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甲骨文字用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主要对殷墟甲骨文字用造行了较为全面而系统地研究,探讨了其字用现象,揭示了其字用规律,并分析总结了其字用现象背後的原因,全文各部分情况如下:
     《绪论》交代了本文的选题缘由、材料范围、研究方法、相同概念、研究内容舆总体安排,回顾了甲骨学、甲骨文字学舆字用研究的相关成果。
     第一章《甲骨文用字考察》全面清理了甲骨文字种数敦、己識字,统计分析了已識字字频:
     (1)清理共得4547个字种敦,制作了《殷墟甲骨文字表》;并舆《类纂》、《诘林》作比较,新增了902个字种数,合并了92个《类纂》字头,同时又分立出46个字头。
     (2)重新界定了甲骨文“已識字”概念,即只要在辞例中意义大致清楚,即使不能隸定或者构形不明之字,也算作己識字;按此标准全面清理了殷墟甲骨文,共得2150个已識字,并按“编号”、“字形”、“隸定”、“用义”、“字频”、“类组”、“造字方式”、“形义关系”、“《类纂》舆《字编》字头号”九列祥细制作了《殷墟甲骨文已識字字表》;其中形、音、义三者完全清楚的有896字,这些字是目前甲骨学界公认的己識字,在卜辭中作人名、地名或方国名,但槽形不明的有996字,在卜辭中作祭名或用牲法等义,但其槽形不明的有258字;本文总计新增加了1205个己識字。
     (3)全面统计了甲骨文己識字字频,制作了《甲骨文已識字字频统计表》;根据字频对甲骨文已識字进行分级,其中常用字580字、次常用字903字、罕用字667字;由於受卜辞格式、内容的影响,甲骨文字频存在著两端集中现象。
     第二章《甲骨文槽形舆字用的关系—以已識字为例》按象形、指事、会意、形聲、结槽类型未详五类祥细统计甲骨文已識字形义关系,统计结果表明每类字中槽形义舆用义疏离者比例最高:象形字中占78.29%、指事字中占74.24%、会意字中占63.89%、形聲字中占67.80%、结槽类型未详字中占83.42%,总比例高连70.50%,充分说明了甲骨文是一组成熟发连的文字符号体系。
     第三章《甲骨文字词关系》较为全面系统地整理了甲骨文字词关系,甲骨文中一字形对应一词的情况是占主流的,但同时又存在著一字形表多词、一词用多字形、一字形表多词舆一词用多字形的交叉情形、专字专用舆随文改字、具体分工现象等特殊情形。
     第四章《甲骨文字际关系保》探讨分析了甲骨文中比较重要的字际关系现象:同形字、异体字、同源字、通假字;列举了15组歸字有争议的字头,深入细致地考辨了其中4组字的字际关系,指出了一些通行字书中的歸字不常以及一些学者的释字错误;最後提出了碓定甲骨文字际关系的原则:坚持字形舆辭例并重,同时参考分组分类研究成果。
     第五章《甲骨文书刻舆字用》从刻写工具、刻写方式、刻写者等角度探讨了契刻封甲骨文字形、笔刻、笔顺等的影响。甲骨文字笔刻粗细不同就明契刻者在使用不同刃状的刻刀,极少部分具有墨书韻味的甲骨文拓片是由於先书後刻而造成,甲骨召刻可分为习字之刻、习辭之刻和示范之刻三种,甲骨书、刻字跻有三点不同:(1)书跡、金文中的填寅写法在甲骨文中多作虚框或缐条形;(2)书跡、金文中的圆弧笔童十分圆润婉转,而甲骨文中却棱角分明;(3)书跡、金文中的很多字在甲骨文中出现了省简现象。甲骨文字契刻笔顺一方面非常的不标准化,另一方面又大致遵循一定的规则。卜辭中普遍存在著省文现象,造成省文的原因有:(1)刻写空间的狭小;(2)刻写的艰难;(3)特殊的语境;(4)程式化的句型。甲骨文合文约有350余个,有两字合文、三字合文、借笔合文、不借笔合文等,具有数量大,种类多,异体多,不用合文符号,合文不固定等特点。甲骨文中存在著缺刻、補刻、误刻、析书、借字等特殊刻写现象,了解这些特殊刻写现象有助於准确理解卜辞、正确考释甲骨文。
     第六章《甲骨文布局舆行款》探讨分析了卜辞刻写的位置、次序、行文方向,正背相承卜辭,卜兆、界缐对卜辭布局舆行款的影响,卜辞行款舆简册行款的异同等问题,卜辞布局行款最大的特点是对卜兆的粘附。
     《结语》部分总结了本文的成果舆不足,并对未来的甲骨文研究提出建议。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Yin Ruins oracle bone inscriptions by comprehensively and systematically.discusses the word with the phenomenon, reveal the word law, and analyses and summarizes the word behind the phenomenon, the following is the full text of each part of the situation:
     "Introduction" explains the reason of this topic, the range of materials, research methods, related concepts, research contents and overall arrangement, reviews the oracle bones,palaeography related research results and using the word.
     The first chapter "Oracle characters investigation" a comprehensive clean-up of oracle bone inscriptions species, has been read, a statistical analysis has been read frequency:
     (1) to clean up a total of4547words in the list,"oracle";and "classification","Gu Lin" for comparison,902new word species, with92"compilation" prefix, and separate46prefix.
     (2) the re definition of the oracle "literacy" concept, as long as the meaning in the words were generally clear, if not subordinate or configuration of unknown words, as has been read; according to the standards, a comprehensive clean-up of Oracle, a total of2150have been read, and press the "number","shape","scribe","meaning","character","group","word","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orm and meaning","" and "" the compilation word series "prefix number" Nine "with the Yin Ruins Oracle has yishizi"; the shape, sound, meaning three completely clear896words,these words is the Oracle recognized academic has been read, as in the oracle bone inscriptions in the names,names or the name, but the configuration of unknown words in996, in the oracle inscriptions of sacrificial namesoras animals, righteousness, but the configuration of unknown258words; in this paper, a total of1205new words have been.
     (3) a comprehensive statistical Oracle has read word frequency, making the "Oracle has literacy statistics"frequency; according to the frequency of Oracle has literacy classification, which is commonly used in580words,903words, common words rare words667words; because of the influence of the inscription format, content, Oracle frequency exists ends concentration.
     The second chapter "relationship between Oracle configuration and use the word to have read for example"pictographs, self explanatory, according to knowing,pictophonetic characters, structure type unknown five detailed statistics Oracle has rea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orm and meaning, the statistic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oportion of each type of word formation and meaning from the highest:78.29%, shaped like word of self explanatory characters accounted for74.24%, accounting for63.89%of Chinese characters, characters, structure type accounted for67.80%of unknown words account for83.42%of the total, the proportion is as high as70.50%,fully proved that Oracle is a mature developed written symbol system.
     The third chapter "Oracle words relation" systematically sorted out the Oracle word relations, a shape corresponding to a word in the oracle bone inscriptions is dominant, but there is one more word table, special words with multi font, a font form multi word and a word with multiple font, cross case word and word, along with there form proposal allogeneic division of labor and other special circumstances.
     The fourth chapter "characters" relationship of important relationship among characters in Oracle:the phenomenon of homographs, allo word, homologous characters,interchangeable characters; lists15groups classified word disputed prefix, deeply study the relationship among characters of4groups of words, points out some common the evidences to the word properly and some scholars release word error; finally, determine the Oracle word relations principles:adhere to equal emphasis on form and diction, at the same time reference packet classification results.
     The fifth chapter "Oracle engraved with the word"documents from writing tools, writing style, writing are discussed on the oracle bone script, carves strokes, stroke order and so on. Oracle bone inscriptions carved indifferent stroke width that use different bladed knife, a few books with ink charm of the oracle bone rubbing is the first book moment caused by Oracle, learning moment can be divided into a moment, the moment and demonstration of learning words carved Oracle three, book, engraved handwriting has three different:(1) books trace, Jin Wenzhong filled writing more grid lines or line shape in inscriptions on bones or tortoise shells;(2) the book mark.Jin Wenzhong circular strokes very mellow melody, while Oracle has angular;(3) a lot of words book traces.inscriptions on bronze in the emergence of the phenomenon, Jane in oracle. Oracle bone inscriptions carved on hand is not very standard, on the other hand is to follow certain rules. The oracle inscriptions of the Shang Dynasty, the phenomenon is widespread, the cause of province are:(1). The narrow space;(2) writing difficult;(3)special context;(4) the stylized patterns. The oracle heal together has more than350, there is the word, the three words, borrow a pen and paper and paper, not borrow a pen and paper, with large quantity, variety, variant, not the symbol, the unfixed etc.. Oracle are incised, carved up the moment, error, analysis books, borrowing and other special writing phenomenon, understand these special writing phenomenon helps to accurately understand, correctly in Oracle inscriptions.
     The sixth chapter "oracle" layout and lines of inscriptions inscribed position, order, the direction, is back from inscriptions, Bo Zhao, boundary effect on layout and the straightness of the oracle inscriptions, inscriptions and Jane copies the straightness of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lines and other issues, inscriptions layout linesis the biggest characteristic of adhesion to Bo zhao.
     "Conclusion" summarizes the achievements and shortcomings, 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on the future research of oracle.
引文
① 黄德宽:《古文字新发现舆汉字发展史研究》,《汉字理论業稿》,商务印书馆,2006年12月第1版,第357页。
    ② 2011年,黄老师主持的《汉字发展通史》被列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并於当年10月底正式立项。
    ③ 黄德宽:《殷墟甲骨文之前的商代文字》,《当代中国文学学家文库:黄德宽卷:开放中华文明的管钥—汉字的释读舆探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1月第1版,第39、40页。
    ④ 黄德宽:《关於汉字发展史研究的几个问题》,《中国文字学会第七届学术年会议论文集》,中国文字学会、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中国·长春,2013年9月21日—22日。
    ① 缀合成果主要参考以下各书:①蔡哲茂:《甲骨缀合集》、《甲骨缀合续集》;②林宏明:《醉古集》;③黄天树:《甲骨拼合集》、《甲骨拼合续集》、《甲骨拼合三集》。
    ② 李学勤:《评陈梦家殷虚卜辭综述》,《考古学报》1957年第3期,後收入《李学勤早期文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8年。
    ① 裘锡圭:《简帛古籍的用字方法是校讀传世先秦秦汉古籍的重要根据》,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第一版,第170页。
    ① 黄德宽:《关於古代汉字字际关保的确定》,《当代中国文学学家文库:黄德宽卷:开放中华文明的管錀—汉字的释读舆探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1月第1版,第186-192页。
    ② 唐蘭:《天壤阁甲骨文存并考释·序》,北京辅仁大学1939年3月影印本。
    ③ 此四阶段说主要参考朱歧祥《甲骨文字学》(台北,里仁书局印行,2002年,第301页)中说法。本节内容还参考了《甲骨学一百年·附缘一·甲骨学大事记(1899-1999)》(王宇信、杨升南主编,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9月第1版)、《中国甲骨学史》(吴浩坤、潘悠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10月第1版)。
    ① 宋镇豪主编:《百年甲骨学论著目》,《序言》,语文出版社,1999年7月。
    ② 黄德宽师从学術长远發展的角度出发,曾多次表達过对这一现象的憂慮。
    ③ 《中国古文字学术研究会第二届年会纪要》,《古文字研究》第四辑,中华书局,1980年12月第1版,第5页。
    ④ 张德劭:《甲骨文考释简论》,世界图书出版广东有限公司,2012年4月第1版。该书对各家所释之字有详细列表,可参看,下文不另注。
    ⑤ (清)孙诒让:《契文举例》,楼学礼校点,齊鲁书社,1993年12月第1版。
    ⑥ (清)孙诒让:《契文举例》,楼学礼校點,齊鲁书社,1993年12月第1版,第3页。
    ⑦ 罗振玉:《殷虚书契考释(三种)》,全二册,中华书局,2006年1月第1版。
    ⑧ 王宇信、杨升南:《甲骨学一百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9月第1版,第348页。
    ⑨ 王国维:《毛公鼎考释序》,《觀堂集林》,中华书局,1959年6月第1版,第294页。
    ① 陈梦家:《殷虚卜醉综述》,中华书局,1988年1月第1版,第64、65页。
    ② 于省吾:《甲骨文字释林》,中华书局,1979年6月第1版,第1页。
    ③ 可参看林沄著《古文字学简论》,中华书局,2012年4月第1版。
    ④ 葉正渤:《葉玉森甲骨学论著整理舆研究》,线装书局,2008年10月第1版。
    ⑤ 趙诚:《二十世纪甲骨文研究述要》,书海出版社,2006年2月第1版,第594页。
    ① 王国维:《觀堂集林》,卷九,中华书局,1959年6月第1版。
    ② 该序文未发表,後由李学勤擇要摘録附在他的论文後(《小屯南地甲骨舆甲骨分期》,《文物》1981年第5期)。
    ③ 李学勤:《殷墟甲骨雨系说舆歷组卜辭》,《李学勤集》,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9年。
    ④ 董作實:《甲骨文断代研究例》,《中国现代学術经典—董作賓卷》,刘梦溪主编,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10月第1版。
    ⑤ 董作賓:《甲骨学六十年》,《中国现代学術经典—董作賓卷》,刘梦溪主编,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10月第1版。
    ⑥ 陈夢家:《殷虚卜辭综述》,中华书局,1988年1月第1版,第135—173页。
    ⑦ 李学勤:《论婦好墓的年代及有关问题》,《文物》,1977年第11期。
    ⑧ 裘锡圭:《论历组卜辭的时代》,《古文字研究》第6辑,中华书局,1981年。
    ⑨ 彭裕商:《也论歷组卜辭的峙代》,《四川大学学报》,1983年第1期。
    ⑩ 林沄:《小屯南地发掘舆殷墟甲骨断代》,《古文字研究》第9辑,中华书局,1984年。
    11 肖楠:《论武乙、文丁卜辭》,《古文字研究》第3辑,中华书局,1980年。
    ① 谢濟:《试论歷组卜辭分期》,《甲骨探史錄》,生活·讀书·新知三联书店,1982年。
    ② 罗琨、张永山:《论歷组卜辭的年代》,《古文字研究》第3辑,中华书局,1980年。
    ③ 肖楠:《再论武乙、文丁卜辞》,《古文字研究》第9辑,中华书局,1984年。
    ④ 陈煒湛:《歷组卜辭的讨论舆甲骨文断代研究》,《出土文献研究》,文物出版社,1985年。
    ⑤ 林小安:《再论歷组卜辭的年代》,《故宫博物院院刊》,2000年第1期。
    ⑥ 李学勤:《殷墟甲骨分期的两系说》,《古文字研究》第18辑,中华书局,1992年。
    ⑦ 林沄:《小屯南地发掘舆殷墟甲骨断代》,《古文字研究》第9辑,中华书局,1984年。
