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环境权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环境权的提出是以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的加剧,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和自然资源的稀缺为背景的。环境污染带来的生态危机迫使人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这成为环境权产生的现实和理论基础。环境权作为一种新兴的,正在发展中的法律权利和环境法的基本理论之一,是环境立法和执法、环境管理和诉讼的基础。环境权作为环境法学的基石范畴,对其的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当前学者对其的论述屡见不鲜,并取得一些成果。环境权开始得到越来越多的人们的认同,国际社会以及一些国家开始用立法和法律解释的方法对环境权加以确认,但是关于环境权的一些基础理论,比如环境权的概念、要素、内容、性质、价值等等还未达成统一的共识,有些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解决。所以,本文就此论题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从法学理论上研究、概括、充实环境权,从法律上确认、保障环境权,对于健全环境法体系,加强环境法制建设,保护和改善环境,促进社会经济的协调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本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介绍了环境权观念的诞生和环境权在国内国际法律文件中的确立,最后对环境权予以科学的界定。
    环境权的诞生是以环境资源的“稀缺性”为根本原因的。随着国内法和国际条约对环境问题的重视,环境权作为一项权利被提出,并最终在各国和国际的有关文件正式确认下来。但是,关于环境权的概念,学界说法各异,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使得环境权的明确界定变得十分困难,而环境权作为环境法学的基石范畴,对其予以明确又是必要的。所以,本文在借鉴各国环境权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环境”概念科学分析的基础上,给出了环境权的概念:环境法律关系的主体对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所享有的在适宜健康和良好环境里生活,合理利用环境资源以及有效参与国家环境管理和决策的权利。具体分析了环境权的四个特征,即:环境权具有共享性、代际性、不可转让性和公益性,并在分析了基本特征
    
    
    的基础上,对环境权的构成要素进行研究,从而指出环境权的主体非常广泛,包括个人(公民)、法人(包括企业法人、机关法人、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非法人组织、国家、全人类(包括后代人)。环境权的客体包括物,行为,同时还包括人身和精神产品。环境权的内容包括实体性权利和程序性权利。环境权的实体性内容包括生态性权利(生命权、健康权、日照权、通风权、安宁权、清洁空气权、清洁水权)、经济性权利(环境资源权、环境使用权、环境处理权等)和精神性权利(指环境人格权)。环境权的程序性权利包括环境知情权、环境参与权和环境求偿权。
    第二部分,论述了环境权作为人权的性质和价值。
    环境权作为一项人权,已经在各国和国际社会的有关文件,宣言乃至立法中正式确认下来,也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认同。本部分把环境权作为一项人权予以证成,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即从环境权的历史演进看其作为人权;从环境权的基本属性看其作为人权;从环境权的道德价值看其作为人权;从环境权的主体普遍性看其作为人权。并且比较了环境权和生存权、发展权的不同之处,从而得出环境权是一项既不同于生存权也不同于发展权的新型人权,是一项和生存权、发展权并列的独立的第三代人权。继而又介绍了可持续发展的提出,并论述了可持续发展作为环境权的一个新的价值取向。而可持续发展作为环境权的价值,必然对传统的法律价值即秩序、自由、正义的内容给予充实和更新。环境权也应该以秩序、自由、正义这几种价值为其价值取向,其中,着重论述了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
    第三部分,具体考察了我国环境权理论和实践方面的研究现状,对我国环境权建设予以初步的构想。
    文中陈述了我国环境权的理论研究现状和环境权法律实践现状,根据这些现实,指出了导致我国环境权现状的以下几方面原因:法律移植后的文化冲突、经济发展不足、国际政治环境中的不利因素、传统法律手段对环境权保护的不足,从而对我国环境权制度的建设和完善予以设计和构想。并从宪法和环境保护基本法两个方面入手,确立公民的环境知情权、参与权和具体的环境救济制度,包括在环境诉讼中引入公益诉讼制度、完
    
