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场所系统是城市设计中文脉整合的重要途径——以东莞城市设计为例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针对近年来中国城市迅速发展过程中“千城一面”的问题,指出要通过城市设计的手段整合城市文脉,保护城市特色,而构建城市场所系统就是整合城市文脉的重要手段,也是本文中试图详细阐述的城市设计方法。
    本文的研究遵循了提出研究课题——基础理论分析——建构场所系统的城市设计思想——建构场所系统的城市设计方法——以具体的城市实例进行说明的思路。第一章首先指出了城市设计中文脉整合的意义;第二章对国内外有关的城市设计理论和成果进行了分析研究,然后对其核心思想进行提炼融合,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笔者的建构城市场所系统的理论;在第三章中,笔者对其建构城市场所系统理论的核心思想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并提出了近似的模型和核心原则;第四章详细论述了建构城市场所系统的设计方法,从基础资料的收集到城市文脉分析,从场所的优化到场所之间路径的建立,直到最后的成果表达和城市设计实施,笔者对工作方法的全程进行了详尽的论述;第五章中,作者结合在东莞城市设计中的实践,进一步的论证了如何在具体项目中应用这种城市设计方法,构建城市场所系统,整合城市文脉。
In China, with the fast development of cities, the character of our cities is losing day by day. One effective approach to solve this problem is to integrate the environmental context by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place systems in the cities. This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targets for contemporary urban design.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focused on the theme of how to build the place systems to protect the urban context, and then preserve the character of the living environment. In the first chapter, she analyzed current urban problems about the city character and pointed out the importance to integrate environmental contexts in urban design; in the second chapter, she explored the related theories and practical cases in China and abroad, and raised her own viewpoints about the context integration in urban design. Then she explained the key terms and principal concepts in her theory about the contexts integration in the third chapter; in the forth chapter, the details about how to apply this theory to the practical cases step by step are discussed. In the last chapter, the author took one practical project of urban design as an example to demonstrate her basic ideas and methods about the context integration in fast developing urban environment.
引文
著作书籍:
    [1] (挪威)Norberg Schulz著. 施植明 译. 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的现象学. 台北:台湾尚林出版社, 1984
    [2] (美)Kevin Linch著. 林庆怡 陈朝晖 邓华 译. 黄艳 译审. 城市意象. 北京: 华夏出版社, 2001
    [3] (美)Edmund Bacon著. 黄富厢 朱琪 译. 城市设计.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9
    [4] (美)Alexander Christopher著. 严小婴 译. 汪坦 校. 城市并非树形. 世界建筑, 1989
    [5] (挪威)Norberg Schulz著. 尹培桐 译. 存在?空间?建筑. 世界建筑, 1989
    [6] (美)Kevin Linch著. 林庆怡 陈朝晖 邓华 译. 黄艳 译审. 城市形态. 北京: 华夏出版社, 2001
    [7] (美)Roger Trancik著. 谢庆达 译. 寻找失落的空间 台北:田园城市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1985
    [8] (美)C. Rowe, F. Koetter著. Collage City. Cambridge, Mass:MIT Press, 1978
    [9] (美)Amos Rapoport著. Human aspects of urban form:towards a man-environment approach to urban form and design. Oxford; New York : Pergamon Press, 1977.
    [10] (美)Andrew Boyd著. 谢敏聪、宋肃懿 编译. 中国古建筑与都市. 台北 : 南天书局有限公司, 1987
    [11] (英)吉伯德 著. 程里尧 译. 市镇设计.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3
    [12] (奥)卡米诺·西特 原作. (美)查尔斯·斯图尔特 英译. 仲德昆 中译. 城市建设艺术:遵循艺术原则进行城市建设 南京 : 东南大学出版社, 1990
    [13] (苏)A.B.布宁 T..萨瓦连斯卡娅 著. 黄海华 译. 城市建设:20 世纪资本主义国家的城市建设.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2
    [14] (美)伊里尔·沙里宁 著. 顾启源 译. 论城市:它的发展、衰败与未来 北京:中国建筑工程出版社, 1986
    [15] (美)阿摩丝?拉普卜特 著. 黄兰谷 译. 张良皋 校. 建成环境的意义——非语言表达方法.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2
    
    
    [16] (丹麦)盖尔 著. 何人可 译. 交往与空间.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2
    [17] (美)钦 著. 邹德侬 方千里 译. 建筑:形式空间和秩序 北京 :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7
    [18] 中原大学建筑研究所都市设计研究室. 以都市设计的观点探讨台湾都市城镇形貌之地域性文化风格塑造之研究. 1983
    [19] 朱文一 著. 符号?空间?城市.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3
    [20] 齐康 主编. 城市建筑.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1
    [21] 王建国 著. 现代城市设计理论和方法.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1
    [22] 洪亮平 著. 城市设计历程.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
    [23] 熊明 著. 城市设计学——理论框架?应用纲要.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9
    [24] 吴良镛 著. 人居科学概论.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1
    [25] 夏祖华 黄伟康 编著. 城市空间设计.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1992
    [26] 张庭伟 冯晖 彭治权 编著. 城市滨水区设计与开发. 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2
    [27] 吴明伟 等编著. 城市中心区规划.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1999
    [28] 金广君 著. 图解城市设计. 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
    [29] 何韶 著. 城市设计十议. 科学出版社, 2001
    [30] 徐思淑 周文华 著. 城市设计导论.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1
    [31] 王鹏 著. 城市公共空间的系统化建设.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2
    [32] 张松 著. 历史城市保护学导论——文化遗产和历史环境保护的一种整体性方法.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33] 胡宝哲 著. 东京的商业中心. 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1
    [34] 俞孔坚等 著. 高科技园区景观设计——从硅谷到中关村.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0
    [35]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主编. 中国当代城市设计精品集.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0
    [36] 城市设计论文集. [城市规划]编辑部,1998
    [37] 黄长美 著. 城市阅读. 台北:艺术家出版社, 1994
    [38] 彭一刚 著. 传统村镇聚落景观分析.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2
    [39] 阮仪三主编. 江南古镇. 上海 : 上海画报出版社 香港 : 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 1998
    [40] 罗小未 主编. 沙永杰 等编著. 上海新天地:旧区改造的建筑历史、人文历史与开发模式的研究. 南京 :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2
    
