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制企业劳动关系的矛盾与化解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我国对国有大中型企业进行产权制度变革、资产重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成为适应市场的法人实体和竞争主体。国有中小型企业(集体企业参照)通过兼并、重组,或者破产淘汰,企业竞争力增强,效益提高。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带来了所有制结构的重大变革,引发了劳动关系从比较单纯的形式转变为多种类型的复杂结构,劳动关系多样化。
     而新型企业组织的大量出现,产权关系、劳动关系和分配关系发生很大变化,劳动者与管理者的权利、地位也发生改变,收入差距拉大,工人下岗、失业或买断工龄、完成身份置换。工人与企业所有者、管理者或其代表在思想观念、情感和心理上产生隔阂,劳动关系的矛盾乃至冲突频频发生。
     企业改制时由于在职工身份置换、经济补偿金计算等方面出现侵害职工利益的问题,引起工人的不满,工人采取集体堵厂、堵路、静坐、上访等方式进行维权抗争,劳动关系矛盾和冲突形式多种多样,时有激化。究其原因,主要是:企业改制、破产等引起的劳动关系各方利益失衡;改制程序不规范、方案不透明,政府官员与企业管理者的腐败;缺乏平等的劳动协商、谈判制度,劳动关系双方信息不对称,沟通渠道不畅通,劳动者利益表达手段缺乏;或者是企业领导、政府官员的工作方法失当,激化了矛盾;因劳动立法不健全,处理劳动关系矛盾过程中有法不依等导致劳动关系矛盾和冲突加剧;或者职工思想观念更新迟缓与心理压力巨大引起劳动关系冲突。
     在处理和化解劳动关系矛盾和冲突时,工会作为国家法定的工人维权组织,其组织行政化,在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中没有充分发挥出应有的参与、沟通协调、纽带促进等重要作用,这与工会开展工作的外部大环境有关,也与工会职能定位不准确、工会组织覆盖面不够、工会维权能力不强等内在因素有关。公安机关和警察在维护社会安定、化解冲突、打击违法犯罪行为方面起了积极有力的作用,但是在处理工人上访等问题时,由于受到政府领导过度维稳意识的影响,也采取了一些工人不能接受的方式方法,引起职工的不理解和不满。政府及其职能部门一方面利用法律赋予的权力发挥应有的作用,一方面又存在错位、越位、缺位等问题,化解矛盾的方式方法也有不妥之处。新闻媒体作为党和群众的喉舌、联系党和群众的桥梁等,在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教育群众、维护国家和人民群众利益、监督政府工作等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新闻媒体的作用受到限制,在维护党、国家和群众利益时,也会力不从心,陷入无奈之境地。
     劳动关系的矛盾和冲突是正常的社会现象,对劳动关系矛盾的定位恰当与否关系到解决方式的合理与否,是否建立完善的利益表达机制、谈判机制和沟通渠道影响劳动关系矛盾的解决;政府及其职能部门是否作为公正的第三方是化解矛盾冲突的关键。
With the deepening of reform and opening-up, in line with the principles of "clearly established property right ownership, well defined rights and responsibilities, separation of enterprises from government and scientific management", Chinese government reforms state-owned large enterprises property rights system, reorganizes their assets and establishes a modern enterprise system so as to enable these enterprises to turn into corporate entities and competitors adopting to market. State-owned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 (including collective enterprises) improve competitiveness and efficiency though annexation, reorganizations and bankruptcy. Chinese economical reform has brought major changes in ownership structure and triggered labor relations from relative simple to wide variety, complex and diversity.
     However, new business organizations appear in great numbers so that property right relations, labor relations and distribution relations changes significantly. The rights and status between workers and manager also changes. The income gaps becomes wider and wider. The workers lay off or are unemployed or are bought outrigh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orkers and business owners, managers or their representatives grow apart in idea, emotion and psychology. The labor-management conflicts even collisions occur frequently.
     During the enterprise restructuring, the workers'status changing, calculate economic compensation and so on that are against workers'interest and causes discontent of the workers. The workers resort to block factory and road, sit in and appeal to the higher authorities for help to save their rights collectively. The forms of labor-management conflicts and collisions are various and sometimes intensifying. Why? The reasons are mainly enterprise restructuring, bankruptcy causing their interest imbalance, the rules of restructuring not standardized, programs not clarity. What is more, government officers and business executives is corruption; the labor consultation and negotiating system lacks equality; asymmetric information exists between employers and employees; communication channels are unblocked, workers lack means of expressing interest demand; business leaders and government officers'working methods misconduct, which aggravates the contradictions. In the dealing with labor conflicts, because of labor legislation imperfect, failure to abide by the law causes the labor conflicts and collisions to grow in intensity. Employees'ideas updating slowly and huge mental stress cause labor labor-management conflicts.
     As the national legal advocacy group, Labor Union is administration-oriented. In the building harmonious labor relations, Labor Union does not play its important role of participation, communication and coordination and promoting ties. It not only have to do with the union's working external environment, but also with inner factors of function orientation inaccurate, coverage of union organizations insufficient, preserving workers'rights which is not strong. Public security organs and policemen play an aggressive role in maintaining social stability, resolving conflicts, combating illegal and criminal acts,but in dealing with worker appealing for help and other issues, due to the impacts of awareness of government officers excessively holding stability, they also take a number of ways and means,which workers can not accept, causing dissatisfaction of workers. In the process of handling and resolving labor-management conflicts, government and its functional departments, on the one hand, use the power of the law playing its due role. On the other hand, there exists "dislocate" "offside" and "defaulted" phenomenon and also something wrong with the ways and means of solving conflicts. As the mouthpiece of the party and the masses, the news media is the bridge of contacting the party and the masses. It has played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Party's principles, policies, educating the masses, safeguarding the interests of the country and the people, and supervising work of the government. However, due to various reasons, the news media's role is limited. It will also fall all into the powerless and helpless situation when maintenance of the party, the state and people's interests.
     Labor conflicts and confrontations are a normal social phenomenon, Proper positioning of the labor dispute relates to whether the solution is reasonable or not. To establish a sound mechanism for interest expression, negotiation mechanisms and channels of communication affects the resolution of labor conflicts, The rule of law degree not only affects people's fear and conflict to the law, but also relates to whether the settlement of labor conflicts is legal or not; the government and its functional departments as an impartial third party is the key to resolving the conflicts.