    ⑧ 贝塚茂树:《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藏甲骨文字·绪论》(本文篇),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1959年。
    ⑨ 李学勤:《帝乙时代的非王卜辞》,《考古学报》,1958年第1期。
    ⑩ 姚孝遂:《吉林大学所藏甲骨选释》,《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63年第3期。
    11 林沄:《从武丁时代的幾种“子卜辞”试论商代的家族形态》,《古文字研究》第1辑,中华书局,1979年8月第1版。
    12 裘锡尘:《关于商代的宗族组織舆贵族和平民两个阶级的初步研究》,《古代文史研究新探》,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6月第1版。
    13 朱鳳瀚:《商周家族形态研究》(增订本),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7月第2版。
    14 黄天树:《子组卜辭研究》,《中国文字》新26期,台湾藝文印书馆,2000年12月。
    15 魏慈德:《殷墟YH127坑甲骨卜辭研究》,台湾政治大学中国文学系博士学位论文,2001年6月。
    16 常耀华:《殷墟甲骨非王卜辭研究》,线装书局,2006年11月第1版。
    17 李学勤、彭裕商:《殷墟甲骨分期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12月第1版。
    18 黄天树:《殷墟王卜辭的分类舆断代》,科学出版社,2007年10月第1版。
    ① 實二类一般又稱为典賓类,参黄天树《殷墟王卜辭的分类舆断代》,科学出版社,2007年。
    ② 王蕴智:《殷商甲骨文研究》,科学出版社,2010年3月第1版,第165页。
    ③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史安阳工作隊:《屯南補遺》,载《1973年小签屯南地发掘报告》,《考古学集刊》第9集,科学出版社,1995年。
    ④ 刘一曼、曹定云:《三输武乙、文丁卜辭》,《考古学报》2011年第4期。
    ① 王蘊智:《殷商甲骨文研究》,科学出版社,2010年3月第1版,第278页。
    ① 常耀华:《殷墟非王卜辭研究》,线装书局,2006年11月第1版。
    ② 彭裕商:《非王卜醉研究》,《古文字研究》,第13辑,中华书局,1986年6月第1版。
    ③ 陈梦家:《殷虚卜辭综述》,科学出版社,1988年1月第1版,第167页。
    ④ 李学勤:《论帝乙时代的非王卜辭》,《考古学报》,1958第1期。黄天树:《婦女卜辭》,《中国古文字研究》,第1辑,吉林大学出版社,1999年。
    ⑤ 李学勤、彭裕商:《殷墟甲骨分期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12月第1版,第321页。
    ⑥ 林沄:《从子卜辭试论商代家族形态》,《古文字研究》第1辑,中华书局,1979年8月第1版。
    ① 宋镇豪、刘源:《甲骨学殷商史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3月第1版,第204页。
    ① 唐蘭:《古文字学尊论》,齊鲁书社,1981年1月第1版,第135、136、137、161页。
    ② 唐蘭:《中国文字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4月第1版,第61页。
    ③ 于省吾:《雙剑誃殷契骈枝续编·序》,中华书局,2009年4月第1版,第137、138页。
    ④ 于省吾:《甲骨文字释林·序》,中华书局,1979年6月第1版。
    ⑤ 造些见解散见於于氏《甲骨文字释林》、《雙剑誃殷契骈枝·续编·三编》等著作中。
    ⑥ 陈萝家:《殷虚卜辞综述》,中华书局,1988年1月第1版,第76、77页。
    ⑦ 裘锡圭:《文字学概要》,商务印书害馆,1988年8月第1版,第104—109页。
    ① 姚孝遂:《古汉字形髓结构及其发展阶段》、《古文字的符号化问题》、《再论古汉字的性质》等论文,收入《姚孝遂古文字论集》,中华书局,2010年1月第1版。
    ② 姚孝遂:《甲骨文形體结构分析》,《古文字研究》第20辑,中华书局,2000年3月第1版。
    ③ 陈煒湛:《甲骨文赞美简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5月第1版。
    ④ 趙诚:《甲骨文字学纲要》,中华书局,2005年5月第1版。
    ⑤ 趙诚:《古代文字音韻论文集》,中华书局,1991年11月第1版。
    ⑥ 李圃:《甲骨文文字学》,学林出版社,1995年1月第1版。
    ① 朱歧祥:《甲骨文字学》,台北,里仁书局印行,2002年。
    ② 黄天树:《殷商甲骨文字形系统再研究·序一》,陈婷珠著,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10年10月第1版。又参《殷墟甲骨文‘有聲字’的构造》,《黄天榭古文字论集》,学苑出版社,2006年8月第1版。
    ③ 张桂光:《甲骨文形符系统特徵的探讨》,《古文字研究》第20辑,中华书局,2000年3月第1版。
    ④ 徐富昌:《从甲骨文看汉字构形方式之演化》,台大文史哲学报,第64期,2006年5月。
    ⑤ 施顺生:《甲骨文字形體演燮规律之研究》,中国文化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博士论文,指导教授:许锬辉,1998年6月。
    ⑥ 季旭昇:《甲骨文字根研究》,国立编譯馆主编,台北文史哲出版社印行,2003年12月初版。
    ⑦ 然掳该书字根實際编号最後一号是“四八五”,又该书一九页“本论文之成果及展望”處说:“本论文分析所得字根共为四百八十五文”。
    ① 李旼姈:《甲骨文字构形研究》,(台湾)国立政治大学中国文学系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授:蔡哲茂,2005年7月。
    ② 郑振峰:《甲骨文字构形系统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8月第1版,第12、13、14页。
    ③ 王宁:《汉字构形学讲座》,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
    ④ 陈婷珠:《殷商甲骨文字形系统再研究》,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10年10月第1版。
    ⑤ 嚴一萍:《甲骨学》,台北,藝文印书馆,1978年。
    ⑥ 张秉權:《甲骨文舆甲骨学》,国立编譯馆主编,1988年9月出版。
    ⑦ 《簠室殷契类纂》重订本收入《甲骨文献集成》第14册,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年6月。
    ① 李宗焜(《甲骨文字编·前言》,中华书局,2012年3月第1版)曰:“孙氏之後,续有多种摹錄甲骨字形的专著出版,但不论收录材料的广泛或摹写字形的精确,都不如《甲骨文编》,虽‘後出’實未能‘转精’。可以说,就甲骨字形而言,《甲骨文编》所连到的成就,一直没有被超越。”李氏封《甲骨文编》有祥细校核,参本论文第一章注释。又陈煒湛《甲骨文简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5月)第30页对此书有中肯评价,可参阅。
    ① 姚孝遂:《<殷墟卜辭综类>筒评》,《古文字研究》第3辑,中华书局,1980年11月第1版,第181页。
    ① 裘锡圭:《文字学概要》,商务印书馆,1988年8月第1版。
    ① 这些文章皆见於裘锡圭著《中国出土古文献十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第1版。
    ② 裘锡圭:《简帛古籍的用字方法是校讀傳世先秦秦汉古籍的重要根据》,《中国出土古文献十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第1版,第170页。
    ③ 周波:《战国时代各系文字间的用字差巽现象研究》,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指尊教师:裘锡圭,2008年。
    ④ 刘嬌:《西汉以前古籍中相同或类似内容重复出现现象的研究一以出土简帛古籍为中心》,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裘锡圭,2009年。
    ⑤ 陈斯鹏:《楚系简帛中字形舆音义关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3月第1版。
    ⑥ 黄德宽:《关於汉字发展史研究的几个问题》,《中国文字学会第七届学術年会会讲论文集》,中国文字学会、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中国·长春,2013年9月21日一22日。
    ⑦ 江学旺:《西周金文研究》,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黄德宽,2001年。
    ⑧ 张静:《郭店楚简文字研究》,安徽大学中文系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黄德宽,2002年。
    ⑨ 吴国升:《春秋文字研究》,安徽大学中文系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黄德宽,2005年。
    ⑩ 张振谦:《齊系文字研究》,安徽大学中文系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黄德宽,2008年。
    11 张通海:《楚系简帛文字字用研究》,安徽大学中文系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黄德宽,2009年。
    12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学研究论壇·出土文献舆汉语史研究”国际学術研讨会会議论文,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哲学学部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承办,北京,2012.11.3—4。
    ① 風仪诚、吴国升所撰之文皆收于《纪念何琳仪先生诞辰七十周年暨古文字学国际学術研封会会議论文集》,合肥,2013.8.1—-3,安徽大学汉字發展舆应用研究中心主办。
    ② 岛邦男:《甲骨文字同义举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三十六本,後收入氏著《殷墟卜辞研究》附一,上海古籍出版社,濮茅左、顧偉良譯,2006年8月第1版。
    ③ 李圃:《甲骨文文字学》,学林出版社,1995年1月第1版。
    ④ 趙诚:《甲骨文字学纲要》,中华书局,2005年5月第1版。
    ⑤ 朱歧祥:《甲骨文字学》,台北,里仁书局印行,2002年。
    ⑥ 郑晓鹿、李彤、、冯鹿萍:《甲骨文字学述要》,嶽麓书社,1999年9月第1版。
    ⑦ 陈剑:《殷墟卜辭的分期分类封甲骨文字考释的重要性》,《甲骨金文考释论集》,线装书局,2007年4月第1版。
    ⑧ 王子扬:《甲骨文字形类组差巽现象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黄天树,2011年。
    ① 孙俊:《殷墟甲骨文賓组卜辭用字情况的初步考察》,北京大学中文系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沈培,2005年。
    ④ 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释》,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刊之五十,全八册,1970年10月再版。
    ⑤ 岛邦男:《殷墟卜辭综颊》,(日)汲古书院,1971年。
    ⑥ 姚孝遂、肖丁:《殷墟甲骨刻辭颊纂》,全三册,中华书局,1989年1月第1版。
    ⑦ 李宗焜(《殷墟甲骨文字表》,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1995年,指导教授:裘锡圭)研究指出,
    《殷墟甲骨刻辭类纂》(以下简稱《类纂》)“先王先妣称谓”中的“上甲、成、唐、康、父、且”均为未见於正文的6个单字;《类纂》第511页有字头“(?)”,第611页有字头“(?)。”,均稿<字形總表>所遗漏;贞人统计表>所列的贞人名中,包含了正文所未收的21个字;正文还有意不收少量常用字,如数字“一”到“九”及干支字(甲、乙、王、癸、子、丑、寅、午、未、亥),计19个字;以上四项计48字。如果把造48个字加进来,《类纂》的单字数是3604个字。又据其校核统计,《类纂》重复、伪刻及族增的单字综共有165个,3604字扣掉165字为3439字,造就是《类纂》實际的收字数。
    ① 于省吾:《甲骨文字诂林》,全四册,中华书局,1996年5月第1版。
    ② 李宗焜:《殷墟甲骨文字表》,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指导教授:裘锡圭,1995年。
    ③ 沈建华、曹锦炎编著:《甲骨文字形表》,上海辭书出版社,2008年11月第1版。该书是《新编甲骨文字形总表》(沈建华、曹錦炎编著,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出版,2001年)修订本。
    ④ 此号4024号舆正文4026号不一致。
    ⑤ 刘剑、洪颺、张新俊编纂:《新甲骨文编》,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年5月第1版。
    ⑥ 该书包括西周甲骨文的一些字头。
    ⑦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曹书傑,2010年。
    ⑧ 王子扬:《甲骨文字形类组差異现象研究》附録一,首都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黄天树,2011年。
    ⑨ 李宗焜编著:《甲骨文字编》,中华书局,2012年3月第1版。
    ① 李学勤:《甲骨学的七个课题——纪念甲骨发现一百周年》,原载:《历史研究》1999年第5期,後收入氏著《重写学衍史》,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
    ② 李宗焜编著:《甲骨文字编·凡例》,中华书局,2012年3月第1版,第11、12、13页。
    ③ 此处只列字种,不祥细注明出处,每个字种具髓出处参看文末附录一。这些新增字种绝大多数无法隸定,今统一出字形,不隸定。
    ① 《类篡》舆《詁林》字页编号一致,下文只提《类纂》字页号,其一个字头号即是我们所说的一个字种。
    ② 裘锡圭:《读<安阳新出土的牛胛骨及其刻辭>》,《古文字论集》,中华书局,1992年8月第1版,第334页。
    ① 裘锡圭:《殷墟甲骨文字考释(七篇)》,《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1期。
    ① 裘锡圭:《释弋》,《古文字论集》,中华书局,1992年8月第1版,第29页。
    ② 于省吾:《释将》,《甲骨文字释林》,中华书局,2009年9月第1版,第422页。
    ① 张珏初:《古文字分类考释论稿》,《古文字研究》第17辑,中华书局1989年6月第1版,第237页。
    ② 陈煒湛:《甲骨文异字同形例》,《古文字研究》第6辑,中华书局1981年11月第1版,第243页。
    ③ 裘锡圭:《甲骨文字考释》,《古文字研究》第4辑,中华书局1980年12月第1版,第161、162页。
    ① 陈煒湛:《甲骨文简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5月第1版,第223页。
    ② 趙诚:《甲骨文字学纲要》,中华书局,2005年5月第1版,第72、73页。
    ① 张德劭:《甲骨文考释简论》,世界图书出版广东有限公司,2012年4月第1版,第5、6页。
    ② 趙诚:《甲骨文字学纲要》,中华书局,2005年5月第1版,第103页。
    ③ 这里的“构形不明”可分为:(1)不知道该字属於象形、指事、会意、形馨结构中的哪一种;(2)知道该字是象形字,但不知所像为何物。
    ④ 又如现代汉字中使用频率較高的“歹”字,其构形我们并不清楚,但我们不会因此把它当成未識字,相反大家一致公认它是已識字。文字是记録语言的符号,其發展趋势必然是越来越符号化,离构形义越来越远。在實際使用中,我们并不关注文字的构形义,只关注其在辭例中用义。所以我们如此確定已識字的标准是有道理的。
    ① 冯志伟:《现代汉字和计算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109页。
    ① 郭小武:《古代汉语極高频字探索》,《语言研究》2001年第3期。
    ② 张静:《郭店楚简文字研究》,安徽大学中文系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黄德竟,2002年。
    ③ 韩同蘭:《战国楚文字用字调查》,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詹鄞鑫,2003年。
    ④ 覃勤:《先秦古籍字频分析》,《语言研究》2005年第4期。
    ① 刘志基主编:《汉英对照甲骨文今譯类(?)》,广西教育出版社,2006年。
    ② 刘志基:《战国出土文献字频的初步研究》,《中国文字研究》第11辑,大象出版社,2008年。
    ③ 刘志基:《字频视角的古文字“四书”分布发展研究》,《古汉语研究》2009年第4期。
    ④ 刘志基:《西周金文字频特點成因初探》,《语言科学》2010年第1期。
    ⑤ 刘志基:《简论甲骨文字频的两端集中现象》,《语言研究》2010年第4期。
    ⑥ 刘志基:《先秦出土文献字频状况的古文字研究认識价值》,《中国文字研究》第18辑,上海书店出版社,2013年。
    ① 这个数据是这样得到的:107个字的字频總和是577440次,我们调查的七部著录书字量是:《合集》舆《合補》是693197字,《英藏》是17651字,《屯南》是34308字,《花束》是16521字,《懷特》是11987字,《村中南》是5035字,总计778699字。577440÷778699=-74.15%。
    ② 已識字中5次的107字、4次的98字、3次的138字、2次的260字、1次的407字,总计2268次(5×107+4×98+3×138+2×260+1×407=2268)。2268÷778699=0.29%。
    ③ 因未識字字频未具體统计,故此数据只是估计,但離事實不舍太速,因为即便2000个未識字都按5次计算,其使用量为:5×2000=10000,再加上5次以下已識字使用量2268,则累积覆盖率亦只有1.6%(10000+2268=12268,12268÷778699=1.6%)。
    ④ 相关数据采自张再興《西周金文文字系统论》之第一章《西周金文字频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张文将2003年上半年前专书、雜志著录的西周青铜器全部纳入考察范围,共得4889器,字种数2837个,综字数72585个,去除字形模糊之字、重文、合文後得68937个。
    ① 覃勤:《先秦古籍字频分析》,《语言研究》2005年第4期。
    ② 刘志基:《简论甲骨文字频的两端集中现象》,《语言研究》2010年第4期。
    ③ 例如郭店楚简总字种数1293个,总字量约12000字,200次以上高频字僅8字:也595、之570、不430、而316、其283、又231、者220、以214,估总字种数0.62%,累积覆盖率23.83%,舆甲骨文高频字相关数据比较,下降明当。参张静《郭店楚筒文字研究》,安徽大学中文系博十学位论文,指导教师:黄德宽,2002年。
    ④ 更多相关统计数据可参看刘志基《战国出土文献字频的初步研究》,《中国文字研究》第11辑,大象出版社,2008年。
    ① 黄德竟:《汉字构形方式:一个歷时态演进的系统》,《当代中国文学学家文库:黄德宽卷:开启中华文明的管錀—汉字的释读舆探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1月第1版,第3-16页。
    ② 黄德宽、陈秉新:《汉语文字学史》(增订本),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8月第2版,第120页。
    ③ (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755页。 字约估半壁江山,说明甲骨文已经是成熟的文字體系,在商代,形聲字已是四种造字法(象形、指事、会意、形聲)中最主要的构形方式。
    ① 这里的2176个字中有一些字因存在不同结构类型被重复计算了一次,實陈字种数只有2150个。
    ② 李孝定:《汉字史话》,海豚出版社、中国国际出版集团,2011年3月第1版,第62页。
    ③ 樸仁顺:《殷商甲骨文形义关保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11月第1版。
    ① 甲骨文“贞”字多作鼎形,借作“贞”,但《花东》446出现了一例上从“卜”,下从“鼎”聲的“贞”字,故我们此处将其歸为形聲字。可参看文末附录二《殷墟甲骨文已識字字表》2150号。
    ① (苏联)B.A.伊斯特林:《文字的产生和发展》,左少興譯,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第34—38页。
    ② 黄德宽:《殷墟甲骨文之前的商代文字》,《当代中国文学学家文库:黄德宽卷:开启中华文明的管钥—汉字的释讀舆探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1月第1版,第39、40页。
    ① 姚孝遂:《古汉字的形體结构及其发展阶段》,《古文字研究》第四辑,中华书局,1980年12月第1版,第12、14、15页。
    ② 黄德宽:《殷墟甲骨文之前的商代文字》,《当代中国文学学家文库:黄德宽卷:开启中华文明的管钥—汉字的释读舆探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1月第1版,第39页。
    ① 周祖谟(《汉字和汉语的关系》,《周祖谟语言学论文集》,商务印书馆,2001年10月第1版,第393页)曰:“汉字是一个个方塊式的字,每一个字都代表语言的一个音节。语言裹的词有的是一个音节,就用一个汉字来代表,例如‘人’、‘走’、‘高’、‘大’之类;有的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音节,就要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汉字代表,例如‘人民’、‘革命’、‘伟大’、‘工业化’、‘图书馆’之类。因此,字跟词并不完全相应。有些汉字就相当於语言裹的一个词,有些汉字只相当于一个词的语音组織的一部分,甚至於很少单独应用。例如:崎岖、澎湃、淅江、逍遥……,这里面每一个字只代表整个词的一个音节,并不是一个独立的词。”
