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金代汉族家庭形态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金代是以女真族为统治民族,汉人占据全国人口大多数的政权。汉族家庭从中原到金源内地,数量众多、分布广泛,且不包括汉化的外族,本文以家庭形态为切入点,在借鉴前贤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广泛蒐集文献资料和石刻考古资料,运用社会学、历史学与统计学等方法,对金代汉族家庭的基本形态,家庭成员的地位与关系,家庭收支与经济管理,家庭宗教信仰及家庭教育等进行研究,揭示出金代汉族家庭不仅存在阶级差异,更存在传统儒家文化下汉族社会中的伦理尊卑有序、父家长权威与男女之别。尽管金代汉人被少数民族政权统治,并与女真族长期杂居、通婚,难免沾染“胡风”,但其汉民族中根深蒂固的纲常伦理并无本质改变。
Family is based on marriage,blood or artificial blood,and is supported by publicopinion and the protection of the law.Starting from the basic family form,familystatus,relationship,family economic income, management,and religion to han familyeducation aspects in jin dynasty are studied.The following order will accord to thenarrative content and the conclusion of views as follows.
     The introduction part put forward the value and significance of topics. Familybelongs to the concept of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so have different standards aboutfamily related concept definition is not unity. Together with its social history researchitself is lack of historical data,belonging to the object of study is not currently rulingnation, made especially to be basic demographic and economic income for familiesdeeply discuss difficult to quantitative properties such as reasoning,Therefore theresearch of the problem is not with family as the unit to sum up.It is necessary to putthe han family form in the system that analysis of the specific historicalbackground.That article gives family,han and other related concepts and research scopedefinition,and then through the predecessors theoretical monograph,specific articlesabout family history research,monographs about the study of the history of alldynasties conduct their research,sort out failed to solve the problem and will come tothe conclusion further plump,so as to clarify the thinking of writing and researchmethods.
     The first chapter discusses the basic han family form.A couple with three childrenlive together, and three generations within a family to about30people.Also one peoplelive by himself, and with his grandmother together,but cohabitation is notcommon.Finally discusses the factors that influence han family,including war andfamine,or development level of productivity,production tools,the traditional ethics andmarriage.
     The second chapter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roles of different family members,respectively discusses the people's position, duties and relationship with family members.Han family belongs to the patriarchal family, the father's authority includescontroling the economic,legal, marriage, education,even religion power.People all inthis family are living under his rights.To the time between each other, and there hisbirthright, office to society.In the shadow of the system,they enjony the benefitstogether,but more suitable for family of nuzhen and dignitaries.General the subalternclass status of women within the family structure, social status also with its parentgroup and his family for the spindle,for her role as in the family, married woman,fosterwoman and buddhist nun.Finally deals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rtificialrelatives.
     The third chapter examines the family's economic conditions, including paymentand management.Still because of the different social class and the same class havedifferent status, background, without other business sideline cause,different familyhave different income.So on family economic income is divided to two class, discussesis also divided into bureaucrats and civilians.Similarly, household spending, accordingto the daily life,religion, tax and other need is different.Different family also has acertain spending statutes and principles.For family financial management has givenmen and women to different social and family responsibility is also different.
     The fourth chapter analyzes the family's religious belief.The family's religious is acommon phenomenon.In order to thank,the family members are often spent a lot ofmoney to build temples,buy musical instruments used in a Buddhist or Taoist mass,andso on.Han family's religious secular utilitarian color is very prominent, but the Buddhais not exclusive of the soul just a part,but tend to Confucianism,Buddhism, Taoism.Big believers in Buddhism of the consequences of course are that home of the Chineseworship Buddha family size is reducted, and erode their family economic wealth andeven the entire social economic wealth accumulation,but also become the people mindspirit bailment.It is good for the rulers of the government to promote social stabilityand consolidate the multi-ethnic regime.As rulers of the government's,worship Buddhaactivities tend to due with the potential to guide,control.Policy is flexibility.
     The fifth chapter discusses education in this paper. According to the paper'srendered content itself,first of all,give the family education a definition and meaningexplanation. And then points out that the han family education exists between elder toyounger children, peers, and main ways, such as having a teather,family precepts,etc.With education content, including Confucianism, psalms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 medicine,ethics education. Summarizes the education characteristics, Confucianism,Buddhism, Taoism three kinds of thoughts to study parallel, and affected by nuzhenethnic groups, diversified family education content.
     The comclusion mainly states and summaries the elements of the thesis,and that isfrom some respects as follows:the basic Han family form of Jin Dynasty, the people’sposition and relationship with family members,economic conditions,religiousbelief,education.
引文
①张仁玺著:《秦汉家庭研究》,中国社会出版社,2002年版,第1页。
    ②张博泉等:《金史论稿》(第1编),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年版,第15页。
    ③徐松巍:《八十年代以来金史研究若干思考》,《学术月刊》1994年第2期,第103页。
    ⑤施国祁谓:“金源一代,年祀不及契丹,舆地不及蒙古,文采风流不及南宋,然考其史载大体,文笔甚简,非《宋史》之繁芜;载述稍备,非《辽史》之阙略;叙次得实,非《元史》之讹谬。”见其《金史详校·自序》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卷,第52页。
    ②岳庆平著:《中国的家与国》,吉林文史出版社,1990年版,第3页。
    ①张其凡、惠冬:《金代“南人”胡化考略》,《史学集刊》2009年第4期。
    ②张新艳:《金统治下汉人的历史来源——金统治下汉人研究之一》,《黑龙江民族丛刊(季刊)》1998年第1
    期(总第52期)。
    ③【清】赵翼著,王树民校正:《廿二史剳记校正》(订补本),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卷28第630页。
    ④刘浦江著:《辽金史论》,辽宁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⑤陈述:《汉儿汉子说》,《社会科学战线》1986年第1期。
    ⑥张国刚:《中国家庭史》,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卷卷首语。
    ①张仁玺编:《秦汉家庭研究》,中国社会出版社,2002年版,第1页。“家是社会名词,表示具有共同血缘,一起生产,一起居住和一起消费的群体。户则是行政术语,为政府征收赋税、征发徭役和兵役的单位。”
    ②费孝通著:《乡土中国》,三联书店,1986年版,第39页。
    ③麻国庆著:《家与中国社会结构》,《代序》,文物出版社,1999年版。
    ①阎爱民著:《汉晋家族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5页。
    ②冯尔康著:《中国宗族社会》,浙江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9页。
    ③王玉波著:《中国古代的家》,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1995年版。
    ④岳庆平著:《中国的家与国》,吉林文史出版社,1990年版,第5页。
    ①岳庆平著:《中国的家与国》,吉林文史出版社,1990年版,第6页。
    ②常建华:《二十世纪的中国宗族史研究》,《历史研究》1999年第5期。
    ③邢铁:《二十世纪国内中国家庭史研究述评》,《中国史研究动态》2003年第4期。文中的三阶段依次为:第一阶段,五四前后到40年代末;第二阶段,50年代初到70年代末;第三阶段,70年代末到20世纪。
    ④费孝通:《江村经济》,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⑤费孝通:《生育制度》,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⑥吕思勉:《中国婚姻制度小史》,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⑧陶圣希:《婚姻与家族》,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
    ①徐扬杰著:《中国家族制度史》,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4-5页。
    ②钱杭著:《中国宗族制度新探》,中华书局(香港)有限公司,1994年版,第21、75-85页。
    ③冯尔康:《中国古代的宗族与祠堂》,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1996年版。
    ①王玉波著:《中国古代的家》,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1995年版。
    ②黄宽重、刘增贵主编:《家族与社会》,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年版,第3-4页。
    ②瞿同祖著:《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中华书局,2003年版。
    ③史尚宽著:《亲属法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①岳庆平著:《中国的家与国》,吉林文史出版社,1990年版。
    ②张鹤泉译、尾形勇著:《中国古代的“家”与国家》,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年版。
    ③麻国庆:《家与中国社会结构》,文物出版社,1999年版。
    ④吕思勉著:《中国制度史》,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⑤史凤仪:《中国古代婚姻与家庭》,湖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⑥韩作勇:《家庭史婚姻史姓氏史》,《中国全史》(32),经济日报出版社,1999年版。
    ⑦顾鸣塘编著:《中国历代婚姻与家庭》,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
    ①赵东辉:《女真族的家长制家庭公社》,《北方文物》1983年第1期,第11-14页。
    ②王可宾著:《女真国俗》,吉林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③杨茂盛:《试论中国古代的宗族部族及其国家的形成》,《北方文物》1997年第3期,第51-66页。
