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中国工业化中后期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当一个国家进入工业化中后期以后,传统产业,包括传统农业和传统工业的增长速度逐渐放缓,经济增长需要寻找新的增长点,需要调整原有的产业结构,并且需要转变原有的经济增长方式。工业化在增加一个国家财富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时,也给一个国家经济和社会带来了不利影响,环境污染严重,自然资源枯竭,市场需求饱和。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就必须要打破原有经济增长方式所带来的生态环境限制、自然资源限制、市场容量限制。工业化中后期阶段是一个国家产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我们不仅面临着调整产业结构的巨大压力,同时也面临着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难得机遇。而文化产业属于绿色环保产业,满足了新的产业必须有助于保护生态环境的需要;文化产业属于低自然资源消耗产业,可以解决自然资源供给不足对经济增长的制约;文化产业的产品和服务主要是满足人们的文化精神生活的需要,与传统产业主要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有明显差异,可以消除产品和服务市场需求不足的制约。文化产业还是各国解决就业不足劳动力过剩问题的重要产业。文化是一种重要的资源,它对于一个国家的生存与发展至关重要,是民族进步的根本动力。人类社会的每一次巨大进步都首先是人类文化的升华与跃进,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只不过是人类文化进步的外化而已。文化产业的发展则是文化本身的经济化。文化产业对其他产业具有巨大的支持带动作用,文化产业对旅游产业、信息产业、工业升级改造、传统产业现代化都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文化产业是工业化中后期社会和后工业社会经济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正因为如此,文化产业成为西方国家进入工业化中后期以及后工业社会发展经济的主打产业,从原来的无足轻重的派生性产业成长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英国、法国、德国、美国、日本等在工业化基本完成后纷纷提出了文化立国战略。在工业化中后期阶段及后工业社会,文化产业的产值总量持续增加,在GDP中的比例甚至超过传统产业。
     在经历了近30年的外延扩张式的高速增长之后,种种迹象表明,我国工业化进程已经进入工业化中后期阶段。当前,我国传统的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正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出口市场难以持续扩大,传统产业产能严重过剩,生态环境破坏严重,自然资源供给匮乏。在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和产业结构下面,我们难以实现经济的持续较快增长。要保持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我们原有的经济增长方式和产业结构需要进行根本性改革。我们需要走出原有的主要依靠自然资源和廉价劳动力作为投入要素的经济增长方式,我们需要培育和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来调整产业结构。适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艰巨任务。文化产业属于人力资本密集型产业,属于低自然资源消耗产业,属于市场容量大、需求弹性高产业,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将是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推动力量。不仅如此,文化产业还具有提升国家软实力、改善国际形象的特有作用。文化产业还是维系本国文化传统的重要手段。正是基于这样的认知,作者决定将此作为博士论文研究课题。
     本论文在篇章结构上共分为八章。第一章是绪论。在该部分,作者简单介绍了论文问题提出的时代背景,那就是工业化中后期社会经济增长动力的缺失以及社会面临着系列需要解决的棘手问题。在该章,作者还对课题研究的目的、主要使用的研究方法,以及可能的创新点、不足之处进行了简要介绍。
     第二章,文化产业发展研究综述。在该章,作者归纳总结了学者们对文化产业范畴的不同定义以及分类情况,还对文化产业研究中的一些重要思想观点进行了整理和简要介绍。
     第三章,部分国家工业化后期文化产业发展概述。作者分别选择了欧洲的英国、法国和德国,美洲的美国以及亚洲的日本作为个案,就这些国家工业化中后期阶段以及后工业社会文化产业发展历史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就这些国家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共性进行了归纳概括。
     第四章,文化产业涵义、特点以及工业化中后期文化产业作用研究。作者首先对文化产业的涵义进行了界定。明确提出了文化产业所具有的七个特点。一是部分文化产品的公共产品属性明显。二是文化产品消费的自我累积效应。三是文化产品不同时空的共享性。四是不同消费者文化产品消费效用的差异性。五是文化产业的竞争力在于文化创意。六是文化产业具有高初始投入的特点。七是文化商品价值量构成的多元性。然后从经济发展、政治稳定、国家软实力提升等方面阐述了文化产业在工业化中后期的重要作用。
     第五章,文化产业发展影响因素分析及发展水平衡量指标。该章从产业经济学角度出发,从七个方面阐述了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这七个因素是:地域文化资源禀赋是影响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文化产业投入因素,文化创新能力因素,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市场需求因素,文化产业组织状况因素,经济政治体制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因素。本文的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指数主要是从产业经济学角度来考量和制定的。主要考虑的因素包括文化产业的投入、文化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文化产业的产出等细分指标。
     第六章,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内容涉及中国文化产业的形成,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整体状况,文化产业内部结构,各地区文化产业发展情况,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等方面。作者认为,当前中国文化产业仍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才刚进入文化产业快速发展阶段,文化产业总量低,人均文化消费水平低,缺乏国际竞争力,不同地区文化产业发展差异较大。接着,作者从文化管理体制、文化产业市场经济发育、文化产业资本投入、文化公共产品供给、文化消费需求等方面分析了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
     第七章,中国工业化中后期文化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及对策。涉及的内容有: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所处阶段,中国发展文化产业的有利条件,工业化中后期阶段中国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客观必要性,文化产业发展定位,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措施。
     第八章,结语。对本文主要内容进行了简单概括。
     本文的创新点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的创新是比较全面地阐述了文化产业的特点以及文化产业在工业化中后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作者明确指出了文化产业的七个方面的特点。一是部分文化产品的公共产品属性明显。二是文化产品消费的自我累积效应。很多文化恰恰是因为不同时空人们的认同和消费而发扬光大,茁壮成长,代代流传。三是文化消费不同时空的共享性。四是不同消费者文化产品消费效用的差异性。五是文化产业的生命力在于文化创意。六是文化产业具有高初始投入的特点。七是文化商品价值构成的多元化。文化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进入工业化中后期,文化的作用更加突出。一是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都是文化核心价值观念的外化和体现。二是文化模式与经济发展模式之间有着明显的因果关系。三是文化还影响到人们对追求财富所付出的努力的态度。四是文化产业对于调整产业结构有重要作用。五是一些产业的发展受到人们的文化水平的深刻影响。六是文化影响到社会制度安排,而不同的制度安排又会对经济发展产生深刻影响。七是人类的文化取向会影响到人们对知识的获取,而知识的积累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又会对经济增长产生重要影响。八是文化价值观念还会影响社会对生育的态度,影响到人口的增长,进而影响到社会经济的增长。九是文化还对产业组织产生影响,文化差异是产生交易费用的重要原因。十是文化产业的发展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客观需要。十一是文化发展还会对一个国家政治稳定、国家软实力的增长、和谐社会建设产生重要影响。
     第二个方面的创新是比较全面地分析了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及文化产业发展水平的衡量指标体系。在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方面,本文强调了七个方面的因素。一是地域文化资源禀赋是影响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二是文化产业投入状况也是影响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三是文化创新能力是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四是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市场需求因素。五是文化产业组织因素。六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制度因素。七是经济发展水平因素。本文的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指数主要是从产业经济学角度来考量和制定的。主要考虑的因素包括文化产业的投入、文化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文化产业的产出等细分指标。
     第三个方面的创新是就中国工业化中后期阶段发展文化产业的必要性、产业定位及对策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分析和探讨。本文提出了工业化中后期阶段文化产业的五大作用。一是寻找新的支柱产业是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的需要。二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调整产业结构的需要。三是满足人民群众快速增长的文化生活的需要。四是加强国际合作交流提升我国软实力的需要。五是解决我国劳动力就业的需要。在文化产业发展定位方面,作者提出应当明确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地位。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主要应当采取七个方面的措施。一是增强文化产业创新能力。二是完善文化产业管理体制。三是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两种资源配置机制,推动资本渠道多元化。四是走集群化发展道路,完善文化产业链,调整文化产业结构。五是加强文化知识产权保护。六是拓展文化产品和服务消费市场。七是推动文化产业走向国际市场。
