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近代广东四邑侨乡的城镇发展与形态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四邑地区位于广东省的中部,是我国著名的侨乡。近代这里发展出了可观的中小城镇群,其层级完善,空间结构清晰。中心城镇和小城(圩)镇经历市政改良,形成了以骑楼为特征的、具有典型岭南地域特征的市容市貌。
     本文对近代四邑地区的重要城镇进行了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的研究,构建了区域城镇体系-城镇整体空间布局-城镇内部空间结构--公共空间与公共建筑的研究体系。与此相对应,以近代四邑侨乡城镇的等级规模、空间分布和结构特征为研究前提,对中心城镇的选址、整体空间形态进行了研究,并对其以骑楼街市为主、以公共空间与公共建筑为标志的内部空间结构进行了分析。同时,关注近代市政规划与管理对城镇空间形态的控制和引导作用,较为全面的阐释了近代四邑地区城镇的近代化特征。
     首先,以近代四邑侨乡的商业经济繁荣为切入点,对其城镇层级分布进行了研究,将近代四邑地区的城镇归结为中心城镇、小城(圩)镇两个层级。在此基础上分析其城镇体系的空间分布特征,对其数量、等级、规模、密度、空间分布与结构特点进行了总结,并总结其与侨乡经济、交通网络、地方社会力量间的关系。
     第二,对近代四邑侨乡城镇的市政管理与规划监管进行了分析,对各县工务部门的职能、机构设置、例规章程以及监督管理方法进行了研究,认为有效的市政管理和科学的城镇规划是近代四邑城镇发展的重要推动。不仅促进了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的发展,也加快了公共空间和公共建筑的建设。受益者负担制度的普遍推行则是城镇基础设施近代化的有力保障。
     第三,对中心城镇和小城(圩)镇城镇形态特征进行了分析,总结了中心城镇的位置、空间分布与扩展的特征,认为连城式、组团式、带形是近代四邑侨乡中心城镇典型的整体空间格局。对城镇的内部空间结构——骑楼街市的基本构成、道路网络的形态特征进行了分析,提出街坊式布局、格网式布局、条带式布局三种道路格局是近代四邑中心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形态。
     小城(圩)镇的空间结构以骑楼街复合圩场为特点,是传统坐商与圩廊相结合的大型圩市形态的延续。
     以典型的中心城市——台山城为例,分析了其在近代城市职能转型之后,城市整体空间的扩展,其格局转变为以旧县城为中心向东西两翼扩展的组团式形态。城市中部和西翼的内部空间以均质特征格网式道路网和拼贴街坊式道路网为主体,形成了网络交错,自成一体的商业空间形态;城市东翼为三大中学构成的文教区,城市周边则被三大城市公园环绕,具有花园城市的特点。
     第四,从微观层面上研究了近代四邑地区的公共空间发展与公共建筑建设。公园是近代四邑地区的重要公共空间,对其选址、空间布局和艺术特征进行了研究,其中西合璧的空间布局和设施配置体现了中国社会文化的近代转型。同时,关注了近代四邑地区数量众多、规模宏大、建设精美的文化教育建筑和医疗建筑、市政建筑等,对其功能布局、建筑形态特征进行了研究,认为热衷公益的传统与强国富民的社会理想是近代四邑地区城镇公共空间和公共建筑快速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Located in central Guangdong Province, the Siyi District is one of the well-knownhometowns of the overseas Chinese. Vast quantities of cities and towns have been developedhere in modern times, with perfect hierarchy and clear spatial structure. Undergoing theimprovement of municipal facilities, the central cities and towns have created their specificfeatures in urban appearance and landscape with Arcades, which are major features ofLingnan.
     With analysis on modern major cities and towns in Siyi District from perspectives ofmacro, middle and micro scales, this paper has established the research system which isconstituted of regional urban system-overall layout of urban space-internal structure ofurban space-public space and public buildings. Accordingly, by providing a researchbackground which includes hierarchically scale,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structuralcharacteristics of modern cities and towns in Siyi, it carries out research on site selection andoverall spatial form of the central cities, and also analyzes the structure of internal urbanspace, usually with the Arcades predominating, which symbolized with public space andpublic buildings. Meanwhile, this paper also focuses on control and guidance by modernmunicipal planning and administration on urban spatial morphology, and represents acomprehensive demonstration of the moderniz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ities and towns inSiyi District.
     Firstly, considering the prosperity of the commercial economy of Siyi District as theproper access to the study work, this paper studies the hierarchical distribution of the citiesand towns, categorizing the main towns into two grades consisting of central cities and smalltowns. Based on thi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urbansystem, makes the summary of its number, hierarchy, scale, density, characteristics ofdistribution and structure, and summarizes the relation to economy of overseas Chinesevillages, traffic network and local community.
     Secondly, this paper carries out an analysis on municipal system of the cities in SiyiDistrict, discusses the functions, institution-setting, regulations and supervision managementmethods of the works department of every county, and points out that the effective municipalmanagement and the scientific urban planning are the important impetus for thetown-development in Siyi, furthermore, they not only promote the growth of construction ofinfrastructure facilities and public facilities in the cities, but also accelerate the construction ofpublic space and public buildings. The popularity of Beneficiary Burden System is a firm guarantee of the modernization of urban infrastructure facilities.
     Thirdly, the site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expansion of centralcities are well summarized in a review of morphological features of central cites and smalltowns. The author sorts out the typical overall layout of urban space of central cities in Siyi,and sums up three types of spatial layout which include the city-connecting form, the groupform and the ribbon form.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internal spatial structure which coversArcades and morphological features of road network, 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the three streetpatterns consisting of neighborhood-pattern, grid-pattern and belt-pattern to be the majorforms of the internal structure of urban spatial of the central cities in Siyi District.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small towns is characterized by the combination of shoppingArcades and market centers, which is the continuation of the large-scale county fairs with thecombination of traditional shops and market stalls.
     Take the typical central city Taishan for instanc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xpansion of itsurban space, occurred after the transformation of city function in modern times, and it findsout that the urban pattern has been transformed into a group form which takes the old city asthe core, meanwhile expands wings toward east and west. Homogeneous grid-pattern andcollage neighborhood-pattern jointly compose major street patterns in internal urban space ofthe central part and west wing, in which the distinct commercial spatial morphology withinterlacing network emerges; while three large-scale middle schools compose the cultural andeducational area which occupies the east wing of the city. Garden city is the hallmark ofTaishan surrounded with three large city parks.
     Fourthly, this paper draws upon a research deali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public spaceand public buildings in Siyi District in modern times. Given parks as important public spacein modern Siyi District, this paper takes a precise view of the site selection, spatial layout andthe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finding that the combination of the spatial layout of eastern andwestern styles and the facility allocation have shown 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ese socialculture in modern times. In the meantime, concentrating on the large amounts ofexquisitely-constructed cultural and educational architecture, healthcare architecture andmunicipal architecture on a grand scale of modern Siyi District and with the researches ontheir arrangement of architectural function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architecture forms, thispaper figures out that the tradition of the charity fascination and the social ideals of the nationprosperity provide the significant impetus for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urban public spaceand public buildings in modern Siyi District.
