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南京国民政府社会调查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近代中国政府社会调查肇始于清末新政时期,中经北京政府时期,至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形成规模,并对中国近代化进程起到了推动作用。整体认知近代政府社会调查在社会变迁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文考察的对象,主要是南京国民政府主持的社会调查,所依靠的资料主要包括当时政府各机关公布的调查报告、各省市政府出版的政府公报和市政公报、各省市建设厅出版的建设公报、政府各调查统计机构出版的调查统计刊物以及一些商业刊物,比如《银行周报》、《工商半月刊》等,此外还包括一些档案资料。
     整体研究与个案分析相结合、定量分析与定性研究相结合是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文章首先对于南京国民政府社会调查进行了整体研究,然后选取了资源委员会、地质调查所作为个案进行考察,并且将山东省政府作为地方政府的典型进行分析,力求点面结合,全面展示南京政府社会调查的整体面貌;另外本文分别对南京国民政府、地质调查所和山东省政府的社会调查数量作了统计,并在此基础上作出进一步分析,力求反映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社会调查的整体状况和特点。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之后,出于建国的需要,对社会调查的重要性有着较为清醒的认识,由此促成了政府社会调查的大规模开展。
     就时间而言,1929年政府社会调查数量开始大幅上升,1935年骤然下降;就地域来讲,1937年之前全国各省区几乎均有调查,但多寡不一,调查大多集中在政治、经济、文化发达的省区,但是1937年之后情况发生了变化,调查向西部地区倾斜;就内容而言,政府社会调查内容丰富,涉及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其中经济调查数量最多,其次是社会调查。
     社会需求是政府调查勃兴的直接动因以及与社会行政、社会改良关系密切是南京政府社会调查的两大基本特点。其中,行政与社会调查的关系是最为根本的,政府青睐社会调查的最主要原因是要通过调查社会事实为其施政提供数字化的依据。社会调查与政府政策制定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但有时由于条件所限,又会出现“因果不对称性”的特点。
     受历史条件所限,南京国民政府社会调查活动及结果不可避免地存在种种缺陷,但是不能因此抹杀其贡献尤其是不能否定其折射出的科学执政的现代理念。
     在个案分析方面中央主要选取了资源委员会和地质调查所这两个重要机构来透视南京国民政府社会调查与中国近代经济发展以及近代科学进步之间的关系。
     资源委员会是一个国防备战机构,也是系统地对中国进行基本国势调查的最为重要的政府机构。它的前身是国防设计委员会,在其成立之初就定位于国防建设的调查研究以及计划工作,尽管随着调查工作的完成以及国际形势的变化,其任务转向重工业建设,但不可否认的是,该会从事的调查工作为中国的工业发展以及国防备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文通过对资源委员会社会调查的总体分析,透视政府调查在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并通过资源委员会开展的中国第一次全国工业调查及句容县人口农业总调查来探讨该会在社会调查过程中具体运作方式、其中所凸显的机构以及制度的作用,并分析其优缺点,从而为真实地了解南京国民政府社会调查提供范本。
     地质调查所是中国近代科学发展史上一个重要机构,以丁文江、翁文灏为首的地质学奠基人在地质调查方面呕心沥血。本文依据有关资料,对于该所的地质调查数量进行了统计分析,以全面考察其整体的发展状况以及对于地球科学发展的影响,并且透过对丁文江、翁文灏等人毕生地质调查的实践来凸显地质调查在地质学发展中的巨大作用,从而进一步考察社会调查与中国近代科学进步的关系。
     在地方个案中,论文选取了山东省政府社会调查作为考察对象,以展示当时政府社会调查在地方的推行和开展情况。山东省政府社会调查并非颇具典型性,但是山东省政府自身具有典型性,尤其是在1930-1937年韩复榘主鲁时期。这一时期,山东省政府与南京国民党中央政府之间的关系极其微妙,军阀出身的韩复榘极力维护其独立王国的利益,在原则性问题上不惜与蒋介石分庭抗礼,但是在发展山东地方经济方面,两者的目标是一致的。社会调查作为政府开展各项事业的基础性工作此时也颇受青睐,这一方面是中国近代化发展趋势使然,另一方面也是深受南京中央政府的影响以及履行中央政府行政命令的结果。本文通过相关资料对于山东省政府社会调查数量进行了统计分析,重点考察了其调查类型、方式以及特征,并且通过邹平县人口调查来具体窥探社会调查的方法。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从政治角度来讲,国民政府并非进步政治势力,山东省政府与南京中央政府存在一些矛盾,但是两者在科学执政方面的理念是一致的,在发展中国方面的步伐也是一致的,所以不能一味简单地否定国民党执政和地方军阀执政。判断一个政权的得失除考察其政治取向外,还应当看其是否有着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举措,并对这些举措进行分析。
     从总体上看,南京国民政府主持的社会调查是中国近代历史上规模最大、体系较为完备、影响深远的政府调查行为。它体现了科学执政的现代理念,为国民政府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了依据,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当时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科学的进步。
Modern Chinese government social investigation began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period, still carried out in Beijing Government period, which played a catalytic role in the Chinese modernization process at the time of the Nanjing National Government. So thoroughly making an on-the-spot investigation on the role of the modern government social investigation in the social change has important academic value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he object targeted by this paper mainly is the social investigation hosted by the Nanjing National Government. The materials used mainly includes survey report published by the government, the government gazettes published by the provinces and municipals, the construction papers published by the provinces and cities construction hall, the survey statistics published by the government's statistics publication and some business journals such as "the bank weekly", the industry and commerce semimonthly etc., also including some files materials.
     The main method used here as follows:the combined of the research and case analysis, and the combined of the quantitative analysis and qualitative research. This paper firstly has a overall research on the social investigation, and then set the Resources Committee and the Geological Survey Institution as cases study. In addition, I also targeted the Shandong Province Government as the typical of the local government to analyze and strive to provide a comprehensive picture of the social investigation host by the Nanjing National Government. Furthermore, the paper also respectively analyzes the quantity statistics hosted by the Resources Committee, the Geological Survey Institution and the Shandong provincial government, and on this basis to further analyse and strive to reflect the overall situ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hosted by the Nanjing National Government.
     Form the need of the national construction, the Nanjing National Government had a a more sober knowledge on the importance of social investigation, which contributed to the large-scale development of the government social investigation.
     As the time as concerned, the government social investigation began to rise sharply in1929and slashed in1935. Just as the regional terms, almost all the national provinces and regions had the survey but the amount was differ, and the survey mostly focused on politics, economy, culture, but after1937there were more survey on the Western China.
     The social demand is the direct cause to explain why there are too many government social investigations, and their relation to the social reform and the social administration are two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anjing Government's social investigation. Among them,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dministration and social investigation is the most fundamental factor, and the government always favored to gain the social facts for their policy is the main reason. Anyway, there was a causality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 investigation and government politics, but sometimes due to the limit of the condition, and there would have some"causal asymmetry" features.
     In consequence of the limitation of historical conditions, there were also some inevitable defects in the social survey activities and results hosted by the Nanjing National Government, but we cannot erase the modern concept especially reflects in their scientific reign.
     In the case analysed, I mainly selected the Resources Committee and the Geological Committee as the two important institutions to envisi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 investigation of Nanjing National Government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modern China.
     As the agency for defense preparing, the Resources Committee was also the most important government agencies to systematically survey the conditions of nation. Its predecessor was the National Defense Design Committee, which aimed for investigation and planning of the national defense when it was founded. With the investigation completed and the international climate changing, its mission was cline to heavy industry construction, but it cannot be denied that its investigation work laid a solid foundation for China's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nd national defense. Throug generally analysising of the social survey hosted by the Resources Committee, this paper wants to show the role of the government survey played in China's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addition, we also explores the general survey centers in social investigation process and specific operation method through the Resources Comittee on China's first national industrial survey and Ju-rong county suvery, which in aim to provide an real understanding on the Nanjing National Government's social survey model.
     The Geological Survey Institute was an important institution in modern China's science history, in which some founders led by Ding Wen-jiang and Weng Wen-hao were quite fee in blood. According to relevant material, this article would have a comprehensive study of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situation and the effe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earth science, thus had a further investigation on the relation between social investigation and Chinese modern scientific progress.
     In local cases, this paper sets the Shandong provincial government's social investigation as the inspection object, which aims to show the implementation and carrying case at the local level. Frankly speaking, the social survey hosted by Shandong government was not typical, but the government itself is typical especially in the1930-1937when Han ruled this province. In this period, the relation between Shandong provincial government and the central government was very delicate, Han Fu-qu as a warlord wanted to safeguard the interests of the independent kingdom, but at Shandong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 both of them were consistent. Social investigation as the basic work for government to undertake was also quite popular, one reason was that it is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China's modernization, the other one was the influence of the central government by Nanjing and perform the central government administrative command results. This article would have a statistics analysis on the Shandong provincial government social investigation number through the relevant materials, with paying more attention to its investigation type, style and the features, and explored the specific method through the survey population of Zouping county. It should be noted that from a political perspective the national government is not progress of political power and Shandong Province Government and Nanjing central government existed some contradictions, but both in science of ruling concept was consistent, and on the pace of development in China was also consistent, so we can't simply deny blindly the Kuomintang ruling and local warlords in power. Judging a regime of the gain and loss in addition to evaluating the political orientation outside, it still should see if it has a benefit to the soci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nitiatives, and these measures are analyzed.
     Generally speaking, the social investigation hosted by the Nanjing National Government was the biggest, more complete system and far reaching government survey behavior in modern Chinese history. It reflected the modern concept of the scientific administration and provided the basis for national government to establish the related policies, which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the progress of science at that time to a certain extent.
引文
①http://www.fep.com.cn/bookshop/book.asp?id=127.
    ②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459页。
    ①吕伟俊:《对外开放与城市社会变迁—以济南为例的研究(1904—1937)·序》,齐鲁书社2007年版。
    ②李文海:《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文教事业卷·序言》,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①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中华书局2000年6月版。
    ①李景汉:《中国社会调查运动》,《社会学界》1927年第1卷。
    ②刘育仁:《中国社会调查运动》,燕京大学法学院社会学系学士毕业论文,1936年。
    ①黄兴涛、夏明方主编:《清末民国社会调查与现代社会科学的兴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①陶诚:《30年代前后的中国农村调查》,《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0年第3期。
    ②侯建新:《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农村经济调查与研究述评》,《史学月刊》2000年第4期。
    ③张泰山:《20世纪30年代前后中国农村经济调查与成果回顾》,《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
    ④郑清坡:《试论民国时期农村调查的兴起与发展》,《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3月第1期。
    ⑤黄兴涛、夏明方主编:《清末民国社会调查与现代社会科学的兴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⑥曹幸穗:《民国时期农业调查资料的评价与利用》,《古今农业》1999年第3期。
    ①盛邦跃:《对卜凯的中国农村社会调查的再认识》,《学海》2002年第2期。
    ②李章鹏:《20世纪二三十年代陈翰笙农村调查的历史考察》,《河北学刊》2006年第2期,
    ③李金铮:《定县调查:中国农村社会调查的里程碑》,《社会学研究》2008年第2期。
    ④杨学新、庞琳:《20世纪二三十年代河北农村社会状况调查述评》,《河北学刊》2010年第30卷第4期。
    ①马玉华:《试论民国政府对贵州少数民族的调查》,《贵州民族研究》2005年第2期;马玉华:《20世纪上半叶民国政府对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的调查》,《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5年第15卷第1期;马玉华、齐逾:《国民政府对云南土司的调查》,《贵州民族研究》2004年第4期。
    ②赵心愚、秦和平:《〈康区藏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辑要)概说》,《天府新论》2004年第6期。
    ③秦海燕:《近代广西瑶汉民族关系管窥--从(两广猺山调查)说起》,《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05年第2期。
    ④黄兴涛、夏明方主编:《清末民国社会调查与现代社会科学的兴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⑤黄兴涛、夏明方主编:《清末民国社会调查与现代社会科学的兴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⑥萧承勇:《民国惟一一次国土调查》,《民国春秋》2001年第3期。
    ⑦米红、蒋正华:《民国人口统计调查和资料的研究与评价》,《人口研究》1996年第20卷第2期。
    ⑧米红、李树茁等人:《清末民初的两次户口人口调查》,《历史研究》1997年第1期。
    ⑨侯杨方:《宣统年间的人口调查-兼评米红等人论文及其他有关研究》,《历史研究》1998年第6期。
    ①黄兴涛、夏明方主编:《清末民国社会调查与现代社会科学的兴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②郑发展:《民国时期河南人口统计调查述论》,《河南社会科学》2008年第16卷第5期。
    ③黄兴涛、李章鹏:《现代统计学的传入与清末民国社会调查的兴起》,黄兴涛、夏明方主编:《清末民国社会调查与现代社会科学的兴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④朱浒、赵丽:《燕大社会调查与中国早期社会学本土化实践》,《北京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
    ⑤李章鹏:《社会调查与社会学中国化—以1922—1937年燕京大学社会学系为例的研究》,黄兴涛、夏明方主编:《清末民国社会调查与现代社会科学的兴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①李志英、傅奕群:《民国初年国人科学观念的升华-从社会调查兴起角度考察》,《社会调查》2008年第4期。
    ②毛泽东:《反对本本主义》,1930年5月,《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9页。
    ③李巨澜:《二十世纪上半期日本在中国农村惯行调查述评》,《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年第31卷第4期。
    ④曹兴穗:《满铁的中国农村实态调查概述》,《中国经济史研究》1999年第4期。
    ①曹兴穗:《满铁资料的史料学价值》,《近代史研究》2000年第3期。
    ②黄福庆:《满铁调查部的调查事业》,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编辑委员会:《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19期),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0年版。
    ③陈锋:《清末民国年间日本对华调查报告中的财政与经济资料》,《近代史研究》2004年第3期。
    ④吴建庸:《民国初期北京的社会调查》,《北京社会科学》2000年第1期,第79-86页。
    ⑤莫曰达:《中华民国统计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发布,2002年6月17日,其网址为http:www.stats. gov. cn/50znjn/t20020617_22682.htm.
