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桐城麻溪姚氏家族与桐城派兴衰嬗变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桐城麻溪姚氏家族自元代由浙江余姚迁居桐城境内大宥乡的麻溪,世称“麻溪姚氏”。姚氏迁居始祖为姚胜三,至五世参政公姚旭科第有名,逐渐由耕读之家转型为仕宦望族、文化世家。有清一代,麻溪姚氏更是因与桐城派契合之深而闻名天下。姚氏作家自十五世姚范、十六世姚鼐至二十世姚永朴、姚永概兄弟,六代传承,于桐城派开创、发展、兴盛、衰落的不同阶段中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文学史上,像姚氏家族那样与文学流派关联之深、结合之久的甚为罕见。本课题拟以桐城麻溪姚氏家族为切入点,观照它在桐城派兴衰嬗变进程中所起到的作用与影响,并希望能为研究桐城派与文化家族的关系提供一个切实可行的参照。
     明清时期,桐城著姓望族林立,他们大多为元末明初移民的后裔,历经几代人的努力奋斗,通过科举入仕,终于从普通的耕读之家发展成为声势显赫的科举望族、文化世家。桂林方氏、张氏、姚氏、马氏、左氏等钜姓望族都可谓典型代表。这些家族往往通过交游、师承、姻亲等关系,彼此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影响,对桐城地域文化的建构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桐城也由此成为科举强县、理学重镇、诗文渊薮,是明清时期享誉全国的文化高地。这其中,麻溪姚氏多有贡献。
     麻溪姚氏作为文学世家,历经形成、发展、昌盛、延续、转型等不同阶段。麻溪姚氏自始祖姚胜三迁居桐城至十世,是文学世家的形成与发展期。自十一世至十六世,是文学世家的昌盛期,姚氏一门文运蒸蒸日上,蔚为大观。自十七世至二十世,是姚氏文学世家的低位延续期。自二十一世起,麻溪姚氏世家逐步现代转型,最终文学世家的光环褪去。
     麻溪姚氏的联姻行为对桐城派本土力量的发展与壮大有重要影响。麻溪姚氏主要与境内方氏、张氏、马氏、左氏等文化世家联姻,大多为世代通婚,甚至连环联姻。他们通过联姻营造出联袂共生、交相师友的文学场域,这不仅促进了桐城文化生态的良性发展,同时也创造出了桐城派在本土花团锦簇、繁花似锦的发展景象。
     麻溪姚氏的重教传统促进了桐城派的传播与发展。麻溪姚氏历代重视子弟教育,拥有优良的重教传统,这有力地保障了麻溪姚氏在科举仕宦、文学艺术上的成功。不仅如此,麻溪姚氏家族成员还积极参与教育实践活动,或创办书院,或主讲书院,或创办新式学堂,或主讲新式学堂,培育了大批师法姚学的桐城派弟子,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桐城派的传播与发展。这尤以姚鼐掌教钟山书院最具代表。姚鼐前后两次掌教钟山书院,长达二十余年,培养了大批服膺其法的门生,助推了以姚鼐为中心的桐城派文人群体的形成,同时也影响到了钟山书院乃至江南地区学术风气的转变。
     麻溪姚氏的藏书、编刻传统促进了桐城派的学术文化传承。藏书、编刻是家族文化建设的重要活动,有利于家族文化的累积与传承。以姚范、姚鼐、姚濬昌等姚氏典型代表对家族的藏书、编刻事业做出过重要贡献,他们不仅为家族自身的文化发展营造了浓郁的书香氛围,也为桐城派学术文化的累积与传承创造了必要条件。
     麻溪姚氏代起英才,他们在桐城派不同时期的嬗变进程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十五世姚范不仅对姚鼐有言传身教之影响,还对桐城派的形成有先导之功。十六世姚鼐是桐城派的立派宗师,也是后世麻溪姚氏的文学宗师。他创造的“惜抱家法”成为麻溪姚氏家学以及桐城派的重要文化资源。十七世姚景衡秉承家学,承继父说,在桐城派阵营中占有一席之地。十八世姚莹、姚柬之、姚元之三人师承姚鼐,以其政声宦绩、文艺成就继续支撑着麻溪姚氏世家望族的声誉,同时也为桐城派在嘉道时期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十九世姚濬昌,青年时期进入曾国藩幕府,在诗歌上得到曾国藩、莫友芝等名师指点与奖掖,充当了同光年间桐城诗歌振起者的重要角色。二十世姚永朴、姚永概兄弟面对桐城派日薄西山之势,心忧如焚,意图力挽颓势。他们在理论主张、文学创作、学校教育等方面都做了积极的努力,为延续桐城派的枯竭生命竭尽了精力。他们既是桐城派的维护者,又是桐城派衰亡的见证者。
Maxi’s Yao clan moved from Yuyao at Zhejiang to Dayou village at Tongchengin the Yuan Dynasty,who said Maxi’s Yao clan.The first ancestor who moved toTongcheng was Yao Shengsan,and generated to Yao Xu who was the fifth generationand acquired fame in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The clan transformed gradually fromthe farming and reading clan to the official clan,culture clan.In Qing Dynasty, Maxi’sYao clan was famous worldwide for deep connection with the TongchengSchool.From Yao Fan of the fifteenth generation,Yao Nai of the sixteenth generationto Yao Yongpu,Yao Yonggai brothers of the twentyth generation,spanning sixgeneration,which played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prosperity, declinestage of the Tongcheng School.In the history of literature, it’s very rare that like Yaoclan associated deeply and combined long with literary schools. This paper withMaxi’s Yao clan in Tongcheng as a starting point, would view the role and influence ofMaxi’s Yao in the process of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Tongcheng School,and I hope itwill provide a feasible reference for the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Tongcheng School and cultural clan.
     During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there were large prominent clans inTongcheng.Most of them were the descendants of immigrants in the late Yuan dynastyand the early Ming dynasty, and passed through the hard efforts of several generations,becamed finally great imperial and culture clan from the ordinary farming clanthrough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Guilin Fang clan, Zhang clan, Yao clan,and so on,which were typical representative of all major clans.These clans with mutualexchange and influence,through inheritance,marriage and other relationships,played avery important role in the district culture construction of Tongcheng.Thus, Tongchengwhich became the Imperial County, Neo-Confucianism Town, literary hotbed, wasnationally renowned cultural highland during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Maxi’s Yao clan of literature exsited formation,development,prosperity,continuity,transformation in different stages.From Yao Shengsan who moved toTongcheng to the tenth generation, it was a literary clan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period.From the eleventh generation to the sixteenth generation, it was a literary clanprosperous period, Maxi’s Yao clan were on the upgrade literature and presenting asplendid sight.From the seventeenth generation to the twentyth generation,was literaryclan low continuation.From the twenty-first generation, Maxi’s Yao clan graduallytransformated to modern clan, eventually the halo of literary clan vanish.
     Uniting to marriage of Maxi’s Yao clan had an important influence ondevelopment and expansion of Tongcheng’s native force in the Tongcheng School.Maxi’s Yao clan mainly united to marrige with domestic Fang clan, Zhang clan, Maclan, Zuo clan and so on.Most of them were generations of intermarriage, evenserial marriages. They created a jointly symbiosis and cross mentorship literary fieldthrough the uniting marriages, which not only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Tongcheng culture ecology, but also created multicolored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Tongcheng School.
     The tradition that Maxi’s Yao clan attached importance to education promoted thespread and development of the Tongcheng School. Maxi’s Yao clan always attachedimportance to children education,and had a fine education tradition, which effectivelyprotected success in the imperial official, literary and artistic.Not only that, Maxi’sYao clan's members also participated actively in education practice.They founded thecolleges or teached in the colleges, or founded the new schools, or teached in the newschools, which cultivated a large number of the Tongcheng School’s members whoimitated Yao Nai, to a certain extently, promoted the spread and development of theTongcheng School.Especially,it’s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that Yao Nai teachedCollege Zijin Mountain.Yao Nai teached College Zijin Mountain twice,more thantwenty years, have cultivated a large number of students who were obeyed him,andboosted the formation of literati group as the center of Yao Nai in the TongchengSchool,meanwhile,affected change of academic atmosphere in College ZijinMountain and the area south of Yangtze River.
     The tradition that Maxi’s Yao clan collected, edited and published bookspromoted the academic and cultural heritage of the Tongcheng School.Thecollection,edition and publishion were important activities in clan culturalconstruction, which in favor of clan culture accumulation and inheritance.YaoFan,Yao Ying,Yao Junchang and so on as the typical representative of the clanmembers made important contributions on collecting and publishing books, which notonly created a rich atmosphere of the book for the clan's own cultural development,but also provided the necessary conditions for the academic culture accumulation andinheritance of the Tongcheng School.
     Maxi’s Yao clan had excellences in succeeding generations, which played a veryimportant role in the transmutation process of the Tongcheng School in differentperiods.Yao Fan of the fifteenth generation not only teached Yao Nai by precept andexample,but also was the forerunner of the formation of the Tongcheng PoeticSchool.Yao Nai of the sixteenth generation was a founder and master of theTongcheng School,but also a literary master of the later Maxi’s Yao clan.He createdThe “Xibao clan law”which he created have become important cultural resources ofMaxi’s Yao clan and the Tongcheng school. Yao Jingheng of the seventeenthgeneration uphold clan knowledge,inherited what his father said, and occupied aspace for one person in the camp of the Tongcheng school.Yao Ying, Yao Jianzhi, YaoYuan Zhi of the eighteenth generation acknowledged Yao Nai as their teacher,andcontinued to support Maxi’s Yao clan of good reputation with their political andliterary achievement, but also made an important contribu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the Tongcheng School in Jiaqing and Daoguang period.Yao Junchang of thenineteenth generation got into Zeng Guofan’s Mu-Fu in youth,and was guided andincentived in poetry by Zeng Guofan, Mo Youzhi and other teachers,and played animportant role in revitalization of Tongcheng poetry during TongZhi andGuangXu.Yao Yongpu, Yao Yonggai brothers of the twentyth generation facedTongcheng School that has been showing signs of decline,and feel worry, intended tocounter declining.They put a lot of the vigorous efforts in their theory, literarycreation, school education, and tried hard for the continuation of Tongcheng School life.They were not only the defenders of the Tongcheng School, but also the witnessof the Tongcheng School’s decay.
引文
1徐成志:《桐城派研究的新篇章——全国第三届桐城派学术研讨会》,《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第92页。
    2刘声木著、徐天祥点校:《桐城文学渊源考》,黄山书社1989年版。
    1姚永朴著:《蜕私轩续集》,民国二十一年(1932)铅印本。
    1汪龙麟《桐城派研究的世纪回顾》,《北京社会科学》,2002年第2期,第131-138页;吴微《近二十年桐城派研究述评》,《古典文学知识》,2002年第11期,第106-113页;高黛英《20世纪桐城派研究述评》,《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第114-120页;江小角、方宁胜《桐城派研究百年回顾》,《安徽史学》,2004年第6期,第91-99页;张晨怡、曾光光《桐城派研究学术史回顾》,《船山学刊》,2006年第1期,第172-174页。
    刘声木《桐城文学渊源考》、《桐城文学撰述考》,收于《直介堂丛刻》,1929年刊刻。1989年黄山书社出版由徐天祥点校的《桐城文学撰述·渊源考》合编本;姜书阁《桐城文派评述》,商务印书馆1930年版;钱基博《现代中国文学史》,最早由无锡国专学生会于1932年2月排印(原名《现代中国文学史长编》),1933年9月上海世界书局正式出版;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再版。
    2相关论文参见王气中编《桐城派研究论文集》,安徽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
    3这一时期港台有两部重要专著问世:尤信雄《桐城文派学述》,台北文津出版社1975年版;叶龙《桐城派文学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75年版。
    4何明星著:《著述与宗族——清人文集编刻方式的社会学考察》,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52-104页。
    1卞孝萱、武黎嵩:《重新认识姚鼐——<桐城麻溪姚氏宗谱>资料的发掘和利用》,《中国文化》,2007年第
    2期,第114-127页;《从<桐城麻溪姚氏宗谱>看姚鼐》,2007年“第三届全国桐城派学术研讨会暨安徽省桐城派研究会第二届年会”会议论文,后又结集收于徐成志、江小角主编《桐城派与明清学术文化》,安徽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09-315页;《从<桐城麻溪姚氏宗谱>看姚鼐与宋学》,《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第65-67页。
    2徐雁平《清代家集的编刊、家族文学的叙说与地方文学传统的建构》,《古典文献研究》(第十二辑),2009年,第281-316页。
    3徐雁平著:《清代文学世家姻亲谱系》,凤凰出版社2010年版,第177-188页。
    1屈君《读姚鼐<古文辞类篡>》,《南风》,1935年第1卷第4期,第34-48页。
    2中山大学中文系资料室编:《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索引(1949-1980)》,广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3马茂元《从桐城派的古文谈到姚鼐的<登泰山记>》,《语文学习》,1957年第10期,第19-23页。
    4午未《姚鼐和他的<登泰山记>》,《语文教学》,1957年第11期,第12-14页。
    5詹进峰《姚鼐生年辨正》,《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1期,第114页。
    6卢茂村《记新发现的姚鼐墓志铭》,《东南文化》,1990年第4期,第289-290页。
    7王达敏著:《姚鼐与乾嘉学派》,学苑出版社2007年版。
    8杨布生《姚鼐从事书院教育40年考略》,《益阳师专学报》,1991年第3期,第97-101页。
    1袁莹《姚鼐游历研究》,上海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2刘相雨《论姚鼐思想的两面性》,《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1期,第68-72页;刘守安《姚鼐与理学和考据学》,《山东大学学报》(哲社版),1998年第1期,第55-58页;张维《论章学诚、姚鼐对考据学的态度》,《广西社会科学》,2004年第2期,第160-162页;李帆《姚鼐学术思想述论》,《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0期,第117-122页;卢佑诚《姚鼐与汉学》《安徽史学》,2007年第3期,
    3第88-94页;熊伟华、张其凡《<惜抱轩书录>与姚鼐的学术倾向》,《史学月刊》,2007年第5期,第98-102页。《从尊宋到崇汉——论姚鼐建立桐城派时清廷学术宗尚的潜移》,《中国文化》(第十九、二十期),2002年,第279-293页;《论姚鼐在四库馆汉宋之争中的立场、孤立及其告退主因》,《桐城派研究论文集》(胡睿主编),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年版;《论姚鼐与四库馆内汉宋之争》,《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第86-95页;《桐城与新安:双峰并峙——论姚鼐建立桐城文统的内在动因》,《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第30-35页;《从辞章到考据——论姚鼐学术生涯第一次重大转折与戴震的关系》,《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第80-90页。
    4先后有:《论姚鼐的政治思想——纪念姚鼐逝世180周年》,《安徽史学》,1995年第4期,第34-35,25页;《姚鼐追求自我的思想嬗变过程及其时代特色》,《安庆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第36-41页;《姚鼐的妇女观和他笔下的妇女形象》,《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第94-101页;《论姚鼐爱民、济民和以民为本的思想》,《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第87-93页;《姚鼐“老年惟耽爱释氏之学”之我见》,《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
    6期,第1-7页;《试论姚鼐对统治者的离心倾向和对自我的热烈追求》,《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第100-104页;《论姚鼐鲜为人知的一面——民主性和进步性》,《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第86-91,128页;《姚鼐对君子人格理想的坚守和追求》,《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第109-115页。
    5《姚鼐考证鉴定之思想与形成》,《桐城派研究论文集》(胡睿主编),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年版;《姚鼐书论中的考据鉴定思想》,《桐城派研究》,2005年,第68-79页;《姚鼐法贴鉴定研究》,西南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姚鼐考证鉴定特征分析及其成果研究》,《宜春学院学报》,2011年第5期,第109-111页。
    1周崇云、江小角《<余氏宗谱>中所见桐城派名家佚文》,《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第54-56页。
    2江曦《姚鼐集外文考论》,《绥化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第89-91页。
