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能源消费与节能潜力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能源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但是能源的过度利用不仅带来了能源储量的不断减少,而且造成生态环境的严重污染。改革开放后的多年里,我国在能源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产生了不少问题,诸如能源供需矛盾加剧、能源利用效率低下、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等,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带来阻碍。因此建设一个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的国民经济体系和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我国今后发展的根本目标,也是解决能源矛盾的根本途径。
     从河北省的能源现状看,不但面临着以上问题,而且由于河北省长期以来形成的产业结构及能源消费结构等因素,能源状况更为严峻,开展节能减排工作,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更是河北省当务之急。目前,河北省已经开始实施一系列措施以减轻能源瓶颈给河北省未来发展带来的制约,但是对于河北省这个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工业大省,是否能够做到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将会对其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直接的影响,如何有效实现河北省节能减排已成为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因此,本论文的主要研究目的就在于,以多学科交叉的视角,对能源与河北省经济发展关系展开全面的理论分析,努力多角度构筑合理的河北省能源消费预测模型,描述河北省未来可能的能源需求态势,并对河北省节能潜力进行横向和纵向分析,最后提出富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河北省节能减排战略及途径。
     论文首先对国外能源消费状况以及我国能源生产与能源消费的总量、能源消费结构、碳排放量、能源安全及能源效率等状况进行分析,指出我国能源消费存在的问题,并且在此背景下系统分析河北省能源供需状况、消费结构,行业构成、利用效率、以及污染物排放等情况,利用协整技术、变量的单位根检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对河北省能源消费与经济发展关系进行实证研究。文章首先利用灰色系统理论预测了2011-2015年河北省能源需求总量及主要能源需求量,之后又利用情景分析法与外推法相结合的方法使用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指标在三种不同情境下对2011-2015年河北省能源消费需求进行预测,并就两种预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之后,文章在能源强度的省际对比及能源消费省区配置分析基础上,分别进行绝对趋同和相对趋同条件下的河北省节能潜力分析。文章还利用结构演进-能源消费模型与结构演进-单位能耗模型,基于1980-2009年30年河北省经济发展,结构演进及能源消费相关数据进行河北省节能潜力分析,初步判断未来河北省节能潜力的基本走向。最后文章对国内外能源节能策略以及具体措施进行研究,在总结国外节能政策体系的特点的基础上,探究其对河北省节能减排的启示,并在此基础上根据河北省经济发展及节能目标提出河北省节能战略和途径。
     论文将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宏观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利用能源发展理论、灰色系统理论等理论,分析河北省能源现状,对比国外发达国家,尤其借鉴发达国家尤其是面临严重能源问题的日本经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提出一系列符合河北省经济发展特征的理论研究成果和节能减排措施。
Energy is the basis for the existence and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However, theexcess use of energy resources not only brings reduction of available energy reserves, but alsocauses serious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During the past many years after our countryreformed and opened up, we made much progress in energy field. Meanwhile there were a lotof problems which brought obstacles to sustainable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such as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supply and demand of energy intensified, inefficient use of energy,increasingly serious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etc. It will be the ultimate task and means ofChinese future development to construct a kind of national economics system and societywith less energy consumption, less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better economical benefit.
     From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Hebei Province, we are not only facing with the aboveproblems, but also in a more severe energy situation because of the long-standing industrialstructure and energy consumption structure. Therefore, to carry out for energy conservationand emission reduction work, improving energy efficiency is the top priority of the HebeiProvince. At present, the Hebei Province has started a series of measures to reduce restrictionthat energy bottleneck brought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Whether can do the sustainabledevelopment of energy will be a direct impact on its social economy development, how torealize the reasonable Hebei energ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has become a real problem.Themain purpose of the paper is that giving a comprehensive theoretical analysis about therelationship between energ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describing the theory system ofenerg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building evaluation system of energy sustainabledevelopment, evaluating the status of energ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Hebei Province andproposing targeted and feasibl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y for energy.
