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至19世纪中叶亚洲贸易网络下的中暹双轨贸易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16世纪初,当西方探险者到达的时候,亚洲存在着以中国为核心的、与亚洲全境密切联系的朝贡贸易体制,于是西方商人一方面参与亚洲朝贡贸易体系,另一方面又以各种方式,从公平贸易到诉诸武装,从要求通商到索占领土,参与亚洲市场,将亚洲拉入世界贸易网络之中。于是,在亚洲,处于主体地位的朝贡贸易继续发展,私人贸易也更加兴旺繁荣,这是16至19世纪中叶的亚洲贸易网络最明显的特征。中暹双轨贸易作为亚洲贸易网络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朝贡贸易与私人贸易始终并行并此消彼长。相比较,安南与中国以朝贡贸易为主,没有私人贸易;日本与中国以嘉靖二年(1523年)为分水岭,之前以朝贡贸易为主,之后就仅限于私人贸易;而西方国家与中国则始终以私人贸易为主,以获取经济利益为唯一目的。中暹双轨贸易作为近代亚洲贸易网络的一支,既保持很多传统贸易的特点,又有近代的特征。朝贡体制与自由贸易并存,中国商人与西方商人平分秋色甚至略胜一筹,中国式帆船为运输工具,中暹双轨贸易正是近代亚洲贸易的缩影。
In the beginning of 16 century, when the western pioneers arrived, the system of tributary trade had been survived in the Orient, which was center on China and connected with every country and region in Asia. Then the western merchants not only participated in the system of Asian tributary trade, but also developed free trade by armed force and made Asia in the world trade net. So in Asia, the tributary trade developed and the private trade was more and more prosperous and flourishing, which was the most obvious characteristic of the Asian trade net from 16 century to the middle of 19 century. As one important part of the Asian trade net, the main feature of Sino-Siamese dual-script trade was that the tributary trade concurred with the civil trade from beginning to end. Relatively, Annam chiefly carried on the tributary trade with China and Japan principally was engaged in the private trade after 1523. The tributary trade concurring with the free trade, junks as means of transform, the Chinese merchants and the western merchants equaling each other even slightly superior, the Sino-Siamese dual-script trade was the miniature of the modern Asian trade.
引文
1 Salasin Viraphol, Tribute and Profit, Sino-Siamese Trade, 1652—1853, Harvard University,1977, p.242.
    3 [新]尼古拉斯·塔林主编,王士录等译,《剑桥东南亚史》上册,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页293。
    4 引自梅新育《略论明代对外贸易与银本位、货币财政制度》,《学术研究》1999年第2期。
    5 《燕·彼得逊·昆东印度商务文件集》卷2,转引自黄文鹰《荷兰东印度公司统治时期吧城华侨人口分析》。
    6 程绍刚译注,《荷兰人在福尔摩莎(1624-1662)》,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0年,页172。
    7 凯特(W.J.Cator)著、王云翔等译,《荷属东印度华人的经济地位》,厦门大学出版社,1988年,页10。
    8 [新]尼古拉斯·塔林主编,王士录等译,《剑桥东南亚史》,上册,页287。
    9 G.B.Souza, The Survival of Empire: Portuguese Trade and Society in China and the South China Sea, 1630-1754, Cambridge: Cambridge Uniwrsity Press, 1986, p.46-70.
    10 Paul A. Van Dyke, How and Why the Dutch East India Company Become Competitive in Intra-Asian Trade in East Asia in the 1630s, Itinerario, volume ⅪⅠ(1997)number 3, Leiden, Grafaria, 1998, pp.41-56.
    11 日本学者滨下武志著,朱荫贵、欧阳菲译《近代中国的国际契机:朝贡贸易体系与近代亚洲贸易圈》对朝贡贸易体系有详细的论述。
    12 [明]李东阳等撰,申时行重修《大明会典》卷105-108《朝贡》,江苏金陵古籍刻印社,1987年。
    13 [明]李东阳等撰,申时行重修《大明会典》卷108《朝贡通例》。
    14 参阅金国平编译《西方史料选萃(15-16世纪)》之《编年史家笔下早期中葡关系》,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
    15 [明]黄佐《(嘉靖)广东通志》卷7《事(?)五》,广东省地方史志办公室影印本,1998年。
    16 [清]张廷玉《明史》卷325《佛郎机传》,中华书局,1974年。
    17 [瑞典]龙思泰(A.Ljungstedt)著,吴义雄等译,《早期澳门史》,东方出版社,1997年,页114-117。
    18 《清圣祖实录》卷33康熙九年六月甲寅条。
    19 金国平译《葡萄牙国王遣中华及鞑靼皇帝特使玛讷撒尔达聂使京廷简记(1667—1670)广州启程录》,载该氏《中葡关系史地考证》,澳门基金会,2000年,页167-198。
    20 [民国]赵尔巽编《清史稿》卷160《邦交志八》,中华书局,1976年。
    21 赵尔巽编《清史稿》卷160《邦交志八》:龙思泰《早期澳门史》页123-125;梁廷枏《海国四说》之《粤道贡国说》卷4《西洋诸国》,中华书局点校本,1997年。
    22 张廷玉《明史》卷325《和兰传》;[明]张燮《东西洋考》卷6《红毛番》,中华书局点校本,2000年。
    23 第一历史档案馆、暨大古籍所合编《明清时期澳门问题档案文献汇编》,第1册第12号档《两广总督佟养甲题请准许濠境澳人通商贸易以阜财用本》,人民出版社,1999年,页23。
    24 关于顺治十年,荷兰要求通商之事,中文资料记载非常简略,仅见梁廷枏《海国四说》之《粤道贡国说》卷3《荷兰国》中:“十年,(荷兰)使节至广东请贡,兼请贸易,巡抚具奏,经部议驳。”而汤开建与黄春艳合著的《顺治时期荷兰东印度公司与清王朝的正式交往》运用大量文献详细叙述了这次请求通贡的经过。
    25 梁廷枏《海国四说》之《粤道贡国说》卷3《荷兰国》。
    26 [美]马士著,张江文等译《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第1卷商务印书馆。1963年,页53。
    27 [清]梁廷枏《粤海关志》卷22《贡舶二·荷兰国》,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 还在我们手中;他们丢下六百多支火枪、一门炮、许多剑、盾牌和戟、七面旗帜,还有几箱东西,这些都成了这次阻击的战利品。
    33 林仁川《明末清初私人海上贸易》,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
    34 [清]王瑛曾编纂》《重修凤山县志》卷1《舆地志》,台湾文献史料丛刊,台湾大通书局,2000年。
    35 梁廷枏《粤海关志》卷22《贡舶二·荷兰国》。
    36 包乐史(Leonard Blussé)著,庄国土、程绍刚译,《中荷交往史(1601-1999)》,路口店出版社,1989年,页72、89、95。
    37 张维华《明清之际中西关系简史》第1章,齐鲁书社,1987年。
    38 利玛窦、金尼阁著,何高济等译,《利玛窦中国札记》,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页144。
    39 引自《郑成功收复台湾史料选编》,福建人民出版社,1962年,页115。
    40 C.R.Boxer, The Great Ship from Amacon: Annal of Macao and the Old Japan Trade, 1550-1640, Lisboa: Centro de Estudos Historicos Ultramarinos, 1959, p.6.
    41 C.R.Boxer, The Great Ship from Amacon: Annal of Macao and the Old Japan Trade, 1550-1640,pp.181-182.
    42 [葡]费尔南·门德斯·平托(Fernao Mendes Pinto),《远游记》(Peregrinacao),金国平译注,葡萄牙大发现纪念澳门地区委员会、澳门基金会、澳门文化司署、东方葡萄牙学会出版,1999年,页699。
    43 G.B.Souza,The Survival of Empire:Portuguese Trade and Society in China and the South China Sea,1630-1754,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6,p.52.
    44 G..B.Souza, The Survival of Empire: Portuguese Trade and Society in China and the South China Sea, 1630-1754, p.56-58.
    45 G..B.Souza, The Survival of Empire: Portuguese Trade and Society in China and the South China Sea, 1630-1754, pp.46-47.
    46 引自http://www.ndcnc.gov.cn/datalib/2004/AreaSummary/DL/DL-20040218094557/《明清时期澳门的海上贸易》。弗朗西斯科·卡勒其(Francisco Carletti)自1594年做环球旅行,曾于1598-1599年在澳门逗留,并曾著《周游世界评说》(Ragionamenti del mio Viaggio intorino ao Mondo.1594—1606)。
    47 尼古拉斯·塔林主编《剑桥东南亚史》,上册,页287-288。
    48 尼古拉斯·塔林主编《剑桥东南亚史》,上册,页287-288。
    49 金国平、吴志良《镜海飘渺》,澳门成人教育出版社,2001年,页290。
    50 陈炎《略论海上丝绸之路》,《历史研究》,1982年第3期。
    51 尼古拉斯·塔林主编《剑桥东南亚史》,上册,页383。
    52 《巴达维亚城日志》(Dagh—Register gehouden int Costeel Batavia),原译村上直次郎,中译郭辉,台北:台湾省文献委员会,1989年,页73、256、276。
    53 日兰学会编《长崎荷兰商馆日记》,雄松堂出版,1991年。
    54 陈荆和《清初华舶之长崎贸易及日南航运》,《南洋学报》第13卷,第1辑,1957年6月。
    55 杰克斯和费力蒙——路易斯·萨瓦利·布鲁斯兰),《有关清初贸易的资料》,宫崎市定译,见《东亚经济研究》1941年第25卷第6期页54,见Sarasin Viraphol,Tribute and Profit,Sino-Siamese Trade 1652-1853, p.59.
    56 C.R.Boxer, The Great Ship from Amacon:Annal of Macao and the Old Japan Trade,1550-1640, pp.181-182.
    57 Sarasin Viraphol, Tribute and Profit, Sino-Siamese Trade 1652-1853,p.65.
    58 吴迪《暹罗史》,上册,128页。
    59 Joaquim de Carnpos, Early Portuguese Accounts of Thailand, The Siam Society Journal,vol.ⅩⅩⅫ, Bangkok, pp.22-25.
    60 尼古拉斯·塔林主编《剑桥东南亚史》上册,页292。
    61 Maria da Conceicao Flores, Os Portugueses e o Siao no SéculoⅩⅥ, Lisboa, 1995, p83.
    62 Mafia da Conceicao Flores, Os Portugueses e o Siao no SéculoⅩⅪ, p83.
    63 吴迪《暹罗史》,下册,211页:E.W.Hutchinson,Adventurers in Siam in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London, 1940, p.33.
    64 吴迪《暹罗史》,下册,222页。
    65 G.D.Souza, The Survival of the Empire: Portuguese Trade and Society in China and the South China Sea, 1630-1754, p.53.
    66 [英]霍尔《东南亚史》下册,页435,商务印书馆,1982年。
    67 《暹罗史》下册,页205。
    68 E.W.Hutchinson, Adventurers in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p.22.
    69 几乎整个十七世纪,英国一直把暹罗作为对日本贸易的基地。甚至,1682年,英国东印度公司给纳雷王一封信,要求帮助建立与日本的贸易关系.John Anderson,English Intercourse with Siam in the Seventeeth Century, London, 1890, p.191.
