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天津市绿道系统规划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绿道理念来源于欧美发达国家,并成功的运用在美国、英国、法国、日本、新加坡等世界著名城市的规划建设实践当中。随着全球城镇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城市生态环境恶化、环境污染严重、温室效应加剧等一系列的城市病成为人们共同关注的焦点,如何在享有城镇化产生的利好成果的同时,将其负面效应最小化,是城市规划决策者、管理者、参与者迫切需要思考和研究的重要课题。
     绿道作为一种线形绿色开敞空间,通常沿着河滨、溪谷、山脊、风景道路等自然和人工廊道建立,内设可供行人和骑车者进入的景观游憩线路,连接主要的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历史古迹和城乡居住区等,以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自然、历史文化资源,并为城乡居民提供更充足的游憩和交往空间。在低碳、环保生活理念引导下,绿道的规划与建设已然成为世界城市建设的一种新的发展趋势。2010年,随着广东省《珠江三角洲绿道网总体规划》的编制实施,辖区九大城市掀起了绿道建设的热潮。自此,广东率全国风气之先,拉开了我国大规模绿道建设的序幕。
     对天津而言,伴随着30多年的改革开放,尤其是滨海新区上升为国家战略之后津滨一体化的快速发展,天津在社会、经济、城市建设等诸多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已然成为我国北方地区最重要的经济中心。与此同时,天津的城市面貌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包括市政道路、园林绿化、环境建设在内的城市基础和公共服务设施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然而,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天津城市建设也遇到了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如何进一步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的要求更为凸显,如人口、产业高度集中,土地开发强度大,城市公共开敞空间严重不足,群众亲近自然的需求日渐强烈等。为了构建天津市完整的生态系统网络,维护区域生态安全,优化天津城市绿地系统布局结构,促进天津经济发展的绿色转型,实现天津生态城市的建设,就此本文展开了对天津市绿道系统规划的研究。
     本文对天津市绿道系统规划研究依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将论文分为六个章节进行论述。首先,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面临的问题、城市公共开敞空间的缺失、绿道建设的发展趋势和天津生态城市建设四个方面阐述论文的研究背景,并简要说明了绿道建设在构建天津生态系统网络,维护区域生态安全,优化城市绿地系统布局结构,促进经济发展的绿色转型、实现天津生态城市建设等方面的目的和意义,同时针对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提出了相应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其次,通过对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和绿道系统规划在规划目标、依据、层次、内容及建设实践等方面的异同点分析,提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向绿道系统规划的转变缘由及绿道规划的相关理论依据,同时,总结分析了国内外绿道规划理论与建设实践经验对天津的启示。第三,立足环津四市的研究视角,针对天津与北京、廊坊、沧州、唐山等相邻周边在市域绿地系统规划衔接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通过市域绿道的构建达到优化天津市域绿地系统规划布局和结构的目的。同时,针对市域绿道的属性特征、概念、分类进行详细分析和界定,并根据绿道的属性特征,将天津市域绿道划分为运河型、交通型、湿地型、产业型四大类。在综合考虑市域范围的自然生态、历史人文、河流湿地、交通及城镇布局等资源要素的基础上,基于天津市域现状地理空间,结合天津各区县绿地系统和绿道建设的实际情况,采用直接叠加法中的空间叠加法(overlay),辅以多因子评价以及德尔菲专家评分法,对市域绿道选线的空间适宜度进行定量分析,在绿道选线模型引导下提出了天津市域范围由5条主线、7条连接线、30条支线和3800平方公里的绿化缓冲区构成的天津市域绿道总体规划布局,并针对城际交界绿道、运河文化绿道、交通链接绿道、海岸旅游绿道、湿地联络绿道五条市域绿道主线的特点、线路走向、线路长度及服务人口进行详细说明。第四,综合分析天津外环线绿带的发展过程及现状建设存在的问题,依据天津在城市空间结构、中心城区城市用地布局、环外地区发展现状、郊野公园规划选址、外环线交通流量、居民出行范围及相关规划等七个方面发生的变化,在外环线绿带的基础上提出了环外绿带的设计构想。同时在环城游憩带理论指导下,结合环外地区的现状土地利用、环外组团布局、河流水系分布、郊野公园选址等资源要素条件,界定并分析了环外绿道的概念及规划特点,提出了相应的环外绿道总体规划布局。第五,以城市绿地与多模式出行方式的相洽互适性作为切入点,综合分析天津城市公园绿地布局及城市多模式出行方式存在问题,提出契合多模式出行方式的城市绿道规划策略。同时,针对城市居民短距离出行与换乘接驳问题,提出了最后一公里城市绿道规划模式,以期满足居民出行需求,缓解最后一公里出行矛盾。最后,为了更好完善优化对天津市绿道系统规划的研究,作者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和绿道建设相结合、组织编制环渤海区域绿道网总体规划两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规划建议。
Originated from America and Europe, the concept of greenway has beensuccessfully utilized by many countries like America, UK, France, Japan andSingapore in their practice of city planning. Nowaday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global urbanization, more urban problems appear, such as ecological environmentdegradation, environment pollution and the aggravation of greenhouse effect. As theproblems become the focus of attention, people begin to realize the importance ofminimizing the side effects of urbanization while enjoying its benefits. It is also anurgent research task for all the decision makers, supervisors and participators in theprocess of city planning. Greenway is a kind of linear green open space, and it isusually designed along the streamside, valleys, ridges and landscapes. In these naturalor artificial corridors, the greenway provides the pedestrians and cyclists with a routefor sightseeing and it combines the major parks, natural reservations, scenery spots,historic sites and residential areas together. In this way, the natural, cultural andhistoric resources will be better protected and there will be more entertainment spacefor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Under the guideline of low carbon and environmentalfriendly lifestyle, greenway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have become the new trend inunban planning across the world. In2010, with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OverallPlanning of Greenway Network in Pearl River Delta‖in Guangdong Province, thereappeared a greenway construction boom in the nine cities under administration. Afterthe initiation of Guangdong Province, greenway construction started in China.
     Since China implemented its reform and opening up policies more than thirtyyears ago, Tianjin have achieved great accomplishments in the areas of social life,economics and urban construction, especially after the strategic development ofBinhai new area. Now Tianjin has becom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economiccenters in North China. At the meantime, the urban image of Tianjin has undergonegreat changes. Municipal roads, urban afforestation and environment protection havebeen improved a lot. Inevitably, Tianjin also encounters certain bottleneck in itsprocess of rapid development. The density of population and industry is too high, theland has been overused, the open space is too limited in urban areas and people’s needof a closer relationship with nature cannot be fulfilled. Therefore, it is urgent toimprove the quality of urbanization. In order to build an ecological city, Tianjin has to perfect its ecological network, maintain its ecological stability, optimize the structureof the green space system and shift to a healthy economic development pattern. For allthe problems mentioned above, this dissertation does a research on greenway systemplanning in Tianjin.
     Based on the research pattern of proposition, analysis and solution, thisdissertation devotes six chapters to the discussion of greenway system planning inTianjin. Firstly, the research background will be introduced from the following fouraspects–the problems in green space planning, the deficiency of urban open space,the trend of greenway planning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ty in Tianjin. Inaddition, the importance of greenway construction will be described. It isnonnegligible in constructing ecological system, in maintaining local ecologicalstability, in optimizing urban green space structure and in steering the healthydevelopment of economy. This chapter also provides the research method andframework. The second chapter compares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citygreen space planning and city greenway planning in terms of planning object,planning basis, planning levels, planning contents and construction practice. Then theauthor offers the reason and the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transition from green spaceplanning to greenway planning. At the same time, the author generalizes the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experiences of greenway planning home and abroad for thedevelopment of Tianjin greenway construction. Thirdly, the research will involve thestudy of the four cities around Tianjin. Based on the problems concerning the joint ofTianjin green space with that of Beijing, Langfang, Cangzhou and Tangshan, theauthor puts forward the proposition of optimizing green space layout and structure bythe construction of city greenway. Meanwhile, the author divides greenway intodifferent types according to its characteristics and concepts. In this way, greenway inTianjin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types: the canal type, the transportation type, the wetland type and the industry type. Taking all the relevant elements into consideration,including ecology, history, rivers, wetland, transportation and urban layout, the authoroffers a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site suitability of city greenway selection. On thebasis of geological conditions of Tianjin and the green space construction actuality ofthe region, the author carrys out the greenway selection with the adaptation of overlaymethod and with the help of multiple-factor evaluation and Delphi technique. Underthe guidance of greenway selection model,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the overallplanning structure of Tianjin greenway, which comprises5main routes,7connecting routes,30branches and3800sq.km green buffer zone. Besides, the author will alsoelaborate on the characteristics, alignment, length and service stuff of the five maincity greenway, which includes intercity greenway, canal greenway, traffic linkagegreenway, coastline greenway and wet land greenway. Fourthly, a design scheme ofthe "external-out ring green belt" has been proposed based on the current out ringgreen belt, with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developing process of the green beltin Tianjin and the problems i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establishment and consideringthe changes in the spacial structure of Tianjin city, the land use distribution in thecentral area of the city, the current developing situation in the external areas of thebelt, the planning location of the parks in the outskirt, the magnitude of traffic flow,the traveling coverage of the residents and the relative projects. Meanwhile, with thetheoretical instruction of the out ring entertainment belt as well as the reference to thecurrent land use situation of the external-out ring areas, the collective distribution ofthe external-out ring areas, the section of the rivers and the location of parks in theoutskirt and other resource conditions, the concept of the external-out ring green beltand its planning characteristics have been defined, and a overall planning distributionof the external-out ring green belt has been put forward. Fifthly, from the point of thesuitability of the "city green belt" and the "diversified traveling modes" and with aintegrated analysis of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green area of parks in Tianjin and the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diversified traveling modes, a planning strategy of the citygreen belt has been formed which suits the diversified traveling mode. At the sametime, aiming at solving the problems in the short distant traveling and bus transferringof the city residents, a planning mode of the city green road of "the last one kilometer"has been brought about to meet the residents' traveling need and ease the travelingcontradicts in the last one kilometer. At last, the author has put forward the relativeplanning suggestions in perspective of the combination of the systematic planning ofthe city green areas with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green roads and the overall planningof the green road web in the around Bo Hai Sea district, in order to complete theresearch of the systematic planning of the green roads in Tianjin.
