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东亚文学的近代化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19世纪中期以后,在西方的产业革命、资本主义的推动下,西方的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逐渐影响到全世界。而且其影响力不断扩张、不断渗透。所谓的近代化——现代化,其实就是我们的文化被“欧化”的过程。韩中日三个东北亚国家和西方的市民社会不同,他们的近代国家体制在转型为市民社会的过程中,形成了“从外部开始的”强制性的门户开放的决定性契机。因此,东北亚国家的近代意识,文化意识都脱离不了(半)殖民地这一现实的束缚。其结果是,由于那些陈旧的封建制度还遗留在精神文化的所有领域中,从而导致近代性文化实践中产生了多种多样的错误。
     东北亚三国近代文化的比较研究可以看成是西方进行的历史恢复的工程之一。现在,所谓克服近代性文化实践中产生的错误已成为东北亚所有民族的重要课题。但至今为止,东北亚三国还不能一致认同这个立场。原因之一是日本首先独行近代化,使得日本在中国和韩国眼中成为了另一个近代化的典范。因为三国无论是接受西方文化的方法,还是政治制度都不一样,所以也很难将他们的近代性视为一体。因此,在表达三国的近代性的同时,强调从外部开始影响的立场和强调自发层面的立场之间引发了相互矛盾。
     进入近代以后,封建社会末期的中国和韩国,受到以日本为首的西方列强的入侵,使各国在政治、社会、文化和经济等多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此时,文学直接地反映了社会的现实和群众心理,这些社会、政治上的变化也反映到文学领域的发展过程中,从而引发了文艺思想的变革。以东方哲理为基础,在文学创作的题材和主题、文艺思想等多方面,三国的近代文学的发展过程以及文学作品等仍然存在着不少相似点。文学是社会现实的反映,这些变化必然反映在文学的领域,从而引起文学和文艺思想的变革。而且,只有通过对三国的近代文学史和文学作品以及文学家的研究,在加深对三国近代文学的认识和了解的基础上,才能阐明韩中日三国文学、东北亚文学以及世界文学之间的关系。而且,就韩中日三国近代文学史的发展局面来看,由于近代意识的普及和各国的民族特殊性,结果造成了三国近代文学史上的巨大差异。
     鲁迅、李光洙和夏目漱石的文学创作对本国小说艺术的构建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因而将三者的小说放在同一个平台上进行探讨极具价值和意义,从而能够在对比中发现有益于建设新文艺的文学理念和方法,为文学研究的开拓和发展挖掘新思路,这也是构建本论的初衷。
     本论文由绪论、正文五章构成,对选题予以具体探讨:
     绪论主要概述了选题缘起,对东北亚地区的近代化以及近代文学作了概况,并提出了论文的研究方法、鲁迅、李光洙、夏目漱石三者的简要概述以及研究现状、本论文的研究价值与意义以及研究观点。
     正文分为以下五章:
     第一章:阐述鲁迅、李光洙、夏目漱石的近代文化接受的过程,并对三者进行比较。论述鲁迅、李光洙、夏目漱石在成长过程中受到的外界影响及生平的共同性和差异性。分析三者在民族、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差异,不同的留学经验所产生的不同民族观和近代化文学观,同时也分析三者幼年时期开始受到的汉文教育和留学时期接触到的外国文学的影响。
     第二章:阐述鲁迅、李光洙、夏目漱石小说的近代化人文内涵因素,并对三者进行比较。首先对鲁迅、李光洙的反封建、反儒教思想和夏目漱石的传统思想进行比较,其次、研究三者小说中的国民性改造意识以及近代化思想和文明批判态度。
     第三章:重点分析鲁迅、李光洙、夏目漱石的小说的人物形象塑造。他们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分别为农民形象、启蒙性的知识分子和彷徨的知识分子形象、新女性观形象。分析三者的小说中人物塑造上的近代化因素和特点。
     第四章:分析鲁迅、李光洙、夏目漱石的叙事方法上的近代化特点和叙事视角、“对话”叙事和空间上的叙事结构,阐述进入近代化时代以后,各国出现文言一致运动中的三位作家的贡献。同时揭示鲁迅、李光洙、夏目漱石在艺术方面的相互影响关系。
     第五章:梳理鲁迅、李光洙、夏目漱石小说近代化的艺术地位。重点论述三位作家在思想史和文学史上的地位,同时比较研究三者在东北亚三国的文学史上的相互影响关系。
     本论文在吸取以前对鲁迅、李光洙、夏目漱石的文学观、民族观以及作品比较研究经验的基础上,采用了整体把握与作品的近代化因素的解读方式,并结合了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的方法来进行系统分析,对他们的近代化小说进行全面的、综合的、客观的研究和评价。笔者希望通过本论文为韩中日东北亚三国的近代文学的研究和发展贡献一点绵薄之力。
After the middle of the nineteenth Century, with the promotion of Western industrial revolution and capitalism, the Western spiritual culture and material culture was affecting the whole world gradually, whose power expanded widely and permeated deeply. The so-called "modernization" refers exactly to the process of Europeanization. However, South Korea, China and Japan, which are in the Northeast Asia are excluded from Western Civilization Society. When their state systems are in the process of transiting to a civilized society, the three country reached a decisive turning point of the mandatory Open Door Policy. However, North East Asia's awareness of modernization and civilization couldn't get rid of shackles of the "semi colony". As a consequence, the old feudal systems which still remain in the field of spiritual culture unavoidably leads to a variety of setbacks were made through the practice of modern culture.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modern culture of the three countries from Northeast Asia can be considered as one of the projects of western historical restoration. At present, to overcome the error appeared in the modern culture practices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issue of all ethnic groups in the Northeast Asia. But so far, the three countries still cannot arrive at a consensus on the issue. One reason is that Japan firstly achieved the modernization alone, making Japan another model of modernization in the view of China and Korea. With the differences either in the ways of acceptance or in the political systems, it is not easy to see their "modernizations" as a whole. Thus there comes the conflict between two sides with the issue of modernization:one is in the position of outside influence, but the other insists it as a spontaneous behavior.