引文
②[澳]安妮塔·翁厄:《被凌辱的中国工人》,转自《凤凰网》,www.phoenixtv.com
    ②Dorothy J * Solinger:"Labour Market Reform and the Plight of the Laid-off Proletariat."The China Quarterly, Volume 170 (June 2002):304-326。
    ①Yongshun Cai:"The Resistance of Chinese Laid-off Workers in the Reform Period. " The China Quarterly, Volume 170 (June 2002):327-344。
    ②William Hurst:"China's Contentious Pensioners." The China Quarterly, Volume 170 (June 2002):345-360.
    ①Marc J. Blecher:"Hegemony and Workers' Politics in China. " The China Quarterly, Volume170 (June 2002):283-303.
    ②张静:《国家与社会》,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58-159、166、169、170、171页。
    ③李敏张彤:“西方劳资关系冲突管理研究综述”,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
    ④鄢烈山:“工会不独立何谈维权”,《万科周刊》,2003-09-28
    ①冯同庆:《中国工人的命运——改革以来工人的社会行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
    ①常凯:《现代企业制度与劳权关系》、《劳权关系:现代企业制度不可缺少的支点》、《现代企业制度不能忽视劳动者权利》,1994年。
    ②常凯主编:《劳动关系·劳动者·劳权——当代中国的劳动问题》,中国劳动出版社出版,1995年。
    ③马蔚:“WTO与中国劳工的权利”,《工人日报》2001-12-28。
    ④常凯:《现代企业制度与劳权关系》、《劳权关系:现代企业制度不可缺少的支点》、《现代企业制度不能忽视劳动者权利》,1994年。
    ⑤夏小林:“私营部门:劳资关系及协调机制”,《管理世界》,2004(6)。
    ①梁绮惠:“政府在调节民营企业劳资关系中的定位”,《经济与社会发展》,2005(11)。
    ②杨应元:“浅析私营企业劳资关系运行的政府管理”,《新疆社科论坛》,2005(2)。
    ③周道华:“政府与劳资关系的和谐”,《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2)。
    ④记者高战专访孙立平:“解决当前社会矛盾需要新思维”, 《时代周报》,2008年底。
    ⑤大洋网-广州日报。2009-12-22,04:10,http://news.qq.com/a/20091222/000320.htm。
    ①宋林飞:《西方社会学理论》,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325-327。
    ②[美]L·A·科塞:《社会冲突的功能》,华夏出版社,1989年,第67页。
    ③宋林飞:《西方社会学理论》,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328-329。
    ④[美]L·A·科塞:《社会冲突的功能》,华夏出版社,1989年,第123页。
    ①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国有企业改制取得五大进展”,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网,2004-12-27。
    ②它一般指产权归国家所有并由各级政府代表国家实行经营管理的企业。
    ③任洪斌主编:《国有企业改制解惑》,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第2页。
    ①刘永泽: 《国有企业改制及其相关问题研究》,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
    ①郑杭生李路路等:《当代中国城市社会结构(现状与趋势)》,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4月,第245页。
    ①郑杭生李路路等:《当代中国城市社会结构-现状与趋势》,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4月,第245页。
    ②郑杭生李路路等:《当代中国城市社会结构-现状与趋势》,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4月,第245页。
    ①1992年中国选择走市场经济道路,开启了中国现代史上的一个新纪元。这一抉择,是建立在普遍的社会共识上的,我们可以将此共识称作“市场经济的92共识”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第十七条(1999年3月15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
    ③郑杭生李路路等:《当代中国城市社会结构-现状与趋势》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4月,第246页。
    ①东方更夫:“国企改革:通过反思达成共识”,《中国经济时报》,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12-28.
    ②东方更夫:“国企改革:通过反思达成共识”,《中国经济时报》,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12-28.
    ①下岗与失业不同的是,下岗职工虽失去原单位的工作岗位,但与原单位保持着劳动关系,并接受原单位再就业及其他服务。都进过“再就业服务中心”。2003年我国政府将下岗与失业并轨,取消“下岗”称谓,统一为“失业”,这样更科学。但是,下岗这一特定的历史内容是客观存在的,它不因为名称的改变而消失。
    ②吴邦国:《在困难企业职工生活保障和分流安置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1995-09-09,中国劳动咨询网,http://www.51Labour.com/。
    ①郑杭生李路路《当代中国城市社会结构-现状与趋势》,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4月,第247页。
    ②张学斌等:《改革危险期》,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1999年版,第190页。
    ③郑杭生李路路《当代中国城市社会结构-现状与趋势》,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4月,第248页。
    ①邱小平主编《劳动关系》,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年7月第2版,第2页。
    ①社会学领域较早将冲突作为一种互动类型来研究的是德国社会学家G·齐美尔。他将冲突划分为4种类型:
    ①战争,即群体之间的冲突;②派别斗争,即群体内部的冲突;③诉讼,即通过法律途径处理的冲突;④非人格的冲突,即思想观念上的冲突。
    ②这里的“劳资冲突”是包括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劳动者与经营管理者的劳动关系的矛盾和冲突的。
    ③程延园:《劳动关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6页。
    ①我国现行立法使用了“集体合同”这一术语,collective agreement的准确译文应当是集体协议,此处为与现行法律保持一致,继续使用集体合同术语。转引自邱小平:《劳动关系》,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年,第96页。
    ②邱小平:《劳动关系》,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年,第96页。
    ①我国1954年颁布的《宪法》中没有关于公民罢工权的规定,1975年和1978年两部《宪法》中增加了关于公民有罢工权的规定,1982年《宪法》又取消了公民罢工权的规定。但鉴于我国1997年和1998年分别签署了了联合国大会1966年12月16日通过的《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及《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前者第8条规定了工会组织的权利的内容之一为“有权罢工,但应按照各个国家的法律行使此项权利”。法律上显然有矛盾。史探径先生认为,199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的第25条规定(“企业发生停工、怠工事件,工会应当会同企业行政方面或者有关方面,协商解决职工提出的可以解决的合理的要求,尽快恢复生产秩序。”笔者:2001年10修正为第27条。)中所说的“停工”实际上就是“罢工”。这表明我国对职工合理的罢工行为是加以保护的。参见史探径:“中国劳动争议情况分析和罢工立法问题探讨”,《法学研究》,1999年第6期。而常凯教授则认为1982年的修宪取消了公民的罢工权利。参见常凯《论中国的罢工权立法》,[EB/OL],[20050210],http://www.mlcool.com/info/if003976.htm.
