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交通用地的优化配置问题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交通用地是承载交通运输活动的土地资源,在交通运输资源中处于基础性地位。从交通发展阶段上分析,我国整体上正处于初步运输化阶段,其中东部沿海地区开始向完善运输化阶段转变,这一阶段正是交通用地供需矛盾比较突出的发展阶段。从交通建设的实际看,“十二五”期许多省份已经面临交通用地指标短缺的现实制约。如何优化交通用地配置,实现交通用地的集约节约利用,是今后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面临的重大问题。
     本文选取土地资源如何才能有效约束同时合理促进交通基础设施健康发展作为研究对象,从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构建交通用地优化配置的制度体系。论文运用交通资源配置理论和“产品—资源—网络经济”的运输经济学分析方法,对交通用地配置的经济内涵进行了理论分析。在此基础上,广泛以美、英等国际历史经验、国内相关案例等为例证,通过统计研究、历史比较研究和实地研究等,具体采用文献法、调查法、专家意见法、归纳和演绎等理论分析方法,得出一般性的规律,并结合我国交通运输发展的各种约束性条件,提出可操性的政策建议。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结论基本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首先,本文分析了交通用地的经济内涵,指出交通用地配置是交通运输资源硬资源配置的核心,提出交通用地配置的3个层次,构建了交通用地配置的需求一资源—网络经济分析框架。从运输需求角度分析,交通用地优化配置的本质要求是满足合理运输需求的用地要求;从交通资源角度分析,交通用地优化配置的约束条件是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利用;从网络经济角度分析,交通用地配置要符合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要求,达到以较少的土地资源满足运输需求,运输业网络经济的实现即是交通用地优化配置的过程。
     交通用地配置的优化,从短期看是如何提高土地资源对交通基础设施的产出,从长期看则是在实现经济长期均衡增长条件下如何形成交通基础设施的最优配置。基于我国交通用地的实际,论文第4至第7章从交通用地的配置制度、交通结构和规划制度、交通项目土地资源共用等层面研究了交通用地优化配置问题。
     交通用地的配置制度方面,论文分析、总结了国内外交通用地配置制度,提出要继续完善土地用途管制制度,改革项目层面的交通用地无偿划拨制度,分类分步推进交通用地有偿使用,使市场机制在交通用地配置中发挥基础作用。借鉴美、英等国家铁路网发展教训,结合我国交通建设实际,提出交通基本网是交通用地优化配置的基础,国家对交通基础设施网络的统一规划和统筹建设,更为有助于形成供需平衡型的交通基本网。论文分析各种运输方式的用地效率和我国交通基础设施的空间格局,提出基于综合运输理念的交通用地方式结构优化配置建议和交通用地空间结构优化配置建议。论文研究了交通用地的共用经济现象,分析其与运输网络经济的关系,认为交通立体化是交通土地共用的基本表现形态之一,提出交通用地的共用有助于促进项目层面的交通用地优化配置。
     根据研究结论,本文提出的我国交通用地优化配置的主要政策建议包括:按照分类对待、渐进推进的原则建立交通用地有偿使用制度,强化交通基本网的国家统一规划和实施制度,建立健全交通用地综合利用和立体开发制度等。
As the land resource carrying transport activities, transport land is a basic transport resource. From the aspect of transport development, China as a whole is in the initial stage of transport development, the eastern coastal area is transferring to the improving stage of transport development, which is a stage with prominent contradictions between supply and demand of transport land. From the aspect of transport construction, many provinces will face up to a shortage of transport land during the12th Five-Year period. How to optimize utilization of transport land and implement intensive and economical use of transport land is a major issue for transport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for China in the future.