    ② 陈年福:《甲骨文词义论稿》,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7月第1版,第1、2页。
    ③ 我们所说的“字形”,不是对每个具體形體的称呼,指的是具有形體区别意义的书写单位,一般不考虑那些不影音形體结构的筆书增减、偏旁移位、筆书形态燮化及书写風格等因素,但形體结横(如结构方式等)不同的异體字一般视作不同字形。
    ① 罗振玉由本条卜辞认为卜辭有“卿事”之官,但姚孝遂反对,姚认为本辭“‘卿’即‘饗’,‘史’即‘使’谓饗‘使’(兆按:姚意为帝之使臣)於燎北宗也”。(《甲骨文字诂林》第378页)趙诚认为本辞“卿史”是商代的史官,并列举出37468为证。(《甲骨文简明词典—卜辞分频读本》第60页、《甲骨文字学纲要》第90页)
    ② 罗振玉:《殷虚书契考释三种》之《增订殷虚书契考释》五十三页引,中华书局,2006年1月第1版。
    ① 郭沫若:《卜辭通纂》,科学出版社,1983年6月第1版,第570页。
    ① 于省吾:《甲骨文字释林》,中华书局,1979年6月第1版,第454、455页。
    ② 分别参见:唐蘭《古文字学导论》第246页、陈萝家《殷虚卜辭综述》第342页、姚孝遂《甲骨文形體结构分析》(《古文字研究》第20辑第276页)、陈煒湛《甲骨文具字同形例》(《古文字研究》第6辑第227页)、张桂光《甲骨文形符系统特徵的探封》(《古文字研究》第20辑第295页)、罗運環《甲骨文山、火辨》(《古文字研究》第20辑第212页)。
    ③ 出组、黄组、午组卜辭中燕山、火二字,何组中无山字,懂何一类有火字(30774),山、火二字作偏旁时亦易混淆,
    ① 趙诚(《甲骨文简明词典—卜辞分类读本》第255页)认为:“七,横长坚短,……甲字的横刻和坚刻基本上一样长,这是‘七’和‘甲’在形體上的主要区别。”趙说并不准确,不符合甲骨文中所有的七、甲字形。
    ②分别参见:丁山《数名古谊》(《中央研究院历史捂言研究所集刊》第1本第1分,第96页,1928年)、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释》(4185页)卷14“七”字条下、张秉權《甲骨文中所见的“数”》(《中央研究院歷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46本第3分,1975年)、郭沫若《释支干》(《甲骨文字研究》,第166页)、于省吾《释一至十之纪数字》(《甲骨文字释林》第99页)、刘宗汉《释七、甲》(《古文字研究》第4辑,第235页)、陈煒湛《甲骨文异字同形例》(《古文字研究》第6辑第227页)。
    ① 裘锡圭:《文字学概要》,商务印书馆,1988年8月第1版,第5页。
    ② 林沄:《王、士同源及相关问题》,《林沄学术文集》,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12月第1版,第22页。
    ③ 参见郭沫若《殷契粹编》194片考释、陈梦家《卜辭综述》462页、于省吾《甲骨文字释林》205页。
    ④ 屈万里:《殷虚文字甲编考释》1603、3919片考释。
    ⑤ 林文此处上古音分部的根据可能是《古韻通晓》(陈复华、何九盈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 第250页),而《汉字古音手册》(郭锡良编著,商务印书馆,增订本,第222页)认为“位”是缉部匣母。
    ① 林沄:《王、士同源及相关问题》,《林沄学衍文集》,第24页。林沄曰:“汉初为王堆帛书《纵横家书》和银雀山汉简《孙臏》始见加人旁的‘位’,但为王堆帛书《春秋事语》和银雀山汉简《孙子》中的‘位’字仍写作‘立’。可见位、立在字形上徹底分化是在西汉早期以後才完成的。这说明汉字中的一形多读字有沿用甚久者。”
    ② 值得注意的是,卜辭中凡月、夕见於同版者,则区别明顯,如“旬壬申(?)(夕),(?)(月)有食。(11482反)”。
    ③ 参蔡哲茂《甲骨缀合续集》第155页“《小屯南地甲骨》缀合号码表”。
    ④ 裘锡圭:《古文字论集》,中华书局,1992年8月第1版,第266页。
    ① 林沄:《王、士同源及相关问题》,《林沄学術文集》,第25页。值得注意的是,卜辭中卜、外见於同版者,则有区别,如“庚辰(?)(卜),于内勺土。庚辰(?)(卜),于(?)(外)勺土。(34189)”,“卜”字朝向不同。
    ② 林沄:《王、士同源及相关问题》,《林沄学術文集》,第26页。
    ① 裘锡圭:《读<安阳新出土的牛胛骨及其刻辭>》,《古文字论集》,第334页。
    ① 裘锡圭:《殷墟甲骨文字考释(七篇)》,《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1期。
    ① 本版尚有其它7条卜辭,都作“(?)王罘”,为节省篇幅,此处只选两条。下引各版相同。
    ② 沈培:《卜辞“雉罘”補释》,《语言学论叢》第26辑,商务印书馆,2002年8月第1版。
    ③ 陈剑(《殷墟卜辭的分期分类封甲骨文字考释的重要性》,《甲骨金文考释论集》,缐装书局,2007年4月第1版,第377页)认为(?)组小字类和(?)賓问类卜辞有一个舊释为“米”,舆“罘,,或“人”连用的字作:(?)70、(?)英191、(?)72反,舆其它类组卜辞的“雉罘”、“雉人”的“雉(失)”表示的是同一个词。
    ① 具體考释可参看唐蘭《殷虚文字记》(第78页,中华书局,1981年5月第1版)、《古文字学导论·自叙》(增订本,第7、8页,齐鲁书社,1981年1月第1版)。
    ② 唐蘭:《古文字学导论·自叙》(增订本),齊鲁书社,1981年1月第1版,第7、8页。但陈剑(《殷墟卜辞的分期分类对甲骨文字考释的重要性》,《甲骨金文考释论集》,缐装书局,2007年4月第1版,第333百)认为:“古人以鼓聲传讯报警。……故(?)和(?)字(?)出人跪坐守鼓之形作为‘艰’的表意字。其中‘壴’是会意部件,并非聲符。‘(?)’字则当分析为从‘壴’从‘(?)’聲,西周金文和《说文》籀文、小篆作从‘堇’聲,‘堇’字本身又是从火(後来‘火,訛为‘土,)从‘(?)聲的。‘堇’舆‘艮’读音相近,……故‘(?),字後又加注‘艮’聲、省略‘壴’而作‘艰’。”
    ③ 本版可舆合集33021缀合,《甲骨文校释总集》误为舆屯南3021缀合,参蔡哲茂《甲骨缀合续集》。
    ④ 花東237、275亦有“伐邵”,可参看。
    ⑤ 甲骨文中亦有“旨方”,“召”、“旨”两字形近,以前多有混淆,岛邦男(《殷墟卜醉研究》,濮茅左、顧 伟良譯,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8月第1版,第776页)曾对此加以分辨。
    ① 许进雄:《武乙征召方日程》,《中国文字》新12期。
    ②姚孝遂:《再论古汉字的性质》,《姚孝遂古文字论集》,中华书局,2010年1月第1版,第86页。
    ③ 陈斯鹏《楚系科帛中字形舆音义关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3月第1版,第163页。
    ④ 黄德宽:《同聲通假:汉字构形舆運用的矛盾统一》,《当代中国文学学家文库:黄德宽卷:开启中华文明的管錀—汉字的释读舆探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1月第1版,第34页。
    ① 蔡哲茂编著:《甲骨缀合续集》,文津出版社,2004年8月初版,486版,第111页。
    ① 姚孝遂:《古文字的符号化周题》,《姚孝遂古文字论集》,中华书局,2010年1月第1版,第45页。
    ① 裘锡圭:《读<安阳新出土的牛胛骨及其刻辭>》,《古文字论集》,中华书局,1992年8月第1版,第334页。
    ②裘锡圭:《读<安阳新出土的牛胛骨及其刻辭>》,《古文字论集》,中华书局,1992年8月第1版,第335页。《合集》13711即裘文列学的《後》下11·8。
    ③ 裘锡圭:《读<安阳新出土的牛胛骨及其刻辭>》,《古文字论集》,中华书局,1992年8月第1版,第335页。《合集》32268即裘文列学的《人文》3053。
    ④詹鄞鑫:《读<小屯南地甲骨>札记》,《华夏考—詹鄞鑫文字訓詁论集》,中华书局,2006年12月北京第1版,第208、209页。
    ⑤ 刘剑:《古文字构形学》,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第66页。
    ① 陈年福:《甲骨文词义论稿》,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7月第1版,第132、137页。
    ③ 陈年福:《甲骨文动词词彙研究》,巴蜀书社,2001年9月第1版,第100、103页。
    ④ 萧良瓊:《卜辭文例舆卜辭整理和研究》,《甲骨文舆殷商史》第二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① 刘剑:《古文字构形学》,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第66页。
    ② 李旼姈:《甲骨文字构形研究》,台湾政治大学中国文学系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蔡哲茂,2005年7月,第32页。
    ③ 刘剑:《古文字构形学》,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第67页。
    ④ 李旼姈:《甲骨文字构形研究》,台湾政治大学中国文学系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蔡哲茂,2005年7月,第32、33页。
    ① 该十枚骨版均收录於《小屯南地甲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中华书局,1980年10月)上册第二分册附1至附10。
    ② 郭沫若:《安阳新出土的牛胛骨及其刻辭》,原载:《考古》,1972年第2期,第3页。後收入氏著《郭沫若全集·考古编》第一卷,科学出版社,1982年9月第1版,第442页。
    ③ 李旼姈:《甲骨文字构形研究》,台湾政治大学中国文学系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蔡哲茂,2005年7月,第34页。
    ① 李旼姈:《甲骨文字构形研究》,台湾政治大学中国文学系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蔡哲茂,2005年7月,第37、38页。
    ② 裘锡圭:《甲骨文中所见的商代農业》,《古文字论集》,中华书局,1992年8月第1版,第154-162页。
    ③ 于省吾:《甲骨文字释林》,1979年6月第1版,第251页。
    ④ 李旼姈:《甲骨文字构形研究》,台湾政治大学中国文学系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蔡哲茂,2005年7月,第41页。
    ⑤ 括号前为《殷墟花园莊东地甲骨》一书照片直接剪贴,括号中是该书摹本,照片不清楚的只出摹本。下同。
    ① 姚萱先生将“榩”释作“虞”,意为“憂虞”,可从。参见《殷墟花园莊东地甲骨卜辞的初步研究》,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4月,第171-179页。
    ②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殷墟花园莊东地甲骨》第六分册,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版第1次印刷,第1588页。
    ③ 李旼姈:《甲骨文字构形研究》,台湾政治大学中国文学系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蔡哲茂,2005年7月,第43页。
    ① 裘锡圭:《文字学概要》,商务印书馆,1988年8月第1版,第223页。
    ② 孙俊:《殷墟甲骨文賓组卜辭用字情况的初步考察》,北京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沈培,2005年。
    ③ 张惟捷:《賓组卜辭文字“异曲分工”现象略探》,第22届中国文字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台湾,逢甲大学,2011年。
    ④ 王子扬:《甲骨文字形类组差异现象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黄天树,2011年,第126页。
    ⑤ 唐蘭:《殷虚文字纪》,中华书局,1981年5月第1版,第52页。
    ① 于省吾主编:《甲骨文字詁林》第四册,2925号字页下姚按,中华书局,1996年5月第1版,第2943页。
    ② 陈斯鹏:《楚系简帛中字形舆音义关係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3月第1版,第285页。
    ① 目前只发现一应例外,即《合集》14115:“戊辰卜,王贞,帚鼠(?)余子。”但这不影响大的分工趋势。
    ② 王子扬:《甲骨文字形类组差具现象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黄天树,2011年,第136页。
    ① 可参看沙宗元著《文字学術语规范研究》,安徽大学出版社,2008年10月第1版。
    ② 黄德宽:《关於古代汉字字际关係的確定》,《当代中国文学学家文库:黄德宽卷:开启中华文明的管錀—汉字的释讀舆探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1月第1版,第186-192页。
    ③ 李運富:《汉字语用学论纲》,《汉字汉语论稿》,学苑出版社,2008年1月第1版。
    ① 陈煒湛:《甲骨文异字同形例》,《古文字研究》第四辑,中华书局,1981年。
    ②施顺生:《甲骨文异字同形之探讨》,《第十三届全国暨海峡两岸中国文字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湾,2002年。
    ③ 杨郁彦:《甲骨文同形字疏要》,台湾辅仁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
    ④ 姚孝遂:《甲骨文形體结构分析》,《古文字研究》第20辑,中华书局,2000年,第280页。
    ⑤ 裘锡圭:《文字学概要》,商务印书馆,1988年8月第1版,第205页。
    ⑥ 章瓊:《汉字异體字论》,《异體字研究》,张书岩主编,商务印书馆,2004年9月第1版,第25页。
    ① 沈建华:《甲骨文中所见几种异體字例释》,《初学集一沈建华甲骨学论文選》,文物出版社,2008年8月第1版。
    ② 朱歧祥:《殷墟甲骨文字的艺術》、《甲骨文一字異形研究》,《甲骨学论叢》,台湾学生书局,1999年。
    ③ 施顺生:《甲骨文异體字研究》,中国文化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硕士论文,指导教师:静錟辉,1992年。
    ④ 陈婷珠:《殷商甲骨文字形系统再研究》,第三章《甲骨文具髓字研究》,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10年10月第1版。
    ⑤ 沙宗元:《文字学术语规范研究》,安徽大学出版社,2008年10月第1版,第178页。
    ⑥ 可参看我们在《甲骨文字词关系》章的相关论述。此不在赘述。
    ⑦ 可参看我们在下文对四组歸字有争议字页的讨论。此不在赘述。
    ⑧ 王蕴智:《殷周古文同源分化现象探索》,吉林人民出版社,1996年5月第1版。
    ⑨ 郝士宏:《古汉字同源分化研究》,安徽大学出版社,2008年4月第1版。
    ⑩ 王蘭:《甲骨文同源字系统初探》,华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张桂光,2007年。
    ① 裘锡圭:《文字学概要》,商务印书馆,1988年8月第1版,第187、188页。
    ② 但《花东》446出现了一例上从“卜”,下从“鼎”聲的“贞”字,此种写法在周原甲骨中亦有个例,也许可看作“贞”的本字,那麽此条就应当作本有本字的通假。可参看文末附录二《殷墟甲骨文已識字字表》2200号。
    ③ 金祥恒:《甲骨文通借字舉隅》,《中国文字》第十册,台湾大学文学院古文字学研究室编,1962年。收入《甲骨文献集成》第18册,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69、70页。
    ④ 林祖泰编著:《殷虚卜辞通假研究》,台湾大学图书馆存,1978年。
    ⑤ 锺旭元、许伟建:《甲骨文金文通假字释例》,《华南师范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1期。
    ⑥ 王辉:《古文字通假字典》,中华书局,2008年2月第1版。
    ⑦ 李翠荣:《殷墟甲骨文通假字初步研究》,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黄天榭,2007年。
    ⑧ 林瑞能:《甲骨刻辭舆上博楚竹书通假字比较研究》,台湾东华大学中国语文学系硕士论文,指导教师:魏慈德,2009年。
    ⑨ 姚孝遂:《殷墟甲骨刻辭类纂·序》,中华书局,1989年1月第1版,第6页。
    ① 姚孝遂:《殷墟甲骨刻辭类纂·序》,中华书局,1989年1月第1版,第9页。
    ② 姚孝遂:《殷墟甲骨刻辭类纂·序》,中华书局,1989年1月第1版,第9页。
    ③ 本文所说的“字书类工具书”,不僅包括像《甲骨文编》这样的纯字形类工具书,也包括像《甲骨文字詁林》、《殷墟刻辭类纂》这些考释、辭例类工具书。
    ④ 《簠室殷契类纂》重订本收入《甲骨文献集成》第14册,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年6月。
    ⑤ 李宗焜(《甲骨文字编·前言》,中华书局,2012年3月第1版)曰:“孙氏之後,续有多种摹录甲骨字形的专著出版,但不论收录材料的广泛或摹写字形的精确,都不如《甲骨文编》,虽‘後出’實未能‘转精’可以说,就甲骨字形而言,《甲骨文编》所连到的成就,一直没有被超越。”李氏对《甲骨文编》有祥细校核,参本论文第一章注释。又陈煒湛《甲骨文简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5月)第30页对此书有中肯评价,可参阅。
    ① 姚孝遂:《殷墟甲骨刻醉类纂·序》,中华书局,1989年1月第1版,第9页。
    ② 齊航福、章秀霞编著:《殷墟花园莊東地甲骨刻辭类纂》,线装书局,2011年8月第1版。
    ③ 裘锡圭:《评<殷墟甲骨刻辭类纂>》,《裘锡圭学术文集·雜著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64页。
    ① 《合集》924正上另有作(?)形的,辭例相同,这证明(?)舆(?)是一字异體,参下文。
    ② 改字《类纂》摹作“鏊”,校核原拓,口形中间一横似是泐痕。
    ③ “(?)”字亦作“(?)”形,区别在於顶上两撇是否伸进口形内,“(?)”形大约有19例。但雨形辭例相同,富是一字巽體,故合并计算。
    ① 殘辭分别是:…日庚申夕(?)…(6017反,一期,典賓)、…日辛丑夕(?)…(6060反,一期,典賓)、…申夕(?)..(852,一期,典賓)、…夕(?)丁丑…(10399反,一期,典賓)、夕(?)丙辰(13472,一期,典賓)、…三日丙申夕(?)…(13474,一期,典賓)、癸…夕(?)…庚…(13476正,一期,典賓)、…之夕(?)(13477,一期,典賓)、…夕(?)…(13478,一期,典賓)、…夕(?)(13479,一期,賓三)、…夕(?)(13480,一期,典賓)、…夕(?)丙..(13753,一期,賓一)、…夕(?)…(14815,一期,典賓)、…之夕(?)…(17212,一期,典賓)、…(?)丁丑…(497,一期,典宝)、之...(?)辛…允雨(12915,一期,(?)賓间A)、…大骤風…(?)乙巳(13362正,一期,典賓)(?)…宰…(13486,一期,典賓)、…(?)乙酉…(《英》134,一期,典賓)、(?)…伐十(909,一期,典賓)、…(?)..(?)(2068,一期,賓一)、(?)辛(?)于父…(2310,一期,賓一)、…(?)…(?)(13488,一期,賓三)、…(?)…(?)(13656正,一期,典賓)、…(?)…三十…(908,一期,賓一)、…翌…(?)(1145,一期,賓一)、…(?)…(?)…(1800,一期,賓一)、…母…(?)…(2599,一期,典賓)、…惟(?)…(7875,一期,典賓)、…午夕(?)…(13475,一期,典賓)、…(?)(13485,一期,賓三)、…(?)…(13487,一期,典賓)、…(?)(13489正,一期,賓一)、…(?)…(17149正,一期,典賓)、庚…于…(?)…(18838,一期,賓三)、(?)…(英809反,一期,典賓)
    ① 《花东》(第六分册,霎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1748、1749页)整理者曰:“(?),以往学者有遇多种隸释,主要有释豊、里、禋、蝕、良、(?)壹(?)、皿、敦等,各种考释分歧较大,一时难以達成共識。(?)在本版中表示时段。……‘(?)癸巳’之时间,应是壬辰日之末尾,它接近癸巳日,但并非癸巳日的时间段。”
    ① 于省吾(《释(?)》,《雙剑誃殷契骈枝、雙剑誃殷契骈枝绩编、雙剑移殷契骈枝三编》,中苹害局,2009年4月第1版,第199页)释此字为“(?)”,以为在此是婦名。但金祥恒(《释(?)》,原载《中国文字》第二十五册,1967年。又收於《甲骨文献集成》第12册,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年)不同意是人名,“若释‘帚(?)’为人名,则‘乎帚(?)于父乙(?)’不知作何解?如释为‘垔’,为祭名,则垔祀于父乙,用一公一母之羊,则字从意顺。”今按,细审文意,于说更可信。
    ① 趙诚(《甲骨文简明词典—卜辭分类读本》,中华书局,1988年,第81页)认为此处(?)是職官之名,是指舆打獵有關之武官。今按,其说可从,卜辞有“多老”,一般认为是職官名,此舆“多老”辞例相似。
    ② 残辞4条分别是:丙申(?)…(7996甲,一期,賓一)、…酉(?)…(13482,一期,賓一)、…(?)…(11493,一期,典賓)、…(?)…(?)…(4455正,一期,典賓)。
    ① 但《综类》體例不嚴,又将《佚》一八一“(?)”放在“(?)”下。
    ② 《类纂》将此条收在“(?)”下。
    ① 参《詁林》第三册2798—2807页。下引各家意见,凡未注出处者,皆出《詁林》。
    ② 藁玉森、郭沫若释为“月”的字,我们释“夕”,参上文辭例。
    ① 裘锡圭(《释殷虚卜辞中的“(?)”“(?)”等字》,《第二届国际中国古文字学研讨会论文集》,问学社有限公司1993年版)曰:“(?)跟(?)确有在同时同事的不同卜辞中彼此换用的情况。……殷虚卜辭的‘明(明),字也有从‘田,的,前人释(?)、(?)为‘(?)’应该可信。根据上述现象,只能得出跟一般所谓‘血’字形近的(?)、(?),其實是‘(?)’,的具體,或是可以跟‘(?)’,通用的一个字的结论。各家大都是把它们释作‘(?)’的。
    ②《新甲骨文编》取消“(?)(盟)”字字头,将舊释“盟”褚字併入“血”字下,我们认为这是一种不嚴謹的做法,其餘诸家并未如此作。虽然甲骨文中“皿”、“血”、“盟”三字峙有通用现象,但三字构形匾别明当,故不宜将其合併。
    ③ 吕静:《春秋时期盟誓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6月第1版,第66页。
    ④ 《合集释文》释“(?)一牛”,《校释综集》同。
    ⑤ 《合集释文》释“血”,《校释综集》舆《类纂》同,释“(?)’