    ②裴宜理:《上海罢工—中国工人政治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7页。
    ①R县F公司职工访谈,2004-03-21,地点:南京市扬州路上。
    ②L市百货大楼李女士、韩师傅电话访谈,2004-03-22,2004-03-23。
    ①笔者对姓名作了处理,非真姓。
    ②L市公安局文件,L公局(2003)405号。
    ③L市公安局文件,“关于百货大楼职工上访、罢工事件处置情况的报告”。
    ①L市百货大楼职工黄女士电话访谈,2004-02-15。
    ②L市公安局“关于依法妥善处置两起群体性治安事件的情况报告”,2003年11月11日。
    ③原江苏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信访科工作人员得到的消息是6人喝农药,该厂职工讲是6人喝过被送医院,其他人被警察和政府工作人员抢夺制止,没有喝成。
    ④原江苏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信访科工作人员提供情况,2003-12-20,地点:该科办公室。
    ⑤L市百货大楼蒋先生访谈,2004-03-12,地点:L市东方大酒店。
    ①前公安局文件提到的安排到第一人民医院检查身体。市领导、公安局领导等商量的里应外合的办法。
    ②转引自:《企业破产改制引发群体性事件的成因、特点和对策》,http://bobcaojie126.bokee.com。
    ③刘紫凌田建军:“湖北:半年内三名国企老总被害”,《中国青年报》2002-02-25。
    ①《凤凰周刊》2004年第28期(总161期)[转自国公网www.21Gwy.com】
    ②“9月14日原西北国棉四厂突然宣告政策性破产,众多工人静坐示威”,http://www.chinausnews.com.2008-9-15。
    ①“吉林通钢群体事件始末”,http://www.163.com.2009-08-04 17:43:54来源:人民网(北京)
    ②“武汉锅炉厂工人的维权斗争”,http://bbs.rednet.cn/ 2009-08-13.
    ①F公司职工信访材料3。
    ①F公司职工信访材料3。
    ②F公司职工信访材料3。
    ①R县F公司职工电话访谈6,2004-05-10。
    ②R县F公司职工电话访谈8,2004-05-24。
    ①R县F公司职工电话访谈9,2004-07-26。
    ②R县F公司职工电话访谈10,2004-07-28。
    ①张庆孟凡铭:“对国企改制中群体性事件的思考”,《吉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第23卷第2期,2008年4月。
    ②L市化肥厂职工费先生电话访谈,2004-12-31。
    ③李女士访谈,2004-03-20,地点:李女士南京朋友家中。
    ①李女士电话访谈,2004-02-08。
    ②黄女士电话访谈,2004-02-23。
    ③F公司访谈录12,2004-03-18。
    ①蒋先生电话访谈,2004-03-01。
    ①“吉林通钢事件调查:职工称改制不公是矛盾根源“,http://news.163.com/domestic/,2009-08-10.
    ①丁静:职工安置屡被“翻旧账”,《瞭望》新闻周刊,转自:http://news.sohu.com.2008-05-12.
    ①盐城某集团职工访谈。“5000多补偿金”是包括失业救济金。劳动保障厅信访科的上访材料显示该破产企业是按12月封顶计算补偿金的。
    ②R县F公司职工上访材料和“江苏省劳动保障厅办公室来访专报”,2004年。
    ③R县F公司陈师傅电话访谈,2004-06-09。
    ①常凯:《论中国的罢工权立法》,[EB/OL], [20050210], http://www.mlcool.com/info/if003976.htm.。
    ②“吉林通钢事件调查:职工称改制不公是矛盾根源”,http://news.163.com/domestic/,2009-08-10。
    ①雷升认为,计划经济时期,“城市中的单位对国家有极强的依赖性,它们的主要职能是完成国家计划下达的任务,国家则对其正式职工——包括干部和工人提供几乎一生的社会福利保障,而这种保障当然是通过单位来兑现的。”雷升:《离开单位》,南京日报出版社,2002年,第4页。
    ①F公司职工访谈,2003-09-09,地点:原劳动厅信访科。
    ②陆学艺主编: 《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132页。
    ①黄女士电话访谈,2004-02-23。
    ㈠郑功成蔡继明等做客强国论坛(bbs.people.com.cn)“一日一话题”栏目“谈收入分配改革”,2009-03-03。
    ②郑功成蔡继明等做客强国论坛(bbs.people.com.cn)“一日一话题”栏目“谈收入分配改革”,2009-03-03。
    ①李妍:“吉林通钢事件,悲剧缘于企业员工话语权的沦丧”,南方报网,2009-07-28。
    ②李妍:“吉林通钢事件,悲剧缘于企业员工话语权的沦丧”,南方报网,2009-07-28。
    ③杨继绳:“中国当代阶层结构总体分析”,中国社会科学季刊,1999(秋季号)。
    ①王红茹:“发改委制定收入分配调节方案上报国务院审批”,《中国经济周刊》,转自www.eastmoney.com,2009-10-26。
    ②王红茹:“发改委制定收入分配调节方案上报国务院审批”,《中国经济周刊》,转自www.eastmoney.com,2009-10-26。
    ③滕兴才:“我国社会和谐稳定面临两大挑战”,中国青年报,2008-09-12。
    ①盐城市某商城48名职工上访材料,2003-12-20。
    ①李妍:“吉林通钢事件,悲剧缘于企业员工话语权的沦丧”,南方报网,2009-07-28。
    ①F公司职工访谈,2003-09-08,地点:原江苏省劳动与社会保障厅信访科。
    ②L市百货大楼职工王女士电话访谈,2004-04-12。
    ③L市百货大楼职工韩先生电话访谈,2003-03-20。
    ①国经贸企改[2002]859号。
    ②《扬子晚报》,2005-06-08。
    ①蒋师傅电话访谈,2003-12-17。
    ②韩师傅电话访谈,2003-12-20。
    ①“人大信访”,2003-03-30。
    ②“吉林通钢事件调查:职工称改制不公是矛盾根源”,http://news.163.com/domestic/,.2009-08-10。
    ①访江苏某报社记者夏先生,2003-12-22,地点:江苏某报社。
    ②2004年2月12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报道:“山东省农业机械临淄公司(国有)”如何变成“山东省福田公司(民营)”,国有资产流失问题。讲述的是该国有企业管理人员在他们管理国有企业的同时建立了自己的私人企业。他们同时经营着国家的企业和自己的企业,做着相同的业务,国家的企业一片破败,私人的企业热火朝天。“一手管两家,左手的钱是国家的,右手的钱是自个儿的,左手跟右手做生意,左手稍微露点缝,钱就全到了右手。”
    ①L市百货大楼的职工上访材料。
    ②L市百货大楼的职工赵先生访谈,2004-08-04,地点:L市大光明酒店。
    ③L市百货大楼的职工赵先生访谈,2004-08-04,地点:L市大光明酒店。
    ①R县F公司职工电话访谈3,2003-12-29。
    ①“江苏内参”,2004年第12期。
    ①“江苏内参”,2004年第5期。
    ②“江苏内参”,2004年第5期。
    ①瞿方业:“吉林通钢事件,陈国军死于职工利益表达机制的堵塞”,南方报网,2009-07-28。
    ①瞿方业:“吉林通钢事件,陈国军死于职工利益表达机制的堵塞”,南方报网,2009-07-28。
    ②李妍:“吉林通钢事件,悲剧缘于企业员工话语权的沦丧”,南方报网,2009-07-28。
    ①李妍:“吉林通钢事件,悲剧缘于企业员工话语权的沦丧”,南方报网,2009-07-28。
    ②参见常凯:“劳资冲突处理法制化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人民网,2007-01-05。
    ③R县F公司职工上访材料5。
    ①参见《工会法》第十四条。
    ②计划经济时期,工会是以党的群众工作系统的身份出现的,体现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更多强调工会的政治性和政治作用。工会维护和代表职工利益的职能并不突出,工会主席一般也是作为一个地方或企业的领导和管理者来配备的。
    ①参见《工会法》第二条。
    ②参见《工会法》第四条。
    ①江苏省总工会信访办干部访谈,2005-06-01,地点:江苏省总工会信访办公室。
    ②这些说法来自被访职工。
    ①R县F公司职工电话访谈,2003-12-29。
    ②李女士电话访谈,2004-03-10。
    ①《扬子晚报》,2006-02-23。
    ②李瑾、沈刚、郑莉:《关于新时期劳动关系问题的多角透视(上)》,江苏省总工会网站,2002-09-06。
    ①关怀《劳动法学》,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年。
    ②《工会法》第六条第3款。
    ①见《工会法》第四十二条。
    ①常凯:“WTO:劳工标准与劳工权益保障”,中国社会科学,2002(1)。