引文
1杨俊,城市化与城市生态安全棍合研究——以大连为例:博士学位论文,大连:辽宁师范大学,P1
    2:干岛效应与热岛效应通常是相伴存在的。由于城市的主体为连片的钢筋水泥筑就的不透水下垫面,因此,降落地面的水份大部分都经人工铺设的管道排至他处,形成径流迅速,缺乏天然地面所具有的土壤和植被的吸收和保蓄能力。因而平时城市近地面的空气就难以像其他自然区域一样,从土壤和植被的蒸发中获得持续的水份补给。这样,城市空气中的水分偏少,湿度较低,形成孤立于周围地区的干岛。资料来源:http://baike.baidu.com/view/1293215.htm,百度百科
    3孙国华,十二五时期我国城镇化水平探讨[J],宏观经济管理,2010,(05)
    4Kuili Sun, Zhantang Miao. Notions of Green Space System Planning in medium and small city,The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Remote Sensing Environment and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 (RSETE2011),Nanjing,China.24~26June2011. Page(s):5103~5106
    5Rob H.G.Jongman、Gloria Pungetti主编,余青、陈海沐、梁莺莺译,生态网络与绿道——概念.设计与实施[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年,P1
    6[加拿大]简·雅各布斯著,金衡山译,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M],北京,译林出版社
    7李炜,城市―和合‖空间的创造:硕士学位论文,重庆:重庆大学,2003,P1
    8谭晓鸽,绿道网络理论与实践——以天津中心城市绿网规划为例:硕士学位论文,天津:天津大学,2007
    9周年兴、俞孔坚等,绿道及其研究进展[J],生态学,2006,(9)
    10刘滨谊、余畅,美国绿道网络规划的发展与启示[J],中国园林,2001,(6)
    11李阳,基于景观格局的城市绿地系统绿道网络构建初探:硕士学位论文,重庆:西南大学,2011年,P9
    12孙蕾、潘宜,波士顿大都市公园系统与珠三角区域绿道的比较研究——以深圳为例[J],中国园林,2011
    16Giordano L. d. C,Multi-criteria spatial decision analysis for demarcation of greenway:Acase study of the cityof Rio Claro, S o Paulo, Brazil[J],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08,84:301~311
    18注释:2010年1月18日广东省住房与城乡建设厅颁发的《珠三角区域绿道(省立)规划设计技术指引》(试行)是我国第一部指导绿道规划设计的文件,旨在指导规划设计单位和建设管理单位的技术人员能正确针对珠江三角洲区域内的绿道项目,迅速抓住规划理念、原则和方法,并对设计要点、成本控制、工程施工、后期养护形成积极的指导意义。
    19徐文辉,绿道规划设计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P61~62
    20注释:对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与城市绿道规划的异同详见本文第二章绿地系统向绿道系统的规划转变一节。
    21注释:对城市规划区绿地系统规划的研究参考:张晓佳,城市规划区绿地系统规划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6年12月
    22刘骏、蒲蔚然,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与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P1
    23资料来源: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对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概念界定的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
    24:弗雷德里克·劳·奥姆斯特德(Frederick Law Olmsted),美国19世纪下半叶最著名的规划师和景观设计师,设计覆盖面极广,从公园、从城市规划、土地细分,到公共广场、半公共建筑、私人产业等,对美国的城市规划和景观设计具有不可磨灭的影响,被认为是美国景观设计学的奠基人。资料来源:http://baike.baidu.com/view/265737.html?wtp=tt,百度百科
    26Kuili Sun,Yang Lv. Analysis of the Greenway Construction in Western Countries,2012InternationalConference on Mechatronics and Intelligent Materials(MIM2012), GuiLin,China, May18~19,2012.Page(s):2002~2006
    27Charles.E.Littel, Greenways for America[M],London:The Johns Hopkins Press Ltd,1990
    29Julius.Gy. Fabos在他发表的《美国绿道规划:起源与当代案例》(发表于《景观设计学》杂志)一文对绿道概念进行了界定。
    30余青、柳晓霞、陈琳琳译,《绿道规划设计开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年3月第一版
    31Ahern J, Greenways as a planning strategy,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1995,33:131~155.
    32:EGWA——European Greenways Association欧洲绿道联合会,In May1997, it was decided within theframework of the First European Conference on Soft Traffic and Railways Paths (Val-Dieu, Belgium) to set up theEuropean GreenwaysAssociation. This association was created by many local, regional and national associationsactive in the scope of sustainable transport willing to share their knowledge and objectives at a European level.资料来源:http://en.wikipedia.org/wiki/European_Greenways_Association,维基百科
    33:EGWA所绿道的界定包涵三个方面的特点:①专门用于轻型非机动车的运输线路。②已被开发成以游憩为目的或为了承担必要的日常往返需要(上班、提倡采用公共交通工具);③处于特殊位置的、部分或完全退役的、曾经被较好恢复的上述交通线路,被改造成适合于非机动交通的使用者,如徒步、骑自行车、被限速或特指类型的机动车、轮滑、滑雪、骑马等。资料来源:李敏,国外绿道研究现状与我国珠三角地区的实践[J],中国城市林业,2010.8(3)
    34:徐文辉,男,1968年10月,浙江义务人,统计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专业毕业,硕士,副教授,浙江农林大学省级重点园林规划设计学科负责人,浙江农林大学城乡园林规划研究所所长。资料来源:同下
    35:乡村绿道(Rural Greenway)的改建,指城镇与乡村、乡村与乡村之间的可持续性发展的绿色土地网络,主要包括水网、路网、村网等线形空间。乡村绿道主要以广大的乡村线形空间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为目的,促进城乡层面上生态体系、产业体系、文化体系等有效连接。乡村绿道包括具有生态意义的各类自然廊道,具有风土人情、历史古迹的乡村文化景观廊道,或具备游憩功能的各类公园道以及具有生产发展体现经济价值的产业集聚带等。资料来源:徐文辉,绿道规划设计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年7月,P82~83.
    37:在1986年版城市总体规划中的城市定位是:天津应当成为拥有先进技术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开放型、多功能的经济中心和现代化的港口城市。资料来源:《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1986~2000)》,天津市规划局
    38:1996年版城市总体规划中的城市定位是:天津市是环渤海地区的经济中心,要努力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文明、科教发达、设施完善和环境优美的现代化港口城市和我国北方重要的经济中心。资料来源:《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天津市规划局
    39:2005年版城市总体规划中的城市定位是:天津是环渤海地区的经济中心,要努力建设成为国际港口城市、我国北方的经济中心和生态城市。资料来源:《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天津市规划局
    40潘海啸、杜雷编,城市交通方式和多模式间的转换[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P122~124
    41Z.拉维、 A.S.莱伯曼、李团胜,景观及景观生态学的定义[J],地理科学进展,1988,(02)
    42孙娇,基于景观生态学原理的高速公路景观设计:硕士学位论文,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1,P22~23
    43于广志、蒋志刚,自然保护区的缓冲区:模式、功能及规划原则[J],生物多样性,2003,(03)
    44周劲松、何琶健、汪磊等,基于景观生态学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探讨[J],城市,2005(5)
    45Merriam H.G. Connectivity: a fundamental characteristic of landscape pattern. J. Brandt and P. Aggereds.Methodology in landscape ecological research and Planning. Vol.1. Theme: Landscape ecological concepts.Roskilde University Center.Denmark.1984
    46Taylor PD,Fahrig L,Henein K, Merriam H.G. Connectivity is a vital element of landscape structure. Oikos,1993
    47吴昌广、周志翔、王鹏程、肖文发、滕明君,景观连接度的概念、度量及其应用[J],《生态学报》,2010,30(7)
    48吴必虎,区域旅游规划的理论与方法[R],北京大学博士后研究出站报告,1998,74~80
    50张坦坦,城市边缘带游憩用地配置及游憩效应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天津大学,2010
    51许玲、张希毓、张雅涵,基于需求层级理论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内容研究[J],广东园林,2009(01)
    53邬建国.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模型与应用[J].生态学报,1989,8(6):34-39.
    54韩西丽,实用景观——卢布尔雅那市环城绿道[J],城市规划,2008年第32卷第8期。(中国——斯洛文尼亚科技合作委员会第六届会议议定书项目资助)
    55Loring Lab.Schwarz(editor),CharlesA.Flink,Robert M.Searns(authors). Greenways: a guide to planning,design, and development. Washington D.C.: Island Press,1992.
    57许文辉著.绿道规划设计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年7月,P12.