When a country into the middle stage of industrialization, the traditional industries, including traditional agriculture and traditional industrial growth slowing, economic growth needs to seek the new point of growth, need to adjust the original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the need to change the existing mode of economic growth. Industrialization in a state of increased wealth and improve the people's living standards at the same time, but also to the economy of a country and society brought adverse effect, serious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depletion of natural resources, market demand is saturated. To realize sustainable economic growth, we must break the existing economic growth caused by ecological environment limit, natural resource constraints, market capacity limit. In the late stage of industrialization is a national industry structure produces major changes in the critical period. At this stage, we are faced with not only the adjustment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the enormous pressure, but also faced with the adjustment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upgrade opportunity. The cultural industry belongs to the gree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dustry, meet the new industry must contribute to the protection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needs; cultural industry belongs to the low consumption of natural resource industry, can solve the problem of natural resources in short supply constraint on economic growth; cultural industry products and services mainly to meet people's spiritual and cultural needs, and traditional industry mainly to meet people's material needs to have apparent difference, can remove the products and services to market demand inadequacy to restrict. Cultural industry is the important means to solveing the problem of the national employment insufficience. Culture is a important resource to a country's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Culture is the fundamental power of the national progress. The human society progress every time are firstly performance of human culture progress, the material civilization of the human society is only the externalation of human cultural progress. We can even say that,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a country is just the national cultural development derivative.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industry needs the economization of culture itself. Cultural industry to other industry has tremendous support effects, for example the tourism industry, cultural industry, information industry, industrial upgrading, traditional industry modernization. Therefore, the cultural industry is the the pillar industry and leading industry in the middle stage of industrialization society and the late stage of industrialization society. Because of this, the cultural industry become the main industry the leading industry and the pillar industry after the western countries entered the middle stage of industrialization. The developed capitalist countries, such as the United States, Britain, France, Japan and Germany after the completion of the industrialization one after another have put forward culture establishing strategy. In the middle stage of industrialization stage and the post-industrial society, the value gross of the cultural industry increased continuously. The proportion of GDP of cultural industry is even more than the traditional industry.
     After nearly30years of extensive type growth, all sorts of signs are showing, the industrialization of China has entered the middle and late stage. Present, China's traditional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economic growth mode is facing the severe situation. The expand of the export market continuously is difficult. The capacity of the traditional industry is serious excess.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have serious damaged. The supply of the natural resources is shortage. Under the traditional mode of economic growth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we are difficult to achieve sustained economic growth. To maintain the economy sustainable growth, we need to reform our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our original mode of economic growth fundamentally. We need to get out the mode of economic growth that is mainly depends on natural resources and cheap labor. We need to nurture and develop the new economic growth point to adjust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Our task is to adjusting industrial structural and upgradeing the existing industry timely. The cultural industry belongs to the human capital intensive industry, which belongs to the low consumption of natural resource industry, which belongs to the large market capacity, and high demand elasticity industry. To developing the cultural industry vigorously will be the important driving force to change our country economy grows way and adjust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Not only that, the cultural industry can also promote the national soft strength and improve the international image of the state. The cultural industry is an important means to maintain their own cultural traditions. Based on this cognition, the author decided to take this topic as the research subject of PHD thesis.
     The structure of this paper can be divided into eight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is the introduction. In this part, the author introduced the era background of then problem. The problem is the lack of the power of social economic growth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 series of difficult issues need to be resolved. In this chapter, the author also introduced briefly the purpose of the research, the main research methods used, the possible innovation, and the deficiencies.
     The second chapter is the review of cultural industry research. In this chapter, the author summarized the culture industry category of the different scholars and the classification of culture industry. the author also introduced about cultural industry research simply.
     The third chapter is about the cultural industry development overview in the later period of industrialization in some states. The author choosed Europe, Britain, France, Germany,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and Japan as a case. The author compared and analysised these states's culture industry development history. Then the author summarized the common about culture industry developmen in the later period of industrialization.
     The fourth chapter is about the meaning, characteristics and affects of the cultural industry in the middle stage of industrialization. The author firstly defined the meaning of culture industry. Then the author Put forward clearly seve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ultural industry. The cultural has attributes of public products obviously. The cultural has feature of self accumulation effect. The cultural has feature of consumption commonly in different time and space. The consumption utility of culture product consumption about different consumer is differenc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the cultural industry lies in the cultural creative. The high initial investment i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ultural industry. The value of the cultural commodity have different source. Then the author elaborated the effects to a state economic development, political stability, national soft power promotion and other aspects in the middleand late stage of industrialization.
