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与金融结合的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现代科学技术已经广泛地渗透到社会生产的各个环节、各种经济活动中。实践证明,高新技术产业已经成为优化经济结构、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增强综合竞争力的龙头产业。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稳定而持续的发展对国民经济的稳定、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区域经济的整体竞争力乃至社会的安定均具有广泛而深远的意义。科学技术创新艰巨而漫长,从研发到产业化的整个过程充满不确定性,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天然伴随着巨大的金融供给和金融服务需求。同时高新技术产业引领世界经济发展的浪潮中,金融内在蕴含着足够的动力投入其中,通过运用高科技提升竞争力,通过提供专业的金融服务分享高科技产业的高成长和高回报,与科技携手共同推动科技产业、金融产业和新兴经济的繁荣与发展。然而在实践中,大量高新技术企业仍难以获得及时足够的金融服务和金融支持。科技与金融的结合成了现实中困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同时影响金融产业发展的瓶颈,进而发展成为经济结构优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提高国家综合竞争力的战略问题。
     本研究试图通过研究科技与金融结合的问题,探寻能充分激励高新技术产业和金融产业,使双方都能充满动力、永续活力和创新力,共同繁荣发展的结合路径。科技资源与金融资金均具有资本的属性,具有相同的内在发展需求和利益诉求,具有资本寻求利润和增值的天然属性。认知、认同科技与金融主体双方的内在价值诉求和天然属性,才能找到双方相容的根本利益;找到双方共同的根本利益,才能顺藤摸瓜找到联结双方的根本力量或通道。资本的力量是强大的,更是充满魅力的。资本化将唤醒科技与金融。特别是科技资源的未来价值在金融力量的帮助下,在当下得以转化为科技资本,科技资源未来收益得以折现的价值与金融资本结合,最大化满足科技资源的利益和发展诉求。科技资源的资本化及实现科技资源的价值最大化,提升科技资源的价值实力和与金融资本平等对话的交易能力,最大化满足科技资源对未来收益的诉求和快速发展的需要,从而使金融资本参与分享科技资本未来的高收益成为可能。同时科技资源的资本化使金融资本得以在适时的时机以较低的对价得以分享科技的未来高收益,资本化的结合方式使金融机构得以参与高科技企业的管理、获取第一手的经营管理信息,从而最大化降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高风险和不确定性,使金融资本有动力和手段将投入科技的高风险最小化的同时实现金融资本收益的最大化。于是在资本化的魅力下,科技资源与金融资金有了相同的资本属性,市场地位趋于平等,根本利益相互融合并得以最大满足。当科技资源与金融资金在资本的呼唤下,内在焕发出强烈的结合意愿,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将如影随形。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将共同或交替推动高新技术产业、金融业的发展,共同推动经济结构的优化和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将催生更多的科技资源和金融财富或资本,这些科技资源和金融资本的增量,又将展开新一轮更加高度的资本化过程。在新的更高度的资本化过程中需求获得满足,受到市场激励的科技资本和金融资本又将激发科技创新和金融创新,推动进入下一个充满动力和活力的良性持续发展循环。最终资本的高度化推动产业发展迈向新的高度。本研究的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章是本文的导论。本章介绍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界定相关概念,包括科技与科技创新、高新技术与高新技术产业、金融及科技金融等;并对本文的研究框架和章节安排、研究方法与思路进行了说明。
     第二章是相关理论及文献综述。针对国内外文献关于科技与金融结合的方式和机制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整理和阐述,为后续的研究工作做好基础性的理论铺垫。
     第三章是科技与金融结合的理论框架。本研究将科技与金融结合的方式归纳为合作与资本融合。首先,从供给和需求两个角度分析科技与金融的合作与存在的问题。其次,研究科技与金融资本融合的两种模式:技术资金和产融集团。最后,介绍了资本化、资本高度化和资本化能力与金融发展理论的相关概念和观点及其在科技与金融结合中的作用,提出资本化是贯穿科技与金融结合中的核心动力,资本高度化决定科技与金融结合的高度,同时科技与金融结合的实效取决于资本化能力。
     第四章是微观层面科技与金融结合的研究。本章以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企业和金融机构为主要研究对象,以问卷调查获得的微观个体数据从微观角度对科技与金融的结合进行分析。不仅分析了科技与金融结合的现状,而且也从财政金融、金融中介、资本市场三个方面探讨了科技与金融结合过程中的阻碍因素.并根据得到的数值统计结果,提出解决科技与金融结合中不利因素的建议。