    58查尔斯·A·弗林克(Charles.A.Flink)撰文,孙帅译. Miami River Greenway--Green Infrastructure for aWorking River(迈阿密河绿道--一条工业河流的绿色基础设施),景园林,2009(03)
    62韩西丽,实用景观——卢布尔雅那市环城绿道[J],城市规划,2008年第32卷第8期。
    65李开然,绿道网络的生态廊道功能及其规划原则[J],中国园林,2010,(03)
    67注释:绿道包括生态(保护)型、郊野(游憩)型、都市(休闲)型等多种类型,不同城市郊野型绿道途径的主要用地功能亦不相同,本文以珠三角绿道网总体规划中的郊野型绿道为例。资料来源:蔡瀛、何昉、李颖怡、康凯珊,融入城乡的绿道网选线思路与规划方法[J],规划师,2011年09期。
    68:对天津郊野公园规划与建设内容详见本文第四章。
    69刘颂、詹明珠、温全平,面向亚健康群体的城市绿色开敞空间规划设计初步研究[J],风景园林,2010,(04)
    70:对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存在的问题,在本文的第五章中有详细阐述,在此不做重复解释。
    71:人口数据资料来源于2009年天津市域空间发展战略。
    72Laure Cormier、Monique Toublanc、Jacques Baudry著,LIU Xue译,Is the French View of GreenwaysAvant-garde or Déjà-vu?[J],Chinese LandscapeArchitecture,2011(03)
    73蔡瀛,公众参与是绿道建设的原动力,南方周末,http://www.infzm.com/
    74杨赉丽主编,城市园林绿地规划(第二版)[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6年6月,P3~5
    81天津城市规划志编纂委员会编著,天津城市规划志[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年,P417
    82刘振华,建国初156项工程项目的确立[J],中国档案,2009年03期
    84天津城市规划志编纂委员会编著,天津城市规划志[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年,P417
    86赵纪军,对大地园林化的历史考察[J],中国园林,2010年10期
    88王凯林,环城绿色生态廊道——天津外环内侧绿化带建设,天津建设科技,2009年02期
    89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纲要(试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90商振东,《市域绿地系统规划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北京林业大学,2006年12月
    91刘纯青,《市域绿地系统规划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南京林业大学,2008年6月
    92李敏,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与人居环境规划[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46-48
    93马锦义,论城市绿地系统的组成与分类[J],中国园林,2001(1):23-26
    94王木林、缪荣兴,城市森林的成分及其类型[J],林业科学研究,1997(5):531-536
    95张晓佳,城市规划区绿地系统规划研究:博士论文,北京林业大学,2006年12月
    96张晓佳、瞿志,关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层次的若干思考[J],中国园林,2010年03期
    97:徐文辉教授,现任浙江农林大学省级园林规划设计学科负责人,浙江农林大学城乡园林规划研究所所长。主要从事城市景观、城市绿地、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等规划设计教学及研究工作。
    98徐文辉,绿道规划设计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P3
    99余青,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最早将国外风景道研究引入中国,从事风景道及游径理论研究、实践工作和教学研究的学者。并在致力于立足中国国情,在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风景道理论框架体系和实证研究方面,进行了大量理论、实践和教学上的创新性研究。
    100查尔斯·A·弗林克、罗伯特·M·西恩斯著,洛林·LaB·施瓦茨编,余青等译,绿道规划·设计·开发[M](原著1993年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2009年3月第一版
    101Rob H.G.Jongman、Gloria Pungetti主编,余青、陈海沐、梁莺莺译,生态网络与绿道——概念.设计与实施[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年
    102:与绿道相关的学术论文不仅仅是242篇,本文根据研究需要仅从中国期刊网数据库中进行搜索。
    103:《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全国绿色通道建设的通知(国发[2000]31号)》中指出,绿色通道建设是我国国土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任务是对公路、铁路、河渠、堤坝沿线进行绿化美化。高速公路、铁路、国道、省道绿色通道建设,应以防风固土,美化环境为主要功能。县、乡道路沿线绿化,应以防风固土,改善环境为主要功能。河渠、堤坝、水库沿线绿化应以保持水土、护坡护岸、涵养水源为主要功能。
    104资料来源:http://www.gdgreenway.net,2011年11月份珠三角绿道网建设进度统计表,来源: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105徐文辉,生态浙江省域绿道网规划实践[J],规划师,2005年第5期第21卷
    106:对浙江省域范围内的四种类型的绿道具体内容,在徐文辉编著的《绿道规划设计理论与实践》的一书中有详细的介绍。徐文辉,绿道规划设计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P50~54
    107资料来源:同上
    108:在社会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以传统增长方式为特征的快速城镇化和非农建设用地的无序扩张,对珠三角区域的自然环境和生态资源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成为制约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为此,率先构建生态、环保、运动、休闲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的绿道网络体系,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已成为珠三角区域发展的核心内容。资料来源:广东省住房与城乡建设厅,珠三角绿道网总体规划纲要,2010
    111资料来源:深圳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2010年4月。
    112:成都健康绿道是结合成都特色、贯通全域城乡的一种线性绿色开敞空间,是连接水系、山体、田园、林盘、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绿地以及城镇乡村、历史文化古迹、现代产业园区等自然和人文资源,集生态保护、体育运动、休闲娱乐、文化体验、科普教育、旅游度假等为一体,供城乡居民、游客步行和骑游的绿色廊道。资料来源:成都市健康绿道建设导则
    113:Ⅰ级健康绿道由市级统一规划,贯穿全域的骨干健康绿道;Ⅱ级依据绿道建设导则相关要求规划实施的支线健康绿道,主要包括中心城、区(市)县(含乡镇)等区域的其他健康绿道。
    115李雷主编.北林地景规划设计作品[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5.P34
    116:绿道网络建设主要以城市周边山体、河道、湖泊、防护林带、森林公园等为生态本底,以新建和改造的城市道路,包括公路、铁路、轻轨、省道、国道等为骨架,打造配套设施完善,交通便利,植物搭配合理,集环保、运动、休闲、旅游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绿色开敞空间和慢行系统。资料来源:孙阁,大厂县绿道网建设堪称典范[J],河北林业,2011年4月
    118:根据绿道所处的不同区位条件及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现有设施的特征及其主导功能进行分类。资料来源:深圳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深圳市绿道网专项规划,2010.04
    120张亦弛,天津首座英租界公园——维多利亚花园[J],园林景观评论,2010(05)
    121王兆祥,天津盐商与天津园林建筑[J],住宅文化,2006年第3期
    122郭喜东、张彤、张岩,天津历史名园[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年5月
    123吴宇江,中古古典园林的内聚性与西方古典园林的外拓性[J],中国园林,1989(5)
    124刘颂、姜允芳,城乡统筹视角下再论城市绿地分类[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2009年6月第27卷第3期
    125鲍世行,城市规划新概念新方法[M],商务印书馆,1992年1月
    126上海市绿化委员会,生态园林论文续集[R],上海:上海市绿化委员会,1993,6~19
    127鲍世行,《钱学森论山水城市》,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06)
    131刘薇,浅谈城市外围绿化带的规划与用地管理[J],规划师,2001(02)
    132张晓佳,城市规划区绿地系统规划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北京林业大学,2006年
    133:南北方向的生态绿色廊带是指从大兴水库、银河风景区、南淀旅游区到梅江南湿地、团泊洼湿地的贯穿中心城区南北方向的生态绿色廊带,这是一条生态湿地连绵带,对调节城市气候、改善生态环境有着良好的作用。资料来源:翟国强,天津市中心城区边缘区的规划与建设[J],城市规划,2007(31)第10期
    135资料来源:天津市规划局,《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
    137资料来源:天津市规划局,《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
    138林世平、梁伊任,市域绿地系统规划是我国未来运用的必然趋势[J],林业调查规划,2007.Dec.32(6):156~160
    139资料来源:天津市园林局,《天津市中心城区及环城四区绿地系统规划(2008~2020)》,该版规划由天津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农业大学于2008年规划编制。
    143曾珍香、张培、王欣菲著,基于复杂系统的区域协调发展——以京津冀为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年2月
    144资料来源:《北京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单位: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组织单位: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北京市园林绿化局,2007年5月
    146资料来源:唐山市规划局,《唐山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
    148资料来源:廊坊市规划局,《廊坊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2008年由河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廊坊市城乡规划设计院编制。
    150资料来源:沧州市规划局,《沧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2008年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
    153李树华,从绿化到美化再到绿地文化——我国园林绿化发展大方向的探讨[J],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2007(08)
    154王文华,城市绿地设计的地域文化性:硕士学位论文,青岛大学,2009年5月
    155牛会聪,多元文化生态廊道影响下京杭大运河天津段聚落形态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天津大学,2011年12月,P160~163
    156资料来源:http://tjleshuixing.blog.sohu.com/63881406.html,天津绿色之友——城市乐水行
    158蒋卫国,李京,陈云浩,城市湿地与城市热岛效应关系探讨,《上海环境科学》2007年第4期,P153
    160资料来源:中国建设报
    161建设部关于印发《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纲要(试行)》的通知建城[2002]240号
    162建设部关于印发《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纲要(试行)》的通知建城[2002]240号。为贯彻落实《城市绿化条例》(国务院[1992]100号令)和《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的通知》(国发[2001]20号),加强我国《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的制度化和规范化,确保规划质量,充分发挥城市绿地系统的生态环境效益、社会经济效益和景观文化功能,特制定本《纲要》。
    163资料来源:广州市绿道网建设实施方案,2010
    164刘纯青,市域绿地系统规划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南京林业大学,2008年6月,P165
    165徐波,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市域问题的探讨[J],中国园林,2005(03)
    166:《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85-2002)》作为目前组织编制绿地系统专项规划重要的参考依据,该标准依据绿地的功能将城市绿地分为5大类,即公园绿地(G1)、生产绿地(G2)、防护绿地(G3)、附属绿地(G4)、其他绿地(G5)。在这五种类型的绿地能够反映市域绿地内容的是其他绿地,其主要内容是对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居民休闲生活、城市景观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有直接影响的绿地。包括风景名胜区、水资源保护区、风景林地、城市绿化隔离带、野生动植物园、湿地、垃圾填埋场恢复绿地等。资料来源:《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85-2002)》,建标[2002]135号,由建设部于2002年6月3日颁布,自2002年9月1日实施
    167李石磊,市域绿地周边环境对区域发展的作用和影响[J],绿色科技,2012年2月第2期
    168何树臣,全力建设京津冀生态圈[J],《国土绿化》,2008.06
    169郑向阳,天津城乡空间发展的生态环境保护[J],《城市》,2002.02
    172陈涛,湿地生态旅游区绿地系统规划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上海交通大学,2010,P33
    173唐小简,城市生态水景设计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南京林业大学,2005,P39
    174西蒙兹著,俞孔坚等译,景观设计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175路培,湿地园林岸边环境的生态设计探讨:硕士学位论文,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P30
    176曹海燕,湿地资源保护与公园规划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建筑大学,2011,P21
    177吴妍,夏热冬冷地区湖泊湿地型城市绿化策略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华中科技大学,P60
    178资料来源:天津市园林局,《天津市中心城区及环城四区绿地系统规划(2008~2020)》
    179谭汝为,天津地名的文化透析[J],天津成人高等学校联合学报,2004(01)
    180漳卫南运河志编委会,漳卫南运河志[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185庄荣、高阳、陈冬娜,珠三角区域绿道规划设计技术指引的思考[J],风景园林,2010年第二期
    188牛会聪,多元文化生态廊道影响下京杭大运河——天津段聚落形态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天津大学,2011年12月,P141~149
    189在天津海河总体规划中,将海河定位为一条服务性的经济带和景观带,其研究范围由三岔河口一直延伸到外环线,约18公里。资料来源:天津海河总体规划(EDAW)
    190资料来源:天津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11
    192:湿地、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
    193:根据《全国湿地资源调查与监测技术规程》所确定的湿地分类标准,天津市的湿地可划分为五大类九种类型:近海及海岸湿地(包括浅海水域、潮间淤泥海滩(潮间带))、河流湿地、湖泊湿地、盐田湿地、水稻田湿地、沼泽和沼泽化草甸湿地、中心城区湿地、其他湿地。
    194:库容在1亿m3以上的称为大型水库,库容在1000万m3~1亿m3的称为中型水库,库容在1000万m3以下的称为小型水库。
    195赵洪婧,天津湿地资源现状及保护和合理利用措施[J],天津农林科技,2007(02)
