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地学文化动态2012年第八期
详细信息   全文下载
  • 分类:1
  • 正文:

    文化研究

    LIGN: center; LINE-HEIGHT: 28pt; MARGIN: 7.8pt 0cm; mso-para-margin-bottom: .5gd; mso-line-height-rule: exactly; mso-para-margin-top: .5gd; mso-para-margin-right: 0cm; mso-para-margin-left: 0cm" class=0 align=center>论地学文化传播体系的构建

    line-height-rule: exactly; mso-para-margin-top: 1.0gd; mso-para-margin-right: 0cm; mso-para-margin-left: 0cm" class=MsoNormal align=center>(王殿华 桂林理工大学)

    line-height-rule: exactly; mso-char-indent-count: 2.0" class=MsoNormal>地学是包含地质、地理、海洋等众多学科在内的历史悠久的自然科学体系。长期以来,积淀在地学中的文化内涵没有得到应有的开发与传播,浪费了这一宝贵的科学文化资源。随着人们对地学文化价值认识的不断深化,地学文化传播体系建设自然也被提上日程。

    line-height-rule: exactly; mso-para-margin-top: .5gd; mso-para-margin-right: 0cm; mso-para-margin-left: 0cm; mso-char-indent-count: 2.0; mso-layout-grid-align: none" class=MsoNormal>一、构建地学文化传播体系的基本思路

    line-height-rule: exactly; mso-char-indent-count: 2.0" class=MsoNormal>根据传播学的基本原理,可以从以下8个方面考虑构建地学文化传播体系的框架。

    line-height-rule: exactly; mso-char-indent-count: 2.0" class=MsoNormal>1.概念体系。回答什么是地学文化传播。可包括地球科学、地学文化、地学传播、地学普及、地学知识、地学思想、地学理论、地学精神、地学教育和地学素养等概念。概念的界定和明晰是地学文化传播必不可少的。地学不同于地学文化,地学普及不同于地学文化传播,地学专门知识不同于地学综合素养,这些概念上的差别反映的是对科学认识深度的不同。今天我们认识到,仅有地学知识是不够的,还要有较高的地学文化素养,仅有创新也是不够的,还必须加强对创新的传播推介工作,否则就会有貌似科学实则迷信的东西甚至反科学的谬误流传。

    line-height-rule: exactly; mso-char-indent-count: 2.0" class=MsoNormal>2.目标体系。回答为什么要传播地学文化。可包括:普及地学知识,提高大众的地学文化素养;增强中小学生对地学的兴趣;增进科研学术交流;提供文化娱乐和培植地学文化产业等。地学文化传播的功能是多方面的,不仅有学习教化的功能,还有提供娱乐和培育科学文化产业的功能,在这方面,美国等发达国家做出了很好的榜样,他们拍摄的地球灾难影视大片不只传播了科学知识,提供了娱乐,同时还传播了美国价值观,赚取了丰厚的利润。

    line-height-rule: exactly; mso-char-indent-count: 2.0" class=MsoNormal>3.人才体系。回答谁来传播地学文化。可包括:地球科学家群体、科普工作者、教育工作者、民间社团组织、大众媒介组织和个人爱好者等。除了发挥地学科学家群体的优势外,还要大力发展专业化的地学文化传播队伍,发掘地学文化传播人才,形成地学文化传播组织,填补地学文化传播的空白地带。此外,在网络媒体发达的时代,以个人为单位的地学文化爱好者也能发挥其重要作用,他们可以通过博客等形式发表他们的看法和创见,参与地学文化传播。

    line-height-rule: exactly; mso-char-indent-count: 2.0" class=MsoNormal>4.内容体系。回答传播什么话题。可包括:地学史、地学人物、地学思想、地学知识、地学精神、地学新闻、地学娱乐、地学艺术、地学哲学、地学经济等。地学文化传播内容异常丰富,如很多著名的地质学家、地理学家的科学人生起伏跌宕,充满传奇色彩和启迪价值,经常是大众媒介传播的绝好题材。又如某种地质遗迹的发现,具有很强的知识性和趣味性,也是科学新闻和专题片的素材。科学是一个可以欣赏的对象,像美术、音乐和文学作品一样,她所带来的愉悦是难以言表的。地学文化也具有欣赏、娱乐的作用。但是,正如其他领域的欣赏一样,欣赏科学也需要一个长期浸润和培养的过程。

    line-height-rule: exactly; mso-char-indent-count: 2.0" class=MsoNormal>5.对象体系。回答向谁传播的问题,或传播的受众是谁。可包括:科学家群体、地学工作者、非地学类高校师生、中小学生、普通大众和媒体工作者等。不同的传播对象有不同的要求,因此传播的侧重点也不同。例如对科学家群体,旨在打破科学界限,提高他们运用、借鉴不同科学方法进行知识创新的能力;对普通大众,首先要让他们接受基本的地学知识,再逐渐向他们渗透地学文化观念,提高他们的地学文化素养;对中小学生,主要是培养他们对地学的兴趣爱好,为今后自主学习地球科学打好基础。

    line-height-rule: exactly; mso-char-indent-count: 2.0" class=MsoNormal>6.媒介体系。回答通过什么渠道传播的问题,可包括:大众媒体(影视、书籍、杂志、报纸、广告)、组织媒体(会议、多媒体课件、闭路电视等)、个人化媒体(个人电脑、DV、手机、电子邮箱、QQ、信件等)和混合媒体(网络)。传播媒介的多样化为地学文化传播方法的优化提供了可选择的宽阔空间。知识和信息的传播一方面朝着越来越综合的方向发展,一方面朝着越来越专业化方向发展,而大众也面临众多选择。传播环境的复杂化迫使地学传播必须为争夺话语权和影响力而提高传播的质量和能力。

    line-height-rule: exactly; mso-char-indent-count: 2.0" class=MsoNormal>7.产业体系。回答传播投入与效益问题。可以包括:地质旅游、地质公园建设、地学影视产品开发、地学动漫与绘画、演出、网站建设和地学类书刊杂志的出版发行等。

    line-height-rule: exactly; mso-char-indent-count: 2.0" class=MsoNormal>地学文化产业是一个非常有希望的产业,但也是一个开发难度较大的产业,这方面,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经验可以学习借鉴。

    line-height-rule: exactly; mso-char-indent-count: 2.0" class=MsoNormal>8.评价管理体系。回答传播的效果和管理机制问题。包括:国家层面的地学文化传播协会(研究会)、省级和地市层面的地学文化传播组织、大专院校及科研院所的地学文化传播学会等。建立国家、地方和单位的三级评价管理体系是必要的。其主要的职能是对传播效果、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方法、传播渠道、受众反馈、发展趋势等进行分析评价,及时调整传播内容和传播方法,改进地学文化教育。

    line-height-rule: exactly; mso-para-margin-top: .5gd; mso-para-margin-right: 0cm; mso-para-margin-left: 0cm; mso-char-indent-count: 2.0; mso-layout-grid-align: none" class=MsoNormal>二、构建地学文化传播体系的重点

    line-height-rule: exactly; mso-char-indent-count: 2.0" class=MsoNormal>谁来传播地学文化?传播什么样的地学文化?向谁传播地学文化?这是地学文化传播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3个问题。

    line-height-rule: exactly; mso-char-indent-count: 2.0" class=MsoNormal>1.地学文化传播者。即使把地学科普工作者包括在内,目前地学文化传播队伍的状况看来也不容乐观。不但数量少,素质也是参差不齐,而专业从事地学文化传播的人才就更少了。所以目前最紧迫的问题是从数量上培养起一支地学文化传播大军。怎样培养地学文化人才?笔者认为,应主要倡导高等院校,含地学类专业的高校设置地学文化传播专业或课程,开设地学文化传播学位直至招收地学文化传播学的研究生。例如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上世纪90年代末即招收环境及地球科学新闻研究生。同时,要大力发展民间的传播力量,如地质学会、地球物理学会、地质教育研究会、科技新闻学会、传播学会等。

    line-height-rule: exactly; mso-char-indent-count: 2.0" class=MsoNormal>2.地学文化传播的内容。地学文化传播的内容应该有别于传统的地学科普知识,是比科普更广泛、更深刻、更具有大众性和娱乐欣赏性的科学文化产品。应该寓地学知识的传播和地学素养的教育于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形式中,使大众在消费文化产品的过程中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升华,如地学绘画、摄影,地学影视作品等。美国人可以把地史学知识开发成《侏罗纪公园》等系列化的文化产品,把防灾减灾知识开发成轰动世界的影片《后天》《地火危城》等,非常值得我们的文化界人士深思和借鉴。而这些显然不是科普,而是文化教育的内容。

    line-height-rule: exactly; mso-char-indent-count: 2.0" class=MsoNormal>3.地学文化受传者。显然,不同受教育程度,不同地区,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人对地学文化产品的需求是不一样的。因此,详细研究和划分地学文化传播对象是很有必要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提出把未成年人、农民、城镇劳动人口、领导干部和公务员作为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重点人群,以重点人群科学素质行动带动全民科学素质的整体提高。理由是,提高未成年人的科学素质,是实现全民科学素质在整体上有较大提升的关键;农民和城镇劳动人口科学素质普遍较低,又缺乏接受继续教育和提升科学素质的有效途径和机会,已成为制约我国现代化进程的“瓶颈”;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科学素质,关系到党的执政能力和科学发展观的落实,而且对于全社会具有表率作用。

    line-height-rule: exactly; mso-char-indent-count: 2.0" class=MsoNormal>在以上问题中,最关键的是地学文化传播人才队伍建设。现有的地学文化传播队伍远远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日益增长的地学文化消费和地学文化素养提高的需要,在地球科学与人文科学之间、地学工作者和普通大众之间存在着断层、鸿沟、瓶颈,缺少一种强有力的中介、桥梁和纽带,迫切需要培养一批既有地学知识素养、又有人文文化素养的高水平的传播人才来从事这项工作,他们应该既具有复合型知识结构,又热爱科学文化传播事业,能够在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两种不同领域的交叉地带开辟一片新天地。

    line-height-rule: exactly; mso-para-margin-top: .5gd; mso-para-margin-right: 0cm; mso-para-margin-left: 0cm; mso-char-indent-count: 2.0; mso-layout-grid-align: none" class=MsoNormal>三、构建地学文化传播体系的难点

