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型研究生指导教师队伍结构分析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研究生教育作为教育的最高层次,肩负着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创造性人才的重任,是我国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和未来夺取世界知识经济制高点的重要支撑力量。培养研究生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首先要有一支具有远见卓识和创新素质的导师队伍。研究生导师队伍的结构和素质对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有着决定作用,没有相应的高水平的研究生导师队伍,就不能保证研究生的教育质量,也不可能培养出高水平的研究生。因此采取切实措施和步骤,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结构建设,构建一支年富力强、结构合理的导师队伍是研究生教育保质、保量、持续稳定发展的基本条件。
     基于此认识,本文对研究生导师队伍的学缘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及梯队结构的涵义及现状进行了分析;对造成研究生导师队伍结构不合理的原因进行探索,着重从思想意识及管理制度这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从转变观念、完善遴选和考核机制、建立人才培养机制等方面提出了优化导师队伍结构的对策。
Our country has proposed the plan of building up an independent and innovative nation, and higher education takes the important tasks of intelligent support and talents reservation. Graduate education as the highest level of education which responsibles for the personnel training mission of high-quality, high-level creative talents. The quality of the graduates is seriously influenced by the graduate supervisors. So the quality of the graduate supervisor team is the major supporting force to set up a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 and seize the high ground of the world.
     It is very important for us to build a graduate supervisor team that has visionary and innovative qualities which play a key role to make graduates have the innovative awareness and innovative capacity. In order to maintain the steady development state of the high quality graduate education, it is necessary to adopt practical measures and steps to strengthen the structure, constructing a young, energetic, rational structure of graduate education supervisor team.
     This paper analyzed education geopolitical structure、degree composition、title structure and age structure to explore the reasons for the irrational structure , and proposed countermeasures in how to improve the supervisors' structures by improving the selection and evaluation mechanism, establishing personnel training mechanism.
引文
[1]马莉.从“学缘结构”看高校人才流动,中南民族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21卷第2期,2001年3月124页
    [2]高英.把握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的四个主要环节.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辽宁教育研究.2006年第四期,74-75
    [3]王洁,孙久厚,高等学校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探析,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年第11期总第151期,74
    [1]李素琴.浅谈研究生导师队伍运行中引入竞争机制.河北农业大学学报[J],2002(4):55-56
    [2]赵静.对公安大学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第4期,总第46期.
    [3]高英,把握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的四个主要环节[J],辽宁教育研究,2006:(4):74
    [1]卢祖洵.汪志宏.湖北省研究生导师数量及年龄结构分析中国高等医学教育,1998年第6期,19页
    [2]樊明成.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师资条件分析,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11.37
    [3]刘兴.我国体育院校术科教师群体素质若干问题的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博士论文,2002,4.20-28
    [4]曲丽媛、张岩秋,当前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1996,3.87
    [5]扈国栋.高等医科院校博士生导师遴选标准的研究,学位与研究生教育[J],2002(6):35-37
    [6]肖念,略论新形势下研究生导师的素质,煤炭高等教育,1997,2.93.
    [1]凯海木.我国高校师资队伍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1994年第1期,50-53
    [2]张海秋.高校学术梯队建设浅探,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8年第3期,22页
    [3]叶赛华.关于学科概念的若干辨析与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2(2):89-92.
    [4]南京农业大学教授名录[EB/OL].http://202.195.252.142/rsc/professor/.
    [5]顾明远主编.《教育大辞典》.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1]孙洪涛.对普通高校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的研究.体育科学.1996:第74期.14页
    [1]王晶晶.加快我校导师队伍年轻化建设刻不容缓.中医教育ETCM,1997,4(16):35
    [1]袁相碗.目标模式机制:高校师资管理优化问题探析[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0,48
    [2]肖霞.高等农业院校博士生导师队伍管理创新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5
    [1]陈永明.现代教师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129页
    [1]马莉.从“学缘结构”看高校人才流动,中南民族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3,21(2):124
    [1]陈永明.现代教师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127
    [1]薛天祥主编.研究生教育管理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38
    [2]薛天祥主编.研究生教育管理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37
    [1]张伟杰.高校学科带头人聘任的研究[D].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
    [1]祝逸明.我国高校研究生导师及其管理研究.湖北大学2005年硕士论文.第7页
    [1]陈永明.现代教师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137
    [1]曾绍元.外国高校师资管理的比较研究[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9,230
    [1]张子刚主编.管理科学导论[M].中国电力出版社,2002:20
    [2]加里.德斯勒.勒.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238
    [1]薛天祥.研究生教育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13-314
    [2]陈学飞.西方怎样培养博士[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3]曾绍元.外国高校师资管理的比较研究[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9.230.