     第五章是宏观层面科技与金融结合实效的研究。本章以科技部2012年科技与金融发展现状调查问卷涉及的全国高新区高新技术企业和金融机构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宏观总量数据与问卷调查获得的数据从总体上对科技与金融结合的现状与实效进行分析。通过上一章和本章的研究,从微观到宏观,从局部到全面完成科技与金融结合中的阻碍和结合实效的研究。
     第六章是科技与金融结合的国际经验研究。本章对美国和日本两个国家科技与金融结合方式的经验进行剖析,以求为我国科技金融结合的出路提供可借鉴的启发性结论,本研究认为,需要向美国借鉴其金融先导发展、资本化能力强大、经济自由化和资本化促进科技金融共发展同繁荣的经验。向日本借鉴其资本化、高度化和国际化的产业发展战略,特别关注其资本化、资本高度化和大型株式会社对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和金融产业发展,推动产业高度化、实现经济繁荣和增强国家综合竞争力的发展经验。
     第七章是科技与金融结合的路径研究。本研究认为,金融在科技与金融结合中发挥主动和先导作用符合金融发展的内在需要和发展规律。金融界应全面铺开资源资本化的金融业务,以金融创新和金融先导带动经济的发展,最终实现金融业、高科技产业和全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金融运用资本化金融技术,可以完美解决科技与金融结合中的各种障碍,使科技与金融的根本利益诉求互相包容,并双双得到最大化满足。资本化是科技与金融结合的核心推动力。资本高度化是推动产业高度化的主要动力。科技与金融结合的实效取决于资本化能力。资本化能力涵盖市场配置资源的自由市场机制、健全的产权制度和完善的契约制度以及全社会的资本和契约意识。
     第八章是研究结论与展望。本章主要总结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并分析了本研究的不足及未来研究展望。
     本研究对科技与金融结合中的文献、理论、实证、案例及国际经验进行深入总结分析,并用资本化的视角重新审视科技与金融的结合,弥补以往研究片面讨论科技与金融的结合,忽视资本化在科技与金融结合中的推动作用,并提出资本化是解决科技与金融结合的根本路径。具体而言,本研究可能在研究视角方面、理论分析方面、研究方法方面、研究结论方面有一定的创新。
     创新一:研究视角方面
     在研究视角创新方面,与前人研究有所不同的是,本研究从探求问题实质,寻找本质答案。本研究力图突破之处在于,采用资本化的视角来探析科技与金融之间的内部机制和路径,突破了以往对科技与金融融合问题上的片面研究,旨在更加动态全面地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把握两者的本质,试图揭开两个关键要素融合的“黑匣子”。根据所研究的结论,结合我国科技与金融结合过程中存在的阻碍因素,提出相应的对策。在研究视角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创新二:理论分析方面
     本研究通过相关理论及文献评述,发现真正为科技与金融融合构建整体理论框架的较少,而这个整体性的理论框架缺陷,严重制约研究进一步深入关键因素,这也正是本研究力图创新之处。本研究首次在理论上系统的梳理并建立科技与金融融合的理论框架,不仅对科技与金融两者的内在联系进行了深入的逻辑分析,也为本研究的实证研究夯实了基础,有助于全面深入理解两者的本质。
     创新三:研究方法方面
     本研究在研究方法方面,遵循“资料和数据收集---基础理论和框架的构建---实证研究和案例分析---对策研究和实践建议”的研究思路,采用规范分析和系统分析相结合、微观分析与宏观分析相结合、实证研究与案例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在研究方法上有一定创新。本研究力图从微观到宏观,从局部到全局,从实证到案例,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来进行科技与金融结合的研究,尽可能排除研究的偏差,交互检验印证研究的结论,保证研究的严谨性和科学性。
     创新四:研究结论方面
     本研究得出了一些有价值的发现,因此在研究结论上有一定的创新。本研究的主要结论为:
     (1)研究发现,经过20多年的政府全力推动,当前中国科技与金融的结合仍处于瓶颈。目前困境的根本解决之道不在政策与政府的推动,而在于激发市场的力量,在于金融发挥主动先导作用。
     (2)采用全新的视角,首次提出资本化是科技与金融结合的核心力量,资本高度化决定科技与金融结合的高度,资本化能力决定科技与金融结合的实效。
     (3)资本化能力除金融技术能力外,还包括市场配置资源的自由市场经济机制、健全的产权制度和完善的契约制度以及全社会的资本意识和契约意识。增强资本化能力是我国推动科技与金融结合,实现产业结构优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综合竞争力的战略选择。
     本研究虽然得到一些可能的创新点并验证了相关结论,但是由于科技与金融具有理论复杂性和实践操作难度的特殊性,且限于本人时间和学识不足,本研究在理论上和实证分析上仍存有局限性。后续研究将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1.进一步深入研究资本化推动科技创新、金融创新和金融发展的机制和原理。