引文
[1]陈正祥,中国文化地理[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3:59-75
    [2]施坚雅,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M],北京:中华书局,2000:339
    [1]施坚雅,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M],北京:中华书局,2000:403-410
    [2]施坚雅,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M],北京:中华书局,2000:256
    [3]赵冈,论中国历史上的市镇[M],中国城市发展史论集,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4
    [4]赵冈,论中国历史上的市镇[M],中国城市发展史论集,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153-163
    [1]周毅刚,明清时期珠江三角洲的城镇发展及其形态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博士论文,2004:1-7
    [2]邱衍庆,明清佛山城市发展与空间形态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博士论文,2005:109-110
    [3]蔡云辉,战争与近代中国衰落城市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49-64;何一民,近代中国衰落城市研究,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7:16-60
    [4][美]王国斌著,李伯重、连玲玲译,转变的中国——历史变迁与欧洲经验的局限[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51-64
    [5]蔡云辉,战争与近代中国衰落城市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51-57
    [1]任放认为近代市镇的定义为介于城市和乡村的商业性实体,其定义重视市镇的商业职能与价值。参见任放,近代市镇研究的方法论[J],清华大学学报(哲社版),2006(3):50-60
    [2]《城镇乡自治章程》,光绪三十四年(1908)由清廷公布
    [3]南京国民政府,《特别市组织法》、《市组织法》,民国十七年七月,引自庄林德、张京祥,中国城市发展与建设史
    [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197
    [1]国民政府,《市组织法》,民国十九年五月公布施行
    [2]国民政府,《都市计划法》,民国二十八年六月八日颁行
    [3]广东省政府,《广东省市政局组织章程》,民国二十八年八月十三日颁行
    [4]庄林德、张京祥,中国城市发展与建设史[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198
    [5]国民政府行政院,《收复区城镇营建规则》,民国三十四年十一月一日颁布实施
    [6]庄林德、张京祥,中国城市发展与建设史[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189
    [1][美]徐中约著,计秋风、朱庆葆译,中国的奋斗(1600-2000)第6版[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3
    [2]早期现代化概念来自于历史学界对近代经济与社会转型的概念。参见[美]王国斌著,李伯重、连玲玲译,转变的中国——历史变迁与欧洲经验的局限[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32-50;任放,近代市镇研究的方法论[J],北京:清华大学学报(哲社版),2006(3):50-60
    [3]任放,近代市镇研究的方法论[J],北京:清华大学学报(哲社版),2006(3):50-60
    [4]何一民,城市史//曾业英主编,五十年来的中国近代史研究[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315,321
    [1]伍江,上海百年建筑史[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7:46-54
    [2]杨秉德,中国近代城市与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4-13
    [2]施坚雅,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M],中华书局,2000:7
    [3]施坚雅,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M],中华书局,2000:中文版序言
    [4]国外的相关学术机构主要有:创立于1988年的美国城市史学会;创立于1990年的日本上海史研究会和1992年的日本天津地方史研究会。国外的相关学术杂志主要有:1976年由北卡罗来纳大学(夏洛特)主持的城市史杂志;英国莱斯特大学创办的城
    市史,(前称城市史年鉴);1996年由美国肯塔基大学中国城市史学会创刊的wall and market:Chinese urban history
    news;国际电子讨论研究会(H-urban),由伊利诺斯大学(芝加哥)创办等。综合整理自城市史研究(13-14),天津:
    天津古籍出版社,1997:253-256,322-335
    [1]金崛诚二的研究重点是北平的“水会”,参见[日]水羽信男,日本的中国近代城市史研究[J],历史研究2004(6):166-171
    [3]藤原的成果有上海近代建筑指南,横滨市建筑局,1992。参见[日]水羽信男,日本的中国近代城市史研究,历史研究,2004(6):166-171
    [4][日]水羽信男,日本的中国近代城市史研究,历史研究,2004(6):166-171
    [6][日]贵志俊彦,汪寿松译,日本中国城市史研究与评析,城市史研究(15-16):262-278
    [7]藤原惠洋,上海——奔向近代的城市,讲谈社现代新书,1988;村松申,上海·城市与建筑,1842-1949,PARCO出版局,1991。参见[日]贵志俊彦,汪寿松译,日本中国城市史研究与评析[J],城市史研究(15-16):262-278
    [8]朱弘,记城市研究与上海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J],城市史研究(6):145-150
    [9][日]水羽信男,日本的中国近代城市史研究[J],历史研究,2004(6):166-171
    [1]参见中国建筑学会史学分会2012年会(广州)的论文,有关越南、印度尼西亚城市的研究。
    [2]参见刘石吉,明清时代江南地区的专业市镇(上、中、下),食货,1978年第8卷(6、7、8);刘石吉,明清时代江南市镇之数量分析,思与言,1978年第16卷(2);刘石吉,明清时代江南市镇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3]李孝悌主编,中国的城市生活[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梁元生,晚清上海——一个城市的历史记忆[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4]李玉,中国近代区域史研究综述[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6):64-70
    [5]何一民、曾进,中国近代城市史研究的进展、存在问题与展望[J],中华文化论坛,2000(4):65-69
    [6]隗瀛涛、谢放,关于近代中国城市史研究的几个问题[J],城市史研究(3):1-10
    [7]何一民,20世纪后期中国近代城市史研究的理论探索[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58-67
    [1]何一民,21世纪中国近代城市史研究展望[J],云南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3):61-69
    [2]隗瀛涛、谢放,关于近代中国城市史研究的几个问题[J],城市史研究(3):1-10
    [4]何一民、曾进,中国近代城市史研究的进展、存在问题与展望[J],中华文化论坛,2000(4):65-69
    [1]蔡云辉,战争与近代中国衰落城市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2]施坚雅,城市与地方体系层级,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M],北京:中华书局,2000:345-346
    [3]施坚雅,十九世纪中国的地区城市化,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M],北京:中华书局,2000:253-261
    [4]罗志刚、裴新生,对中心地理论的反思[J],规划师,2006(6):80-82
    [6][美]王国斌,转变的中国——历史变迁与欧洲经验的局限[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51-71
    [1]H·B·马士,中朝制度[M],肯利-威尔士有限公司,1913;费正清,中国沿海的贸易与外交[M],哈佛大学出版社,1953;罗兹·墨菲,上海:现代中国的钥匙[M],哈佛大学出版社,1953等,均是这方面的重要著作。
    [2]参见洪焕春等,长江三角洲地区社会经济史研究[M],南京大学出版社,1989;王鹤鸣等,安徽近代经济轨迹[M],安徽人民出版社,1991;段本洛,苏南近代社会经济史[M],中国商业出版社,1997等。
    [3]何一民,中国近代城市史研究述评[J],中华文化论坛,2000(1):62-70
    [4]徐新吾,近代江南丝织工业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单强,工业化与社会变迁——近代南通与无锡城发展的比较[M],中国商业出版社,1997;李伯重,江南的早期工业化[M],社科文献出版社,2000;马敏、朱英,传统与近代的二重变奏——晚清苏州商会个案研究[M],巴蜀书社,1993;陶水木,浙江商帮与上海经济近代化研究[M],上海三联书店,2000;王守中,德国侵占山东史[M],人民出版社,1988;苏崇民,满铁史[M],中华书局,1991;居之芬等,日本在华北经济统治掠夺史[M],天津古籍出版社,1997;丁日初,上海近代经济史[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第一卷:1994,第二卷:1997;徐鼎新等,上海近代工业史[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8等
    [1]鲍德威,中国的城市变迁:山东济南的政治与发展(1890-1949)[M],威斯康星大学出版社,1978;魏斐德,1927-1937年的上海警察[M],加利福尼亚大学出版社,1995;刘海岩,空间与社会——近代天津城市的演变[M],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2]朱英,近代中国的“社会与国家”:研究回顾与思考[J],江苏社会科学(南京),2006(4):176-185;霍新宾,近代中国市民社会问题研究述评[J],社会科学动态,2000(4):17-20;邓正来、[英]J.C亚力山大,国家与市民社会:一种社会理论的研究路径[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美]黄宗智,中国的“公共领域”与“市民社会”——国家与社会间的第三领域[A],共识网。
    [3]刘海岩,空间与社会——近代天津城市的演变[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70-76;梁波,市民社会团体在近代城市化过程中的作用探析[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2(3):66-69
    [4]邱国盛,近代城市统治阶层的早期现代化研究[J],史学月刊,2002(2):60-65;赵可,论留学生在1920-1930年代市政改革实践中的重要作用[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10(11):1-7;赵可,20世纪20年代新型知识分子城市观念的变迁——以归国留学生为中心的考察[J],社会科学研究,2003(5):117-121
    [1]彭明、程啸,近代中国的思想历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转引自:左玉河,30年来的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研究[J],安徽史学,2009(1):112-124,59
