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社区传承刍议——以云南蒙自市雨过铺镇永宁村彝族花灯为例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On the Inheritance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Minority Community——Based on the Festive Lantern of Yi People in Yongning Village, Yuguopu Town,Mengzi City,Yunnan Province
  • 作者:普丽春 ; 王珏 ; 孔秀丽
  • 英文作者:PU Li-chun;WANG Yu;KONG Xiu-li;School of Education,Yunnan Minzu University;School of Education,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School of History and Cultures,Jishou University;
  • 关键词: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 社区传承 ; 彝族花灯
  • 英文关键词:Inheritance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Minority Community;;Inheritance in community;;festive lantern of Yi People
  • 中文刊名:GSJG
  • 英文刊名:Contemporary Education and Culture
  • 机构:云南民族大学教育学院;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吉首大学历史与文化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5-25
  • 出版单位:当代教育与文化
  • 年:2019
  • 期:v.11;No.63
  • 基金:2017年度全国民族教育研究合作课题“云南跨境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教育途径创新研究”(MJZXHZ17002);; 2017年度国家民委民族研究后期资助项目“‘一带一路'背景下云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途径创新研究”(2017GMH-008);; 2015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西南边疆多元文化互动与民族和谐、社区发展研究”(15XMZ041)成果
  • 语种:中文;
  • 页:GSJG201903017
  • 页数:7
  • CN:03
  • ISSN:62-1202/G4
  • 分类号:111-117
摘要
云南彝族花灯是内地汉文化与西南彝族文化相结合的艺术载体,集音乐、舞蹈、戏剧为一体,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民族性。其中,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蒙自市雨过铺镇永宁村彝族花灯最具代表性,于2005年10月入选红河州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社区作为人类文化缘起和传衍的重要场域,是彝族花灯等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重要路径。
        The festive lantern of Yi People in Yunnan province is an artistic carrier combining the mainland Chinese culture with the southwest Yi culture.It integrates music,dance and drama,and has distinct regional and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The festive lantern in Yongning Village,Yuguopu Town,Mengzi City,Honghe Hani and Yi Autonomous Prefecture is most quintessential,exemplified by the fact that in October 2005,it was selected as the first batch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this prefecture.As the birthplace of human culture,the community is an integral part of the inheritance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minorities such as the festive lantern.
引文
[1] 普丽春,王珏,孔秀丽.云南彝族花灯及其教育传承的特殊价值和功能——以云南蒙自市永宁村为例[J].学术探索,2017,(11).
    [2] 金重.彝族花灯初探[J].民族艺术研究,1992,(3).
    [3] 侯丽萍.少数民族社区教育研究——以云南为例[J].学术探索,2005,(1).
    [4] 王军.文化传承与教育选择[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
    [5] 普丽春.云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模式构想[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10,(1).
    [6] 曹能秀,王凌.论民族文化传承与教育的关系[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9,(5).
    [7] 王珏.云南尼苏人“花灯”的学校教育传承初探[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16,(6).
    [8] 费孝通.论人类学与文化自觉[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
    [9] 王军.民族文化传承的教育人类学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2006,(3).
    [10] 哈经雄,滕星.民族教育学通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11] 杨业文.民族旅游与社区教育:以大寨红瑶为例[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
    [12] 程世岳.论社区教育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J].成人教育,2012,(12).
    ① 吴增基,吴鹏森等.现代社会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第27页。
    ② 唐玄宗时曾选坐部子弟和宫女在梨园学习歌舞并亲加教正,旧时戏曲团体均供奉唐王为其祖师,原出于此。
    ③ 过去,彝族花灯是男性的专利,没有女性参与表演,因此“花姑娘”是男扮女装的男性。
    ④ 阿扎扎莫.传说是观音遣下人间消灾结善的百福吉祥鸟。
    ⑤ 蒙自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蒙自县志[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4,第216页。
    ⑥ 火把节的传说选载—特色工作—蒙自文学艺术网。
    ⑦ 朱自清.朱自清散文精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第61页。
    ⑧ 旧社会女人是没有资格学习和表演彝族花灯,所以旦角均为男性。
    ⑨ 王珏.云南尼苏人“花灯”的学校教育传承初探——以蒙自市永宁尼苏人村寨为个案[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6)。
    (10) 普丽春,王珏,孔秀丽.云南彝族花灯及其教育传承的特殊价值和功能——以云南蒙自市永宁村为例[J].学术探索,2017(11).
    (11) 吴增基,吴鹏森等.现代社会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第27页。
    (12) 保罗·康纳顿.社会如何记忆[M].纳日碧力戈,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第37页。
    (13) 普丽春.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传承——基于对云南彝族烟盒舞等的调查[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第89页。
    (14)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10月18日。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