    3孟醒仁著:《桐城派三祖年谱》,安徽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王之望《姚鼐的风格论》,《江淮论坛》,1982年第3期,第83-90页;胡金望《论姚鼐的阳刚阴柔说》,《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年第1期,第94-100页;武卫华《试论姚鼐的散文主张和创作个性》,《江淮论坛》,1985年第6期,第47-51页;华世忠《从方苞的义法到姚鼐的文论——桐城派文论述评》,《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1987年第1期,第62-66页;何天杰《文学散文理论的重要一环——姚鼐文论的再认识》,《中国文学研究》,1988年第4期,第80-88页;吕美生《姚鼐散文艺术理论——兼论桐城派》,《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1995年第1期,第44-50页;刘守安《姚鼐的文章论》,《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8年第1期,第92-97页;关爱和《姚鼐的古文艺术理论及其对桐城派形成的贡献》,《文艺研究》,1999年第6期,第94-102页;钟扬《兼济·兼容·兼美——姚鼐古文理论及其文化背景概说》,《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6期,第109-113页;龙建国《评姚鼐的“阳刚阴柔说”》,《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第15-17页;严迪昌《姚鼐立派与“桐城家法”》,《文学遗产》,2006年第1期,第124-128页。赵建章、张作祥《姚鼐以“妙悟”论“文”评议》,《文学前沿》,2007年,第246-249页。
    1吴慧贞《姚鼐古文义法及文章写作学》,彰化师范大学国文教育研究所硕士论文,1999年;李莲《中国古文理论的总结与转型——姚鼐文论研究》,四川师范大学文艺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陈金凤《姚鼐的“神、理、气、味”说》,湖南师范大学文艺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赵必俊《姚鼐“义理、考据、辞章”的现代解释——当代写作学的观照》,四川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2顾易生《方苞姚鼐的文论及其历史地位》,《江淮论坛》,1982年第2期,第48-55页;汪洋《韩愈姚鼐文学观之异同》,《江淮论坛》,1982年第3期,第78-83页;王德中《试论戴震姚鼐在文章观上的异同》,《学术界》,1992年第3期,第82-86页;眭骏《王芑孙与姚鼐交往考:兼述两者的文学观》,《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第27-29,56页;陈士部《文学时空中的“双子星座”——刘勰与姚鼐文学观念之比较》,《船山学刊》,2010年第3期,第170-173页。
    3周远政《<古文辞类纂>版本述略》,《古典文学知识》,2003年第5期,第98-105页;汪祚民《<古文辞类纂>李刻本校勘原委与学术价值》,《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第1-7页。
    4汪祚民《<古文辞类纂>评选辞赋发微》,《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第72-77页;《<古文辞类纂>重视辞赋选录的理论指归》,《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第71-75,94页;王思豪《论桐城派古文选本中的古赋思想——以等主要古文选本为例》,《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6期,第47-54页。
    5庞礴《从姚鼐的<古文辞类纂>看桐城古文派的理论得失》,《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第11期,第18-20页。
    6元英《从章法的关注到审美的强调——<古文辞类纂>评点的审美价值》,《美与时代》,2005年第10期,第79-80页;汪祚民《<古文辞类纂>圈点系统初探》《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第80-85页;张宁《姚鼐<古文辞类纂>评点研究》,郑州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7代亮《<经史百家杂钞>与<古文辞类纂>之异同》,《南阳师范学院》(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第56-59,63页。
    8王高宇《<古文辞类纂>与续补三种的异同》,《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第19-22页;慈波《<古文辞类纂>系列选本及其文学史意义》,《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第91-94页。
    9高黛英《<古文辞类纂>的文体学贡献》,《文学评论》,2005年第5期,第35-41页。
    10马亚中《试论姚鼐古文的艺术特色》,《江淮论坛》,1983年第6期,第95-100页。
    11张家英《姚鼐散文的文章艺术与时代特征》,《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2期,第42-47页。
    1周中明《姚鼐散文简论》,《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第62-63页;《论姚鼐的语言艺术》,《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6期,第69-75页。
    2张树文、吴微《神韵·平淡·雅洁——论姚鼐古文的风貌特征》,《江淮论坛》,2003年第1期,第123-126页。
    3吴微《姚鼐古文的文化透视——姚鼐论稿之三》,《中华文化论坛》,2002年第2期,第94-97页;《姚鼐的宋学情结与文章风度》,《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6期,第17-20页。
    4车锡伦、萧宝万《姚鼐<登泰山记>所述泰山南麓三谷订正》,《山东师大学报》,1983年第3期,第78-80页。
    5王立群《姚鼐的<登泰山记>与地学游记》,《语文建设》,2004年第4期,第36-37页。
    6王达敏《<登泰山记>研究与诠释界限》,《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第77-82页。
    7蒋雪艳、刘守安《姚鼐的诗论》,《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6期,第56-59页。
    8张健著:《清代诗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643-650页。
    9柳春蕊《姚鼐诗歌理论研究》,北京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
    10单重阳《姚鼐诗学研究》,南京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11孙琴安《桐城派诗选的经典——评介姚鼐的<今体诗钞>》,《古典文学知识》,2002年第3期,第87-90页。
    1韩胜《从<今体诗钞>看姚鼐的诗歌批评》,《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第84-87页。
    2黄威、谢海林《姚鼐<今体诗钞>的编撰缘起及其经典化考察》,《新世纪图书馆》,2011年第3期,第64-68页。
    3邱瑰华《从<五七言今体诗钞>看姚鼐的杜诗选评》,《桐城派研究论文集》(胡睿主编),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年版;谢海林《姚鼐评选杜诗论略》,《杜甫研究学刊》,2010年第1期,第90-99页。
    4王镇远《论姚鼐的诗歌艺术》,《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第2期,第34-38,48页。
    5黄季耕《谈谈姚鼐的诗》,《安徽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3期,第29-32页。
    6朱则杰著:《清诗史》,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321页。
    7魏中林整理:《钱仲联讲论清诗》,苏州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2-50页。
    8刘世南著:《清诗流派史》,(1995年台北文津出版社以繁体竖版印行),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56-361页。
    9程章灿《说姚鼐<金陵晓发>》,《古典文学知识》,1994年第2期,第35-66页;江凯波《意境清幽含蕴丰富——姚鼐<夜起岳阳楼见月>赏析》(《名作赏析》,1998年第5期,第38-39页;段二丽《姚鼐山水诗初探》,《桐城派与明清学术文化》,安徽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98-308页;陈育馨《姚鼐题画诗研究》,辽宁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张宁《论姚鼐的七言古体诗》,《美与时代》(下旬),2008年第4期,第133-135页。
    1徐光仁《姚莹述论》,《广东社会科学》,1991年第5期,第37-41页。
    2王乐群、程根荣《忧国何关在位卑——姚莹评传》,《桐城派名家评传》(杨怀志、江小角编),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53-163页。
    3施立业著:《姚莹年谱》,黄山书社2004年版。
    4黄季耕《姚莹年谱》,《古籍研究》,1987年第6期。
    5龚书铎《姚莹交游述略》,《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年第5期,第80-88页;论著《社会变革与文化趋向——中国近代文化研究》中亦专有一章谈“姚莹的交游”,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21-335页。
    1朱仲玉《论姚莹》,《安徽史学》,1984年第6期,第23-31页。
    2陈进忠《姚莹论》,《社会科学研究》,1988年第4期,第73-78页。
    3戚其章《姚莹的海防思想与海国研究》,《安徽史学》,1994年第1期,第26-31页。
    4季云飞《鸦片战争期间姚莹“抗英保台”思想与实践》,《军事历史》,1997年第1期,第24-26页;王生怀《论姚莹抗英保台思想及其实践》,《安徽史学》,2002年第2期,第36-40页。
    5韩子佩《姚莹在鸦片战争中对保卫台湾的贡献》,《江淮论坛》,1983年第5期,第120-106页;刘经发《姚莹与台湾》,《安徽史学》,1984年第1期,第53-58页;陈星《抗英保台的功臣———姚莹》,《统一论坛》,2003年第4期,第61-63页;李家泉《历史上一位真正“爱台湾”的人——纪念姚莹出任台湾兵备道170周年》,《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第72-74页。
    6鞠北平《姚莹治台的游民政策述论》,《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5期,第44-46页;方英《试论姚莹对台湾游民的整治》,《历史档案》,2004年第2期,第72-75页。
    7陈国强《台湾噶玛兰的开发与姚莹的贡献——纪念姚莹(1785—1853)诞辰二百周年》,《台湾研究集刊》,1984年第4期,《历史档案》,2004年第2期,第51-59页。
    8闵传超《姚莹反侵略的爱国思想》,《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年第4期;殷永千《杰出的爱国者—姚莹》,《历史知识》,1985年第2期,第20-22页;童树桐《姚莹—反侵略的爱国思想》,《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1998年第1期,第45-48页;许增紘《喋血饮恨冀雪国耻—论姚莹的道德操守与爱国主义》,《安徽史学》,1992年第2期,第37-43页;蔡晏平《鸦片战争中的爱国者姚莹》,《晋阳学刊》,1998年第4期,第95-97页。
    1施立业《姚莹与桐城经世派的兴起》,《清史研究》,2004年第2期,第27-33页。
    2曾光光《桐城派与嘉道时期的经世致用思潮》,《江淮论坛》2003年第5期,第110-114页。
    3章翅《论姚莹的经世思想及其形成原因》,《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第77-80页。
    4祥伯著:《近二百年国人对于中亚地理之贡献》,中亚细亚杂志社,1943年版。
    5张承宗《〈康輶纪行〉与姚莹的治学特点》,《苏州大学学报》,1984年第2期,第122-124,82页。
    6陈进忠《姚莹与〈康輶纪行〉》,《四川师大学报》,1986年第1期,第74-79页。
    7焦静宜《林则徐的〈荷戈纪程〉、〈衙斋杂记〉与姚莹的〈康輶纪行〉》,《文献》,1993年第4期,第195-205页。
    8张代芬《姚莹〈康輶纪行〉述论》《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第22-26页;《〈康輶纪行〉对藏地民俗之记载及其价值》,《宜春学院学报》,2006年第11期,第1-3页。
    9吴怀祺《评姚莹的边疆史地研究》,《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3年第1期,第82-89页;瞿林东《深沉的民族觉醒意识———十九世纪四五十年代的边疆史地研究》,《文史知识》,1998年第4期,第76-80页;来新夏《姚莹的边疆史地研究》,《津图学刊》,1995年第2期,第27-30页、贺永泉《姚莹的边疆史地研究》,《兰州学刊》,2000年第1期,第61-63页;章永俊《论姚莹边疆史地研究的世界史眼光》,《淮北煤炭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清代边疆史地学者对传统学术的认识———以龚自珍、魏源、姚莹为个案》《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6期,第14-16页;储蓉蓉《姚莹与中国近代边疆史地学研究》,《黑龙江史志》,2009年第7期,第15-18页;王建庭:《略论姚莹的边疆史地研究》,《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第2期,第45-48页。
    10王晖、成积春《姚莹理学思想初探》,《江西社会科学》,2010年第6期,第61-64页。
    1黄霖著:《中国文学批评通史·近代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第54-65页。
    2黄季耕《姚莹及其论诗绝句六十首初探》,《安徽教育学院学报》,1984年第1期,第94-106页。
    3鲁厚祖《姚莹<论诗绝句六十首>散笺》(续一),《合肥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第3期,第1-6页;鲁厚祖、鲁业华:《姚莹<论诗绝句六十首>散笺》(续二),《合肥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第26-30页;《姚莹<论诗绝句六十首>散笺》(续三),《合肥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第7-11页;《姚莹<论诗绝句六十首>散笺》(续四),《合肥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第22-26页;《姚莹<论诗绝句六十首>散笺》(续五),《合肥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第26-29页;《姚莹<论诗绝句六十首>散笺》(续六),《合肥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第16-20页;《姚莹<论诗绝句六十首>散笺》(续七),《合肥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第15-18,30页。
    4纪锐利《清代论诗诗史》,苏州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论文,2007年。
    5魏际昌著:《桐城古文学派小史》,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09-112页。
    6周中明著:《桐城派研究》,辽宁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77-300页。
    1邹子荣《姚莹〈东溟奏稿〉记》,《桐城派研究论文集》(胡睿主编),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年版,第270-274页。
    2温世亮《姚孙棐年谱简编》,《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93-99页。
    3史颉《最早动议注重经济管理的姚文然》,《山东审计》,2002年第5期,第43页。
    4温世亮《姚文然诗歌创作及其诗史意义》,《中国韵文学刊》,2012年第2期,第28-33页。
    5张舜徽著:《清人文集别录》,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157-158页。
    6钱钟书著:《谈艺录》(补订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45页。
    7刘世南著:《清诗流派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41-342页。
    8童强《<援鹑堂笔记>考述》,《古典文献研究》(第十五辑),2003年,第217-233页。
    9周怀文《姚范及其<援鹑堂笔记>研究》,安徽师范大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桐城文学津梁——姚范》,《船山学刊》,2009年第2期,第157-161页。
    1王晓静《论方东树与<援鹑堂笔记>的整理》,安徽师范大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
    2姚永朴著、许振轩校点:《文学研究法》,黄山书社1989年版。
    3刘可《博采众长汇释各家——<文学研究法>述评》,《首都师范大学学报》,1988年第5期,第36-43页;杨福生《姚永朴<文学研究法>述论》,《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5期,第85-88页;慈波《<文学研究法>:桐城派文章理论的总结》,《江淮论坛》,2007年第5期,第155-159,60页;魏世民《桐城派理论的发展和最后总结——论姚永朴的<文学研究法>》,《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第57-60页;许结《姚永朴与<文学研究法>》,《古典文学知识》,2010年第1期,第12-21页;刘顺利《从姚永朴<文学研究法>看中国现当代文学理论的逻辑起点》,《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11年第1期,第32-41页;章勇《姚永朴<文学研究法>实用文写作理论研究》,广西师范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
    4董学文、戴晓华《文论讲疏的现代奠基之作——姚永朴的<国文学>》,《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第80-84页。
    5王鸿莉《体系的假面——姚永朴从<国文学>到<文学研究法>的转变及其接受》,《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第69-73页。
    6张晓纳《姚永朴文学思想研究》,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各体文学理论专业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
    7董根明《关于姚永朴<史学研究法>的认识》,《史学史研究》,2006年第1期,第52-56页;王林博《论姚永朴的史学成就》,淮北师范大学,史学理论及史学史专业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
    8黄根苗《姚永朴教学生涯述略》,《池州师专学报》,2006年第1期,第97-99页。
    9余国庆《姚永朴与<论语解注合编>》,《孔子研究》,1996年第1期,第71-72,37页;石云孙《<论语>解释的近代转变——读姚永朴<论语解注合编>》,《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第91-95页。
    1汪春泓《论刘师培、黄侃与姚永朴之<文选>派与桐城派的纷争》,《文学遗产》,2002年第4期,第14-28页。
    2姚永概著、陈春秀点校:《孟子讲义》,黄山书社1999年版。
    1陈寅恪《金明馆丛稿初编》,《崔浩与寇谦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329页。
    1按,欧明俊《“文学”流派还是“学术”流派——“桐城派”界说反思》对“桐城派”概念内涵有深入辨析(《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6期,第40-46页)。
    1参见《康熙桐城县志》(胡必选纂、王凝命增修,《中国地方志集成》本)卷之一“建置”,第11-12页;《道光续修桐城县志》(廖大闻修、金鼎寿纂,《中国地方志集成》本)卷五“沿革表”,第333-334页;《桐城文化志》(汪福来编,安徽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概述”部分,第1-2页。
    2胡必选修、王凝命增修:《康熙桐城县志》卷之一“形胜”,《中国地方志集成》本,第18页。
    3胡必选修、王凝命增修:《康熙桐城县志》卷之一“形胜”,《中国地方志集成》本,第19页。
    4李雅、何永绍辑,吴道新撰:《龙眠古文一集》,清道光十五年(1835)芸晖馆刻本。
    1姚鼐著、刘季高标校:《惜抱轩诗文集·文集》卷八《刘海峰先生八十寿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114页。
    2葛剑雄著:《中国移民史》(第一卷导论),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48页。
    3周中明著:《桐城派研究》,辽宁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6页。
    4朱书著:《杜溪文稿》卷三《告同郡征纂皖江文献书》,清乾隆元年(1736)梨云阁刻本。
    5吴汝纶著,施培毅、徐寿凯校点:《吴汝纶全集》文集第一《黄氏族谱叙》,黄山书社2002年版,第19页。
    1马其昶著、毛伯舟点注:《桐城耆旧传》卷一“方断事传弟三”,黄山书社1990年版,第9页。
    2钱澄之著、诸伟奇等辑校:《钱澄之全集·田间文集》卷十三《吴越钱氏支谱序》,黄山书社1998年版,第254页。
    3刘楷模等修:《桐城陈洲刘氏暄公支谱》,民国七年(1918)木活字本。
    4姚国桢、姚联奎纂修:《麻溪姚氏宗谱》,民国十年(1921)木活字本。
    5马其昶著、毛伯舟点注:《桐城耆旧传》卷二“何松坡公传弟十七”,黄山书社1990年版,第63页。
    6江梅春修:《江氏宗谱》,清同治八年(1869)木活字本。
    7项寅等纂修:《桐城项氏重修宗谱》,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木活字本。
    8叶鸿业等纂修:《南阳叶氏宗谱》,清光绪十七年(1891)木活字本。
    9郑福照编:《方仪卫先生年谱》,《北京图书馆藏珍本年谱丛刊》第134册,第151页。
    10戴名世著、王树民编校:《戴名世集》卷六《先君序略》,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73页。
    11马其昶著、毛伯舟点注:《桐城耆旧传》卷三“赵均州、戴、林两佥事传弟二十一”,黄山书社1990年版,第77页。
    12姚永概著:《慎宜轩文》卷九《徐茮岑先生墓志铭》,民国间刻本。
    13马其昶著、毛伯舟点注:《桐城耆旧传》卷三“吴布政、通判传弟二十四”,黄山书社1990年版,第88页。
    14汪钝侯总纂:《皖桐高岭汪氏四修宗谱》,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木活字本。
    15桂枝润纂修:《桐城桂氏族谱》,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木活字本。
    16陈法堂纂修:《桐城义门陈氏宗谱》,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木活字本。
    1张轩纂修:《横峰张氏重修宗谱》,清道光十八年(1838)木活字本。
    2潘江著:《木厓文集》卷一《族祖怀德翁九十序》,民国元年(1912)梦华仙馆铅印本。
    3马其昶著、毛伯舟点注:《桐城耆旧传》卷三“张参政传弟二十七”,黄山书社1990年版,第96页。
    4曹树基著:《中国移民史》(第五卷明时期),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61页。
    5转引自《中国移民史》(第五卷明时期),曹树基著,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61页。
    6马其昶著、毛伯舟点注:《桐城耆旧传》卷五“孙侍郎传弟五十”,黄山书社1990年版,第181页。
    7马其昶著、毛伯舟点注:《桐城耆旧传》卷二“齐按察传弟十一”,黄山书社1990年版,第44页。
    8马其昶著、毛伯舟点注:《桐城耆旧传》卷二“马霞松公传弟十四”,黄山书社1990年版,第55页。
    12葛剑雄著:《中国移民史》(第一卷导论),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48页。赵汸著:《赵征君东山先生存稿》卷五《克复休宁碑》,清康熙二十年(1681)刻本。
    3锡德修、石景芬纂:《饶州府志》卷八《武备志》,《中国方志丛书》本,第876页。
    4锡德修、石景芬纂:《饶州府志》卷八《武备志》,《中国方志丛书》本,第876页。
    5张楷等纂修:《康熙安庆府志》卷六《兵氛》,《中国地方志集成》本。
    6兪庆澜、刘昂修,张灿奎等纂:《民国宿松县志》卷二十七《武备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本,第565-566页。
    1陈策修、刘录纂:《正德饶州府志》卷一《户口》,《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本,第58页。
    2廖大闻修、金鼎寿纂:《道光续修桐城县志》卷一《舆地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本,第277页。
    3廖大闻修、金鼎寿纂:《道光续修桐城县志》卷一《舆地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本,第278页。
    1廖大闻修、金鼎寿纂:《道光续修桐城县志》,卷二十三《兵事》,《中国地方志集成》本,第773-774页。
    23吴汝纶著,施培毅、徐寿凯校点:《吴汝纶全集》文集第一《黄氏族谱叙》,黄山书社2002年版,第18页。戴名世著、王树民编校:《戴名世集》卷十《河墅记》,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80页。
    4戴名世著、王树民编校:《戴名世集》卷十《数峰亭记》,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83页。
    5姚兴泉著:《龙眠杂忆》卷二“山水类”,清刻本。
    6刘梓培等修:《刘氏族谱》,民国三年(1914)木活字本。
