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界定的理论思考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还是一门稚嫩的学科,对一些带有根本性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诸如研究对象、学科本质、学科属性、学科边界、功能定位等,学界仍然缺乏共识。深度探讨这些问题的理论本质及其发展趋势,对学科理论进行适度甚至是高度概括,就是学科界定。这对推动学科的科学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社会背景,有中国传统德教文化的历史积淀、我党思想政治工作的历史经验、世界其他国家中有关公民意识、政治意识、和伦理道德教育的借鉴。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学科经历了初步建设、学科整合、深度发展三个阶段,始终遵循着服从服务主导意识形态、借鉴依托相关学科成果、总结升华思政实践经验的发展理路。
     研究对象是学科确立的逻辑起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对象必须体现主导意识形态的存在,是以主导意识形态为核心的思想政治教育现象及其规律,存在一个“一体两翼”的结构特征,核心概念是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研究领域涵盖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价值和实施三个方面。
     学科本质是一门学科存在合理性的哲学依据。思政学科的本质可以概括为思想政治教育现象的学理认知、思政实践的理论升华、思政规律的知识体系等方面,是关于意识形态教育理论方法的逻辑体系。马克思主义本质观是学科本质存在的理论依据,思想政治教育“生命线”地位的确立是学科本质的实践依据。
     理论属性是指学科理论表现出的内在联系性和逻辑性,是反映学科最一般、最本质的特性,是划分学科归属的学术标准。它是学科研究对象进行形而上的理论抽象产生的学科属性特征。从理论属性上讲,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多科融合的交叉边缘学科,是服从服务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应用学科,又是中国向度的意识形态教育类学科。学科应坚持国际视野的学术追求,避免成为自说自话、封闭僵化的理论体系。
     实践属性是指学科在连接主客观活动过程中的内在规定性,是学科表现出的应用性和工具性特征。它是因学科研究对象根植实践、源于实践、指向实践而产生的学科属性。具体表现为理论来源的实践性、目的指向的实践性和学科特殊的应用性。理论来源的实践性是指其学科直接源于思想政治工作实践,根植于实践需要;学科的目的指向,主要在于人的政治社会化实践和精神建构实践;学科特殊的应用性,特就特在提升人们思想政治素质、实现社会的意识形态控制等方面的特定实践。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社会功能,是学科界定的重要内涵性因素.它集中体现为发挥核心价值主导下的超越性思想引领功能,可具体分解为解释性功能、目的性功能、工具性功能三个基本维度。为取得话语形式和表现形式的突破,更好地发挥学科的社会功能,还必须更加注重教育对象接受心理、主客体互动规律、教育信息传播的优化、隐性教育资源的挖掘等方面的突破性研究。
     学科边界是指一门学科在研究领域、功能发挥方面的限度,是学科界定的重要外延性因素。通过比较分析,思政学科与同领域的相邻二级学科的边界要进一步厘清;与德育学在狭义概念和概念来源上差异明显;与政治学和伦理学在对象和研究侧重中有很大不同。与国外相关意识形态类学科比较,体现出强烈的中国风格等。
Ideological-political education discipline is a young discipline, on some issues with the fundamental theory and the practice, such as the object of study, the discipline nature, discipline attribute, disciplinary boundaries and function orientation, there are still lack of consensus in academic circles. Depth to explore the essence of these problems and its development trend,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of science has important theory value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he discipline has a profound historical origin. include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moral cultur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experience of the CCP and the beneficial reference of foreign country's citizen education,political and moral education,particular Marxism-Leninism classics.The construction of the discipline has experienced three stages. The first, is subject to follow the development of the dominant ideology, the second is obey the service results from relying on the related disciplines, the third is summing up the experience of sublimation ideological.
     The research object is the logical starting point of the discipline. We believe that the research object of ideological-political education discipline must reflect the existence of the dominant ideology, is the law of ideological-political moral education and its running as the core of the dominant ideology. Main research field of the discipline has three aspects, essence, value and implement.
     The essence of discipline is philosophical foundation of the discipline rationality.It can be summarized as the theory of ideological-political education phenomenon cognition, and that subliming the theory of ideological-political education practice, the knowledge system of ideological-political education law; Essence view of Marxism is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subject nature existence, the ideological-political education's status as a "lifeline" is practical basis.