    196高德明,天津市湿地资源现状分析与保护利用的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中国农业大学,2005,P26
    197:古海岸和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包含七里海湿地,对于七里海的历史变迁可参见高德明的硕士论文《天津市湿地资源现状分析与保护利用的研究》第24页。
    206广东省住房与城乡建设厅,《珠江三角洲绿道网总体规划纲要》,2010
    210江阴绿道,http://weibo.com/u/2711529382
    212谢涤湘、宋健、魏清泉、朱竑,我国环城绿带建设初探——以珠江三角洲为例[J],城市规划,2004(04)
    213:都市田园:强调环城绿带的田园特性,营造都市田园风光,与现代城市景观与人工景观形成对比,软化人为雕琢痕迹,满足城市居民回归自然的渴望。缓坡曲水:构筑缓坡微地形,对现有的水系、坑塘等湿地适当改造和梳理,恢复天然湿地水系,体现曲水流觞的浑然天成景象。生态公园:强调生态的同时,体现以人为本,充分考虑城市居民的休闲游憩活动的参与性,预留开放空间,突出为城市居民服务的生态效应。北方森林:本着节约的原则,充分利用现有林带成果,补栽种植观赏性较强的乡土苗木,充分发挥其冬春防风、夏秋清凉的作用,塑造自然分布的北方森林模式。到2008年末,环绕市区72Km长的绿带基本完成。在环城绿带内侧58m绿化带工程建设中,始终突出人居环境这个主题,注重打造节约型和生态宜居型城市特色。拆除违章建筑面积2.6万m2,共封堵调整106个非规划路口,管线切改入地14.7万延长米,改良土壤210万m3,客土150万m3,整合利用和建成湿地58万m3,栽植各类苗木52万株,新建绿地318万m2,总投资6.5亿元人民币,是天津市中心城区有史以来建设规模最大的绿化建设工程资料来源:王信权、王凯林,建设节约型景观彰显地域性特色———天津外环绿化带景观营造[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9年5月第22卷第3期
    214:环城绿带(green belt around city)是指在城市外围建设的绿色植被带,是城市绿色生态廊道的一种,可以认为,是在城镇的外围,安排绿地或绿化比例较高的相关用地,形成环绕城市建成区的开敞空间。资料来源:谢涤湘、宋健、魏清泉、朱竑,我国环城绿带建设初探——以珠江三角洲为例,《城市规划》,2004.4
    215贾俊、高晶,英国绿带政策的起源、发展和挑战,《中国园林》,2005.3
    216Yang Lv,Kuili Sun. Conflicts of Interest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Green Belt Around Tianjin,2nd InternationalConference on Civil Engineering, Architecture and Building Materials (CEABM2012),YanTai,China, May25~27,2012
    217:J.H.Thunen对圈层结构理论的主要观点是: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城市对区域经济的促进作用与空间距离成反比,区域经济的发展应以城市为中心,以圈层状的空间分布为特点逐步向外发展。
    218谢海垚,基于圈层结构理论的物流园区货运量增长模式及预测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北京交通大学,,2009,P3
    219周宇,关于天津滨海新区战略地位与发展规划的思考[J],特区经济,2011.11
    220资料来源:天津市规划局,《天津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2009
    222翟国强,天津市中心城区边缘区的规划与建设[J],城市规划,2007年第31卷第10期
    224:环城绿带是指在城市周围建设的绿色植被带,是城市绿色廊道(生态廊道)的一种,是指在一定规模的城镇或城镇密集区外围,安排较多的绿地或绿化比例较高的相关用地,形成的环绕城市建设区的基本闭合的绿色开敞空间。资料来源:广东省建设厅,《广东省城市规划指引——环城绿带规划指引(试行)》(GDPG—004),2003年8月1日,粤建规字〔2003〕90号
    230:1991年版的莫斯科总体规划提出,要建立包括大面积森林绿地、河谷绿地在内的城市绿地和水域系统,将莫斯科建成为世界上最绿的都市之一。资料来源:谢涤湘、宋健、魏清泉、朱竑,我国环城绿带建设初探——以珠江三角洲为例[J],城市规划,2004年04期
    231顾洁,惠灵顿外围绿化带规划[J],南方建筑,2006年第7期
    233:北京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涉及10个边缘集团、6个卫星城和空港城、海淀北部科技园区。资料来源:北京规划第二道绿化隔离带,城市规划通讯,2002年10月
    234吴国强、余思澄、王振健,上海城市环城绿带规划开发理念初探[J],城市规划,2001年第25卷第4期
    237潘影、张茜、甄霖等,北京市平原区不同圈层绿色空间格局及生态服务变化[J],生态学杂志,2011(04)
    238鹿金东、吴国强、余思澄,上海环城绿带建设实践初析[J],中国园林,1999(2)
    239翟国强,天津市中心城区边缘区的规划与建设[J],城市规划,2007年第31卷底10期
    241佟华,城市边界层模式的建立发展和应用:[博士学位论文],北京大学,2003,P102~112
    251龚兆先、周永章,环城绿带对城乡边缘带景观的促进机制[J],城市问题,2005年第4期
    254陈海燕、贾倍思,紧凑还是分散?——对中国城市在加速城市化进程中发展方向的思考[J],城市规划,2006(05)
    256:绿带政策是英国城市规划政策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并在世界现代城市规划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资料来源:贾俊、高晶,英国绿带政策的起源发展和挑战[J],中国园林,2005.03
    257Bourne L S,Hitchcock J R,Bell J K. Urban Housing Markets:recent directions in research and policy.Toronto: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1978
    261注释:降低人口和工业向首都集聚的速度;阻止城市蔓延和城市之间连片发展;减少空气和水污染;保护自然环境;提供休闲空间;保护国家安全。资料来源:杨小鹏,首尔的绿带政策与新城政策:二元规划体系下的矛盾[J],规划师,2008年第2期第24卷
    273资料来源:北方网,http://news.enorth.com.cn/system/2012/01/06/008441959.shtml
    275资料来源:天津市林业局、天津市规划局,《天津市造林绿化规划(2011~2015)》
    276东莞市城乡规划局、东莞市城建设规划设计院,珠三角区域绿道(东莞段)总体规划,2010(03)
    277:哥本哈根作为目前世界上唯一被国际自行车联盟授予―自行车之城‖称号的城市,制定了到2015年将居民利用自行车上班和上学的比例提高到50%的远景目标,实现这一目标每年将减少8万吨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资料来源:经济参考报,杨敬忠,丹麦:自行车绿化城市交通
    278:丹麦的自行车道网络更是非常独特。超过1万公里的自行车专用道设有明确的路标,与其他道路网络系统相互协调,互不干扰,在高安全性的前提下,确保了自行车道的畅通无阻。其中11条总长达4233公里的国家路线贯穿全国东西南北,构成了丹麦自行车道的主干道。资料来源:http://www.qstheory.cn/gj/tszs/201012/t20101213_59229.htm,求实理论网
    279资料来源:http://www.tju.edu.cn/newscenter/soundm/201203/t20120322_153245.htm,天津大学新闻网
    280王振报、陈艳艳、陈绍辉、田启华,公共交通系统一体化整合规划[J],交通工程,2011年9月第18期
    281:为树立绿色交通出行理念,推进城市交通领域的节能减排,发展绿色交通,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决定于2011年9月22日继续在全国范围开展中国城市无车日活动。这一主题旨在鼓励人们更多关注和选择低能耗、低污染和低排放的绿色出行方式,传递政府应对资源环境约束,发展绿色城市交通的决心。资料来源:http://www.chinautc.com/gongjiaozhou/index.asp,中国城市无车日活动
    282王富海、谭维宁,更新观念重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体系[J],风景园林,2005(04)
    283《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85-2002)》建标[2002]135号,自2002年9月1日起实施。
    288王珏,基于GIS和RS的城市公园绿地服务半径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南京林业大学,2011年
    289张晓来,基于GIS的城市公园绿地服务半径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华中农业大学,2007年
    291万霞、陈峻、王炜,我国组团式城市小汽车出行特性研究,城市规划学刊,2007年第3期
    294王宏宇,北京城市交通问题研究,中央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295黎冬平、于晓桦、钟平,上海轨道交通11号线北段站点综合开发规划,《交通与运输》,2011(1)
    296杨松,多目标绿道系统规划方法探索——以北京顺义区绿道系统规划为例[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297:高线公园(High Line Park)是一个位于纽约曼哈顿中城西侧的线型空中花园。原是1930年修建的一条连接肉类加工区和三十四街的哈德逊港口的铁路货运专用线,后于1980年功成身退,一度面临拆迁危险。在纽约FHL组织的大力保护下,高线终于存活了下来,并建成了独具特色的空中花园走廊,为纽约赢得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成为国际设计和旧物重建的典范。资料来源:http://www.zaoyuanshi.com/article-21605.html,造园师
    299杨松,多目标绿道系统规划方法探索——以北京顺义区绿道系统规划为例[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300百度百科, http://baike.baidu.com
    301:在信息化建设中,最后一公里是指信息化建设在政府投资的推动下和计算机网络自上而下的建设中,省、县、乡级基本实现互联互通,而在网络继续向下延伸时进村入户却难以推进,致使产品信息与经营者不能直接见面,使得信息化难以应用到生产实践中,信息化为生产服务的功能不能有效地发挥,信息化建设的投资不能产生预期的效益。资料来源:王艳霞,最后一公里问题的原因与解决对策[J],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5月第7卷第3期
    302闫璐,农业水利设施最后一公里差钱[J],今日国土,2011年01期
    303李非,应优先疏通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J],中国大众,2011年2月10日
    30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中央一号文件),2010年12月31日
    305谢素芳,不要最后一公里涨价,中国大众,2011年4月25日
    306丁宁,抗击通胀―最后一公里‖[J],中国商贸,2011,(07)
    307曾凤柳、邱慧、谢汉生、步青松、沈骏,绿色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探讨[J],现代城市轨道交通,2012.1
    308陆磊,上海最后一公里公交的探索与实践[J],城市公用事业,2011年06期
    311周扬军,杭州公共自行车交通系统[J],交通与运输,2011年06期
    312数据来源:中国广播网:杭州公共自行车系统全国运行最成功,杭州(下旬刊),2010年12月
    314:2010年7月,滨海新区公交集团建设启用了天津市首个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在客流比较集中的轻轨市民广场、开发区金元宝商厦、开发区金融街、泰达医院、洋货市场、塘沽紫云中学、塘沽外滩公园等11个地方设置了自行车租赁点,共投放自行车360辆,在完善核心城区津滨轻轨沿线站点常规公交接驳的同时,有效解决公交站台到乘客出行起终点―最后1公里‖的问题。资料来源:中国自行车协会网
    315资料来源:天津日报,作者:刘冬梅、韩雯、姚文生、陈玉军,津城―治堵新政‖呼之欲出——解读《天津市关于进一步优化城市交通环境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
    318:地铁+公共自行车绿色交通模式的作用已被很多国家的实践所证明。法国里昂曾陷入城市交通拥堵困境,2005年启动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在市区设置340多个租赁点,各点都配置10多辆自行车,结果里昂街头机动车流量下降了4%。同样,在纽约、伦敦、巴黎、阿姆斯特丹等城市,公共自行车也都被纳入了城市公共交通体系。资料来源:王梅,―最后一公里‖的―绿色‖版本——免费公共自行车,城市公用事业,2011年06期。
    319黄彬,杭州市公共自行车系统运行状况调查分析与展望[J],城市规划学刊,2010年第6期,P79
    320张晓佳,城市规划区绿地系统规划:博士学位论文,北京林业大学,2006年
    321:在2001年2月国务院召开的全国城市绿化工作会议上,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从总体规划的一个专项规划,提升为城市规划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和相对独立、必须完成的强制性内容,并要求全国大中城市全面铺开新一轮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和修编工作,规划成果要报各级人大审查通过后严格执行资料来源:王富海、谭维宁,更新观念重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体系[J],风景园林,2005(04)
    322:《珠三角区域绿道(省立)规划设计技术指引(试行)》是我国第一部指导绿道规划设计的文件,旨在指导规划设计单位和建设管理单位的技术人员能正确针对珠江三角洲区域内的绿道项目,迅速抓住规划理念、原则和方法,并对设计要点、成本控制、工程施工、后期养护形成积极的指导意义。
    323:珠三角绿道网总体规划是在系统分析珠三角资源要素和城乡发展布局、生态环境保护、区域交通网络建设、区域内各市发展意愿等影响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省市互动、城市联动的方式,遵循生态化、本土化、多样化、人性化等原则,提出了绿道网总体布局的构想,即珠三角区域绿道(省立)网的总体布局、主要功能、线路走向、建设规模和设施配套等,构成了开展绿道网建设任务的基本依据。资料来源: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广东省城市发展研究中心,《珠江三角洲绿道网总体规划纲要》,2010年12月。
    324数据来源:珠三角省立绿道两年全部到位任务进度统计表(2010年1月~2011年11月),广东绿道,http://www.gdgreenway.net
    325彭青、潘峰,区域绿地的空间管理体制研究——以珠江三角洲为例[J],规划师,2011(07)
    [1] G. W. Grey&F. J. deneke,Urban Forestry,John Wiley and Sons,1978
    [2] Richard T. T. Forman,Jacques Baudry,Hedgerows and hedgerow networks inlandscape ecology[J],Environmental Management,1984,8(6)
    [3] Arthur C. Nelson, A Unifying View of Greenbelt Influences on Regional LandValues and Implications for Regional Planning Policy, Growth and Change,1985(04):43~44
    [4] Forman R.T.T、Godron M,Landscape Ecology,New York:John Wile&Sons,1986
    [5] Reed F. Noss、Larry D. Harris, Nodes、 networks and MUMs: Preservingdiversity at all scales[J],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1986,(10)
    [6] Eliot C,The Boston Metropolitan Reservations[J],The New England Magazine,1986,(09)
    [7] William W. Budd,Paul L. Cohen,Paul R. Saunders,Frederick R. Steiner,Stream corridor management in the Pacific Northwest: I. Determination ofstream-corridor widths[J],Environmental Management,1987,(11)
    [8] Little.C,Greenways for American[M],Baltimore:Johns Hopkins UniversityPress,1990,P7~20
    [9] Ahn.T.M、Choi.H.S、Kim.I.H et al,A study on the method of measuringaccessibility to urban open spaces[J],Journal Korean Institute LandscapeArchitecture,1991,18(4):17~28
    [10]Flink C A,Searns R M. Greenways:a guide to planning,design,anddevelopment[M],Washington: Island Press,1993,P101~138
    [11]由井正敏、石井信夫,林と野生鸟との共存に向けて[M],東京:日本林業調查会,1994
    [12]Fábos, J.G.,Introduction and overview: the greenway movement, uses andpotentials of greenways,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1995(33):1~3
    [13]道路境研究所,エコロ—ド委会,自然との共生をめざす道づくり[M],東京:大成出版社,1995