    ④杨茂盛:《试论生女真人的宗族文化(上)》,《北方文物》2001年第1期,第56-65页。
    ①杨茂盛、王萍:《试论生女真人的宗族文化(下)》,《北方文物》2001年第2期,第55-65页。
    ②杨茂盛著:《中国北疆古代民族政权形成研究》,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③韩世明:《辽金时期女真家庭形态研究》,《史学集刊》1993年第2期。
    ④韩世明著:《明代女真家庭形态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①陈高华、徐吉军主编,宋德金、史金波著:《中国风俗通史(辽金西夏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②任崇岳主编:《中国社会通史》(宋元卷),山西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③朱瑞熙等著:《辽宋西夏金社会生活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④张国庆:《辽代契丹人家庭考论》,《社会科学辑刊》1991年第2期,第73-80页。
    ③杨子慧主编:《中国历代人口统计资料研究》,改革出版社,1995年版。
    ④刘浦江:《金代猛安谋克人口状况研究》,《民族研究》1994年第2期。
    ⑤张新艳:《金统治下汉人的人口数量与身份地位—金统治下汉人研究之二》,《黑龙江民族丛刊(季刊)》1998年第2期(总第53期)。
    ①梁方仲编著:《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②张博泉、武玉环:《金代的人口与户籍》,《学习与探索》1989年第2期,第135-140页。
    ③袁祖亮:《西汉至明清家庭人口数量规模研究》,《中州学刊》1991年第2期,第114-119页。
    ④张博泉等著:《金史论稿》(第2卷),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年版。
    ⑤韩光辉:《金史地理志户数系年正误》,《中国史研究》1988年第2期。
    ⑥刘浦江:《金代户籍制度刍论》,《民族研究》1995年第3期。
    ⑦刘浦江:《金代户口研究》,《中国史研究》1994年第2期,第86-96页。
    ⑧高树林:《金代户口问题初探》,《中国史研究》1986年第2期,第31-39页。
    ⑨王育民:《金代户口问题析疑》,《中国史研究》1990年第4期,第34-43页。
    ①崔广彬:《金代佛教发展述略》,《黑河学刊》1996年第5期。张荣铮:《金代道教试论》,《天津师范大学学报》1983年第1期。王德朋:《金代道教述论》,《中华文化论坛》2004年第3期。武玉环:《论金代女真的宗教信仰与宗教政策》,《史学集刊》1992年第2期。吴光正:《金代全真教》,《文史知识》2007年第2期。刘浦江:《辽金的佛教政策及其社会影响》,《佛学研究》1996年第3期。宋德金:《金代宗教简述》,《社会科学战线》1986年第1期。
    ①武玉环:《论金代女真的宗教信仰与宗教政策》,《史学集刊》1992年第2期。
    ①陈述:《围绕寺庙的邑、会、社——我国历史上一种民间组织》,《北方文物》1985年第1期。宋立恒:《论金代对僧侣阶层的压制政策》,《满族研究》2009年第4期。都兴智:《金代女真人与佛教》,《北方文物》1997年第3期。冯大北:《金代官卖寺观名额考》,《史学月刊》2009年第10期。
    ②赵琦:《金元之际的儒士与汉文化》,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③张博泉:《论金代文化发展的特点》,《社会科学战线》1986年第1期,第307页。
    ④费正清、崔瑞德主编:《剑桥中国辽西夏金元史》,剑桥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⑤任崇岳主编:《中国社会通史·宋元卷》,山西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⑥韩钟文著:《中国儒学史·宋元卷》,广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⑦刘达科:《佛禅与辽金文人》,《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
    ⑧马镛:《中国家庭教育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⑨毕诚著:《中国古代家庭教育》,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⑩徐少锦、陈延斌著:《中国家训史》,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①张鸣岐主编:《辽金元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②尹德新主编、蔡春编著:《历代教育笔记资料》,中国劳动出版社,1991年版。
    ③程方平著:《辽金元教育史》,重庆出版社,1993年版。
    ④李国钧、王炳照总主编,乔卫平著:《中国教育制度通史》(第3卷宋辽金元),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⑤顾树森著:《中国历代教育制度》,江苏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
    ⑥兰婷:《金代教育研究》,吉林大学2008年博士论文。
    ⑦《完颜希尹的家学》,《东北地方史研究》1990年第2期,第64页。
    ⑧兰婷:《金代私学教育》,《史学集刊》2010年第3期。
    ⑨王德朋著:《金代汉族士人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⑩都兴智:《金代教育述论》,《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88年第2期,第71-76页。
    ①赵俊杰、黄旭、王彤宇:《金朝女真民族教育研究》,《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年第12卷第1期,第14-19页。
    ②王德朋:《论金代女真人的民族传统教育》,《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8卷第2期。
    ③王崇时:《论金代女真族文化教育的发展》,《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2期,第100-104页。
    ④王崇时:《论金代女真族文化教育的发展》,《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2期,第100-104页。
    ⑤史韵:《仕金汉人与金代的教育和科举》,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硕士论文。
    ⑥张博泉:《金代教育史论》,《史学集刊》1989年1期。
    ⑦张晶:《论金代教育的儒学化倾向及其文化功能》,《教育研究》1994年第3期。
    ⑧王文卓:《金朝女性社会地位探析》,黑龙江大学2010年硕士论文。
    ①吴松弟著:《中国人口史》(第3卷辽宋金元时期),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55页。
    ②葛剑雄:《中国人口发展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08页。
    ③张博泉、武玉环:《金代的人口与户籍》,《学习与探索》1989年第2期,第135-140页。
    ④梁方仲编著:《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230页。
    ⑤袁祖亮:《西汉至明清家庭人口数量规模研究》,《中州学刊》1991年第2期,第114-119页。
    ①【清】张金吾编纂:《金文最》,中华书局,1990年版,卷86,房仲亨:《保义校尉房公墓碑》,第1261页。
    ②【清】张金吾编纂:《金文最》,中华书局,1990年版,卷91,王若虚:《保义副尉赵公墓志》承安四年,第1335页。
    ①元好问著,姚奠中主编:《元好问全集》(下),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卷第39,《靖德昭儿子高户字说》,第87页。
    ①阎凤梧主编,牛贵琥、贾培俊副主编:《全辽金文》(下),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施地碑记》,第2467页。
    ②【元】脱脱等撰:《金史》,中华书局,1975年版,卷7本纪第7,《世宗纪中》,第159页;卷5本纪第5,《海陵亮纪》,第97页。
    ③【元】脱脱等撰:《金史》,中华书局,1975年版,卷12本纪第12,《章宗纪四》,第274页。
    ①【元】脱脱等撰:《金史》,中华书局,1975年版,卷4本纪第4,《熙宗纪》,第77页。
    ②【元】脱脱等撰:《金史》,中华书局,1975年版,卷7本纪第7,《世宗纪中》,第165页。
    ③【元】脱脱等撰:《金史》,中华书局,1975年版,卷9本纪第9,《章宗纪一》,第208页。
    ④【元】脱脱等撰:《金史》,中华书局,1975年版,卷58志第39,《百官志四》,第1354页。
    ⑤【清】张金吾编纂:《金文最》,中华书局,1990年版,卷88,赵秉文:《盘安军节度副使姬公平叔墓表》,第1283页。
    ⑥元好问编:《中州集》,中华书局,1959年版,拟栩先生王中立小传,壬集第9,第472页。
    ⑦【清】张金吾编纂:《金文最》,中华书局,1990年版,卷92,元好问:《平章政事寿国张文贞公神道碑》,第1344页。
    ⑧元好问编:《中州集》,中华书局,1959年版,阎治中长言小传,壬集第9,第470页;元好问:《史御史肃》,第3351页。阎凤梧主编,牛贵琥、贾培俊副主编:《全辽金文》(中),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李鲁:《灵岩寺定光禅师塔铭》皇统二年,第1298页。
    ⑨元好问编:《中州集》,中华书局,1959年版。田紫芝小传,庚集第7,第369页。
    ⑩【清】张金吾编纂:《金文最》,中华书局,1990年版,卷99,元好问:《曹征君墓表》,第1445页。
    11【清】张金吾编纂:《金文最》,中华书局,1990年版,卷98,元好问:《大司农丞康君墓表》,第1423页。
    ①阎凤梧主编,牛贵琥、贾培俊副主编:《全辽金文》(下),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李俊民:《岁寒堂记》,第2530页。
    ②【清】张金吾编纂:《金文最》,中华书局,1990年版,卷105,元好问:《千户乔公神道碑铭》,第1521页。
    ③岳庆平著:《中国的家与国》,吉林文史出版社,1990年版,第12页。
    ④阎凤梧主编,牛贵琥、贾培俊副主编:《全辽金文》(中),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黄晦之:《济宁李氏祖茔碑》明昌六年,第1262页。
    ⑤【清】张金吾编纂:《金文最》,中华书局,1990年版,卷100,元好问:《善人白公墓表》,第1449页。
    ①碑中对于无子嗣的刘家男性,都予以直接记载。
    ②【宋】宇文懋昭撰,崔文印校《大金国志校正》(下),中华书局,1986年版,卷35,《杂色仪制三代同居仪》,第502页。
    ③国家图书馆善本金石组编:《辽金元石刻文献全编》(第2册),北京图书馆出版,2003年版,《金故麴公墓幢记》,第915页。
    ①黄时鑑点校:《通制条格》,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卷3,《户令亲在分居》,第28页。
    ②【元】脱脱等撰:《金史》,中华书局,1975年版,卷46志第27,《食货志一》,第1040页。
    ③邢铁著:《宋代家庭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58页。
    ④【清】张金吾编纂:《金文最》,中华书局,1990年版,卷105,元好问:《信武曹君阡表》,第1518页。
    ①【清】张金吾编纂:《金文最》,中华书局,1990年版,卷86,鹿汝弼:《成氏葬祖先坟茔碑》承安四年,第1264页。
    ②【清】张金吾编纂:《金文最》,中华书局,1990年版,卷90,雷文儒:《太原王氏墓记》,第1316页。
    ③【清】张金吾编纂:《金文最》,中华书局,1990年版,卷87,唐子固:《东海徐氏墓碑》承安四年,第1271页。
    ④【清】张金吾编纂:《金文最》,中华书局,1990年版,卷91,王若虚:《保义副尉赵公墓志》承安四年,第1335页。
    ⑤【元】脱脱等撰:《金史》,中华书局,1975年版,卷46志第27,《食货志一》,第1037页。
    ⑥【清】张金吾编纂:《金文最》,中华书局,1990年版,卷96,元好问:《国子祭酒权刑部尚书内翰冯公神道碑铭》,第1393页。
    ⑦【清】张金吾编纂:《金文最》,中华书局,1990年版,卷95,元好问:《内翰冯公神道碑铭》,第1386页。
    ⑧【清】张金吾编纂:《金文最》,中华书局,1990年版,卷104,元好问:《费县令郭明府墓碑》,第1508页。
    ①【清】张金吾编纂:《金文最》,中华书局,1990年版,卷87,訾栋:《中靖大夫邵公墓志铭》大定二十八年,第1278页。
    ②【清】张金吾编纂:《金文最》,中华书局,1990年版,卷100,元好问:《真定府学教授常君墓铭》,第1448页。
    ③【清】张金吾编纂:《金文最》,中华书局,1990年版,卷86,房仲亨:《保义校尉房公墓碑》大定二十九年,第1261页。
    ④【清】张金吾编纂:《金文最》,中华书局,1990年版,卷111,徐铎:《长清县灵岩寺才公禅师塔铭》大定二十七年,第1594页。
    ⑤《静修先生文集》,上海涵芬楼据元宗文堂刊本影印,卷之17,《武强尉孙君墓铭》。
    ⑥【金】刘祁撰:《归潜志》,中华书局,1987年版,卷7,第73页。
    ⑦【金】刘祁撰:《归潜志》,中华书局,1987年版,卷6,第59页。
    ⑧【金】刘祁撰:《归潜志》,中华书局,1987年版,卷6,第59页。
    ⑨元好问编:《中州集》,中华书局,1959年版,李右司献能小传,己集第6,第322页。
    ⑩【元】脱脱等撰:《金史》,中华书局,1975年版,卷108列传第46,《侯挚传》,第2387页。
    11【清】张金吾编纂:《金文最》,中华书局,1990年版,卷101,元好问:《聂孝女墓铭》,第1467页。
    12【清】张金吾编纂:《金文最》,中华书局,1990年版,卷119,刘祁:《录大梁事》,第1699页。
    ①【清】张金吾编纂:《金文最》,中华书局,1990年版,卷119,杨弘道:《优伶语录》,第1694页。
    ②魏崇武:《金末元初杨弘道散文片论》,《励耘学刊》2007年第2辑。
    ③王云五主编:姚燧撰:《丛书集成初编牧庵集附录》(4),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卷18,《领太史院事杨公神道碑》,第225页。
    ④【清】张金吾编纂:《金文最》,中华书局,1990年版,卷106,元好问:《冠氏赵侯先茔碑》,第1534页。
    ⑤【清】张金吾编纂:《金文最》,中华书局,1990年版,卷90,王若虚:《千户贾侯墓铭》,第1326页。
    ①【宋】庄绰撰:《鸡肋编》(中),中华书局,1983年版,《中原避祸南方者遭遇之惨》,第64页。
    ②参看《中国军事史》编写组编:《中国军事史》附卷,《历代战争年表》下,解放军出版社,1985年版,第67-147页。
    ①王曾瑜:《金朝军制》,河北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96-101页。
    ②【元】脱脱等撰:《金史》,中华书局,1975年版,卷44志第25,《兵志》,第998页。
    ③【元】脱脱等撰:《金史》,中华书局,1975年版,卷44志第25,《兵志》,第998页。
    ④【清】张金吾编纂:《金文最》,中华书局,1990年版,卷119,刘祁:《录大梁事》,第1697页。
    ⑤元好问编:《中州集》(下),中华书局,1959年版。寄远吟,庚集第7,第387页。
    ⑥【宋】宇文懋昭撰,崔文印校《大金国志校正》(下),中华书局,1986年版,卷11,第159页。
    ⑦赵永春编著:《奉使辽金行程录》,吉林文史出版社,1995年版,《宣和乙巳奉使金国行程录》,第150页。
    ⑧王新英编:《金代石刻楫校》,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王元德墓志铭》第195页。
    ⑨元好问编:《中州集》,中华书局,1959年版。刘御史从益小传,己集第,6,第303页。
    ①《静修先生文集》,上海涵芬楼据元宗文堂刊本影印,卷之17,《武强尉孙君墓铭》。
    ②参看葛剑雄主编:《中国人口史》(第1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58页。
    ③王云五主编:姚燧撰:《丛书集成初编牧庵集附录》(4),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卷21,《怀远大将军招抚使王公神道碑》,第263页。
    ④《静修先生文集》,上海涵芬楼据元宗文堂刊本影印,卷之17,《孝子田君墓表》。
    ⑤元好问著,姚奠中主编:《元好问全集》(上),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卷28,《广威将军郭君墓表》,第667页。
    ⑥《辽金元史研究论集》,大陆杂志社印行,《大陆杂志史学丛书》(第2辑第3册),袁国藩:《金元之际江北人民生活》,《大陆杂志》,卷30第5期,第23页。
    ⑦元好问编:《中州集》(下),中华书局,1959年版。还鄂城旧居,庚集第7,第383页。
    ⑧元好问编:《中州集》(下),中华书局,1959年版。乱后还,癸集第10,第487页。
    ①元好问编:《中州集》(下),中华书局,1959年版。八月二十三日夜走西山,庚集第7,第384页。
    ②【金】刘祁撰:《归潜志》,中华书局,1987年版,卷13,第143页。
    ③国家图书馆善本金石组编:《辽金元石刻文献全编》(第1册),北京图书馆出版,2003年版,《慈云院碑》,第166页。
    ④【清】张金吾编纂:《金文最》,中华书局,1990年版,卷93,元好问:《沁州刺史李君神道碑》,第1349页。
    ⑤【清】张金吾编纂:《金文最》,中华书局,1990年版,卷100,《临海弋公阡表》,第1452页。