    
    善环境行政处理制度、鼓励成立环保社团、走环境侵权赔偿社会化道路,从而更好的确立和保护环境权。
    对于环境权,我们要以长远的眼光和广阔的视野去研究,让这种新型的环境权观念深入人心,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言:“生态问题的根源是心态问题,解决生态问题的前提是解决人的心态问题。”我们应该带着纯净的心态去生活,既注意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又注意协调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把考虑直接现实利益同人类的长远利益统一起来,既要追求物质方面的进步,又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最终使得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The proposition of environmental right is with the aggravation of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destruction, the global ecocrisis and also, the rareness of natural resources compared with the demand of human beings. The ecocrisis caused by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forces people to examine the relationship of people and natural environment in a different aspect from the traditional one, which forms the practical and theoretical foundation of the proposition of environmental right. As a burgeoning new legal right and one of the basic theories of environmental law science study, environmental right is the foundation of legislation and enforcement of environmental law and environmental administration and proceedings. Being the foundation stone category of environmental law science, the research of environmental right has extreme importance in theory and practice. At present, scholars’ argumentation to it are frequently published and so far, some achievements are made. Environmental right begin to be approved by more and more people. And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and some countries try to confirm environmental right through legislation and legal interpretation. However, people have not yet gain a common understanding on some specific basic theories of environmental right, such as its concept, elements, content, nature, value and so forth. Some questions are waiting us to take further research and then will be solved. So this thesis probes into and deeply studies this proposition by researching, summarizing and enriching environmental right in the aspect of legal science theory and suggests confirming and safeguarding environmental right through legal means, which has significant theoretical and realistic meanings for perfecting environmental law system, strengthening environmental legal construction, protecting and improving environment, promoting the harmonious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This thesis consists of three parts:
    In the first part, the background knowledge of the naissance of environmental right notion and the information of the confirmation of environmental right in the instruments of municipal law and international law are introduced. And it gives a scientific definition to environmental right at the end of this part.
    The naissance of environmental right is based upon the “rareness” of
    
    
    environmental resources. With the emphasis on environmental problems, environmental right was put forward as a legal right by some countries’ municipal law and some international conventions or treaties and was finally confirmed formally through those legal instruments. Whereas, with regard to the concept of environmental right, there are several different doctrines. That may be said as “the benevolent see benevolence and the wise see wisdom”. Thus it is very difficult to clearly define the concept of environmental right. Nevertheless, because of the environmental right being as the foundation stone category of environment law science, a clear definition is very necessary. Therefore, by drawing the cream of other country’s achievement in environmental right study and on the basis of scientific analysis of the concept of “environment”, this thesis defines environmental right as following: the right to the environment on which he/she rely for existence held by the subject of environmental legal relation, to live in a decent , healthy and good environment and to utilize resources reasonably as well as to effectually participate in environmental administration and decision-making. Also, this thesis analyzes, in detail, the four features of environmental right, i.e., the feature to be universally shared, to be commonly held by present generation and future generations, to be inalienable and to be of public welfare nature. Furthermore, on the basis of the analysis of environmental right’s primary features, this thesis studies its elements and then points out that the subject of environmental right has a large extension, including individual (citizen), juristic person (corporation, juristic per
引文
[1] 蔡守秋:《环境权初探》,载《中国社会科学》,1982年第3期。
    [2] 程正康:《环境法概要》,光明出版社1986年版,第43页;金瑞林主
    编《环境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12页,转引自陈泉生:《环境权之辨析》,载《中国法学》,1997年第2期。
    [3] 董云虎、刘武萍编著:《世界人权约法总览》,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第1404页。
    [4] 蔡守秋:《论环境权》,载《金陵法律评论》,2002年春季卷,第84页。
    [5] 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王之佳、柯金良等译:《我们共同的未来》,
    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7,11页。
    [6] 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王之佳、柯金良等译:《我们共同的未来》,
    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454-459页。
    [7] 蔡守秋:《环境政策法律问题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
    82页。
    [8] 吕忠梅:《论公民环境权》,载《法学研究》,1995年第6期,第62页。
    [9] 陈泉生:《环境法原理》,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105-106页;
    陈泉生、张梓太:《宪法与行政法的生态化》,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第113页。
    [10] [日]大须贺明著,林浩译:《生存权论》,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
    202页。
    [11]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政策法规司编:《中国缔结和签署的国际环境条约
    集》,学苑出版社1999年版,第390页。
    [12] [印度]穆罕默德??? 泽伐? 马赫弗兹? 诺曼尼著,王曦、谷德近译:
    《印度环境人权——审视法律规则和司法理念》,载王曦主编:《国际
    环境法与比较环境法评论》2002年第1卷,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第475页。
    [13] 李耀芳:《国际环境法缘起》,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页。
    [14] 周柯:《生态环境法论》,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14页。
    
