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时代特征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我们党的历史证明,走什么道路的问题,历来是关系革命、建设、改革事业兴衰成败的根本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原则,结合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科学制定和实施了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走出了一条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符合时代潮流,解决时代课题,引领时代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时代特征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本文除导论外,主体部分共由5章组成,现将主要内容扼要概述如下:
     第一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时代背景。正确认识世界形势和科学把握时代特征,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时代依据。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时代特征,必须首先探讨其形成的时代背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时代背景是: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经济全球化浪潮势不可挡、新科技革命蓬勃发展和当代资本主义出现新变化。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世界形势发展了重大变化:维护和平的力量不断增强,世界大战可以避免;发展成为时代潮流,世界各类国家都面临着发和平与发展的任务。时代主题发生了重大变化,由“战争与革命”向“和平与发展”转变,时代主题的转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新要求。经济全球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是时代的主要特征之一,经济全球化是生产社会化和经济关系国际化发展的客观趋势,对中国产生积极和消极的影响。新科技革命及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动力,市场经济体制向全球扩展使世界经济联为一体,跨国公司成为经济全球化的直接组织者和主要驱动力。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对我国发展产生积极的和消极的影响。以信息技术为核心,以新材料技术为基础,能源技术为支柱,以生物技术为前景,以空间技术为延伸的新科技革命迅猛发展,对人类社会产生重要的影响,科技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这必然要影响到中国在新科技革命的应对决策。当代资本主义出现了新特点:社会生产力有了新的巨大发展、生产关系实现了从一般垄断到国家垄断的转变、上层建筑和阶级结构出现了新的特点等等。这就需要我们正确认识其新的变化,正确处理好两制关系,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
     第二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和平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顺应了时代主题转变的客观需求,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中国历史文化传统和国情的需要、回应“中国威胁论”的需要。“和平发展道路”有一个由学术界提出、国家领导人阐述、国家政策宣示并上升为国家意志的过程,其内涵是: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促进世界发展和维护世界和平,实现了中国和平发展与世界和平发展的良性互动。中国选择走和平发展道路,超越了近代以来大国崛起的发展模式,打破了“国强必霸”的大国崛起传统模式,为人类发展道路提供了新的模式。
     第三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开放发展道路。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中国要发展起来就必须对外开放。走开放发展道路是我国历史教训所得出的必然结论、社会主义制度完善的要求、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要求、国际比较后的自觉选择。在对外开放中必须坚持国家利益至上原则、坚持社会主义原则、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这样才能保证在中国走开放发展道路,不损中国的国家主权和利益,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偏离社会主义方向。中国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中国积极加入国际经济组织,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实现合作共赢发展。中国的对外开放是全面的开放,其基本形式是:对外贸易、利用外资、引进技术、国际劳务合作。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我们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政策,采取渐进式开放步骤,根据各地区的实际和特点逐步开放。现已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经济区-沿边、沿江和内陆中心城市对外开放格局。中国发展、完善开放型经济,不断提高开放水平。
     第四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创新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顺应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的时代发展要求,以中国国情为现实基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汲取了传统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教训,改革僵化体制,借鉴了世界市场经济理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赶上时代步伐,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第一次实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是人类历史上的重大制度创新。传统经济体制拘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具有时代的局限性的科学预设,尽管曾经起过积极的作用,但是逐渐僵化,落后于时代的发展,必然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替代。中国共产党把市场经济从制度属性里剥离出来,在实践的基础上逐步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创新性特征是:多种所有制的市场经济,在所有制结构上,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在分配制度上,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共同富裕的市场经济,正确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把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与市场经济的优越性结合起来。民主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从来就是进步人类不懈追求的价值目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无产阶级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人深刻把握民主政治是时代的要求,成立90年以来,对民主政治孜孜以求。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必须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目标,丰富了社会主义道路的总体布局,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时代发展对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要求,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建设中,要汲取苏共亡党亡国的惨痛教训,旗帜鲜明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法治是当代世界文明国家治理国家的基本途径和基本手段,是人类文明和进步的重要标志。中国共产党吸收人类文明成果,借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法治”经验,提出了依法治国方略。中国共产党人顺应新科技革命的时代潮流,提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确立了“科教兴国”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第五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时代价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时刻体现时代的精神,对当代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发展中国家、人类发展具有重要的世界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经验,既避免了资本主义未充分发展所带来的灾难和苦痛,又借助世界市场经济吸收资本主义的一切文明成果,并大大缩短了实现现代化的进程,这毫无异议地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注入了活力,推动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现有社会主义国家提供了有益的启示:指导思想上的借鉴、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影响、建立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启迪、经济体制、所有制改革的启示、对时代认识的借鉴、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文明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发展中国国家具有借鉴意义。相似的经历、共同的任务、不附加如何政治条件的援助和合作,都使这些国家对中国具有天然的亲切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经验无疑也就会激起发展中国家情感上的共鸣,实践中的学习。主要的借鉴价值有:从本国实际出发,走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走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离不开世界文明发展大道,是一种开放的、引领时代的道路,是世界发展道路的直接继续,是世界文明的优秀成果,以自身的发展以及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对人类文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国经济发展是世界经济的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国保持经济持续较快发展就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国际贡献。同时,中国也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作出了直接的贡献。和平发展道路为人类发展开辟了一新路,其崇高目标是构建“和谐世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利促进世界和谐。
It’s been proved by the history of the CPC that the matter of whichroad to take has always been crucial in determining the prosperity ofrevolution, construction and reform. Since China's reform andopening up,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has adhered to the principleof scientific socialism in close relation to China's specific conditions andthe new features of the time, scientifically made and implemented theguidelines, policies and routes that have been proven fit for China'sreality and the trend of our time, and explored in practice andestablished the historic Chinese-characteristic socialist road. The road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has the distinct characteristics ofthe era,conforming to the trend of The Time,solving the contemporaryissues and leading the era of development, which is worth research interms of its profound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In this article, besides introduction, the main part is composed offive chapters. each chapter is Briefly summarized as follows:
     The first chapter, The time background of the socialist road withChinese characteristics.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the world situation andscientific grasping of the features of the era is the time basis for aproletarian party to make lines, principles and policies. To deeply grasp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 the road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characteristics, we must first investigate the time background of itsformation. The time background of the socialist road with Chinesecharacteristics is: peace and development being the themes of our era,economic globalization sweeping vigorously through the world, andnew technology revolution and new changes of capitalism. In the late1970s and early1980s, major changes took place in the worldsituation, the maintenance of world peace and promoting worlddevelopment growing into the general trend. With peace-keeping forcesincreasing constantly, the possibility of world war decreases.Development becoming the trend of The Time, countries all over theworld face the task of maintaining peace and promoting development.Significant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in the era theme, no longercentering around war and revolution, but peace and development. Economic globalization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trend of worldeconomic development, forming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Economic globalization is the objective trend of the socialization ofproduction and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economic relationships. New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volu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productivity are the main impetus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withmarket system expanding the world over and multinational companiesbecoming the direct organizer and the main driving force. Thedevelopment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ffects the world economy.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volution develops rapidly, with informationtechnology as the core, new materials technology as the basis, energytechnology as the supporting pillar, biotechnology as prospects, andouter space technology as the extension, exerting important influence onhuman society. Increasingly obvious trend to science and technologyglobalization is bound to affect china’s decision-making andpolicy-making in revolu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ntemporarycapitalism evolves with new characteristics: productivity has a newhuge development, production relations achieve the change from general monopoly to the state monopoly, and superstructure and classstructure take on new characteristics. We must meet the new changes,correctly handl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wo systems, and win theadvantage compared with the developed capitalist countries.
     The second chapter, The road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characteristics is a peaceful development China's road of peacefuldevelopment The road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s thepath of peaceful development, which conforms to the theme andobjective requirements of our time, which is the intrinsic requirement ofthe socialist system in accordance with Chines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traditions,practical national needs, and the constitution-defined valueof peaceful development, and which is also an active response to the"China threat theory"."Peaceful development" put forward by academia,interpreted by national leaders, and announced as national policy has inthe course grown into the will of the state. It’s connotation is:maintaining world peace for the sake of development, and upholdingworld peace through its own development, and realizing the benigninteraction between China and the world peaceful development. China's road of peaceful development must build consensus on world politicalmutual trust, mutually beneficial and win-win mechanism of the worldeconomy, and build interactive and integrating mechanism of worldcultures.
