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制度生成与实践失范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教育与社会中的每个人联系紧密,对社会与个人的影响至为深远。清末、民国时期的中学教育,因其居于初等教育与高等教育的中间阶段,在近代曾一度被当作是救国之利器,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在中学教育中居于主导地位的中学教师群体,在近代中国教育转型的过程中,其发展历程、内部构成、工作与生活状况等等,都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烙印,对近代中国社会也发挥着独特而重要的影响。本文力图在近代中国社会政治变迁、经济发展、社会变革等方面背景下,以民国时期中学教师管理制度为考察对象,通过对中学教师群体的发展历程、基本概况、经济待遇、日常活动及政府的管理等方面的考察,多角度、多方位展示民国时期中学教师的实际状况。
     鉴于对既有研究成果与资料的了解和分析,笔者对民国时期中学教师管理制度研究,按照教师入职管理——在职管理——离职管理的内在联系和逻辑顺序展开教师管理制度研究,全文研究按照总论——分论——余论的结构排列。在论文结构设计上时,突出研究的问题性,采用按问题列纲目,即采用以教师管理制度的五个方面作为五大研究问题的结构形式。同时,纲下各目则采用制度内容、实施情况与失范原因的顺序布置。各章节具体的教师管理制度按照历史演变的顺序进行安排,以体现历史与逻辑的统一性。
     本文力图以民国时期中学教师制度的形成过程为经,以主要的五项教师管理制度为纬,再现民国时期中学教师管理制度的发展轨迹和具体内容,展现不同教师管理制度的具体实施情况,力求客观揭示民国时期中学教师管理制度失范的原因,注重揭示不同时期不同内容不同要求的教师管理制度对当时教师队伍建设和教育的影响。按照新制度经济学中的制度变迁理论具体分析民国时期中学教师管理制度的生成特点,可以归结为“路径依赖”与“路径创新”两种途径并行、“自然演进”与“理性构建”两种力量兼具、“强制性制度变迁”与“诱致性制度变迁”两种模式共存。民国时期中学教师管理制度失范一是教师管理制度规范缺失;一是教师管理制度规范无效。论文剖析了民国时期中学教师管理制度失范的原因:缺乏一个强有力的政治权威体系、有限的教育经费难保专款专用、战乱不休冲击教育管理制度以及教育行政体制的内部紊乱导致了民国时期中学教师管理制度失范。
     本文以民国时期中学教师管理制度为研究对象,力图展示民国时期中学教师管理制度建设的曲折历程,从制度与实践等层面对民国时期中学教师管理制度进行勾勒与分析,以加深对近代教育发展的理解并为当前教师管理制度建设提供历史借鉴。据此,除导论部分外,笔者将整个论文分成七个部分进行论述。
     导论介绍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及概念界定、研究资料及文献说明、研究思路及论文框架等。明确民国时期中学教师管理制度主要由教师任用管理制度、教师资格审定检定制度、教师培训进修制度、教师薪给待遇制度、教师养老抚恤制度等构成。
     第一章介绍清末、民国时期中学教师基本概况,分别介绍了清末、民国时期中学教师社会来源、构成概况和任用管理三大内容。其中对于民国时期中学教师构成概况从学历结构、性别结构、年龄结构和教职员结构四个方面进行详细地阐述。由于论文后面二、三、四、五、六章从教师管理制度不同的内容范畴来具体阐述民国时期中学教师的任用管理,所以在第一章中对于民国时期中学教师任用管理采用引述和概论的方式。
     第二章介绍民国时期中学教师任用管理制度。一是论述了民国时期中学教师任职资格的有关法规、实施隋况和失范分析。二是论述了民国时期中学教师聘任制度的内容、实施情况和失范分析。
     第三章介绍民国时期中学教师审定检定制度。首先分析了民国时期建章立制完善中学教师检定制度的历史原因、主要法规及其突出特点;其次介绍了民国时期地方各省实施教师审定检定实况,主要列举了奉天、湖北、贵州、福建四省中学教员检定情况;最后客观分析了民国时期中学教师检定制度的历史局限性。
     第四章介绍民国时期中学教师培训进修制度。首先从历史角度分析了民国时期加强中学师资培训进修的必要性;其次阐述了民国时期中学教师培训制度的主要内容;最后重点介绍了民国时期中学师资培训进修的实施情况和取得的成效,客观分析了影响中学教师培训效果的原因。
     第五章介绍民国时期中学教师薪给待遇制度。一是从历史发展的顺序介绍了民国时期中学教师薪给制度演变情况;二是通过比较分析,剖析民国时期中学教师待遇实况;三是从政治、经济、教育等不同层面分析影响民国中学教师待遇的因素。
     第六章介绍民国时期中学教师养老抚恤制度。一是梳理了民国时期中学教师养老退休制度的逐步完善过程及其内容;二是梳理了民国时期中学教师抚恤制度条例的逐步完善过程及其内容;三是对民国时期中学教师退休抚恤制度实况进行了分析,一方面阐述了教师退休抚恤制度的具体实施情况,另一方面剖析了民国中学教师退休抚恤制度落实不到位的原因。
     余论按照新制度经济学中的制度变迁理论具体分析民国时期中学教师管理制度的生成特点,剖析了民国时期中学教师管理制度失范原因。提出当今社会需要通过健全教师管理制度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分别从健全教师管理制度的价值标准、主要内容和举措建议三个方面进行了总结性论述。
Education is closely related to each of us and thus has great impacts upon both the society and the individuals. As the bridge between elementary education and higher education, secondary education in Republic of China, with its teachers in the leading place, has once played a key role in saving the nation and made great contributions to Republic of China in its transformation, with the unique way of development, formation and actual operation. As far as the political changes, economic developments and social reforms are concerned, the dissertation with management institutions as a major clue, aims to present the situation of teachers including their progress, income, daily life, etc.
     Based on a thorough literature review, the research on management of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in Republic of China proceeds chronologically and logically from admission, employment and then retirement with a general-specific-general array in the whole dissertation in which relevant problems are highlighted. Accordingly, the item revolves around five problems, respectively covering contents of policies, operations and causes of failure. The management institution concerned in each chapter follow the line of evolution which unites both the historical order and the logical order.
     The dissertation is meant to trace chronologically the changes and contents of governmental institutions upon middle school teachers in Republic of China mainly from five aspects so as to present the actual operation of different systems and then objectively reveal the causes of certain failures. The emphasis is put on the variety of impacts of management institutions on team building and education with different contents and requirements in different periods. Institutional changes theory of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is employed to analyze the ways they take shape which can be reduced to path dependence and path innovation, natural evolution and reasonable construction, mandatory transformation and inductive transformation. The failure of management institution is due to either the lack or the inefficiency of norms, which originally result from the absence of a powerful and authoritative system. Thus, there is no guarantee for the education fee to be reasonably granted and the continual of wars lead to disorder of management institutions and administrative systems.
     With management institution of middle school teachers in Republic of China as the object, this dissertation is an effort to unfold the ups and downs in the development. The institutions in the whole period are mapped out and analyzed both theoretically and practically to provide a further understanding of education in modern times and shed lights on education at present. Therefore, in addition to the introduction, the dissertation is composed of seven parts.
     Introduction focuses on the causes of the topic, significance and methodology of this research. Relevant concepts are defined, literature review provided and overall outline of the paper presented. It is also pointed out that the management institution of middle school teachers in Republic of China basically consists of employment systems, qualification systems, training systems, salary and treatment systems as well as pension systems.
     Chapter1is a general survey of middle school teachers in Republic of China, including their social source, composition and employment polices. The introduction to its composition is detailed in terms of educational background, gender and age distribution and faculty make-up. Since the following five chapters have a specific focus on the individual contents of the management institution, this chapter merely serves as a premise and outline.
     Chapter2focuses on the management institution of employment. On one hand, qualifications for the teachers are discussed involving relevant rules, actual operation and cases of failure. On the other hand, employment institutions in that period are also illustrated from the above-mentioned aspects.
     Chapter3centers on the institution of examination, the historical forces of which are first of all analyzed with rules concerning and features outstanding. Afterwards, the practice of examination in different provinces is introduced with Fengtian, Hubei, Guizhou and Fujian as the typical examples. Finally, the historical limits in the institution of examination are objectively analyzed.
     Chapter4is concerned about the institution of training and further study. The necessity of training teachers in Republic of China is historically touched and then the contents are introduced. It is greatly emphasized how they are put into operation and what they finally achieve. Meanwhile, the leading factors which affect the operation are also discerned.
     Chapter5outlines the institution of salary and incomes. First,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the institutions is traced; second,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the teachers'income is verified; at last, the political, economic and educational factors which are influential are respectively discussed.
     Chapter6revolves around the institution of pension. After a systematic survey of how it gradually develops and what it actually covers, together with a survey of improvement in specific regulations, the focus is primarily on the operation and causes of failure in operation as well.
     The final part is a conclusion in which the failure of institution of management is further analyzed with features of make-up on the basis of institutional changes theory of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It is accordingly proposed with possible solutions that at present it is desirable to improve the management institution in terms of standard of values and major contents so as to make the teachers more competent.