    ①L市一位政府工作人员告诉笔者当时当地一些领导的指导思想。其实,笔者访问的其他县市的领导也有这样的想法。2004-08-10。
    ①黄女士电话访谈,2004-02-23。
    ②桑先生,李女士夫妻电话访谈,2004-02-26。
    ①R县F公司李师傅电话,2004-06-08。
    ②R县F公司陈师傅电话,2004-06-09。
    ①《华尔街日报》:“通钢事件给中国敲警钟” 来源:新华网,转自http://news.163.com,2009-08-04.
    ①“吉林通钢群体事件始末”,来源:人民网,转自http//:news.163.com/domestic/,2009-08-04.
    ②张友红:“国家宏观政策决定民营钢企生死存亡”,《中国周刊》,http://www.eastmoney.com/,2009-10-20。
    ③“民企日照钢铁曲折‘变身’国企”,新华网。www.news.cn.2009-09-16。
    ①“民企日照钢铁曲折‘变身’国企”,新华网,www.news.cn. 2009-09-16.
    ②劳资矛盾最怕官资“穿一条裤子”,http://news.163.com/,人民网2005-04-30。这里的“资”也包括国有和集体改制企业的所有者、经营者和管理者。
    ①国务院信访条例,第二条,第一款。
    ②国务院信访条例,第六条,第二款。
    ①《人民与权力》2004年第6期,第38页。
    ①江苏省信访条例第三十八条。
    ①从“学习班”到“精神病院”,http://news.qq.com/,中国网王攀,2008-12-09 09:40。
    ②从“学习班”到“精神病院”,http://news.qq.com/,中国网王攀,2008-12-09 09:40。
    ③《信访条例》第十八条:信访人采用走访形式提出信访事项的,应当到有关机关设立或者指定的接待场所提出。
    ①“江苏响水县上访者被抓进‘学习班’流亡8个月”,http://news.qq.com/, 2009-03-30 04:22
    ①参见国务院2004年11月1日颁布,12月1日实施的《劳动监察条例》,第一、二、三条。
    ②《劳动监察条例》,第十条。
    ①劳动监察条例》,第十一条。
    ②杨文学:“论新时期劳动关系矛盾的调节”,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http://www.chinahrd.net/,2006-8-24。
    ①南京市劳动保障监察支队“劳动保障监察案件统计报表”,2002年年报,2003年年报。
    ②南京市劳动监察支队,劳动监察卷宗2002年,2013号。
    ③南京市劳动监察支队,劳动监察卷宗,B5120号。
    ④南京市劳动监察支队,劳动监察卷宗,B5118号。
    ①南京市劳动监察支队,劳动监察卷宗,B5067号。
    ②南京市劳动监察支队,劳动监察卷宗,5109号。
    ①《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年鉴》2004年,“江苏省”,第374页。
    ①《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年鉴》2005年,“江苏省”,第355页。
    ②《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年鉴》2006年,“江苏省”,第362页。
    ③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宣传中心:“劳动和社会保障部2006年第一季度新闻发布会”,www.molss.gov.en/gb/news/2006-05/08/content-115617.htm。
    ④《我国劳动争议仲裁队伍有待加强》,《劳动与社会保障报》,2005-09-26。
    ⑤李艳: “是什么束缚住了劳动争议仲裁的‘手脚’?”, 《陕西日报》2005-08-10。
    ⑥转引自马蔚:“劳动争议:期待跨越‘60天’”, 《工人日报》,2004-06-26。
    ①李瑾,沈刚,郑莉:《关于新时期劳动关系问题的多角透视(上)》,江苏省总工会网站2002-09-06。
    ①FMFans/CMFans俱乐部》茶馆》网友发帖(新闻来源: 明报),2008-07-02。
    ①L市公安局文件:L公局(2003)405号。
    ①F公司职工上访材料,见附录1。
    ②李女士电话访谈,2004-03-20。
    ①黄女士电话访谈,2004-02-23。
    ②蒋师傅电话访谈,2004-02-07。
    ③方言,大概是简直可笑、“岂有此理”的意思。是说警察这样抓人是很不合法、不严肃的事。
    ④黄女士电话访谈,2004-02-23。
    ①李女士、桑先生电话访谈,2004-02-26。
    ②赵先生访谈,2004-08-04,地点:L市大光明酒点。
    ③黄女士电话访谈,2004-02-23。
    ①在当地可以公开的以娱乐为主的“来点小钱”的麻将游戏方式,一般公安不干涉。但是蒋先生通过朋友得知,如果他再在单位的罢工、上访活动中“闹”得凶的话,公安就会以“抓赌”名义拘留那些到他家打麻将的人,也会以“提供赌博场所”拘留他。还有不闹事就可以不找他开麻将桌的麻烦的说辞。所以蒋说他为老婆的生活和全家人的生存而妥协。
    ②蒋先生访谈,2004-03-01。半年后蒋先生考了驾驶证,希望能找个二驾的工作或者帮人开车。
    ③桑先生、李女士电话访谈,2004-02-26。
    ①毛泽东同志1948年4月2日《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毛泽东选集》第四卷,第1318-1320页。
    ①邓小平同志1950年5月16日《在西南区新闻工作会议上的报告》,《邓小平文选》第一卷,第146-150页。
    ②江泽民同志1996年1月2日《在接见<解放军报>社师以上干部时的讲话》,载《领导干部一定要讲政治》,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①“群体性事件,一个沉重的话题”,中山网,来源:中山日报2008-12-30, 第5097期A7版。
    ①《2010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12月出版,第246-252页。
    ①转引自滕兴才:“我国社会和谐稳定面临两大挑战”,《中国青年报》,2008-09-12。
    ①孙立平:“解决社会矛盾的新思维”, 中国政法大学“燕山大讲堂”,第18期,2008-11-29。
    ②孙立平:《博弈:断裂社会的利益冲突与和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第10页。
    ③孙立平:《博弈:断裂社会的利益冲突与和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第227页。
    ①孙立平:“解决社会矛盾的新思维”,2008-11-29中国政法大学燕山大讲堂,转自中国新闻网,2008-12-04。
    ② L市百货大楼职工、R县F公司职工访谈中都表达过这样的想法。
    ①6月28日,因为一个女学生的死亡,贵州发生瓮安事件,160多间办公室、42辆警车等交通工具被烧毁,150余人受伤。转自《新华网--新华时政》:“群体性事件推动反思要防止权力和资本结合”,2008-12-22。
    ②瞿方业:“吉林通钢事件,陈国军死于职工利益表达机制的堵塞”,南方报网,2009-07-28。
    ③瞿方业:“吉林通钢事件,陈国军死于职工利益表达机制的堵塞”,南方报网,2009-07-28。
    ④孙立平:“解决社会矛盾的新思维”, 中国政法大学“燕山大讲堂”,第18期,2008-11-29。
    ①苏振华:在市场经济发育成熟的国家,工会拥有强大的势力和很高的经济—政治地位,可以不断要求资方提高工资。这些国家的工人大多数都是工会的成员,很多行业的工会甚至是强制工人入会的。在美国规模最大的行业——汽车行业,工会的实力甚至强大到了规定工人只能先加入工会,再由工会安排到哪家汽车厂上班,而特定的企业也只能雇佣某一工会的成员。“如何调节好劳资矛盾”,《南方周末》,2004-10-21。
    ②苏振华:在前工业化社会和工业化社会,尤其是在现在中国的具体经济现实里,资本是相对稀缺的,由于工人必须依赖资本才能生存,资本相对劳动而言,就事实上拥有了更大的话事权,这就使得资本剥削劳动成为可能。布坎南在《财产与自由》一书中深刻地分析了这种状况。“如何调节好劳资矛盾”,同上。
    ③转引自《新华网》:“群体性事件推动反思要防止权力和资本结合”,2008-12-22。
    ①孙立平:“解决社会矛盾的新思维”, 中国政法大学“燕山大讲堂”,第18期,2008-11-29。
    ②孙立平:“解决社会矛盾的新思维”, 中国政法大学“燕山大讲堂”,第18期,2008-11-29。
    ①见附录4。
    ①转引自《新华网》:“群体性事件推动反思要防止权力和资本结合”,2008-12-22。
    ②转引自《新华网》:“群体性事件推动反思要防止权力和资本结合”,2008-12-22。
    ③张康之:“政府:公共的就是公正的”,《东南学术》,2000(1)
    ④程粉艳、程刚:“新闻媒体与社会公正”,《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4(6)。
    ①冯同庆:“劳动关系的市场化与三方格局形成的趋势——兼谈三方格局在我国是怎样被提出来的”,《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工会理论与实践-中国工运学院学报)1994年(03)。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2、3、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