     Our research object is to study how to effectively constraint and reasonably promot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ransport infrastructure, and structure optimized utilization mechanism system of transport land from the macro-, meso-and micro-level. Transport resources allocation theory and transport economics analysis method of "products-resources-network economy" are used to analyze the economic connotation of transport land configuration in theory. On this basis, taking the United States, Britain and other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cases for example, investigating through statistics analysis, historical comparison and field studies, analyzing through literature study, survey and expert opinions, draw a general rule. Combined with a variety of restrictive condi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transport, propose operational policies and recommendations. The main contents and conclusions of the paper are includes as the following:
     Firstl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conomic connotation of transport land, taking transport land configuration as the core of transport hard resources allocation, and proposes three levels of transport land configuration, building an analysis framework of land demand-resources-network economic for transport land configur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ransport demand, the essential requirement of optimal allocation of transport land is to meet reasonable transport deman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ransport resources, the constraints of optimal allocation of transport land is to satisfy sustainable resource us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etwork economics, transport land allocation needs to comply with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economies of scale and economies of scope, to satisfy transport demand using less land resources, the realization of transport network economies is the process of optimal allocation of transport land.
     Optimized utilization of transport land is to improve the product of land resources for transport infrastructure in the short term, in the long term it is to achieve the best optimized allocation of transport infrastructure in the long-term balanced growth of economy. Based on the reality of transport land in China, transport land configuration is analyz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transport land allocation mechanism, transport structure and planning mechanism, transport projects land co-use etc. from Chapter4to Chapter7.
     In the aspect of transport land configuration mechanism, the paper analyzes and concludes the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system, proposes to improve land use regulation, reform the free allocation mechanism of transport land in project level to promote land use with compensation and make market to play a fundamental sue in transport land use allocation. Learn from the lessons of railway develop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 Britain and other countries, combined with our reality, it is proposed that transport basic network is the basis of transport land configuration optimization, unified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central government for transport infrastructure network is more useful to form a supply-demand balanced transport basic network. The paper analyzes the land use efficiency of various transport modes and transport infrastructure spatial pattern, proposes transport land use pattern and spatial structure configuration optimization recommendations based on comprehensive transport ideas. Transport land co-use is investigated and the relations between co-use and transport network economy is analyzed, it is concluded that three-dimensional transport is one of the main performance of transport land co-use and the co-use is helpful to promote transport land configuration optimization in project level.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findings, our main policy recommendations for transport land use configuration optimization include as the following:
     According to the rule of classification and gradual advance, the mechanism of transport land use with compensation should be set up; strengthen unified planning and implementation of transport basic network; establish and improve comprehensive use and three-dimensional development mechanism of transport land.
引文
1.Ricardo,D. Principles of Political Economy and Taxation.London,Dent.1817
    1. 荣朝和.从交通区位的历史变化看京九铁路对江西的作用.探究铁路经济问题(第二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188-195.
    2. 丁贤勇.新式交通与社会变迁-以民国浙江为中心.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29.
    3. 李连成.交通现代化的新挑战和发展重点.综合运输.2011(3).20.
    1. 详见:李连成.“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环境对交通运输发展的影响.宏观经济管理.2011(11).50-51.
    2. 2008年第四季度1000亿元增量投资中,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占280亿元(铁路100亿元、高速公路100亿元、农村公路50亿元、机场30亿元)。2008年第四季度至2010年末40000亿投资中,交通基础设施和水利(不含农村公路)为15000亿。
    1. 李连成.“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环境对交通运输发展的影响.宏观经济管理.2011(11).51.
    2. 荣朝和.探究铁路经济问题.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460.
    3. 交通部.2005年一季度公路水路交通经济运行情况统计分析报告.内部报告
    1. 王玉国.运输业资源效率评价和优化利用研究[博士论文].北京交通大学.2005.14-16
    2. 国家发展改革委综合运输研究所.交通运输资源优化配置方式和手段研究.内部报告.2009.1-15.
    3. 荣朝和,吴吴,程楠.关于通道规划及京沪通道资源优化配置的思考.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07.6(3).11-18.
    1. 何昔银,荣朝和.关于沪宁城际铁路功能定位与通道资源优化配置的思考.综合运输.2008(9).21-26.