引文
①罗炳之著:《罗炳之教育论著选》,江苏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282页。
    ①童润之:《从中等教育制度的变更说到中等学校师资的训练》,载《中华教育界》1935年第23卷第1期。
    ②华景芳:《论师道》,载《中华教育界》复刊1947年第1卷第10期。
    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集》,外文出版社1999年版,第147页。
    ①刘建:《中国近代教育行政体制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第8页。
    ①李晓倩:《新制度主义下我国高等教育制度变迁》,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第3页。
    ②卢现祥编:《西方新制度经济学》,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年版,第113页。
    ③李晓倩:《新制度主义下我国高等教育制度变迁》,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第6页。
    ④林杰:《制度分析与高等教育研究》,载《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
    ①[意]克罗齐著,田时纲译:《作为思想和行动的历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6页。
    ②[英]柯林武德著,何兆武等译《历史的观念》,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27页。
    ③『美1康芒斯著,《制度经济学》,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8l页。
    ④『美]约翰·罗尔斯著,何怀宏等译:《正义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50页。
    ⑤[美]塞缪尔.P.亨廷顿著,王冠华等译:《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12页。
    ①[美]道格拉斯·C·诺斯著,陈郁等译:《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95,225页。
    ②李江源:《教育制度:概念的厘定》,载《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年第1期。
    ③罗燕:《教育的新制度主义分析:一种教育社会学理论和实践》,载《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3年第6期。
    ④任中印选编:《夸美纽斯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1990年版,第243页。
    ⑤康永久著:《教育制度的生成与变革:新制度教育学纲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01—110页。
    ①康永久著:《教育制度的生成与变革:新制度教育学纲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10页。
    ②吴志宏主编:《新编教育管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96页。
    ③张耀源等主编: 《现代学校管理实物全书》,企业管理出版社1996年版,第448页。
    ④陈永明著:《教师教育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72页。
    ①林砺儒,程时煌:《中国之中等教育》,载《教育丛刊》1923年第4卷第2集。
    ①舒新城:《近代中国教育史告选存·序》,上海中华书局1936年版,第2页。
    ②载《安徽教育》1931年第2卷第12期,收入邰爽秋等合选《教育参考资料选辑》第七集,上海教育编译馆1935年版。
    ③载《光华大学半月刊》1935年第3卷第9、10期。
    ④收入庄俞等主编:《最近三十五年之中国教育》,上海商务印书馆1940年版。
    ⑤载《中等教育季刊》1941年第l卷第1期。
    ⑥载《中华教育界》复刊1947年第1卷第5期。
    ⑦载《学艺》1947年第17卷第9号。
    ⑧南钢:《民国时期义务教育师资培养与管理研究》,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⑨李彦荣:《中国近代中学的师资管理问题》,载《教学与管理》1998年第5期。
    ⑩阎广芬:《试论中国近代义务教育的师资培养》,载《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3年第1期。
    ①张立程:《西学东渐与晚清新式学堂教师群体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
    ②刘玉梅:《清末民初教师群体过渡性特征分析》,载《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张冬霞:《清末学堂师资研究》,天津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③曾崇碧:《20世纪30年代四川小学教师状况研究》,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
    ④常静:《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武汉中学教师研究(1927—1937)9,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⑤张明五:《经济独立与生活变迁——民国时期武汉教师薪俸及其生活状况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
    ⑥李柏林:《民国时期湖北中学教师群体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
    ⑦许妍:《1927-1937年间河南教师群体研究》,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①王文娟:《近代苏州女教师群体研究》,上海师范大学硕士论文学位2007年。
    ②谢长法主编:《中国中学教育史》,山西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③刘中猛:《晚清新学堂与中学堂历史教育研究》,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
    ④王伦信著:《清末民国时期中学教育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⑤卢红玲:《民国早期中学教育研究(1912—1927)》,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⑥冯丽:《清末中学教育研究》,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
    ⑦常长岭:《南京国民政府与中学教育现代化》,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邱锐:《中学生出路与国民政府教育改革(1930—1937)》,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①柏荣:《民国初期著名中学管理实践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
    ②刘华:《中国近代师范教育初探》,载《内蒙古师范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3期。
    ③慈鸿飞:《二三十年代教师、公务员工资及生活状况考》,载《近代史研究》1994年第3期。
    ④陈育红:《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小学教师的薪水及其生活状况》,载《民国档案》2004年第4期。
    ⑤吴琼:《民国时期教师薪俸的历史演变》,载《教育评论》1999年第6期。
    ⑥王印焕:《民国政府公教人员生活状况的演变》,载《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1月。
    ⑦曾崇碧、王勇:《20世纪30年代四川小学教师待遇状况》,载《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1月第4卷第l期。
    ①杨学功:《战时四川省小学教师生存境况的考察》,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②李彦荣:《民国时期上海教师的薪水及其生活状况》,载《民国档案》2003年1月。
    ③冯卫斌:《清末民国时期我国小学教师在职培训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年。
    ④宁静:《我国近代教师教育模式的历史变迁》,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
    ①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林砺儒教育文选》,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68页。林砺儒:《中国师范教育之检讨》,载《勃勤大学季刊》1936年1月第1卷第2期。
    ①鐻鑫圭、唐良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257页。
    ②鐻鑫圭、唐良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414页。
    ③朱有瓛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二辑上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512页。
    ①学部:《奏派调查直隶学务员报告书》,载《东方杂志》1907年12月第4卷第ll期。
    ②朱有瓛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二辑上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529页。
    ③吕达主编:《中国近代课程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189页。
    ①参考陆殿舆:《清末重庆府中学堂》,朱有珊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二辑上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538页。
    ②刘仲华主编:《北京教育史》,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76页。
    ①李喆:《中国高等师范教育体制变迁:论争、根源及启示》,载《聊城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年第6期。
    ①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林砺儒教育文选》,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68页。林砺儒:《中国师范教育之检讨》,载《勃勤大学季刊》1936年1月第1卷第2期。
    ②李抬:《中国高等师范教育体制变迁:论争、根源及启示》,载《聊城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年第6期。
    ③江苏教育出版社选编:《罗炳之教育论著选》,江苏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317页。
    ①郑西谷:《中学教师之弱点及其补救》,载《教育杂志》1935年第25卷第7号。
    ②廖人祥:《由各国师范教育谈到我国师范教育之改造》,载《中华教育界》1936年第24卷第9期。
    ③教育部:《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开明书店1934年版,第90页。
    ④阮真:《中学国文科的师资训练》,载《教育杂志》1935年第25卷第1号(师资训练专号)。
    ⑤江苏教育出版社选编:《罗炳之教育论著选》,江苏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316页。
    ⑥刘英杰主编:《中国教育大事典》,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809页。
    ⑦陆道坤:《近现代中国高等师范教育演进的逻辑》,载《学术交流》2008年第l期。
    ①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林砺儒教育文选》,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90页。林砺儒:《中国师范教育之检讨》,载《劫勤大学季刊》1936年1月第1卷第2期。
    ②宜昌市教育志编撰委员会:《宜昌市教育志》(1840—1986),1989年10月,第50页。
    ①盛朗西:《教师之专业的训练》,载《中华教育界》1923年第13卷第10期。
    ②璩鑫圭等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实业教育师范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789页。
    ①教育部:《教育法规汇编》,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十一辑,文海出版社1986年版,第199页。
    ②教育部:《教育法规汇编》,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十一辑,文海出版社1986年版,第233页。
    ③《恽代英日记》,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1年版,第424页。
    ④教育部普通教育司编:《全国中等教育统计》(22年度)表之部第82、83页。
    ⑤湖北省档案馆:LS10-5-56,《湖北省民国35年中等学校教师资格待遇统计报告表》。
    ⑥北京师大附中编:《中国名校丛书》《北京师大附中》,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27页。
    ①北京师大附中编:《中国名校丛书》《北京师大附中》,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27页。