     The fifth chapter is about the factors of the culture industry development and the indicators of the level of the culture industry development.In this chapter the author elaborated seven influencing factors from the view of industrial economics. The regional culture resources are the important factor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industry. The investment of the cultural industry is the important factor. The cultural innovation ability is the important factor. The market demand of the cultural products and services is the important factors. The culture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condition is the important factors. The economic and political system is the important factors. The lev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the important factors. In this paper, the index of the cultural industry development come mainly from the macro environment of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industry. the index of the cultural industry development include cultural resources, cultural industry input output, and external environment.
     The sixth chapter is about the Chinese culture industry development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present situation. The content relates to the forming of Chinese cultural industry,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ulture industry, the overall situation of Chinese cultural industry, the internal structure of the cultural industry, the regional cultural industry development,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China's cultural industry development. The author thinks, at present, Chinese cultural industry is still at an early stage of development, just entered the phase of rapid development. The cultural industry expressed as the low gross, the low average consumption level, the lack of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and the development difference of cultural industry in different areas. Then, the author analysised the reasons for this situation from the culture management system, the cultural industry development of the market economy, the cultural industry capital investment, cultural public product supply, demand for cultural consumption.
     The seventh chapter is about the favorable conditions for cultur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nd the countermeasures of Chinese industrialization in the mediumand late stage. The main content Include China's current economic development stage, the advantage of Chinese culture industry development, the objective necessity of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industries, the positioning of the cultural industry development, the basic measures to promote our culture industry development.
     The eighth chapter is the conclusion. In this chapter the author summarized the main content of this paper briefly.
     The innovation of this paper has three main aspects.
     The first innovation is that the author gived a more comprehensive overview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ultural industries and the effects of the cultural industries in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middleand late stage. The authors clearly pointed out seve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ulture industry. The cultural has attributes of public products obviously. The cultural has feature of self accumulation effect. The cultural has feature of consumption commonly in different time and space. The consumption utility of culture product consumption about different consumer is differenc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the cultural industry lies in the cultural creative. The high initial investment i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ultural industry. The value of the cultural commodity have different source.
     The cultural industr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specifically in the middle and late industrialization stage. First, the human life in all aspects would affected by the culture core values. Second, there is a clear causal relationship between cultural pattern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l. Third, the culture also affect the attitude of the people for their efforts on the pursuit of wealth. Fourth, the important role of cultural industries for the adjustment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Fifth, some industry development will profoundly effected by the cultural level. Sixth, cultural industries will effect the social system, and different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s will have a profound impact on economic development. Seventh, the cultural orientation of the human will affect people access to knowledge, then the accumulation of knowledge and the progres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s an important impact on economic growth. Eighth, the cultural values also affect the social fertility attitudes, affect the growth of the population, thereby affecting the socio-economic growth. Ninth, the cultural can effect the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are important reasons to generate transaction costs. Ten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ultural industry is an objective need for the transformation of economic growth mode. Eleventh, the cultural development will have a major impact on the political stability of a country, the growth of the country's soft power,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ety.
     The second innovation is a mor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industries and cultural industries development level metrics system. In this chapter the author elaborated seven influencing factors from the view of industrial economics. The regional culture resources are the important factor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industry. The investment of the cultural industry is the important factor. The cultural innovation ability is the important factor. The market demand of the cultural products and services is the important factors. The culture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condition is the important factors. The economic and political system is the important factors. The lev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the important factors. In this paper, the index of the cultural industry development come mainly from the macro environment of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industry. the index of the cultural industry development include cultural resources, cultural industry input output, and external environment.
     The third innovation is about the need of the cultural industry development of China's industrialization in the middle and late stage,the industry positioning and the countermeasures.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put the cultural industry forward the five roles in the industrialization later stages. First, finding a new pillar industry is the need to maintain sustained national economy growth. Second, it is the need to transform the mode of economic growth and adjust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The third is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fast growth in the cultural life of the masses. The fourth is to strengthen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exchanges and enhance China's soft power. Fifthi is to address the needs of China's labor force. In the Positioning of the cultural industries development, cultural industry should be a pillar and leading industry in the national economy industry positi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cultural industry should take seven measures. First, strengthen the innovation capacity of the cultural industry. Second is to improve the management system of the cultural industry. Third, give full play of the government and the market to allocat resource. Fourth, we shuold to take the road of cluster development.wel shuold to improving the cultural industry chain, to adjust the structure of the cultural industry. The fifth is to strengthen the cultural and intellectual property protection. the sixth is to expanding the consumer market for cultural products and services. The seventh is to promote cultural industries to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引文
1 韦森:《文化与制序》,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9页。
    1 参见阿多诺和霍克海默:《启蒙的辩证法》,重庆出版社1990年版。
    2 该文英语题为“Culture Industry Reconsidered",原载于:New German Critique,6, Fall 1975.pp.12-19。
    3 参见霍克海默的《霍克海默集》,曹卫东编选,渠东、付德根等译,上海远东出版社2004年4月第二版。
    4 (美)马丁·杰伊:《阿多诺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第183页。
    5 蔡尚伟、温洪泉等:《文化产业导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6 林拓、李惠斌、薛晓源:《世界文化产业发展前沿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9-11页。
    1 西蒙·鲁迪豪斯的代表性文章是《创意产业:定义、数量和实践》;苏珊·加伦威和斯图尔特·邓洛浦的代表性文章是《创意产业的概念解构》;罗伊·博伊恩的代表性文章是《文化投资评估的方法与理论》。林拓等:《世界文化产业发展前沿报告》,北京:社科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2 林拓、李惠斌、薛晓源:《世界文化产业发展前沿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6-7页。