    1. 王玉国.运输业资源效率评价和优化利用研究(博士论文).北京交通大学.2005.158
    2. 预测2010—2030年公路用地需新增65万公顷、铁路用地需新增8万公顷,远低于国家规划2006—2020年新增公路用地145万公顷、铁路用地指标26万公顷的交通用地供给。其预测结果明显与当前交通建设中用地指标短缺的实际不符
    3. 张国强.交通运输发展的经济分析.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年.114-116
    1. 2008年国家机构改革后中国民航总局改称中国民航局,归入新组建的交通运输部管理。实际中,中国民航局仍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政府管理部门。
    2. 徐玉巧.同一运输通道内不同交通线路占地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对比研究(硕士论文).西安.长安大学.2008.46.
    1 袁方.社会研究方法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24.
    1 杨秀苔、蒲勇健.资源经济学—资源最有配置的经济分析.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1993.10.
    2 贺国英.土地资源、土地资产和土地资本三个范畴的探讨.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5(5).66.
    3 Judish Rees. Natural resources:allocation, economics and policy. Routledge, London and Newyork.1990.21.
    1 蒋爱林.论土地的概念与特征.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0.(3).13.
    2 段正梁.关于土地科学中土地概念的一些思考.中国土地科学.2000.14(4).18-19.
    1 贺国英.土地资源、土地资产和土地资本三个范畴的探讨.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5.(5).66.
    1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 21010-2007)
    1. 铁道部运输局.铁路用地管理.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9.18
    2. 伊利等.滕维藻译.土地经济学原理.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30
    3. 姜爱林.论土地的概念与特征.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0(3).14-15
    1.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综合运输研究所.交通运输资源优化配置方式和手段研究(内部报告).2009年
    2. 许庆斌、荣朝和、马运等.运输经济学导论.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96年.171
    3. 由于船舶行驶需要一定的净空高度,而使得水面上一定幅度的空间资源存在水运与铁路或公路的竞争,这种竞争可以通过技术经济手段得到解决
    1 铁道部运输局.铁路用地管理.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9.16.
    1 王玉国.运输业资源效率评价和优化利用研究[博士论文].北京交通大学.2005.14-16.
    2 王久梗.关于交通资源概念和特征的探讨.综合运输.2007(7).7-9.
    3 樊桦.关于交通运输资源配置的若干思考.综合运输.2009(7).14-18.
    4 荣朝和.重视基于交通运输资源的运输经济分析.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4).1-7.
    1 王万茂.市场经济条件下土地资源配置的目标、原则和评价标准.资源科学.1996(1).24.
    2 王万茂.市场经济条件下土地资源配置的目标、原则和评价标准.资源科学.1996(1).24
    1 荣朝和.关于运输经济研究基础性分析框架的思考.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8(2):3
    1 荣朝和.从运输产品特性看铁路重组的方向.探究铁路经济问题.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75—80.
    1 荣朝和.关于运输经济研究基础性分析框架的思考.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8(2).6-8.
    1. 孙启鹏,吴群琪,张圣中,邹海波.运输需求的本质及特征分析.综合运输.2007(8).18.
    2. 荣朝和.运输化阶段性与加快铁路发展的关系.探究铁路经济问题.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227.
    1. 黄汉权,蓝海涛.中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研究.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7.213
    2. 甘藏春.坚持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不动摇.国土资源.2005(4).4-7
    1. 荣朝和.关于铁路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的探讨.探究铁路经济问题.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92.
    2.Freeman R E.Strategic Management:A Stakeholder Approach. Boston Pitman.1984.46
    1. 萧成.市场机制作用与理论的演变.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14.
    1. 国务院.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2008年10月
    1. 张艳丽.16亿征地补偿款被截流.北京青年报.2007年3月27日.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办公厅.审计结果公告2007年第2号(总第20号).2007年3月27日发布.
    1. 李茂.美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及其对我国的启示.国土资源情报.2003(10).1-2.
    2. 陈利根.国外(地区)土地用途管制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现代经济探讨.2002(3).67-70.
    3. 陆冠尧、朱玉碧、潘科.国外及中国台湾地区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研究比较.中国农学通报.2005.21(8).452-455.
    1 林奕田.土地资源配置市场化机制研究.厦门.厦门大学.2006.20.
    2 姜贵闪、王正立.世界主要国家土地征收的法律框架.国土资源情报.2001(3)1-4.