    [3]邱国盛,近代城市统治阶层的早期现代化研究[J],史学月刊,2002(2):60-65
    [4]何一民,简论民国时期城市行政民主化与法制化的发展趋势[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2003(1):137-144;赵可,体制创新与20世纪20年代广州市政的崛起[J],广西社会科学,2006(3):95-99;许瑞生,清末民初广州市政制度的实践与启示[J],城市规划,2009(5):30-37;雷绍宇,近代市制与广州城市治安管理的近代化[J],黑龙江史志,2008(20):78-79
    [1]罗炳良主编,孙中山建国方略[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143-259
    [2](民国)国都设计技术专员办事处编,首都计划[M],南京:南京出版社,2006:41-82
    [1]伍江,上海百年建筑史[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7;林冲,骑楼型街屋的发展与形态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博士论文,2000;彭长歆,岭南建筑的近代化历程[D],华南理工大学博士论文,2004;赵可,体制创新与20世纪20年代广州市政的崛起[J],广西社会科学,2006(3):95-99
    [2]彭长歆,岭南近代著名建筑师[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82-88;赖德霖、王浩娱,近代哲匠录——中国近代时期重要建筑家、建筑事务所名录[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赖德霖,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等
    [3](民国)国都设计技术专员办事处编,首都计划[M],南京:南京出版社,2006:60
    [4]蔡云辉,战争与近代中国衰落城市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69
    [1]周霞,广州城市形态演进[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84-92
    [2]王均,近现代北京城内部空间结构的研究[D],北京大学博士论文,1997
    [3]李百浩,日本在中国的占领地的城市规划历史研究[D],同济大学博士论文,1997;李百浩,中国近现代城市规划历史研究[D],东南大学博士后研究报告,2003
    [2]刘晖,长沙近现代城市发展演进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00;周玮,晚清至近现代常德城市发展及防洪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05;刘勇,近代广州湾城市发展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09;邝慧清,近代西北江下游河网区市镇形态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05
    [3]李军,近代武汉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D],武汉:长江出版社,2005
    [1]李国梁,侨乡研究与华侨华人学的建构//胡百龙、梅伟强、张国雄主编,侨乡文化纵论[C],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5:14-22;华南理工大学唐孝祥教授认为侨乡的评价指标可归结为侨民、侨汇、侨居三个主要方面。
    [1]林怡,粤中侨居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硕士论文,1991:8-23
    [2]王大鲁主编,頼焕文总纂,赤溪县志·卷一舆地上,民国九年,影印本
    [3]梁启超,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二十二,北京:中华书局,1989。转引自梅伟强、张国雄,五邑华侨华人史[M],广
    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9-10司徒尚纪,《广东文化地理》[M],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379
    [1]张国雄、梅伟强,五邑华侨华人史[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9
    [2]张国雄、梅伟强,五邑华侨华人史[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0-11
    [1]林家劲等,近代广东侨汇研究[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夏诚华,近代广东省侨汇研究(1862-1949)——以广、潮、梅、琼地区为例[M],新加坡:新加坡南洋学会,1992
    [2]麦国培,四邑侨批与潮汕侨批之比较[J],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34-36
    [3]刘进,“四邑侨汇为粤省冠”说辨析[J],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1):40-43
    [4]胡百龙主编,台山历史文化集[C],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7
    [1]姚婷,侨刊中的侨乡社会与“侨”“乡”网络——基于1949年前<新宁杂志>“告白”栏目的分析[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11(4):21-30
    [2]张国雄,《赤坎古镇》[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
    [3]张国雄,近代五邑侨乡国际移民网络的建构——以开平周云忠家族为例,张应龙、周敏、张国雄主编,国际移民与侨乡形成[C],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257-264
    [4]梅伟强,华侨:侨乡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的强大动力——“台山第一侨乡”端芬镇的调查之一[J],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0卷第1期:70-76
    [5]张国雄、刘兴邦、张运华、欧济南霖等,五邑文化源流[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6]张国雄撰文,李玉祥摄影,岭南五邑[M],北京:生活·新知·三联书店,2005
    [7]张运华,五邑侨乡历史文化概要[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
    [8]梅伟强、梅雪编,“集体家书”联五洲:五邑侨刊乡讯研究(1978-2005)[M],香港:香港社会科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07
    [9]张应龙,输入与输出:广东侨乡文化特征散论——以五邑与潮汕侨乡建筑文化为中心[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6
    (9):63-69
    [1]张国雄,从开平碉楼看近代侨乡民众对西方文化的主动接受[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5):
    597-602
    [2]梅伟强,信仰虔诚人神共居中西融合——开平民间信仰文化的特色[J],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9卷第1期,2007:29-32,49
    [3]胡百龙、梅伟强、张国雄主编,侨乡文化纵论[C],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5;周大鸣、柯群英主编,侨乡移民与地方社会[C],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等
    [4]梅伟强、张国雄,五邑华侨华人史[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5]何舸,台山近代城乡建设发展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09;朱栩翔,广东五邑侨乡城镇演变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04;任健强,华侨作用下的江门侨乡建设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博士论文,2011
    [6]沈亚虹,台山近代城镇规划建设初探[J],新建筑,1986(4):27-29;许桂玲,中西规划与建筑文化在广东五邑侨乡的交融[J],热带地理,2005(3):87-91
    [7]任健强、李文,近代江门侨乡的新型墟市研究——以汀江墟为例[J],华中建筑,2011(4):133-135
    [8]任健强、李文,近代铁路建设对沿线城镇发展的影响[J],华中建筑,2011(3):109-110
    [1]王立明,开平碉楼中西交融建筑形式探讨[D],浙江大学硕士论文,2008;赵静歌,广东开平碉楼建筑立面的装饰艺术研究[D],苏州大学硕士论文,2010
    [2]程建军,《开平碉楼:中西合璧的侨乡文化景观》[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3]李琛,台城镇骑楼研究,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硕士论文[D],2003;任健强、田银生,近代江门侨乡的建筑形态研究[J],古建园林技术,2011(2):46-47,78
    [4]许桂灵、司徒尚纪,广东华侨文化景观及其地域分异[J],地理研究,第23卷第3期,2004:411-421;刘沛林,广东侨乡聚落的景观特点及其遗产价值[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第18卷第1期,2003:76-83
    [5]即“猪仔华工”与“赊单华工”的泛称,梅伟强、张国雄主编,五邑华侨华人史[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40-44
    [6]该法令规定“自今商民在外洋,无问久暂,概许回国治生置业,其经商出洋亦听之”,广东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广东省志·华侨志,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139
    [7]林家劲等,近代广东侨汇研究[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27-37
    [1]叶显恩、谭棣华,明清珠三角农业商业化与墟市的发展[J],广东社会科学,1984(2):82
    [2]何舸认为冠以圩市名称的商业聚落均归入与城镇相对应的乡村圩市的范畴,如台山县的白沙圩、大江市等,笔者认为不妥。何舸,台山近代城乡建设发展研究,华南理工大学硕士论文[D],2009:74-79
    [1]施坚雅的研究成果参见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M],北京:中华书局,2000:403-410赵冈的研究成果参见中国城市发展史论集[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155-185
    [1]新会县政府上报内政部的《广东省新会县自然及人文概况调查表》,民国三十六年十月二十三日,广东省档案馆缩微档案
    [2]林星章编撰,新会县志卷二·舆地之风俗,道光二十年
    [1]何福海、黄鼎珊主修,新宁县志,光绪十九年,民国十年校刊
    [2]余丕成等修、桂玷等纂,恩平县志,成文出版有限公司印行(影印本),民国二十三年铅印本
    [3]张启煌编,开平县志·卷三舆地略之气候,民国二十一年,香港:民声印书局
    [4]蔡锋,台城民国沿革和建设,江门新闻网
    [5][台]李薰枫,经济地理[M],台北:大中国图书公司,民国六十七年:6-7
    [1]张晓辉,民国时期广东社会经济史[M],广州:广东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14-15黄增章,民国广东商业史[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4-5