    ⑥ 《合集释文》作“口巳卜…酒……上甲”,《校释總集》作“巳卜…(?)…上甲”,今按将此字当作“上甲”合文似不可从。
    ⑦《合集释文》作“其(?)方匜人(?)方异…”,《校释综集》作“其却羌方盈人,羌方异…”,细審拓片 两书似将泐痕误认作筆刻,《类纂》释文較为可信,但被《类纂》释为“下”字的部分似也是泐痕。
    ① 《合集释文》释“血”;《校释综集》释“(?),即“盟”,舆《类纂》同。
    ② 《合集释文》释“血”;《校释综集》释“(?),即“盟”,舆《类纂》同。
    ③ 《合集释文》释“血”;《校释综集》释“(?),即“盟”,舆《类纂》同。
    ④ 三条同版,《校释总集》释“(?)”,即“盟”,舆《类纂》同。
    ⑤ 两条同版,《校释总集》释“(?)”,即“盟”,舆《类纂》同。
    ⑥ 连劭名(《再论甲骨刻辞中的血祭》,《于省吾教授百年诞辰纪念文集》,吉林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33、34百)认为:“这是一版卜血祭(连释(?)为‘血’)日期的卜辞。‘丁’不是用为天干,是占卜術语,《爾雅·释詁》:‘丁,当也。’《史记·(?)策列傅》云:‘能得百莖(?),并得其下巍以卜者,百言百当,足以泱吉凶。卜辞中又有:‘癸卯卜,何贞羽甲辰其又丁于父甲牢,鄉。(27321) 贞丁于祖丁。(27148)’雨辭中的‘丁’训为当。晚商卜辭中历见‘丁’,舊读为‘祊’,不確。例如:‘丙申卜,贞康祖丁丁,其牢。(35995)’占卜術语的‘丁,,卜辭常常省略掉,例如:‘叀羊,今丁血。(31149)’这种血祭是祓禳之祭,《風俗通羲》云:‘太史公记:秦德公始殺狗磔邑四门,以禦盎菑。今人殺白犬以血题门户,正月白犬血辟除不祥,取法於此也。’认为血可除害是極古老的迷信。”
    ① 《合集释文》释“血”;《校释总集》释“(?)”,即“盟”,舆《类纂》同。
    ② 《合集释文》此条释文作“血。(缺刻)”;《校释总集》此条释文作“贞(?)丁。(‘贞’、‘丁’字有缺刻)”。今按,拓片上确有平行四坚划,然是何意實不敢论定。
    ③ 《合集释文》此条释文作“辛卯卜,王(?)…乙(?)羊,(?)。”《校释总集》此条释文舆《合集释文》同。细審拓片,(?)字下确賓有“羊”字,且(?)筆划有残损,《合集释文》所作释文较为可信
    ④ 《合集释文》此条释文作“辛亥,酒(?)…白牢…三牢。”《校释总集》此条释文作“辛亥…(?)…百牢(?)三牢。
    ⑤ 《合集释文》、《校释总集》并释该字为“(?)”,即“盟”。
    ⑥ 《合集释文》、《校释总集》并释孩字为“(?)”,即“盟”。
    ⑦ 以上(7)至(15)条中,《合集释文》皆释该字为“血”,《校释总集》皆释为“(?)’
    ① 《合集释文》、《校释总集》并释该字为“(?)”,即“盟”
    ② 《校释总集》释为“(?)”
    ③ 裘锡圭认为:“有些祭祀卜辭中的‘(?)’和‘衁’,字,後面不带‘牛、‘羊’一类賓捂”,如19923、32391、38632、《英》2262、《屯南》958。19923有“(?)酒”,32391、《英》2262、38632有“(?)歳”或“衁歳”“这种‘(?)’和‘衁’恐怕不能当用牲之法讲。卜辭中屡见‘夕酒’‘(?)(晨)酒,‘莫(暮)酒,‘夕歳’‘莫(暮)歳’等语,卜辭中祭名‘酒’之前加表示时段之词的例子很多,所加之词除‘夕’‘晨’‘暮’外还有‘旦’‘朝’‘食日’‘中日’‘昃’‘昏’‘夙’等,有时还能看到‘明歳’之语。加在‘酒’和‘歳’之前的‘(?)’,和‘衁’,大概也应该读为‘明’,指举行祭祀的时间。
    ④ 以上(18)至(22)条中该字,《校释综集》皆释为“(?)”,即“盟”。
    ⑤ 王宇信、朱歧祥、徐锡台、陈全方、李零、曹璋褚家皆释此字为“血”,但整句话断句、理解有分歧。可参看曹璋编著《周原甲骨文》,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2年10月第1版。
    ⑥ 葉玉森:《殷虚害契前编集释》,上海大东书局,1934年。又见:《甲骨文字字释综覽》,松丸道雄、高嵨谦一编,东京大学出版会,1994年12月27日初版,第208页0843号字页。
    ⑦ 連劭名:《甲骨刻辭中的血祭》,《古文字研究》第十六辑,中华书局,1989年9月第1版,第58页。達文曰:“血祭也有可能就是在血室内举行,《礼记礼器》:‘太廓之内敬矣,君貌牵牲,大夫赞幣而从,纳牲韶於庭,血毛韶於室,羹定韶於堂,三韶皆不同位。’孔颖達疏:‘君貌牵牲,大夫赞幣而从者,此谓裸鬯既讫,君出廟门以迎牲,牵牲而入,纳於庭之时也,於时须告神以毅牲,大夫则赞佐幣而从君,君乃以幣告神。’又云:‘纳牲韶於庭者,韶,告也。谓入在庭以幣告神,故云韶於庭。……血毛韶於室者,韶毅牲取 皿及毛人以告神于至。”
    ① 孟世凯:《甲骨学辭典》,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1月第1版,第254, 590页。
    ② 饶宗颐:《殷代真卜人物通考》,香港大学出版社,1959年11月初版,第980页。
    ③ 张国硕(《释(?)、(?)舆(?),《殷都学刊》,1994年第3期)释(?)为“血”,他说:“把(?)字也释为皿字不可取。参照金文公字字形,若把(?)字(?)形内两点也释为分为雙耳,那磨现今考古发现的任何器物,包括篡、盂、盘、豆之类还未见例证。众所周知,器耳的作用主要是便于搬拿和摆挂,常位于器皿两侧或口沿之上,而在盘内两壁中部增设双耳是极不合情理的,古今中外也是不见的.……甲骨文‘(?)字之(?)形,即皿,代表盘、篡、盂、豆之类器皿。(?)形内增加两点,即表示血滴之形。甲骨卜辭中还有(?)字,实际亦为血字,(?)形内一点即表示血正在滴下。相比之下,(?)比(?)作为血字更恰当一些。裘锡圭。(《释殷虚卜辭中的“(?)”“(?)”等字》,《第二届国际中国古文字研讨会论文集》问学社有限公司1993年版)曰:“衁”的表意字和‘(?)’字往往从(?)。《甲骨文编》释此字为‘皿’,連劭名文从之。《金文编》也收(?)等字于‘皿’字条。《集释》释此字‘血’,《类纂》释此字为‘盟’,似乎不如释,‘皿’为妥。‘皿’舆‘衁’‘(?)’音近可通。·
    ④ 以下(1)至(7)条卜辭中该字,《合集释文》皆释“血”,《校释总集》皆释“(?)”,即“盟”。
    ① 該字(合集釋文》漏釋,{校釋總集》釋“(?)”,即“盟”
    ② 以下(9)、(10)、(12)、(13)條中《合集釋文》釋“血”,《校釋總集》釋“(?)”,即“盟”。
    ③ 《合集釋文》此版兩條作“(1)口[丑]卜,其…禾于…叀今丁血。(2)叀羊。”《校釋總集》同,惟將《合集釋文》“血”改釋“(?)”。今按,細審該版卜辭布局,《類纂》釋文較可信,今從之
    ④ 《英藏》1891上還有另一條卜辭:。戊寅卜,(?)牛于妣庚.”證明(?)、(?)二形為一字,指一種用牲法。裘錫圭認為應釋“盅”。
    ⑤ 《校釋總集》將(?)字釋為“茲”,不可從,細審拓片,應是“禦”字。
    ⑥ 《村中南》(670頁)釋文為“盟”,以為是祭名。
    ① 連劭名(《甲骨刻辭中的血祭》,《古文字研究》第十六輯,中華害局,1989年9月第1版,第51頁)釋(4)、(5)兩辭中該字為“血”,認為遣兩條是血祭卜辭,他說:“禦祭是商代經常舉行的祀典,用牲盛多,儀式隆重。商人在舉行禦祭前,一般都先行血祭。《禮記郊特牲》:‘毛、血,告幽全之物也,告幽全之物者,貴纯之道也。’鄭玄注:‘幽謂血也.’孔穎逹疏:‘此謂祝初薦血毛於室時也,血是告幽之物,毛是告全之物。告幽者言牲肉裹美善,告全者言牲體外色完具,所以備此告幽全之物者,貴其牲之純善之道也,故鄭云純謂中外皆善,言中善則血好,外善則毛好也。’文獻中的記载與卜辭中的内容完全一致。
    ② “(?)(?)皿”,《校釋總集》作“(屰)”,《合集釋文》作“(?)(屰)”,此從《類纂》。見後附拓片
    ③ 此條後半部分《合集釋文》作“百日(?)虫七旬(?)…夕(?),丙申疾,《校釋總集》同.细謇拓片,(?)、(?)兩字明顯有別.《類纂》釋文較合理,此從之。見後附拓片。此版甚可注意,兩形共見一版,字形有明顯區別,兩形不是一字可確定。
    ④ 此版“皿”、“(?)(寧)”。二字同版,“寧”作(?)(下殘損)、(?),二者區別明顯。
    ⑤ 《花東》原書釋文此處作“亡用”,姚萱《殷墟花園莊東地甲骨初步研究》(該書附錄一:釋文)曰:“據照片,‘用’下本已無字,所謂‘亡’是‘用’字左邊一豎的下端及其它泐痕。”可從。
    ① 該版卜辭中,和本辭構成對貞的是“在(?)卜:弜乎尸歸?—”,{花東》(第6分册,1662頁)認為:“‘尸當指人名或國族名。故‘尸’當是‘人方’之‘人’。‘人方’即‘尸方’,屬東夷集團。”可從.故“皿”也應指人名或國族名。
    ② 饒宗頤:{殷代貞卜人物通考},香港大學出版社,1959年11月初版,第784頁.
    ② 《合集釋文》作“…其(?)于…益(?)…”,《校釋總集》釋文作“…其(?)于…益(?)…”,兩者相同,皆以
    ③ 《合集釋文》作。…益…[不]苒…之日…大…九月”,《校釋總集》釋文同《合集釋文》,皆以“(?)”為“(?)”為“益”。“益”。
    ④ 此字《類纂》、《合集釋文》、《校釋總集》皆釋作“血”.然《屯南》930有條卜辭作“貞,其寧秋于帝五丰(介)臣,于日告”,34148(即《粹》12)辭例與此相同,34148“血”是“寜”之省亦有可能,馮時(《百年來甲骨文天文歷法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年12月第1版,第13頁)即將34148(即《粹》12)“血”釋為“寧”。
    ⑤ 此字《類纂》、《校釋總集》皆釋“血”,《合集釋文》未釋。
    ⑥ 此字《類纂》、《校釋總集》皆釋“血”,《合集釋文》未釋。
    ⑦ 參蔡哲茂《甲骨綴合續集》(文津出版社,2004年)538則。
    ⑧ 《校釋總集》釋“(?)”,《合集釋文》未釋。
    ① 《校釋缱集》釋“(?)”,《合集釋文》未釋。
    ② 《合集釋文》亦釋“血”,《校釋總集》釋“(?)”
    ③ 《類篡》將(?)作(?).《合集釋文》分為兩條:“口巳卜…(?)曰(?)…;《校釋總集》作:“(1)口巳卜…(?):(2)(?)。 兩书皆不以此字為“血”
    ④ 《類纂》將此字摹作“(?)”,不準確。
    ⑤ 《校释总集》此条釋文作“[丙申卜],爭,(?)苒。允亡苒.之日雨.一月。
    ⑥ 該句{花束}釋:“壬:盟于室,卜?一”,姚萱《殷墟花園莊柬地甲骨的初步研究》作:“壬:盅于室卜(外)。”此從姚說.
    ⑦ 姚萱:《殷墟花圓莊東地甲骨卜辭的初步研究》,綫裝書局,2006年11月第1版,第155頁。
    ⑧ 婁鍚圭曰:“‘血’‘盅.同義,可能是古代不同方言稱名之異.殷虚卜醉裹被很多人釋為‘血’的那些字本氢皿中有血,既可看作‘血’的表意字,也可看作‘衁’的表意字.……連氏的失誤在於不顧‘血’的古音跟‘盟’‘盅.‘皿’諸字相距很逮的事寅,硬說‘盟、盅、皿、血等字都是從—個來源派生出來的,在古代讀音相近’,並把‘宝喲表意字和‘盟’字、‘皿’字都誤讀成了‘血’。”
    ⑨ 連劭名:《再論甲骨刻辭中的血祭》,《于省吾教授百年誕辰紀念文集》,吉林大學出版社,1996年,第31頁。
    ① 連文(《甲骨刻辭中的血祭》,《古文字研究》16輯,認為:“‘……(?)二牛,(?)……鬯卅……(27187);丙戌卜貞:丁亥酒(?)豕(?)小牢丁子;丙戊卜貞:酒丁亥(?)豕(?)小牢丁子。‘(《乙》4810)’三辭中(?)、(?)、(?)字,《甲骨文编》收在‘益’字條下,不確,當改釋為血。”裘錫圭贊同連說,但裘釋為“衁”。今按,若僅從辭例用法來看,該字似是一種用牲法,與“血”用法有相同處,但與“血”字形差別較大,不宜歸為一字。《文编》、《類纂》、《詁林》將其歸入“益”字是有道理的。
    ② 此字《合集釋文》、《校釋總集》皆未釋。
    ③ 嚴志斌:《商代青铜器銘文研究》,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博士學位論文,2006年,第173頁。
    ④ 于省吾主编:《甲骨文字詁林》,中華害局,1996年,第2979頁。
    ① 王蕴智:《殷周古文同源分化現象探索》,吉林人民出版社,1996年5月第1版,第30、31頁。
    ② 連劭名:《甲骨刻辭中的血祭》,《古文字研究》第十六輯,中華書局,1989年9月第1版,第49頁。
    ① 參看蔡哲茂著《甲骨綴合續集》(臺北,文津出版社,2004年8月初版,83頁)之“《甲骨文合集》重片號碼表”。
    ① 此版缀合,笔者觉得可疑,断裂处并不密合,整版内容亦无甚关联,但不影响本条内容,因为本条是30958 上的完整卜辭。
    ① 《合集釋文》將此兩字當作一字,不確,细審拓片,應為兩字.《校釋總集》亦當作一字,隸作“(?)”。《類纂》分為兩字,正確可從。
    ② 《校釋總集》釋此字為“祭”。
    ③ 此辭當删,(?)字雖殘,但隱約可見左上半是“木”,應是(?)字。另從辭例來看,卜辭多見“(?)亡尤”,而未見“(?)亡尤’
    ① 陳夢家:《殷虛卜辭綜述》,中華書局,1988年1月第1版,第167頁。此處所列合集22215=乙 8815、合集22220=乙 8801、合集22278=乙 8860,正在陳先生所說範圍内,都是第十五次發掘出土的。
    ① 只有第(19):“王入,迺各于(?)”,(?)似是一種建築物名稱。
    ① 唐蘭:《甲骨文自然分類簡编》,唐復年整理,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3月第1版,第172頁。
    ② 屈萬里:《殷虚文字甲编考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1年刊本影印,第187頁。
    ③ 由金祥恒:《釋(?)、(?)》,《中國文字》第17冊,中華民國54年9月出版,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畔印,第1914-1920頁。
    ④ 白玉崢:《<契文舉例>校讀》,《中國文字》第34冊,中華民國58年12月出版,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中文系编印,第3783-3788頁。
    ⑤ 朱歧祥:《殷墟甲骨文字通釋稿》,文史哲出版社印行,中華民國78年12月初版,第132頁。
    ⑥ 徐中舒主编:《甲骨文字典》,四川辭書出版社,2003年5月第1版,第17頁。
    ① 陳世輝:《懷念于省吾先生》,《古文字研究》第16輯,1989年9月第1版.第18頁。
    ② 于省吾主编:《甲骨文字詁林》,按語编撰:姚孝遂,第一册,中華書局,1996年5月第一版,第900頁。
    ③ 即《合集》27282,其字作(?),辭例為:“乙酉卜,何貞,祖丁(?)。其遵于日。一”。
    ④ 《綜類》另外3條《類纂》未收,分別是:①(?)中。(《乙》8776,(合集》未收)②庚戌卜,(?)…(《殷虚文字綴合》393).⑧壬申(?)…祖…‘《殷虚文字綴合》393)。
    ① 本条《类纂》释文作“壬申(?)步弜…今丁未册…”。此从《合集释文》。
    ② 甲骨文。豕。作(?)(14561)、(?)(14439)、(?).(19941)真指去势的公豬;“豭”作(?)(11243)、(?)(1526)、(?)(22285),指公豬;花束甲骨又有(?)(453),從士從豕之字,亦指公豬;“彘”作(?)(1339)、(?)(9338)、(?)(22361),從豕從矢,一般認為是射獵而來的野豬,有時亦可作用牲法,指用箭射殺豬牲。
    ③ 22355有“二十豖”、32674“百豖”
    ① 《類纂》將本條列入“(?)”下,未作區分。
    ② 转引自于省吾主编《甲骨文字詁林》,第二冊,中華書局,1996年5月第一版,第1064頁。
    ③ 餚宗頤:《殷代貞卜人物通考》,香港大學出版社,1959年,第577頁.兆按:《京津》3215與《粹編》814是同一片,即《合集》25030,可參看(甲骨文合集材料來源表》(上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年8月第1版)。“(?)”。形摹寫有誤,《合集》25030拓片作“(?)”。《屯乙》8814即《合集》22284。
    ④ 《京津》3130即《合集》20035。
    ⑤ 朱歧祥:《殷墟甲骨文字通釋稿》,文史哲出版社印行,中華民國78年]2月初版,第132頁。
    ⑥ 于省吾主編:《甲骨文字詁林》,第二冊,中華書局,1996年5月第一版,第1064頁。
    ① 商承祚:《殷契伕存》,1933年珂羅版影印本,第78頁。此從《甲骨文字詁林》3415頁轉引。
    ② 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之五十,中華民國59年10月再版,第1057頁.