    1. 陈锡文,赵阳,陈剑波,罗丹.中国农村制度变迁60年.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1.
    2. 商春荣.土地征用制度的国际比较与我国土地资源的保护.农业经济问题.1998(5)25-28.
    1. 王俊豪等.中国垄断性产业结构重组分类管制与协调政策.商务印书馆.2006年.136.
    2. 世界银行.1994年世界发展报告:为发展提供基础设施.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4年版.
    1. 荣朝和.国家政策对铁路发展的极端重要性.探究铁路运输经济问题.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50.
    2. 徐汉明.中国农民土地持有产权制度新论.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261.
    1. 荣朝和.西方运输经济学(第二版).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1.
    1. 肯尼思·巴顿.运输经济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8.
    2. 孙启鹏,吴群琪,张圣忠,邹海波.运输需求的本质及特征分析.综合运输.2007(8).17.
    1. 李连成.运输需求发展趋势的分析方法.综合运输.2011(12).16.
    1. 张有松.我国货运电力机车与内燃机车在平原地区的牵引性能比较.机车电传动.1991.4.26-33.
    2. 赵春雷.双线自动闭塞区段提高通过能力和旅客列车速度的研究.铁道学报.1997.19(2).13-15.
    1. 尔玲春,杨进兰.我国合资铁路的发展研究.中国铁路.2005(5).21.
    2. 白慧明.影响铁路建设可持续发展的若干问题及建议.内部报告.2010年.
    1 Dobbin. Forging industrial policy:the United States, Britain, and France in the railway age. United Kingdo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4
    2 Atack, Jeremy and Passell, Peter. A new economic view of American history. W. W. Norton and Company.1996
    3 Atack, Jeremy and Passell, Peter. A new economic view of American history. W. W. Norton and Company.1996. 435-445
    1 葛本中.美国中西部开发中土地政策的运用.中国土地科学.1995.9(2).41-44
    1. 茅於恭.美国铁路的盛衰.铁道知识.1994(4).36-37.
    1 国家经委综合运输研究所译.美国运输业.内部资料.1979年.92。
    1. 艾伦.大转型时代.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9.133-144.
    2. 茅於恭.美国铁路的盛衰.铁道知识.1994(4).37.
    1 王全斌.美国铁路模式研究.中国经济时报.2001年9月25日
    2. 贾光智.经济日报.2003年9月18日
    1. D.洛克林(赵川云译).运输经济学.内部资料.长沙铁道学院.1985年.175.
    2. 国家经委综合运输研究所译.美国运输业.内部资料.1979年.16-17.
    3. 国家经委综合运输研究所译.美国运输业.内部资料.1979年.16-17.
    4. Frank Dobbin. Forging Industrial Policy:The United States, Britain and France in the Railway A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4.
    1. 何大安.选择行为的理性与非理性融合.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173-194.
    2. 赵坚,王金余,张妍.我国高速公路发展模式应当及时转变.综合运输.2011(12).10.
    3. 程楠.论制度对交通规划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博士论文].北京交通大学.2009.88.
    4. 罗仁坚.综合运输体系构建的基本型问题与“十二五”建设发展.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1年.149.
    5. 荣朝和.关于综合交通运输的重新认识.综合运输.2011(12).6.
    1. 赵坚,张妍,崔莎娜.从路网结构分析我国高速公路的合理规模.综合运输.2011(11).4-7.
    2. 罗仁坚.综合运输体系构建的基本性问题与“十二五”建设发展.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1.149.
    1. 赵坚,陈和.设立国土、交通、建设综合管理体制的思考.综合运输.2006(1).22-26.
    1 方举.中国铁路史论稿.北京交通大学.2006.446.
    1. 李连成.区域交通路网规模综合评价方法.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9(3).1-5
    2. 荣朝和.运输化阶段性与加快铁路发展的关系.探究铁路经济问题.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年.
    1. 托马斯·思德纳著.张蔚文,黄祖辉译.环境与自然资源管理的政策工具.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38-42.
    2. 张梦龙、欧国立.试论基于共用经济的三分法铁路运输业重组.综合运输.2011(3).26-31.