    70 霍尔《东南亚史》,上册,页437。
    71 《巴达维亚城日志》页58、120、141、182、199。
    72 田汝康《十七世纪至十九世纪中叶中国帆船在东南亚洲航运和商业上的地位》,《历史研究》1957年第1期。
    73 披耶·华尔康Praya Ppaklang,希腊名康斯坦特·华尔康Constantin Phaulcon,在暹罗史上以披耶威猜仁Praya Wijayen著称,吴迪《暹罗史》下册,页256-257。
    74 《暹罗史》下册,页282。
    75 《巴达维亚城日志》页59。
    76 《巴达维亚城日志》页66、185。
    77 江树生译注《热兰遮城日志》,台南市政府,1999年,页182、193。
    78 江树生译注《热兰遮城日志》,页96-210。
    79 江树生译注《热兰遮城日志》,页223-234。
    80 江树生译注《热兰遮城日志》,页65。
    81 陈东有《走向海洋贸易带:近代世界市场互动中的中国东南商人行为》,江西高校出版社,1998年,页34。
    82 [东汉]班固《汉书》卷28下《地理志第八下》中华书局,1975年。
    83 许云樵《南洋史》上卷,吉隆坡:星洲世界书局出版,1961年,页46。
    84 岑仲勉:《西汉对南洋的海道交通》,见《中山大学学报》1959年第4期。
    85 朱杰勤:《汉代中国与东南亚和南亚海上交通路线试探》,见《海交史研究》第3期。
    86 熊义民《汉使西南洋行程考》,《岭南文史》2000年第4期。
    87 二书均已遗佚,仅在《水经注》、《北堂书钞》、《艺文类聚》、《初学记》、《通典》、《太平御览》、《文选注》等书中见到片断引文。
    88 金邻又名金陈,见《太平御览》卷790《金邻》条引《异物志》:“金邻,一名金陈,去扶南可二千余里。地出银,人民多好猎大象,生得乘骑,死则取其牙齿。”
    89 此观点引自中山大学东南亚史研究所编《泰国史》,广东人民出版社,1987年,页9。
    90 [唐]姚思廉《梁书》卷54《海南诸国·顿逊国》,中华书局,1973年。
    91 姚思廉《梁书》卷54《海南诸国·盘盘国》。
    92 [后晋]刘昫《旧唐书》卷209《南蛮西南蛮·盘盘国》,中华书局,1975年。
    93 姚思廉《梁书》卷54《海南诸国·丹丹传》。
    94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为不少学者如邹代钧、桑田六郎、柔克义、伯希和等曾对狼牙修的地理位置,做出各种推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直至日本学者藤田丰八著《狼牙修国考》一书,考证《岛夷志略》中“龙牙犀角”,《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及《南海寄归内法传》中“郎伽戍”,《诸蕃志》的“凌牙斯加”,《郑和航海图》的“狼西加”,这些不同的名字与“狼牙修”都是《爪哇史颂》的Langkasuka的对音,位于暹罗的北大年,为中外学界普遍接受。
    95 姚思廉《梁书》卷54《海南诸国·狼牙修国》。
    96 姚思廉《梁书》卷54《海南诸国·狼牙修国》。
    97 [唐]《隋书》卷82《南蛮传·赤土国》,中华书局,1973年。
    98 魏征《隋书》卷82《南蛮传·赤土国》。
    99 [唐]玄奘《大唐西域记》卷13称“堕罗钵底国”,唐义净《南海寄归内法传》卷1写作“杜和钵底国”,新旧唐书分别称为“堕和罗国”和“投和国”。
    100 [唐]杜佑《通典》卷188《边防典·投和国》,中华书局,1988年。
    101 杜佑《通典》卷188《边防典·投和国》。
    102 刘昫《旧唐书》卷209《南蛮西南蛮·堕和罗国》。
    103 [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222《南蛮下·投和国》,中华书局,1986年。
    104 赵汝适成书于1226年(宋宝庆元年)的《诸蕃志》,将罗斛国列为真腊国的属国,说明当时罗斛为真腊(即柬埔寨吴哥王朝)的属国。而元代周达观的《真腊风土记》“属郡”中已没有罗斛,元人汪大渊的《岛夷志略》也已将罗斛条单列,这可以意味着此时罗斛已脱离吴哥而独立。
    105 见中山大学东南亚史研究所编《泰国史》,页10。
    106 张廷玉《明史》卷324《暹罗传》。
    107 [清]徐松《宋会要辑稿》卷10122《蕃夷四》,中华书局,1981年。
    108 [元]脱脱《宋史》卷31《本纪第三十一·高宗八》,中华书局,1977年。
    109 [明]宋濂《元史》卷15《本纪第十五·世祖十二》,中华书局,1976年。
    110 宋濂《元史》卷16《本纪第十六·世祖十三》。
    111 宋濂《元史》卷19《本纪第十九·成宗二》。
    122 宋濂《元史》卷19《本纪第十九·成宗二》。
    113 宋濂《元史》卷20《本纪第二十·成宗三》。
    114 [元]陈大震《大德南海志》卷7《舶货诸番国附》。
    115 [元]汪大渊《岛夷志略》之《暹》条,中华书局点校本,2000年。
    116 黎道纲先生以为,1282年元世祖忽必烈之所以派何子志等人招谕暹国入贡,跟陈宜中走暹有关。据《宋史》之《陈宜中传》载,“至元十九年(1282),大军伐占城,宜中走暹,后殁于暹”。元世祖就是因为听说了陈宜中走暹的消息,十分不满,于是派人去暹交涉。见黎道纲《泰国古代史地丛考》,页232。可惜这种论点纯属黎先生推测,未见有史料证实。
    117 宋濂《元史》210《占城传》。
    118 宋濂《元史》卷17《本纪第十七·世祖十四》。
    119 至元三十年(1293年)四月,复遣使招谕暹国。
    125 《明太祖实录》卷177。
    126 《明太祖实录》卷55洪武三年八月辛酉条。
    127 《明太祖实录》卷115洪武十年九月乙酉条。
    128 《明太宗实录》卷21永乐元年八月丁已条。
    129 《明太宗实录》卷37永乐三年九月甲午条。
    130 赵尔巽《清史稿》卷114《职官志一》。
    131 《清圣祖实录》卷33顺治四年七月甲子条。
    132 赵尔巽《清史稿》卷528《属国三·暹罗》。
    133 [清]张维屏《张南山全集》之1,页167,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点校本,1994年。
    134 《大明会典》卷105《朝贡一》。
    135 《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502礼部213朝贡,中华书局,1990年。
    136 赵尔巽《清史稿》卷528《属国三·暹罗》。
    137 《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510礼部212朝贡。
    138 《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514礼部225朝贡。对于“接贡船、探贡船不许放入”这一禁令实际并未严格执行,接贡、探贡船进入港口贸易的史料屡屡可见。
    139 梁廷枏《粤海关志》卷21《贡舶一·暹罗国》。
    140 《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514礼部225朝贡。
    147 《明太祖实录》卷85洪武六年冬十月辛巳条。
    148 《明太祖实录》卷86洪武六年十一月癸丑条。
    149 《明太祖实录》卷88洪武七年三月癸巳条。
    150 《明武宗实录》卷58正德四年十二月乙卯条。
    157 《大明会典》卷105《朝贡一》。
    158 [清]梁廷枏《海国四说》之《粤道贡国说》卷1《暹罗国一》。
    159 [明]黄衷《海语》卷1《风俗·暹罗》,《中国风土志丛刊》,广陵书社,2003年。
    160 《明太祖实录》卷156洪武十六年八月乙未条。
    161 《明太宗实录》卷34永乐二年九月辛亥条。
    162 梁廷枏《海国四说》之《粤道贡国说》卷1《暹罗国一》。
    163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乾隆朝上谕档》,第三册之五一七,档案出版社,1991年,页891。
    164 《明英宗实录》卷157正统十二年八月乙酉条。
    165 梁廷枏《海国四说》之《粤道贡国说》卷2《暹罗国二》。
    166 梁廷枏《粤海关志》卷21《贡舶一·暹罗国》。
    167 梁廷枏《粤海关志》卷21《贡舶一·暹罗国》。
    168 Salasin Viraphol,Tribute and Profit,Sino-Siamese Trade,1652—1853.p.144。
    169 《宫中档乾隆朝奏折》,第37册,《乾隆三十九年九月二十六日两广总督李侍尧奏报暹罗国郑昭差官来粤欲买硫磺、铁锅事》,台湾国立故宫博物院影印本,1984年,页2-3。
    170 《宫中档乾隆朝奏折》,第37册,《乾隆四十二年正月初九日两广总督李侍尧奏报遵旨发给暹罗郑昭回文准其买硫磺事》,页473-474。
    171 Salasin Viraphol,Tribute and Profit,Sino-Siamese Trade,1652—1853,p.144.
    172 《明清史料》庚编,第6本,《礼部题本》,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刊行,中华书局影印本,1960年,页522b。
    173 郭荣《(万历)广东通志》卷69《外志三·番夷》。
    174 《明太祖实录》卷159洪武十七年春正月丁巳条。
    175 《明太宗实录》卷12洪武三十五年九月丁亥条。
    176 [明]严从简《殊域周咨录》卷8《暹罗》,中华书局点校本,2000年。
    177 《大明会典》卷113《给赐四》。
    178 《明太祖实录》卷86洪武六年闰十一月庚寅条。
    179 《大明会典》卷113《给赐四》。
    180 《明武宗实录》卷149正德十二年五月辛丑条。
    181 郭棐 《(万历)广东通志》卷69《外志三·番夷》。
    182 《明世宗实录》卷118嘉靖九年十月庚申条。
    183 《明世宗实录》卷476嘉靖三十八年九月乙酉条。
    184 《清高宗实录》卷32乾隆元年丙辰十二月辛未条。
    185 《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510礼部221朝贡。
    186 《钦定清会典事例》卷510礼部221朝贡。
    187 《清圣祖实录》卷38康熙十一年三月戊申条。
    188 梁廷枏《粤海关志》卷21《贡舶一·暹罗国》。
    189 梁廷枏《海国四说》之《粤道贡国说》卷1《暹罗国一》。
    190 梁廷枏《海国四说》之《粤道贡国说》卷1《暹罗国一》。
    191 梁廷枏《粤海关志》卷8《税则一》。
    192 《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510礼部221朝贡。
    193 梁廷枏《粤海关志》卷21《贡舶一·暹罗国》。
    194 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清宫粤港澳商贸档案全集》之《粤海关监督穆腾额奏请定暹罗国贡船免税章程折》,中国书店,2002年,页2920。
    195 《明清史料》庚编,第6本《内有“又奉特恩赏该国王蟒缎”残件》,页530a。
    196 《明清史料》庚编,第6本,《内有“又奉特恩赏该国王蟒缎”残件》,页530a。
    197 《明清史料》庚编,第6本,《两广总督李鸿宾残题本》,页58la。
    198 清廷规定:所买回货物,除一切违禁物件不许买带外,其应买货物,俱照定例听其买回。梁廷枏《海国四说》之《粤道贡国说》卷2《暹罗国二》。
    199 《大明会典》卷111《给赐二》。
    200 《大明会典》卷114《筵宴》。
    201 《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519礼部230燕礼。
    202 《大明会典》卷115《膳食二》。
    203 《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520礼部230饩廪;卷520礼部230饩廪。
    204 《明太祖实录》卷45洪武二年九月壬子条。
    205 《明太祖实录》卷232洪武二十七年夏四月庚辰条。
    206 [清]阮元《(道光)广东通志》卷170《经政略十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梁廷枏《海国四说》之《粤道贡国说》卷2《暹罗国二》;梁廷枏《粤海关志》卷21《贡舶一·暹罗国》。
    207 钱仲联编《清诗记事》之8,乾隆朝卷,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页5266。
    208 前揭《清诗记事》之8,页5266。
    209 前揭《清诗记事》之8,页5266。
    210 《宫中档乾隆朝奏折》第50册,《乾隆四十六年十二月十七日署直隶总督英廉奏报暹罗贡使病故情形折》,页283。
    211 《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513礼部224朝贡。
    212 《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513礼部224朝贡。
    213 梁廷枏《海国四说》之《粤道贡国说》卷2《暹罗国二》。
    214 邱炫煜《明初与南海诸蕃国之朝贡贸易(1368-1499)》,张彬村、刘石吉主编《中国海洋发展史论文集(五)》,台北,中央研究院,1991年。
    215 《明太宗实录》卷12洪武三十五年九月丁亥条。
    216 《明太宗实录》卷22永乐元年八月丁巳条。
    217 《明太祖实录》卷139洪武十四年冬十月己巳条。
    218 《明太祖实录》卷205洪武二十三年冬十月乙酉条。
    219 《明太祖实录》卷159洪武十七年春正月丁巳条。
    220 《明英宗实录》卷31正统二年六月甲申条。
    221 如谈迁《枣林杂俎》记录的天启六年进贡,《明史》记录的崇祯十六年入贡等。
    222 [明]俞汝楫等撰《礼部志稿》卷90《议处番船违碍》,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23 [明]朱纨《甓余杂集》卷3《海洋贼船出没有事》,四库存目丛书本。
    224 参阅吴迪《暹罗史》;霍尔《东南亚史》。
    225 参阅 E.W.Hutchinson, Adventurers in Siam in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226 吴迪《暹罗史》下册,页198-204。
    227 [美]斯金纳(G.Wlilliam Skinner)《古代的暹罗华侨》,《南洋问题资料译丛》1962年第2期,页111。
    228 Salasin Viraphol, Tribute and Profit, Sino-Siamese Trade, 1652-1853, p.59。
    229 B.P.P.,First Report from the Select Committee of the Commons on the Affairs of the East India Company, China Trade,1830,pp.629-632.聂宝璋编《中国近代航运史资料》第一辑,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页52。
    230 John Crawfurd, The Crawfurd Papers,A Collection of Offcial Records, Relating to the Mission of Dr.John Crawfurd Sent to Siam by the Government of India in the year 1821, p.117, Bangkok:Vajiranana National Library,1915.