    [15] 周训芳:《环境权论》,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153页。
    [16] 参见[美]爱蒂丝? 布朗? 魏伊丝著,汪劲等译:《公平的对待未来人类:
    国际法、共同遗产与世代间衡平》,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120—
    123页。
    [17]蔡守秋:《论环境权》,载《金陵法律评论》,2002年春季卷,第114页。
    [18] 蔡守秋:《论环境权》,载《金陵法律评论》,2002年春季卷,第94页。
    [19] 蔡守秋:《论环境权》,载《金陵法律评论》,2002年春季卷,第95页。
    [20] 参见吴卫星:《环境权概念之研究》,www.riel.whu.edu.cn/show.asp?ID=421。
    [21] [美]爱蒂丝? 布朗? 魏伊丝著,汪劲等译:《公平的对待未来人类:
    国际法、共同遗产与世代间衡平》,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52,91页。
    [22] 蔡守秋:《论环境权》,载《金陵法律评论》,2002年春季卷,第96,
    97页。
    [23] [美]爱蒂丝? 布朗? 魏伊丝著,汪劲等译:《公平的对待未来人类:国
    际法、共同遗产与世代间衡平》,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52页。
    [24]陈明义等:《环境保护法法规与论文选编》,武汉大学出版社1989版,
    第483页。
    [25] 《21世纪议程》,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页。
    [26] 葛洪义主编:《法理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21-422
    页。
    [27] 陈泉生:《环境法原理》,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32页。
    [28] 参见蔡守秋:《环境资源法学教程》,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
    75页。
    [29] 张文显主编:《法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版,第16页。
    [30] 吕忠梅:《环境法新视野》,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第147-150页。
    [31] 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王之佳、柯金良等译:《我们共同的未来》,
    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330页。
    
    [32] 参见吴国贵:《环境权的概念和属性——张力维度的探视》,载《法律
    科学》,2003年第4期。
    [33] 参见陈泉生著:《环境法原理》,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110页。
    [34] 参见吕忠梅:《环境法》,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137页。
    [35] 参见陈泉生著:《环境法原理》,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109页。
    [36] 参见吴国贵:《环境权的概念和属性——张力维度的探视》,载《法律
    科学》,2003年第4期。
    [37] [法]亚历山大? 基斯著,张若思译:《国际环境法》,法律出版社2000
    年版,第21页。
    [38] 吕忠梅:《再论公民环境权》,载《法学研究》,2000年第6期,第139
    页。
    [39] 参见吕忠梅:《环境法新视野》,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111页。
    [40] 夏勇:《人权概念起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7页。
    [41] 《牛津法律大辞典》,光明日报出版社1987年版,第426页。
    [42] [日]奥平康宏、杉原泰雄:《宪法学——人权的基本问题(日文版)》,
    1977年版,转引自蔡守秋:《论环境权》,载《郑州大学学报》(哲学
    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
    [43] [斯里兰卡]C?G? 威拉曼特里编,张新宝等译:《人权与科学技术发
    展》,知识出版社1997年版,第230页。
    [44] [法]亚历山大? 基斯著,张若思译:《国际环境法》,法律出版社2000
    年版,第22-23页。
    [45] 吕忠梅:《环境法新视野》,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116页。她认
    为《世界人权宣言》第3条(生命权)、第22条(经济、社会和文化
    权利)、第22条(适于健康及幸福的生活标准)等,该权利其他要素
    在《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第12条提及。
    [46] [美]L? 亨金著,信春鹰等译:《权利的时代》,知识出版社1997年版,
    第3页。
    [47] 陈泉生、张梓太:《宪法与行政法的生态化》,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第114页。
    