    1 有研究文献提及的用地的“综合利用”、“立体开发”等,属于“共用”的同义语。
    1. 郭海峰.我国城市交通出行共乘模式探讨.综合运输.2011(4).29-33.
    1. 杨秋宝.论枢纽型城市铁路网络形态的优化(博士论文).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0.78.
    1. 程楠.论制度对交通规划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博士论文].北京交通大学.2009.
    1 Judish Rees. Natural resources:allocation, economics and policy. Routledge, London and Newyork.1990.270.
    2. D·洛克林.运输经济学.内部资料.长沙铁道学院.1985年.318.
    2. 杨嗣信,郭耀嵩,宗之豹,马士昌.北京西客站工程概况.建筑技术.1995(11).659
    1. 袁方.社会研究方法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2. 段正梁.关于土地科学中土地概念的一些思考.中国土地科学.2000.14(4)
    3. 蒋爱林.论土地的概念与特征.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0.17(3)
    4. 张仁元.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土地资源及相关问题.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
    5. 王久梗.关于交通资源概念和特征的探讨.综合运输.2007(7)
    6. 张宁.关于交通资源优化配置的几个问题.综合运输.2007(1)
    7. 王玉国.运输业资源效率评价和优化利用研究[博士论文].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05.
    8. 樊桦.关于交通运输资源配置的若干思考.综合运输.2009(7)
    9. 徐玉巧.同一运输通道内不同交通线路占地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对比研究(硕士论文).西安.长安大学.2008.
    10.徐玉巧.浅谈不同运输方式的土地占用.交通与运输.2007(7)
    11.朱迪·丽丝.自然资源:分配、经济学与政策.商务印书馆.2005.
    12.荣朝和.关于运输经济研究基础性分析框架的思考.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8(4)
    13.荣朝和.重视基于交通运输资源的运输经济分析.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4)
    14.荣朝和,吴吴,程楠.关于通道规划及京沪通道资源优化配置的思考.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07.6(3)
    15.王万茂.市场经济条件下土地资源配置的目标、原则和评价标准.资源科学.1996(1).24—28
    16.房仲甫.中国水运史.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17.夏明文.士地与经济发展—理论分析与中国实证.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18.孙颖.经济增长中的土地利用结构研究(博士论文).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5.
    19.建设部、国土资源部.《公路建设项目用地指标》(1999)
    20.铁道部、建设部和国家土地管理局.《新建铁路工程项目建设用地指标》(1996)
    21.央视国际网站.京九自动闭塞全线开通,列车通过能力再次“提速”http://www.cctv.com/news/local/20021205/100392.shtml。
    22.交通部.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2004年1月发布.
    23.刘建华.如何在公路建设中保护土地资源.建筑.2004(4).
    24.丁贤勇.新式交通与社会变迁—以民国浙江为中心.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25.周洪文.公路建设项目管理.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8.
    26.交通运输部.2005年一季度公路水路交通经济运行情况统计分析报告.内部报告.2005.
    27.张海鹏.实现我国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中的两难问题.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
    28.汪春燕,於忠祥.论土地资源配置中政府干预与市场竞争.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1999(2).
    29.臧俊梅,王万茂.土地资源配置中规划与市场的经济学分析.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3)
    30.杨重光,吴次芳.中国土地使用制度改革10年.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1996.
    31.陈茵茵.土地资源配置中政府干预与市场机制研究.中国土地科学.2008.22(3).
    32.朱洪波.经济发展与土地资源配置方式的演变.内部论文.
    33.张光宇,刘永清.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原理分析及分类结构模型.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26(5).
    34.李丽红.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研究—以农十师为例(硕士学位论文).石河子大学.2007.
    35.郭小碚,贾进.迎接新世纪,发展和完善综合运输体系.内部论文.1999.
    36.邹海波,吴群琪.对综合运输及相关问题的再认识.铁道运输与经济.2007(5).
    37.王庆云.中国交通发展的演进过程及问题思考.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07(2).
    38.汪鸣.继续高举综合运输的旗帜.内部论文.2009.