    [2]《邓小平文选》(第一、二、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
    [3][英]安东尼·吉登斯:《社会的构成》,李康,李猛译,三联书店,1998年
    [4][英]E·P·汤普森著:《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上下),钱乘旦译,译林出版社,2001年
    [5][英]拉尔夫·达仁道夫著,林荣远译:《现代社会冲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
    [6][美]奥尔森·曼库尔:《集体行动的逻辑》,林荣远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
    [7][美]彼得.德鲁克:《有效的管理者》,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8年
    [8][美]彼得·布劳,马歇尔·梅耶:《现代社会中的科层制》,马戎等译,学林出版社,2001年
    [9][美]贝克尔·加里:《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上海三联书店,王业宇陈琪译,1993年
    [10][美]丹尼尔·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高銛等译,新华出版社,1997年
    [11][美]格尔哈斯·伦斯基:《权力与特权:社会分层的理论》,关信平等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
    [12][美]康芒斯:《制度经济学》,于树生译,商务印书馆,1994
    [13][美]科尔曼·詹姆斯:《社会理论的基础》,邓方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
    [14][美]杰弗里·亚历山大:《社会学二十讲:二战以来的理论发展》,贾春增等译,华夏出版社,2000年
    [15][美]裴宜理:《上海罢工——中国工人政治研究》,刘平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
    [16][美]西摩·马丁·李普塞特:《一致与冲突》,张华青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
    [17][美]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朱泱等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
    [18][法]埃米尔·涂尔干:《社会分工论》,渠东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
    [19][法]克罗戴特·拉法耶:《组织社会学》,安延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
    [20][法]雷蒙·阿隆:《社会学主要思潮》,葛智强等译,华夏出版社,2000年
    [21][德]马克斯·韦伯:《社会学的基本概念》,胡景北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22][日]青木昌彦著:《比较制度分析》,周黎安译,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年
    [23][澳]马尔科姆·沃特斯:《现代社会学理论》,杨善华等译,华夏出版社,2000年
    [24][韩]具海根:《韩国工人——阶级形成的文化与政治》,梁光严,张静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
    [25]成伯清:《格奥尔格·齐美尔:现代性的诊断》,杭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
    [26]成伯清:《走出现代性——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的重新定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
    [27]陈朝先:《社会保障与保险问题研究》,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6年
    [28]陈享光主编:《当代中国经济》,当代世界出版社,2003年
    [29]程延园主编:《劳动关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
    [30]常凯:《劳动关系·劳动者·劳权》,中国劳动出版社,1995年
    [31]常兴华:《经济变革中的“黑箱”——聚焦中国收入分配》,珠海出版社,1998年
    [32]陈成文:《社会弱者论——体制转换时期社会弱者的生活状况与社会支持》,时事出版社,2000年
    [33]陈颖:《从行政划到行政市场化——以下岗事件过程论国有企业劳动关系的变化》,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博士论文,2000年
    [34]丁开杰:《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
    [35]丁元竹:《命系百姓——中国社会保护网的再造》,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
    [36]范战江:《劳动争议处理概论》,中国劳动出版社1994年
    [37]冯同庆主编:《中国经验:转型社会的企业致力于职工民主参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
    [38]冯同庆:《中国工人命运:改革以来工人的社会行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
    [39]风笑天:《社会学研究方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
    [40]顾东辉:《支持与回应:社会工作视野中的下岗职工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
    [41]郭朝阳编著:《冲突管理:寻找矛盾的正面效应》,广东经济出版社,2001年
    [42]国家经贸委企业改革司课题组:《中国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与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研究》,人民出版社,2001年
    [43]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研究课题组:《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
    [44]国务院新闻办:《中国的社会保障状况和政策》白皮书,2004年
    [45]和春雷:《社会保障制度的国际比较》,法律出版社,2001年
    [46]何清涟:《现代化的陷阱——当代中国的社会经济问题》,今日中国出版社,1998年
    [47]洪远朋:《共享利益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
    [48]侯文若、仇雨临:《社会保障国际比较》,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
    [49]黄建钢:《政治民主与群体心态》,中信出版社,2003年
    [50]蒋伏心:《结构、矛盾、动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分析》,南京出版社1991年版
    [51]蒋伏心:《历史·现实·未来——市场经济发展与中国改革开放》,中国商业出版社1996年版
    [52]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新时期劳动和社会保障重要文献选编》,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
    [53]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政策法规司:《提前退休专辑》,中国保障出版社,2001年
    [54]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编:《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会议文件汇编》,中国劳动出版社,1998年
    [55]雷洪:《社会问题——社会学的一个中层理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
    [56]刘爱玉:《选择:国企变革与工人生存行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
    [57]刘伟、梁钧平:《冲突与和谐的结合》,北京教育出版社,1998年