    ⑥【清】张金吾编纂:《金文最》,中华书局,1990年版,卷104,《临淄县令完颜公神道碑》,第1506页。
    ⑦国家图书馆善本金石组编:《辽金元石刻文献全编》(第1册),北京图书馆出版,2003年版,《段铎墓表》,第213页。
    ⑧武玉环:《金代自然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与基本规律》,《史学月刊》2010年第8期,第94页。
    ⑨元好问著,姚奠中主编:《元好问全集》(下),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卷第47,《续夷坚志一·田鼠》,第296页。
    ⑩国家图书馆善本金石组编:《辽金元石刻文献全编》(第1册),北京图书馆出版,2003年版,《龙严寺碑》,第148页。
    ①黄以周等辑注:《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光绪七年浙江书局,卷46,第1414页。
    ②【清】张金吾编纂:《金文最》,中华书局,1990年版,卷101,元好问:《东平行台严公神道碑》,第1469页。
    ③张博泉著:《金代经济史略》,辽宁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40页。
    ①张博泉等著:《金史论稿》(第2卷),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年版,第192页。
    ②【唐】李隆基注【宋】刑昺疏:《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整理:《十三经注疏·孝经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卷第1开宗明义章第1,第3页。
    ③【元】脱脱等撰:《金史》,中华书局,1975年版,卷7本纪第7,《世宗纪中》,第159页。
    ④【元】脱脱等撰:《金史》,中华书局,1975年版,卷125列传第63,《郑子聃传》,第2725页。
    ①【元】脱脱等撰:《金史》,中华书局,1975年版,卷89列传第27,《梁肃传》,第1984页。
    ②【元】脱脱等撰:《金史》,中华书局,1975年版,卷8本纪第8,《世宗纪下》,第184页。
    ③【清】张金吾编纂:《金文最》,中华书局,1990年版,卷101,元好问:《东平行台严公神道碑》,第1469页。
    ④【元】脱脱等撰:《金史》,中华书局,1975年7月版,卷7本纪第7,《世宗纪中》,第161页。
    ⑤【宋】宇文懋昭撰,崔文印校《大金国志校正》(下),中华书局,1986年版,卷35,《杂色仪制三代同居仪》,第502页。
    ⑥【元】脱脱等撰:《金史》,中华书局,1975年版,卷9本纪第9,《章宗纪一》,第220页。
    ⑦【宋】宇文懋昭撰,崔文印校《大金国志校正》(下),中华书局,1986年版,卷35,《割股孝悌仪》,第
    502页。
    ⑧阎凤梧主编,牛贵琥、贾培俊副主编:《全辽金文》(中),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孟铸:《大金故聂公碑》大定十八年,第1609页。
    ⑨【清】张金吾编纂:《金文最》,中华书局,1990年版,卷90,赵沨:《王榆山先生墓表》,第1305页。
    ①【清】张金吾编纂:《金文最》,中华书局,1990年版,卷86,李嗣周:《中议大夫西京路转运使焦公墓碑》,第1260页。
    ②【清】赵翼著,王树民校证:《廿二史劄记校证(订补本)》,中华书局,1984年版,卷28,《金初父子兄弟同志》,第621-622页。
    ①【元】脱脱等撰:《金史》,中华书局,1975年版,卷6世纪6,《世宗纪上》,第143页。
    ②【清】张金吾编纂:《金文最》,中华书局,1990年版,卷88,赵秉文:《盘安军节度副使姬公平叔墓表》,第1283页。
    ③张博泉等著:《金史论稿》(第1卷),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年版,第147页。“多妻虽与旧俗有关,但最主要的还是财产关系造成的。”
    ①王玉波:《中国古代的家》,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1995年版,第158-173页。
    ②岳庆平:《中国的家与国》,吉林文史出版社,1990年版,前言第2页。
    ③戴建国:《宋代家族政策初探》,《大陆杂志》,99(4),1999,第5(14)页。
    ④此结论得出参看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5页。
    ⑤柳立言:《从法律纠纷看宋代的父权家长制——父母舅姑与子女媳婿相争》,《中央研究员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1998年第69本,第3分,第484页。“家长制靠四根支柱维持:一是伦理思想和道德教育,是针对心智的培养;二是礼制,是针对行为的规范;三是法令,以公权力保证礼的实施;四是社会习惯和舆论,可补法律不及之处。”作者总结为四类,士大夫提倡和实践的家长权;礼仪和法令里的家长权;诉讼案件里的家长权和社会教化里的家长权。
    ⑥【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疏:《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整理:《十三经注疏·礼记曲礼上》,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卷第1,第13页。
    ①家族主义以及阶级概念是瞿同祖先生认为的中国法律主要特征表现,这两者从中所表现出的的贵贱以及家族中的尊卑在中国社会,受到礼与法的共同维护。为此瞿同祖先生专就礼与法、德与刑、以礼入法为题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中国法律的儒家化。以上便是参考此得出相关结论。瞿同祖著:《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中华书局,2003年版。
    ②【清】张金吾编纂:《金文最》,中华书局,1990年版,卷98,《奉直赵君墓碣铭》,第1431页。
    ③【金】刘祁撰:《归潜志》,中华书局,1987年版,卷2,第14页。
    ①王新英编:《金代石刻楫校》,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崔晸墓志铭》皇统三年,第150页。
    ②黄嫣梨:《中国传统社会的法律与妇女地位》,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3期,第104页。
    ③国家图书馆善本金石组编:《辽金元石刻文献全编》(第1册),北京图书馆出版,2003年版,《龙祥观记》,第186页。
    ④【清】张金吾编纂:《金文最》,中华书局,1990年版,卷94,元好问:《内相文献杨公神道碑》,第1369页。
    ⑤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117页。
    ⑥叶潜昭:《金律之研究》,台湾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第152页。
    ⑦叶潜昭:《金律之研究》,台湾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第152页。
    ①【宋】洪皓撰:《松漠纪闻》照矿阁本,第18页。
    ②【金】刘祁撰:《归潜志》,中华书局,1987年版,卷2,第12页。
    ③【金】刘祁撰:《归潜志》,中华书局,1987年版,卷2,第47页。
    ④【金】刘祁撰:《归潜志》,中华书局,1987年版,卷2,第46页。
    ⑤叶潜昭:《金律之研究》,台湾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第133页。
    ①【金】刘祁撰:《归潜志》,中华书局,1987年版,卷11,第126页。
    ②赵永春编著:《奉使辽金行程录》,吉林文史出版社,1995年版,《宣和乙巳奉使金国行程录》,第149页。
    ③【元】脱脱等撰:《金史》,中华书局,1975年版,卷6本纪第6,《世宗纪上》,第132页。
    ④元好问著,姚奠中主编:《元好问全集》(上),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卷第34,《尚药吴辨夫寿冢记》,第784页。
    ⑤元好问著,姚奠中主编:《元好问全集》(下),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卷第41,《摸鱼儿三》,第129页。
    ①【清】张金吾编纂:《金文最》,中华书局,1990年版,卷104,元好问:《潞州録事毛君墓表》,第1513页。
    ②【金】刘祁撰:《归潜志》,中华书局,1987年版,卷8,第80页。
    ③阎凤梧主编,牛贵琥、贾培俊副主编:《全辽金文》(下),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郭文振:《违律令为侄孙述娶伯德安女请罪表》兴定四年,第2643页。
    ④叶潜昭:《金律之研究》,台湾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第94页。
    ①【清】张金吾编纂:《金文最》,中华书局,1990年版,卷114,《师节妇传并序》,第1635页。
    ②【元】脱脱等撰:《金史》,中华书局,1975年版,卷130列传第68,《康住住传》,第2799页。
    ③【元】脱脱等撰:《金史》,中华书局,1975年版,卷130列传第68,《李文妻传》,第2799页。
    ④阎凤梧主编,牛贵琥、贾培俊副主编:《全辽金文》(下),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李俊民:《岁寒堂记》,第2530页。
    ⑤国家图书馆善本金石组编:《辽金元石刻文献全编》(第3册),北京图书馆出版,2003年版,《理公和尚塔铭》,第242页。
    ①元好问著,姚奠中主编:《元好问全集》(上),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卷第31,《华严寂大士墓铭》,第705页。
    ②国家图书馆善本金石组编:《辽金元石刻文献全编》(第1册),北京图书馆出版,2003年版,《太清宫前提点大师郑公预志》,第751页。
    ③【元】脱脱等撰:《金史》,中华书局,1975年版,卷44志第25,《兵制条》,第998页。
    ④【元】脱脱等撰:《金史》,中华书局,1975年版,卷44志第25,《兵制条》,第999页。
    ⑤【清】张金吾编纂:《金文最》,中华书局,1990年版,卷104,元好问:《潞州録事毛君墓表》,第1513页。
    ⑥阎凤梧主编,牛贵琥、贾培俊副主编:《全辽金文》(下),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送李善长序》,第2856页。
    ⑦元好问编:《中州集》,中华书局,1959年版。王万钟,庚集第7,第370页。
    ⑧【元】脱脱等撰:《金史》,中华书局,1975年版,卷127列传第65,《王去非传》,第2749页。
    ①【元】脱脱等撰:《金史》,中华书局,1975年版,卷6本纪第6,《世宗纪上》,第146页。
    ②【元】脱脱等撰:《金史》,中华书局,1975年版,卷5本纪第5,《海陵纪》,第96页。
    ③元好问著,姚奠中主编:《元好问全集》(上),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卷第25,《南阳县太君墓志铭》,第611页。
    ④阎凤梧主编,牛贵琥、贾培俊副主编:《全辽金文》(中),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孟铸:《大金故聂公碑》大定十八年,第1609页。
    ①国家图书馆善本金石组编:《辽金元石刻文献全编》(第1册),北京图书馆出版,2003年版,《高陵县张公去思碑》,第543页。
    ②阎凤梧主编,牛贵琥、贾培俊副主编:《全辽金文》(中),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孟铸:《大金故聂公碑》大定十八年,第1609页。
    ③【清】张金吾编纂:《金文最》,中华书局,1990年版,卷96,元好问:《国子祭酒权刑部尚书内翰冯公神道碑铭》,第1393页。
    ④【元】脱脱等撰:《金史》,中华书局,1975年版,卷106列传第44,《贾益谦传》,第2336页。
    ⑤【清】张金吾编纂:《金文最》,中华书局,1990年版,卷103,元好问:《辅国上将军京兆府推官康公神道碑铭》,第1496页。
    ⑥【元】脱脱等撰:《金史》,中华书局,1975年版,卷11本纪第11,《章宗纪三》,第255页。
    ①【元】脱脱等撰:《金史》,中华书局,1975年版,卷52志第33,《文武选》,第1160页。
    ②【元】脱脱等撰:《金史》,中华书局,1975年版,卷9本纪第9,《章宗纪一》,第216页。
    ③【元】脱脱等撰:《金史》,中华书局,1975年版,卷12本纪第12,《章宗纪四》,第282页。
    ④【清】张金吾编纂:《金文最》,中华书局,1990年版,卷101,元好问:《承奉河南元公墓铭》,第1463页。
    ⑤【清】张金吾编纂:《金文最》,中华书局,1990年版,卷105,元好问:《信武曹君阡表》,第1518页。
    ⑥【元】脱脱等撰:《金史》,中华书局,1975年版,卷11本纪第11,《章宗纪三》,第255页。
    ⑦【元】脱脱等撰:《金史》,中华书局,1975年版,卷53志第34,《右职吏员杂选》,第1178页。
    ⑧王可宾:《女真国俗》,吉林大学出版社,1988年,第67-68页。
    ⑨【元】脱脱等撰:《金史》,中华书局,1975年版,卷110列传第48,《雷渊传》,第2434页。
    ⑩【元】脱脱等撰:《金史》,中华书局,1975年版,卷8本纪第8,《世宗纪下》,第186页。
    ①元好问著,姚奠中主编:《元好问全集》(上),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卷第28,《费县令郭明府墓碑》,第668页。
    ②王可宾:《女真国俗》,吉林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247页。
    ③宋德金:《辽金人的忠孝观》,《史学集刊》2004年第4期,第83页。
    ④【元】脱脱等撰:《金史》,中华书局,1975年版,卷51志第32,《进士诸科》,第1136页。
    ⑤【元】脱脱等撰:《金史》,中华书局,1975年版,卷64列传第2,《昭圣皇后传》,第1526页。
    ⑥【元】脱脱等撰:《金史》,中华书局,1975年版,卷9本纪第9,《章宗纪一》,第221页。
    ⑦【元】脱脱等撰:《宋史》,中华书局,1977年版,卷456列传第215,《孝义传·序》,第13386页。
    ①【唐】李隆基注【宋】刑昺疏《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整理:《十三经注疏·孝经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卷第1开宗明义章第1,第3-4页;卷第6,纪孝行章第10,第38页。
    ②【元】脱脱等撰:《金史》,中华书局,1975年版,卷82列传第20,《元寿传》,第1855页。
    ③元好问著,姚奠中主编:《元好问全集》(上),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卷第33,《致乐堂记》,第760页。
    ④阎凤梧主编,牛贵琥、贾培俊副主编:《全辽金文》(中),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张微之:《涿州固安县颍陈公塔记》大定十六年,第1663页。“刘焕宋末兵起,城中久乏食,焕尚幼,煮糠核而食之,自饮其清者,以醲厚者供其母。”
    ⑤国家图书馆善本金石组编:《辽金元石刻文献全编》(第2册),北京图书馆出版,2003年版,《金故麴公墓幢记》,第915页。
    ⑥【元】脱脱等撰:《金史》,中华书局,1975年版,卷130列传第68,《列女传》,第2802页。妙真以妾自称,本文理解实乃妻子之自称或谦称。金代存在此种情况,试举例如:《金史》中记载“蒲察氏字明秀,鄜州帅讷申之女,完颜长乐之妻也。哀宗迁归德,以长乐为总领,将兵扈从。将行,属蒲察氏曰:‘无他言,夫人慎毋辱此身。’明秀曰:‘君第致身事上,无以妾为念。妾必不辱。’长乐一子在幼,出妻柴氏所生也,明秀抚育如己出。”
    ⑦【金】刘祁撰:《归潜志》,中华书局,1987年版,卷5,第49页。
    ①【清】张金吾编纂:《金文最》,中华书局,1990年版,卷98,元好问:《聂元吉墓志铭》,第1425页。
    ②【清】张金吾编纂:《金文最》,中华书局,1990年版,卷101,元好问:《孝女阿秀墓铭》,第1468页。
    ③【元】脱脱等撰:《金史》,中华书局,1975年版,卷8本纪第8,《世宗纪下》,第187页。
    ④元好问著,姚奠中主编:《元好问全集》(下),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卷第47,《续夷坚志二·刘政纯孝》,第342页。
    ⑤【元】脱脱等撰:《金史》,中华书局,1975年版,卷9本纪第9,《章宗纪一》,第220页。
    ⑥【元】脱脱等撰:《金史》,中华书局,1975年版,卷127列传第65,《王震传》,第2747页。“母患风疾,刲股肉杂饮食中,疾遂愈。母没,哀泣过礼,目生翳。服除,目不疗而愈,皆以为孝感所致。”
    ⑦【元】脱脱等撰:《金史》,中华书局,1975年版,卷127列传第65,《孟兴传》,第2746页。卷9本纪第9,《章宗纪一》,第216页。
    ⑧【宋】宇文懋昭撰,崔文印校《大金国志校正》(下),中华书局,1986年版,卷35,《割股孝悌仪》,第502页。
    ①【元】脱脱等撰:《金史》,中华书局,1975年版,卷8本纪第8,《世宗纪下》,第198页。
    ②国家图书馆善本金石组编:《辽金元石刻文献全编》(第1册),北京图书馆出版,2003年版,《少林寺兴崇塔铭》,第92页。
    ③【元】脱脱等撰:《金史》,中华书局,1975年版,卷91列传第29,《庞迪传》,第2013页。
    ④元好问编:《中州集》(下),中华书局,1959年版,张太保行简,壬集第9,第468页。
    ⑤【元】脱脱等撰:《金史》,中华书局,1975年版,卷82列传第20,《郭企忠传》,第1842页。
    ⑥【清】张金吾编纂:《金文最》,中华书局,1990年版,卷105,元好问:《信武曹君阡表》,第1518页。“曹元及父殁,持丧如成人。母卒,勺水不入口者絫日,庐墓侧至终丧。”