     AT first, the paper analys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foreign energy consumption and theamount of energy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the structure of energy consumption, carbonemissions, energy security and energy efficiency in china, points out the problems of ourcountry's energy consumption, analyses the supply and demand of energy, the consumption structure, industry structure, use efficiency, and pollutants in hebei province in this context,makes the empirical research for Hebei Province by using the cointegration technique, thevariable unit root test and the granger causality test. This paper predicts the Hebei Province'stotal energy demand and the main energy demand in2011-2015by using the theory of graysystems firstly, and predicts the Hebei Province's energy demand in2011-2015by using thecombined scene analysis and extrapolation method and the energy consumption elasticitycoefficient index, and then compares the two prediction results. Later, the paper analyses theabsolute convergence and relative convergence condition of energy saving potential in HebeiProvince, analyses the energy saving potential of Hebei Province, judges the future of thebasic direction of the energy saving potential in Hebei Province by using the structureevolution-energy consumption model and structure evolution-units energy consumptionmodel. At last, the paper studies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energy saving energy strategies andconcrete measures, explores the enlightenment of energy conservation and emission reductionin Hebei Province and puts forward strategic energy saving approach according to the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fficiency targets in Hebei Province.
     This paper adopts qualitative analysis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macroeconomic analysisand empirical analysis, analys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energy in Hebei Province andreferences to the experiences of developed countries especially in Japan by using the theory of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rey system theory, etc. At last the paper puts forward a seriestheoretical research result and strategic energy policy which conforms with Hebei Province’seconomic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
引文
②河北统计年鉴2009[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年11版.
    ③国家统计局河北调查总队.河北省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河北省统计局,2011-2-22.
    ①中国能源年鉴2010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年1月版.
    ②王书利.进一步解放思想实现又好又快发展[EB/OL].河北省经济信息中心,2008-4-2.
    ③河北省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全文)[N].河北日报,2011-2-22.
    ①宋凤轩,李楠.河北省能源消费与GDP增长的相关性实证分析[J].统计与管理,2011年第1期.
    ②王国志,徐庆.河北省能源消费与GDP的关系[J].经济论坛,2007年21期.
    ③王殿茹,李秀锋.河北省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商情,2010年24期.
    ①张敬伟,宫兴国.产业结构变动对能源消费的影响研究-以河北省为例[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②韩立红.河北省能源结构分析[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
    ①2010年全球能源消费量再创新高[N].中国能源报,2011-07-08.
    ①国际能源展望[R].美国能源信息情报署编撰,2005年版
    ①世界能源展望2007报告[R].国际能源署(IEA),2007年11月版.
    ①赵晓,邵春杰.中国能源战略的本质是什么[N].大河报,2004-9-5.
    ②冯飞.国家能源战略的基本构想[N].经济研究参考,2004年第83期.
    ①以上数据系作者计算得出,数据来自于《中国能源年鉴2010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年1月版。
    ①中国能源年鉴2010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年1月版.
    ①数据来自于:资料来源:河北省经济年鉴2010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年9月版.
    ④郑明慧,王亚飞.河北省能源消费现状及节能对策分析.中国经贸导刊,2011(18).
    ①郑明慧,王亚飞.河北省能源消费现状及节能对策分析.中国经贸导刊,2011(18).
    ①2005年-2009年数据为河北省统计局公布数据。
    ①郑明慧,王亚飞.河北省能源消费现状及节能对策分析.中国经贸导刊,2011(18).
    ②郑明慧,王亚飞.河北省能源消费现状及节能对策分析.中国经贸导刊,2011(18).
    ①郑明慧,王亚飞.河北省能源消费现状及节能对策分析.中国经贸导刊,2011(18).
    ①郑明慧,王亚飞.河北省能源消费现状及节能对策分析.中国经贸导刊,2011(18).
    ①郑明慧,王亚飞.河北省能源消费现状及节能对策分析.中国经贸导刊,2011(18).
    ②郑明慧,王亚飞.河北省能源消费现状及节能对策分析.中国经贸导刊,2011(18).
    ①郑明慧,王亚飞.河北省能源消费现状及节能对策分析.中国经贸导刊,2011(18).
    ①郑明慧,王亚飞.河北省能源消费现状及节能对策分析.中国经贸导刊,2011(18).
    ①郑明慧,王青.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能源消费需求预测.中国经贸导刊,2011(19).
    ①河北省经济年鉴2010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年9月版.
    ②中国环境统计年鉴2010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年5月版.
