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公务员法立法原理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对公务员法立法原理的研究包括对其立法理念、原则、有代表性的制度以及立法完善等方面的研究,既包括学理的建构,也包括深度的解释。基于现代行政法的基本理论以及行政管理的客观规律,可以把公务员法的立法理念概括为“维护一国政治体制与政党制度”、“规制公共权力”、“以人为本”以及“提高管理效率”四个方面。以这四个立法理念为指导,可以把公务员法的立法原则概括为党管干部原则、监督约束原则、激励保障原则、注重程序原则、伦理行政原则和分类管理原则。基于立法理念和原则的分析,论文选取了五个比较重要的而且带有争议性的规定进行具体的分析。最后以立足国情与重视借鉴为出发点对发展、完善国家公务员制度进行了具体的构思,从适度超前的思路来处理制度的完善,以期取得立法上的突破。
A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administration and organization law in China, the laws and regulations concerning civil servant system involves a series of complex and important issues, such as cadre and personnel system, party system, political system reform, and so on. Therefore, the research on legislative principles of civil servant law has to face the economic, political, and social reform confronted in China in the times of globalization, and the research should draw a lesson from the practice of legislation about the national government officials from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even from the modern China, and should learn from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 of legislation of civil servant law over the world, then build a modern civil servant law answering to the national situation step by step. Also, the research has to take the background of ruled-by-law in China, the practice of implementation of civil servant system, and the lately achievements of reform of international administration system and intellectual bureaucracy system into consideration. This paper focuses on legislative principles of China’s Civil Servant Law. By analyzing the idea, principle, and the concrete rules of legislation of China’s Civil Servant Law, from the point of how to improve the system of civil servant, based on the reality, with the reference of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s, the improvement of system is managed in a proper advanced way to achieve breakthrough on legislation.
     Besides introduction, the paper contains four parts. The second chapter mainly discusses the legislative idea of civil servant law. This paper bases on constitutional philosophy featuring freedom and democracy, the basic theory of modern administration law, as well as the law of administrational management. The legislative idea of civil servant law is constructed as four elements: preservation of the political and party system, standardization of public power, the idea of“put people first”, and improvement of administrational efficiency. Civil servant system belongs to political system while related to party system closely, so, on the one hand, civil servant system needs to uphold the national system, on the other, it should insist the lead by the party. Administration law mainly focuse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ower and the rights. The basis of its theory is definition of the range of power, and the control of its procedure to protect the citizen’s right.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administration law, civil servant law has to have this responsibility. The idea of“put people first”has a profound background in the Chinese and foreign intellectual history. And its essence is to safeguard human dignity and rights. Civil servant also should keep up the idea of“put people first”, overcome alienation may caused by class bureaucracy system. Efficiency is the first value civil servant law, as an administration and personnel organizational law, should pursue. But at the same time, social fair and social responsibility should also be valued.
     The third chapter discusses principles of China’s Civil Servant Law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above four legislation idea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regulation and policy of China’s Civil Servant Law, in six aspects, namely the principle of Party governing the cadres, oversight and limitation, encouragement and insurance, procedure-orientation, ethics administration and classification administration. China’s Civil Servant Law has clear regulation that civil servant rules should abide by the cadre line of China’s CPC, insist on Party governing the cadres, which is also a political characteristic of China’s Civil Servant Law. Civil servant naturally has his individual interest, like or dislikes. With proper control and oversight, power for private interest and corruption will occur. The principle of power operation tells that where there is power, there must be control and supervision. In order to attract various talents into the civil servants group and efficiently make this family group stable, especially for mobilizing the initiative of all the civil servants, we need to facilitate the insurance mechanism. The management of civil servants in real life has a clear trend of being more dependent on relations. The crucial step to decrease it is to use mechanism to regulate and manage people, to squeeze out the space and power of relations through the principle of procedures. There has always been a moral request for civil servants, now and before, home and abroad. Choosing people by his capability, being morally and intellectually excellent, attaching importance to practical results, have all been examples of the application of administrative moral idea in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of public sectors. For a more efficient and scientific management, classification management is carried out.
     These principles each refers to different system, therefore, the fourth chapter chooses five important and controversial issues to discuss. And the analyses and comments on these systems are all with the ideas and principles of legislation of civil servant law. Because of the special characteristic of China’s political system, the rang of civil servants in China is wide, including the official of party organization, NPC, administration organization, CPPCC, justice organization, procuratorial organization, and democratical parties organization. Furthermore, this paper pointed out that there is no“two kinds of officials have two kinds of roads”in Chinese civil servant law. Moreover, the system of resignation due to wrong doings in China is being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This paper shows the problem including indistinct definition, weak consciousness, lack of responsibility, and an idea of democracy. In addi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eservation and limitation of the phenomenon of“fulfillment the repay of civil servant power in the future”. Finally, the issue of autonomy of ethics in the civil servant law is under discussion. The 54 clause not only meets the global legislative trends, but also reflects the legal idea of“put people first”.
     Thereafter, the fifth chapter states how to improve China’s Civil Servant Law both based on the national situation and referring to the practice in length. Firstly, the foreign experiences should be learned. Foreign civil servant system has developed for a century, and forming a mature system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tanding employment, leveling, and merits-oriented. And the trends of its developing are: 1) from centralized to decentralized; 2) from procedure-oriented to result-oriented; 3) from standing employment to contract employment; 4) from half-closed employment to open employment; 5) from control oriented management to“put people first”human resources exploration. The vitality of a system is its developing and innovation, while the force of developing and innovation is practice. To institute Civil Servant Law, experiences of reform of civil servants management and civil servant system should be learned in length; issues met or proposed during the practice of civil servant system should be studied and analyzed; trend of official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should be grasped. The civil servant system should be improved by practicing and learning from practice. Finally, some concrete suggestions to improve national civil servants system are raised. These mainly are: selection of excellent civil servants from the grass root level, enhancing the exchange of civil servants, improving the evaluation of the leaders according to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reinforcing the competition of civil servants, acceleration of classifying management of civil servants.
引文
1谢晖:《价值重建与规范选择》,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86页。
    