     Theoretical attribute refers to the discipline showed the inner item and logic, which is the most general and reflect the nature of features and the category classification standards. On theoretical attribute, this discipline is a multidisciplinary fusion cross edge discipline, a discipline submit to Marxist ideology, a discipline of China's direction of ideological education. It must be adhere to the international outlook, Otherwise this discipline will becoming a closed and rigid theoretical system.
     The practical attribute of ideological-political education discipline refers to the inherent regularity of subjects in the process of connecting the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activity, which showed stronger applicability and instrumental characteristics. Embodied in the practicality of the theory, and special purpose to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the discipline. Practicality of the theory directly originates from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practice, rooted in the practice needs.Theory of the discipline with the purpose of the spiritual construction practice and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Strong applicability is subject to improve peopl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quality, realize the ideological control aspects of the attribute.
     Disciplinary boundaries refers to a subject in the research field and the function of the discipline.By compariton, There is obvious difference between similar discipline and this discipline.Perticularly, it has obvious difference in narrow sense between Moral education discipline.So du Politics and Ethics.Compared with foreign related ideological discipline, the ideological-political education discipline reflects strong Chinese style.
     On Social function,this discipline concentrated reflect on that guide people's thoughts by means of core value. For strengthening the social function of the discipline, and improve education validity, it mast be more attention on the study of the psychology,interaction, mode of transmission, recessive education resources, etc.
引文
① 金林南.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范式的哲学沉思[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3:1.
    ② 黄钊.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名称的再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3.(5):42-45.
    ① 王颖.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名称之争论之于学科发展的价值意蕴分析[J].思想理论教育.2003.(9):36-40.
    ② 余双好.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属性及发展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1):10-14.
    ① 王学俭,李东坡.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问题与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13(7):43-48.
    ② 张麦兰,刘建军.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定位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06(9):37-40.
    ① 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前沿课题及应有任务[J].思想教育研究.2013.(12):3-7.
    ② 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关键词[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10):44-48.
    ① 刘新庚,文银花.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界定的理论思考[J].中南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6):177-181.
    ① Gutek. Philosophical and ideological perspectives on education(Englewood Cliffs,1988),p.171.
    ① 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骆郁廷.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2.
    ② 曾长秋.用马克思主义德育学置换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8):141-145.
    ③ 秦在东.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诸问题之我见[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3):7-10.
    ④ 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骆郁廷.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2
    ① 常永军.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几个理论问题[J].现代教育科学,2009.(2):20-23.
    ② 王树荫,卢少求.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论[J].教学与研究.2006.(3):59-63.
    ③ 代玉启,陈文旭.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定位新探[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6):56-58.
    ④ 平章起,梁禹庆.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定位及其现实意义[J].兰州学刊,2007.(5):194-198.
    ⑤ 刘建军.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内涵及建设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3):42-45.
    ① 王曦.对思想政治教育困境的政治性归因分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10):37-40.
    ② 金林南.政治的教育和教育的政治[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8.(1):87-91.
    ③ 宇文利.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交叉性[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8):27-31.
    ④ 鲁杰.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应用型特征研究[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0.(9).
    ⑤ 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视野[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400.
    ⑥ 张耀灿,曹清燕.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人学取向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12):38-41.
    ① 王瑞荪.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77-78.
    ② 王瑞荪.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51-58.
    ③ 华南师大资料中心编《教育情报》第11期,第13页.
    ④ 苏振芳.当代国外思想政治教育比较[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406-407.
    ① 苏振芳.当代国外思想政治教育比较[Ml.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447448.
    ② 张澍军.德育哲学引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18.
    ① 李合亮.解析与建构——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哲学反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2.
    ② 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27.
    ③ 《礼记·学记》.
    ④ 刘德厚.广义政治论:政治关系的社会化分析原理[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3-5.
    ⑤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5.
    ① 《论语·述而》
    ② 《庄子·天运篇》.
    ③ 《淮南子·原道训》
    ④ 曾长秋,周含华.中国德育通史简编[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1:72-77.
    ⑤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49.
    ① (明)王阳明.《传习录》(上卷《徐爱录》).广州:花城出版社,1998:26.
    ① 胡乔木.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2:41-42.
    ②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48.
    ① 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2卷)[M].上海:三联书店,1981:10.
    ② [苏]涅尔谢相茨.古希腊政治学说[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93
    ③ 赵祥麟.外国教育家评传(第1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23.
    ① 乔治·霍兰·萨拜因等.政治学说史(上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86.
    ②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西方古代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55.
    ③ 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30.
    ① 吴式颖.外国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612.
    ② 苏霍姆林斯基.关于全面发展教育的问题[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12.