    [58]刘祖云:《组织社会学》,中国审计出版社,2002年
    [59]陆学艺主编,《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60]林义:《社会保险制度分析引论》,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年
    [61]李汉林:《中国单位社会:议论、思考与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62]李路路:《中国的单位组织:资源、权力与交换》,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
    [63]李培林、张翼:《国有企业社会成本分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
    [64]李培林、姜晓星、张其仔:《转型中的中国企业——国有企业组织创新论》,山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
    [65]李培林等:《转型中的中国企业》,中国财经出版社,1992年
    [66]李强,胡俊生,洪大用:《失业下岗问题对比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
    [67]李强:《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分层结构》,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
    [68]李拓:《和谐与冲突——新时期中国阶级阶层结构问题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
    [69]李珍主编,《社会保障理论》,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
    [70]柳新元:《利益冲突与制度变迁》,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
    [71]刘永泽: 《国有企业改制及其相关问题研究》,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
    [72]刘少杰:《经济社会学的新视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1版
    [73]刘少杰:《西方社会学理论》,吉林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1版
    [74]刘少杰:《后现代西方社会学理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1版
    [75]刘中桥:《中西方国有企业发展比较》,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
    [76]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流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
    [77]陆学艺等:《社会结构的变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
    [78]邱小平主编:《劳动关系》,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年
    [79]任扶善:《世界劳动立法》,中国劳动出版社,1991年
    [80]任洪斌:《国有企业改制解惑》,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
    [81]戎文佐:《所有制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改革出版社,1993年
    [82]史探径:《劳动法》,北京出版社,1988年
    [83]宋林飞(主编):《2007江苏经济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
    [84]宋林飞:《当代西方社会学》, 辽宁教育出版社,1990年
    [85]宋林飞:《西方社会学理论》,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86]宋林飞:《小康社会的来临》,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87]宋林飞:《“中国经济奇迹”未来与政策选择》,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
    [88]宋晓梧:《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
    [89]孙立平等:《动员与参与——第三部门募捐机制个案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
    [90]孙立平:《博弈:断裂社会的利益冲突与和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
    [91]孙立平:《转型与断裂: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
    [92]孙祁祥、郑伟等:《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研究——社会保险改革与商业保险发展》,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年
    [93]孙光德、董可用:《社会保障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
    [94]宋晓梧:《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
    [95]唐忠新:《贫富分化的社会学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
    [96]田毅鹏、漆思:《单位社会的终结》,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
    [97]田凯:《非协调约束与组织运作——中国慈善组织与政府关系的个案研究》,商务印书馆, 2004年
    [98]王梦奎:《中国社会保障体制改革》,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年
    [99]王浦幼、徐湘林:《经济体制转型中的政府作用》,新华出版社2000年
    [100]魏新武:《社会保障世纪回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101]汪行福:《分配正义与社会保障》,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
    [102]萧深:《论中国经济改革:道路、转轨、接轨》,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
    [103]杨团、杨体仁、唐钧:《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再选择》,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6年
    [104]杨伟民:《社会政策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105]杨晓民、周翼虎:《中国单位制度》,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年
    [106]叶响裙:《中国社会养老保障:困境与抉择》,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
    [107]应星:《大河移民上访的故事》,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
    [108]袁方等:《社会学家的眼光/中国社会结构转型》,中国社会出版社,1998年
    [109]袁志刚、方颍:《中国就业制度的变迁》,山西经济出版社,1998年
    [110]于立、孟韬、姜春海,《资源枯竭型国有企业退出问题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年
    [111]游正林:《内部分化与流动——一家国有企业的二十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112]张鸿雁:《侵入与接替——城市社会结构变迁新论》,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
    [113]张晖明:《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逻辑》,山西经济出版社,1998年
    [114]张静主编《国家与社会》,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