    ⑦【元】脱脱等撰:《金史》,中华书局,1975年版,卷105列传第43,《任熊祥传》,第2311页。“任熊祥事母以孝闻,母没时,熊祥年已七十,不食三日。”
    ⑧【元】脱脱等撰:《金史》,中华书局,1975年版,卷127列传第65,《刘瑜传》,第2746页。“棣州人刘瑜家贫甚,母丧不能具葬,质其子以给丧事。”
    ⑨【元】脱脱等撰:《宋史》,中华书局,1977年版,卷456列传第215,《孝义传·序》,第13386页。
    ⑩元好问著,姚奠中主编:《元好问全集》(上),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卷第31,《坟云墓铭》,第706页。
    ①游惠远:《宋元之际妇女地位的变迁》,新文丰出版社,1992年版,第26页。
    ②【清】张金吾编纂:《金文最》,中华书局,1990年版,卷101,元好问:《赞皇郡太君墓铭》,第1464页。
    ③【清】张金吾编纂:《金文最》,中华书局,1990年版,卷95,元好问:《通奉大夫礼部尚书赵公神道碑》,第1378页。
    ④【清】张金吾编纂:《金文最》,中华书局,1990年版,卷92,元好问:《王黄华墓碑》,第1345页。
    ⑤元好问著,姚奠中主编:《元好问全集》(下),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卷第48,《续夷坚志三·张女夙慧》,第364页。
    ⑥【清】张金吾编纂:《金文最》,中华书局,1990年版,卷99,元好问:《史邦直墓表》,第1434页。
    ①【清】张金吾编纂:《金文最》,中华书局,1990年版,卷96,元好问:《顺安县令赵公墓碑》,第1396页。
    ②阎凤梧主编,牛贵琥、贾培俊副主编:《全辽金文》(中),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窥豹集后序》,第2851页。
    ③高若兰:《试论张籍诗中的妇女形象》,《大陆杂志》,95.2(1995),第27(75)页。
    ④阎凤梧主编,牛贵琥、贾培俊副主编:《全辽金文》(中),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黄久约:《朝散大夫镇西军节度副使张公神道碑》明昌二年,第1363页。
    ⑤元好问编:《中州集》(下),中华书局,1959年版,薛继先,壬集第9,第480页。
    ⑥王新英编:《金代石刻楫校》,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张温妻智氏墓志》承安二年,第201页。
    ①元好问著,姚奠中主编:《元好问全集》(上),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卷第25,《南阳县太君墓志铭》,第611页。
    ②元好问著,姚奠中主编:《元好问全集》(下),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卷第46,《续夷坚志一·单州民妻》,第301页。
    ③元好问著,姚奠中主编:《元好问全集》(上),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卷第25,《南阳县太君墓志铭》,第611页。
    ④【清】张金吾编纂:《金文最》,中华书局,1990年版,卷86,鹿汝弼:《成氏葬祖先坟茔碑》承安四年,第1264页。
    ⑤【清】张金吾编纂:《金文最》,中华书局,1990年版,卷101,元好问:《敏之兄墓铭》,第1463页。
    ⑥【清】张金吾编纂:《金文最》,中华书局,1990年版,卷94,元好问:《内相文献杨公神道碑》,第1369页。
    ⑦【金】刘祁撰:《归潜志》,中华书局,1987年版,卷2,第12页。
    ①【清】张金吾编纂:《金文最》,中华书局,1990年版,卷114,《师节妇传并序》,第1634页。
    ②【元】脱脱等撰:《金史》,中华书局,1975年版,卷130列传68,《列女传》,第2797页。
    ①以上关于金代节列事迹的结论得出,参考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系,2004年2月14日历代正史列女传之编纂题目的校读研究。
    ②【元】脱脱等撰:《金史》,中华书局,1975年版,卷45志第26,《刑》,第1018页。
    ③【金】刘祁撰:《归潜志》,中华书局,1987年版,卷10,第118页。
    ④叶潜昭:《金律之研究》,台湾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第183、184页。“强奸有夫妇者,绞。无夫者,减一等。”“奸子孙之妇者,绞。未成者同。”
    ⑤叶潜昭:《金律之研究》,台湾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第187页。
    ⑥【元】脱脱等撰:《金史》,中华书局,1975年版,卷130列传第68,《许古妻传》,第2801页。
    ⑦【元】脱脱等撰:《金史》,中华书局,1975年版,卷130列传第68,《康住住传》,第2799页。
    ①【元】脱脱等撰:《金史》,中华书局,1975年版,卷130列传第68,《李文妻传》,第2799页。
    ②【元】脱脱等撰:《金史》,中华书局,1975年版,卷130列传第68,《雷妇师氏传》,第2798页。
    ③【元】脱脱等撰:《金史》,中华书局,1975年版,卷130列传第68,《白氏传》,第2804页。
    ④叶潜昭:《金律之研究》,台湾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第87页。
    ⑤叶潜昭:《金律之研究》,台湾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第152页。
    ⑥叶潜昭:《金律之研究》,台湾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第88页。
    ①元好问著,姚奠中主编:《元好问全集》(上),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卷第25,《南阳县太君墓志铭》,第611页。“夫人姓李氏,年二十,嫁为赠朝列大夫同郡白君讳某之妻。夫人事姑孝,拊前夫人子如所生。”
    ②【清】张金吾编纂:《金文最》,中华书局,1990年版,卷101,元好问:《赞皇郡太君墓铭》,第1464页。
    ③国家图书馆善本金石组编:《辽金元石刻文献全编》(第1册),北京图书馆出版,2003年版,《段矩碑》,第216页。
    ④【清】张金吾编纂:《金文最》,中华书局,1990年版,卷106,元好问:《冠氏赵侯先茔碑》,第1533页。
    ⑤【元】脱脱等撰:《金史》,中华书局,1975年版,卷87列传第25,《纥石烈志宁传》,第1934页。
    ⑥叶潜昭:《金律之研究》,台湾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第64页。“称期亲祖父母其嫡、继、慈、养,同于亲母,继母如母,限制依本生三年,若父亡或被弃改嫁者,便与亲母不同,无服同凡人。称子者,男女同,若违犯父母,则同科罪。缘坐者,女子不同,若有出养入道,并不缘坐。”
    ①【元】脱脱等撰:《金史》,中华书局,1975年版,卷5本纪第5,《海陵纪》,第96页。
    ②叶潜昭:《金律之研究》,台湾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第166页。“告祖父母父母绞若告祖父母、父母者,绞。嫡、继、慈、养者,减一等。”
    ③荣丽华编集,王世民校订:《1949-1989四十年出土墓志目录》,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274页。
    ④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河北大学历史系、三河县文物保管所:《河北三河县辽金元时代墓葬出土遗物》,《考古》1993年第12期,第1085-1092,1119页。
    ⑤【元】脱脱等撰:《金史》,中华书局,1975年版,卷6本纪第6,《世宗纪上》,第141页。
    ①【元】脱脱等撰:《金史》,中华书局,1975年版,卷8本纪第8,《世宗纪下》,第179页。
    ②【元】脱脱等撰:《金史》,中华书局,1975年版,卷97列传第35,《马百禄传》,第2156页;卷125列传第63,《蔡松年传》,第2717页;《中州集》,崔遵小传,庚集第7,第364页。
    ①元好问著,姚奠中主编:《元好问全集》(上),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卷第25,《南阳县太君墓志铭》,第611页。
    ②阎凤梧主编,牛贵琥、贾培俊副主编:《全辽金文》(中),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赵安时:《重修真泽二仙庙碑》,第1417页。
    ③宋德金:《中国风俗通史辽金西夏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第428页。
    ④曾代伟:《金律研究》,中华发展基金管理委员会、五南图书出版有限公司,1995年版,第296页。
    ⑤元好问著,姚奠中主编:《元好问全集》(上),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卷第22,《御史孙公墓表》,第572页。“公讳德秀,字伯华。父栮、资禀湻直,乐于为善。时与羽人禅客游,尤喜赒恤贫乏,或养之终其身,且葬祭之。”并不等同于养子,不在本文所讨论养子范畴之内。
    ⑥【元】脱脱等撰:《金史》,中华书局,1975年版,卷131列传第69,《宦者传序》,第2807页。
    ⑦王可宾:《女真国俗》,吉林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70-71页。
    ⑧【清】张金吾编纂:《金文最》,中华书局,1990年版,卷99,元好问:《史邦直墓表》,第1434页。
    ⑨【清】张金吾编纂:《金文最》,中华书局,1990年版,卷101,元好问:《承奉河南元公墓铭》,第1463页。
    ①【清】张金吾编纂:《金文最》,中华书局,1990年版,卷98,元好问:《大司农丞康君墓表》,第1423页。
    ②【清】张金吾编纂:《金文最》,中华书局,1990年版,卷92,元好问:《王黄华墓碑》,第1345页。
    ③【清】张金吾编纂:《金文最》,中华书局,1990年版,卷99,元好问:《河南路课税所长官兼廉访使杨公神道碑》,第1437页。
    ④【元】脱脱等撰:《金史》,中华书局,1975年版,卷98列传第36,《完颜纲传》,第2181页。
    ⑤元好问著,姚奠中主编:《元好问全集》(下),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卷第37,《南冠录引》,第47页。
    ⑥阎凤梧主编,牛贵琥、贾培俊副主编:《全辽金文》(中),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朱守默、李□蟻《泰山元阳子张先生坐化记》天眷元年,第1278页。
    ⑦曾代伟:《金律研究》,中华发展基金管理委员会、五南图书出版有限公司,1995年版,第296页。
    ⑧叶潜昭:《金律之研究》,台湾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第166页。
    ①【元】脱脱等撰:《金史》,中华书局,1975年版,卷55志第36,《六部条》,第1223页。体。
    ①【清】张金吾编纂:《金文最》,中华书局,1990年版,卷103,元好问:《大丞相刘氏先茔神道碑》,第1499页。
    ③陈昭扬:《政府王朝下的士人——金代汉族士人的政治、社会、文化论析》,台湾清华大学,2007年历史研究所博士论文,第3章,第166页。
    ⑤陈昭扬:《政府王朝下的士人——金代汉族士人的政治、社会、文化论析》,台湾清华大学,2007年历史研究所博士论文,第3章,第101页。
    ①陈昭扬:《政府王朝下的士人——金代汉族士人的政治、社会、文化论析》,台湾清华大学,2007年历史研究所博士论文,第3章,第103页。
    ②【元】脱脱等撰:《金史》,中华书局,1975年版,卷47志第28,《租赋条》,第1056页。
    ③【元】脱脱等撰:《金史》,中华书局,1975年版,卷9本纪第9,《章宗纪一》,第208页。
    ①李玉君:《金代宗室研究》,吉林大学2010年博士论文,第79页。
    ②【元】脱脱等撰:《金史》,中华书局,1975年版,卷10本纪第10,《章宗纪二》,第230页。
    ③【元】脱脱等撰:《金史》,中华书局,1975年版,卷10本纪第10,《章宗纪二》,第231页。
    ④【元】脱脱等撰:《金史》,中华书局,1975年版,卷17本纪第17,《哀宗纪上》,第386页。
    ⑤【元】脱脱等撰:《金史》,中华书局,1975年版,卷47志第28,《田制条》,第1053页。
    ①李玉君:《金代宗室研究》,吉林大学2010年博士论文,第78页。
    ②梁方仲编著:《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67页,甲表43《金代猛安、谋克户平均口数、田数及正口和奴婢的比数》统计中,在都宗室将军司户每户正口占总口数仅为3.41%,而奴婢却达到96.59%。而一般普通的猛安谋克户每户的奴婢比率也近22%。
    ③【元】脱脱等撰:《金史》,中华书局,1975年版,卷91志第29,《赵兴祥传》,第2026页。
    ④其中刘珫为陕西统军都监、翟永固迁礼部尚书后,史书紧接记载受到赏赐,但并无明确说明赏赐具体原因是否确属与升迁有无关系。由于事件发生时间前后相连,亦无其它说明,本文理解为升迁与赏赐同属因前任工作功绩显著而得到的奖励。
    ⑤【元】脱脱等撰:《金史》,中华书局,1975年版,卷54志第35,《廉察条》,第1202页。
    ⑥【元】脱脱等撰:《金史》,中华书局,1975年版,卷90列传第28,《高衎传》,第2005页。
    ⑦【元】脱脱等撰:《金史》,中华书局,1975年版,卷132列传第70,《徒单贞传》,第2827页。
    ②【元】脱脱等撰:《金史》,中华书局,1975年版,卷8本纪第8,《世宗纪下》,第192页。
    ③【清】张金吾编纂:《金文最》,中华书局,1990年版,卷103,元好问:《辅国上将军京兆府推官康公神道碑铭》,第1496页。
    ④【元】脱脱等撰:《金史》,中华书局,1975年版,卷7本纪第7,《世宗纪中》,第170页。
    ⑤【元】脱脱等撰:《金史》,中华书局,1975年版,卷89列传第27,《魏子平传》,第1977页。
    ⑥【元】脱脱等撰:《金史》,中华书局,1975年版,卷96列传第34,《李晏传附子仲略传》,第2128页。
    ①【元】脱脱等撰:《金史》,中华书局,1975年版,卷81列传第19,《高彪传》,第1824页。卷84列传第22,《耨碗温敦思忠传附子谦传》,第1884页。卷66列传第4,《弈传》,第1569页。高彪为武宁军节度使,颇黩货,尝坐赃,海陵以其勋旧,杖而释之;弈为人贪鄙,数以赃败,帝爱其能治围场,故进而委信之;乌林答钞兀追捕逃军,至猛安中,谦畏其扰,乃醵民财买银赂钞兀。事觉,钞兀抵罪,谦坐夺猛安。遇赦,求叙,世宗曰:“乙迭无自与赃,使复其所。”
    ②【元】脱脱等撰:《金史》,中华书局,1975年版,卷10本纪第10,《章宗纪二》,第227、230、236、240、241页。
    ③【元】脱脱等撰:《金史》,中华书局,1975年版,卷54志第35,《廉察条》,第1203页。
    ④【宋】洪皓撰:《松漠纪闻》照矿阁本,第17页。
    ⑤【元】脱脱等撰:《金史》,中华书局,1975年版,卷8本纪第8,《世宗纪下》,第182页。
    ⑥【元】脱脱等撰:《金史》,中华书局,1975年版,卷75列传第13,《左泌传附弟渊传》,第1726页。
    ①【元】脱脱等撰:《金史》,中华书局,1975年版,卷6本纪第6,《世宗纪上》,第139页。
    ②【元】脱脱等撰:《金史》,中华书局,1975年版,卷49志第30,《盐条》,第1097页。
    ③【清】张金吾编纂:《金文最》,中华书局,1990年版,卷94,元好问:《嘉议大夫陕西东路转运使刚敏王公神道碑铭》,第1372页。
    ④【元】脱脱等撰:《金史》,中华书局,1975年版,卷45志第26,《刑志》,第1023页。
    ⑤【元】脱脱等撰:《金史》,中华书局,1975年版,卷100列传第38,《张炜传》,第2214页。
    ⑥【元】脱脱等撰:《金史》,中华书局,1975年版,卷100列传第38,《李复亨传》,第2219页。
    ⑦【元】脱脱等撰:《金史》,中华书局,1975年版,卷95列传第33,《张万公传》,第2103页。
    ⑧【元】脱脱等撰:《金史》,中华书局,1975年版,卷78列传16,《刘彦宗传附子筈传》,第1772页。
    ⑨【元】脱脱等撰:《金史》,中华书局,1975年版,卷90列传28,《贾少冲传》,第2000页。
    ①陈昭扬:《政府王朝下的士人——金代汉族士人的政治、社会、文化论析》,台湾清华大学,2007年历史研究所博士论文,第149页。产。
    ④【清】张金吾编纂:《金文最》,中华书局,1990年版,卷101,元好问:《东平行台严公神道碑》,第1469页。
    ⑤【清】张金吾编纂:《金文最》,中华书局,1990年版,卷105,元好问:《濮州刺史毕侯神道碑铭》,第1526页。
    ⑥国家图书馆善本金石组编:《辽金元石刻文献全编》(第2册),北京图书馆出版,2003年版,《义井寺崇远塔铭》,第795页。
    ⑦商彤流,杨林中,李永杰:《长治市北效安昌村出土金代墓葬》,《文物世界》2003年第1期。
    ⑨【元】脱脱等撰:《金史》,中华书局,1975年版,卷92志第30,《毛硕传》,第2034页。
    ⑩【元】脱脱等撰:《金史》,第1035-1036;韩茂莉:《辽金农业地理》,第167、195、216-217页;张博泉:《金代经济史略》,第39-40页;吴松弟:《中国移民史》,第143、374页;三上次男:《金代女真研究》,第324、449-452页。刘浦江:《金代猛安谋克人口状况研究》,第192-193页等。
    ②【元】脱脱等撰:《金史》,第1054页;张博泉:《金史论稿》(第2卷),第254-256页。傅海波、崔瑞德编:《剑桥中国辽西夏金元史:907-1368年》,第338页。陈衍德:《金朝的赋役制度》。
    ②平凉地区博物馆:《甘肃静宁发现金代墓葬》,《考古》1985年第9期。
    ③张德光:《山西绛县魏家堡古墓清理简报》,《考古通讯》1955年第4期。该墓亦为仿木构正方形单室砖墓,墓中同样绘有郭巨、孟宗、董永行孝,韩氏节孝图,出土的5个陶罐中装有谷粒外,影青瓷碗也符合中原地区金代汉人平民墓中流行的随葬器物种类。
    ④长治市博物馆,朱晓芳,王进先,李永杰,崔国琳:《山西长子县小关村金代纪年壁画墓》,《文物》2008年第10期。
    ⑤【元】脱脱等撰:《金史》,中华书局,1975年版,卷128志第66,《石抹元传》,第2770页。