    [1]梅伟强、张国雄,五邑华侨华人史[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7-27
    [2]广东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广东省志·华侨志[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143
    [3]华侨与侨务史料选编第2册,转引自梅伟强、张国雄,五邑华侨华人史[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329
    [1]龚伯洪,广府华人华侨史[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37-155
    [2]梅伟强、张国雄,五邑华侨华人史[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307
    [1]广东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广东省志·华侨志[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139-140
    [1]谭镳总编,新会乡土志,粤东编译公司承印,光绪三十四年(1908)六月二十四日。
    [2]梅伟强、张国雄,五邑华侨华人史[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广东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广东省志·华侨志[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148
    [4]余丕成等修、桂玷等纂,恩平县志卷四·舆地三之生计,成文出版有限公司印行(影印本),民国二十三年铅印本。
    [5]梅伟强、张国雄,五邑华侨华人史[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1]张启煌编,开平县志,香港:民声印书局,民国二十一年
    [2]广东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广东省志·华侨志[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145
    [3]梅伟强、张国雄,五邑华侨华人史[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329
    [4]台山县志编委会,台山县志[M],1961:155
    [1]汕头市市长提案切实保护归国华侨、奖励兴办实业以裕民生案中引述孙总理论述,民国三十一年
    [2]龚伯洪,广府华人华侨史[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83-284
    [3]林家劲等,近代广东侨汇研究[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32-33
    [1]台山县志编委会,台山县志,1961:115
    [1]雷子风,解放前后台山公路运输事业发展概况[J],台山文史(1):62-65
    [2]台山县政年刊·建设之附表台山公路汽车调查表,民国二十二年
    [3]林家劲等,近代广东侨汇研究[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34
    [1]梅伟强、张国雄,五邑华侨华人史[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341
    [1]台山县人民政府侨务办公室,台山县华侨志,254。转引自梅伟强、张国雄,五邑华侨华人史,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366
    [1]台山县志编委会,台山县志,1961:162
    [2]台山:墟集骑楼古今并列集市广场欧洲风格,江门日报,第6591期B2版
    [3]台山县志编委会,台山县志,1961:242
    [4]梅伟强、张国雄,五邑华侨华人史,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342
    [1]梅伟强、张国雄,五邑华侨华人史[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340-347
    [2]台山县志编委会,台山县志,1961:161
    [1]徐德嶙,地方自治之理论与实施[M],会文堂新记书局,民国二十二年:9
    [2]广东地方自治研究社,有道词典网络资源:http://dict.youdao.com/wiki/%E5%B9%BF%E4%B8%9C%E5%9C%B0%E6%96%B9%E8%87%AA%E6%B2%BB%E7%A0%94%E7%A9%B6%E7%A4%BE/#
    [3]黄彦主编,孙文全集[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552
    [4]王文泉、刘天路主编,中国近代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317-318
    [1]广东省档案馆,民国广东政府机构沿革和组织法规选编(1911-1949)[G],东胜印刷厂,1996:1
    [2]赵可,体制创新与20世纪20年代广州市政的崛起[J],广西社会科学,2006(3):95-99
    [3]雷子风、谭白水,刘栽甫与谭铁肩[J],台山文史(5):42-45
    [4]台山旬报(31):47-48
    [1]杨振娇,清末民初资产阶级地方自治研究[D],辽宁大学硕士论文,2001:内容提要
    [2]张沅恒编,今日之四邑[M],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印行,1934:序言
    [3]梅伟强、张国雄,五邑华侨华人史[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77-181
    [4]梅伟强、张国雄,五邑华侨华人史[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77-179
    [5]张国雄,从开平碉楼看近代侨乡民众对西方文化的主动接受[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5):597-602
    [1]梁元生,晚清上海—一个城市的历史记忆[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97
    [2]何福海、黄鼎珊主修,新宁县志·舆地略下之风俗,光绪十九年,民国十年校刊
    [3]余丕成等修、桂玷等纂,恩平县志卷二·舆地一之风俗,民国二十三年铅印本,成文出版有限公司印行(影印本)
    [1]莫秀萍,陈宜禧传略[J],台山文史(5):6-15;戴永洁编,陈宜禧与新宁铁路[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7:49-50
    [2]朱英,试论近代市民社会产生的模式——兼论中国近代市民社会雏形的生成特点[J],开放时代,1998(3):55-61
    [1]台山县参议会第二次大会会议汇刊,民国二十二年:31-32
    [2]邱国盛,近代城市统治阶层的早期现代化研究[J],史学月刊,2002(2):60-65
    [3]广州市政实况,申报1922年1月1日;转引自:赵可,论留学生在1920-1930年代市政改革实践中的重要作用,2010(6):1-7
    [4]台山旬报(31):24-25
    [5]雷子风、谭白水,刘栽甫与谭铁肩[J],台山文史(5):42-45
    [1]广东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广东省志·华侨志[M],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139
    [2]广东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广东省志·华侨志[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139
    [1]覆陈抚宪许咨地方情形附禀//李平书,宁阳存牍[M],光绪二十二年:42-46
    [2]台山县志编委会,台山县志,1961:113
    [3]张启煌编,开平县志,香港:民声印书局,民国二十一年:卷八建制略二·学校
    [1]台山档案馆,台山排球运动史稿(1914-1984)[J],台山文史(13):41-58
    [2]张启煌编,开平县志卷五·舆地下之居处,香港:民声印书局,民国二十一年
    [1]陈正祥,中国文化地理[M],生活·新知·三联书店,1983:71
    [1]章生道,城治的形态与结构研究//[美]施坚雅主编,叶光庭等译,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M],中华书局,2002:108
    [2]施坚雅,城市与地方体系层级//[美]施坚雅主编,叶光庭等译,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M],中华书局,2002:408
    [1]张殿珠修,新宁县志,康熙二十五年(1686)刻本
    [2]陈还修,陈阿平纂,开平县志,康熙五十四年(1715)刻本,乾隆印本
    [3]王植修,新会县志,乾隆六年(1741)刻本
    [4]王暠修,陈份纂,新宁县志,乾隆三年(1738)刻本
    [5]曾萼纂修,恩平县志,乾隆三十一年(1766)刻本
    [6]王文骧修,开平县志,清道光三年刻本
    [7]何福海、黄鼎珊主修,新宁县志,光绪十九年,民国十年校刊
    [8]梅伟强、张国雄,五邑华侨华人史[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366
    [9]张启煌编,开平县志,香港:民声印书局,民国二十一年
    [10]余丕成等修、桂玷等纂,恩平县志,民国二十三年铅印本,成文出版有限公司印行(影印本)
    [1]周毅刚,清代时期珠江三角洲的城镇发展及其形态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博士论文,2004:87-96
    [2]施坚雅,城市与地方体系层级//[美]施坚雅主编,叶光庭等译,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M],中华书局,2002:345
    [3]施坚雅,十九世纪中国的地区城市化//[美]施坚雅主编,叶光庭等译,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M],中华书局,2002:249
    [1]施坚雅,城市与地方体系层级//[美]施坚雅主编,叶光庭等译,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M],中华书局,2002:344
    [2]张启煌编,开平县志,香港:民声印书局,民国二十一年;何福海、黄鼎珊主修,新宁县志,光绪十九年,民国十年校刊
    [1]六邑与两阳,广东年鉴·地理条件第六目,1942
    [2]张启煌编,开平县志·卷七,香港:民声印书局,民国二十一年
    [1]蔡云辉,战争与近代中国衰落城市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28-69
    [1]台山县政府工务局,台山建设图影,民国十八年
    [2]区位一词来源于德语的standort。stand为站立场所、立脚地、站立之意,ort为位置、点、场所之意。我国译作“区位”。百度文库网络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793517.htm
    [3]百度文库网络资料,http://wenku.baidu.com/view/be8f4518964bcf84b9d57bc6.htm
    [4]周一星,城市地理学[M],商务印书馆,1995:150
    [5]周一星,城市地理学[M],商务印书馆,1995:152-154
    [1]百度文库网络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793517.htm
    [2]网络资料:http://wiki.pinggu.org/doc-view-47639.html;http://www.upicture.com.cn/Knowledge/nPost/nPost_15440.htm
    [1]周一星,城市地理学[M],商务印书馆,1995:157-161
    [2]周一星,城市地理学[M],商务印书馆,1995:160