    line-height-rule: exactly; mso-char-indent-count: 2.0" class=MsoNormal>与翁文灏、丁文江、李四光等老一代地质学家不同的是,新一代地学工作者不但缺少人文传统的训练,也难以抽身进行地学文化的传播,而专职文化传播工作者又缺少地球科学的系统知识。如何找到地学与文化的契合点并开发成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加以传播,这是地学文化传播体系建设的难点,因为这需要有知识结构合理、创新意识强烈、传播能力较高的复合型人才才能实现。

    line-height-rule: exactly; mso-char-indent-count: 2.0" class=MsoNormal>地球科学研究的对象是地球系统中的“物”,包括矿物、岩石、地层、大气、海洋、板块运动等,人文科学研究的对象是社会系统中的“人”,包括人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态度行为、精神智慧等,传播学研究的对象是与人和物有关的知识和信息,包括信息生产、加工、传递、接受、反馈以及不同媒介的特点与信息流动规律等,而地学文化传播是把这三者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包含人、地、信息3个子系统在内的复杂大系统,其本质反映的是人—地关系中人的认识水平和行为能力。这种结合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不是几门学问的简单相加,而是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相互交叉渗透而形成的崭新的知识体系。

    line-height-rule: exactly; mso-char-indent-count: 2.0" class=MsoNormal>有科学没文化,或有文化没科学,这两种倾向不但是科学文化教育的大忌,也是地学文化传播的难点,而这两种现象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于我国地学传播者的知识结构中,这与我国科学教育体制长期存在的分科过细、文理隔绝现象有关,也是应试教育理念的必然结果。

    line-height-rule: exactly; mso-para-margin-top: .5gd; mso-para-margin-right: 0cm; mso-para-margin-left: 0cm; mso-char-indent-count: 2.0; mso-layout-grid-align: none" class=MsoNormal>四、几点建议

    line-height-rule: exactly; mso-char-indent-count: 2.0" class=MsoNormal>把自然科学注入大众文化和把人文精神注入自然科学研究与创新是目前中国科学教育和科学传播的迫切任务。

    line-height-rule: exactly; mso-char-indent-count: 2.0" class=MsoNormal>1.必须深刻认识和领会地学文化及传播的价值。必须认识到地学文化及传播也是生产力,具有与地学知识生产、地学技能训练同等重要的地位。地学文化要改变的是人的思想观念,而这种观念对于人的行为方式的影响是极其深刻的。

    line-height-rule: exactly; mso-char-indent-count: 2.0" class=MsoNormal>2.必须加快培养文理兼长的地学文化传播人才。中小学应增加地学知识传授的比例,提高中小学生对地学的感性认识与对自然奥秘探索的兴趣。大学应该设立地学哲学、地学史、地学新闻传播等课程,培养致力于地学传播的跨学科复合型高级人才。

    line-height-rule: exactly; mso-char-indent-count: 2.0" class=MsoNormal>3.应把地学文化看作是一种宝贵的可再生资源,加强地学文化产品的开发与创新,培植有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地学文化传播产业,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地学文化需要。

    line-height-rule: exactly; mso-char-indent-count: 2.0" class=MsoNormal>


     

    line-height-rule: exactly" class=MsoNormal align=left>lip1\01\clip_image001.gif" o:title="浅色上对角线">文化沃土

    lign=center>打造地勘文化强队 助推地方经济发展

    lign=center>——浙江省第一地质大队奏响文化建设强音

    line-height-rule: exactly; mso-para-margin-top: .5gd; mso-para-margin-right: 0cm; mso-para-margin-left: 0cm" class=MsoNormal align=center>(汪晓亮 浙江省第一地质大队)

    line-height-rule: exactly; mso-char-indent-count: 2.0" class=MsoNormal>成立于1958年的浙江省第一地质大队(简称一队),54年来,奋勇争先、不断开拓进取,现拥有地质类、地质环境类、建筑施工类、勘察测绘类等30多项资质,在职职工644人,其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470多名,形成了地质找矿、矿业经济、建筑施工、勘察测绘、基地建设等五大产业协调发展的经济格局。一队在浙江省的地质找矿工作中,特别是浙西北的膨润土、萤石以及钨矿等矿种勘探中取得了丰硕成果,获得了多项科技成果和荣誉称号。2011年,全队总收入超过19亿元,实现利润6700万元,上缴税金6800万元,3项主要经济指标均位列省内行业第一,为浙江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line-height-rule: exactly; mso-char-indent-count: 2.0" class=MsoNormal>卓越成就的取得离不开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而凝聚力和战斗力的源泉则是文化的引导力量。一队取得骄人业绩的秘诀就在于其将地勘文化的先进理念渗透于工作的方方面面,着力打造文化工程、品牌工程,得到了职工的高度认同,使其积极参与和自觉践行,将文化理念上升为文化软实力,从而为发展自身事业和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line-height-rule: exactly; mso-para-margin-top: .5gd; mso-para-margin-right: 0cm; mso-para-margin-left: 0cm; mso-char-indent-count: 2.0; mso-layout-grid-align: none" class=MsoNormal>一、坚持文化理念,加强标化管理

    line-height-rule: exactly; mso-char-indent-count: 2.0" class=MsoNormal>地勘文化体现着地质工作者的思想品质、科学文化涵养、行为规范和精神状态,是地勘队伍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把地勘文化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地质事业才能永葆生机与活力。一队领导班子积极推进地勘文化建设,努力把地勘文化理念渗透到各项管理制度里,体现在经营思路中,不断提升文化管理能力,大力提倡标准化管理、规范化运作,细化工作职责,完善管理网络,做到管理有章可循,工作有据可依, 职工权益得到保障,由此增强职工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真正用先进文化的方式和手段推动一队经济的快速发展。

    line-height-rule: exactly; mso-char-indent-count: 2.0" class=MsoNormal>(一)用文化理念调整发展思路。地勘文化建设开展以来,班子成员多次集中研究用文化理念调整发展思路,调整发展方向,并达成共识,由此确定了一队的“十二五”规划和“246”目标(2年内有重大进展,4年内有重大突破,6年内实现地质找矿及矿业开发并举的新模式,力争探明2个大型矿床,4个中型矿床),得到了全队干部职工的一致支持。

    line-height-rule: exactly; mso-char-indent-count: 2.0" class=MsoNormal>(二)用制度保障职工权益。为推动找矿主业发展,鼓励职工献身地质工作,近年来,一队对原有的组织、工作、管理、奖惩、经费等制度进行梳理和修定,并出台多项制度,改善野外地质工作人员的住宿、饮食等生活环境,提高野外地质工作人员的津贴补贴标准。还制定了《地质找矿成果奖励办法》、《矿业权收益奖励办法》,重奖找矿有功人员,调动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提高了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在队务公开、民主管理方面,也充分保证职工的知情权、决策权、监督权。

    line-height-rule: exactly; mso-char-indent-count: 2.0" class=MsoNormal>(三)以制度推进党建和廉政文化建设。除继续深入贯彻落实浙江省地勘局党委、纪委各项工作要求,严格执行队内相关规章制度外,一队还对党支部目标考核管理办法等党建制度进行了修订、补充,制定了宣传报道管理制度。自2011年以来,组织机关科室查找廉政风险点,重新修订、制定权利流程45个,在自查、总结中重新梳理了150多项管理制度,重新确立了81项管理制度和文件,健全和完善了规范性文件12件。同时注重制度的贯彻落实,增强全体职工自我约束和监督能力。

    line-height-rule: exactly; mso-para-margin-top: .5gd; mso-para-margin-right: 0cm; mso-para-margin-left: 0cm; mso-char-indent-count: 2.0; mso-layout-grid-align: none" class=MsoNormal>二、加强人才培养,抓好队伍建设

    line-height-rule: exactly; mso-char-indent-count: 2.0" class=MsoNormal>地勘文化的繁荣和发展离不开人才队伍的建设。一队特别强调“学习型”团队建设,围绕单位发展战略,设计了一套规范、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充分尊重职工个性的基础上,注重培养职工的团队合作意识,激发职工创新钻研的热情,提高职工的工作积极性;鼓励职工多途径提高自身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打通职业通道,鼓励岗位交流,促进岗位成才。由此打造了一支技术水平强、文化修养高、年龄结构佳、敬业精神好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line-height-rule: exactly; mso-char-indent-count: 2.0; mso-layout-grid-align: none" class=MsoNormal>(一)定期进行职工岗位培训。除举办全队性集中学习以外,一队还非常重视对职工的针对性培训,发挥老专家“传帮带”的作用。经常聘请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并给年青技术人员安排老专家结对子,在工作中手把手地进行传授;组织青年技术人员到施工现场、地质片矿区学习“新工艺、新方式”等。在引领地勘青年积极投身“文化建设”的同时,创新团队学习的载体和方式,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line-height-rule: exactly; mso-char-indent-count: 2.0; mso-layout-grid-align: none" class=MsoNormal>(二)鼓励职工继续深造。在保证本职工作不受影响的前提下,一队为希望继续深造的职工提供专门的学习时间及报销部分学费等多方面支持。同时还积极为职工创造深造机会,近两年来,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联合开办在职硕士班,全队92名青年职工报名参加学习,在2011年的GCT考试中录取率达到90%启动“优秀中青年人才”工程,着力培养技术骨干力量,目前已吸纳56名优秀青年人才,对其课题给予专门的经费支持。此外,还调整人员结构,鼓励非技术人员中有学习技术知识、技能愿望且符合技术要求的职工进行各类转专业培训,为职工的职业发展提供便利条件。

    line-height-rule: exactly; mso-char-indent-count: 2.0" class=MsoNormal>(三)开设职工阅览室。购置数千册地质专业及其他方面的图书,全天向职工免费开放;成立青年读书会,给全队280余名青年发放学习书籍,开展读书讨论活动,在全队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line-height-rule: exactly; mso-char-indent-count: 2.0" class=MsoNormal>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实现了人才队伍的“双强化”:强化学习,提升履职能力,提升学习能力,把学习与本职工作结合起来;强化教育,夯实思想基础,加强职业纪律和职业道德教育。全队上下涌现出众多爱岗敬业、以队为家、无私奉献的先进典型:如业绩优异、荣获浙江省20117月度“创先争优闪光之星”的主任工程师、教授级高工、银山矿区负责人吴光明;放弃节假日、常年奔波于各矿区的张金良,肩负繁重生产工作任务却从无怨言的张国防;面对千头万绪的找矿现状,发挥特长,潜心钻研,快速凝聚班子合力,创新工作机制的总工杨晓春;还有无数每天早上6点钟就赶到施工现场、工作10多个小时的青年地质技术人员……试问,若没有文化这条无形的纽带,何来这拧成一股绳的力量?