    231 《高宗实录》卷123乾隆五年庚申七月戊戌。
    239 《明太祖实录》卷139洪武十四年十月己巳条。
    240 《大明律》卷15《兵律三》之《关津私出外境及违禁下海》,辽沈书社点校本,1996年,页117。
    241 [明]张燮《东西洋考》卷7《饷税考》,中华书局点校本,2000年。
    242 [明]马欢《瀛涯胜览》之《暹罗国》,丛书集成初编3274,中华书局。
    z43 《明武宗实录》卷149正德十二年五月辛丑条。
    244 《明武宗实录》卷149正德十二年五月辛丑条。
    245 《(隆庆)潮阳县志》卷2《县事记》。
    246 [明清]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卷95《福建》,四部丛刊本。
    247 [明]陈子龙辑《明经世文编》卷280冯璋《通番舶议》,中华书局影印本,1997年。
    248 [明]胡宗宪《筹海图编》卷11《经略一》,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49 《明武宗实录》卷113正德九年六月丁酉条。
    250 [明]胡宗宪《筹海图编》卷9《平倭录》。
    251 [明]郑舜功《日本一鉴》卷6《海市》,1939年据旧钞本影印本。
    252 [明]俞大猷《正气堂集》卷7《论海势宜知海防宜密》,清道光龙溪味古书室刊本。
    253 [明]朱纨《甓余杂集》卷3《海洋贼船出没有事》,四库存目丛书本。
    254 朱纨《甓余杂集》卷4《三报海洋捷音事》,卷五《六报闽海捷音事》。
    255 《(嘉靖)潮州府志》卷1《地理志》。
    256 《明武宗实录》卷194正德十五年十二月己丑条。
    257 [明]黄宗羲编《明文海》卷295序86之送序《送大中丞秋厓朱公序》,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58 陈子龙辑《明经世文编》卷342《吴司马奏议》。
    259 [明]黄佐《(嘉靖)广东通志》卷66《外志三·蕃夷》。
    261 张廷玉《明史》卷325《佛朗机传》。
    262 [明]许孚远《敬和堂集》卷1《疏通海禁疏》,四库存目丛书本。
    263 胡宗宪《筹海图编》卷11《经略一·叙寇原》。
    264 《明世宗实录》卷538嘉靖四十三年九月丁未条。
    265 张燮《东西洋考》卷7《饷税考》。
    266 这里的东西洋与后来的东西洋不是一回事。大体以加里曼丹岛北端的文莱为界,以东的国家和地区称为东洋,以西的国家和地区称为西洋。张燮《东西洋考》卷5记:“文莱,即婆罗国,东洋尽处,西洋所自起也。”东洋主要指菲律宾群岛,西洋主要指交耻、占城、暹罗等国家和地区。
    267 [明]丁元荐《西山日记》卷上,康熙己巳先醒斋刊本。
    268 《漳州府志》卷44之傅夏器《王公城碑记》,清光绪三年刻本。
    269 [明]钟薇《虔台倭纂》下卷《倭议二》,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10。
    270 陈子龙《明经世文编》卷280之冯璋《通番舶议》。
    271 《海澄县志》引李敬之《癸酉志旧序》。
    272 张燮《东西洋考》周起元序。
    273 许孚远《敬和堂集》卷7。
    276 董应举《崇相集》之《福海事》、《米禁》,台湾文献史料丛刊,台湾大通书局,2000年。
    277 山胁悌二郎《长崎的唐人贸易》,吉川弘文馆,1954年,页30。
    278 黄宗羲《赐姓始末》,台湾文献史料丛刊,台湾大通书局,2000年,页11。
    279 [明]杨英《从征实录》,台湾文献史料丛刊,台湾大通书局,2000年。
    280 连横《台湾通史》,商务印书馆,1983年,页263。
    281 Yamawaki Teijiro(山胁悌二郎), The Great Trading Merchants-Cocksinja and His Son, in Acta Asiatica, No.30, p.108.
    282 黄叔璥《台海使槎录》卷4《伪郑附略》,台湾文献史料丛刊,台湾大通书局,2000年。
    283 连横《台湾通史》页442。
    284 江日昇《台湾外纪》卷6台湾文献史料丛刊,台湾大通书局,2000年,页237。
    285 江日昇《台湾外纪》卷6页267。
    286 江树生译注《热兰遮城日志》页324。
    287 《巴达维亚城日志》页358。
    288 引自《郑成功收复台湾史料选编》,页210。
    289 《明清史料》己编第5本《兵部残题本》。
    290 姚启圣康熙二十二年正月十三日疏,收入其《忧畏轩奏疏》。转引自陈希育《中国帆船与海外贸易》,厦门大学出版社,1991年。
    291 《明清史料》丁编第3本《部题福督王国安疏残本》;《明清史料》己编第7本《兵部残题本》。
    292 John Anderson, English Intercourse with Siam in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p.426.
    293 《圣祖实录》卷116康熙二十三年九月甲子条。
    294 [清]王之春《清朝柔远记》卷3,中华书局点校本,2000年。
    295 《清圣祖实录》卷91康熙十九年秋七月辛卯条。
    296 《重纂福建通志》卷87《海防·总论》,清同治十年刻本。
    297 萨瓦利·布鲁斯兰兄弟《贸易和商业普通词典》,马拉其·波士力斯瓦特(Malachy Postlethwayt)译,伦敦、约翰和保罗.克斯顿,1751年第1册页492,见Sarasin Viraphol,Tribute and Profit.Sino-Siamese Trade 1652-1853,p.54.
    298 [清]乾隆官修《清朝文献通考》卷33《市粜二》,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
    299 《福建通志》卷270,清同治七年刻本。
    300 实际上,康熙帝这样的怀疑是毫无根据的。当时帆船出海不归的情况可能是有的,但其中原因很多。海上卖船的可能性很小,但因为错过季节风而被阻或遇险沉没的可能性却很大。
    301 [清]蓝鼎元《鹿洲初集》卷3《论南洋事宜书》,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02 赵尔巽《清史稿》卷292《高其倬传》。
    303 林春胜,林信笃编《华夷变态》卷11页633,卷23页2497,东京:东方书店,1985年。
    304 Jacques and Fhilemon-Louis Savary des Bruslons(杰克斯和费力蒙——路易斯·萨瓦利·布鲁斯兰),《有关清初贸易的资料》,宫崎市定译,见《东亚经济研究》1941年第25卷第6期页53。
    305 暹罗国王纳雷重用亲法的希腊人华尔康(Constantin Phaulcon),使法国势力在暹罗膨胀,同时法国传教士在暹罗国内极力宣扬天主教,直接威胁暹罗国教佛教。这激起国内人民的不满。1688年3月,纳雷王病危之时,帕碧罗阁(P'ra P'etroja)发动政变,处死华尔康,驱逐法国势力,史称“1688年革命”。
    306 W.A.Graham, Siam, London, 1924, p.95.
    307 《华夷变态》卷27页2163; W.A.Graham, Siam, p.22.
    308 Sarasin Viraphol, Tribute and Profit, Sino-Siamese Trade, 1652-1853, p.55.
    309 约翰·凯迪(John Cady)《东南亚历史上的发展》,纽约,1964年,页178。
    310 Sarasin Viraphol, Tribute and Profit, Sino-Siamese Trade 1652-1853,pp.47-48.
    316 John Crawfurd, Journal of an Embassy to the Courts of Siam an Cochin China,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7, p.410.
    317 John Crawfurd, Journal of an Embassy to the Courts of Siam an Cochin China, p.413.
    318 CMIt.R.1—4 (chotmaihet Ratchakan thi 1—4, Official Documents in the National Library, Bangkok, Reigns 1—4) , See Salasin Viraphol, Tribute and Profit, Sino-Siamese Trade, 1652 —1853,Appendix E&F,pp.268-269.
    328 陈荆和《十七世纪之暹罗对外贸易与华侨》,载凌纯声编《中泰文化论集》,中华文化出版事业委员会,1958年。
    329 《华夷变态》卷7、卷8。
    330 《华夷变态》卷7、卷13、卷26。
    331 陈荆和《清初华舶之长崎贸易及日南航运》根据《华夷变态》制成“由南洋航日之华舶及其船主们”,兹摘录陈荆和文中有关中暹日三边贸易的部分,目的地都是长崎。
    332 《广东文征》第五册,页418,张维屏《粤食》,香港中文大学出版,1978年。
    333 礼部侍郎李清植为请定例国内外商人贩米来闽粤粜卖奏折,乾隆八年十二月十四日,转引自林京志《乾隆年间由泰国进口大米史料选》,《历史档案》1985年第3期。
    334 《高宗实录》,卷54乾隆二年丁巳闰九月辛未条。
    335 林春胜,林信笃编《华夷变态》,卷17页1280。
    336 [清]陈伦炯《海国闻见录》之《暹罗》,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
    337 梁廷枏《海国四说》之《粤道贡国说》卷1《暹罗国一》。
    342 梁廷枏《海国四说》之《粤道贡国说》卷2《暹罗国二》。
    343 梁廷枏《海国四说》之《粤道贡国说》卷2《暹罗国二》。
    344 梁廷枏《海国四说》之《粤道贡国说》卷2《暹罗国二》。
    345 《明清时期澳门问题档案文献汇编》第1册之《署两广总督庆复奏覆仍准各国船只来粤贸易折,乾隆七年二月初三日(1742年3月9日)》,人民出版社,1999年,页189。
    346 《明清史料》,庚编,第6本,页1122,《吏部〈为内阁抄出闽浙总督苏等奏〉移会,九月二十九日,入户,闽督苏等奏请酌改海洋运米商民议叙》。
    347 《仁宗实录》卷185嘉庆十二年丁卯九月已亥。
    352 广东巡抚王安国为粤米价昂准由暹罗等处进口发卖奏折,乾隆七年八月二十九日。
    353 福建巡抚周学健为办理内地商船运米回闽发粜情形奏折,乾隆九年八月初六日。
    354 《明清史料》,页1122,吏部(为内阁抄出闽浙总督苏等奏〉移会,九月二十九日,入
    户,闽督苏等奏请酌改海洋运米商民议叙。
    355 《明清时期澳门问题档案文献汇编》第1册之《署两广总督庆复奏覆仍准各国船只来粤贸易折,乾隆七年二月初三日(1742年3月9日)》,页190。
    356 [清]阮元《揅经室续集》卷6,《西洋米船初到》,《丛书集成初编》2211册,中华书局。
    357 《广东文征》第五册,页418,张维屏《粤食》。
    358 《明太祖实录》卷71洪武五年正月壬戌条。
    359 《明太宗实录》卷111永乐八年十二月戊戌条。
    360 此案件的详细经过,参见陈学霖《暹罗贡使谢文彬时间剖析》,载于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史薮》1996年9月第2期。
    361 《明孝宗实录》卷129弘治十年九月辛丑条。
    362 《明孝宗实录》卷129弘治十年九月乙巳条。
    363 《明英宗实录》卷322天顺四年闰十一月丙寅条。
    364 《明宪宗实录》卷19成化元年七月戊申条。
    365 《明宪宗实录》卷140成化十一年四月戊子条。
    366 [明]严从简《殊域周咨录》卷8《暹罗》。
    367 《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512礼部223朝贡。
    368 见陈学霖《记明代外番入贡中国之华籍使事》,《大陆杂志史学丛书》第2辑第4册。
    369 脱脱《宋史》卷418《陈宜中传》。
    370 [清]谢清高口述,杨炳南笔录,安京校释,《海录校释》之《暹罗》,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
    371 陈伦炯《海国闻见录》之《暹罗》。
    372 海商指来往于中国与亚洲各国、从事海上贸易的中国东南沿海省份的商人。
    373 Van Vliet's Siam Chiailg Mai:Silkworm Books,2005,p.113.
    374 蓝鼎元《鹿洲初集》卷12《说·福建全省总图说》。
    375 [清]屈大均《广东新语》卷14《食语》,中华书局点校本,1997。
    376 《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268。
    377 [清]邹漪《南明季略》卷11,台湾文献史料丛刊,台湾大通书局,2000年。
    378 [清]钮琇《觚剩续篇》卷3《海天行》。
    379 《(乾隆)泉州府志》卷60《明笃行》。
    380 Simon de La Loubère, A New History Relation of the Kingdom of Siam, London: Oxford Unversity Press, 1969, p.94.
    381 Van Vliet's Siam, Chiang Mai:Silkworm Books, 2005, p.83.
    382 Simon de la Loubère, A New Historical Relation of the Kingdom of Siam, p.112.
    383 J.Anderson, English Intercourse with Siam in Seventeenth Century, Appendix.E, p.427.
    384 Sarasin Viraphol, Tribute and Profit: Sino-Siamese Trade, 1652-1853, p.160.
    385 (日)市川信爱:《泰国华侨社会的特点和各种华侨帮派形式》,载《南洋资料译丛》1981年第3期,页75。
    386 《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503礼部214朝贡。
    387 J.G. Koenig,. Journal of a voyage from lndia to Siam and Malacca in 1779. Journal of the Straits branch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1894, No.26, p.161.
    388 Sarasin Viraphol, Tribute and Profit: Sino-Siamese Trade, 1652-1853, pp.163-164.
    389 John Crawfurd, Journal of an Embassy to the Courts of Siam an Cochin China ,p.380.
    390 Sarasin Viraphol, Tribute and Profit: Sino-Siamese Trade, 1652-1853, p.182.
    391 《曼谷王朝时代编年史·第一王朝》,引自[澳]W·库什曼(J.W.Cushman)著,钱江译:《暹罗的国家贸易与华人掮客(1767~1855)》,载《中外关系史译丛》1986年第3期。
    392 Sarasin Viraphol, Tribute and Profit: Sino-Siamese Trade, 1652-1853, pp.172-173.
    393 Great Britain: Parliament, Report From the Select Committee, 1830, vol.5,p.311,See Jennifer Wayne Cushman, Fields from the Sea, Chinese Junk Trade with Siam During the Late Eighteenth and Early Nineteenth Centuries, p.111.
