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传统聚落之境域空间型态研究
详细信息    查看官网全文
摘要
传统聚落的空间形态往往深受其日常生活、各种社会活动及文化影响,无法与其宇宙观或超自然的信仰分离,因而拥有一套独特的空间知识。在台湾由于王爷信仰的兴盛,因此与其息息相关的‘五营'信仰便自然普遍存在于台湾的民间社会里。长久以来,台湾学界对于‘五营'信仰的讨论主要集中在民俗及宗教领域,但是透过研究者对‘五营'的调查及研究发现,‘五营'信仰对台湾传统聚落的空间与境域型态之影响更是根深蒂固。本文藉由对台湾地区(包括云林、台南府城、台湾西南沿海地区)传统聚落的‘五营'所进行的一系列田野调查案例,除解析其类型与空间型态外,更进一步探讨其与聚落境域间之关系。
The configuration of human settlement is influenced by people's daily life,social activities and culture,which becomes spatial knowledge based on their world view and supernatural belief.The concept of the spatial boundary forts is not different from that of the deployment of ancient arm and strongly related to the Wang Ye worship popular in Taiwan.In order to form a spiritual domain to protect residents and to expel the evil and eliminate calamities,the configuration of the spatial boundary forts is similar to military deployment of troops that were stationed in temples,or main access paths toward villages.For discovering its manner of existence within the context,this paper is based on investigat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uman settlements in Taiwan and then takes their spatial configurations as the main framework of analysis.This study not only builds on reference materials,but also adopt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patial boundary forts and the spatial territory of human settlement.
引文
[1]Bachelard,Gaston(2009)。《空间的诗学》(La poetique de I'espace(The Poetics of Space)).张逸婧(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Durkheim,Emile(1999)。《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Les formes elementaires de la vie religieuse(The Elementary Forms of the Religious Life)).渠东、汲喆(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3]Simmel,Georg(2002)。《社会学:关于社会化形式的研究》(Sociology:Investigations on the Forms of Sociation)。林荣远(译)。北京:华夏出版社。
    [4]Giddens,Anthony(1981).A Contemporary Critique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Vol.1 Power,Property and the State.London:Macmillan.
    [5]Goffman,Erving(1959).The Presentation of Self in Everyday Life.New York:Doubleday.
    [6]Heidegger,Martin(1962).Being and Time.Translated by John Macquarrie&Edward Robinson.London:SCM Press.(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影印本)
    [7]Lefebvre,Henri(1974).The Production of Space.Oxford:Basil Blackwell.
    [8]Morgan,Lewis Henry(1985)。《印第安人的房屋建筑与家室生活》(Houses and house-life ofthe American aborigines)。李培茱(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9]Norberg-schulz,Christian(1980)。《实存·空间·建筑》(Existence,Space&Architecture)。三版。台北:台隆。
    [10]Soja,Edward William(1996).Thirdspace:Journeys to Los Angeles and Other Real-and-Imagined Places.New Jersey:Wiley-Blackwell.
    [11]方凤玉(1999)。《台湾传统聚落中的五营研究-以云林地区为例》。硕士论文。云林:国立云林科技大学工业设计研究所空间设计组。
    [12]王贵祥(1998)。《文化·空间图式与东西方建筑空间》。台北:田园城市文化。
    [13]王铭铭(1997a)。(村落视野中的家族、国家与社会:福建美法村的小区史)。《乡村社会的秩序、公正与权威》20.127。王斯福(主编)。北京:中国政法大学。