    line-height-rule: exactly; mso-para-margin-top: .5gd; mso-para-margin-right: 0cm; mso-para-margin-left: 0cm; mso-char-indent-count: 2.0; mso-layout-grid-align: none" class=MsoNormal>三、外树地勘形象,打造文化品牌

    line-height-rule: exactly; mso-char-indent-count: 2.0; mso-layout-grid-align: none" class=MsoNormal>随着《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的贯彻落实,一队以创建“文明单位”为载体,将文化建设贯穿于“规划—整改—提高—申报—长期保持”这条线当中,搭建起了以形象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为核心的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地勘文化体系,并运用文化的力量和方式进行地勘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保持了十多年省级“文明单位”的荣誉称号。

    line-height-rule: exactly; mso-char-indent-count: 2.0" class=MsoNormal>(一)统一单位标识,诠释文化内涵。制作统一的工作服及佩章,组织大队开展“企业理念、企业文化、企业精神”、“浙江地矿之歌”、“质量工作建言”等征集工作,组织专门力量谱写队歌,及时总结、提炼单位的文化特色。

    line-height-rule: exactly; mso-char-indent-count: 2.0" class=MsoNormal>(二)尊重职工兴趣,开展多种主题文化活动。近年来,组织了运动会、科技大会、职工文艺汇演、篮球赛、摄影比赛、演讲比赛、歌咏比赛、读书会、征文竞赛等形式各异的文化活动。同时改造和建设文化活动场所,先后对老年门球场、荆山岭篮球场进行了改造,并计划建立专门的运动馆。完备的文化配套设施和遍地开花的文化活动营造了良好的学习和工作环境,提高了队伍的向心力,增强了职工发展的信心。

    line-height-rule: exactly; mso-char-indent-count: 2.0" class=MsoNormal>(三)创新宣传方式,加强宣传力度。充分发挥网络平台的作用,对网站进行改版,更好地展现一队的业务优势和成就;创建职工QQ信息平台,规范信息平台和内部刊物的操作管理;挑选骨干人员组成近30人的通讯班,每年特邀专家授课,提升其写作技能;2011年,成立地勘铁军文工团,将职工日常工作中的闪光言行通过艺术表现形式进行宣传和推广,并在浙江省国土资源厅新春晚会上表演精彩节目。

    line-height-rule: exactly; mso-char-indent-count: 2.0" class=MsoNormal>文化即人化,良好的文化平台营造的不仅仅是环境,更多的是人心。当职工满怀热情地参加到这些文化活动中来时,凝聚效果不言而喻,一队人爱岗敬业、坚韧内敛、智慧朴素的形象也就卓然而立。

    line-height-rule: exactly; mso-para-margin-top: .5gd; mso-para-margin-right: 0cm; mso-para-margin-left: 0cm; mso-char-indent-count: 2.0; mso-layout-grid-align: none" class=MsoNormal>四、发挥专业优势,服务地方经济

    line-height-rule: exactly; mso-char-indent-count: 2.0" class=MsoNormal>当优秀的文化理念浸润到每位职工的心灵时,必将更有力地推动一队将专业优势转化为保障地方经济的发展的强大力量,同时也转化为一队回报社会、积极追求社会效益最优化的行动力。

    line-height-rule: exactly; mso-char-indent-count: 2.0" class=MsoNormal>一队始终以服务社会为己任,积极主动地融入到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需要中去。2011年初,一队在浙西北淳安银山矿区发现了1处潜在经济价值超过700亿元的大型钪银多金属矿床,其中钪资源量超过70吨,规模达超大型,这是在浙江境内发现的第一个超大型多金属矿床,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浙江省委书记赵洪祝专门作出批示:“祝贺省地勘局取得的丰硕成果,感谢第一大队付出的艰辛和努力。希望再接再厉,为进一步发掘我省的矿产资源做出新的贡献”。多年来,一队还先后参与了数百项省市重点工程建设。其中萧山开发区管委会、浙江移动综合楼、杭州游泳馆等多项工程的地基基础施工荣获鲁班奖;上海世纪大道地块项目、上海和记黄埔地产项目单项合同额均超过3亿元;参与了杭州、宁波、绍兴等多个地区的市政道路、桥梁的施工建设,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一队的勘察测绘业为上千个大中型工程和数十个省市重点工程提供了优质的技术服务,并在杭州地铁建设工作中,承担了多个地铁标段的勘察测绘工作。

    line-height-rule: exactly; mso-char-indent-count: 2.0" class=MsoNormal>2009年,一队成立了志愿者服务队,开展“情系三农 心柑情援”爱心购橘行动、扶贫帮困、防洪避险等特色活动。2010年组建了地质灾害应急调查指挥部,抽调地质、勘查专业中高级人才10余人成立了3个地质灾害应急调查分队,并出台了《地灾应急调查响应预案》,无条件地为地质灾害事发地提供地质技术服务,并配合行政主管部门定期对地质灾害多发地开展灾害评估、监测和防治工作。

    line-height-rule: exactly; mso-char-indent-count: 2.0" class=MsoNormal>一队在传统地质工作的基础上,积极拓展服务领域,在矿山商业地质、水文地质及地热勘探等领域也取得了突出进展。同时,克难攻坚,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提高服务社会水平,自主研发并获得多个省、部级工法及专利证书,不断完善和提炼新工艺、新技术,为更好地服务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line-height-rule: exactly" class=MsoNormal>lip1\01\clip_image001.gif" o:title="浅色上对角线">文化在行动

    line-height-rule: exactly; mso-para-margin-top: 1.0gd; mso-para-margin-right: 0cm; mso-para-margin-left: 0cm" class=0 align=center>地调局召开廉政文化建设务虚会

    line-height-rule: exactly; mso-char-indent-count: 2.0" class=MsoNormal>821日,中国地质调查局召开了局廉政文化建设务虚会。会议围绕开展廉政文化建设怎么看、推进廉政文化建设怎么干,研究探讨思路和办法。地调局相关部室及多家在京局属单位的党委纪委书记共计20余人参加了会议。
    李海清同志要求从5个方面着手做好地调局廉政文化建设工作:一是要统一思想,统一认识;二是要重视创新,找准创新点;三是要结合地质文化建设,找准位置;四是要上下联动,齐抓共管;五是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

    line-height-rule: exactly; mso-char-indent-count: 2.0" class=MsoNormal>点评:编者列席了此次会议,感慨颇深。眼见为实,之前对“务虚会”实效几多的疑问完全云开雾散——务虚会并非“虚张声势”。通过集体头脑风暴,大家知道“怎么看”,明白“怎么干”,集思广益,相互启迪,为务实打好基础。运筹谋划在先,落实紧随其后,虚实结合才会出成效,此言非虚。

    line-height-rule: exactly; mso-para-margin-top: 1.5gd; mso-para-margin-right: 0cm; mso-para-margin-left: 0cm" class=0 align=center>《关于加强新疆国土资源文化建设的意见》出台

    line-height-rule: exactly; mso-char-indent-count: 2.0" class=MsoNormal>新疆国土资源厅党组近日出台《关于加强新疆国土资源文化建设的意见》,将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国土资源制度文化建设、国土资源环境文化建设、国土资源行为文化建设、国土资源文化体系建设作为国土资源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和主要任务。新疆厅要求,建立健全党组()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宣传部门组织协调、相关部门分工负责、干部职工积极参与的工作格局,围绕文化建设的总目标,抓好实施,保证总体进度和效果;设立国土资源文化建设专项资金,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位;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和考核监督机制,调动干部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line-height-rule: exactly; mso-char-indent-count: 2.0" class=MsoNormal>点评:近期,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国土资源部直属机关党委主导开展了“国土资源文化建设大家谈”活动,着力凸显出国土资源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兴盛之势。作为协办方之一的新疆厅,从提出加强新疆国土资源文化建设的工作部署到相关文件出台,其落实推进的效率和务实举措令人称赞,希望也能早日与众共享成果。

    line-height-rule: exactly; mso-para-margin-top: 1.5gd; mso-para-margin-right: 0cm; mso-para-margin-left: 0cm" class=0 align=center>中国国土资源作家协会河南分会成立

    line-height-rule: exactly; mso-char-indent-count: 2.0" class=MsoNormal>826日,中国国土资源作家协会第一家省级分会——河南分会在郑州召开成立大会。中国国土资源作家协会、河南省作家协会、河南省国土资源厅、河南省地矿局和河南省有色金属地质矿产局领导到会祝贺。

    line-height-rule: exactly; mso-char-indent-count: 2.0" class=MsoNormal>河南省国土资源系统共有53名中国国土资源作家协会会员,在各类文学报刊发表作品逾千万字,并涌现出了秦德龙、冯炬明、孟广友、赵福海、宋宏建、殷天堂等在系统内外有一定影响的优秀作家。

    line-height-rule: exactly; mso-char-indent-count: 2.0" class=MsoNormal>据介绍,分会为中国国土资源作家协会团体会员,主要围绕协调整合省内国土资源及地勘行业系统文学创作力量、发现和培养系统内的优秀作家、组织开展文学培训等工作,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促进国土资源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

    line-height-rule: exactly; mso-char-indent-count: 2.0" class=MsoNormal>点评:国土资源作家协会自成立以来,坚持扎根系统、面向社会、服务国土资源事业,成就斐然,为国土资源文化建设打下了弥足珍贵的人才基础。河南分会之所以能位列首席,究其原因,土沃苗才壮,良好的文学创作基础和环境是其呈蓬勃之势的本源。惟愿:年年花开多几枝,数枝并发更好看。

    line-height-rule: exactly; mso-para-margin-top: 1.5gd; mso-para-margin-right: 0cm; mso-para-margin-left: 0cm" class=0 align=center>第二届中华宝石文学奖新人奖在贵阳颁奖

    line-height-rule: exactly; mso-char-indent-count: 2.0" class=MsoNormal>8月上旬,由中国国土资源作家协会主办,贵州省地矿局、贵州省作家协会协办的第二届中华宝石文学奖新人奖颁奖典礼暨创作笔会在贵州省贵阳市隆重举行,共30位国土资源作家协会会员获奖。

    line-height-rule: exactly; mso-char-indent-count: 2.0" class=MsoNormal>中华宝石文学奖新人奖是中国国土资源作家协会为了发现和奖掖国土资源文学新人而设立的奖项,在每两届宝石文学奖之间评选一次,主要针对最新涌现出的优秀作者,综合考量其近年来的创作成绩而评定。