     2.深入剖析研究美国的资本化能力。美国高度的金融化程度向科技资本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其资本化能力也使得美国成为全球金融中心。后续研究将深入考察美国资本化能力.以便进一步验证我国资本化路径的可行性,为我国资本化实践提供借鉴和参考。
     3.研究更多国家在科技与金融结合方面的经验。加大对国际经验的研究,以指导我国建立完善符合国情的资本化能力或通过学习借鉴,找到科技与金融新的有效结合路径。
     本研究相信,资本化能力的提升将改变我国科技与金融结合的困境,促进我国经济充满动力,更具活力和竞争力;同时资本化推动科技与金融结合的同时也是资本高度化的进程;随着我国资本高度化的提升,我国经济结构将向高端优化、经济增长方式将向创新驱动增长方式转变,我国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必将获得极大的提高。当前我国应及时改变政府为主导推动科技与金融结合的具体做法为市场主导推动,并将构建资本化能力作为促进科技金融结合的主导措施,政府的工作重点应转移为构建强大的资本化能力和加大基础教育和基础科研的投入。当务之急是建立自由市场经济体制、健全和完善契约制度和产权制度,培养全社会的资本化意识和契约意识。当下可为的是激励和规范推动资本化和资本高度化,及时弥补我国当前资本化和资本高度化不足的欠缺,并前瞻性重点激励和推动知识经济发展中主导生产要素的资本化,通过加快资本高度化加速我国知识经济的进程。同时将基础研究和基础教育外的财政科技投入资本化,建立市场化主导的覆盖企业发展各阶段和各技术领域以及各重点地区、多元化和多层次、稳定高效和持续良性循环的全国创业风险投资资金体系和技术资金供应系统。集中财力物力人力和政策培育发展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融集团。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s been widely penetrated into all aspects of society as well as various economic activities. Meantime the hi-tech industry has become the leading industry in stimulating economy. Innovation is no easy and moreover, it is rather a venture investment to invest into the industrialization of innovations. As a matter of fact, a large number of new-started high-tech SMEs is not able to obtain sufficient financial support.
     This essay is to find a dynamic path to accelerate the integration of technology and finance. Essentially technology and finance are inextricably linked to each other, while finance provides capitals and services to technology and technology obtains the Hi-tech products or services which finance needs. Technology and finance integrates into each other and their integration makes a profound contribution to the economy and society. So as to find the path to accelerate the integration is of value.
     The structure of the essay is as follows:
     Chapterl. Introduction
     Make a brief review of the research background and its importance. Explain the basic concepts of technology、innovation and hi-tech industries. Introduce the framework of the article as well as the main ideas.
     Chapter2. Theories on integration of technology and finance
     General reviews of theories on the integration of technology and finance. Pave ways for subsequent research. From the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literatures, the essay focuses on the theory of capitalization and those of the development of finance.