    [115]张静:《利益组织化单位:企业职代化案例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
    [116]张翼:《国有企业的家族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
    [117]张志刚,左太行:《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研究》,人民出版社,2002年
    [118]张左伟:《改革的地雷阵——下岗与失业》,珠海出版社,1998年
    [119]雷升:《离开单位》,南京日报出版社,2002年
    [120]郑功成:《社会保障学——理念、制度、实践与思辨》,商务印书馆,2000年
    [121]郑杭生,李路路等:《当代中国城市社会结构-现状与趋势》,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122]周晓虹:《传统与变迁——浙江农民的社会心理及其近代以来的嬗变》,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
    [123]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
    [124]朱力:《当代中国社会问题》,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
    [125]朱力:《我国重大突发事件解析》(合著),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126]朱力:《中国转型期的社会风险及识别》(合著),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1]毕向阳:“制度与参与:下岗失业人员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行为研究”,《社会学研究》,2005(2)
    [2]曹春方:“小议我国转型期劳动关系的基本类型和发展”,《工会理论与实践》,1998(2)
    [3]陈沙:“关于建立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的几个问题”,《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1(4)
    [4]陈峰:“中国的企业改制与工人抗争”,“市场经济下的中国工会与工运研讨会”论文,2003年
    [5]程延园:“当代西方劳动关系研究学派及其观点评述”,《教学与研究》,2003(3)
    [6]陈永志:“私营经济雇佣劳动关系剖析”,《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1995(1)
    [7]陈永志:“中外私营企业雇佣劳动关系比较研究”,《世界经济与政治》,1995(10)
    [8]储小平:“不同企业产权制度中的劳动关系”,《汕头大学学报》,1996(6)
    [9]崔宏义:“国有企业劳动关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
    [10]戴建中:“我国私营企业劳资关系研究”,《北京社会科学》,2001(1)
    [11]邓正华:“委托代理理论在国企中的衍生与变异”,《企业改革与管理》,2006(5)
    [12]丁榕芳:“我国社会转型期劳动关系问题的特点”,《开放潮》,2003(10)
    [13]董敬畏“‘单位制’研究文献述评”,《晋阳学刊》,2005(1)
    [14]董克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以来劳动关系的变化与调节机制”,《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1(4)
    [15]董明:“对现代私有经济条件下劳资关系发展的一般走势分析”,《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2(1)
    [16]杜万启:“中国工会运动的七十年”,《北京党史研究》,1995(3)
    [17]龚一萍:“试论企业劳动关系”,《中国工业经济》,1998(6)
    [18]郭捷、王晓东:“劳动关系及其法律调整的历史演进”,《人文杂志》,1998(5)
    [19]顾昕:“单位福利社会主义与招工的制度性失业——从新制度主义的视角看‘下岗问题’”,《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98(4)
    [20]冯同庆:“加入WTO对我国劳动关系的影响”,《工会理论与实践》,2002(4)
    [21]冯同庆:“劳动关系的市场化与三方格局形成的趋势”,《工会理论与实践》,1994(3)
    [22]黄黎若莲:“‘福利国’、‘福利多元主义’和‘福利市场化’探索与反思”,《社会保障制度》,2001(1)
    [23]姜化英:“我国企业劳动关系的新变化与对策”,《中国劳动科学》,1995(11)
    [24]蒋伏心:“浅论市场经济的发展阶段”,《江苏社会科学》,1994(4)
    [25]蒋伏心:“集体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与组织形式选择”,《南京社会科学》,1998(5)
    [26]蒋伏心:“所有权效率:基本涵义与影响因素”,《经济学家》,2001(2)
    [27]蒋伏心:“劳动价值论研究:回归本原、回归现实”,《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5)
    [28]焦诊:“正确处理三资企业的劳资关系”,《江苏经济探讨》,1999(6)
    [29]课题组:“制度与实践:失业人员社会保障问题研究”,《学海》,2005(5)
    [30]雷红:“转型期的中国劳动关系:特点及意义”,《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2)
    [31]李汉林、李璐路:“资源与交换——中国单位组织中的依赖性结构”,《社会学研究》,1999(4)
    [32]李汉林:“中国城市社区的整合机制与单位现象”,《管理世界》,1994(2)
    [33]李培林:“单位:理论及其国有企业和单位制的起源”,《中国社会学年鉴,1995-1998》
    [34]李静君,“国家能力与国家权力的悖论”,栽张静主编《国家与社会》,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
    [35]李敏:“私营企业雇主与雇员关系的博弈分析”,《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
    [36]李琪:“中国工会在市场经济中地位与职能的转变”,《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1995(2)
    [37]林毅夫:“关于制度变迁的经济学理论:诱致性变迁与强制性变迁”,载《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38]刘少杰:“东北地区经济结构调整中的社会流动趋势”,《社会科学战线》,2002(1)
    [39]刘少杰:“中国社会转型中的感性选择”,《江苏社会科学》,2002年,第2期
    [40]刘少杰:“中国经济转型中的理性选择与感性选择”,《天津社会科学》,2004(3)
    [41]刘启军、刘刚:“国有企业劳动关系变化的基本态势与对策性思考”,《理论学习与探索》,1995(5)
    [42]刘文忠、成荣:“试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关系的性质”,《华东交通大学学报》,1998(2)
    [43]刘晰:“论新形势下我国劳动关系调整的基本思路”,《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1998(4)
    [44]刘秀华:“从劳资关系看当代中国私营经济的基本性质”,《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0(5)
    [45]路风:“单位: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形式”,《中国社会科学》,1989(1)
    [46]路风:“中国单位制的起源和形成”,《中国社会科学季刊》,1993(11)
    [47]卢现祥:“转轨时期我国非公有制企业劳资关系形成的特征”,《经济问题》,1999(11)
    [48]罗海波:“劳动关系调整三方机制的思考”,《新东方》,1998(4)
    [49]罗汉森:“会在调整企业劳动关系中应注意的五个问题”,《理论学习与探索》,1995(6)
    [50]吕鹏:“制度是如何封闭的”,《学海》,2006(1)
    [51]马连杰、陈捍宁:“论外商投资企业的劳资关系”,《经济问题》,1996(4)
    [52]马戎:“中国国有企业体制改革与社会结构变迁”,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中国社会发展与研究中心工作论文,1999年
    [53]马隽戎等:“转型期国有企业劳动关系研究报告”,《洛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12)
    [54]沈士仓:“现代企业制度建立中的劳动关系转换”,《南开经济研究》,1997(6)
