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废弃物再生利用产业链主体社会责任协同共担机理探析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Analysis on the coordination mechanism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the main body of construction waste recycling industry chain
  • 作者:郭汉丁 ; 张印贤 ; 王毅林
  • 英文作者:GUO Handing;ZHANG Yinxian;WANG Yilin;
  • 关键词:建筑废弃物 ; 再生利用 ; 产业链 ; 社会责任 ; 协同共担 ; 价值增值 ; 实施基础
  • 中文刊名:项目管理技术
  • 英文刊名:Project Management Technology
  • 机构:天津城建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天津城建大学生态宜居城市与可持续建设管理研究中心;
  • 出版日期:2019-10-10
  • 出版单位:项目管理技术
  • 年:2019
  • 期:10
  • 基金:国家自然基金“废旧电器再生利用生态产业链完整社会契约集成优化机理研究(71573188)”;;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后期资助项目“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市场发展机理与政策体系优化研究——基于主体行为策略视角(16JHQ031)”;; 天津市社科规划后期资助项目“既有建筑节能改造EPC模式及驱动要素研究(TJGLHQ1403)”;; 天津市高等学校创新团队“建筑工业化与绿色发展(TD13-5006)”
  • 语种:中文;
  • 页:14-19
  • 页数:6
  • CN:11-5007/T
  • ISSN:1672-4313
  • 分类号:X799.1;F713.2
摘要
建筑废弃物再生利用是建筑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主体协同共担社会责任是推动建筑废弃物再生利用产业链健康运行的关键。从建筑废弃物再生利用产业链主体合作关系分析入手,解析产业链运行社会责任体系架构,探讨其社会责任共担分析及特征。基于产业链整体增值收益共享理念,设计产业链收益共享与责任共担方案及主体合作条件,阐明建筑废弃物再生利用产业链收益共享与责任共担实施基础。以主体增值收益最大化为驱动,实现建筑废弃物再生利用产业链整体社会责任协同共担、收益共享共赢,促进建筑产业健康发展。
        
引文
[1]刘婷婷,张劼,胡鸣明.建筑废弃物资源化环境效益分析:以重庆为例[J].中国环境科学,2018,38(10):3853-3867.
    [2]贾书伟,严广乐.组合政策下建筑废弃物管理模型的动态仿真[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8,38(11):2966-2978.
    [3]王毅林,郭汉丁,王星,等.建筑废弃物再生利用产业链主体社会责任机理研究[J].建筑经济,2016,37(3):94-98.
    [4] 唐妙涵,霍腾飞,任宏,等.基于CVM的建筑废弃物回收利用非市场价值评估[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8,38(5):1227-1235.
    [5]袁红平,王焯平.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合作促进机制研究[J].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2017(2):181-189.
    [6]范卫国.建筑废弃物资源化管理:域外经验与中国路径[J].当代经济管理,2014,36(10):92-97.
    [7]薛丽洋,谢娜,张明泉,等.工业和建筑固体废弃物再生研究[J].环境工程,2012,30(1):87-90.
    [8]方帅,邹桂莲,王华新,等.国外建筑垃圾资源再利用调查与启示[J].公路工程,2017(5):154-157,168.
    [9]卢梅,黄钟.建筑垃圾资源化产业链关键节点主体间的博弈分析[J].生态经济,2018,34(7):131-136.
    [10]李娟芳,张雅兰,何亚伯.基于相对熵的建筑垃圾处理PPP项目融资风险评价[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8,45(8):164-170.
    [11]杨祎,赵平,陈梅丽.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模式评价研究[J].工业安全与环保,2017(7):102-106.
    [12]刘红勇,袁梦婷,吴之路,等.PPP模式下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项目风险分担模型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7(9):92-96.
    [13]王廷魁,罗春燕,张仕廉.基于BIM的建筑垃圾决策管理系统架构研究[J].施工技术,2016,45(6):58- 62,77.
    [14]高青松,胡佳慧.市场逻辑、政府规制与建筑垃圾资源化研究[J].生态经济,2015,31(5):83- 87.
    [15]李浩,翟宝辉.中国建筑垃圾资源化产业发展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5,22(3):119-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