    ③ 刘建军.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内涵及建设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3):
    ④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572.
    ⑤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47
    ⑥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
    ⑦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l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5.
    ① 张耀灿.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79.
    ② 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01.
    ③ 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42.
    ④ 列宁全集(第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169.
    ⑤ 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17.
    ⑥ 斯大林文集(1934-1952)[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137.
    ① 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92.
    ① 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380.
    ② 张耀灿.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89-292.
    ③ 张耀灿,徐志远.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85.
    ④ 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骆郁廷.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9.
    ① 王树荫,王炎.新中国思想政治教育史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315.
    ① 荆兆勋等著.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定位及建设思路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1:53-58.
    ② 王树荫,王炎.新中国思想政治教育史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316.
    ① 沈壮海.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学术版图[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11):13-16.
    ② 波普尔.科学知识进化论[M].北京:三联书店,1987:263.
    ③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8.
    ④ 中共中央宣传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9:5.
    ⑤ 宋任穷.在全国党员教育工作会议上的报告[J].红旗,1982(24):1-5.
    ① 顾海良.关于马克思主义—级学科建设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06(11):1-6.
    ② 文学平,陈应琴.意识形态与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合法性证明[J]探索,2004(5):89-93.
    ③ 裴学进,程刚,白同平.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规律探要[J].中国高教研究,2008(3):22-24.
    ① 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骆郁延.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2.
    ② 秦在东.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诸问题之我见[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3):7-10.
    ③ 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骆郁廷.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1-43.
    ④ 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依托与发展[J].江汉论坛,2006(8):76-80
    ⑤ 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193-194.
    ① 刘新庚.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318-319.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4.
    ① 刘新庚.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对象的新认识[J]人大复印资料·思想教育研究.2003.(1):75-79.
    ② 张澍军.德育哲学引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4.
    ③ 李鸿义,霍绍周,谢圣明.亟待建立一门思想现象学fJl.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1987(3):16-19.
    ④ 余仰涛.论思想政治工作科学的研究对象——思想关系[J].江汉论坛.1992.(9):41-43.
    ① 黄钊.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名称的思者[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2(3):27-29
    ③ 王礼湛,余萧枫.思想政治教育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9:4.
    ② 仓道来.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8.
    ④ 刘伟.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对象探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4.(4):24-27.
    ⑤ 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潞郁廷.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4.
    ⑥ 孙其昂.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原理[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04:17-18.
    ⑦ 王树荫,卢少求.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论[J].教学与研究.2006.(3):59-64.
    ⑧ 张澍军.德育哲学引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18.
    ⑨ 李秀林,王于,李淮春.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159.
    ① [美]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347.
    ② [英]迦纳.政治科学与政府(第1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47:7.
    ① 李剑农.政治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4:2.
    ② 王惠岩.政治学原理[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85:10.
    ③ 王邦佐等.政治学概要[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6:8.
    ④ 王惠岩.政治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3.
    ⑤ [美]拉斯韦尔.政治学[M].杨昌裕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3.
    ⑥ [美]达尔.现代政治分析[M].王沪宁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20.
    ⑦ 高一涵.政治学纲要[M].上海:上海神州国光社,1932:1.
    ⑧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1-9.
    ⑨ 邓初民.政治科学大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57.
    ① 黄菊,蓝江.作为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思想政治教育——一个思想政治教育元问题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91-95.
    ② 张耀灿,郑永延,吴潜涛,骆郁廷.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2.
    ③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编.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1.
    ④ 杜时忠.教育学研究什么[J].教育评论.1997.(3):6.
    ⑤ 章士嵘,卢婉清.认识论词典[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4:101.
    ⑥ 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第2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1.
    ① 胡德海.教育学原理[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6:2-8.
    ②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第3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14.
    ③ 陈理宣.教育学原理——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
    ① 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09.
    ② 列宁全集(第5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306.
    ③ 李秀林,王于,李淮春.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178-179.
    ④ 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05.
    ⑤ 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7.
    ① 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骆郁廷.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6.
    ② 陈义平.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8:21.
    ③ 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7.
    ④ 苏振芳.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7.
    ⑤ 仓道来.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6.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51.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1.
    ① 苏振芳.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7.
    ② 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51.
    ③ 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26.
    ① 刘新庚,高超杰.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对象的学理审视[J].探索,2012(5):130-134.
    ② 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骆郁廷.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
    ③ 李合亮.解析与建构——中国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哲学反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124.