    1张轩纂修:《横峰张氏重修宗谱》,道光十八年(1838)木活字本。
    2潘江著:《木厓文集》卷一《族祖怀德翁九十序》,民国元年(1912)梦华仙馆铅印本。
    3周中明著:《桐城派研究》,辽宁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6页。
    4葛剑雄著:《中国移民史》(第一卷导论),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08页。
    5许怀林《论元朝的江西地区》,《元史论丛》第七辑,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20页。
    6赵汸著:《赵征君东山先生存稿》卷四《商山书院学田记》,清康熙二十年(1681)刻本。
    7陈瑞《元代安徽地区的书院》,《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第101页。
    1马树华著:《可久处斋文抄》卷三《桐城选举记序》,清同治间刻本。
    2贾文昭编著:《桐城派文论选》,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350页。
    3葛剑雄著:《中国移民史》(第一卷导论),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07页。
    4郭绍虞著:《中国文学批评史》(下卷),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374页。
    5潘光旦著、潘乃穆、潘乃和编:《潘光旦文集》第3卷《明清两代嘉兴的望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391页。
    1潘光旦著、潘乃穆、潘乃和编:《潘光旦文集》第3卷《民族特性与民族卫生》,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70页。
    2姚莹著,《姚氏先德传叙》,《姚氏先德传》,《中复堂全集》本。
    1方昌翰辑:《桐城方氏七代遗书》,清光绪十四年(1888)刻本。
    2马其昶著、毛伯舟点注:《桐城耆旧传》卷一“方自勉公传弟四”,黄山书社1990年版,第14页。
    3潘江著:《龙眠风雅》卷二十八,《四库禁燬书丛刊》集部第98册,第353页。
    4陈康祺著:《郎潜纪闻初笔》卷四《桐城方氏仕宦之盛》,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78页。
    5梁实秋著:《梁实秋怀人丛录》,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1年版,第225页。
    6关于张氏科举情形,可参看王育济、党明德《世系蝉联门阀清华——中国一门出进士最多的桐城张氏家族》,《皖江文化与近世中国》(汪军主编),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77-190页;张杰《清代科举家族》第七章第一节“与清朝相始终的桐城张氏”,第259-275页。
    1陈康祺著:《郎潜纪闻初笔》卷五《桐城张氏六代翰林》,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93页。
    1徐璈编:《桐旧集》卷二十三“张元袭”,清咸丰元年(1851)刻本。
    2按:左国柱,字子正,一字硕人,号醒园,光斗长子,崇祯十二年副榜贡生。荫授浙江武康知县,有政绩。明亡,挂冠归乡。有《醒园诗草》。左国棅,字子直,号眠樵,光斗次子,崇祯末年诸生。入清,匿影江湖,历游燕、秦、梁、楚、吴、越,归处于龙眠之抱蜀堂,有《粤游集》。左国林,子子忠,号鹤岩,光斗三子,顺治二年举人,选仪征教谕,迁广东南雄推官。再迁河南同知,未至任,留充广东乡试分校官。有《陵江草》。左国材,子子厚,别号霜鹤,光斗季子,崇祯年间县学生。弱冠与方以智、陈子龙等有交游。入清,隐居龙眠山。著有《杜诗解颐》、《<易>学》、《越巢诗文集》二十卷。
    3按:左文韩,字季越,光斗曾孙,与刘大櫆交最笃,及卒,大櫆为之立传。工诗,著《茧斋诗集》。有左文言,字衍初,号椒堂,光斗曾孙,以廪贡考取教习,选授直隶完县县令,迁山西潞安府。著《椒堂诗略》。左文高,字迓平,号二松,光斗曾孙,文言弟,廪贡生。雍正六年举孝廉端方,特授广西迁江知县。以疾归,未几卒。著有《经学类纂》、《纫斋诗集》、《榉溪文略》、《<春秋>摘要》、《典故笔谈》。
    4按:左国鼎,字夏子,号騑楚,光先长子,崇祯末年诸生。著《祓闰集》、《葵园集》二十卷。左国昌,光先仲子,字子永,诸生,早卒,有《开楚诗集》。左国治,字子周,号橘亭,光先季子。有《橘亭集》。
    5马其昶著、毛伯舟点注:《桐城耆旧传》卷七“左潞安、迁江、建阳传弟七十二”,黄山书社1990年版,第257页。
    1马树华编:《桐城马氏诗钞·题识》,清道光十六年(1836)刊本。“怡园六子”是指马懋勋、马懋学、马懋德、马懋赞、马之瑛、马之瑜六人。姚通意《赖古居诗话》云:“外家扶风世传文学,天启时有怡园六子。怡园,太仆公别业。六子,懋勋四铭、懋学尔升、懋德尔常、懋赞子翼、之瑜君璧、之瑛正谊也。竹林骚雅,盛极一时。”(《桐旧集》)
    2按:马敬思,字一公,号虎岑。肆力于古文辞,骈文及诗词,清丽迈俗。亦工书画,书法瘦硬,善画秋岚远景。著有《碎锦集》、《虎岑诗集》等。马孝思,字永公,号玉峰,之瑛次子,诸生,著《屏山诗草》三卷、《覆瓿集》。马继融,字愚公,号舫斋,顺治年间监生。康熙十七年举博学鸿词不就。自幼博涉群书,于经史诸子百家,靡不淹贯,有盛名于时。著《菜香园集》十二卷。马教思,字临公,号严冲,少聪颖好学,才气卓荦,康熙十八年会试第一,授翰林院编修,在官纂修《鉴古辑览》,分撰唐、五代、辽诸史《论赞》。寻充《会典纂修》,署日讲起居注官。晚年居家殚心著述,卒后,学者私谥文懿。有《严冲诗存》、《报循堂全集》二十卷、《左传记事本末》四十卷、《等韵捷要》二卷、《古学类解》八卷、《群书集粹》十六卷、《蠹斋杂俎》六卷、《桐山幽贞录》一卷。马日思,字禹公,顺治间县学生,工诗善文,早卒。著《白下诗草》。马方思,字江公,号屏庵,县廪生。顺治康熙间在世。方思博览载籍,多识国家掌故古今事宜。著有《寒桧轩诗》六卷。
    3潘江著:《龙眠风雅》卷六十一“马孝思”,《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99册,第188页。
    4江梅春修:《江氏宗谱》,清同治八年(1869)木活字本。
    5刘梓培等修:《刘氏族谱》,民国三年(1914)木活字本。
    6马树华撰:《桐城马氏诗钞》卷首,清道光十六年(1836)刻本。
    1罗时进著:《地域·家族·文学——清代江南诗文研究》上编之《太湖环境与江南文化家族的演变》,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28页。
    2按:明清科举考试中,最重要的是进士考试。由于进士为士人通籍之始,故社会普遍看重进士。进士堪称人才。著名史学家何炳棣先生就认为,“所谓的人才,最主要的是指考试制度中最高层的成功者——进士。”(《明清进士与东南人文》,《二十世纪科举研究论文选编》,刘海峰编,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537页。)兹处拟以进士数量为标准来衡量一地的科举实力。
    3胡必选修、王凝命增修:《康熙桐城县志》卷之三“选举”,《中国地方志集成》本,第84页。
    1马树华著:《可久处斋文抄》卷三《桐城选举记序》,清同治刻本。
    2方旭玲《清代桐城进士数量考》,《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第17-20页。
    3按:徽州、苏州府县进士数据,来自吴建华《明清苏州、徽州进士数量和分布的比较》(《江海学刊》,2004年第3期,第155-162页)。
    4张杰著:《清代科举家族》,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263页。
    2马翮飞著:《翊翊斋文钞》之《何省斋先生家传》,《翊翊斋遗书》,清道光间刻本。
    3马其昶著、毛伯舟点注:《桐城耆旧传》卷二“何省斋先生传弟十三”,黄山书社1990年版,第53页。
    4胡必选修、王凝命增修:《康熙桐城县志》卷之四“理学”,《中国地方志集成》本,第113页。
    5廖大闻修、金鼎寿纂:《道光续修桐城县志》卷十四《人物志·理学》,《中国地方志集成》本,第522页。
    1廖大闻修、金鼎寿纂:《道光续修桐城县志》卷十四《人物志·理学》,《中国地方志集成》本,第525页。
    2马其昶著、毛伯舟点注:《桐城耆旧传》卷三“胡泽庵先生传弟二十五”,黄山书社1990年版,第91页。
    3马其昶著、毛伯舟点注:《桐城耆旧传》卷三“胡泽庵先生传弟二十五”,黄山书社1990年版,第92页。
    4廖大闻修、金鼎寿纂:《道光续修桐城县志》卷十四《人物志·理学》,《中国地方志集成》本,第525页。
    5姚永朴著、张仁寿校注:《旧闻随笔》卷四,黄山书社1989年版,第170页。
    6马其昶著、毛伯舟点注:《桐城耆旧传》卷三,“赵均州、戴、林两佥事传弟二十一”,黄山书社1990年版,第76页。
    7马其昶著、毛伯舟点注:《桐城耆旧传》卷三“赵巡抚传第二十”,黄山书社1990年版,第74页。
    8廖大闻修、金鼎寿纂:《道光续修桐城县志》卷十四《人物志·理学》,《中国地方志集成》本,第522页。
    1黄宗羲著、沈盈芝点校:《明儒学案》卷三十二《泰州学案》一“田夫夏叟”条,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720页。
    2廖大闻修、金鼎寿纂:《道光续修桐城县志》卷九《人物志·名宦》,《中国地方志集成》本,第402页。
    3廖大闻修、金鼎寿纂:《道光续修桐城县志》卷十四《人物志·理学》,《中国地方志集成》本,第522页。
    4童鉴泉等纂修:《枞阳童氏宗谱》卷三十八方学渐《辅仁会馆碑记》,清宣统元年(1909)木活字本。
    6胡必选修、王凝命增修:《康熙桐城县志》卷之四“理学”,《中国地方志集成》本,第116页。
    7姚莹著:《姚氏先德传》卷之六“汝茂公之莲”,《中复堂全集》本。
    1姚莹著:《姚氏先德传》卷之六“蓬庵公孙枚”,《中复堂全集》本。
    2马其昶著、毛伯舟点注:《桐城耆旧传》卷二“何省斋先生传弟十三”,黄山书社1990年版,第53页。
    3枞阳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枞阳县志》附录《答枞阳国民学校教习汪朗溪书(论桐城文化起于枞)》,黄山书社1998年版,第749页。
    4方昌翰辑:《桐城方氏七代遗书》,清光绪十四年(1888)刊本。
    5方昌翰辑:《桐城方氏七代遗书》,清光绪十四年(1888)刊本。
    7黄绾著,刘厚祜、张岂之标点:《明道编》卷一,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1页。
    1方昌翰辑:《桐城方氏七代遗书》,清光绪十四年(1888)刊本。
    2方中通著:《心学宗续编》卷二,清康熙继声堂刻本。
    3永瑢等撰:《四库全书总目》卷九十六子部六儒家类存目二,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814页。
    4焦竑著、李剑雄点校:《澹园集》续集卷四《桐川会馆记》,中华书局1999年版,弟829页。
    5焦竑著、李剑雄点校:《澹园集》续集卷四《桐川会馆记》,中华书局1999年版,弟829页。
    6朱彝尊著,姚祖恩、黄君坦校点:《静志居诗话》卷十四“方学渐”,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425页。
    7方学渐著:《东游纪》,《桐城方氏七代遗书》,清光绪十四年(1888)刊本。
    8方昌翰辑:《桐城方氏七代遗书》,清光绪十四年(1888)刊本。
    2方以智著、庞朴注释:《东西均注释》,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114页。
    3方以智著:《通雅》卷首之二《读书类略》其三,中国书店1990年影印浮山此藏轩刻本,第36页。
    4方以智著、庞朴注释:《东西均注释》,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177页。
    5方以智著:《通雅》卷首一《音义杂论·考古通说》,中国书店1990年影印浮山此藏轩刻本,第21页。
    6方以智著:《物理小识》卷之一“天类历类”,上海商务印书馆民国二十六年(1937)版,第1页。
    7方以智著、庞朴注释:《东西均注释》之《道艺》,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182页。
    8马其昶著、毛伯舟点注:《桐城耆旧传》卷六“方密之先生传弟六十”,黄山书社1990年版,第209页。
    1龚书铎《清代理学的特点》,《史学集刊》,2005年第3期,第90-96页。
    2徐世昌等编,沈盈芝、梁运华点校:《清儒学案》卷八十八“惜抱学案”上,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3451页。
    3萧穆著、项纯文点校:《敬孚类稿》卷二《国朝桐城文征约选序》,黄山书社1992年版,第47页。
    1方孝标著,石钟扬、郭春萍校点:《方孝标文集·光启堂文集》,黄山书社2007年版,第11页。
    2潘江著:《龙眠风雅》卷首吴道新、汤日父《龙眠风雅序》,《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98册,第3页。
    3潘江著:《龙眠风雅》“发凡”,《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98册,第8页。
    4萧穆著、项纯文点校:《敬孚类稿》卷二《国朝桐城文征约选序》,黄山书社1992年版,第47页。
    6姚旭著:《菊潭集》之姚永概《菊潭集跋》,清光绪十五年(1889)刻本。
    7萧穆著、项纯文点校:《敬孚类稿》卷二《国朝桐城文征约选序》,黄山书社1992年版,第48页。
    1徐璈编:《桐旧集》卷十一“齐之鸾”,清咸丰元年(1851)刻本。
    2徐璈编:《桐旧集》卷十一“齐之鸾”,清咸丰元年(1851)刻本。
    3钱澄之著、诸伟奇等辑校:《钱澄之全集·田间文集》卷十二《齐蓉川先生集序》,黄山书社1998年版,第218页。
    45钱澄之著、诸伟奇等辑校:《钱澄之全集·田间文集》卷十二《齐蓉川先生集序》,黄山书社1998年版,第218页。马其昶著、毛伯舟点注:《桐城耆旧传》卷二“齐按察传弟十一”,黄山书社1990年版,第45页。
    6徐璈编:《桐旧集》卷十二“吴檄”,清咸丰元年(1851)刻本。
    7徐璈编:《桐旧集》卷十二“吴檄”,清咸丰元年(1851)刻本。
    9钱谦益著:《列朝诗集小传》丁集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59年版,第646页。
    1潘江著:《龙眠风雅》卷十一“阮自华”,《四库禁燬书丛刊》集部第98册,第134页。
    23徐璈编:《桐旧集》卷十一“齐维藩”,清咸丰元年(1851)刻本。潘江编:《龙眠风雅》,《四库禁燬书丛刊》集部第98册,第2页。
    4潘江编:《龙眠风雅》卷四十三《与姜如须论诗》,《四库禁燬书丛刊》集部第98册,第572页。
    5钱仲联主编:《清诗纪事》(明遗民卷),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335页。
    6朱彝尊著、姚祖恩、黄君坦校点:《静志居诗话》卷十九,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582页。
    7方昌翰辑:《桐城方氏七代遗书》“方以智”,清光绪十四年(1888)刊本。
    8姚孙棐著:《亦园全集》卷二《亦园六集序》,《四库禁燬书丛刊》集部第86册,第628页。
    1潘江著:《龙眠风雅》发凡八,《四库禁燬书丛刊》集部第98册,第10页。
    2朱彝尊著、姚祖恩、黄君坦校点:《静志居诗话》卷二十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725页。
    3关于方氏名媛的文学活动,可参看许结《明末桐城方氏与名媛诗社》一文(《明清文学与性别研究》,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362页)。
    4据笔者统计,《龙眠风雅》、《龙眠风雅续集》共收录诗人551人。
    1姚莹著:《中复堂遗稿》卷一《桐旧集序》,《续修四库全书》第1513册,第119页。
    2关于桐城诗派,可参看刘世南《清诗流派史》第十四章《桐城诗派》,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14-376页。
    3方东树著:《考盘集文录》卷四,清光绪二十年(1894)刻本。
    4戴名世著、王树民编校:《戴名世集》,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59页。
    5马其昶著、毛伯舟点注:《桐城耆旧传》,黄山书社1990年版,第1页。
    1萧穆著、项纯文点校:《敬孚类稿》卷二《国朝桐城文征约选序》,黄山书社1992年版,第48页。
    2姚鼐著、刘季高点校:《惜抱轩诗文集·文集》卷八《刘海峰先生八十寿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114页。
    1郑樵著:《通志》卷二十七《氏族三》,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459页。
    2姚联奎修、姚国祯纂:《麻溪姚氏宗谱》序目姚旭《大参公修族谱旧序》,民国十年(1921)木活字本。
    4姚联奎修、姚国祯纂:《麻溪姚氏宗谱》序目姚元之《道光己亥修谱旧序》,民国十年(1921)木活字本。
    1按,“科宦—文学世家”这个概念,来自梅新林《文学世家的历史还原》,《中国社会科学》,2011年第1期,第177-191页。
    2姚莹著:《姚氏先德传》卷一“行义”,《中复堂全集》本。
    1姚莹著:《姚氏先德传》卷一“行义”,《中复堂全集》本。
    2姚莹著:《姚氏先德传》卷一“行义”,《中复堂全集》本。
    3姚莹著:《姚氏先德传》卷一“行义”,《中复堂全集》本。
    4徐璈编:《桐旧集》,清咸丰元年(1851)刻本。
    5姚联奎修、姚国祯纂:《麻溪姚氏宗谱》卷一,民国十年(1921)木活字本。。
    6姚莹著:《姚氏先德传》卷一“行义”,《中复堂全集》本。
    7姚联奎修、姚国祯纂:《麻溪姚氏宗谱》卷一,民国十年(1921)木活字本。
    1潘江著:《龙眠风雅》“发凡”,《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98册,第8页。
    2马其昶著、毛伯舟点注:《桐城耆旧传》卷一“姚参政传弟六”,黄山书社1990年版,第22页。
    3姚莹著:《姚氏先德传》卷一“行义”,《中复堂全集》本。
    4徐璈编:《桐旧集》卷五“姚珂”,清咸丰元年(1851)刻本。
    1马其昶著、毛伯舟点注:《桐城耆旧传》卷四“姚葵轩公传弟二十九”,黄山书社1990年版,第105页。
    2姚莹著:《姚氏先德传》卷一,《中复堂全集》本。
    1廖大闻修、金鼎寿纂:《道光续修桐城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清道光十四年(1834)刻本
    2姚之兰《恩荣宴步王父感怀诗韵是科同弟若水偕成进士》(徐璈《桐旧集》卷五)。
    3徐璈编:《桐旧集》卷五“姚之兰”,清咸丰元年(1851)刻本。
    4参见廖大闻修、金鼎寿纂《道光续修桐城县志》。姚之莲,闻唐公第二子,字汝茂,治《易》。郡庠生。万历乙未七月十九日生,崇祯壬午五月七日卒。(《宗谱》卷十八)
    1姚孙棐著:《亦园全集》,清初刻本。
    2姚孙棐著:《亦园全集》,清初刻本。
    3方孝标著,石钟扬、郭春萍校点:《方孝标文集·光启堂文集》序之《可久处堂集序》,黄山书社2007年版,第11页。
    5钱澄之著、诸伟奇等辑校:《钱澄之全集·田间文集》卷十六《姚珠树诗引》,黄山书社1998年版,第297页。
    6徐璈编:《桐旧集》卷五“姚孙森”,清咸丰元年(1851)刻本。
    7张英著:《文端集》卷四十三《姚珠树公传》,《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马其昶著、毛伯舟点注:《桐城耆旧传》卷七“姚端恪公传弟六十六”,黄山书社1990年版,第232页。
    2姚文然著:《姚端恪公全集》,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姚士塈等刻本。
    3姚文然著:《姚端恪公全集》,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姚士塈等刻本。
    1徐璈编:《桐旧集》卷五“姚文燕”,清咸丰元年(1851)刻本。
    2徐璈编:《桐旧集》卷五“姚文燕”,清咸丰元年(1851)刻本。
    4姚文燮著:《无异堂文集》卷二,民国五石斋钞本。
    5姚文燮著:《无异堂文集》卷五,民国五石斋钞本。
    6姚文燮著:《无异堂文集》卷一《壬寅诗自序》,民国五石斋钞本。
    1徐璈编:《桐旧集》卷五“姚文燮”,清咸丰元年(1851)刻本。
    2徐璈编:《桐旧集》卷五“姚文燮”,清咸丰元年(1851)刻本。
    3徐璈编:《桐旧集》卷五“姚文燮”,清咸丰元年(1851)刻本。
    4王士禛著:《带经堂集》卷五十四蚕尾诗二《送姚绥仲编修归省因寄羹湖二首》后附自注:“甲子冬,奉使东粤,过桐城。羹湖欲留余竹叶亭度岁,不果,作画赋诗相送。”清康熙五十年程哲七略书堂刻本。
    5王士禛著:《带经堂集》卷五十四蚕尾诗二《送姚绥仲编修归省因寄羹湖二首》,清康熙五十年程哲七略书堂刻本。
    67方孝标著,石钟扬、郭春萍校点:《方孝标文集·光启堂文集》,《姚经三诗集序》,第37-38页。王琦等注:《李贺诗歌集注》,《李长吉歌诗汇解·附评注诸家姓氏考略》,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366页。
    1徐璈编:《桐旧集》卷五“姚文熊”,清咸丰元年(1851)刻本。
    2袁枚著、王英志校点:《随园诗话》卷三“四十二”,凤凰出版社2000年版,第64页。
    3姚宛《病中呈子艺》诗云:“强下匡床曳布裙,颓然一拜道殷勤。今生未必能偕老,有子须知不负君。好树著花花著雨,韶光如梦梦如云。哀鸣欲学辞巢鸟,先自悲凉不忍闻。”(潘江编:《龙眠风雅》卷二十“姚氏宛”,《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98册,第239页。
    4潘江编:《龙眠风雅》卷十六“方维仪”,《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98册,第193页。
    5潘江编:《龙眠风雅》卷六十二“姚凤仪”,《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99册,第217页。
    1潘江编:《龙眠风雅续集》卷二十“姚凤翙”,《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99册,第674页。
    2潘江编:《龙眠风雅续集》卷二十“姚凤翙”,《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99册,第674页。
    3潘江编:《龙眠风雅续集》卷二十“姚凤翙”,《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99册,第674页。
    4马其昶著、毛伯舟点注:《桐城耆旧传》卷七“姚开化、阶州、峡江传弟七十”,黄山书社1990年版,第250页。
    5钱澄之著、诸伟奇等辑校:《钱澄之全集·田间文集》卷十五《姚绥仲诗序》,黄山书社1998年版,第283页。
    1徐璈编:《桐旧集》卷六“姚士藟”,清咸丰元年(1851)刻本。
    2潘江编:《龙眠风雅续集》卷二十三,《四库禁燬书丛刊》集部第100册,第16页。
    3徐璈编:《桐旧集》卷六“姚士基”,清咸丰元年(1851)刻本。
    4张廷玉著:《澄怀园文存》卷九《空明阁诗序》,清乾隆间刻澄怀园全集本。
    5张廷玉著:《澄怀园文存》卷九《空明阁诗序》,清乾隆间刻澄怀园全集本。
    6徐璈编:《桐旧集》卷六“姚士陛”,清咸丰元年(1851)刻本。
    7梁绍壬著:《两般秋雨盦随笔》卷一“西泠感旧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8页。按,此书误录姚士陛为“姚士陞孝廉,江苏人”。
    1马其昶著、毛伯舟点注:《桐城耆旧传》卷十二“马节母传第十”,黄山书社1990年版,第466页。
    2徐璈编:《桐旧集》卷六“姚孔鈵”,清咸丰元年(1851)刻本。
    1徐璈编:《桐旧集》卷六“姚孔锌”,清咸丰元年(1851)刻本。
    2徐璈编:《桐旧集》卷六“姚孔锌”,清咸丰元年(1851)刻本。
    3姚孔钅闰著:《华林庄诗集》,清乾隆刻本。
    4徐璈编:《桐旧集》卷六“姚孔钅闰”,清咸丰元年(1851)刻本。
    5永瑢等撰:《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八四集部别集类存目一一,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1674页。
    6姚孔钅闰著:《华林庄诗集》,清乾隆刻本。
    1徐璈编:《桐旧集》卷六“姚孔镔”,清咸丰元年(1851)刻本。
    2徐璈编:《桐旧集》卷六“姚孔锩”,清咸丰元年(1851)刻本。
    1马其昶著、毛伯舟点注:《桐城耆旧传》卷九“姚编修、叶庶子传弟九十六”,黄山书社1990年版,第342页。
    2徐璈编:《桐旧集》卷七“姚建”,清咸丰元年(1851)刻本。
    3徐璈编:《桐旧集》卷七“姚建”,清咸丰元年(1851)刻本。
    4姚莹著:《姚氏先德传》卷五,《中复堂全集》本。
    1徐璈编:《桐旧集》卷七“姚恺”,清咸丰元年(1851)刻本。
    2徐璈编:《桐旧集》卷七“姚恺”,清咸丰元年(1851)刻本。
    3方东树著:《考盘集文录》卷十一《姚氏姑哀词》,清光绪二十年(1894)刻本。
    4徐璈编:《桐旧集》卷七“姚支莘”,清咸丰元年(1851)刻本。
    1管同著:《因寄轩文集二集》卷五,《续修四库全书》本第1504册,第486页。
    2姚濬昌著:《五瑞斋遗文》之《思复堂诗文存跋尾》,民国元年(1912)铅印本。
    3刘声木撰、徐天祥点校:《桐城文学渊源考》卷四,黄山书社1989年版,第65页。
    4徐璈编:《桐旧集》卷七“姚超恒”,清咸丰元年(1851)刻本。
    5蒋寅著:《清诗话考》,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185页。
    6谢堃著:《春草堂诗话》卷四,清刻本。
    7徐璈编:《桐旧集》卷七“姚觐阊”,清咸丰元年(1851)刻本。
    1震均辑:《国朝画人辑录》卷八,《清代传记丛刊》第85册,第567页。
    1钱泳著、张伟校点:《履园丛话》十一下“画学“,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307页。
    2蒋宝龄、蒋茝生著:《墨林今话》卷十一,《清代传记丛刊》第73册,第300页。
    3盛淑清辑:《清代画史增编》卷十二,《清代传记丛刊》第78册,第236页。
    4姚伯鸾(1815-1864),字少梁,号芸孙,监生,道光二十四年(1844)甲辰科举人,直隶候补知县,加同知衔,历署高邑、宁晋、涞水等县知县。见《麻溪姚氏宗谱》。
    5姚濬昌著:《幸余求定稿》“孙衣言题识”,清光绪十七年(1891)刻本。
    6姚濬昌著:《幸余求定稿》“孙衣言题识”,清光绪十七年(1891)刻本。
    7马其昶著:《抱润轩文集》卷三《幸余求定稿书后》,清宣统元年(1909)安徽官纸印刷局石印本。
    1姚永概著:《慎宜轩文》卷十二《告伯兄文》,民国间刻本。
    2马其昶著:《抱润轩文集》卷六《姚闲伯墓表》,清宣统元年(1909)安徽官纸印刷局石印本。
    3卞孝萱、唐文权编:《民国人物碑传集》卷十一姚墉《姚仲实行述》,团结出版社1995年版,第736页。
    4钱仲联编:《广清碑传集》卷十八王遽常《桐城姚仲实教授传》,苏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249页。