    ⑥马敏、陆汉文:《民国时期政府统计工作与统计资料述论》,《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年第 44卷第6期。
    ①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1979年版增补本)》,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版。
    ②高清海主编:《文史哲百科辞典》,吉林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③李景汉:《实地社会调查方法》,北平星云堂书店1933年版。
    ①水延凯主编:《社会调查教程(修订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页。
    ①赵承信:《社会调查与社区研究》,《社会学界》1936年第9卷。
    ①李章鹏:《现代社会调查在中国的兴起:1897—1937》,中国人民大学2006年博士论文,第48页。
    ①翁文灏:《如何开发西北》,《独立评论》1933年第40期。
    ①李章鹏:《现代社会调查在中国的兴起:1897-1937》,中国人民大学博士论文,2006年,第61页。
    ②朱君毅:《民国时期的政府统计工作》,中国统计出版社1988年版,第55-64页。
    ①西超:《略谈社会调查》,《读书与出版》1947年第2卷第8期。
    ②阎明:《近代中国社会调查的涓涓之水》,《中国社会导刊》2008年第4期。
    ①水延凯:《社会调查教程》(修订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7页。
    ②水延凯:《社会调查教程》(修订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7页。
    ③林暐:《中央党部及政府机关统计工作之调查》,《统计月报》1929年第1卷第1期。
    ④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六卷(1921.12-1922.12)》,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49页。
    ⑤蒋介石:《总理遗教第二讲—政治建设之要义》,潘法林辑:《总裁关于调查统计之训示》,《服务月刊》1939年第2卷第3、4期。
    ⑥王云五:《研究统计之门径》,《统计月报》1929年第1卷第1期,第4页。
    ⑦《中共中央关于调查研究的决定》,1941年8月1日,《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①《中央常委通过之社会调查纲要》,《统计月报》1929年第1卷第7期。
    ②贾士毅:《统计月报·序言》,《统计月报》1929年第1卷第1期。
    ③李景汉:《社会调查在今日中国之需要》,《清华周刊》1932年第38卷第7、8期。
    ④李景汉:《实地社会调查方法》,北平星云堂书店1933年版,第2页。
    ⑤国民政府主计处统计局编:《中华民国统计提要》,国民政府主计处统计局1935年版,第4页。
    ⑥《筹设中央各机关统一统计组织之经过》,《统计季刊》1935年第2期。
    ①贾士毅:《统计月报·序言》,《统计月报》1929年第1卷第1期。
    ②葛敬猷:《内政统计季刊》发刊词,1936年第]期。
    ③言心哲:《社会调查大纲》,中华书局1936年版,第11页。
    ④刘大钧:《我国的统计》,《统计月报》1929年第1卷第1期。
    ⑤傅光闾:《从社会的立足点谈到工商调查》,《汉市市政公报》1929年第1卷第1期。
    ⑥傅光闾:《从社会的立足点谈到工商调查》,《汉市市政公报》1929年第1卷第1期。
    ⑦《成立工商调查处之经过》,《新汉口》1931年第8期。
    ①薛暮桥、冯和法主编:《<中国农村>论文选》(下册),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829页。
    ②[美]费正清、费维恺主编,刘效坤等译:《剑桥中华民国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351页。
    ③立法院统计处:《全国农业查记计划书》,《统计月报》1929年第1卷第9期。
    ④《全国农业总调查计划提要》,《统计月报》1932年第3期。
    ⑤张宪文主编:《中华民国史》(第二卷),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59页。
    ①言心哲:《社会调查大纲》,中华书局1936年版,第11页。
    ②蒋介石:《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之意义及其实施》,1935年,潘法林辑:《总裁关于调查统计之训示》,《服务月刊》1939年第2卷第3、4期。
    ③李景汉:《社会调查与社会计划》,《时代精神》1941年第3卷第4期。
    ④汪龙:《社会建设与统计》,《时代精神》1941年第3卷第4期。
    ①参考李章鹏:《现代社会调查在中国的兴起:1897—1937》,中国人民大学2006年博士论文,第75页。
    ②卫士生:《统计消息:中国实业调查及统计工作状况》,《实业统计》1935年第3卷第4期。
    ③李景汉:《社会调查与社会计划》,《时代精神》1941年第3卷第4期。
    ④李金铮:《定县调查:中国农村社会调查的里程碑》,《社会学研究》2008年第2期。
    ⑤李景汉:《定县社会概况调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2页。
    ①陈翰笙(1897—-2004),原名陈枢,江苏无锡人。著名经济学家、历史学家、社会学家、圉际问题专家。1924年获柏林大学博士学位。回国后被聘为北京大学教授,任教期间,经李大钊介绍参加革命。1955年当选为中科院学部委员。主要著作有:《封建社会的农村生产关系》、《中国的地主和农民》等。
    ②孙晓村(1906—1991),临平人。毕业于北京中法大学,曾创办《世界与中国》月刊。1933年出任行政院农村复兴委员会专员,主持六省农村调查,并担任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理事和《中国农村》月刊发行人。
    ③陈翰笙:《解放前的地主与农民—华南农村危机的研究》引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④具体情况参见行政院农村复兴委员会编:《陕西省农村调查》、《河南省农村调查》、《江苏省农村调查》、《浙江省农村调查》、《广西省农村调查》、《云南省农村调查》范例,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
    ⑤水延凯:《现代社会调查教程》(修订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1页。
    ①李章鹏博士论文:《现代社会调查在中国的兴起:1897—-1937》,中国人民大学2006年博士论文,第15页,第65页。
    ②盛俊:《统计的分治合作》,《统计月报》1929年第1卷第1期。
    ③盛俊:《统计的分治合作》,《统计月报》1929年第1卷第1期。
    ①刘大钧:《中国之统计事业》,《统计论从》,上海黎明书局1934年版,第157页,
    ②朱君毅著:《民圉时期的政府统计工作》,中国统计出版社1988年版。
    ③莫曰达:《中国近代统计史》,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年版,第43页。
    ④根据蔡鸿源主编:《民国法规集成》,合肥黄山书社1999年版整理而成。
    ⑤《统计法》,民国二十三年五月一日施行,《民国法规集成》40册,黄山书社1999年版,第478页。
    ①《统计法》第一条,民国二十三年五月一日施行,《民国法规集成》40册,黄山书社1999年版,第478页。
    ②《统计法》第三条,民国二十三年五月一日施行,《民国法规集成》40册,黄山书社1999年版,第478页。
    ③朱君毅:《中国政府超然统计制度》,《统计月报》1948年第5、6期合刊。
    ④《筹设中央各机关统一统计组织之经过》,《统计季刊》1935年第2期。
    ⑤《统计通讯》,《统计月报》1937年第30期。
    ⑥林暐:《中央党部及政府机关统计工作之调查》,《统计月报》1929年第1卷第3期。
    ⑦此处参考任伟伟:《南京国民政府社会调查研究(1927-1937)》,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
    ⑧内政部统计司:《民国十七年户口调查统计报告》,南京京华印书馆1931年版,第1-2页。
    ⑨内政部统计司:《民国十七年户口调查统计报告》,南京京华印书馆1931年版,第1-2页。
    ⑩内政部统计司:《民国十七年户口调查统计报告》,南京京华印书馆1931年版,第3页。
    ①内政部统计司:《民国十七年户口调查统计报告》,南京京华印书馆1931年版,第3页。
    ②《中国人口调查概况》,选自《申报年鉴》,申报年鉴社1933年版,第172页。
    ③内政部统计司:《户口调查统计报告规则》,1928年,选自蔡鸿源编:《民国法规集成》40册,黄由书社1999年版,第153页。
    ④内政部统计司:《户口调查统计报告规则》,1928年,选自蔡鸿源编:《民国法规集成》40册,黄山书社1999年版,第153页。
    ⑤实业部中国经济年鉴编纂委员会编:《中国经济年鉴》1,宗青图书出版公司1980年版,第18-21页。
    ⑥内政部统计司:《民国十七年户口调查统计报告》,南京京华印书馆1931年版,第32页。
    ①蒋介石:《全国总动员的要义》,潘法林辑:《总裁关于调查统计之训示》,《服务月刊》1939年第2卷第3、4期。
    ②立法院统计处:《全国农业查记计划书》,《统计月报》1929年第1卷第9期。
    ③金凤:《读江苏浙江农村调查》,《国闻周报》1935年第12卷第14期。
    ④林暐:《中央党部及政府统计工作之调查》,《统计月报》1929年第1卷第1期。
    ⑤《筹设中央各机关统一统计组织之经过》,《统计季报》1935年第2期。
    ⑥《筹设中央各机关统一统计组织之经过》,《统计季报》1935年第2期。
    ①《筹设中央各机关统一统计组织之经过》,《统计季报》1935年第2期。
    ②盛俊:《统计的分治合作》,《统计月报》1929年第1卷第1期。
    ③《筹设中央各机关统一统计组织之经过》,《统计季报》1935年第2期。
    ④卫挺生、杨承厚著:《中国现行主计制度》,商务印书馆1946年版,第377页。
    ⑤《如何完成统计组织以及促进计政效率之商讨》,《统计月刊》1935年第1卷第4期。
    ⑥陈士光:《始兴调查见闻录》,《统计月刊》1935年第1卷第4期。
    ①李景汉:《社会调查与社会计划》《时代精神》1941年第3卷第4期。
    ②金凤:《读江苏浙江农村调查》,《国闻周报》1935年第12卷第14期。
    ③西超:《略谈社会调查》,《读书与出版》1947年第2卷第8期。
    ④《筹设中央机关统一统计组织之经过》,《统计季报》1935年第2期。
    ⑤刘大钧:《我国的统计》,《统计月报》1929年第1卷第1期。
    ⑥《筹设中央机关统一统计组织之经过》,《统计季报》1935年第2期。
    ⑦李景汉:《中国社会调查运动》,《社会学界》1927年第1卷。
    ⑧Dajun Liu, China's industries and finance:being a series of studies in Chinese industrial & financial questions. The Chinese government bureau of economic information,1927,转引自林暐:《中央党部及政府统计工作之调查》,《统计月报》1929年第1卷第1期。
    ①李景汉:《实地社会调查方法》,北平星云堂书店1933年版,第29页。
    ②林暐:《中央党部及政府统计工作之调查》,《统计月报》1929年第1卷第1期。
    ③费孝通:《亦谈社会调查》,《读书与出版》1947年第2卷第10期。
    ④《调查程序》,《农情报告汇编》1934年第13期。
    ⑤曹兴穗:《民国时期农业调查资料的评价与利用》,《古今农业》1999年第3期。
    ⑥《全国农业查记计划书》,立法院统计处:《统计月报》1929年第1卷第9期。
    ①李景汉:《定县社会概况调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2页。
    ②李景汉:《实地社会调查方法》,北平星云堂书店1933年版,第31页。
    ③曲殿元:《社会调查工作的困难》,《现代评论》第5卷第119期。
    ④李景汉:《实地社会调查方法》,北平星云堂书店1933年版,第31页。
    ⑤李景汉:《中国社会调查运动》,《社会学界》1927年第1卷。
    ⑥曲殿元:《社会调查工作的困难》,《现代评论》1927年第5卷第119期。
    ①言心哲:《社会调查大纲》,中华书局1936年版,第3页。
    ①西超:《略谈社会调查》,《读书与出版》1947年第2卷第8期。
    ②邵飘萍:《北京厂甸春节会的调查与研究·序》,李文海主编:《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从编宗教民俗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③阎明:《一门学科与一个时代—社会学在中国》,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④李景汉:《民族特性与民族卫生·序》,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⑤李景汉:《社会调查在今日中国之需要》,《清华周刊》1932年第38卷第7、8合期。
    ⑥李景汉:《北京拉车的苦工》,《现代评论》1926年第3卷第62期。
    ⑦李景汉:《社会调查与社会计划》,《时代精神》1941年第3卷第4期。
    ⑧李景汉:《社会调查与社会计划》,《时代精神》1941年第3卷第4期。
    ⑨芮宝公宋彦科:《普查方案·工业普查》,《统计季报》1936年。
    ①言心哲:《社会调查大纲》,中华书局1933年版,第3页。
    ②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九卷(1924.1-1924.3)》,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27页。
    ③蒋介石:《政治建设之要义》,潘法林辑:《总裁关于调查统计之训示》,《服务月刊》1939年第2卷第3、4期。
    ④《各县市风俗调查纲要》,1930年版,选自《民国法规集成》(第40册),合肥黄山书社1999年版,第429页。
    ⑤秦孝仪主编:《革命文献.第七十一辑:抗战前国家建设史料—内政方面》,中央文物供应社1979年版,第71页。
    ①《民国二十二年之内政建设》,秦孝仪主编:《革命文献.第七十一辑:抗战前国家建设史料—内政方面》,中央文物供应社1979年版,第169页。
    ②《民国二十二年之内政建设》,秦孝仪主编:《革命文献.第七十一辑:抗战前国家建设史料—内政方面》,中央文物供应社1979年版,第169页。
    ③《民国二十二年之内政建设》,秦孝仪主编:《革命文献.第七十一辑:抗战前国家建设史料—内政方面》,中央文物供应社1979年版,第171页。