    [1]黄增章,民国广东商业史[M],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8月:201
    [2]广东中路矿业调查报告书,1930,广东省档案馆缩微档案,案卷号:6-2-570
    [3]广东省建设厅,管理港务船舶暂行规程,民国二十二年八月
    [4]张启煌编,开平县志卷十一建置略五·渡,香港:民声印书局,民国二十一年
    [1]外汇带动台山侨乡繁荣,台山公众网
    [1]张国雄,赤坎古镇[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3-5
    [2]台山市档案馆编,陈宜禧与新宁铁路[M],台山:台山市华宁彩印有限公司,2002:10-12
    [1]陈宜禧与新宁铁路,台山文史(13):35
    [1]邹鲁修,温廷敬等纂,广东通志(未成稿),国立中山大学广东通志馆,民国二十四年
    [1]江门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江门市志(上)第六卷第五章,1998:258
    [1]谭镳总编,新会乡土志十五·商务,粤东编译公司承印,光绪三十四年(1908)六月二十四日
    [1]施坚雅的研究成果参见[美]施坚雅主编,叶光庭等译,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M],北京:中华书局,2002:403-410赵冈的研究成果参见[美]赵冈中国城市发展史论集[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155-185
    [1]六邑与两阳,广东年鉴,地理条件第六目,1942
    [1]张启煌编,开平县志,香港:民声印书局,民国二十一年
    [1]周一星,城市地理学[M],商务印书馆,1995:343
    [1]周一星,城市地理学[M],商务印书馆,1995:343
    [1]赖德霖,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12
    [2]尹钧科、罗保平等,古代北京城市管理[M],北京:同心出版社,2002:60-62
    [1]尹钧科、罗保平等,古代北京城市管理[M],北京:同心出版社,2002:61
    [2]梁元生,晚清上海—一个城市的历史记忆[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93
    [3]梁元生,晚清上海—一个城市的历史记忆[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07
    [1]赖德霖,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10
    [1]蒋慎吾,近代中国市政[M],上海:中华书局,1937年版,1939年再版:21-22
    [2]林冲,骑楼型街屋的发展与形态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博士论文,2000:92
    [1]伍江,上海百年建筑史[M],同济大学出版社,1997:46-54
    [2]何一民,晚清城市近代化的发展[J],城市史研究(7),天津教育出版社,1992:35
    [1]赵可,近代欧美国家市政改革运动述论[J],城市史研究(22),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285-287
    [2]赵可,近代欧美国家市政改革运动述论[J],城市史研究(22),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291-292
    [1]赵可,近代欧美国家市政改革运动述论[J],城市史研究(22),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288-290
    [2]何炳贤,近代市制,学艺第7卷第7号,1926年3月15日。转引自赵可,近代欧美国家市政改革运动述论[J],城市史研究(22),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287
    [3]赵可,近代欧美国家市政改革运动述论[J],城市史研究(22),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287
    [1]赵可,近代欧美国家市政改革运动述论[J],城市史研究(22),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292-294
    [1]邢契华,考察日本市政工程报告[M],青岛市工务局印制,民国二十六年:5
    [2]邢契华,考察日本市政工程报告[M],青岛市工务局印制,民国二十六年:6
    [1]邢契华,考察日本市政工程报告[M],青岛市工务局印制,民国二十六年:131
    [1]刘源,中国(大陆地区)建筑期刊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博士论文,2007:45
    [1]赵可,论留学生在1920-1930年代市政改革实践中的重要作用[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6期):1-7
    [1]董修甲,京沪杭汉四大都市之市政汉口分册[M],上海:大东书局,民国二十年:44-58
    [2]董修甲,京沪杭汉四大都市之市政汉口分册[M],上海:大东书局,民国二十年:56-57
    [1]姜德昌,19世纪德国的城市改革[J],城市史研究(6),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91:104
    [2](民国)国都设计技术专员办事处编,首都计划[M],南京:南京出版社,2006:1-2
    [3]中国城市史研究之展望——圆桌讨论会纪要[J],城市史研究(22),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310-311
    [1]梅伟强、张国雄,五邑华侨华人史[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237
    [2]梅伟强、张国雄,五邑华侨华人史[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336
    [1]赵可,论留学生在1920-1930年代市政改革实践中的重要作用[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6):1-7
    [2]许瑞生,清末民初广州市市政制度的实践与启示[J],城市规划,2009(5):32
    [1]许瑞生,清末民初广州市市政制度的实践与启示[J],城市规划,2009(5):31
    [2]林冲,骑楼型街屋的发展与形态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博士论文,2000:100-150
    [1]程天固,广州市工务之实施计划,民国十九年:5
    [2]台山县政府建设局,台山物质建设计划//台山建设图影附录,民国十八年
    [1]江门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江门市志(上)第六卷第五章,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173
    [1]开平城乡建设委员会,开平城乡建设志,内部资料,1992:85
    [1]邢契华,考察日本市政工程报告[M],青岛市工务局印制,民国二十六年:20
    [1]赖德霖,中国近代建筑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31
    [1]何舸、肖毅强,近代台山侨墟的集镇化演变研究[J],南方建筑,2011(2):9-13
    [1]建设部,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释义:城市形态为城市整体和内部各组成部分在空间地域的分布状态
    [2][美]凯文·林奇,城市形态[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26-28,33-35周毅刚,明清珠三角城镇的发展及其形态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博士论文,2004:18-19
    [1]凯文·林奇,城市形态[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59
    [2]凯文·林奇,城市形态[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61
    [3][美]斯皮罗·克斯托夫,城市的形成——历史进程中的城市模式和城市意义[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43
    [4][美]C·亚历山大等,城市设计新理论[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2:1-2
    [5][美]L·芒福德,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322-324
    [6][美] E·沙里宁,城市——它的发展、衰败和未来[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38-62
    [1]章生道,城治的形态与结构研究//[美]施坚雅主编,叶光庭等译,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M],北京:中华书局,2002:108
    [1]张启煌编,《开平县志》,卷七建置略一·城池,香港:民声印书局,民国二十一年
    [2]程建军、孔尚朴,风水与建筑[M],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22-25
    [1]开平城乡建设委员会,开平城乡建设志,1992:148
    [1]周毅刚,明清珠三角城镇的发展及其形态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博士论文,2004:172-178
    [2]开平城乡建设委员会,开平城乡建设志,1992:123
    [1]张国雄,赤坎古镇[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15-17
    [2]张启煌编,开平县志·墟市,香港:民声印书局,民国二十一年
    [1]章生道,城市的形态与结构研究//[美]施坚雅主编,叶光庭等译,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M],北京:中华书局,2002:105
    [1]冯蔼廷、冯华全,广海城沿革[J],台山文史(3):51-54
    [2]潘谷西主编,中国建筑史(第五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78
    [1]房江骅,江门市历史沿革与经济发展//江门建市八十周年纪念文集,2005;来自:五邑图书馆电子文件
    [2]叶显恩、谭棣华,明清珠三角农业商业化与墟市的发展[J],广东社会科学,1984(2):79
    [3]彭君榖修,新会县志续·山川,英隆印务局印,同治九年(1870)
    [1]何一民主编,近代中国衰落城市研究[M],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7:17
    [2]蔡云辉,战争与近代中国衰落城市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60-63
    [3]广东省建设厅,广东各县民营工厂概况(1939-1940),广东省档案馆缩微档案,案卷号:6-2-1281
    [1]雷子风,略谈台山圩镇的发展[J],台山文史(4):25
    [1]开平城乡建设委员会,开平城乡建设志,1992:163
    [2]台山县志编委会,台山县志,1961:162
    [3]台山:墟集骑楼古今并列集市广场欧洲风格[N],江门日报,第6591期B2版
    [4]张国雄,台山:墟集骑楼古今并列,集市广场欧洲风格[N],江门日报第6591期B2版
    [5]雷子风,略谈台山圩镇的发展[J],台山文史(4):25
    [1]陈正祥,中国文化地理[M],北京:生活·新知·三联书店,1983:97-98
    [2]陈正祥,中国文化地理[M],北京:生活·新知·三联书店,1983:99
    [3]章生道,城市的形态与结构研究,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M],北京:中华书局,2002:100-102
    [1]谭镳总编,新会乡土志卷十五·商务,光绪三十四年(1908)六月编撰,粤东编译公司承印
    [1]谭毓树,展拓江门市区及促进物质建设计划书,新会建设特刊,民国二十二年:4