    ①河北节能减排:到2010年万元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N].河北日报,2007-8-30.
    ②河北:“双三十”制度推进节能减排[N].科学时报,2009-09-30.
    [1]中国省级行政区历年国内生产总值列表(1978-2004).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J/OL].http://zh.wikipedia.org/wiki,2009-12-12.
    [2]河北经济年鉴2009[M].中国统计出版社:北京,2010年版.
    [3]国家统计局河北调查总队.河北省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河北省统计局,2011-2-22.
    [4]河北省“十二五”规划纲要(全文)[EB/OL].河北新闻网,2011-02-22.
    [5]王书利.进一步解放思想实现又好又快发展[EB/OL].河北省经济信息中心,2008-4-2.
    [6]河北省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全文)[N].河北日报,2011-2-22.
    [7]河北能源短缺日益突出2010年缺口达70%[EB/OL].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2007-06-07.
    [8]十一五成就报告之一:新发展新成就新篇章[EB/OL].河北省统计局http://www.hetj.gov.cn/,2011-03-01.
    [9]十一五成就报告之十:迎接挑战攻坚克难节能降耗成效明显[EB/OL].河北省统计局http://www.hetj.gov.cn/,2011-03-01.
    [10]中国能源年鉴2010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年版.
    [11]2010BP世界能源统计[EB/OL].百度文库http://wenku.baidu.com,2010-6-11.
    [12]2010年全球能源消费量再创新高[N],中国能源报,2011-07-08.
    [13]中华人民共和国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http://www.stats.gov.cn/,2011-2-28.
    [14]赵晓,邵春杰.中国能源战略的本质是什么[N].大河报,2004-9-5.
    [15]王书利.我省生态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EB/OL].河北省经济信息中心,2008-9-20.
    [16]谢永清.构建我国节约型社会的税收政策[J].宏观经济研究,2005(5).
    [17]闫永.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科技政策支撑体系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2007.
    [18]于立.产业经济学理论与问题研究[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
    [19]朱成章.电力工业对于能源效率和节能的作用[J].节能与环保,2004(2).
    [20]魏楚,沈满洪.能源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基于DEA的实证分析[J].管理世界,2007(8).
    [21]王会强,胡丹.能源需求组合预测模型的构建和及应用[J].统计与决策,2008(2).
    [22]魏斌贤.经济增长的能源障碍分析与对策[J].中国软科学,1996(6).
    [23]陈书通.我国未来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关系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1996(9).
    [24]赵丽霞,魏巍贤.能源与经济增长模型研究[J].预测,1998(6).
    [25]万红飞等.我国能源与经济关系分析[J].连云港化工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6).
    [26]张明慧,李永峰.论我国能源与经济增长关系[J].工业技术经济,2004(8).
    [27]韩智勇,魏一鸣,焦建玲等.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协整性与因果关系检验[J].系统工程,2004(12).
    [28]吴巧生,成金华,王华.中国工业化进程中能源消费变动[J].中国工业经济,2005(4):30-37.
    [29]张宏武.多部门能源消费效率的要因分析—中国和日本比较[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2).
    [30]朱跃中.我国能源与经济增长关系现状分析-当议结构变化对能源消费的影响[J].经济研究参考,2002(7).
    [31]史丹,张金隆.产业结构变动对能源消费影响[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3.
    [32]张率研.中日两国能源消费结构的因素对比分析[J].节能技术,2003,21(4).
    [33]周勇、李廉水.基于AWD的我国能源强度变化因素分析[J].煤炭经济研究,2006(5).
    [34]韩智勇、魏一鸣、范英.能源强度与经济结构变化特征研究[J].数理统计与管理,2004(11).
    [35]吴巧生、成金华.中国工业化中的能源消耗强度变动及因素分析-基于分解模型的实证分析[J].财经研究,2006(6):75-85.
    [36]刘凤朝、潘雄峰、徐国权.基于结构份额和效率份额的中国能源消费强度研究[J].资源科学,2007(7).
    [37]林艳君,冯春萍.浅析上海市产业结构变动对能源强度的影响[J].中国能源,2006(2).
    [38]王霞.能源-经济-环境复杂系统持续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研究[J].特区经济,2006(9).
