1919-1941,California,1971
    18,Norman A·Graeloner,An UncertainTradition,American Secretaries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New York,1961
    19,William A·Williams,The Tragedy of American Diplomacy,New York,1959
    20,Norman A Graebuer,Tradition and Values:American Diplomacy 1865-1945,New York,1985
    21,Harold and M·Sprout,Toward a New Order of Sea Power,American Naval Policy and the World Scene 1918-1922,New Jersey,1946
    22、[英]保罗·旨尼迪:《大国的兴衰》,天津编译中心泽,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23、[美]罗伊·沃森·柯里:《伍德罗·威尔逊与远东政策1913-1921》,张玮琐,曾学白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
    24、[美]保罗·S·芮恩施:《一个美国外交官使华记-1913-1919年美国驻华公使回忆录》,李抱宏,盛震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25、[苏]纳罗奇尼茨基等:《远东国际关系史》(第一册:从十六世纪末至1917年),北京外国语学院俄语系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
    26、[美]福克讷:《美国经济史》下卷,王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
    27、[日]依田憙家:《日本帝国主义和中国1868-1945》,卞立强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28、[日]信夫清三郎编:《日本外交史》上册,天津社会科学院日本问题研究所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29、[美]韩德:《一种特殊关系的形成-1914年前的美国与中国》,项立岭、林勇军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30、[美]李约翰:《清帝逊位与列强--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一段外交插曲(1908-1912)》,孙瑞芹、陈泽宪译,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
    3l、[美]托马斯·帕特森等:《美国外交政策》下册,李庆余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
    32、[美]威罗贝:《外人在华特权和利益》,王绍坊译,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版。
    33、[英]A.J.P泰勒:《争夺欧洲霸权的斗争,1848-1918)),沈苏儒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
    34、[美]阿瑟.林克等:《1900年以来的美国史》上册,刘绪贻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
    35、[美]欧内斯特·梅、小詹姆逊·汤姆逊编:《美中关系史论:兼论美国与亚洲其它国家的关系》,齐文颖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36、[美]孔华润(沃伦·Ⅰ.科恩)主编:《剑桥美国对外关系史》上下册,王琛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
    37、[日]依田熹家:《简明日本通史》卞立强,李天工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38、[日]坂本太郎:《日本史概说》,汪向荣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
    39、[美]肯尼斯·韩歇尔:《日本史:从石器时代到超级强权》,李忠晋译,台北:巨流图书公司2005年版。
    40、[美]泰勒·丹涅特:《美国人在东亚》,姚曾庾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41、[美]孔华润:《美国对中国的反应》,张静尔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42、[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历史》,吴象婴 梁赤民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43、[美]迈克尔·谢勒:《20世纪的美国与中国》,徐泽荣译,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1985年版。
    44、[美]费正清:《美国与中国》,张理京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年版。
    45、[日]高桥幸八郎·永原庆二:《日本近现代纲要》,谭秉顺译,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46、[日]加藤祐三:《东亚近代史》,蒋丰泽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47、[日]今井清一:《日本近代史》第2卷,杨孝臣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48、[日]井上清:《日本帝国主义的形成》,宿久高等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49、[美]沃尔特·拉塞尔·米德:《美国外交政策及其如何影响了世界》,曹化银译,中信出版社/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50、王玮:《美国对亚太政策的转变:1776-1995},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5l、杨生茂主编:《美国外交政策史:1775-1989},北京:新华出版社1991年版。
    52、黄尊严:《日本与山东问题(1914-1923)》,济南:齐鲁书社2004年版。
    53、王晓德:《美国文化与外交》,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年版。
    54、资中筠:《资中均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55、陶文钊姜振寰主编:《美国与20世纪亚洲的冲突和战争》,重庆:重庆出版集团重庆出版社2006年版。
    56、孙毓棠:《抗戈集》,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1年版。
    57、吴廷穋主编:《日本近代化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58、秦珊:《美国威尔逊政府对华政策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59、王新生:《日本简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60、刘笑盈:《眺望珍珠港--美日从合作走向战争的历史透视》,北京:北京广播电视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
    61、刘建强编著:《新编日本史》,上海: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年版。
    62、金卫星:《从“门户开放”到世界贸易组织--20世纪美国全球扩张战略的历史轨迹》,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63、米庆余:《日本近代外交史》,大沖:南开大学出版社1988午版。
    64、梁碧莹:《龙与鹰:中美交往的历史考察》,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65、陶文钊:《中美关系史(1911-149)》上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66、王晓德:《梦想与现实:威尔逊“理想主义”外交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67、米庆余:《近代日本的东亚战略和政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68、沈予:《日本大陆政策史(1868-1945)》,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69、刘世龙:《美日关系(1791-2001)》,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1年版.