    ②李延禧:《有关天门中学及我个人情况》,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北省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湖北文史集粹》(四),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35页。
    ③湖北省档案馆:LS10-2-62,《湖北省立二中教职员审查表》。
    ①北京师大附中编:《中国名校丛书》《北京师大附中》,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39页。
    ②宜昌市教育志编撰委员会:《宜昌市教育志》(1840--1986),1989年10月,第50页。
    ③《一九二二年秋季的江苏一中》,载《中等教育》1923年第2卷第1期。
    ①周先智主编:《龙泉中学校史》,湖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09页。
    ②湖北省档案馆:LS10-2-47,《湖北省立十一中教职员登记表》。
    ③湖北省档案馆:LS10-2-508,《省督学视察松滋县立中学报告》。
    ④华中师范大学档案馆:案卷号412,《民国25年中华大学教职工名册》。
    ⑤湖北省档案馆:LS10-2-62,《湖北省立二中教职员审查表》。
    ⑥北京师大附中编:《中国名校丛书》《北京师大附中》,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27页。
    ⑦湖北省档案馆:LS10-2-62,《湖北省立二中教职员审查表》。
    ⑧华中师范大学档案馆:案卷410、411、412号。
    ⑨湖北省档案馆:LS10-2-62,《湖北省立二中教职员审查表》。
    ①教育部编:《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开明书店乙编,教育法规,1934年第43页。
    ②《湖北省立中小学教员任用规则》,《湖北教育史志资料》,1988年第1、2期合刊第35页。
    ③周予同编:《中国现代教育史》,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4年版,第175页。
    ①李桂林、戚名秀、钱曼倩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普通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288--294页。
    ②天津市第三中学校史资料编辑委员会编著:《官立中学堂——天津市第三中学校史》(1901--2001),天津三中印刷厂2002年印刷,第15页。
    ③李桂林、戚名瑰、钱曼倩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普通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288页。
    ①梅汝莉主编:《中国教育管理史》,海潮出版社出版1995年版,第323页。
    ①廖世承:《我国中等学校教师的概况》,载《教育杂志》1925年第17卷第7号。
    ②《革命文献·抗战前教育概况与检讨》(第五十五辑),中央文物供应社1987年版,第18l页。
    ①刘金华:《关于初中教师群体合理结构的研究》,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1年,第15页。
    ①教育部编:《全国中等教育概况(民国十七年八月至十八年七月)》,中华书局1931年表之部第3页。
    ②郑西谷:《中学师资训练问题之研究》,载《教育杂志》1936年第7期。
    ①常静:《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武汉中学教师研究(1927—1937)-,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第2l页。
    ②湖北省档案馆:LSl0-2-727,《联中均县分校及省立八高教职员一览表》。
    ③王伦信著:《清末民国时期中学教育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27页。
    ①教育部编:《中华民国第三次教育统计图表》,沈云龙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三编》(第十辑)表之部第3页。
    ②教育部总务厅统计科编:《中华民国第五次教育统计图表》,表之部第5页。
    ③教育部编:《中华民国第一次教育年鉴》(丙编)之《学校统计概况》,开明书店1934年版,第16页。
    ④蔡锋:《民国时期高校女教师队伍的建设与发展》,载《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3年10月。
    ①郭瑞敏;《浅析民国时期妇女职业不发达的原因》,载《文史杂志》2002年第4期。
    ②雷良波著:《中国女子教育史》,湖北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285页。
    ③郑西谷:《中学师资训练问题之研究》,载《教育杂志》1936年第7期。
    ④湖北省档案馆:LSl0-2-508,《省督学视察松滋县立初中报告》。
    ⑤湖北省档案馆:LSl0-2-678,《湖北省立第七女高(恩施)》、《省立武昌一女中督学视察报告》。
    ⑥郑西谷:《中学师资训练问题之研究》,载《教育杂志》1936年第7期,第193页。
    ①刘金华:《关于初中教师群体合理结构的研究》,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1年,第6页。
    ①宁静:《我国近代教师教育模式的历史变迁》,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第5页。
    ②刘华:《中国近代师范教育及教师待遇初探》,载《内蒙古师大学报》1995年第3期。
    ③宁静:《我国近代教师教育模式的历史变迁》,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第15页。
    ④廖世承:《我国中等学校教师的概况》,载《教育杂志》1925年第17卷第7号。
    ①王伦信著:《清末民国时期中学教育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30页。
    ①国联教育考察团:《中国教育之改进》第40页。
    ①国联教育考察团:《中国教育之改进》第59页。
    ②高时良、黄仁贤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洋务运动时期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65页。
    ①《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
    ②李桂林、戚名秀、钱曼倩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普通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290页。
    ①李彦荣:《中国近代中学的师资管理问题》,载《教学与管理》1998年第5期。
    ①上海历史研究所教师运动史组编:《上海教师运动回忆录》,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40页。
    ②李彦荣;《中国近代中学的师资管理问题》,载《教学与管理》1998年第5期。
    ①廖世承:《我国中等学校教师的概况》,载《教育杂志》1925年7月第17卷第7期。
    ②教育部:《第二次中国教育年鉴》,商务印书馆1948年版,第366页。
    ③《奏定任用教员章程》,《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429页。
    ④《中学校令》,《教育部编纂处月刊》,1913年第2卷第2册法令,第7页。
    ⑤《市教育委员会考核各校教职员》,载《民国日报》(汉口)1927年8月4日第2张第3页。
    ①教育部编印:《现行教育法令汇编》,1930年4月,学校教育第33页。
    ②《湖北教育公报》,1928年第1卷第1期法规,第91页。
    ③《湖北省立中小学校长教职员任用暂行条例》,《湖北教育公报》,1928年第1卷第1期法规,第92页。
    ④湖北省教育厅编印:《湖北省政府教育厅现行规章》,1932年3月关于学校教育者第7页。
    ⑤湖北省教育厅编印:《湖北省政府教育厅现行规章》,1932年3月关于学校教育者第7页。
    ①教育部编:《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开明书店1934年版乙编教育法规,第43页。
    ②《湖北省立中小学教员任用规则》,《湖北教育史志资料》,1988年第l、2期合刊第35页。
    ③《云南省立中等学校组织暂行规程》、《云南省立中等学校教职员任免服务待遇暂行规程》,载《中华教育界》1932年第20卷第3期。
    ④《浙江省中等学校校长教员任免及待遇规程》,载《中华教育界》1932年第20卷第5期。
    ①《浙江省中等学校校长教员任免及待遇规程》,载《中华教育界》1932年第20卷第5期。
    ②《一九二二年秋季的江苏一中》,载《中等教育》1923年第2卷第1期。
    ③北京师大附中编:《中国名校丛书》《北京师大附中》,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27页。
    ①童润之:《从中等教育制度的变更说到中等学校师资的训练》,载《中华教育界》1932年第23卷第1期。
    ②庄志龄著:《学堂春秋》,上海文化出版社2007年版,第18页。
    ③潘之庚:《浙江二十年度教育统计概述》,载浙江教育行政周刊5卷6号。
    ④刘诚:《中学教职员服务状况的调查与研究》,载《教育论坛》1932年第2卷第12期。
    ⑤何清儒、郑文汉:《大中小学教师的人事研究》,载《教育与职业》1934年第152期。
    ①廖世承:《抗战十年来中国的师范教育》,载《中华教育界》1947年复刊第l卷第1期。
    ①许恪士:《现在中学教师之缺点及其补救之方法》,载《教育杂志》1935年7月第25卷第7号。
    ②陆殿扬:《中学英语科师资训练》,载《教育杂志》1935年第25卷第7号。
    ③陆殿扬:《中学英语科师资训练》,载《教育杂志》1935年第25卷第7号。
    ①张士一:《中学英语师资训练问题》,载《教育杂志》1935年第25卷第8号。
    ②《革命文献·抗战前教育概况与检讨》(第五十五辑),中央文物供应社1987年版,第181页。
    ③宋震寰:《山西乡村教育概况之调查》,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新农村》第13、14期,1934年7月15日。
    ④朱有璩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三辑上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431页。
    ⑤朱有辙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三辑上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412页。
    ①朱有璩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三辑上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433页。
    ②陈东原:《师范教育的质与量》,载《教育通讯》复刊1948年第3卷第3期。
    ③陈东原:《师范教育的质与量》,载《教育通讯》复刊1948年第3卷第3期。
    ④韩明谟:《社会学概论》,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64页。
    ①湖北省档案馆:LSl0-2-78,《湖北省立高级中学教职员审查表》、LS10-2.117《湖北省立高级中学教职员调查表》。
    ②湖北省档案馆:LS10-2-727,《联中均县分校及省立第八高中教职员表》。
    ③湖北省档案馆:LS10-2-649,《省立第四高中教职员表》。
    ④湖北省档案馆:LS10-2-678,《省立武昌第一女中教职员表》。
    ⑤《湖北教育行政周刊》,1928年第26期附录第27页。
    ⑥湖北省档案馆:LS10-2-78,《湖北省立高中教职员审查表》。
    ⑦湖北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湖北省志人物志稿》(第二卷),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年8月初版,第812页。
    ⑧教育部中等教育司长章益在师范教育座谈会上作关于师范教育状况与今后改进意见的报告(1942年4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三编教育(一)》,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645页。
    ⑨教育部次长顾毓瑰在师范教育座谈会上关于增加师范生来源与改进训练办法等问题的报告(1942年4月1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三编教育(一)》,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643页。
    ①福建省教育厅关于实施国民教育第二期工作概况的报告书(1943年1月一1945年12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三编教育(一)》,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542页。
    ②教育部中等教育司长章益在师范教育座谈会上作关于师范教育状况与今后改进意见的报告(1942年4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三编教育(一)》,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645页。
    ③周先智:《龙泉中学校史》,湖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81页。
    ④周先智:《龙泉中学校史》,湖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92页。
    ⑤《教育法令汇编》第四辑。
    ①廖人祥:《由各国师范教育谈到我国师范教育之改造》,载《中华教育界》1936年第24卷第9期。
    ②《分派毕业学生服务办法案》,1918年4月,《高师会议》第4页。
    ③《国内教育新闻》:载《中华教育界》1924年第14卷第9期。
    ④《中学校令施行细则》,《教育部编纂处月刊》1913年第2卷第2册法令,第15页。
    ⑤教育部编印:《现行教育法令汇编》(学校教育)1930年4月,第33页。
    ①湖北省教育厅编印:《湖北省政府教育厅现行规章》,1932年3月关于学校教育者第10页。
    ②教育部编:《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开明书店1934年版,乙编教育法规第34页。
    ③教育部编:《第二次中国教育年鉴》,商务印书馆1948年版,第367页。