    39.罗仁坚.交通运输发展的若干问题研究—现代综合运输体系概念和发展思路.综合运输参考资料.2003(27).
    40.罗仁坚.综合运输体系的内涵和发展理念.综合运输2009(4).
    41.王杨堃.公路基础设施用地效率算法比较.综合运输.2011(7)
    42.贾进.我国综合运输体系建设和发展方向.综合运输参考资料.2005(4).
    43.荣朝和,谭克虎.综合运输—到了从制度层面根本解决的时刻.综合运输.2008(1).
    44.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十五”综合交通体系发展规划.2001.
    45.赵铁平.我国现代综合运输体系发展探索.交通标准化.2007(10).
    46.葛新治.综合运输研究所建所四十周年回眸.内部论文.1999.
    47.王庆云.综合运输体系的建设与发展.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02.2(3).
    48.杨洪年.加快发展综合运输体系.中国交通年鉴.2008年.
    49.王庆云.交通运输发展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北京.2006.
    50.罗仁坚.中国综合运输体系理论与实践.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9.
    51.李连成.“十二五”必须重视交通用地优化配置问题.综合运输.20011(11).
    52.李连成.我国交通用地需求预测及对策分析.综合运输.2009(11).
    53.李连成.加快解决公路基础设施建设的用地问题.中国发展观察.2008(12).
    54.李连成,李红彤.一条公路的征地成本.国土资源导刊.2009(9).
    55.林奕田.土地资源配置市场化机制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厦门.厦门大学.2006.
    56.国务院.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2008.
    57.荣朝和.关于综合交通运输的重新认识.综合运输.2011(12)
    58.赵坚,王金余,张妍.我国高速公路发展模式应当及时转变.综合运输.2011(12),
    59.罗仁坚.综合运输体系构建的基本型问题与“十二五”建设发展.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1.
    60.王玉国.土地资源优化利用与交通运输的发展.2005年全国博士生论坛.2005.7.
    61.薛剑.大通道建设与南通市土地资源调控利用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7.
    62.阚叔愚,孟志勇.铁路公路建设可持续发展与国土资源合理利用的研究.北京交通大学学报.1998.22(2)
    63.孟志勇,陈峰,阚叔愚.铁路建设用地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北京交通大学学报.1995.19(4)
    64.王剑,严宝杰,李华,王高林.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与区域公路网建设规模.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3)
    65.孙颖.经济增长中的土地利用结构研究(博士论文).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5.
    66.鲍海君.政策供给与制度安排:征地管制变迁的田野调查—以浙江为例.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
    67.王坤,李志强.新中国土地征收制度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68.王万茂.土地利用规划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69.魏瑜.铁路网络共用性财产权利配置.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70.金凤君.20世纪美国交通运输的演变.综合运输.1998(12).
    71.赵坚,张妍,崔莎娜.从路网结构分析我国高速公路的合理规模.综合运输.2011(11)
    72.赵坚,陈和.设立国土、交通、建设综合管理体制的思考.综合运输.2006(1)
    73.王万茂.土地资源管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王玉.公路建设项目用地实务.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
    74.董学博.关于“十二五”公路水路交通基础设施发展的思考.综合运输参考资料.2010(5).
    75.萧成.市场机制作用与理论的演变.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
    76.樊纲.市场机制与经济效率.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77.经济学家.市场机制:理论与实践.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89.
    78.王坤、李志强.新中国土地征收制度研究.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79.陈锡文,赵阳,陈剑波,罗丹.中国农村制度变迁60年.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80.张慧芳.土地征用问题研究.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81.徐汉明.中国农民土地持有产权制度新论.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82.国务院.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2008年10月.
    83.国土资源部.建设项目用地文件汇编.内部资料.2006.
    84.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办公厅.审计结果公告2007年第2号(总第20号).2007年3月27日发布.
    85.中国法制出版社编.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配套文件汇编.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
    86.刘立峰.我国土地征用制度往何处走.国家发展改革委投资研究所.投资管理参考.2012(12).
    87.铁道部.新建铁路工程项目建设用地指标.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9.
