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介词结构“随着X”考察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目前语法学界对介词结构“随着X”的研究大都是举例性的,只是在汉语介词研究的过程中,为阐释某种观点的需要而涉及,尚缺乏系统性。本文主要对介词结构“随着X”进行共时平面的考察。除绪论和结语外,分以下四章展开:
     第一章着眼于整个结构的外在形式。首先考察了该结构的外部特点,把X分为“NP”和“N的V”两种类型。其次,结合进入“随着X”的NP结构特点,归纳出了此处NP的语义特征。最后,借用焦点信息的有关理论,探讨了“随着N的V”结构中“的”的功能。
     第二章考察了该结构中的“N的V”。首先从结构类型、N的语义角色两个方面,对结构中的“N的V”与非结构中的“N的V”进行了比较。我们认为,结构中“N的V”与非结构中“N的V”相比,共性是主要的,但个性也比较突出,这主要表现在前者V的结构类型和N的语义角色范围呈现出相对缩小的特点。其次,重点分析了该结构中V的选用。首先根据N的语义角色,把介词结构“随着N的V”中的“N的V”分为两种类型:自动结构和使动结构。然后,对这两个结构中V的句法语义特征进行了详细描述。
     第三章把视角转向了该结构所在的句子。首先在统计的基础上考察了该结构在句中的分布情况,勾勒出了该结构在句法分布上的倾向性。其次在厘清结构中X与句中事件关系的基础上,对“随着X”与句中事件的语义关系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认知语言学中独立性象似动因和次序象似动因,探讨了这些语义关系对该结构句法分布的制约机制。
     第四章主要探讨了该结构的两个特殊格式:介词套叠式“随着+‘对N的V’”和介词框架“随着X而Y”。首先,通过对“随着N的V”与“对N的V”的比较,指出了两个结构中V的不同,并具体分析了介词结构“随着X”对“对N的V”的消歧作用。其次,考察了“随着X而Y”中“VP”的结构特点,以及“而”的隐现规律。
So far the researches on the prepositional structure“Suizhe X”in the study circle of Chinese grammar have been mostly illustrative.These researches are involved only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viewpiont-illuminations in the process of Chinese preposition studies. So generally speaking they are short of systematicness. This paper mainly investigate the prepositional structure“Suizhe X”within the synchronic range. Except for the introduction and the conclusion, this paper consists of four chapters below:
     In chapterⅠ, we focus on the external forms of this structure. Firstly, according to their characteristics, we primarily classify the“X”into two kinds:“NP”and“N de V”. Then, we generalize the semantic features of the“NP”from its structural features. At last, we discuss the functions of“de”in the structure“N de V”with the help of interrelated theories about the focal information.
     In chapterⅡ, we mainly discuss the structure“N de V”. we first make a comparsion between“N de V”which is built in the prepositional structure“Suizhe X”and those which are not in terms of their structural types and the semantic roles of the“N”. We find that their common factors are major, and their individul factors are minor.However the latter is also very obvious,which registers as the relatively contractible tendency of the structural types for“V”and the semantic roles for“N”in the prepositional structure“Suizhe X”. Then we analyze the selection of“V”in“Suizhe N de V”in a focused manner. Having classified the“N de V”which is in the structure“Suizhe X”into two types: intiative structure ande passive one, and then we make a detialed description about the semantic features of the“V”which in these two structures.
     In chapterⅢ,we turn our views into the sentence which the structure exists. First of all,we analyze the distribution of this structure in its sentences statistically, and find out its regularity. Secondly,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semantic relationship between“X”and the event decribed by the sentence which it exsit, we analyze the semantic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tructure“Suizhe X”and the event. Finally, we study the restriction that the semantic relationships above make to the distribution of this structure with the help of the individul iconic motivation and order iconic motivation.
     In chapterⅣ, we mainly study two special structures: the prepositional nesting form“Suizhe+‘Dui N de V’”and the prepositional frame“Suizhe X erY”. We firstly compare“Suizhe N de V”with“Dui N de V”, find out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se two structures, and concretely analyze the function which the structure“Suizhe X”have to disambiguate the structure“Dui N de V”. Then, we investigate the structural features of the“VP”in the prepositional frame“Suizhe X er Y”and the present-absent regulatons of the“er”.