    5姚永朴著:《蜕私轩续集》,民国二十一年(1932)铅印本。
    1钱基博著:《现代中国文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61页。
    2姚永概著:《慎宜轩文》卷三《蜕私轩诗文经说跋》,民国间刻本。
    3姚永概著:《慎宜轩文》卷八《胡慎思墓碣》,民国间刻本。
    4姚永朴著:《蜕私轩集》卷二《慎宜轩诗序》,民国六年(1917)北京共和印刷局铅印本。
    5袁行云著:《清人诗集叙录》,文化艺术出版社1994年版,第2790页。
    6姚永朴著:《蜕私轩续集》卷二《慎宜轩笔记题辞》,民国二十一年(1932)铅印本。
    7汪辟疆著:《光宣诗坛点将录》,《汪辟疆说近代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74页。
    8林纾著:《林琴南文集·畏庐三集》之《慎宜轩文集序》,中国书店1985年版。
    9姚永朴著:《蜕私轩续集》卷二《蕴素轩诗稿序》,民国二十一年(1932)铅印本。
    10范当世著、马亚中等校点:《范伯子诗文集》附录四徐昂《范姚太夫人家传》,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621页。
    1范当世著、马亚中等校点:《范伯子诗文集》附录四顾公毅《蕴素轩诗集序》,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626页。
    2范当世著、马亚中等校点:《范伯子诗文集》附录四徐昂《范姚太夫人家传》,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622页。
    3梅新林《文学世家的历史还原》,《中国社会科学》,2011年第1期,第188页。
    4姚永朴著:《蜕私轩续集》卷三《嫂方安人墓志铭》,民国二十一年(1932)铅印本。
    1姚永概著:《慎宜轩文》卷九《兄子焕昂同葬志》,民国间刻本。
    2姚永概著:《慎宜轩文》卷九《兄子焕昂同葬志》,民国间刻本。
    3姚永概著、沈寂等标点:《慎宜轩日记》(下)之《复四侄》,黄山书社2010年版,第1475页。
    1郑玄著:《礼记》卷二十“昏义第四十四”,《四部丛刊》景宋本。
    1姚鼐著、刘季高点校:《惜抱轩诗文集·文集》卷八《旌表贞节大姊六十寿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122页。
    2王先谦撰:《东华续录》乾隆十四“乾隆六年十二月乙未”,《续修四库全书》史部第372册,第81页。
    1潘光旦著、潘乃穆、潘乃和编:《潘光旦文集》第1卷《优生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274页。
    2罗时进著:《地域·家族·文学——清代江南诗文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54页。
    1(美)曼素恩(SusanMann)著、定宜庄、颜宜葳译,《缀珍录:十八世纪及其前后的中国妇女》,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79页。
    2姚文燮著:《无异堂文集》卷十一,民国五石斋钞本。
    1方以智《浮山此藏轩别集》卷一《题画寄羹湖》,清康熙此藏轩刻本。
    2潘江编:《龙眠风雅续集》卷二十六上《萧尺木过访论画法赋此谢之》,《四库禁燬书丛刊》集部第99册,第80页。
    3张英著:《文端集》卷四十一《黄柏山房和诗序》,《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张英著:《文端集》卷二十《存诚堂集十六·题羹湖画奇石修竹图四首》(之二),《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张英著:《文端集》卷三十《笃素堂诗集一·题羹湖画册巾车归里图四首》(之一),《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徐雁平《清代文学世家联姻与地域文化传统的形成》,《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第29页。
    2马其昶著、毛伯舟点注:《桐城耆旧传》卷八“方望溪先生传弟八十七”,黄山书社1990年版,第305页。
    3刘声木撰、徐天祥点校:《桐城文学渊源考》卷二,黄山书社1989年版,第104页。
    4戴望著:《颜氏学记》卷十,清同治冶城山馆刻本。
    5刘声木撰、徐天祥点校:《桐城文学渊源考》卷二,黄山书社1989年版,第112页。
    6刘声木撰、徐天祥点校:《桐城文学渊源考》卷二,黄山书社1989年版,第126页。
    1刘声木撰、徐天祥点校:《桐城文学渊源考》卷二,黄山书社1989年版,第128页。
    2刘声木撰、徐天祥点校:《桐城文学渊源考》卷二,黄山书社1989年版,第128页。
    3刘声木撰、徐天祥点校:《桐城文学渊源考》卷三,黄山书社1989年版,第145页。
    4刘大櫆著:《海峰文集》卷四《朱子颍诗集序》,清刻本。
    5袁昶著:《于湖小集》诗五《寿方涤侪先生七十》,清光绪袁氏水明楼刻本。
    6刘声木撰、徐天祥点校:《桐城文学渊源考》卷四,黄山书社1989年版,第192页。
    7袁昶著:《于湖小集》诗六《趣涤侪校刻药地炮庄》,清光绪袁氏水明楼刻本。
    8姚鼐著、刘季高点校:《惜抱轩诗文集·文集》卷十《方染露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154页。
    9汪志伊著:《稼门诗文钞·诗钞》卷五《题方石伍拳庄新居》,清嘉庆十五年(1810)刻本。
    1姚莹著:《东溟外集》卷一《北园讌集诗序》,《续修四库全书》第1512册,第445-446页。
    2姚莹著:《后湘诗集二集》卷三《酬别同年金鹤皋大令、周伯恬、陆纶山及里中诸子,时众人讌集北园为饯,凡三十二人,诸君皆有诗》,《续修四库全书》第1513册,第52页。
    3姚莹著、施培毅、徐寿凯点校:《康輶纪行》,方复恒《康輶纪行跋》,黄山书社1990年版,第522页。
    4姚莹著、施培毅、徐寿凯点校:《康輶纪行》,方复恒《康輶纪行跋》,黄山书社1990年版,第522页。
    5姚莹著:《后湘诗集续集》卷六《四月二十一日至夔州入峡,偕方召靑、浚昌观峡中奇胜,东南风阻舟,行颇缓,中流回转者再,知神意之留人也,为诗谢之》,《续修四库全书》第1513册,第105页。
    6戴钧衡著:《味经山馆诗钞》卷五《偕厚子、召青、鲁生、贻之、存之、眉冈、命之话城中近有感》,清道光王祜蕃刻本。
    7方宗诚著:《柏堂遗书·柏堂师友言行记》卷一,清光绪桐城方氏志学堂刻本。
    8姚濬昌著:《五瑞斋遗文》,《庸晦堂诗集序》,民国元年(1912)铅印本。
    9姚莹著:《东溟文集》卷六《张阮林传》,《续修四库全书》第1512册,第427页。
    10刘开著:《刘孟塗集》卷十《张阮林传》,《续修四库全书》本,第397页。
    1刘开著:《刘孟塗集》卷十《张阮林传》,《续修四库全书》本,第397页。
    2萧穆著、项纯文点校:《敬孚类稿》卷十一《张舜卿先生墓志铭并序》,黄山书社1992年版,第304页。
    3姚鼐著:《惜抱轩遗书三种·姚惜抱尺牍补编》卷二《与张虬御》,清光绪五年(1879)桐城徐宗亮刊本。
    4方东树著:《考盘集文录》卷九《先友记》,清光绪二十年(1894)刻本。
    5姚鼐著:《惜抱轩遗书三种·姚惜抱尺牍补编》卷二《与张虬御》,清光绪五年(1879)桐城徐宗亮刊本。
    6姚鼐著、刘季高点校:《惜抱轩诗文集·文集》卷四《张冠琼遗文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41页。
    7姚鼐著、刘季高点校:《惜抱轩诗文集·文集》卷十二《原任少詹事张君权厝铭》,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180页。
    8萧穆著、项纯文点校:《敬孚类稿》卷十一《张舜卿先生墓志铭并序》,黄山书社1992年版,第304页。
    1曾国藩著:《求阙斋日记类钞》卷下“丙寅十月”,清光緖二年(1876)传忠书局刻本。
    2方宗诚著:《柏堂遗书·柏堂集次集》卷二《书马公实通判遗集后》,清光绪桐城方氏志学堂刻本。
    3方宗诚著:《柏堂遗书·柏堂集次集》卷二《书马公实通判遗集后》,清光绪桐城方氏志学堂刻本。
    4刘声木撰、徐天祥点校:《桐城文学渊源考》卷四,黄山书社1989年版,第168页。
    1方宗诚著:《柏堂遗书·柏堂集次集》卷六《马征君传》,清光绪桐城方氏志学堂刻本。
    2刘声木撰、徐天祥点校:《桐城文学渊源考》卷八,黄山书社1989年版,第269页。
    3刘声木撰、徐天祥点校:《桐城文学渊源考》卷八,黄山书社1989年版,第272页。
    4姚永概著:《慎宜轩文》卷三《马冀平诗集序》,民国间刻本。
    5陈三立著、李开军校点:《散原精舍诗文集·文集》卷十六,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1072页。
    6陈三立著、李开军校点:《散原精舍诗文集·文集》卷十六,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1072页。
    1徐璈编:《桐旧集》卷二十四“马春田”,清咸丰元年(1851)刻本。
    2徐璈编:《桐旧集》卷二十四“马鼎梅”,清咸丰元年(1851)刻本。
    3徐璈编:《桐旧集》卷二十四“马鼎梅”,清咸丰元年(1851)刻本。
    4马其昶著:《抱润轩文集》卷十一《大父怡轩府君行状》,民国十二年(1923)刻本。
    5左眉著:《静庵文集》卷二《亡弟叔固权厝铭》,清同治十三年(1874)刻本。
    1刘声木撰、徐天祥点校:《桐城文学渊源考》卷三,黄山书社1989年版,第141页。
    2梅曾亮著:《柏枧山房全集·诗集》卷二《赠左匡叔归桐城》,《续修四库全书》本。第120页。
    3刘开著:《刘孟塗集》卷六《赠左筐叔序》,《续修四库全书》集部第1510册,第366页。
    4左眉著:《静庵文集》卷二《梦榖先生传》,清同治十三年(1874)刻本。
    5左眉著:《静庵诗集》卷六《哭姚姬传先生》,清同治十三年(1874)刻本。
    6徐璈编:《桐旧集》卷二十六“左世瑯”,清咸丰元年(1851)刻本。
    7徐璈编:《桐旧集》卷二十六“左世经”,清咸丰元年(1851)刻本。
    1姚鼐著、刘季高点校:《惜抱轩诗文集·文集》卷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42-43页。
    2姚鼐著、刘季高点校:《惜抱轩诗文集·文集》卷四《左笔泉先生时文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58页。
    3姚鼐著、刘季高点校:《惜抱轩诗文集·文集》卷四《左笔泉先生时文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58页。
    4马其昶著、毛伯舟点注:《桐城耆旧传》卷七“王砭崖、左砚农、周笔峰三先生传弟七十三”,黄山书社1990年版,第259页。
    5马其昶著、毛伯舟点注:《桐城耆旧传》卷七“左潞安、迁江、建阳传弟七十二”,黄山书社1990年版,第257页。
    1马其昶著、毛伯舟点注:《桐城耆旧传》卷四“姚葵轩公传弟二十九”,黄山书社1990年版,第105页。
    2姚永朴著、张仁寿校注:《旧闻随笔》卷四“先八世祖感怀诗”,黄山书社1989年版,第202页。
    3马其昶著、毛伯舟点注:《桐城耆旧传》卷四“姚葵轩公传弟二十九”,黄山书社1990年版,第105页。
    4马其昶著、毛伯舟点注:《桐城耆旧传》卷四“姚葵轩公传弟二十九”,黄山书社1990年版,第105页。
    5姚孙棐著:《亦园全集》卷二,《四库禁燬书丛刊》集部第86册,第494页。
    6姚永概著、沈寂等标点《慎宜轩日记》(上),黄山书社2010年版,第370页。
    7姚永概著、沈寂等标点《慎宜轩日记》(上),黄山书社2010年版,第370页。
    1姚莹著:《姚氏先德传》之《姚氏先德传叙》,《中复堂全集》本。
    2姚孙棐著:《亦园全集》卷二,《四库禁燬书丛刊》集部第86册,第501页。
    3姚文然著:《姚端恪公诗集》卷八,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姚士塈等刻本。
    4姚文然著:《姚端恪公诗集》卷九,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姚士塈等刻本。
    5姚文然著:《姚端恪公诗集》卷十,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姚士塈等刻本。
    1姚文然著:《姚端恪公外集》卷十八,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姚士塈等刻本。
    2姚文然著:《姚端恪公外集》卷十八《示塈等》,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姚士塈等刻本。
    3姚永概著、沈寂等标点:《慎宜轩日记》(上),黄山书社2010年版,第487页。
    4姚濬昌著:《叩瓴琐语》卷一,民国元年(1912)铅印本。
    5姚濬昌著:《叩瓴琐语》卷一,民国元年(1912)铅印本。
    6姚永朴著:《蜕私轩集》卷五《秦吉帆先生墓志铭》,民国六年(1917)北京共和印刷局铅印本。
    1姚永概著:《慎宜轩文》卷十一《西山精舍记》,民国间刻本。
    2姚永朴著:《蜕私轩续集》卷二《蕴素轩诗稿序》,民国二十一年(1932)铅印本。
    3姚永概著、沈寂等标点:《慎宜轩日记》(上),黄山书社2010年版,第22页。
    4姚永朴著:《蜕私轩集》卷五《斗影图记》,民国六年(1917)北京共和印刷局铅印本。
    5姚濬昌著:《五瑞斋遗文》之《三釜斋唱酬小录序》,民国元年(1912)铅印本。
    6姚永概著、沈寂等标点:《慎宜轩日记》(上),黄山书社2010年版,第412页。
    1董士锡著:《齐物论斋文集》卷三《萧氏寄庐灯影图记》,清道光二十年(1840)江阴暨阳书院刻本。
    2姚兴泉著:《龙眠杂忆》卷四学校类,清刻本。
    3姚兴泉著:《龙眠杂忆》卷四学校类,清刻本。
    4姚永朴著:《蜕私轩集》卷三《先妣事略》,民国六年(1917)北京共和印刷局铅印本。
    1姚兴泉著:《龙眠杂忆》卷四学校类,清刻本。
    2姚永朴著:《蜕私轩续集》卷三《嫂方安人墓志铭》,民国二十一年(1932)铅印本。
    3张令仪著:《蠹窗诗集》卷四,清雍正刻本。
    4张令仪著:《蠹窗诗集》卷七,清雍正刻本。
    5张令仪著:《蠹窗诗集》卷八,清雍正刻本。
    6张令仪著:《蠹窗诗集》卷十二,清雍正刻本。
    7姚莹著:《东溟文集》卷六《先太宜人行略》,《续修四库全书》第1512册,第433页。
    8姚莹著:《后湘诗集》卷五,《续修四库全书》第1513册,第13页。
    9姚濬昌著:《五瑞斋遗文》之《先妣方淑人行略》,民国元年(1912)铅印本。
    12姚鼐著:《惜抱轩诗文集·文后集》卷一《方氏文忠房支谱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257页。张廷玉著:《澄怀园文存》卷九《姚氏宗谱序》,清乾隆间刻澄怀园全集本。
    3潘江著:《龙眠风雅续集》卷七“张姒谊”,《四库禁燬书丛刊》集部第99册,第418页。
    4张廷玉著:《澄怀园文存》卷九《蠹窗诗二集序》,清乾隆间刻澄怀园全集本。
    5姚莹著:《东溟文集》卷六《先太宜人行略》,《续修四库全书》集部第1512册,第433页。
    1姚濬昌著:《叩瓴琐语》卷一,民国元年(1912)铅印本。
    2姚永概著、沈寂等标点:《慎宜轩日记》(上)“戊子十一月二十日”,黄山书社2010年版,第371页。
    2黄掌纶等纂:《长芦盐法志》卷二十图识《问津书院图识》,清嘉庆十年(1805)刻本。
    1黄掌纶等纂:《长芦盐法志》卷十八文艺,清嘉庆十年(1805)刻本。
    2姚濬昌著:《五瑞斋诗续钞》卷二,清光绪刻本。
    3钱实甫编:《清代职官年表》,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409-1413页。
    5姚濬昌著:《姚石甫先生年谱》“乾隆五十年”,《北京图书馆藏珍本年谱丛刊》第138册,第521页。
    6姚濬昌著:《姚石甫先生年谱》“乾隆五十六年”,《北京图书馆藏珍本年谱丛刊》第138册,第523页。
    1按:姚鼐写给陈用光的书信有编年,这封信时间标识为“癸亥”,当知在嘉庆八年(《姚惜抱尺牍》,第54页)。
    2按:这封信写作时间为“丙寅”,当知在嘉庆十一年(《姚惜抱尺牍》,第58页)。
    3姚鼐著:《姚惜抱尺牍》之《与鲍双五十八首》(七),新文化书社1935年版,第34页。
    4铁保著:《惟清斋全集·梅庵文钞》卷四《正谊书院记》,《续修四库全书》集部1476册,第241页。
    5姚元之著:《荐青集》,清刻本。
    6施立业著:《姚莹年谱》,黄山书社2004年版,第50页。
    7姚莹著:《东溟文后集》卷十《考定焚黄仪制书后》,《续修四库全书》集部第1512册,第579页。
    1姚莹著:《东溟文集》卷五《粤东学使后园记》,《续修四库全书》集部第1512册,第421页。
    2姚莹著:《东溟外集》卷二《劝修九和书院告示》,《续修四库全书》集部第1512册,第466页。
    3姚莹著:《东溟文集》卷四《谢周漳州书》,《续修四库全书》集部第1512册,第405-406页。
    4姚莹著:《东溟文后集》卷二《乐仪书院始由监掣课士状》,《续修四库全书》集部第1512册,第487页。
    5姚莹著:《东溟文后集》卷十三《左石侨墓志铭》,《续修四库全书》集部第1512册,第604页。
    6姚莹著:《东溟文后集》卷十三《蓬州新建玉环书院碑》,《续修四库全书》集部第1512册,第600页。
    7姚莹著:《东溟文后集》卷十三《蓬州新建玉环书院碑》,《续修四库全书》集部第1512册,第600页。
    1姚永概著:《慎宜轩文》卷七,民国间刻本。
    2姚永概著、沈寂等标点:《慎宜轩日记》(上),黄山书社2010年版,第333页。
    3姚永朴著:《起凤书院答问》之《起凤书院答问目录》,《国学珍籍汇编》本,台北广文书局1977年版。
    4姚永朴著:《蜕私轩集》卷三《潘君季约墓志铭》,民国六年(1917)北京共和印刷局铅印本。
    5姚永朴著:《国文学》,清宣统二年(1910)京师法政学堂铅印本。
    6姚永朴著:《文学研究法》,上海商务印书馆1916年版,第4页。
    1姚永朴著:《蜕私轩续集》李大防《蜕私轩续集序》,民国二十一年(1932)铅印本。
    2马厚文《桐城姚仲实先生生平事迹》,《安庆文史资料》第五辑,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安庆市编史修志办公室、安庆市档案馆编,安徽省出版局1983年,第178页。
    3吴汝纶著,施培毅、徐寿凯校点:《吴汝纶全集》文集第二《郑筠似八十寿序》,黄山书社2002年版,第143页。
    1姚永概著、沈寂等标点:《慎宜轩日记》(下),黄山书社2010年版,第1201页。
    2姚永朴著:《蜕私轩续集》卷二《慎宜轩笔记题辞》,民国二十一年(1932)铅印本。
    3按:关于姚倚云的教育思想,可参看陈晓峰《姚倚云女子师范教育思想研究》(《教育学术月刊》,2009年第9期,第77-81页)。
    4范当世著、马亚中等校点:《范伯子诗文集》附录四徐昂《范姚太夫人家传》,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622页。
    5范当世著、马亚中等校点:《范伯子诗文集》附录四徐昂《范姚太夫人家传》,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622页。
    6徐雁平著:《清代东南书院与学术及文学》(上编),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50页。关于桐城派的传衍与书院的关系,这部专著有所论述,参见第48-88页。
    1姚鼐著:《古文辞类纂》之姚鼐《古文辞类纂序目》,中国书店1986年版,第1页。
    23曾国藩著、陈书良整理:《曾国藩全集·读书录》,岳麓书社1994年版,第370页。姚永朴著:《起凤书院答问》,《国学珍籍汇编》本,台北广文书局1977年版。
    1姚鼐撰、刘季高标校:《惜抱轩诗文集·诗集》卷八《乙未春初度留别同馆诸君》,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351页。
    2姚鼐著、陈用光编:《姚惜抱尺牍》,上海新文化书社1935年版,第20页。
    5杨布生《姚鼐从事书院教育40年考略》,《益阳师专学报》,1991年第3期,第97-101页。
    1柳诒征编:《卢抱经先生年谱》,民国十七年(1918)中央大学国学图书馆第一年刊本,《乾嘉名儒年谱丛刊》本。
    2姚鼐著、刘季高标校:《程绵庄文集序》,《惜抱轩诗文集·文后集》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268页。
    3对于这个时间,王达敏先生在其《姚鼐与乾嘉学派》有相关论证,此不赘述,参见其书第198页。
    4姚鼐著、陈用光编:《姚惜抱尺牍》,上海新文化书社1935年版,第6页。
    5按,《方晞原传》云:“及晞原没(1789)之前一年,余主紫阳书院。”(《惜抱轩诗文集·文集》卷六,第145页)《歙胡孝廉墓志铭》云:“君竟老山中,年七十四以卒,嘉庆三年(1798)十二月九日也,余去紫阳亦十年矣。”(《惜抱轩诗文集·文集》卷十三,第211页)
    6钱实甫编:《清代职官年表》,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640页。
    7郭麐在这一年有《随园先生招同姚惜抱夫子花下赋呈》之作,中有“三月莺花游子恨,六朝人物寓贤多”两句(《灵芬馆诗初集》卷一,嘉庆道光年间《灵芬馆全集》本)。可见,在三月份的时候,姚鼐就已到江宁了。
    1姚鼐著、刘季高标校:《惜抱轩诗文集·文后集》卷七《苏献之墓志铭并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348页。
    2姚鼐著、刘季高标校:《惜抱轩诗文集·文集》卷十三《汪玉飞墓志铭》:“乾隆五十六年秋冬间,(汪兆虹)忽大甚,至失音。余方归里,亟以为忧。”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195页。
    3姚鼐著、陈用光编:《姚惜抱尺牍》,《与陈硕士书》之十三,上海新文化书社1935年版,第47页。
    4姚鼐著、陈用光编:《姚惜抱尺牍》,《与陈硕士书》之十七,上海新文化书社1935年版,第49页。
    5姚鼐著、陈用光编:《姚惜抱尺牍》,《与陈硕士书》之二十七,上海新文化书社1935年版,第52页。
    6姚鼐著:《惜抱轩遗书三种·姚惜抱尺牍补编》卷二,清光绪五年(1879)桐城徐宗亮刊本。
    7姚鼐《与张虯御》其四:“鼐与周茨山互易书院,各免涉江涛,约二月半至皖中。”《惜抱轩遗书三种·姚惜抱尺牍补编》卷二,清光绪五年(1879)桐城徐宗亮刊本。
    8姚鼐著、陈用光编:《姚惜抱尺牍》,《与陈硕士书》之三十九,上海新文化书社1935年版,第55页。
    9姚鼐著、陈用光编:《姚惜抱尺牍》,《与陈硕士书》之三十八,上海新文化书社1935年版,第55页。
    2姚鼐著、陈用光编:《姚惜抱尺牍》,《与陈硕士书》之三十九,上海新文化书社1935年版,第55页。
    3姚鼐《与周东屏》:“鼐去岁为冶亭先生邀来江宁,遂居此两载,衰敝之状,亦日夕渐增,但尚能行步饮食耳。下月拟归里度岁,明年当不免更一来也。”《姚惜抱尺牍》,上海新文化书社1935年版,第30页。
    4姚鼐著、陈用光编:《姚惜抱尺牍》,《与陈硕士书》之五十,上海新文化书社1935年版,第59页。
    5姚鼐著、陈用光编:《姚惜抱尺牍》,《与陈硕士书》之六十六,上海新文化书社1935年版,第63页。
    6姚鼐著、陈用光编:《姚惜抱尺牍》,《与陈硕士书》之五十五,上海新文化书社1935年版,第61页。
    1姚鼐著:《惜抱轩遗书三种·姚惜抱尺牍补编》卷二,清光绪五年(1879)桐城徐宗亮刊本。
    2姚鼐著:《惜抱轩遗书三种·姚惜抱尺牍补编》卷一《与松湘浦》之二,清光绪五年(1879)桐城徐宗亮刊本。
    4张仲礼著:《中国绅士的收入》,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87页。
    5姚鼐著:《惜抱轩遗书三种·姚惜抱尺牍补编》卷二《与马雨耕》之三十五,清光绪五年(1879)桐城徐宗亮刊本。
    6张仲礼著:《中国绅士的收入》,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87页。
    7按,据本尺牍中“顷闻奉节督学湖北”句,又鲍桂星是于嘉庆十五年督湖北学政,故知此信写于嘉庆十五年(1810)。
    8姚鼐著、陈用光编:《姚惜抱尺牍》,《与石甫侄孙莹九首》之一,上海新文化书社1935年版,第79页。
    1姚鼐著、陈用光编:《姚惜抱尺牍》,上海新文化书社1935年版,第79页。
    2姚鼐著:《惜抱轩遗书三种·姚惜抱尺牍补编》卷二,清光绪五年(1879)桐城徐宗亮刊本。
    3姚鼐著:《惜抱轩遗书三种·姚惜抱尺牍补编》卷二,清光绪五年(1879)桐城徐宗亮刊本。
    4管同著:《因寄轩文集二集》卷五,《续修四库全书》集部第1504册,第486页。
    5姚鼐著、陈用光编:《姚惜抱尺牍》,《与石甫侄孙莹九首》之二,上海新文化书社1935年版,第80页。
    6姚鼐著:《惜抱轩遗书三种·姚惜抱尺牍补编》卷二《与马雨耕》之三十一,清光绪五年(1879)桐城徐宗亮刊本。
    7姚鼐著:《惜抱轩遗书三种·姚惜抱尺牍补编》卷二《与张兼士》之一,清光绪五年(1879)桐城徐宗亮刊本。
    8管同著:《因寄轩文集二集》卷五,《续修四库全书》集部第1504册,第486页。
    9姚鼐著、陈用光编:《姚惜抱尺牍》,《寄畹容阁四姑太太四首》之二,上海新文化书社1935年版,第85页。
    10姚鼐著、陈用光编:《姚惜抱尺牍》,《与石甫侄孙莹九首》之二,上海新文化书社1935年版,第80页。
    1陈用光著:《太乙舟文集》卷三,《续修四库全书》集部第1493册,第292页。
    2姚鼐著:《惜抱轩遗书三种·姚惜抱尺牍补编》卷二《与四妹二首》,清光绪五年(1879)桐城徐宗亮刊本。
    3姚鼐著、陈用光编:《姚惜抱尺牍》,《寄畹容阁四姑太太四首》之一,上海新文化书社1935年版,第85页。
    1袁枚纂修:乾隆《江宁新志》卷八《民赋志》,清乾隆十三年刻本。
    2袁枚著、王英志校点:《随园诗话补遗》卷一(一八),凤凰出版社2000年版,第428页。
    3柳诒徵著:《江苏书院志初稿》,《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第四年刊》,南京龙蟠里国学图书馆1931年编印,第45-46页。
    4姚莹著:《东溟文集》卷六《朝议大夫刑部郎中加四品衔从祖惜抱先生行状》,《续修四库全书》第1512册,第428页。
    5此三类划分,参见王达敏《姚鼐与乾嘉学派》,学苑出版社2007年版,第198-199页。
    1曾国藩著:《曾文正公全集·文集》卷一。按:“姚门四杰”这一称谓首出于姚莹,后曾国藩以姚莹取代刘开。
    2赵尔巽等撰:《清史稿》列传七十三文苑三,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3426页。
    1姚鼐著、陈用光编:《姚惜抱尺牍》,《与管异之同》之一,上海新文化书社1935年版,第38页。
    2姚鼐著、陈用光编:《姚惜抱尺牍》,《与管异之同》之二,上海新文化书社1935年版,第39页。
    3王达敏著:《姚鼐与乾嘉学派》,学苑出版社2007年版,第217页。
    4薛福成著:《庸庵文外编》卷三《寄龛文存序》,光绪十九年(1893)刊本。
    1马其昶著、毛伯舟点注:《桐城耆旧传·题辞》,黄山书社1990年版,第1页。
    2廖大闻修、金鼎寿纂:《道光桐城续修县志》卷十五《人物志·儒林》,《中国地方志集成》本,第536页。
    3吴德旋著:《初月楼文钞》卷八《姚薑坞先生墓表》,清光绪十年(1884)刻本。
    4徐世昌等编,沈盈芝、梁运华点校:《清儒学案》卷五十一“望溪学案”,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2055页。
    5钱仲联编:《广清碑传集》卷八金天翮《姚范传》,苏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511页。