    88.张有松.我国货运电力机车与内燃机车在平原地区的牵引性能比较.机车电传动.1991(4).
    89.赵春雷.双线自动闭塞区段提高通过能力和旅客列车速度的研究.铁道学报.1997.19(2).
    90.王全斌.美国铁路模式研究.中国经济时报.2001年9月25日.
    91.孟祥春.美国铁路的历史沿革与管制变迁.理论学习与探索.2008(3)
    92.茅於恭.美国铁路的盛衰.铁道知识.1994(4).
    93.程楠.论制度对交通规划配置资源效率的影响(博士论文).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09.
    94.杨敏剑,王树华.浙江省合资铁路发展情况及融资问题.中国铁路.2006(2).
    95.谭克虎.从促进合资铁路发展看我国铁路管制的改革.经济问题.2007(6)..
    96.杨洪年.加快发展综合运输体系.北京.中国交通年鉴.2008。
    97.公路工程技术标准:交通部.JTG B01—2003.2004.
    98.王慧炯,李泊溪,李善同.可持续发展与交通运输.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0.
    99.罗仁坚.公路与铁路用地比较研究.综合运输.2004(5)
    100.荣朝和.从交通区位的历史变化看京九铁路对江西的作用.探究铁路经济问题(第二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101.丁贤勇.新式交通与社会变迁—以民国浙江为中心.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102.何昔银,荣朝和.关于沪宁城际铁路功能定位与通道资源优化配置的思考.综合运输.2008(9).
    103.张国强.交通运输发展的经济分析.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104.杨秀苔,蒲勇健.资源经济学—资源最有配置的经济分析.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1993.10.
    105.贺国英.土地资源、土地资产和土地资本三个范畴的探讨.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5.(5).
    106.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21010-2007)
    107.铁道部运输局.铁路用地管理.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9.18.
    108.伊利等.土地经济学原理.滕维藻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30.
    109.白慧明.影响铁路建设可持续发展的若干问题及建议.内部报告.2010.
    110.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综合运输研究所.交通运输资源优化配置方式和手段研究(内部报告).2009.
    111.许庆斌,荣朝和,马运等.运输经济学导论.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96..
    112.铁道部运输局.铁路用地管理.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9.16.
    113.王玉国.运输业资源效率评价和优化利用研究[博士论文].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05.
    114.王久梗.关于交通资源概念和特征的探讨.综合运输.2007(7)
    115.樊桦.关于交通运输资源配置的若干思考.综合运输.2009(7).
    116.王万茂.市场经济条件下土地资源配置的目标、原则和评价标准.资源科学.1996(1)
    117.李茂.美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及其对我国的启示.国士资源情报.2003(10).
    118.陈利根.国外(地区)土地用途管制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现代经济探讨.2002(3).
    119.陆冠尧,朱玉碧,潘科.国外及中国台湾地区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研究比较.中国农学通报.2005.21(8)
    120.姜贵闪、王正立.世界主要国家土地征收的法律框架.国土资源情报.2001(3)
    121.商春荣.土地征用制度的国际比较与我国土地资源的保护.农业经济问题.1998(5)
    122.荣朝和.西方运输经济学(第二版).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123.孙启鹏、吴群琪、张圣忠、邹海波.运输需求的本质及特征分析.综合运输.2007(8).
    124.葛本中.美国中西部开发中土地政策的运用.中国土地科学.1995.9(2)
    125.华允璋.从美国铁路的盛衰论我国铁路的发展.铁道运输与经济.1994(4).
    126.国家经委综合运输研究所译.美国运输业.内部资料.1979.
    127.D.洛克林(赵川云译).运输经济学.内部资料.长沙铁道学院.1985.
    128.国家经委综合运输研究所译.美国运输业.内部资料.1979.
    129.托马斯·思德纳著.张蔚文,黄祖辉译.环境与自然资源管理的政策工具.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130.张梦龙,欧国立.试论基于共用经济的三分法铁路运输业重组.综合运输.2011(3)
    131.段琳琳.私人小汽车土地空间资源占用及成本分析[硕士论文].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08.