    line-height-rule: exactly; mso-char-indent-count: 2.0" class=MsoNormal>点评:源头有活水,渠水清如许。稳固原有优势人才队伍,增添新鲜创作力量,文学发展本应如此。新旧交融,共同发力,为国土资源文化的建设发展继续夯实人才基础。愿“旧人”保有先锋典范,盼“新人”发挥 “鲶鱼效应”。

    line-height-rule: exactly; mso-para-margin-top: 1.0gd; mso-para-margin-right: 0cm; mso-para-margin-left: 0cm" class=0 align=center>云台山地质博物馆跻身省级科教基地

    line-height-rule: exactly; mso-char-indent-count: 2.0" class=MsoNormal>日前,云台山地质博物馆被河南省科协命名为河南省科普教育基地。该博物馆总建筑面积达600平方米,是一座集图片、文字、模型、实物、影视展示于一体的综合型地质博物馆。游客在这里可以全面了解公园完整的地层系统、丰富的古生物化石、特殊的地质构造、美丽的地貌景观;同时还与美国的科罗拉多大峡谷地貌进行对比,了解云台山与美国大峡谷的相同地质背景、相像的地貌景观和相似的地质演化过程。此外,博物馆还设有电子触摸查询系统,多功能演示厅不间断播放云台山地区地质演化及地质景观成因的科普教育片。据统计,每年有120余万名游客在地质博物馆受到地质科普教育。

    line-height-rule: exactly; mso-char-indent-count: 2.0" class=MsoNormal>点评:你来或不来,地质美景都在那里;博物馆建或不建,科普效果却大不相同。游客眼中鬼斧神工的地貌景观所蕴藏着的地质奥秘,经过全面、系统、科学而生动的综合展示,变得不再神秘莫测、遥不可及。云台山神奇的自然美景与科普知识相得益彰,再加上有庞大的游客群体的流动传播,地质科普教育的成效将事半功倍。

    line-height-rule: exactly; mso-para-margin-top: 1.0gd; mso-para-margin-right: 0cm; mso-para-margin-left: 0cm" class=0 align=center>《地球档案》在央视播出,传扬地质资料作用

    line-height-rule: exactly; mso-char-indent-count: 2.0" class=MsoNormal>8月下旬,由国土资源部指导,全国地质资料馆和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CCTV-10)《地理中国》栏目联合摄制的地质资料节目《地球档案——资料的力量》(上、下集)在央视播出。该片介绍了全国资料馆收存的12万多种地质资料的情况及其在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地质找矿、危机矿山再获新生等社会经济发展的诸多方面发挥的巨大作用等,再次体现了地质工作的基础性、先行性。栏目播出后,引起广大地质工作者的强烈共鸣,并在社会公众中广受好评。

    line-height-rule: exactly; mso-char-indent-count: 2.0" class=MsoNormal>点评:古人常以名垂青史作为评价一个人的至高荣誉。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留下弥足珍贵的基础性地质资料的地质工作者们,无愧于这一殊荣。开发地球资源,获得物质宝藏,探知地球深处样貌,拯救危机矿山,保障能源储量,地质工作者们充分利用着大地的馈赠,发挥着资料的力量。纪录片、宣传册等仅为地质文化传播途径之一二,期盼有更多样、更鲜活、更广泛、更深入的方式将这种力量展露无余。

    line-height-rule: exactly; mso-char-indent-count: 2.0" class=MsoNormal>

    line-height-rule: exactly; mso-para-margin-top: 0cm; mso-para-margin-right: 0cm; mso-para-margin-left: 0cm; mso-char-indent-count: 19.4" class=0>(本期点评:崔熙琳)


     

    lip1\01\clip_image001.gif" o:title="浅色上对角线">徽志解读

    lign=center>中国地质学会

    lineDrawn pixelLineWidth 0">

    line-height-rule: exactly; mso-char-indent-count: 2.0" class=MsoNormal>lip1\01\clip_image005.png" o:title="学会会徽" cropright="-7322f">

    line-height-rule: exactly; mso-char-indent-count: 2.0" class=MsoNormal align=center>

    line-height-rule: exactly; mso-char-indent-count: 2.0" class=MsoNormal>“中字表示中国和中国地质学会,土、石代表地质之质,山、水分别代表造山运动、火山活动和海浸、海退及其他水力现象等内、外力作用。它们也代表中国四大地史时期的特点,为元宙地层,为古生代海相沉积,为中生代造山运动,为新生代主要沉积。这4个字的位置正好反映我国地理特征:西边多山,东边为海洋湖泊,南方多丘陵石山,北方以黄土堆积为主。土中石石中土山中水水中山阐述了地质学若干基本哲理。

    line-height-rule: exactly; mso-char-indent-count: 2.0" class=MsoNormal>注:会徽由章鸿钊、谢家荣、杨钟健、葛利普设计,张海若书篆,于1937年第13届年会通过。


     

    line-height-alt: 12.0pt" class=MsoNormal>lip1\01\clip_image001.gif" o:title="浅色上对角线">文化人物

    line-height-rule: exactly; mso-char-indent-count: 2.0; mso-pagination: widow-orphan" class=MsoNormal>李裕伟,男,湖南人,大学本科学历,1939年生。曾任原地质矿产部副总工程师、国土资源部咨询研究中心副主任、原地质矿产部地质矿产信息研究院院长、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所研究室主任,中国地质学会常务理事、联合国自然资源委员会委员、国际海底管理局法律与技术委员会委员。现任国土资源部咨询研究中心地矿咨询部副主任、特邀咨询委员、研究员。兼任中国矿业联合会常务理事、中国矿业权评估师协会常务理事。

    line-height-rule: exactly; mso-char-indent-count: 2.0; mso-pagination: widow-orphan" class=MsoNormal>长期从事矿产资源管理与矿产经济研究。主要从事工作领域有:矿产资源管理、矿产资源战略与政策研究、矿产经济研究。曾参与组织我国第一轮、第二轮矿产资源保证程度论证、我国矿产形势战略与对策研究等。研究成果与论文涉及矿产资源国家战略、利用国外资源、矿业市场、矿产资源资产评估、矿产资源可供性研究、矿业可持续发展、矿业城市等方面。此外,在地矿产工作信息化和矿产资源勘查评价现代化方面也有长期的研究。

    line-height-rule: exactly; mso-char-indent-count: 2.0; mso-pagination: widow-orphan" class=MsoNormal>除了术业有专攻,李裕伟对于诗词创作也极为热爱,且造诣颇深。他出身于一个没落的书香门第,祖父和父亲对其学诗、写诗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他自1958年开始写诗,创作了近三百首诗歌。2010年出版诗集《天荒斋诗稿》,涉猎范围颇广,多反映个人游历经历、时事热点以及日常所思所感等,新颖别致,极具情趣,广受好评。

    line-height-rule: exactly; mso-char-indent-count: 2.0; mso-pagination: widow-orphan" class=MsoNormal>

    line-height-alt: 12.0pt" class=MsoNormal>李裕伟作品摘选

    yiv1732647280msonormal align=center>少年游·寻梦

    yiv1732647280msonormal align=center>—— 献给老一代地质工作者

    yiv1732647280msonormal align=center>2008711日)

    yiv1732647280msonormal>青春结伴向谁边?阅尽好河山。驼铃声里,玉门关外,寻梦度华年。红旗营帐野炊烟。鬓白在荒原。细数蓝图,轻弹热泪,壮志已酬还。

    yiv1732647280msonormal>

    yiv1732647280msonormal align=center>蝶恋花·人生

    yiv1732647280msonormal align=center>—— 献给年青一代地质工作者

    yiv1732647280msonormal align=center>2008711日)

    yiv1732647280msonormal>抛别烟华无反顾。风雨春秋,总伴青山住。塞北江南衔命赴,故乡明月他乡路。细勘九州盐铁庶。笑指乌金,终把藏龙缚。狂野流年随意度,人生最在豪情处。


     

    lign=center>《地学文化动态》征稿启事

    line-height-rule: exactly; mso-char-indent-count: 2.0; mso-layout-grid-align: none">《地学文化动态》是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机关党委和中国地质图书馆主办的不定期刊物,本刊以推动地学文化研究和地质行业文化建设为主要宗旨,力图为社会各界进行地学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提供相互交流、相互切磋的平台,为更好地实现这一目的,发挥好本刊作用,现面向国内专家、学者诚征稿件,敬请各位不吝赐稿。

    line-height-rule: exactly; mso-char-indent-count: 2.0; mso-layout-grid-align: none">内容要求:

    line-height-rule: exactly; mso-char-indent-count: 2.0; mso-layout-grid-align: none">本刊以地学文化理论研究和地质行业文化建设类文章为主,主要设有传文达意、文化研究、文化人物、文化保护、文化在行动、文化推介、徽志解读等栏目,欢迎各位专家、学者就以上几个主要方面投稿。来稿一经采用,稿酬从优,并推荐到相关报社或期刊登载。来稿恕不退还。

    line-height-rule: exactly; mso-char-indent-count: 2.0; mso-layout-grid-align: none">联系方式:

    line-height-rule: exactly; mso-char-indent-count: 2.0; mso-layout-grid-align: none">1.通信地址:北京8324信箱《地学文化动态》编辑部,邮编:100083

    line-height-rule: exactly; mso-char-indent-count: 2.0; mso-layout-grid-align: none">2.电子邮箱:dxwh@cgl.orgline: none">.cn

    line-height-rule: exactly; mso-char-indent-count: 2.0; mso-layout-grid-align: none">3.联系电话:010-66554913

    line-height-rule: exactly; mso-char-indent-count: 2.0; mso-layout-grid-align: none">4.联 系 人:崔熙琳

    line-height-rule: exactly; mso-layout-grid-align: none">

    line-height-rule: exactly; mso-layout-grid-align: none">

    lign: none" class=MsoNormal align=center>地学文化动态 DIXUE WENHUA DONGTAI

    lign: none" class=MsoNormal align=center>2012年第08期(总第08期)

    line style="POSITION: absolute; mso-wrap-style: square" id=_x0000_s1028 from="0,0" to="9865,0" strokeweight="1pt">line>line style="POSITION: absolute; mso-wrap-style: square" id=_x0000_s1029 from="0,1797" to="9865,1797" strokeweight="1pt">line>


     

    编:史 联系电话:(010) 66554913

    责任编辑:崔熙琳 章茵 联 系 人:崔熙琳

    核:薛山顺 真:(010) 66554832

    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 电子信箱:dxwh@cgl.orgline: none">.cn

    编:100083 单位主页:http://www.cgl.org.cn

    《地学文化动态》第8期.pdf

摘要

文化研究


    