    [48] W?J?M? 麦肯兹:《政治学中的生物思想》,企鹅丛书,伦敦1978年
    版,第16-17页,转引自[斯里兰卡]C?G? 威拉曼特里编,张新宝等
    译:《人权与科学技术发展》,知识出版社1997年版,第230页。
    [49] 张文显主编:《马克思主义法理学——理论、方法和前沿》,高等教育
    出版社2003年版,第307页。
    [50] 张文显主编:《马克思主义法理学——理论、方法和前沿》,高等教育
    出版社2003年版,第291页。
    [51] [英]A?J?M? 米尔恩著,夏勇、张志铭译:《人的权利与人的多样性
    ——人权哲学》(中译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年版,第7页。
    [52] 蔡守秋:《环境政策法律问题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第10页。
    [5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39页。
    [54] [美]爱蒂丝? 布朗? 魏伊丝著,汪劲等译:《公平的对待未来人类:国
    际法、共同遗产与世代间衡平》,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16-17页。
    [55] [英]A?J?M? 米尔恩著,夏勇、张志铭译:《人的权利与人的多样性
    ——人权哲学》(中译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年版,第2页。
    [56] 张文显主编:《马克思主义法理学——理论、方法和前沿》,高等教育
    出版社2003年版,第308-309页。
    [5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2页。
    [58] 三代人权学说是由第三世界国家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来的。第一
    代人权主要是指公民和政治权利,第二代人权主要指经济社会文化权
    利,第三代人权是涉及人类生存条件而面临的重大问题,如维护世界
    和平,保护自然环境和促进发展等,这需要国际社会合作加以解决。
    [59] [美]E? 博登海默著,邓正来译:《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
    (中译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作者致中文版前言。
    [60] 蔡守秋、万劲波、刘澄:《环境法的伦理基础:可持续发展观——兼
    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载《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
    年第7期,第389页。
    
    [61] [美]阿尔? 戈尔:《濒临失衡的地球——生态与人类精神》,中央编译
    出版社1997年版,第16页。
    [62] 吕忠梅:《环境法新视野》,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00页。
    [63] 参见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我们共同的未来》,联合国:
    《关于环境与发展的里约宣言》(原则1,原则3)。
    [64] 张文显、矫波:《法制与可持续发展的法哲学分析》,载 张文显、
    李步云主编:《法理学论丛》(第2卷),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第26-27页。
    [65] [美]霍尔姆斯? 罗尔斯顿著,杨通进译:《环境伦理学》,中国社会科
    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84页。
    [66] 陈泉生:《可持续发展法律价值取向》,www.riel.whu.edu.cn/show.asp?ID=587。
    [67] 张文显、矫波:《法制与可持续发展的法哲学分析》,载 张文显、李
    步云主编:《法理学论丛》(第2卷),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29页。
    [68] 陈泉生:《可持续发展法律价值取向》,www.riel.whu.edu.cn/show.asp?ID=587。
    [69] 马新福:《法社会学原理》,吉林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03页。
    [70] 参见《人类环境宣言》(1972年)、《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992年)。
    [71] 王海明:《公正、平等、人道——社会治理的道德原则体系》,北京大
    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页。
    [72] 陈泉生:《可持续发展法律价值取向》,www.riel.whu.edu.cn/show.asp?ID=587。
    [73] 王曦:《国际环境法》,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23,105页。
    [74] 张文显、矫波:《法制与可持续发展的法哲学分析》,载 张文显、李
    步云主编:《法理学论丛》(第2卷),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36页。
    [75] 周训芳:《环境权论》,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25页。
    [76] 蔡守秋:《论环境权》,载《金陵法律评论》,2002年春季卷,第88页。
    [77] 贺卫方:《法边馀墨》,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85页。
    [78] 参见周训芳:《环境权论》,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71-73页。
    [79] 周训芳:《环境权论》,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274页。
    [80] 黄应龙:《论环境权及其法律保护》,载 徐显明主编:《人权研究》(第
    2卷),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406页。
    
