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以来我国城市街区发展与实践研究综述
详细信息    查看官网全文
摘要
城市街区作为城市空间的基本构成单元,为城市多样化物质空间建设提供了丰富的实践基础。伴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我国城市街区的发展在满足更多的居住、就业、交通和游憩等需求的同时,也面临日益严重的困惑:单一的街区功能、大尺度的街区格局、碎片化的街区肌理,使得城市交通越来越拥堵,城市空间的可达性越来越差,城市公共服务的供给效率越来越低。为此,不论是国际学界还是地方政府都在探寻适合本国城市发展的城市街区建设理论与实践经验。本文从城市街区的开放与封闭、城市街区的尺度、城市街区规划三个方面对2000年以来我国城市街区发展理论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对不同层面的实践探索进行总结,最后从研究趋势判断,当前广泛推崇的"小尺度—功能复合—开放型街区"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及包括在城市更新、住区建设等方面的应用价值。此外,将绿色低碳、可持续等理念融入城市街区规划设计中对城市整体的可持续发展将有重大意义。
引文
[1]任绍斌.单位大院与城市用地空间整合的探讨[J].规划师,2002,11:60-63.
    [2]缪朴.城市生活的癌症--封闭式小区的问题及对策[J].时代建筑,2004,05:46-49.
    [3]扈万泰,Peter Calthorpe.重庆悦来生态城模式--低碳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探索[J].城市规划学刊,2012,02:73-81.
    [4]周钰,赵建波,张玉坤.街道界面密度与城市形态的规划控制[J].城市规划,2012,06:28-32.
    [5]卢有朋,陈锦富,朱小玉.基于出行需求的大城市中观尺度空间布局优化策略--以武汉市关山口街区为研究案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5,09:96-101+124.
    [6]韦亚平,潘聪林.大城市街区土地利用特征与居民通勤方式研究--以杭州城西为例[J].城市规划,2012,03:76-84+89.
    [7]赵燕菁.从计划到市场:城市微观道路-用地模式的转变[J].城市规划,2002,10:24-30.
    [8]李麟琳,商初阳.城市小尺度街区肌理与尺度研究--杭州市民生药业地块城市设计[J].规划师,2011,03:55-60.
    [9]臧鑫宇.生态城街区尺度研究模型的技术体系构建[J].城市规划学刊,2013,04:81-87.
    [10]刘代云.论城市设计创作中街区尺度的塑造[J].建筑学报,2007,06:1-3.
    [11]朱丽芳.人车共存道路--迈向人性化的道路规划设计[J].规划师,2002,11:20-22.
    [12]任春洋.高密度方格路网与街道的演变、价值、形式和适用性分析--兼论“大马路大街坊”现象[J].城市规划学刊,2008,02:53-61.
    [13]姜洋,何东全,ZEGRAS Christopher.城市街区形态对居民出行能耗的影响研究[J].城市交通,2011,04:21-29+75.
    [14]韦亚平,潘聪林.大城市街区土地利用特征与居民通勤方式研究--以杭州城西为例[J].城市规划,2012,03:76-84+89.
    [15]周钰,赵建波,张玉坤.街道界面密度与城市形态的规划控制[J].城市规划,2012,06:28-32.
    [16]王燕,康睿,张卫东.开放式社区交通微循环体系规划与运营[J].城市发展研究,2012,08:102-106.
    [17]蔡军,路晓东.路网密度对城市公共汽车交通发展的影响[J].城市交通,2016,02:1-9+58.
    [18]黄烨勍,杨定.基于街区化的体育中心规划初探[J].建筑与文化,2015,07:154-155.
    [19]周俭.新城市街区营造--都江堰灾后重建项目“壹街区”的规划设计思想与方法[J].城市规划学刊,2010,03:62-67.
    [20]穆明华.综合型物流园区街区尺度与空间组织模式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
    [21]卞洪滨.小街区密路网住区模式研究[D].天津大学,2010.
    [22]商宇航.城市街区型住区开放性设计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
    [23]刘迎宾.深圳市桃源街区可步行性测度及验证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
    [24]于泳.街区型城市住宅区设计模式研究[D].东南大学,2006.
    [25]袁野.城市住区的边界问题研究[D].清华大学,2010.
    [26]周滔,李静.我国城市街区单元平面形态的演替:现状、动因及规律[J].人文地理,2014,05:56-62.
    [27]李博.半开放性居住小区的规划设计模式探讨[D].浙江大学,2013.
    [28]刘代云.论城市设计创作中街区尺度的塑造[J].建筑学报,2007,06:1-3.
    [29]李晓西,卢一沙.适宜的城市街区尺度初探[J].山西建筑,2008,09:43-44.
    [30]袁晓芬.我国城市居住区的安全性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
    [31]雷霄雁.中央商务区的合理街廓尺度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4.
    [32]徐翔.基于小尺度街区模式的城市中心高校老校区转型研究[D].南京工业大学,2012.王昭.城市小尺度街区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3.
    [33]黄烨勍,杨定.基于街区化的体育中心规划初探[J].建筑与文化,2015,07:154-155.
    [34]赵格.城市网格形态研究[D].天津大学,2008.
    [35]于泳,黎志涛.“开放街区”规划理念及其对中国城市住宅建设的启示[J].规划师,2006,02:101-104.
    [36]冯革群,马仁锋,陈芳,Jutta Hebel.中国城市社会空间转型解读--以单位空间向社区空间转型为例[J].城市规划,2016,01:60-65.
    [37]肖彦.绿色尺度下的城市街区规划初探[D].华中科技大学,2011.
    [38]王轩轩,段进.小地块密路网街区模式初探[J].南方建筑,2006,12:53-56.
    [39]Jacobs,Allan.Great Streets.Cambridge,MA:MIT Press.1993.262,285-286,302.
    [40]李亮,申凤,唐芳.“密路网,小街区”规划模式的土地利用与城市设计研究--以昆明呈贡新区核心区规划为例[A].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天津市滨海新区人民政府.2014(第九届)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S12气候变化影响下的城市转型发展趋势与实践[C].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天津市滨海新区人民政府:,2014:9.
    [41]陈媛媛,程宇光.滨海新区于家堡金融区规划设计与实施跟踪[J].城市,2013,06:36-40.
    文中所有图表均为笔者根据相关资料总结绘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