引文
北京大学中文系 1955、1957 级语言班 1982 《现代汉语虚词例释》,商务印书馆。
    陈 平 1987 《释汉语中与名词性成分有关的四组概念》,《中国语文》第 2 期。
    陈 一 1998 《动名兼类词与 N 的 V/N 结构》,《求是学刊》第 1 期。
    陈昌来 2002a《现代汉语介词的内部差异及其影响》,《上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 5 期。
    ——— 2002b《汉语介词的发展历程和虚化机制》,《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 3 期。
    ——— 2002c《介词与介引功能》,安徽教育出版社。
    ——— 2002d《现代汉语动词的句法语义属性研究》,学林出版社。
    ——— 2003a《现代汉语语义平面问题研究》,学林出版社。
    ——— 2003b《现代汉语介词框架的考察》,《中国语言学报(十一)》,商务印书馆。
    ——— 2005 《现代汉语介词的语用功能分析》,《广播电视大学(社会科学版)》第 2 期。
    陈宁萍 1987 《现代汉语名词类的扩大》,《中国语文》第 5 期。
    陈庆汉 1996a 《“N 的 V”短语的句法、语义、语用研究综述》,《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第 2 期。
    ——— 1996b《“N 的 V”短语的句法分析》,《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第 4 期。
    ——— 2005 《20 世纪“N 的 V”短语研究评析》,《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 5期。
    储泽祥 1997 《名词的空间义及其对句法功能的影响》,《语言研究》第 2 期。
    ——— 2000 《名词的时间适应性情况考察》,《面临新世纪挑战的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
    戴浩一 1988 《时间顺序和汉语的语序》,《国外语言学》第 1 期。
    董秀芳 2003 《论“X 着”的词汇化》,《语言学论丛 第二十八辑》,商务印书馆。
    范 晓 1990 《介宾短语 复指短语 固定短语》,人民教育出版社。
    ——— 2001 《关于汉语的语序问题》,《汉语学习》第 5、6 期。
    范开泰 1985 《语用分析说略》,《中国语文》第 6 期。
    ——— 1988 《语义分析说略》,《语法研究与探索(四)》,北京大学出版社。
    傅雨贤等 1997《现代汉语介词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
    郭 锐 1993 《汉语动词的过程结构》,《中国语文》第 6 期。
    ——— 2004 《现代汉语词类研究》,商务印书馆。
    韩 蕾 2004 《汉语事件名词分析》,《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学版)》第 5 期。
    ——— 2006 《事件名词的语义基础及相关句式》,《语言研究》第 3 期。
    侯学超 1998 《现代汉语虚词词典》,北京大学出版社。
    胡明扬 1995 《现代汉语词类问题考察》,《中国语文》第 5 期。
    ——— 1996 《动名兼类的计量考察》,《词类问题考察》,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胡裕树、范晓 1995 《动词研究》,河南大学出版社。
    金昌吉 1996a 《谈动词向介词的虚化》,《汉语学习》第 2 期。
    ——— 1996b 《汉语介词和介词短语》,南开大学出版社。
    李临定 1985 《介词短语使用漫谈》,《语言教学与研究》第 3 期。
    ——— 1990 《动词分类研究学略》,《中国语文》第 4 期。
    ——— 1990 《现代汉语动词》,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刘 顺 2003 《现代汉语名词的多视角研究》,学林版社。
    ——— 2004a 《现代汉语名词研究述评》,《韩山师范学院学报》第 1 期。
    ——— 2004b 《认知视点下的现代汉语名词研究》,《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第 3 期。
    刘丹青 2002 《汉语中的框式介词》,《当代语言学》第 4 期
    ——— 2004 《语序类型学与介词理论》,商务印书馆。
    ——— 2006 《名词短语句法结构的调查研究框架》,《汉语学习》第 1 期。
    刘慧清 2005 《名词性的“名词+动词”词组的功能考察》,《汉语学习》第 2 期。
    刘月华等 2001 《实用现代汉语语法》,商务印书馆。
    陆俭明 1990 《汉语句法成分特有的套叠现象》,《中国语文》第 2 期。
    ——— 2003 《对“NP 的 VP”结构的重新认识》,《中国语文》第 5 期。
    吕叔湘 1999 《现代汉语八百词》,商务印书馆。
    马贝加 2002 《近代汉语介词》,中华书局出版社。
    马庆株 1988 《自主动词和非自主动词》,《中国语言学报》第 3 期。
    孟 琮等 1999 《汉语动词用法词典》,商务印书馆。
    彭 睿 1996 《名词和名词的再分类》,《词类问题考察》,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屈承熹 2000 《汉语功能与法语刍议》,《面临新世纪挑战的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
    齐沪扬 2004 《与名词动词相关的短语研究》,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齐沪扬等 2002 《现代汉语虚词研究综述》,安徽教育出版社。
    尚 平 2005 《“介词+着”现象考察》,《语言文字应用》第 s1 期。
    邵敬敏 1993 《量词的语义分析及其与名词的双向选择》,《中国语文》第 3 期。
    邵敬敏、刘焱 2001 《论名词的动态性及其鉴测方法》,《汉语学习》 第 6 期。
    沈家煊 1995 《“有界”与“无界”》,《中国语文》第 5 期。
    ——— 1999a 《转指和转喻》,《当代语言学》第 1 期。