    [4]曾绍元.现代高校师资管理热点问题的研究[M].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1996.
    [5]谢绳武.素质教育与教师队伍建设[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
    [6]袁继凤.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理论与实践[M].北京:海潮出版社,1998.
    [7]袁相碗.目标模式机制:高校师资管理优化问题探析[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0,48-78.
    [8]李盛兵.研究生教育模式嬗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28-43.
    [9]谢绳武.素质教育与教师队伍建设[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
    [10][英]托尼.布什.当代西方教育管理模式[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11]查尔斯R.格里尔.战略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4.
    [12][美]伯顿.克拉克著,王承绪译.探究的场所-现代大学的科学研究基础和研究生教育[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13]李铁君,田丽,朴雪涛.大学学科建设与发展论纲[M].北京:中国 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14]陈学飞.西方怎样培养博士[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6
    [15]周欣.高等学校师资管理[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165
    [16]李炜.高校学科带头人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高校师资管理创新实践与研究.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3,73
    [17]于富增.国际高等教育发展与改革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6.
    [18]胡明宝.高等师范素质教育概论,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0,5
    [19]魏运才.素质教育概论,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0,5
    [20]罗时茂.素质教育探索,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9,9
    [21]张武升.教育创新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12.
    [22]温寒江.师资培训概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3
    [23]肖焕禹.高校教师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体育科学,1992,(2)
    [24]冯雪红.社会转型期高校教师素质结构的嬗变,宁夏大学学报,1999,(3)
    [25]梁冲珍.素质教育讨论综述,教育学,1997,(2)
    [26]朱旭东.教师队伍专业化与质量保障体系,中国高等教育,2001,(9)
    [27]冯增俊.现代研究生教育研究.广东: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85
    [28]刘一凡.中国当代高等教育史略.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1:10
    [29]杨汉清,韩弊.比较高等教育概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322.
    [30]王忠烈主编.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比较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190
    [31]陈学飞.美、德、法、日当代高等教育思想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1]桂胜.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对策[J].中国高等教育, 1999(1):119-121
    [2]郭耀邦,吕庆良.高校跨世纪学科带头人培养的对策科[J].科学研究,1999.(1)
    [3]黄清华 郭耀邦.高校跨世纪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对策[J].科学管理研究,1997(8):58-60
    [4]王善民.高校引进高层次人才的误区及对策[J].人才研究,2001(11):20-21
    [5]燕红.高层次人才引进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2(4):53-54
    [6]杨春茂.法国的高等院校教师聘任[J].教育人事工作(高教版),1998(8):45-46
    [7]张伟.浅议高校高层次人才引进[J].经济师,2002(9):106-107[8]张万朋.中外高校教师聘用制度的比较研究[J].江苏高教,1998(3):73-76[9]沈海牧.学科梯队构成与师资队伍建设.苏州大学学报,1994,(2):121-124
    [10]朱菊芳.关于高校培养跨世纪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的几点思考.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2):68-73.