    ③ 于省吾主编:《甲骨文字詁林》,第四册,中華書局,1996年5月第一版,第3415頁。
    ① 《京》4105即{合集》30695,《综類》所引辭例作“叀(?)用”,(?)與(?)、(?)兩形明顯不類,《校釋總集》將其隸為“(?)”,《類纂》本條下未收是正確的。
    ② 本版《合集釋文》分兩條:(1)貞翌…[言]出于丁…;(2)…(?)九…亞[羊]…一。《校釋總集》亦分兩條:(1) 貞翌…[舌]出于丁…;(2)…幼九…亞[羊]…一。今按,從卜辭版面佈局來看,《類纂》釋文較可信,此從《類纂》。
    ③ 本條《合集釋士》、《校釋總集》作:口午卜,口[貞]…(?)亡口。兩書認為(?)是“午”字。但細審拓片,(?)上有一橫清晰可見,“午”字從無如此作者,故釋“午”不可信。今從《類纂》。
    ④ 本版有3條卜辭,僅1條完整.{類纂》釋文將此兩條連在一起作為一條,不可從。此從{合集釋文》。參所附拓片。
    ① 《合集》35437下半拓片重見於《合補》10953。
    ② 37867與《合補》11469是重片。參蔡哲茂著{甲骨綴合續集}(臺北,文津出版社,2004年8月初版,99頁)之“《甲骨文合集補编》重片號碼表”。《校釋總集》在本版後錯誤添加了“37867+《續》3·1·8+《續》6·5·2”,37867本身已缀入了《續》6·1·8、《續》6·5·2,且其將《續》6·1·8。誤為《續》3·1·8。可參看《甲骨文合集材料來源表》上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8月第1版)。
    ③ 參蔡哲茂著《甲骨綴合續集》(臺北,文津出版社,2004年8月初版,155頁)之“《小屯南地甲骨》綴合號碼表”。
    ④ 于省吾先生(《甲骨文字釋林》,中華書局,1979年6月第!版,第71、72頁)認為“工與貢字古通用,但甲骨文有工無貢,貢乃後起之分別文.……其言貢典,是就祭祀時獻其典冊,以致其祝告之詞也.”兆按:這與《尚書·多士》記載“惟殷先人有冊有典”相一致。
    ① 常玉芝:《商代周祭制度》,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年9月第1版,第141頁。
    ② 王襄、聞宥之說轉引自《甲骨文字詁林》第四册,中華書局,1996年5月第一版,第3208頁。
    ③ 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釋》,第四卷,1411頁。
    ④ 陳夢家:《殷虛卜辭綜述》,中華書局,1988年1月第1版,第394頁。陳先生文中的“工册”現在一般釋為“工典”。
    ⑤ 島邦男:《殷墟卜辭研究》,濮茅左、顧偉良譯,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8月第1版,第581、582頁。今按,島氏所引《續》4·41·5即《合集》26485,此片辭殘,其所補之字並不可靠。《文》77+91+92即《合集》26502。
    ① 此字還有一例:(?)…其隹用口…每。(39434,五期,黄組)
    ① 《京》指《戰後京津新獲甲骨集》,胡厚宣,1954年。《存》指《甲骨續存》,胡厚宣,1955年。
    ② 《奠藏》593與《合補》6539是同一片,但《英藏》593將最下一片綴於左側,《合補》6539卻將同樣的這一片缀於右側,就拓片來看,都很合缝,但正確的答案應該只有一種。造就是利用拓片缀合的局限性,對此我們要用清醒的認識。很多甲骨的断裂紋路在拓片中都顯現不出來,我們只要將{花東》與《村中南》的照片與拓片對照比較,不難發現這一點。利用拓片缀合後,最好能核對實物才可信,但現在很多的綴合都沒有實物驗證,因此我們在利用拓片缀合成果時要慎重。
    ① 參蔡哲茂《甲骨綴合續集》511組遙綴。
    ② 參黄天樹主编《甲骨拼合集》(學苑出版社,2010年)附錄六:《2004—2010年甲骨新綴號碼表》。
    ① 《校釋總集》本條釋文作:“翌日壬王其田,湄曰亡(?),(?)。吉,引吉。
    ② 《校釋總集》本條釋文作:“其田遘麇,王其射,亡災.”似認為此字是“遘”字。
    ① 松丸道雄、高de謙一:《甲骨文字字釋綜覽》,東京大學出版會,1994年12月27日初版,第491頁。
    ② 從于說者如:(1)趙誠《甲骨文簡明詞典—卜辭分類讀本》(中華書局,1988年.月第1版,第86頁):“(?)(?)。構形不明。或寫作(?),左右無別。此字即《說文》(?)(襄)之初文。卜辭用作地名,則為借音由卜辭有‘于北(?)’(人1920)來看,(?)地似有南北之分.根據卜辭記載,商王有時也到站地田獵,據考證,地即春秋時宋襄公所葬之襄陵,在今河南省睢縣,與當時的大邑商靠近。”(2)季旭昇《甲骨文字根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印行,國立编譯館主编,2003年12月初版,第56頁)[字根]017“(?)”下季氏案曰:“卜辭(?),于省吾先生釋(?),……于氏以歷史考證法闡明商周秦漢千餘年間(?)字遞嬗之原委,從而定(?)、(?)為(?),證據確鑿,結論可從。惟(?)、(?)上部取象若何,尚未能明,此則有待將來新資料問世,或能解泱。”(3)《甲骨文自然分類簡编》(唐蘭著,唐復年整理,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3月第1版,第73、74頁:“兄、(?)、(?):(?)、(?);(?)、(?):(?)、(?)、(?);況、瀼、(?):(?)、(?)、(?)。”
    ① 於省吾:《釋(?)》,《甲骨文字釋林》,中華書局,1979年6月第1版,第132頁。
    ② 《殷墟甲骨文字通釋稿》(朱歧样著,臺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國七十八年,第9頁)20號字頭:(?):“于省吾《甲骨文字釋林》頁132釋為(?)字,唯(?)上不从口,與(?)(?)等字寅異,今仍隸作(?),即兕字,篆文作(?),為地名。字或與(?)、(?)同,(?)與(?)形近,而亦為殷王田狩、祭奠及出伐之據點。”朱說指出(?)上不從口是正確的,然將其釋為“兕”則不可信。
    ①《合集》9827上有三條卜辭:(1)貞乎(?)取(?)。(2)貞乎篱取(?)。(3)貞乎(?)取。《類纂》(1010頁)將三辭中(?)皆釋為“弓”,《綜類》(384頁)則將此三辭放在“乃”字條下,《合集釋文》與《校釋總集》亦釋此字為“乃”。今按,此形與甲骨文中確釋為“弓”字的兩形差別明顯,且辭例亦不相同,遗是釋“乃”為宜。
    ② “丙”指張秉權《小屯·殷虛文字丙编》(1957-1967),“外”指董作賓《殷虛文字外編》(1955),“合”指郭若愚等《殷虛文字綴合》(1955)。
    ① 唐蘭:《古文字學導論》(增訂本),齊魯書社,1981年1月第1版,第181頁(原書下编廿五頁)。
    ② 唐蘭:《甲骨文自然分类简编》,唐复年整理,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3月第1版,第111页。
    ③ 《前》5·8·3即《合集》25,《文编》亦收入。“弓”字條下,《合集釋文》釋此條為:“戊寅卜,貞彈((?))征夷。七月。二”,《校釋總集》釋為:“戊寅卜,貞(?)尸。七月。二”,兩書皆釋“(?)”為“夷”。今按從字形來看,此字還應釋“夷”為宜。
    ④ 李孝定编述;《甲骨文字集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喜刊五十,中華民國五十九年十月再版,第3843頁。
    ① “(?)”等形是否是“弓”字,在《花柬》甲骨發現以前是有爭論的。例如《文编》1541號字頭“弓”下收:(?)(後2·3·15=合集25216)、(?)(菁11·19=合集21595)、(?)(前5·8·3=合集25)、(?)(乙 137=合集21339),《甲骨文字編》3145號字頭“弓”下收:(?)(4811)、(?)(4812)、(?)(4813).這些字形,《合集釋文》典《校釋總集》或釋“人”、或釋“乃”、或釋“弘”、或釋“引”,無釋“弓”者。
    ② 《殷墟花圃莊柬地甲骨》(第六分冊),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编著,雲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575頁.
    ③ “林”指林泰輔《龜甲默骨文字》(1921年)、“人”指貝塚茂樹《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藏甲骨文字》(1959年)、“六”指胡厚宜{甲骨六錄》(1945年),但此處不知為何寫成“六束”,據其他醉例認應是“六中”。
    ④ 此兩條卜辭為對貞卜辭,然《類纂》只錄了後一條,現補上.《合集釋文》與《頰纂》同,釋此字為“弹”;《校釋總集}未釋。
    ① 《合集释文》漏释最後一字,《校释總集》释此字为“勿”。
    ② 《合集释文》释此字为“弦”,《校释总集》则释为“勿”。
    ③ 《合集释文》释此字为“弹”,《校释总集》则未释。
    ④ 《合集释文》释此字为“弦”,《校释總集》则未释。
    ⑤ 《合集释文》释此字为“弹”,《校释综集》则未释。
    ⑥ 《合集释文》释此字为“弹”,整条释文作“贞勿乎弹出[羊]……”,细審拓片,此版上有模糊的界劃,应为两条卜醉,《合集释文》舆《校释总集》都作一条,似不可从;《校释总集》此字则未释。
    ⑦ 此字《合集释文》舆《校释總集》皆未释。
    ⑧ 《合集释文》此字未释,《校释总集》释为“勿”。
    ⑨ 《合集释文》、《校释总集》皆释此字为“勿”。
    ⑩ 《合集释文》此字未释,《校释总集》则释为“勿”。
    11 《合集释文》、《校释总集》皆释此字为“勿”。
    12 《合集释文》释此字为“弹”,《校释总集》未释。
    ① 《合集釋文》釋此字為“彈”,(校釋總集》未釋。
    ② 《合集釋文》釋此字為“彈”,{校釋總集》未釋。
    ③ 《合集釋文》釋此兩字為“彈”;{類纂》于前—字未摹,僅摹此字;《校釋總集》同《頰纂》,但未釋該字。
    ① 裘文用的是舊著錄號,此處換成了《合集》號。
    ② 裘錫圭:《釋勿、發》,《古文字論集》,中華書局,1992年8月第1版。
    ③ 《花東》(第六分冊,1626頁)编著者認為:”(?)、(?)(《花束》编著者釋此字為‘彈’,下同,均是新發現的貞人名。”今按,可從。
    ① 《花東》(第六分冊,1628頁)编著者認為:“句末之‘彈’字,為人名,可能指由彈主持貞問或由彈來主持祭祀.我們傾向於前一種理解,因為在175(兆按:應是174.原書誤),彈是貞人。”
    ② 《花東》编著者(第六分冊,1664頁)釋“(?)”為“燕”,“假為‘宴饗’之‘宴饗’”,可從。
    ③ 上揭《花東》諸例中該字,《花束》编者釋“彈”,《花東初步研究》釋“發”,《花东類纂》亦釋“發”《校釋總集》未釋。
    ④ 黃天樹:《殷墟王卜辭的分類與斷代》,臺北,文津出版社,中華民國八十年十一月初版,第45,60頁。
    ① 《合集釋文》釋此字為“彈”,《校釋總集》未釋。
    ② 此字上殘,{合集釋文》、{校釋總集》皆未釋。
    ③ 以下(3)至(7)條,《合集釋文》釋此字為“彈”,{校釋總集》未釋。
    ④ 《詁林》315號字頭“光”姚按:“卜辭光為人名,亦為國名。”
    ⑤ 《合集釋文》釋此字為“弓”,《校釋總集》未釋。
    ⑥ 此字《校釋總集》未釋.又《類纂》漏摹該辭最後一字“玉”,今補。
    ① 以下所引各家考釋意見凡未具體注明出處者皆引自于省吾主编《甲骨文字詁林》第三册2602、2603頁。
    ② 羅振玉:《殷虚害契考釋》,中華書局.2006年1月第1版.第470頁,原《殷釋》中四三頁。
    ③ 吴其昌:《殷虐害契解詁》,武漠大學出版社,2008年3月第1版,第144頁。
    ① 白玉崢:《<契文舉例>校讀》,《中國文字》第8卷第34冊,第3862頁。
    ② 郭沬若:《殷契粹编》第528片考釋,科學出版社,1965年5月新1版,第496頁。
    ③ 楊樹達:《竹書紀年所見殷王名疏證},{積微居甲文說》卷下56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版。
    ① 屈萬里:《殷虚文字甲编文字考釋》2471片14辭考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1年刊本。
    ① 此字《合集釋文》隸定為“(?)”,《校釋so集》隸定為“孜”。又《合集》9093有殘辭:“…(?)以”,《合集釋文》隸“以”前一字為“(?)”《校釋總集》則隸為“(?)”.很顯然,兩書認為9093“(?)”字典9094“(?)”字相同。
    ② 此字《合集釋文》、《校釋缱集》均未釋。
    ① 《合集釋文》本條作:“二十人其玖”.《校釋總集》本條作:“二十人,其(?)’
    ② 該版上還有一條含有該字的殘辭,《類纂》收在了下文(七)中,即{綜類》的寧1·314,見下第(13)條。
    ① “金”指方法歙《金璋所藏甲骨卜辭》(1935年)。
    ② 此字《合集釋文》與《校釋總集》釋為“父乙”,不可從。
    ③ 此條即上文(六)中第(13)。
    ① 《合集釋文》、《校釋總集》皆未釋該字,僅隸定為“(?)”.又本辭《類纂》釋文作:“貞來辛亥子(?)其以羌暨歲(?)…于妣…”,核對拓片,似是兩條誤合,《合集釋文》與《校釋總集》皆分為兩條,可從。
    ① 此辭有兩種讀法,但意思卻截然相反。一種是:“癸巳卜,貞,命(?)(?),子(?)歸。六月。”《甲骨學辭典》(孟世凱,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1月第1版,第98頁)即是如此斷句,並認為“子(?)”是商代諸子之一,“子”為宗族族長通稱.“(?)”是人名。另一種是。癸巳卜,貞,命(?)(?)(?)子(?)歸。六月。”“命(?)(?)子(?)歸”之間不停頓,若此,意思恰恰同上相反,“(?)”‘參{詁林》2825號字頭)字或釋“擒”、或釋“羅”或釋“畢”,尚無定論,但並不影響此處有“抓住、抓獲”等意思,在這種讀法中,“子昌”背叛了商王,故使“(?)”將其擒歸。從下面(21)、(24)、(25)、(27)三辭來看,這種讀法有一定的合理性,此從後一讀法。
    ② 本辭(合集釋文》與《校釋總集》釋文同,皆釋為兩條:“(1)…(?)。一。(2)…(?)…(?)…。二告。”今按,細審拓片,分為兩條卜辭較為合理。又從拓片來看,“弓”、“口”二形遠隔,不宜看作一字,《類纂》墓柞“(?)((?))”明(?)有誤。谛视拓片並舆亡暴各辭中(?)形比較,“弓”形下似無“口”左邊之“口”應是“(?)”字之.一部分,惜辭殘,無從確定。
    ① 《合集釋文》、《校釋總集》作:“(?)乎伐.”似不可從,卜辭通例,“(?)”提前,前面一般應有“叀”“隹然本辭無。參上注。
    ② 《合集》23532行款特別,《類纂》分為兩條,而《合集釋文》、《校釋總集》則作一條:“癸亥卜,出,貞丁卵子(?)弗疾,生疾。
    ① 《合集》23533行款特别,《類纂》分為兩條,而《合集釋文》、《校釋總集》則作一條:“癸亥卜,出,貞丁卯子(?)弗疾,(?)疾。
    ② 此字《類纂》不確定,故在“(?)”字旁加了問號。《校釋總集》釋作“弓”
    ③ 林沄(《從武丁時代的幾種‘子卜辭’試論商代的家族形態》,《古文字研究》第1輯,中華書局,第314頁)認為:“我們不能把卜辭中凡稱‘子某’者,一概斷定是商王之子.……所謂‘多子族’應是對這種貴族家族的總稱,而‘子’則是遣些家族的首腦們通用的尊稱.”裘鍚圭(《闐於商代的宗族組織與貴族和平民兩個階级的初步研究》,《古代文史研究新探》,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年6月第1版,第306頁)認為:“在商代,跟在周代一樣,稱族長為子是很普遍的現象。這也反映出當時存在著宗法制度。在商代,也許还不存在跟周代完全同義的‘大宗’、‘小宗’的名稱。但是,商王跟多子族族長們的關係,在實質上顯然就是大宗跟小宗的關係。從王是帝之元子這個意義上說,商王跟周王一樣,也是天下之大宗。”
    ① 于省吾:《釋(?)》,《甲骨文字釋林》,中華書局,1979年6月第1版,第256頁。
    ② “弓”内“口”缺刻橫畫。
    ③ 值得注意的是,本版上還有兩條“(?)載王事”(見上舉)的卜辭,(?)、(?)寫法不同,但在本版上都是人名,不知是否一人,《合集釋文》都隸作“(?)”