    4 David Hesmondhalgh.David Thorsby,Economics and Culture,Cambridge,2001,112.
    5 [美]大卫·赫斯蒙德夫:《文化产业》,张菲娜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6 苑捷:《当代西方文化产业理论研究概述》,《文化研究》2004年第5期。
    7 安宇、田广增、沈山:《国外文化产业:概念界定与产业政策》,《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4年第6期。
    8 杨永生:《中国文化产业作用问题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7年。
    9 王岚:《地区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研究》,天津大学博士论文2008年。10 单世联:《现代性与文化工业》,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81页。
    1 大卫·赫斯蒙德夫:《文化产业》,张菲娜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 凯夫斯:《创意产业经济学:艺术的商业之道》,孙绯译,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
    1 戴茸、王晓山:《加拿大的多元文化政策及文化产业管理》,参见《2001-2002年中国文化产业报告》,社科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2 文化产业的四大类是指:遗产类、艺术类、体育和健身娱乐类、其他文化娱乐类四大类。
    3 张志宏:《美国文化产业的概况和发展经验》,参见(2001-2002年中国文化产业报告》,社科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4 林拓等:《世界文化产业发展前沿报告》,北京:社科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2 孙安民:《文化产业理论与实践》,北京出版社,2005年版,第2页。
    3 张建刚:《中国改革与文化产业发展》,《文化研究》2003年第3期。
    4 傅守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长白学刊》2004年第1期。
    5 祁述裕、韩骏伟:《新兴文化产业地位与文化产业发展趋势》,《马克思主义与形式下是现实》2006年第5期。
    6 胡慧林:《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特点及趋势》,《研究开发》2006年第1期。
    7 胡慧林:《构建和谐世界与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社会科学》2008年第6期。
    1 林拓、张修桂:《文化产业与城市竞争力的双向推动及其战略选择》,《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2 祁述裕、殷国俊:《中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和若干建议》,《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3 蔡旺春:《文化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中国经济问题》2010年第5期。
    4 李怀亮、方英、王锦慧:《文化产业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研究》,《经济问题》2010年第2期。
    5 彭翊:《中国省市文化产业发展指数研究》,《文化产业导刊》2011年第2期。
    6 陈颖、龚雪、高长春:《全球创意指数的比较与分析》,《软科学》2010年第12期。
    7 荣跃明:《文化产业:形态演变、产业基础和时代特征》,《社会科学》2005年第9期,第176-186页。
    1 参照国家统计局文件:《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国统字[2004]24号。
    1 韩俊伟:《文化产业概论》,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 霍步刚:《国外文化产业发展比较研究》,东北财经大学博士论文2009年。
    1 霍步刚:《国外文化产业发展比较研究》,东北财经大学博士论文2009年。
    2 孙有中等:《国文化产业》,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年版,第256-262页。
    3 霍步刚:《国外文化产业发展比较研究》,东北财经大学博士论文2009年。
    1 张胜冰、徐向显、马树华:《世界文化产业概要》,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16-117页。
    1 侯幸瑶:《法国文化产业》,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年版。
    2 苑洁:《文化产业行业界定的比较研究》,《理论建设》第2005年第1期。
    3 侯幸瑶:《法国文化产业》,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年,第105页。
    1 侯幸瑶:《法国文化产业》,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年,第106页。
    2 张生祥:《欧盟的文化政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171页。
    1 侯幸瑶:《法国文化产业》,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年,第105页。
    2 李蓓蕾:《基于钻石模型的德国会展产业成功因素分析》,《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
    1 Berndn fesel:Culture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in Germany, German Commission for UNESCO, February 2007.
    2 李蓓蕾:《基于钻石模型的德国会展产业成功因素分析》,《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
    3 陈鸣:《西方文化管理概论》,北京:书海出版社,2006年第304-305页。
    4 刘军:《创意产业多词多义的横向解析》,《法制与社会》,2007年第6期。
    5 Hesmondhalgh, D.andPratt, A.C.,2005, "CulturalhidustriesandCultural Policy", hitmational Jomal of CulturalPolicy,11(1).
    1 浅泽意泥:《日本文化产业的发展与启示》,《国际贸易》,2006年第10期。
    2 日本贸易振兴机构:《日本文化产业介绍报告》,2007年。
    3 赵宝智:《文化产业促进法》,《国际文化发展报告》,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436页。
    4 张爱平、何静:《日本的文化产业概况与特点》,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江蓝生、谢绳武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1 沈泽意泥:《日本文化产业的发展与启示》,《国际贸易》,2006年第10期。
    2 支菲娜:《产业巨轮的文化历程:日本动画产业现状分析》,《视听界》,2006年第2期。
    3 陈志江:《日本文化产业情况简介》,《光明日报》2003年8月8日-13日。
    4 支菲娜:《产业巨轮的文化历程:日本动画产业现状分析》,《视听界》,2006年第2期。
    5 杨水生:《中国文化产业作用问题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
    6 徐渭:《哈哈镜中的重重魅影》,《书屋》,2006年第2期。
    7 胡惠林:《文化产业发展与国家安全》,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76页。
    1 柯亚沙、常禹萌:《从保守绅士到创意先锋:英国创意产业的奥秘》,《国际文化发展报告》,中宣部编,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78页。
    1 徐彤:《英国对文化艺术的拔款和资助》,《国际文化发展报告》,中宣部编,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312页。
    2 毕佳、龙志超:《英国文化产业》,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007年版,第11页。
    3 张胜冰、徐向星、马树华:《世界文化产业概要》,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77页。
    1 张胜冰、徐向星、马树华:《世界文化产业概要》,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77页。
    2 马衍伟:《政策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国际比较》,《涉外税务》,2008年第8期。
    1 王岚:《地区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研究》,天津大学博士论文2008年。
    1 思罗斯比:《经济学与文化》,王志标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2 张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文化产业问题研究-兼论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山东大学博士论文2009年。
    1 张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文化产业问题研究-兼论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山东大学博士论文2009年。
    1 恩格斯:《致康·施米特》,《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74页,
    2 张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文化产业问题研究-兼论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山东大学博士论文2009年。
    1 弗里德里希·李斯特:《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陈万咰译,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126、127页。
    2 弗里德里希·李斯特:《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陈万咰译,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140页。
    3 萨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周琪、刘绯、张立平、王圆等译,新华出版社,1998年版,第8页。
    4 萨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周琪、刘绯、张立平、王圆等译,新华出版社,1998年版,第15页。
    1 Michael Walzer, Thick and Thin:Moral Argument at Home and Abroad(Notre Dame: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Press,1994),pp.1-11.