    ④教育部编:《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开明书店1934年版,乙编教育法规第42页。
    ①《湖北省立中小学教员任用规则》,载《湖北教育史志资料》1988年第1、2期合刊。
    ①《浙江省中等学校校长教员任免及待遇规程》,载《中华教育界》1932年第20卷第5期。
    ③《湖北省立中等学校教职员任免及待遇暂行条例》,《湖北教育公报》1928年第1卷第1期法规,第97、98页。
    ①湖北省教育厅编印:《湖北省政府教育厅现行规章》1932年3月,关于学校教育者,第11页。
    ②教育部编:《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开明书店1934年版乙编教育法规,第43页。
    ③《云南省立中等学校组织暂行规程》和《云南省立中等学校教职员任免服务待遇暂行规程》,载《中华教育界》1932年第20卷第3期。
    ④《浙江省中等学校校长教员任免及待遇规程》,载《中华教育界》1932年第20卷第5期。
    ①汪丞:《中国近代小学教师任用制度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第61页。
    ②罗廷光著:《教育行政》(上册),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269页。
    ③吴福元:《中小学师资训练问题》,载《中华教育界》1936年第24卷第7期。
    ④罗廷光著:《教育行政》(上册),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269页。
    ⑤罗廷光著:《教育行政》(上册),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269页。
    ⑥沈子善、水心合编:《国民教育》,独立出版社印行1942年版,第68页。
    ①吴自强:《中学教育上的三个问题》,载《教育杂志》1937年第27卷第1号。
    ①《切实保障教师生活!》,载《中华教育界》复刊1947年第1卷第8期。
    ②《批兰台中学校详请饬委张中钦为理化数学教员由》,载《湖北教育公报》,1916年第5期批示,第4页。
    ①北京师大附中编:《中国名校丛书》《北京师大附中》,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50页。
    ②湖北省档案馆:LS 10--846,《湖北省督学呈请奖惩各中学教员》。
    ③湖北省档案馆:LS 10.1.1373,《湖北省立各校馆教职员养老恤金及退休的报告、函》。
    ④《学校教员宜专任案》,1915年4月陈教育部,《一届联会》第2l页。
    ⑤《学校教员宜专任案》,1915年4月陈教育部,《一届联会》第21页。
    ①查良钊:《改定中等学校教员职责及待遇案》,1928年5月,《全国教育会议报告》乙编,第163页。
    ②经亨颐:《教师专任问题》,载《教育丛刊》1922年3月第3卷第1期。
    ③《官吏不得兼充学校校长及限制兼任教员办法》,1915年11月18日,呈准。《教规汇编》,第120页。
    ④《学校主要科目教员不得兼任文》,训令第61号,1917年2月6目,《教令选》(上),第122页。
    ⑤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教育(一)》,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435页。
    ⑥湖北省档案馆,LS10—1—210。专任教员的薪给是与其教学时数挂钩的。
    ⑦湖北省博物馆,LS10—2—372—1。后经查证张任民一女中5小时,而非8小时,并未停职改聘。
    ⑧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教育(一)》,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435页。
    ①湖北省档案馆,LS10—2—372,LS10—2—117,LS10—2—185,LS10—2—187,LS10—2—208。
    ②湖北省档案馆,LS10—1—210。
    ③湖北省档案馆,LS10—2—372。
    ①湖北省档案馆,LS10—2—86。
    ②湖北省档案馆,LS10—2—86。
    ③湖北省档案馆,LS10—2—185。
    ④《切实保障教师生活!》,载《中华教育界》复刊1947年第1卷第8期。
    ①王郁之:《旧湖北教育界的明争暗斗》,政协武汉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武汉文史资料》1983年,第2辑。
    ②廖人祥:《由各国师范教育谈到我国师范教育之改造》,载《中华教育界》1937年第24卷第9期。
    ③舒新城著:《民国十四年中国教育指南》,商务印书馆发行,第17页。
    ④经亨颐:《教师专任问题》,载《教育丛刊》1922年3月第3卷第1期。
    ⑤陈兼善:《聘约》,载《教育杂志》第16卷第11号。
    ①邬予先:《湖北中等教育现状及其问题》,载《湖北教育月刊》1934年第3卷,第20页。
    ②王郁之:《旧湖北教育界的明争暗斗》,《武汉文史资料》,1983年第2辑,第109页。
    ③《教育部代电》(民国36年7月7日)、《龚慕兰来函》(民国36年6月27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馆藏档案:全宗号5,案卷号7965,第29---34页。
    ④贺金林著:《抗张胜利后国民政府教育复员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261页。
    ①引文来自吴自强:《中学教育之改革》,载《教育通讯》复刊1948年第3卷第lI期。
    ②程时煃:《厉行中学教师检定制度以重师资案》,1939年3月,《三次报告》第164页。
    ③司马融:《略谈我国现行高级师范制度》,载《教育通讯》复刊1948年第3卷第3期。
    ①司马融:《略谈我国现行高级师范制度》,载《教育通讯》复刊1948年第3卷第3期。
    ②程时烽:《厉行中学教师检定制度以重师资案》,1939年3月,《三次报告》第165页。
    ③程宗潮:《师范学校的训育问题》,载《中华教育界》第50卷第ll期。
    ④江学乾:《十年来中等学校服务之体验》,载《教育杂志》第30卷第12号。
    ①廖人祥:《由各国师范教育谈到我国师范教育之改造》,载《中华教育界》1936年第24卷第9期。
    ②罗廷光著:《教育行政》(上册),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278页。
    ①郑西谷:《中学校长与教职员》,载《中华教育界》第19卷第8期。
    ②郑西谷:《中学校长与教职员》,载《中华教育界》第19卷第8期。
    ①学部奏检定初级师范中学教员及优待教员章程折(并单),宣统元年十二月十九日(1911年1月19日)。
    ②教育部编:《第二次中国教育年鉴》,商务印书馆1948年版,第366页。
    ③《中学校令》,《教育部编纂处月刊》,1913年第2卷第2册法令第7页。
    ④教育部编:《教育法令汇编》第一辑,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184页。
    ①教育部编:《教育法令汇编》第一辑,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186—189页。
    ②李彦荣:《中国近代中学的师资管理问题》,载《教学与管理》1998年第5期。
    ③教育部:《第二次中国教育年鉴》,商务印书馆1948年版,第368页。
    ①教育部:《第二次中国教育年鉴》,商务印书馆1948年版,第367页。
    ②李柏林:《民国时期湖北中学教师群体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第145页。
    ①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教育(二),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1071—1073页。
    ②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教育(二),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1076—1079页。
    ①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教育(二),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1079—1082页。
    ②教育部编:《教育法令汇编》第一辑,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192—194页。
    ①郭建平:《奉系教育》,辽海出版社2000年版,第133页。
    ②郭建平:《奉系教育》,辽海出版社2000年版,第143页。
    ①《湖北中小学教师党义研究所通告》,载《汉口民国日报》1927年1月16日第l张第l页。
    ②《教育委员会第-次会议》,载《汉口民国日报》1927年8月19日第1张第2页。
    ①《令省市立各中小学校延聘本厅审查合格之教职员由》,《湖北教育公报》1928年第1卷第l期公牍,第159页。
    ②湖北省档案馆:L810-I-220,《湖北中学小学教员检定审查的往来文书》。
    ③根据《武汉日报》1936年8月1日、19日所公布之两批检定合格人数统计。
    ④《检定中等学校教员》,《武汉日报》1936年9月16日第2张第4版。
    ⑤此数据根据《武汉日报》1937年3月31日第2张第4版、《湖北教育行政周刊》1937年第l卷第4期第16页,1937年第1卷第20期第20页、1938年第1卷第28期第19—21页统计得出。
    ⑥熊楚洪:《宜昌沦陷时的教育事略》,政协宜昌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宜昌文史资料》1985年第4辑。
    ①熊贤君主编:《湖北教育史》(上卷),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440页。
    ②黔教育厅:《贵州省教育概况》,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一月。
    ③见《教育杂志》1939年第29卷第12号,第55页。
    ④司马融:《略谈我国现行高级师范制度》,载《教育通讯》复刊1948年第3卷第3期。
    ①罗廷光著:《教育行政》(上册),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281页。
    ②吴自强:《中学教育上的三个问题》,载《教育杂志》1937年第27卷第1号。
    ①罗廷光著:《教育行政》(上册),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281页。
    ②廖世承:《我国中学教师的概况》,载《教育杂志》1925年第17卷第7期。
    ③吴自强:《中学教育上的三个问题》,载《教育杂志》1937年第27卷第1号。
    ④吴自强:《中学教育上的三个问题》,载《教育杂志》1937年第27卷第1号。
    ⑤Cubberley, E. P., State School Administration, Chap. ⅩⅩⅢ, pp.636-638.罗廷光著:《教育行政》(上册),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281页。
    ①上海历史研究所教师运动史组编:《上海教师运动回忆录》,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40页。
    ①毛礼锐、沈灌群主编:《中国教育通史》第五卷,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292页。
    ②湖北省档案馆:LS10-5-18,《湖北省中等学校教职员任用审查办法》。
    ③湖北省档案馆:LS10-1-222,《教育部发中学小学检定规程》。
    ④湖北省档案馆:LS10-1-222,《教育部发中学小学检定规程》。
    ①夏丐尊:《近事杂感》,见《夏丐尊文集》第1卷,浙江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第348页。
    ②张燕镜主编:《师范教育学》,福建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374页。
    ③廖世承:《我国中等学校教师的概况》,载《教育杂志》1925年7月第17卷第7期。
    ④教育部:《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开明书店1934年版,第90页。
    ⑤阮真:《中学国文科的师资训练》,载《教育杂志》1935年第25卷第l号(师资训练专号)。
    ①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林砺儒教育文选》,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4年3月出版,第78页。林砺儒:《中国师范教育之检讨》,《黝勤大学季刊》,1936年1月第1卷第2期。
    ②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林砺儒教育文选》,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88页。林砺儒:《中国师范教育之检讨》,《勃勤大学季刊》,1936年1月第1卷第2期。
    ③杨亮功:《对于训练中等学校教师之一个建议》,载《教育杂志》1935年7月第25卷第7号。
    ①廖人祥:《由各国师范教育谈到我国师范教育之改造》,载《中华教育界》1936年第24卷第9期。
    ②汪通祺:《教师之魂与魄》,载《中等教育季刊》1941年第2卷第3期。
    ③廖人祥:《由各国师范教育谈到我国师范教育之改造》,载《中华教育界》1936年第24卷第9期。
    ④汪通祺:《教师之魂与魄》,载《中等教育季刊》1941年第2卷第3期。
    ⑤《新学制与师范教育》,《陶行知全集》(一),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第215页。
    ⑥《新学制与师范教育》,《陶行知全集》(一),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第216页。
    ⑦《罗炳之教育论著选》选编组编:《罗炳之教育论著选》,江苏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316页。
    ①吴福元:《中小学师资训练问题》,载《中华教育界》1936年第24卷第7期。
    ②李清悚:《由中学师资谈到大学教育学院今后的方针》,载《中华教育界》1934年第23卷5期。
    ③许恪士:《现在中学教师之缺点及其补救之方法》,载《教育杂志》1935年第25卷第7期。
    ④《新学制与师范教育》,《陶行知全集》(一),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第219页
    ①郭肇余:《改进湖北中等学校的几点意见》,载《湖北教育月刊》1934年第3卷第26页。
    ②吴自强:《中学教育上的三个问题》,载《教育杂志》1937年第27卷第1号。