    1赵怀玉著:《亦有生斋文集》卷二《知不足斋丛书序》,《续修四库全书》集部第1470册,第27页。
    2钱大昕著、吕友仁校点:《潜研堂集》卷二十一《抱经楼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350页。
    3钱大昕著、吕友仁校点:《潜研堂集》卷二十一《抱经楼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349页。
    4钱大昕著、吕友仁校点:《潜研堂集》卷二十一《五砚楼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352页。
    5姚范著:《援鹑堂诗集》卷一,清嘉庆十七年(1812)刻本。
    6姚范著:《援鹑堂笔记》,方东树《援鹑堂笔记目录识语》,《续修四库全书》子部第1148册,第404页。
    7李兆洛著:《养一斋文集》卷十五《桐城姚氏薑坞惜抱两先生传》,《续修四库全书》集部第1495册,第239页。
    8廖大闻修、金鼎寿纂:《道光桐城续修县志》卷十五《人物志·儒林》,《中国地方志集成》本,第536页。
    9姚范著:《援鹑堂笔记》,《续修四库全书》子部第1149册,第190页。
    1姚永概著、沈寂等标点:《慎宜轩日记》(上),黄山书社2010年版,第346页。
    2姚莹著:《东溟文集》卷二《援鹑堂集后叙》,《续修四库全书》集部第1452册,第382页。
    3姚莹著:《东溟文集》卷二《援鹑堂集后叙》,《续修四库全书》集部第1452册,第382页。
    4廖大闻修、金鼎寿纂:《道光桐城续修县志》卷十五《人物志·儒林》,《中国地方志集成》本,第536页。
    5姚莹著:《东溟文后集》卷九《左石侨编次书目记》,《续修四库全书》集部第1452册,第573页。
    6姚莹著:《东溟文后集》卷九《左石侨编次书目记》,《续修四库全书》集部第1452册,第573页。
    1姚莹著:《东溟文后集》卷九《左石侨编次书目记》,《续修四库全书》集部第1452册,第573页。
    2廖大闻修、金鼎寿纂:《道光桐城续修县志》卷十六《人物志·文苑》,《中国地方志集成》本,第576页。
    3姚元之著、李解民点校:《竹叶亭杂记》,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137页。
    4姚永概著、沈寂等标点:《慎宜轩日记》(上),黄山书社2010年版,第346页。
    1姚永概著、沈寂等标点:《慎宜轩日记》(下),黄山书社2010年版,第1342页。
    2陈登原著:《古今典籍聚散考》卷三,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319页。
    1马其昶著、毛伯舟点注:《桐城耆旧传》卷九“姚编修、叶庶子传弟九十六”,黄山书社1990年版,第342页。
    2廖大闻修、金鼎寿纂:《道光桐城续修县志》卷十五《人物志·儒林》,《中国地方志集成》本,第536页。
    3钱仲联编:《广清碑传集》,王遽常《桐城姚仲实教授传》,苏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248页。
    4徐雁平《批点本的内部流通与桐城派的发展》,《文学遗产》,2012年第1期,第105页。
    1姚莹著:《东溟文集》卷二《援鹑堂集后叙》,《续修四库全书》集部第1452册,第382-383页。
    2姚鼐著、陈用光编:《姚惜抱尺牍》,《与石甫侄孙莹九首》之六,上海新文化书社1935年版,第81页。
    3姚范著:《援鹑堂笔记》,姚莹《重刻<笔记>后跋》,《续修四库全书》子部第1149册,第191页。
    4姚范著:《援鹑堂笔记》,姚莹《重刻<笔记>后跋》,《续修四库全书》子部第1149册,第191页。
    5姚范著:《援鹑堂笔记》,方东树《援鹑堂笔记目录识语》,《续修四库全书》子部第1148册,第404页。
    1姚鼐著:《惜抱轩遗书三种·惜抱轩书录》之李兆洛《<惜抱轩书录>序》,清光绪五年(1879)桐城徐宗亮刊本。
    2姚鼐著:《惜抱轩遗书三种·惜抱轩书录》之毛岳生《<惜抱轩书录>序》,清光绪五年(1879)桐城徐宗亮刊本。
    3王树枏著:《陶庐文集》卷五《五瑞斋诗钞序》,民国四年(1915)陶庐丛刻本。
    4姚永概著:《慎宜轩文》卷七《先府君述》,民国间刻本。
    5姚旭著:《菊潭集》,姚永概《菊潭集跋》,清光绪十五年(1889)刻本。
    6姚永概著、沈寂等标点:《慎宜轩日记》(上),黄山书社2010年版,第417页。
    1姚濬昌著:《五瑞斋遗文》之《中复堂全集序》,民国元年(1912)铅印本。
    2姚濬昌著:《五瑞斋遗文》之《中复堂遗稿后序》,民国元年(1912)铅印本。
    3姚濬昌著:《五瑞斋遗文》之《思复堂诗文存跋尾》,民国元年(1912)铅印本。
    4姚莹著:《东溟文后集》卷十一《张亨甫传》,《续修四库全书》集部第1452册,第587页。
    5姚濬昌著:《五瑞斋遗文》之《思伯子堂诗集后序》,民国元年(1912)铅印本。
    6姚濬昌著:《五瑞斋遗文》之《香谷遗草序》,民国元年(1912)铅印本。
    1姚莹著:《东溟文集》卷二《援鹑堂集后叙》,《续修四库全书》集部第1452册,第382页。
    2何明星著:《著述与宗族——清人文集编刻方式的社会学考察》,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47页。
    3姚莹著:《东溟文集》卷二《援鹑堂集后叙》,《续修四库全书》集部第1452册,第382页。
    4包世臣著:《艺舟双楫》,中国书店1983年版,第64页。
    1姚莹著:《东溟文集》卷二《援鹑堂集后叙》,《续修四库全书》集部第1452册,第382页。
    2姚濬昌著:《五瑞斋遗文》之《先端恪公日记跋尾》,民国元年(1912)铅印本。
    3姚永朴著:《蜕私轩续集》卷二《惜抱轩诗集训纂跋》,民国二十一年(1932)铅印本。
    4姚永朴著:《蜕私轩续集》卷二《惜抱轩诗集训纂跋》,民国二十一年(1932)铅印本。
    1钱钟书著:《谈艺录》(补订本),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145页。
    1姚范著:《援鹑堂文集》卷一《名字号说义》,清嘉庆十九年(1814)刻本。
    3马其昶著、毛伯舟点注:《桐城耆旧传》卷七“王砭崖、左砚农、周笔峰传弟七十三”,黄山书社1990年版,第259页。
    1姚范著:《援鹑堂文集》卷二《与周笔峰先生书》,清嘉庆十九年(1814)刻本。
    2姚范著:《援鹑堂文集》卷二《与周笔峰先生书》,清嘉庆十九年(1814)刻本。
    3吴德旋著:《初月楼文钞》卷八《姚薑坞先生墓表》,清光绪十年(1884)刻本。
    4徐世昌等编,沈盈芝、梁运华点校:《清儒学案》卷五十一“望溪学案”,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2055页。
    5方苞著,刘季高点校:《方苞集》卷一《周官辨伪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17页。
    6方苞著,刘季高点校:《方苞集》卷一《周官辨伪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17页。
    7方苞著,刘季高点校:《方苞集》卷一《周官辨伪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21页。
    1姚范著:《援鹑堂文集》卷二《复某公书》,清嘉庆十九年(1814)刻本。
    2刘声木著,徐天祥点校:《桐城文学撰述考》,黄山书社1980年版,第408页。
    3方苞著,刘季高点校:《方苞集》附录二“诸家评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902页。
    4姚范著:《援鹑堂笔记》卷四十三,《续修四库全书》子部第1149册,第107页。
    5姚范著:《援鹑堂笔记》卷四十三,《续修四库全书》子部第1149册,第107页。
    (刘大櫆著、吴孟复标点:《刘大櫆集》附录二《刘海峰简谱》,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614页)
    7刘大櫆著、吴孟复标点:《刘大櫆集》卷十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367页。
    8刘大櫆著、吴孟复标点:《刘大櫆集》卷十六,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564页。
    1刘大櫆著、吴孟复标点:《刘大櫆集》卷十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379页。
    2刘大櫆著、吴孟复标点:《刘大櫆集》卷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146页。
    3刘大櫆著、吴孟复标点:《刘大櫆集》卷十六,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606页。
    4刘大櫆著、范先渊校点:《论文偶记》之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3页。
    5刘大櫆著、范先渊校点:《论文偶记》之一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6页。
    6姚范著:《援鹑堂笔记》卷四十四,《续修四库全书》子部第1149册,第111页。
    7姚范著:《援鹑堂笔记》卷四十四,《续修四库全书》子部第1149册,第113页。
    1刘大櫆著、吴孟复标点:《刘大櫆集》卷十六,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610页。
    2姚鼐著、刘季高点校:《惜抱轩诗文集·文集》卷十六,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246页。
    3姚鼐著、刘季高点校:《惜抱轩诗文集·文集》卷八《刘海峰先生八十寿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114页。
    4按,姚鼐的人生道路选择,与姚范也颇为相似。读书—仕宦—退归—从教,这是他们相近的人生轨迹。姚莹《识小录》中《吾家两公》对此颇有阐述。这方面内容,杨怀志《桐城文派概论》中多有论述,兹不赘言。(《桐城文派概论》,安徽美术出版社2011年版,第52-53页)
    5萧穆著、项纯文点校:《敬孚类稿》卷七《跋左叔固先生删订海峰文集》,黄山书社1992年版,第177页。
    6姚范著:《援鹑堂笔记》卷四十四,《续修四库全书》子部第1149册,第113页。
    7姚鼐著:《惜抱轩遗书三种·姚惜抱尺牍补编》卷一《与张翰宣》,清光绪五年(1879)桐城徐宗亮刊本。
    8姚范著:《援鹑堂笔记》卷四十,《续修四库全书》子部第1149册,第85页。
    1姚鼐编:《古文辞类纂》卷七十三哀祭类二,道光元年(1821)合河康氏家塾刻本。
    2姚鼐编:《古文辞类纂》卷五十四杂记类四,道光元年(1821)合河康氏家塾刻本。
    3方宗诚著:《柏堂遗书·柏堂集后编》卷五《节录姚薑坞先生论文语跋》,清光绪桐城方氏志学堂刻本。
    4姚莹著:《东溟文集》卷六《朝议大夫刑部郎中加四品衔从祖惜抱先生鼐行状》,《续修四库全书》第1512册,第428页。
    5姚范著:《援鹑堂笔记》,《续修四库全书》子部第1149册,第190页。
    6姚范著:《援鹑堂笔记》卷五十,《续修四库全书》子部第1149册,第170页。
    7姚鼐著、刘季高点校:《惜抱轩诗文集·文集》卷三《庄子章义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33页。
    1刘大櫆著、吴孟复标点:《刘大櫆集·诗集》卷十三《寄姚姬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444页。
    2左眉著:《静菴文集》卷二《梦榖先生传》,清同治十三年(1874)刻本。
    3姚鼐著、刘季高点校:《惜抱轩诗文集·诗集》卷三《阜城作》,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462页。
    1刘大櫆著、吴孟复标点:《刘大櫆集·文集》卷四《送姚姬传南归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136页。
    2王文治著:《梦楼诗集·快雨堂集》卷十四《子颍五十为诗赠之八首》,清乾隆刻道光补修本。
    3王文治著:《海寓诗钞》,《海愚诗钞序》,乾隆五十九年(1794)刊本。
    4姚鼐著、刘季高点校:《惜抱轩诗文集·诗集》卷五《方天民独觉次韵余少在京师与朱竹君王禹卿酬和长句见赠,又示病起五言,用其病起韵答之》,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514页。
    6翁方纲著:《翁氏家事略记》,民国五年(1916)上海同文图书馆石印本。
    7姚鼐著、刘季高点校:《惜抱轩诗文集·文集》卷六《答翁学士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84-85页。
    3谢启昆著:《树经堂诗集续集》卷二《姚姬传自金陵来访饮于湖上赋赠二首兼以送别》,清嘉庆刻本。
    4秦瀛著:《小岘山人诗集》卷十二《谢苏潭邀同姚姬传游西湖即送姬传还白门》,清嘉庆刻增修本。
    5陈用光著:《太乙舟文集》卷三《姚先生行状》,《续修四库全书》集部第1493册。
    6姚鼐著、刘季高点校:《惜抱轩诗文集·诗集》卷五《题刘云房少宰涤砚图》,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11页。
    2姚鼐著、刘季高点校:《惜抱轩诗文集·文集》卷四《香岩诗稿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51页。
    3姚鼐著、刘季高点校:《惜抱轩诗文集·文集》卷四《香岩诗稿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52页。
    4姚鼐著、刘季高点校:《惜抱轩诗文集·文集》卷四《香岩诗稿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52页。
    1徐璈编:《桐旧集》卷七“姚兴泶”,清咸丰元年(1851)刻本。
    2姚柬之著:《伯山文集》卷六《楚辞蒙拾序》,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刻本。
    3姚鼐著:《惜抱轩遗书三种·姚惜抱尺牍补编》卷二《与师古儿》(之一),清光绪五年(1879)桐城徐宗亮刊本。
    4姚鼐撰、姚永朴训纂、宋效永校点:《惜抱轩诗集训纂》,姚执雉《题<惜抱轩诗后集>》,黄山书社2001年版,第546页
    5姚鼐撰、姚永朴训纂、宋效永校点:《惜抱轩诗集训纂》,姚执雉《题<惜抱轩诗后集>》,黄山书社2001年版,第546页。
    6刘声木撰、徐天祥点校:《桐城文学渊源考》卷四,黄山书社1989年版,第164页。
    7姚鼐著:《惜抱轩诗文集》卷首姚原绂《<惜抱轩诗文集>序》,清嘉庆十二年(1807)刻本。
    1蒋寅著:《清诗话考》,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185页。
    2方东树著:《考盘集文录》卷十《朝议大夫贵州大定府知府姚君墓志铭》,清光绪二十年(1894)刻本。
    3曾燠著:《赏雨茅屋诗集》卷十五《题桐城姚伯山燅经堂诗钞即送归里》,清嘉庆刻增修本。
    4姚柬之著:《伯山文集》卷六《童云逵文集序》,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刻本。
    5姚鼐著、陈用光编:《姚惜抱尺牍》,《与伯昂从侄孙十一首》之一,上海新文化书社1935年版,第76页。
    1姚鼐著、陈用光编:《姚惜抱尺牍》,《与伯昂从侄孙十一首》之一,上海新文化书社1935年版,第77页。
    2姚鼐著、陈用光编:《姚惜抱尺牍》,《与伯昂从侄孙十一首》之二,上海新文化书社1935年版,第77页。
    3姚鼐著、陈用光编:《姚惜抱尺牍》,《与伯昂从侄孙十一首》之十,上海新文化书社1935年版,第79页。
    1姚莹著:《东溟文集》卷六《朝议大夫刑部郎中加四品衔从祖惜抱先生行状》,《续修四库全书》集部1452册,第428页。
    2施立业著:《姚莹年谱》,黄山书社2004年版,第30页。
    3姚鼐著、陈用光编:《姚惜抱尺牍》,《与陈硕士书》之五十九,上海新文化书社1935年版,第62页。
    4姚鼐著、陈用光编:《姚惜抱尺牍》,《与石甫侄孙莹九首》之一,上海新文化书社1935年版,第78页。
    5姚鼐著、陈用光编:《姚惜抱尺牍》,《与石甫侄孙莹九首》之四,上海新文化书社1935年版,第80页。
    6姚鼐著、陈用光编:《姚惜抱尺牍》,《与石甫侄孙莹九首》之一,上海新文化书社1935年版,第78页。
    7姚鼐著、陈用光编:《姚惜抱尺牍》,《与石甫侄孙莹九首》之七,上海新文化书社1935年版,第81页。
    8姚鼐著、陈用光编:《姚惜抱尺牍》,《与石甫侄孙莹九首》之八,上海新文化书社1935年版,第82页。
    1姚鼐著、陈用光编:《姚惜抱尺牍》,《与石甫侄孙莹九首》之九,上海新文化书社1935年版,第82页。
    2关于姚景衡的仕宦经历,第四章已有介绍,兹不赘述。
    3姚鼐著、刘季高点校:《惜抱轩诗文集·文集》卷十三《方待庐先生墓志铭》,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207页。
    1姚鼐著、刘季高点校:《惜抱轩诗文集·文集》卷十三《方待庐先生墓志铭》,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207页。
    2方绩著:《鹤鸣集》卷五《寄寿姬传先生八十》云:“丙申乙未记登堂,初见先朝绿发郎”。按此“丙申”、“乙未”分别指乾隆四十二年(1776)、乾隆四十一年(1775)。
    3方绩著:《鹤鸣集》卷四《论诗》,清光绪十五年(1889)刻本
    4姚鼐著、陈用光编:《姚惜抱尺牍》,《与马鲁成甥四首》之一,上海新文化书社1935年版,第83页。
    5姚鼐著、陈用光编:《姚惜抱尺牍》,《与陈硕士》之十二,上海新文化书社1935年版,第47页。
    6姚景衡著:《思复堂文存》之《展卿方先生传》,清同治十二年(1873)刻本。
    7姚景衡著:《思复堂文存》之《展卿方先生传》,清同治十二年(1873)刻本。
    1姚景衡著:《思复堂文存》之《训学上》,清同治十二年(1873)刻本。
    2姚景衡著:《思复堂文存》之《训学下》,清同治十二年(1873)刻本。
    1姚景衡著:《思复堂文存》之《训学下》,清同治十二年(1873)刻本。
    2姚景衡著:《思复堂文存》之《训学上》,清同治十二年(1873)刻本。
    3姚景衡著:《思复堂诗存》之《寿方植之七十》,清同治十二年(1873)刻本。
    4姚景衡著:《思复堂诗存》之《黄蛟门诗序》,清同治十二年(1873)刻本。
    5姚景衡著:《思复堂诗存》之《黄蛟门诗序》,清同治十二年(1873)刻本。
    1姚景衡著:《思复堂文存》之《山左诗汇钞序》,清同治十二年(1873)刻本。
    2姚鼐著:《惜抱轩遗书三种·姚惜抱尺牍补编》卷二《与弼谐弟》,清光绪五年(1879)桐城徐宗亮刊本。
    3姚柬之著:《伯山文集》卷六《楚辞蒙拾序》,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刻本。
    1姚景衡著:《思复堂文序》,清同治十二年(1873)刻本。
    2姚柬之著:《伯山文集》卷六《楚辞蒙拾序》,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刻本。
    3姚景衡著:《思复堂文序》之陈兆麒《思复堂文存序》,清同治十二年(1873)刻本。
    4姚柬之著:《伯山文集》卷六《楚辞蒙拾序》,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刻本。
    1姚景衡著:《思复堂文序》之陈兆麒《思复堂文存序》,清同治十二年(1873)刻本。
    1张际亮著、王飚校点:《思伯子堂诗文集·诗集》卷十七《赠姚伯山柬之大令卽送之粤东》,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619页。
    2黄霖著:《中国文学批评通史》(近代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第37-65页。
    1姚莹著:《东溟外集》卷二《与吴岳卿书》,《续修四库全书》第1512册,第449页。
    3姚莹著:《东溟外集》卷二《与吴春麓员外书》,《续修四库全书》第1512册,第451页。
    4姚莹著:《东溟外集》卷二《与吴春麓员外书》,《续修四库全书》第1512册,第451页。
    5姚莹著:《后湘诗集》卷六《送吴岳卿》,《续修四库全书》第1513册,第24页。
    6施立业著:《姚莹年谱》,黄山书社2004年版,第54页。
    1姚莹著:《东溟外集》卷二《复座师赵分巡书》,《续修四库全书》第1512册,第456页。
    2方苞著:《方望溪遗集》,《循陔堂文集序》,黄山书社1990年版,第5页。
    3方苞著、刘季高点校:《方苞集》卷四《熊偕吕遗文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97页。
    4刘大櫆著、范先渊校点:《论文偶记》之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3页。
    5刘大櫆著、吴孟复标点:《刘大櫆集》卷二《徐昆山文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5l页。
    6包世臣著:《艺舟双楫》,《清故翰林院编修崇祀乡贤姚君墓碑》,中国书店1983年版,第64页。
    1姚莹著:《东溟文集》卷六《先府君行略》,《续修四库全书》第1512册,第431页。
    2刘开著:《刘孟塗集·文集》卷四《上汪瑟庵大宗伯书》,《续修四库全书》第1510册,第356页。
    3方东树著、汪绍楹校点:《昭昧詹言·跋二》,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第538页。
    4方东树著:《考盘集文录》卷六《复罗月川太守书》,清光绪二十年(1894)刻本。
    5姚莹著:《东溟文集》卷三《复李按察书》,《续修四库全书》第1512册,第401页。
    6姚鼐著、刘季高点校:《惜抱轩诗文集·文集》卷四《述庵文钞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61页。
    1关于姚莹的理学思想,参见王晖、成积春《姚莹理学思想初探》,《江西社会科学》,2010年第6期,第61-64页。
    2姚莹著、施培毅、徐寿凯点校:《康輶纪行》,黄山书社1991年版,第1页。
    3姚莹著、黄季耕点校:《识小录》,黄山书社1991年版,第99页。
    4姚莹著:《东溟文后集》卷九《重刻山木居士集序》,《续修四库全书》第1512册,第567页。
    5王达敏著:《姚鼐与乾嘉学派》,学苑出版社2007年版,第173页。
    1姚莹著:《东溟外集》卷二《复杨君论诗文书》,《续修四库全书》第1512册,第452页。
    2姚莹著:《东溟外集》卷一《黄香石诗序》,《续修四库全书》第1512册,第444页。
    3姚莹著:《东溟文集》卷二《钱白渠七经概叙》,《续修四库全书》第1512册,第385页。
    1曾国藩著、彭靖等整理:《曾国藩全集·诗文》,《劝学篇示直隶弟子》,岳麓书社1986年版,第442页。
    2曾国藩著、彭靖等整理:《曾国藩全集·诗文》,《劝学篇示直隶弟子》,岳麓书社1986年版,第443页。
    3曾国藩著、彭靖等整理:《曾国藩全集·诗文》,《劝学篇示直隶弟子》,岳麓书社1986年版,第443页。
    4曾光光著:《桐城派与晚清文化》,黄山书社2011年版,第87页。
    5方宗诚著:《柏堂遗书·柏堂集次编》卷一《桐城文录叙》,清光绪桐城方氏志学堂刻本。
    6马其昶著、毛伯舟点注:《桐城耆旧传》卷十一“戴蓉洲先生传弟百十六”,黄山书社1990年版,第416页。
    1戴钧衡著:《草茅一得》,清抄本。
    3马三俊著:《马征君遗集》跋之《记马命之遗言》,清同治刻本。
    4马三俊著:《马征君遗集》卷二《与甘玉亭手札二》,清同治刻本。
    5马三俊著:《马征君遗集》卷三《杂诗》,清同治刻本。
    6马三俊著:《马征君遗集》卷一《自挽联语》,清同治刻本。
    7徐宗亮著:《皇清诰授中宪大夫例晋通议大夫按察使衔湖北督粮道显考石民府君行状》,光绪刻善思斋集七种本。
    8徐宗亮著:《皇清诰授中宪大夫例晋通议大夫按察使衔湖北督粮道显考石民府君行状》,光绪刻善思斋集七种本。
    9徐宗亮著:《皇清诰授中宪大夫例晋通议大夫按察使衔湖北督粮道显考石民府君行状》,光绪刻善思斋集七种本。
    10姚永概著、沈寂等标点:《慎宜轩日记》(上)“光绪九年五月十二日条”,黄山书社2010年版,第125页。
    11方宗诚著:《柏堂遗书·柏堂集次编》卷一《桐城文录叙》,清光绪桐城方氏志学堂刻本。
    1吴汝纶著、施培毅、徐寿凯校点:《吴汝纶全集·尺牍》卷一《答王子翔》,黄山书社2002年版,第107页。
    1姚莹著:《东溟文集》卷二《吴子方遗文序》,《续修四库全书》第1512册,第386页。
    2刘开著:《刘孟塗集·文集》卷六《赠吴子方序》,《续修四库全书》第1510册,第365页。
    3刘开著:《刘孟塗集·文集》卷六《赠吴子方序》,《续修四库全书》第1510册,第365页。
    6姚莹著:《后湘诗集·续集》卷三《喜读文钟甫、戴蓉洲二生诗即题其集》,《续修四库全书》第1513册,第81页。
    7刘声木撰、徐天祥点校:《桐城文学渊源考》卷四“方昌翰”,黄山书社1989年版,第192页。
    8刘声木撰、徐天祥点校:《桐城文学渊源考》卷四“叶毓桐”,黄山书社1989年版,第194页。
    9刘声木撰、徐天祥点校:《桐城文学渊源考》卷八“胡淳”,黄山书社1989年版,第272页。
    1姚莹著:《中复堂遗稿》卷附胡抱真跋语,《续修四库全书》第1513册,第154页。
    2郑福照编:《方仪卫先生年谱》,《北图藏珍本年谱丛刊》本,第187页。
    3刘声木撰、徐天祥点校:《桐城文学渊源考》卷八,黄山书社1989年版,第265-274页。
    4姚莹著:《东溟外集》卷一《黄香石诗序》,《续修四库全书》第1512册,第444页。
    5姚莹著:《东溟外集》卷一《黄香石诗序》,《续修四库全书》第1512册,第444页。
    6姚莹著:《东溟外集》卷一《张南山诗序》,《续修四库全书》第1512册,第443页。按,《张南山诗序》作于嘉庆十八年。
    1姚莹著:《东溟外集》卷一《张南山诗序》,《续修四库全书》第1512册,第443页。
    2姚莹著:《东溟外集》卷一《张南山诗序》,《续修四库全书》第1512册,第443页。
    3姚莹著:《东溟外集》卷一《黄香石诗序》,《续修四库全书》第1512册,第445页。
    4姚莹著:《东溟外集》卷一《黄香石诗序》。《续修四库全书》第1512册,第445页。
    5李福泰修、史澄等纂:《番禺县志》卷四十七·列传十六“段佩兰”,《中国方志丛书》影印同治十年刊本,580页。
    6按,参见姚莹《后湘诗集》卷二《番禺段纫秋佩兰招同薛南洲敬茂、黄香石培芳游白云山,自蒲涧至安期岩,夜雨止宿》、卷五《段佩兰招游白云饮云泉山馆遇黄香石》。
    7姚莹著:《后湘诗集》卷四《喜雨歌为王蓬壶明府作》,《续修四库全书》第1513册,第9页。
    8姚莹著:《后湘诗集》卷四《甲戌九日,王蓬壶明府集宴大奎阁,时余病初起,为长歌纪游》,《续修四库全书》第1513册,第10页。
    1姚莹著:《东溟文集》卷三《答宋青城书》,《续修四库全书》第1512册,第398页。
    2姚莹著:《后湘诗集》卷四《翻叠九日韵,留别王蓬壶明府、宋青城赞府、徐奕岩、王啸云、竹斋诸同舍》,《续修四库全书》第1513册,第10页。
    3姚莹著:《东溟文集》卷二《援鹑堂集后叙》,《续修四库全书》第1512册,第382页。
    4姚莹著、黄季耕点校:《识小录》卷七“董文恪公”,黄山书社1991年版,第198页。
    5陈庆元著:《福建文学发展史》,福建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456页。
    6姚鼐著、刘季高点校:《惜抱轩诗文集·文集》卷六《复鲁絜非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94页。