    [39]范中启等.能源一经济一环境系统可持续发展协调状态的测度与评价[J].预测,2006(4).
    [40]林伯强.结构变动、效率改进与能源需求预测[J].经济研究,2003(5).
    [41]梁巧梅,魏一鸣,范英.中国能源需求和能源强度预测的情景分析模型及其应用[J].管理学报,2004(1).
    [42]卢二坡.组合模型在我国能源需求中预测中的应用[J].数理统计与管理,2006(9).
    [43]刑小军,周德群.中国能源需求预测函数一主成分辅助的协整分析[J].数理统计与管理,2008(11).
    [44]郭菊娥,柴建,吕振东.我国能源消费需求影响因素及其影响机理分析[J].管理学报,2008(9).
    [45]黄喷琳,傅东绵.结构变化效率改进与能源需求预测-基于上海市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协调发展研究[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7(4).
    [46]吴宗鑫,刘滨,齐志新.美国和日本能源消费的比较对我国的启示.能源政策研究,2005(2).
    [47]胡建一.上海能源需求中长期预测[J].上海电力,2005(12).
    [48]华泽澎.能源经济学[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57年版.
    [49]王宏伟.资本效率与经济增长[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50]庇古著,金摘译.福利经济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年版.
    [51]王昕.产业结构与产业政策:理论、比较、选择[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52]张德勇等.产业结构研究导论[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年版.
    [53]高铁梅.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54]张炎治,聂锐.能源强度的指数分解分析研究综述[J].管理学报,2008(5).
    [55]吴滨,李为人.中国能源强度变化因素争论与剖析[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7(2).
    [56]王革华等.能源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年版.
    [57]李艳梅,张雷.中国居民间接生活能源消费的结构分解分析[J].资源科学,2008(6).
    [58]陆慧,卢黎.农民收入水平对农村家庭能源消费结构影响的实证分析[J].财贸研究,2006(3).
    [59]王效华,冯祯民.中国农村家庭能源消费研究[J].农业工程学报,2001(5).
    [60]陈讯,袁海蔚.中国生活能源消费行为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消费经济,2008(5).
    [61]徐国泉.中国能源效率问题研究[D].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8年..
    [62]蔡林林.未来中国的能源供给与需求的区域平衡战略[J].中国物资出版社,1990年版.
    [63]林伯强.中国能源需求的经济计量分析[J].统计研究,2001(10).
    [64]王会强,胡丹.能源需求组合预测模型的构建和及应用[J].统计与决策,2008(2).
    [65]韩君,梁亚民.趋势外推与ARMA组合的能源需求预测模型[J].兰州商学院学报,2005(6).
    [66]申振东.区域能源经济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67]杨辉.能源需求预测及相关因素分析[J].经济评论,1993(1).
    [68]耿海青.能源基础与城市化发展的相互作用机理分析[D].北京: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2004年版..
    [69]李艳梅.中国城市化进程中能源需求及保障研究[D].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7年.
    [70]王庆一.中国节能十问[J].中国能源,2005(5).
    [71]白泉.国外单位GDP能耗演变历史及启示[J].中国能源,2006(22).
    [72]刘虹.国外工业节能政策与措施[J].中国能源,2007(3).
    [73]马超群等.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协整与误差校正模型[J].系统工程,2004(10).
    [74]吴巧生,成金华.中国能源消耗强度变动及因素分解[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6(10).
    [75]李国璋,王双.中国能源强度变动的区域因素分解分析-基于LMDI分解方法[J].财经研究,2008(8).
    [76]梁进社,郑蔚,蔡建明.中国能源消费增长的分解-基于投入产出方法[J].自然资源学报,2007(6).
    [77]史丹.中国能源效率的地区差异与节能潜力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6(10).
    [78]蒋金荷.提高能源效率与经济结构调整的策略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4(10).
    [79]刘山.我国的能源结构调整与能源安全[J].国际技术经济研究,2002(5).
    [80]施发启.对我国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变化及成因的初步分析[J].统计研究,2005(5).
    [81]包全永等.健全和改进我国能源财税政策体系的基本思路[J].经济研究参考,2006(14).
    [82]蒋金荷等.气候变化政策研究中经济-能源系统模型的构建[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2(7).