    70、陶文钊仲掌声主编:《中美关系100年》,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71、陶文钊 梁碧莹主编:《美国与近代中国》,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72、杨生茂等编:《美西战争资料选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73、万峰:《日本近代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8年版。
    74、俞辛焞:《近代日本研究集》,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75、常城·崔丕:《世界列强与东北--“九·一八”事变前日本和欧美列强对东北的争夺》,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年版。
    76、朱卫斌:《西奧多·罗斯福与中国》,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77、王祖绳主编:《国际关系史》第3卷(1871-1918),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5年版。
    78、顾维钧:《顾维钧回忆录》第一册,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译,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3年版。
    79、石源华:《中华民国外交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80、吴东之主编:《中国外交史--中华民国时期(1911-1949)》,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81、邓蜀生:《伍德罗·威尔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82、李祥麟:《门户开放与中国》,北京: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
    83、丁名楠等:《帝国主义侵华史》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84、林明德:《近代中日关系史》,台北:台湾三民书局出版社2005年版。
    85、杨生茂等编:《美西战争资料选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86、吕万和:《简明日本近代史》,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87、吴廷谬主编:《日本史》,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88、郑樑生编著:《日本史:现代化的东方文明国家》,台北市: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版.
    89、余志森主编:《美国通史:崛起和扩张的年代1898-1929))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
    1,J.Chal Vinson:The Annulment of the Lansing-lshii Agreement The Pacific Historical Review,Vol.27,No.1(Feb.,1958),pp.57-69
    2,Werner Levi:American Attitudes toward Pacific Islands,1914-1919 The Pacific Historical Review,Vol.17,No.1(Feb.,1948),pp.55-64
    3,Burton F.Beers:Robert Lansing's Proposed Bargain with Japan The Pacific Historical Review,Vol.26,No.4(Nov.,1957),pp.391-400
    4,Jeffrey J.Safford;Experiment in Containment:The United States Steel Embargo and Japan,1917-1918 The Pacific Historical Review,Vol.39,No.4(Nov.,1970),pp.439-451
    5,James Brown Scott:Th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of Japan,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Vol.12,No.1(Jan.,1918),pp.151-156
    6,George T.Mazuzan:"Our New Gold Goes Adventuring":The American International Corporation in China The Pacific Historical Review,Vol.43,No.2(May,1974),pp.212-232
    7,Dean C.Allard:Anglo-American Naval Differences During World War I Military Affairs,Vol.44,No.2(Apr.,1980),pp.75-81
    8,Mark Carter Mills:The Mandatory System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Vol.17,No.1(Jan.,1923),pp.50-62
    9,Quincy Wright:Sovereignty of the Mandates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Vol.17,No.4(Oct.,1923),pp.691-703
    10,Sandra Wilson:The Manchurian Crisis and Moderate Japanese Intellectuals:The Japan Council of the Institute of Pacific Relations Modern Asian Studies,Vol.26,No.3(Jul.,1992),pp.507-544
    11,James Brown Scott:The Cancellation of the Lansing-Ishii Agreement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Vol.17,No.3(Jul.,1923),pp.510-512
    12,Franz Michael:Japan's "Special Interests" in China Pacific Affairs,Vol.10,No.4(Dec.,1937),pp.407-411
    13,Charles G.Fenwick:Law the Prerequisite of an International Court Annal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Vol.96,The Place of the United States in a World Organization for the Maintenance of Peace(Jul.,1921),pp.118-123