    ① 《合集释文》、《校释总集》本条释文作:“贞叀(?)令史克。漏释“令”下“比”字,不可从。
    ② 本条以及第(10)条为同版对贞卜辞,《合集释文》将此两字皆释为“弘”,《校释总集》未释该字,仅隶为“(?)”。于省吾先生在《释藟》(《甲骨文字释林》,中华书局,1979年6月第1版,第11页)一文中引用该辞作“帝其弘令雷”(乙6809即合集14128正),将“(?)释为“弘”,他说:“按弘训大,此言帝其大令雷也。”但是于先生在同书《释弘》(《甲骨文字释林》1-353页)篇中卻释“(?)”为“弘”,根本没有提到“(?)”字。又细審拓片,“生一月”似是“生月”,所谓“一”字是龟甲裂纹
    ① 裘锡圭:《释弘、强》,《古文字论集》,中华书局,1992年8月第1版,第53页。
    ② 此辞释文各家不同,《合集释文》、《校释总集》皆作“在(?),遘…(?)易(?)…乙丑(?)”,《类纂》作日在八月乙丑寝…祖乙翌(?)易…在(?)”,此从裘锡圭先生释文(《释弘、强》,见氏著《古文字论集》53页,中华书局,1992年8月第1版)。又裘文认为:“(?)是(?)的官职。宰丰骨有‘(?)小(?)’,宋人著录的作册(?)鼎有‘(?)’可证。
    ③ 裘锡圭:《释弘、强》,《古文字论集》,中华书局,1992年8月第1版,第53页。
    ① 可参看《金文编》(容庚编著,中华书局,1985年7月第1版,2087号字头:(?)(亳父乙鼎)、(?)。
    ② 高明、徐白奎编著:《古文字类编》(增订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8月第1版。
    ③ 商承祚:《殷虚书契待问编》6·8上。
    ① 王国维:《殷卜辭中所见先公先王考》,《靓堂集林》卷第九,中华书局,1959年6月第1版,第418--422页。
    ② 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释》,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刊之五十,民国59年10月再版,第3971页。
    ③ 隙萝家:《殷虚卜辭综述》,中华害局,1988年1月第1版,第341页。
    ① 峨宗颐(《殷代贞卜人物通考》,香港大学出版社,1959年,第820页)曰:“按‘洹弘’句,弘,大也,‘蓋卜问洹水大,弗伤邑否?”趙诚(《甲骨文简明词典一卜辭分类读本》,中华书局,1988年,第280页):‘(?):弘.或写作(?),左右无别,象在弓背隆起处加一斜(?)以为标志,表示弓最强有力的地方,为指示字。引伸有洪大、弘毅之义。甲骨文仅见用其引伸义,如‘弘吉’,大吉之义,这用法常见;‘洹弘弗(?)邑,洹,洹河,即今安阳河。弘,用作洪水之洪。(?),即敦,协迫之义。邑,都邑。全辭意为洹河水大,弗迫及都邑。有人释(?)为引,待考。”今按,本条辭例不含有“(?)吉”,应放入下面
    ② 以下(6)至(9)为两字合文,《合集释文》均释为“弘吉”,《校释总集》均释为“引吉”。
    ③ 《合集》35582上除此列两条外,还有一条含有“引吉”,《类纂》漏收,现補列于此:“癸酉王卜,贞旬亡。王曰:(?)。在五月。甲戌祭象甲(?)…”。
    3 《合集释文》释此字为“弘”,《校释总集》释此字为“弓”。
    4 该版上除此条外,还有一条[即下(29)]:“…寅卜,…贞…(?)…周。”《合集释文》释两字皆为“弘”,《校释总集》则释两字为“引”。
    5 此条当删,因为23699舆8455是同一片,《合集》重出。下同。可参看:《甲骨文合集材料来源表》(胡厚宣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8月第1版)、《甲骨缀合续集》(蔡哲茂著,台北,文津出版社2004年8月初版)。
    ④ 本辞舆下32531中的该字,趙诚(《甲骨文简明词典—卜辞分类读本》,中华书局,1988年,第252页)皆释“弘”,认为是祭名。
    ① 此版缀合可参看《甲骨缀合续集》(蔡哲茂著,台北,文津出版社,2004年8月初版,第69页)437。
    ②《合集释文》、《校释综集》释文作雨条:“(1)…今日雨。(2)庚申…。”今按,从下第(24)条和甲骨中“申”写法来看,此字不宜释“申”,《合集释文》、《校释综集》释文不可从。
    ③ 蛲宗颐(《殷代贞卜人物通考》,香港大学出版社,1959年,第1024页)曰:“弘(?)应即大(?)。
    ④ 此字《合集释文》隸定为“杏”,《校释综集》释为“(?)”,《类纂》释为“木丁”。下同。
    ⑤ 《合集释文》、《校释综集》断此条为两句:“(2)(?)。(3)又册。”似不可从。
    ⑥ 《合集释文》、《校释综集》断此条为两句:“(3)于宗。(4)丙辰卜,(?)。兹用。”似較合理。
    ① 此从《校释總集》释文。《类纂》释文为雨条:“(1)贞其先帝甲其弘。(2)告二牛。”细审拓片及以上文例,《校释综集》释文較合理。
    ② 此辞中“舞戉”是指持鉞以舞,《屯南》2842有“舞叀戚”。商周时期的舞蹈,有文舞、武舞。持戚钺舞蹈是武舞,即“干舞”。当时举行祭祀,常用乐舞。《屯南》2842整版八条卜辞均属祭祀的内容。疑此版亦舆祭祀有关。宋镇豪(《夏商社会生活史》335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认为,在商代,“上自商王,下至文武元臣,包括一般官员,在重大祭典或宴餐等场合均曾成为遇‘歌之泳之,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的角色”。裘锡圭(《释万》,《甲骨文中的机种乐器名稱》之附录,《中华文史论叢》1980年第2辑)谓卜辞“万”字有三种用法:1、国族名或地名;2、作勤词用,类似祭名;3从事舞乐工作的人。据此,本辞“多万”当指定多的乐舞之人。
    ③ 刘剑(《释甲骨文中的“秉棘”》,复旦大学出土文献舆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释此字为“棘”,“我们认为‘引棘’的‘引’应该读为‘延’。……‘延’古代有‘及’、‘到達’羲,……‘引棘’的‘棘’古代可训为
    ③ 孙诒讓:《契文畢例》,楼学植校點,齊鲁书社,1993年12月第1版,第117页。
    ① 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释》,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刊之五十,民国59年10月再版,第3845页。
    ② 于省吾:《释古文字中附劃因聲指事字的一例》,《甲骨文字释林》,中华书局,1979年6月第1版,第452页。
    ③ 于省吾:《释弘》,《甲骨文字释林》,中华书局,1979年6月第1版,第351—353页·
    ① 于省吾:《古文字学论集初编》,香港中文大学国陈中国古文字学研讨会论文集编辑委具会,主编:常宗豪,1983年,第2页。今按,于豪亮《说引字》一文发表於《考古》1977年第5期,于省吾写作此文时似应看到了于豪亮文,可能是他不同意于豪亮之说,故有此论。
    ② 《甲骨文字典》,徐中舒主编,四川辞书出版社,2003年5月第1版。
    ③ 《甲骨文自然分类简编》,唐前著,唐复年整理,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3月第1版。引文中1、2、3序号原书无,为便於区隔,今添加。
    ④ 趟诚:《甲骨文简明词典一卜辭分类读本》,中华书局,1988年,第170页。“伯弘”条拓片作(《乙》8809=《合集》22300,此处截取部分拓片),“伯弘”上似有“小”字,其下残。《甲骨文字典》(徐中舒主编,四川辞书出版社,2003年,1398页)认为“白弘”是地名。今按,甲骨文人名、地名、族名往 往一致。
    ① 孟世凯:《甲骨学辞典》,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1月第1版,第219页。
    ① 于豪亮:《说引字》,《考古》1977年第5期,第339页。後收入氏著:《于豪亮学衍文存》,中华书局,1985年1月第1版,第74页。
    ② 裘锡圭:《说金文“引”字的虚词用法》,原载:《古汉语研究》創刊号,1988年12月。後收入氏著《古文字论集》,中华书局,1992年8月第1版,第359—363页。
    ③ 黄(?)祺、张善文撰:《周易譯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9月新1版,第374、375页。
    ④ 刘剑(《释甲骨文中的“秉棘”》,复旦大学出土文献舆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同意释此字为“引”,但在此应读“羡”,“羡”本作“涎”,“有多、余、溢出之意,又舆‘衍’通,在甲骨文文句中指洹水漫衍。该辞是卜问洹水漫衍是否会衝擎城邑,”刘说转弯较多,并不如直接释“弘”文徒字顺,无须通假就可讲通。
    ① 裘锡圭:《殷墟甲骨文字考释(七篇)》,《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1期。
    ① 董作賓:《商代占卜之推测》,《中国现代学衍经典·董作賓卷》,刘梦溪主编,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10月第1版,第439页。
    ② 董作賓:《甲骨文断代研究例》,《中国现代学术经典·董作賓卷》,刘梦溪主编,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10月第1版,第3页。
    ③ 陈梦家:《殷虚卜辞综述》,中华书局,1988年1月第1版,第13、14、15、16页。
    ④ 《联合书院学报》,香港,1967—1968年,第6期。
    ⑤ 《英国所藏甲骨集》下编上册,附录,中华书局,1992年4月第1版,第203—208页。
    ⑥ 《甲骨文发现一百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湾师范大学国文学系、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文史哲出版社,1998年5月。
    ⑦ 趙铨、童少林、白荣金:《甲骨文契刻初探》,《考古》,1982年第1期。
    ⑧ 朱鸿元:《青铜刀契刻甲骨文字的探封》,《甲骨文舆殷商史》,第二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⑨ 张光远:《从实验中探索晚商甲骨材料整治舆卜刻的方法》,《汉学研究》,第二卷,台湾,1984年。
    ① 董作賓:《商代占卜之推测》,《中国现代学術经典·董作賓卷》,刘梦溪主编,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10月第1版,第498页。
    ② 趙铨、童少林、白榮金:《甲骨文字契刻初探》,《考古》,1982年第1期。
    ③ 张秉權:《殷虚卜巍之卜兆及其有关问题》,《甲骨文献集成》第17册,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年。
    ④ 图一、二、三、四选自趟铨、童少林、白荣金《甲骨文字契刻初探》,《考古》,1982年第1期。
    ⑤ 石刀是郭沫若提出的,他在《古代文字之辩证的发展》(《奴隸制时代》,人民出版社,1973年5月第2版,第250页)一文中说:“甲骨文字是用铜刀或石刀刻在相常坚硬的巍甲颧骨的东西。”
    ⑥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殷墟婦好墓》,文物出版社,1980年,第145、146页。
    ⑦ 周鸿翔:《殷代刻字刀的推测》,《联合书院学报》,香港,1967—1968年,第6期。
    ① 趙铨、童少林、白榮金:《甲骨文字契刻初探》,《考古》,1982年第1期。
    ② 艾蘭:《论甲骨文的契刻》,《英国所藏甲骨集》下编上册,附录,中华书局,1992年4月第1版,第205、206页。
    ③ 立写形铜刻刀,通畏8.1厘米,前端为斜刃,後段(?)成立鸟形柄头。
    ① 李鐘淑:《殷墟甲骨文书刻艺术》,《中外害法名家讲演录》上,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4月。
    ① 董作賓:《甲骨文断代研究例》,《中国现代学术经典·董作賓卷》,刘梦溪主编,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10月第1版,第129页。
    ② 董作賓:《殷虚文字乙编序》,《中国现代学術经典·董作賓卷》,刘梦溪主编,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10月第1版,第712、713页。
    ③ 胡厚宣:《卜辞难例》,《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八本三分,1939年。收入《甲骨文献集成》,第17册,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年。
    ④ 陈梦家:《殷虚卜辭综述》,中华书局,1988年1月第1版,第15页。
    ⑤ 郭沫若:《古代文字之辩证的发展》,《奴隸制时代》,人民出版社,1973年5月第2版,第251、252页。
    ⑥ 张秉權:《殷虚卜占之卜兆及其有关问题》,《甲骨文献集成》第17册,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年。
    ⑦ 陈煒湛:《甲骨文简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5月第1版,第53页。
    ① 刘一曼:《试论殷墟甲骨书辞》,《考古》,1991年第6期.