    1 弗里德里希·李斯特:《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陈万咰译,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175页。
    2 弗里德里希·李斯特:《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陈万咰译,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177页。
    3 [英]阿瑟·刘易斯《经济增长理论》,周师铭、沈丙杰、沈伯根译,新华出版社2009年版,第34页。
    1 [英]阿瑟·刘易斯《经济增长理论》,周师铭、沈丙杰、沈伯根译,新华出版社2009年版,第48页。
    2 [英]阿瑟·刘易斯《经济增长理论》,周师铭、沈丙杰、沈伯根译,新华出版社2009年版,第201-202页。
    3 [英]阿瑟·刘易斯《经济增长理论》,周师铭、沈丙杰、沈伯根译,新华出版社2009年版,第30页。
    1 马克斯·韦伯:《经济、社会、宗教》,郑乐平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7年版,第1页。
    2 [英]阿瑟·刘易斯《经济增长理论》,周师铭、沈丙杰、沈伯根译,新华出版社2009年版,第28页。
    3 [英]阿瑟·刘易斯《经济增长理论》,周师铭、沈丙杰、沈伯根译,新华出版社2009年版,第23页。
    4 [英]阿瑟·刘易斯《经济增长理论》,周师铭、沈丙杰、沈伯根译,新华出版社2009年版,第28页。
    5 [英]阿瑟·刘易斯《经济增长理论》,周师铭、沈丙杰、沈伯根译,新华出版社2009年版,第25-26、27页。
    1 [英]阿瑟·刘易斯《经济增长理论》,周师铭、沈丙杰、沈伯根译,新华出版社2009年版,第27页。
    2 [英]阿瑟·刘易斯《经济增长理论》,周师铭、沈丙杰、沈伯根译,新华出版社2009年版,第30页。
    1 高鸿业主编:《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中国经济出版社1996年版,第732-733页。
    2 高鸿业主编:《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中国经济出版社1996年版,第734页。
    3 弗里德里希·李斯特:《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陈万昫译,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138页。
    1 [英]阿瑟·刘易斯《经济增长理论》,周师铭、沈丙杰、沈伯根译,新华出版社2009年版,第66页。
    2 [英]阿瑟·刘易斯《经济增长理论》,周师铭、沈丙杰、沈伯根译,新华出版社2009年版,第95页。
    3 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林荣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上册)第356页。
    1 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林荣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上册)第378页。
    2 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林荣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上册)第91页。
    3 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林荣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上册)第233页。
    4 萨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周琪、刘绯、张立平、王圆等译,新华出版社,1998年版,第252页。
    5 参阅李玉虹、马勇:《互动: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关系的理论比较》,载《经济学家》,2001年第1期。
    6 卢现样:《西方新制度经济学》,中国发展出版社1995年版,第130页。
    1 [英]阿瑟·刘易斯《经济增长理论》,周师铭、沈丙杰、沈伯根译,新华出版社2009年版,第206-207页。
    2 [英]阿瑟·刘易斯《经济增长理论》,周师铭、沈丙杰、沈伯根译,新华出版社2009年版,第224页。
    3 [英]阿瑟·刘易斯《经济增长理论》,周师铭、沈丙杰、沈伯根译,新华出版社2009年版,第226页。
    4 [英]阿瑟·刘易斯《经济增长理论》,周师铭、沈丙杰、沈伯根译,新华出版社2009年版,第338页。
    1 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何畏、易家详译,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
    2 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何畏、易家详译,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5页。
    3 G·多西、C·弗里曼、R·纳尔逊、G·西尔弗伯格、L·苏蒂:《技术进步与经济理论》,钟学义、沈利生、陈平等译,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页。
    1 马克卢普:《美国的知识生产与分配》,孙耀群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 丹尼尔·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高铦等译,新华出版社1997年版。
    3 约翰·奈斯比特:《大趋势》,梅艳、姚综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4 彼得·德鲁克:《后资本主义社会》,傅振煜译,东方出版社2009年版。
    1 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周期循环论》,叶华编译,中国长安出版社2009年版,第43-90页。
    2 莱昂·瓦尔拉斯:《纯粹经济学要义》,蔡受百译,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第45-46页。
    1 参见马克斯·韦伯:《经济、社会、宗教》,郑乐平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7年版。
    2 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1987年版,第15-16页。
    3 马克斯·韦伯:《经济、社会、宗教》,郑乐平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7年版,第10-11页。
    4 桑巴特(Werner Sombart,1863-1941年),德国经济史学家、社会学家,著有著作《犹太教与近代资本主义》一书。
    5 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林荣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上册)第591页。
    1 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林荣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上册)第636页。
    2 弗里德里希·李斯特:《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陈万咰译,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13页。
    3 弗里德里希·李斯特:《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陈万咰译,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18页。
    4 弗里德里希·李斯特:《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陈万咰译,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94页。
    5 弗里德里希·李斯特:《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陈万咰译,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98页。
    6 弗里德里希·李斯特:《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陈万咰译,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100页。
    1 G.多西、C·弗里曼、R·纳尔逊、G·西尔弗伯格、L.苏蒂:《技术进步与经济理论》,钟学义、沈利生、陈平等译,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573页。
    2 G.多西、C·弗里曼、R·纳尔逊、G·西尔弗伯格、L-苏蒂:《技术进步与经济理论》,钟学义、沈利生、陈平等译,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588页。
    3 弗里德里希·李斯特:《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陈万咰译,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263页。
    1 张华荣:《精神劳动与精神产品生产论》,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页。
    1 李怀亮、方英、王锦慧:《文化产业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研究》,《经济问题》,2010年第2期,第26-29页。
    2 Kibbe, B. Creative Workers, Cultural Industries and Technology in the United States[C].//Cultural industries:Achallenge for the future of culture. Paris:UNESCO,1982.120-135.
    3 Allen J. Scott. Cultural Products Industries and Urban Economic Development [J]. Urban Affairs Review, 2004,39(4):461-490.
    1 蔡旺春:《文化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中国经济问题》2010年,第5期,第49-55页。
    1 李怀亮:《当代国际文化贸易与文化竞争》,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29-130页。
    2 [英]阿瑟·刘易斯《经济增长理论》,周师铭、沈丙杰、沈伯根译,新华出版社2009年版,第389页。
    3 [英]阿瑟·刘易斯《经济增长理论》,周师铭、沈丙杰、沈伯根译,新华出版社2009年版,第437页。
    4 张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文化产业问题研究-兼论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山东大学博士论文2009年。
    1 李冬、陈红兵:《文化产业的基本特征及发展动力》,《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2 彭南林:《发展文化产业与构建多元化的产业主体探讨》,《中国软科学》,2004年第10期。
    2 Joseph S. Nye,Jr.,"The Changing Nature of World Power,"Political science Quarterly,105(Summer 1990),181-182.
    3 约瑟夫·奈:《注定领导世界:美国权力性质的变迁》,刘华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1 萨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周琪、刘绯、张立平、王圆等译,新华出版社,1998年版,第6页。
    2 萨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周琪、刘绯、张立平、王圆等译,新华出版社,1998年版,第6页。
    3 Vaclav Havel, "The New Measure of Man,"New York Times,8 July 1994, p. A27.
    Jacques Delors,"Questions Concerning European Security,"Address,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Strategic Studies, Brussels,10 September 1993, p.2.