    ③林砺儒:《中国师范教育之检讨》,载《劾勤大学季刊》1936年1月第1卷第2期。
    ④郑西谷:《中学教师之弱点及其补救》,载《教育杂志》1935年第25卷第7号。
    ⑤郑西谷:《中学教师之弱点及其补救》,载《教育杂志》1935年第25卷第7号。
    ①许恪士:《现在中学教师之缺点及其补救之方法》,载《教育杂志》1935年7月第25卷第7号。
    ②罗廷光著:《教育行政》(上册),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293页。
    ③吴自强:《中学教育上的三个问题》,载《教育杂志》1937年第27卷第l号。
    ④郭肇余:《改进湖北中等学校的几点意见》,《载湖北教育月刊》1934年第3卷,第26页。
    ⑤分别见杨亮功:《对于训练中等学校教师之一个建议》,载《教育杂志》1935年7月第25卷第7号;郑 西谷:《中学教师之弱点及其补救》,载《教育杂志》1935年7月第25卷第7号,第167页;陈礼江:《良师救国》,载《教育通讯》1938年6月第11期。
    ①金海观:《金海观教育文选》,浙江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117—128页。
    ②《中等教育会提案处理一览表》,载《教育通讯》1940年第3卷第33期。
    ③《罗炳之教育论著选》选编组编:《罗炳之教育论著选》,江苏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316页。
    ④《罗炳之教育论著选》选编组编:《罗炳之教育论著选》,江苏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317页。
    ①《师范学院辅导中等教育方法》,教育部第27360号部令公布,1940年7月21日《教育法令》第188页。
    ②《教育部设置师范学院初级部办法》,教育部部令公布,1941年8月6日《教育法令》第189页。
    ③《修正师范学院规程》,教育部第33060号部令公布,1942年8月17日第37412号部令修正,1946年12月9日。
    ①《师范学院附设中等学校教员进修班办法》,教育部第85167号训令颁发,1944年2月21日,《教育法令》第238—237页。
    ①谢长法主编:《中国中学教育史》,山西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199页。
    ②《湖北省教育机关人员研究学术奖励金规则》,载《湖北教育史志资料》1988年第4期,第25页。
    ③《教厅奖励研究学术优良著作》,载《武汉日报》1935年12月8日第2张第4版。
    ④教育部编:《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开明书店1934年5月乙编,第43页。
    ①湖北省档案馆:LS10-2-372,《湖北省立第一女中学教职员审查表》。
    ②《教育部奖励中等学校教员休假进修办法》,教育部第46929号训令颁发,1942年n月17日。教育部编:《教育法令》,中华书局1947年版,第235页。
    ③湖北省档案馆:LS10-1-228,《湖北省各中等学校教职员奖助金请办法、名册及履历表》。
    ①《国立各级边疆学校教员服务奖励办法》,教育部第16914部部令公布,1946年3月23日。
    ②贺金林著:《抗张胜利后国民政府教育复员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230页。
    ①《教育部代电》(民国36年6月14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馆藏档案,全宗号5,案卷号12352。
    ②《教育部边教师资讲习会组织规程》,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馆藏档案:全宗号5,案卷号12352。
    ③贺金林著:《抗张胜利后国民政府教育复员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230页。
    ④《教育部筹设各级各种师资训练机关计划》,《湖北教育厅公报》1930年第l卷第2期计划第12、13页。
    ⑤杨亮功:《对于训练中等学校教师之一个建议》,载《教育杂志》1935年7月第25卷第7号。
    ①湖北省教育厅编审委员会:《本省中学理科教员暑期讲习会会务纪要》,《湖北教育月刊》1934年lO月30日,第123—125页。
    ①《理科讲习会核算会员成绩》,载《武汉日报》1934年8月14日第2张第4版。
    ②《鄂省中学教师理科讲习会闭会》,载《武汉日报》1934年8月11日第2张第4版。
    ③《鄂省中学教师理科讲习会闭会》,载《武汉日报》1934年8月11日第2张第4版。
    ①陈学恂主编:《中国教育史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330页。
    ②《鄂省举办中等学校教员暑期讲习会》,载《教育通讯》第12期,第10页。
    ③《湖北省教育厅训令》,《湖北教育行政周刊》,1928年第6期附录第28、29页。
    ④萧继宗主编:《革命文献·新生活运动史料》(第六十八辑).中央文物供应社1975年版,第l页。
    ①《贵州中学教师暑期讲习会开幕》,载《教育通讯》第21期,第13页。
    ②湖北省档案馆,LS10—2—976。
    ③湖北省档案馆,LS10—2—976。
    ④王鸿宾、向南、孙孝恩主编:《东北教育通史》,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1992年版,第650页。
    ①《教部举办第二期侨教师资讲习会》,载《教育通讯》复刊1948年第3卷第6期。
    ②程其保:《世界教育趋势和我们应有的努力》,载《湖北教育月刊》1934年第1卷第6期专载,第13页。
    ③《教厅通令各中学组织学科研究会》,载《武汉日报》1934年9月19日第2张,第4版。
    ①高践四:《中等学校训导问题具体研究的初步》,载《教育通讯》1940年第3卷第49期。
    ②杨荫洌、桧伯璞:《近年来音乐教育》,载《教育通讯》复刊1948年第3卷第9期。
    ①西南联合大学北京校友会编:《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420页。
    ①钱希乃:《中等学校教职员之进修与研究》,载《浙江教育行政周刊》1941年第5卷第25号。
    ②钱希乃:《中等学校教职员之进修与研究》,载《浙江教育行政周刊》1941年第5卷第25号。
    ③1934年7月《上海申报》教育新闻。
    ④童润之:《从中等教育制度的变更说到中等学校师资的训练》,载《中华教育界》1932年第23卷第l期。
    ⑤《中学行政的几个教员问题》,载《浙江教育行政周刊》第6卷第16期。
    ①钱希乃:《中等学校教职员之进修与研究》,载《浙江教育行政周刊》1941年第5卷第25号。
    ②王郁之:《旧湖北教育界的明争暗斗》,载《武汉文史资料》1983年第2辑,第109页。
    ③湖北省档案馆:LSIO一5—411(2),《私立武昌荆南中学教职员生一览表》。
    ④《改进湖北教育之计划》,《湖北教育公报》1928年第1卷第1期专载,第45页。
    ⑤《湖北省立中等学校教职员任免及待遇暂行规程》,《湖北教育公报》1928年第l卷第l期法规,第97页。
    ⑥湖北省档案馆:LSIO一5—1378《湖北省督学视察第八中学视察报告》。
    ⑦湖北省档案馆:LSIO一卜599《湖北省视察督学报告各中学概况表》。
    ⑧湖北省档案馆:LSIO一卜599《湖北省视察督学报告各中学概况表》。
    ①廖世承:《我国中等学校教师的概况》,载《教育杂志》1925年第17卷第7期。
    ①湖北省档案馆,LS10—2—976。
    ②湖北省档案馆,LS10—2—976。
    ③湖北省档案馆,LS10—2—976。
    ①常静:《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武汉中学教师研究(1927—1937)》,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第51页—54页。
    ②江学乾:《十年来中等学校服务之体验》,载《教育杂志》1940年第30卷第12号。
    ③朱凤豪:《中等学校算学师资训练问题》,载《教育杂志》1935年第25卷第7号。
    ④王克仁:《教师课外的时间》,载《中华教育界》1921年第10卷第7期。
    ①赵廷为:《中学师资训练问题》,载《中华教育界》1936年第24卷第6期。
    ②谢长法主编:《中国中学教育史》,山西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148页。
    ①夏承枫著:《现代教育行政》,中华书局印行1932年版,第90页。
    ②教育部年鉴编篡委员会:《第三次中国教育年鉴》,第四编中学教育,正中书局1947年版,第214页。
    ③教育部:《教育法规汇编》,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十一辑,文海出版社1986年版,第183页。
    ④教育部:《第二次中国教育年鉴(第四编)》(中学教育),商务印书馆1948年版,第370页。
    ①朱友珊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三辑(上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497页。
    ②《广东教员薪俸等级之规定》,载《教育杂志》1922年第14卷第8号。
    ③陈明远著:《文化人的经济生活》,文汇出版社2005年版,第141页。
    ④教育部:《第二次中国教育年鉴(第四编)》(中学教育),商务印书馆1948年版,第370页。
    ①盛朗西:《英俄德法美曰中七国的中学教育》,载《教育杂志》1925年第17卷第lO期《世界教育新潮》栏,第16页。
    ②盛朗西:《英俄德法美日中七国的中学教育》,载《教育杂志》1925年第17卷第10期《世界教育新潮》栏,第16页。
    ③查良钊:《改定中等学校教员职责及待遇案》,1928年5月,《全国教育会议报告》乙编第362页。
    ④《中等学校职员服务及待遇办法大纲(附训令)》,教育部第9087号训令,1932年11月4日,《教令汇编》第363页。
    ⑤《中等学校职员服务及待遇办法大纲(附训令)》,教育部第9087号训令,1932年11月4曰,《教令汇编》第364页。
    ①江西省政府教育厅编印:《中等教育法令汇编》1940年1月,第201页。
    ②江西省政府教育厅编印:《中等教育法令汇编》1940年1月,第201页。
    ③江西省政府教育厅编印:《中等教育法令汇编》1940年1月,第202页。
    ④江西省政府教育厅编印:《中等教育法令汇编》1940年1月,第201页。
    ⑤上海市教育局编:《上海市教育统计(1932--1933年)》,第72页。
    ⑥江西省政府教育厅编印:《中等教育法令汇编》1940年1月,第438页。
    ①罗廷光著:《教育行政》(上册),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288页。《福建教育通讯》第4卷第2期。
    ②罗廷光著:《教育行政》(上册),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年出版,第288页。据云南省教育厅:《云南省教育概览》(1938年度)。
    ③教育部编:《第二次中国教育年鉴》(第四编)(中学教育),商务印书馆1948年版,第370页。
    ④教育部编:《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丙编(学校教育概况),开明书店1934年版,第199页。
    ⑤教育部编:《第二次中国教育年鉴》(第四编)(中学教育),商务印书馆1948年版,第370页。
    ①教育部编:《第二次中国教育年鉴》(第四编)(中学教育),商务印书馆1948年出版,第370页。
    ②《非常时期改善教职员生活办法》,载《教育部公报》1941年10月第30卷第19、20期合刊,第3—4页。
    ③教育部编:《教育法令》,中华书局1947年出版。
    ④教育部编:《第二次中国教育年鉴》(第四编)(中学教育),商务印书馆1948年版,第370页。
    ⑤教育部编:《第二次中国教育年鉴》(第四编)(中学教育),商务印书馆1948年版,第370页。
    ①《国立中学及国立师范学校职教员年功加薪办法》:载《教育部公报》1943年2月第15卷第2期,第13-15页。
    ①教育部编:《第二次中国教育年鉴》(第四编)(中学教育),商务印书馆1948年版,第370页。
    ②《员生膳食代金与学生公费》:节选自《教育工作报告》:载《教育部公报》1946年7月第18卷第7期,第27页。
    ①《国立中等学校教职员支薪说明》:载《教育部公报》1946年7月第15卷第10期,第18—20页。
    ①教育部编:《第二次中国教育年鉴》(第四编)(中学教育),商务印书馆1948年版,第370页。
    ②上海市教育局中学教育处:《中学教育概况》1948年7月,第45页。
    ③湖北省档案馆:LS10.1.1692《民国36年度公教人员待遇调整标准》。
    ①湖北省档案馆:LS10.1.1692《民国36年度公教人员待遇调整标准》。
    ②湖北省档案馆:LS10.1.1692《民国36年度公教人员待遇调整标准》。
    ③《国立中等以上学校教职员兼课钟点费支给办法》:载《教育通讯》复刊1948年9月第6卷第4期。
    ①张明武:《经济独立与生活变迁——民国时期武汉教师薪俸及生活状况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第30页。
    ②陶孟和:《北平生活费之分析》,商务印书馆1930年版,见李小慰:《1912年-1937年北京居民的工资收入与生活状况》,《史学月刊》2007年第4期。
    ③湖北省档案馆,LSl0--2--413。
    ④江问渔:《师资问题——关于普通中学的-部分》,载《教育杂志》1935年7月第25卷第7号。
    ①赵轶尘:《教师的生活问题》,载《教育杂志》1927年第19卷第4号。
    ②丁庆生:《物价飞涨与教师改业问题之探讨》,载《教育杂志》1940年第30卷第12号。
    ①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厦门大学合编:《杨贤江教育文选》,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299页。
    ①王鸿宾、向南、孙孝恩主编:《东北教育通史》,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1992年版,第670页。
    ①郑西谷:《中学师资训练问题之研究》,载《教育杂志》1936年第26卷第7号。
    ②郭楠:《中小学教职员待遇之调查与研究》,载《教育杂志》1930年第23卷第1号。
    ③郭楠:《中小学教职员待遇之调查与研究》,载《教育杂志》1930年第23卷第1号。
    ①李彦荣:《民国时期上海教师的薪水及其生活状况》,载《民国档案》2003年第1期。
    ②慈鸿飞:《二三十年代教师、公务员工资及生活状况考》,载《近代史研究》1994年第3期。
    ③《广东教员薪俸等级之规定》,载《教育杂志》1922年第14卷第8号。
    ④陈明远著:《文化人与钱》,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第178页。
    ⑤邓云乡著:《文化古城旧事》,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240页。