    394 See Jennifer Wayne Cushman, Fields from the Sea, Chinese Junk Trade with Siam During the Late Eighteenth and Early Nineteenth Centuries, p.112.
    395 Chotmaihet Ratehakan Thi3, See Jennifer Wayne Cushman, Fields from the Sea, Chinese Junk Trade with Siam During the Late Eighteenth and Early Nineteenth Centuries, p.113.
    396 Charles Gutzlaff, Journal of Three Voyages along the Coast of China in 1831,1832and 1833,p.69.
    397 John Crawfurd, Journal of an Embassy to the Courts of Siam an Cochin China, p174.
    398 John Crawfurd, Journal of an Embassy to the Courts of Siam an Cochin China, p.175.
    399 库什曼(J.W.Cushman)著,钱江译《暹罗的国家贸易与华人掮客,1767-1855年》。
    400 石维有《暹罗王室在垄断贸易中重用华侨的原因》,《东南亚纵横》2004年第5期。
    401 《仁宗实录》卷185嘉庆十二年丁卯九月丁未条《敕谕暹罗国王郑华》;《明清史料》庚编第6本《口部“为内阁抄出两广总督百龄等奏”移会》,页562b.563a;《明清史料》庚编第6本,《户部“为内阁抄出兼署闽浙总督张师诚奏”移会》,页565。
    403 《明清史料》庚编第6本,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所,1950年。
    404 前揭《明清史料》庚编第6本《嘉庆年间金广顺、金聚顺等船仍在东陇港贸易》,页562。
    405 [日]李国卿《华侨资本的形成和发展》,香港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页17。
    406 张燮《东西洋考》卷9《舟师考》。
    407 《仁宗实录》卷185嘉庆十二年丁卯九月丁未条;《明清史料》庚编第6本,《口部“为内阁抄出两广总督百龄等奏”移会》,页562b-563a:《明清史料》庚编第6本,《户部“为内阁抄出兼署闽浙总督张师诚奏”移会》,页565。
    408 周凯《厦门志》卷15《风俗》(台湾文献史料丛刊,台湾大通书局,2000年。):“合数人制造—舶则姓金,金犹合也。”
    409 前揭《明清史料》页561-562提到金协顺、金广顺船等。
    410 聂宝璋《中国近代航运史资料》第一辑,1840至1895年,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页986。
    411 田汝康《十七至十九世纪中叶中国帆船在东南亚洲航运和商业上的地位》,《历史研究》1957年第1期。
    412 赵尔巽《清史稿》卷292《高其倬传》。
    413 斯金纳《古代的暹罗华侨》页115。
    417 《明清档案》A80-31,台湾国立故宫博物院影印本;《明清史料》庚编,第6本《礼部题本一,三年三月初六日下礼》,页514a。
    418 《明清史料》庚编,第6本《礼部残题本》页511。
    419 《明清史料》庚编第6本《礼部题本》,页514。
    420 《明清史料》庚编第6本《暹罗国贡进“乐国生生丹”残件》,页515。
    421 前揭〈明清史料》,庚编,第6本《内有“又奉特恩赏给国王蟒缎”残件》,页530a。
    422 《华夷变态》卷18,页1394。
    423 《华夷变态》卷19,页1478。
    424 Charles Gutzlaff, Journal of Three Voyages along the Coast of China in 1831,1832and 1833,pp.53-57.
    425 Charles Gutzlaff, Journal of Three Voyages along the Coast of China in 1831,1832and 1833,pp.46,74-103.
    426 黄叔璥《台海使槎录》卷1《赤嵌笔谈》。
    427 R.M.Martin, China, Political, Commercial and Social, Vol.Ⅱ,p.138.转前揭《中国近代航运史资料》,页53。
    428 Charles Gutzlaff, Journal of Three Voyages along the Coast of China in 1831,1832and 1833,pp.53-57.
    429 日人西川求林斋辑《增补华夷通商考》卷2,转引陈荆和《清初华舶之长崎贸易及日南航运》,《南洋学报》1957年第13卷第1辑。
    430 Charles Gutzlaff, Journal of Three Voyages along the Coast of China in 1831,1832and 1833,pp.45.
    431 Charles Gutzlaff, Journal of Three Voyages along the Coast of China in 1831,1832and 1833,p.80.
    432 周凯《厦门志》卷15《风俗》,“闽人多养子,则有子者亦抱养数子,长则令其贩洋。”
    433 Charles Gutzlaff, Journal of Three Voyages along the Coast of China in 1831,1832and 1833,p.53.
    434 Charles Gutzlaff, Journal of Three Voyages along the Coast of China in 1831,1832and 1833,pp.53-57.
    435 John Crawfurd, Journal of an Embassy to the Courts of Siam an Cochin China ,p.412.
    436 Charles Gutzlaff, Journal of Three Voyages along the Coast of China in 1831,1832and 1833,pp.53-57.
    437 [明]王在晋《越镌》卷2《通番》,万历三十九年刻本,四库禁毁书丛刊。
    438 John Crawfurd, Journal of an Embassy to the Courts of Siam an Cochin China, p.412.
    439 John Crawfurd, Journal of an Embassy to the Courts of Siam an Cochin China ,p.412.
    440 John Crawfurd, Journal of an Embassy to the Courts of Siam an Cochin China ,p.411.
    441 叶羌镛《吕宋纪略》,收在王锡祺辑《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第6册。
    442 Charles Gutzlaff, Journal of Three Voyages along the Coast of China in 1831,1832and 1833,p.62.
    443 Charles Gutzlaff, Journal of Three Voyages along the Coast of China in 1831,1832and1833,pp.53-57.
    444 Charles Gutzlaff, Journal of Three Voyages along the Coast of China in 1831,1832and1833,p.61.
    445 Charles Gutzlaff, Journal of Three Voyages along the Coast of China in 1831,1832and1833,p.68,其中一位60多岁的船长,每天抽鸦片,要花掉一元钱。
    446 前揭日人西川求林斋辑《增补华夷通商考》卷2,转引陈荆和〈清初华舶之长崎贸易及日南航运》。
    447 [法]杜赫德编,郑德弟、吕一民、沈坚译,《耶稣会士中国书简集中国回忆录》,西方早期汉学经典译丛,大象出版社,2001年,页258-259。
    448 Charles Gutzlaff, Journal of Three Voyages along the Coast of China in 1831,1832and 1833,pp.57, 70, 80.
    449 张忠民《前近代中国社会的商人资本与社会再生产》,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页230。
    450 [清]徐继畲《瀛寰志略》卷2《南洋各岛》,续修四库全书本。
    451 [明]严从简《殊域周咨录》卷8《暹罗》,中华书局点校本,2000年。
    452 《明宪宗实录》卷97成化七年冬十月乙酉条。
    453 参见吴凤斌《暹罗华侨的暹化》,载《南洋问题研究》1991年第2期。
    454 《明英宗实录》卷169正统十三年八月壬午条。
    455 《明英宗实录》卷279天顺元年六月癸巳条。
    456 《明宪宗实录》卷217成化十七年秋七月丁酉条。
    457 [明]费信《星槎胜览》卷1《暹罗国》,续修四库全书本。
    458 马欢《瀛涯胜览》之《暹罗国》。
    459 黄衷《海语》卷1《风俗·暹罗》。
    460 张廷玉《明史》卷323《鸡笼》。
    461 张燮《东西洋考》卷3《大泥》。
    462 郑舜功《日本一鉴》卷6《海市》。
    463 阮元《(道光)广东通志》卷188《前事略八》。
    464 John Anderson, English Intercourse with Siam in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p.80.
    465 张燮《东西洋考》卷3《大泥》。
    466 张燮《东西洋考》卷6《红毛番》。
    467 张廷玉《明史》卷325《浡泥》。
    468 德川家康致大泥国书三封,其中1599年的一封致大泥国封海王李桂,1602年的一封致林隐麟。参见许云樵:《北大年史》,新加坡,南洋书局,1947年,页121—122。
    469 陈伦炯:《海国闻见录》之《暹罗》。
    470 《西山杂志》手稿,转引自蔡力哲《郑成功与华侨》一文,载《福建日报》1982年4月14日。
    471 陈春生《丁末黄冈起义记》,转引自颜清澳《星马华人与辛亥革命》第1章,台北,1982年。
    472 林春胜、林信笃《华夷变态》卷8。
    473 Michael Smithies(editor and translator), The Chevalier de Chaumont and the Abbé de Choisy Aspects of the Embassy to Siam 1685, Chiang Mai, 1997, p.104.
    474 Abbé de Choisy, Journal of a Voyage to Siam 1685-1686, London, 1993, p.165.
    475 Engelhert Kaempher, the History of Japan: together with a description of the Kingdom of Siam, 1690-1692, Curzon Press, 1993, p.44.
    476 此城堡的标识为O,即荷兰人的商馆(conlptoir des Hollandois),而非黄盛璋先生所说的税关。
    477 黄盛璋《十六、十七世纪暹罗之华人街》,《亚洲文明》集刊。
    478 Nicolas Gervaise, The Natural and Political History of the Kingdom of Siam, Bangkok, 1998,p.66.
    479 Sinom de la Loubère, The Kingdom of Siam, p.112.
    480 陈荆和《17世纪之暹罗对外贸易与华侨》,凌纯声编《中泰文化论集》,中华文化出版事业委员会,1958年。
    481 Sinom de la Loubère, The Kingdom of Siam, p.84.
    482 Sinom de la Loubère, The Kingdom o fSiam, p.112.斯金纳认为,这一数据是就阿瑜陀耶城而言,因为这一说明是在描述该城情况的那一段文章中出现的,而在卢贝尔著作的其他地方也称首都阿瑜陀耶城为“暹罗”。参见斯金纳著、魏嵩寿、林俊绵译:《泰国华侨社会:史的分析》(第2章),载《南洋问题资料译丛》,1964年第1期。
    483 John Crawfurd, Journal of an Embassy to the Courts of Siam an Cochin China, p.175.
    484 Nicolas Gervaise, The Natural and Political History of the Kingdom of Siam, p.49.
    485 斯金纳《古代的暹罗华侨》。
    486 Abbéde Choisy, Journal of a Voyage to Siam 1685-1686, p.213.
    487 Abbé de Choisy, Journal of a Voyage to Siam 1685-1686, p.234.
    488 Simon de la Loubère, A New Historical Relation of the Kingdom of Siam, p.62.
    489 E.Kaempher, The History of Japan: together with a description of the Kingdom of Siam,1690-1692, Curzon Press, 1993, p.45.
    490 Abbé de Choisy, trans.by Michael Smithies, Journal of a Voyage to Siam, 1685-1686, p. 178.
    491 郑信,华侨后裔,1734年出生,其父亲郑鏞是从潮州澄海县来到阿瑜陀耶城的华人,其母亲洛央为暹罗人。
    492 斯金纳《古代的暹罗华侨》。
    493 F.H.Turpin, History of the Kingdom of Siam, Bangkok, 1908, p.161.
    494 John Crawfurd, Journal of an Embassy to the Courts of Siam an Cochin China, p.103.
    495 George Finlayson, The Mission to Siam, and Hue, the Capital of Cochin China in the years1821-1822, London, 1826, p.ⅹⅵ.
    496 George Finlayson, The Mission to Siam, and Hue, the Capital of Cochin China in the years1821-1822, p.166.
    497 John Crawfurd, Journal of an Embassy to the Courts of Siam an Cochin China, p.412.
    498 John Crawfurd, Journal of an Embassy to the Courts of Siam an Cochin China, p.412.
    499 John Crawfurd, Journal of an Embassy to the Courts of Siam an Cochin China, p.412; Burney, The Burney Papers, vol.2, Bangkok, 1910, p.79.
    500 D.E.Malloch, Siam, Some General Remarks on its Productions, Calcutta, 1852, p.65.
    503 F.H.Turpin, History of the Kingdom of Siam, p.9.
    504 关于吴阳的详细记载见夏昇勋《宋卡纪年》。
    505 [苏]尼·瓦·烈勃里科娃著,王易今等译《泰国现代史纲》,上册,商务印书馆,北京,1974年,第178页。
    506 英国外交部《有关汕头贸易的外交及领事年报》之1882年、1883年,见斯金纳著、魏嵩寿、林俊绵译:《泰国华侨社会:史的分析》(第2章),载《南洋问题资料译丛》,1964年第1期。
    507 此表的主要依据为:《厦门领事报告》、《中国海关十年报告》、《广州领事报告》、《汕头
    508 Leon de Rosny, Siamese in Thailand, London, 1885, p.116.
    509 Kenneth Parry Landon, The Chinese in Thailand, New York, 1941, p.22.
    510 H.Warington Smyth, Five Years in Siam, from 1891-1896, vol.2, London,1898, p.84.
    511 W.A.Graham, Siam, p.209.
    513 John Bowring, The Kingdom and People of Siam with a Narratve of the Mission to that Country in 1855, London, 1969, vol.1, p.86.