    ② 张秉权:《殷虚文字丙编》,上、中、下三辑,六册,1957-1967年.收入《甲骨文献集成》第4册,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年
    ① 朱舆墨在甲骨上的使用是極为寻常的,大部分的刻辞均经填遇朱或墨,有些刻辭是先用朱墨写后再加契刻的,因为写的筆划较肥硕,所以虽经契刻,墨痕猫存,依然还可以看得出先写後刻的情形,有些则写好以後刻了一半,或漏刻一二字,或竟全部未刻,这些遗痕大都是用朱或墨写的。朱舆墨原应有極明顯的分别的,有些甲骨上的朱色依然保持著鲜明可爱的橙色,有些则因地下情形的不同,起了化学燮化,颜色燮成深褐,幾舆墨色无别,有的则燮褐而後又逐渐褪色了的。又甲骨文涂饰资料,不仅有塗朱、塗墨,还有塗紫(《合集》27696)、塗黄(《合集》31464)、塗赭(《合集》27515)等。
    ② 董作賓:《殷虚文字乙编序》,《中国现代学術经典·董作賓卷》,刘梦溪主编,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 10月第1版,第713、714页。
    ① 可参看上一节所附拓片,此不再出示具髓拓片。
    ② 郭沫若:《殷契粹编》,科学出版社,1965年5月新1版,第1468片考释。
    ③ 刘一曼:《殷墟颧骨刻辞初探》,《殷墟博物苑苑刊》,创刊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
    ④ 屈万里:《殷虚文字甲编考释》,第499页。收入《甲骨文献集成》第4册,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年。
    ① 刘一曼:《试输殷墟甲骨书辭》,《考古》1991年第6期。
    ② 王蕴智:《殷商甲骨文研究》,第十章第四节《殷墟甲骨上的毛筆书迹》,科学出版社,2010年3月第1版。
    ① 文分铸刻写两种,商代至春秋时期的金文多是铸造而成,战国秦汉时期的金文多是刻写而成。铸造青铜器时,一般先做好泥模,即用红土塑成要铸造的器物形状,以毛筆铸好花纹、写好铭文,花纹、馆文的凹入部分用刀雕刻出来,凸出部分则以泥琢好以後加贴上去。模型做好後,再依据模型做出各式各檬的陶范,往陶范中灌注青铜溶液,待冷却後,撤除陶范即可。这样的金文虽说是铸造出来的,其实不过是毛筆书写的翻版。故我们下文在论述殷商甲骨书迹舆殷商金文时不作区分,重點放在这两者舆殷商甲骨文的区别上。
    ① 董作賓:《商代占卜之推测》,《中国现代学术经典·董作賓卷》,刘梦溪主编,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10月第1版,第499页。
    ② 董作賓:《甲骨文断代研究例》,《中国现代学术经典·董作賓卷》,刘梦溪主编,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10月第1版,第129页。
    ③ 陈梦家:《殷虚卜辞综述》,中华书局,1988年1月第1版,第13百。
    ④ 郭沫若:《古代文字之辩证的发展》,《奴隸制时代》,人民出版社,1973年5月第2版,第251页。
    ① 趙铨、童少林、白荣金:《甲骨文契刻初探》,《考古》,1982年第1期。
    ② 《英国所藏甲骨集》下编上册,附录,中华书局,1992年4月第1版,第203—208百。
    ③ 《甲骨文发现一百周年学衍研封含论文集》,台湾师范大学国文学系、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文史哲出版社,1998年5月。
    ① 具體可参看朱歧祥《殷墟卜辭句法论稿—封贞卜辞句型燮巽研究》,台湾学生书局,1990年。
    ① 陈梦家:《殷虚卜辞综述》,中华书局,1988年1月第1版,第81-83页。
    ② 裘锡圭:《古文字论集》,中华书局,1992年8月第1版,第143-145页。
    ③ 朱歧祥:《甲骨学论叢》,台湾学生书局印行,1992年2月初版,1999年9月二刷,第46-50页。
    ④ 曹錦炎:《甲骨文合文研究》,载:《古文字研究》第19辑,中华书局,1992年,第445页。
    ⑤ 曹錦炎:《甲骨文合文新释》,载:《古文字研究》第22辑,中华书局,2000年,第42页。
    ⑥ 李皎姈:《甲骨文例研究》,台湾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
    ⑦ 湯余惠:《略论战国文字形體研究中的几个问题》,载:《古文字研究》第15辑,中华书局,1986年,第26页。
    ⑧ 吴振武:《古文字中的借筆字》,载:《古文字研究》第20辑,中华书局,2000年。
    ⑨ 刘剑:《古文字中的合文、借筆、借字》,载:《古文字研究》第21辑,中华书局,2001年,第397页。
    ⑩ 王蕴智:《字学论集》,河南美術出版社,2004年9月第1版,第72页。
    11 暴慧芳:《汉语古文字合文研究》,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喻遂生,2009年。
    ① 暴慧芳统计材料来源主要是《甲骨文编》、《古文字类编》、《甲骨文合集》及其他相关专著和论文,但斡国李圭甲《甲骨文舆金文及戟国文字合文字形比较分析》(中国古文字研究会第19次年会会场散发论文,上海,复旦大学,2012.10.23-25)一文据《校正甲骨文编》(孙海波,台北:兿文印书馆,1974年)统计甲骨文合文为367个。
    ② 暴慧芳:《汉语古文字合文研究》,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喻遂生,2009年,第12页。
    ① 吴振武:《古文字中的借筆字》,《古文字研究》第20辑,中华书局,2000年。
    ② 暴慧芳:《汉语古文字合文研究》,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喻遂生,2009年,第13页。
    ③ 暴慧芳:《汉捂古文字合文研究》,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喻遂生,2009年,第13页。
    ① 其同版对贞辞例中孩字作:(?),故知其缺刻二横刻。
    ① 李旼姈《甲骨文例研究》(台湾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第531页)找出的甲骨文缺刻例有:172单字、2合文,计484片。
    ② 董作賓:《甲骨文断代研究例》,十、书體,《中国现代学術经典—董作賓卷》,刘梦溪主编,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10月第1版,第129页。
    ③ 《屯南》下册第1分册(释文),第918页。
    ④ 姚孝遂、肖丁:《小屯南地甲骨考释》,中华书局,1985年8月第1版,第257页。
    ① 可参看李旼姈《甲骨文例研究》(台湾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第149页)“缺刻而致误字、误释之例”,但此书所举之例不盡可信。
    ② 张桂光:《花园莊东地卜甲刻辭行款略说》,《花园莊东地甲骨论叢》,东海大学中国文学系编,聖嬛图书印行,2006年7月,第73、74页。
    ③ 裘锡圭(《古文字论集》,第295页)曰:“‘(?)’字写得较小较偏,当然是写漏後添補的,其本来位置也应在‘往’字之前。
    ① “逆”一般作:(?)(112)、(?)(5951正)、(?)(5327)、(?)(185)、(?)(32035),所从倒人形“(?)”的中坚划不出头。
    ② “戊”一般作:(?)(352正)、(?)(33202)、(?)(18880)、(?)(25375),横划不穿过撇。
    ③ 蔡哲茂《甲骨缀合续集》515组将本版與乙3562遥缀。
    ④ 583正+7139正=合補4923正。
    ① 参蔡哲茂《甲骨缀合续集》395组。
    ② 俞樾等著:《古书疑羲翠例五种》,中华书局,1956年1月第1版。
    ③ 陈垣:《校勘学释例》,中华害局,1959年5月第1版。
    ① 《新甲骨文编》381页、李旼姈《甲骨文例研究》426页将此字释为“邑”
    ② 裘锡圭(《甲骨文中重文和合文重复偏旁的省略》,《古文字论集》,中华书局,1992年,第141页)稱这 种现象为“重文省略”,他说:“(甲骨文里)还存在另一种比较原始的省略重文的方法,那就是不加任何记号直接将重文省去。也就是说,直接让一个字顶同样的两个字用。
    ① 郭沫若:《殷契粹编》,科学出版社,1965年5月新一版,第483页。
    ② 裘锡圭:《甲骨文中重文和合文重复偏旁的省略》,《古文字论集》,中华书局,1992年,第141页,下举幾例亦出自该文。
    ③ 郭沫若:《殷契粹编》,科学出版社,1965年5月新一版,第376页。
    ④ 裘锡圭:《甲骨文中重文和合文重复偏旁的省略》,《古文字论集》,中华书局,1992年,第142页。
    ⑤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墟小屯村中村南甲骨》,云南人民出版社,2012年4月第1版,第677页。
    ① 刘剑《古文字构形学》(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一书第二章专门论述甲骨文中的“倒书”,分全字倒书、偏旁倒书、筆劃倒书,可参看。
    ① 从内容来看,殷墟甲骨文可分为以下五类:一是卜辞,是通常以一定的公文形式在甲骨上契刻下的占卜事类,重要者还塗朱塗墨。二是舆占卜有关的记事刻辞,记载甲骨来源、整治及检视者等。三是舆占卜无关的特殊记事刻辭和一般性记事刻辭,前者为铭功施德或頒事立憑的书刻文字,後者则记日常生活行事。四是表谱刻辭,如干支表、家谱刻辞等,備覽之用。五是习刻之作。其中,卜辭是殷墟甲骨文的主體,约占到99%,其布局舆行款較为复杂;後四类总记只占到1%,其布局舆行款較为简单。本章主要讨论的是卜辭的布局舆行款,不涉及其他刻辞的布局舆行款,在此作一说明。
    ② 余永梁手写石印本,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考古学叢书,1928年。又中央大学讲义增订本,1939年。又万業馨整理校订本,收入《胡小石论文集三编》,第1一88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③ 张秉權:《甲骨文舆甲骨学》,台北,国立编譯馆,1988年,第150页。
    ④ 董作賓:《商代龜卜之推测》,《中国现代学术经典·董作賓卷》,刘梦溪主编,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10月第1版。
    ① 张秉權:《甲骨文舆甲骨学》,台北,国立编譯,1988年,第150页。
    ② 董作賓:《骨文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七本一分,1936年。又收入《董作賓先生全集》甲编第3册,台北,兿文印书馆,1977年。
    ③胡厚宣:《卜辭雜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八本三分,1939年,又收入《甲骨文献集成》第17册,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年。
    ④ 胡厚宣:《甲骨学绪论》,《甲骨学商史论業二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11月第1版。
    ⑤ 胡厚宣:《卜辭同文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九本,1947年。收入《甲骨文献集成》第18册,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年。
    ⑥ 李连良:《龜版文例研究》,香港中文大学,联合书院,《文史叢刊》乙种之二,1972年。又收入《甲骨文献集成》第17册,四川大学,2001年。
    ① 周鸿翔:《对贞卜辭述例》,香港,1969年。
    ② 朱歧祥:《殷墟卜辭句法输稿—封贞卜辭句型燮巽研究》,台湾,学生书局,1990年。
    ③ 李旼姈:《甲骨文例研究》,台湾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
    ④ 李学勤:《賓组卜骨的一种文例》,《南开大学历史系建系75周年纪念文集》,1998年。
    ⑤ 風仪诚:《龜版卜辭布局初步研究》,《甲骨文发现百周年纪念国际会议论文集》,2001年9月,巴黎。
    ⑥ 崎川隆:《賓组甲骨文分类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12月第1版,作者在书中提出了字排特徵、版面布特徵两项新的分类标准。
    ⑦ 林宏明:《小屯南地甲骨研究》,台湾政治大学中国文学系博士论文,2003年。
    ① 李学勤:《关於甲骨的基础知識》,《历史教学》,1959年第7期。
    ② 林宏明:《小屯南地甲骨研究》,台湾政治大学中国文学系博士论文,2003年,第106页。
    ③ 刘影:《文例的两种特例》,《中国文字学会第七届学术年会会议论文集》,长春,2013年9月21-22日。
    ① 董作賓:《商代龜卜之推测》,《中国现代学術经典:董作賓卷》,刘梦溪主编,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10月第1版,第493页。
    ②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墟花园莊东地甲骨》第一分册,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版,第22—25页。
    ① 陈炜湛:《甲骨文简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5月第1版,第47页。
    ① 隙煒湛:《甲骨文简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5月第1版,第50页。
    ② 李旼姈:《甲骨文例研究》,台湾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第62页。
    ③ 朱歧祥(《殷墟卜辞句法论稿—封贞卜醉句型燮异研究》,台湾学生书局印行,1990年3月初版,第294-298页)稻此现象为“正反面加接”,他说:“其中将同一事分别刻写在甲骨正反面的特例,在句型上具有互補的现象,此稻正反面加接。”他将正反面加接的卜辞关系蹄纳为:甲、封贞的关系,如英362、英149、英66;乙、贞辞和占辞、驗辞的关保,如英162、英481、英1592、英2562、英640;丙、①贞辞加接,如英626、英1276、英1177、英199;②句组加接,如英840、英1011;③词组加接,如英12、英712、英97、英46、英810。
    ① 高嵨谦一:《以甲骨卜辞的布局解读甲骨文》,《安徽大学汉语言文字研究業书·高嵨谦一卷》,黄德宽主编,安徽大学出版社,2013年3月第1版,第56页。
    ① 张世超(《殷墟甲骨字跻研究》,附录四《賓组大字骨版刻辭研究》,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认为:“这些大字骨版(137正、反)刻辭多数并非当年在刻骨版上占卜的记录,而是从他处占卜實例中抄刻来的。在成百上千次的占卜活动中,总能找到一些应驗的例子,何况有些命辞和占辞应验本来就不太难。殷人極迷信,他们从静多占卜材料中选出一些应验的成功占例,用漂亮的大字重新刻写在大骨版上,舆古代文献中记载占卜或梦兆时,还记那些应验之例出於同样的心理。……殷人将成功的占例大字重刻於骨版上,字口塗朱,可能舆这种卜前祈求实验的仪式有关。如此认識,可以解释这种大字骨版刻醉为何重视占辞舆验辭的记录,为何多是些成功的占例。”
    ① 张秉槿:《殷虚卜龜之卜兆及其有关问题》,《圈立中央研究院院刊》第1辑,1954年。《甲骨文献集成》第17册,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年。
    ②在一般甲骨上,某些卜兆属於某一卜辞,可以一目瞭然,但是在某些情形之下,哪些卜兆属於哪些卜辞,却不甚容易確定,因为:①所卜之事未必会有刻辞;②卜醉有时刻在甲骨反面;③甲骨上虽有界缐区分卜辞舆卜兆,但不是每一卜辞及卜兆都有界缐区分清楚;④甲骨易於碎裂,残片较多,燕从知晓。以上四类的卜兆往往容易被人误会而隸入了舆其不相干的卜辞之中,因此我们在研究卜兆之时,封於卜辞的领域,务必加以仔细的审定,如有疑惑,宁可存疑,决不遥就,以免造成更大错误。
    ① 艾葡:《论甲骨文的契刻》,《英国所藏甲骨集》下编上册,附录,中华书局,1992年4月第1版。
    ① 张秉權:《殷虚卜龜之卜兆及其有关问题》,《国立中央研究院院刊》第1辑,1954年。《甲骨文献集成》第17册,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年。
    ② 张桂光:《花国莊东地卜甲刻辞行款略说》,《花国莊东地甲骨论叢,东海大学中国文学系编,聖嬛图书印行,2006年7月,第65—75页。
    ③ 章秀霞:《花束卜辞行款走向舆卜兆组合式的整理和研究》,《纪念王懿荣发现甲骨文11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王宇信、宋镇豪、徐义华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8月第1版,第191页。
    ① 章秀霞:《花东卜辞行款走向舆卜兆组合式的整理和研究》,《纪念王懿荣发现甲骨文110周年国际学術研讨会论文集》,王宇信、宋镇豪、徐义华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8月第1版,第191页。
    ② 张桂光:《花园莊东地卜甲刻辭行款略说》,《花园莊东地甲骨论装》,东海大学中国文学系编,聖嬛图书印行,2006年7月,第65--75页。
    ① 裘锡圭:《文字学概要》,商务印书馆,1988年8月第1版,第45页。
    ② 静进雄:《简明中国文字学》,修订版,中华书局,2009年2月第1版,第21页。
    ③ 钱存训:《书於竹帛》,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第162、167页。
    ① 这袒的“次要”、“主要”完全是根据卜辭的文法,因为腹甲右边的下行而右的正问卜辭,往往是完整的语句,没有省略卜日、贞人等格式,而左邉的下行而左的反问卜辞,大都是省略的不完全的语句,常常省略卜日、贞人等。
    ② 张秉權:《卜龜腹甲的序数》,《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28本上册,1956年。
    2 此片(前1·34·6)即《合集》784,拓片上该字作:(?),其下部还有筆刻,似像(?)形,《甲骨文编》摹作“凸”不确。吴其昌(《殷虚书契解詁》,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3月第1版,第357页)曾说细讨论该字,认为“(?)者,在卜辭中即为(?)字之渻文,
    3 《甲骨文编》此处注曰:“字形不可識,卜辞用为否定辞,其义有近于勿,今附列于勿字下
    1 之所以選这七部书,是基於以下原因:(1)《甲骨文编》多次再版,至今已印行8次,共印出近两万册,是影音最大的一部甲骨文字形专书。(2)《甲骨文字集释》虽年代较远,但在字页歸字上至今仍有其参考价值,尤其岛邦男《殷墟卜辞综类》参考此书较多且於辭例下注明其页码,两者结合使用,極便学者,後出之《詁林》舆《类纂》實未能完全取代。(3)《甲骨文字典》集《文编》舆《集释》二书之长,创新體例,对每个甲骨文字从字形、解字、释义三方面处理,分析精当,要言不烦,至今仍有参考价值。(4)《甲骨文字詁林》收录了自甲骨文发现一直到1989年造90年间各时期的研究成果,且舆《殷墟甲骨刻辞类纂》字页编号一致,極便使用,是目前甲骨学者最重要参考资料之一,其字页分合、歸字及按语在学界影响極大。(5)《甲骨文字形表》、《新甲骨文编》、《甲骨文字编》三书都是在2000年後出版,代表了新世纪以来学界的最新研究成果,三书在字头分合、歸字上不盡相同,相互比较参照,将有助於考释工作的进展。
    2 此片(前1·34·6)即《合集》784,拓片上该字作:(?),其下部还有筆刻,似像(?)形,《甲骨文编》摹作“(?)”不確。吴其昌(《殷虚书契解詁》,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3月第1版,第357页)曾祥细讨论该字,认为“(?)者,在卜辞中即为(?)字之渻文”
    3 《甲骨文编》此虎注曰:“字形不可識,卜醉用为否定辞,其义有近于勿,今附列于勿字下”。
    商承祚:《殷契佚存》,金陵大孥中国文化研究所,1933年。
    容庚、瞿润缗:《殷契卜醉》,哈佛燕京孥社,1933年。
    傈海波:《甲骨文缘》,河南通志馆,1938年。
    唐荫:《天壤阁甲骨文存》,北平辅仁大孥,1939年。
    金祖同:《殷契遗珠》,上海中法出版委具舍,1939年。
    李旦丘:《殷契摭佚》,北京束薰闼,1941年。
    董作寅:《殷虚文字甲编》,商谤印害鲭,1948年。
    董作寅:《殷虚文字乙编》,垂湾中央研究院靡史螽言研究所,1948年。
    锺柏生:《殷虚文字乙编衲遗》,譬i鸳中央研究院屋史藉言研究所,1995年。
    碾秉榷:《殷虚文字丙编》,垂湾中央研究院屋史藉言研究所,1957—1972年。
    郭沫若:《甲骨文合集》,中莘害局,1978一1982年。
    彭邦炯、谢济、属季凡:《甲骨文合集祸编》,捂文出版社,1999年。
    李孥勤、齑文心、艾葡:《英固所藏甲骨集》,中莘害局,1985年。
    明羲士、斡造雄:《殷虚卜醉後编》,萋文印善馆,1972年。
    斡造雄:《明羲士收藏甲骨文集》,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1972年。
    斡造雄:《愫特氏等收藏甲骨文集》,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铝,1979年。
    胡厚宣:《甲骨六缘》,成都齑鲁大孥圆孥研究所,1945年。
    胡厚宣:《戟後南北所兄甲骨鲸》,北京柬薰嗣,1951年。
    胡厚宣:《戟後李溏新獾甲骨集》,北京束薰冈,1951年。
    胡厚宣:《戟後京津新獾甲骨集》,群瞬出版社,1954年。
    胡厚宣:《蘸德美日所兄甲骨集》,四川辞害出版社,1988年。
    胡厚宣:《甲骨绩存》,群聪出版社,1955年。
    胡厚宣:《甲骨绩存袖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6年。
    只壕茂树:《京都大旱人文科孥研究所藏甲骨文字》,京都大孥人文科孥研究所,1959年。
    松丸道雄:《束京大旱束洋文化研究所藏甲骨文字》,束京大孥束洋文化研究所,1983年。
    伊藤道治:《天理大早附属天理参考馆甲骨文字》,天理教道友社,1987年。
    周鸿翔:《美园所藏甲骨缘》,美圆加利福尼Ⅱ大孕,1976年。
    雷焕章:《德瑞荷比所藏一些甲骨鲸》,利氏卑社,1997年。
    到敬亭:《山束省博物销珍藏甲骨墨拓集》,齑鲁害社,1998年。
    中园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小屯南地甲骨》,中莘害局,1980年。
    中囡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殷墟花圜薤束地甲骨》,罢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
    中园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殷墟小屯村中村南甲骨》,罢南人民出版社,2012年。
    郭若愚:《殷契拾掇初编》,上海出版公司,1951年。
    郭若愚:《殷契拾掇二编》,上海出版公司,1953年。
    郭若愚:《殷契拾掇三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郭青萍:《洹寅裔所藏甲骨》,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年。
    朱凰瀚、沈建莘:《中圆国家博物馆馆藏文物研究鼗害·甲骨卷》,上海古籍出版 社,2007年。
    李锺淑、葛英会:《北京大旱珍藏甲骨文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段振美、焦智勤、黛相魁、黛李:《殷墟甲骨辑佚一安赐民同藏甲骨》,文物出版社,2008年。
    上海博物馆:《上海博物馆藏甲骨文字》,上海辭书出版社,2009年。
    史语所:《史语所赐藏甲骨集》,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2009年。
    宋镇豪:《张世放所藏殷墟甲骨集》,线装书局,2009年。
    傅春喜:《一铢阁藏安赐散见殷虚甲骨》,未刊。
    曹璋:《周原甲骨文》,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2年。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释》,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70年。
    于省吾:《甲骨文字轱林》,中华书局,1996年。
    岛邦男:《殷墟卜辭综类》(增订版),汲古书院,1971年。
    姚孝遂、肖丁:《殷墟甲骨刻辭类纂》,中华书局,1989年。
    齑航福、章秀霞:《殷墟花园莊东地甲骨刻辞类纂》,线装书局,2011年。
    松丸道雄、高嵨搛一:《甲骨文字字释综莞》,东京大学出版会,1994年。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甲骨文编》,中华书局,1965年。
    刘剑、洪飓、张新俊:《新甲骨文编》,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年。
    李宗煜:《甲骨文字编》,中华书局,2012年。
    沈建苹、曹锦炎:《甲骨文字形表》,上海辭书出版社,2008年
    徐中舒:《甲骨文字典》,四川辞书出版社,1988年。
    姚孝遂、肖丁:《殷墟甲骨刻醉摹释总集》,中华书局,1988年。
    隙年福:《殷墟甲骨文摹释全编》,线装书局,2010年。
    曹锦炎、沈建华:《甲骨文校释总集》,上海辭书出版社,2006年。
    胡厚宣:《甲骨文合集释文》,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
    胡厚宣:《甲骨文合集材料来源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
    宋镇豪:《百年甲骨学论著目》,语文出版社,1999年。
    容庚:《金文编》,中华书局,1985年。
    徐在国:《傅抄古文字编》,线装书局,2006年。
    高明、涂白奎:《古文字类编》(增订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白于蓝:《殷墟甲骨刻辞摹释总集校订》,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
    暴慧芳:《汉语古文字合文研究》,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蔡哲茂:《甲骨缀合集》,台湾樂学书局有限公司,1999年。
    蔡哲茂:《甲骨缀合续集》,台湾文津出版社,2004年。
    常耀华:《殷墟甲骨非王卜辞研究》,续装书局,2006年。
    常玉芝:《商代周祭制度》,中固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
    常玉芝:《殷商唇法研究》,吉林文史出版社,1998年。
    陈梦家:《殷虚卜辞综述》,中华书局,1988年。
    陈刽:《甲骨金文考释论集》,线装书局,2007年。
    陈刽:《战国竹书论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
    陈梦家:《殷虚卜辭综述》,科学出版社,1956年。
    陈年福:《甲骨文动词祠性研究》,巴蜀书社,2001年。
    陈年福:《甲骨文祠义论稿》,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陈炜湛:《甲骨文简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陈炜湛:《甲骨文田獵刻辞研究》,广西教育出版社,1995年。
    陈炜湛:《甲骨文论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陈婷珠:《殷商甲骨文字形系统再研究》,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10年。
    陈斯鹏:《楚系筒帛中字形舆音义关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
    鼗文俊:《中国书法史·先秦秦代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年。
    董作富:《殷曆谱》,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刊,石印本,1945年。
    董作寅:《董作寅先生全集》,台北兿文印书馆,1977年。
    董作寅:《中国现代学术经典一董作賓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
    岛邦男:《殷墟卜辭研究》,濮茅左、顧伟良譯,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丁山:《甲骨文所兄氏族及其制度》,中华书局,1988年。
    东海大学中国文学系:《花园莊东地甲骨论叢》,台湾聖環图书印行,2006年。
    冯志伟俸:《现代汉字和计算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
    冯时:《百年柬甲骨文天文曆法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
    方稚松:《殷墟甲骨文五种就事刻辭研究》,线装书局,2009年。
    颇颉刚、到起纡:《尚害校释浑揄》,中莘害局,2005年。
    管燮初:《殷虚甲骨刻辭的语法研究》,中国科学院出版社,1953年。
    郭沫若:《殷契萃编》,科孥出版社,1965年。
    郭沫若:《奴隸制时代》,人民出版社,1973年。
    郭沫若:《甲骨文字研究》,《郭沫若全集考古编》第一卷,科学出版社,1982年。
    郭沫若:《卜辭通纂》,科学出版社,1983年。
    高嵨谦一:《安徽大学汉语言文字研究鼗书·高嵨搛一卷》,黄德宽主编,安徽大学出版社,2013年。
    《古文字研究》第1—29辑,中华书局,1979—2012年。
    胡小石:《胡小石论文集三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胡厚宣:《甲骨文舆殷商史》第一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胡厚宣:《甲骨文舆殷商史》第二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胡厚宣:《甲骨学商史论鼗初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黄德宽、陈秉新:《汉语文字学史》(增订本),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
    黄德宽:《汉字理论鼗稿》,商务印书馆,2006年。
    黄德宽:《当代中国文学学家文库:黄德宽卷:开放中华文明的管钥—汉字的释
    读舆探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
    黄天树:《殷墟王卜辭的分类舆断代》(简體增订版),科学出版社,2007年。
    黄天树:《黄天树古文字论集》,学苑出版社,2006年。
    黄天榭:《甲骨拼合集》,学苑出版社,2010年。
    黄天树:《甲骨拼合续集》,学苑出版社,2011年.