    [83]李京文.能源、环境与中国经济增长[J].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1994(1).
    [84]李锐,李平.产业经济学[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85]青树凡.环保业该有社会化的投融资机制了[N].经济日报,2001.
    [86]朱春红,李晨霞.环渤海经济圈产业发展障碍分析[J].未来与发展,2006(12).
    [87]谢永清.构建我国节约型社会的税收政策[J].宏观经济研究,2005(5).
    [88]闫永.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科技政策支撑体系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7年.
    [89]于立.产业经济学理论与问题研究[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年版.
    [90]朱成章.电力工业对于能源效率和节能的作用[J].节能与环保,2004(2).
    [91]魏楚,沈满洪.能源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基于DEA的实证分析[J].管理世界,2007(8).
    [92]曹保刚.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年版.
    [93]李洁娟.长三角都市圈产业一体化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94]吕政.国际产业转移与中国制造业发展[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95]罗勇.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年版.
    [96]崔功豪,魏清泉.区域分析与规划[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97]张明龙等.产业集群与区域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年版..
    [98]樊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经济效应[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
    [99]景普秋.产业演进与城市化发展[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100]孙杰,余剑.开放经济条件下中国产业结构调整[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年版.
    [101]荣跃明.区域整合与经济增长[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02]景跃军.区域经济理论与方法[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03]侯景新,尹卫红.区域经济分析方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104]袁奇.当代国际分工格局下中国产业发展战略研究[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05]苏明,傅志华.促进节能事业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J].地方财政研究,2005(3).
    [106]赵宏.环渤海经济圈产业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年版.
    [107]江世银.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与主导产业选择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08]陆大道.中国环渤海经济圈持续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109]李丽华.环渤海经济圈发展战略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2004(12).
    [110]江小涓.世纪之交的工业结构升级[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版.
    [111]张志柏.中国能源消费的弹性系数:估计与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8(7).
    [112]史丹.中国能源需求的影响因素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03.
    [113]金明善等.战后日本经济发展史[M].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1988年版.
    [114]史丹.中国能源效率的地区差异与节能潜力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6(10).
    [115]齐志新,陈文颖,吴宗鑫.工业轻重结构变化对能源消费的影响[J].中国工业经济,2007(2).
    [116]史丹.中国的经济结构、增长速度与能源效率[J].国际石油经济,2007(7).
    [117]史丹,张金隆.产业结构变动对能源消费的影响[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3(8).
    [118]史丹.结构变动是影响我国能源消费的主要因素[J].中国工业经,1999(11).
    [119]孙永祥.世界能源市场动向及中国与印度而临的挑战[J].天然气经济,2006(3).
    [120]史丹.我国经济增长过程中能源利用效率的改进[J].经济研究,2002(9).
    [121]赖颖漩.中国环保产业外资“绿色蛋糕”[J].中国外资,2005(7).
    [122]刘志平,蒋汉华.我国钢铁工业节能展望[J].中国能源,2002(9).
    [123]雷明.中国资源-能源-经济-环境综合投入产出表及绿色税费核算分析[J].东南学术,2001(4)
    [124]唐子烨,马宪国.世界石油供应风险对中国石油进口的影响[J].能源研究与信息,2004(3).
    [125]宋健.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中国的必然选择[J].环境保护,1996(5).
    [126]李京文.能源、环境与中国经济增长[[J].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1994(1).
    [127]刘志平.有色金属工业能效提高趋势分析[J].中国能源,2003(3).
    [128]李锐,李平.产业经济学[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29]李国璋,王双.中国能源强度变动的区域因素分解分析[J].财经研究,2008(8).
    [130]韩智勇,魏一鸣,范英.中国能源强度与经济结构变化特征研究[J].数理统计与管理,2004(1).
    [131]陈杰,李花菊.结构变化的节能潜力计算的方法论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7(4).
    [132]刘志平,周伏秋,熊华文.中小工业企业节能促进建议[J].中国能源,2004(11)
    [133]罗清.日本金融的繁荣、危机与变革[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年版.
    [134]苏明,傅志华.促进节能事业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J].地方财政研究,2005(3).
    [135]齐志新,陈文颖.结构调整还是技术进步?-改革开放后我国能源效率提高的因素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006(6).