    ④《民国二十二年之内政建设》,秦孝仪主编:《革命文献.第七十一辑:抗战前国家建设史料—内政方面》,中央文物供应社1979年版,第169页。
    ⑤陈长蘅:《内政统计与三民主义之实施》,《内政统计季刊》1936年第1期。
    ⑥李景汉:《社会调查与社会计划》,《时代精神》1941年第3卷第4期。
    ①蒋介石:《地方行政人员工作纲领》,潘法林辑:《总裁关于调查统计之训示》,《服务月刊》1939年第二卷第三、四期。
    ②主计部统计局:《中华民国统计年鉴》,中国文化事业公司1948年版,第1页。
    ③《实业部调查失业工人》,《工商半月刊》1931年第3卷第3期。
    ④《各种调查与统计之进行》,《政治成绩统计》1934年第5期。
    ⑤秦孝仪主编:《革命文献第七十五辑:抗战前国家建设史料——实业方面》,中央文物供应社1977年版,第1页。
    ⑥秦孝仪主编:《革命文献第七十五辑:抗战前国家建设史料——实业方面》,中央文物供应社1977年版,第50-53页。
    ⑦秦孝仪主编:《革命文献第七十五辑:抗战前国家建设史料——实业方面》,中央文物供应社1977年版,第95页。
    ⑧秦孝仪主编:《革命文献第七十五辑:抗战前国家建设史料——实业方面》,中央文物供应社1977年版,第117页。
    ①李宝石著:《解放前的山东铝厂》,李障天编:《淄博经济史料》,中国文史出版社1990年版,第101页。
    ②李景汉:《实地社会调查方法》,北平星云堂书店1933年版,第10页。
    ③毛起鵕:《社会空论与社会调查》,《华年》1932年第1卷第13期。
    ④主计处统计局:《中华民圉统计提要》,主计处统计局1935年版,第443页。
    ⑤主计部统计局:《中华民国统计年鉴》,中国文化事业公司1948年版,第365-366页。
    ⑥《中国国民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内政部工作报告书》,秦孝仪主编:《革命文献.第七十一辑:抗战前国家建设史料—内政方面》,中央文物供应社1979年版,第79页。
    ⑦国民政府救济水灾委员会委托金陵大学农学院农业经济系调查编纂:《中华民国二十年水灾区域之经济调查》,金陵大学农学院1932年,《金陵大学金陵学报》1932年第1期。
    ①李景汉:《社会调查在今日中国之需要》,《清华周刊》第38卷第7、8期。
    ①卜凯:《金陵大学农业经济系之发展》,选自《金陵大学农学院农业经济系建校70周年纪念册:1921-1991》,金陵大学农学院农业经济系1991年版,第391页。
    ③孙亚夫:《江河八省水灾调查与统计》,《实业统计》1935年第6期。
    ④《工商部自十九年三月至十月政治工作报告书(对三届四中全会报告)》,秦孝仪主编:《革命文献第七十五辑:抗战前国家建设史料——实业方面》,中央文物供应社1977年版,第91页。
    ⑤秦孝仪主编:《革命文献第七十五辑:抗战前国家建设史料——实业方面》,中央文物供应社1977年版,第157页。
    ①秦孝仪主编:《革命文献第七十五辑:抗战前国家建设史料——实业方面》,中央文物供应社1977年版,第158页。
    ①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的需求分为五种,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
    ③《民国二十二年之内政建设》,秦孝仪主编:《革命文献.第七十一辑:抗战前国家建设史料—内政方面》,中央文物供应社1979年版,第180页。
    ④《本部经济调查队一年来经过概况》,《铁道公报》1929年特刊。
    ⑤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金融研究所:《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史料》,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875页。
    ⑥《信用调查对于银行事业之重要》,《银行周报》1932年第16卷第47期。
    ①农民银行档案,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编:《中国农民银行》,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0年版,第125页。
    ②西超:《略谈社会调查》,《读书与出版》1947年第2卷第8期。
    ③卫挺生、杨承厚著:《中国现行主计制度》,商务印书馆1946年版,第378页。
    ④汪龙:《社会建设与统计》,《时代精神》1941年第3卷第4期。
    ①国民政府主计处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中国文化事业公司1948年版,第1页。
    ②卫挺生、杨承厚著:《中国现行主计制度》,商务印书馆1946年版,第378页。
    ③谢杰民:《我国统计事业的检讨及其改进》,《服务月刊》1939年第2卷第3-4期。
    ④卫挺生、杨承厚著:《中国现行主计制度》,商务印书馆1946年版,第378页。
    ⑤李景汉:《社会调查在今日中国的兴起》,《清华周刊》1932年第38卷第7、8期。
    ①《关于资源调查的意见》,《近讯》1949年第103期。
    ②《关于资源调查的意见》,《近讯》1949年第103期。
    ①程玉凤、程玉凰编:《资源委员会档案史料初编》(上册),台湾国史馆1984年版,第5页。
    ②翁文灏:《建设与计划》,《独立评论》1932年第5期。
    ③南京第二历史档案馆档案:翁文灏致钱昌照函,28卷②—3727,转引自戚如高、周媛:《资源委员会的<三年计划>及其实施》,《民国档案》,1996年第2期。
    ①戚如高、周媛:《资源委员会的<三年计划>及其实施》,《民国档案》1996年第2期。
    ②翁文灏:《经济建设与技术合作》,《独立评论》1933年第63期。
    ③郑友揆、程麟荪、张传洪著:《旧中国的资源委员会》,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年版,第11页。
    ①国防设计委员会档案:《国防设计委员会工作概况》,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馆藏,《民国档案》1990年第2期。
    ②国防设计委员会档案:《国防设计委员会工作概况》,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馆藏,《民国档案》1990年第2期。
    ③国防设计委员会档案:《国防设计委员会工作概况》,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馆藏,《民国档案》1990年第2期。
    ①国防设计委员会档案:《参谋本部国防设计委员会秘书厅工作报告》,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馆藏,全宗号47,案卷号32,转引自王卫星:《国防设计委员会活动评述》,《学海》1994年第5期。
    ②国防设计委员会档案:《国防设计委员会工作概况》,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馆藏,《民国档案》1990年第2期。
    ③调查详情参见刘大钧:《中国工业调查报告》,中国经济统计研究所1937年版。
    ①国防设计委员会档案:《国防设计委员会工作概况》,第二历史档案馆藏,《民国档案》1990年第2期。
    ②国防设计委员会档案:《参谋本部国防设计委员会秘书厅工作报告》,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馆藏,全宗号47,案卷号32,转引自王卫星:《国防设计委员会活动评述》,《学海》1994年第5期。
    ③蒋介石:《总理遗教第三讲—物质建设之要义或国民经济建设之要义及其实施》,潘法林辑:《总裁关于调查统计之训示》,《服务月刊》1939年第2卷第3、4期。
    ④孙拯:《资源委员会经过述略》,《资源委员会月刊》,1939年第1卷第1期,第5页。
    ①国防设计委员会档案:《国防设计委员会工作概况》,第二历史档案馆藏,《民国档案》1990年第2期。
    ②资源委员会档案(四七/3):《本会工作计划大纲》,转引自:郑友揆、程麟荪、张传洪著:《旧中国的资源委员会(1932—1949)—史实与评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1页。
    ③资源委员会档案(四七/32):《参谋本部国防设计委员会秘书厅工作报告》,转引自:郑友揆、程麟荪、张传洪著:《旧中国的资源委员会(1932—1949)—史实与评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2页。
    ④国防设计委员会档案:《国防设计委员会工作概况》,第二历史档案馆藏,《民国档案》1990年第2期。
    ⑤国防设计委员会档案:《参谋本部国防设计委员会秘书厅工作报告》,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馆藏,全宗号47,案卷号32,转引自王卫星:《国防设计委员会活动评述》,《学海》1994年第5期。
    ①程玉凤、程玉凰编:《资源委员会档案史料初编》(上册),台湾国史馆1984年版,第104页。
    ②程玉凤、程玉凰编:《资源委员会档案史料初编》(上册),台湾国史馆1984年版,第27页。
    ①郑友揆、程麟荪、张传洪著:《旧中国的资源委员会》,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年版,第21页。
    ②郑友揆、程麟荪、张传洪著:《旧中国的资源委员会》,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年版,第21页。
    ①殷维翰:《矿产测勘处对中国勘探事业的贡献》,郭文魁等主编:《谢家荣与矿产测勘处—纪念谢家荣教授诞辰100周年》,石油工业出版社2004年版,第11页。
    ①洪中,化学专家,曾任沈职兵工厂厂长,后担任军政部兵工署署长。
    ②钱端升,著名政治学家,中国现代政治学的奠基人,曾留学美国,曾任中央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以及西南联大教授,
    ③孙拯,曾留学日本攻读经济学,由陶孟和、刘大钧推荐加入国防设计委员会,此前是南京国民政府立法院专员,后曾任资源委员会经济研究室主任、经济研究所所长等职,并担任过资源委员会驻美副总代表。
    ①国防设计委员会档案:《国防设计委员会工作概况》,第二历史档案馆藏,《民国档案》1990年第2期。
    ②国防设计委员会档案:《国防设计委员会工作概况》,第二历史档案馆藏,《民国档案》1990年第2期。
    ③资源委员会档案(二十八/220):任国常拟定《调查全国电器工业计划纲要》、褚葆熙拟定《湘鄂路沿线煤矿及煤五调查计划纲要》等,转引自:郑友揆、程麟荪、张传洪著:《旧中国的资源委员会》,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年版,第26页。
    ④这里的一般统计调查和专业化统计调查的概念是引用黄兴涛、李章鹏《现代统计学的传入与清末民国社会调查的兴起》一文中的解释,见黄兴涛、夏明方主编:《清末民国社会调查与现代社会科学的兴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26页。
    ①钱昌照:《钱昌照在北京大学的演讲词》,1948年3月6日,载《大公报》1948年6月10日。
    ②国防设计委员会档案:《国防设计委员会工作计划大纲》,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全宗号47,案卷号3。
    ③蒋介石:《现代国家的生命力》,潘法林辑:《总裁关于调查统计之训示》,《服务月刊》1939年第2卷第3、4期。
    ①恽震,原建设委员会电气事业负责人,先后担任资源委员会电业处处长、中央电工器材厂总经理、驻美总代表等职。
    ②金开英,石油专家,后任资源委员会甘肃油矿局炼油厂厂长。
    ①刘大钧:《中国工业调查报告》(上册),中国经济统计研究所1937年版,第1页。
    ②刘大钧:《中国工业调查报告》(上册),中国经济统计研究所1937年版,第1页。
    ③刘大钧:《中国工业调查报告》(上册),中国经济统计研究所1937年版,第1页。
    ④刘大钧(1891-1962):字季陶,号君谟,原籍江苏丹徒,生十江苏淮安。毕业于京师大学堂,1911年赴美入密歇根大学攻读经济学和统计学,师从亚当斯、戴勒,1915年获学士学位。1916年回国后任清华大学教授,积极推进中国经济状况的调查,1920年任北洋政府经济讨论处调查主任,1927年任汉冶萍总公司会计主任,1929年任国民政府统计处处长,后任统计局局长。期间先后发起成立中国经济学社和中国统计学社,任社长。两度联合组织中国经济统计调查所,任所长。1937年任军事委员会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1941年任中央银行经济研究处专门委员。1942年任重庆大学教授,商学院院长。抗战结束后任联合国统计委员会中国代表,驻美大使馆经济参事等。后移居美国。
    ⑤中国经济统计研究所调查主任,后到国民经济研究所任职,协助刘大钧著述。
    ①根据刘大钧:《中国工业调查报告》(上册),中国经济统计研究所1937年版第8页改写。
    ②上海工部局,是上海公共租界范围内最高行政机构。
    ①王振中总主编,陈正平主编:《中国经济学百年经典(1900-1949)》(上),广东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第636页。
    ②刘大钧:《中国工业调查报告》(上册),中国经济统计研究所1937年版,第4页。
    ①根据刘大钧:《中国工业调查报告》(上册),中国经济统计研究所1937年版目录部分改写。
    ②刘大钧:《中国工业调查报告》(上册),中国经济统计研究所1937年版,第3页。
    ③刘大钧:《中国工业调查报告》(上册)第三编,中国经济统计研究所1937年版,第1页。
    ④刘大钧:《中国工业调查报告》(上册)第三编,中国经济统计研究所1937年版,第2页。
    ⑤[美]费正清编:《剑桥中华民国史》(上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45页。
    ⑥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803页。
    ⑦祝慈寿主编:《中国近代工业史》,重庆出版社1989年版,第629页。
    ⑧吴承明著:《中国社会科学院学者文选:吴承明集》,中国社会出版社2002年版,第6页。
    ⑨姜义华、武克全主编:《二十世纪中国社会科学历史学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33页,
    ①江海:《中国近代经济统计研究的新进展》,《中国经济史研究》2001年第1期,第154页。
    ②[日]久保亨:《关于民国时期工业生产总值的几个问题》,《历史研究》2001年第5期,第31页。
    ③[日)久保亨:《关于民国时期工业生产总值的几个问题》,《历史研究》2001年第5期,第31页。
    ④《工厂调查略表》本来用来抽查那些不合工厂法的小工厂,后来废止,改为分业估计表,但仍有部分调查员查填,共计1162家,该报告中第三部分,但是数量有限,因此不具有普遍意义。