    514 Charles Gutzlaff, Journal of Three Voyages along the Coast of China in 1831, 1832and 1833,p.35.
    515 [英]帕塞尔著、王陆译:《东南亚的中国人》,载《南洋问题资料译丛》,1958年第1期。
    516 Ruschenberger, A Narrative of a Voyage Round the World, During the Years 1835, 1836and1837, including a Narrative of an Embassy to the Sultan Muscat and the King of Siam, London,1838, p.280.
    517 Ruschenberger, A Narrative of a Voyage Round the World, During the Years 1835, 1836and1837, including a Narrative of an Embassy to the Sultan Muscat and the King of Siam, p.280.
    518 John Crawfurd, Journal of an Embassy to the Courts of Siam an Cochin China, pp.386-387.
    519 Nicolas Gervaise, The Natural and Political History of the Kingdom of Siam, pp.148-149.
    520 Arthur Neale, Narrative of a Residence at the Capital of The Kingdom of Siam, London, 1852,p.69.
    521 John Bowring, The Kingdom and People of Siam with a Narratve of the Mission to that Country in 1855, vol.I,p.87.
    522 黄衷《海语》卷1《风俗·暹罗》。
    523 Charles Gutzlaff, Journal of Three Voyages along the Coast of China in 1831,1832 and 1833,pp.34-35.
    524 Virginia Thompson,Thailand: the New Siam,New York,1941, p.104.
    525 John Crawfurd,Journal of an Embassy to the Courts of Siam an Cochin China,pp.449-450.
    526 Abbé de Choisy, trans.by Michael Smithies, Journal of a Voyage to Siam 1685-1686, p.156.
    527 Arthur Neale, Narrative of a Residence at the Capital of The Kingdom of Siam,p.39.
    528 陈子龙辑《明经世文编》卷280冯璋《通番舶议》。
    529 屈大均《广东新语》卷14《食语》。
    530 [明]蔡汝贤《东夷图说》不分卷,页12-25。
    531 张廷玉《明史》卷324《暹罗传》。
    532 斯金纳《古代的暹罗华侨》页105-122。
    533 John Crawfurd, The Crawfurd Papers,A Collection of Official Records, Relating to the Mission of Dr.John Crawfurd Sent to Siam by the Government of India in the year 1821,p.114.
    534 Cushman认为铁锅是暹罗的制成品,John Anderson记载,暹罗铁矿位于其国北部,速古台(Succotai)及彭世洛(Pusse Looke)一带,年产不但敷用国内,而且每年有若干数量被输出马尼拉,普通每担价格为六至七提加儿。John Anderson,English Intercourse with Siam in the Seventeeth Century,Appendix.E,p.422.但文献中并无暹罗大量生产及出口铁锅的记载,而在中国,尤其是许多文献记载中国尤其是广东佛山大量生产铁锅,并被出口到东南亚等地,暹罗亦大量从广东进口铁锅。
    535 John Crawfurd, Journal of an Embassy to the Courts of Siam an Cochin China ,p.408.
    536 John Crawfurd, Journal of an Embassy to the Courts of Siam an Cochin China,p.413.
    537 尼古拉斯·塔林《剑桥东南亚史》上册,页287。
    538 尼古拉斯·塔林《剑桥东南亚史》上册,页288。
    539 G..B.Souza, The Survival of Empire: Portuguese Trade and Society in China and the South China Sea,1630-1754,p.46-70.
    540 ..B.Souza, The Survival of Empire: Portuguese Trade and Society in China and the South China Sea, 1630-1754, p.46-70.
    541 G.B.Souza, The Survival of Empire: Portuguese Trade and Society in China and the South China Sea, 1630-1754, p.46-70.
    542 沙丁、杨典求《中国和拉丁美洲关系简史》,河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页70。
    543 E.H.Blair & J.A.Robertson,The Philippine Islands, 1493-1898, Vol.29,Clifland,1903,p71.转引自何芳川:《澳门与葡萄牙大商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页68。
    544 汉密尔顿《美洲财富与西班牙的价格革命(1501-1650)》,巴塞罗那,1975年,页50-51。转引自张铠《晚明中国市场与世界市场》,《中国史研究》,1988年第3期,页3-15。
    545 马加尔赫斯·哥亭荷《经济》,页316,334-345,引自尼古拉斯·塔林《剑桥东南亚史》上册,页384。
    546 C.R.Boxer, The Great Ship from Amacon: Annal of Macao and the Old Japan Trade,1550-1640,p.7.
    547 C.R.Boxer, The Great Ship from Amacon: Annal of Macao and the Old Japan Trade,1550-1640,p.7.
    548 《明太祖实录》卷86洪武六年十一月庚申条。
    549 《明太祖实录》洪武十年九月乙酉条。
    550 《明太祖实录》卷243洪武二十八年十二月戊午条。
    551 《明太宗实录》卷176永乐十四年五月壬辰条。
    552 《明英宗实录》卷225景泰四年春正月丁丑条。
    553 《明宪宗实录》卷229成化十八年秋七月庚辰条。
    554 《明清史料》庚编,第6本,《礼部残题本》,页501-502a。
    555 [元]孙存吾辑《皇元风雅后集》卷3王尚志《暹国回使歌》,清抄本。
    556 《明太宗实录》卷72永乐五年冬十月辛丑条。
    557 《明太宗实录》卷86永乐六年十二月庚辰条。
    558 《明太宗实录》卷217永乐十七年冬十月癸未条。
    559 《明宣宗实录》卷76宣德六年二月壬寅条。
    560 《明英宗实录》卷17正统元年五月庚寅条。
    561 《明英宗实录》卷47正统三年冬十月壬戌条。
    562 《史料旬刊》之《两广总督李侍尧奏覆查明暹罗与花肚番构兵情形折》,台湾故宫博物院文献馆编,1930年,页104b-107a。
    563 《明太宗实录》卷82永乐六年八月壬辰条。
    564 [明]严从简:《殊域周咨录》卷8《暹罗》,中华书局点校本,2000年。
    565 《明太宗实录》卷97永乐七年冬十月己亥条。
    566 《明太宗实录》卷111永乐八年十二月戊戌条。
    567 《明清史料》庚编,第6本,《吏部“为内阁抄出两广总督李奏”移会,暹罗送回粤民梁上选等发配》,页538b。
    568 《宫中档乾隆朝奏折》,第37册,《乾隆四十二年二月二十五日广东巡抚李质颖奏报暹罗国送回之杨朝品等三名实为土著良民事》,页761-762。
    569 蓝鼎元《鹿洲初集》卷3《论南洋事宜书》。
    570 《漳州府志》卷33《人物》。
    571 《(嘉靖)潮州府志》卷8《杂志》。
    572 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卷1001《潮州府·矿冶》。
    573 《(乾隆)龙溪县志》卷10《风俗》,清光绪重刻本。
    574 蓝鼎元《鹿洲初集》卷3《论南洋事宜书》。
    575 周凯《厦门志》卷5《船政略》。
    576 《福建通志》卷59;前揭《漳州府志》卷39。
    577 CMH.R.3#49,1844.See Jennifer Wayne Cushman, Fields from the Sea, Chinese Junk Trade with Siam During the Late Eighteenth and Early Nineteenth Centuries.
    578 王民同《东南亚史纲》,云南大学出版社,1994年,页326。
    579 K.N.肖杜里《亚洲的贸易世界与英国东印度公司(660-1760)》,英国,剑桥,1978年,页529;J.R.布鲁尼、F.S.加斯特拉和I.施费《17、18世纪荷兰—亚洲海运》,海牙,1987年,卷1页92。见《剑桥东南亚史》页382-383。
    580 朱杰勤《东南亚华侨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页119。
    581 John Crawfurd,Journal of an Embassy to the Courts of Siam an Cochin China,p.413:暹罗每年生产胡椒60000担,几乎全部输入中国;p.318:政府每年单胡椒一项所得收入就达400000铢。
    582 The Crawfurd Papers, A Collection of Official Records, Relating to the Mission of Dr.John Crawfurd Sent to Siam by the Government of India in the year 1821,p.111.
    583 尼·瓦·烈勃里柯娃《泰国近代史纲》页158。
    584 Charles Gutzlaff, Journal of Three Voyages along the Coast of China in 1831,1832and 1833,p.110.
    585 石井米雄《17世纪日本对暹罗的文献记录》,载《暹罗学会学报》,曼谷,卷59,第2期,1971年,页170。见《剑桥东南亚史》页382-383。
    586 Jonh Crawfurd, Journal of an Embassy to the Courts of Siam an Cochin China ,p412.
    587 朱杰勤《东南亚华侨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页119。
    588 胡宗宪《筹海图编》卷12《经略二》。
    589 屈大均《广东新语》卷18《舟语》。
    590 怀特(J.White)《航行中国的历史》(History ofa Voyage to China)1826,页54,转引自田汝康《十七世纪至十九十七中期中国帆船在东南亚洲航运和商业上的地位》(《历史研究》,1957年第一期,页1-21)。
    591 斯金纳《古代的暹罗华侨》,页105-122。
    592 斯金纳《古代的暹罗华侨》,页105-122。
    593 John Crawfurd, The Crawfurd Papers,A Collection of Official Records, Relating to the Mission of Dr.John Crawfurd Sent to Siam by the Government of India in the year 1821, p.120.
    594 [清]屈大均《广东新语》卷14《食语》。
    595 Sarasin Viraphol, Tribute and Profit, Sino-Siamese Trade 1652-1853,p.223.
    596 陈荆和《十七世纪暹罗对外贸易与华侨》。
    597 John Crawfurd, Journal of an Embassy to the Courts of Siam an Cochin China,p.410.
    598 周凯《厦门志》卷9《艺文志》。
    599 Charles Gutzlaff, Journal of Three Voyages along the Coast of China in 1831,1832and1833,p.92.
    600 周凯《厦门志》卷5《船政略·洋船》。
    601 洋船指用于对外贸易的船只,以区别在中国近海贸易的商船。
    602 周凯《厦门志》卷15《风俗》。
    603 Lindsay,Report of Preceedings on A Voyages to the Northern Ports of China,1833,pp.13-15.转
    前揭《近代航运史资料》上册,页62。
    604 斯金纳(G.William Skinner)《泰国华侨社会,史的分析》,《南洋问题资料译丛》1964年第1期。
    605 《(雍正)澄海县志》卷7《物产》。
    606 [清]张渠《粤东闻见录》卷下《蔗》,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点校本,1990年。
    607 《清高宗实录》卷1036乾隆四十二年丁酉秋七月甲子条。
    608 《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629《兵部绿营处分例·海禁一》。
    609 [清]梁廷枏《粤海关志》卷12《税则五》。
    610 姚贤镐《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料》,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页62。
    611 林光辉《曼谷境内中国艺术品》,见《泰中研究》,华侨崇圣大学泰中研究中心出版,2003,页124。
    612 John Crawfurd, Journal of an Embassy to the Courts of Siam an Cochin China ,p.413.
    613 关于此次事件的经过,《明清史料》庚编第六册,页561,《户部为内阁抄出两广总督吴熊光奏移会,户部为遵旨等事广东司案呈内阁抄出两广总督奏前事等因—折相应抄录原奏移会稽察房可也须至移会者计单一纸右移会稽察房嘉庆十二年十一月日》有详细记录。
    614 李书吉《澄海县志》卷14《赋税·杂税》。
    615 John Crawfurd, The Crawfurd Papers, A Collection of Official Records, Relating to the Mission of Dr.John Crawfurd Sent to Siam by the Government of India in the year 1821, p.120.
    616 Charles Gutzlaff, Journal of Three Voyages along the Coast of China in 1831,1832and1833,p.82.
    617 John Crawfurd, Journal of an Embassy to the Courts of Siam an Cochin China, pp.33、155.
    618 Charles Gutzlaff, Journal of Three Voyages along the Coast of China in 1831,1832and 1833,p.99.
    619 The Island of Hainan,Asiatic Journal ,Vol.ⅩⅪ,1826.
    620 《明清档案》A80-31;《明清史料》庚编第六本册,《礼部题本,一,三年三月初六日下礼》,页513。
    621 B.P.P,First Report from the Select Committee of the Commons on the Affairs of the East India Company, China Trade,pp.629-632.