    3 萨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周琪、刘绯、张立平、王圆等译,新华出版社,1998年版,第8页。
    4 萨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周琪、刘绯、张立平、王圆等译,新华出版社,1998年版,第15页。
    1 萨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周琪、刘绯、张立平、王圆等译,新华出版社,1998年版,第88页。
    2 萨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周琪、刘绯、张立平、王圆等译,新华出版社,1998年版,第77页。
    3 Ronald Dore,"Unity and Diversity in Contemporary Wold Culture,"in Bull and Watson,eds., Expansion of International Society,pp.420-421.
    3 萨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周琪、刘绯、张立平、王圆等译,新华出版社,1998年版,第129页。
    4 萨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周琪、刘绯、张立平、王圆等译,新华出版社,1998年版,第252页。
    6 Tommy Koh, America's Role in Asia:Asian Views(Asia Foundation, Center for Asian Pacific Affairs, Report No.13, November 1993),p.l.
    1 Michael Walzer, Thick and Thin:Moral Argument at Home and Abroad(Notre Dame: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Press,1994),pp.1-11.
    2 赵莉、唐任伍:《文化产业》,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年。
    3 胡惠林、施惟达、田立立:《文化产业概论》,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4 李怀亮:《文化巨无霸--当代美国文化产业研究》,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 马修·弗雷泽:《软实力:美国电影、流行乐、电视和快餐的全球统治》,刘满堂、宋金品、尤舒、杨隽等译,新华出版社2006年版,第4页。
    1 蔡尚伟、温洪泉等著:《文化产业导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58页。
    2 花建等著:《文化产业竞争力》,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68页。
    1 弗里德里希·李斯特:《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陈万咰译,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157页。
    1 弗里德里希·李斯特:《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陈万咰译,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157页。
    2 弗里德里希·李斯特:《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陈万咰译,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131页。
    3 王岚:《地区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研究》,天津大学博士论文,2008年。
    1 理查德·弗罗里达:《创意阶层的崛起》,司徒爱勤译,中信出版社2010年版。
    1 杨新洪:《关于设置文化软实力产业统计评价指标体系的考量意义及其路径问题研究》,《南方论丛》2008年第4期,第58-70页。
    2 陈颖、龚雪、高长春:《全球创意指数的比较与分析》,《软科学》2012年第12期,第30-33页。
    2 陈颖:《创意经济的驱动力变革》,《经济论坛》2009年第9期,第58-59页。
    3 Florida R. The Rise of Creative Class[M]. New York:Basic,2002.
    1 参见联合国五大机构发布的《2008创意经济报告》中数据。
    1 梁君、陈显军:《我国区域间文化产业发展差异研究》,《经济纵横》2012年第4期。
    1 基础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11》。
    1 相关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11》
    1 张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文化产业问题研究-兼论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山东大学博士论文2009年。
    1 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于晓、陈维纲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 霍步刚、傅才武:《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理论分期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策略问题》,《中国软科学》,2007年第8期。
    2 弗里德里希·李斯特:《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陈万咰译,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98页。
    3 弗里德里希·李斯特:《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陈万咰译,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103页。
    1 李宁:《自由市场还是文化例外》,《世界政治与经济论坛》,2006年第5期。
    2 Mulcahy,K.v., 2006, "cultural Poliey:definition and theoretical Approaehes", the Journal of Arts Management, Law, and society,35(4).
    1 吴江:《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山东经济学院硕士论文2010年。
    2 苑洁:《全球文化产业的最新发展及政策分析》,《国外社会科学》,2006年第5期。
    3 陈志媚等:《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财政支持研究》,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08页。
    1 PatrickMichel:《文化产业与文化政策:在南京文化产业论坛上的发言》,《贵州大学学报》(文艺版),2002年第3期。
    1 阿伦·斯科特:《文化产业地理分布与创意领域》,《2003-2004世界文化产业发展前沿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2 隋新、张永庆:《创意产业研究理论述评》,《经济问题探索》,2008年,第2期。
    3 王静:《美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模式探析》,《文化创意产业参考》,2007年第5期。
    1 牛维麟:《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研究报告》,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42.-44页。
    2 梁明洪:《论中国文化产业品牌战略》,《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年第8页。
    1 (美)克里斯·安德森:《长尾理论》,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年版。
    1 宋慧献、周艳敏:《因应时代的著作权管理制度的革新》,《知识产权》,2002年第5期。
    2 张胜冰、徐向星、马树华:《世界文化产业概要》,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79页。
    1、杜勇:《浅谈文化产业的现状与发展》,《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7年第12期。
    2、马海霞:《文化经济论与文化产业研究综述》,《思想战线》,2007年第5期。
    3、林民书:《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及其特点研究》,《中国经济问题》,2008年第1期。
    4、易华、诸大建:《创意经济理论研究述评》,《经济学动态》,2006年第9期。
    5、王俊、汤茂林、黄飞飞:《创意产业的兴起及其理论研究探讨》,《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7年第5期。
    6、高红岩:《创意产业面临的统计问题与对策分析》,《统计与决策》,2007年第5期。
    7、王岚:《地区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研究》,天津大学博士论文2008年。
    8、霍步刚:《国外文化产业发展比较研究》,东北财经大学博士论文2009年。
    9、苑洁:《文化产业行业界定的比较研究》,《理论建设》第2005年第1期。
    10、李蓓蕾:《基于钻石模型的德国会展产业成功因素分析》,《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
    11、刘军:《创意产业多词多义的横向解析》,《法制与社会》,2007年第6期。
    12、浅泽意泥:《日本文化产业的发展与启示》,《国际贸易》,2006年第10期。
    13、日本贸易振兴机构:《日本文化产业介绍报告》,2007年。
    14、沈泽意泥:《日本文化产业的发展与启示》,《国际贸易》,2006年第10期。
    15、支菲娜:《产业巨轮的文化历程:日本动画产业现状分析》,《视听界》,2006年第2期。
    16、陈志江:《日本文化产业发展简介》,《光明日报》2003年8月8-13日。
    17、杨水生:《中国文化产业作用问题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
    18、徐渭:《哈哈镜中的重重魅影》,《书屋》,2006年第2期。
    19、马衍伟:《政策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国际比较》,《涉外税务》,2008年第8期。
    20、苑捷:《当代西方文化产业理论研究概述》,《文化研究》2004年第5期。
    21、安宇、田广增、沈山:《国外文化产业:概念界定与产业政策》,《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4年第6期。