     In terms of history, culture and geography, South Korea, China and Japan maintain a very close relationship, and they provide each other with mutual support and promote common development. After entering the modern era, China and Korea with the remnants of feudalism were oppressed by the invasion of western powers led by Japan. At that time, literature directly reflected not only the reality and the ideology of the people, but the huge changes in the society and policy, and then, the transformation of literary thought had also been provoked. Based on the oriental philosophy, similarities still can be seen in the process of modern literature as well as the literature works of the three countries. Literature is a reflection of social reality, and those changes must be reflected in the field of literature, which led to the transformation of literary thought. In addition, only by the study of the history of modern literature, literature works as well as the writers, and th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literature of the three countries, the literature of Northeast Asia and the literature of the world can be clarified. In terms of the development situation of the modern literary history, the popularity of modern consciousness, ethnic and national identity result in wide variations were caused in the modern literary history of the three countries.
     Lu Xun, Lee Kwang soo and Natsume Soseki's literary creation make a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 to the construction of native art of fiction, thus it is quite valuable and meaningful to investigate their works horizontally. Then, the concept of literature and the benefits of constructing a new literature style can be found out, and it is also useful to excavate a new way of studying the literature. All the above is the original intension of this thesis.
     This thesis consists of introduction and five main chapters.
     Introductionn:the original reason of the selection of the topic, the general background of the modernization and modern literature in Northeast Asia are introduced. And I make a brief introduction of the three writers(Lu Xun, Lee Kwang soo and Natsume Soseki), and the values and significance of this study are also presented.
     The five main chapters:
     Chapter1:Elaboration on how Lu Xun, Lee Kwang soo and Natsume Soseki accepted the modern cultures, and comparison among the three of them. Discussion on their growing experiences and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their life stories. Analysis on the differences in such aspects as nationality, culture background, tradition and so on, and the differences they experienced when they studied abroad which made contribution to their awareness of literature.
     Chapter2:Elaboration on modern humanistic factors of the three writers' novels and their comparison: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anti-feudal ideology of Lu Xun and Lee Kwang soo and the anti-feudalistic thinking of Natsume Soseki's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ir consciousness of national transformation,thought of modernization and attitudes towards cultural criticism in their novels.
     Chapter3:Analysis on the portrayal of characters in their novels, namely farmers, Enlightenment intellectuals, intellectuals with no ambitions,and new type of female; discussion on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some modern factors used in shaping those characters.
     Chapter4:Analysis on the three writers'modernization features in the narrative method, perspective of narration, the structure of'dialogue' narration and spacing narration;to elaborate these three writers'contribution to the literature movements which happened after they entering the modernization era; to reveal their connections in art field at the same time. Chapter5:Statement on Lu Xun, Lee Kwang soo and Natsume Soseki's leading position in the modernization of novels; stress on the writers'position in the intellectual history and literary history;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ir influences on the literary history of the three countries of Northeast Asia.
     My thesis is based on the previous researches of Lu Xun, Lee Kwang soo and Natsume Soseki, and I adopted the method of overall grasp of the works' modernization factors, and combined the methods which are called influence study and parallel study to analyse, thoroughly, in the end make a comprehensive, integrated and objective study and comment. I hope that this paper would make a little contribution to the study and development of the modern literature.