    [1][美]L·芒福德,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206
    [2][美]L·贝纳沃罗,世界城市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446
    [3][美]L·芒福德,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262
    [4]林冲,骑楼型街屋的发展与形态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博士论文,2000:47-65
    [1][日]布野修司,亚洲城市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325
    [2][日]布野修司,亚洲城市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325
    [1]林琳,港澳与珠三角地域建筑——广东骑楼[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120-122
    [1]梅伟强、关泽峰,广东台山华侨史,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316
    [1]雷耀祥、刘少谋,公益镇史[J],台山文史(4):34
    [1]关于广东地区“墟中有市”的墟市模式特点,参见叶显恩、谭棣华,明清珠江三角洲农业商业化与墟市的发展[J],广东社会科学,1984(2):80
    [1]黄兆存,端芬镇有百多座楼房的骑楼式集市,《羊城晚报》2005年7月9日,金羊网张国雄,台山:墟集骑楼古今并列集市广场欧洲风格江门日报第6591期B2版江门新闻网http://www.jmnews.com.cn
    [2]汀江墟招股开办章程,汀江墟股份簿,第三墩第五号股东邱鸿扬存本
    [1]新宁县志,嘉靖二十四年刻本,广东历代方志集成·广州府部(二九),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10
    [1]新宁县志,康熙十一年刻本,广东历代方志集成·广州府部(二九),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10
    [2]新宁县志,康熙十一年刻本,广东历代方志集成·广州府部(二九),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10
    [1]台山新县署记//台山县政特刊·特载,内部资料,民国二十二年
    [1]朱英,近代中国的“社会与国家”:研究回顾与思考[J],江苏社会科学,2006(11):176-185
    [1]史明正,从御花园到公园——20世纪初北京城市空间的变迁,城市史研究(23),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164
    [2]李德英,城市公共空间与社会生活——以近代城市公园为例,城市史研究(19-20),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128
    [3]崔志海,近代公园理论与中国近代公园研究——读<都市与公园论>,史林(沪)2009(2):165-172
    [4]李德英,城市公共空间与社会生活——以近代城市公园为例,城市史研究(19-20),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132
    [5]陈蕴茜,日常生活中殖民主义与民族主义的冲突——以中国近代公园为中心的考察,南京大学学报2005(5):82-95
    [6]新会县政府建设局,展拓江门市区及促进物质建设计划书//新会建设特刊,民国二十二年:5
    [1]陈蕴茜,论清末民国旅游娱乐空间的变化—以公园为中心的考察,史林(沪)2004(5):93-100
    [2]戴云斌,中央公园与民初北京社会,北京社会科学2005(2):45-53,121
    [3]广州市政厅,广州市工务局报告书,转引自林冲,骑楼街屋的发展与形态的研究,华南理工大学博士论文,2000:149
    [4]周琳洁,近代广东园林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27
    [1]台山县政府工务局,《台山建设图影》之《台山物质建设计划》,民国十八年,台山西华印书馆
    [1]台山物质建设计划//台山县政府工务局,台山建设图影之附录,民国十八年,台山:西华印书馆
    [1]齐邦媛,巨流河[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65
    [1]王文泉、刘天路主编,中国近代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48-149
    [2]余丕成等修、桂玷等纂,恩平县志卷九·经政二,科举变通及停止,民国二十三年铅印本,成文出版有限公司印行(影印本)
    [3]中华民国学校系统原则、系统表及说明,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教育,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1-9
    [4]黄槐庭,县政建设要义//新会物质建设特刊,民国二十二年十月,台山西华印书馆承印
    [5]谭铁肩,台山物质建设计划·跋//台山县政府工务局,台山建设图影,民国十八年,台山:西华印书馆
    [6]黄槐庭,县政建设要义//新会物质建设特刊,民国二十二年十月,台山西华印书馆承印
    [1]张启煌编,开平县志,香港:民声印书局,民国二十一年
    [2]全县各级学校数量比较表//台山县政年刊附表,民国二十二年
    [3]余丕成等修、桂玷等纂,恩平县志卷九·经政二,民国二十三年,成文出版有限公司印行
    [4][美]费正清、费维恺编,剑桥中华民国史(1912-1949,下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336
    [5]蓝健,台山一中倡建者——爱国爱乡的外交家赵宗坛[N],《江门日报》2006年8月31日,江门新闻网
    [1]开平荻海风采堂,荻海名贤余襄公祠风采立学碑,2009
    [1]程建军,开平碉楼:中西合璧的侨乡文化景观[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52-53
    [1]筹建台山县立女子师范学校计划书,欢送陈校长出洋筹款建校特刊,民国二十五年
    [1]彭长歆,岭南地区建筑的近代化[D],华南理工大学博士论文,2005:204-205
    [1]台山县立医院成立特刊,民国二十五年各院面积资料来自台山县志编委会,台山县志编委会,台山县志,第三十篇·卫生,1961:132
    [1]台山县志编委会,台山县志,1961:134
    [1]赵可,体制创新与20世纪20年代广州市政的崛起[J],广西社会科学,2006(3):95-99
    [2]赵可,论留学生在1920-1930年代市政改革实践中的重要作用[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6):1-7
    [1]程天固,广州市工务之实施计划[M],民国十九年:26
    [1]蒋慎吾,近代中国市政[M],上海:中华书局,民国二十六年:52
    [2](民国)国都设计技术专员办事处编,首都计划[M],南京:南京出版社,2006:227-254
    [3]1918年孙中山开始写作英文稿的《实业计划》,1920年由上海民智书局出版了中文稿。罗炳良主编,孙中山建国方略[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184-188
    [4]程天固,广州市工务之实施计划[M],民国十九年:28-30
    [1]蒋慎吾,中国近代市政[M],上海:中华书局,民国二十六年:140-141
    [1]罗炳良主编,孙中山建国方略[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187
    [2]梁思成,市镇的体系秩序[J],张厉生主编,公共工程专刊第1辑,民国三十四年,广东省档案馆缩微档案,卷号6-2-639
    [1]魏信凌,都市计划与未来理想都市方案[J],新建筑(2),民国二十五年:1-10
    [1]麦国培,四邑侨批与潮汕侨批之比较[J],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34-36
    [2]江门百年大事记(1854-1993)//广东省江门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江门市志,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5
    [3]张晓辉,中国近代城市化的发展与动因研究——以镇集高度发达的广东为例[J],学术研究,2002(3):60
    [4]梅逸民,端芬华侨办学的历史与现状[J],台山文史(6):23-24
    [2]台山市档案馆编,陈宜禧与新宁铁路[M],台山:台山市华宁彩印有限公司,2002:10
    [3]参见新昌埠中山公园的征地过程中甄姓家族对征地的上诉往来公函。台山县政年刊内载文件,民国二十二年
    [4][日]水羽信南,日本的中国近代城市史研究[J],历史研究,2004(6):166-171
    [3]左玉河、李文平,近年来中国近代社会文化史研究述评[J],教学与研究,2005(6):61
    [4]张国雄,从开平碉楼看近代侨乡民众对西方文化的主动接受[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1卷第5期:599
    [1]张应龙,输入与输出:广东侨乡文化特征散论——以五邑与潮汕侨乡建筑文化为中心[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6(3):63-69
    [2]陈蕴茜,空间维度下的中国城市史研究[J],学术月刊,2009(10):142-145
    [1]谭毓树在1920年代初即在台山县工务局任技正,亲身参与了台山县城的改造和相应的规划实践,1930年代初到新会县政府建设局任局长,并于1933年主持修编了《新会物质建设特刊》
    [1]陈思源,爱群大厦设计工程师陈荣志[J],台山文史(8):71
    [3]龚伯洪,广府华人华侨史[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97
    1.林星章编撰,《新会县志》,道光二十年
    2.何福海、黄鼎珊主修,《新宁县志》,光绪十九年,民国十年校刊
    3.张深主修,《新宁县志》,道光十九年
    4.余丕成等修、桂玷等纂,《恩平县志》,民国二十三年铅印本,成文出版有限公司印行(影印本)
    5.张启煌编,《开平县志》,香港:民声印书局,民国二十一年
    6.谭镳总编,《新会乡土志》,粤东编译公司承印,光绪三十四年(1908)
    7.李平书,《宁阳存牍》,光绪二十二年
    8.广东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广东省志·华侨志》,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
    9.彭君榖修,《新会县志续》,英隆印务局印,同治九年(1870)
    10.王大鲁主编,頼焕文纂,《赤溪县志》,民国九年,影印本
    11.张殿珠修,《新宁县志》,康熙二十五年(1686)刻本
    12.陈还修,陈阿平纂,《开平县志》,康熙五十四年(1715)刻本,乾隆印本
    13.王植修,《新会县志》,乾隆六年(1741)刻本
    14.王暠修,陈份纂,《新宁县志》,乾隆三年(1738)刻本
    15.曾萼纂修,《恩平县志》,乾隆三十一年(1766)刻本
    16.王文骧修,《开平县志》,清道光三年刻本
    17.台山县志编委会,《台山县志》,1961
    18.邹鲁修,温廷敬等纂,《广东通志(未成稿)》,国立中山大学广东通志馆,民国二十四年(1935)
    19.广东省江门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江门市志》,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
    20.东亚同文会馆编,《广东省志》,大正六年(1917)
    21.《广东年鉴》,1942
    22.开平城乡建设委员会,《开平城乡建设志》,1992
    1.程天固,《广州市工务之实施计划》,民国十九年(1930)
    2.《女师校庆特刊》,民国三十七年(1948)
    3.台中概览编纂委员会编,《台山县立中学校概览》,民国三十六年(1947)
    4.新会县政府建设局,《新会建设特刊》,民国二十二年(1933)
    5.台山县政府工务局,《台山建设图影》,民国十八年(1929),台山:西华印书馆
    6.《欢送陈校长出洋筹款建校特刊》,民国二十五年(1936)
    7.开平荻海风采堂,《荻海名贤余襄公祠风采立学碑》,2009