    ⑤[美]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华民国史》(上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54页。
    ⑥该委员会由”北支派遣军”参谋部、兴亚院、华北联络部政务局调查所、日本大使馆经济部、满铁北支经济调查所、北支那开发株式会社、华北交通株式会社资业局、株式会社兴中公司等7个机关组成。
    ①转引自[美]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华民国史》(上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61页。
    ②巫宝三主编:《中国国民所得(1933年)》(上下册),中华书局1947年版。
    ③巫宝三:《中国国民所得(1933)》卷一,表1-2,第64页后面;表5,第70-71页;《中国国民所得(1933)修正》,《社会科学杂志》,第9卷第2期,1947年12月,第130-136页,144-147页。转引自转引自[美]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华民国史》(上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46页。
    ④[美]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华民国史》(上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46页。
    ①文永洵:《我国历来之人口调查》,《统计月报》1933年第26期。
    ②李景汉:《从定县人口总调查所发现之人口调查技术问题》,《社会科学》1937年第2卷第3期。
    ①张心一:《句容县人口农业总调查报告序言》,参谋本部国防设计委员会1934年印行。
    ②四川省选县户口普查委员会:《四川省选县户口普查方案》,1943年,第2页。
    ③闻钧天:《中国保甲制度》,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第548页。
    ④张心一等:《句容县人口农业总调查报告》,参谋本部国防设计委员会1934年印行,第3页。
    ⑤张心一(1897-1992),杰出的农业经济学家,甘肃省永靖县人,原名张继忠,1922年毕业于北京清华学堂,之后赴美留学,1926年获美国康奈尔大学农业经济学硕士学位,1926年回国后任金陵大学农业经济系教授兼任农业推广系主任。1940年任甘肃省建设厅厅长。新中国成立后,继续从事农学事业。
    ①云南环湖市县户籍示范实施委员会编:《云南省户籍示范工作报告》,国立清华大学国情普查研究所1943年版,第25页。
    ②陈达:《现代中国人口》,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6页。
    ③清华大学国情普查研究所:《云南呈贡县人口普查初步报告》,1940年,第7页。
    ①张心一等:《试办句容县人口农业总调查报告》,参谋本部国防设计委员会1934年印行,第31页。
    ②张心一等:《试办句容县人口农业总调查报告》,参谋本部国防设计委员会1934年印行,第44页。
    ③张心一等:《试办句容县人口农业总调查报告》,参谋本部国防设计委员会1934年印行,第45页。
    ④李景汉:《从定县人口总调查所发现之人口调查技术问题》,《社会科学》1937年第2卷第3期。
    ①张心一等:《试办句容县人口农业总调查报告》,参谋本部国防设计委员会1934年印行,第44-45页。
    ②陈华寅:《人口调查方法》,《统计月报》1934年第15期。
    ③陈华寅:《人口调查方法》,《统计月报》1934年第15期。
    ④陈华寅:《人口调查方法》,《统计月报》1934年第15期。
    ⑤陈华寅:《人口调查方法》,《统计月报》1934年第15期。
    ⑥陈华寅:《人口调查方法》,《统计月报》1934年第15期。
    ⑦李景汉:《社会调查与社会计划》,《时代精神》1941年第3卷第4期。
    ①张心一等:《试办句容县人口农业总调查报告》,参谋本部国防设计委员会1934年印行,第5-8页。
    ②王大任:《近代中国人口调查的现代化过程与方法论演进》,黄兴涛、夏明方主编:《清末民国社会调查与现代社会科学兴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186页。
    ③云南环湖市县户籍示范实施委员会:《云南省户籍示范工作报告》,国立清华大学国情普查研究所1943年版,第29页。
    ④王大任:《近代中国人口调查的现代化过程与方法论演进》,黄兴涛、夏明方主编:《清末民国社会调查与现代社会科学兴起》,第186页。
    ⑤张心一等:《试办句容县人口农业总调查报告》,参谋本部国防设计委员会1934年印行,第68页。
    ①云南环湖市县户籍示范实施委员会:《云南省户籍示范工作报告》,圉立清华大学国情普查研究所1943年版,第29页。
    ②黄延复整理:《梅贻琦1937-1940来往函电选》,近代史资料编辑部编:《近代史资料总102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6页。
    ①张心一等:《试办句容县人口农业总调查报告》,参谋本部国防设计委员会1934年印行,第193页。
    ②张心一等:《试办句容县人口农业总调查报告》,参谋本部国防设计委员会1934年印行,第173页。
    ③张心一等:《试办句容县人口农业总调查报告》,参谋本部国防设计委员会1934年印行,第179页。
    ④华彬清主编:《南京社会科学志(上下册)》,方志出版社1998年版,403页。
    ⑤句容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句容县志》,江苏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27页。
    ⑥句容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句容县志》,江苏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69页。
    ⑦句容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句容县志》,江苏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88页。
    ①李景汉:《从定县人口总调查所发现之人口调查技术问题》,《社会科学》1937年第2卷第3期。
    ①李学通:《翁文灏年谱》,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44页。
    ①《地质界消息—经济部地质调查所近讯》,《地质论评》1938年第3卷第1-6期。
    ①《地质界消息—经济部地质调查所消息》,《地质论评》1938年第3卷第1-6期。
    ①章鸿钊:《中华地质调查私议》,《地学杂志》1912年第3卷第1期,第3、4合期。
    ②19世纪末,法国政府想要建设由中越交界处到昆明的铁路,所以派学者调查了云南地区的地质状况。
    ③丁文江的老师、英国地质学家哥利格里曾经研究东非大峡谷,并认为该峡谷形成的原因和地质构造跟中国滇西地区有着些许相似,他曾与1922年自缅甸如云南境内调查三个多月,并发表了数篇研究文章,尽管他后来放弃了这一观点,但是对于丁文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①章鸿钊:《中华地质调查私议》,《地学杂志》1912年第3卷第1期,第3、4合期。
    ②章鸿钊:《中国地质学发展小史》,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第43页。
    ③秦孝仪主编:《抗战前国家建设史料-实业方面》,革命文献,第七十五辑,中央文物供应社1978年版,第115页。
    ①经济部地质调查所档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档案:全宗号375,卷宗号146,转引自张九辰著:《地质学与民国社会:1916—1950》,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7页。
    ②李学通:《中国抗战中的科技力量—以地质学为核心的评述》,《近代中国研究》,2006年3月14日,网址:http://jds.cass.cn/Item/3449.aspx。
    ③章鸿钊:《中华地质调查私议》,《地学杂志》1912年第3卷第1期、第3、4合期。
    ④《科学新闻》,《科学》1930年14卷第6期。
    ⑤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档案:全宗号1038,卷宗号2583,转引自张九辰著:《地质学与民国社会:1916—1950》,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36页。
    ⑥谢家荣:《我国经济地质地质界的新动向》,《地质论评》1947年第12卷第1、2合期。
    ①高平、谢家荣:《书报述评》,《地质论评》1940年第5卷第1、2合期。
    ②杨钟健:《抗战以来脊椎动物化石新地点之发现及其在地层上与古生物上之意义》,《地质论评》1940年第5卷第1、2合期。
    ③翁文灏:《告地质调查所同人书》,《地质论评》,1937年第2卷,转引自翁文灏著,李学通选编:《科学与工业化》,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131页。
    ④翁文灏:《告地质调查所同人书》,《地质论评》,1937年第2卷,转引自翁文灏著,李学通选编:《科学与工业化》,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131页。
    ⑤李春昱:《十年来之地质调查》,谭熙鸿主编:《十年来之中国经济》(中册),中华书局1948年版,第1页。
    ⑥程裕淇、陈梦熊主编:《前地质调查所(1916—1950)的历史回顾:历史评述与主要贡献》,地质出版社1996年版,第178页。
    ①程裕淇、陈梦熊主编:《前地质调查所(1916-1950)的历史回顾:历史评述与主要贡献》,地质出版社1996年版,第63-64页。
    ②尹赞勋:《往事漫忆》,海洋出版社1988年版,第37页。
    ③李春昱致李树勋函(1944年2月13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号:375,案卷号:479,李学通:《中国抗战中的科技力量—以地质学为核心的评述》,《近代中国研究》2006年3月14日,网址:http://jds.cass.cn/Item/3449.aspx。
    ④李春昱至谢家荣函:(1944年4月27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号:375,案卷号:479,李学通:《中国抗战中的科技力量—以地质学为核心的评述》,《近代中国研究》2006年3月14日,网址:http://jds.cass.cn/Item/3449.aspx。
    ⑤程裕淇、陈梦熊主编:《前地质调查所(1916-1950)的历史回顾—历史评述与主要贡献》,地质出版社1996年版,第223页。
    ⑥程裕淇、陈梦熊主编:《前地质调查所(1916—1950)的历史回顾—历史评述与主要贡献》,地质出版社1996年版,213页。
    ⑦尹赞勋:《往事漫忆》,海洋出版社1988年版,第44页。
    ⑧尹赞勋:《往事漫忆》,海洋出版社1988年版,第44页。
    ⑨尹赞勋:《往事漫忆》,海洋出版社1988年版,第44页。
    ⑩杨钟健:《杨钟健回忆录》,地质出版社1983年版,第88页。
    11翁文灏致钱昌照函(1933年4月19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号:28,案卷号:18733,李学通:《中国抗战中的科技力量—以地质学为核心的评述》,《近代中国研究》2006年3月14日,网址: http://jds.cass.cn/Item/3449.aspx。
    ①贾兰坡:《悠长的岁月》,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1997年版,第93页。
    ②贾兰坡:《悠长的岁月》,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1997年版,第101页。
    ③李春昱致朱夏函(1944年4月22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号375,卷宗号479,转引自李学通:《中国抗战中的科技力量—以地质学为核心的评述》,2006年3月14日,http://jds.cass.cn/Item/3449.aspx,近代中国研究。
    ④乔作栻:《前地质调查所西北分所的创业精神》,程裕淇、陈梦熊主编:《前地质调查所的历史回顾》,地质出版社1996年版。
    ⑤任美锷:《举办全国土地利用调查刍议》,《新经济半月刊》1943年第9卷第9期,第171页。
    ⑥任美锷:《贵州遵义附近之土地利用》,《真理杂志》1944年第1卷第1期,第127页。
    ⑦严德一:《三十年代西双版纳的地理考察》,《中国科技史料》1981年第4期。
    ①梁启超:《<自鉴>序》,选自梁启超著:《梁启超全集》,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第4218页。
    ②谢家荣:《中国经济地质界的新动向》,《地质论评》1947年第12卷第1、2合期,第152页。
    ③章鸿钊:《世界各国之地质调查事业》,1910年第1卷第3、4期,1911年第2卷第12期、第13--14期。
    ④章鸿钊:《调查地质咨文》,《地学杂志》1911年第3卷第2期。
    ⑤郭建民著:《章鸿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13页。
    ⑥章鸿钊:《中华地质调查私议》,《地学杂志》1912年第3卷第1期、第3、4合期。
    ⑦章鸿钊:《中国地质学发展小史》,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第14页。
    ⑧章鸿钊:《中国地质学发展小史》,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第14页。
    ⑨章鸿钊:《中国地质学发展小史》,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第14页。
    ⑩章鸿钊:《中国地质学发展小史》,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第16页。
    ①翁文灏:《对于丁在君先生的追忆》,《独立评论》1935年第188期。
    ②黄汲清:《回忆录》,未刊稿,转引自张九辰著:《地质学与民国社会:1916—1950》》,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9页。
    ③曾鼎乾:《河西走廊石油地质普查中的片段回忆》,中国地质科学院编:《黄汲清纪念文集》,地质出版社1998年版。
    ④黄汲清、杨钟健、程裕淇等:《新疆油田地质调查报告》,《地质专报甲种》,1947年第21期。
    ⑤谢家荣:《近年来中国经济地质学之进步》,《地质论评》1936年第1卷第1期。
    ⑥谢家荣:《中国经济地质界的新方向》,《地质论评》1947年第12卷第1、2合期。