引文
1 晏红:《鲁迅》,人民出版社,四川2000年第23页
    卢良焕:《春园李光洙年报》,韩国文化研修院,首尔,1960年第4
    李光洙:《我的告白》,《李光洙全集7》,第220页
    李光洙:《解放和春园》,《李光洙全集》别集(又新社,1979年,第146页
    5 夏目漱石:《在玻璃门内》,29,岩波书店,1995年,第83-84页
    6 李光洙:《多难的半生的途程》,《李光洙全集》8,第445-446页
    夏目漱石:《漱石全集十八卷》,岩波书店,1979年
    8 余英时:《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
    9 张典:辽东学报(社会科技版)第三期,《鲁迅的个体主义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之关系》,2011年6月
    10 竹内好:《何谓现代-就日本和中国而言》《后殖民理论与文化批评》,张京媛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449页
    11 李光洙:《李光洙全集20》,三种堂,1963第149页
    12 李光洙:《他的自转》,《李光洙全集9》第442页
    13 渡边定雄:《进化论讲话》解说,1971年,讲谈社学术文库,第245页
    14 李光洙:《李光洙全集20》,三种堂,1963第65页
    15 李光洙,金哲校对,《纠正(无情)》,文学村,2003年,第423页
    16 何乃英:《夏目漱石和他的小说》,北京出版社,1985年7月第46页
    17 夏目漱石:《漱石全集》十四卷,岩波书店,1985年,第200页
    8 黄小丽:《夏目漱石的近代化观》,《日本学刊》,中国社科院日本研究所,2001年6月,第105页
    19 鲁迅:《坟,摩罗诗力说》,《鲁迅全集》第1卷,第64页
    20 鲁迅:《译文序跋集,《鼻子》译者附记》,《鲁迅全集》第10卷,第470页
    21 李春林:《鲁迅与外国作家关系研究》,吉林出版社,2003年,第47页
    22 冯雪峰:《关于鲁迅在文学上的地位》的附记,《鲁迅的文学道路》,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15页
    23 鲁迅:自选集自序《南腔北调集》,全集4,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455页
    24 鲁迅:《我怎么做起小说来》《南腔北调集》,全集4,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512页
    25 鲁迅:《摩罗诗力说》,全集1,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第63页
    26 鲁迅:《摩罗诗力说》,全集1,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第63页
    23 鲁迅,《摩罗诗力说》,全集1,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第64页
    25 鲁迅,《摩罗诗力说》,全集1,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第64页
    29 鲁迅,《文化偏至论》,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第51-53页
    30 鲁迅,《未有天才之前》,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第51-53页
    31 伊藤虎丸:《鲁迅与日本人-亚洲的近代与“个”的思想》李冬木 译,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5月第一版,第85页
    32 鲁迅,《呐喊自序》,鲁迅全集1,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第271页
    33 鲁迅,《呐喊自序》,鲁迅全集1,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第272-273页
    34 金明淑:《论李光洙小说“情”和“理”的拉锯》,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第111-112页
    35 李光洙,《多难的半生途程》,《李光洙全集》8,第446-447页
    36 李光洙,《杜翁和我》,《李光洙全集》10,第594-595页
    37 李光洙,《杜翁和现代》,《李光洙全集》9,第464-466页
    38 李光洙,《托尔斯泰的人生观》,《李光洙全集》8,第446-447页
    39 Rene Wellek:《现代批评轮的历史》第139页
    40 Rene Wellek:《现代批评轮的历史》第282页,本文中托尔斯泰和wordsworth的文艺论也受到Rousseau的思想
    41 李光洙:《余的作家的态度》,开辟55号(1925年1月),《李光洙全集》第16卷,三种堂,1963年版,第90页
    42 李光洙:《第一次民族运动的实践》,《我的告白》,《李光洙全集》,第13卷,三种堂,1963年版,第194页
    43 李光洙:《朝鲜民族论》,《李光洙全集》,第17卷,三种堂,1963年版,第326页
    44 坪内逍遥:明治文学全集16坪内逍遥》,日本东京,筑摩书房,1969年版,第10页
    45 李光洙:《今日我韩青年与情教》,《大韩兴学报》10号,1910年
    46 李光洙:《什么是文学?》,《每日申报》,1916年
    47 李光洙:《文学讲话》,《朝鲜文坛》,1924年
    48 李光洙,《文学的价值》,《大韩兴学报》,1910年3月,第17页
    49 参引《疏通的不在或作为动员民众的手段的疏通-以1910年代的李光洙的文学论和社会思想为中心》,《人文研究55号》
    50 参考百度百科辞典
    52 夏目漱石:《教育和艺术》,漱石全集18,岩波书店,1979年版,第459页
    53 夏目漱石:《高滨虚子》,<鸡头>序,岩波书店1998年版。参引李光贞:山东大学博士论文《夏目漱石小说研究》,第26页
    54 夏目漱石:《彼岸过迄》,新潮社,1952,第6页
    55 小森阳一:《再读漱石》,筑摩书房,2004年,第97-98页
    56 夏目漱石:《夏目漱石全集》第16卷,第173页
    57 张小玲:《夏目漱石与近代日本的文学身份建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一版,第59页
    58 鲁迅:《灯下漫笔》,《坟》,《全集1》,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15页
    59 鲁迅:《灯下漫笔》,《坟》,《全集1》,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15页