    8.《台山县立医院成立纪念特刊》,民国二十五年(1936)
    9.《城镇乡自治章程》,光绪三十四年(1908)由清廷公布
    10.国民政府,《市组织法》,民国十九年五月公布施行
    11.国民政府,《都市计划法》,民国二十八年六月八日颁行
    12.广东省政府,《广东省市政局组织章程》,民国二十八年八月十三日颁行
    13.国民政府行政院,《收复区城镇营建规则》,民国三十四年十一月一日颁布实施
    14.新会县政府,《广东省新会县自然及人文概况调查表》,民国三十六年十月二十三日,广东省档案馆馆藏资料
    15.《教伦月报》,民国三十六年
    16.汕头市市长提案,《切实保护归国华侨、奖励兴办实业以裕民生案》,广东省档案馆
    17.《台山县政年刊》,民国二十二年
    18.《台山旬报》第31期,民国十五年
    19.《台山县参议会第二次大会会议汇刊》,民国二十二年
    20.《广东中路矿业调查报告书》,1930,广东省档案馆缩微档案
    21.广东省建设厅,《管理港务船舶暂行规程》,民国二十二年八月
    22.广东建设厅公路处,《全省省道、县道、乡道路线规制》,民国十五年三月
    23.广东建设厅公路处,《建筑全省公路计划撮要》,民国十九年
    1.陈正祥,中国文化地理[M],北京:生活·新知·三联书店,1983
    2.[美]施坚雅主编,叶光庭等译,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M],北京:中华书局,2002
    3.[美]赵冈,中国城市发展史论集[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
    4.蔡云辉,战争与近代中国衰落城市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5.何一民,近代中国衰落城市研究[M],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7
    6.[美]王国斌著,李伯重、连玲玲译,转变的中国——历史变迁与欧洲经验的局限[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
    7.庄林德、张京祥,中国城市发展与建设史[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8.[美]徐中约著,计秋风、朱庆葆译,中国的奋斗(1600-2000)第6版[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
    9.伍江,上海百年建筑史[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7
    10.曾业英主编,五十年来的中国近代史研究[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
    11.杨秉德,中国近代城市与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
    12.隗瀛涛,中国近代不同类型城市综合研究[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8
    13.李孝悌主编,中国的城市生活[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
    14.梁元生,晚清上海——一个城市的历史记忆[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15.刘海岩,空间与社会——近代天津城市的演变[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16.程美宝,地域文化与国家认同——晚清以来“广东文化”观的形成[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
    17.刘圣宜,近代广州社会与文化[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18.罗炳良主编,孙中山建国方略[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19.(民国)国都设计技术专员办事处编,首都计划[M],南京:南京出版社,2006
    20.彭长歆,岭南近代著名建筑师[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
    21.赖德霖、王浩娱,近代哲匠录——中国近代时期重要建筑家、建筑事务所名录[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
    22.赖德霖,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3.周霞,广州城市形态演进[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24.李军,近代武汉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M],武汉:长江出版社,2005
    25.林家劲等,近代广东侨汇研究[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
    26.夏诚华,近代广东省侨汇研究(1862-1949)——以广、潮、梅、琼地区为例[M],新加坡:新加坡南洋学会,1992
    27.张国雄,赤坎古镇[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
    28.张国雄、刘兴邦、张运华、欧济南霖等,五邑文化源流[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9.张国雄撰文,李玉祥摄影,岭南五邑[M],北京:生活·新知·三联书店,2005
    30.梅伟强、张国雄,五邑华侨华人史[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1.张运华,五邑侨乡历史文化概要[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
    32.梅伟强、梅雪编,“集体家书”联五洲:五邑侨刊乡讯研究(1978-2005)[M],香港:香港社会科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07
    33.程建军,开平碉楼:中西合璧的侨乡文化景观[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34.[台]李薰枫,经济地理[M],台北:大中国图书公司,民国六十七年
    35.张晓辉,民国时期广东社会经济史[M],广州:广东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36.黄增章,民国广东商业史[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
    37.龚伯洪,广府华人华侨史[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8.徐德嶙,地方自治之理论与实施[M],会文堂新记书局,民国二十二年
    39.黄彦主编,孙文全集[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
    40.王文泉、刘天路主编,中国近代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41.张沅恒编,今日之四邑[M],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印行,1934
    42.戴永洁编,陈宜禧与新宁铁路[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7
    43.广东省档案馆,民国广东政府机构沿革和组织法规选编(1911-1949)[G],广州:东胜印刷厂,1996
    44.周一星,城市地理学[M],商务印书馆,1995
    45.台山市档案馆编,陈宜禧与新宁铁路[M],台山:台山市华宁彩印有限公司,2002
    46.尹钧科、罗保平等,古代北京城市管理[M],北京:同心出版社,2002
    47.蒋慎吾,近代中国市政[M],上海:中华书局,1937年版,1939年再版
    48.邢契华,考察日本市政工程报告[M],青岛市工务局印制,民国二十六年
    49.董修甲,京沪杭汉四大都市之市政汉口分册[M],上海:大东书局,民国二十年
    50.[美]凯文·林奇,城市形态[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51.[美]L·贝纳沃罗,薛钟灵等译,世界城市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52.潘谷西主编,中国建筑史(第五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53.[美]凯勒·伊斯特林著,何华、周智勇译,美国城镇规划——按时间顺序进行比较,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4
    54.[美] E·沙里宁,城市——它的发展、衰败和未来[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55.[美]斯皮罗·克斯托夫,城市的形成——历史进程中的城市模式和城市意义[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56.[美]C·亚历山大等,城市设计新理论[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2
    57.[美]L·芒福德,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58.程建军、孔尚朴,风水与建筑[M],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59.广州市档案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广州市越秀区人民政府,广州历史地图精粹[G],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3
    60.[日]布野修司,亚洲城市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61.广东省地图出版社、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制图系,广东省县图集[G],广州:广东省地图出版社,1990
    62.林琳,港澳与珠三角地域建筑——骑楼,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63.梅伟强、关泽峰,广东台山华侨史,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
    64.[日]平野健编,广东の现状,广东日本商工会议所,昭和十八年(1943)
    65.周琳洁,近代广东园林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66.齐邦媛,巨流河,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
    67.王文泉、刘天路主编,中国近代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68.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G]第五辑,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
    69.[美]费正清、费维恺编,剑桥中华民国史(1912-1949,下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70.(民国)国都设计技术专员办事处编,首都计划[M],南京:南京出版社,2006
    71.珠三角新印象地图册,广州:广东地图出版社,2009
    72.司徒尚纪,广东文化地理[M],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
    1.任放,二十世纪明清市镇经济研究,历史研究,2001(5):
    2.任放,近代市镇研究的方法论,清华大学学报(哲社版),2006(3):50-60
    3.叶显恩、谭棣华,明清珠三角农业商业化与墟市的发展,广东社会科学,1984(2)
    4.[日]水羽信男,日本的中国近代城市史研究,历史研究,2004(6)
    5.[日]小浜正子,任云兰译,日本上海史研究会,城市史研究(13-14)
    6.顾琳,任云兰译,东京天津史研究会,城市史研究(13-14)
    7.[日]贵志俊彦,汪寿松译,日本中国城市史研究与评析,城市史研究(15-16)