    ①谢家荣:《近年来中国经济地质学之进步》,《地质论评》1936年第1卷第1期。
    ②杨钟健:《自然论略》,商务印书馆1944年版,第14页。
    ③杨翠华:《阮维周先生访问记录》,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2年版,第16页。
    ④黄汲清:《论古生物学与地质学之联系》,《科学》1984年第30卷第4期。
    ⑤杨钟健:《自然论略》,商务印书馆1947年版,第14页。
    ①重庆市档案馆:《经济部中央地质调查所概况》,1945年,《档案史料与研究》,1996年第4期。
    ②杨钟健著:《自然论略》,商务印书馆1947年版,第5页。
    ③杨钟健著:《自然论略》,商务印书馆1947年版,第5页。
    ④翁文灏:《赵亚曾先生传》,《赵亚曾先生抚恤纪念及遗孤教育各款报告》,地质调查所印,转引自翁文灏著,李学通选编:《科学与工业化—翁文灏文存》,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110页。
    ⑤《胡适遗稿及秘藏书信》23册,第140-145页,转引自宋广波著:《丁文江年谱》,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347页。
    ⑥《胡适遗稿及秘藏书信》23册,第140-145页,转引自宋广波著:《丁文江年谱》,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347页。
    ⑦翁文灏:《赵亚曾先生传》,《赵亚曾先生抚恤纪念及遗孤教育各款报告》,地质调查所印,转引自翁文灏著,李学通选编:《科学与工业化—翁文灏文存》,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113页。
    ⑧杨钟健:《自然论略》,商务印书馆1944年版,第12页。
    ⑨丁文江:《现在中国的中年与青年》,《独立评论》,1935年第144期,第9页。
    ⑩翁文灏:《赵亚曾先生传》,《赵亚曾先生抚恤纪念及遗孤教育各款报告》,地质调查所印,转引自翁文灏著,
    李学通选编:《科学与工业化—翁文灏文存》,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112页。
    ①杨钟健:《杨钟健回忆录》,地质出版社1983年版,第89页。
    ②翁文灏:《赵亚曾先生传》,《赵亚曾先生抚恤纪念及遗孤教育各款报告》,地质调查所印,转引自翁文灏著,李学通选编:《科学与工业化—翁文灏文存》,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113页。
    ③李春昱致李四光函(1944年5月11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第375全宗,第479卷。
    ④尹赞勋:《往事漫忆》,海洋出版社1988年版,第50页。
    ①丁文江:《现在中国的中年与青年》,《独立评论》1935年第144期,第9页。
    ②《地质调查所口述史料》,转引自张九辰:《地质学与民国社会》,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③翁文灏:《赵亚曾先生传》,《赵亚曾先生抚恤纪念及遗孤教育各款报告》,地质调查所印,转引自翁文灏著,李学通选编:《科学与工业化—翁文灏文存》,中华书局2009年,第110页。
    ④杨钟健:《自然论略》,商务印书馆1944年版,第12页。
    ⑤ Charlotte Furth. Ting Wen—Chiang.Harvard East Assian Series42,1970夏绿蒂·弗思著,丁子霖、蒋毅昭、杨昭译:《丁文江—科学与中国新文化》,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年版,第51页。
    ⑥ Charlotte Furth. Ting Wen—Chiang.Harvard East Assian Series42,1970夏绿蒂·弗思著,丁子霖、蒋毅昭、杨昭译:《丁文江—科学与中国新文化》,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年版,第50页。
    ①翁文灏:《回溯吟》(未刊稿),转引自李学通:《幻灭的梦-翁文灏与中国早期工业化》,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17页。
    ②翁文灏:《地质研究所师弟修业记》序,1916年,翁文灏著,李学通选编:《科学与工业化—翁文灏文存》,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5页。
    ③李希霍芬(Baron Ferdinand von Richthofen,1833-1905)认为中国士人资性聪明,在科学上可有成就,但是安于室内,性格不好跋涉,所以不适合从事地质工作。
    ④翁文灏著,李学通选编:《西北的剖面》序,独立出版社1932年10月,翁文灏著,李学通选编:《科学与现代化—翁文灏文存》,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87页。
    ⑤张九辰著:《地质学与民国社会—1916-1950》,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16页。本文注释说此段话引自翁文灏:《答复青年朋友的几段通信—学什么?做什么?享什么?》,《独立评论》1933年第57号,经查证错误。
    ①翁文灏:《地质调查所出版十年纪念辞》,《地质汇报》1928年第11号,翁文灏著,李学通选编:《科学与工业化—翁文灏文存》,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66页。
    ②翁文灏序,斐文中:《周u店洞穴层采掘记》,《地质专报》乙种,1934年第7号。
    ③翁文灏:《对于丁在君先生的追忆》,翁文灏著,李学通选编:《科学与工业化—翁文灏文存》,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120页。
    ④翁文灏:《地质研究所师弟修业记》序,《地质研究所师弟修业记》,1916年,翁文灏著,李学通选编:《科学与工业化—翁文灏文存》,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5页。
    ⑤张九辰:《地质学与民国社会—1916-1950》,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1页。
    ⑥《地质界消息》,《地质论评》1938年第3卷第2期。
    ①《地质专报》乙种第一号,1919年,农商部地质调查所印行。该书搜集了中外学者关于矿产调查研究的报告和有关中国矿产的记述,从地质、地史的角度,将全国各种有用矿物之矿床地质成因及产量、地理位置、交通条件、开采历史及目前情况,分类分区全面系统地进行介绍。这是中国第一部系统地矿产报告和矿业全书。
    ②与丁文江合著,该书主要记载各省各种矿产的生产统计,对工矿业发展颇有参考价值。
    ③黄汲清:《我国地质科学工作从萌芽阶段到初步开展阶段中名列第一的先驱学者》,工洪祯:《中国地质事业早期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9页。
    ④翁文灏:《在地质研究所毕业典礼上的演说》,1916年7月14日,《农商部地质研究所一览》,1916年,翁文灏著,李学通选编:《科学与工业化—翁文灏文存》,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3页。
    ⑤《地质调查所章程》,选自《农商公报》1916年第3卷第5期。
    ①《农商公报》第5卷,第9册,1919年。
    ②《农商公报》第4卷,第11册,1918年。
    ③谢家荣:《甘肃玉门油矿报告》,《湖南实业杂志》1922年第54期。
    ④谭锡畴、李春昱:《四川石油概况》,《地质汇报》1933年第22期。
    ⑤翁文灏:《开发西北矿业计划》,翁文灏:《翁文灏论经济建设》,团结出版社1989年版,第20页。
    ⑥翁文灏:《开发西北矿业计划》,翁文灏:《翁文灏论经济建设》,团结出版社1989年版,第19页。
    ⑦翁文灏:《开发西北矿业计划》,翁文灏:《翁文灏论经济建设》,团结出版社1989年版,第20页。
    ①丁文江:《我国的科学研究事业》,《中华教育界》1935年第8期。
    ②翁文灏:《中国地震区分布简说》,《科学》1923年第8卷第8期。
    ③《民国六年”月至三月地震调查报告》,《农商公报》1917年第35期。
    ④黄汲清:《序言》,黄汲清选,潘云唐编:《翁文灏选集》,冶金工业出版社1989年版,第9页。
    ⑤李善邦:《三十年来我国地震研究》,《科学》1948年第30卷第6期。
    ①陈洪鹗:《中国当代地球物理学的开拓者—翁文灏》,《国际地震动态》1991年第11期,第21页。
    ②翁文灏:《告地质调查所同人书》,《地质论评》1937年第2卷,翁文灏著,李学通选编:《科学与工业化—翁文灏文存》,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132页。
    ③翁文灏:《中国石油地质问题》,《世界日报》副刊《自然周刊》1934年第60期,黄汲清选,潘云唐编:《翁文灏选集》,冶金工业出版社1989年版,第341页。
    ①翁文灏:《中国石油地质问题》,黄汲清选,潘云唐编:《翁文灏选集》,冶金工业出版社1989年版,第341页。
    ②翁文灏:《整顿内政的途径》,《独立评论》1935年第161期,翁文灏著,李学通选编:《科学与现代化—翁文灏文存》,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339页。
    ③翁文灏:《如何开发西北》,《独立评论》1933年第40期。
    ④翁文灏:《如何开发西北》,《独立评论》1933年第40期。
    ⑤翁文灏:《抗战时期几种地质工作的商榷》,《地质论评》1940年第5卷第4期。
    ①翁文灏:《抗战时期几种地质工作的商榷》,《地质论评》1940年第5卷第4期。
    ②孙孚凌序:《翁文灏年谱》序,李学通:《翁文灏年谱》,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7页。
    ③翁文灏:《我的意见不过如此》,《独立评论》1932年第15期,翁文濒著,李学通选编:《科学与工业化—翁文灏文存》,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211页。
    ④翁文灏:《我的意见不过如此》,《独立评论》1932年第15期,翁文濑著,李学通选编:《科学与工业化—翁文灏文存》,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210页。
    ⑤李春昱:《缅怀翁文灏先生》未刊,转引自李学通:《幻灭的梦—翁文灏与中国早期工业化》,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29页。
    ⑥《编者后记》,《独立评论》1935年第167期。
    ①蔡元培:《丁在君先生对于中央研究院之贡献》,《独立评论》1936年第188期。
    ①黄汲清:《丁文江—二十世纪的徐霞客》,泰兴县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泰兴文史资料》第4辑,政协泰兴县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1987年版。
    ②黄汲清:《丁在君先生在地质学上的工作》,《独立评论》1936年第188期。
    ③章鸿钊:《中国地质学发展小史》,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第74页。
    ①翁文灏:《对于丁在君先生的追忆》,《独立评论》1935年第188期。
    ②第16届国际地质会议报告,1933年。
    ③这是丁文江1914年在云南调查时的主要成果,是由尹赞勋和边兆祥根据他的野外记录和一些手稿整理而成的。
    ④发表在《地质专报乙种》第十号,主要介绍了云南个旧附近的矿产、矿务等,该报告所附地质图是区域地质学的重要成果。
    ⑤发表于《远东时报》1915年第6期,用英文写成,附有一张40万分之一东川府铜矿区地质图。
    ⑥《地质汇报》1919年第1期,黄汲清选,潘云唐编:《丁文江选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74页。
    ①发表于《远东时报》,1917年。
    ②黄汲清选,潘云唐编:《丁文江选集》序言,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③谢家荣:《丁文江先生纪念号编后》,《地质论评》1936年第1卷第3期。
    ④丁文江:《调查正太铁路沿线附近地质矿物报告书》,黄汲清、潘云唐等编:《丁文江选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6页。
    ①杨钟健著:《西北的剖面》,独立出版社1932年10月版,翁文灏序,翁文灏著,李学通选编:《科学与现代化—翁文灏文存》,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87页。
    ②丁文江:《漫游散记.云南的土著人种》,《独立评论》1933年第34期。
    ③丁文江:《广西獞语的研究》,《科学》1929年第14卷第1期。
    ④尹赞勋:《补刊<云南个旧附近地质矿物报告>序言》,丁文江著,尹赞勋整理:《云南个旧附近地质矿物报告》,《地质专报》乙种第10号1937年。
    ①黄汲清等编:《丁文江先生地质调查报告》,经济部中央地质调查所1947年版。
    ②翁文灏:《对于丁在君先生的追忆》,《独立评论》1935年第188期。
    ③ Charlotte Furth.Ting Wen—Chiang.Harvard East Assian Series42,1970夏绿蒂·弗思著,丁子霖、蒋毅昭、杨昭译:《丁文江—科学与中国新文化》,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年版,第39页。
    ①杨钟健:《杨钟健回忆录》,地质出版社1983年版,第27页。
    ② Charlotte Furth,Ting Wen—Chiang,Harvard East Assian Series42,1970夏绿蒂·弗思著,丁子霖、蒋毅昭、杨昭译:《丁文江—科学与中国新文化》,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年版,第40页。
    ③丁文江:《漫游散记》(十二)云南个旧,《独立评论》1932年第24期。
    ④丁文江:《黔民谣》,《独立评论》1935年第196期。
    ①丁文江:《上农商总长书》,黄汲清、潘云唐等编:《丁文江选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47页。
    ②翁文灏:《对于丁在君先生的追忆》,《独立评论》,1935年第188期。
    ③李捷:《广西罗城黄金寺门附近地质》,《地质论评》,1936年第1卷第3期。
    ④尹赞勋:《云南地质研究的进展》,《地质论评》,1936年第1卷第3期。
    ① V.K.Ting,"The Training of a Geologist for Working in China", Bulletin of the Geological of China,1924,3(1):9-11.