    
    [41] 王光振 等主编. 珠江三角洲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研究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3
    [42] 广东省建设委员会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城市群规划组 编著. 珠江三角经经济区城市群规划:协调与持续发展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6
    [43] 吴良镛等 著. 发达地区城市化进程中建筑环境的保护与发展.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9
    [44] 边放 编著. 当代美国城市环境. 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2
    [45] 黄菘华 杨万秀 主编.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丛书——广州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8
    [46] 任美锷 主编. 中国的三大三角洲.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47] 黄淑娉 主编. 广东族群文化与区域文化研究. 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48] 金其铭 董新 编. 人文地理学导论.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7
    [49] 陈金川 主编. 地缘中国 中国档案出版社
    [50] 谢觉民 主编. 人文地理笔谈: 自然·文化·人地关系. 科学出版社, 1999
    [51] 尹继佐 主编. 文化创新与城市发展:2002 年上海文化发展蓝皮书 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52] 吴庆洲 著. 广州建筑. 广州 : 广东省地图出版社, 2000
    [53] 余秋雨 著. 文化苦旅. 上海:东方出版中心, 1997
    [54] 东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编. 东莞市志 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1995
    期刊论文:
    [55] 常钟隽 根系大地:城市化进程中的地方特色保护 新建筑1993.2 P25-26
    [56] 邹德慈. 有关城市设计的几个问题 建筑学报 1998.3 P26-30
    [57] 郑小明. 成都市城市风貌特色规划研究 四川建筑 1996.1 P31-33
    [58] 张杰. 美国大都市的演变与中介景观设计 世界建筑 1994.2 P15-22, 42-43
    [59] 柯长坤. 关于汕头城市特色的构想 城市科学 1992.5.
    [60] 颜申春. 转变中的台湾风貌. 城市规划. 1991.5 P18-20
    [61] 姚兵. 重视城市设计弘扬城市特色. 城乡建设. 1991.5 P10-12
    [62] 杨国纬 试论榕城之易构——福州城市公共活动空间的传统特色及其更新发展 1997年中国建筑学会学术年会论文专辑. 北京:中国建筑学会 1997年中国建筑学会学术年会
    [63] 徐怡芳. 关于文化共生时代的城市公共空间环境创造之管见 1997年中国建筑学会学术年会论文专辑. 北京:中国建筑学会 1997年中国建筑学会学术年会
    
    
    [64] 时匡. 城市形态的把握——新加坡苏州工业园区中心商贸区城市设计 1997年中国建筑学会学术年会论文专辑. 北京:中国建筑学会 1997年中国建筑学会学术年会
    [65] 杰拉尔德·迪克斯 陈寒凝. 建筑和城市设计中的传统和演变 面向二十一世纪的建筑学. 北京:中国建筑学会 1999第二十一届世界建筑师大会
    [66] 郭恩章. 运用城市设计手段体现城市特色. 哈尔滨: 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 城市特色问题学术讨论会. 1990
    硕(博)士学位论文:
    [67] 许自力 广州市中心区空间形态的演进 华南理工大学 1998.
    [68] 张轶群 面向我国城市建设实践的城市设计对策研究 同济大学 1999.
    [69] 胡昌东 "山-水-城"--重庆城市地方特色探析 重庆建筑大学 1995.
    [70] 胡四晓 城市地方特色与珠海城市设计 清华大学 1990.
    [71] 曲欣 城市·建筑·传统文化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1995
    [72] 刘文波. 城市空间形象研究. 同济大学. 2000
    [73] 曹丽辉. 吉林市城市形象塑造研究. 哈尔滨建筑大学. 1999
    [74] 王唯山 旧区改造城市设计理论与方法 同济大学 1994.
    [75] 陈学江 东莞市乡村城市化探讨 中山大学 2001.
    [76] 叶青 城市化进程中旧城中心区更新与保护规划研究——以广州旧城中心区综合改建为例 华南理工大学 1998
    [77] 余榕 多元复合.文脉延续--广东侨乡江门传统商住建筑形态特征与环境协调更新. 华南理工大学.
    [78] 张莹 苏南小城镇现代化进程中环境景观演变研究 清华大学 1998
    [79] 曾辉 快速城市化地区景观的复合研究——以深圳市龙华地区为例 北京大学 1999.
    [80] 黄翔 广州旧区商业街道步行空间的改造 华南理工大学 1990.
    [81] 刘文波 城市空间形象研究 同济大学 2000.
    [82] 王曦 城市意象形态--金华总体城市设计研究 同济大学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