    黄天树:《甲骨拼合三集》,早苑出版社,2013年。
    黄毒祺、眼善文:《周易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郝士宏:《古漠字同源分化研究》,安徽大孥出版社,2008年。
    裤江辣:《殷墟花束H3卜肼主人“子”研究》,线装害局,2008年。
    裤同茼:《戮圆楚文字用字调查》,苹束师筢大孥博士孥位谕文,2003年。
    季旭舁:《甲骨文字根研究》,鐾北文史哲出版社印行,2003年。
    蒋玉斌:《殷墟子卜胖的整理舆研究》,吉林大翠博士孥位谕文,2006年。
    江孥旺:《西周金文研究》,南京大孥博士孥位输文,2001年。
    疆振玉:《殷虚害契考释(三獯)》,中苹害局,2006年。
    李孝定:《漠字史藉》,海豚出版社、中园圈隙出版集囤,2011年。
    李逵良:《巍版文例研究》,香港中文大擘骄合害院,1972年。
    李圃:《甲骨文文字孥》,旱林出版社,1995年。
    李孥勤:《李翠勤集》,黑能江教育出版社,1989年。
    李孥勤:《古文献鼗输》,上海速束出版社,1996年。
    李孥勤:《缀古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李孥勤:《夏商周年代孥札耙》,速李大早出版社,1999年。
    李孥勤:《常代孥者自送文庳一李孥勤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
    李孕勤:《中圈古代文明十耩》,後旦大孥出版社,2003年。
    李孕勤:《中圜古代文明研究》,莘束师范大擎出版社,2005年。
    李孥勤:《古文字孥初陪》,中莘害局,2006年。
    李孥勤:《文物中的古文明》,商旃印耆销,2008年。
    李孥勤:《李孥勤早期文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8年。
    李早勤:《通向文明之路》,商旃印害馆,2010年。
    李旱勤:《三代文明研究》,商磅印害铝,20l 1年。
    李孥勤、彭裕商:《殷墟甲骨分期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李宗煜:《殷墟甲骨文字表》,北京大孥博士孥位瀚文,1995年。
    李一呜:《<新甲骨文编>校打》,束北师麓大孥硕士孥位输文,2010年。
    李立新:《甲骨文中所兄祭名研究》,中固社舍科早院研究生院博士孥位输文,2003年。
    李畋妗:《甲骨文例研究》,垂湾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
    李畋妗:《甲骨文字横形研究》,台湾园立政治大孥中圈文晕系博士孥位输文,2005年。
    李遁富:《漠字漠藉谕稿》,学苑出版社,2008年。
    李翠巢:《殷墟甲骨文通假字初步研究》,首都师筑大孥硕士孕位输文,2007年。
    林淫:《古文字孥筒输》,中苹害局,2012年。
    林淫:《林i霎早衍文集》,中固大百科全言出版社,1998年。
    林宏明:《小屯南地甲骨研究》,室淆政治大孕中固文孥系博士输文,2003年。
    林宏明:《醉古集——甲骨的缀合舆研究》,基湾莴卷模,2011年。
    林瑞能:《甲骨刻醉舆上博楚竹害通假字比较研究》,塞湾柬苹大孥中文系硕士输文,2009年。
    到凰莘:《殷墟村南系列甲骨卜辞的整理舆研究》,鄞州大毕博士孥位输文,2007年。
    到翔、隙亢、隙初生、董琨:《商周古文字蓿本》,捂文出版社,1989年。
    到新民:《殷墟甲骨第一期卜醉文例研究》,西南大孥硕士单位输文,2008年。
    刘源:《商周祭祖礼研究》,商务印书錧,2004年。
    刘剑:《古文字考释叢稿》,岳麓书社,2005年。
    刘剑:《古文字构形学》,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
    刘志基:《汉英对照甲骨文今譯类检》,广西教育出版社,2006年。
    吕静:《春秋时期盟誓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刘娇:《西汉以前古籍中相同或类似内容重复出现现象的研究—以出土简帛古籍为中心》,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
    孟世凯:《甲骨学辞典》,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
    门藝:《殷墟黄组甲骨刻辭的整理舆研究》,郑州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
    彭邦炯:《甲骨文农業资料考辨舆研究》,吉林文史出版社,1997年。
    彭裕商:《殷墟甲骨断代》,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
    樸仁顺:《殷商甲骨文形义关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
    崎川隆:《賓组甲骨文分类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
    裘锡圭:《文字学概要》,商务印书馆,1988年。
    裘锡圭:《古文字论集》,中华书局,1992年。
    裘锡圭:《古代文史研究新探》,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
    裘锡圭:《文史叢稿》,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
    裘锡圭:《裘锡圭自选集》,大象出版社,1999年。
    裘锡圭:《裘锡圭学术文化随笔》,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
    裘锡圭:《中国出土文献十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
    裘锡圭:《裘锡圭学术文集》,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年。
    屈万里:《殷虚文字甲编考释》,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出版,1961年。
    饶宗颐:《殷代贞卜人物通考》,香港大学出版社,1959年。
    孙诒讓:《契文举例》,楼学礼校点,齐鲁书社,1993年。
    孙俊:《殷墟甲骨文賓组卜辭用字情况的初步考察》,北京大学中文系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
    沈培:《殷墟甲骨卜辭语序研究》,台湾文津出版社,1992年。
    沈建华:《初学集一沈建华甲骨学论文选》,文物出版社,2008年。
    施顺生:《甲骨文字形体演燮规律之研究》,台湾中国文化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博士论文,1998年。
    时兵:《上古汉语雙及物结构研究》,安徽大学出版社,2007年。
    宋镇豪、段志洪:《甲骨文献集成》,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年。
    宋镇豪:《夏商社会生活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
    宋镇豪:《商代史(十一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2012年。
    宋镇豪、刘源:《甲骨学殷商史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
    宋镇豪:《甲骨文舆殷商史》新一辑,线装书局,2008年。
    宋镇豪:《甲骨文舆殷商史》新二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宋镇豪:《甲骨文舆殷商史》新三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
    沙宗元:《文字学术语规范研究》,安徽大学出版社,2008年。
    唐蘭:《殷虚文字记》,中华书局,1981年。
    唐蘭:《古文字学导论》,齐鲁书社,1981年。
    唐蘭:《甲骨文自然分类简编》,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
    唐作藩:《上古音手册》,江苏人民出版社,1982年。
    吴其昌:《殷虚书契解诂》,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
    吴浩坤、潘悠:《中固甲骨孥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吴圆升:《春秋文字研究》,安徽大孕中文系博士孕位输文,2005年。
    王圆雉:《觏堂集林》,中莘害局,1959年。
    王贵民:《商周制度考信》,塞湾明文耆局,1989年。
    王事:《漠字槽形孥耩座》,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
    王辉:《古文字通假字典》,中莘害局,2008年。
    王晖:《古文字舆商周史新恙》,中莘害局,2003年
    王宇信:《甲骨文舆殷商史》第三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王宇信、裼升南:《甲骨孥一百年》,社含科孕出版社,1999年。
    王宇信、宋镇豪:《纪念殷墟甲骨文骚现一百周年固隙孥衍研封舍输文集》,社畲科孥文献出版社,2003年。
    王宇信、宋镇豪、孟意武:《2004年安隔殷商文明圜隙孥衍研封舍输文集》,社舍科孥文献出版社,2004年。
    王蕴智:《殷周古文同源分化现象探索》,吉林人民出版社,1996年。
    王蕴智:《字孥输集》,河南美衍出版社,2004年。
    王蕴智:《殷商甲骨文研究》,科早出版社,2010年。
    王子埸:《甲骨文字形颊组差具现象研究》,中西害局,2013年。
    王旃:《甲骨文同源字系统初探》,革南师筢大孕硕士孥位谕文,2007年。
    魏慈德:《殷墟YH一二七坑甲骨卜肼研究》,垂}鹭政治大孥中园文孥系博士孥位输文,2001年。
    魏慈德:《殷墟花圜驻柬地甲骨卜醉研究》,垂湾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6年
    餍一萍:《甲骨卑》,重北蒌文印耆甜,1978年。
    于省吾:《甲骨文字释林》,中莘害局,1979年。
    于省吾:《蔓刽移殷契胼枝、绩编、三编》,中莘害局,2009年。
    于豪亮:《于豪亮孥衍文存》,中莘害局,1985年。
    伊斯特林:《文字的麈生和鞍展》,左少典辉,北京大孥出版社,1987年。
    崴志斌:《商代青铜器铭文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
    裼逢彬:《殷墟甲骨刻醉祠颊研究》,花城出版社,2003年。
    裼升南:《商代缝清史》,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
    裼树连:《横微居小孥金石输鼗》(增打本),中莘害局,1983年。
    裼树连:《横微居小孥述林》,中苹害局,1983年。
    裼树连:《稹微居甲文鞔·耐林肩甲文就·卜醉琐靛·卜酢求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裼郁彦:《甲骨文同形字疏要》,基湾鞠仁大孥博士孥位输文,2004年。
    裼郁彦:《甲骨文合集分组分颊忽表》,塞北篓文印害馆,2005年。
    姚萱:《殷墟花圜驻柬地甲骨卜醉的初步研究》,缝装害局,2006年。
    姚孝遂、肖丁:《小屯南地甲骨考释》,中莘害局,1985年。
    姚孝遂:《姚孝遂古文字输集》,中莘害局,2010年。
    喻遂生:《甲金捂言文字研究输集》,巴蜀害社,2002年。
    蘖正渤:《藁玉森甲骨孥输著整理舆研究》,缝装害局,2008年
    郯晚鹿、李彤、弱鹿萍:《甲骨文字孕述要》,搬麓害社,1999年。
    詹鄞鑫:《莘夏考——詹鄞鑫文字训黏黼集》,中莘害局,2006年。
    眼秉榷:《甲骨文舆甲骨早》,圈立编浑销主编,1988年。
    碾世超:《殷墟甲骨字跻研究》,束北师筢大孥出版社,2002年。
    张玉金:《甲骨文虚翮词典》,中华书局,1994年。
    张玉金:《甲骨文语法学》,学林出版社,2001年。
    张玉金:《甲骨卜辞语法研究》,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
    张玉金:《20世纪甲骨文语法学》,学林出版社,2003年
    张政烺:《张政烺文史论集》,中华书局,2004年。
    张政烺:《张政烺文集》,中华书局,2012年。
    张德劭:《甲骨文考释简论》,世界国书出版广东有限公司,2012年。
    张再劭:《西周金文文字系统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张静:《郭店楚简文字研究》,安徽大学中文系博士学位论文,2002年。
    张振谦:《齑系文字研究》,安徽大学中文系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
    张通海:《楚系简帛文字字用研究》,安徽大学中文系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
    张书岩:《异髓字研究》,商务印书馆,2004年。
    趙诚:《甲骨文简明词典》,中华书局,1988年。
    趙诚:《古代文字音颟论文集》,中华书局,1991年。
    趙诚:《甲骨文字学绸要》,中华书局,2005年。
    趙诚:《二十世纪甲骨文研究述要》,书海出版社,2006年。
    趙平安:《新出简帛舆古文字古文献研究》,商务印书馆,2009年。
    趙鹏:《殷墟甲骨文人名舆断代的初步研究》,线装书局,2007年。
    郑杰祥:《商代地理概输》,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
    郑振峰:《甲骨文字横形系统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
    郑绻娥:《甲骨文祭祀卜辭语言研究》,巴蜀书社,2007年。
    锺柏生:《锺柏生古文字论文自选集》,台湾藝文印书馆,2008年。
    朱凰瀚:《商周家族形态研究》(增订本),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
    朱歧祥:《殷墟甲骨文字通释稿》,台湾文史哲出版社印行,1989年。
    朱歧祥:《殷墟卜辭句法论稿—对贞卜辭句型变异研究》,台湾学生书局,1990年。
    朱歧祥:《甲骨学论鼗》,台湾学生书局印行,1992年
    朱歧祥:《甲骨文字学》,台北里仁书局印行,2002年。
    周渴翔:《对寅卜群述例》,香港,1969年。
    周波:《战园时代各系文字间的用字差异现象研究》,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
    周祖祺:《周祖谟语言学论文集》,商务印书馆,2001年。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殷墟娇好墓》,文物出版社,1980年。
    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于省吾教授百年诞辰纪念文集》,吉林大学出版社,1996笠
    香港中文大孥:《第二届国际中国古文字学研讨会论文集》,问学社有限公司,1993年。
    香港中文大孥:《第三届国际中国古文字学研讨会论文集》,香港,1997年。
    台湾师范大学国文学系、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甲骨文发现一百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文史哲出版社,1998年。
    安徽大学汉字发展舆应用研究中心:《纪念何琳仪先生诞辰七十周年暨古文字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合肥,2013年。
    中国文字学会、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中国文字学会第七届学术年会会议论文集》,长春,2013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