     The third chapter, The road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characteristics is an open development. In an open world of today,China's development cannot do without the world, China needs to beopen to achieve development. Open development road is established fromthe requirements of perfecting socialist system, is the inevitableconclusion obtained from the historical lessons drawn in China, is theneed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also is the national leaders’conscious choice sparked by their perceptions in international visits.Opening to the outside world must adhere to the principle of nationalsovereignty and independence. Only in this way can we guarantee theopen road of development with no damage to China's national dignity andthe independence of national sovereignty, and ensure the construction ofsocialism. China's opening to the outside world is all-around with itsbasic forms: foreign trade,utilization of foreign capital, introduction of technology,international labor service cooperation,the implementationof the strategy of "going out". With the process of economicglobalization, we unswervingly implement the policy of opening to theoutside world, one firm step after another with regard to the specificregional characteristics.the opening framework has taken shape informs of special economic zones, open coastal cities, border, coastaland inland cities. it’s an important channel for Chinese economyintegrating into globalization to actively join international economicorganizations.
     The fourth chapter,The road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characteristics is a Contemporary human civilization development.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complies with themarket economy, democratic politics and the new era of revolution ofscience and technology, based on the reality of China's nationalconditions. It emancipates the mind, absorbing the lessons of traditionalsocialist planned economic system, reforming the rigid system anddrawing lessons from the capitalist markets economy theory. And inpractice the lib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productive forces catches up with the era pace, demonstrating distinct characteristics of era. It’sthe unprecedented innovation in systems of the economics, combiningfor the time in human history socialism and market-oriented economy andfurthermore making great progress in marksist innovation. Traditionaleconomic system led by the marxist classical writers has limitations ofThe Time. although it once played a positive role,but rigid,out-of-datesystem must be replaced by the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The socialistmarket econom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originated from thedetachment from system boundaries,on the basis of time-testifiedpractice. it enjoys evident strengths in the following respects: publicownership as the main body,a diversity of ownerships coexistence assupplement and a distinctive mark, preventing the impact of newliberalism, adhering to the basic socialist principles; Adhering todistribution according to work as the main body,a variety of forms forsupplement,correctly handl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fficiency andfairness,ultimately achieve common prosperity; The era ofmacroeconomic regulation and control characteristics. Democracy is animportant symbol of social civilization and progress has always been human unremitting pursuit of value targets. Developing socialistdemocratic politics is the essential requirement of socialism, is theunswerving goal of the proletariat. Deep grasp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China democracy is the request of the ages,was established since90,thepursuit of democracy. Socialist democratic politics construction must bebased on the primary stage of socialism.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politicalcivilization is an important goal of socialist road with Chinesecharacteristics,and enrich the general layout of the socialist road hasprofound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practical significance and historicalsignificance. Developing socialist democratic politics, building socialistpolitical civilization, is the era of development of China's socialistdemocratic politics construction requirements, the leadership of the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s the fundamental guarantee of the people aremasters of the country and governing the country according to law. Inreflection of the Soviet communist party progress. its the painfullessons of national subjugation.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political civilization must remember the lesson,a clear-cut stand toadhere to the leadership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The people as masters of the country is the basic requirement of socialist democracy andthe core content of socialist polit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The rule oflaw is the modern world civilization, basic way and basic means togovern the country is an important symbol of human civilization andprogress. Respectively: absorb the achievements of human civilization of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use the experience of the western capitalistcountries "the rule of law", put forward strategies of governing thecountry according to law.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keeping stepswith the trend of The Times of new technology revolution, puts forwardthe scientific thesi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s the first productiveforce", establish the strategy of developing the country and building aninnovative country "goal.
     The fifth chapter,the value of the road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characteristics. The road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embodies the spirit of The Time, catering to the contemporary worldsocialist movement, of which developing countries and humandevelopment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in the world. The successfulexperienc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which avoids the disaster and pain that underdeveloped capitalism has brought about. Andwith the aid of the absorbing all civilization achievements of capitalistmarket economy, and greatly shortens the realization of the process ofmodernization, the vitality of which confronts no objections insignificant terms of the world socialist movement and thedevelopment of the world socialist movement. The road of socialism withChinese characteristics consolidate in the relatively backward economyand culture of the country,, socialist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problems, providing the beneficial enlightenment for survivingsocialist countries: reference on the guiding ideology, socialismdevelopment phase, the influence of the enlightenment of socialism,establish its own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economy, ownership reform,enlightenment and the reference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time, learningthe western civilization achievement of capitalist country. The road of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s beneficial reference fordeveloping countries. Similar experiences and common tasks,unconditional political aid and cooperation, have made these countriesintrinsically dear to China.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will also inspire emotionalresonance, the developing countries in practice learning. Main referencevalue: from its actual conditions, suitable to its national conditions ofdevelopment, independent development road, correctly handle therelationship between reform, development and stability. The road of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s inseparable from thedevelopment of world civilization avenue, is a kind of open, leadtimes, is the world's development path to continue directly, is theoutstanding achievements of world civilization with its owndevelopment,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world civilization madegreat contributions to human civilization.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is an important organic part of the world economy, China keepseconomically sustained and rapid development, contributing to thedevelopment of world economy and china’s economy as well. Chinachose the road of peaceful development, beyond the growth pattern ofthe rise of great powers since modern times, breaking the "strongnations will bully" traditional mode, the rise of great powers hasprovided a new model for human development. The lofty goal of peaceful development path is to build a "harmonious world".The road of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promotes the world harmony.
引文
①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
    ②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9.
    ①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74.
    ②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93.
    ③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98.
    ④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2.
    ①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839.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3.
    ①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6.
    ①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5.
    ②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5.
    ①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21.
    ②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9.
    ①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41.
    ②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8-9.
    ①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9.
    ②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9.
    ①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7.
    ②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3.
    ①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2.
    ①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89.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42.
    ②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28—529.
    ③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82—283.
    ①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521.
    ②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100.
    ①李保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时代特征论析[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2009,(5).
    ②罗燕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时代特征[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
    ③陈国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时代特征[J].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08,(1).
    ④柯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的特征与时代意义[J].黑龙江社会科学,2010,(2).
    ①吴宏放.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鲜明的时代特征[J].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2008,(4).
    ②田旭明,沈其新.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民族性与时代性特征[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3(1).
    ③贾松青、涂秋生.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时代特征[J].社会科学研究,2008,(6).
    ④徐艳玲,龚培河.在全球化视阈中解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J].科学社会主义,2008,(5).
    ⑤高继文,张锡恩.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放性[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
    ①高继文.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鲜明时代特征[J].学习论坛,2012,(9).
    ②高继文.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放性特征[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1,(4).
    ①陈金龙.时代特征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9).
    ②高继文.时代发展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4).
    ①赵曜.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J].科学社会主义,2007,(6).
    ②肖贵清,刘爱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及其特征[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8,(2).
    ①秦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内涵[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12).
    ②李君如.伟大旗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J].法学杂志,2007,(6).
    ①汪青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7,(6).
    ②辛向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解析[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8,(3).
    ③辛向阳.社会主义道路的中国内涵解析[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0,14(1).
    ①郑德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社会形态和基本特征[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6).
    ②王伟光.中国改革开放和中国发展道路[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5).
    ③高继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地位[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54(6).
    ①赵存生.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7).
    ①蒲国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视阈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J].教学与研究,2008,(8).
    ②秦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创新性及其国际意义[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8,(4).
    ③常宗耀.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世界意义理论探索[J].2008(4).
    ①徐崇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世界意义[J].红旗文稿,2009,(15).
    ②贺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发展中国家的启示[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2).
    ③辛向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世界文明发展[J].北京社会科学,2009,(5).
    ④汤光鸿,有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世界意义[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1).