    ②《地质论评》,1941年第6卷第1、2合期,第203页。
    ③《胡适遗稿及秘藏书信》32册,第274-276页,宋广波著:《丁文江年谱》,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355页。
    ④李希霍芬曾经提出中国知识分子不愿意野外考察,喜欢呆在屋子里做学问,所以不适合发展地质学,丁文江对此一直耿耿于怀。
    ⑤ Charlotte Furth Ting Wen—Chiang,Harvard East Assian Series42,1970夏绿蒂·弗思著,丁子霖、蒋毅昭、杨昭译:《丁文江—科学与中国新文化》,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年版,第52页。
    ⑥朱庭祜:《我所知道的丁文江》,《文史资料选辑》,第80辑,文史资料出版社1982年版。
    ⑦丁文江:《历史人物与地理之关系》,《东方杂志》1923年20卷5期。
    ①黄汲清:《黄汲清回忆录》(未刊本),第63页,宋广波编著:《丁文江年谱》,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348页。
    ②翁文灏:《对于丁在君先生的追忆》,《独立评论》1935年第188期。
    ③黄汲清、潘云唐等编:《丁文江选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9页。
    ①黄汲清、潘云唐等编:《丁文江选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9页。
    ②黄汲清、潘云唐等编:《丁文江选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0页。
    ③《丁文江先生讣告》,《自然》,1936年1月18日,转引自Charlotte Furth, Ting Wen—Chiang,Harvard East Assian Series42,1970夏绿蒂·弗思著,丁子霖、蒋毅昭、杨昭译:《丁文江—科学与中国新文化》,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年版,第52页。
    ①李恭忠:《唤醒中国的政治文化史》,http://wenku.baidu.com/view/aee8008fa0116c175f0e4831.html
    ②丁文江:《中国政治的出路》,《独立评论》1932年第11号,第2-6页。
    ①李学通:《翁文灏年谱》,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77页。
    ②李学通:《翁文灏年谱》,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77页。
    ③李学通:《翁文灏年谱》,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77页。
    ④翁文灏:《回顾往事》,《文史资料选辑》第80辑,中国文史资料出版社1982年版。
    ⑤吴兆洪:《我所知道的资源委员会》,《回忆国民党政府资源委员会》,中国文史出版社1988年版,第67页。
    ⑥柯伟林著,陈谦平、申晓云译:《蒋介石政府与纳粹德国》,中国青年出版社1994年版,第116页。
    ①丁文江:《中国政治的出路》,《独立评论》1932年第11号,第2-6页。
    ②②丁文江:《再论民主与独裁》,《独立评论》1935年第]37号,第19-22页。
    ③钱昌照:《钱昌照回忆录》,中国文史出版社1998年版,第35页。
    ①孙宝生:《历城县乡土调查录》,历城县实业局1928年印行。
    ②巫宝三主编:《中国国民所得》(上册),中华书局1933年版,第103-104页。
    ③逄振镐、江奔东主编:《山东经济史》(近代卷),济南出版社1998年版,第282页。
    ④《山东民国日报》,1935年4月19日。
    ⑤吕伟俊著:《韩复榘》,山东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71页。
    ⑥《济南市社会局为调查工商业告市民书》,《济南市市政月刊》1929年第1卷第3期。
    ①根据山东省档案馆目录索引统计。
    ②李章鹏:《现代社会调查在中国的兴起:1897—1937》,中国人民大学2006年博士论文,第55页。
    ③所谓“型式”,即以调查的目的、套路,调查与相关学术的关系等作为一个综合的指标来区分社会调查,凡是符合一定的调查目的、套路和学术规范的调查均可归属于某种型式。摘自李章鹏:《现代社会调查在中国的兴起:1897—1937》,中国人民大学2006年博士论文,中文摘要第1页。
    ④实业部指令:农字第5179号,《实业公报》1936年第271期。
    ①《奉省令准内政部咨送各省市办理土地行政现况调查表请转饬主管机关限期填报仰遵照查填具报由》,《山东民政公报》,1935年第214期。
    ②山东省实业厅关于调查全省棉产情形呈,1933年2月27日,实业部档案,《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5辑第3编《财政经济、农业》,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546页。
    ③山东省实业厅关于调查全省棉产情形呈,1933年2月27日,实业部档案,《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5辑第3编《财政经济、农业》,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546页。
    ④山东省建设厅:《关于寄附山东省各种特产调查报告的函》,1936年,山东省档案馆,J115-03-0039-019。
    ⑤山东省政府实业厅编印:《实业厅民国十九年矿业报告》山东省档案馆馆藏,档案号:J102-03-0040--001。山东省政府建设厅编印:《第四次山东矿业报告》,山东省档案馆,档案号:J102-03-0003-001。山东省政府建设厅编印:《第五次山东矿业报告》,山东省档案馆,档案号:J102-03-0002-001。
    ⑥行政院农村复兴委员会秘书处编:《一年来复兴农村政策之实施状况》,1934年,第98页。
    ⑦山东省政府建设厅训令,《山东建设半月刊》1936年第1卷第14期,第80页。
    ①《济南市政府市政计划大纲》,《济南市市政月刊》1929年第1卷第1期。
    ②《训令百零七县县长、建设局令将道路状况调查表按照指示各节详查填报并按表列各路绘入图内呈送查核由》,《山东建设月刊》1929年2、3合刊。
    ③《山东建设月刊》1930年第4期。
    ④《济南市市政月刊》1929年第1卷第2期。
    ⑤《济南市社会局为调查工商业告市民书》,《济南市市政月刊》1929年第1卷第3期。
    ①《工作报告市政消息汇志》,《济南市市政月刊》1930年第2卷第1期。
    ②《济南市政府市政计划大纲》,《济南市市政月刊》1929年第1卷第1期。
    ③阮肇昌:《建设新济南整个计划》,《济南市市政月刊》1929年第1卷第2期。
    ④《济南市政府市政计划大纲》,《济南市市政月刊》1929年第1卷第1期。
    ⑤《工作报告市政消息汇至》,《济南市市政月刊》1930年第2卷第1期。
    ⑥《为从经建班毕业学员中选派为调查员及薪俸给省政府的呈》,山东省档案馆,档案号:J102-09-0066-002。
    ⑧济南市政府市政计划大纲,《济南市市政月刊》1929年第1卷第1期。
    ①阮肇昌:《怎样建设新济南市》,《济南市市政月刊》1929年第1卷第1期。
    ②阮肇昌:《建设新济南整个计划》,《济南市市政月刊》1929年第1卷第2期。
    ③黄河水利委员会编:《民国黄河大事记》,黄河水力出版社2004年版,第70页。
    ④梁祖灵、张星华等编:《中国土地管理史》,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430页。
    ⑤阮肇昌:《建设新济南整个计划》,《济南市市政月刊》1929年第1卷第2期。
    ⑥《工作报告市政消息汇至》,《济南市市政月刊》1930年第2卷第2期,第125页。
    ①《济南市市政月刊》1929年第1卷第1期,第6页。
    ②阮肇昌:《建设新济南整个计划》,《济南市市政月刊》1929年第1卷第2期。
    ③《山东民政公报》1935年第214期。
    ④《咨山东省政府准咨送山东省土地行政状况调查清单暨土地陈报章则存侯核变咨复查照》,《内政公报》1936年第9卷第4期。
    ⑤《济南市八大工厂概况》,《济南市市政月刊》1929年第1卷第1期。
    ⑥《工作报告市政消息汇至》,《济南市市政月刊》1930年第2卷第1期。
    ①《大公报》1935年8月22日。
    ②《大公报》1935年19月19日。
    ③山东黄河水灾救济委员会编:《山东黄河水灾救济报告书》,1935年。
    ④孙源正、任宝珍主编:《山东农业害虫天敌》,农业出版社2000年版,第4页。
    ⑤阮肇昌:《怎样建设新济南市》,《济南市市政月刊》1929年第1卷第1期,第8页。
    ⑥胶济铁路车务处:《胶济铁路经济调查汇编》,胶济铁路车务处1933年版。
    ①许介文:《30年代济南中国银行的农贷业务》,济南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20世纪济南文史资料文库》(经济卷),黄河出版社2004年版,第49页。
    ②许介文:《30年代济南中国银行的农贷业务》,济南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20世纪济南文史资料文库》(经济卷),黄河出版社2004年版,第49页。
    ①济南师范学校:《王尽美遗著与研究文集》,中共党史出版社2009年版,第365页。
    ②施裕寿、刘心铨编著:《山东中兴煤矿工人调查》,社会调查所1932年版。
    ③《济南市政府市政计划大纲》,《济南市市政月刊》1929年第1卷第1期。
    ④阮肇昌:《建设新济南整个计划》,《济南市市政月刊》1929年第1卷第2期,第3页。
    ①《山东省建设厅市政纲要》,《山东建设行政周报》1929年第1期。
    ②卷头语,《济南市市政月刊》1929年第1卷第1期。
    ③阮肇昌:《怎样建设新济南市》,《济南市市政月刊》1929年第1卷第1期。
    ④《济南市政府市政计划大纲》,《济南市市政月刊》1929年第l卷第1期。
    ①《济南市政府市政计划大纲》,《济南市市政月刊》1929年第1卷第1期。
    ②《济南市政府市政计划大纲》,《济南市市政月刊》1929年第1卷第1期。
    ③《济南市政府市政计划大纲》,《济南市市政月刊》1929年第1卷第1期。
    ④《济南市政府市政计划大纲》,《济南市市政月刊》1929年第1卷第1期。
    ⑤《训令百七县建设局仰遵照部令调查工商年鉴材料具报》,《山东建设行政周报》1929年第4期。
    ①张玉山:《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社会调查工作简述》,《乡村建设》1935年第4期。
    ②吴顾毓:《邹平实验县户口调查报告》,中华书局1937年版,第32页。
    ①吴顾毓:《邹平实验县户口调查报告》,中华书局1937年版,第87页。
    ①吴顾毓:《邹平实验县户口调查报告》,中华书局1937年版,第41-42页。
    ②吴顾毓:《邹平实验县户口调查报告》,中华书局1937年版,第38页。
    ①陈华寅:《人口调查方法》,《统计月报》1934年第15期。
    ①马敏、陆汉文:《民国时期政府统计工作与统计资料述论》,《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年第44卷第6期。
    ①国民政府主计处统计局:《农业调查员须知》,《统计月报·农业专号》1932年第1、2合刊。
    ①言心哲:《社会调查大纲》,中华书局1936年版,第3页。
    ②汪晖:《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下卷第二部,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版,第1146页。
    ①水延凯主编:《社会调查教程修订本》,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8--9页。
    ②毛泽东:《反对本本主义》,1930年5月,《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9页。
    ③邓小平:《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根本观点》,1978年5月30日,《邓小平军事文集》第三卷第107页。
    ①阎明:《一门学科与一个时代—社会学在中国》,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74页。
    资源委员会档案:任国常拟定《调查全国电器工业计划纲要》、褚葆熙拟定《湘鄂路沿线煤矿及煤五调查计划纲要》,全宗号:28,案卷号:220,转引自:郑有揆、程麟荪、张传洪著:《旧中国的资源委员会(1932—1949)—史实与评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翁文灏致钱昌照函》,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馆藏,28卷②—3727,转引自戚如高、周媛:《资源委员会的<三年计划>及其实施》,《民国档案》,1996年第2期。
    国防设计委员会档案:《国防设计委员会工作计划大纲》,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全宗号47,案卷号3,转引自:郑有揆、程麟荪、张传洪著:《旧中国的资源委员会(1932—1949)—史实与评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资源委员会档案:《参谋本部国防设计委员会秘书厅工作报告》,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馆藏,全宗号47,案卷号32,转引自:郑有揆、程麟荪、张传洪著:《旧中国的资源委员会(1932—1949)—史实与评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国防设计委员会档案:《国防设计委员会工作概况》,第二历史档案馆藏,《民国档案》1990年第2期。
    李春昱致李树勋函(1944年2月13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第375全宗,第479卷,转引自李学通:《中国抗战中的科技力量—以地质学为核心的评述》,近代中国研究,2006年3月14日,http://jds.cass.cn/Item/3449.aspx。
    翁文灏致钱昌照函(1933年4月19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第28全宗,第18733卷,转引自李学通:《中国抗战中的科技力量—以地质学为核心的评述》,近代中国研究,2006年3月14日,http://jds.cass.cn/Item/3449.aspx。
    李春昱致朱夏函(1944年4月22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第375全宗,第479卷,转引自李学通:《中国抗战中的科技力量—以地质学为核心的评述》,近代中国研究,2006年3月14日,http://jds.cass.cn/Item/3449.aspx。
    李春昱致李四光函(1944年5月11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第375全宗,第479卷,转引自李学通:《中国抗战中的科技力量—以地质学为核心的评述》,近代中国研究,2006年3月14日,http://jds.cass.cn/Item/3449.aspx。
    重庆市档案馆:《经济部中央地质调查所概况》,1945年,《档案史料与研究》,1996年第4期。
    口述档案,张九辰整理:《漫忆民国时期的中央地质调查所》,《档案与史学》,2004年第6期。
    程玉凤、程玉凰编:《资源委员会档案史料初编》(上下册),台湾国史馆发行,1984年版。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山东省建设厅:《关于寄附山东省各种特产调查报告的函》,1936年,山东省档案馆,档案号:J115—03—0039—019。
    山东省政府实业厅编印:《实业厅民国十九年矿业报告》山东省档案馆,档案号:J 102—03—0040—001。
    山东省政府建设厅编印:《第四次山东矿业报告》,山东省档案馆,档案号:J102—03—0003—001。
    山东省政府建设厅编印:《第五次山东矿业报告》,山东省档案馆,档案号:J102—03—0002—001。
    《为从经建班毕业学员中选派为调查员及薪俸给省政府的呈》,山东省档案馆,档案号:J 102—09—0066—002。
    实业部国际贸易局编:《中国实业志·山东省》,实业部国际贸易局1934年版。
    陈真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三辑),三联书店1961年版。