LIGN: center; LINE-HEIGHT: 28pt; MARGIN: 7.8pt 0cm; mso-para-margin-bottom: .5gd; mso-line-height-rule: exactly; mso-para-margin-top: .5gd; mso-para-margin-right: 0cm; mso-para-margin-left: 0cm" class=0 align=center>论地学文化传播体系的构建


    

line-height-rule: exactly; mso-para-margin-top: 1.0gd; mso-para-margin-right: 0cm; mso-para-margin-left: 0cm" class=MsoNormal align=center>(王殿华 桂林理工大学)


    

line-height-rule: exactly; mso-char-indent-count: 2.0" class=MsoNormal>地学是包含地质、地理、海洋等众多学科在内的历史悠久的自然科学体系。长期以来,积淀在地学中的文化内涵没有得到应有的开发与传播,浪费了这一宝贵的科学文化资源。随着人们对地学文化价值认识的不断深化,地学文化传播体系建设自然也被提上日程。


    

line-height-rule: exactly; mso-para-margin-top: .5gd; mso-para-margin-right: 0cm; mso-para-margin-left: 0cm; mso-char-indent-count: 2.0; mso-layout-grid-align: none" class=MsoNormal>一、构建地学文化传播体系的基本思路


    

line-height-rule: exactly; mso-char-indent-count: 2.0" class=MsoNormal>根据传播学的基本原理,可以从以下8个方面考虑构建地学文化传播体系的框架。


    

line-height-rule: exactly; mso-char-indent-count: 2.0" class=MsoNormal>1.概念体系。回答什么是地学文化传播。可包括地球科学、地学文化、地学传播、地学普及、地学知识、地学思想、地学理论、地学精神、地学教育和地学素养等概念。概念的界定和明晰是地学文化传播必不可少的。地学不同于地学文化,地学普及不同于地学文化传播,地学专门知识不同于地学综合素养,这些概念上的差别反映的是对科学认识深度的不同。今天我们认识到,仅有地学知识是不够的,还要有较高的地学文化素养,仅有创新也是不够的,还必须加强对创新的传播推介工作,否则就会有貌似科学实则迷信的东西甚至反科学的谬误流传。


    

line-height-rule: exactly; mso-char-indent-count: 2.0" class=MsoNormal>2.目标体系。回答为什么要传播地学文化。可包括:普及地学知识,提高大众的地学文化素养;增强中小学生对地学的兴趣;增进科研学术交流;提供文化娱乐和培植地学文化产业等。地学文化传播的功能是多方面的,不仅有学习教化的功能,还有提供娱乐和培育科学文化产业的功能,在这方面,美国等发达国家做出了很好的榜样,他们拍摄的地球灾难影视大片不只传播了科学知识,提供了娱乐,同时还传播了美国价值观,赚取了丰厚的利润。


    

line-height-rule: exactly; mso-char-indent-count: 2.0" class=MsoNormal>3.人才体系。回答谁来传播地学文化。可包括:地球科学家群体、科普工作者、教育工作者、民间社团组织、大众媒介组织和个人爱好者等。除了发挥地学科学家群体的优势外,还要大力发展专业化的地学文化传播队伍,发掘地学文化传播人才,形成地学文化传播组织,填补地学文化传播的空白地带。此外,在网络媒体发达的时代,以个人为单位的地学文化爱好者也能发挥其重要作用,他们可以通过博客等形式发表他们的看法和创见,参与地学文化传播。


    

line-height-rule: exactly; mso-char-indent-count: 2.0" class=MsoNormal>4.内容体系。回答传播什么话题。可包括:地学史、地学人物、地学思想、地学知识、地学精神、地学新闻、地学娱乐、地学艺术、地学哲学、地学经济等。地学文化传播内容异常丰富,如很多著名的地质学家、地理学家的科学人生起伏跌宕,充满传奇色彩和启迪价值,经常是大众媒介传播的绝好题材。又如某种地质遗迹的发现,具有很强的知识性和趣味性,也是科学新闻和专题片的素材。科学是一个可以欣赏的对象,像美术、音乐和文学作品一样,她所带来的愉悦是难以言表的。地学文化也具有欣赏、娱乐的作用。但是,正如其他领域的欣赏一样,欣赏科学也需要一个长期浸润和培养的过程。


    

line-height-rule: exactly; mso-char-indent-count: 2.0" class=MsoNormal>5.对象体系。回答向谁传播的问题,或传播的受众是谁。可包括:科学家群体、地学工作者、非地学类高校师生、中小学生、普通大众和媒体工作者等。不同的传播对象有不同的要求,因此传播的侧重点也不同。例如对科学家群体,旨在打破科学界限,提高他们运用、借鉴不同科学方法进行知识创新的能力;对普通大众,首先要让他们接受基本的地学知识,再逐渐向他们渗透地学文化观念,提高他们的地学文化素养;对中小学生,主要是培养他们对地学的兴趣爱好,为今后自主学习地球科学打好基础。


    

line-height-rule: exactly; mso-char-indent-count: 2.0" class=MsoNormal>6.媒介体系。回答通过什么渠道传播的问题,可包括:大众媒体(影视、书籍、杂志、报纸、广告)、组织媒体(会议、多媒体课件、闭路电视等)、个人化媒体(个人电脑、DV、手机、电子邮箱、QQ、信件等)和混合媒体(网络)。传播媒介的多样化为地学文化传播方法的优化提供了可选择的宽阔空间。知识和信息的传播一方面朝着越来越综合的方向发展,一方面朝着越来越专业化方向发展,而大众也面临众多选择。传播环境的复杂化迫使地学传播必须为争夺话语权和影响力而提高传播的质量和能力。


    

line-height-rule: exactly; mso-char-indent-count: 2.0" class=MsoNormal>7.产业体系。回答传播投入与效益问题。可以包括:地质旅游、地质公园建设、地学影视产品开发、地学动漫与绘画、演出、网站建设和地学类书刊杂志的出版发行等。


    

line-height-rule: exactly; mso-char-indent-count: 2.0" class=MsoNormal>地学文化产业是一个非常有希望的产业,但也是一个开发难度较大的产业,这方面,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经验可以学习借鉴。


    

line-height-rule: exactly; mso-char-indent-count: 2.0" class=MsoNormal>8.评价管理体系。回答传播的效果和管理机制问题。包括:国家层面的地学文化传播协会(研究会)、省级和地市层面的地学文化传播组织、大专院校及科研院所的地学文化传播学会等。建立国家、地方和单位的三级评价管理体系是必要的。其主要的职能是对传播效果、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方法、传播渠道、受众反馈、发展趋势等进行分析评价,及时调整传播内容和传播方法,改进地学文化教育。


    

line-height-rule: exactly; mso-para-margin-top: .5gd; mso-para-margin-right: 0cm; mso-para-margin-left: 0cm; mso-char-indent-count: 2.0; mso-layout-grid-align: none" class=MsoNormal>二、构建地学文化传播体系的重点


    

line-height-rule: exactly; mso-char-indent-count: 2.0" class=MsoNormal>谁来传播地学文化?传播什么样的地学文化?向谁传播地学文化?这是地学文化传播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3个问题。


    

line-height-rule: exactly; mso-char-indent-count: 2.0" class=MsoNormal>1.地学文化传播者。即使把地学科普工作者包括在内,目前地学文化传播队伍的状况看来也不容乐观。不但数量少,素质也是参差不齐,而专业从事地学文化传播的人才就更少了。所以目前最紧迫的问题是从数量上培养起一支地学文化传播大军。怎样培养地学文化人才?笔者认为,应主要倡导高等院校,含地学类专业的高校设置地学文化传播专业或课程,开设地学文化传播学位直至招收地学文化传播学的研究生。例如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上世纪90年代末即招收环境及地球科学新闻研究生。同时,要大力发展民间的传播力量,如地质学会、地球物理学会、地质教育研究会、科技新闻学会、传播学会等。


    

line-height-rule: exactly; mso-char-indent-count: 2.0" class=MsoNormal>2.地学文化传播的内容。地学文化传播的内容应该有别于传统的地学科普知识,是比科普更广泛、更深刻、更具有大众性和娱乐欣赏性的科学文化产品。应该寓地学知识的传播和地学素养的教育于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形式中,使大众在消费文化产品的过程中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升华,如地学绘画、摄影,地学影视作品等。美国人可以把地史学知识开发成《侏罗纪公园》等系列化的文化产品,把防灾减灾知识开发成轰动世界的影片《后天》《地火危城》等,非常值得我们的文化界人士深思和借鉴。而这些显然不是科普,而是文化教育的内容。


    

line-height-rule: exactly; mso-char-indent-count: 2.0" class=MsoNormal>3.地学文化受传者。显然,不同受教育程度,不同地区,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人对地学文化产品的需求是不一样的。因此,详细研究和划分地学文化传播对象是很有必要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提出把未成年人、农民、城镇劳动人口、领导干部和公务员作为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重点人群,以重点人群科学素质行动带动全民科学素质的整体提高。理由是,提高未成年人的科学素质,是实现全民科学素质在整体上有较大提升的关键;农民和城镇劳动人口科学素质普遍较低,又缺乏接受继续教育和提升科学素质的有效途径和机会,已成为制约我国现代化进程的“瓶颈”;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科学素质,关系到党的执政能力和科学发展观的落实,而且对于全社会具有表率作用。


    

line-height-rule: exactly; mso-char-indent-count: 2.0" class=MsoNormal>在以上问题中,最关键的是地学文化传播人才队伍建设。现有的地学文化传播队伍远远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日益增长的地学文化消费和地学文化素养提高的需要,在地球科学与人文科学之间、地学工作者和普通大众之间存在着断层、鸿沟、瓶颈,缺少一种强有力的中介、桥梁和纽带,迫切需要培养一批既有地学知识素养、又有人文文化素养的高水平的传播人才来从事这项工作,他们应该既具有复合型知识结构,又热爱科学文化传播事业,能够在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两种不同领域的交叉地带开辟一片新天地。


    

line-height-rule: exactly; mso-para-margin-top: .5gd; mso-para-margin-right: 0cm; mso-para-margin-left: 0cm; mso-char-indent-count: 2.0; mso-layout-grid-align: none" class=MsoNormal>三、构建地学文化传播体系的难点


    

line-height-rule: exactly; mso-char-indent-count: 2.0" class=MsoNormal>与翁文灏、丁文江、李四光等老一代地质学家不同的是,新一代地学工作者不但缺少人文传统的训练,也难以抽身进行地学文化的传播,而专职文化传播工作者又缺少地球科学的系统知识。如何找到地学与文化的契合点并开发成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加以传播,这是地学文化传播体系建设的难点,因为这需要有知识结构合理、创新意识强烈、传播能力较高的复合型人才才能实现。


