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后喻文化与双重滞后:中国互联网的十年扩散历程(2005~2015)——基于4组CGSS数据的APC模型分析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作者:崔凯
  • 关键词:创新与扩散 ; 后喻文化 ; 数字鸿沟 ; 世代效应
  • 中文刊名:XDCB
  • 英文刊名:Modern Communication(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
  • 机构:中国政法大学光明新闻传播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2-15
  • 出版单位: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 年:2019
  • 期:v.41;No.271
  • 基金: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大数据背景下网络社区社会资本影响因素研究”(项目编号:16XCC024);; 中国政法大学青年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16ZFQ86002)的研究成果
  • 语种:中文;
  • 页:XDCB201902029
  • 页数:8
  • CN:02
  • ISSN:11-5363/G2
  • 分类号:165-172
摘要
本文通过对2005年、2010年、2013年和2015年四组CGSS数据的分析,引入APC模型(Age-Period-Cohort Model)的分析视角,对"互联网接入""互联网使用频率""将互联网作为最重要的信息渠道"三个层次的互联网行为进行检验,探讨从2005年到2015年我国互联网的扩散历程。结论认为这十年间的互联网扩散是一种非线性的动态过程,是从"数字原生民"到"数字移民"之间的代际扩散和同辈影响综合作用的过程,并且体现出"后喻文化"的特点。由于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和世代效应的共同作用,我国互联网扩散的过程中存在"双重滞后"的现象,具体表现为互联网在农村区域的扩散严重落后于城市,中老年世代严重落后于年轻世代。互联网扩散中的"后喻文化",是对数字代际鸿沟和区域鸿沟的自发性弥合机制。
        
引文
(1)数据来源: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公布的1997~2017年《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整理而得。
    (2)[美]E·M·罗杰斯:《创新的扩散》,辛欣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第245页。
    (3)祝建华、何舟:《互联网在中国的扩散现状与前景:2000年京,穗,港比较研究》,《新闻大学》,2002年第2期。
    (4)Loges W E,Jung J Y.Exploring the Digital Divide:Internet Connectedness and Age.Communication research,vol.28,no.4,2001,pp.536-562.
    (5)Katz J E,Rice R E,Aspden P.The Internet,1995-2000:Access,civic involvement,and social interaction.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vol.45,no.3,2001,pp.405-419.
    (6)Leung L.Net-generation attributes and seductive properties of the internet as predictors of online activities and internet addiction.CyberPsychology&Behavior,vol.7,no.3,2004,pp.333-348.
    (7)吕品、张淑焕:《我国互联网扩散的地区差异研究》,《特区经济》,2007年第2期。
    (8)郑素侠:《互联网在中国大陆扩散的区域性差异》,《国际新闻界》,2007年第2期。
    (9)金兼斌、吴科特:《我国互联网扩散之地区差异的影响因素探究》,《南京邮电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
    (10)郝晓鸣、赵靳秋:《从农村互联网的推广看创新扩散理论的适用性》,《现代传播》,2007年第6期。
    (11)陈建功、李晓东:《中国互联网发展的历史阶段划分》,《互联网天地》,2014年第3期。
    (12)柯惠新、范欣珩、郑春丽:《互联网使用及网民形态的变迁---2000~2005年中国五城市互联网发展趋势探析》,《亚洲传媒论坛》,2006年。
    (13)刘德寰:《中国互联网发展的创新与扩散》,《广告大观(理论版)》,2007年第2期。
    (14)施卫东、朱俊彦:《中国移动电话区域扩散差异及影响因素实证研究---基于1997-2009年省际面板数据的检验》,《管理评论》,2014年第2期。
    (15)Robinson L,Cotten S R,Ono H,et al.Digital Inequalities and Why They Matter.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Society,vol.18,no.5,2015,pp.569-582.
    (16)戴利朝、王丽华:《代际分层、社会化历程与个体的媒介接触》,《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4期。
    (17)[美]G.H.埃尔德:《大萧条的孩子们》,田禾、马春华译,译林出版社2002年版,第426-428页。
    (18)Peiser W.The Television Generation's Relation to the Mass Media in Germany:Accounting for the Impact of Private Television.Journal of broadcasting&electronic media,vol.43,no.3,1999,pp.364-385.
    (19)Peiser W.Cohort trends in media use in the United States.Mass Communication&Society,vol.3,no.2-3,2000,pp.185-205.
    (20)祝建华、何舟:《互联网在中国的扩散现状与前景:2000年京,穗,港比较研究》,《新闻大学》,2002年第2期;刘德寰:《中国互联网发展的创新与扩散》,《广告大观(理论版)》,2007年第2期。
    (21)周明侠、李文格:《S曲线、数字鸿沟及互联网在中国学生中的扩散》,《求索》,2004年第2期。
    (22)[美]诺瓦尔·D·格伦:《纵贯数据分析》,於嘉译,格致出版社2011年版,第6页。
    (23)梁玉成:《现代化转型与市场转型混合效应的分解---市场转型研究的年龄、时期和世代效应模型》,《社会学研究》,2007年第4期。
    (24)李双龙、李晶:《信息化时代下的大学生与家长之间的代际差异---关于上海大学生及其家长媒介使用与社会意识的实证研究》,《新闻大学》,2008年第1期。
    (25)刘毅:《媒介形态变迁与受众媒介使用》,《新闻大学》,2017年第6期。
    (26)周晓虹:《文化反哺与媒介影响的代际差异》,《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27)Prensky M.Digital Natives,Digital Immigrants Part 1.On the horizon,vol.9,no.5,2001,pp.1-6.
    (28)赵宇翔:《数字悟性基于数字原住民和数字移民的概念初探》,《中国图书馆学报》,2014年第6期。
    (29)史昱天、赵宇翔、朱庆华:《代际学习:连接数字原住民和数字移民的新兴研究领域》,《图书与情报》,2017年第2期。
    (30)曹培杰、余胜泉:《数字原住民的提出、研究现状及未来发展》,《电化教育研究》,2012年第4期。
    (31)Yang Y,Land K C.A Mixed Models Approach to the Age-Period-Cohort Analysis of Repeated Cross-section Surveys,With an Application to Data on Trends in Verbal Test Scores.Sociological methodology,vol.36,no.1,2006,pp.75-97.
    (32)刘德寰等:《正在发生的未来---手机人的族群与趋势》,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版,第49页。
    (33)刘德寰:《中国互联网发展的创新与扩散》,《广告大观(理论版)》,2007年第2期。
    (34)叶明睿:《用户主观感知视点下的农村地区互联网创新扩散研究》,《现代传播》,2013年第4期。
    (35)叶明睿:《扩散进程中的再认识:符号互动视阈下农村居民对互联网认知的实证研究》,《新闻与传播研究》,2014年第4期。
    (36)(40)周晓虹:《米德和她的〈文化与承诺〉》,《读书》,1987年第6期。
    (37)(42)周裕琼:《数字代沟与文化反哺:对家庭内“静悄悄的革命”的量化考察》,《现代传播》,2014年第2期。
    (38)孙立平:《中国农村:国家-农民关系的实践形态-试论“过程-事件分析”方式》,《经济管理文摘》,2001年第19期。
    (39)杨善华、朱伟志:《手机:全球化背景下的“主动”选择---珠三角地区农民工手机消费的文化和心态解读》,《广东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
    (41)Inglehart R.The Silent Revolution in Europe:Intergenerational Change in Post-Industrial Societies.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vol.65,no.4,1971,pp.991-1017.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