    60 鲁迅:《集外集拾遗·老调子已经唱完》,《鲁迅杂文全集》,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61 鲁迅:《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坟》,《全集1》,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62 鲁迅:《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63 鲁迅:《仿徨,伤逝》,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65 鲁迅:《坟·忽然想到之七》
    66 鲁迅:《南腔北调集·关于女人》
    67 鲁迅:《南腔北调集·关于妇女解放》
    68 李光洙:《李光洙全集》第10卷,三中堂,第17页
    69 李光洙:《李光洙全集》第1卷,三中堂,1976年,第537页
    70 李光洙:《李光洙全集》第1卷,三中堂,1976年,第537-538页
    71 李光洙:《李光洙全集》第1卷,三中堂,1976年,第46页
    72 李光洙:《李光洙全集》第1卷,三中堂,1976年,第537-538页
    73 李光洙:《李光洙全集》第10卷,三中堂,第34-35页
    74 李光洙:《李光洙全集》第10卷,三中堂,第460页
    75 李光洙:《李光洙全集》第10卷,三中堂,第452页
    76 李光洙:《李光洙全集》第1卷,三中堂,第118页
    77 李光洙:《李光洙全集》第1卷,三中堂,第115页
    78 李光洙:《李光洙全集》第1卷,三中堂,第161页
    79 李光洙:《李光洙全集》第1卷,三中堂,第161页
    80 李光洙:《李光洙全集》第1卷,三中堂,第148页
    80 李光洙:《李光洙全集》第1卷,三中堂,第251页
    82 夏目漱石:《断片》,《漱石全集》第13卷,第96页
    83 夏目漱石:《文学评论》,《漱石全集》第10卷,第64页
    84 夏目漱石:《夏目漱石集(一)》,集英社昭和四十七年版,第82页
    89 夏目漱石:《漱石全集》第11卷,368-369页
    90 伊藤虎丸:《鲁迅与日本人》,李冬木译,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5页
    91 李光贞著:《夏目漱石小说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年,第128页
    92 吕兴师,王正东:《论口本近现代文学巨匠夏目漱石一夏目漱石的生活与思想形成》,丹东师专学才总第8期第26页
    93 李光贞:《夏目漱石小说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年,第133页
    94 夏目漱石:《漱石全集十八卷》,岩波书店,1979年,第89页
    95 郜元宝:《鲁迅六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一版,第10页
    96 李存煌:《鲁迅国民性思想论纲》,徐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3期第32页
    97 鲁迅:《鲁迅全集》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56页
    98 鲁迅:《坟·文化偏至论》,《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46页
    99 鲁迅:《鲁迅全集第13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683页
    100 闵抗生:《论鲁迅对中国国民性的研究》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22卷第一期,第87-91页
    101 程致中:《鲁迅国民性批判探源》,2002年第10期,第7页
    102 鲁迅:《通信》,鲁迅全集第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第77页
    103 鲁迅:《俄文译本阿Q正传序及著者自叙传略》,鲁迅全集第7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第77-78页
    104 茅盾:《最理想的人性——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五周年》,茅盾文艺杂论集下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第923924页
    105 李光洙:《改造15》,《独立新闻》,1919年10月21日
    106 李光洙:《改造15,远虑(一)》1919年10月2日
    107 李光洙:《改造15,团合(团结)(一)》1919年10月7日
    108 李光洙:《改造15,团合(团结)(一)》1919年10月7日
    109 李光洙:《中枢阶级与社会》,《开辟》13号,1921年7月,第26页
    110 李光洙:《民族改造论》,《开辟》23,1922年5月;《民族改造论》,又新社,1981年,第133页
    111 李光洙:《再生》,《李光洙全集》第2卷,又新社,1979年,第188页
    112 李光洙:《再生》,《李光洙全集》第2卷,又新社,1979年,第233页
    113 李光洙:《再生》,《李光洙全集》第2卷,又新社,1979年,第241页
    14 高鹏飞:《日本的批判现实主义大师—试论夏目漱石的文学创作与文明批评》,外语学刊(黑龙江大学学报)1993年第5期(总第70期),第53-54页
    115 夏目漱石:《教育与文艺》,《十夜之梦——夏目漱石随笔集》,李正伦,李华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2008年,第221页
    116 同上,第129页
    117 李光贞:《试析夏目漱石的文明批判》,山东外语教学,2005年第6期(总第109期),第87页
    118 陈希我:《夏目漱石:永远的反动派》,《名作欣赏》,2009年第19期,第110页
    119 程麻:《《沟通与更新》—鲁迅与日本文学关系发微》,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第100页
    120 夏目漱石:《我是猫》,于雷译,北京:译林出版社,1993年第283页
    121 夏目漱石:《我是猫》,于雷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93年第283页
    122 曾丽洁:《精彩纷呈各树一帜-鲁迅、赵树理、高晓声农村题材作品特征评析》,广东海洋大学学报,第29卷第2期,2009年4月,第60页
    123 严家炎:《鲁迅小说的历史地位》,《文学评论》,1981年05期
    24 宋剑华、李程葬:鲁迅的农民观新论,徐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第4期,宋剑华、李程葬《两地书·十》,见《鲁迅全集》第十一卷40页
    25 转引权赫律《关于春园与鲁迅的比较研究》仁荷大学博士学位,2003年8月,《故乡》,《鲁迅全集》1,第476-486页
    126 汪晖:《反抗和绝望》,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190页
    127 本杰明.史华慈(Benjamin I.Schwartz):《中国意识的危机.序》,林毓生《中国意识的危机》,安徽人民出版社,1986年