    

line-height-rule: exactly; mso-char-indent-count: 2.0" class=MsoNormal>地球科学研究的对象是地球系统中的“物”,包括矿物、岩石、地层、大气、海洋、板块运动等,人文科学研究的对象是社会系统中的“人”,包括人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态度行为、精神智慧等,传播学研究的对象是与人和物有关的知识和信息,包括信息生产、加工、传递、接受、反馈以及不同媒介的特点与信息流动规律等,而地学文化传播是把这三者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包含人、地、信息3个子系统在内的复杂大系统,其本质反映的是人—地关系中人的认识水平和行为能力。这种结合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不是几门学问的简单相加,而是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相互交叉渗透而形成的崭新的知识体系。


    

line-height-rule: exactly; mso-char-indent-count: 2.0" class=MsoNormal>有科学没文化,或有文化没科学,这两种倾向不但是科学文化教育的大忌,也是地学文化传播的难点,而这两种现象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于我国地学传播者的知识结构中,这与我国科学教育体制长期存在的分科过细、文理隔绝现象有关,也是应试教育理念的必然结果。


    

line-height-rule: exactly; mso-para-margin-top: .5gd; mso-para-margin-right: 0cm; mso-para-margin-left: 0cm; mso-char-indent-count: 2.0; mso-layout-grid-align: none" class=MsoNormal>四、几点建议


    

line-height-rule: exactly; mso-char-indent-count: 2.0" class=MsoNormal>把自然科学注入大众文化和把人文精神注入自然科学研究与创新是目前中国科学教育和科学传播的迫切任务。


    

line-height-rule: exactly; mso-char-indent-count: 2.0" class=MsoNormal>1.必须深刻认识和领会地学文化及传播的价值。必须认识到地学文化及传播也是生产力,具有与地学知识生产、地学技能训练同等重要的地位。地学文化要改变的是人的思想观念,而这种观念对于人的行为方式的影响是极其深刻的。


    

line-height-rule: exactly; mso-char-indent-count: 2.0" class=MsoNormal>2.必须加快培养文理兼长的地学文化传播人才。中小学应增加地学知识传授的比例,提高中小学生对地学的感性认识与对自然奥秘探索的兴趣。大学应该设立地学哲学、地学史、地学新闻传播等课程,培养致力于地学传播的跨学科复合型高级人才。


    

line-height-rule: exactly; mso-char-indent-count: 2.0" class=MsoNormal>3.应把地学文化看作是一种宝贵的可再生资源,加强地学文化产品的开发与创新,培植有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地学文化传播产业,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地学文化需要。


    

line-height-rule: exactly; mso-char-indent-count: 2.0" class=MsoNormal>


    


 


    

    

line-height-rule: exactly" class=MsoNormal align=left>lip1\01\clip_image001.gif" o:title="浅色上对角线">文化沃土


    

lign=center>打造地勘文化强队 助推地方经济发展


    

lign=center>——浙江省第一地质大队奏响文化建设强音


    

line-height-rule: exactly; mso-para-margin-top: .5gd; mso-para-margin-right: 0cm; mso-para-margin-left: 0cm" class=MsoNormal align=center>(汪晓亮 浙江省第一地质大队)


    

line-height-rule: exactly; mso-char-indent-count: 2.0" class=MsoNormal>成立于1958年的浙江省第一地质大队(简称一队),54年来,奋勇争先、不断开拓进取,现拥有地质类、地质环境类、建筑施工类、勘察测绘类等30多项资质,在职职工644人,其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470多名,形成了地质找矿、矿业经济、建筑施工、勘察测绘、基地建设等五大产业协调发展的经济格局。一队在浙江省的地质找矿工作中,特别是浙西北的膨润土、萤石以及钨矿等矿种勘探中取得了丰硕成果,获得了多项科技成果和荣誉称号。2011年,全队总收入超过19亿元,实现利润6700万元,上缴税金6800万元,3项主要经济指标均位列省内行业第一,为浙江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line-height-rule: exactly; mso-char-indent-count: 2.0" class=MsoNormal>卓越成就的取得离不开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而凝聚力和战斗力的源泉则是文化的引导力量。一队取得骄人业绩的秘诀就在于其将地勘文化的先进理念渗透于工作的方方面面,着力打造文化工程、品牌工程,得到了职工的高度认同,使其积极参与和自觉践行,将文化理念上升为文化软实力,从而为发展自身事业和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line-height-rule: exactly; mso-para-margin-top: .5gd; mso-para-margin-right: 0cm; mso-para-margin-left: 0cm; mso-char-indent-count: 2.0; mso-layout-grid-align: none" class=MsoNormal>一、坚持文化理念,加强标化管理


    

line-height-rule: exactly; mso-char-indent-count: 2.0" class=MsoNormal>地勘文化体现着地质工作者的思想品质、科学文化涵养、行为规范和精神状态,是地勘队伍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把地勘文化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地质事业才能永葆生机与活力。一队领导班子积极推进地勘文化建设,努力把地勘文化理念渗透到各项管理制度里,体现在经营思路中,不断提升文化管理能力,大力提倡标准化管理、规范化运作,细化工作职责,完善管理网络,做到管理有章可循,工作有据可依, 职工权益得到保障,由此增强职工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真正用先进文化的方式和手段推动一队经济的快速发展。


    

line-height-rule: exactly; mso-char-indent-count: 2.0" class=MsoNormal>(一)用文化理念调整发展思路。地勘文化建设开展以来,班子成员多次集中研究用文化理念调整发展思路,调整发展方向,并达成共识,由此确定了一队的“十二五”规划和“246”目标(2年内有重大进展,4年内有重大突破,6年内实现地质找矿及矿业开发并举的新模式,力争探明2个大型矿床,4个中型矿床),得到了全队干部职工的一致支持。


    

line-height-rule: exactly; mso-char-indent-count: 2.0" class=MsoNormal>(二)用制度保障职工权益。为推动找矿主业发展,鼓励职工献身地质工作,近年来,一队对原有的组织、工作、管理、奖惩、经费等制度进行梳理和修定,并出台多项制度,改善野外地质工作人员的住宿、饮食等生活环境,提高野外地质工作人员的津贴补贴标准。还制定了《地质找矿成果奖励办法》、《矿业权收益奖励办法》,重奖找矿有功人员,调动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提高了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在队务公开、民主管理方面,也充分保证职工的知情权、决策权、监督权。


    

line-height-rule: exactly; mso-char-indent-count: 2.0" class=MsoNormal>(三)以制度推进党建和廉政文化建设。除继续深入贯彻落实浙江省地勘局党委、纪委各项工作要求,严格执行队内相关规章制度外,一队还对党支部目标考核管理办法等党建制度进行了修订、补充,制定了宣传报道管理制度。自2011年以来,组织机关科室查找廉政风险点,重新修订、制定权利流程45个,在自查、总结中重新梳理了150多项管理制度,重新确立了81项管理制度和文件,健全和完善了规范性文件12件。同时注重制度的贯彻落实,增强全体职工自我约束和监督能力。


    

line-height-rule: exactly; mso-para-margin-top: .5gd; mso-para-margin-right: 0cm; mso-para-margin-left: 0cm; mso-char-indent-count: 2.0; mso-layout-grid-align: none" class=MsoNormal>二、加强人才培养,抓好队伍建设


    

line-height-rule: exactly; mso-char-indent-count: 2.0" class=MsoNormal>地勘文化的繁荣和发展离不开人才队伍的建设。一队特别强调“学习型”团队建设,围绕单位发展战略,设计了一套规范、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充分尊重职工个性的基础上,注重培养职工的团队合作意识,激发职工创新钻研的热情,提高职工的工作积极性;鼓励职工多途径提高自身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打通职业通道,鼓励岗位交流,促进岗位成才。由此打造了一支技术水平强、文化修养高、年龄结构佳、敬业精神好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line-height-rule: exactly; mso-char-indent-count: 2.0; mso-layout-grid-align: none" class=MsoNormal>(一)定期进行职工岗位培训。除举办全队性集中学习以外,一队还非常重视对职工的针对性培训,发挥老专家“传帮带”的作用。经常聘请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并给年青技术人员安排老专家结对子,在工作中手把手地进行传授;组织青年技术人员到施工现场、地质片矿区学习“新工艺、新方式”等。在引领地勘青年积极投身“文化建设”的同时,创新团队学习的载体和方式,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line-height-rule: exactly; mso-char-indent-count: 2.0; mso-layout-grid-align: none" class=MsoNormal>(二)鼓励职工继续深造。在保证本职工作不受影响的前提下,一队为希望继续深造的职工提供专门的学习时间及报销部分学费等多方面支持。同时还积极为职工创造深造机会,近两年来,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联合开办在职硕士班,全队92名青年职工报名参加学习,在2011年的GCT考试中录取率达到90%启动“优秀中青年人才”工程,着力培养技术骨干力量,目前已吸纳56名优秀青年人才,对其课题给予专门的经费支持。此外,还调整人员结构,鼓励非技术人员中有学习技术知识、技能愿望且符合技术要求的职工进行各类转专业培训,为职工的职业发展提供便利条件。


    

line-height-rule: exactly; mso-char-indent-count: 2.0" class=MsoNormal>(三)开设职工阅览室。购置数千册地质专业及其他方面的图书,全天向职工免费开放;成立青年读书会,给全队280余名青年发放学习书籍,开展读书讨论活动,在全队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line-height-rule: exactly; mso-char-indent-count: 2.0" class=MsoNormal>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实现了人才队伍的“双强化”:强化学习,提升履职能力,提升学习能力,把学习与本职工作结合起来;强化教育,夯实思想基础,加强职业纪律和职业道德教育。全队上下涌现出众多爱岗敬业、以队为家、无私奉献的先进典型:如业绩优异、荣获浙江省20117月度“创先争优闪光之星”的主任工程师、教授级高工、银山矿区负责人吴光明;放弃节假日、常年奔波于各矿区的张金良,肩负繁重生产工作任务却从无怨言的张国防;面对千头万绪的找矿现状,发挥特长,潜心钻研,快速凝聚班子合力,创新工作机制的总工杨晓春;还有无数每天早上6点钟就赶到施工现场、工作10多个小时的青年地质技术人员……试问,若没有文化这条无形的纽带,何来这拧成一股绳的力量?