    22、杨永生:《中国文化产业作用问题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7年。
    23、荣跃明:《文化产业:形态演变、产业基础和时代特征》,《社会科学》2005年第9期。
    24、王岚:《地区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研究》,天津大学博士论文2008年。
    25、张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文化产业问题研究—兼论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山东大学博士论文2009年。
    26、李冬、陈红兵:《文化产业的基本特征及发展动力》,《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27、彭南林:《发展文化产业与构建多元化的产业主体探讨》,《中国软科学》,2004年第10期。
    28、李玉虹、马勇:《互动: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关系的理论比较》,载《经济学家》,2001年第1期。
    29、杨新洪:《关于设置文化软实力产业统计评价指标体系的考量意义及其路径问题研究》,《南方论丛》,2008年第4期。
    30、隋新、张永庆:《创意产业研究理论述评》,《经济问题探索》,2008年,第2期。
    31、王静:《美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模式探析》,《文化创意产业参考》,2007年第5期。
    32、苑洁:《全球文化产业的最新发展及政策分析》,《国外社会科学》,2006年第5期。
    33、吴江:《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山东经济学院硕士论文2010年。
    34、PatrickMichel:《文化产业与文化政策:在南京文化产业论坛上的发言》,《贵州大学学报》(文艺版),2002年第3期。
    35、宋慧献、周艳敏:《因应时代的著作权管理制度的革新》,《知识产权》,2002年第5期。
    36、李宁:《自由市场还是文化例外》,《世界政治与经济论坛》,2006年第5期。
    37、陈颖:《创意经济的驱动力变革》,《经济论坛》,2009年第9期。
    38、张小洁、徐燕、张勇顺、林梅:《解读北京文化创意产业指数》,《中国信息报》,2009年。
    39、陈颖:《创意产业环境构成要素的研究》,《北方经济》,2009年第12期。
    40、陈湘舸、江胜玉:《文化产业与文化经济》,《湖南经济》,2003年第6期。
    41、王琳:《文化产业在当代发展中的地位、特征及其趋势》,《科学与文化》2001年第7期。
    42、莫童:《文化产业与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中国文化产业评论》2004年第2期。
    43、冯子标、王建功:《文化产业兴起与我国工业化转型》,《经济学动态》2007年第11期。
    44、康小明、向勇:《产业集群与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45、刘登佐、何继善:《基于国际比较的中国文化产业的经济作用分析》,《上海经济研究》,2008年,第5期。
    46、王林、顾江:《文化产业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
    47、中国社科院文化研究中心文化产业促进法立法研究课题组:《“促进法”视角下中的文化产业概念--界定维度与方法思考》,《文化研究》,2008年第7期。
    48、傅守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长白学刊》,2004 年第1期。
    49、章建刚:《中国改革与文化产业发展》,《文化研究》,2003年第3期。
    50、祁述裕、韩骏伟:《新兴文化产业的地位和文化产业发展趋势》,《马克思主义与形式下是现实》,2006年第5期。
    51、胡惠林:《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特点与趋势》,《开发研究》,2006年第1期。
    52、林拓、张修桂:《文化产业与城市竞争力的双向推动及其战略选择》,《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53、祁述裕、殷国俊:《中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和若干建议》,《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54、胡惠林:《构建和谐世界与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2008年第6期。
    1、张生祥:《欧盟的文化政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
    2、皮埃尔·布尔迪厄,《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包亚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
    4、道格拉斯·C·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
    5、阿玛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北京:中国人民人学出版,2002年版。
    6、福山:《信任:社会美德与创造经济繁荣》,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年版。
    7、上海创意产业中心:《2006上海创意产业发展报告》,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8、陈志媚等:《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财政支持研究》,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9、牛维麟:《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研究报告》,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0、梁明洪:《论中国文化产业品牌战略》,《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年版。
    11、[美]克里斯·安德森:《长尾理论》,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年版。
    12、阿伦·斯科特:《文化产业地理分布与创意领域》,(2003-2004世界文化产业发展前沿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13、蔡尚伟、温洪泉等著:《文化产业导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4、花建等著:《文化产业竞争力》,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5、卢现样:《西方新制度经济学》,中国发展出版社,1995年版。
    16、恩格斯:《致康·施米特》,《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17、金元浦:《文化创意产业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18、马克卢普:《美国的知识生产与分配》,孙耀群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9、丹尼尔·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高锸等译,新华出版社,1997年版。
    20、约翰·奈斯比特:《大趋势》,梅艳、姚综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21、彼得·德鲁克:《后资本主义社会》,傅振煜译,东方出版社,2009年版。
    22、约瑟夫·奈:《注定领导世界:美国权力性质的变迁》,刘华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23、李怀亮:《文化巨无霸--当代美国文化产业研究》,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24、马修·弗雷泽:《软实力:美国电影、流行乐、电视和快餐的全球统治》,刘满堂、宋金品、尤舒、杨隽等译,新华出版社,2006年版。
    25、理查德·弗罗里达:《创意阶层的崛起》,司徒爱勤译,中信出版社,2010年版。
    26、思罗斯比:《经济学与文化》,王志标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27、[英]阿瑟·刘易斯《经济增长理论》,周师铭、沈丙杰、沈伯根译,新华出版社,2009年版。
    28、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林荣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上册)。
    29、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1987 年版。
    30、马克斯·韦伯:《经济、社会、宗教》,郑乐平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7年版。
    31、G·多西、C·弗里曼、R·纳尔逊、G·西尔弗伯格、L·苏蒂:《技术进步与经济理论》,钟学义、沈利生、陈平等译,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32、弗里德里希·李斯特:《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陈万咰译,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33、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何畏、易家详译,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
    34、萨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周琪、刘绯、张立平、王圆等译,新华出版社,1998年版。
    35、张华荣:《精神劳动与精神产品生产论》,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36、高鸿业主编:《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中国经济出版社,1996年版。
    37、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周期循环论》,叶华编译,中国长安出版社,2009年版。
    38、莱昂·瓦尔拉斯:《纯粹经济学要义》,蔡受百译,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
    39、赵莉、唐任伍:《文化产业》,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40、胡惠林、施惟达、田立立:《文化产业概论》,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41、李怀亮:《当代国际文化贸易与文化竞争》,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42、孙安民:《文化产业理论与实践》,北京出版社,2005年版。