    ①张钟元:《小学教师生活调查》,载《教育杂志》1935年第25卷第7号。
    ②教育部编:《教育法令》,中华书局1947年版,第234页。
    ③张仲礼主编:《近代上海城市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746页。
    ④《四川小学教育之检讨》,《四川教育评论》第2期,第33页。
    ⑤《给小学教师一复强心剂》,载《教育谈》1937年第5期。
    ①宜昌市教育志编撰委员会:《宜昌市教育志》(1840—1986)1989年10月,第83页。
    ②注:关于货币单位。民国24年(1935)11月前货币流通为银元。同年11月起实行法币政策,禁止银元流通,最初法币与银元的比价为1:1。到民国35年(1945)底,银元与法币比值为1:2500左右。到民国37年(1948)8月发行金元券前,最高价1枚银元可兑换600万元法币。同年8月实行金元券后,规定法币300万元折合金元券1元,1枚银元折合金元券2元。到民国38年(1949)5、6月时,金元券5亿元换银元I枚。
    ③宜昌市教育志编撰委员会:《宜昌市教育志》(1840—1986)1989年10月,第83页。
    ①官昌市教育志编撰委员会:《宜昌市教育志》(1840—1986)1989年10月,第85零。
    ②宜昌市教育志编撰委员会:《宜昌市教育志》(1840—1986)1989年lO月,第85贝。
    ①张明武:《经济独立与生活变迁——民国时期武汉教师薪俸及生活状况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第73页。
    ②李树青著:《蜕变中的中国社会》,商务印书馆1947年版,第268页。
    ③邢必信等编辑:《第二次中国劳动年鉴》,民国社会调查所1932年版,第29页。
    ④国民政府主计处统计局编:《中华民国统计提要》,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第280页。
    ⑤张培刚:《张培刚经济论文选集》(上卷),湖南出版社1992年版,第90页。
    ⑥张明武:《经济独立与生活变迁——民国时期武汉教师薪俸及生活状况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第80页。
    ①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林砺儒教育文选》,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11页。林砺儒:《教员待遇问题》,《晨报》副刊《社会》第十二号1925年12月29日。
    ②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厦门大学合编:《杨贤江教育文选》,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299页。
    ①余子侠、冉春著:《中国近代西部教育开发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100页。
    ①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厦门大学合编:《杨贤江教育文选》,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300页。
    ①《苏省中校教联会声诉积欠之公愤》,载《教育杂志》1930年11月第22卷第11号,第124页。
    ②未经畲:《记北京高师校长陈宝泉》,《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三辑下册,第608页。
    ③陆惠勤等译:《费正清对华回忆录》,知识出版社1991年版,第295页。
    ①王鸿宾、向南、孙孝恩主编:《东北教育通史》,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660页。
    ②熊贤君主编:《湖北教育史》(上卷),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385页。
    ③吴自强:《中学教育之改革》,载《教育通讯》复刊1948年3卷11期。
    ①丁庆生:《物价飞涨与教师改业问题之探讨》,载《教育杂志》1940年第30卷第12号。
    ①杨西孟:《九年来昆明大学教授的薪津及薪津实值》,载《观察》1946年9月第l卷第3期。
    ②毛礼锐、沈灌群主编:《中国教育通史》第五卷,山东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第344页。
    ③《清华大学校史稿》第470页。
    ④袁伯樵:《我国高等教育何以不能负担学术研究的任务》,《大学评论》1948年版第1卷第l期。
    ⑤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林砺儒教育文选》,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7页。林砺儒:《教员待遇问题》,《晨报》副刊《社会》第十二号1925年12月29日。
    ①刘杰襄:《中小学教员的俸给标准》,载《教育杂志》1923年第15卷第7期。
    ②廖世承:《实施非常时期的教育应有的注意点》,见汤才伯主编:《廖世承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405页。
    ③赵轶尘:《教师的生活问题》,载《教育杂志》1927年第19卷第4期。
    ④刘杰襄:《中小学教员的俸给标准》,载《教育杂志》1923年第15卷第7期。
    ⑤赵敦荣:《为小学教师生活问题告当代教育家》,载《中华教育界》1931年第19卷第l期。
    ⑥罗廷光著:《教育行政》(上册),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292页。
    ⑦吴自强:《中学教育之改革》,载《教育通讯》复刊1948年第3卷ll期。
    ①吴琼:《民国时期教师薪俸的历史演变》,载《教育评论》1999年第6期。
    ①廖世承:《实施非常时期的教育应有的注意点》,见汤才伯主编:《廖世承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405页。
    ①蔡鸿源主编:《民国法规集成》(第59册),黄山书社1999年版,第136页。
    ②蔡鸿源主编:《民国法规集成》(第59册),黄山书社1999年版,第137页。
    ①教育部:《教育法令汇编》(第一辑),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54页。
    ②教育部:《教育法令汇编》(第二辑),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第25页。
    ③1940年7月13三日修正公布,载《教育杂志》1940年第30卷第12号,第37页。
    ①蔡鸿源主编:《民国法规集成》(第59册),黄山书社1999年版,第490页。
    ①蔡鸿源主编:《民国法规集成》(第59册),黄山书社1999年版,第490—491页。
    ②蔡鸿源主编:《民国法规集成》(第59册),黄山书社1999年版,第492页。
    ③蔡鸿源主编:《民国法规集成》(第59册),黄山书社1999年版,第532—533页。
    ①蔡鸿源主编:《民国法规集成》(第17册),黄山书社1999年出版,第129一130页。
    ①陈学恂主编:《中国教育史研究》(现代分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321页。
    ①蔡鸿源主编:《民国法规集成》(第59册),黄山书社1999年出版,第535—536页。
    ①《江陵县教育志》(1877—1981),1984年11月,第230页。
    ②邰爽秋,黄振祺等编:《中国普及教育问题》,商务印书馆发行1938年版,第128—129页。
    ③《浙省实行职教员养老金之先声》,载《教育杂志》1930年第22卷第1号。
    ④中华民国教育部编:《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乙编教育法规,第二,各省市区单行教育法规,开明书店1934年版,第205页。
    ①湖北省档案馆:1s1O.1373《湖北省立各校馆教职员养老、恤金及退休的报告、函》。
    ①湖北省档案馆:lslO.1373《湖北省立各校馆教职员养老、恤金及退休的报告、函》。
    ②李柏林:《民国时期湖北中学教师群体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第115页。
    ③湖北省档案馆:LSIO.1.1373,《湖北省立各校馆教职员养老恤金及退休的报告、函》。
    ④李柏林:《民国时期湖北中学教师群体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第115页。
    ①湖北省档案馆馆藏档案,本省三十七年度各级学校教育机关领退休金、恤金人数及金额数,捐资兴学授予服务奖状统计,全宗号:LS10-1-1667。
    ②《第三次中国教育年鉴》第三编第一章概述,第20页。
    ③湖北省档案馆,LS10—5—686。
    ①周邦道:《德国小学教师之养成及待遇》,载《中华教育界》1930年第12卷第6期。
    ②向心葵:《湖北教育的现状》,载《独立评论》1933年6月第55号。
    ③向心葵:《湖北教育的现状》,载《独立评论》1933年6月第55号。
    ④卢东生:《湖北中等教育在解放前的三十七年》,载《湖北教育史志资料》1988年第4期。
    ①湖北省档案馆:Isi0-1373《湖北省立各校馆教职员养老、恤金及退休的报告、函》。
    ②湖北物价志编辑室:《湖北物价志(18751985)》(内部发行),1988年12月第13页。
    ③教育部:《第二次中国教育年鉴》(第四编)(中学教育),商务印书馆1948年版,第241--340页。
    ④《为拟定湖北省立学校教职员抚恤办法九条赍呈鉴核示遵由》,《湖北省教育厅公报》,1930年第1卷第14期公牍第1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33页。
    ②[美]道格拉斯·c·诺斯著;陈郁、罗华平等译:《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页。
    ①孙百才:《开放条件下的教育制度变迁》,载《宁波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
    ②盛洪:《现代制度经济学》(下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60页。
    ③[美]科斯:《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上海人民出版1994年版,第270页。
    ④田正平,李江源:《教育制度变迁与中国教育现代化进程》,载《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年3月第2页。
    ①程时煌:《厉行中学教师检定制度以重师资案》,1939年3月,《三次报告》第164页。
    ②司马融:《略谈我国现行高级师范制度》,载《教育通讯》复刊1948年第3卷第3期。
    ①《中学校令》,《教育部编纂处月刊》1913年第2卷第2册法令第7页。
    ①《教育法令》,教育部编,中华书局1947年版。
    ①[英]哈耶克著,邓正来译:《自由秩序原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200页。
    ②璩鑫圭等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实业教育师范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789页。
    ③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教育<高等教育>,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143—162页。
    ④王艳芝:《民国教育部研究(1912—1916)》,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第88页。
    ①参见江西省政府教育厅编印:《中等教育法令汇编》1940年,第189—201页。
    ②于述胜主编:《中国教育制度通史》民国时期(1912—1949),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70页。
    ①教育部:《教育法令汇编》(第二辑),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第25页。
    ①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厦门大学合编:《杨贤江教育文选》,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50页。
    ②林良夫:《民国时期教育家群体特征论析》,载《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9年第4期。
    ①王巨光:《民国教育社团与民主教育》,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第70--74页。
    ②[法]杜尔凯姆著,钟旭辉等译:《自杀论》,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12页。
    ①[美]杰克·D·道格拉斯、弗兰西斯·c·瓦克斯勒著,张宁、朱欣民译:《越轨社会学概论》,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7页。
    曾渠敬东著:《缺席与断裂——有关失范的社会学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4页。
    ⑤孙立平著:《后发外生型现代化模式剖析》,载《中国社会科学》1991年第2期。
    ①田正平,李江源:《教育制度变迁与中国教育现代化进程》,载《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年3月第7页。
    ②禇宏启著:《教育现代化的路径》,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96页。
    ①张元隆:《民国教育经费费制度述评》,载《安徽史学》1996年第4期。
    ①刘建:《中国近代教育行政体制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第142页。
    ②熊贤君:《中国教育行政史》,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73页。
    ③希有:《论教育总长与全国文化之关系》,载《教育杂志》第三年第十二期,言论第34页。
    ④庄俞:《论教育权》,载《教育杂志》第四卷第三号,言论第36页。
    ⑤吕达:《舒新城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707—714页。
    ①庄俞:《元年教育之回顾》,载《教育杂志》第四卷第十号,第182—184页。