    622 John Crawfurd, Journal of an Embassy to the Courts of Siam an Cochin China ,p.413.
    623 Charles Gutzlaff, Journal of Three Voyages along the Coast of China in 1831,1832and1833,pp.88-89.
    624 John Crawfurd, Journal of an Embassy to.the Courts of Siam an Cochin China ,pp.163-165.
    625 平托《远游记》,第36章,101页。
    626 John Anderson, English Intercourse with Siam in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p.123.
    627 John Anderson, English Intercourse with Siam in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p.178.
    628 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引崇祯十二年三月给事中傅元初《请开洋禁疏》。
    629 Nicolas Gervaise, Histoire Naturelle et Politique du Royaume de Siam, p.137.
    630 周凯《厦门志》卷5《船政略》。
    631 J.Anderson, English Intercourse with Siam in Seventeenth Century, Appendix.E, p.427.
    632 埃居(ecu),欧洲货币单位,英文European Currency Unit的缩写。
    633 L'Abbé de Choisy, Journal du voyage de Siam, fait en 1685&1686, pp.360-361.
    634 《乾隆朝上谕档》第三册之二五零五,页886;《明清史料》庚编第6本,《礼部题本,二十七年六月二十一日下》,页531b。
    635 沙拉信文中提到暹罗还从广州和澳门转运生丝到日本。Salasin Viraphol,Tribute and Profit, Sino-Siamese Trade,1652—1853,p.59。
    636 铜是日本主要的出口商品和政府的专营项目,也是暹罗主要的进口商品,暹罗国王还购买大量的铜在国内销售。Salasin Viraphol,Tribute and Profit,Sino-Siamese Trade,1652—1853。p.59。
    637 参见Kato Eiichi,《闭关锁国政策形成时期的日荷贸易:尤其是1620—1640年荷兰人在平户的生丝贸易》,《亚洲文献》第30期(1976年),页45-46。
    638 J.Anderson, English Intercourse with Siam in Seventeenth Century, Appendix.E, p.427.
    639 自雍正七年始,清廷对阿瑜陀耶王朝的回赐中增加了瓷器等物,如乾隆二十七年“瓷器一百零四件”且有逐次增多的趋势。
    640 前揭《厦门志》卷5《船政略》。
    641 陈序经《暹罗与中国》,页43,商务印书馆。
    642 John Crawfurd,Journal of an Embassy of the Courts of Siam and Cochin China,p.121.
    643 中国大部分的胡椒都来自暹罗,1850年黑胡椒占暹罗出口物的14%.Jennifer Wayne Cushman,Fields from the Sea, Chinese Junk Trade with Siam During the Late Eighteenth and Early Nineteenth Centuries, p.80.
    644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木部》卷34页1250-1272、卷35页1325-1334,辽宁民族出版社,1999年。
    645 《御定佩文斋广羣芳谱》卷100《药谱》,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646 《(道光)广东通志》,卷95《舆地略》;[明]陈侃、高澄《使琉球录三种》页29,台湾文献史料丛刊,台湾大通书局,2000年;[清]陈元龙《格致镜原》卷22《饮食》,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御定佩文韵府》卷55,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647 李时珍《本草纲目》,《谷部》卷25,页1001。
    648 斯金纳《古代的暹罗华侨》页115。
    649 Simon de la Loubère, A New Historical Relation of the Kingdom of Siam, p.62.
    650 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康熙朝满文朱批奏折全译》,3607胤祜等奏为询问暹罗贡使情形折,康熙六十一年五月十一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页1501。
    651 连横《台湾通志》,页99-100;屈大均《广东新语》卷27《草语》。
    652 [清]朱仕玠《小琉球漫志》卷5《瀛涯渔唱》,页47,台湾文献史料丛刊,台湾大通书局,2000年。
    653 [清]屠继善《恒春县志》,卷9《物产》,页147,台湾文献史料丛刊,台湾大通书局。2000年;《御定佩文斋广君芳谱》卷17《蔬谱》。
    654 《御定佩文斋广君芳谱》卷67《果谱》。
    655 梁廷枏《海国四说》之《粤道贡国说》卷1〈暹罗国一》。
    656 [民国]龙顾人《十朝诗乘》,页152,卞孝萱、姚松标点,福建人民出版社。
    657 [清]徐珂《清稗类钞》第1册,中华书局,1984年,页415。
    658 印光任、张汝霖《澳门纪略》卷下《澳蕃篇》,岭南丛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
    659 陈元龙《格致镜原》卷87《兽》。
    660 [清]江蘩《四译馆考》卷3《暹罗馆》页531,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之59,《史部·政书类》,书目文献出版社。
    661 斯金纳《古代的暹罗华侨》,页115。
    662 斯金纳《古代的暹罗华侨》,页115。
    663 《清会典事例》卷512礼部223朝贡。
    664 [日]石井米雄《日泰关系事史钩沉》详尽地介绍了《历代宝案》,这是一部揭示冲绳与东南亚特别是同泰国关系的重要文献,它所收录的冲绳中山王致暹罗阿瑜陀耶王朝的国书,一律使用当时东南亚世界通用的外交语——汉语。《东南亚历史学刊》1993年第12期,页91。
    665 《明太祖实录》卷70洪武四年十二月壬午条。
    666 《明太祖实录》卷85洪武六年冬十月庚寅条。
    667 《明太宗实录》卷34永乐二年九月辛亥条。
    668 《明太宗实录》卷34永乐二年九月辛亥条。
    669 [清]汤贻汾《琴隐园诗集》卷9《廊窝汶荪泥暇握拨突索诗》,光绪元年刊本。
    670 《张南山全集》之1,页60。
    671 梁廷枏《海国四说》之《粤道贡国说》卷2《暹罗国二》;赵尔巽《清史稿》卷528《属国三·暹罗》。
    672 栾文华《泰国文学史》页57-6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
    673 L'Abbe de Choisy, Journal du Voyage de Siam, fait en 1685&1686, Paris, 1687, p.377-378.
    674 Simon de la Loubère, A New Historical Relation of the Kingdom of Siam, p.168.
    675 Arthur Neale, Narrative of a Residence at the Capital of The Kingdom of Siam, pp.94-95,
    676 [清]曹雪芹、高鹗《红楼梦》,巴蜀书社,1999年,页249、页262、页549。
    677 李拂一《中国文化对泰国的影响》,载前揭凌纯声编《中泰文化论集》。
    678 《清中前期西洋天主教在华活动档案史料》,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中华书局,第一册,(六)康熙着通暹罗国话西洋人问暹罗贡使所进孩儿茶等贡品功效之朱谕,页51。
    681 Sarasin Viraphol, Tribute and Profit, Sino-Siamese Trade, 1652-1853, p.242.
    《康熙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档案出版社,1984年。
    《康熙朝满文朱批奏折全译》,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
    《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
    《雍正朝满文朱批奏折全译》,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译,黄山书社,1998年。
    《乾隆朝上谕档》,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档案出版社,1991年。
    《明清档案》,台湾国立故宫博物院影印本。
    《宫中档雍正朝奏折》,台湾国立故宫博物院影印本,1977年。
    《宫中档乾隆朝奏折》,台湾国立故宫博物院影印本,1984年。
    《明清史料》庚编,下册,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刊行,中华书局影印本,1960年。
    《史料旬刊》,台湾故宫博物院文献馆编,1930年。
    第一历史档案馆、暨大古籍所合编《明清时期澳门问题档案文献汇编》,人民出版社,1999年。
    刘芳辑《清代澳门中文档案资料汇编》,澳门基金会出版,1999年。
    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清宫粤港澳商贸档案全集》,中国书店,2002年。
    《清中前期西洋天主教在华活动档案史料》,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中华书局。
    [东汉]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75年。
    [唐]姚思廉《梁书》,中华书局,1973年。
    [唐]魏征《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
    [唐]杜佑《通典》,中华书局,1988年。
    [后晋]刘昫《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
    [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中华书局,1986年。
    [清]徐松《宋会要辑稿》,中华书局,1981年。
    [元]脱脱《宋史》,中华书局,1977年。
    [明]宋濂《元史》,中华书局,1976年。
    [清]张廷玉《明史》,中华书局,1974年。
    《明实录》,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
    [明]李东阳等撰,申时行重修《大明会典》,江苏金陵古籍刻印社,1987年。
    《大明律》,辽沈书社点校本,1996年。
    [民国]赵尔巽编《清史稿》,中华书局,1976年。
    《清实录》,中华书局影印本,1985-1987年。
    《钦定大清会典事例》,中华书局影印本,1990年。
    《康熙起居注》,第一历史档案馆整理,中华书局,1984年。
    《雍正朝起居注》,第一历史档案馆编,中华书局,1993年。
    [宋]赵汝适《诸番志》,丛书集成初编3272,中华书局,1972年。
    [元]汪大渊《岛夷志略》,中华书局点校本,2000年。
    [元]周达观《真腊风土记》,中华书局点校本,2000年。
    [元]孙存吾辑《皇元风雅后集》,清抄本。
    [明]郑舜功《日本一鉴》,1939年旧抄本影印本。
    [明]马欢《瀛涯胜览》,丛书集成初编3274,中华书局。
    [明]费信《星槎胜览》,续修四库全书本。
    [明]巩珍《西洋番国志》,中华书局点校本,2000年。
    [明]张燮《东西洋考》,中华书局点校本,2000年。
    [明]严从简《殊域周咨录》,中华书局点校本,2000年。
    [明]黄省曾《西洋朝贡典录》,中华书局点校本,2000年。
    [明]黄衷《海语》,清道光二十五年刻本。
    [明]丁元荐《西山日记》,康熙己巳先醒斋刊本。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辽宁民族出版社,1999年。
    [明]王世贞《弇山堂别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明]王恕《王端毅奏议》,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明]李贤《明一统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明]陈子龙辑《明经世文编》,中华书局影印本,1997年。
    [明]朱纨《甓余杂集》,四库存目丛书本。
    [明]俞大猷《正气堂集》,清道光龙溪味古书室刊本。
    [明]胡宗宪《筹海图编》,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明]钟薇《虔台倭纂》,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10。
    [明]梁储《郁洲遗稿》,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明]林俊《见素集奏议》,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明]许孚远《敬和堂集》,四库存目丛书本。
    [明]俞汝楫等撰《礼部志稿》,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明]黄宗羲编《明文海》,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明]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四部丛刊本。
    [明]王在晋《越镌》,万历三十九年刻本,四库禁毁书丛刊。
    [清]乾隆官修《清朝文献通考》,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
    刘锦藻《清朝续文献通考》,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
    [清]印光任、张汝霖《澳门记略》,赵春晨校注,澳门文化司署,1992年。
    [清]谈迁《枣林杂俎》,中华书局点校本,2006年。
    [清]梁廷枏《粤海关志》,广东人民出版社点校本,2002年。
    梁廷枏《海国四说》之《粤道贡国说》,中华书局点校本,1997年。
    [清]屈大均《广东新语》,中华书局点校本,1997年。
    屈大均《广东文选》,北京图书馆珍本丛刊117,书目文献出版社。
    [清]温汝能撰《粤东诗海》,中山大学出版社点校本,1999年。
    [清]王锡祺辑《小方壶斋舆地丛钞》,杭州古籍书店影印本,1985年。
    徐珂编《清稗类钞》,中华书局,1984年。
    [清]王士祯《居易録》,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王士祯《池北偶谈》,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清]蓝鼎元《鹿洲初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清]谢清高口述,杨炳南笔录,安京校释,《海录校释》,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
    [清]徐继畲《瀛寰志略》,续修四库全书本。
    [清]杜臻《粤闽巡视纪畧》,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御选明臣奏议》,文渊阁四库全书文本。
    [清]王之春《清朝柔远记》,中华书局点校本,2000年。
    [清]梁佩兰《六莹堂集》,岭南丛书,中山大学出版社,吕永光标点本,1992年。
    [清]张维屏《张南山全集》,陈宪猷标点,岭南丛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
    [清]阮元《揅经室续集》,《丛书集成初编》2211册,中华书局。
    [清]汤贻汾《琴隐园诗集》,光绪元年刊本。
    [清]江蘩《四译馆考》,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之59,《史部·政书类》,书目文献出版社。
    龙顾人《十朝诗乘》,卞孝萱、姚松标点,福建人民出版社。
    王慎之、王子今辑《清代海外竹枝词》,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
    钱仲联编《清诗记事》,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
    《广东文征》,香港中文大学出版,1978年。
    董应举《崇相集》,台湾文献史料丛刊,台湾大通书局,2000年。
    黄宗羲《赐姓始末》,台湾文献史料丛刊,台湾大通书局,2000年。
    [明]杨英《从征实录》,台湾文献史料丛刊,台湾大通书局,2000年。
    [清]邹漪《南明季略》,台湾文献史料丛刊,台湾大通书局,2000年。
    [清]王瑛曾编纂《重修凤山县志》,台湾文献史料丛刊,台湾大通书局,200年。
    川口长孺《台湾割据志》,台湾文献史料丛刊,台湾大通书局,2000年。
    川口长孺《台湾郑氏纪事》,台湾文献史料丛刊,台湾大通书局,2000年。
    江日昇《台湾外记》,台湾文献史料丛刊,台湾大通书局,2000年。
    黄叔璥《台海使槎录》,台湾文献史料丛刊,台湾大通书局,2000年。
    [明]陈侃、高澄《使琉球录三种》第一种,29页《群书质异》,台湾文献史料丛刊,台湾大通书局,2000年。
    [清]朱仕玠《小琉球漫志》,台湾文献史料丛刊,台湾大通书局,2000年。
    [清]王瑛曾编纂《重修凤山县志》,台湾文献史料丛刊,台湾大通书局,2000年。
    [明]黄佐《(嘉靖)广东通志》,广东省地方史志办公室影印本,1998年。
    [明]郭棐《(万历)广东通志》,中国书店影印本,1992年。
    [清]阮元编《(道光)广东通志》,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1988年。
    《福建通志》,清同治七年刊本。
    《重纂福建通志》,清同治十年刻本。
    《福建省例》台湾文献史料丛刊141,台湾大通书局,2000年。
    周凯《厦门志》,台湾文献史料丛刊39、40,台湾大通书局,2000年。
    《漳州府志》,清光绪三年刻本。
    [清]屠继善《恒春县志》,台湾文献史料丛刊,台湾大通书局,2000年。
    [清]瑞麟、戴肇辰等修,史澄等撰《广州府志》,光绪五年刊本。
    [清]李书吉等修,蔡继绅等撰《澄海县志》清嘉庆二十年刊本,中国地方志丛书第62号,成文出版社,1967年。
    [民国]林学增等修,吴锡璜撰《同安县志》,民国十八年铅印本,中国地方志丛书第83号,成文出版社,1967年。
    [清]吴宜燮修,黄惠、李畴撰《(乾隆)龙溪县志》清光绪五年补刊本,中国地方志丛书第90号,成文出版社,1967年。
    [清]曹秉仁撰《(雍正)宁波府志》,清乾隆六年补刊本,中国地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189号,成文出版社,1974年。
    [清]王大海《海岛逸志》,香港中文大学、上海市华侨历史学会合编,香港学津书店点校本,1992年。
    《嘉庆重修一统志》台湾商务印书馆,1966年重版。
    [清]魏源《海国图志》之《外国史略》。聂宝璋《近代航运史资料》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
    [葡]费尔南·门德斯·平托(Fernao Mendes Pinto),《远游记》(Pergrinacao),金国平译注,葡萄牙大发现纪念澳门地区委员会、澳门基金会、澳门文化司署、东方葡萄牙学会出版,1999。
    金国平编译《西方史料选萃(15-16世纪)》之《编年史家笔下早期中葡关系》,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
    《巴达维亚城日记》(A.Vander Chijs,Chijs,Dagh Register Gehouden int Casteel Batawia Vant.Passerende ter Plaetse als over Geheer Neserlandts-india)原译村上直次郎, 中译郭辉,台湾文献委员会发行,1989年。
    [英]吴迪(W.A.R.Wood)著,陈礼颂译《暹罗史》,上下册,中国南洋学会主编,商务印书馆。
    [泰]朱拉隆功亲王著,王又申译《暹罗古代史》,商务印书馆,1931年。
    谢犹荣《暹罗国志》,南海通讯社,1949.