     Chapter3.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integration of technology and finance
     First, based on the existing literature for technology and finance integration theory, this chapter analyzes the methods of integration on the aspect of supply and demand. And then introduces the concepts and ideas of the capitalization theory. Capitalization increases the supply of funds in circulation, to provide adequate capital for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foreign investment.
     Chapter4. The quantitative analysis on integration of technology and finance
     Chengdu Hi-tech Zone ranks4of the88nation hi-tech zones, which is outstanding in its hi-tech industries development. This chapter researches on the high-tech enterprises and financial institutions, so as to obtain the impediments from fiscal finance,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 and capital markets within the integration of technology and finance by survey dates.
     Chapter5. The empirical research on the efficiency of the integration of technology and finance
     As for the study of nation high-tech industry zones, the essay gives the analysis of the status quo of integration of technology and finance, but also the efficiency of the integration of technology and finance.
     Chapter6.The international benchmarking study of integration of technology and finance
     This chapter analyzes the technology and finance experience of the United States and Japan. This chapter argues that to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technology and finance, as well as the development with the prosperity of the experience, we need to learn the economic liberalization, capitalization from the United States. To learn the upgrading of capitalization as well as the industry and finance integrated groups from Japan.
     Chapter7. The countermeasures of integration of technology and finance
     This chapter argues that the capitalization of resources, assets and future income stream should be changed into circulation realizable value at present. Quoting the capitalization principle, the essay is to achieve a way to integrate technology and finance by means of promoting the ability of capitalization.
     Chapter8. The conclusion and prospect
     This chapter gives the summary of the entire work and outlook based on the limitations analysis of the follow-up study.
     The main conclusions of the essay are:
     The capitalization of resources, assets and future income stream should be changed into circulation realizable value at the present, which is a core power to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technology and finance. The ability of capitalization of an economy depends on the free economy system and the spirit of contract as well as the property rights protection.
引文
[1]巴曙松,袁彩红,.金融产品的创新趋势[J].中华合作时报,2004,(4).
    [2]杨刚.科技与金融相结合的机制与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06.
    [3]曹应旺.十六大以来“建设创新型国家”述论[J].党的文献,2011(1).
    [4]林嵩,张帏,林强,.高科技创业企业资源整合模式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3).
    [5]王翔.企业动态能力演化理论和实证研究[D].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6.
    [6]徐震.基于三维模型的集群企业动态能力与竞争优势提升实证研究[D].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7.
    [7]崔启国.基于网络视角的创业环境对新创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D].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07.
    [8]刘超.企业组织资本价值创造能力管理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博士论文,2008.
    [9]张险峰,葛宝山,.资源对公司创业行为的影响研究[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1,(4).
    [10]杨圣明,高文书,.财富、价值、资本---关于资本及其二重性问题[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4,(4).
    [11]刘预.创业导向对新企业资源获取的影响[D].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08.
    [12]杨圣明,论资本的二重性问题[J].学术探索,2005,(4).
    [13]陈志武.金融的逻辑[M].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9.
    [14]刘欣欣,农地金融制度构建的目标、原则及路径选择[J].金融与经济,2012,(5).
    [15]刘梅娟.森林自然资本公允价值计量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博士论文,2009.
    [16]葛扬,马克思土地资本化理论的现代分析[J].南京社会科学,2007,(3).
    [17]毛燕玲,肖教燎,傅春,.中部6市经济增长质量的综合比较[J].统计与决 策,2008,(9).
    [18]许长青,规模扩张下我国高等教育财政投资效益问题研究[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19]杨圣明,论社会主义的资本问题[J].北京日报,2005,(12).
    [20]王艳龙.中国西部地区矿产资源资本化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博士论文,2012.
    [21]孙京海.旅游资源资本化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博士论文,2010.
    [22]何广文.处理好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的关系[J].经济研究参考,2002,(7).
    [23]王浩军,论自然资源价格与现实商品价值的关系[J].中国物价,2006,(11).
    [24]汤继强.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政策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博士论文,2007.
    [25]农吉夫,主成分分析在线性模型与非线性模型的应用研究[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4).
    [26]智晶,张冬梅,姜鹏飞,.基于主成分的遗传神经网络股票指数预测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9,(26).