    14,E.Wilder Spaulding:The Publication of the Diplomatic Papers of Other Governments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Vol.41,No.2(Apr.,1947),pp.365-377
    15,George Graflon Wilson:Regional Understandings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Vol.27,No.2(Apr.,1933),pp.310-311
    16,Robert J.Kerner,William Henry Chamberlin,O.L.,L.E.Hubbard,A.W.Canniff:Comment and Correspondence -American's interest and Britain's policy Pacific Affairs,Vol.11,No.3(Sep.,1938),pp.363-382
    17,E.T.Williams:The Development of Japan 不得Geographical Review,Vol.10,No.2(Aug.,1920),pp.114-115
    18,William Appleman Williams:China and Japan:A Challenge and a Choice of the Nineteen Twenties The Pacific Historical Review,Vol.26,No.3(Aug.,1957),pp.259-279
    19,Kenneth Colegrove:The New Order in East Asia The Far Eastern Quarterly,Vol.1,No.1(Nov.,1941),pp.5-24
    20,J.A.S.Grenville:Diplomacy and War Plans in the United States,1890-1917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Historical Society,5th Ser.,Vol.11,1961(1961),pp.1-21
    21,Geoffrey Hudson:The Far East at the End of the First World War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History,Vol.4,No.2(Apr.,1969),pp.165-179
    22,Clarence B.Davis:Limits of Effacement:Britain and the Problem of American Cooperation and Competition in China,1915-1917 The Pacific Historical Review,Vol.48,No.1(Feb.,1979),pp.47-63
    23,Henry E Merrill:Present Conditions in China Political Science Quarterly,Vol.36,No.4(Dec.,1921),pp.642-662
    24,Quincy Wright:Some Legal Consequences if Extraterritoriality is Abolished in China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Vol.24,No.2(Apr.,1930),pp.217-227
    25,Quincy Wright:Territorial Propinquity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Vol.12,No.3(Jul.,1918),pp.519-561
    26,William Brandt:The United States,China,and the World Market Pacific Affairs,Vol.13,No.3(Sep.,1940),pp.279-319
    27,Harold M.Vinacke:Implications of Japanese Foreign Policy for the Philippines and Southeastern Asia Annal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Vol.226,Southeastern Asia and the Philippines(Mar.,1943),pp.50-61
    28,Yasaka Takaki:World Peace Machinery and the Asia Monroe Doctrine Pacific Affairs,Vol.5;No.11(Nov.,1932),pp.941-953
    29,Geddes W.Rutherford:Spheres of Influence:An Aspect of Semi-Suzerainty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Vol.20,No.2(Apr.,1926),pp.300-325
    30,Charles Nelson Spinks:The Liberal Myth in Japan Pacific Affairs,Vol.15,No.4(Dec.,1942),pp.450-456
    31,Quincy Wright:An American View of Far Eastern Problems International Affairs(Royal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Affairs 1931-1939),Vol.14,No.1(Jan.- Feb.,1935),pp.69-88
    32,John H.Spencer:The Monroe Doctrine and the League Covenant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Vol.30,No.3(Jul.,1936),pp.400-413
    33,Edwin Borchard:Treaties and Executive Agreements:A Reply The Yale Law Journal,Vol.54,No.3(Jun.,1945),pp.616-664
    34,Stephen R.Munzer,James W.Nickel:Does the Constitution Mean What It Always Meant?Columbia Law Review,Vol.77,No.7(Nov.,1977),pp.1029-1062
    35,Richard M.Abrams:United States Intervention Abroad:The First Quarter CenturyThe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Vol.79,No.1(Feb.,1974),pp.72-102