    ④ Machenzie,Political Identity,p.157
    ① Althusser, Education:Structure and Society, T.Tapper&B.Salter, Education and the Political Order(Macmillan, 1987), p57.
    ② 葛兰西.狱中札记[M].曹雷雨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38.
    ③ 李英明.哈伯马斯[M].台北: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86:79.
    ④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927.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02.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6.
    ③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7.
    ④ 池田大作,汤因比.展望21世纪:汤因比与池田大作对话录.[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7:58.
    ⑤ 项久雨.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46.
    ① 李辽宁.试论全球化语境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4(4):16-18.
    ② 项久雨.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6.
    ③ 刘建军.论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人价值[J].教学与研究.2001(8):48-52.
    ① 项久雨.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267-268.
    ② 列宁.哲学笔记[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133-135
    ③ 项久雨.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284-293.
    ④ 王学俭.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前沿问题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91.
    ⑤ 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骆郁廷.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20.
    ⑥ 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44-158
    ① 刘新庚.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10.
    ① 孙绵涛,朱晓黎.关于学科本质的再认识[J].教育研究.2007.(12):31-35.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669.
    ② 潘玉腾.论思想政治教育的马克思主义人学基础[D].福建师范大学.2008:1-4.
    ③ 黄菊,蓝江.作为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思想政治教育[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91-95.
    ④ 列宁全集(第55卷)[M].第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213.
    ⑤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87.
    ① 余仰涛.论思想政治工作科学的研究对象——思想关系[J].江汉论坛,1992.(9):41-43.
    ② 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视野[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11.
    ③ 刘建军.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内涵及建设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3):42-46.
    ④ 江泽民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74.
    ①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32—1933)[M].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1985:369.
    ② 周恩来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94.
    ③ 中共中央文献选集(第12卷)[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218.
    ④ 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449-450.
    ⑤ 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51.
    ⑥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64.
    ① 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94.
    ②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2004年.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1.
    ② 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5.
    ③ 中央编译局.资本论(第3卷)第2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069.
    ④ 胡塞尔.胡塞尔文集(第2卷)[M].倪梁康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9.
    ⑤ [美]卡扎米亚斯,马西亚拉斯.教育的传统与变革[M].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1:40.
    ① 金林南.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范式的哲学沉思[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3:57-59.
    ② 徐志远.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6.
    ① 石仲泉.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升华理论与理论掌握群众[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1.(1):4-6.
    ① 列宁全集(第55卷)[M].(第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128.
    ② 李秀林,王于,李淮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159.
    ③ 邱伟光.思想政治教育学概论[Ml.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190.
    ④ 张耀灿,郑永延,吴潜涛,骆郁廷.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23.
    ① 苏振芳.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164.
    ② 孙其昂.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原理[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04:82-83.
    ① 刘新庚,高超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属性新论[J].人大复印资料·思想政治教育.2013(8):19-24.
    ② 刘新庚.思想政治教育新论[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0:170.
    ③ 蒋洪池.托尼.比彻的学科分类观点及其价值探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8.(5):93-98.托尼.比彻用硬/软(soft versus hard)和纯/应用(pure versus appliance)对学科进行了分类。硬/软维度是以学科领域的所有学者对某一特定的研究范式或理论体系的认同程度来描述学科理论属性的一个指标,认同度高,则学科硬度高、软度低;认同度低,则学科硬度低、软度高。
    ① 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3.
    ② 陈秉公.论国家意识形态“高势位”建设的规律性[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11):78-85.
    ③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
    ① [德]哈贝马斯.在事实与规范之间—关于法治和民主治国的商谈理论[M].北京:三联书店,2003:182.
    ② [美]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42.
    ③ 李醒民.知识的三大部类: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J].学术界.2012.(8):5-33.
    ④ 尤西林.人文科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90.
    ① 汪信砚.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的分野[N].光明日报(学术版).2009-06-16.
    ① 刘仲林.现代交叉学科[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80-85.
    ① 宇文利.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交叉性[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8):27-32.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72.
    ① 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06.
    ② 毛泽东选集(第3卷)[Ml.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94.
    ③ 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26.
    ④ Joseph E.Davis(edited):Identity and Sosial Change.Transactions Publishers,New Jersey,2000.p.185.
    ⑤ [加拿大]查尔斯·泰勒.现代性之隐忧[M].程炼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55.
    ⑥ 王成兵.当代认同危机的人学解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15.
    ① 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86.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
    ③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0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301.
    ④ 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74.