    ①赵敏:《论教师管理制度的双重合理性》,载《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年第11期。
    ②徐辉:《大力推进改革创新健全教师管理制度》,摘自教育部网站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4933/201012/113022.html/)
    ①教育部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秘书长杨春茂在回答《中国教师报》记者康丽的对话。康丽:《教师聘任需要理论支持和制度保障》,载《中国教师报》2008年9月28日。
    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委员会:《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60页。
    ②汪明帅、谢赛:《基于教师入职标准的教师准入制度:国外的经验与启示》,载《教育发展研究》2011年第8期。
    ①罗艳:《对教师资格认定的分析与设想》,载《教学与管理》2006年第9期。
    ②俞启定:《教师资格再认证问题研究》,载《教师教育研究》2006年第6期。
    ①周洪宇:《未来lO年的教师质量决定着中国教育的成败》,载《人民教育》2010年第24期。
    ②苏林琴,马晓燕:《全国教育政策与法律研究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年会会议综述》。http://www.cnepl. net/update/Article_Print. asp? ArticleID=369.
    ③袁振国:《缩小差距——中国教育政策的重大命题》,载《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3月第5页。
    ④侯黎鹂:《我国公立中小学教师身份定位问题探讨》,载《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06年第7期。
    ⑤杨春茂:《当前教师聘任工作重点要明确六个问题》,载《人民教育》2004年第18期。
    ①申素平:《对我国公立学校教师法律地位的思考》,载《高等教育研究》2008年第9期。
    ②周洪宇:《未来10年的教师质量决定着中国教育的成败》,载《人民教育》2010年第24期。
    ③申素平:《对我国公立学校教师法律地位的思考》,载《高等教育研究》2008年第9期。
    ①黄彬,杨挺:《义务教育学校教师聘任制的内隐困境》,载《教育科学》2008年第5期。
    ②周洪宇:《未来10年的教师质量决定着中国教育的成败》,载《人民教育》20lO年第24期。
    ①周洪宇:《未来10年的教师质量决定着中国教育的成败》,载《人民教育》2010年第24期。
    ①马艾云,李保江:《县域教师流动机制实施框架—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一种构想》,载《当代教育科学》2007年第9期。
    ②赵中建译:《国际教育大会第45届会议的建议》,载《外国教育资料》1997年第6期。
    ①古立新:《法国教师培训学院(IUFM)评介》,载《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②刁永锋,赵正,徐东,王余勤:《培养培训一体化教师教育模式”——解析地方高师院校完善教师教育体系的探索》,载《大学·研究与评价》2008年第11期。
    ①李晓燕:《我国教师的权利与义务及其实现保障机制研究》,广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294页。
    ②史宁中:《健全教师管理制度,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摘自教育部网站http://www.edu.cn/ziliao_6024/ 20101223/t20101223 557834.shtml
    蒋致远主编.中国第一次教育年鉴.台北:宗青图书公司,1991
    蒋致远主编.中国第二次教育年鉴.台北:宗青图书公司,199l
    蒋致远主编.中国第三次教育年鉴.台北:宗青图书公司,199l
    教育部编.中华民国二十一年度全国中等教育统计.1935
    教育部编著.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上海:开明书店,1934
    教育部年鉴编纂委员会编.第二次中国教育年鉴.上海:商务印书馆发行,1948
    教育部普通教育司第二科编制.全国中等教育概况.上海:中华书局印行,1939
    教育部总务厅文书科编.中华民国第四次教育统计图表.1915年8月—1916年7月
    武汉地方史志编辑委员会主编.武汉市志·教育志.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1
    宜昌市教育志编撰委员会主编.宜昌市教育志(1840—1986).1989
    北京师范大学校史编写组编.北京师范大学校史(1902—1982).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2
    蔡鸿源主编.民国法规集成.合肥:黄山书社,1999
    陈学恂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
    高平叔主编.蔡元培教育论著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l
    贵州省教育厅编印.中等教育法令汇编.1942
    国联教育考察团.中国教育之改进.国立编译馆,1932
    湖北省政府教育厅编辑发行.湖北省教育法令汇编.1935
    华中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主编.陶行知全集.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
    江西省教育厅编印.中等教育法令汇编.1940
    教育部编.教育法令汇编(第6辑).台北:正中书局发行,1941
    金海观.金海观教育文选.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0
    李桂林,戚名琇,钱曼倩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普通教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朱有瓛,戚名琇,钱曼倩,霍益萍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教育行政机构及教育团体.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李友芝,李春年等编.中国近代师范教育史料.内部发行,1983
    林砺儒.林砺儒教育文选.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4
    刘英杰主编.中国教育大事典.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
    罗炳之.罗炳之教育论著选.杭州:江苏教育出版社,1987
    毛礼锐,沈灌群主编.中国教育通史(第5卷).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
    璩鑫圭,唐良炎,童富勇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
    璩鑫圭,童富勇,张守智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实业教育·师范教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四川大学史稿》编审委员会主编.四川大学史稿.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
    上海历史研究所教师运动史组编.上海教师运动回忆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台北:文海出版社,1982
    舒新城编.近代教育史资料(上中下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
    宋恩荣,章咸主编.中华民国教育法规选编.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
    宋荐戈主编.中华近世通鉴(教育专卷).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
    宋嗣廉,韩力学编.中国师范教育通览(历史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宋嗣廉,韩力学编.中国师范教育通览(文献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汤才伯主编.廖世承教育论著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
    王明汉,衡均编写.西北师范大学校史(1939—1989).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9
    王维新,陈金林,戴建国编著.中国百年师范教育图志.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
    西南联合大学北京校友会编.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夏丐尊.夏丐尊文集(第1卷).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3
    张彬主编.经亨颐教育论著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集.北京:外文出版社,1999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厦门大学合编.杨贤江教育文选.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林砺儒教育文选.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4
    朱隆泉主编.思源潮——上海交通大学百年故事撷英.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朱有璩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
    朱有璩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二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北京师大附中编.中国名校丛书·北京师大附中.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蔡振生.张之洞教育思想研究.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4
    陈景磐.中国近代教育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陈科美,金林祥.上海近代教育史(1843—1949).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陈明远.文化人的经济生活.上海:文汇出版社,2005
    陈明远.文化人与钱.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
    陈鸣,朱自锋.中国教育经费论纲.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
    陈青之.中国近代教育史.北平:商务印书馆,1936
    陈庆云主编.公共政策分析.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陈崧编.五四前后东西文化问题论战文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陈孝彬主编.教育管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陈诩林.最近三十年中国教育史.上海:太平洋书店,1930
    陈学恂.中国教育史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陈永明.教师教育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陈永明编.中日两国教师教育之比较.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褚宏启.教育现代化的路径.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崔运武.中国师范教育史.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
    邓云乡.文化古城旧事.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
    丁钢主编.历史与现实之间:中国教育传统的理论探索.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董宝良,熊贤君.从湖北看中国教育近代化.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
    董宝良,周洪宇主编.中国近现代教育思潮与流派.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
    董宝良.中国教育史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杜成宪,崔运武,王伦信.中国教育史学九十年.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丰子恺.教师日记.重庆:崇德书局,1944
    冯天瑜.文化守望.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高奇主编.中国高等教育思想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顾树森主编.中国历代教育制度.杭州: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
    郭秉文.中国教育制度沿革史.上海:商务印书馆,1916
    郭德侠.中国近代高等学校课程设置.青岛:中国海洋出版社,2007
    郭建平主编.奉系教育.沈阳:辽海出版社,2000
    郭为藩主编.中华民国开国七十年之教育.台北:广文书局出版,1981
    郭艳茹.经济史中的国家组织结构变迁:以明清王朝为例.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
    韩明谟主编.社会学概论.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7
    何华玲.新教育·新女性:北京高师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何增光编.浙江高等师范教育史.杭州:杭州出版社,2008