    36,Bernadotte E.Schmitt:American Neutrality,1914-1917 The Journal of Modern History,Vol.8,No.2(Jun.,1936),pp.200-211
    37,Saichiro Takashima:Emergency Financial Measures of Japan 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Vol.26,No.3(Mar.,1918),pp.302-307
    38,George A.Finch:American Diplomacy and the Financing of China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Vol.16,No.1(Jan.,1922),pp.25-42
    39、章伯锋:《试论一九一七年所谓“参战问题”的实质》,《史学月刊》1965年第3期。
    40、张福财:《齐默尔默电报泄密与美国参战--试析一战后期美国缘何参战》,《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年第20卷第1期。
    41、李庆余:《19世纪末美国扩张主义思潮论析--兼评“门户开放”史学》,《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3期。
    42、杨令侠:《试析美国“门户开放”政策》,《历史教学》1984年第12期。
    43、吴机鹏:《评美国第二次“门户开放”政策照会》,《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2期。
    44、汪熙:《略论中美关系史的几个问题》,《世界历史》1979年第3期。
    45、邹明德:《美国“门户开放”政策起源研究》,《中美关系史论文集》第2辑重庆出版社1988年版。
    46、向荣:《论门户开放政策》,《世界历史》1980年第5期。
    47、丁名楠、张振鹄:《中美关系史研究:向前推进还是向后倒退?评(略论中美关系史的几个问题)》,《近代史研究》1979年第2期。
    48、金卫星:《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目标定位辨析》,《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
    49、张小路:《中国对“门户开放”政策的反应》,《社会科学战线》1998年第2期。
    50、余志森:《试论20世纪初的美国太平洋扩张战略》,《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3卷第6期。
    51、陶文钊:《二十世纪初美日在东亚的竞争》,《世界历史》1992年第3期。
    52、薛子奇 周 彦:《海外雄飞论--日本“大陆政策”的思想渊源》,《北方论丛》1997年第1期。
    53、周颂伦:《近代日本的基本国策--大陆政策》,《江海学刊》2004年第l期。
    54、唐若玲:《略论日本大陆政策形成的历史原因》,《海南师院学报》1997年第l期。
    55、翟文奇:《日本“大陆政策”形成的基础与思想渊源》,《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
    56、裴长洪:《西原借款与中国军阀的派系斗争》,《河北学刊》1983年第4期。
    57、金卫星:《“门户开放”:20世纪上半叶美国扩张战略的历史轨迹》,《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
    58、仝哗 王继东:《论威尔逊主义及其影响》,《成都教育学院学报》 2005年第19卷第4期。
    59、王小侠:《论威尔逊的全球主义》,《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2卷第2期。
    60、刘自强:《论20世纪初期美国对日政策的演变》,《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61、金卫星:《建国以来“门户开放”政策研究评述》,《史学月刊》1999年第4期.
    62、杨春龙:《国内威尔逊理想主义外交研究》,《历史教学问题研究》2004年第2期。
    63、董小川:《关于美国对华门户开放政策的几个问题》,《美国研究》1998年第4期。
    64、毛锐:《二十年来“门户开放”政策研究综述》,《东方论坛》1999年第4期。
    65、赵小兰:《从实力地位看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
    66、傅德华傅俊:《百年来“门户开放”政策研究概述》,《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5卷第1期。
    67、朱安文:《“门户开放政策”与“新门户开放主义”》,《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5年第27卷第4期。
    68、翟国璋许文:《“门户开放”政策新论》,《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7卷第2期。
    69、杨春龙:《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美国的“不偏不倚”浅析》,《徐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6期。
    70、吴瑞杨春龙:《略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的调停外交》,《江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2期。
    71、王善中:《第一次世界大战美日两国在华之斗争》,《历史教学》1984年第3期。
    72、王善中:《<兰辛--石井协定>签订前后》,《世界史研究动态》1983年第12期。
    73、刘笑盈:《<兰辛--石井协定>评述》,《史学月刊》1989年第4期。
    74、唐济生:《威尔逊的“十四点”与美国外交》,《山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3期。
    75、黄文治:《美国在中日“二十一条”交涉中态度的历史考察》,《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
    76、郭玉富张根生:《也谈中日二十一条交涉与袁世凯帝制的关系》,《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
    77、吴元康高红:《一部精心整理的民国史专题资料集--《中日“二十一条”交涉史料全编(1915-1923)》评价》,《安徽农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
    78、赵毓坤:《简析中日关于“二十一条”中的铁路交涉》,《民国档案》1999年第3期。
    79、金光耀:《顾维钧与中美关于“二十一条”的外交活动》,《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5期。
    80、侯银厚刘维君:《美国为何在<兰辛--石井协定>中对日妥协》,《历史教学》2002年第7期。
    81、朱寒冬:《民族屈辱与抗战的历史回望--评<中日“二十一条”交涉史料全编(1915-1923)>》,《党史纵览》2003年第5期.