    8 金允植:《李光洙和他的时代》2,松树出版社,1999年,第177页
    9 李光洙:《三峰家》,《李光洙全集》2,第644页
    10 权赫律:《关于春园与鲁迅的比较研究》仁荷大学博士学位,2003年8月第95页
    131 李光洙:《三峰家》,《李光洙全集》2,第564页
    132 李光洙:《三峰家》》,《李光洙全集》2,第495页
    133 李光洙:《土》,《李光洙全集》3,又新社,第171页
    134 李光洙:《土》《李光洙全集》2,三种堂,1968年,第41页
    135 刘立善:《日本农民文学的纪念碑-《土》》,《日本研究)一九九一年第一期,第72页
    136 夏目漱石:《关于《土》》明治45年5月
    137 夏目漱石:《灾荒地的大悲剧》《朝日新闻》大正3年1月23日第5版
    138 藤井淑贞:《想积分学全注释12心》,若草书房,2000年,第173页
    139 同上第30页
    140 夏目漱石:《现代日本文学大系17夏目漱石集(一)》筑摩书房,1988年,第38页
    141 夏目漱石:《现代日本文学大系17夏目漱石集(二)》筑摩书房,1988年,第462页
    ① 李光洙:《民族改造论》,《李光洙全集》2,又新社,1979年版,第48页
    3 鲁迅:《狂人日记》,《鲁迅小说全集》,河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2页
    144 金宝艳:《鲁迅的初期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研究》,诚信女子大学,硕士论文,1997年,第63页
    145 金娜影:《鲁迅前期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研究》祥明大学硕士论文,2001年,第54页
    146 李光洙:《无情》,韩国想说文学选2,东亚出版社,1995年版,第214页
    147 同上第196-197页
    148 夏目漱石:《文学谈》,《漱石全集》第三十四卷,岩波书店,1979年,第86页
    149 平冈敏夫:《漱石序说》,培书房,1990年,第90页
    151 夏目漱石:1906年2月15日付 姉崎正治收《书简》,《漱石全集》第二十八卷,岩波书店,1979年,第25页
    152 夏目漱石:1906年2月17日付 坪井九马收《书简》,《漱石全集》第二十八卷,岩波书店,1979年,第27页
    153 夏目漱石:1906年2月23日付坪井九马收《书简》《漱石全集》第二十八卷,岩波书店,1979年,第29-30页
    4 李光洙:《李光洙全集》8,又新社,1979年,第95页
    5 李光洙:《李光洙全集》8,又新社,1979年,第95页
    《李光洙全集》1,又新社,1979年,第569页
    《李光洙全集》1,又新社,1979年,第573页
    8 鲁迅:《彷徨》《在酒楼上》,《鲁迅全集》第2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年
    159 鲁迅:《彷徨》《在酒楼上》,《鲁迅全集》第2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年
    160 夏目漱石:《心》,《漱石全集9》,岩波书店,第1979年,第62页
    1 参引马岩:《从小说《门》看夏目漱石作品中近代知识人的内心孤独》,《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09年,6月。
    162 叶琳《对明治末期知识分子心灵的探索,—试析夏目漱石的小说《心》》,外语研究,2003年第四期,总第80期;-日本文学研究资料丛书《夏目漱石》,(Ⅲ),有精堂
    163 郭勇:《现代性语境中的主体焦虑-论夏目漱石的《三四郎》,国外文学2010年第一期(总第117期)
    164 夏目漱石:《三四郎》,《漱石全集》,岩波书店,2979年,第292页
    165 三四郎,全集第292页
    166 金光洙《<三四郎>中的知识分子形象》,日语教育,16(1),第415页
    1 鲁迅:《彷徨·伤逝》,《鲁迅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112页
    1 鲁迅:《彷徨·伤逝》,《鲁迅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1981年,第112页
    2 鲁迅:《鲁迅全集》第一卷(十卷本)人民出版社1959年,第271页
    1 鲁迅:《关于妇女解放》,《鲁迅全集4》,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1981年,第598页
    李光洙:《无情》,《李光洙全集》,又新社,1979年,第98页
    5 李光洙:《无情》,《李光洙全集》,又新社,1979年,第144页
    6 郑珍竟《从两性的角度来看的性角色研究》,《韩国女性学》第三集,1987年,第144页
    7 黄秀珍《韩国近代小说中的新女性形象研究》,建国大学博士论文,1998年
    178 李光洙:《无情》,《李光洙全集》,又新社,1979年,第91页
    180 李光洙:《开拓者》,《李光洙全集》,又新社,1979年,第98页
    181 李光洙:《开拓者》,《李光洙全集》,又新社,1979年,第98贞
    182 1906年11月23夏目漱石给野上丰一的信中
    183 上田正行:《虞美人草-‘型’的美学》的《国文学解释和鉴赏特集-夏目漱石文学中的男女》第55卷第九号,1990年,第75页
    184 夏目漱石:《草枕》,《漱石全集十八卷》,岩波书店,1979年第421-422页
    186 吉田精一:《从俳谐的文学到拼命的文学》(1992)参引尹惠英《从‘动态’和‘静态’角度来看的女性观》日本文化学报,第38集,第185-200页
    申丹:《叙述学与小说文体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223页
    188 刘霞:《鲁迅小说融注的独特叙事艺术——从叙事视角说开去》,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2010年10月,第62页
    189 刘克礼:《略论鲁迅小说的叙事艺术》,黔西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9月第3期第23页
    190 刘艳琴:《浅论鲁迅小说的叙事艺术》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2年01期,第83页
    191 李光洙:《李光洙全集3》,第20页
    192 “类比修辞是基于两种不同事物间的类似,借助喻体的特征,通过联想来对本体加以修饰描摩的一种文学修辞手法。类比的作用是借助类似的事物的特征刻画突出本体事物特征,更浅显形象地加深本体事物理解,或加强作者的某种感情,烘托气氛,引起读者的联想。类比的逻辑推理能引起读者丰富的想象和强烈共鸣。在文学中,类比属于比喻范畴,与明喻、隐喻紧密相连,但又同中存异。类比是扩展式的比喻,所涉及的两事物间的相似点往往非止一端,各各对应,形成逻辑推理的前提。”引用于百度词典。
    193 李光洙:《李光洙全集1》,又新社,1979年,第87页
    194 李光洙:《李光洙全集8》,又新社,1979年,第92页
    195 朱耀翰:《李光洙全集8》,作品解说,又新社,1979年,第662页