    ⑤胡海波.世界历史视阈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的世界意义[J].理论探讨,2010,(3).
    ①娄伟.中国模式的分析框架与世界意义[J].学术交流,2009,(11).
    ②李爱华,韩玉贵等.走向世界—我国对外开放中的重大关系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9.
    ①许庆朴、李爱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探源[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②孙新彭.时代性质判断与社会主义实践选择——马克思主义时代思想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③张爱武.世界历史性社会主义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④方世南.时代与文明—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与各国文明的多样性[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①辛向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研究[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10.
    ②姜淑兰.世界视阈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研究[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1.
    ③郑德荣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基本问题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①叶庆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史论研究·历史实践卷[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2;严书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史论研究·前沿问题卷[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2;胡振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史论研究·科学体系卷[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2.
    ②黄宗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理论、历史和评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372.
    ①黄宗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制关系史论[M].北京:红旗出版社,1993:514、524.
    ②黄宗良,林勋健.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③严书翰等.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1.
    ①宋士昌.从邓小平到江泽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跟踪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156、157.
    ②宋士昌.从邓小平到江泽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跟踪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256.
    ①梅荣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问题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②袁秉达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①张素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
    ①[美]罗伯特·劳伦斯·库恩著,谈峥等译.他改变了中国:江泽民传[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①[美]罗伯特·劳伦斯·库恩著,吕鹏译.中国30年:人类社会的一次伟大变迁[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11.
    ②[英]马丁·雅克著,张莉、刘曲译..当中国统治世界:中国的崛起和西方世界的衰落[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
    ①张首映、戴莉莉.外国人眼中的新中国[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03-107.
    ②张首映、戴莉莉.外国人眼中的新中国[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29-130.
    ③刘洪潮.外国要人名人看中国(1989-1992)[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46、47.
    ①牟卫民.外国政要眼中的中国[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0:209、300.
    ①覃火杨.海外人士谈中国社会主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51、52.
    ②张首映、戴莉莉.外国人眼中的新中国[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17-118,121.
    ③刘洪潮.外国要人名人看中国(1989-1992)[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188.
    ④张首映、戴莉莉.外国人眼中的新中国[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81.
    ①宿景祥、齐琳.国外著名学者政要论中国崛起[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56.
    ②李百玲.德里克论全球现代性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8,(6).
    ③沈传亮、苑晓杰.国外学者评析新中国六十年[J].中共党史研究,2010,(6).
    ④布热津斯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60年来成就举世瞩目[EB/OL].新华网,2009-7-26.
    ⑤刘洪潮.外国要人名人看中国(1989-1992)[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76.
    ①牟卫民.外国学者眼中的中国[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0.
    ②М.Л.季塔连科.前进中的中国—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及展望21世纪中国发展前景[J].中国社会科学,2009,(5).
    ③张首映、戴莉莉.外国人眼中的新中国[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65、166.
    ①张首映、戴莉莉.外国人眼中的新中国[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81.
    ②[美国]约瑟夫·斯蒂格利茨.中国已经趟过河流[J].财经,2006,(6).
    ①成龙.海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研究[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9:313.
    ②徐觉哉.国外学者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J].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8,(2).
    ①牟卫民.外国学者眼中的中国[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0.
    ②[美]乔舒亚·库珀·雷默等著,沈晓雷等译.中国形象:外国学者眼中的中国[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288.
    ①徐觉哉.国外学者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J].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8,(2).
    ②周建军、何恒远.中国转型的世界意义——从“华盛顿共识”到“北京共识”[J].世界经济政治论坛,2005,(1).
    ③秦益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国模式”[J].政治学研究,2010,(3):10.
    ①刘洪潮.外国要人名人看中国(1989-1992)[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171.
    ②刘洪潮.外国要人名人看中国(1989-1992)[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154、157.
    ①[法]托尼·安德烈阿尼.中国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吗?[J].思想(季刊),2005,(1).
    ②[法]托尼·安德烈阿尼.变革发展中的社会主义[J].科学社会主义,2007(3).
    ③阿里夫·德里克、庄俊举.全球化境遇下的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若干问题研究——专访著名左翼学者阿里夫·德里克教授[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7(5).
    ①李百玲.德里克论全球现代性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8,(6).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1.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97.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3.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5.
    ②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06、139.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36.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94、495.
    ①唐贤兴.近现代国际关系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01.
    ①黄玉章等.第二次世界大战[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4:517.
    ②习近平.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夯实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基础[N].人民日报,2013,1(30).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05.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33.
    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82.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56.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56.
    ③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报告[D].1996:190-191.
    ①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995.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96.
    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05-106.
    ①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11.
    ②JohnNewhouse. Europe'sRisingRegionalism[M]. ForeignAffairs.V76.N1.January/Februar-y,1997.
    ③[瑞典]英瓦尔·卡尔松,[圭亚那]什里达特·兰法尔.天涯若比邻--全球治理委员会的报告[D].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5:245.
    ①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994.
    ②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44.
    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416.
    ①编辑委员会.东南亚历史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5:20-21.
    ①不结盟运动进入“沙姆沙伊赫时段”[N].人民日报,2009,7(17).
    ①[美]亨利·基辛格.北京编译社译,核武器与对外政策[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60:10.
    ②[美]亨利·基辛格.北京编译社译,核武器与对外政策[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60:119-120.
    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27.
    ①[苏]米·谢·戈尔巴乔夫著,苏群译.改革与新思维[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7:73.
    ②[苏]米·谢·戈尔巴乔夫著,苏群译.改革与新思维[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7:184.
    ①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2209.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96.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05.
    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33.
    ①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7.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53.
    ①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42.
    ②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9.
    ③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9.
    ④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28.
    ①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66.
    ②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35.
    ③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6.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65.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28.
    ②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14.
    ①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8-9.
    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经济展望[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7:45.
    ②里斯本小组著,张世鹏译.竞争的极限—经济全球化与人类的未来[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38.
    ①UNDP:Human Development Report1999.Pubulished by the 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New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
    ①钟昌标.世界经济[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63.
    ②[德]卡尔·海因茨·巴奎.世界经济结构变化和后果[J].政治与现代史,1995(49).
    ①王自立等.中国贸易安全报告[M].北京:红旗出版社,2009:227.
    ②编写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399.
    ①徐艳玲.全球化视域的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1(3):78.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592.
    ①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81.
    ①Schroeder G. The system versus progres;Soviet economic problems. London,1986,p35.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27.
    ①曹胜.科技革命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影响[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①[美]莱斯特·瑟罗著,周晓钟译.资本主义的未来[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63.
    ①刘青建.当代国际关系新论—发展中国家与国际关系[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269.
    ①高放.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239.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92.
    ①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79.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3.
    ①陈东.世界关注十八大和中国共产党[N].光明日报,2012,11(7).
    ①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39.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17.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36.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553.
    ④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17.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10.
    ⑥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60.
    ①毛泽东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344.
    ②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91.
    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与发展大事记[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26.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28.
    ②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909.
    ③习近平.恪守宪法原则弘扬宪法精神履行宪法使命[N].人民日报,2012,12(5).
    ①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册)[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2、3-4、13.
    ②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册)[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3-4.
    ③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5册)[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521-522.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75年)[EB/OL].www.npc.gov.cn,2000-12-06.
    ①孟子·公孙丑下.
    ②田广清.和谐论[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1998:40.
    ③中国社科学院美国研究所、中华美国学会.中美关系十年[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130.
    ①费正清,张理京译.美国与中国[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1:65-66.
    ②郑熙文.中国发展带给世界更多机遇[N].人民日报,2012,12(26).
    ③宋德贵.中国和平文化[J].学术月刊,2003,(2).
    ④[英]罗素著,秦悦译.中国问题[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6:151、167-168.
    ①[英]汤因比、[日]池田大作著,荀春生等译,展望21世纪:汤因比与池田大作对话录.[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7:280.
    ②中国发展,世界受益—国际人士谈中国发展对世界的贡献[N].人民日报,2013,3(16):3.
    ①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6.