    ⑥元好问著,姚奠中主编:《元好问全集》(下),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卷第49,《续夷坚志卷四·临晋异瓜》,第387页。
    ①赵永春编著:《奉使辽金行程录》,吉林文史出版社,1995年版,第296、303页。
    ②长治市博物馆,朱晓芳,王进先,李永杰,崔国琳:《山西长子县小关村金代纪年壁画墓》,《文物》2008年第10期。
    ③山西省考古所,长治市博物馆,朱晓芳,杨林中,王进先,李永杰:《山西屯留宋村金代壁画墓》,《文物》2008年第8期。
    ④商彤流,袁盛慧,山西省考古研究所,阳泉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平定县文物管理所:《山西平定宋、金壁画墓简报》,《文物》1996年第5期。
    ⑤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河北井陉县柿庄宋墓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62年第2期。陈相伟认为(《试论金代壁画墓》)M6墓主为农村汉族地主,时间上限为金初。
    ①李逸友:《呼和浩特市万部华严经塔的金代碑铭》,《考古》1979年第4期。
    ②元好问著,姚奠中主编:《元好问全集》(下),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卷第49,《续夷坚志卷四·张孝通冤报》,第381页。
    ③元好问编:《中州集》(下),中华书局,1959年4月版。赵洛道中,庚集第7,第359页。
    ④【元】脱脱等撰:《金史》,中华书局,1975年版,卷47志第28,《田制》,第1043页。
    ⑤【元】脱脱等撰:《金史》,中华书局,1975年版,卷47志第28,《田制》,第1050页。
    ⑥【元】脱脱等撰:《金史》,中华书局,1975年版,卷121志第59,《王维翰传》,第2647页。
    ⑦元好问编:《中州集》(下),中华书局,1959年版。往鄜州,乙集第2,第86页。
    ⑧元好问编:《中州集》(下),中华书局,1959年版。晚过寿宁,乙集第2,第83页。《金史》并没有将“寿宁”纳入《地理志》记载。但其中有关地理建制记载有两处,寿宁县主徐辇以及宋王宗望女什古封寿宁县主,推估寿宁在金代曾作为县而存在过。
    ⑨元好问编:《中州集》(下),中华书局,1959年版。赵村晚望,庚集第7,第367页。
    ⑩元好问编:《中州集》(下),中华书局,1959年版。晚秋登城楼,戊集第5,第245页。
    11元好问编:《中州集》(下),中华书局,1959年版。燕山道中三首,甲集第1,第40页。
    12【宋】洪迈撰:《夷坚乙志》,中华书局,1981年版,卷第1,《定陶水族》,第797页。
    ①元好问编:《中州集》(下),中华书局,1959年版。渔父,庚集第7,第352页。
    ②元好问著,姚奠中主编:《元好问全集》(下),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卷第49,47,46,46,46,《续夷坚志四》中,《王生冤报》,《狐锯树》,《张童入冥》《戴十妻梁氏》《人生尾》,第401,309,
    278,301,302页。
    ③元好问编:《中州集》(下),中华书局,1959年版。家园,丁集第4,第185页。
    ①【元】脱脱等撰:《金史》,中华书局,1975年版,卷64列传第2,《明惠皇后传》,第1534页。
    ②元好问编:《中州集》(下),中华书局,1959年版,擬古,庚集第7,第335页。
    ③【元】脱脱等撰:《金史》,中华书局,1975年版,卷43列传第24,《衣服通制条》,第984页。
    ④元好问编:《中州集》(下),中华书局,1959年版,途中书事三首,己集第6,第312页。
    ⑤【元】脱脱等撰:《金史》,中华书局,1975年版,卷9本纪第9,《章宗纪一》,第215页。
    ⑥【元】脱脱等撰:《金史》,中华书局,1975年版,卷109列传第47,《陈规传》,第2405页。
    ①元好问著,姚奠中主编:《元好问全集》(下),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卷第46,《续夷坚志四·玉食之祸》,第283页。
    ②元好问编:《中州集》(下),中华书局,1959年版。谢张使君梦弼馈春肉,癸集第10,第533页。
    ③【金】刘祁撰,崔文印点校:《归潜志》,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43页。
    ④元好问编:《中州集》(下),中华书局,1959年版,擬古,庚集第7,第335页。
    ⑤元好问著,姚奠中主编:《元好问全集》(下),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卷第49,《续夷坚志四》《魏相梦鱼》、《介虫之变》,第382、391页。
    ⑥【元】脱脱等撰:《金史》,中华书局,1975年版,卷49志第30,《食货志四》,第1108页。
    ⑦【元】脱脱等撰:《金史》,中华书局,1975年版,卷49志第30,《食货志四》,第1109页。
    ②陈大为:《辽宁朝阳金代壁画墓》,《考古》1962年第4期。《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文物出版社,1984年版,第605页,认为马令可能为改易汉姓的汪古部人。
    ③大同市博物馆:《山西大同市金代徐龟墓》,《考古》2004年第9期。
    ④【金】刘祁撰:《归潜志》,中华书局,1983年版,卷2,第12页。
    ⑤王勇刚:《陕西甘泉金代壁画墓》,《文物》2009年第7期。考古发掘推测,墓主应是当地有一定文化修养的富有乡绅。
    ①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宜阳发现一座金代纪年壁画墓》,《中原文物》2008年第4期。“从墓内壁画人物衣着发式上看,他们具有典型的宋人风格,按当时的宋金疆域分析,墓主人可能是金人统治下的北宋遗民。”
    ②【宋】宇文懋昭撰,崔文印校《大金国志校正》(下),中华书局,1986年版,卷35,《杂色仪制官民婚聘财礼仪》第501页。
    ③【元】脱脱等撰:《金史》,中华书局,1975年版,卷9本纪第9,《章宗一》,第216页。
    ④【元】脱脱等撰:《金史》,中华书局,1975年版,卷11本纪第11,《章宗三》第253、271页。
    ⑤据以上可知,《大金国志》记载上户庶人和六品及以下官聘财小于等于200贯,中下户庶人则小于等于100贯。《金史》记载上等100,中等50,下等20贯。普遍情况之下,庶人理应低于有品级官聘财,所以上户庶人聘财最上限、六品官的最下限为100贯颇为合理。
    ①葛洪源:《金朝女真文化研究》,山东大学2002年博士论文,第27页。
    ②此“不甚丰厚”是对比上户庶民100贯对比得出。
    ③【元】脱脱等撰:《金史》,中华书局,1975年版,卷127列传第65,《王去非传》第2749页。
    ④【元】脱脱等撰:《宋史》,中华书局,1977年版,卷178志第131,《食货上》,第4334页。
    ⑤【清】张金吾编纂:《金文最》,中华书局,1990年版,卷99,《曹徵君墓表》,第1444页。
    ①元好问著,姚奠中主编:《元好问全集》(下),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卷第35,《寿圣禅寺功德记》,第5页。
    ②【清】张金吾编纂:《金文最》,中华书局,1990年版,卷34,《太古观记》,第475页。
    ③【元】脱脱等撰:《金史》,中华书局,1975年版,卷97志第35,《邓俨传》,第2150页。
    ④【清】张金吾编纂:《金文最》,中华书局,1990年版,卷100,《临海弋公阡表》,第1452页。
    ⑤【清】张金吾编纂:《金文最》,中华书局,1990年版,卷97,《御史程君墓表》,第1415页。
    ⑥【清】张金吾编纂:《金文最》,中华书局,1990年版,卷101,《东平行台严公神道碑》,第1469页。
    ⑦【元】脱脱等撰:《金史》,中华书局,1975年版,卷90列传第28,《贾少冲传》,第2000页。
    ⑧【元】脱脱等撰:《金史》,中华书局,1975年版,卷126列传第64,《王若虚传》,第2739页。
    ⑨【清】张金吾编纂:《金文最》,中华书局,1990年版,卷103,元好问:《辅国上将军京兆府推官康公神道碑铭》,第1496页。
    ①应试资格,参见都兴智《金代的科举制度》,第401-402页。
    ②王新英编:《金代石刻楫校》,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张志远《丁氏阡表碑》泰和三年,第89页。
    ③《征服王朝下的士人—金代汉族士人的政治、社会、文化论析》,“虽言未见工商子弟及第记录,后代转入士人身份者或许较少,但因传统记述对这些‘末业’的活动多有避讳而资料上这类家世通常隐晦,不排除事实上金代有许多工商子弟籍由科举踏入政坛。”第154页。
    ④阎凤梧主编,牛贵琥、贾培俊副主编:《全辽金文》(下),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无名氏:《薛七老殡埋记》大定十一年,第4039页。
    ①山西省文管会侯马工作站:《侯马金代董氏墓介绍》,《文物》1959年第1期,第50-55页。
    ②王新英编:《金代石刻楫校》,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姚氏石棺题记》贞元元年,第243页。
    ③王勇刚(甘泉县博物馆):《陕西甘泉金代壁画墓》,《文物》2009年第7期。
    ④【元】脱脱等撰:《金史》,中华书局,1975年版,卷49志第30,《金银之税》,第1111页。
    ①【清】张金吾编纂:《金文最》,中华书局,1990年版,卷97,《御史程君墓表》,第1415页。
    ②【清】张金吾编纂:《金文最》,中华书局,1990年版,卷101,元好问:《东平行台严公神道碑》,第1469页。
    ③阎凤梧主编,牛贵琥、贾培俊副主编:《全辽金文》(下),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无名氏:《修塔维那最上福田》,第4068页。
    ①阎凤梧主编,牛贵琥、贾培俊副主编:《全辽金文》(中),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张天祐:《圆公马山主塔记》大定二十二年,第1771页。
    ②国家图书馆善本金石组编:《辽金元石刻文献全编》(第2册),北京图书馆出版,2003年版,《霍习墓幢》,第921页。
    ①【元】脱脱等撰:《金史》,中华书局,1975年版,卷6本纪第6,《世宗纪上》,第130页。
    ②【元】脱脱等撰:《金史》,中华书局,1975年版,卷9本纪第9,《章宗纪一》,第222页。
    ③国家图书馆善本金石组编:《辽金元石刻文献全编》(第2册),北京图书馆出版,2003年版,《大金故通奉大夫前同知东平府路兵马都总管事护军谯国郡开国候食邑一千户食封一百户赐紫金鱼袋曹公神道碑铭》,第902页。
    ④【清】张金吾编纂:《金文最》,中华书局,1990年版,卷103,元好问:《辅国上将军京兆府推官康公神道碑铭》,第1496页。
    ⑤【清】张金吾编纂:《金文最》,中华书局,1990年版,卷104,元好问:《显武将军吴君阡表》,第1514页。
    ⑥【清】张金吾编纂:《金文最》,中华书局,1990年版,卷106,元好问:《冠氏赵侯先茔碑》,第1533页。
    ⑦【清】张金吾编纂:《金文最》,中华书局,1990年版,卷93,元好问:《朝散大夫同知东平府事胡公神道碑》,第1356页。
    ①【清】张金吾编纂:《金文最》,中华书局,1990年版,卷105,元好问:《千户赵侯神道碑铭》,第1523页。
    ③【清】张金吾编纂:《金文最》,中华书局,1990年版,卷102,元好问:《东平行台严公祠堂碑铭》,第1475页。
    ④张博泉:《金史论稿》(第2卷),第254-256页;漆侠、乔幼梅:《辽夏金经济史》,第434-435页。
    ⑤元好问编:《中州集》(下),中华书局,1959年版,穀靡靡·上黨公府作,庚集第7,第359页。
    ⑥【金】刘祁撰:《归潜志》,中华书局,1987年版,卷9,第96页。
    ⑦陈昭扬:《政府王朝下的士人——金代汉族士人的政治、社会、文化论析》,台湾清华大学,2007年历史研究所博士论文,第149页。
    ⑧【元】脱脱等撰:《金史》,中华书局,1975年版,卷47志第28,《食货志二》,第1060页。
    ⑨【元】脱脱等撰:《金史》,中华书局,1975年版,卷100列传第38,《李復亨传》,第2219页。
    ①陈昭扬:《政府王朝下的士人——金代汉族士人的政治、社会、文化论析》,台湾清华大学,2007年历史研究所博士论文,第139-140页。作者亦考虑到他们的身份多为佃农与奴隶,会降低他们的生产意愿。但作者因目前尚无法评估影响程度,详细程度犹待讨论。
    ②陈昭扬:《政府王朝下的士人——金代汉族士人的政治、社会、文化论析》,台湾清华大学,2007年历史研究所博士论文,第259页。
    ③蒙思明:《元代社会阶级制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30页。
    ④元好问著,姚奠中主编:《元好问全集》(上),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卷第20,《资善大夫吏部尚书张公神道碑铭》,第531页。
    ⑤漆侠、乔幼梅《辽夏金经济史》,河北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393页。
    ⑥陈昭扬:《政府王朝下的士人——金代汉族士人的政治、社会、文化论析》,台湾清华大学,2007年历史研究所博士论文,第141页。“客观而言,12、13世纪华北经济的动荡衰退,与其说是女真统治策略不佳,不如说是战乱与北南隔绝的影响。”陈昭扬:《政府王朝下的士人——金代汉族士人的政治、社会、文化论析》,台湾清华大学,2007年历史研究所博士论文,第141页。
    ①【元】脱脱等撰:《金史》,中华书局,1975年版,卷107列传第45,《高汝砺传》,第2354页。
    ②【元】脱脱等撰:《金史》,中华书局,1975年版,卷107列传第45,《高汝砺传》,第2354页。
    ③陈昭扬:《政府王朝下的士人——金代汉族士人的政治、社会、文化论析》,台湾清华大学,2007年历史研究所博士论文,第144页。
    ④【元】脱脱等撰:《金史》,中华书局,1975年版,卷107列传第45,《高汝砺传》,第2352页。
    ①阎凤梧主编,牛贵琥、贾培俊副主编:《全辽金文》(中),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毛麾:《解州平陆县张氏义居门闾碑》,第1679页。
    ②【清】张金吾编纂:《金文最》,中华书局,1990年版,卷86,鹿汝弼:《成氏葬祖先坟茔碑》承安四年,第1264页。
    ③【清】张金吾编纂:《金文最》,中华书局,1990年版,卷87,唐子固:《东海徐氏墓碑》承安四年,第1271页。
    ①阎凤梧主编,牛贵琥、贾培俊副主编:《全辽金文》(中),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杨丹《故刘君墓志铭》天会六年,第1153页。
    ③【元】脱脱等撰:《金史》,中华书局,1975年版,卷5本纪第5,《海陵纪》,第96页。
    ④【元】脱脱等撰:《金史》,中华书局,1975年版,卷81列传第19,《赵隇传》,第1830页。
    ⑤【元】脱脱等撰:《金史》,中华书局,1975年版,卷80列传第18,《赵隇传》,第1804页。
    ⑥黄时鑑点校:《通制条格》,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卷4,《户令·亲属分财》,第53页。
    ①黄时鑑点校:《通制条格》,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卷3《户令》,第28页。
    ②【清】张金吾编纂:《金文最》,中华书局,1990年版,卷100,元好问:《善人白公墓表》,第1449页。
    ①【元】脱脱等撰:《金史》,中华书局,1975年版,卷7本纪第7,《世宗纪中》,第159页。
    ②【元】脱脱等撰:《金史》,中华书局,1975年版,卷120列传第58,《裴满达传附子传》,第2615页。
    ③国家图书馆善本金石组编:《辽金元石刻文献全编》(第2册),北京图书馆出版,2003年版,《真清观牒》,第562页。
    ①阎凤梧主编,牛贵琥、贾培俊副主编:《全辽金文》(中),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赵扬:《故潞城隐德君子王公墓志铭》大定十七年,第1135页。
    ②【清】张金吾编纂:《金文最》,中华书局,1990年版,卷98,元好问:《大司农丞康君墓表》,第1423页。
    ③【清】张金吾编纂:《金文最》,中华书局,1990年版,卷94,元好问:《内相文献杨公神道碑》,第1369页。
    ④【清】张金吾编纂:《金文最》,中华书局,1990年版,卷95,《内翰冯公神道碑铭》,第1391页。
    ⑤【元】脱脱等撰:《金史》,中华书局,1975年版,卷91列传第29,《完顏撒改传》,第2013页。
    ⑥国家图书馆善本金石组编:《辽金元石刻文献全编》(第3册),北京图书馆出版,2003年版,《段季良墓表》,第216页。
    ⑦【清】张金吾编纂:《金文最》,中华书局,1990年版,卷100,《临海弋公阡表》,第1452页。
    ①【元】脱脱等撰:《金史》,中华书局,1975年版,卷130列传第68,《列女传·序》,第2797页。
    ①【清】张金吾编纂:《金文最》,中华书局,1990年版,卷101,元好问:《赞皇郡太君墓铭》,第1464页。
    ②王新英编:《金代石刻楫校》,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李潮夫人贺氏夫人墓志铭》天眷元年,第146页。
    ③阎凤梧主编,牛贵琥、贾培俊副主编:《全辽金文》(下),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李俊民:《岁寒堂记》,第2530页。
    ④阎凤梧主编,牛贵琥、贾培俊副主编:《全辽金文》(中),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杨丹:《故刘君墓志铭》天会六年,第1153页。
    ⑤【清】张金吾编纂:《金文最》,中华书局,1990年版,卷90,贾圻:《陇西郡李公墓志铭》大安元年,第1319页。
    ⑥【清】张金吾编纂:《金文最》,中华书局,1990年版,卷106,元好问:《冠氏赵侯先茔碑》,第1533页。