    ——— 1999b 《语法研究的分析和综合》,《外语教学与研究》第 2 期
    沈家煊 2001 《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第 4 期。
    ——— 2006 《“糅合”和“截搭”》,《世界汉语教学》第 4 期。
    沈家煊、王冬梅 2000 《“N 的 V”和“参照体——目标》构式》第 4 期。
    施春宏 2002 《试析名词的语义结构》,《世界汉语教学》第 4 期。
    施关淦 1981 《“这本书的出版”中“出版”的词性——从向心结构理论说起》,《中国语文通讯》第 4 期。
    ——— 1988 《现代汉语里的向心结构和离心结构》,《中国语文》第 4 期。
    石毓智 1995 《时间一维性对介词衍生的影响》,《中国语文》第 1 期。
    石毓智、李讷 2004 《汉语语法化的历程》,北京大学出版社。
    王 珏 2001 《现代汉语名词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王冬梅 2002 《“N 的 V”结构中的 V 的性质》,《语言教学与研究》第 4 期。
    王惠、朱学峰 2000 《现代汉语名词的子类划分及定量研究》,《面临新世纪挑战的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
    王一平 1994 《介词短语“跟+名”的用法及其与动词的搭配关系试探》,《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 3 期。
    文 炼 1982 《词语之间的搭配关系》,《中国语文》第 1 期。
    吴竞存、梁伯枢 1992 《现代汉语句法结构与分析》,语文出版社。
    徐赳赳 2003 《现代汉语篇章回指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徐克年、肖水生 1983 《谈谈带“着”的介词》,《汉语学习》第 3 期。
    徐通锵 1997 《有定性范畴和语言的语法研究》,《语言研究》第 1 期。
    ——— 1998 《自动和使动——汉语语义句法的两种基本句式及其历史演变》,《世界汉语教学》第 1 期。
    姚振武 1995 《现代汉语的“N 的 V”与上古汉语的“N 之 V”》,《语文研究》第 2、3 期。
    詹卫东 1998a 《“NP 的 VP”偏正结构在组句谋篇中的特点》,《语文研究》第 1 期。
    ——— 1998b 《关于“NP 的 VP”偏正结构》,《汉语学习》第 2 期。
    张 斌 2001 《现代汉语虚词词典》,商务印书馆。
    ——— 2003 《汉语语法学》,上海教育出版社。
    张 赪 2002 《汉语介词词组词序的历史演变》,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张 敏 1998 《认知语言学与汉语名词短语》,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张爱民、王媛媛 2004 《“着”字的虚化问题研究》,《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学版)》第 1 期。
    张斌主编 2002 《现代汉语短语》,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02 《现代汉语句子》,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02 《现代汉语实词》,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张斌主编 2002 《现代汉语虚词》,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02 《现代汉语语法分析》,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张伯江 1993 《“N 的 V”结构的构成》,《中国语文》第 4 期。
    张谊生 2002 《助词与相关格式》,安徽教育出版社。
    张旺熹 2004 《汉语介词衍生的语义机制》,《汉语学习》第 1 期。
    赵淑华 1996 《介词和介词分类》,《词类问题考察》,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赵惜微 1987 《试论“N 的 V”词组》,《北方论丛》第 5 期。
    ——— 1997 《N 的 V 句语义结构分析》,《学术交流》第 2 期。
    赵艳芳 2001 《认知语言学概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赵元任(吕叔湘译) 1979 《汉语口语语法》,商务印书馆。
    周 芍 2006 《名词与量词组合关系研究学略》,《汉语学习》第 2 期
    周国光 2004 《关于“N 的 V”结构的思考》,《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第 4 期。
    周小兵 1997 《介词的语法性质和介词研究的系统方法》,《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 3 期。
    朱德熙 1961 《关于动词形容词“名物化”的问题》,《北京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第 4期。
    ——— 1981 《语法讲义》,商务印书馆。
    ——— 1982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
    ——— 1984 《关于向心结构理论》,《中国语文》第 6 期。
    朱永生 2006 《名词化、动词化与语法隐语》,《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 2 期。
    Givón 1990 Syntax: A Function—Typalogical Introduction(Vol.2).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Haiman 1983 “Iconic and economic motivation”, Language 59.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