    ① 王伟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前沿研究报告(2010)[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331.
    ② 骆郁廷.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在于思想掌握群众[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9):128-138.
    ③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4.
    ④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123.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635.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4.
    ③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9.
    ④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29.
    ⑤ 杜威教育文集.第二卷/吕达,刘立德,邹海燕主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103.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14.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43.
    ③ 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视野[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85.
    ④ 《论语.为政》.
    ① 衣俊卿.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一个新向度[M].哲学研究.2008.(12):9-14.
    ① 黄宗智,认识中国——走向从实践出发的社会科学[J],中国社会科学,2005(1).
    ② 刘新庚,高超杰.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实践属性[J].求实.2013.(10):84-87.
    ③ 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554.
    ④ 参见1982年中共十二大中央书记处理论组《答记者问》一书.
    ① 厉以宁.中国的实践可以创造世界性理论成果[N].光明日报.2014-01-13.
    ② 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554.
    ① 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fMl.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762.
    ② 何畏.试论主导意识形态与主流意识形态的区别[J].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2007.(1):43-45.
    ① Populism vs. Elitism: Social Consensus and Social Status as Bases of Attitude Certainty Radmila Prislin;Emily Shaffer;Marisa Crowder The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2012-3 Taylor & Francis.
    ② 庞青山.大学学科论[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24.
    ① 列宁选集(第1卷)[Ml.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9.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6.
    ③ 张澍军.德育哲学引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121.
    ④ [法]莫里斯·迪韦尔热,杨祖功等译.政治社会学——政治学要素[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11.
    ⑤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l.吴彭寿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7.
    ⑥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l.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6.
    ⑦ 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骆郁廷.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14.
    ⑧ 郑永延.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研究[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251.
    ① 俞可平.民主是个好东西——俞可平访谈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1-2.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1-73.
    ③ 韩丹.略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逻辑起点[J].湖北社会科学.2010.(4):22-24.
    ① [德]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3.
    ② 展望21世纪:汤因比与池田大作对话录[M]荀春生等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9:58.
    ③ 邱柏生,董雅华思想政治教育学新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4.
    ④ 陆庆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6:10.
    ① 余仰涛,熊习岸.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学应当正视的几个问题[J].江汉论坛.2003.(7):110-114.
    ② 邱柏生.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的若干问题[J].思想理论教育(上半月·综合).2006.(7):34-39.
    ③ 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380.
    ① 梅荣政.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教育的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上半月.综合)2005.(1):8-10.
    ② 鲁杰.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应用性特征研究[J].理论月刊.2010.(9):183-185.
    ③ 《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
    ④ [美]古特克.哲学与意识形态视野中的教育[M].陈晓端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5.
    ① 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骆郁延著.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2.
    ② 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15.
    ③ 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311.
    ④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81.
    ①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148.
    ② 夏正江.教育理论哲学基础的反思——关于人的问题[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91-98.
    ③ 金林南.政治的教育与教育的政治—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问题的哲政治学探讨[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8.(1):87-92.
    ①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7.
    ②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148.
    ③ 邱柏生,董雅华.思想政治教育学新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23.
    ①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很有前途—朱镕基同志谈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工作[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1987.(12):4.
    ① 刘新庚,文银花.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界定的理论思考[J].中南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6):177-181.
    ② 孙熙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科对象与整体架构[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2):61-67.
    ① 傅如良,张雷声,谭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结构、特征与建设[M].学术界.2009.(1):69-79.
    ① 张雷声.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学科建设[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6):
    ① 王惠岩.政治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6.
    ① 王惠岩.政治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7.
    ① 曾长秋.关于马克思主义德育学置换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4):141-145.
    ①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第三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217.
    ②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第三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215-217.
    ③ 檀传宝.德育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5(2012.12重印):1-5.
    ① 张耀灿,徐志远.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10-11.
    ② 罗国杰.伦理学探索之路—罗国杰自选集[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3-36.
    ① 王瑞荪.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fMl.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44-145.
    ② [美]卡扎米亚斯.教育的传统与变革[M].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1:241.
    ③ [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46-48.
    ① 吴琼.当代国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及其启示[J].求实.2000.(5):45-46.
    ① 王东虓.公民教育学的基本范畴探析[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21-24.
    ② 滕珺,张婷婷.公民教育是立德树人之基——访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国立教育研究院院长李荣安[N].中国教育报.2014-01-25.
    ① 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1949—2008)[Ml.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230.