    ①Philip C. Sanders,“Debating Dragon:Priorities in U.S. Policy towards China,1989-1998”,Novermber2001,Disscertationg Presented to the Faculty of Princeton Uniersity in Candidacy for the Doctor of Philosophy,p255.
    ①[美]塞缪尔亨廷顿著,周琪等译.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255.
    ②Joseph Nye,“The Case for Deep Engagement,Foreign Affairs,vol.74,No.(July/August1995),PP.90-102
    ①美国前总统卡特出席“三亚·财经国际论坛”[EB/OL].中国新闻网.2012-12-16.
    ①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06.
    ②郑必坚.思考的历程—关于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由来、根据、内涵和前景(自序)[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129.
    ①温家宝.把目光投向中国[N].人民日报,2003,12(12).
    ②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647.
    ①温家宝总理答中外记者问[N].人民日报,2004,3(15).
    ①郑必坚.思考的历程—关于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由来、根据、内涵和前景(自序)[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4.
    ②必须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的道路,促进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N].人民日报,2004,7(25):1.
    ③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160.
    ①第十次驻外使节会议在京举行[EB/OL].http://news.xinhuanet.com,2004-08-30.
    ②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289.
    ③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36.
    ①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5.
    ②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7.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
    ②国务院新闻办.中国的和平发展[N].人民日报,2011,9(7).
    ③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夯实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基础[N].人民日报,2013,1(30).
    ①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998.
    ①[美]莫里斯·迈斯纳,杜蒲、李玉玲译.毛泽东的中国及后毛泽东的中国[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537、540.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82.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28.
    ③邓小平思想年谱[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640.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58.
    ①历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数据.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40.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04.
    ①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65-66.
    ②人民日报(海外版)[N].2005,11(16).
    ④英国前首相布莱尔:中国崛起是西方的机遇而非威胁[EB/OL].中国新闻网,.2010-07-29.
    ①美国专家:中国和平发展惠及世界[N].人民日报,2011,5(10):3.
    ②参考消息[N].2004,1(1).
    ③中国发展,世界受益—国际人士谈中国发展对世界的贡献[N].人民日报,2013,3(16):3.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对外援助[N].人民日报,2011,(4):22.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对外援助[N].人民日报,2011,(4):22.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对外援助[N].人民日报,2011,(4):22.
    ①李慎明.对外援助:中国学者的角度[A].周弘.对外援助与国际关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1-2.
    ①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67.
    ①中国:威胁还是机遇?[N].人民日报,2005,(8):15.
    ②中国发展,世界受益—国际人士谈中国发展对世界的贡献[N].人民日报,2013,3(16):3.
    ①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1114.
    ②该民间组织系由中国有关民间团体和各族、各界知名人士发起组成的新的民间团体组成.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79.
    ②李景治等.中国和平发展与构建和谐世界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251-252.
    ①[美]小约瑟夫·奈.理解国际冲突:理论与历史[M].张小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16.
    ①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7.
    ①高继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理论飞跃的深刻内涵[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4,(11).
    ①高继文.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放性特征[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1,(4).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38.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32.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92.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90.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32.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90.
    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90.
    ①费正清著,刘尊棋译.伟大的中国革命(1800-1985)[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421-422.
    ②[美]施拉姆著,田松、杨德等译..毛泽东的思想[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227.
    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74.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32.
    ②期待中国继续给世界带来惊喜—外国人士谈中国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N].人民日报,2013,3(8):3.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5.
    ②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87.
    ①列宁全集(第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252.
    ②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42.
    ①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43.
    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37.
    ①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36.
    ②[美国]兹比格涅夫·布热津斯基著,潘嘉玢等译.大失控与大混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206.
    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17.
    ①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01.
    ①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64、159.
    ②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01.
    ③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173.
    ①曹普.1978:中国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的提出和实施[J].党史博览,2011,(7).
    ①谷牧的回忆.电视文献纪录片邓小平[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191.
    ②李先念传(1949-1992)(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1049.
    ③中国改革开放20年史[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29.
    ④程中原,王玉祥,李正华.1976-1981年的中国[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186-187.
    ①于光远.我亲历的那次历史转折[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11):69-70.
    ②李先念传(1949-1992)(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1064.
    ①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413.
    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99.
    ③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485.
    ①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1027.
    ②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1025.
    ①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223.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71.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2.
    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48.
    ④[美]吉尔伯特·罗滋曼,课题组译.中国的现代化[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599.
    ①[美]摩根索.政治学的困境[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版社,1990:65-66.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
    ③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71.
    ④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3、78.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95.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44.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67-168.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58.
    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10.
    ④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73.
    ①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64.
    ②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80.
    ③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64.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78.
    ③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91.
    ④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51
    ⑤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71.
    ⑥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55.
    ①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71.
    ②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8.
    ①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581.
    ②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3.
    ③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31.
    ④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7.
    ①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92.
    ②四大新战略指的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城镇化战略、人才战略和“走出去”战略。
    ①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51.
    ②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92.
    ③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21.
    ①对外开放实现跨越式发展——从十六大到十八大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四,新中国成立6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回顾系列报告之二[EB/OL].http://www.stats.gov.cn,2009-09-08、2012-08-21.
    ②张高丽.不断深化改革开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第十四届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3(25).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43.
    ①孔子学院发展规划(2012—2020年)[N].光明日报,2013,2(28):07.
    ②江泽民.论“三个代表”[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28.
    ③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518.
    ④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01.
    ①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56-457.
    ②刘丽娜.世贸组织前总干事迈克穆尔:中国入世对全球产生积极和深远影响[EB/OL].新华网,2011-12-01
    ③龚雯、崔鹏.改革开放的新航程—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十周年述评[N].人民日报,2011,12(9):1.
    ①习近平.共同创造亚洲和世界的美好未来—在博鳌亚洲论坛2013年年会上的主旨演讲[N].人民日报,,2013,4(8).
    ①江泽民.在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第一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的讲话[J].人民日报,1993,11(21).
    ②杨洁篪谈2011年中国外交:战胜挑战维护国家利益[EB/OL].人民网,2012-01-02.
    ①杨洁篪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举行的记者会上就中国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答中外记者问[N].人民日报,2013,3(10):3.
    ②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6-27.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98-99.
    ①王伟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30.
    ②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33.
    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90.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对外贸易[N].人民日报,2011,12(8).
    ①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45.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对外贸易[N].人民日报,2011,12(8).
    ②去年我国外贸依存度降至47%[N].人民日报,2013,2(8).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38.
    ①中国是最具吸引力投资东道国之一[N].人民日报,2013,4(19):10.
    ①胡振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史论研究·科学体系卷[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2:175.
    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91.
    ①刘丽娟.中国对外贸易概论[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278.
    ①当代中国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稿(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69.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51.
    ①日本前外相宫泽访问深圳特区说:中国正在进行二十世纪的伟大尝试[N].参考消息,1984,8(9).
    ②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
    ③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1440.
    ④胡锦涛.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EB/OL].新华网,2010-09-06.
    ①刘洪潮.外国要人名人看中国(1989-1992)[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39.
    ②刘洪潮.外国要人名人看中国(1989-1992)[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300.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52.
    ②转引自孙泽学.中国通史(当代卷)[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283—284.
    ③贺耀敏等.春潮涌动—1984年的中国[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0:108.
    ①王伟光.社会主义通史(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248.
    ①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1097.
    ①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4.
    ①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21.
    ②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4.
    ①本书编写组.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86.
    ①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339.
    ①见江泽民.论科学技术[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3-4,55.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37,392.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6.
    ②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64,537.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80.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96.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64.
    ④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66.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6.
    ①列宁全集(第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124.
    ②列宁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212.
    ③列宁全集(第1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111.
    ①高继文.新经济政策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0:25-27.
    ①[美]萨缪尔森.经济学(第12版)[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1296.
    ②[美]阿瑟·奥肯.平等与效率[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53.
    ①斯大林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620.
    ②斯大林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561.
    ①庞松、孙学敏.与时俱进的中国[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3:5.
    ②奥塔·锡克著,王锡君等译.社会主义的计划和市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75.