    196 李光洙:《李光洙全集6》,又新社,1979年,第58页
    197 李光洙:《李光洙全集6》,又新社,1979年,第78页
    198 李光洙:《李光洙全集2》,又新社,1979年,第127页
    199 [荷]米克·巴尔:《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第二版)》,谭君强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168页
    200 夏目漱石:《我是猫》于雷译,译林出版社,1996年,第257-278页
    201 同上第280页
    202 倪样妍:《夏目漱石小说的叙事学分析》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
    203 夏目漱石:《心》周大勇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年,第137-138页
    204 夏佳来:《“明治精神”下的日本近代知识分子-从夏目漱石的《心》中看到》,法制与社会,2007年,第07期
    205 张小玲:《在“前近代“和“近代”之间—试论夏目漱石前期作品中的叙述者地位问题》,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
    206 鲁迅:《三闲集·怎么写》,《鲁迅全进》,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1981年
    207 鲁迅:《二心集·关于翻译的通信》,《鲁迅全进》,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1981年
    208 鲁迅:《鲁迅杂文全集》,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20页,
    209 李春阳:《白话文运动中的鲁迅》,社会科学论坛2010年5(半月刊),第110页
    10 旷新年:《《狂人日记》、《药》及鲁迅小说的潜结构》,社会科学辑刊,1996,第130页
    11 魏群:《浅谈鲁迅对中国小说艺术现代化的贡献》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2007年6月第4卷第1期
    12 鲁迅:《药》,《鲁迅全集》,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1981年
    13 鹭山:《思想界》,1958年2月
    214 李秉岐,白铁:《国文学全史》,新丘文化社,1958年,第262页
    216 鲁迅:《鲁迅全集:第4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第511页
    218 周作人:《日本近30年小说之发达》,《艺术与生活》,上海,上海文艺出版,1999年
    219 鲁迅:《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鲁迅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512页
    220 周作人:《鲁迅的青年时代》,保定,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221 何乃英:《夏目漱石与外国文学》第64页
    222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155页
    223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205页
    224 内好:《鲁迅杂记之四》,《《阿Q正传》的世界性》,靳丛林、宋扬译,鲁迅研究月刊,2006年
    225 柏青:《鲁迅与日本文学》,吉林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91页
    226 李光洙:《多难的半生的途程》《李光洙全集》第8卷,三中堂,1978年,第452-453页
    227 严英旭:《日本和西欧对鲁迅和春园之影响比较》鲁迅研究月刊,2003年第5期,第84页
    228 李光洙:《朝鲜的文学》《山千里》1933年,《李光洙全集10》,第464页
    229 李光洙:《万翁之死》,《李光洙全集》,又新社,1979年,第170页
    231 鲁迅:《祝福》鲁迅全集第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
    2 金素云:《蓝天的银河水-人间李光洙片貌》,《三误堂杂笔》,真文社,1955年
    233 周海婴:《鲁迅究竟是谁》,载2006年8月13日《文汇报》
    234 鲁迅:《而己集·当陶元庆君的绘画展览时》,《鲁迅全集》第3卷,人民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550页
    235 严家炎:《《呐喊》《彷徨》的历史地位》,《世纪的定音》,北京:作家出版社,第238页
    236 鲁迅:《《总退却》序》,《鲁迅全集》第4卷,第621-622页
    7 鲁迅:《论挣了眼看》,《鲁迅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1981年,第241页
    8 李光洙:《余的作家态度》,《朝光》1931年4月,《李光洙全集》16,又新社,1979年,第161页
    9 李光洙:《多难的半生的途程》,《朝光》1936年4月,《李光洙全集》16,又新社,1979年,第399页
    10 白铁:《春园的文学和其背景》,《自由文学》第32卷,1959年11月,第47页
    11 赵袁显:《韩国现代文学史》,成文阁,1969年,第169页
    2 李秉岐,白铁,《国文学全史》,新丘文化社,1958年,第262页
    3 夏目漱石:《漱石全集》,第11卷,漱石全集刊行会,1936年,第259页
    4 夏目漱石:《漱石全集》,第11卷,漱石全集刊行会,1936年,第248页
    245 何少贤:《现代日本文学巨匠夏目漱石》,中国文学出版社,1998年
    246 张梦阳:《韩国鲁迅研究之我见》,《鲁迅研究月刊》,2005年,12月,第85页
    247 尹允镇:《鲁迅在朝鲜—读李陆史的鲁迅论》,东疆学刊,2001年第1月,第51页
    248 李政文:《鲁迅在朝鲜人民的心中》,延边大学学报,1980年,第50页
    249 郜元宝:鲁迅六讲(增征订),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1-12页
    严英旭:《韩国地区鲁迅研究新动向》,鲁迅研究,1994年1月
    字严昭:《日本中国学史第一卷》,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
    2 李志:《日本的鲁迅研究在日中文化交流中的意义》,南昌示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7年第四期,第139页
    253 金明淑:《对李光洙情爱小说的精神分析解读》,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8月,第54页