    [136]蔡林林.未来中国的能源供给与需求的区域平衡战略[M].中国物资出版社,1990年版.
    [137]肖国安,刘伟宁,彭清华.论煤炭有效需求的预测及方法[J].煤炭经济研究,1994(6).
    [138]周喜安.国际石油价格庵升的原因、影响与对策[J].宏观经济研究,2004(7).
    [139]路正南.产业结构调整对我国能源消费影响的实证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9(12).
    [140]杭雷鸣等.强度的影响-以国内制造业为例[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6(12).
    [141]王维新.我国钢铁工业的节能潜力[[J].节能与环保,2002(5).
    [142]泰萨.莫里斯.日本经济思想史(中译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143]王庆一.中国的能源效率及国际比较[J].节能与环保,2003(8).
    [144]谭立.中国环保投融资机制的新格局[J].环境保护,2002(8).
    [145]谭志雄,尹希果,王梦麟.BOT方式与我国环保投资[[J].中国环保产业,2004(4).
    [146]夏梅兴,唐忆文.上海市经济发展与能源弹性系数变动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06(1).
    [147]黄众.实施能源替代战略的基本构想[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5(5).
    [148]李宝瑜,张莉.中国石油需求模型研究[J].统计与信息论坛,2006(1).
    [149]汤天滋.环保基础设施可率先实行市场投融资改革[J].财政研究,2003(9).
    [150]王庆一.中国的能源与环境:问题及对策[J].能源与环境,2005(3).
    [151]王冰,杨虎涛.论正外部性内在化的途径与绩效[J].东南学术,2002(6).
    [152]王卉彤.循环经济和金融创新的双赢路径困[J].中国经济时报,2006(7).
    [153]荆全忠,张健.GM(1,1)模型在煤炭需求预测中的应用[J].中国煤炭,2004.1.
    [154]王志强等.规模、结构、效率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经验分析[J].管理世界,2003(7).
    [155]王志强.中国科技政策思想:一个不应被忽视得研究领域[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8(5).
    [156]李世祥,吴巧生.我国煤炭需求函数回归模型的建立及需求预测[J].中国煤炭,2005(6).
    [157]王应科.我国建立节约型社会的税收政策选择[[J].税务研究,2006(2).
    [158]魏后凯.市场集中、经济绩效与产业集中-对中国制造业集中与市场结构的实证研究.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
    [159]王忠强,王志宏.煤炭需求的灰色预测方法[J].中国矿业,1997(7).
    [160]杨文培.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能源需求分析[J].煤炭经济研究,2005(3).
    [161]韩可琦.中国能源消费的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4,33(1).
    [162]王庆一.中国可再生能源现状障碍与对策-实施障碍分析与政策建议[J].中国能源,2002(8).
    [163]王庆一.中国能源现状与前景[J].中国煤炭,2005(2).
    [164]孙永祥.世界能源市场动向及中国与印度面临的挑战[J].天然气经济,2006(3).
    [165]齐绍洲,罗威.中国地区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强度差异分析[J].经济研究,2007(7).
    [166]胡建一.上海能源需求总量中长期预测研究[J].上海电力,2005(6).
    [167]韩天锡.多变量非线性组合模型在石油消费预测中的应用[J].天津理工大学学报,2006(8).
    [168]胡萌.再论我国能源强度降低问题[J].统计研究,2006(3).
    [169]戴家权.中国石油需求:将增长多快,持续多久[J].国际石油经济,2003(11).
    [170]魏涛远.征收碳税对中国经济与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2(8).
    [171]周大地,戴彦德,郁聪.2020中国可持续能源情景[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172]魏楚,沈满洪.能源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基于DEA的实证分析[J].管理世界,2007(8).
    [173]张宏武.多部门能源消费效率的要因分析-中国和日本的比较[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2001(2).
    [174]唐亿文、沈露莹、郭宏超、郭建利.上海能源消费结构与能源战略[J].上海经济研究,2005(2).
    [175]杭雷鸣.我国能源消费结构问题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07.
    [176]王玉潜.能源消耗强度变动的因素分析方法及其应用[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究,2003(8).