    132.荣朝和.探究铁路经济问题.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133.程楠.论制度对交通规划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博士论文].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09.
    134.甘藏春.坚持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不动摇.国土资源.2005(4)
    13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136.李连成.交通现代化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综合运输.2010(3).
    137.李连成.我国经济社会环境变迁与交通运输发展.中国交通运输发展改革之路.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9.
    138.李连成.交通用地运输效率的方式比较分析.综合运输.2012(9)
    139.李连成.公路基础设施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及对策.综合运输.2012(8)
    140.李连成.运输需求发展趋势的分析方法.综合运输.2011(12)
    141.李连成.“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环境对交通运输发展的影响.宏观经济管3理.2011.(11).
    142.李连成.区域交通路网规模综合评价方法.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9(3)
    143.孙根年.国家区域公路网密度与人口密度、人均GDP关系的统计分析.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0(4).
    144.刘顺德.我国基础设施水平与经济增长的区域比较分析.开发研究.1994(5),(6).
    145.何宁、顾保南等.区域公路网规划中的地理因素分析.综合运输.1996(4).
    146.帅斌,霍娅敏.交通运输经济.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147.黄汉权,蓝海涛.中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研究.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7.
    148.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综合运输研究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士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十二五”期区域协调发展的交通对策研究.内部报告.2011.
    149.杨嗣信,郭耀嵩,宗之豹,马士昌.北京西客站工程概况.建筑技术.1995(11).
    150. Bruton, M. and J. Mohamad城市土地使用、交通和增长管理——马来西亚的实例.国外城市规划.2002.6.
    151. Curtis, Carey.地方城市活动走廊:一种真正整合土地使用规划和交通规划的有效方法?国外城市规划.2002.6.
    152. Gualini, E. and W.G.M. Salet多样化集约式土地使用政策的制度构建:在大都市高度分化环境中的协调行动.国外城市规划.2002.6.
    153. Low, Nicholas P. & Swapna Banerjee-Guha.孟买和墨尔本:与交通可持续发展背道而驰.国外城市规划.2002.6.
    154. Oliva, F., M. Facchinetti, M, andV. Fedeli关于城市蔓延和交通规划的政治与政策.国外城市规划.2002.6.
    155.阿兰·斯密德.制度与行为经济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156. Judish Rees. Natural resources:allocation, economics and policy. Routledge, London and Newyork.1990..
    157. Lipsy R Get.Economics.10rd Edition.New York.Harper Collins.1993.
    158. Dobbin. Forging industrial policy:the United States, Britain, and France in the railway age. United Kingdo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4.
    159. Atack, Jeremy and Passell, Peter. A new economic view of American history. W. W. Norton and Company.1996.
    160. Judish Rees. Natural resources:allocation, economics and policy. Routledge, London and Newyork.1990.
    161. Ricardo,D. Principles of Political Economy and Taxation.London,Dent.1817
    162. Freeman R E.Strategic Management:A Stakeholder Approach. Boston Pitman.1984.
    163. Roy Kienitz-Transport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New trends and implications for China.Beijing.2012.
    164. D.Philip Locklin.Economics of Transportation.seventh edition.Richard D.Irwin inc.1977.
    165. Roy J.Sampson, Martin T.Farris and David L.Shrock. Domestic Transportation:Practice,Theory and Policy.fifth edition.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Boston.1985.
    166. Kenneth Button. Transport Economics.3rd Edition.Edward Elgar Publishing Limited.Cheltenham,UK&Northampton,MA,USA.2010.
    167. Kenneth Button.Transport,the Environment and Economic Policy. Edward Elgar Pubishing Inc.1993.
    168. J.M.Thomsom. Modern Transport Economics.Harmondswoeth.Penguin.1974.
    169. Garrett Hardin. The tragedy of the Commons. science.1968.162(3859).
    170. Highway History.www.fhwa.dot.gov/highwayhistory/data/page03.cfm.
    171. Kuminoff,Nicolai V.,Alvin D.Sokolow.Sumner Daniel A.Farmland Conversiom:Perceptions and Realities,Agricultural Issues Center,2001(16).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