    254 [日]大村益夫:《第二次大战下的朝鲜文化情况》,《社会科学讨论》第15卷第3号,第711页
    256 川村湊:《近代朝鲜的孤儿-李光洙》《历史的读本世界特别增刊走上韩国史》,新人物往来社,1988年,第226页
    256 金达寿:《朝鲜》,岩波新书,1958年,第186页
    247 [日]金一强:《朝鲜人为什么起‘日本名’-民族意识与差别》,三一书房,1978年,第66-68页
    258 [日]赵冠子:《亲日国家主义的形成以及失败-越过“民族败类者李光洙”审判》,《现代思想》,2001年 12月
    259 [日]赵冠子:《从日本人眼里看的李光洙》,《文学思想》,第37卷,第1号,2008年1月,第64页
    260 李光贞:《20世纪中日两国夏目漱石研究述评》,山东外语教学,2007年第3期,第104页
    261 分别为韩国日本学会、韩国日语疑问学会、韩国日语文学会、日本语文学会、韩国日本文化学会、大韩日语日文学会等六个学会
    262 权赫建:《夏目漱石文学研究》,创刊号,J&C,2001年,首尔,第17页
    1.鲁迅著:《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
    2.鲁迅著:《鲁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3.鲁迅著:《鲁迅小说全集》,河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4.鲁迅著:《鲁迅杂文全集》,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5.鲁迅著:《鲁迅自传》,江苏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6.王吉鹏,李春林等著:《鲁迅世界性的探索-鲁迅与外国文化比较研究史》,辽宁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7.王吉鹏,李春林等著:《鲁迅与外国文学关系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8.王吉鹏著:《鲁迅作品内部比较,人体解读,文体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9.段国超著:《鲁迅家世》,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10.刘献彪,林治广:《鲁迅与中日文化交流》,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11.[日]伊藤虎丸著,李冬木译:回望鲁迅《鲁迅与日本人-亚洲的近代与“个”的思想》,湖北教育出版,2001年版
    12.郜元宝:《鲁迅六讲》(增订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3.张小玲著:《夏目漱石与近代日本的文化身份建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4.汪晖著:《反抗绝望-鲁迅及其文学世界》,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15.广东鲁迅研究学会著:《鲁迅与五四新文化精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6.李明著:《鲁迅自我小说研究》,中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7.刘中树著:《小说叙事艺术》,吉林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8.杨义著:《中国现代小学史上、中、下》,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19.鲁迅著:《这也是生活-鲁迅回忆录》,华夏出版社,2008年版
    20.张杰·杨燕丽等著:《鲁迅其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21.张杰·杨燕丽等著:《鲁迅其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22.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等著:《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3.李辉英著:《中国现代文学史》,香港文学研究社,1973年版
    24.[日]竹内好编,韩武熙译:《鲁迅文集1、2、3、4》,日月书阁,1992年版
    25.李长之著:《鲁迅批判》,北京出版社,2003年版
    26.陈方竞、刘中树等编:《鲁迅与浙东文化》,吉林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7.程帆著:《我听鲁迅讲文学》,中国致公出版社,2003年版
    28.中国鲁迅研究学会编:《鲁迅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
    29.彭博著:《鲁迅小说希望与绝望的对比结构》,学林出版社,2001年版
    30.晏红著:《鲁迅》,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31.[日]竹内好著,张京媛编:《何谓现代-就日本和中国而言》《后殖民理论与文化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2.余英时著:《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33.何乃英著:《夏目漱石和他的小说》,北京出版社,1985年版
    34.冯雪峰著:《关于鲁迅在文学上的地位》的附记,《鲁迅的文学道路》,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35.[日]伊藤虎丸著、李冬木译:《鲁迅与日本人-亚洲的近代与“个”的思想》李冬木译,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36.茅盾著:《最理想的人性——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五周年》,茅盾文艺杂论集下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版
    37.夏目漱石著:《我是猫》,于雷译,译林出版社,1993年
    38.汪晖著:《反抗和绝望》,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39.程麻著:《《沟通与更新》—鲁迅与日本文学关系发微》,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40.[美]本杰明.史华慈(Benjamin I. Schwartz)著:《中国意识的危机.序》,林毓生《中国意识的危机》,安徽人民出版社,1986年
    41.申丹著:《叙述学与小说文体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42.[荷]米克·巴尔著:《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第二版)》,谭君强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43.[日]夏目漱石著:《我是猫》于雷译,译林出版社,1996年版