    [177]邱斌,杨帅,辛培江.FDI技术溢出渠道与中国制造业生产率增长研究:基于面板数据的分析[J].世界经济,2008(8).
    [178]魏楚,沈满洪.能源效率与能源生产率[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7(9).
    [179]方华灿.对我国能源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思考[J].石油科技论坛,2005(2).
    [180]徐国泉,刘则渊.1998-2005年中国八大经济区域全要素能源效率-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分析.中国科技论坛,2007(7).
    [181]杨红亮,史丹.能源研究方法和中国各地区能源效率的比较[J].经济理论和经济管理,2008(3).
    [182]冯等田.中国区域能源经济与环境规制[D].兰州:兰州大学,2007年版.
    [183]魏楚,沈满洪.结构调整能否改善能源效率:基于中国省际数据的研究[J].世界经济,2008(11).
    [184]倪维斗.构筑21世纪我国能源新体系[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3).
    [185]筱红.我国能源资源的可持续利用[J].经济经纬,2002(4).
    [186]刘山.我国的能源结构调整与能源安全[J].国际技术经济研究,2002(5).
    [187]谢志军,庄幸.宏观经济结构与能源密度的变化[J].中国能源,1996(5).
    [188]龚志民.基于我国能源缺口的能源可持续发展[J].能源技术与管理,2006(1).
    [189]李泽辉.我国开发利用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态势[J].江西能源,2002(4).
    [190] Faucheux S, O' Connor. Valu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M]. London: Edward ElgarPublishing Limited,1998.
    [191] GA. Norton. Resource Economics[M]. New York: Edward Arnold Publishers,1994:225-237.
    [192] Glasure Y.U, Lee A.R. Cointegration, error-correction,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DP andenergy:the ease of South Korea and Singapore[J]. Resource and Energy Economics,1997(3):17-25.
    [193] Goulder. L.H.Green tax reform aheoretic issues, empirical esults, and future challenges,2001.
    [194] J.Peter Neary.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the Environment: Theoretical and Policy Linkage[J].Environmental and Resource Economics,2006(33):95-118.
    [195] Jeffrey A Drezner. Designing Effective Incentives for Energy Conservation in the Public Sector [M].California: Doctor Dissertation of the Claremont Graduate University.
    [196] Jeyaraj,Paranjothi,S. R. Short-term load forecasting using time series methods [J].journal of theInstiution of Engineers Electrical Engineeing Division,1994(8).
    [197] Ian D.McAvinchey,Andreas Yannopoulos Stationarity,structural change and specification in ademand systemahe case of energy. Energy Economics25(2003).
    [198] Sinton J and Levine M. Changing energy intensity in Chinese industry: the relative importanceof structural shift and intensity change. Energy Policy,1994,22(3).
    [199] Mc Mensmin,J. S,Monforte,F. A. Short term energy forecasting with neuralnerworks[J].Energy Journal,1998(4).
    [200]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Institutes for Advanced Study. Energy Analysis Workshop onMethodology and Conventions[R], IFIAS, Stockholm,1974(6).
    [201] Khazzoom, J.D. Economic Implicat ions of Mandated Efficiency in Standards for HouseholdAppliances[J]. The Energy Journal,1980(4).
    [202] 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Energy Price and Taxes[M]. Paris: OECD/IEA,2008.
    [203] International Labour Organization. Key Indicators of the Labour Market Programme [DB/OL].http:Ilwww.ilo.orglpublicJenglish/employrnentlstratlkilm/.
    [204] Kim, S.Y and Kuijs, L. Raw Material Prices, Wages, and Profitability in China's Industry [R]. Worlddank China Research Paper,2007.
    [205] Sun JW. Accounting for energy use in China1984-94. Energy,1998,23(10).
    [206] Deacon,RobertT. Researeh Trend and Opportunities in Environmental and Nature ResourceEconomics[J] Environmental and Resource Economies,,1998(11):383-397.
    [207] Faucheux S, O Connor. Valu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M]. London: Edward ElgarPublishing Limited,1998.
    [208] G.A. Norton. Resource Economics[M]. New York: Edward Arnold Publishers,1994.
    [209] Sinton, J.E. and Fridley,D.G What goes up: recent trends in China's energy consumption[J]. EnergyPolicy,200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