    ③格·阿·阿尔巴托夫著,徐葵等译.苏联政治内幕:知情者的见证[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217.
    ①俞可平.全球化时代的“马克思主义”[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169、170.
    ②[美]斯蒂格利茨著,梁小民、黄险峰译.经济学(第二版)(上册)[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857.
    ①刘祖熙.东欧剧变的根源与教训[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255.
    ②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3.
    ①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42.
    ②高继文.时代发展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4).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61.
    ②吴本祥.中国华人民共和国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250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79.
    ④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下)[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874.
    ①[美]西里尔·E·布莱克等著,周师铭等译.日本和俄国的现代化—一份进行比较的研究报告[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431.
    ②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62-63.
    ①米泽斯.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经济计算[A].现代外国经济学论文选(第9辑)[C].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65-67.
    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43.
    ③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43.
    ①[瑞典]克拉斯·埃克隆德著,刘国来译.瑞典经济:现代混合经济的理论和实践[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38.
    ①[瑞典]克拉斯·埃克隆德著,刘国来译.瑞典经济:现代混合经济的理论和实践[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42、43.
    ②陈云年谱(下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236.
    ①陈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45.
    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36.
    ①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注释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64.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6.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70.
    ③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23.
    ④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534-535.
    ①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535.
    ②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560.
    ③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563.
    ①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569.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83.
    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48.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03.
    ②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6.
    ①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6.
    ②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01.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64.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与发展大事记[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204.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3.
    ②马立诚.当代中国八种社会思潮[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15.
    ①江泽民思想年编(一九八九——二〇〇八)[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0:82-83.
    ②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1347—1348.
    ③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25.
    ④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26.
    ①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32.
    ②“中国成功秘诀就在中国人身上”—专访姚树洁教授[N].参考消息,2009,10(8).
    ③石仲泉.毛泽东哲学与新中国60年[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
    ①俞可平.全球化时代的“社会主义”[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335.
    ②俞可平.全球化时代的“社会主义”[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336.
    ③张利军、郭敏.日本学者关于总过当前经济发展的集中代表性观点[J].国外理论动态,2005,(4).
    ④海外专家看中国建立市场经济体制20年[EB/OL].新华网,2012-06-13.
    ①转引自成龙.海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研究[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9:355.
    ①陈秀山.比较经济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185.
    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67.
    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42.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10.
    ②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68.
    ①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66.
    ②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03.
    ①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1366.
    ①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47-548.
    ②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69.
    ①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41.
    ①转引自谭虎娃.马克思设想的社会主义经济特征与当代改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91.
    ②李慎明.居安思危—苏共亡党二十年的思考[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9.
    ①程恩富、顾海良.海派经济学(第8辑)[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2005:48-50.
    ①一位美国学者对苏联解体的分析[J].真理的追求,2000,(7).
    ①国防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新自由主义与国际金融危机[N].人民日报,2012,6(7).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3.
    ②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0.
    ③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0.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00.
    ②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46.
    ③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437.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55.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23.
    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3.
    ①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27.
    ②江泽民.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166.
    ③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67.
    ④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5.
    ①余金城.社会主义的东方实践—解读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的现代形态[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137.
    ①统计局首次透露近十年基尼系数,称收入差距大亟待改革[EB/OL].中国经济网,2013-01-18.
    ①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50.
    ②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1064.
    ③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30.
    ①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6.
    ②薛汉伟.王建民.制度设计与变迁—从马克思到中国的市场取向改革[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3:59.
    ③高继文.时代发展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4).
    ①[英]埃里克·霍布斯鲍姆.从历史看社会主义的未来[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8(2).
    ①[西班牙]阿奉索·盖拉.旧的和新的社会主义[A].中共中央编译局国际发展与合作研究所.未来的社会主义[C].北京:中央编译局出版社,1994:53.
    ①马涛.儒家传统与现代市场经济[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134-135.
    ①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26-227.
    ②史蒂芬罗奇.向中国学习宏观调控[N].人民日报,2012,3(13):3.
    ①李吴易风.西方经济思潮新动向[A].李慎明.世界社会主义跟踪研究报告(2010-2011)——且听低谷新潮声(之七)[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57-58.
    ①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27.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2.
    ②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82.
    ③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82.
    ④列宁专题文集(论马克思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50.
    ①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31.
    ②金冲及.毛泽东传(1893-1949)(下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835.
    ③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68.
    ④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22.
    ①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26.
    ②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5.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20.
    ②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57.
    ①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00.
    ②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2416.
    ③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90.
    ④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53.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238.
    ①江泽民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321.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91.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76.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34.
    ③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35.
    ①肖枫.社会主义:转折与创新[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3:275—287.
    ①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53.
    ②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54.
    ③专家认为中国经济改革将助推世界经济[N].人民日报,2013,3(4):3.
    ①“中国梦”一定会变为现实[EB/OL].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3-03/19/c_124474164.htm
    ②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146.
    ③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22.
    ④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5-26.
    ①席文启,仲计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对世界政治文明的贡献[J].新视野,2008,(1).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32.
    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67—268.
    ③江泽民论建设中国特设社会主义(专题摘编)[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569.
    ④李慎明.2006年:世界社会主义跟踪研究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365.
    ①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北京:三联出版社,1989:12.
    ②逄先知,金冲及.毛泽东传(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472.
    ③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28.
    ④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9册)[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351.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97.
    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33.
    ③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59.
    ④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11.
    ①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9.
    ②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8.
    ③习近平.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2,12(5).
    ①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26.
    ②邓小平思想年谱(1975—1997)[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155.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25.
    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31.
    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92.
    ①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50-351.
    ①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26.
    ②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40-341.
    ①邓小平思想年编(1975-1997)[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78.
    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32.
    ③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51.
    ①邓小平思想年编(1975-1997)[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18.
    ②邓小平思想年编(1975-1997)[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25.
    ③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4.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86.
    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86.
    ③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87.
    ④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87.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74.
    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91.
    ③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48.
    ④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5.
    ①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16.
    ②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7.
    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75.
    ①[美]吉尔伯特·罗滋曼.中国的现代化[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659.
    ②陈述.改革开放重大事件和决策述实[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27-28.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中国科技发展60年[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118.
    ①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663.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79.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中国科技发展60年[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171.
    ③同上,第176页。
    ①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81.
    ②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647.
    ①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32.
    ②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33.
    ③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28.
    ①白春礼.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思考[EB/OL]http://www.people.com.cn/GB/keji,2004-10-24.
    ②吴晓敏等.中国共产党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理论与实践[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166.
    ③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184.
    ①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490.
    ②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112.
    ③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1094.
    ①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187.
    ②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195.
    ③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187.
    ①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237.
    ①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17.
    ②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2.
    ④我国“高被引论文”位列世界前茅[N].光明日报,2012,8(19):1.
    ①郑必坚.思考的历程—关于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由来、根据、内涵和前景[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67.
    ②光明日报[N].2001,1(1).
    ①高继文.时代发展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4).
    ①日本.中央公论杂志,2009,(9).
    ①高继文.时代发展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4).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82-383.
    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46.
    ④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20.
    ①刘洪潮.外国要人名人看中国(1989-1992)[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149.
    ②李百玲.德里克论全球现代性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8,(6).
    ③越共总书记农德孟高度评价中共八十年光辉历程[N].光明日报,2001,7(2).
    ①古巴外长.以中国为典范建立新型社会主义国家[N].中国青年报,2009,9(8).
    ②金羽,李惠让,温乐群.海外人士心中的邓小平[M].北京:红旗出版社,1993:21.
    ①转引自:刘苍劲、吕志、陈松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M].北京:中国大学人民出版社,2011:257.
    ②刘洪潮,蔡光荣.外国要人名人看中国[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111.
    ③[保]利洛夫著,马细谱等选译.文明的对话:世界地缘政治大趋势[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1、305.
    ④刘苍劲,吕志,陈松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2011:257.
    ①专访老挝人民革命党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朱马利[EB/OL].新华网,2011-09-21
    ③顾海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命运[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6:615.