    ② 杨东平.新公民读本(小学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
    ③ 杨静云.美国政治观、价值观教育掠影[J].思想教育研究.1994.(3):38-41.
    ④ Torsten Husen, 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 Research and Studies. Vol.7.London,1985,p.3974.
    ① J. Lindberg Dennis and D. Morcrame, Support for Nation and Government Among English Children, p.251, British Journal Political Science,1971.1.
    ② [美]罗伯特·达尔.现代政治分析[M].王沪宁、陈峰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78-79.
    ③ [美]阿尔蒙德等.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M].曹沛霖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29.
    ① 张耀灿,曹清燕.论马克思主义人学视野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6):169-171.
    ② 金生鋐.论人的教育需要[J].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2011.(2):5-15.
    ③ [英]吉登斯,皮尔森.现代性——吉登斯访谈录[M].尹宏毅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195-198.
    ④ 沈壮海.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06.(11):33-37.
    ① 张雷声.学科功能的发挥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推进[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10):52-56.
    ② 鲁杰.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价值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12.(8):184-186.
    ③ 张耀灿.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的人学转换[J]思想教育研究.2010.(7):3-6.
    ① 王啸.教育人学:当代教育学的人学路向[M].南京:江苏出版社,2003:243.
    ② 洪波.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范式转换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24.
    ① 邓小平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82.
    ① 骆郁廷.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在于思想掌握群众[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9):128-138.
    ② 张雷声.学科功能的发挥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推进[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10):52-56.
    ③ 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91.
    ① 孙其昂.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36-37.
    ② 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骆郁廷.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8-101.
    ① 曹清燕.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研究——基于马克思主义人学视角[D].华中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9:89.
    ② 卡西尔.人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87.
    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295.
    ④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文).
    ⑤ 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光明日报,2013-05-05
    ① 中共中央宣传部.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思想政治工作[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0:16.
    [1]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发[2004]16号)《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2]《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
    [3]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32—-1933)[M].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1985.
    [5]中共中央宣传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9.
    [6]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
    [8]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1949—-2008)[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9]中共中央文献选集(第12卷)[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8]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9]列宁全集(第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169.
    [10]列宁全集(第55卷)[M].第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11]列宁.哲学笔记[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12]斯大林文集(1934-1952)[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137.
    [13]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0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14]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5]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
    [16]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7]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8]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9]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20]周恩来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21]邓小平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21.江泽民文选(第3卷)[M]_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3]中共中央宣传部.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思想政治工作[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0.
    [24]胡乔木.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2.
    [25]罗国杰.伦理学探索之路—罗国杰自选集[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6]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骆郁廷.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7]张耀灿.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8]张耀灿,徐志远.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
    [29]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0]郑永廷.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研究[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
    [31]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2]·邱柏生,董雅华思想政治教育学新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
    [33]陆庆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6.
    [34]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视野[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35]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
    [36]张澍军.德育哲学引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4.
    [37]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8]邱伟光.思想政治教育学概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
    [39]仓道来.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40]王礼湛,余萧枫.思想政治教育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9.
    [41]刘新庚.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42]刘新庚.思想政治教育新论[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0.
    [43]项久雨.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44]王学俭.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前沿问题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45]王树荫,王炎.新中国思想政治教育史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46]孙其昂.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47]孙其昂.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原理[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04.
    [48]徐志远.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9]王瑞荪.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50]陈义平.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8.
    [51]苏振芳.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52]苏振芳.当代国外思想政治教育比较[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53]刘德厚.广义政治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54]荆兆勋等著.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定位及建设思路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1.
    [55]金林南.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范式的哲学沉思[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3.
    [56]洪波.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范式转换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
    [57]李合亮.解析与建构: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哲学反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58]曾长秋,周含华.中国德育通史简编[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1.
    [59]王伟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前沿研究报告(2010)[M].北京:中国社会科
    学出版社,2012.
    [60]王惠岩.政治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61]李剑农.政治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4.
    [62]王邦佐等.政治学概要[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6.
    [63]高一涵.政治学纲要[M].上海:上海神州国光社,1932.
    [64]王浦劬.政治学基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65]邓初民.政治科学大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66]俞可平.民主是个好东西—俞可平访谈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67]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68]檀传宝.德育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69]赵祥麟.外国教育家评传(第1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
    [70]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西方古代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71]吴式颖.外国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72]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编.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73]章士嵘,卢婉清.认识论词典[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4.
    [74]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第2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75]胡德海.教育学原理[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6.