    [11]华东理工大学.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加快高校人才队伍建设.中国高教研究,2004,(3):6-7
    [14]马莉.从“学缘结构''看高校人才流动.中南民族学院学报,2001,3,21(2):124-125
    [15]王燕玉.坚持遴选制度优化导师队伍.福建医科大学学报[J],2006(6):81-83
    [16]陈田香.切实加强博士生导师的队伍建设.高教探索[J],1995(3):48-51
    [17]李素琴.浅谈研究生导师队伍运行中引入竞争机制.河北农业大学学报[J],2002(4):55-56
    [18]程永波.论研究生导师队伍的可持续发展.学位与研究生教育[J],2002(4):25-26
    [19]李素琴.试谈研究生导师梯队的可持续性发展.中国高教研究[J],2002(6):40-42
    [20]扈国栋.高等医科院校博士生导师遴选标准的研究.学位与研究生教育[J],2002(6):35-37
    [21]吉贻祥.高校师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改革对策.黑龙江高教研究[J],2002(6):150-152
    [22]胡卓君.关于高校师资管理机制的探讨.绍兴文理学报[J],2002(4):85-87
    [23]彭国华.充分发挥导师组作用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现代教育科学[J],2003(1):79-82
    [24]肖振忠.着力提高研究生导师队伍的水平.研究生与学位教育[J],2003(2):40-41
    [25]周立伟.笃学诚行 惟恒创新---谈研究生指导教师的作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J],2004(8):6-10
    [26]潘艺林.导师是优化博士生学术环境的主导因素.学位与研究生教育[J],2004(7):16-19
    [27]毕俊娥.加快高校中青年学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队伍的建设[J].科研管理,1997(11):52-55
    [28]丁文珍.美国教师聘任制状况研究[J].外国教育研究,2002.9
    [29]左春明.中国农业大学教师聘任制改革侧记.中国教育报,2002
    [30]孙亚.非对称性信息激励经济理论[J].中南财经大学学报,2001,124(1)
    [31]孙宗禹.寻求高校内部结构、规模、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J].大学教育科学,2003,3:6-9
    [32]邵丽.关注高校管理队伍.中国高等教育[J],2000,(10).34-35
    [33]徐洪波,强化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探讨[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4,26(4)
    [33]姚利民.李芬.美国大学的终身教职制和终身教职后评估及其启示[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8(1)
    [34]岳敏.高校人才激励机制的构建[J].财经科学,2003(3):21-24
    [35]陈明.激励机制在高校管理中的有效运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7):52-53
    [36]李绍铭.对普通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04(4):120-121
    [37]王秀萍.试析高校师资建设战略的选择[J].福州大学学报(哲社版),2000,31
    [38]罗建华.中美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比较[J].机械工业高教研究,2002(4)
    [39]赵玉兰,邵瑞琪.高校师资队伍建设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山东医科大学学报(社科版),1998(4).
    [40]卢铁城.建设高水平教师队伍是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核心[J].中国高教研究,2004,127(4):4-7
    [41]胡宝利,刘艳玲.关于省属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04,133(9):36-37
    [42]葛如峰,戎辉.教师队伍建设中的几个关键问题[J].辽宁高等教育研究,1999,106(3):95-96
    [43]张明健,王桂荣.高校教师职务岗位设置及其意义[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9(3):64-65
    [44]黎辉文,曾凤玲,陈先哲.浅论高校教师培训内容和方法的革新[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150-151
    [45]孙红.高校教师培训发展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04,(11):8-91
    [46]赵志纯.关于新时期高校教师培训的思考[J].辽宁中医学院学报,2004,(6):149-512
    [47]王中向,黎辉文.试论教育信息化对高校教师培训的影响及其对策[J].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2):9-12
    [48]叶美萍.新时期高校教师培训工作的四个基本关系[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4,(5):118-120
    [49]徐金明,杨瑾,余艳.我国高校教师培训改革发展的前瞻与对策[J].教师教育研究,2004,(4):13-20
    [50]蔡惠芝.新时期高校教师培训工作面临的挑战及思考[J].咸宁学 院学报,2003,(1):99-100
    [51]夏玉琴.新时期高校教师培训工作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辽宁教育研究,2004,(12):75-76
    [52]欧阳琴.西南地区高校教师培训的调查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138-140
    [53]赵海平,侯巍.浅论高校人才流动[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4.4.
    [54]吴蓓华.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教师流动管理机制[J].江苏高教,1998.5.
    [55]张国梁 杨炳君.建立与高水平相适应的用人制度[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
    [1]王涛.大众化进程中我国高等教育的责任与结构[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山东师范大学,2003
    [2]刘捷.教师专业化研究导论[博士学位论文].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1.
    [3]我国高校管理队伍专业化研究[硕士学位论文].长沙:湖南大学,2005.
    [1]Burton R.Clark.The Research Foundations of Graduate Education.Berkley,CA,California University Press,1994.
    [2]Sara Delamont,Paul Atkinson&Odette Parry.Critical mass and doctoral research:reflections on the Harris Report.Studies in Higher Education,Vol.22,No.3,1997
    [3]Peluchette,J.V & Jeanquart,S.Professionals'use of different mentor sourcesat various career stages:Implications for career success.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Psycholology,40(5).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