    ④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35.
    ①[美]兹比格涅夫·布热津斯基著,潘嘉玢、刘瑞祥译.大失控与大混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206-207.
    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64.
    ③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73.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11.
    ②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5.
    ①刘洪潮.外国要人名人看中国(1989-1992)[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110.
    ②刘洪潮.外国要人名人看中国(1989-1992)[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110-111.
    ①赵明义.当代社会主义[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1:201.
    ②肖枫,季正矩.关于古巴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5,(1).
    ③刘美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136.
    ①王伟光.社会主义通史(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238-239.
    ②高放.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191.
    ③吴彬康.八十年代世界共产党代表大会重要文件选编(上)[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89:225.
    ①崔桂田.当代社会主义发展模式比较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105.
    ①列宁专题文集.论马克思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96.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37.
    ③金羽,李惠让,温乐群.海外人士心中的邓小平[M].北京:红旗出版社,1993:21.
    ①李慎明.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52.
    ①中国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组.我终于登上了长城—卡斯特罗专访[J].国际经济评论,1996(1-2):57.
    ①肖枫.社会主义向何处去——冷战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大扫描(上卷)[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1999:511.
    ①[古巴]菲德尔·卡斯特罗.全球化与现代资本主义[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31.
    ②[古巴]菲德尔·卡斯特罗.全球化与现代资本主义[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34.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81.
    ②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1087.
    ③列宁选集(第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29.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25.
    ②安南:中国模式值得发展中国家借鉴[EB/OL]. http://news.sina.com.cn/o/2004-06-16/08352818704s.shtml
    ③中国经验值得发展中国家借鉴[J].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9(12).
    ④助推世界经济,践行大国责任—外国人士高度评价中国发展的正能量[N].人民日报,2013,3(5).
    ⑤朱可辛.国外学者对“中国模式”的研究[J].科学社会主义,2009,(4).
    ①中国发展,世界受益—国际人士谈中国发展对世界的贡献[N].人民日报,2013,3(16):3.
    ②刘洪潮.外国要人名人看中国(1989-1992)[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213-214.
    ①高继文.时代发展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4).
    ②杨斌.当心中了“华盛顿共识”的毒[N].环球时报,2012,4(27).
    ①朱安东.认清西方新自由主义的实质[N].人民日报,2012,7(11).
    ②傅利平,吴兆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9:171..
    ①吴树青.“华盛顿共识”、“北京共识”引发的几点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4,(11).
    ②国际社会高度评价中国共产党90年来取得的伟大成就[EB/OL].新华网,2011-7-1
    ①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8.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61.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61.
    ③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31.
    ①乔舒亚·雷默.为什么要提出“北京共识”[A].见中国模式与“北京共识”:超越“华盛顿共识”[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8.
    ②钟声.“中国报告”何以引来非洲之思[N].人民日报,2013,3(11):9.
    ①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8.
    ②世界银行.中国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宝贵经验[N].人民日报,2008,11(17).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82.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38.
    ③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9.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68.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13.
    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7.
    ④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15.
    ①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20.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17.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99.
    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08.
    ④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65.
    ⑤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806.
    ①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211.
    ②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104.
    ①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09.
    ①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7.
    ②[美]古德诺.解析中国[M].蔡向阳,李茂增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8:135.
    ③李红军,梅荣政.关于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人类文明发展道路关系的思考[J].江汉论坛,2011,(12).
    ①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87-89.
    ②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9册)[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409.
    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58.
    ④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43.
    ①英国《经济学家》网站9月30日文章[N].参考消息,2007,10(1).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对外贸易[N].人民日报,2011,12(8).
    ②王永志.统计局报告: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拉动居全球首位[EB/OL].中国新闻网,2009-09-29.
    ①牟卫民.隔岸观潮—外国政要眼中的中国[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0:209-300.
    ②中国2.5亿农村贫困人口成功脱贫,压力挑战仍然艰巨[EB/OL].人民网,2011-09-30.
    ①[美]埃里克·安德森著,葛雪蕾等译.中国预言:2020年以后的中央王国[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1:167.
    ②参考消息,1998,11(21).
    ③潘基文.感谢中国对世界减贫事业作出贡献[EB/OL].中国新闻网,2011-10-28.
    ①国务院新闻办.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N].人民日报,2005,12(23):10.
    ①姜泓冰、郝洪.“中国梦”需要与世界互动—第五届世界中国学论坛综述[N].人民日报,2013,3(25):12.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83.
    ①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850-851.
    ①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995.
    ②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997.
    ③国外媒体高度关注胡锦涛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5,9(17).
    ①胡锦涛.加强全合作,促进共同发展[N].人民日报,2005,10(16).
    ②国务院新闻办.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N].人民日报,2005,12(23):10.
    ③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957.
    ①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36.
    ②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6-47.
    ①陶季邑.美国部分学者关于中国“和谐世界”国际战略的研究述评[J].国际论坛,2009,(5).
    ①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36.
    ①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41.
    ②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513.
    ①[美]克莱德·普雷斯托维茨著,王振西译.流氓国家一谁在与世界作对?[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192.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96.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83.
    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96.
    ①胡锦涛.促进普遍发展、实现共同繁荣[N].人民日报,2005,9(15).
    ①温家宝.尊重文明的多样性—在开罗阿拉伯国家联盟总部的演讲[N].人民日报,2009,11(8).
    ①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10.
    ①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997.
    ②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7.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93.
    ②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6.
    ①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6.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1、3、5、21、23、26、39、40、42、46)[M].北京:人民出版社.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2、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2、3、4、5、8、9、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列宁选集(第1、2、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列宁专题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6]毛泽东选集(第1、2、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毛泽东文集(第6、7、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8]邓小平文选(第1、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993.
    [9]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下)[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10]邓小平思想年编(1975-1997)[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11]邓小平年谱(一九〇四年——一九七四)》(下)[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
    [12]江泽民.论“三个代表”[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13]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14]江泽民文选(第1、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5]江泽民.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16]江泽民思想年编(一九八九——二〇〇八)[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0.
    [17]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下)[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18]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下)[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1988..
    [19]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下)[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991,1993.
    [20]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21]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22]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23]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24]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25]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26]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27]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28]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
    [29]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
    [30]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1]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N].人民日报,2010,10(28):1.
    [32]胡锦涛.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N].人民日报,2006,(10).
    [3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3.
    [34]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下)[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35]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
    [36]逄先知、金冲及.毛泽东传(上、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
    [3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与发展大事记[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38]袁秉达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39]袁秉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探源.从邓小平理论到科学发展观[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39]郑德荣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基本问题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0]辛向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研究[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10.
    [41]刘建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由来与发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2]刘建武.科学发展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43]石云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研究[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
    [44]顾海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45]刘建武.中国特色与中国模式[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46]王伟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7]姜淑兰.世界视阈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研究[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1.
    [48]邓永昌.中国和平发展与西方的战略选择[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49]赵存生.共产党宣言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50]俞可平等.改革开放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9.
    [51]俞可平.全球化时代的“社会主义”[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52]徐伟新、陈锋、何忠国.中国和平发展道路之历史比较[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
    [53]庄福龄、张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4]黄宗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制关系史论[M].北京:红旗出版社,1993.
    [55]黄宗良,林勋健.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56]余金城.社会主义的东方实践——解读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的现代形态[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
    [57]严书翰等.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1.
    [58]傅治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论[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
    [59]杨宏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多维审视[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
    [60]徐崇温.世纪之交的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
    [61]俆崇温.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9.
    [62]侯惠勤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30年[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63]梅荣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问题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64]梅荣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65]顾海良,梅荣政.马克思主义与现时代[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66]李淑珍.当今时代与时代主题[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67]叶险明.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与现时代[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
    [68]何方.论和平与发展时代世界[M].北京:知识出版社,2000.
    [69]方世南.时代与文明—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与各国文明的多样性[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70]孙新彭.时代性质判断与社会主义实践选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71]张爱武.世界历史性社会主义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72]谢春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史.(上、下)[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
    [73]程伟礼,戴雪梅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史[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9.