    许云樵《南洋史》(上卷),吉隆坡:星洲世界书局出版,1961年。
    《郑成功收复台湾史料选编》,福建人民出版社,1962年。
    许云樵《北大年史》,新加坡南洋书局,1947年。
    [苏]尼·瓦·烈勃里柯娃《泰国近代史纲》,商务印书馆,1974年。
    [英]霍尔《东南亚史》,商务印书馆,1982年。
    [泰]梨花《泰国简史》,曼谷,1982年。
    连横《台湾通史》,商务印书馆,1983年。
    利玛窦、金尼阁著,何高济等译,《利玛窦中国札记》,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聂宝璋《中国近代航运史资料》,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
    中山大学东南亚史研究所编《泰国史》,广东人民出版社,1987年。
    [法]费赖之著,冯承钧译,《在华耶稣会士列传及书目》,中华书局,1995年。
    [法]荣振华著,耿异译,《在华耶稣会士列传及书目补编》,中华书局,1995年。
    [法]杜赫德编,郑德弟、吕一民、沈坚译,《耶稣会士中国书简集中国回忆录》,西方早期汉学经典译丛,大象出版社,2001年。
    [新]尼古拉斯·塔林主编,王士录等译,《剑桥东南亚史》(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Southeast Asia)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
    Duane Barbosa(author),Mansel Longworth Dames(translator),The Book of Duarte Bnrbosa, an account of the countries bordering on the Indian Ocean and their inhabitants,(《杜阿尔特书》)New Delhi,Madras,1989.
    Antur Basicio de Sa Documentacao para a Historia das Missoes do PadroadoPortugueS do Oriente,(《葡萄牙东方保教会传教团史料汇编》)vol.1,Lisboa,
    Agencia Geral do Ultramar,991.
    Antonio da Silva Rego,Documentacao para a Historia das Missoes do Padroado
    Portugues do Oriente:India,(《葡萄牙东方保教会传教团史料汇编——印度》),vol.7, 9, Lisboa, Agencia Geral do Ultramar, 1991.
    Ft.Paulo da Trindade,Conquista espiritual do Oriente,(《东方的精神征服》)vol.3,Lisboa, 1967.
    Peter Floris, His Voyage to the East Indies in the Globe, 1611-1615: Siam, Pattati,Bantam,(《1611-1615年东印度航行记》)Bangkok,2002.
    Van Vliet's Siam, Chiang Mai:Silkworm Books, 2005.
    F.Caren & J.Schouten, A True Description of the Mighty Kingdoms of Japan and Siam,(《日暹帝国真相》)1935.
    Abbé de Choisy, Journal of a Voyage to Siam 1685-1686, (《1685-1686年旅暹日志》)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3.
    Guy Taehard, A Relation of the Voyage to Siam: performed by six Jesuis, sent by the French King, to the Indies and China 1685, (《旅暹志》) Bangkok, 1999.
    Michael Smithies(editor), The Chevalier de Chaumont & The Abbé de Choisy Aspects
    of the Embassy to Siam 1685, (《Chaumont和Choisy对1685年出使暹罗的叙述》)Chiang Mai, 1997.
    Simon de la Loubère, A New Historical Relation of the Kingdom of Siam, (暹罗王国新历史关系) London: Oxford Unversity Press, 1969.
    Michael Smithies, The Discourses at Versailles of the First Siamese Ambassadors to France 1686-7, together with the list of their presents to the court, the Siam Society,(《有关1686-1687年第一批出使法国的暹罗使节在凡尔赛宫的记录》)Bangkok,1986.
    Michael Smithies(translator), The Siamese Embassy to the Sun King, the personal memorials of Kosa Pan,(《暹罗使团觐见太阳之王,Kosa Pan个人回忆录》)Bangkok, 1990.
    Father de Bèze(author), E.W.Hutchinson(translator), 1688 Revolution in Siam, The Memoir of Father de Bèze, s.j.,(《168年暹罗革命》) Hong Kong, 1968.
    Michael Smithies(editor), Three Military Accounts of 1688 "revolution" in Siam, (《关于1688年暹罗革命的三篇军事记录》)Bangkok,2002.
    Arthur Neale, Narrative of a Residence at the Capital of The Kingdom of Siam, (《暹罗王国首都纪实》) London, 1852.
    Engelhert Kaempfer, the History of Japan: together with a descrption of the Kingdom of Siam,1690-1692, (《1690-1692年日本史及对暹罗王国的描述》) Curzon Press,1993.
    John Anderson, English Intercourse with Siam in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17世纪的英暹关系》) London, 1890.
    Nieolas Gervaise (author) , John Villiers (translator) The Natural and Political Histoty of the Kingdom of Stam, (《暹罗王国自然及政治史》) Bangkok,1998.
    Arquivos de Macau, (《澳门档案》) Ⅰ série(1929-1931), Ⅱ série(1941), Imprensa Nacional, Macau.
    J.H.Moor, Notices of the India Archipelago and Adjacent Counties, (《印度半岛及其邻近国家报告书》) Frank Cass&CO.LTD, 1968.
    John Crawfurd, Journal of an Embassy to the Courts of Siam an Cochin China, (《出使暹罗和交趾支那宫廷日志》) London: Oxford Univerisity Press, 1967.
    John Crawfurd, The Crawfurd Papers, A Collection of Official Record, Relating to the Mission of Dr.John Crawfurd Sent to Siam by the Government of India in the year1821,(《克劳福特报告书,关于1821年印度政府派往暹罗之克劳福特博士使团的官方记录集》)Bangl(ok:Vajiranana National Library,1915.
    George Finlayson, The Mission to Siam and Hue, The Capital of Cochin-China in the Years 1821-1822, (《1821-1822年岀使暹罗和顺化——交趾支那首都》) London,1826.
    Charles Gutzlaff, Journal of Three Voyages along the Coast of China in
    1831,1832and 1833, (《1831,1832和1833年沿中国海岸的三次航行日记》)London,1840.
    Edmund Roberts, Embassy to the Eastern Courts of Cochin-China, Siam and Muscat, during theyears 1832-3-4, (《1832-1834年出使东部宫廷) New York, 1972.
    W.S.W.Ruschenberger, A Narrative of a Voyage Round the World, During the Years 1835,1835 and 1837,including a Narrative of an Embassy to the Sultan Muscat and the King of Siam, (1835-7年周游世界及出使马斯卡特苏丹与暹罗王记) London,1838.
    John Bowring,The Kingdom and People of Siam(vol.1-2),Oxford University Press,(《暹罗国家与人民》)London,1969.Van Vliet's Siam,Chiang Mai:Silkworm Books,2005.