    43、韦森:《文化与制序》,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44、霍克海默、阿多诺:《启蒙辩证法》,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年版。
    45、韩俊伟:《文化产业概论》,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46、林拓、李惠斌、薛晓源:《世界文化产业发展前沿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47、[美]大卫·赫斯蒙德夫:《文化产业》,张菲娜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48、胡惠林:《文化产业发展与国家安全》,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49、柯亚沙、常禹萌:《从保守绅士到创意先锋:英国创意产业的奥秘》,《国际文化发展报告》,中宣部编,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50、徐彤:《英国对文化艺术的拔款和资助》,《国际文化发展报告》,中宣部编,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51、毕佳、龙志超:《英国文化产业》,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007年版。
    52、张胜冰、徐向星、马树华:《世界文化产业概要》,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53、赵宝智:《文化产业促进法》,《国际文化发展报告》,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54、张爱平、何静:《日本的文化产业概况与特点》,《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江蓝生、谢绳武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55、陈鸣:《西方文化管理概论》,北京:书海出版社,2006年版。
    56、孙有中等:《国文化产业》,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年版。
    57、张胜冰、徐向显、马树华:《世界文化产业概要》,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58、侯幸瑶:《法国文化产业》,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年版。
    59、单世联:《现代性与文化工业》,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81页。
    60、大卫·赫斯蒙德夫:《文化产业》,张菲娜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61、凯夫斯:《创意产业经济学:艺术的商业之道》,孙绯译,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
    62、戴茸、王晓山:《加拿大的多元文化政策及文化产业管理》,参见《2001-2002年中国文化产业报告》,社科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63、张志宏:《美国文化产业的概况和发展经验》,参见(2001-2002年中国文化产业报告》,社科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64、林拓等:《世界文化产业发展前沿报告》,北京:社科文献出版社,2004 年版。
    65、阿多诺和霍克海默:《启蒙的辩证法》,重庆出版社1990年版。
    66、霍克海默的《霍克海默集》,曹卫东编选,渠东、付德根等译,上海远东出版社2004年4月第二版。
    67、蔡尚伟、温洪泉等:《文化产业导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68、(美)马丁·杰伊:《阿多诺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69、萨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周琪、刘绯、张立平、王圆等译,新华出版社,1998年版。
    70、约翰·斯图尔特·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赵荣潜、桑炳彦、朱泱、胡企林等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71、阿瑟·刘易斯《经济增长理论》,周师铭、沈丙杰、沈伯根译,新华出版社2009年版。
    72、莱昂·瓦尔拉斯:《纯粹经济学要义》,蔡受百译,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
    73、胡惠林:《文化产业发展与国家安全》,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74、中宣部文化体制改革与发展办公室编:《国际文化发展报告》,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75、孙安民:《文化产业理论与实践》,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年版。
    76、[美]大卫·赫斯蒙德夫:《文化产业》,张菲娜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
    77、胡惠林、施惟达、田立立:《文化产业概论》,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78、西蒙·库兹涅茨:《各国的经济增长》,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79、西蒙·库兹涅茨:《现代经济增长》,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
    80、H.钱纳里等:《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上海三联书店1989年版。
    81、H.钱纳里等:《发展的格局》(1950-1970),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9年版。
    1、Philo C,G Kearns.1993. Culture,History,Capital:A CriticalIntroduction to the Selling of Places. In Selling Places:The Cityas Cultural Capital,Past and Present,Edited by H. J. Braczyk,G. Fuchs, and H. G.Wolf,81-97.London:Routledge.
    2、Graham B, GAshworth,J E Tunbridge. A Geography of Her2itage:Prower, Culture and Economy [M] 1 London:Arnold,2000.
    3、Scott A J. The Cultural Economy of Cities:Essays on the Ge2ography of Image-producing Industries [M]. London:Sage,2000.
    4、Landry C. Creativity and the City:Thinking Through the Steps[M].2005.
    5、Florida R. The Rise of Creative Class[M]. New York:Basic,2002.
    6、Napier N K, Nilsson M. The Development Of Creative CapabilitiesIn and Out of Creative Organizations:Three Case Studies [J].. 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 Management,2006(13):268-278.
    7、Mulcahy,K.v.,2006, "cultural Poliey:definition and theoretical Approaehes", the Journal of Arts Management, Law, and society,35(4).
    8、Michael Walzer, Thick and Thin:Moral Argument at Home and Abroad(Notre Dame: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Press,1994),pp.1-11.
    9、Vaclav Havel, "The New Measure of Man,"New York Times,8 July 1994, p. A27.
    10、Jacques Delors,"Questions Concerning European Security,"Address,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Strategic Studies, Brussels,10 September 1993, p.2.
    11、Ronald Dore,"Unity and Diversity in Contemporary Wold Culture,"in Bull and Watson,eds., Expansion of International Society,pp.420-421.
    12、Joseph S. Nye,Jr.,"The Changing Nature of World Power,"Political science Quarterly,105(Summer 1990),181-182.
    13、Tommy Koh, America's Role in Asia:Asian Views(Asia Foundation, Center for Asian Pacific Affairs, Report No.13, November 1993),p.1.
    14、Michael Walzer, Thick and Thin:Moral Argument at Home and Abroad(Notre Dame: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Press,1994),pp.1-11.
    15、David Hesmondhalgh.David Thorsby,Economics and Culture,Cambridge,20 01,11 2.
    16、Hesmondhalgh, D.andPratt, A.C.,2005,"CulturalhidustriesandCulturalPol icy," hitmationalJomalofCulturalPolicy,11(1).
    17、Bemdn fesel:Culture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in Germany, German Commission for UNESCO, February 2007.
    18、Joseph S. Nye,Jr.,"The Changing Nature of World Power,"Political science Quarterly,105(Summer 1990).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