    1刘声木撰,徐天祥点校:《桐城文学渊源考》卷十二,黄山书社1989年版,第349页。
    2姚莹著:《后湘二集》卷四《感怀杂诗》(之十九),《续修四库全书》第1513册,第60页。
    3刘声木撰,徐天祥点校:《桐城文学渊源考》卷十二,黄山书社1989年版,第354页。
    4高澍然著:《抑快轩文钞》(不分卷)下册《张怡亭先生行状》,民国三十七年(1948)铅印本。
    5张际亮著、王飚校点:《思伯子堂诗文集·诗集》卷二十八《为朱濂甫太史阅诗题其后》,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1117页。
    6张绅著:《怡亭文集》卷五《答友人书》,清道光十三年(1833)留香书屋刻本。
    7张绅著:《怡亭文集》卷四《书姚石甫心清消息图后》,清道光十三年(1833)留香书屋刻本。。
    8张绅著:《怡亭文集》卷五《与姚石甫书》,清道光十三年(1833)留香书屋刻本。
    9高澍然著:《抑快轩文钞》(不分卷)下册《张怡亭先生行状》,民国三十七年(1948)铅印本。
    1高澍然著:《抑快轩文钞》卷数不一,有七十三卷、七十四卷、七十七卷之说。详情可见黄曾樾识语。《清史文苑传》、《福建通志艺文志》、《光泽县志》、谢章铤《赌棋山庄集》皆云为七十三卷。谢章铤《课余续录》谓原编七十三卷,先生子补录遗文五篇为一卷,合七十四卷。谢章铤《赌棋山庄集抑快轩遗文稿跋》引何道甫说。民国三十三年永安黄曾樾辑印此文钞时,则分为上下卷。本文所用版本乃是收录更多的民国三十七年(1948)铅印本,不分卷。
    2马其昶著:《抱润轩文集》卷四《抑快轩文钞序》,民国十二年(1933)刻本。
    3高澍然著:《抑快轩文钞》(不分卷)上册陈衍《抑快轩文钞序》,民国三十七年(1948)铅印本。
    4姚莹著:《后湘二集》卷四《感怀杂诗》(之十八),《续修四库全书》第1513册,第60页。
    5姚莹著:《后湘二集》卷四《感怀杂诗》(之十九),《续修四库全书》第1513册,第60页。
    6高澍然著:《抑快轩文钞》上册《与姚石甫书》,民国三十七年(1948)铅印本。
    1陈寿祺著:《左海文集》卷四,《续修四库全书》第1496册,第181页。
    2姚莹著:《东溟外集》卷二《与陈恭甫书》,《续修四库全书》第1512册,第458页。
    3姚莹著:《东溟外集》卷二《与陈恭甫书》,《续修四库全书》第1512册,第458页。
    4姚莹著:《后湘二集》卷一,《续修四库全书》第1513册,第44页。
    5姚莹著:《后湘二集》卷四,《续修四库全书》第1513册,第58页。
    6陈寿祺著:《左海文集》卷四《答高雨农舍人》,《续修四库全书》第1496册,第181页。
    7姚莹著:《东溟文后集》卷十一《张亨甫传》,《续修四库全书》第1512册,第587页。
    8姚莹著:《东溟文后集》卷十四《祭张亨甫文》,《续修四库全书》第1512册,第605页。
    9姚永朴著、张仁寿校注:《旧闻随笔》卷四《先世遗事·先大父》,黄山书社1989年版,第214页。
    1张际亮著、王飚校点:《思伯子堂诗文集·文集》卷三《答姚石甫明府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1335页。
    2张际亮著、王飚校点:《思伯子堂诗文集·诗集》卷二十二《真州别石甫刺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838页。
    3张际亮著、王飚校点:《思伯子堂诗文集·诗集》卷十五《送石甫明府之江苏》,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536页。
    4张际亮著、王飚校点:《思伯子堂诗文集·文集》卷三《答潘彦辅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1346页。
    5姚莹著:《东溟文后集》卷十一《汤海秋传》,《续修四库全书》第1512册,第588页。
    6刘声木撰,徐天祥点校:《桐城文学渊源考》卷十二,黄山书社1989年版,364页。
    7张际亮著、王飚校点:《思伯子堂诗文集·文集》卷二《马小眉诗序》,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1294页。
    8张际亮著、王飚校点:《思伯子堂诗文集·诗集》卷二十六《润臣以近诗见示率题三绝》之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1012页。
    9张际亮著、王飚校点:《思伯子堂诗文集·诗集》卷十四《石甫明府出示方植之东树先生诗因题》,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515页。
    10张际亮著、王飚校点:《思伯子堂诗文集·文集》卷一《答朱秦洲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1292页。
    11姚莹著:《东溟文集》卷二《孔蘅浦诗序》,《续修四库全书》第1512册,第388页。
    1姚莹著:《东溟外集》卷一《郑云麓诗序》,《续修四库全书》第1512册,第445页。
    2姚莹著:《后湘二集》卷四《感怀杂诗》(之十五)注,《续修四库全书》第1513册,第60页。
    3陈寿祺著:《左海文集》卷四《与饶啸渔书》,《续修四库全书》第1496册,第180页。
    4姚莹著:《东溟文集》卷二《刘薇卿诗序》,《续修四库全书》第1512册,第287页。
    5姚莹著:《后湘诗集》卷五《龙川道中酬别饶啸渔》,《续修四库全书》第1513册,第18页。
    6王达敏著:《姚鼐与乾嘉学派》,学苑出版社2007年版,第220页。
    7张际亮著、王飚校点:《思伯子堂诗文集·诗集》卷十九《武进夜别姚石甫莹大令陈伯游方海上舍》,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704页。
    1姚莹著:《东溟文集》目录后附李兆洛识语,《续修四库全书》第1512册,第368页。
    2毛岳生著:《休复居文集》卷一《姚石甫文集序》,民国二十五年宝山滕氏影印道光刻本。按,此文落款为“道光十三年七月二十二日庚寅”。
    3姚莹著、黄季耕点校:《识小录》“弁言”,黄山书社1991年版,第3页。
    4王达敏著:《姚鼐与乾嘉学派》,学苑出版社2007年版,第220页。
    5姚莹著:《东溟文后集》卷九《潘四农诗序》,《续修四库全书》第1512册,第569页。
    6姚莹著:《后湘诗集续集》卷一《丁酉六月十二日,偕潘四农、毛生甫游金山,放舟焦山,宿松寥阁,赋柬二君并示从游诸子》,《续修四库全书》第1513册,第73-74页。按,据毛岳生《焦山诗录序》,此次金焦之游,除姚、毛、潘三人外,还有潘之弟子清河吴大田、桐城张德生、元和陈叔梁;潘德舆之子潘亮弼、姚莹之子姚瀣青,共计八人。
    7毛岳生著:《休复居诗文集·诗集》卷六,民国二十五年(1936)宝山滕氏影印道光刻本。
    8潘德舆著:《养一斋集》卷九,《续修四库全书》集部第1511册,第10页。
    1潘德舆著:《养一斋集》卷九,《续修四库全书》集部第1511册,第11页。按,此诗在潘集中为“丁酉”年之作,即作于道光十七年。又据《姚莹年谱》,姚莹于道光十七年九月,升署台湾道,赏加按察使衔。
    2毛岳生著:《休复居诗文集·文集》卷一《焦山诗录序》,民国二十五年(1936)宝山滕氏影印道光刻本。
    3钱泳著、张伟校点:《履园丛话》卷八“以人存诗”条,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215-216页。
    4施立业著:《姚莹年谱》,黄山书社2004年版,第150-151页。
    1吴汝纶著《吴汝纶全集·文集》卷第二《姚公谈艺图记》,黄山书社2002年版,第97页。
    2姚莹著:《东溟文后集》卷十一《汤海秋传》,《续修四库全书》第1512册,第588页。
    4张际亮著、王飚校点:《思伯子堂诗文集·诗集》卷二十一《韶州元日醉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791页。
    5管同著:《因寄轩文二集》卷四《刘明东诗文集序》,《续修四库全书》第1504册,第484页。
    1姚莹著:《后湘续集》卷七《管小异言癸卯五月在济宁,汪孟慈闻余被逮,大恸呕血,而余未知。孟慈尝言以朋友为性命,不其信哉。君没今三年矣,小异,异之子也,孟慈是其妇翁,言当不妄。嗟呼!交道之薄久矣,如孟慈、亨甫,其犹古人之风哉》,《续修四库全书》第1513册,第109页。
    2姚永朴著、张仁寿校注:《旧闻随笔》卷四《先世遗事·先大父》,黄山书社1989年版,第213页。
    3朱琦著:《怡志堂诗初编》卷四《九月朔日,集万柳堂宴姚石甫丈,席间话台湾事,慨然有作,在坐者为陈颂甫、苏赓堂两侍御,梅伯言、马湘帆、王少鹤三农部,何子贞编修,主人海秋夫子暨予,凡九人》,《续修四库全书》第1530册,第163页。
    4姚莹著:《东溟文后集》卷八《复荐青一兄书》,《续修四库全书》第1512册,第555页。
    5姚莹著:《东溟文后集》卷八,《续修四库全书》第1512册,第554页。
    1冯桂芬著:《显志堂稿》卷十二《姚石甫观察小象题辞》,《续修四库全书》第1536册,第31页。
    2姚莹著,施培毅、徐寿凯点校:《康輶纪行》卷八《邵蕙西》,黄山书社1990年版,第228页。
    3姚莹著,施培毅、徐寿凯点校:《康輶纪行》卷八《邵蕙西》,黄山书社1990年版,第228页。
    4姚莹著:《东溟文后集》卷八《与朱伯韩侍御书》,《续修四库全书》第1512册,第554页。
    1姚柬之著:《伯山文集》卷六,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刻本。
    1姚柬之著:《伯山文集》卷六《研雨山房诗钞序》,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刻本。
    2曾燠著:《赏雨茅屋诗集》卷十六《题桐城姚伯山柬之燅经堂诗钞卽送归里》,清嘉庆刻增修本。
    3袁行云著:《清人诗集叙录》(第三册),文化艺术出版社1994年版,第2107页。
    4姚柬之著:《伯山诗集》卷七,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刻本。
    5袁行云著:《清人诗集叙录》(第三册),文化艺术出版社1994年版,第2107页。
    6姚柬之著:《伯山诗集》卷七,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刻本。
    1曾燠著:《赏雨茅屋诗集》卷十六《题桐城姚伯山柬之燅经堂诗钞卽送归里》,清嘉庆刻增修本。
    2姚柬之著:《伯山诗集》卷五,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刻本。
    3姚柬之著:《伯山文集》之王检心《姚伯山先生全集序》,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刻本。
    4姚柬之著:《伯山诗集》卷十附录题跋,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刻本。
    5姚柬之著:《伯山诗集》卷十附录题跋,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刻本。
    6姚柬之著:《伯山诗集》卷十附录题跋,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刻本。
    1姚柬之著:《伯山文集》卷六《童云逵文集序》,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刻本。
    2姚柬之著:《伯山文集》之王检心《姚伯山先生全集序》,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刻本。
    3姚柬之著:《伯山文集》卷七,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刻本。
    2姚元之著:《姚伯昂诗不分卷》,清稿本。
    1张问陶著:《船山诗草》卷十一《颇有谓予诗学随园者,笑而赋此》(之二),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78页。
    2张问陶著:《船山诗草》卷九《论文八首》(之七),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30页。
    3姚元之著:《竹叶亭杂记》卷四,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100页。
    4姚元之著:《荐青集》之《谭子受诗后》,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刻本。
    5张问陶著:《船山诗草》卷十六,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59页。
    6姚元之著:《荐青集》之《王子一属题其先德晴园先生望云图》,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刻本。王灼,字明甫,一字滨麓,号晴园,一号悔生。乾隆五十一年举人,官东流教谕。
    7刘声木著、徐天祥点校:《桐城文学渊源考》卷三,黄山书社1989年版,第140页。
    8王灼著:《悔生诗钞》之“评跋”,清嘉庆十三年(1808)刻本。
    9姚元之著:《荐青集》之《王子一属题其先德晴园先生望云图》,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刻本。
    10姚元之著:《荐青集》之“梅植之题识”,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刻本。
    1姚元之著:《使沈草》之“姚元之题识”,清道光二年(1822)刻本。
    2姚元之著:《荐青集》之姚莹《荐青集序》,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刻本。
    1汤鹏著:《海秋诗集》卷十九《酬姚伯昂丈招饮》,清道光十八年(1838)刻本。
    2法式善著:《存素堂诗初集録存》卷十二《姚伯昂元之孝亷为画靖节以下至西涯十二人像》,清嘉庆十二年(1807)王墉刻本。
    3姚元之著:《荐青集》,《题同年咏华小馆雅集图》,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刻本。
    4汤贻汾著:《琴隐园诗集》卷三十四《题于莲亭同年会图》,清同治十三年(1874)曹士虎刻本。
    1马其昶著:《抱润轩文集》卷三《幸余求定稿书后》,清宣统元年(1909)安徽官纸印刷局石印本。
    2姚濬昌著:《叩瓴琐语》卷二,民国元年(1912)铅印本。
    1王树枏著:《陶庐文集》卷四《桐城姚府君墓表》,民国四年(1915)陶庐丛刻本。
    2姚濬昌著:《幸余求定稿》卷一,清光绪十七年(1891)刻本。
    3王树枏著:《陶庐文集》卷四《桐城姚府君墓表》,民国四年(1915)陶庐丛刻本。
    4王树枏著:《陶庐文集》卷四《桐城姚府君墓表》,民国四年(1915)陶庐丛刻本。
    5莫友芝著、张剑点校:《莫友芝诗文集·郘亭遗文》卷四《姚端恪公手迹跋》,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607页。
    6王树枏著:《陶庐文集》卷四《桐城姚府君墓表》,民国四年(1915)陶庐丛刻本。
    7姚濬昌著:《叩瓴琐语》卷二,民国元年(1912)铅印本。
    8姚濬昌著:《幸余求定稿》卷二,清光绪十七年(1891)刻本。
    1按:莫友芝与姚濬昌的交游往来情况,孟醒仁先生《莫友芝和他的高弟姚浚昌》(《贵州文史丛刊》,1993年第1期,第76-78,83页)一文有所交代。不过,由于他主要立足于姚濬昌的《五瑞斋诗钞》、莫友芝的《郘亭遗诗》等文献资料,未能涉猎《郘亭日记》等相关重要资料,因而关于莫友芝和姚濬昌交往的细节问题仍有进一步补充的空间。
    2关于莫友芝与曾国藩的交往详细经过,可参看梁光华《莫友芝与曾国藩交往述论》(《贵州大学学报》(2011年第4期,第121-125页)。
    3黎庶昌著:《拙尊园丛稿·外编》卷四《莫征君别传》,《续修四库全书》集部第1561册,第346页。
    1曾国藩著、萧守良等整理:《曾国藩全集·日记》“咸丰十一年七月初三日”,岳麓书社1987年版,第637页。
    2曾国藩著、萧守良等整理:《曾国藩全集·日记》“咸丰十一年七月初三日”,岳麓书社1987年版,第637页。
    3张剑著:《莫友芝年谱长编》,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235页。
    4曾国藩著、萧守良等整理:《曾国藩全集·日记》“咸丰十一年七月初三日”,岳麓书社1987年版,第637页。
    5张剑著:《莫友芝年谱长编》,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235页。
    6姚濬昌著:《幸余求定稿》“莫友芝题识”,清光绪十七年(1891)刻本。
    7姚濬昌著:《幸余求定稿》卷一《九月七日奉陪郘亭夫子周志甫丈登迎江寺塔》,清光绪十七年(1891)刻本。
    1莫友芝著、张剑点校:《莫友芝诗文集·郘亭遗诗》卷八,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429页。
    2曾国藩著、邓云生整理:《曾国藩全集·家书》“谕纪泽咸丰十一年九月二十四日”,岳麓书社1994年版,第787页。
    3张裕钊著、王达敏校点:《张裕钊诗文集》文集卷六《莫子偲墓志铭》,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141页。
    4黄万机著:《莫友芝评传》,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345-第348页。
    5姚濬昌著:《叩瓴琐语》卷二“谈艺”,民国元年(1912)铅印本。
    6姚濬昌著:《叩瓴琐语》卷二“谈艺”,民国元年(1912)铅印本。
    7张剑著:《莫友芝年谱长编》,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247页。
    8吴汝纶著、施培毅、徐寿凯校点:《吴汝纶全集》(第一册)文集第三《姚慕庭墓志铭》,黄山书社2002年版,第212页。
    1薛福成著:《庸庵文编》卷四《叙曾文正公幕府宾僚》,清光绪十四年(1888)刻本。
    2容闳著:《西学东渐记》第十三章“与曾文正之谈话”,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74页。
    3张剑著:《莫友芝年谱长编》,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237页。
    1姚濬昌著:《幸余求定稿》卷四《闻蒪斋随郭侍郎出使西国赋此遥赠》,清光绪十七年(1891)刻本。
    2姚濬昌著:《幸余求定稿》“孙衣言题识”,清光绪十七年(1891)刻本。
    3姚濬昌著:《幸余求定稿》卷六,清光绪十七年(1891)刻本。
    1姚濬昌著:《幸余求定稿》“汪士铎题识”,清光绪十七年(1891)刻本。
    2欧阳兆熊著:《寥天一斋文稿》“欧阳述跋”,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刻本。
    3施山著:《望云诗话》卷二,清光绪年间抄本。
    1姚濬昌著:《幸余求定稿》“孙衣言题识”,清光绪十七年(1891)刻本。
    2姚濬昌著:《幸余求定稿》“张裕钊题识”,清光绪十七年(1891)刻本。
    3姚永概著:《慎宜轩文》卷三《五瑞斋遗文后序》,民国间刻本。
    4姚永概著:《慎宜轩文》卷三《五瑞斋遗文后序》,民国间刻本。
    5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卷六,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505页。
    6姚濬昌著:《叩瓴琐语》卷二,民国元年(1912)铅印本。
    1薛雪说:“诗重蕴藉,然要有气魄;无气魄,决非真蕴藉。诗重清真,尤要有寄托;无寄托,便是假清真。有寄托者,必有气魄。无气魄者,漫言寄托。”(薛雪著、杜维沫校注:《一瓢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116页)袁枚谈亦说:“咏古诗有寄托固妙,亦须有读者知其所寄托之意,而后觉其诗之佳。”(袁枚著、王英志校点:《随园诗话》,凤凰出版社2000年版,第110页)
    2姚永概著、沈寂等标点:《慎宜轩日记》(上)“辛巳(光绪七年)八月十五日”,黄山书社2010年版,第22页。
    3姚濬昌著:《叩瓴琐语》卷二,民国元年(1912)铅印本。
    1姚永概著:《慎宜轩文》卷三《五瑞斋遗文后序》,民国间刻本。
    2姚濬昌著:《五瑞斋遗文》,民国元年(1912)铅印本。
    3姚濬昌著:《五瑞斋遗文》,民国元年(1912)铅印本。
    1据张剑《莫友芝年谱长编》:“(咸丰十一年)八月初八日,黄石矶泊,遇姚濬昌赈流民。”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241页。
    2姚濬昌著:《五瑞斋遗文》,民国元年(1912)铅印本。
    3姚永概著:《慎宜轩文》卷三《五瑞斋遗文后序》,民国间刻本。
    1姚永朴著:《蜕私轩集》卷三《先妣事略》,民国六年(1917)北京共和印刷局铅印本。
    2姚濬昌著:《幸余求定稿》卷二《秋夜杂感》之八诗后自注,清光绪十七年(1891)刻本。
    1姚濬昌著:《幸余求定稿》卷一,清光绪十七年(1891)刻本。
    2王树枏著:《陶庐文集》卷五《五瑞斋诗钞序》,民国四年(1915)陶庐丛刻本。
    3王树枏著:《陶庐文集》卷五《五瑞斋诗钞序》,民国四年(1915)陶庐丛刻本。
    4姚濬昌著:《幸余求定稿》“徐子苓题识”,清光绪十七年(1891)刻本。
    5姚永概著:《慎宜轩文》卷十一《西山精舍记》,民国间刻本。
    6姚濬昌著:《幸余求定稿》卷九《答客》之一,清光绪十七年(1891)刻本。
    7姚濬昌著:《幸余求定稿》卷九《答客》之二,清光绪十七年(1891)刻本。
    8姚永朴著:《蜕私轩集》卷二《先考叩瓴琐语后序》,民国六年(1917)北京共和印刷局铅印本。
    1姚濬昌著:《幸余求定稿》卷八,清光绪十七年(1891)刻本。
    2姚濬昌著:《幸余求定稿》卷九,清光绪十七年(1891)刻本。
    3姚濬昌著:《幸余求定稿》卷九,清光绪十七年(1891)刻本。
    4姚濬昌著:《幸余求定稿》“孙衣言题识”,清光绪十七年(1891)刻本。
    5吴汝纶著、施培毅、徐寿凯校点:《吴汝纶全集》(第一册)文集第三《姚慕庭墓志铭》,黄山书社2002年版,第212页。
    1姚濬昌著:《幸余求定稿》卷四,清光绪十七年(1891)刻本。
    2姚濬昌著:《幸余求定稿》卷四,清光绪十七年(1891)刻本。
    3姚濬昌著:《幸余求定稿》“张裕钊题识”,清光绪十七年(1891)刻本。
    1姚濬昌著:《幸余求定稿》卷三,清光绪十七年(1891)刻本。
    1吴汝纶著、施培毅、徐寿凯校点:《吴汝纶全集》(第一册)文集第三《姚慕庭墓志铭》,黄山书社2002年版,第212页。
    1姚濬昌著:《幸余求定稿》卷九,清光绪十七年(1891)刻本。
    2王树枏著:《陶庐文集》卷五《五瑞斋诗钞序》,民国四年(1915)陶庐丛刻本。
    1吴汝纶著、施培毅、徐寿凯校点:《吴汝纶全集》(第一册)文集第三《姚慕庭墓志铭》,黄山书社2002年版,第212页。
    2姚莹著:《中复堂遗稿》卷一《桐旧集序》,《续修四库全书》第1513册,第119页。
    3马其昶著、毛伯舟点注:《桐城耆旧传》卷十“马鲁陈先生传弟百三”,黄山书社1990年版,第372页。
    4马其昶著、毛伯舟点注:《桐城耆旧传》卷十一“先大父通判、典簿两公传弟百十八”,黄山书社1990年版,第423页。
    5马其昶著、毛伯舟点注:《桐城耆旧传》卷十一“马征君传弟百十九”,黄山书社1990年版,第428页。
    1汪辟疆著:《汪辟疆说近代诗·光宣诗坛点将录》,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74页。
    2姚永朴著:《蜕私轩续集》,民国二十一年(1932)铅印本。
    3姚永朴著:《蜕私轩集》卷二《慎宜轩诗序》,民国六年(1917)北京共和印刷局铅印本。
    4袁行云著:《清人诗集叙录》,文化艺术出版社1994年版,第2790页。
    5汪辟疆著:《汪辟疆说近代诗·光宣诗坛点将录》,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74页。
    1姚永概著:《慎宜轩文》卷三,民国间刻本。
    2姚鼐著、刘季高标校:《惜抱轩诗文集·文后集》卷三《与王铁夫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290页。
    3姚永概著:《慎宜轩诗集》,民国八年(1919)铅印本。
    1薛雪著、杜维沫校注:《一瓢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116页。
    2梅曾亮著:《柏枧山房全集·文集》卷五《黄香铁诗序》,《续修四库全书》集部第1513册,第652页。
    3姚永概著:《慎宜轩文》卷三,民国间刻本。
    4叶燮著、霍松林校注:《原诗》,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17页。
    1姚永概著、沈寂等标点:《慎宜轩日记》(上),黄山书社2010年版,第26页。
    2姚永概著、沈寂等标点:《慎宜轩日记》(上),黄山书社2010年版,第27页。
    3姚永概著:《慎宜轩诗集》卷五,民国八年(1919)铅印本。
    4方东树著、汪绍楹校点:《昭昧詹言》卷十四则一九,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81页。
    5姚永朴著:《蜕私轩集》卷二,民国六年(1917)北京共和印刷局铅印本。
    6姚永概著、沈寂等标点:《慎宜轩日记》(上),黄山书社2010年版,第22页。
    1姚永概著、沈寂等标点:《慎宜轩日记》(上),黄山书社2010年版,第56页。
    2姚永概著:《慎宜轩诗集》卷五,民国八年(1919)铅印本。
    3姚永概著、沈寂等标点:《慎宜轩日记》(上),黄山书社2010年版,第33页。
    4姚永概著:《慎宜轩笔记》,民国十五年(1926)木活字本。
    1姚永概著:《慎宜轩诗集》卷七,民国八年(1919)铅印本。
    2姚永概著:《慎宜轩诗集》,民国八年(1919)铅印本。
    3姚永朴著:《蜕私轩续集》卷二《啸楼诗集序》,民国二十一年(1932)铅印本。
    4姚鼐撰、陈用光编:《姚惜抱尺牍》,上海新文化书社1935年版,第33页。
    5陈用光著:《太乙舟文集》卷八《詹事鲍觉生先生墓志铭》,《续修四库全书》集部第1493册,第447页。
    6姚鼐著、刘季高标校:《惜抱轩诗文集·文集》卷四《高常德诗集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47页。
    1姚濬昌著:《叩瓴琐语》,民国元年(1912)铅印本。
    2姚永概著、沈寂等标点:《慎宜轩日记》(上),黄山书社2010年版,第91页。
    3姚莹著:《后湘诗集续集》卷四《偶成》,《续修四库全书》集部第1513册,第92页。
    1姚永概著、沈寂等标点:《慎宜轩日记》(上),黄山书社2010年版,第92页。
    2姚永概著、沈寂等标点:《慎宜轩日记》(上),黄山书社2010年版,第236页。
    3姚永概著、沈寂等标点:《慎宜轩日记》(上),黄山书社2010年版,第236页。
    4姚永概著、沈寂等标点:《慎宜轩日记》(上),黄山书社2010年版,第92页。
    5姚永概著:《慎宜轩文》卷三,民国间刻本。
    6姚永概著:《慎宜轩诗集》卷五,民国八年(1919)铅印本。
    7姚永概著、沈寂等标点:《慎宜轩日记》(上),黄山书社2010年版,第99页。
    8姚永概著、沈寂等标点:《慎宜轩日记》(上),黄山书社2010年版,第99页。
    1姚永概著、沈寂等标点:《慎宜轩日记》(上),黄山书社2010年版,第32页。
    2姚永概著、沈寂等标点:《慎宜轩日记》(上),黄山书社2010年版,第91页。
    3姚永概著、沈寂等标点:《慎宜轩日记》(上),黄山书社2010年版,第310页。
    4姚永概著、沈寂等标点:《慎宜轩日记》(上),黄山书社2010年版,第310页。
    5姚永概著、沈寂等标点:《慎宜轩日记》(上),黄山书社2010年版,第44页。