    [14]Jack Ahern,Greenways as a planning strategy[J],Landscape and UrbanPlanning,1995(1-3):131~155
    [15]Ahern J,Greenways as a planning strategy[J],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1995,33:131~155
    [16]Jongman R. H. G. and Troumbis A. Y., The Wider Landscape for NatureConservation: Ecological Corridors and Buffer Zones.European Center forNature Conservation,Tilburg,1995
    [17]Searns. R.M,The evolution of greenways as an adaptiveurban landscape form[J],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1995,33:65~80
    [18]Luymes.D、 Tamminga.K,Integrating public safety and use into planning urbangreenways[J],Lands cape and Urban Planning,1995,33(1~3)
    [19]David Toft,Greenbelt and the urban fringe Built Environment[J],1996,21(l):54~59
    [20]Tom Turner, City as Landscape: a post-postmodern view of design andplanning, Printed in GreatBritain at the Alden press, Oxford,1996
    [21]Graeme Evans,Urban Leisure:Edge City and the New Leisure Periphery [M],British, Genesis,1998
    [22]Choe Sang Cheol, Toward Reform of Korea’s Green Belt Policy: Issues andAdjustment, International Seminar on Management of Green Belt Area[M],Seoul: Korea Research Institute for Human Settlement,1998
    [23]Miller.W、 Collins.M. G、 Steiner.F.R, et.al, An approach for greenwaysuitability analysis[J],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1998(42)
    [24]Arif Dirlik and zhang Xudong ed, Postmodernism and China[M], Durham andLondon:Duke University press,2000
    [25]Jun M J, Bae C H C. Estimating the Commuting Costs of Seoul’s GreenbeltCities[J], International Regional Science Review,2000,23(3):300~315
    [26]Shafer C S、Lee B K、Turner S.A,tale of three greenway trails:someperceptions related to quality of life,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00,49:163~168
    [27]Civerolo K L、Sistla G、 Rao S T、 Nowak D J,The effects of land use inmeteorological modeling: implications for assessment of future air qualityscenarios,Atmos,Environ,2000,34(10):1615~1621
    [28]Park Hyunsoo,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Land Use Planning,Property Rights,and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South Korea: A Case Study of Greenbelt PolicyReform[M], Master Thesis, Virginia Polytechnic Institute and StateUniversity,2001
    [29]Rachel Elizabeth Blistein,A Living Map for Changing Ground:StrategicPlanning&GIS InBaltinore City Neighborhoods Thesis for Master Degree[J],United States:Morgan StateUniversity,2002
    [30]Christopher A、Kennedy、 A comparison of the sustainability of public andprivate transportation systems: Study of the Greater Toronto Area[J],Transportation,2002,29(4)
    [31]Irwin E G,The effects of open space on residential property values[J], LandEconomics,2002,78(4):465~480
    [32]Catharine W T, Urban open space in the21st century[J],Landscapeand UrbanPlanning,2002,60(2):59~72
    [33]Christopher F. Green、Pasquale V. Scarpino、Shawn G. Gibbs, Assessment andmodeling of indoor fungal and bacterial bioaerosol concentrations[J],Aerobiologia,2003(19):3~4
    [34]Zacks J. M、Gilliam F、Ojemann J. G,Selective disturbance of mental rotationby cortical stimulation,Neuropsychologia,2003(41):1659~1667
    [35]Jean Lyle, Denise Hill. Watch This Space: An Investigation of Strategic Gappolicies in England[J]. Planning Theory&Practice,2003,(4)
    [36]Forman,R.T.T, Road ecology:science and solutions[M],Washington,D.C:Island Press,2003
    [37]Michael Buxton、Robin Goodman,Protecting Melbourne’s GreenBelt, UrbanPolicy and Research,2003(2):205~209
    [38]Jen-Jia Lin、Cheng-Min Feng, A bi-level programming model for the land use-network design problem[J],The Annals of Regional Science,2003,37(1)
    [39]Fabos.J.G.,Greenway planning in the United States:its origins and recent casestudies[J],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04,68:321~342
    [40]Gobster P H、 Westphal L M, The human dimensions of urban greenways:planning for recreation and relatedexperiences[J], Landscape and UrbanPlanning,2004,68:147~165
    [41]Hsieh H L、Chen C P、Lin Y Y,Strategic planning for a wetland conservationgreenway along the west coast of Taiwan[J],Ocean&Coastal Management,2004,47:257~272
    [42]Nick Gallent、 Marison Shoard、 Johan Andersson etal, England,s UrbanFringes: Multi-Functionality and Planning,Local Environment,2004(3):217~233
    [43]Meijers E,Polycentric Urban Regions and the Quest for Synergy:Is a Networkof Cities More Than the Sum of the Parts?[J],Urban Studies,2005,42(4)
    [44]Marco Amati,Temporal Changes and Local Variations in the Functions ofLondon s Green Belt,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05,(05):1~3
    [45]Paul Cawood Hellmund、Daniel Somers Smith,Designing Greenways,IslandPress,2006
    [46]Halbert L、Convery F and Thierstein,Reflections on the Polycentric Metropolis[J], Built Environment,2006,32(2)
    [47]Von Haaren、C Reich M, The German way to greenways and habitatnetworks[J],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06,76:7~22
    [48]Hellmund P C、Smith D S, DesigningGreenways[M], Washington: IslandPress,2006
    [49]Rottle N D,Factors in the landscape-based greenway:a mountains to sound casestudy[J],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06,76:134~171
    [50]Walmsley A, Greenways:multiplying and diversifying in the21st century[J],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06,76:252~290
    [51]Kongjian Yua、Dihua Li、Nuyu Li, The evolution of Greenways in China[J],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06,76(1-4):223~239
    [52]K. Tzoulas、K. Korpela、S. Venn、V. Vesa Yli-Pelkonen、A. Kazmierczak、J.Niemela、P. James, Promoting ecosystem and human health in urban areasusing Green Infrastructure: A literature review[J],Landscape and UrbanPlanning,2007,81(3):167~178
    [53]Graham Currie、Majid Sarvi、Bill Young,A new approach to evaluating on-roadpublic transport priority projects: balancing the demand for limitedroad-space[J], Transportation,2007,34(4)
    [54]Comber A、Brunsdon C、Green E,Using a GIS-based network analysis todetermine urban green space accessibility for different ethnic and religiousgroups[J],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08,86:103~114
    [55]Kuili Sun, Zhantang Miao. Notions of Green Space System Planning in mediumand small city,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Remote Sensing Environmentand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 (RSETE2011), Nanjing,China.24-26June2011. Page(s):5103~5016
    [56]Kuili Sun,Yang Lv. Analysis of the Greenway Construction in WesternCountries,2012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echatronics and IntelligentMaterials(MIM2012), GuiLin,China, May18~19,2012.Page(s):2002~2006
    [57]Yang Lv,Kuili Sun. Conflicts of Interest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Green BeltAround Tianjin,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ivil Engineering,Architecture and Building Materials (CEABM2012),YanTai,China, May25~27,2012
    [1] E.沙里宁著,顾启源译,城市:它的发展、衰败与未来[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0
    [2]周一星,城市地理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
    [3](日)芦原义信著、尹培桐译,外部空间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
    [4]郭蕴静主编,天津古代城市发展史[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9
    [5]卢绳,城市建筑简史,天津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天津——一个城市的崛起[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0
    [6]陈有民,园林树木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0
    [7]肖笃宁,景观生态学理论、方法及其应用[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1
    [8]麦克哈格著,丙经纬译,设计结合自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9]刘建国,当代生态学博论[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10]李德仁,地理信息系统导论[M],北京:测绘出版社,1993
    [11]宗跃光,城市景观规划的理论和方法[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
    [12]许慧、王家骥,景观生态学的理论与应用[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3
    [13]董雅文,城市景观生态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
    [14]鲍世行、顾孟潮,城市学与山水城市[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
    [15]冷平生,城市植物生态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5
    [16]杨赉丽,城市园林绿地规划[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5
    [17]顾朝林,中国大城市边缘区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
    [18]徐化成主编,景观生态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6
    [19]马枚,天津城市发展研究——产业·地域·人口[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
    [20]苗东升,系统科学精要[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21]饶会林,城市经济理论与实践探索[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
    [22]沈清基,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8
    [23]吴承照,现代城市游憩规划设计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
    [24]李道增,环境行为学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25]李敏,城市绿地系统与人居环境规划[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26]保继刚、楚义芳,旅游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7]赵和生,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28]董鉴泓,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研究[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