    [日]国重显子编《异国日记》(上下册),金地院崇伝外交文书集成,东京美术,1989年。
    [日]林春胜、林信笃《华夷变态》,东京,东方书店,1985年。
    日兰学会编《长崎荷兰商馆日记》,雄松堂出版,1991年。
    江树生译注《热兰遮城日志》,台南市政府,1999年。
    [美]马士著,张江文等译《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商务印书馆,1963年。
    巴素(Victor Purcell)著,郭湘章译《东南亚之华侨》,国立编译馆出版,1967年。
    林仁川《明末清初私人海上贸易》,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
    张维华《明清之际中西关系简史》,齐鲁书社,1987年。
    包乐史(Leonard Blussé)著,庄国土、程绍刚译,《中荷交往史(1601-1999)》,路口店出版社,1989年。
    程绍刚译注,《荷兰人在福尔摩莎(1624-1662)》,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0年。
    [日]李国卿《华侨资本的形成和发展》,香港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
    凯特(W.J.Cator)著、王云翔等译,《荷属东印度华人的经济地位》,厦门大学出版社,1988年。
    陈序经《暹罗与中国》,商务印书馆。
    陈希育《中国帆船与海外贸易》,厦门大学出版社,1991年。
    梁嘉彬《广东十三行考》,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
    黄枝连《天朝礼治体系研究 上卷 亚洲的华夏秩序 中国与亚洲国家关系形态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
    高伟浓《走向近代的中国与“朝贡”国关系》,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
    黄枝连《天朝礼治体系研究 中卷 东亚的礼义世界 中国封建王朝与朝鲜半岛关系形态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
    黄枝连《天朝礼治体系研究 下卷 朝鲜的儒化情境构造 朝鲜王朝与满清王朝的关系形态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
    李金明、廖大珂《中国古代海外贸易史》,广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
    张忠民《前近代中国社会的商人资本与社会再生产》,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
    何芳川《澳门与葡萄牙大商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
    [荷]包乐史(Leonard Bluasé)著,庄国土等译《巴达维亚华人与中荷贸易》,广西人民出版社,1997年。
    [瑞典]龙思泰(A.Ljung Stedt)著,吴义雄等译,《早期澳门史》,东方出版社,1997年。
    杨国桢、郑甫弘、孙谦《明清中国沿海社会与海外移民》,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
    栾文华《泰国文学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
    陈东有《走向海洋贸易带:近代世界市场互动中的中国东南商人行为》,江西高校出版社,1998年。
    金国平《中葡关系史地考证》,澳门基金会,2000年。
    金国平、吴志良《镜海飘渺》,澳门成人教育出版社,2001年。
    [日]滨下武志著,朱荫贵、欧阳菲译《近代中国的国际契机:朝贡贸易体系与近代亚洲经济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夏秀瑞、孙玉琴编著《中国对外贸易史》(第一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年。
    段立生《泰国文化艺术史》,商务印书馆,2005年。
    M.Kobeler《争夺暹罗的斗争》,《世界知识》1935年第5期。
    姚慕《日英在暹罗角逐之近》,《世界知识》1936年第5期。
    《暹罗与荷印》,《世界知识》1946年第1期。
    张美惠《明代中国人在暹罗之贸易》,台湾大学文史哲学报第三期,1951年。
    李光涛《明清两代与暹罗》,《大陆杂志》第24卷第2期,35页。
    李光涛《记清代的暹罗国表文》,《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30期下,1959年。
    李光涛《乾隆三十一年给暹罗国王敕谕》,《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39期上,1969年。
    田汝康《十七世纪至十九世纪中叶中国帆船在东南亚》,《历史研究》1957年第1期。
    田汝康《再论十七至十九世纪中叶中国帆船业的发展》,《历史研究》1957年第12期。
    陈荆和《清初华舶之长崎贸易及与日南航运》,《南洋学报》1957年第13卷第1辑。
    陈荆和《十七世纪之暹罗对外贸易与华侨》,载凌纯声编《中泰文化论集》,中华文化出版事业委员会,1958年。
    梁嘉彬《论明清广东国际贸易与近代中泰之关系》,载凌纯声编《中泰文化论集》,中华文化出版事业委员会,1958年。
    李拂一《中国文化对泰国的影响》,载凌纯声编《中泰文化论集》,中华文化出版事业委员会,1958年。
    [泰]威廉·努恩(W.Nurnn)《略论暹罗的商业关系》,《南洋问题资料译文丛》1962年第4期。
    J.霍曼.凡.德.海德《十九世纪下半期暹罗的经济发展》,《南洋资料译丛》1962年第4期。
    庄吉发《暹罗王郑昭入贡清廷考》,《大陆杂志》第51期,1975年。
    李金定《泰国的甘蔗糖业》,《甘蔗糖业》1977年第8期。
    陈健民《评暹罗曼谷王朝拉玛五世的改革》,《世界历史》1980年第4期。
    段立生《暹罗和明朝关系的若干问题》,《中大研究生学刊》1981年3月。
    张莲英《明代中暹的贸易关系及华侨对暹罗经济发展的作用》,《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2年第2期。
    魏英邦《〈华夷译语〉研究拾零》,《青海社会科学》1982年第2期。
    王小燕《华人移居泰国的原因及其经济活动》,《云南社会科学》1982年第6期。
    余思伟《清代前期广州与东南亚的贸易关系》,《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年第2期。
    张莲英《明代中国与泰国的友好关系》,《世界历史》1983年3月。
    江应樑《古代暹罗与中国的友好关系》,《思想战线》1983年第4期。
    索集·翁贴《泰人不是从何处来的》,《东南亚》1985年第2期。
    林京志编《乾隆年间由泰国进口大米史料选》,《历史档案》1985年第3期。
    李鹏年《略论乾隆年间从暹罗运米进口》,《历史研究》1985年第3期。
    粟明鲜《清代前期中暹民间贸易》,《海交史研究》1986年第1期。
    公羽《清代前期中暹大米贸易初探》,《东岳论丛》1986年第3期。
    葛治伦《1949年以前的中泰文化交流》,载周一良《中外文化交流史》,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
    蔡振翔《台湾郑氏地方政权与华侨》,《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1期。
    蔡振翔《台湾郑氏地方政权与华侨》,《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1期。
    林蔚文《明代福建华侨史略》,《东南文化》1987年第2期。
    郭净《清代泰米进口对中泰民间贸易的影响》,《东南亚》1988年第1期。
    蔡仁龙《许云樵〈暹罗王郑昭传〉考》,《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88年第1期。
    袁丁《17世纪荷泰关系初探》,《东南亚》1988年第1期。
    梁英明《许氏家族与暹罗采锡业》,《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88年第3期。
    邓水正《19世纪中期以前泰国华人经济概述》,《东南亚历史学刊》,1988年12月。
    陈坚红《清代中暹贸易及其活跃广东经济的作用》,《海交史研究》1989年第1期。
    [日]石井米雄著,黄倬汉译《日泰关系事史钩沉》之1、2、3,《东南亚历史学刊》。
    余定邦《明代中国和暹罗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东南亚学刊》第13期。
    陈学霖《记明代外番入贡中国之华籍便事》,《大陆杂志史学丛书》第2辑4册。
    陈学霖《成化朝林宵姚隆奉使暹罗之谜》,《明代人物与传说》7。
    陈学霖《暹罗贡使“谢文彬”事件剖析》,《明代人物与传说》10。
    邓深元《广西人在暹罗谋生》,《八桂侨刊》1990年第1期。
    葛治伦《中国文化科技对泰国的影响》,《东南亚》1990年第3期。
    余定邦《晚清载籍有关泰国国王拉玛五世改革的记述》,《东南亚》1990年第4期。
    邱炫煜《明初与南海诸蕃国之朝贡贸易(1368-1499)》,张彬村、刘石吉主编《中国海洋发展史论文集(五)》,台北,中央研究院,1991年。
    张彬村《明清两朝的对外贸易政策:闭关自守?》,吴剑雄主编《中国海洋发展史论文集(五)》,台北,中央研究院,1991年。
    吴凤斌《暹罗华侨的暹化》,《南洋问题研究》1991年第2期。
    余定邦《清代与泰国阿瑜陀耶王朝的关系》,《东南亚》1992年第1期。
    申旭《郑和下西洋对明代中国与东南亚贸易的影响》,《东南亚》1992年第4期。
    王民同《郑和下西洋对发展中国同东南亚国家友好贸易往来的贡献》,《东南亚》1993年第1期。
    余定邦《1785—1852年的中泰交往》,《中山大学学报》1993年第3期。
    许肇琳、段立生《阿瑜陀耶的外籍侨民》,《东南亚历史学刊》,1993年12月。
    [澳]库什曼(Jennifer Wayne Cushman)著,钱江译,《暹罗的国家贸易与华人掮客,1767—1855年》,《中外关系史译丛》第3辑。
    陈炎《海上丝绸之路与中泰两国的文化交流》,《海交史研究》1996年第1期。
    聂德宁《近代中国与暹罗的贸易往来》,《南洋问题研究》1996年第1期。
    黄国安《明代中国与泰国的友好关系》,《东南亚纵横》1996年第3期。
    施荣华《中泰两国14-18世纪的文化交往》,《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3期。
    赖伯疆《泰国戏剧古今谈》,《戏剧艺术》1998年第5期。
    冷东《泰国曼谷王朝时期潮人制糖业的兴衰》,《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98年第5期。
    徐孝明《古代中国和泰国历史上的友好关系》,《湖南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第1期。
    俞云平《福建移民与中华文化在泰国的传播》,《南洋问题研究》1999年第3期。
    冷东《18世纪暹罗吞武里王朝与清朝及缅甸的关系》,《东北师大学报》1999年第4期。
    Leonor Seabra著,微笑译,《17-18世纪澳门与暹罗关系往来》,《文化杂志》第19期:
    Antonio da Silva Rego著,王国强译,《简述1511年至现代葡萄牙与暹罗的关系》,《海交史研究》,2002年第2期。
    黄国安《清代中国和暹罗的友好关系》,《东南亚纵横》2000年第2期。
    [泰国]黎道纲《郑和时期中暹关系浅议》,《东南亚研究》2000年第4期。
    黄盛璋《16、17世纪暹罗之华人街》,《亚洲文明》集刊。
    陈鸿钧《两方明代石碑,一则海贸故实——《却金坊碑》、《却金亭碑》考述》,《岭南文史》2001年第4期。
    李未醉《潮州华侨与古代泰国的经济发展》,《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李益杰《海外潮汕华侨华人集中于泰国的原因浅析》,《东南亚》2004年第1期。
    范丽萍《19世纪中暹海上民间贸易的市场运作》,《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
    李庆新《1550~1640年代澳门对东南亚贸易》,《广东社会科学》2004年第2期。
    冯立军《清代以前中泰中医药交流》,《南洋问题研究》2004年第4期。
    曲明东《试论明朝与暹罗的关系》,《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
    孙广勇《曼谷王朝中期华人对泰国经济的作用》,《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王元林、刘强《清一口通商时期中暹贸易中的潮州籍华侨》,《东南亚研究》2004年第5期。
    石维有《暹罗王室在垄断贸易中重用华侨的原因》,《东南亚纵横》2004年第5期。
    李未醉《明代海禁政策及其对中暹经贸关系的影响》,《兰州学刊》2004年第5期。
    余定邦《〈泰国最后一次入贡中国纪录书〉初考》,《南洋问题研究》2005年第1 期。
    傅云仙,《中国古代陶瓷和烧造技术在泰国的传播和发展——以素可泰窑和宋卡洛窑为例》,《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第1期。
    孔远志《郑和下西洋与东南亚华侨华人》,《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5年第3期。
    刘强,王元林《明代潮州对外贸易研究》,《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W.A.Graham,Siam,(暹罗) London,1924.
    E.W.Hutchinson,Adventurers in Siam in the Seventeenth Century,(《17世纪暹罗的冒险者》) London,1940.
    C.R.Boxer,The Great Ship from Amacon:Annal of Macao and the Old Japan Trade,1550-1640,Lisboa:Centro de Estudos Historicos Ultramarinos,1959.
    P.Manuel Teixeira, Portugal na Tailandia, (《葡萄牙在泰国》) Macau,1983;Thailand and Portugal,470years of friendship,Lisboa,1982.
    G.B.Souza, The Survival of Empire: Portuguese Trade and Society in China and the South China Sea,1630-1754,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6.
    Maria da Conceicao Flores, Os Portugueses e o Siao no Século ⅩⅥ,(《葡萄牙人与十六世纪的暹罗》) Lisboa, 1995.
    Leonor de Seabra, Relacoes entre Macau e o Siao: Séculos ⅩⅧ—ⅩⅨ, (《18-19世纪澳门与暹罗的关系》) Macau,1999.
    Akira Nagzumi,The Dutch East India Company in Japan,Siam and Indonesia:three essays,(《荷兰东印度公司在日本、暹罗和印度尼西亚:三篇论文》) Amsterdam,1982.
    H.G.Quaritch Wales,Ancient Siamese Government and Administration,(《古代暹罗政府及其管理》) London,1934.
    John E.Wills,1688:a Global History,(《1688年:全球史》) New York,2001.
    G.William Skinner,Chinese Society in Thailand,An Analytical History,(《泰国华人社的分析》) New York,1957.其中第1章中翻译见《南洋问题资料译丛》(厦 门大学南洋研究所刊物,现名为《南洋资料译丛》)1962年第2期王云翔译之《古代的暹罗华侨》,第2章中文翻译见《南洋问题资料译丛》1964年第1期魏嵩寿、林俊绵合译之《泰国华侨社会:史的分析》第2章《门户开放和地域开放:1917年以前暹罗的中国移民及其人口增长》。
    Sarasin V'traphol, Tribute and Profit, Sino-Siamese Trade, 1652-1853, (朝贡与利润:中暹贸易, 1652-1853》) Harvard University, 1977.
    Jennifer Wayne Cushman, Fields from the Sea, Chinese Junk Trade with Siam During the Late Eighteenth and Early Nineteenth Centuries, (《以海为田: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中暹帆船贸易》) NewYork,1993.
    Charles Nelson Spinks,Siam and the Pottery Trade of Asia,(《暹罗与亚洲的陶瓷贸易》)The Siam Society Journal(《暹罗学会学报》)vol.Ⅲ,Bangkok,1906.
    Early Astronomical and Magnetic Observations in Siam,(《暹罗早期天文和地磁观测》)The Siam Society Journal,vol.VI,Bangkok,1909.
    Articles Relationship with Portugal.Holland and the Vatican,(《关于葡萄牙、荷兰和罗马教廷和文章》)The Siam Society Journal,vol.Ⅶ.Bangkok,1910.
    Articles Relation with France,England and Denmark,(《关于法国、英国和丹麦的文章》)The Siam Society Journal,vol.Ⅷ.Bangkok,1911.
    R.W.Giblin,The Abbé de Choisy,(《Choisy其人》)The Siam Society Journal,vol.Ⅷ, Bangkok,1911.
    An Earty British Merchant in Bangkok,(《早期在曼谷的一位英国商人》)The Siam Society Journal,vol.Ⅺ,Bangkok,1914-15.
    W.A.R.Wood etc.,Fernao Mendez Pinto's Account of Events in Siam,(《平托对暹罗事件的描述》)The Siam Society Journal,vol.ⅩⅩ,Bangkok,1926-27.
    Bishop L.A.C.Chorin,From Paris to Ayuthia,Three Hundred Years Ago.June 18th 1660-August 22nd 1662,(《从巴黎到阿瑜陀耶,三百年前,1660年6月18日至1662年8月22日》)The Siam Society Journal,vol.L,Bangkok,1962.
    J.J.Boeles,Notes on an Eye-witness Account in Dutch of the Destruction of Ayudhya in 1767,(《1767年阿瑜陀耶城陷落的荷文记录》)The Siam Society Journal,vol.LⅦ.Bangkok,1968.
    E.Thadeus Flood,Sukhothal-Mongol Relations:A Note on Relevant Chinese and Thai sources,(《速古台王朝与蒙固的关系》)The Siam Society Journal,vol.LⅦ, Bangkok,1969.
    DaVid Monon,Thai Traditional Music:Hot-house Plant or Sturdy Stock,(《泰族传统音乐》)The Siam Society Journal,Vol.LⅧ,Bangkok,1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