    [27]许艳华,战后日本科技政策的三次转向及对中国的启示[J].山东经济,2011,(6).
    [28]李宝峰,美国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经验借鉴及其启示[J].商业时代,2011,(6).
    [29]孟鑫.辽宁科技创新配套政策优化整合研究[D].东北大学硕士论文,2007.
    [30]魏思思,纽约及伦敦金融中心对北京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启示[J].时代金融,2010,(2).
    [31]中信证券研究团队,日本金融改革借鉴及其启示[J].银行家,2013,(3).
    [32]刘昌黎,论日本经济的资产化[J].世界经济,1990,(9).
    [33]肖功为,资本高度化和产业结构高度化的耦合与产业现代化[J].求索,2012,(8).
    [34]路小昆,李融,孙英,.增强成都科技创新能力的着力点[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3,(2).
    [35]路小昆.科技创新资源的资本化与区域创新能力[J].科技创业月刊,2007,(5).
    [36]王岩,知识产权的财务应用---兼谈知识资产的资本化与证券化[J].知识产 权,2007,(5).
    [37]朱岚.我国居民金融资产选择与经济增长的关联性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07.
    [38]路小昆.西部区域科技创新与地方政府职能转变[J].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2003,(3).
    [39]姜风旭.我国小企业融资困境与对策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博士论文.2011.
    [40]黄锐.论农村金融供求结构的调整[J].黑龙江金融,2008,(12).
    [41]薛亮,万卫东,陈剑耀,夏鸿宁,.金融支持服务江苏沿海地区发展的调查分析--基于金融需求视域的盐城沿海考察[J].金融纵横,2010,(2).
    [42]王慧颖.刍议基于“需求追随型”理论的农业保险[J].保险研究,,2007,(10).
    [43]孙昌兴,温云爱,.农村信用社何去何从:合作制还是商业化?[J].时代经贸(下旬刊),2007,(6).
    [44]郭永强,张学文,赵崇生.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创新的路径选择[J].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2006,(1).
    [45]方金兵,张兵,曹阳.中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关系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2009,(1).
    [46]李伟毅,藏萌.西部贫困地区农村金融体系建设研究[J].贵州农业科学,2003.(1).
    [47]李颖,分层视角的科技产业与金融结合路径探析[J].产经评论,2011(3).
    [48]胡剑平.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的层次分析和中国银行业的创新方向[J].上海金融,2004,(7).
    [49]刘安霞,陈昭旭等,.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现状及对策研究[J].科学决策,,2010,(2).
    [50]唐滔,高立,.从纽约渠道融资公司看政府融资平台规范[J].国信预测分析,2012,(3).
    [51]姚梅芳,贾乐乐,.基于文献分析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研究[J].情报科学,2011,(3).
    [52]贾银萍.关注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风险[J].银行家,2009,(9).
    [53]程蕾.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题---谈商业银行加快小微企业贷款发展的对策[J].商情,2011,(17).
    [54]郭代.商业银行小企业金融服务策略研究[J].企业技术开发,2011,(2).
    [55]樊纲.金融发展与企业改革[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56]李炅宇,刘伟,.商业银行小微企业贷款的风险定价策略[J].银行家,2011,(4).
    [57]周伟.小微企业金融:银行新舞台---国务院支持小微企业金融财税政策点评[J].证券导刊,2011,(38).
    [58]郭振玺,杨家才,.中小企业融资之道[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9.
    [59]刘文波,仵霜,.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国际经验与借鉴[J].当代财经,2010,(1).
    [60]王书贞.基于银企博弈视角的中小企业融资分析[J].南京大学学报,2007,(6).
    [61]谢冰,蔡洋萍,.基于群体效应的中小企业开发性融资模式创新[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8,(6).
    [62]徐晓萍,李晓洁,小企业信贷缺口、信贷技术缺陷与政府干预[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9,(4).
    [63]瞿强.信息经济学与现代金融理论的发展[J].经济学动态,2000,(2).
    [64]李文增.关于天津科技金融发展几个重要问题的研究[J].产权导刊,2012,(3).