    

line-height-rule: exactly; mso-para-margin-top: .5gd; mso-para-margin-right: 0cm; mso-para-margin-left: 0cm; mso-char-indent-count: 2.0; mso-layout-grid-align: none" class=MsoNormal>三、外树地勘形象,打造文化品牌


    

line-height-rule: exactly; mso-char-indent-count: 2.0; mso-layout-grid-align: none" class=MsoNormal>随着《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的贯彻落实,一队以创建“文明单位”为载体,将文化建设贯穿于“规划—整改—提高—申报—长期保持”这条线当中,搭建起了以形象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为核心的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地勘文化体系,并运用文化的力量和方式进行地勘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保持了十多年省级“文明单位”的荣誉称号。


    

line-height-rule: exactly; mso-char-indent-count: 2.0" class=MsoNormal>(一)统一单位标识,诠释文化内涵。制作统一的工作服及佩章,组织大队开展“企业理念、企业文化、企业精神”、“浙江地矿之歌”、“质量工作建言”等征集工作,组织专门力量谱写队歌,及时总结、提炼单位的文化特色。


    

line-height-rule: exactly; mso-char-indent-count: 2.0" class=MsoNormal>(二)尊重职工兴趣,开展多种主题文化活动。近年来,组织了运动会、科技大会、职工文艺汇演、篮球赛、摄影比赛、演讲比赛、歌咏比赛、读书会、征文竞赛等形式各异的文化活动。同时改造和建设文化活动场所,先后对老年门球场、荆山岭篮球场进行了改造,并计划建立专门的运动馆。完备的文化配套设施和遍地开花的文化活动营造了良好的学习和工作环境,提高了队伍的向心力,增强了职工发展的信心。


    

line-height-rule: exactly; mso-char-indent-count: 2.0" class=MsoNormal>(三)创新宣传方式,加强宣传力度。充分发挥网络平台的作用,对网站进行改版,更好地展现一队的业务优势和成就;创建职工QQ信息平台,规范信息平台和内部刊物的操作管理;挑选骨干人员组成近30人的通讯班,每年特邀专家授课,提升其写作技能;2011年,成立地勘铁军文工团,将职工日常工作中的闪光言行通过艺术表现形式进行宣传和推广,并在浙江省国土资源厅新春晚会上表演精彩节目。


    

line-height-rule: exactly; mso-char-indent-count: 2.0" class=MsoNormal>文化即人化,良好的文化平台营造的不仅仅是环境,更多的是人心。当职工满怀热情地参加到这些文化活动中来时,凝聚效果不言而喻,一队人爱岗敬业、坚韧内敛、智慧朴素的形象也就卓然而立。


    

line-height-rule: exactly; mso-para-margin-top: .5gd; mso-para-margin-right: 0cm; mso-para-margin-left: 0cm; mso-char-indent-count: 2.0; mso-layout-grid-align: none" class=MsoNormal>四、发挥专业优势,服务地方经济


    

line-height-rule: exactly; mso-char-indent-count: 2.0" class=MsoNormal>当优秀的文化理念浸润到每位职工的心灵时,必将更有力地推动一队将专业优势转化为保障地方经济的发展的强大力量,同时也转化为一队回报社会、积极追求社会效益最优化的行动力。


    

line-height-rule: exactly; mso-char-indent-count: 2.0" class=MsoNormal>一队始终以服务社会为己任,积极主动地融入到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需要中去。2011年初,一队在浙西北淳安银山矿区发现了1处潜在经济价值超过700亿元的大型钪银多金属矿床,其中钪资源量超过70吨,规模达超大型,这是在浙江境内发现的第一个超大型多金属矿床,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浙江省委书记赵洪祝专门作出批示:“祝贺省地勘局取得的丰硕成果,感谢第一大队付出的艰辛和努力。希望再接再厉,为进一步发掘我省的矿产资源做出新的贡献”。多年来,一队还先后参与了数百项省市重点工程建设。其中萧山开发区管委会、浙江移动综合楼、杭州游泳馆等多项工程的地基基础施工荣获鲁班奖;上海世纪大道地块项目、上海和记黄埔地产项目单项合同额均超过3亿元;参与了杭州、宁波、绍兴等多个地区的市政道路、桥梁的施工建设,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一队的勘察测绘业为上千个大中型工程和数十个省市重点工程提供了优质的技术服务,并在杭州地铁建设工作中,承担了多个地铁标段的勘察测绘工作。


    

line-height-rule: exactly; mso-char-indent-count: 2.0" class=MsoNormal>2009年,一队成立了志愿者服务队,开展“情系三农 心柑情援”爱心购橘行动、扶贫帮困、防洪避险等特色活动。2010年组建了地质灾害应急调查指挥部,抽调地质、勘查专业中高级人才10余人成立了3个地质灾害应急调查分队,并出台了《地灾应急调查响应预案》,无条件地为地质灾害事发地提供地质技术服务,并配合行政主管部门定期对地质灾害多发地开展灾害评估、监测和防治工作。


    

line-height-rule: exactly; mso-char-indent-count: 2.0" class=MsoNormal>一队在传统地质工作的基础上,积极拓展服务领域,在矿山商业地质、水文地质及地热勘探等领域也取得了突出进展。同时,克难攻坚,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提高服务社会水平,自主研发并获得多个省、部级工法及专利证书,不断完善和提炼新工艺、新技术,为更好地服务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line-height-rule: exactly" class=MsoNormal>lip1\01\clip_image001.gif" o:title="浅色上对角线">文化在行动


    

line-height-rule: exactly; mso-para-margin-top: 1.0gd; mso-para-margin-right: 0cm; mso-para-margin-left: 0cm" class=0 align=center>地调局召开廉政文化建设务虚会


    

line-height-rule: exactly; mso-char-indent-count: 2.0" class=MsoNormal>821日,中国地质调查局召开了局廉政文化建设务虚会。会议围绕开展廉政文化建设怎么看、推进廉政文化建设怎么干,研究探讨思路和办法。地调局相关部室及多家在京局属单位的党委纪委书记共计20余人参加了会议。
李海清同志要求从5个方面着手做好地调局廉政文化建设工作:一是要统一思想,统一认识;二是要重视创新,找准创新点;三是要结合地质文化建设,找准位置;四是要上下联动,齐抓共管;五是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


    

line-height-rule: exactly; mso-char-indent-count: 2.0" class=MsoNormal>点评:编者列席了此次会议,感慨颇深。眼见为实,之前对“务虚会”实效几多的疑问完全云开雾散——务虚会并非“虚张声势”。通过集体头脑风暴,大家知道“怎么看”,明白“怎么干”,集思广益,相互启迪,为务实打好基础。运筹谋划在先,落实紧随其后,虚实结合才会出成效,此言非虚。


    

line-height-rule: exactly; mso-para-margin-top: 1.5gd; mso-para-margin-right: 0cm; mso-para-margin-left: 0cm" class=0 align=center>《关于加强新疆国土资源文化建设的意见》出台


    

line-height-rule: exactly; mso-char-indent-count: 2.0" class=MsoNormal>新疆国土资源厅党组近日出台《关于加强新疆国土资源文化建设的意见》,将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国土资源制度文化建设、国土资源环境文化建设、国土资源行为文化建设、国土资源文化体系建设作为国土资源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和主要任务。新疆厅要求,建立健全党组()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宣传部门组织协调、相关部门分工负责、干部职工积极参与的工作格局,围绕文化建设的总目标,抓好实施,保证总体进度和效果;设立国土资源文化建设专项资金,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位;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和考核监督机制,调动干部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line-height-rule: exactly; mso-char-indent-count: 2.0" class=MsoNormal>点评:近期,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国土资源部直属机关党委主导开展了“国土资源文化建设大家谈”活动,着力凸显出国土资源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兴盛之势。作为协办方之一的新疆厅,从提出加强新疆国土资源文化建设的工作部署到相关文件出台,其落实推进的效率和务实举措令人称赞,希望也能早日与众共享成果。


    

line-height-rule: exactly; mso-para-margin-top: 1.5gd; mso-para-margin-right: 0cm; mso-para-margin-left: 0cm" class=0 align=center>中国国土资源作家协会河南分会成立


    

line-height-rule: exactly; mso-char-indent-count: 2.0" class=MsoNormal>826日,中国国土资源作家协会第一家省级分会——河南分会在郑州召开成立大会。中国国土资源作家协会、河南省作家协会、河南省国土资源厅、河南省地矿局和河南省有色金属地质矿产局领导到会祝贺。


    

line-height-rule: exactly; mso-char-indent-count: 2.0" class=MsoNormal>河南省国土资源系统共有53名中国国土资源作家协会会员,在各类文学报刊发表作品逾千万字,并涌现出了秦德龙、冯炬明、孟广友、赵福海、宋宏建、殷天堂等在系统内外有一定影响的优秀作家。


    

line-height-rule: exactly; mso-char-indent-count: 2.0" class=MsoNormal>据介绍,分会为中国国土资源作家协会团体会员,主要围绕协调整合省内国土资源及地勘行业系统文学创作力量、发现和培养系统内的优秀作家、组织开展文学培训等工作,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促进国土资源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


    

line-height-rule: exactly; mso-char-indent-count: 2.0" class=MsoNormal>点评:国土资源作家协会自成立以来,坚持扎根系统、面向社会、服务国土资源事业,成就斐然,为国土资源文化建设打下了弥足珍贵的人才基础。河南分会之所以能位列首席,究其原因,土沃苗才壮,良好的文学创作基础和环境是其呈蓬勃之势的本源。惟愿:年年花开多几枝,数枝并发更好看。


    

line-height-rule: exactly; mso-para-margin-top: 1.5gd; mso-para-margin-right: 0cm; mso-para-margin-left: 0cm" class=0 align=center>第二届中华宝石文学奖新人奖在贵阳颁奖


    

line-height-rule: exactly; mso-char-indent-count: 2.0" class=MsoNormal>8月上旬,由中国国土资源作家协会主办,贵州省地矿局、贵州省作家协会协办的第二届中华宝石文学奖新人奖颁奖典礼暨创作笔会在贵州省贵阳市隆重举行,共30位国土资源作家协会会员获奖。


    

line-height-rule: exactly; mso-char-indent-count: 2.0" class=MsoNormal>中华宝石文学奖新人奖是中国国土资源作家协会为了发现和奖掖国土资源文学新人而设立的奖项,在每两届宝石文学奖之间评选一次,主要针对最新涌现出的优秀作者,综合考量其近年来的创作成绩而评定。


    

line-height-rule: exactly; mso-char-indent-count: 2.0" class=MsoNormal>点评:源头有活水,渠水清如许。稳固原有优势人才队伍,增添新鲜创作力量,文学发展本应如此。新旧交融,共同发力,为国土资源文化的建设发展继续夯实人才基础。愿“旧人”保有先锋典范,盼“新人”发挥 “鲶鱼效应”。