    [76]袁振国.当代教育学(第3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77]陈理宣.教育学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78]李英明.哈伯马斯[M].台北: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86.
    [79]中央编译局.资本论(第3卷)第2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80]尤西林.人文科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81]刘仲林.现代交叉学科[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82]王成兵.当代认同危机的人学解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83]庞青山.大学学科论[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
    [84]夏正江.教育理论哲学基础的反思——关于人的问题[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85]王啸.教育人学:当代教育学的人学路向[M].南京:江苏出版社,2003.
    [86]王东莉.德育人文关怀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87]杨东平.新公民读本(小学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88]《论语·述而》
    [89]《庄子·天运篇》
    [90]《淮南子·原道训》
    [91](明)王阳明.《传习录》(上卷《徐爱录》).广州:花城出版社,1998.
    [92]《论语·为政》
    [93]《礼记·学记》
    [94]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2卷)[M].上海:三联书店,1981.
    [95][苏]涅尔谢相茨.古希腊政治学说[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96][美]乔治·霍兰·萨拜因等.政治学说史(上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97][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98][捷克]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99][美]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100][苏]苏霍姆林斯基.关于全面发展教育的问题[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
    [101][奥地利]波普尔.科学知识进化论[M].北京:三联书店,1987.
    [102][英]迦纳.政治科学与政府(第1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47.
    [103][美]拉斯韦尔.政治学[M].杨昌裕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104][美]达尔.现代政治分析[M].王沪宁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105][意]葛兰西.狱中札记[M].曹雷雨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106][日]池田大作,[英]汤因比.展望21世纪:汤因比与池田大作对话录.[M].北京: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7.
    [107][德]胡塞尔.胡塞尔文集(第2卷)[M].倪梁康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108][美]卡扎米亚斯,马西亚拉斯.教育的传统与变革[M].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1.
    [109][德]哈贝马斯.在事实与规范之间—关于法治和民主治国的商谈理论[M].北京:三联书店,2003.
    [110][加]查尔斯·泰勒.现代性之隐忧[M].程炼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111][法]莫里斯·迪韦尔热,杨祖功等译.政治社会学——政治学要素[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
    [112][德]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
    [113][美]古特克.哲学与意识形态视野中的教育[M].陈晓端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114][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115][美]罗伯特·达尔.现代政治分析[M].王沪宁、陈峰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116][美]阿尔蒙德等.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M].曹沛霖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117][德]卡西尔.人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
    [118][英]吉登斯,皮尔森.现代性——吉登斯访谈录[M].尹宏毅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
    [119]曹清燕.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研究——基于马克思主义人学视角[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1]刘新庚,高超杰.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对象的学理审视[J].探索,2012(5)
    [2]刘新庚,高超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属性新论[J].人大复印资料·思想政治教育.2013(8).
    [3]刘新庚,高超杰.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实践属性[J].人大复印资料·思想政治
    教育.2014.(1)
    [4]刘新庚,文银花.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界定的理论思考[J].人大复印资料·思想政治教育,2003.(1).
    [5]宋任穷.在全国党员教育工作会议上的报告[J].红旗,1982(24).
    [6]顾海良.关于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建设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06(11).
    [7]张耀灿,曹清燕.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人学取向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12).
    [8]张耀灿,曹清燕.论马克思主义人学视野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6)
    [9]张耀灿.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的人学转换[J].思想教育研究.2010.(7).
    [10]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特点、规范与建设任务[J]人大复印资料·思想政治教育.2013.(11)
    [11]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前沿问题与应有态度[J].思想教育研究.2013.(12)
    [12]黄宗智,认识中国——走向从实践出发的社会科学[J],中国社会科学,2005(1).
    [13]黄钊.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名称的再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3.(5).
    [14]骆郁廷.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在于思想掌握群众[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9).
    [15]佘双好.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属性及发展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1):10-14.
    [16]陈秉公.论国家意识形态“高势位”建设的规律性[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11)
    [17]张雷声.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学科建设[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6).
    [18]张雷声.学科功能的发挥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推进[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10).
    [19]刘建军.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内涵及建设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3).
    [20]刘建军.论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人价值[J].教学与研究.2001(8)
    [21]张麦兰,刘建军.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定位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06(9).
    [22]衣俊卿.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一个新向度[M].哲学研究.2008.(12).
    [23]石仲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升华理论与理论掌握群众[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1.(1)
    [24]邱柏生.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的若干问题[J].思想理论教育.2006.(7).