    [65]陈洪.广东省科技与金融结合的路径、特点和对策[J].财政研究2008,(8).
    [66]凌江怀,李颖,.基于企业类型和融资来源的技术创新效率比较研究---来自广东省企业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
    [67]丁焕峰.区域创新理论的形成与发展[J].科技管理研究,2007,(9).
    [68]郗修方.我国农村金融抑制问题探析[J].黑龙江金融,2008,(12).
    [69]孙桂英.金融抑制和民企融资瓶颈突破[J].浙江统计,2004,(12).
    [70]王玉,陈柳钦,.现代金融发展理论的发展及计量检证[J].兰州学刊,2006,(2).
    [71]贾改梅.试论金融自由化进程中的审慎监管[J].济南金融,2003,(8).
    [72]田晓霞.小企业融资理论及实证研究综述[J].经济研究,2004(5).
    [73]张扬.农村中小企业融资行为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博士论文,2010.
    [74]孙明莲.活化内源融资:民营企业融资的重要方式[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4(11).
    [75]唐欲静,崔学刚,.中小企业资本结构与融资策略研究[J].商业时代,2007(2).
    [76]李强.增长与控制:从企业家视角透视中小家族企业融资[J].上海经济研究,2005(3).
    [77]程书强.家族企业成长与控制权转移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6(9).
    [78]刘小差.金融业融合发展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博士论文.2012.
    [79]张洁.我国上市公司产融结合的效应分析[D].浙江财经学院硕士论文.2012.
    [80]赵昱光,张雪梅,.信息技术与金融发展[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9).
    [81]林世协.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产融结合效应分析[D].东华大学硕士论文,2004.
    [82]齐英.基于竞争优势的我国企业集团产融结合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硕士论文.2006.
    [83]郝继伦.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融合发展的理论分析[J].金融教学与研究,1997(10).
    [84]黎胜禄.试析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相互融合[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5(10).
    [85]吴豪.我国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管理模式创新及应用研究[D].东北大学博士论文,2009.
    [86]郝继伦.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融合:理论分析与中国发展[J].财经问题研究,1998(1).
    [87]王定祥.金融产业资本循环理论与政策研究[D].西南大学博士论文,2006.
    [88]金晓斌.商业银行与工商企业交易关系的理论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1997(1).
    [89]卢娣.银行向上市公司派遣监事的理论分析[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
    [90]王之君.企业集团产融结合及风险防范研究[D].天津大学博士论文.2010.
    [91]郭跃芳.关于信息技术发展对金融业影响的思考[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0(7).
    [92]赵健,张同健,.我国银行业信息化创新路径解析[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4).
    [93]李先富.企业集团财务运作若干问题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00.
    [94]苏存.我国银行业发展需要快速吸纳现代科技成果[J].金融与经济,2006(5).
    [95]杨丽萍.信息化与商业银行竞争力关系研究[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2).
    [96]邓久根,刘鸿明,.长波理论的比较与创新[J].经济纵横,2010(12).
    [97]裴蕾.四川省高新技术中小企业成长动因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硕士论文,2008.
    [98]汤捷.资本化视角的知识型企业成长性及评价研究[D].中南大学博士论文,2008.
    [99]邓平.中国科技创新的金融支持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博士论文,2009.
    [100]赵静杰.知识资本化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05.
    [101]周丹.金融发展对我国高技术产业研发效率的影响研究[D].湖南大学硕士论文,2010.
    [102]王继权.现代产融结合论[D].西南财经大学博士论文,,2004.
    [103]王艳龙.中国西部地区矿产资源资本化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博士论文,2012.
    [104]朱文莉.基于资本运动矛盾与平衡的企业财务管理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士论文,2007.
    [105]王赫.风险投资发展的经济学解释及其政策环境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09.
    [106]刘超.企业组织资本价值创造能力管理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博士论文,2008.
    [107]孙京海.旅游资源资本化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博士论文,2010.
    [108]王翔.企业动态能力演化理论和实证研究[D].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6.
    [109]朱文莉,郑少锋,.对企业财务资本的重新审视与规定[J].商业研究,2007(1).