    [74]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中国改革开放大事记(1978-2008)[C].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
    [75]徐艳玲等.马克思主义视野中的全球化[M].大连:大连出版社,2005.
    [76]尹朝晖等.和平发展的中国与当代世界[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9.
    [77]肖前.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上、下册)[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78]高放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79]许庆朴等.马克思恩格斯学说与中国现实[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80]许庆朴、李爱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探源[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81]李爱华、韩玉贵等.走向世界—我国对外开放中的重大关系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9.
    [82]李爱华等.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83]高继文.新经济政策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0.
    [84]万光侠等.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基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85]唐家柱.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86]陈海燕、李伟.全球化视域下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
    [87]叶启绩.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研究[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5.
    [88]张世鹏、殷叙彝.全球化时代的资本主义[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89]宋守德、李义虎.全球化与和谐世界[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
    [90]唐文曙、房玫.唯物史观与全球化[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3.
    [91]杨雪冬.全球化.西方理论前沿[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92]贺金瑞.全球化与实践交往[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
    [93]于桂芝.全球化、中国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94]叶自成.新中国外交思想.从毛泽东到邓小平——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外交思想比较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95]孙占元.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史[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2.
    [96]俞新天.探索中国与世界的互动:现代化、地区合作与对外战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97]赵小芒.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创新成果[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98]康绍邦.中国和平发展国际战略研究[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 
    [99]袁胜育.和平发展道路[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9.
    [100]邓剑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01]蒲国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6
    [102]陈劲,柳卸林.自主创新与国家强盛:建设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中的若干问题与对策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103]王志民.理论创新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M].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2006.
    [104]李景治等.中国和平发展与构建和谐世界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105]张森年.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之道[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106]陈述.改革开放重大事件和决策述实[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107]中国共产党历史第2卷(1949-1978)(上下册)[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
    [108]林今柱等.科技革命与当代中国的命运[M].北京:纺织工业出版社,1999.
    [109]樊春良.全球化时代的科技政策[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110]赵常伟.新科技革命与当代中国的科教兴国战略[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111]郑雪飞、葛卫华等.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7.
    [112]李慎明.居安思危—苏共亡党二十年的思考[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113]张贵洪.国际组织与国际关系[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114]陈云卿,蒋士满.外国学者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
    [115]谭虎娃.马克思设想的社会主义经济特征与当代改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16]曹普.时代的必然选择—邓小平对外开放理论与中国现代化发展[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
    [117]侯树栋、辛国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118]徐崇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M].重庆:重庆出版社2011.
    [119]康绍邦.世界的反响:国外人士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M].北京:学习出版社,1997.
    [120]薛汉伟、王建民.制度设计与变迁——从马克思到中国的市场取向改革[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3.
    [121]李君如.当代中国政治走向[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
    [121]聂运麟.变革与转型时期的社会主义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122]李景治.科技革命与大国兴衰.科教兴国的历史思考[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0.
    [123]徐耀新、文晓明等.大轨迹:现代科技革命与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7.
    [124]郑必坚.思考的历程—关于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由来、根据、内涵和前景[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
    [125]邢贲思.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126]张首映,戴莉莉.外国人眼中的新中国[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27]覃火杨.海外人士谈中国社会主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128]刘洪潮.外国要人名人看中国[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
    [129]金羽、李惠让、温光群.海外人士心中的邓小平[M].北京:红旗出版社,1993.
    [130]金羽、李惠让、温光群.从大历史的角度读海外人士心中的邓小平[M].超星电子图书,1997.
    [131]俞可平.海外学者论中国经济改革[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
    [132]俞可平、倪元辂.海外学者论中国经济特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
    [133]马启民.国外邓小平理论研究评析[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9.
    [134]牟卫民.西楼望月—外国学者眼中的中国[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0.
    [135]牟卫民.隔岸观潮—外国政要眼中的中国[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0.
    [136]宿景祥、齐琳.国外著名学者政要论中国崛起[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
    [137]袁殿池.海外望神州:外国人眼中的中国改革开放[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
    [138]成龙.海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研究[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9.
    [139]冷溶.海外邓小平研究[M].太原:山西经济人民出版社,1993.
    [140]冷溶.邓小平理论与当代中国基本问题[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141]薛汉伟.时代发展与中国特色:当代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崛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142]崔桂田.当代社会主义发展模式比较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
    [143]杨宏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多维审视[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
    [144]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145]杨继绳.邓小平时代:中国改革开放二十年纪实(上、下)[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146]王东.中华腾飞论: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领导集体的理论创新[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147]王东、丰子义、聂锦芳.马克思主义与全球化—<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当代解释[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148]罗荣渠.现代化新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149]宋士昌.从邓小平到江泽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跟踪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
    [150]刘明福,高津滔.高举旗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崛起[M].北京:人民武警出版社,2008.
    [151]张素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
    [152]沈云锁、陈先奎.中国模式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153]王伟光.社会主义通史(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154]房广顺.马克思主义和谐世界建设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155]叶庆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史论研究历史实践卷[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2.
    [156]严书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史论研究前沿问题卷[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2.
    [157]胡振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史论研究科学体系卷[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2.
    [158]唐绍邦、宫力等.马克思主义国际战略理论[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6
    [159]康绍邦.中国和平发展国际战略研究[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
    [160]腾藤.邓小平理论与世纪之交的中国国际战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161]李志军等.比较视阈中的中国经验[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162]刘苍劲、吕志、陈松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M].北京:中国大学人民出版社,2011.
    [163]孙代尧,薛汉伟.与时俱进的科学社会主义[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4.
    [164][美]罗伯特劳伦斯库恩著,吕鹏等译.中国30年:人类社会的一次伟大变迁[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165][美]罗伯特劳伦斯库恩著,谈峥等译.他改变了中国:江泽民传[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166][美国]兹比格涅夫布热津斯基著,潘嘉玢、刘瑞祥译.大失控与大混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167][英]约翰汤姆林森,郭英剑译.全球化与文化[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168][美]小约瑟夫奈著,张小明译.理解国际冲突:理论与历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169][美]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89.
    [170][美]塞缪尔亨廷顿著,周琪等译.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
    [171][英]马丁雅克著,张莉、刘曲译.当中国统治世界:中国的崛起和西方世界的衰落[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
    [172][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173][美]斯蒂格利茨著,梁小民、黄险峰译.经济学(第二版)(上下册)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174]里斯本小组著,张世鹏译.竞争的极限——经济全球化与人类的未来[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
    [175] Robert Kleinberg, China’s Opening to the Outside World:TheExperiment with Foreign Capitalism,West view Press,1990.
    [176]David Wen-Wei Chang, China under Deng Xiaoping:political andeconomic reform,Macmmillan Press,1988.
    [1]高继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理论飞跃的深刻内涵[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4,(11).
    [2]高继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地位[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54(6).
    [3]高继文,张锡恩.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放性[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6(1).
    [4]高继文.时代发展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4).
    [5]高继文.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放性特征[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1,(4).
    [6]高继文.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鲜明时代特征[J].学习论坛,2012,(9).
    [7]徐崇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伟大创举[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4).
    [8]常宗耀.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世界意义[J].理论探索,2008,(4).
    [9]杨根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世界意义[J].安徽行政学院学报,2010,(1).
    [10]杨雪冬.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时代问题的基本思想述评[J].理论视野,2008,(10).
    [11]陈金龙.时代特征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9).
    [12]宫力.改革开放与中国外交[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9,16(5).170-175.
    [13]聂运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地位[J].社会主义研究,2010,(2):1-6.
    [14]秦益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国模式”[J].政治学研究,2010,(3).
    [15]杨闯.论“和谐世界”的内涵与本质[J].社会主义研究,2006,(5).
    [16]康绍邦、秦治来.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设和谐世界[J].求是,2007,(3).
    [17]钟坚.马克思主义时代观与现时代的主要特征[J].社会主义研究,2004,(5).
    [18]董艾辉.全球化与社会主义历史命运[J].科学社会主义,2002,(3).
    [19]黄卫平.全球化与中国政治体制改革[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8,(4).