    ⑦元好问著,姚奠中主编:《元好问全集》(上),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卷第25,《南阳县太君墓志铭》,第611页。
    ⑧王新英编:《金代石刻楫校》,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李芝:《时丰墓志铭》皇统三年,第158页。
    ①阎凤梧主编,牛贵琥、贾培俊副主编:《全辽金文》(下),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元好问:《路冀州仲显》,第3395页。
    ②【元】脱脱等撰:《金史》,中华书局,1975年版,卷11本纪第11,《章宗纪三》,第256页。
    ③窦仪等:《宋刑统》,中华书局,1984年版,卷12《户婚律·卑幼私用财》,第197页。
    ④《名公书判清明集》,中华书局1987年版,卷8《继绝子孙止得财产四分之一》,第251页。
    ⑤徐松辑:《宋会要辑稿》,中华书局,1957年版,六一之五八,《食货》,第5902页。
    ⑥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中华书局,1993年版,卷501,《元符元年八月》,第11935页。
    ⑦曾代伟著:《金律研究》,中华发展基金管理委员会、五南图书出版有限公司,1995年版,第154页。
    ⑧【元】脱脱等撰:《金史》,中华书局,1975年版,卷127列传第65,《王去非传》,第2749页。
    ①【元】脱脱等撰:《金史》,中华书局,1975年版,卷84列传第22,《耨盌溫敦思忠传》第1883页。
    ②【元】脱脱等撰:《金史》,中华书局,1975年版,卷1本纪第1,《世纪》,第2页。
    ③【元】脱脱等撰:《金史》,中华书局,1975年版,卷130列传第68,《雷妇师氏传》,第2798页。
    ④【元】脱脱等撰:《金史》,中华书局,1975年版,卷130列传第68,《李英妻传》,第2799页。
    ⑤《宋大诏令集》:中华书局,1962年版,卷第200政事53刑法上,《继母杀伤夫前妻子及妇以杀伤凡人论
    诏(太平兴国二年五月丙寅)》,第740页。
    ⑥她们从娘家继承抑或随嫁奁财,在宋代与共同家财并不混同具有独立存在性,金代暂无从得知。
    ⑦【清】张金吾编纂:《金文最》,中华书局,1990年版,卷101,元好问:《赞皇郡太君墓铭》,第1464页。
    ⑧国家图书馆善本金石组编:《辽金元石刻文献全编》(第2册),北京图书馆出版,2003年版,《大金故通奉大夫前同知东平府路兵马都总管事护军谯国郡开国候食邑一千户食封一百户赐紫金鱼袋曹公神道碑铭》,第902页。
    ⑨【清】张金吾编纂:《金文最》,中华书局,1990年版,卷101,元好问:《赞皇郡太君墓铭》,第1464页。
    ①向南:《辽代石刻文编》,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道宗编上·创建静安寺碑铭》,第362页。
    ②参看【金】元好问撰,【明】储巏辑:《遗山先生文集》,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无锡华希闵剑光阁,山西省图书馆影印本,卷第35,《太古观记》,第365页。
    ③王新英编:《金代石刻楫校》,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刘瑾:《刘中德夫人王氏墓志铭》大定十七年,第175页。
    ①元好问著,姚奠中主编:《元好问全集》(下),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卷第35,《寿圣禅寺功德记》,第5页。
    ②【清】张金吾编纂:《金文最》,中华书局,1990年版,卷46,丘处机:《博州战姑庭楸诗序》,第664页。
    ③【元】脱脱等撰:《金史》,中华书局,1975年版,卷8列传第8,《世宗下》,第199页。
    ①【宋】洪皓撰:《松漠纪闻》,照矿阁本,第16页。
    ②主要成果有:郭旃《全真道的兴起及其与金王朝的关系》(《世界宗教研究》1983年第3期)、张荣铮《金代道教试论》(《天津师大学报》1983年第1期)、王德朋《金代道教述论》(《中华文化论坛》2004年第3期)、刘浦江《辽金的佛教政策及其社会影响》(《佛学研究》1996年(无期数))。
    ③主要成果有:武玉环(《论金代女真的宗教信仰与宗教政策》《史学集刊》1992年第2期)、都兴智《金代女真人与佛教》(《北方文物》1997年第3期)。
    ①在金朝治下,“汉人”指燕云地区原辽属汉族人,原北宋河南、山东地区的汉人称之为南人。
    ②参看邵正坤:《北朝家庭形态研究》,吉林大学2006年博士论文,第192页。宗教信仰的三个层次:其一为禅思,属宗教信仰的较高层次;其次为讽诵经典,在信仰层次上较前者次之;第三即为建塔立寺、雕佛造像、广修福业,又次之。
    ③国家图书馆善本金石组编:《辽金元石刻文献全编》(第1册),北京图书馆出版,2003年版,《宝泉院碑记》,第467页。
    ④国家图书馆善本金石组编:《辽金元石刻文献全编》(第2册),北京图书馆出版,2003年版,《重修三殿庙记》,第469页。
    ⑤元好问著,姚奠中主编:《元好问全集》,(下),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卷35,《紫微观记》,第13页。
    ⑥国家图书馆善本金石组编:《辽金元石刻文献全编》(第3册),北京图书馆出版,2003年版,《兴中府尹改建三学寺碑》,第782页。
    ⑦李发良:《法门寺志》,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郄文举:《金烛和尚焚身感应之碑》,第277-285页。
    ①国家图书馆善本金石组编:《辽金元石刻文献全编》(第1册),北京图书馆出版,2003年版,《寿圣寺钟楼铭》泰和五年,第229页。
    ②【元】脱脱等撰:《金史》,中华书局,1975年版,卷10本纪10,《章宗纪二》,第234页。
    ③【元】脱脱等撰:《金史》,中华书局,1975年版,卷10本纪10,《章宗纪二》,第233页。
    ④张国庆:《辽代社会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版,第186页。
    ⑤陈述:《围绕寺庙的邑、会、社——我国历史上一种民间组织》,《北方文物》1985年第1期,第76-78页。
    ⑥王新英编:《金代石刻楫校》,吉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繁峙灵岩院水陆记碑》正隆三年,第28页。
    ⑦国家图书馆善本金石组编:《辽金元石刻文献全编》(第3册),北京图书馆出版,2003年版,《崔等造石香炉记》,第212页。
    ①国家图书馆善本金石组编:《辽金元石刻文献全编》(第3册),北京图书馆出版,2003年版,《南尹霍氏塔铭并画像》,第570页。
    ②国家图书馆善本金石组编:《辽金元石刻文献全编》(第2册),北京图书馆出版,2003年版,《忠显校尉刘玮建寺画像记》,第818页。
    ④阎凤梧等:《全辽金文》(下),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无名氏:《香炉碑》,第4072页。“献上土地大王香炉一坐,今具众维那施主姓名如后……”
    ⑤冉万里:《宋代丧葬习俗中佛教因素的考古学考察》,《考古与文物》2009年第9期,第78页。
    ⑥国家图书馆善本金石组编:《辽金元石刻文献全编》(第2册),北京图书馆出版,2003年版,《金故麴公墓幢记》,第915页。
    ①国家图书馆善本金石组编:《辽金元石刻文献全编》(第3册),北京图书馆出版,2003年版,《金泰和三年经幢》,第931页。
    ②国家图书馆善本金石组编:《辽金元石刻文献全编》(第1册),北京图书馆出版,2003年版,《杨彦均十天尊幢题名》,第24页。
    ③国家图书馆善本金石组编:《辽金元石刻文献全编》(第2册),北京图书馆出版,2003年版,《宏建顶幢》,第820页。
    ④国家图书馆善本金石组编:《辽金元石刻文献全编》(第2册),北京图书馆出版,2003年版,《□□寿建陀罗尼顶幢》,第814页。
    ⑤国家图书馆善本金石组编:《辽金元石刻文献全编》(第2册),北京图书馆出版,2003年版,《东韩村经幢》,第888页。
    ①国家图书馆善本金石组编:《辽金元石刻文献全编》(第2册),北京图书馆出版,2003年版,《刘瘦儿建顶幢》,第820页。
    ②国家图书馆善本金石组编:《辽金元石刻文献全编》(第2册),北京图书馆出版,2003年版,《杨伯昌建幢记》,第817页。
    ①国家图书馆善本金石组编:《辽金元石刻文献全编》(第2册),北京图书馆出版,2003年版,《智氏先茔石幢》,第920页。
    ②国家图书馆善本金石组编:《辽金元石刻文献全编》(第2册),北京图书馆出版,2003年版,《杨聚墓幢》,第918页。
    ③国家图书馆善本金石组编:《辽金元石刻文献全编》(第2册),北京图书馆出版,2003年版,《纪宗建经幢记》,第819页。《尚公成建经幢》,第822页。《□□寿建陀罗尼顶幢》,第814页。《安琚建顶幢记》,第818页。《奉训大夫王□□立顶》,第819页。《涿州司候司内坊方实建顶幢》,第824页。《赵庆□建顶》,第819页。《韩珪建顶幢记》,第816页。《固安县南相姚庆温建顶》,第824页。《刘公佐墓幢志铭》,第822页。《霍习墓幢》,第921页。(第1册):《寿造真言幢记》,第18页。《杨聚墓幢》,第918页。《东冯村王顺等真言幢题名》,第22页。
    ④国家图书馆善本金石组编:《辽金元石刻文献全编》(第2册),北京图书馆出版,2003年版,《金僧因公护葬幢铭》,第875页。
    ①张国庆著:《辽代社会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②【清】张金吾编纂:《金文最》,中华书局,1990年版,卷94,元好问:《内相文献杨公神道碑铭》,第1365页。
    ③李润强:《唐代依养外亲家庭形态考察》,张国刚主编,《家庭史研究的新视野》,三联书店,2004年版,第71页。“所谓依养型家庭,是唐代常见的一种家庭形式,指那些由于丈夫早逝,孀妇孤幼无力独立生活,但寡母还没有或不愿再嫁而携子投靠寄养于亲属的单亲家庭,在依养期间他们从属于抚养他们的家庭,但又有相对的独立性,它的存在不是长期的,是残缺家庭向正常家庭的一种过渡。”
    ④王新英编:《金代石刻楫校》,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李公直:《公直建天会十二年幢》天会十二年,第115页。
    ①国家图书馆善本金石组编:《辽金元石刻文献全编》(第3册),北京图书馆出版,2003年版,《正觉院牒碑并阴》,第37页。
    ②冯大北:《金代官卖寺观名额考》,《史学月刊》2009年第10期,第31页。
    ③冯大北:《金代官卖寺观名额考》,《史学月刊》2009年第10期,第31页。
    ④元好问著,姚奠中主编:《元好问全集》,(下册),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卷49,《续夷坚志四·临淄道院》,第377页。
    ⑤阎凤梧等:《全辽金文》(中),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毛麾:《沁州铜鞮县王可村修建昭庆院记》大定二十九年,第1678页。
    ⑥阎凤梧等:《全辽金文》(下),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无名氏:《建大云寺额记》大定四年,第4036页。
    ①阎凤梧等:《全辽金文》(下),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无名氏:《白云山三嵕庙金代石柱题记》,第4048页。
    ②国家图书馆善本金石组编:《辽金元石刻文献全编》(第2册),北京图书馆出版,2003年版,《华严寺石柱》,第468页。
    ③国家图书馆善本金石组编:《辽金元石刻文献全编》(第1册),北京图书馆出版,2003年版,《平阴县城西清凉院记》,第44页。
    ④阎凤梧主编,牛贵琥、贾培俊副主编:《全辽金文》(下),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刘祖谦:《终南山碧虚真人杨先生墓铭》,第2657页。
    ⑤阎凤梧主编,牛贵琥、贾培俊副主编:《全辽金文》(下),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李俊民:《重建修真观圣堂记》,第2537页。
    ⑥国家图书馆善本金石组编:《辽金元石刻文献全编》(第3册),北京图书馆出版,2003年版,《理公和尚塔铭》,第242页。
    ⑦【清】张金吾编纂:《金文最》,中华书局,1990年版,卷105,元好问:《千户乔公神道碑铭》,第1522页。
    ①阎凤梧主编,牛贵琥、贾培俊副主编:《全辽金文》(中),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张微之:《涿州固安县颍陈公塔记》大定十六年,第1663页。
    ②参看顾伟康:《论中国民俗佛教》,《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3年第3期。
    ④阎凤梧主编,牛贵琥、贾培俊副主编:《全辽金文》(下),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李俊民:《大阳资圣寺记》,第2541页。
    ⑤元好问编:《中州集》(下),中华书局,1959年版。孙邦杰小传,壬集第9,第448页。
    ①国家图书馆善本金石组编:《辽金元石刻文献全编》(第2册),北京图书馆出版,2003年版,《全真教祖碑》,第576页。
    ②山西省考古学会:《山西省考古学会论文集》(第2辑),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张宗古:《张温妻智氏墓志》承安二年,第248-254页。
    ②阎凤梧主编,牛贵琥、贾培俊副主编:《全辽金文》(下),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无名氏:《寿圣寺僧德咏塔铭》天眷三年,第4048页。
    ③【元】脱脱等撰:《金史》,中华书局,1975年版,卷43志第24,《衣服通制条》,第986页。
    ④【清】张金吾:《金文最》,中华书局,1990年版,卷70,党怀英:《重建郓国夫人殿碑》大定十九年,第1028页。
    ⑤【元】脱脱:《金史》,中华书局,1975年版,卷9本纪第9,《章宗纪一》,第221页。
    ⑥耶律楚材:《湛然居士文集》,中华书局,1986年,卷13,《寄万松老人书》,第293页。
    ①阎凤梧等:《全辽金文》(下),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刘祖谦:《终南山重阳祖师仙跡记》天兴元年,第2654页。
    ②国家图书馆善本金石组编:《辽金元石刻文献全编》(第2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版,《重刻朗然子诗》,第793页。
    ③【清】张金吾编纂:《金文最》,中华书局,1990年版,卷19,朱皁亨:《单州成武县南鲁村广严院碑》大定三年,第990页。
    ④叶潜昭:《金律之研究》,台湾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第83页。
    ⑤【宋】洪皓撰:《松漠纪闻》,照矿阁本,第17页。书中记载燕京有民数十家负富僧金六七万缗不肯偿,意在指出燕京留守银珠哥大王以战贵显不熟民事,恐民申诉而官官之间相互贿赂,但从侧面不难看出,富裕的僧侣阶层着实富有。
    ⑥阎凤梧主编,牛贵琥、贾培俊副主编:《全辽金文》(下),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刘祖谦:《终南山碧虚真人杨先生墓铭》,第2657页。
    ⑦国家图书馆善本金石组:《辽金元石刻文献全编》(第3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理公和尚塔铭》,第242页。
    ⑧【清】张金吾:《金文最》,中华书局,1990年版,卷111,元好问:《华严寂大士墓铭》,第1603页。
    ⑨【清】张金吾:《金文最》,中华书局,1990年版,卷19,元好问:《长真庵铭》并序,第260页。
    ①家庭结构的划分参看邵正坤:《北朝家庭形态研究》,吉林大学2006年博士论文。
    ②阎凤梧主编,牛贵琥、贾培俊副主编:《全辽金文》(下),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元好问:《圆明李先生墓表》,第3128页。
    ③【清】张金吾编纂:《金文最》,中华书局,1990年版,卷19,元好问:《长真庵铭》并序,第260页。
    ④国家图书馆善本金石组编:《辽金元石刻文献全编》(第3册),北京图书馆出版,2003年版,《南尹霍氏塔铭并画像》,第570页。
    ⑤阎凤梧主编,牛贵琥、贾培俊副主编:《全辽金文》(下),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李俊民:《通玄大师李君墓碑》,第2520页。
    ⑥阎凤梧主编,牛贵琥、贾培俊副主编:《全辽金文》(下),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无名氏:《道悟禅师塔誌》,第4053页。
    ⑦阎凤梧主编,牛贵琥、贾培俊副主编:《全辽金文》(下),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无名氏:《虚明禅师塔誌》兴定三年,第4051页。
    ⑧元好问著,姚奠中主编:《元好问全集》(上),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卷第31,《华严寂大士墓铭》,第705页。
    ①【清】张金吾:《金文最》,中华书局,1990年版,卷104,元好问:《归德府总管范阳张公先德碑》,第1504页。
    ②山西省考古学会:《山西省考古学会论文集》(第2辑),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秦八□:《张温墓志》大定二十六年,第248-254页。
    ③阎凤梧等:《全辽金文》(中),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张微之:《涿州固安县颍陈公塔记》大定十六年,第1663页。
    ④元好问著,姚奠中主编:《元好问全集》(上),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卷18《通奉大夫礼部尚书赵公神道碑》,第508页。
