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从二元分割走向融合发展——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From Binary Segmentation to Convergence Development——A Study on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 作者:闫周府 ; 吴方卫
  • 英文作者:Yan Zhou-fu;Wu Fang-wei;
  • 关键词:乡村振兴 ; 评价 ; 指标体系
  • 英文关键词:Rural Revitalization;;Evaluation;;Indicator System
  • 中文刊名:JJXJ
  • 英文刊名:Economist
  • 机构:上海财经大学财经研究所;上海财经大学三农研究院;
  • 出版日期:2019-06-05
  • 出版单位:经济学家
  • 年:2019
  • 期:No.246
  •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劳动禀赋时空异质性变化下我国种植业结构调整问题研究”(71873082);; 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项目“上海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研究”(2018-Z-G01);; 上海财经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劳动禀赋区域异质性与中国农业产业转移”(CXJJ-2018-431)
  • 语种:中文;
  • 页:JJXJ201906011
  • 页数:14
  • CN:06
  • ISSN:51-1312/F
  • 分类号:92-105
摘要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大力推进,有必要构建一套全面、科学、可操作的评价指标体系,系统评价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效果。为充分考虑乡村振兴的共性特征和区域发展的差异性,本研究构建了一套由5个一级指标、21个二级分项指标和43个三级分项指标为基础的动态评价指标体系,为避免主观随机因素干扰,同时为克服可能存在的变量遗漏对计量偏差的影响,该评价体系的指标权重通过"主成分分析"和"专家打分"两种方法综合赋权得到。研究进一步对中国及各省份乡村发展水平进行了测算评估,研究结论也可为其他地区开展乡村振兴评价提供参考。
        With the vigorous promotion of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it is necessary to construct a comprehensive, scientific and operational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to systematically evaluate the implementation effect of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In order to fully consider the common characteristics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the differences in regional development,this study constructs a set of dynamic evaluation indicators based on 5 aspects of first-level indicators, 21 second-level sub-indices and 43 third-level sub-indicators. In order to avoid the interference of subjective random factors, and to overcome the influence of possible missing variables on the measurement bias, the index weight of the evaluation system is obtained through the combination of"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and"expert scoring". The study further evaluates the rural development level in China and the provinces, and the research conclusions can also provide reference for rural areas to revitalize evaluations in other regions.
引文
[1]韩长赋.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N].人民日报,2017-12-11(7).
    [2]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N].人民日报,2018-09-27(1).
    [3]黄文新,黄在鸣.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及其应用[J].北京:中国农村经济,1991,(9):13-19.
    [4]万宝瑞.农业软科学研究新进展[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
    [5]柯炳生.对推进我国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几点认识[J].北京:中国农村经济,2000,(9):4-8.
    [6]蒋和平,黄德林,郝利.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定量综合评价[J].农业经济问题,2005,(S1):52-60.
    [7]齐城.中国现代农业评价指标体系设置及应用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9,(3):13-20.
    [8]辛岭,王济民.我国县域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评价——基于全国1980个县的实证分析[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4,(6):673-678.
    [9]陈锡文.环境问题与中国农村发展[J].管理世界,2002,(1):5-8.
    [10]苏艳娜,柴春岭,杨亚梅,申鹏.常熟市农业生态环境质量的可变模糊评价[J].农业工程学报,2007,(11):245-248.
    [11]张颖聪.基于PCA-DEA模型的农村生态环境评价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11,(6):53-61.
    [12]涂武斌,张领先,傅泽田.基于多目标规划的农村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选择模型[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2,(10):2229-2236.
    [13]高奇,师学义,张琛,张美荣,马桦薇.县域农业生态环境质量动态评价及预测[J].农业工程学报,2014,(5):228-237.
    [14]王晓君,吴敬学,蒋和平.中国农村生态环境质量动态评价及未来发展趋势预测[J].自然资源学报,2017,(5):864-876.
    [15]方杰.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促进四川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中国农村经济,2007,(S1):40-43.
    [16]袁方成,王继琴.基层治理中的农村生态发展:两岸改革与转型的比较分析[J].社会主义研究,2010,(5):78-82.
    [17]顾凤岐,王爽.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指标体系研究[J].统计与信息论坛,2006,(5):26-30.
    [18]郭翔宇,余志刚,李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评价标准、指标体系与方法[J].农业经济问题,2008,(3):73-76.
    [19]蒋远胜,蒋和平,黄德林.中国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综合评价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5,(S1):61-69.
    [20]赵颖文,吕火明.农村全面小康建设评价体系的构建及区域差异性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6,(4):9-15.
    [21]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民生指数研究”课题组,张玉台,吴晓灵,韩俊,叶兴庆,葛延风,金三林.我国民生发展状况及民生主要诉求研究——“中国民生指数研究”综合报告[J].管理世界,2015,(2):1-11.
    [22]叶兴庆.如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J].中国乡村发现,2017,(6):20-27.
    [23]廖彩荣,陈美球.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论逻辑、科学内涵与实现路径[J].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17,(6):795-802.
    [24]朱希刚.我国“九五”时期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算[J].农业经济问题,2002,(5):12-13.
    [25]王荣党.农村区域性反贫困度量指标体系的设计与实证——以云南为例[J].中国农村经济,2006,(12):69-76.
    [26]辛岭,蒋和平.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和测算[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0,(6):646-650.
    [27]杜宇能,潘驰宇,宋淑芳.中国分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程度评价——基于各省份农业统计数据[J].农业技术经济,2018,(3):79-89.
    [28]樊纲,王小鲁,张立文,朱恒鹏.中国各地区市场化相对进程报告[J].经济研究,2003,(3):9-18.
    [29]成金华,陈军,李悦.中国生态文明发展水平测度与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3,(7):36-50.
    (1)数据来源:《中国农村统计年鉴》、《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调整方案》。
    (2)数据来源:《中国农业机械工业年鉴》。
    (3)数据来源: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4)数据来源:《中国保险年鉴》。
    (1)(2)数据来源:《中国农村统计年鉴》。
    (3)数据来源:《中国农业机械工业年鉴》。
    (4)数据来源:第三次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5)数据来源:《中国农产品加工业年鉴》。
    (6)数据来源: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局统计数据。
    (7)数据来源:无公害农产品产量来自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统计数据、绿色食品产量和有机食品产量来自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统计数据。
    (1)数据来源:《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
    (2)数据来源:《中国环境统计年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
    (3)(4)数据来源:《中国农村统计年鉴》。
    (5)(6)数据来源:第三次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7)数据来源:地方上报数据。
    (8)数据来源:《中国农业年鉴》。
    (9)数据来源:地方上报数据。
    (10)数据来源:《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
    (1)数据来源:《中国环境统计年鉴》。
    (2)(3)数据来源:第三次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4)数据来源:中国文明网。
    (5)(6)(7)数据来源:《中国教育统计年鉴》。
    (8)数据来源:《中国教育年鉴》。
    (9)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1)数据来源:《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
    (2)数据来源:地方上报数据。
    (3)(9)(10)数据来源:第三次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4)数据来源:地方上报数据。
    (5)数据来源:《中国乡镇企业及农产品加工业年鉴》、《中国县域统计年鉴(乡镇卷)》。
    (6)(7)(8)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1)数据来源:《中国农村统计年鉴》、各地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数据来源:第三次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1)八大经济区域划分参考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地区协调发展的战略和政策》中的分类办法。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