    [29]李道增,环境行为学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30]比尼泽·霍华德,明日的田园城市[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31]宋永昌、由文辉、王祥荣,城市生态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2]陈友华、赵民,城市规划概论[M],上海: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2000
    [33]邬建国,景观生态学——格局、过程、尺度与等级[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4]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35]李德华主编,城市规划原理[M](第三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36]孔繁德等编著,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规划[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
    [37]梁兴权,城市林业[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
    [38]傅伯杰、陈立顶、马克明等,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39]克莱尔.库泊.马库斯、卡罗琳.弗朗西斯编著,俞孔坚、孙鹏、王志芳等译,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第二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40]吴良镛等著,京津冀地区城乡空间发展规划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41]董宪军,生态城市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42]邹德慈,城市规划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43]霍华德著,金经元译,明日的田园城市[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44]王向荣、林箐,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45]李敏,现代城市绿地系统规划[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46]刘贵利,城市生态规划理论与方法[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47]方创琳,区域发展战略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年
    [48]安树青主编,湿地生态系统——湿地资源利用与保护的优化模式[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49]戴天兴,城市环境生态学[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2
    [50]许浩,国外城市绿地系统规划[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51]M.卡斯特尔,认同的力量[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52]陈秀山、张可云,区域经济理论[M],北京:商务出版社,2003
    [53]王浩,城市生态园林与绿地系统规划[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3
    [54]杨士弘,城市生态环境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55]中国可持续发展林业战略研究项目组,中国可持续发展林业战略研究·战略卷[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3
    [56]刘家宜,天津植物志[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57]克利夫.芒福汀著,陈贞、高文艳译,绿色尺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58]贾长华主编,六百岁的天津[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4
    [59]殷京生,绿色城市[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
    [60](美)里克莱夫斯(Ricklefs,R.E.)著,孙儒泳等译,生态学[M](第五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61](美)刘易斯·芒福德著,宋俊岭倪文彦译,城市发展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62]理查德·瑞杰斯特著,沈清基、沈贻译,生态城市伯克利:为一个健康的未来建设城市[M](原著1987年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2005
    [63]约翰·奥姆斯比·西蒙兹,刘晓明、赵彩君、孙晓春译,《21世纪园林城市——创造宜居的城市环境》(原著1994年版),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2005年5月第一版
    [64]许宁、高德明,天津湿地[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65]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第三版)[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66]仇保兴,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规划变革[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
    [67]张录强,广义循环经济的生态学基础——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整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68](美)保罗.诺克斯、史蒂文·平齐,柴彦威、张景秋等译,城市社会地理学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69]俞孔坚、李迪华、刘海龙,反规划途径[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70]保继刚等,城市旅游:原理案例[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
    [71]克里斯·安德森,长尾理论[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
    [72]张文忠、尹卫红等,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73]杨东辉,城市空间扩展与土地自燃演进—城市发展的自然演进规划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74]李铮生,城市园林绿地规划与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75](印度)K.V.克里施纳默西,生物多样性教程[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76]汤姆.特纳著,王钮译、王方智校,景观规划与环境影响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77]姜允芳,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78]马建武,园林绿地规划[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79]沈磊、孙洪刚,效率与活力——现代城市街道结构[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80](美)彼得﹒卡尔索普(PeterCalthorpe),(美)威廉﹒富尔顿(WilliamFulton)著,叶齐茂,倪晓晖译,区域城市——终结蔓延的规划[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81]黎夏、叶嘉安等,地理模拟系统:元胞自动机与多智能体[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82]徐文辉,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
    [83]刘耀彬,城市化与城市生态安全耦合机制及调控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84]罗伯特·瑟夫洛著,宇恒可持续交通研究中心译,《公交都市》(原著1998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2007年7月第一版
    [85]约翰.奥姆斯比.西蒙兹著,程里尧译,大地景观——环境规划设计手册[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
    [86]张浪,特大型城市绿地系统布局结构及其构建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87]李晖、李志英,人居环境绿地系统体系规划[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88]朱立新,城市游憩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
    [89]黑川纪章著、覃力等译,新共生思想[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2009年7月第一版
    [90]勒·柯布西耶著,刘佳燕译,《人类三大聚居地规划》(原著1968年第一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2009年8月第一版
    [91]查尔斯·A·弗林克、罗伯特·M·西恩斯著,洛林·LaB·施瓦茨编,余青等译,绿道规划·设计·开发[M](原著1993年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2009年3月第一版
    [92]李树华著,防灾避险型城市绿地规划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93]鲍世行,钱学森论城市学与山水城市[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年6月第一版
    [94]汤影梅,纽约中央公园[J],中国园林,1994,(04)
    [95]黄光宇,生态城市概念及其规划设计方法研究[J],城市规划,1997(06)
    [96]叶盛东,美国绿道(American Greenways)简介[J],国外城市规划,1999,(03)
    [97]鹿金东,上海环城绿带建设实践初析[J],中国园林,1999,(2):46~47
    [98]俞孔坚、李迪华,城乡与区域规划的景观生态模式[J],国外城市规划,1997,(03)
    [99]鹿金东、吴国强、余思澄等,上海环城绿带建设实践初析[J],中国园林,1999,(02)
    [100]吴人韦,支持城市生态建设: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专题研究[J],城市规划,2000,(04)
    [101]张浩、王祥荣、包静晖、闫水玉,上海与伦敦城市绿地的生态功能及管理对策比较研究[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0,(04)
    [102]张文、范闻捷,城市中的绿色通道及其功能[J],国外城市规划,2000,(03)
    [103]唐子来,从城乡规划到环境规划:可持续发展的规划思考《可持续环境的规划对策:英国城乡规划协会的研究报告》评介[J],城市规划汇刊,2000,(02)
    [104]王绍增、李敏,城市开敞空间规划的生态机理研究(上)[J],中国园林,2001,17(4):5~9
    [105]王绍增、李敏,城市开敞空间规划的生态机理研究(下)[J],中国园林,2001,17(5):32~36
    [106]刘东云、周波,景观规划的杰作──从―翡翠项圈‖到新英格兰地区的绿色通道规划[J],中国园林,2001,(03)
    [107]吴国强、余思澄、王振健,上海城市环城绿带规划开发理念初探[J],城市规划,2001,(04)
    [108]吴必虎,大城市环城游憩带(ReBAM)研究——以上海市为例[J],地理科学,2001,(04)
    [109]黄肇义、杨东援,国内外生态城市理论研究综述[J],城市规划,2001,(01)
    [110]王志芳、孙鹏,遗产廊道—一种较新的遗产保护方法[J],中国园林,2001,(05)
    [111]刘燕娜、石德金、刘德荣,保护发展观与自然保护区可持续发展[J],林业经济问题,2001,(05)
    [112]尤传楷,翡翠项链是合肥人的骄傲——从波士顿宝石项链说起[J],中国园林,2001,(05)
    [113]刘滨谊、余畅,美国绿道网络规划的发展与启示[J],中国园林,2001,(06)
    [114]车生泉,城市绿色廊道研究[J],城市规划,2001,(11)
    [115]李团胜、王萍,绿道及其生态意义[J],生态学杂志,2001,(06)
    [116]刘东云,景观规划的杰作:从翡翠项圈到新英格兰地区的绿色通道规划[J],中国园林,2001,(03)
    [117]吴必虎,大城市环城游憩带(ReBAM)研究——以上海市为例[J],地理科学,2001,(04)
    [118]金经元,奥姆斯特德和波士顿公园系统(上)[J],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02)
    [119]金经元,奥姆斯特德和波士顿公园系统(中)[J],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03)
    [120]金经元,奥姆斯特德和波士顿公园系统(下)[J],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04)
    [121]陈俊愉,重提大地园林化和城市园林化:在《城市大园林论文集》出版座谈会上的发言[J],中国园林,2002,(03)
    [122]金云峰、高侠,构建城园交融的绿色网络[J],项目经理,2002,(05)
    [123]杨冬辉,因循自然的景观规划:从发达国家的水域空间规划看城市景观的新需求[J],中国园林,2002,(03)
    [124]郑向阳,天津城乡空间发展的生态环境保护[J],城市,2002,(02)
    [125]刘滨谊,论中国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误区与对策[J],城市规划,2002,(02)
    [126]黄光宇、杨培峰,城乡空间生态规划理论框架试析[J],规划师,2002,(04)
    [127]何景明、李立华,关于乡村旅游概念的探讨[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28(5)
    [128]徐波,谈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基本定位[J],城市规划,2002,(11)
    [129]何磊,快速公共交通引导城市走健康之路[J],城市规划,2002,(03)
    [130]孟兆祯,论中国特色的城市景观[J],建筑学报,2003,(05)
    [131]石永林、王要武,建设可持续发展生态城市的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3
    [132]王云才,论都市郊区游憩景观规划与景观生态保护——以北京市郊区游憩景观规划为例[J],地理研究,2003,(03)
    [133]王浩、汪辉,城市绿地景观体系规划初探[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06)
    [134]闵希莹、杨保军,北京第二道绿化隔离带与城市空间布局[J],城市规划,2003,(09)
    [135]金磊,解码北京城市可持续绿地系统[J],中国建设信息,2003(09)
    [136]韩西丽,我国城市社区非机动车绿色通道的建立[J],城市规划,2003(4)
    [137]陈波、包志毅,生态恢复设计在城市景观规划中的应用[J],中国园林,2003,(07)
    [138]雷芸,日本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和公众参与[J],中国园林,2003,(11)
    [139]孟兆祯,中国园林的发展与问题[J],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2004,13(3)
    [140]颜京松、王如松,生态市及城市生态建设内涵、目的和目标[J],现代城市研究,2004,(03)
    [141]沈基清,土地利用规划与生物多样性——《针对英格兰东南部地区规划和发展部门的生物多样性指南》评介[J],城市规划汇刊,2004,16(2)
    [142]韩西丽,从绿化隔离带到绿色通道——以北京市绿化隔离带为例[J],城市问题,2004,(02)
    [143]李伟、俞孔坚、李迪华,遗产廊道与大运河整体保护的理论框架[J],城市问题,2004,(01):28~54
    [144]汪亚玲,绿带规划的经济学分析[J],现代城市研究,2004年8期
    [145]俞孔坚,世界遗产概念挑战中国: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有感[J],中国园林2004,(11):68~70
    [146]张毅川、李东升、乔丽芳,城市―绿道‖类型、功能与设置浅议[J],防护林科技,2004,(04)
    [147]徐文辉、范义荣、王欣,绿道理念的设计探索——以诸暨市入口段绿化景观规划设计为例[J],中国园林,2004,(08)
    [148]孟亚凡,绿色通道及其规划原则[J],中国园林,2004,(05):14~18
    [149]朱强、俞孔坚、李迪华,景观规划中的生态廊道宽度[J],生态学报,2005,(09)
    [150]王富海、谭维宁,更新观念重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体系[J],风景园林,2005,(04)
    [151]朱德明,城乡统筹发展的环境保护对策[J],经济研究参考,2005,(71)
    [152]张蕊、吴海燕,北京市交通出行方式合理结构模式研究[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5,(01).