    秦孝仪主编:《革命文献·第七十五辑:抗战前国家建设史料-实业方面》,中央文物供应社1978年版。
    秦孝仪主编:《革命文献·第七十一辑:抗战前国家建设史料-内政方面》,中央文物供应社1979年版。
    实业部中国经济年鉴编纂委员会:《中国经济年鉴》1,台北宗青图书出版公司1980年版。
    政协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辑》第80辑,中国文史出版社1982年版。
    政协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辑》第16辑,中国文史出版社1982年版。
    荣孟源、孙彩霞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上下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
    泰兴县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泰兴文史资料》第4辑,政协泰兴县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1987年版。
    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工商经济组:《回忆国民党政府资源委员会》,中国文史出版社1988年版。
    山东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山东工商经济史料集萃》(一、二、三辑),山东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经济科技委员会:《淄博经济史料》,中国文史出版社1990年版。
    山东省农机志编纂委员会编:《山东省农机志》,山东省新闻出版局1990年。
    山东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山东文史集萃·工商经济卷》,山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句容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句容县志》,江苏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浙江省绍兴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工作委员会编:《绍兴文史资料选集第15辑》,绍兴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1997年版。
    句容市土地志编纂委员会:《句容市土地志》,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张家港市政协等编:《纪念钱昌照专辑》,中国文史出版社1999年版。
    近代史资料编辑部编:《近代史资料总102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济南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20世纪济南文史资料文库》(经济卷),黄河出版社2004年版。
    李文海主编:《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人口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李文海主编:《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文教事业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李文海主编:《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城市劳工生活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李文海主编:《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社会保障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李文海主编:《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乡村社会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统计月报》、《统计月刊》、《统计季报》、《社会月刊》、《工商半月刊》、《上海市物价月报》、《实业统计》、《实业部公报》、《实业季刊》、《申报年鉴》、《中国年鉴》、《内政统计季刊》、《市政公报》、《社会科学杂志》、《地质汇报》、《地质论评》、《地质专报甲种》、《地质专报乙种》、《浙江潮》、《农村复兴委员会会报》、《农林新报》、《银行周报》、《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集刊》、《中国农村》、《申报》、《北平市市政公报》、《社会学界》、《大夏周报》、《东方杂志》、《国际贸易导报》、《乡村建设》、《农情报告》、《市政评论》、《广东省政府公报》、《广州市市政府市政公报》、《河南统计月报》、《铁道公报》、《政治成绩统计》、《四川经济月刊》、《安徽政务月刊》、《内政公报》、《江西省政府公报》、《河南省政府公报》、《广西省政府公报》、《福建省政府公报》、《湖南省政府公报》、《湖北省政府公报》、《云南省政府公报》、《河南省政府年刊》、《河南统计月报》、《江西统计月刊》、《上海市政府公报》、《市政 评论》、《日报索引》、《海军公报》、《建设周报》、《立法院公报》、《国民政府公报》、《经济部公报》、《国民政府行政院公报》、《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公报》、《资源委员会月刊》、《大公报》、《农商公报》、《湖南实业杂志》、《清华周刊》、《科学》、《独立评论》、《时代精神》、《服务月刊》、《社会科学》、《山东公报》、《山东省政府公报》、《山东民国日报》、《山东建设行政周报》、《山东工商公报》、《山东建设月刊》、《山东实业公报》、《山东民政公报》、《山东建设半月刊》、《济南市市政月刊》、《青岛市市政公报》、《汉市市政公报》、《新汉口》。
    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
    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五卷(1919.1-1921.11)》,中华书局1985年版。
    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六卷(1921.12-1922.12)》,中华书局1985年版。
    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九卷(1924.1-1924.3)》,中华书局1986年版。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1-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全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军事科学院:《邓小平军事文集》(共3册),军事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农商部总务厅统计科编:《历次农商统计表》,中华书局1913-1924年版。
    地质调查所编:《地质调查所沿革事略》,地质调查所1922年版。
    蔡毓骢著:《社会调查之原理及方法》,上海北新书局1928年版。
    孙宝生:《历城县乡土调查录》,历城县实业局1928年印行。
    冯锐著:《乡村社会调查大纲》,北平中华平民教育促进总会1929年版。
    杨开道著:《农村调查》,世界书局1930年出版。
    翁文灏著:《锥指集》,北平地质图书馆1930年版。
    工商部编:《全国工人生活及工业生产调查统计报告书:工会概况统计表(民国十九年)》,工商部1930年版。
    内政部统计司编:《民国十七年户口调查统计报告》,京华印书馆1931年版。
    施裕寿、刘心铨编著:《山东中兴煤矿工人调查》,社会调查所1932年版。
    金陵大学农业经济系编:《中华民国二十年水灾区域之经济调查》,金陵大学农学院1932年版。
    言心哲著:《社会调查大纲》,中华书局1933年版。
    樊弘著:《社会调查方法》,商务印书馆1933年版。
    李景汉著:《实地社会调查方法》,北平里云堂书店1933年版。
    李景汉著:《定县社会概况调查》,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1933年版。
    行政院农村复兴委员会编:《广西省农村调查》、《江苏省农村调查》、《陕西省农村调查》、《云南省农村调查》、《浙江省农村调查》,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
    陈长蘅主编:《统计论丛》,上海黎明书局1934年版。
    国防设计委员会:《句容县人口农业调查总报告》,国防设计委员会1934年版。
    孟广澎编:《调查乡村建设纪要》,湖北地方政务研究会1935年版。
    闻钧天:《中国保甲制度》,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
    国民政府主计处统计局编:《中国统计提要》,国民政府主计处统计局1935年版。
    内政部统计司编:《全国各县市土地人口调查》,内政部统计司1935年版。
    卜凯著,张履鸾译:《中国农家经济》,商务印书馆1936年出版。
    吴顾毓:《邹平实验县户口调查报告》,中华书局1937年版。
    章鸿钊:《中国地质学发展小史》,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
    刘大钧:《中国工业调查报告》(上中下三册),军事委员会、经济委员会参考资料1937年版。
    清华大学国情普查研究所:《云南呈贡县人口普查初步报告》,清华大学国情普查研究所1938年版。
    李四光:《中国地质学》,伦敦杜马.摩尔第公司1939年版。
    卫挺生、杨承后主编:《中国现行主计制度》,国立编译馆1941年版。
    中央地质调查所编:《中央地质调查所概况二十五周年纪念》,中央地质调查所1941年版。
    四川省选县户口普查委员会:《四川省选县户口普查方案》,1943年。
    云南环湖市县户籍示范实施委员会编:《云南省户籍示范工作报告》,国立清华大学国情普查研究所1943年版。
    杨钟健:《自然论略》,商务印书馆1944年版。
    巫宝三主编:《中国国民所得(1933年)》(上下册),中华书局1947年版。
    黄汲清等编:《丁文江先生地质调查报告》,经济部中央地质调查所1947年版。
    谭熙鸿主编:《十年来之中国经济》(中册),中华书局1948年版。
    孙本文著:《当代中国社会学》,胜利出版公司1948年版。
    李景汉著:《北京郊区乡村家庭生活调查札记》,北京三联书店1981年版。
    陈达:《现代中国人口》,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薛暮桥、冯和法编:《(中国农村)论文选》(上下册),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陈翰笙、冯和法、薛暮桥主编:《解放前的中国农村》(第三辑),中国展望出版社1989年版。
    陈长衡等编:《中国人口论》,上海书店1991年版。
    陈达著:《浪迹十年》,上海书店1991年版。
    许仕廉著:《中国人口问题》,上海书店1991年版。
    胡适著:《丁文江这个人》,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毛泽东:《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杨钟健:《杨钟健回忆录》,地质出版社1983年版。
    薛暮桥、冯和法主编:《<中国农村>论文选》,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陈翰笙:《解放前的地主与农民—华南农村危机的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孙克信、于良华等著:《毛泽东调查研究活动简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吕伟俊著:《韩复榘》,山东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Charlotte Furth,1970, Ting Wen—Chiang, Harvard East Assian Series42,夏绿蒂·弗思著,丁子霖、蒋毅昭、杨昭译:《丁文江—科学与中国新文化》,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年版。
    章鸿钊:《六六自述》,武汉地质学院出版社1987年版。
    何廉著,朱佑慈等译:《何廉回忆录》,中国文史出版社1988年版。
    尹赞勋:《往事漫忆》,海洋出版社1988年版。
    朱君毅著:《民国时期的政府统计工作》,中国统计出版社1988年版。
    黄汲清选,潘云唐编:《翁文灏选集》,冶金工业出版社1989年版。
    翁文灏:《翁文灏论经济建设》,团结出版社1989年版。
    祝慈寿主编:《中国近代工业史》,重庆出版社1989年版。
    朱玉湘著:《山东近代经济史述丛》,山东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黄汲清主编:《中国现代地质学家传》,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年版。
    王洪祯:《中国地质事业早期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郑友揆、程麟荪、张传洪著:《旧中国的资源委员会》,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年版。
    杨翠华:《阮维周先生访问记录》,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2年版。
    [美]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华民国史》(上、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张静如、卞杏英主编:《国民政府统治时期中国社会之变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李慧村、莫曰达主编:《中国统计史》,中国统计出版社1993年版。
    何光瑶主编:《统计调查理论方法与实务》,中国经济出版社1994年版。
    [美]柯美林著,陈谦平译:《蒋介石与纳粹德国》,中国青年出版社1994年版。
    吕伟俊主编:《民国山东史》,山东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陈尚平等编:《中国近代地震文献编要1900-1949》,地震出版社1995年版。
    王仰之著:《中国地质调查所史》,石油工业出版社1996年版。
    程裕淇、陈梦熊主编:《前地质调查所(1919-1950)的历史回顾-历史评述与主要贡献》,地质出版社1996年版。
    梁祖灵、张星华等编:《中国土地管理史》,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水延凯主编:《社会调查教程(修订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程裕淇、陈梦熊主编:《前地质调查所的历史回顾:历史评述与主要贡献》,地质出版社1996年版。
    李学通著:《书生从政-翁文灏》,兰州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吕伟俊:《韩复榘传》,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贾兰坡:《悠长的岁月》,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1997年版。
    中国地质科学院编:《黄汲清纪念文集》,地质出版社1998年版。
    华彬清主编:逄振镐、江奔东主编:《山东经济史》(近代卷),济南出版社1998年版。
    钱昌照:《钱昌照回忆录》,中国文史出版社1998年版。
    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南京社会科学志(上下册)》,方志出版社1998年版。
    张注洪、王晓秋主编:《国外中国近现代史研究述评》,中国文史出版社1999年版。
    梁启超著:《梁启超全集》,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
    翁文灏著,翁心钧等整理:《翁文灏诗集》,团结出版社1999年版。