    [81] 吕忠梅:《环境法新视野》,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27页。
    [82] 黄应龙:《论环境权及其法律保护》,载 徐显明主编:《人权研究》(第
    2卷),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409页。
    
    
    
    参考文献
    著作类:
    张文显:《法哲学范畴研究(修订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张文显主编:《法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张文显主编:《马克思主义法理学——理论、方法和前沿》,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马新福:《法社会学原理》,吉林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吕忠梅:《环境法新视野》,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周训芳:《环境权论》,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郑少华:《生态主义法哲学》,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蔡守秋:《环境政策法律问题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蔡守秋主编:《环境资源法学教程》,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陈泉生:《环境法原理》,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
    陈泉生:《可持续发展与法律变革》,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陈泉生、张梓太:《宪法与行政法的生态化》,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王曦:《国际环境法》,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21世纪议程》,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曹明德:《环境侵权法》,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王明远:《环境侵权救济法律制度》,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
    林娅:《环境哲学概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王之佳、柯金良等译:《我们共同的未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王启富、刘金国:《人权问题的法理学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夏勇:《人权概念起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汪劲:《环境法律的理念与价值追求——环境立法目的论》,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汪劲:《中国环境法原理》,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周柯:《生态环境法论》,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金瑞林:《环境法学》,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叶俊荣:《环境政策与法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徐显明主编:《人权研究》(第2卷),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贺卫方:《法边馀墨》,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张文显、李步云主编:《法理学论丛》(第2卷),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王海明:《公正、平等、人道——社会治理的道德原则体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美]爱蒂丝? 布朗? 魏伊丝著,汪劲等译:《公平的对待未来人类:国际法、共同遗产与世代间衡平》,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英]A?J?M? 米尔恩著,夏勇、张志铭译:《人的权利与人的多样性——人权哲学》(中译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年版。
    [美]E? 博登海默著,邓正来译:《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中译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日]大须贺明著,林浩译:《生存权论》,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法]亚历山大? 基斯著,张若思译:《国际环境法》,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美]L? 亨金著,信春鹰等译:《权利的时代》,知识出版社,1997年版。
    [美]罗纳德? 德沃金:《认真对待权利》(中译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版。
    
    
    
    
    
    论文类:
    黄应龙:《论环境权及其法律保护》,载 徐显明主编:《人权研究》(第2卷),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蔡守秋:《论环境权》,载《金陵法律评论》2002年春季卷。
    张文显、矫波:《法制与可持续发展的法哲学分析》,载 张文显、李步云主编:《法理学论丛》(第2卷),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蔡守秋:《环境权初探》,载《中国社会科学》1982年第3期。
    蔡守秋、万劲波、刘澄:《环境法的伦理基础:可持续发展观——兼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载《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7期。
    吕忠梅:《论公民环境权》,载《法学研究》1995年第6期。
    吕忠梅:《再论公民环境权》,载《法学研究》2000年第6期。
    吴国贵:《环境权的概念和属性——张力维度的探视》,载《法律科学》2003年第4期。
    吴卫星:《环境权概念之研究》,www.riel.whu.edu.cn/show.asp?ID=421。
    陈泉生:《可持续发展法律价值取向》,www.riel.whu.edu.cn/show.asp?ID=587。
    李晓阳、刘一粟:《论国际环境权》,载《法学研究》1995年第6期。
    董灵:《环境权与环境法制的创新》,载《法学家》1997年第3期。
    李艳芳:《环境权与生存权、发展权的关系》,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年第5期。
    李艳芳:《环境权若干问题研究》,载《法律科学》1994年第6期。
    陈泉生:《论环境权的救济》,载《法学评论》1999年第2期。
    朱谦:《论环境权的法律属性》,载《中国法学》2001年第2期。
    杜钢建:《日本的环境权理论和制度》,载《中国法学》1994年第6期。
    陈茂云:《论公民环境权》,载《中国社会科学》1982年第3期。
    黄瑞筠:《宪法保障的基本人权——环境权》,载《科技与法律》1996年第2期。
    蔡守秋:《环境法学理论的要点和意义》,载《现代法学》2001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