    8.朱弘,记城市研究与上海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城市史研究(6)
    9.李玉,中国近代区域史研究综述,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6)
    10.何一民、曾进,中国近代城市史研究的进展、存在问题与展望,中华文化论坛,2000(4)
    11.隗瀛涛、谢放,关于近代中国城市史研究的几个问题,城市史研究(3)
    12.何一民,20世纪后期中国近代城市史研究的理论探索,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
    13.何一民,21世纪中国近代城市史研究展望,云南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3)
    14.朱英,近代中国的“社会与国家”:研究回顾与思考,江苏社会科学(南京),2006(11)
    15.霍新宾,近代中国市民社会问题研究述评,社会科学动态,2000(4)
    16.[美]黄宗智,中国的“公共领域”与“市民社会”——国家与社会间的第三领域,共识网
    17.梁波,市民社会团体在近代城市化过程中的作用探析,黑龙江社会科学,2002(3)
    18.邱国盛,近代城市统治阶层的早期现代化研究,史学月刊,2002(2)
    19.赵可,论留学生在1920-1930年代市政改革实践中的重要作用,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10(11)
    20.赵可,20世纪20年代新型知识分子城市观念的变迁——以归国留学生为中心的考察,社会科学研究,2003(5)
    21.左玉河,30年来的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研究,安徽史学,2009(1)
    22.陈蕴茜,论社会心理对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群体转型的影响[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科版),1997(3)
    23.何一民,简论民国时期城市行政民主化与法制化的发展趋势,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2003(1)
    24.许瑞生,清末民初广州市政制度的实践与启示,城市规划,2009(5)
    25.雷绍宇,近代市制与广州城市治安管理的近代化,黑龙江史志,2008(20)
    26.赵可,体制创新与20世纪20年代广州市政的崛起,广西社会科学,2006(3):95-99
    27.麦国培,四邑侨批与潮汕侨批之比较,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
    28.刘进,“四邑侨汇为粤省冠”说辨析,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1)
    29.姚婷,侨刊中的侨乡社会与“侨”“乡”网络——基于1949年前<新宁杂志>“告白”栏目的分析[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11(4)
    30.梅伟强,华侨:侨乡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的强大动力——“台山第一侨乡”端芬镇的调查之一[J],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0卷第1期
    31.张应龙,输入与输出:广东侨乡文化特征散论——以五邑与潮汕侨乡建筑文化为中心[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6(9)
    32.张国雄,从开平碉楼看近代侨乡民众对西方文化的主动接受,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5)
    33.梅伟强,信仰虔诚人神共居中西融合——开平民间信仰文化的特色[J],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9卷第1期,2007
    34.沈亚虹,台山近代城镇规划建设初探[J],新建筑,1986(4)
    35.许桂玲,中西规划与建筑文化在广东五邑侨乡的交融[J],热带地理,2005(3)
    36.任健强、李文,近代江门侨乡的新型墟市研究——以汀江墟为例[J],华中建筑,2011(4)
    37.任健强、李文,近代铁路建设对沿线城镇发展的影响[J],华中建筑,2011(3)
    38.任健强、田银生,近代江门侨乡的建筑形态研究[J],古建园林技术,2011(2)
    39.许桂灵、司徒尚纪,广东华侨文化景观及其地域分异[J],地理研究,第23卷第3期,2004
    40.刘沛林,广东侨乡聚落的景观特点及其遗产价值[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第18卷第1期,2003
    41.朱英,试论近代市民社会产生的模式——兼论中国近代市民社会雏形的生成特点[J],开放时代,1998(3):55-61
    42.何一民,晚清城市近代化的发展[J],城市史研究(7),天津教育出版社,1992
    43.赵可,近代欧美国家市政改革运动述论[J],城市史研究(22),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
    44.姜德昌,19世纪德国的城市改革[J],城市史研究(6),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91
    45.中国城市史研究之展望——圆桌讨论会纪要[J],城市史研究(22),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
    46.何舸、肖毅强,近代台山侨墟的集镇化演变研究[J],南方建筑,2011(2).
    47.史明正,从御花园到公园——20世纪初北京城市空间的变迁[J],城市史研究(23),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
    48.李德英,城市公共空间与社会生活——以近代城市公园为例[J],城市史研究(19-20),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
    49.崔志海,近代公园理论与中国近代公园研究——读<都市与公园论>[J],史林(沪)2009(2)
    50.陈蕴茜,日常生活中殖民主义与民族主义的冲突——以中国近代公园为中心的考察[J],南京大学学报2005(5)
    51.陈蕴茜,论清末民国旅游娱乐空间的变化—以公园为中心的考察[J],史林(沪),2004(5)
    52.戴云斌,中央公园与民初北京社会[J],北京社会科学2005(2)
    53.梁思成,市镇的体系秩序//张厉生主编,内政部公共工程专刊第1辑[J],民国三十四年
    54.魏信凌,都市计划与未来理想都市方案[J],新建筑(2),民国二十五年
    55.麦国培,四邑侨批与潮汕侨批之比较[J],五邑大学学报,第7卷第2期,2005
    56.张晓辉,中国近代城市化的发展与动因研究——以镇集高度发达的广东为例[J],学术研究,2002(3)
    57.梅逸民,端芬华侨办学的历史与现状[J],台山文史(6)
    58.左玉河、李文平,近年来中国近代社会文化史研究述评,教学与研究,2005(6)
    59.张国雄,从开平碉楼看近代侨乡民众对西方文化的主动接受,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1卷第5期
    60.张应龙,输入与输出:广东侨乡文化特征散论——以五邑与潮汕侨乡建筑文化为中心,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6(3)
    61.陈蕴茜,空间维度下的中国城市史研究,学术月刊,2009(10)
    62.陈思源,爱群大厦设计工程师陈荣志[J],台山文史(8)
    63.台山档案馆,台山排球运动史稿(1914-1984),台山文史(13)
    64.另参考引用了《台山文史》、《江门文史》、《新会文史资料》、《开平文史》、《新宁杂志》等杂志的不少文章,因数量众多,不能一一标注,在此一并说明并致谢。
    1.周毅刚,明清珠三角城镇的发展及其形态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博士论文,2004
    2.邱衍庆,明清佛山城市发展与空间形态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博士论文,2005
    3.林冲,骑楼型街屋的发展与形态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博士论文,2000
    4.彭长歆,岭南建筑的近代化历程[D],华南理工大学博士论文,2004
    5.林怡,粤中侨居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硕士论文,1991
    6.李百浩,日本在中国的占领地的城市规划历史研究[D],同济大学博士论文,1997
    7.李百浩,中国近现代城市规划历史研究[D],东南大学博士后研究报告,2003
    8.何舸,台山近代城乡建设发展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09
    9.朱栩翔,广东五邑侨乡城镇演变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04
    10.任健强,华侨作用下的江门侨乡建设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博士论文,2011
    11.王立明,开平碉楼中西交融建筑形式探讨[D],浙江大学硕士论文,2008
    12.赵静歌,广东开平碉楼建筑立面的装饰艺术研究[D],苏州大学硕士论文,2010
    13.李琛,台城镇骑楼研究,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硕士论文[D],2003
    14.杨振娇,清末民初资产阶级地方自治研究[D],辽宁大学硕士论文,2001
    15.刘源,中国(大陆地区)建筑期刊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博士论文,2007
    16.王均,近现代北京城内部空间结构的研究[D],北京大学博士论文,1997
    1.胡百龙、梅伟强、张国雄主编,侨乡文化纵论[C],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5网络资源
    2.胡百龙主编,台山历史文化集[C],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7
    3.张应龙、周敏、张国雄主编,国际移民与侨乡形成[C],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
    4.周大鸣、柯群英主编,侨乡移民与地方社会[C],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
    1.蔡锋,台城民国沿革和建设[Z],江门新闻网
    2.台山:墟集骑楼古今并列集市广场欧洲风格[N],江门日报,第6591期B2版
    3.蓝健,台山一中倡建者——爱国爱乡的外交家赵宗坛[N],《江门日报》2006年8月31日,来自:江门新闻网
    4.百度文库网络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793517.htm
    5.百度文库网络资料,http://wenku.baidu.com/view/be8f4518964bcf84b9d57bc6.htm
    6.百度文库网络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793517.htm
    7.网络资料:http://gb.cri.cn/1321/2006/05/22/157@1055467.htm
    8.维基百科,http://wiki.pinggu.org/doc-view-47639.html
    9. http://www.upicture.com.cn/Knowledge/nPost/nPost_15440.htm
    10.有道词典,http://dict.youdao.com/wiki/%E5%B9%BF%E4%B8%9C%E5%9C%B0%E6%96%B9%E8%87%AA%E6%B2%BB%E7%A0%94%E7%A9%B6%E7%A4%BE/#
    11.外汇带动台山侨乡繁荣[Z],台山公众网
    12.蔡锋,台城民国沿革和建设[Z],江门新闻网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