    [25]沈壮海.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06.(11).
    [26]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关键词[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10).
    [27]沈壮海.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学术版图[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11).
    [28]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依托与发展[J].江汉论坛,2006(8)
    [29]梅荣政.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教育的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05.(1).
    [30]孙熙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科对象与整体架构[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2).
    [31]王树荫,卢少求.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论[J].教学与研究.2006.(3)
    [32]宇文利.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交叉性[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8).
    [33]余仰涛.论思想政治工作科学的研究对象——思想关系[J].江汉论坛,1992.(9).
    [34]曾长秋.用马克思主义德育学置换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8).
    [35]王学俭,李东坡.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问题与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13(7):43-48.
    [36]秦在东.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诸问题之我见[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3).
    [37]常永军.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几个理论问题[J].现代教育科学,2009.(2).
    [38]代玉启,陈文旭.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定位新探[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6).
    [39]杜时忠.教育学研究什么[J].教育评论.1997.(3)
    [40]平章起,梁禹庆.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定位及其现实意义[J].兰州学刊,2007.(5).
    [41]王颖.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名称之争论之于学科发展的价值意蕴分析[J].思想理论教育.2003.(9).
    [42]王曦.对思想政治教育困境的政治性归因分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10).
    [43]金林南.政治的教育与教育的政治—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问题的哲政治学探讨[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8.(1).
    [44]李醒民.知识的三大部类: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J].学术界.2012.(8).
    [45]裴学进,程刚,白同平.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规律探要[J].中国高教研究,2008(3).
    [46]李鸿义,霍绍周,谢圣明.亟待建立一门思想现象学[J].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1987(3)
    [47]刘伟.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对象探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4.(4).
    [48]黄菊,蓝江.作为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思想政治教育[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49]李辽宁.试论全球化语境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4(4).
    [50]杨宇.正确理解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本质特征[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2).
    [51]蒋洪池.托尼·比彻的学科分类观点及其价值探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8.(5).
    [52]傅安洲,黄少成.关于建立一门独立政治教育学的思考[J].吉首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1).
    [53]何畏.试论主导意识形态与主流意识形态的区别[J].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2007.(1).
    [54]韩丹.略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逻辑起点[J].湖北社会科学.2010.(4).
    [55]傅如良,张雷声,谭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结构、特征与建设[M].学术界.2009.(1).
    [56]吴琼.当代国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及其启示[J].求实.2000.(5).
    [57]王东烷.公民教育学的基本范畴探析[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
    [58]金生鋐.论人的教育需要[J].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2011.(2).
    [59]杨静云.美国政治观、价值观教育掠影[J].思想教育研究.1994.(3).
    [60]鲁杰.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价值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12.(8).
    [61]华南师大资料中心编《教育情报》第11期,第13页.
    [1]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光明日报,2013-05-05.
    [2]滕珺,张婷婷.公民教育是立德树人之基——访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国立教育研究院院长李荣安[N].中国教育报.2014-01-25.
    [3]汪信砚.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的分野[N].光明日报(学术版).2009-6-16.
    [4]厉以宁.中国的实践可以创造世界性理论成果[N].光明日报.2014-01-13.
    [1]Gutek. Philosophical and ideological perspectives on education(Englewood Cliffs, 1988),p.171.
    [2]Machenzie, Political Identity, p.157
    [3]Althusser, Education:Structure and Society, T.Tapper & B.Salter, Education and the Political Order(Macmillan,1987), p57.
    [4]Joseph E.Davis(edited):Identity and Social Change. Transactions Publishers, New Jersey,2000.p.185.
    [5]Populism vs. Elitism: Social Consensus and Social Status as Bases of Attitude Certainty Radmila Prislin;Emily Shaffer; Marisa Crowder The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2012-3 Taylor & Francis.
    [6]Torsten Husen, 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 Research and Studies. Vol.7.London,1985,p.3974.
    [7]J. Lindberg Dennis and D. Morcrame, Support for Nation and Government Among English Children, p.251, British Journal Political Science,1971.1.
    [8]Charles Taylor. Philosophy and the Human Sciences:Philosophy Papers, Cambridge[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5.
    [9]Samuel P.Huntington 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 and the Remaking of World Order [M] Scribner Dec.1996
    [10]Francis Fukuyama, the end of history and the last man [M], Oversea Publishing house Dec.1992
    [11]Josephine Russell. Moral consciousness in a community of inquiry [J]. Carfax: Journal of moral education,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