    82、王晓德:《美国对伍德罗·威尔逊外交的研究》,《世界史研究动态》1992年第2期。
    83、王晓德:《一面历史的镜子:评伍德罗·威尔逊的“使命观”》,《世界历史》1993年第2期。
    84、关勋夏:《美国为夺取世界霸权而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学历史教学》1958年第3期。
    85、史煦光:《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美国的“中立”与参战》,《世界历史》1985年第10期。
    86、史煦光:《再论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美国的“中立”与参战》,《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3期.
    87、杨春龙:《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对战争结局的构想和实践》,《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2期。
    88、董继民董俊霞:《论一战外交与中国》,《山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1期。
    89、唐启华:《“北洋外交”研究评价》,《历史研究》2004年第1期.
    90、张小路:《中国参战与美国--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中美关系》,《民国档案》 1994年第2期.
    91、陈从阳高永鑫:《美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原因探析》,《咸宁学院学报》 2007年第27卷第1期。
    92、藏运祜:《近现代日本亚太政策的演变-特征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0卷第1期。
    93、臧运祜:20世纪前半期的中日美三角关系述论》,《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37卷第6期.
    94、徐振伟,黄祥泉:《20世纪初美国的东亚政策分析》,《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第21卷第3期.
    95、张建人:《二战以前日本在中国东北的特殊利益与日美沖突的源流》,《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2期。
    96、蔡佳禾:《二十世纪美国在东亚的战略优先选择》,《美国研究》1991年第3期。
    97、迟东丰:《论20世纪初美国与日俄争夺中国东北问题》,《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报》2000年第1期。
    98、朱卫斌:《罗斯福纵日侵朝政策及其对中国的影响--塔夫脱一桂太郎备忘录新解》,《学术研究》2005年第8期。
    99、朱卫斌:《争夺中国东北:1900至1903年的美国对俄外交》,《史学集刊》2004年第2期。
    100、杨光:《疏远、对立与妥协--1895至1922年的美日关系》,《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第18卷第1期.
    101、高乐才:《日俄战争前后美国远东扩张政策与日美对中国东北铁路的争夺》,《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102、董小川:《论20世纪初期的美俄关系》,《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3期。
    103、武心波:《浅议日本外交的“两面性”》,《国际观察》2001年第1期。
    104、藏秀玲 宋小霞:《日本政治文化对外交政策的影响》,《东北亚论坛》2006年第15卷第1期。
    105、张震:《试析文化因素与日本对外政策的相关陸》,《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年第26卷第1期。
    106、刘自强:《20世纪初期日本对俄政策的演变》,《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3卷第4期。
    107、陈会颖:《日本民族的文化心里对日本外交关系的影响》,《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0卷第5期。
    108、宋建设:《日本大陆政策、俄国远东政策与中国东北》,《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109、李朋:《日俄战争期间美国的东北亚政策》,《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6年第16卷第3期。
    110、朱海燕:《日俄战争后日俄美的东北亚政策》,《日本学论坛》2005年第1期。
    111、周颂伦:《最初的倾轧--日美关系的历史回顾与经验总结》,《世界历史》1998年第5期。
    112、黄定大:《论日本人陆政策与俄国远东政策》,《东北亚论坛》2005年第14卷第4期。
    113、赵波:<<略论日本军国土义思想的形成》,《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6卷第1期。
    114、潘德吕:《日俄战争时期日美关系研究论述》,《锦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1年第23 卷第4期.
    115、陈中如:《“府院之争”之由来及实质》,《文教资料》2006年第2期。
    116、蔡萌:《第一次世界大战与布赖恩的和平外交》,《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增刊。
    117、高芳英:《第一次世界大战对美国经济的影响》,《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3期。
    118、李娟:《浅析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奉行“中立”政策的原因》,《天津成人高等学校联合学报》1999年第1卷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