    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中华书局2000年版。
    郑杭生、王万俊:《二十世纪中国的社会学本土化》,党建读物出版社2000年版。
    吴增基等主编:《现代社会调查方法》,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孙源正、任宝珍主编:《山东农业害虫天敌》,农业出版社2000年版。
    郭建民著:《章鸿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杨雅彬著:《近代中国社会学》(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郑杭生、李迎生著:《中国社会学史新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丁琴海:《科学巨匠》,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葛剑雄、侯杨方:《中国人口史》,第6卷(1910—1953),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吴承明著:《中国社会科学院学者文选:吴承明集》,中国社会出版社2002年版。
    吕伟俊等著:《山东区域现代化研究(1940-1949)》,齐鲁书社2002年版。
    莫曰达著:《中华民国统计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发布(http:www. stats.gov.cn/50znjn/t 20020617_22682.htm,)2002年6月17日。
    黄汲清主编:《丁文江选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阎明著:《一门学科与一个时代——社会学在中国》,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黄河水利委员会编:《民国黄河大事记》,黄河水力出版社2004年版。
    郭文魁著:《谢家荣与矿产探勘处:纪念谢家荣教授诞辰一百周年》,石油工业出版社2004年版。
    张蓉主编:《社会调查研究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李学通:《翁文灏年谱》,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姜义华、武克全主编:《二十世纪中国社会科学历史学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张九辰:《地质学与民国社会:1916-1950》,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薛毅著:《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谷小水著:《“少数人”的责任:丁文江的思想与实践》,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李学通:《幻灭的梦-翁文灏与中国早期工业化》,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胡适著:《丁文江的传记》,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莫曰达主编:《中国近代统计史》,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年版。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陈云论调查研究》,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周德民等主编:《社会调查原理与方法》,中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张彦、吴淑凤编著:《社会调查研究方法》,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张宪文主编:《中华民国史》,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黄兴涛、夏明方主编:《清末民国社会调查与现代社会科学的兴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范伟达、王竞、范冰编著:《中国社会调查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欧阳哲生编:《丁文江先生学行录》,中华书局2008年版。
    欧阳哲生主编:《丁文江文集》(全七卷),湖南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郭红娟著:《资源委员会经济管理研究—以抗战时期为核心的考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翁文灏著,李学通选编:《科学与工业化—翁文灏文存》,中华书局2009年版。
    欧阳哲生著:《科学与政治—丁文江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宋广波著:《丁文江年谱》,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济南师范学校:《王尽美遗著与研究文集》,中共党史出版社2009年版。
    翁文灏著,李学通、刘萍、翁心钧整理:《翁文灏日记》,中华书局2010年版。
    王万俊:《社会调查方法的研究与社会调查方法的应用—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方法的构成解析》,中国人民大学博士论文,2000年。
    卢勇:《国防设计委员会研究初探》,武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
    程德红:《翁文灏经济思想初探》,武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
    李章鹏:《现代社会调查在中国的兴起:1897-1937》,中国人民大学博士论文,2006年。
    牟永如:《清末社会调查研究》,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刘松:《前中央地质调查所区域地质调查史研究》,中国地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李景汉:《从定县人口总调查所发见之人口调查技术问题》,《社会科学》1936年第2卷第3期。
    黄钟:《评民国十七年我国全国人口调查的方法》,《统计月报》1933年第14期。
    赵承信:《社会调查与社区研究》,《社会学界》1936年第9卷。
    傅愫冬:《燕京大学社会学系三十年》,《社会学通讯》1982年4、5期(合刊)。
    王仰之:《旧中国的地质调查所》,《中国科技史杂志》1983年第3期。
    卢汉龙:《中国人调查中国社会的第一次尝试——关于沈家行的社会调查》,《社会》1985年第4期。
    吴太昌:《国民党政府资源委员会垄断活动述评》,《中国经济史研究》1986年第3期。
    王仰之:《翁文灏与地质调查所》,《大自然》1989年第2期。
    陶诚:《30年代前后的中国农村调查》,《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0年第3期。
    陈洪鹗:《中国当代地球物理学的开拓者—翁文灏》,《国际地震动态》1991年第11期。
    刘福寿:《资源委员会的性质及历史作用两面观》,《中国经济史研究》1993年第1期。
    王卫星:《国防设计委员会活动评述》,《学海》1994年第5期。
    刘云:《我国社会调查研究历史的回顾》,《新疆大学学报》(哲社版)1994年第22 卷第4期。
    严如平:《翁文灏生平概述》,《民国档案》1994年第3期。
    戚如高、周媛:《资源委员会的<三年计划>及其实施》,《民国档案》1996年第2期。
    米红、蒋正华:《民国人口统计调查和资料的研究与评价》,《人口研究》1996年第20卷20期。
    赣瑞:《苏区调查统计局旧址至今犹在》,《统计与信息》1997年第3期。
    王骏:《学者参政与现代思想库》,《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1997年第18卷第6期。
    韩明谟:《中国社会学调查研究方法和方法论发展的三个里程碑》,《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4期。
    米红、李树茁等人:《清末民初的两次户口人口调查》,《历史研究》1997年第1期。
    侯杨方:《宣统年间的人口调查-兼评米红等人论文及其他有关研究》,《历史研究》1998年第6期。
    曹兴穗:《民国时期农业调查资料的评价与利用》,《古今农业》1999年第3期。
    胡旭晟:《20世纪前期中国之民商事习惯调查及其意义》,《湘潭大学学报》(哲社版)1999年第2期。
    曹兴穗:《满铁的中国农村实态调查概述》,《中国经济史研究》1999年第4期。
    曹兴穗:《满铁资料的史料学价值》,《近代史研究》2000年第3期。
    侯建新:《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农村经济调查与研究述评》,《史学月刊》2000年第4期。
    吴建庸:《民国初期北京的社会调查》,《北京社会科学》2000年第1期。
    郑杭生、王万俊:《论社会学本土化的内涵及其目的》,《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年第1期。
    江海:《中国近代经济统计研究的新进展》,《中国经济史研究》2001年第1期。
    萧承勇:《民国惟一一次国土调查》,《民国春秋》2001年第3期。
    [日]久保亨:《关于民国时期工业生产总值的几个问题》,《历史研究》2001年第5期。
    黄耀春、彭道宾:《中央苏区调查统计工作的特点作用及对统计改革的启迪》,《统计研究》2001年第6期。
    甘月文:《论毛泽东调查研究的特点》,《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1年第6期。
    张泰山:《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前后中国农村经济调查与成果回顾》,《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
    盛邦跃:《对卜凯的中国农村社会调查的再认识》,《学海》2002年第2期。
    李学通:《民国最有科学成就的中央地质调查所》,《炎黄春秋》2002年第6期。
    王卫星:《资源委员会与中国抗战的经济准备》,《民国档案》2003年第4期。
    李学通:《地质调查所沿革诸问题考》,《中国科技史料》,2003年第24卷第4期。
    孙涛:《中国早期留日学生的社会调查实践》,《中国政治青年学报》2004年第4期。
    小田:《社群心态的解读—围绕1933年的浙江乡村调查而展开》,《社会科学》2004年第7期。
    陈锋:《清末民国年间日本对华调查报告中的财政与经济资料》,《近代史研究》2004年第3期。
    李巨澜:《二十世纪上半期日本在中国农村惯行调查述评》,《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年第4期。
    马敏、陆汉文:《民国时期政府统计工作与统计资料述论》,《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年第44卷第6期。
    马玉华:《试论民国政府对贵州少数民族的调查》,《贵州民族研究》2005年第2期。
    马玉华、万永林:《试论国民政府对云南少数民族的调查》,《思想战线》2005年第2期。
    马玉华:《20世纪上半叶民国政府对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的调查》,《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5年第1期。
    朱浒、赵丽:《燕大社会调查与中国早期社会学本土化实践》,《北京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
    李章鹏:《清末中国现代社会调查肇兴刍论》,《清史研究》2006年第2期。
    薛毅:《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研究述评》,《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22卷第1期。
    高海萍:《近十年来资源委员会研究综述》,《历史教学问题》2006年第3期。
    雷晓宇:《末世做官难风流-钱昌照、翁文灏和资源委员会》,《中国企业家》2006年第13期。
    李章鹏:《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陈翰笙农村调查的历史考察》,《河北学刊》2006年第2期。
    李学通:《中国抗战中的科技力量—以地质学为核心的评述》,《近代中国研究》,2006年3月14日,网址:http://jds.cass.cn/Item/3449.aspx.
    冯世勇:《钱昌照与资源委员会》,《炎黄春秋》2007年第11期。
    史志宏:《无锡、保定农村调查的历史及现存无、保资料概况》,《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7年第3期。
    阎明:《近代中国第一批社会调查》,《中国社会导刊》2007年第16期。
    夏明方:《清末民国社会调查与近代社会科学的兴起》,《中华读书报》2007年8月 1日。
    阎明:《近代中国社会调查的涓涓之水》,《中国社会导刊》2008年第4期。
    李金铮:《定县调查:中国农村社会调查的里程碑》,《社会学研究》2008年第2期。
    牟永如,许小青:《社会调查真开始于清末吗-以清末社会调查为中心探讨》,《甘肃社会科学》2008年第2期。
    郑清坡:《试论民国时期农村调查的兴起与发展》,《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3月第1期。
    郭红娟:《蒋介石与资源委员会》,《史学月刊》2008年第12期。
    刘松、陈宝国:《前中央地质调查所区域地质调查及其成果》,《中国地质教育》2008年第1期。
    郑清坡:《民国时期农村经济调查特点解析》,《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第25卷第4期。
    杨学新、庞琳:《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河北农村社会状况调查述评》,《河北学刊》2010年第30卷第4期。
    实业部中国经济年鉴编纂委员会编:《中国经济年鉴》1,宗青图书出版公司1980年版。
    高清海主编:《文史哲百科辞典》,吉林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麦克尔曼主编:《国际社会科学百科全书》,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中国大百科全书编委会:《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年版。
    北京图书馆编:《民国时期总书目(1911-1949):社会科学(总类部分)》,书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
    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1979年版增补本)》,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版。
    蔡鸿源主编:《民国法规集成》,黄山书社1999年版。
    王振中总主编,陈正平主编:《中国经济学百年经典(1900-1949)》(上),广东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
    Dajun Liu, China's industries and finance:being a series of studies in Chinese industrial & financial questions, The Chinese government bureau of economic information,1927.
    Harold S. Bucklin, A Social Survey of Sung-Ka-Hong,Shanghai:China Baptist Book Store,1924.
    V.K.Ting, "The Training of a Geologist for Working in China", Bulletin of the Geological of China,1924,3(1):9-11.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