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我国干热岩地热资源赋存及开发利用调查》参考2020年第1期(总第44期)
详细信息   
  • 编辑:雒毅
  • 发布日期:2020 年1月30日
  • 分类:A
  • 期次:2020年第1期(总第44期)
  • 发布单位:咨询服务室
  • 正文:


    1. 国家地热干热岩技术创新平台培育基地通过评估
    【中国矿业报】1月13日消息,自然资源部科技发展司日前会同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专家对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和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深部探测中心等联合建设的国家地热干热岩技术创新平台培育基地建设培育情况进行评估。
    专家组认真听取了培育基地负责人王贵玲研究员关于基地总体运行概况、科研能力与实力、技术成果与贡献、机制体制与运营管理等建设工作汇报,审阅了评估材料,实地考察了研发基地和实验室。他们认为该培育基地定位准确、目标明确、发展前景广阔,依托单位基础条件良好,运行模式可行,一致同意通过评估。
    据了解,国家地热干热岩技术创新平台培育基地依托水环所建设并入选自然资源部优先推进的9个国家级技术创新平台。该培育基地在建设期聚焦干热岩技术创新,注重水热型及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技术研发,打造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模式,建设了京津冀地热资源梯级综合开发利用(献县)、严寒地区浅层地温能示范工程(长春)和浙江陆博热泵等6个研发生产基地;积极发挥地热科技引领支撑作用,荣获5项省部级科技奖,制定7项行业标准;培育了地热资源调查评价与开发利用、地热干热岩探测、地热干热岩开发、地热干热岩勘查开发装备等4个高水平技术研发团队,其中1团队入选自然资源部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
    才培养工程。
    下一步,该培育基地将进一步联合国内优势单位,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加强装备和人才建设,扩大成果服务范围,推进地热规模化利用和高质量发展,打造具有
    链接:
    http://www.zgkyb.com/dzdc/20200113_60822.htm
    2. 深圳大学携手企业推动开发粤港澳大湾区地热能
    【新浪网】1月10日消息,2020年1月9日,深圳大学深地科学与绿色能源研究院和江苏赐福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签约仪式在深圳市南山区顺利举行。双方就科技创新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地热资源能源化达成共识,将携手共建深圳大学-江苏赐福“中低温地热磁悬浮发电技术”研究中心。深圳大学深地科学与绿色能源研究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谢和平和江苏赐福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翟军共同签署了“中低温地热发电磁悬浮发电原理技术和装备”与“月基磁悬浮发电系统技术与装备”等相关合作协议。
    据悉,深圳大学——江苏赐福“中低温地热磁悬浮发电技术”研究中心将依托深圳大学“深地科学与绿色能源研究院”和广东省“深地科学与地热能开发利用”重点实验室,重点开展中低温地热磁悬浮发电原理、技术和装备的攻关探索,为此,江苏赐福科技有限公司专门投入1500万科研经费用于相关研究。地热能是仅次于太阳能的第二大清洁能源,开发潜力极其巨大,然而全球地热能开发利用率尤其是地热发电效率普通较低(<15%),导致地热能的开发利用程度严重滞后于太阳能。谢和平指出,如何将地热资源真正转化为地热能源是当前面临的也是迫切需要解决的世界性难题,其关键核心是中低温地热发电变革性与颠覆性技术的研发突破。中国是世界地热资源大国,干热岩型地热资源(埋深3000~10000米)总计相当于860万亿吨标准煤,是中国目前年度能源消耗总量的26万倍;中国水热型地热资源储量约为1.25万亿吨标准煤,每年可开采量折合标准煤18.65亿吨。特别是在水热型地热资源储量中,中低温地热资源占比高达95% 以上,主要分布包含广东省在内的东南沿海等区域,这些地区人口密集、经济发达且电力需求大,以粤港澳大湾区为重点示范全方位开发地热能、大力发展中低温地热发电技术具有变革性的现实意义。
    目前,中国地热资源直接利用率世界第一,地热能发电规模却基本停滞不前。
    截至2018年底,中国地热发电装机总容量仅为43.28 MW,与世界地热发电大国的装机容量相距甚远。美国依靠科技创新推动地热发电装机容量迅速增加,2019年8月地热发电总装机容量到达3676 MW(据ThinkGeoEnergy),常年位居世界第一。为此,谢和平强调地热资源能源化是中国地热资源开发的根本出路和终极目标,以科技创新推动中低温地热资源规模高效发电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方式,急需加强中低温地热磁悬浮发电变革性原理与技术的重点研究,深入开展中低温地热磁悬浮发电技术与设备的攻关探索,推动广东省地热能“发电-制冷-供热-温泉”四联供示范基地的建立。利用粤港澳大湾区优越的地热资源禀赋,以科技创新手段积极促进地热资源能源化,先行示范建立中低温地热发电示范基地,进而推广到全国甚至是全球范围,不仅对于缓解粤港澳大湾区能源资源压力、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引领中国乃至全球地热能开发、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争夺国际能源政治话语权均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链接:
    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20-01-10/doc-iihnzahk3236167.shtml

    [

中文摘要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