    6姚永概著、沈寂等标点:《慎宜轩日记》(上),黄山书社2010年版,第310页。
    7姚永概著、沈寂等标点:《慎宜轩日记》(上),黄山书社2010年版,第310页。
    8汪辟疆著:《汪辟疆说近代诗·近代诗人小传稿》,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142页。
    1王镇远著:《桐城派》,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146页。
    2林纾著:《林琴南文集·畏庐续集》,《送姚叔节归桐城序》,中国书店1985年版。
    3李祥《论桐城派》,《国粹学报》4卷第12期(1909年1月11日),第52-53页。
    1林纾著:《林琴南文集·畏庐续集》,《送姚叔节归桐城序》,中国书店1985年版。
    2姚永朴著:《蜕私轩集》卷一《师郑以自题诗史集诗见示,时方有废经之议,有感于怀,依韵和之》,民国六年(1917)北京共和印刷局铅印本。
    3姚永朴《蜕私轩续集》卷一《通伯归自京师以新著见示赋呈》,民国二十一年(1932)铅印本。
    4姚永朴著:《蜕私轩集》卷三《答方伦叔书》,民国六年(1917)北京共和印刷局铅印本。
    1姚永朴著:《蜕私轩集》卷三《答方伦叔书》,民国六年(1917)北京共和印刷局铅印本。
    2姚永概著:《慎宜轩文》卷三,民国间刻本。
    1姚永朴著、许振轩校点:《文学研究法》卷三“性情”,黄山书社1989年版,第95页。
    2姚永概著、沈寂等标点:《慎宜轩日记》(下),黄山书社2010年版,第1476页。
    1姚永朴著:《蜕私轩集》卷二,民国六年(1917)北京共和印刷局铅印本。
    2张舜徽著:《清人文集别录》卷二十三,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636页。
    1张舜徽著:《清人文集别录》卷二十三,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636页。
    2姚永朴著:《蜕私轩集》卷三,民国六年(1917)北京共和印刷局铅印本。
    1姚永概著:《慎宜轩文》卷四,民国间刻本。
    1姚永概著:《慎宜轩文》卷四,民国间刻本。
    2姚永朴著:《蜕私轩集》卷四《冯君小白传》,民国六年(1917)北京共和印刷局铅印本。
    1姚永概著:《慎宜轩文》卷五,民国间刻本。
    2吴孟复著:《桐城文派述论》,安徽教育出版社,第182页。
    3姚永概著:《慎宜轩文》卷十,民国间刻本。
    1姚永概著:《慎宜轩文》卷十,民国间刻本。
    1姚永概著:《慎宜轩文》卷十一,民国间刻本。
    2褚斌杰著:《中国古代文体概论》(增订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362页。
    1姚永概著、沈寂等标点:《慎宜轩日记》(上),黄山书社2010年版,第29页。
    1钱基博著:《现代中国文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61页。
    2王镇远著:《桐城派》,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144页。
    3姚永朴著:《蜕私轩续集》卷三《叔弟行略》,民国二十一年(1932)铅印本。
    4林纾著:《林琴南文集·畏庐三集》,《慎宜轩文集序》,中国书店1985年版。
    1马其昶著、毛伯舟点注:《桐城耆旧传》卷十“马鲁陈先生传弟百三”,黄山书社1990年版,第371页。
    1姚莹著:《姚氏先德传》卷之五“惺庵公虞初”,《中复堂全集》本。
    2姚鼐著、刘季高点校:《惜抱轩诗文集·文后集》卷一《程绵庄文集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268页。
    3姚文燮著:《无异堂文集》卷一《易经圭约序》,民国五石斋抄本。
    1姚文燮著:《无异堂文集》卷一《易盪序》,民国五石斋抄本。
    2姚文然著:《姚端恪公文集》,徐秉义《姚文然文集序》,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姚士塈等刻本。
    3姚文然著:《姚端恪公外集》卷之十三《读易》,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姚士塈等刻本。
    4姚鼐著、陈用光编:《姚惜抱尺牍》,《与陈硕士书》之八十九,上海新文化书社1935年版,第70页。
    5姚永朴著:《蜕私轩集》卷二《周易困学录序》,民国六年(1917)北京共和印刷局铅印本。
    6马其昶著、毛伯舟点注:《桐城耆旧传》卷十“马鲁陈先生传弟百三”,黄山书社1990年版,第372页。
    1按《进士题名碑》作第140名。《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第1377页。
    1.姚鼐著:《惜抱轩九经说》,《续修四库全书》影印清同治五年省心阁刻惜抱轩全集本
    2.姚永概著、陈春秀校点:《孟子讲义》,合肥:黄山书社1999年版
    3.赵尔巽等纂:《清史稿》,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版
    4.王先谦撰:《东华续录》,《续修四库全书》影印清光绪十年(1884)长沙王氏刻本
    5.郑樵著:《通志》,中华书局1987年版
    6.黄宗羲著、沈盈芝点校:《明儒学案》,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
    7.徐世昌等编,沈盈芝、梁运华点校:《清儒学案》,中华书局2008年版
    8.钱谦益著:《列朝诗集小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9年版
    9.翁方纲著:《翁氏家事略记》,民国五年(1916)上海同文图书馆石印本
    10.震均辑:《国朝画人辑录》,《清代传记丛刊》本
    11.马其昶著、毛伯舟点注:《桐城耆旧传》,合肥:黄山书社1990年版
    12.张轩纂修:《横峰张氏重修宗谱》,清道光十八年(1838)木活字本
    13.项寅等纂修:《桐城项氏重修宗谱》,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木活字本
    14.江梅春修:《江氏宗谱》,清同治八年(1869)木活字本
    15.张绍华纂修:《桐城张氏宗谱》,清光绪十六年(1890)刻本
    16.叶鸿业等纂修:《南阳叶氏宗谱》,清光绪十七年(1891)木活字本
    17.汪钝侯总纂:《皖桐高岭汪氏四修宗谱》,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木活字本
    18.桂枝润纂修:《桐城桂氏族谱》,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木活字本
    19.陈法堂纂修:《桐城义门陈氏宗谱》,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木活字本
    20.刘梓培等修:《刘氏族谱》,民国三年(1914)木活字本
    21.姚联奎修、姚国祯纂:《麻溪姚氏宗谱》,民国十年(1921)木活字本
    22.苏惇元编:《方望溪先生年谱》,《北京图书馆藏珍本年谱丛刊》本
    23.郑福照编:《姚惜抱先生年谱》,《北京图书馆藏珍本年谱丛刊》本
    24.郑福照编:《方仪卫先生年谱》,《北京图书馆藏珍本年谱丛刊》本
    25.郭立志编:《桐城吴先生年谱》,《北京图书馆藏珍本年谱丛刊》本
    26.姚濬昌编:《姚石甫先生年谱》,《北京图书馆藏珍本年谱丛刊》本
    27.陈澹然等编:《方柏堂先生谱系略》,《北京图书馆藏珍本年谱丛刊》本
    28.陈祖壬编:《桐城马先生年谱》,《北京图书馆藏珍本年谱丛刊》本
    29.姚永概、姚焕撰:《东游自治译闻》,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铅印本
    30.陈策修、刘录纂:《正德饶州府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本
    31.张楷等修,《康熙安庆府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本
    32.胡必选修、王凝命增修:《康熙桐城县志》,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刻本
    33.廖大闻修、金鼎寿纂:《道光续修桐城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清道光十四年(1834)刻本
    34.锡德修、石景芬纂:《同治饶州府志》,《中国方志丛书》本
    35.李福泰修、史澄等纂:《番禺县志》,《中国方志丛书》影印同治十年刊本
    36.吴坤修等修:《光绪重修安徽通志》,清光绪四年(1878)刻本
    37.李应珏纂修:《光绪皖志便览》,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刊本
    38.兪庆澜、刘昂修,张灿奎等纂:《民国宿松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本
    39.金天翮撰:《皖志列传稿》,民国二十五年(1936)刊本
    40.姚莹著:《俄国疆界风俗志》,清光绪十年(1884)五湖草庐刻本
    41.姚莹著,施培毅、徐寿凯点校:《康輶纪行·东槎纪略》,合肥:黄山书社1990年版
    42.永瑢等撰:《四库全书总目》,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
    43.黎靖德编、王星贤点校:《朱子语类》,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
    44.方中通著:《心学宗续编》,清康熙继声堂刻本
    45.盛淑清辑:《清代画史增编》,《清代传记丛刊》本
    46.蒋宝龄、蒋茝生著:《墨林今话》,《清代传记丛刊》本
    47.方以智著:《通雅》,北京:中国书店1990年影印浮山此藏轩刻本
    48.方以智著:《物理小识》,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
    49.方以智著、庞朴注释:《东西均注释》,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版
    50.姚范著:《援鹑堂笔记》,《续修四库全书》影印清道光姚莹刻本
    51.姚鼐著:《惜抱轩笔记》,影印清同治五年(1866)省心阁刻惜抱轩全集本
    52.包世臣著:《艺舟双楫》,北京:中国书店1983年版
    53.戴望著:《颜氏学记》,清同治冶城山馆刻本
    54.陈康祺著:《郎潜纪闻初笔》,中华书局1984年版
    55.钱泳著、张伟校点:《履园丛话》,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
    56.姚莹著、黄季耕点校:《识小录·寸阴丛录》,合肥:黄山书社1991年版
    57.姚元之著、李解民点校:《竹叶亭杂记》,中华书局1982年版
    58.容闳著:《西学东渐记》,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59.易宗夔著:《新世说》,民国七年(1918)北京印刷局印行
    60.姚兴泉著:《龙眠杂忆》,清刻本
    61.姚永朴著、张仁寿校注:《旧闻随笔》,合肥:黄山书社1989年版
    62.姚永朴著:《起凤书院答问》,《国学珍籍汇编》本,台北广文书局1977年版
    63.姚永朴著:《诸子考略》,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正谊书局铅印本
    64.姚永概著:《慎宜轩笔记》,民国十五年(1926)木活字本
    65.姚永概著、沈寂等标点:《慎宜轩日记》,合肥:黄山书社2010年版
    66.姚永概著:《我师录》,民国间安庆正谊书局排印本
    67.赵汸著:《赵征君东山先生存稿》,清康熙二十年(1681)刻本
    68.姚旭著:《菊潭集》,清光绪十五年(1889)刻本
    69.姚孙棐著:《亦园全集》,《四库禁燬书丛刊》影印清初刻本
    70.姚文然著:《姚端恪公全集》,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姚士塈等刻本
    71.姚文燮著:《无异堂文集》,民国五石斋钞本
    72.钱澄之著、诸伟奇等辑校:《钱澄之全集》,合肥:黄山书社1998年版
    73.潘江著:《木厓文集》,民国元年(1912)梦华仙馆铅印本
    74.方孝标著,石钟扬、郭春萍校点:《方孝标文集》,合肥:黄山书社2007年版
    75.戴名世著、王树民编校:《戴名世集》,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
    76.朱书著:《杜溪文稿》,清乾隆元年(1736)梨云阁刻本
    77.方苞著、刘季高点校:《方苞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78.方苞著,徐天祥、陈蕾点校:《方望溪遗集》,合肥:黄山书社1990年版
    79.张廷玉著:《澄怀园文存》,清乾隆间刻澄怀园全集本
    80.刘大櫆著、吴孟复点校:《刘大櫆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81.方泽著:《待庐遗集》,清光绪十五年(1889)刻本
    82.姚范著:《援鹑堂诗集》,清嘉庆十七年(1812)刻本
    83.姚范著:《援鹑堂文集》,清嘉庆十九年(1814)刻本
    84.马翮飞著:《翊翊斋遗书》,清道光间刻本
    85.张令仪著:《蠹窗诗集》,清雍正刻本
    86.钱大昕著、吕友仁校点:《潜研堂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87.姚孔钅闰著:《华林庄诗集》,清乾隆刻本
    88.姚孔鋠著:《小安乐窝诗钞》,清乾隆二十三年(1858)刻本
    89.秦瀛著:《小岘山人诗集》,清嘉庆刻增修本
    90.铁保著:《惟清斋全集》,《续修四库全书》影印清道光二年(1822)石经堂刻本
    91.谢启昆著:《树经堂诗集续集》,清嘉庆刻本
    92.姚鼐著、刘季高点校:《惜抱轩诗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93.姚鼐撰、姚永朴训纂、宋效永校点:《惜抱轩诗集训纂》,合肥:黄山书社2001年版
    94.姚鼐著:《惜抱轩全集》,北京:中国书店1991年版
    95.姚鼐著、陈用光编:《姚惜抱尺牍》,上海新文化书社1935年版
    96.姚鼐著:《惜抱轩遗书三种·姚惜抱尺牍补编》,清光绪五年(1879)桐城徐宗亮刊本
    97.汪志伊著:《稼门诗文钞》,清嘉庆十五年(1810)刻本
    98.方绩著:《鹤鸣集》,清光绪十五年(1889)刻本
    99.张祥河著:《小重山房诗词全集》,《续修四库全书》影印清道光刻光绪增修本
    100.赵怀玉著:《亦有生斋文集》,《续修四库全书》影印清道光元年(1821)本
    101.姚景衡著:《思复堂诗文存》,清同治十二年(1873)刻本
    102.郭麐著:《灵芬馆诗初集》,清嘉庆道光年间《灵芬馆全集》本
    103.管同著:《因寄轩文二集》,清道光十三年(1833)管氏刻本
    104.刘开著:《刘孟涂集》,《续修四库全书》影印清道光六年(1826)姚氏檗山草堂刻本
    105.梅曾亮著:《柏枧山房全集》,《续修四库全书》影印清咸丰六年杨以增杨绍谷等刻民国七年蒋国榜补修本
    106.毛岳生著:《休复居文集》,民国二十五年(1936)宝山滕氏影印道光刻本
    107.吴德旋著:《初月楼文钞》,清光绪十年(1884)刻本
    108.曾燠著:《赏雨茅屋诗集》,清嘉庆刻增修本
    109.高澍然著:《抑快轩文钞》(不分卷),民国三十七年(1948)铅印本
    110.方东树著:《考盘集文录》,清光绪二十年(1894)刻本
    111.姚莹著:《中复堂全集》,清道光年间刻本
    112.董士锡著:《齐物论斋文集》,清道光二十年(1840)江阴暨阳书院刻本
    113.左眉著:《静庵文集》,清同治十三年(1874)刻本
    114.张问陶著:《船山诗草》,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
    115.张绅著:《怡亭文集》,清道光十三年(1833)留香书屋刻本
    116.张际亮著、王飚校点:《思伯子堂诗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117.姚元之著:《廌青集》,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刻本
    118.姚元之著:《使沈草》,清道光二年(1822)刻本
    119.姚元之著:《姚伯昂诗》,清稿本
    120.姚柬之著:《伯山文集》,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刻本
    121.姚柬之著:《伯山诗集》,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刻本
    122.潘德舆著:《养一斋集》,《续修四库全书》影印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刻本
    123.汤鹏著:《海秋诗集》,清道光十八年(1838)刻本
    124.朱琦著:《怡志堂诗初编》,《续修四库全书》影印清咸丰七年(1857)刻本
    125.陈寿祺著:《左海文集》,《续修四库全书》影印清刻本
    126.陈用光著:《太乙舟文集》,《续修四库全书》影印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孝友堂刻本
    127.莫友芝著、张剑点校:《莫友芝诗文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
    128.曾国藩著、彭靖等整理:《曾国藩全集·诗文》,长沙:岳麓书社1986年版
    129.曾国藩著、萧守良等整理:《曾国藩全集·日记》,长沙:岳麓书社1987年版
    130.曾国藩著、陈书良整理:《曾国藩全集·读书录》,长沙:岳麓书社1994年版
    131.曾国藩著、邓云生整理:《曾国藩全集·家书》,长沙:岳麓书社1994年版
    132.苏惇元著:《钦斋诗稿》,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刻本
    133.方宗诚著:《柏堂遗书》,清光绪桐城方氏志学堂刻本
    134.马树华著:《可久处斋文抄》,清同治刻本
    135.戴钧衡著:《味经山馆诗钞》,清道光王祜蕃刻本
    136.马三俊著:《马征君遗集》,清同治刻本
    137.冯桂芬著:《显志堂稿》,《续修四库全书》影印清光绪二年(1876)冯氏校邠庐刻本
    138.欧阳兆熊著:《寥天一斋文稿》,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刻本
    139.姚濬昌著:《幸余求定稿》,清光绪十七年(1891)刻本
    140.姚濬昌著:《五瑞斋遗文·叩瓴琐语》,民国元年(1912)铅印本
    141.姚濬昌著:《五瑞斋诗抄》,民国铅印本
    142.姚濬昌著:《五瑞斋诗续钞》,清光绪刻本
    143.萧穆著、项纯文点校:《敬孚类稿》,合肥:黄山书社1992年版
    144.吴汝纶著、施培毅、徐寿凯校点:《吴汝纶全集》,合肥:黄山书社2002年版
    145.黎庶昌著:《拙尊园丛稿》,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刻本
    146.张裕钊著、王达敏校点:《张裕钊诗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147.薛福成著:《庸庵文编》,清光绪十四年(1888)刻本
    148.袁昶著:《于湖小集》,清光绪袁氏水明楼刻本
    149.姚永楷著:《远心轩诗稿》,清稿本
    150.姚永楷著:《远心轩遗诗》,清光绪刻本
    151.马其昶著:《抱润轩文集》,清宣统元年(1909)安徽官纸印刷局石印本
    152.马其昶著:《抱润轩文集》,民国十二年(1923)刻本
    153.林纾著:《林琴南文集》,北京:中国书店1985年版
    154.王树枏著:《陶庐文集》,民国四年(1915)陶庐丛刻本
    155.姚永朴著:《蜕私轩集》,民国六年(1917)北京共和印刷局铅印本
    156.姚永朴著:《蜕私轩集续集》,民国二十一年(1932)铅印本
    157.姚永概著:《慎宜轩诗集》民国八年(1919)铅印本
    158.姚永概著:《慎宜轩文》,民国间刻本
    159.范当世著:《范伯子先生全集》,《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本
    160.范当世著、马亚中等校点:《范伯子诗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161.姚倚云著:《蕴素轩诗稿》,范伯子全集附本
    162.姚倚云著:《沧海归来集》,民国二十二年(1933)铅印本
    163.姚倚云著:《消愁吟》,民国二十二年(1933)铅印本
    164.姚倚云著:《蕴素轩诗集》,民国二十二年(1933)铅印本
    165.潘江编:《龙眠风雅》,《四库禁燬书丛刊》影印清康熙十七年(1678)潘氏石经斋刻本
    166.潘江编:《龙眠风雅续集》,《四库禁燬书丛刊》影印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自刻本
    167.李雅、何永绍辑,吴道新撰:《龙眠古文一集》,清道光十五年(1835)芸晖馆刻本
    168.姚鼐著:《古文辞类纂》,北京:中国书店1986年版
    169.徐璈编:《桐旧集》,清咸丰元年(1851)刻本
    170.方于穀辑,《桐城方氏诗辑》,清道光元年(1821)刻本
    171.方昌翰辑:《桐城方氏七代遗书》,清光绪十四年(1888)刻本
    172.姚永朴编:《国文学》,清宣统二年(1910)京师法政学堂铅印本
    173.姚永概、姚永朴编:《历朝经世文抄》,民国七年(1918)铅印本
    174.朱彝尊著,姚祖恩、黄君坦校点:《静志居诗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版
    175.薛雪著、杜维沫校点:《一瓢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176.袁枚著、王英志校点:《随园诗话》,南京:凤凰出版社2000年版
    177.方东树著:《昭昧詹言》,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
    178.黄培芳著:《粤岳草堂诗话》,清宣统二年(1910)年铅印本
    179.姚永朴著、许振轩校点:《文学研究法》,合肥:黄山书社1989年版
    180.姜书阁著:《桐城文派评述》,上海:商务印书馆1933年版
    181.王气中编:《桐城派研究论文集》,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
    182.张舜徽著:《清人文集别录》,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版
    183.钱实甫编:《清代职官年表》,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
    184.张慧剑著:《明清江苏文人年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185.来新夏著:《近三百年人物年谱知见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186.任道斌著:《方以智年谱》,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
    187.邓之诚编:《清诗纪事初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188.王凯符、漆绪邦选注:《桐城派文选》,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189.安徽省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编:《桐城派研究论文选》,合肥:黄山书社1986年版
    190.黄季耕注:《姚莹论诗绝句六十首注》,合肥:黄山书社1986年版
    191.钱仲联等编:《清诗纪事》,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192.何天杰著:《桐城文派:文章法的总结与超越》,广州:广州文化出版社1989年版
    193.蒋元卿撰:《皖人书录》,合肥:黄山书社1989年版
    194.王镇远著:《桐城派》,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195.卞孝萱、唐文权编:《辛亥人物碑传集》,北京:团结出版社1991年版
    196.黄万机著:《莫友芝评传》,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197.汪福来编:《桐城文化志》,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198.王献永著:《桐城文派》,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版
    199.吴孟复著:《桐城文派述论》,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200.徐扬杰著:《中国家族制度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201.冯尔康著:《中国宗族社会》,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202.袁行云撰:《清人诗集叙录》,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4年版