    [55]孙立平:“和谐社会:用制度规范表达”,《学习月刊》,2005(8)
    [56]孙立平、郭于华:“‘软硬兼施’:正式权力非正式运作的过程分析”,载《清华社会学评论》,鹭江出版社,2000年
    [57]孙立平、王思斌等:“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中国社会科学》,1994(2)
    [58]孙立平:“权力失衡、两极社会与合作主义的宪政体制”,《战略与管理》,2004(1)
    [59]孙慧民:“社会福利政策的本质:.社会控制与其商品化”,《社会科学》,1994(10)
    [60]宋宝安:“东北实现现代化必须先解决社会保障问题”,《经济纵横》,2001(1)
    [61]宋宝安:“吉林省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社会科学战线》,2001(1)
    [62]宋宝安:“观念与需求:社会养老制度设计的重要依据”,《吉林大学学报》,2003(6)
    [63]宋林飞:“从‘风险社会’走向和谐社会”, 《江海学刊》2007年(4)
    [64]宋林飞:“第三次分配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 《学海》2007年(3)
    [65]宋林飞:“优化社会结构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社会学研究》2007(2)
    [66]佟新:“社会变迁与工人社会身份的重构”,《社会学研究》,2002(6)
    [67]终新:“新产业革命对劳资关系的影响”,《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1998(2)‘
    [68]佟新:“新时期有关劳动关系的社会学研究”,《浙江学刊》,1997(1)
    [69]王慧民:“试析劳动价值论对协调劳动关系的指导作用”,《北京市总工会职工大学学报》,2002(4)
    [70]王伟、武中哲、成锡军:“国内学术界关于‘单位制’的研究综述”,《发展论坛》,2001(3)
    [71]温海池:“关于我国现阶段劳动关系的几个问题”,《南开经济研究》,1994(5)
    [72]吴超民:“劳动关系协调要论”,《法商研究》,1998(3)
    [73]吴俊明、高迪:“从转型期单位制的变化看我国社会组织结构的变迁”,《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5(5)
    [74]吴中宇:“我国当前国有企业与私营企业劳动关系比较研究”,《华中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4)
    [75]项飚:“逃避、联合与表达:‘浙江村’的故事”,《中国社会科学季刊》,1998年春季卷
    [76]肖盛峰:“经济全球化对我国劳动关系的影响及对策”,《理论前沿》,2003(12)
    [77]夏顺忠、杨贵珍:“西方发达国家劳资关系变化的新动向”,《社会主义研究》,2003(1)
    [78]许彬:“分工演进与浙江经济”,《浙江社会科学》,2003(1)
    [79]许晓军:“我国乡镇企业劳动问题与工会”,《工会理论与实践》,1996(1)
    [80]许建宇:“雇佣关系的定位及其法律调整模式”,《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2)
    [81]杨瑞龙:“论我国制度变迁方式与制度选择目标的冲突及其协调”,《经济研究》,1994(5)
    [82]杨俊杰:“创造有利于三资企业发展的和谐氛围——沈阳市三资企业劳动关系状况调查”,《理论与实践》,1995(3)
    [83]余明勤:“我国劳动关系调整的方向中国改革”,1999(1)
    [84]俞维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劳动关系”,《苏州大学学报》,1994(1)
    [85]曾代富:“正确认识新型劳动关系的内涵与特征”,《重庆工业管理学院学报》,1997(4)
    [86]翟学伟:“中国人在社会行为取向上的抉择——一种本土社会心理学理论的建构”,《中国社会科学季刊》,1995年冬季卷
    [87]翟中鞠:“王全兴:关于劳动关系协调法中若干问题的思考”,《法商研究》,1997(5)
    [88]张静:“个体与权威:如何建立两者的联系”,载《国家与社会》,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
    [89]张二震、安礼伟:“国际分工新特点与我国参与国际分工的新思路”,《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2(12)
    [90]张欢华:“现代性之下的社会分工”,《社会》,2002(11)
    [91]章培斌:“略论新时期的工会转型”,《工会论坛》,2001(6)
    [92]张喜亮:“论工会在劳动关系中的法律角色”,《工会理论与实践》,1995(2)
    [93]张力之:“中国社会保障研究述评”,《社会学研究》,1997年(2)
    [94]张曙光:“国家能力与制度变迁和社会转型”,《中国书评》,1995(1)
    [95]张维迎:“公有制经济中的委托人——代理人关系:理论分析和政策含义”,《经济研究》,1994年(4)
    [96]张彦宁等:“国外雇主组织及三方机制的动向”,《企业管理》,2002(12)
    [97]赵祖平:“加入WTO与我国党、政和工会关系的调整”,《工会理论与实践》,2002(3)
    [98]赵祖平:“加入WTO时代的政府与劳动关系”,《工会理论与实践》,2002(6)
    [99]郑桥:“产业关系政策是市场经济国家调节劳动关系的重要机制”,《新视野》,1995(5)
    [100]郑桥等:“西方工会理论概述”,《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1997(4)
    [101]郑桥:“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劳资关系的历史演变及其特点工会”,《理论与实践》,1997(3)
    [102]郑秉文:“合作主义:中国福利制度框架的重构”,《经济研究》,2002(2)
    [103]中共中央党校课题组:“国有企业职工下岗分流和再就业问题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学报》,1998(4)
    [104]中外合资企业劳资关系研究课题组:“关于中外合资企业中劳资关系的调查”,《社会科学研究》,2000(2)
    [105]周弘:“西方社会保障制度的经验及对我们的启示”,《中国社会科学》,1996(1)
    [106]周晓虹:“当代中国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南京大学学报》,2002年(3)
    [107]周新军:“劳动关系与劳资关系:两种体制下的经济关系”,《现代财经》,2001(12)
    [108]周雪光:“西方社会学关于中国组织与制度变迁研究状况述评”,《社会学研究》,1999年(4)
    [109]朱力:“中国社会风险解析——群体性事件的社会冲突性质”,《学海》2009年(1)
    [110]朱玲:“计划经济下的社会保护评析”,《中国社会科学》,1995(5)
    [111]朱晓阳、陈佩华:“职工代表大会:治理时代职工利益集中表达的制度化渠道”,载冯同庆主编《中国经验:转型社会的企业致力于职工民主参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
    [112]朱晓阳、佟新:“企业改制过程中职代会的作用:Z厂的经验”,载冯同庆主编《中国经验:转型社会的企业治理与职工民主参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
    [113]朱雍:“2000-2001年: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现状与前景”,《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 报》,2001年(6)
    [114]Marc J. Blecher:"Hegemony and Workers' Politics in China." The China Quarterly, Volume170 (June 2002):283-303.
    [115]Dorothy J. Solinger:"Labour Market Reform and the Plight of the Laid-off Proletariat. " The China Quarterly, Volume 170 (June 2002):304-326
    [116]Yongshun Cai:"The Resistance of Chinese Laid-off Workers in the Reform Period." The China Quarterly, Volume 170 (June 2002):327-344
    [117]William Hurst:"China's Contentious Pensioners." The China Quarterly, Volume 170 (June 2002):345-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