    [110]高贤升.论产融结合的法律监管[D].华东政法大学博士论文,2010.
    [111]范小雷.发达国家发展战略产业的金融支持路径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07.
    [112]刘欣欣.农地金融制度构建的目标、原则及路径选择[J].开放导报,2012(6).
    [113]路小昆,李融,孙英,.增强成都科技创新能力的着力点[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3(4).
    [114]路小昆.西部区域科技创新与地方政府职能转变[J].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2003(9).
    [115]路小昆.科技创新资源的资本化与区域创新能力[J].科技创业月刊,2007(5).
    [116]杨圣明.论资本的二重性问题[J].学术探索,2005(8).
    [117]邓平.中国科技创新的金融支持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博士论文,2009(5).
    [118]王岩.知识产权的财务应用---兼谈知识资产的资本化与证券化[J].知识产权,2007(9).
    [119]张雪红.浅谈知识产权的资产证券化[J].法制与社会,2009(9).
    [120]陈志武.中国需要什么样的金融?[J].国际融资,2006(3).
    [121]孟鑫.辽宁科技创新配套政策优化整合研究[D].东北大学硕士论文,2009(5).
    [122]周丹.金融发展对我国高技术产业研发效率的影响研究[D].湖南大学硕士论文,2010(10).
    [123]李童.中国中小企业人力资源资本化问题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12.
    [124]马媛媛.中外民间资产资本化比较与影响因素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9.
    [125]朱岚.我国居民金融资产选择与经济增长的关联性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07.
    [126]荣先恒.金融资产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协调机理研究[D].浙江大学博士论文.2005.
    [127]刘纪鹏,刘妍,中国产权制度转轨中的法经济学思考[J].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10(1).
    [128]刘纪鹏.法人股份制的建立和长期资本市场的形成[J].国有资产研究,1996(12).
    [129]吴庭坚.金融发展与资金配置问题研究及我国的实证分析[D].华侨大学硕士论文,2002.
    [130]刘锡良,齐稚平,.城乡统筹建设中金融发展的三个视角[J].金融发展研究,2009(3).
    [131]薛亮,万卫东,陈剑耀,夏鸿宁,金融支持服务江苏沿海地区发展的调查分析---基于金融需求视域的盐城沿海考察[J].金融纵横,2010(2).
    [132]刁仁群,任书坤,.关于我国农村金融抑制问题的思考[J].武汉金融,,2002(8).
    [133]傅进.产业结构调整中的金融支持问题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硕士论文,2004.
    [134]张平,刘霞辉,张晓晶,.资本化扩张与赶超型经济的技术进步[J].经济研究,2010(5).
    [135]丁栋虹.资本高度化的进程及中国的现状[M].东方出版中心,2004.
    [136]Aghion, P., Incomplete contracts approach to financial contracting [J]. Review of Economics Studies,1992,59:473-494.
    [137]Albertode, M., JulioPindado., Determinants of capital structure:new evidence from Spanish Panel data [J]. Journal of Corporate Finance,2001,7: 77-79.
    [138]Brett., Bank2.0 Marshall Cavendish Reference [M].ISBN:9789814302074.
    [139]Levine. 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Views and Agenda, 1997,688-726.
    [140]Shea., Dong., Taiwan Financial System and the Allocation of Investment Funds,1994,193-230.
    [141]Sapienza., Zingales., Does Local Financial Development Matter ?2000.
    [142]Kellee Tsai., Zingales., Beyond Banks:The Local Logic of Informal Finance And Private Sector Development in China. Department of Political Scienc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To be Presented at the Conference on Financial Sector Reform in China.2001.
    [143]Seibel H.D., Bishnu P., The Small Businessman Informal Self-Help Bank in Nepal. [J]. Savings and Development,1988,12(2):137-152.
    [144]Anders Isaksson., Bishnu P., The Finance of Informal In Manufacturing. [J]. SIN Working Paper Series,2002, (5):169-217.
    [145]William F Steel et al., Bishnu P., Informal Markets under Liberalization in Four African Countries [J]. World Development,1997,25(5).
    [146]Riehard., Bishnu P., The Rise of the western World:A New Economic History. [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