    ⑤国家图书馆善本金石组编:《辽金元石刻文献全编》(第1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版,《寿造真言幢记》,第18页。
    ⑥国家图书馆善本金石组编:《辽金元石刻文献全编》(第1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版,《□□司候司北旅坊李彦柔墓记》,第24页。
    ⑦国家图书馆善本金石组编:《辽金元石刻文献全编》(第2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版,《庞鉴建经幢记》,第815页。
    ⑧王可宾:《女真国俗》,吉林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228页。
    ⑨王可宾:《女真国俗》,吉林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200页。
    ①马镛著:《中国家庭教育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5页。
    ②【元】脱脱等撰:《金史》,中华书局,1975年版,卷160、170列传第44、45,《张暐传》、《高汝砺传》,第2329、2371页。
    ③元好问编:《中州集》(下),中华书局,1959年版,吕陈州子羽小传,辛集第8,第416页。
    ④【清】张金吾编纂:《金文最》,中华书局,1990年版,卷109,伪齐李卿:《赠通侍大夫徐州观察使知河南军府事兼西京留守河南府路安抚使马步军总管兼管内劝农使孟公墓志铭》,第1577页。
    ⑤元好问编:《中州集》(下),中华书局,1959年版,白先生贲小传,壬集第9,第439页。
    ①阎凤梧主编,牛贵琥、贾培俊副主编:《全辽金文》(中),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孟铸:《大金故聂公碑》大定十八年,第1609页。
    ②元好问编:《中州集》(下),中华书局,1959年版,高永小传,壬集第9,第448页。
    ③【清】张金吾编纂:《金文最》,中华书局,1990年版,卷93,元好问:《朝散大夫同知东平府事胡公神道碑》,第1356页。
    ④阎凤梧主编,牛贵琥、贾培俊副主编:《全辽金文》(中),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孟铸:《大金故聂公碑》大定十八年,第1609页。
    ⑤【元】脱脱等撰:《金史》,中华书局,1975年7月版,卷90列传第28,《贾少冲传》,第2001页。
    ⑥国家图书馆善本金石组编:《辽金元石刻文献全编》(第2册),北京图书馆出版,2003年版,元好问:《阳曲令周君墓表》,第925页。
    ⑦【清】张金吾编纂:《金文最》,中华书局,1990年版,卷109,刘祁:《故北京路行六部尚书史公神道碑铭(并序)》,第1573页。
    ⑧【清】张金吾编纂:《金文最》,中华书局,1990年版,卷98,元好问:《奉直赵君墓碣铭》,第1431页。
    ⑨国家图书馆善本金石组编:《辽金元石刻文献全编》(第2册),北京图书馆出版,2003年版,姚燧:《杨奂碑》,第595页。
    ⑩【清】张金吾编纂:《金文最》,中华书局,1990年版,卷99,《曹徵君墓表》,第1444页。
    11【清】张金吾编纂:《金文最》,中华书局,1990年版,卷100,元好问:《善人白公墓表》,第1449页。
    12元好问编:《中州集》(下),中华书局,1959年版,王内翰若虚小传,己集第6,第286页。
    13【清】张金吾编纂:《金文最》,中华书局,1990年版,卷90,李愈:《段季良墓表》,第1307页。
    14【元】脱脱等撰:《金史》,中华书局,1975年版,卷96列传第34,《黄久约传》,第2125页。
    ①参看陶晋生著:《女真史论》,食货出版社,1985年版,第49页,《金代汉人入仕途径表》。
    ②元好问编:《中州集》(下),中华书局,1959年版,路冀州仲显小传,辛集第8,第405页。
    ③【清】张金吾编纂:《金文最》,中华书局,1990年版,《赞皇郡太君墓铭》,卷101,第1464页。
    ④阎凤梧主编,牛贵琥、贾培俊副主编:《全辽金文》(下),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杨宏道:《窥豹集后序》,第2851页。
    ⑤王新英编:《金代石刻楫校》,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吕造:《东平县君韩氏墓志铭》泰和四年,第213页。
    ⑥【元】脱脱等撰:《金史》,中华书局,1975年版,卷128列传第66,《牛德昌传》,第2758页。
    ⑦【清】张金吾编纂:《金文最》,中华书局,1990年版,卷114,李俊民:《孟氏家传(孟驾之)》,第1636页。
    ①国家图书馆善本金石组编:《辽金元石刻文献全编》(第1册),北京图书馆出版,2003年版,《段矩碑》,第216页。
    ②【清】张金吾编纂:《金文最》,中华书局,1990年版,卷101,元好问:《赞皇郡太君墓铭》,第1464页。
    ③【清】张金吾编纂:《金文最》,中华书局,1990年版,卷104,元好问:《潞州録事毛君墓表》,第1512页。
    ④【清】张金吾编纂:《金文最》,中华书局,1990年版,卷90,贾圻:《陇西郡李公墓志铭》大安元年,第1319页。
    ⑤阎凤梧主编,牛贵琥、贾培俊副主编:《全辽金文》(中),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王反成:《大金故赠儒林郎郑公墓之碑》大定二十一年,第1728页。
    ⑥【清】张金吾编纂:《金文最》,中华书局,1990年版,中华书局,1990年版,卷90,雷文儒:《李氏墓表》大安四年,第1317页。
    ⑦【清】张金吾编纂:《金文最》,中华书局,1990年版,卷86,房仲亨:《保义校尉房公墓碑》大定二十九年,第1260页。
    ①【清】张金吾编纂:《金文最》,中华书局,1990年版,卷47,张翚:《掖县刘氏祖茔寒食享祀序跋》大定二十七年,第678页。
    ②【清】张金吾编纂:《金文最》,中华书局,1990年版,卷103,元好问:《辅国上将军京兆府推官康公神道碑铭》,第1496页。
    ③元好问编:《中州集》(下)中华书局,1959年版,韩内翰玉小传,辛集第8,第419页。
    ④国家图书馆善本金石组编:《辽金元石刻文献全编》(第2册),北京图书馆出版,2003年版,《大金故承奉郎霸州大城县令李君墓志铭》,第1005页。
    ①元好问编:《中州集》(下),中华书局,1959年版,王内翰若虚小传,己集第6,第286页。
    ②【元】脱脱等撰:《金史》,中华书局,1975年版,卷126列传第64,《李献能传》,第2736页。
    ③元好问编:《中州集》(下),中华书局,1959年版,王汾州璹小传,辛集第8,第400页。
    ④元好问编:《中州集》(下),中华书局,1959年版,吕陈州子羽小传,辛集第8,第416页。
    ⑤【清】张金吾编纂:《金文最》,中华书局,1990年版,卷95,元好问:《通奉大夫礼部尚书赵公神道碑》,第1378页。
    ⑥阎凤梧主编,牛贵琥、贾培俊副主编:《全辽金文》(中),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毛麾:《解州平陆县张氏义居门闾碑》,第1679页。
    ⑦【清】张金吾编纂:《金文最》,中华书局,1990年版,卷93,元好问:《朝散大夫同知东平府事胡公神道碑》,第1356页。
    ⑧阎凤梧主编,牛贵琥、贾培俊副主编:《全辽金文》(中),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张廷玉:《大金朝散大夫前德州安德县令兼管勾常平仓事骑都尉汾阳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赐紫金鱼袋致仕郭公碑铭并序》,第2017页。
    ⑨【清】张金吾编纂:《金文最》,中华书局,1990年版,卷92,元好问:《王黄华墓碑》,第1345页。
    ⑩【清】张金吾编纂:《金文最》,中华书局,1990年版,卷100,元好问:《临海弋公阡表》,第1452页。
    ①【清】张金吾编纂:《金文最》,中华书局,1990年版,卷94,元好问:《朝列大夫同知河闲府事张公墓表》,第1363页。“公讳公著,字庭俊,姓张氏;初名宁,以梦兆改焉。”
    ②阎凤梧主编,牛贵琥、贾培俊副主编:《全辽金文》(中),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孟铸:《大金故聂公碑》大定十八年,第1609页。
    ③张博泉:《金代教育史论》,《史学集刊》1989年1期,第25页。
    ④【元】脱脱等撰:《金史》,中华书局,1975年版,卷125列传第63,《胡砺传》,第2721页。
    ⑤【清】张金吾编纂:《金文最》,中华书局,1990年版,卷99,元好问:《河南路课税所长官兼廉访使杨公神道碑》,第1436页。
    ⑥元好问著,姚奠中主编:《元好问全集》(下),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卷第36,《序引·琴辨引》,第33页。
    ⑦【清】张金吾编纂:《金文最》,中华书局,1990年版,卷93,元好问:《朝散大夫同知束平府事胡公神道碑》,第1356页。
    ⑧张博泉:《金代教育史论》,《史学集刊》1989年1期,第26页。
    ⑨【元】脱脱等撰:《金史》,中华书局,1975年版,卷51志第32,《选举志一·序》,第1131页。
    ⑩兰婷:《金代教育研究》,吉林大学2008年博士论文,第2章第2节。
    ①【元】脱脱等撰:《金史》,中华书局,1975年版,卷6本纪第6,《世宗纪上》,第127页。
    ②【元】脱脱等撰:《金史》,中华书局,1975年版,卷6本纪第6,《世宗纪上》,第149页。
    ③【元】脱脱等撰:《金史》,中华书局,1975年版,卷7本纪第7,《世宗纪中》,第159页。
    ④【元】脱脱等撰:《金史》,中华书局,1975年版,卷10本纪第10,《章宗纪二》,第230页。
    ⑤【元】脱脱等撰:《金史》,中华书局,1975年版,卷3本纪第3,《太宗纪》,第56页。
    ⑥【元】脱脱等撰:《金史》,中华书局,1975年版,卷9本纪第9,《章宗纪一》,第222页。
    ①元好问编:《中州集》(下),中华书局,1959年版,白先生贲小传,壬集第9,第439页。
    ②元好问编:《中州集》(下),中华书局,1959年版,郝先生天挺小传,壬集第9,第447页。
    ③【清】张金吾编纂:《金文最》,中华书局,1990年版,卷98,宇文虚中:《太中大夫刘公墓碑》,第1425页。
    ④元好问著,姚奠中主编:《元好问全集》(下),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卷第10,《王敦夫祥止庵》,第114页。
    ⑤阎凤梧主编,牛贵琥、贾培俊副主编:《全辽金文》(下),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李纯甫《赵可外
    传(残)》,第2628页。
    ⑥元好问编:《中州集》(下),中华书局,1959年版,高密州公振小传,辛集第8,第411页。
    ⑦【元】脱脱等撰:《金史》,中华书局,1975年版,卷126列传第64,《文艺下》,第2739页。
    ⑧【元】脱脱等撰:《金史》,中华书局,1975年版,卷51志第第32,《选举一》,第1153页。
    ⑨元好问编:《中州集》(下),中华书局,1959年版,辛集第8,《王汾州》,第400页。
    ⑩国家图书馆善本金石组编:《辽金元石刻文献全编》(第2册),北京图书馆出版,2003年版,《高公墓幢》,第915页。
    11【清】张金吾编纂:《金文最》,中华书局,1990年版,卷47,宇文虚中:《證类本草跋》皇统三年,第668页。
    ①【清】张金吾编纂:《金文最》,中华书局,1990年版,卷93,元好问:《寄庵先生墓碑》,第1359页。
    ②毕诚著:《中国古代家庭教育》,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7页。
    ③【唐】李隆基注【宋】刑昺疏《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整理:《十三经注疏·孝经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卷第1开宗明义章第1,第3-4页。
    ④【元】脱脱等撰:《金史》,中华书局,1975年版,卷127列传第65,《孝友传·序》,第2745页。
    ⑤【元】脱脱等撰:《金史》,中华书局,1975年版,卷89列传第27,《梁肃传》,第1984页。
    ⑥【清】张金吾编纂:《金文最》,中华书局,1990年版,卷98,《奉直赵君墓碣铭》,第1431页。
    ⑦阎凤梧主编,牛贵琥、贾培俊副主编:《全辽金文》(中),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孟铸:《大金故聂公碑》大定十八年,第1609页。
    ①【清】张金吾编纂:《金文最》,中华书局,1990年版,卷98,元好问:《聂元吉墓志铭》,第1424页。
    ②元好问编:《中州集》(下),中华书局,1959年版,薛继先小传,壬集第9,第480页。
    ③【唐】李隆基注【宋】刑昺疏《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整理:《十三经注疏·孝经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卷第7广扬名章第14,第46页。
    ④【元】脱脱等撰:《金史》,中华书局,1975年版,卷121列传第59,《忠义传一·序》,第2633页。
    ⑤【唐】李隆基注【宋】刑昺疏《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整理:《十三经注疏·孝经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卷第2士章第5,第12页。
    ⑥【元】脱脱等撰:《金史》,中华书局,1975年版,卷121列传第59,《忠义传一·序》》,第2634页。
    ⑦【元】脱脱等撰:《金史》,中华书局,1975年版,卷127列传第65,《孝友传·序》,第2745页。
    ⑧【元】脱脱等撰:《金史》,中华书局,1975年版,卷8本纪第8,《世宗纪下》,第187页。
    ⑨【元】脱脱等撰:《金史》,中华书局,1975年版,卷16本纪第16,《宣宗纪下》,第364页。
    ①【元】脱脱等撰:《金史》,中华书局,1975年版,卷7本纪第7,《海陵纪一》,第101页。
    ②【元】脱脱等撰:《金史》,中华书局,1975年版,卷9本纪第9,《章宗纪一》,第214页。
    ③【元】脱脱等撰:《金史》,中华书局,1975年版,卷11本纪第11,《章宗纪三》,第260页。
    ④【元】脱脱等撰:《金史》,中华书局,1975年版,卷12本纪第12,《章宗纪四》,第271页。
    ⑤【唐】李隆基注【宋】刑昺疏《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整理:《十三经注疏·孝经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卷第6五刑章第11,第40页。
    ⑥叶潜昭:《金律之研究》,台湾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第89页。
    ⑦曾代伟著:《金律研究》,中华发展基金管理委员会、五南图书出版公司联合出版,1995年版,第126页。
    ①叶潜昭:《金律之研究》,台湾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第48页。
    ②【唐】李隆基注【宋】刑昺疏《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整理:《十三经注疏·孝经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卷第2诸侯章第3,第9页。
    ③【唐】李隆基注【宋】刑昺疏《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整理:《十三经注疏·孝经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卷第2卿大夫章第4,第11页。
    ④阎凤梧主编,牛贵琥、贾培俊副主编:《全辽金文》(下),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雷文儒:《太原王氏墓记》承安四年,第2650页。
    ⑤原文中即标注“中阙”。
    ⑥国家图书馆善本金石组编:《辽金元石刻文献全编》(第2册),北京图书馆出版,2003年版,《故周公之墓铭》,第916页。
    ⑦【宋】徐梦莘撰:《三朝北盟会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卷75,宇文虚中:《宋故资政殿学士银青光禄大夫赠特进资政大学士开府仪同三司谥忠显刘公神道碑》,第570页。
    ⑧国家图书馆善本金石组编:《辽金元石刻文献全编》(第2册),北京图书馆出版,2003年版,《张时墓幢》,第918页。
    ①张博泉:《论金代文化发展的特点》,《社会科学战线》1986年第1期,第307页。
    ②阎凤梧主编,牛贵琥、贾培俊副主编:《全辽金文》(中),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毛麾:《解州平陆县张氏义居门闾碑》,第1679页。
    ③【金】刘祁撰:《归潜志》,中华书局,1983年版,卷3,第23页。
    ④【清】张金吾编纂:《金文最》,中华书局,1990年版,卷93,元好问:《寄庵先生墓碑》,第1359页。
    ①【清】张金吾编纂:《金文最》,中华书局,1990年版,卷100,元好问:《临海弋公阡表》,第1452页。
    ②【元】脱脱等撰:《金史》,中华书局,1975年版,卷96列传第34,《李晏传附子仲略传》,第2129页。
    ③阎凤梧主编,牛贵琥、贾培俊副主编:《全辽金文》(中),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元好问:《真定府学教授常君墓铭》,第3005页。
    [1]脱脱.金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5.
    [2]脱脱.辽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3]脱脱.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7.
    [4]张金吾.金文最[M].北京:中华书局,1990.