    贺金林.抗张胜利后国民政府教育复员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黄济,王策三主编.现代教育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黄美真,郝盛潮主编.中华民国史人物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黄书光主编.中国社会教化的传统与变革.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
    贾丰臻.师范学校论.上海:商务印书馆,1915
    江铭主编.中国教育督导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蒋纯焦.一个阶层的消失:晚清以降塾师研究.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
    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编.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金长泽,张贵新主编.师范教育史.海口:海南出版社,2002
    金林祥.中国教育制度通史(第6卷).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金以林.近代中国大学研究(1985—1949).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
    瞿葆奎主编.教育学文集(第12卷教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康永久.教育制度的生成与变革:新制度教育学纲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雷良波.中国女子教育史著.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3
    李国均编.中国教育制度通史(第8卷).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李华兴主编.民国教育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李露.中国近代教育立法研究.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李晓燕.我国教师的权利与义务及其实现保障机制研究.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1
    李喆.地方高等师范院校的转型与发展.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梁忠义,罗正华主编.教师教育.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
    廖世承.中学教育.上海:商务印书馆,1947
    凌兴珍.清末新政与教育改革——清季四川师范教育研究.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刘捷,谢维和主编.栅栏内外:中国高等师范教育百年省思.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刘问岫.中国师范教育简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刘正伟.督抚与乡绅——江苏教育近代化研究.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刘仲华主编.北京教育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卢现祥主编.西方新制度经济学.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
    陆惠勤等译.费正清对华回忆录.上海:知识出版社,1991
    罗廷光.教育行政.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
    罗廷光.师范教育.上海:正中书局,1940
    马啸风主编.中国师范教育史(18972000).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毛礼锐等主编.中国教育通史.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5
    梅汝莉主编.中国教育管理史.北京:海潮出版社出版,1995
    梅新林主编.聚焦中国教师教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曲士培主编.中国大学教育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渠敬东.缺席与断裂——有关失范的社会学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冉云飞.沉疴——中国教育的危机与批判.海口:南方出版社,1999
    任中印选编.夸美纽斯教育论著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1990
    商丽浩.政府与社会——近代公共教育经费配置研究.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盛洪主编.现代制度经济学(下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司琦编著.中等教育.台北:三民书局印行,1982
    苏晓峰.中国新教育的萌芽与成长(1860—1928).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孙广勇.社会转型中的中国近代教育会研究.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孙培青主编.中国教育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田正平,肖朗主编.世纪之理想——中国近代义务教育研究.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
    田正平.留学生与中国教育近代化.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
    汪向荣.日本教习.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1988
    王鸿宾,向南,孙孝恩主编.东北教育通史.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
    王伦信.清末民国时期中学教育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王世忠编著.制度视域下的中国教育行政研究.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
    吴定初,潘后杰编著.中国师范教育简论.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0
    吴式颍,阎国华主编.中外教育比较史纲(近代卷).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
    吴志宏主编.新编教育管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夏承枫.现代教育行政.北京:中华书局印行,1932
    萧宗六,贺乐凡主编.中国教育行政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谢长法主编.中国中学教育史.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9
    谢文全.中等教育.台北:文景出版社印行,1985
    熊明安,周洪宇主编.中国近现代教育实验史.济南:山东教育出版,2001
    熊明安.中华民国教育史.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
    熊贤君.千秋基业——中国近代义务教育研究.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熊贤君.中国教育行政史.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6
    熊贤君主编.湖北教育史.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于述胜.中国教育制度通史(第7卷).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余家菊.师范教育.上海:中华书局,1926
    余子侠,冉春.中国近代西部教育开发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余子侠著.民族危机下的教育应对.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喻本伐,熊贤君.中国教育发展史.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愈子夷.一个乡村小学教员的日记.上海:商务印书馆,1927
    愈子夷编.怎样做教师.上海:中华书局,1948
    张彬等.浙江教育发展史.杭州:杭州出版社,2008
    张平海.现代视野下的中国教育(1962—1922).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
    张伟平.教育会社与中国教育近代化.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
    张晓雄.旧时的大学与学人.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6
    张燕镜主编.师范教育学.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
    张耀蓉主编.广东高等教育史.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张耀源等主编.现代学校管理实物全书.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1996
    张宇燕.经济发展与制度选择.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
    张元济主编.最近三十五年之中国教育.上海:商务印书馆,193l
    张仲礼主编.近代上海城市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郑登云编著.中国高等教育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中国教育学会编著.中学教育研究.台北:正中书局印行,1982
    钟叔河,朱纯编.过去的学校.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2
    周予同.中国现代教育史.上海:良友图书公司,1934
    朱卫国,王廷山主编.教师队伍建设研究与实践.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
    庄志龄著.学堂春秋.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7
    [德]第斯多惠.德国教师培养指南.袁一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德]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韩朝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法]杜尔凯姆.自杀论.钟旭辉等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
    [加]许美德,[法]巴士蒂合编.中外比较教育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9
    [美]丹尼尔·w·布罗姆利.充分理由——能动的实用主义和经济制度的含义.简练,杨希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美]道格拉斯·C·诺斯.理解经济变迁过程.钟正生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美]道格拉斯·C·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陈郁,罗华平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美]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国晚清史(上下).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美]弗登博格等.博弈论.姚洋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美]康芒斯.制度经济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美]科斯.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1994
    [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意]克罗齐.作为思想和行动的历史.田时纲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英]柯林武德.历史的观念.何兆武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东方杂志》
    《教育部公报》
    《教育丛刊》
    《教育公报》
    《教育通讯》
    《教育研究》
    《教育杂志》
    《中等教育》
    《中等教育季刊》
    《中华教育界》
    冯卫斌.清末民国时期我国小学教师在职培训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2
    李柏林.民国时期湖北中学教师群体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0
    刘建.中国近代教育行政体制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8
    汪丞.中国近代小学教师任用制度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9
    王巨光.民国教育社团与民主教育.华中科技大学博士论文,2007
    张明五.经济独立与生活变迁——民国时期武汉教师薪俸及其生活状况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0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