    

line-height-rule: exactly; mso-para-margin-top: 1.0gd; mso-para-margin-right: 0cm; mso-para-margin-left: 0cm" class=0 align=center>云台山地质博物馆跻身省级科教基地


    

line-height-rule: exactly; mso-char-indent-count: 2.0" class=MsoNormal>日前,云台山地质博物馆被河南省科协命名为河南省科普教育基地。该博物馆总建筑面积达600平方米,是一座集图片、文字、模型、实物、影视展示于一体的综合型地质博物馆。游客在这里可以全面了解公园完整的地层系统、丰富的古生物化石、特殊的地质构造、美丽的地貌景观;同时还与美国的科罗拉多大峡谷地貌进行对比,了解云台山与美国大峡谷的相同地质背景、相像的地貌景观和相似的地质演化过程。此外,博物馆还设有电子触摸查询系统,多功能演示厅不间断播放云台山地区地质演化及地质景观成因的科普教育片。据统计,每年有120余万名游客在地质博物馆受到地质科普教育。


    

line-height-rule: exactly; mso-char-indent-count: 2.0" class=MsoNormal>点评:你来或不来,地质美景都在那里;博物馆建或不建,科普效果却大不相同。游客眼中鬼斧神工的地貌景观所蕴藏着的地质奥秘,经过全面、系统、科学而生动的综合展示,变得不再神秘莫测、遥不可及。云台山神奇的自然美景与科普知识相得益彰,再加上有庞大的游客群体的流动传播,地质科普教育的成效将事半功倍。


    

line-height-rule: exactly; mso-para-margin-top: 1.0gd; mso-para-margin-right: 0cm; mso-para-margin-left: 0cm" class=0 align=center>《地球档案》在央视播出,传扬地质资料作用


    

line-height-rule: exactly; mso-char-indent-count: 2.0" class=MsoNormal>8月下旬,由国土资源部指导,全国地质资料馆和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CCTV-10)《地理中国》栏目联合摄制的地质资料节目《地球档案——资料的力量》(上、下集)在央视播出。该片介绍了全国资料馆收存的12万多种地质资料的情况及其在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地质找矿、危机矿山再获新生等社会经济发展的诸多方面发挥的巨大作用等,再次体现了地质工作的基础性、先行性。栏目播出后,引起广大地质工作者的强烈共鸣,并在社会公众中广受好评。


    

line-height-rule: exactly; mso-char-indent-count: 2.0" class=MsoNormal>点评:古人常以名垂青史作为评价一个人的至高荣誉。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留下弥足珍贵的基础性地质资料的地质工作者们,无愧于这一殊荣。开发地球资源,获得物质宝藏,探知地球深处样貌,拯救危机矿山,保障能源储量,地质工作者们充分利用着大地的馈赠,发挥着资料的力量。纪录片、宣传册等仅为地质文化传播途径之一二,期盼有更多样、更鲜活、更广泛、更深入的方式将这种力量展露无余。


    

line-height-rule: exactly; mso-char-indent-count: 2.0" class=MsoNormal>


    

line-height-rule: exactly; mso-para-margin-top: 0cm; mso-para-margin-right: 0cm; mso-para-margin-left: 0cm; mso-char-indent-count: 19.4" class=0>(本期点评:崔熙琳)


    


 


    

    

lip1\01\clip_image001.gif" o:title="浅色上对角线">徽志解读


    

lign=center>中国地质学会

lineDrawn pixelLineWidth 0">
    

line-height-rule: exactly; mso-char-indent-count: 2.0" class=MsoNormal>lip1\01\clip_image005.png" o:title="学会会徽" cropright="-7322f">


    

line-height-rule: exactly; mso-char-indent-count: 2.0" class=MsoNormal align=center>


    

line-height-rule: exactly; mso-char-indent-count: 2.0" class=MsoNormal>“中字表示中国和中国地质学会,土、石代表地质之质,山、水分别代表造山运动、火山活动和海浸、海退及其他水力现象等内、外力作用。它们也代表中国四大地史时期的特点,为元宙地层,为古生代海相沉积,为中生代造山运动,为新生代主要沉积。这4个字的位置正好反映我国地理特征:西边多山,东边为海洋湖泊,南方多丘陵石山,北方以黄土堆积为主。土中石石中土山中水水中山阐述了地质学若干基本哲理。


    

line-height-rule: exactly; mso-char-indent-count: 2.0" class=MsoNormal>注:会徽由章鸿钊、谢家荣、杨钟健、葛利普设计,张海若书篆,于1937年第13届年会通过。


    


 


    

    

line-height-alt: 12.0pt" class=MsoNormal>lip1\01\clip_image001.gif" o:title="浅色上对角线">文化人物


    

line-height-rule: exactly; mso-char-indent-count: 2.0; mso-pagination: widow-orphan" class=MsoNormal>李裕伟,男,湖南人,大学本科学历,1939年生。曾任原地质矿产部副总工程师、国土资源部咨询研究中心副主任、原地质矿产部地质矿产信息研究院院长、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所研究室主任,中国地质学会常务理事、联合国自然资源委员会委员、国际海底管理局法律与技术委员会委员。现任国土资源部咨询研究中心地矿咨询部副主任、特邀咨询委员、研究员。兼任中国矿业联合会常务理事、中国矿业权评估师协会常务理事。


    

line-height-rule: exactly; mso-char-indent-count: 2.0; mso-pagination: widow-orphan" class=MsoNormal>长期从事矿产资源管理与矿产经济研究。主要从事工作领域有:矿产资源管理、矿产资源战略与政策研究、矿产经济研究。曾参与组织我国第一轮、第二轮矿产资源保证程度论证、我国矿产形势战略与对策研究等。研究成果与论文涉及矿产资源国家战略、利用国外资源、矿业市场、矿产资源资产评估、矿产资源可供性研究、矿业可持续发展、矿业城市等方面。此外,在地矿产工作信息化和矿产资源勘查评价现代化方面也有长期的研究。


    

line-height-rule: exactly; mso-char-indent-count: 2.0; mso-pagination: widow-orphan" class=MsoNormal>除了术业有专攻,李裕伟对于诗词创作也极为热爱,且造诣颇深。他出身于一个没落的书香门第,祖父和父亲对其学诗、写诗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他自1958年开始写诗,创作了近三百首诗歌。2010年出版诗集《天荒斋诗稿》,涉猎范围颇广,多反映个人游历经历、时事热点以及日常所思所感等,新颖别致,极具情趣,广受好评。


    

line-height-rule: exactly; mso-char-indent-count: 2.0; mso-pagination: widow-orphan" class=MsoNormal>


    

line-height-alt: 12.0pt" class=MsoNormal>李裕伟作品摘选


    

yiv1732647280msonormal align=center>少年游·寻梦


    

yiv1732647280msonormal align=center>—— 献给老一代地质工作者


    

yiv1732647280msonormal align=center>2008711日)


    

yiv1732647280msonormal>青春结伴向谁边?阅尽好河山。驼铃声里,玉门关外,寻梦度华年。红旗营帐野炊烟。鬓白在荒原。细数蓝图,轻弹热泪,壮志已酬还。


    

yiv1732647280msonormal>


    

yiv1732647280msonormal align=center>蝶恋花·人生


    

yiv1732647280msonormal align=center>—— 献给年青一代地质工作者


    

yiv1732647280msonormal align=center>2008711日)


    

yiv1732647280msonormal>抛别烟华无反顾。风雨春秋,总伴青山住。塞北江南衔命赴,故乡明月他乡路。细勘九州盐铁庶。笑指乌金,终把藏龙缚。狂野流年随意度,人生最在豪情处。


    


 


    

lign=center>《地学文化动态》征稿启事


    

line-height-rule: exactly; mso-char-indent-count: 2.0; mso-layout-grid-align: none">《地学文化动态》是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机关党委和中国地质图书馆主办的不定期刊物,本刊以推动地学文化研究和地质行业文化建设为主要宗旨,力图为社会各界进行地学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提供相互交流、相互切磋的平台,为更好地实现这一目的,发挥好本刊作用,现面向国内专家、学者诚征稿件,敬请各位不吝赐稿。


    

line-height-rule: exactly; mso-char-indent-count: 2.0; mso-layout-grid-align: none">内容要求:


    

line-height-rule: exactly; mso-char-indent-count: 2.0; mso-layout-grid-align: none">本刊以地学文化理论研究和地质行业文化建设类文章为主,主要设有传文达意、文化研究、文化人物、文化保护、文化在行动、文化推介、徽志解读等栏目,欢迎各位专家、学者就以上几个主要方面投稿。来稿一经采用,稿酬从优,并推荐到相关报社或期刊登载。来稿恕不退还。


    

line-height-rule: exactly; mso-char-indent-count: 2.0; mso-layout-grid-align: none">联系方式:


    

line-height-rule: exactly; mso-char-indent-count: 2.0; mso-layout-grid-align: none">1.通信地址:北京8324信箱《地学文化动态》编辑部,邮编:100083


    

line-height-rule: exactly; mso-char-indent-count: 2.0; mso-layout-grid-align: none">2.电子邮箱:dxwh@cgl.orgline: none">.cn


    

line-height-rule: exactly; mso-char-indent-count: 2.0; mso-layout-grid-align: none">3.联系电话:010-66554913


    

line-height-rule: exactly; mso-char-indent-count: 2.0; mso-layout-grid-align: none">4.联 系 人:崔熙琳


    

line-height-rule: exactly; mso-layout-grid-align: none">


    

line-height-rule: exactly; mso-layout-grid-align: none">


    

lign: none" class=MsoNormal align=center>地学文化动态 DIXUE WENHUA DONGTAI


    

lign: none" class=MsoNormal align=center>2012年第08期(总第08期)


    

line style="POSITION: absolute; mso-wrap-style: square" id=_x0000_s1028 from="0,0" to="9865,0" strokeweight="1pt">line>line style="POSITION: absolute; mso-wrap-style: square" id=_x0000_s1029 from="0,1797" to="9865,1797" strokeweight="1pt">line>


    


 


    

编:史 联系电话:(010) 66554913


    

责任编辑:崔熙琳 章茵 联 系 人:崔熙琳


    

核:薛山顺 真:(010) 66554832


    

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 电子信箱:dxwh@cgl.orgline: none">.cn


    

编:100083 单位主页:http://www.cgl.org.cn


    

《地学文化动态》第8期.pdf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