    [5]国家图书馆善本金石组编.辽金元石刻文献全编[C].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2003.
    [6]元好问.遗山先生文集[M].清康熙四十六年无锡华希闵剑光阁,太原:山西省图书馆影印本.
    [7]元好问.中州集[M].北京:中华书局,1959.
    [8]元好问.元好问全集[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
    [9]刘祁.归潜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7.
    [10]宇文懋昭.大金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6.
    [11]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2]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C].北京:中华书局,1993.
    [13]宋洪皓.松漠纪闻[M].照矿阁本.
    [14]佚名.大金吊伐录[M].北京:中华书局,2001.
    [15]张暐.大金集礼[M].北京:中华书局.1985.
    [16]向南.辽代石刻文编[C].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
    [17]阎凤梧.全辽金文[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
    [18]姚燧.牧庵集附录[M].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
    [19]赵翼.廿二史札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4.
    [20]徐松.宋会要辑稿[M].北京:中华书局,1957.
    [21]庄绰.鸡肋编[C].北京:中华书局,1983.
    [22]阎凤梧.康金声.全辽金诗[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
    [23]董克昌.大金诏令释注[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3.
    [24]窦仪,等.宋刑统[M].北京:中华书局,1984.
    [25]名公书判清明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7.
    [26]李隆基.十三经注疏·孝经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1]张仁玺.秦汉家庭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2.
    [2]张博泉,等.金史论稿[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
    [3]岳庆平.中国的家与国[M].郑州:大象出版社,1997.
    [4]刘浦江.辽金史论[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9
    [5]张国刚.中国家庭史[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
    [6]赵浴沛.两汉家庭内部关系及相关问题研究[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
    [7]费孝通.乡土中国[M].上海:三联书店,1986.
    [8]李卿.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家族、宗族关系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9]阎爱民.汉晋家族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10]冯尔康.中国宗族社会[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4.
    [11]王玉波.中国古代的家[M].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1995.
    [12]朱凤瀚.商周家族形态研究[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
    [13]费孝通.江村经济[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14]费孝通.生育制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15]白纲.中国农民问题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6]高达观编.中国家族社会之演变[M].上海:上海书店(本书据正中书局1946年版影印).
    [17]陶圣希.婚姻与家族[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4.
    [18]潘允康.家庭社会学[M].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2002.
    [19]巫昌祯.家庭社会学纲要[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6.
    [20]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M].北京:中华书局,2003.
    [21]史尚宽.亲属法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
    [22]徐扬杰.中国家族制度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
    [23]王玉波.历史上的家长制[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24]王庆生.金代文学家年谱[M].江苏:凤凰出版社,2005.
    [25]钱杭.中国宗族制度新探[M].北京:中华书局(香港)有限公司,1994.
    [26]尾形勇.中国古代的“家”与国家[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
    [27]麻国庆.家与中国社会结构[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
    [28]冯尔康.18世纪以来中国家族的现代转向[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29]黄宽重,刘增贵.家族与社会[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
    [30]冯尔康.中国古代的宗族与祠堂[M].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1996.
    [31]吕思勉.中国制度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
    [32]史凤仪.中国古代婚姻与家庭[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7.
    [33]顾鸣塘.中国历代婚姻与家庭[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34]杨际平,等.五——十世纪敦煌的家庭与家族关系[M].长沙:岳麓书社,1997.
    [35]杨茂盛.中国北疆古代民族政权形成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4.
    [36]韩世明.明代女真家庭形态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37]陈高华,徐吉军,宋德金,史金波.中国风俗通史(辽金西夏卷)[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
    [38]朱瑞熙.辽宋西夏金社会生活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39]任崇岳.中国社会通史·宋元卷[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3.
    [40]张国庆.辽代社会史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41]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
    [42]金毓黻.东北通史[M].重庆:五十年代出版社,1941.
    [43]吴松弟.中国人口史(第三卷辽宋金元时期)[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44]杨子慧.中国历代人口统计资料研究[M].北京:改革出版社,1995.
    [45]李锡厚,白滨,周峰.辽西夏金史研究[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
    [46]宋立恒.金代社会等级结构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5.
    [47]赵琦.金元之际的儒士与汉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48]费正清,崔瑞德.剑桥中国辽西夏金元史[M].伦敦:剑桥大学出版社,1994.
    [49]宋德金.金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50]韩钟文.中国儒学史·宋元卷[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8.
    [51]马镛.中国家庭教育史[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52]毕诚.中国古代家庭教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53]徐少锦,陈延斌.中国家训史[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
    [54]张鸣岐.辽金元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55]尹德新,蔡春.历代教育笔记资料[M].北京:中国劳动出版社,1991.
    [56]程方平.辽金元教育史[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
    [57]乔卫平.中国教育制度通史(第三卷宋辽金元)[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58]顾树森.中国历代教育制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1.
    [59]王德朋.金代汉族士人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60]李桂枝.辽金简史[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
    [61]葛剑雄.中国人口发展史[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
    [62]常建华.宗族志[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63]邢铁.宋代家庭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64]王曾瑜.金朝军制[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1996.
    [65]马新.两汉乡村社会史[M].济南:齐鲁书社,1997.
    [66]王新英.金代石刻楫校[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9.
    [67]吴松弟.中国人口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68]张博泉.金代经济史略[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1.
    [69]程妮娜.金代政治制度研究[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9.
    [70]王可宾.女真国俗[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88.
    [71]康学伟.先秦孝道研究[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
    [72]荣丽华.1949-1989四十年出土墓志目录[M].北京:中华书局,1993.
    [73]宋德金.中国风俗通史辽金西夏卷[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
    [74]曾代伟.金律研究[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有限公司,1995.
    [75]黄惠贤.中国俸禄制度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76]孙进己.东北民族史研究[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
    [77]韩茂莉.辽金农业地理[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78]李衡眉.昭穆制度研究[M].济南:齐鲁书社,1996.
    [79]吴松弟.中国移民史(第4卷)[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
    [80]三上次男.金代女真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
    [81]傅海波,崔瑞德编,史卫民等译,陈高华等审稿.剑桥中国辽西夏金元史(907-1368年)[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82]郑学檬.中国赋役制度史[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4.
    [83]赵永春.奉使辽金行程录[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5.
    [84]蒙思明.元代社会阶级制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85]李发良.法门寺志[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
    [86]刘增贵.汉代婚姻制度[M].台北:台北华世出版社,1980.
    [87]顾明远.教育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
    [88]中国大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
    [89]广东,广西,湖南,河南辞源修订组,商务印书馆编辑部编.辞源[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90]白钢.中国政治制度通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91]陶晋生.女真史论[M].台北:食货出版社,1985.
    [92]武玉环.辽制研究[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1.
    [93]薛瑞兆.金代科举[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94]叶潜昭.金律之研究[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72.
    [9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陈述.汉儿汉子说[J].社会科学战线(辽金契丹女真史),1986(1):290-297.
    [2]张其凡,惠冬.金代“南人”胡化考略[J].史学集刊,2009(4):47-52.
    [3]张中政.汉儿,签军及金代的民族等级[J].社会科学楫刊,1983(3):99-102.
    [4]张新艳.金统治下汉人的历史来源——金统治下汉人研究之一[J].黑龙江民族丛刊,1998(1):66-69.
    [5]常建华.二十世纪的中国宗族史研究[J].历史研究,1999(5):140-162.
    [6]邢铁.二十世纪国内中国家庭史研究述评[J].中国史研究动态,2003(4):16-21.
    [7]赵东辉.女真族的家长制家庭公社[J].北方文物,1983(1):11-14.
    [8]杨茂盛.试论中国古代的宗族部族及其国家的形成[J].北方文物,1997(3):51-66.
    [9]杨茂盛.试论生女真人的宗族文化(上)[J].北方文物,2001(1):56-65.
    [10]杨茂盛,王萍.试论生女真人的宗族文化(下)[J].北方文物,2001(2):55-65.
    [11]韩世明.辽金时女真家庭形态研究[J].史学集刊,1993(2):67-72.
    [12]张国庆.辽代契丹人家庭考论[J].社会科学辑刊,1991(2):73-80.
    [13]邵方.西夏家庭研究[J].西北民族研究,2001(4)(总第31):40-50.
    [14]张博泉,武玉环.金代的人口与户籍[J].学习与探索,1989(2):135-140.
    [15]刘浦江.金代猛安谋克人口状况研究[J].民族研究,1994(2):81-89.
    [16]张新艳.金统治下汉人的人口数量与身份地位—金统治下汉人研究之二[J].黑龙江民族丛刊(季刊),1998(2):69-73.
    [17]袁祖亮.西汉至明清家庭人口数量规模研究[J].中州学刊,1991(2):114-119.
    [18]刘浦江.金代户籍制度刍论[J].民族研究,1995(3):69-78.
    [19]刘浦江.金代户口研究[J].中国史研究,1994(2):86-96.
    [20]高树林.金代户口问题初探[J].中国史研究,1986(2):31-39.
    [21]王育民.金代户口问题析疑[J].中国史研究,1990(4):34-43.
    [22]崔广彬.金代佛教发展述略[J].黑河学刊,1996(5):113-116.
    [23]张荣铮.金代道教试论[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1983(1):64-71.
    [24]王德朋.金代道教述论[J].中华文化论坛,2004(3):112-116.
    [25]武玉环.论金代女真的宗教信仰与宗教政策[J].史学集刊,1992(2):12-18.
    [26]吴光正.金代全真教[J].文史知识,2007(2):44-48.
    [27]安贵臣,蒋维忠.金代忠孝意识评析[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7(2):66-68.
    [28]刘浦江.辽金的佛教政策及其社会影响[J].佛学研究,1996(3):231-238.
    [29]宋德金.金代宗教简述[J].社会科学战线,1986(1):313-320.
    [30]陈述.围绕寺庙的邑,会,社——我国历史上一种民间组织[J].北方文物,1985(1):75-79+41.
    [31]宋立恒.论金代对僧侣阶层的压制政策[J].满族研究,2009(4):40-44.
    [32]都兴智.金代女真人与佛教[J].北方文物,1997(3):67-71.
    [33]冯大北.金代官卖寺观名额考[J].史学月刊,2009(10):27-35.
    [34]张博泉.论金代文化发展的特点[J].社会科学战线,1986(1):304-310.
    [35]刘达科.佛禅与辽金文人[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32-40.
    [36]张博泉.金代教育史论[J].史学集刊,1989(1):18-32.
    [37]张晶.论金代教育的儒学化倾向及其文化功能[J].教育研究,1994(3):60-62+29.
    [38]完颜希尹的家学[J].东北地方史研究,1990(2):64-64.
    [39]兰婷.金代私学教育[J].史学集刊,2010(3):40-46.
    [40]王崇时.论金代女真族文化教育的发展[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2):100-104.
    [41]赵俊杰,黄旭,王彤宇.金朝女真民族教育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1):14-19.
    [42]王德朋.论金代女真人的民族传统教育[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77-86.
    [43]刘景文.从考古资料看金代农业的迅速发展[J].农业考古,1983(2):186-196.
    [44]张博泉.试论金世宗的治世思想及其得失[J].北方文物.1983(3):1-9.
    [45]魏崇武.金末元初杨弘道散文片论[J].励耘学刊,2007(2):91-102.
    [46]武玉环.金代自然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与基本规律[J].史学月刊,2010(8):90-101.
    [47]戴建国.宋代家族政策初探[J].大陆杂志,99(4),1999:五(14).
    [48]柳立言.从法律纠纷看宋代的父权家长制——父母舅姑与子女媳婿相争[J].中央研究员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1998(六十九本第三分):483-556.
    [49]黄嫣梨.中国传统社会的法律与妇女地位[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3):103-112.
    [50]宋德金.辽金人的忠孝观[J].史学集刊,2004(4):82-87.
    [51]高若兰.试论张籍诗中的妇女形象[J].大陆杂志,95.2(1995):二七(75).
    [52]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河北大学历史系,三河县文物保管所.河北三河县辽金元时代墓葬出土遗物[J].考古,1993(12):1085-1092,1119.
    [53]杨晶.辽代汉人墓葬概述[J].文物春秋,1995(2):52-58+81.
    [54]申云艳,齐瑜.金代墓室壁画分区与内容分类试探[J].山东大学学报(哲社版),1998(2):14-20.
    [55]长治市博物馆朱晓芳王进先李永杰崔国琳.山西长子县小关村金代纪年壁画墓[J].文物,2008(10):55-62.
    [56]山西省考古所,长治市博物馆,朱晓芳,杨林中,王进先,李永杰.山西屯留宋村金代壁画墓[J].文物,2008(8):55-62.
    [57]平凉地区博物馆.甘肃静宁发现金代墓葬[J].考古,1985(9)806-809+871.
    [58]张德光.山西绛县魏家堡古墓清理简报[J].考古通讯,1955(4):58-60.
    [59]商彤流,袁盛慧,山西省考古研究所,阳泉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平定县文物管理所.山西平定宋,金壁画墓简报[J].文物,1996(5):4-16+97-99+2.
    [60]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河北井陉县柿庄宋墓发掘报告[J].考古学报,1962(2):31-73+124-153.
    [61]李逸友.呼和浩特市万部华严经塔的金代碑铭[J].考古,1979(4):365-374.
    [62]贾成惠.河北内丘胡里村金代壁画墓[J].文物春秋,2002(4):38-42.
    [63]陈大为.辽宁朝阳金代壁画墓[J].考古,1962(4):182-185.
    [64]大同市博物馆.山西大同市金代徐龟墓[J].考古,2004(9):51-57+97+100-101+104+2.
    [65]王勇刚.陕西甘泉金代壁画墓[J].文物,2009(7):26-42+1.
    [66]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宜阳发现一座金代纪年壁画墓[J].中原文物,2008(4):25-28+113-116.
    [67]山西省文管会侯马工作站.侯马金代董氏墓介绍[J].文物,1959(1):50-55.
    [68]郭旃.全真道的兴起及其与金王朝的关系[J].世界宗教研究,1983(3):99-107.
    [69]冯大北.金代官卖寺观名额考[J].史学月刊,2009(10):27-35.
    [70]顾伟康.论中国民俗佛教[J].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3(3):73-83.
    [71]北京市文物管理处.北京市通县金代墓葬发掘简报[J].文物,1977(11):9-15+8+104.
    [72]杨忠谦.金代文学家族的空间流动与文学交流[J].北方论丛,2012(1):24-29.
    [73]张连生.东晋南朝时期家庭教育述论[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5(1):30-35.
    [74]徐松巍.80年代以来金史研究若干思考[J].学术月刊,1994(2):103-106.
    [75]陶晋生:金代的政治结构[J].历史语言所集刊(第41本,第四分),1969:583-584.
    [1]郑肩.石宗璧墓志铭[G]//王新英.金代石刻辑校.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9:172-172.
    [2]李弘祺.宋代教育与科举的几个问题[G]//宋代教育散论.台北:东升出版事业,1980:35-73.
    [3]袁国藩.金元之际江北人民生活[G]//辽金元史研究论集.台北:大陆杂志社,1965:23-31.
    [4]李润强.唐代依养外亲家庭形态考察[G]//张国刚.北京:家庭史研究的新视野.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71.
    [1]山西省考古学会.山西省考古学会论文集[C].西安: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
    [1]王德朋.金代汉族士人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04.
    [2]陈昭扬.政府王朝下的士人——金代汉族士人的政治,社会,文化论析[D].新竹:清华大学历史研究所,2007.
    [3]邵正坤.北朝家庭形态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2006.
    [4]李玉君.金代宗室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文学院,2010.
    [5]兰婷.金代教育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文学院,2008.
    [6]葛洪源.金朝女真文化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02.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