    44.柏青著:《鲁迅与日本文学》,吉林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45.严家炎著:《《呐喊》《彷徨》的历史地位》,《世纪的定音》,作家出版社,1996年版
    46.何少贤著:《现代日本文学巨匠夏目漱石》,中国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
    47.字严昭著:日本中国学史第一卷,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
    1.[日]夏目漱石著:《漱石全集十八卷》,岩波书店,1979年版
    2.[日]山田辉彦著:《夏目漱石的文学》,近代文学14,桜枫社,昭和五十九年1月版一日初版
    3.[日]水谷昭夫著:《漱石文艺的世界》,桜枫社,昭和五十九年6月版
    4.栾殿武著:《关于漱石与鲁迅的传统和近代》,勉诚出版,2004年2月版
    5.[日]藤井省三著:《俄罗斯的影子-夏目漱石与鲁迅》,平凡社选书87,1985年4月版
    6.[日]江藤淳著:《夏目漱石》,讲谈社,昭和41年3月版
    7.[日]江藤淳著:《夏目漱石和他的时代》第一,二部,新潮选社,昭和45年版
    8.[韩]朴顺伊:亚洲文化和文学思想-从日韩比较视点》,文真堂,2009年12月版
    9.[日]大冈升平著:《小说家夏目漱石》,筑摩书房,1988年
    10.[日]唐木顺三著:《近代日本文学史论》,弘文堂,1952年版
    11.[日]成漱正胜等著:《近代日本文学史论》,矢岛害房,1958年版
    12.[日]成漱正胜等著:《近代日本文学史论》,矢岛害房,1958年版
    13.[日]渡边定雄著:《进化论讲话》解说,讲谈社学术文库,1971年版
    14.[日]小森阳一著:《再读漱石》,筑摩书房,2004年版
    15.[日]藤井淑贞著:《想积分学全注释12心》,若草书房,2000年版
    16.[日]平冈敏夫著:《漱石序说》,培书房,1990年,第90页
    1.[韩]李光洙著:《李光洙全集》1-11,又新社,1979年版
    2.[韩]李光洙著:《李光洙全集20》,三种堂,1963年版
    3.[韩]李光洙,金哲校对,《纠正(无情>》,文学村,2003年版
    4.[韩]韩承玉著:《李光洙长篇小说研究》,博文社,2009年版
    5.[韩]宏惠袁著:《李光洙小说的故事和谈论》,梨花女子大学出版部,2002年版
    6.[韩]延世大学国学研究院:《春园李光洙文学研究》,国学资料院,1994年8月版
    7.[韩]催朱焕著:《在对于帝国权力的欲望与反感之间》,召命出版,2005年版
    8.[韩]文学与思想研究会编者:《李光洙文学的再认识》,召命出版,2010年版
    9.[韩]李景训著:《李光洙的亲日文学研究》,太学社,1998年版
    9.[韩]李景训著:《李光洙的亲日文学全集2》,(?),1995年版
    10.[韩]金顺权著:《韩日近代小说的比较文学的研究》,太学社,1988年版
    11.[韩]金宇钟著:《殖民地时代的文学研究》,(?)1980年版
    12.[韩]金东仁著:《金东仁文学全集12》《春园研究》,大众书馆,1982年版
    14.[韩]金允植著:《韩国近代文学的理解》,一志社,1974年版
    15.[韩]金允植著:《韩国文学的近代性批判》,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
    16.[韩]丘仁换著:《韩国文学的其样相由于指标》,三英社,1978年版
    17.[韩]丘仁换著:《李光洙小说研究》,三英社,1983年版
    18.[韩]赵演铉著:《韩国近代文学史》,成文阁,1969年版
    19.[韩]赵润济著:《国文学史》,东邦文学社,1949年版
    20.[韩]李钟振等著:《韩中日近代文学史的反省和摸索》,青蓝思想,2003年版
    21.[韩]赵演铉解说,金烈圭,申东旭著:《催南善与李光洙的文学》,新文社1981年版
    22.[韩]赵东一著:《韩国文学通史1-5》,知识产权社,1994年版
    23.[韩]慎宪縡著:《李光洙小说的分析研究-以作中人物为中心》,三志社,1986年版
    24.[韩]宋敏镐著:《韩国开化期小说史的研究》,一志社,1975年版
    25.[韩]千二头著:《韩国现代小说论》,萤云社,1969年版
    26.[韩]韩承玉著:《李光洙研究》,鲜一文化社,1984年版
    27.[韩]白铁:《新文学思潮史》,新丘文化社,1999年版
    28.[韩]李善荣著:《对韩国文学研究成果的从体的研究》,韩国文化社1990年版
    29.[韩]东国大学校附设韩国文学研究所编:《李光洙研究》下,太学社,1984年版
    30.[日]桧山久雄,鄞善太译:《东洋现代的创出》,召命出版,2000年版
    31.[韩]卢卡契著,盘成完译:《小说的理论》,深雪堂,1985年版
    32.道格拉斯·凯尔纳斯蒂文·贝斯特等著,张志斌译:《后现代理论》,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
    33.[韩]权赫建著:《如本近代小说研究-以夏目漱石为中心》,学士院,1996年版
    34.[韩]权赫建著:《夏目漱石文学研究》,2001创刊号,J&C,2001年版
    35.[韩]权赫建著:《夏目漱石文学的生涯与作品》,日本学丛书06,高丽大学出版部,2011年版
    36.[韩]卢良焕著:《春园李光洙年报》,韩国文化研修院,首尔,1960年版
    37.[韩]金京善著:《中韩30年代小说比较研究》,民族出版社,2000年版
    38.[韩]严英旭著:《鲁迅与中国现代文学理解》,全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9.[韩]权赫律著:《关于春园与鲁迅的比较文学研究》,亦乐出版社,2007年版
    40.[韩]李惠国著:《当代韩国人文社会科学》,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41.[韩]宋明姬著:《李光洙的民族主义和女性解放论》,国学资料院,1997年版
    42.[韩]金汉著,正浩译:《中国现代小学史》,文学和知性社,1996年版
    43.[韩]赵润济著:《国文学史》,东邦文学社,1949年版
    44.[韩]金允植著:《李光洙和他的时代》2,松树出版社,1999年版
    45.[韩]李秉岐,白铁著:《国文学全史》,新丘文化社,1958年版
    46.[韩]赵袁显著:《韩国现代文学史》,成文阁,1969年版
    47.[韩]李秉岐、白铁著:《国文学全史》,新丘文化社,1958年版
    1.《20世纪初中韩两国新型知识女性形象书写》,《职大学报》,2010年第2期(总第76期)
    2.《东北亚人心目中的鲁迅》,《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10年11月,第12卷第6期
    3.《20世纪初中韩两国新型知识女性形象书写》,《冰心论集》,海峡文艺出版社,2011年8月
    4.《鲁迅、李光洙、夏目漱石接受传统教育与西方近代化文化比较研究》,《第三回中日文化比较研究国际研讨会》,沈阳,2012年10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