    203.潘光旦著、潘乃穆、潘乃和编:《潘光旦文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204.陈庆元著:《福建文学史》,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205.黄霖著:《中国文学批评通史·近代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206.邬国平、王镇远著:《中国文学批评通史·清代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207.葛剑雄等著:《中国移民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208.秦国经主编:《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209.关爱和著:《古典主义的终结:桐城派与五四新文学》,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210.魏际昌著:《桐城古文学派小史》,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211.郭绍虞著:《中国文学批评史》,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212.江庆柏著:《明清江南望族文化研究》,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13.钱仲联编:《广清碑传集》,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14.张健著:《清代诗学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15.周中明著:《桐城派研究》,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16.李灵年、杨忠撰:《清人别集总目》,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17.马卫中著:《光宣诗坛流派发展史论》,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18.朱则杰著:《清诗史》,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219.汪辟疆著:《汪辟疆说近代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220.吴仁安著:《明清江南望族与社会经济文化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221.杨怀志、江小角编,《桐城派名家评传》,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222.张仲礼著:《中国绅士的收入》,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223.柯愈春撰:《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224.马积高著:《清代学术思想的变迁与文学》,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225.孟醒仁著:《桐城派三祖年谱》,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26.王俊义著:《清代学术探研录》,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227.徐庶、叶濒编:《桐城民俗风情》,合肥:黄山书社2002年版
    228.严迪昌著:《清诗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229.杨怀志、潘忠荣编:《清代文坛盟主桐城派》,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230.张宏生编:《明清文学与性别研究》,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231.张寅彭编:《民国诗话丛编》,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版
    232.张杰著:《清代科举家族》,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233.张寅彭著:《新订清人诗学书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234.赵建章著:《桐城派文学思想研究》,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版
    235.陈祖武、朱彤窗著:《乾嘉学派研究》,宁波:宁波出版社2004年版
    236.龚书铎著:《社会变革与文化趋向——中国近代文化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37.刘世南著:《清诗流派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
    238.钱基博著:《现代中国文学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39.施立业著:《姚莹年谱》,合肥:黄山书社2004年版
    240.汪军主编:《皖江文化与近世中国》,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41.魏中林整理:《钱仲联讲论清诗》,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42.徐茂明著:《江南士绅与江南社会(1368-1911年)》,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243.江庆柏编:《清代人物生卒年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244.蒋寅编:《中国古代文学通论·清代卷》,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245.蒋寅著:《清诗话考》,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版
    246.来新夏主编:《清代科举人物家传资料汇编》,北京:学苑出版社2006年版
    247.潘荣胜编:《明清进士录》,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
    248.何明星著:《著述与宗族——清人文集编刻方式的社会学考察》,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
    249.李圣华著:《方文年谱》,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版
    250.史革新著:《清代理学史》,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251.王达敏著:《姚鼐与乾嘉学派》,北京:学苑出版社2007年版
    252.徐雁平著:《清代东南书院与学术及文学》,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253.贾文昭编著:《桐城派文论选》,中华书局2008年版
    254.徐成志、江小角编:《桐城派与明清学术文化》,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55.张剑著:《莫友芝年谱长编》,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
    256.刘海峰编:《二十世纪科举研究论文选编》,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57.傅瑛主编:《明清安徽妇女文学著述辑考》,合肥:黄山书社2010年版
    258.罗时进著:《地域·家族·文学——清代江南诗文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
    259.徐雁平著:《清代文学世家姻亲谱系》,南京:凤凰出版社2010年版
    260.曾光光著:《桐城派与晚清文化》,合肥:黄山书社2011年版
    261.吴微著:《桐城文章与教育》,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262.屈君《读姚鼐<古文辞类篡>》,《南风》,1935年第1卷第4期
    263.马茂元:《从桐城派的古文谈到姚鼐的<登泰山记>》,《语文学习》,1957年10月号
    264.陈胜粦:《略论姚莹开眼看世界的思想主张》,《学术研究》,1979年第4期
    265.顾易生:《方苞姚鼐的文论及其历史地位》,《江淮论坛》,1982年第2期
    266.王之望:《姚鼐的风格论》,《江淮论坛》,1982年第3期
    267.汪洋:《韩愈姚鼐文学观之异同》,《江淮论坛》,1982年第3期
    268.龚书铎:《姚莹交游述略》,《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2年第5期
    269.黄霖:《姚莹与桐城派》,《江淮论坛》,1982年第5期
    270.车锡伦、萧宝万:《姚鼐<登泰山记>所述泰山南麓三谷订正》,《山东师大学报》,1983年第3期
    271.韩子佩:《姚莹在鸦片战争中对保卫台湾的贡献》,《江淮论坛》,1983年第5期
    272.马亚中:《试论姚鼐古文的艺术特色》,《江淮论坛》,1983年第6期
    273.黄季耕:《姚莹及其论诗绝句六十首初探》,《安徽教育学院学报》,1984年第1期
    274.刘经发:《姚莹与台湾》,《安徽史学》,1984年第1期
    275.张承宗:《〈康輶纪行〉与姚莹的治学特点》,《苏州大学学报》,1984年第2期
    276.陈进忠:《姚莹与〈康輶纪行〉》,《历史知识》,1984年第3期
    277.闵传超:《姚莹反侵略的爱国思想》,《安庆师院学报》,1984年第4期
    278.陈国强:《台湾噶玛兰的开发与姚莹的贡献——纪念姚莹(1785—1853)诞辰二百周年》,《台湾研究集刊》,1984年第4期
    279.朱仲玉:《论姚莹》,《安徽史学》,1984年第6期
    280.胡金望:《论姚鼐的阳刚阴柔说》,《第一届全国桐城派学术讨论会论文集》,1985年
    281.王镇远:《论姚鼐的诗歌艺术》,《苏州大学学报》,1985年第2期
    282.殷永千:《杰出的爱国者—姚莹》,《历史知识》,1985年第2期
    283.武卫华:《试论姚鼐的散文主张和创作个性》,《江淮论坛》,1985年第6期
    284.贾文昭:《评姚鼐<述庵文钞序>》,《江淮论坛》,1986年第1期
    285.华世忠:《从方苞的义法到姚鼐的文论——桐城派文论述评》,《阜阳师范学院学报》,1987年第1期
    286.黄季耕:《姚莹年谱》,《古籍研究》,1987年第6期
    287.詹进峰:《姚鼐生年辨正》,《华南师范大学学报》,1988年第1期
    288.何天杰:《文学散文理论的重要一环——姚鼐文论的再认识》,《中国文学研究》,1988年第4期
    289.陈进忠:《姚莹论》,《社会科学研究》,1988年第4期
    290.刘可:《博采众长汇释各家——<文学研究法>述评》,《首都师范大学学报》,1988年第5期
    291.陈进忠:《姚莹和他的历史地理著作》,《文史杂志》,1989年第1期
    292.刘季高:《重刊<惜抱轩全集>前言》,《江淮论坛》,1989年第4期
    293.卢茂村:《记新发现的姚鼐墓志铭》,《东南文化》,1990年第4期
    294.黄季耕:《谈谈姚鼐的诗》,《安徽教育学院学报》,1991年第3期
    295.杨布生:《姚鼐从事书院教育40年考略》,《益阳师专学报》,1991年第3期
    296.徐光仁:《姚莹述论》,《广东社会科学》,1991年第5期
    297.许增紘:《喋血饮恨冀雪国耻—论姚莹的道德操守与爱国主义》,《安徽史学》,1992年第2期
    298.吴雁南:《林则徐、姚莹的尊尚王阳明》,《贵州教育学院学报》,1993年第1期
    299.吴怀祺:《评姚莹的边疆史地研究》,《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3年第1期
    300.焦静宜:《林则徐的〈荷戈纪程〉、〈衙斋杂记〉与姚莹的〈康輶纪行〉》,《文献》,1993年第4期
    301.戚其章:《姚莹的海防思想与海国研究》,《安徽史学》,1994年第1期
    302.施立业:《论姚莹的哲学思想-桐城经世之路探讨(一)》,《安徽史学》,1994年第1期
    303.张家英:《姚鼐散文的文章艺术与时代特征》,《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1994年第2期
    304.吕美生:《姚鼐散文艺术理论——兼论桐城派》,《阜阳师范学院学报》,1995年第1期
    305.来新夏:《姚莹的边疆史地研究》,《津图学刊》,1995年第2期
    306.周中明:《论姚鼐的政治思想──纪念姚鼐逝世180周年》,《安徽史学》,1995年第4期
    307.刘相雨:《论姚鼐思想的两面性》,《安徽大学学报》,1996年第1期
    308.余国庆:《姚永朴与<论语解注合编>》,《孔子研究》,1996年第1期
    309.施立业:《关于姚莹历史地位的再认识》,《安徽史学》1997年第4期
    310.蒋雪艳、刘守安:《姚鼐的诗论》,《首都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6期
    311.刘守安:《姚鼐与理学和考据学》,《山东大学学报》,1998年第1期
    312.刘守安:《姚鼐的文章论》,《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8年第1期
    313.刘守安:《简论姚鼐的散文》,《北京社会科学》,1998年第3期
    314.刘守安:《姚鼐及其山水诗文》,《东方论坛》,1998年第4期
    315.瞿林东:《近代意识与世界意识——姚莹和夏燮的历史思想》,《文史知识》,1998年第4期
    316.蔡晏平:《鸦片战争中的爱国者姚莹》,《晋阳学刊》,1998年第4期
    317.杨福生:《姚永朴<文学研究法>述论》,《北京大学学报》,1998年第5期
    318.杜泽逊:《读新见姚鼐一篇四库提要拟稿》,《中国典籍与文化》,1999年第3期
    319.鲁厚祖:《姚莹<论诗绝句六十首>散笺》(续一——续七),《合肥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第3期-2002年第3期
    320.廖承良:《姚鼐<登泰山记>“崖限”注》,《中国文学研究》,1999年第4期
    321.季秋华:《从<惜抱轩书录>看纂前提要与纂后提要之差异》,《图书馆工作与研究》,1999年第5期
    322.关爱和:《姚鼐的古文艺术理论及其对桐城派形成的贡献》,《文艺研究》,1999年第6期
    323.钟扬:《兼济·兼容·兼美——姚鼐古文理论及其文化背景概说》,《南京师大学报》,1999年第6期
    324.董桂琴:《论姚鼐对文界雄才的推崇》,《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
    325.贺永泉:《姚莹的边疆史地研究》,《兰州学刊》,2000年第1期
    326.龙建国:《评姚鼐的“阳刚阴柔说”》,《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
    327.庞礴:《从姚鼐的<古文辞类纂>看桐城古文派的理论得失》,《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第11期
    328.王达敏:《从尊宋到崇汉——论姚鼐建立桐城派时清廷学术宗尚的潜移》,《中国文化》,2002年第1期
    329.王生怀:《论姚莹抗英保台思想及其实践》,《安徽史学》,2002年第2期
    330.吴微:《姚鼐古文的文化透视——姚鼐论稿之三》,《中华文化论坛》,2002年第2期
    331.章永俊:《论姚莹边疆史地研究的世界史眼光》,《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332.王培军:《义理考据出画卷格调高古待评说——<登泰山记>赏析》,《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第3期
    333.孙琴安:《桐城派诗选的经典——评介姚鼐的<今体诗抄>》,《古典文学知识》,2002年第3期
    334.汪春泓:《论刘师培、黄侃与姚永朴之<文选>派与桐城派的纷争》,《文学遗产》,2002年第4期
    335.鞠北平:《姚莹治台的游民政策述论》,《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5期
    336.童强:《<援鹑堂笔记>考述》,《古典文献研究》(第十五辑),2003年
    337.张树文、吴微:《神韵·平淡·雅洁——论姚鼐古文的风貌特征》,《江淮论坛》,2003年第1期
    338.章永俊:《清代边疆史地学者对传统学术的认识———以龚自珍、魏源、姚莹为个案》,《中州学刊》,2003年第2期
    339.周远政:《<古文辞类纂>版本述略》,《古典文学知识》,2003年第5期
    340.陈平原:《文派、文选与讲学——姚鼐的为人与为文》,《学术界》,2003年第5期
    341.周中明:《姚鼐的妇女观和他笔下的妇女形象》,《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
    342.周中明:《姚鼐追求自我的思想嬗变过程及其时代特色》,《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5期
    343.吴微:《姚鼐的宋学情结与文章风度》,《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6期
    344.李真瑜:《文学世家:一种特殊的文学家群体》,《文艺研究》,2003年第6期
    345.李真瑜:《沈氏文学世家的家学传承及其文化指向——关于文学世家的家族文化特征的探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4年第1期
    346.石云孙:《<论语>解释的近代转变——读姚永朴<论语解注合编>》,《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347.沈文凡:《试论桐城派的散文理论与创作实绩》,《绥化师专学报》,2004年第1期
    348.施立业:《姚莹与桐城经世派的兴起》,《清史研究》,2004年第2期
    349.方英:《试论姚莹对台湾游民的整治》,《历史档案》,2004年第2期
    350.张维:《论章学诚、姚鼐对考据学的态度》,《广西社会科学》,2004年第2期
    351.张徐芳:《“法”与“非法”之间——姚鼐“摹拟论”的现实取向》,《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352.王立群:《姚鼐的<登泰山记>与地学游记》,《语文建设》,2004年第4期
    353.柳春蕊:《神、理、声、色——姚鼐的诗歌体性论》,《北京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354.周中明:《论姚鼐爱民、济民和以民为本的思想》,《东南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355.周中明:《姚鼐“老年惟耽爱释氏之学”之我见》,《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
    356.邱瑰华:《从<五七言今体诗钞>看姚鼐的杜诗选评》,《第二届全国桐城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5年
    357.杨晓斌、甄芸:《我国古代文学家族的渊源及形成轨迹》,《新疆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358.张代芬:《姚莹〈康輶纪行〉述论》,《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
    359.周中明:《试论姚鼐对统治者的离心倾向和对自我的热烈追求》,《东南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
    360.黄根苗:《姚永朴教学生涯述略》,《池州师专学报》,2006年第1期
    361.董根明:《关于姚永朴<史学研究法>的认识》,《史学史研究》,2006年第1期
    362.王达敏:《<登泰山记>研究与诠释界限》,《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363.徐雁平:《<惜抱轩书录>与<四库全书总目>之比较》,《文献》,2006年第1期
    364.严迪昌:《姚鼐立派与“桐城家法”》,《文学遗产》,2006年第1期
    365.王达敏:《论姚鼐与四库馆内汉宋之争》,《北京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
    366.王达敏:《桐城与新安:双峰并峙——论姚鼐建立桐城文统的内在动因》,《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
    367.董学文、戴晓华:《文论讲疏的现代奠基之作——姚永朴的<国文学>》,《中南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
    368.汪祚民:《<古文辞类纂>重视辞赋选录的理论指归》,《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
    369.汪磊、李平:《姚鼐阳刚阴柔风格论刍议》,《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8期
    370.李帆:《姚鼐学术思想述论》,《福建论坛》,2006年第10期
    371.卞孝萱、武黎嵩:《从<桐城麻溪姚氏宗谱>看姚鼐》,《第三届全国桐城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7年
    372.王达敏:《从辞章到考据——论姚鼐学术生涯第一次重大转折与戴震的关系》,《清华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
    373.卞孝萱、武黎嵩:《重新认识姚鼐——<桐城麻溪姚氏宗谱>资料的发掘和利用》,《中国文化》,2007年第2期
    374.汪朝勇:《姚鼐与范当世诗文理论之关系》,《阜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375.卢佑诚:《姚鼐与汉学》,《安徽史学》,2007年第3期
    376.欧阳跃峰、吴梅:《略论<康輶纪行>的成书与基本内容》,《黄山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377.熊伟华、张其凡:《<惜抱轩书录>与姚鼐的学术倾向》,《史学月刊》,2007年第5期
    378.慈波:《<文学研究法>:桐城派文章理论的总结》,《江淮论坛》,2007年第5期
    379.史晶晶:《涵容与深刻——姚鼐“熔铸唐宋”的论诗宗旨》,《绥化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380.章翅:《论姚莹的经世思想及其形成原因》,《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381.韩胜:《从<今体诗钞>看姚鼐的诗歌批评》,《安徽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
    382.周中明:《论姚鼐鲜为人知的一面——民主性和进步性》,《东南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
    383.张宁:《论姚鼐的七言古体诗》,《美与时代》,2008年第4期
    384.刘海峰:《穆彰阿、姚莹与“台湾之狱”》,《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
    385.潘志和:《从<古文辞类纂>到<经史百家杂钞>———论曾国藩与桐城派的承传关系》,《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10期
    386.朝军:《家族文学史建构与文学世家研究》,《学术研究》,2008年第10期
    387.徐雁平:《清代家集的编刊、家族文学的叙说与地方文学传统的建构》,《古典文献研究》,2009年
    388.卞孝萱、武黎嵩:《从<桐城麻溪姚氏宗谱>看姚鼐与宋学》,《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389.罗时进、陈燕妮:《清代江南文化家族的特征及其对文学的影响》,《江苏社会科学》,2009年第2期
    390.周怀文:《桐城文学津梁——姚范》,《船山学刊》,2009年第2期
    391.汪祚民:《<古文辞类纂>李刻本校勘原委与学术价值》,《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
    392.魏世民:《桐城派理论的发展和最后总结——论姚永朴的<文学研究法>》,《安徽大学学报》,2009年第6期
    393.王晓静:《姚范及其<援鹑堂笔记>述要》,《语文学刊》,2009年第24期
    394.王小舒:《姚鼐及其桐城诗派非宗宋派》,《河北学刊》,2010年第1期
    395.许结:《姚永朴与<文学研究法>》,《古典文学知识》,2010年第1期
    396.胡建、罗佩钦:《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古代家族文学研究述要》,《青海社会科学》,2010年第1期
    397.代亮:《<经史百家杂钞>与<古文辞类纂>之异同》,《南阳师范学院》,2010年第2期
    398.李新华、王立华:《姚莹治民思想述论》,《鲁东大学学报》,2010年第2期
    399.许菁频:《近三十年中国古代家族文学研究综述与展望》,《中州学刊》,2010年第2期
    400.王鸿莉:《体系的假面——姚永朴从<国文学>到<文学研究法>的转变及其接受》,《石河子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
    401.罗时进:《在地域和家族视野中展开清代江南文学研究》,《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
    402.张剑:《宋代以降家族文学研究的理论、方法及文献问题》,《文学评论》,2010年第4期
    403.柳春蕊:《熔铸唐宋:姚鼐诗学理论及其实践》,《文艺理论研究》,2010年第5期
    404.周中明:《姚鼐对君子人格理想的坚守和追求》,《东南大学学报》,2010年第5期
    405.王晖、成积春:《姚莹理学思想初探》,《江西社会科学》,2010年第6期
    406.刘顺利:《从姚永朴<文学研究法>看中国现当代文学理论的逻辑起点》,《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11年第1期
    407.梅新林:《文学世家的历史还原》,《中国社会科学》,2011年第1期
    408.罗时进:《家族文学研究的逻辑起点与问题视阈》,《中国社会科学》,2012年第1期
    409.温世亮:《姚文然诗歌创作及其诗史意义》,《中国韵文学刊》,2012年第2期
    410.温世亮:《姚孙棐年谱简编》,《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第4期
    411.吴慧贞:《姚鼐古文义法及文章写作学》,彰化师范大学国文教育研究所,硕士论文,1999年
    412.柳春蕊:《姚鼐诗歌理论研究》,北京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
    413.吴聪:《姚鼐法贴鉴定研究》,西南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
    414.周怀文:《姚范及其<援鹑堂笔记>研究》,安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415.黄伯韡:《姚永朴<文学研究法>文章理论研究》,内蒙古师大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416.白玮:《姚永概<孟子讲义>研究》,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417.陈金凤:《姚鼐的“神、理、气、味”说》,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418.单重阳:《姚鼐诗学研究》,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419.孙勇:《桐城派文学思想研究》,新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420.袁莹:《姚鼐游历研究》,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421.吴微:《桐城文章与新学的兴起》,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9年
    422.褚宏霞:《桐城派与嘉道时期的理学》,曲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
    423.路建国:《桐城派文统与道统的关系》,云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