    [153]刘晓博等,我国城市绿道网络发展水平及提升策略研究[J],生态经济,2005,(06)
    [154]贾俊、高晶,英国绿带政策的起源、发展和挑战[J],中国园林,2005,(03)
    [155]刘涛、陈忠、陈晓荣,复杂网络理论及其应用研究概述[J],系统工程,2005,23(06)
    [156]徐文辉,生态浙江省域绿道网规划实践,规划师,2005,(05)
    [157]左辅强,纽约中央公园适时更新与复兴的启示[J],中国园林,2005,(07)
    [158]徐永能、李旭宏、朱彦东、施树明,城市居民出行方式选择的满意准则模型[J],交通与计算机,2005,(04)
    [159]潘海啸、任春洋,轨道交通与城市公共活动中心体系的空间耦合关系——以上海市为例[J],城市规划学刊,2005,(04)
    [160]王淑华,大城市环城游憩带发展态势研究[J],城市问题,2006
    [161]李静、张浪、李敬,城市生态廊道及其分类[J],中国城市林业,2006,4(5):46~47
    [162]金恩斌,韩国城市化及其对延边城市化的启示[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3)
    [163]朱强、刘海龙,绿色通道规划研究进展评述[J],城市问题,2006,(5):11~16
    [164]周年兴、俞孔坚等,绿道及其研究进展[J],生态学,2006,(9)
    [165]宋劲松、罗小虹,从区域绿地到政策分区——广东城乡区域空间管治思想的嬗变[J],城市规划,2006,(11):51~56
    [166]余青等,国外风景道的理论与实践[J],旅游学刊,2006,5(21)
    [167]邬东璠、杨锐、刘海龙,水城明尼阿波利斯的公园体系[J],中国园林,2007(3):24~30
    [168]汪光焘,全面落实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战略促进城市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J],城市交通,2007,(01)
    [169]李东序,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是一项重要战略[J],城市交通,2007,(01)
    [170]魏涛、金凡,雅加达市快速公交系统发展经验及启示[J],城市交通,2007,(02)
    [171]赵强,中国城市成长管理问题研究[J],国际城市规划,2007,(02)
    [172]佘世英,伦敦的公交优先政策及启示[J],城市交通,2007,(04)
    [173]徐波、赵锋、郭竹梅,城市总体规划修编中对绿地系统规划的基本思考——关于北京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研究与实践(一)[J],中国园林,2007,(06)
    [174]张云彬、吴人韦,欧洲绿道建设的理论与实践[J],中国园林,2007,(08)
    [175]吕海燕、李政海、李建东、宋国宝,廊道研究进展与主要研究方法[J],安徽农业科学,2007,(15)
    [176]姚丽亚、关宏志,基于目的地魅力度的出行生成/分布联合模型[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7,(11)
    [177]李昌浩、朱晓东、潘涛、包志先,面向生态城市的绿地系统规划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07,(02)
    [178]谭少华、赵万民,绿道规划研究进展与展望[J],中国园林,2007,(02)
    [179]龚蛟,中国―公交优先‖进行时[J],中华建设,2007,(02)
    [180]马桂祥,关于构建―公交优先‖体系的思考[J],江苏政协,2007,(04)
    [181]胡润洲,我国城市公交的优先、优化、优质导向[J],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3)
    [182]潘海啸、熊锦云、刘冰,无障碍环境建设整体理念发展趋势分析[J],城市规划学刊,2007,(02)
    [183]张虹鸥、岑倩华,国外城市开放空间的研究进展[J],城市规划学刊,2007,(05):78~84
    [184]郭鲁芳、王伟,环城游憩带成长模式及培育路径研究——基于体验经济视角[J],旅游学刊,2008,(02)
    [185]李祎、吴缚龙、尼克·费尔普斯,中国特色的边缘城市发展:解析上海与北京城市区域向多中心结构的转型[J],国际城市规划,2008,23(4)
    [186]韩西丽,实用景观——卢布尔雅那市环城绿道[J],城市规划,2008,(08)
    [187]杨振山、蔡建明,国外多中心规划理念与发展经验对中国的借鉴作用[J],国际城市规划,2008,23(4)
    [188]黄树森、宋瑞、陶媛,大城市居民出行方式选择行为及影响因素研究——以北京市为例[J],交通标准化,2008,(09)
    [189]赵媛、徐玮,近10年来我国环城游憩带(ReBAM)研究进展[J],经济地理,2008,28(3)
    [190]查尔斯·A·弗林克、孙帅,迈阿密河绿道——一条工业河流的绿色基础设施[J],风景园林,2009,(03)
    [191]侯深,自然与都市的融合——波士顿大都市公园体系的建设与启示[J],世界历史,2009,(04)
    [192]杨骞,从生态规划到景观城市主义[J],城市发展研究,2009,(07)
    [193]田逢军、沙润、王芳、刘佳雪,城市游憩绿道复合设计——以上海市为例[J],经济地理,2009,(08)
    [194]张晋石,绿色基础设施—城市空间与环境问题的系统化解决途径[J],现代城市研究,2009,(11)
    [195]刘建明、黄中祥,基于行为的出行方式选择模型探讨[J],山东交通学院学报,2009,(01)
    [196]潘海啸,面向低碳的城市空间结构——城市交通与土地使用的新模式[J],城市发展研究,2010,(01)
    [197]陈星光、周晶、朱振涛,城市交通出行方式选择的演化博弈分析[J],管理工程学报,2009,(02)
    [198]郑文含,居住型轨道交通站点地区用地布局探讨[J],规划师,2009,(12)
    [199]侯森,自然与都市的融合:波士顿大都市公园体系的建设与启示[J],世界历史,2009,(04)
    [200]仇保兴,生态城市使生活更美好[J],城市发展研究,2010,(02)
    [201]何昉、锁秀、高阳、黄志楠,探索中国绿道的规划建设途径——以珠三角区域绿道规划为例[J],风景园林,2010,(02)
    [202]庄荣、高阳、陈冬娜,珠三角区域绿道规划设计技术指引的思考[J],风景园林,2010,(02)
    [203]李敏,国外绿道研究现状与我国珠三角地区的实践[J],中国城市林业,2010,(03)
    [204]王雯静、干宏程,小汽车与轨道交通出行方式选择行为分析[J],城市交通,2010,(03)
    [205]达良俊、余倩、蔡北溟,城市生态廊道构建理念及关键技术[J],中国城市林业,2010,(03)
    [206]关宏志、浦亮,基于演化博弈理论的有限理性交通选择行为模型[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10,(08)
    [207]李开然,绿道网络的生态廊道功能及其规划原则[J],中国园林,2010,(03)
    [208]王嘉楠、莫道俊,生态风景林理论在城市道路景观规划设计中的运用[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10,(05)
    [209]左忠义、杨广川、邵春福,基于公交优先的小汽车出行向公交转移模型研究[J],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12,(01)
    [210]雷岳,广东―绿道革命‖[J],决策,2010,(05)
    [211]徐文辉,浙江省乡村绿道发展模式创建[J],城市规划,2010,(06)
    [212]朱迪特·芭茨尼·卡帕维特、阿格妮斯·莎莉、阿蒂拉·萨梅兹、鲁文雯,匈牙利绿道发展机遇——布达区域绿道案例分析[J],风景园林,2010,(06)
    [213]克里斯汀·哈兰德、安德斯·拉森、安娜·彼得森、玛茨·圭琳、郭湧、田甜,瑞典多功能绿道的实际建设挑战与机遇[J],风景园林,2010,(06)
    [214]卡特里娜·科斯塔诺娃、杨云峰,布拉迪斯拉发城市绿道的机遇与挑战[J],风景园林,2010,(06)
    [215]苏开君,浅析城市绿道的生态学意义[J],广东园林,2010,(06)
    [216]梁世铃、李秋霞,广州绿道建设[J],广东园林,2010,(06)
    [217]卢卡·玛利亚·弗朗西斯科·法布斯、罗斯塔萨·托多罗瓦·伊利瓦、梁斯佳,新兴城市背景下的绿道——乌托邦还是创新良机[J],风景园林,2010,(06)
    [218]周艳妮、尹海伟,国外绿色基础设施规划的理论与实践[J],城市发展研究,2010,(08)
    [219]王谱、孙会君,基于自适应规则的择路演化研究[J],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10,(04)
    [220]姜允芳、石铁矛、苏娟,美国绿道网络的实施策略与控制管理[J],规划师,2010,(09)
    [221]徐文辉,现代城市绿道规划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以杭州市区与城区双层次绿道规划为例[J],园林,2011,(07)
    [222]锁秀、何昉、高阳、夏兵,绿道——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领跑者[A],2010城市发展与规划国际大会论文集[C],2010
    [223]贺炜、刘滨谊,有关绿色基础设施几个问题的重思[J],中国园林,2011,(01):91~92
    [224]方正兴、朱江、袁媛、邱杰华、彭青,绿道建设基准要素体系构建——《珠江三角洲区域绿道(省立)建设基准技术规定》编制思路[J],规划师,2011,(01)
    [225]孙蕾、潘宜,波士顿大都市公园系统与珠三角区域绿道的比较研究——以深圳为例[J],中国园林,2011,(01)
    [226]申治琼、罗言云、卿人韦,绿道在城镇密集区的应用[J],北方园艺,2011,(23)
    [227]魏薇、刘彦,东西方城市公园绿地系统比较——以波士顿和杭州为例[J],华中建筑,2011,(01)
    [228]戢晓峰、成卫,基于出行决策的出行信息认知模式研究[J],人类工效学,2011,(01)
    [229]方正兴、朱江、袁媛等,绿道建设基准要素体系构建——《珠江三角洲区域绿道(省立)建设基准技术规定》编制思路[J],规划师,2011,27(1)
    [230]李敏,绿道改变生活——适应低碳时代的绿道建设概观[J],园林,2011,(07)
    [231]刘晓明、谢丽娟,广东理想城市建设的策略——绿色基础设施的改善[J],风景园林,2011,(06)
    [232]黎茂盛、龙佳、陈大飞、史峰,公交站点停站服务可靠性分析[J],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11,(S1)
    [233]董宪军,生态城市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
    [234]王丽,大城市交通影响分析体系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北京:北京工业大学,2001
    [235]杨培峰,城乡空间生态规划理论与方法研究:[博士学位论文],重庆:重庆大学,2002
    [236]马荣国,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发展问题研究:[博士学位论文],西安:长安大学,2003
    [237]田国行,城市绿地景观规划的理论与方法:[博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05
    [238]王平建,城市绿地生态建设理论与实证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上海:复旦大学,2005
    [239]毛海虓,中国城市居民出行特征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北京:北京工业大学,2005
    [240]运迎霞,城市规划中的土地问题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天津:天津大学,2006
    [241]张晓佳,城市规划区绿地系统规划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北京:林业大学,2006
    [242]刘惠民,园林生态城市的理论与应用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06
    [243]李素英,城市带状公园绿地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6
    [244]张国忠,旅游发展战略规划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上海:同济大学,2006
    [245]李海峰,城市形态、交通模式和居民出行方式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南京:东南大学,2006
    [246]李志瑶,基于活动的出行需求预测模型研究:[博士学位论文],长春:吉林大学,2006
    [247]王亚军,生态园林城市规划理论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07
    [248]王金凤,城市生态系统中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动物群落学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249]张浪,特大型城市绿地系统布局结构及其构建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07
    [250]刘纯青,市域绿地系统规划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08
    [251]黄磊昌,岛屿生态系统中强干扰廊道建设的生态控制理论与方法:[博士学位论文],上海:复旦大学,2008
    [252]许克福,城市绿地系统生态建设理论、方法与实践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合肥:安徽农业大学,2008
    [253]张玉梅,陆域生物多样性保护区群网体系框架研究:[博士学位论文],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8
    [254]明士军,多元化公共交通模式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08
    [255]杨财根,基于休闲旅游的城郊森林公园旅游规划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09
    [256]雷芸,持续发展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理法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9
    [257]裘鸿菲,中国综合公园的改造与更新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9
    [258]康汉起,城市滨河绿地设计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9
    [259]吕宁,基于城市休闲指数的中国休闲城市发展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9
    [260]申世广,3S技术支持下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10