    [20]纪玉祥.全球化与当代资本主义的新的变化[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8,(4).
    [21]程玉海,林建华.邓小平关于时代问题的思想和意义[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1,(3).
    [22]吴晓明.论中国的和平主义发展道路及其世界历史意义[J].中国社会科学,2009.(5).
    [23]肖贵清,刘爱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及其特征[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8,(2).
    [24]庄俊举.近期有关“中国模式”研究观点综述[J].红旗文稿,2009,(2).
    [25]陶绍兴“中国模式”研究综述[J].红旗文稿,2010,(9).
    [26][德]托马斯海贝勒:关于中国模式若干问题的研究[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J].2005,(5).
    [27]杰柳辛.中国的资本主义还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J].国外社会科学,1994,(4).
    [28][美]阿里夫德里克.中国发展道路的反思:不应抛弃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遗产,[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5,(5).
    [29][美]阿里夫德里克、庄俊举.全球化境遇下的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若干问题研究—专访著名左翼学者阿里夫德里克教授[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7(5).
    [30]М.Л.季塔连科.对毛泽东、邓小平社会主义理论的比较研究[J].中共党史研究,2001,(6).
    [31]М.Л.季塔连科.前进中的中国——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及展望21世纪中国发展前景[J].中国社会科学,2009,(5).
    [32]布热津斯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60年来成就举世瞩目[EB/OL].新华网,2009-07-26.
    [33]亚当沙夫.我的中国观[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1,(4).
    [34]沈传亮、苑晓杰.国外学者评析新中国六十年[J].中共党史研究,2010,(6).
    [35]马启民.国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评析[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8,(6).
    [36]马启民.国外学者对邓小平理论的研究[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6,(2).
    [37]马启民.国外学者对邓小平改革观的研究[J].理论导刊,2000,(7).
    [38]秦益成.国外学者政要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J].国外社会科学,2010,(1).
    [39]李荷英、秦益成.国外学者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国模式”述评[J].国外社科研究动态,2010,(1).
    [40]韩露.关于国外学者对中国共产党执政以来思想理论研究的述评[J].社会主义研究,2009(06).
    [41]朱可辛.国外学者对“中国模式”的研究[J].科学社会主义,2009,(4).
    [42]王丽君.国外学者视阈下的中国特色[J].理论学刊,2009,(6).
    [43]杨金海.国外学者眼中的中国改革开放[J].上海党史与党建,2009,(1).
    [44]周明海.国外学者视野中的现实资本主义与未来社会主义[J].科学社会主义,2008,(6).
    [45]周艳辉.近期国外学者关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研究[J].国外理论动态,2007,(9).
    [46]王伟光.中国改革开放和中国发展道路[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5).
    [47]秦益成.国外学者政要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J].国外社会科学,2010,(1).
    [48]楚全.国外左翼学者谈如何正确看待中国威胁论[J].国外理论动态,2007,(1).
    [49]潘西华.当代国外学者关于社会建设理论研究综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10).
    [50]王佳菲.国外学者关于苏联模式和社会主义前途的思考[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6,(2).
    [51]李成毅.德国学者彼德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几点看法[J].国外理论动态,1999年第(11).
    [52]李其庆.法国学者托尼安德烈阿尼批驳两种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观点[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5,(4).
    [53]冯雷.海外人士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1997,(1).
    [54]徐觉哉.:国外学者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J].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8,(2).
    [55]周建军、何恒远.中国转型的世界意义——从“华盛顿共识”到“北京共识”[J].世界经济政治论坛,2005,(1)
    [56]俞可平.科学发展观与生态文明[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4).
    [57]徐崇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世界意义[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9,(4).
    [58]贺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发展中国家的启示[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2).
    [59]赵曜.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J].科学社会主义,2007,(6).
    [60]秦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内涵[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12).
    [61]李君如.伟大旗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J].法学杂志,2007,(6).
    [62]汪青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7,(6).
    [63]辛向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解析[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8,(3).
    [64]辛向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世界文明发展[J].北京社会科学,2009,(5).
    [65]辛向阳.社会主义道路的中国内涵解析[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0,14(1).
    [66]徐艳玲、龚培河.在全球化视阈中解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J].科学社会主义,2008,(5).
    [67]赵存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基石[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8,(7).
    [68]赵存生.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7).
    [69]秦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创新性及其国际意义[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8,(4).
    [70]常宗耀.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世界意义理论探索[J].2008(4).
    [71]严书翰.中国道路的世界影响[J].瞭望,2009,(36).
    [72]汤光鸿,有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世界意义——兼论中国发展模式的所谓“意识形态威胁”[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1).
    [73]张百顺.中国市场经济发展道路及其当代世界意义[J].前沿2010/11.
    [74]胡海波.世界历史视阈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的世界意义[J].理论探讨,2010,(3).
    [75]马龙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对苏联体制模式的超越[J].探索与争鸣,2009,(2).
    [76]胡伟.“中国模式”的深层涵义与世界意义[J].红旗文稿,2009,(20).
    [77]周弘.全球化背景下“中国道路”的世界意义[J].中国社会科学2009,(5).
    [78]娄伟.中国模式的分析框架与世界意义[J].学术交流,2009,(11).
    [79]庄聪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内涵、特征和原则[J].科学社会主义,2008,(3).
    [80]郑德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社会形态和基本特征[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6).
    [81]陈德铭.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的开放式发展道路[J].求是,2008,(24).
    [82]张晓敏.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开创与实践[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5).
    [83]周弘.全球化条件下“中国道路”的世界意义(英文)[J].SocialSciences in China,2010,2.
    [84]吴晓明.论中国的和平主义发展道路及其世界历史意义(英文)[J].Social Sciences in China2010,(2).
    [85]倪娜.“世界历史”与全球化问题—当代全球社会发展的矛盾分析[D].长春:吉林大学,2004.
    [86]聂继永.全球化与中国崛起[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05.
    [87]王永贵.经济全球化与21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2002.
    [88]张传能.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报告研究[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10.
    [89]朱宗友.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D].郑州:河南大学,2010.
    [90]贾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及运用研究[D].郑州:河南大学,2010.
    [91]李小华.观念与国家安全:中国安全观的变化(1982—2002)[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
    [92]朱永彪.中国国家安全观研究(1949-2011)[D].兰州:兰州大学,2012.
    [93]宋海琼.邓小平资本主义论研究[D].北京:中国人民大学,2005.
    [94]蔡娟.邓小平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关系理论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3.
    [95]李峰.中华人民共和国四部宪法比较研究[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04.
    [96]仲计水.哲学视野中的和平崛起论[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05
    [97]李凯.全球性媒介事件与国家形象的建构和传播[D].上海:复旦大学,2005.
    [98]韩万圣.冷战后中国国际制度战略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8.
    [99]周树春.全球治理和目标建构的新范式[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08.
    [100]高英彤.和谐世界理念下中国共产党对外战略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
    [101]刘爱武.国外中国模式研究评析[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2.
    [102]Michel Fouquin and Francoise, The Chinese Economy Highlightsand Opportunities,London,Paris,Geneve,1998.
    [103]Richard Daniel Ewing,Hu Jintao:the Making of a Chinese GeneralSecretary,The China Quarterly,No.173,March2003.[104]Bonnie S. Glaser and Evan S.Mederiros,The Ascension and Demiseof the Theory of “Peaceful Rise”,The China Quarterly,No.190,June2007.[105]Prasenjit Duara,History and Globalization in China’s LongTwentieth Century,Modern China,vol.34,No.1,January2008.[106]Ivan Szelenyi,A Theory of Transitiong,Modern China,vol.34No.1January2008.
    1.中国共产党新闻网,http://cpc.people.com.cn/
    2.中央人民政府门户网站,http://www.gov.cn/
    3.中国人大新闻网,http://npc.people.com.cn/
    4.国家统计局,http://www.stats.gov.cn/
    5.求是理论网,http://www.qstheory.cn/
    6.马克思主义研究网,http://myy.cass.cn/
    7.国家商务部网http://www.mofcom.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