    [14]王铭铭(1997b)。(民间权威、生活史与群体动力)。《乡村社会的秩序、公正与权威》258.332。王斯福(主编)。北京:中国政法大学。
    [15]王铭铭(2001)。(明清时期的区位、行政与地域崇拜:来自闽南的个案研究)。收录于《空间.记忆.社会转型:‘新社会史'研究论文精选集》。杨念群(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pp.79.130。
    [16]池永歆(1996)。(聚落‘存在空间'的贞定与诠释:以嘉义内埔仔‘十三庄头、十四缘'巡境活动为例)。《思与言:人文与社会科学杂志》(第34卷第2期):199-234。
    [17]吴金翰(1998)。《传统都市空间中领域现象之研究:以台南市为例》。硕士论文。台南:国立成功大学建筑研究所。
    [18]吕理政(1990)。《天、人、社会:试论中国传统的宇宙认知模型》。台北:中研院民族学研究所。
    [19]吕理政(1992)。《传统信仰与现代社会》。台北:稻香。
    [20]李丰桥(1998)。(道、法信仰习俗与台湾传统建筑)。《聚落与社会》(郭肇立主编)。台北:田园城市文化。107.129。
    [21]依利亚德(着)(2001)。《圣与俗:宗教的本质》。杨素娥(译)。Mircea Eliade.“The Sacred&Profane:The Nature ofReligion"。台北:桂冠。
    [22]林美容(1988)。(由祭祀圈到信仰圈:台湾民间社会的地域构成与发展)。《中国海洋发展史论文集第三辑》。张炎宪(编)95.126。台北:中研院三民主义研究所。
    [23]林美容(1993)。《台湾人的社会与信仰》。台北:自立晚报。
    [24]林会承(1991)。《清末鹿港街镇结构》。三版。台北:境与象。
    [25]林会承(1995)。(汉民族空间模型之建立概说)。《贺陈词教授纪念文集》。黄应贵主编。台中:东海大学建筑系。pp.89.117。
    [26]邱上嘉(1998)。《台湾传统聚落中五营的初步研究:以云林地区为例》。行政院国家科学委员会专题研究计划成果报告。云林:国立云林科技大学。
    [27]邱上嘉(1999)。《‘五营'在台湾传统聚落空间结构上的意义研究》。行政院国家科学委员会专题研究计划成果报告。云林:国立云林科技大学。
    [28]邱上嘉(2000)。《‘五营'的境域观念研究:以云林县传统聚落及台南府城联境为例》。行政院国家科学委员会专题研究计划成果报告。云林:国立云林科技大学。
    [29]邱上嘉(2001)。《聚落‘空间贞定物'之研究:以台湾西南沿海地区为例》。行政院国家科学委员会专题研究计划成果报告。云林:国立云林科技大学。
    [30]段义孚(1998)。《经验透视中的空间和地方》。台北:国立编译馆。
    [31]郭肇立(1998)。《聚落与社会》。台北:田园城市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32]郭朴(注)(晋)。《尔雅郭注》。1986年台四版。台北:台湾中华。
    [33]陈绍馨(1982)。(台湾的家庭、世系与聚落型态)。《台湾的人口变迁与社会变迁》。台北:联经。443-485。
    [34]富田芳郎(1955)。(台湾乡镇之研究)。《台湾银行季刊》(第七卷第三期):86-109。
    [35]曾光棣(1996)。《澎湖的五营:以空间角度来看》。硕士论文。中坜:中原大学。
    [36]黄文博(1989)。《台湾信仰传奇》。台北:台原。
    [37]黄文博(1997)。《台湾民间信仰与仪式》。台北:常民文化。
    [38]刘枝万(1985)。《台湾民间信仰论集》。台北:联经。
    1笔者自1997年起至今在科技部(原行政院国家科学委员会)的支持下,开始进行一系列有关‘五营'及传统聚落空间领域贞定及境域的专题研究,研究区域包括台湾云林、台南、西南沿海及南部平埔族分布区域、金门、福建等地。本文之主要内容,亦整理自前期之相关研究成果。
    2‘魇胜',又称‘厌胜'、‘猒胜'、‘魇镇'。《辞源》(修订本,1988)解:‘古代迷信谓能以诅咒制胜'。‘厌'通‘压',为镇压、堵塞;‘胜'则是胜过、制服;因此‘厌胜'即是抑制、胜过;既要胜过,就要有所凭借,所以《辞源》称‘以诅咒制胜';其中‘诅咒'乃属言语,请神加殃曰‘诅',祷告、咒骂为‘咒'。因此,‘猒胜'在古代被视为一种巫术,如:(1)东汉班固(32~92)《汉书.王莽传》:‘莽亲之南郊,铸作威斗。威斗者,以五石铜为之,若北斗,长二尺五寸,欲以厌胜众兵。'(2)北齐颜之推(531~591)《颜氏家训.治家篇》:‘吾家巫觋祷请,绝于言议;符书章醮亦无祈焉,并汝曹所见也。勿为妖妄之费。'及《颜氏家训.风操》:‘偏傍之书,死有归杀。子孙逃窜,莫肯在家;画瓦书符,作诸猒胜。'(3)杜甫(712~770)《石犀行》:‘君不见秦时蜀太守,刻石立作三犀牛。自古虽有厌胜法,天生江水向东流。蜀人矜夸一千载,泛溢不近张仪楼。今年灌口损户口,此事或恐为神羞。终藉堤防出众力,高拥木石当清秋。先王作法皆正道,鬼怪何得参人谋。嗟尔三犀不经济,缺讹只与长川逝。但见元气常调和,自免洪涛恣雕瘵。安得壮士提天纲,再平水土犀奔茫。'(4)北宋欧阳修(1007~1072)《新五代史.四夷附录第一》:‘癸巳,入居晋宫,以契丹守诸门,门庑殿廷皆磔犬挂皮,以为猒胜。'
    3‘贞定'原意为‘坚定不移'。明朝归有光(1507~1571)《河南策问对》之一:‘考其正俗之论,谓君子之所以动天地,应神明,正万物,而成王化者,必乎贞定而已。'
    4协议系指建立共同之价值观。
    5‘祭祀圈本质上是一种地方组织,表现出汉人以神明信仰来结合与组织地方人群的方式,不同层次的祭祀圈之间的扩展模式,表现出传统汉人社会以聚落(部落)为最小单位之融合与互动的过程。'(林美容,1988:95-125)
    6依林美容(1993:171)之说法,部落性的范围可能比村庄还小,因为一般我们所称的‘村庄',并非是行政单位的村或里,有时是由几个村里聚集而成,而一个村庄又递分出好几个部落,这些部落都有它的地名,俗称地号名,一个地号名(地头)常会有一个土地公庙。
    7‘营'或称‘营头'、‘将寮'、‘将爷庙',各地之称呼不尽相同。
    8根据李丰楙教授的叙述,‘五营'的出现至迟在汉晋以前就已经成形,并出现于文献上。‘从有社开始,就逐渐有‘五营'的概念,文献中较早提到的是在汉晋之间的道经,这只是下限,因为‘五营'的观念一定是流传很久之后才被记录到书中,因此可能在汉朝或更早就已形成。'(李丰徘,1998:117)
    9‘阴'事相关系统,指为与阴神、亡魂等相关的事宜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