    [261]伍学进,城市社区公共空间宜居性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上海,华中师范大学,2010
    [262]孙明,可拓城市生态规划理论与方法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
    [263]张媛,城市绿地的教育功能及其实现:[博士学位论文],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0
    [264]孙明,可拓城市生态规划理论与方法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
    [265]赵贝,居民出行方式选择与公交优先政策协同研究:[博士学位论文],长春:吉林大学,2011
    [266]王静,天津市生态城市建设模式探讨:[硕士学位论文],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01
    [267]陈希,美国现代主义景观设计思潮:[硕士学位论文],天津:天津大学,2003
    [268]周超,天津生态城市建设中的水环境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天津:天津大学,2004
    [269]高德明,天津市湿地资源现状分析与保护利用的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05
    [270]吕静,天津近代城市规划历史研究(1860-1949年):[硕士学位论文],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5
    [271]李昌浩,绿色通道(Greenway)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05
    [272]黄哲,绿色通道规划理论在生态旅游规划中的运用研究及实践探索:[硕士学位论文],长沙:湖南大学,2005
    [273]宋洁,城市居民出行方式选择预测方法研究:[硕士学位论文],长春:吉林大学,2005
    [274]高娜,城市绿化隔离近自然景观规划与建设模式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6
    [275]杜广如,城市绿地空间系统的规划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保定:河北农业大学,2006
    [276]于超,西安城墙环城绿带游憩行为与空间规划设计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6
    [277]毕光庆,绿色城市目标下绿地系统的规划与实施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天津:天津大学,2006
    [278]葛鑫伟,失地农民问题与地方政府利益机制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贵阳:贵州大学,2007
    [279]雷海燕,城市自行车交通研究与分析:[硕士学位论文],西安:长安大学,2007
    [280]陈卓,城市居民对外出行方式选择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07
    [281]王迎,基于活动的城市居民出行方式选择模型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安:长安大学,2007
    [282]张玉梅,陆域生物多样性保护区群网体系框架研究:[硕士学位论文],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8
    [283]宋悦,美国国家风景道体系评估标准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08
    [284]温静,天津滨海新区盐碱地景观生态化设计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保定:河北农业大学,2008
    [285]陈峥,南京明城墙环城绿带的游憩规划设计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08
    [286]田庆斌,基于行为经济学理论的居民出行方式选择研究:[硕士学位论文],长春:吉林大学,2008
    [287]王乐,美国国家风景道投融资体系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09
    [288]谭求.北京市第一道绿化隔离地区规划反思和探索:[硕士学位论文],北京:清华大学,2009
    [289]林积恩,青岛市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政策研究:[硕士学位论文],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09
    [290]吕扬,大城市空间扩展中的产业新城规划对策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天津:天津大学,2010
    [291]张坦坦,城市边缘带游憩用地配置及游憩效用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天津:天津大学,2010
    [292]王谱,基于出行行为的择路演化相关问题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0
    [293]阮煌胜,安庆市城市绿道路线规划理论与方法的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合肥:安徽农业大学,2010
    [294]杨宇琼,北京市郊野公园体系研究及发展策略探讨:[硕士学位论文],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0
    [295]朱江,我国郊野公园规划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10
    [296]杨玲,环城绿带游憩开发及游憩规划相关内容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0
    [297]宫连虎,美国国家风景道体系开发与管理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0
    [298]林盛兰,美国国家游径系统及典型案例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0
    [299]丁汀,城市和谐交通的系统构成及生成机理:[硕士学位论文],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0
    [300]张世发,城市公交调查与优化方法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0
    [301]闫宏伟,多模式交通下的城市公交专用道网络优化设计模型及算法:[硕士学位论文],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0
    [302]沈沉沉,上海市环城绿带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及其价值评估:[硕士学位论文],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
    [303]曾文创,基于离散选择模型的城市交通方式结构优化策略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1
    [304]张卓林,城市环城绿带的建设策略及景观策略研究——以西安环城绿带为例:[硕士学位论文],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
    [305]韩西丽,城市社区非机动车绿色通道的建立[A],北京奥运和城市园林绿化建设论文集[C],2002
    [306]杨佩瑾、孙贻超,天津生态城市建设中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的分析[A],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
    [307]杨玲、展安,从―区域绿地‖到―区域绿道‖——寓于生活体验的生态保护
    [A],城市规划和科学发展——200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9
    [308]李王鸣、刘吉平、王纪武,城镇生态廊道规划研究——以浙江湖州埭溪镇为例[A],城市规划和科学发展——200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9
    [309]朱强,遗产廊道规划的理论框架——以工业遗产廊道为例[A],城市发展研究——2009城市发展与规划国际论坛论文集[C],2009
    [310]周艺怡、沈佶,以城际战略产业链促进京津冀地区合作[A],2010年度京津冀区域协作论坛论文集[C],2010
    [311]崔敏、刘文敬,―绿道‖理念指导下的森林城市建设实践——以重庆市都市区绿色空间串联网络规划为例[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四卷)[C],2010
    [312]唐勇、王钰溶、魏宗财,基于绿色基础设施构建的低碳规划探讨——以北京CBD东扩区为例[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
    [313]董建军,关于构筑北京绿道系统的探讨[A],201北京园林绿化新起点[C],2010
    [314]盛鸣、叶伟华、周亚琦,从刚性保护到有机管理:对深圳市生态绿地空间规划与管理的初步思考——兼议深圳市绿道网规划建设的实践探索[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
    [315]黎秋萃、胡剑双,社区级绿道实践使用后评价研究——以佛山市怡海路和桂城东社区绿道为例[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
    [C],2011
    [316]周亘,美国纽约中央公园的营建和管理[A],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1
    [317]魏雪梅、戢晓峰、李剑仕,公共交通出行信息对乘客出行行为的影响机理研究[A],第六届中国智能交通年会暨第七届国际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创新发展论坛优秀论文集(上册)——智能交通[C],2011
    [1]《城市绿化条例》(国务院[1992]100号令)
    [2]《城市绿化规划建设指标的规定》(1993年建设部784号)
    [3]《国家园林城市标准》(建城[2000]106号)
    [4]《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的通知》(国发[2001]20号)
    [5]《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纲要(试行)》(建城[2002]240号)
    [6]《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85-2002)》
    [7]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纲要(试行)
    [8]关于印发创建生态园林城市实施意见的通知(建城[2004]98号)
    [9]《珠三角区域绿道网总体规划纲要》
    [10]《珠三角区域绿道(省立)规划设计技术指引(试行)》
    [11]《天津市城市生态环境研究(2005~2020)》
    [12]《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
    [13]《天津生态城市建设规划纲要》,2006
    [14]《天津市城市绿化条例》,2004
    [15]《天津市公园条例》,2011
    [16]《天津市委、市政府关于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
    [17]《2009~2012年天津林业建设规划》
    [18]《2011~2015天津市造林绿化规划》
    [19]《北京市城市绿化条例(1990年4月21日)》
    [20]《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
    [21]《北京市区绿地系统规划》(2002年)
    [22]《北京林业发展战略研究与规划》
    [23]《上海市环城绿带管理办法》,上海市人民政府令(第116号)
    [24]《广东省环城绿带规划指引(试行)》,粤建规字〔2003〕90号
    [25]《广东省区域绿地规划指引(GDPG-003)[Z]》,粤建规字〔2003〕142号
    [1] http://www.cnki.net中国知网
    [2] http://baike.baidu.com百度百科
    [3] http://www.hudong.com互动百科
    [4] http://cn.wikipedia.org维基百科
    [5] http://www.mlr.gov.cn中国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
    [6] http://www.mohurd.gov.cn中国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7] http://www.mcprc.gov.cn中国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
    [8] http://www.china-up.com中国城乡规划行业网
    [9] http://www.cnup.com中国城乡规划网
    [10]http://www.chinacity.org.cn中国城市发展网
    [11]http://www.citure.net中国城市文化网
    [12]http://www.zgcsjs.org.cn中国城市建设网
    [13]http://www.cgecon.com中国绿色经济网
    [14]http://www.forestry.gov.cn中国林业网
    [15]http://www.cae.org.cn中国农业生态环境网
    [16]http://www.asla.org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
    [17]http://www.chla.com.cn中国风景园林网
    [18]http://www.landscape.cn景观中国
    [19]http://www.gsla.pku.edu.cn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
    [20]http://www.turenscape.com土人设计网
    [21]http://www.enorth.com.cn天津北方网
    [22]http://www.tj.gov.cn天津政务网
    [23]http://www.cityplan.gov.cn天津市规划局
    [24]http://www.tjhb.gov.cn天津市环境保护局
    [25]http://www.tjssrw.gov.cn天津市容委
    [26]http://www.tjylhh.com天津市园林绿化行业协会
    [27]http://www.tjcac.gov.cn天津建设
    [28]http://www.tjlad.com/cn天津市园林规划设计院
    [29]http://greenway.5d6d.com珠三角绿道(PRD GREENWAY)
    [30]http://www.gdgreenway.net广东绿道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