    2张文显:《二十世纪西方法哲学思潮研究》,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第631-632页。
    3《西方法律思想史资料选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25页。
    
    4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第199页。
    5 [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上),林荣远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241页。
    6参见[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上),林荣远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242-244页。
    7刘旺洪:《行政与法治——中国行政法制现代化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05页。
    8参见刘旺洪:《行政与法治——中国行政法制现代化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32-233页。
    11 [美]约瑟夫·奈、约翰·唐纳胡主编:《全球化世界的治理》,王勇等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第191页。第二个原因的概括参见宋世明:《中国公务员法立法之路》,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第14页。
    12这类著作可以参见李春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教程》,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年版;张柏林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教程》,中国人事出版社2005年版。
    13参见宋世明:《中国公务员法立法之路》,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
    14参见舒放、王克良:《国家公务员管理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87页。
    15 [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张雁深译,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154页。
    16《列宁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140页。
    17参见张文显:《人权事业的进步,政治文明的进步》,载《吉林人大工作》2004年第6期,第45页。
    18参见陆英:《谈我国公务员制度问题》,载《职大学报》2007年第3期,第103页。
    
    19张文显:《法哲学范畴研究》(修订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6页。
    20这段概括参见陈嘉映:《语言哲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5页。
    21维特根斯坦的基本思想参见Tractatus Logico-Philosophicus (London, 1922), p.4.中译本参见[奥]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贺绍甲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博登海默的概括参见[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28-129页。
    22参见[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28-129页。
    23转引自[英]哈特:《法律的概念》,张文显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第16页。
    24参见张文显:《法哲学范畴研究》(修订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7页。
    25 [英] A.艾耶尔编:《哲学中的变革》,陈少鸣、王石金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56页。
    26 John Austin, The Province of Jurisprudence Determined, Library of Ideas edn, 1954, p.184. Quoted from Hart, Positivism and the Separation of Law and Morals, in Hart, Essays in Jurisprudence and Philosoph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3, p.52.
    
    27高清海:《高清海哲学文存》(第1卷),吉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41-142页。
    28孙正聿:《哲学通论》,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28页。
    29 [美]庞德:《法理学》(第1卷),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0页。
    30 [德]拉伦茨:《法学方法论》,陈爱娥译,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6年版,第313页。
    31转引自[日]大木雅夫:《比较法》,范愉译,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61页。
    32公丕祥主编:《法理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3页。
    33 [德]伯恩哈德·格罗斯菲尔德:《比较法的力量与弱点》,孙世彦、姚建宗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66页。
    34参见[德]K·茨威格特、[德]H·克茨:《比较法总论》,潘汉典等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81页。
    35参见[德]K·茨威格特、[德]H·克茨:《比较法总论》,潘汉典等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6页。
    36 [美]格伦顿、戈登、奥萨魁:《比较法律传统》,米健、贺卫方、高鸿钧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6-7页。
    37 Nicholas Bunnin and Jiyuan Yu, The Blackwell Dictionary of Western Philosophy, Blackwell Publishing, 2004, p.320.中译文参见[英]尼古拉斯·布宁、余纪元编著:《西方哲学英汉对照辞典》,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457页。
    38严存生:《论法的理念——兼论法哲学的研究对象》,载郑永流主编:《法哲学与法社会学论丛》(第2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9页。
    39郑成良:《法治:历史性的选择》,载《检察日报》1997年10月20日,第三版。
    40史尚宽:《法律之理念与经验主义法学之综合》,载刁荣华主编:《中西法律思想论集》,台湾汉林出版社1984年版,第262、259、260页。
    41张文显:《二十世纪西方法哲学思潮研究》,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第371页。
    42 Joseph Raz, Legal Principles and the Limits of Law, The Yale Law Journal, Vol. 81, No. 5 (Apr., 1972), p.839.
    43 [美]庞德:《法律史解释》,邓正来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第2页。
    44关于原则的这五个作用参见Joseph Raz, Legal Principles and the Limits of Law, The Yale Law Journal, Vol. 81, No. 5 (Apr., 1972), pp.839-841.
    4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4页。
    46邓小平:《目前的形式和任务》,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37页。
    47参见张兆本:《树立人事法治意识实行公务员管理法制化》,http://www.policy.net.cn/module/src/2006-36/2006115103724.html,最后登陆于2008年9月8日。
    48参见张旭霞:《公务员制度》,对外经贸出版社2006年版,第97页。
    
    49参见谭健编著:《西方公务员制度》,北京出版社1998年版,第58页。
    50参见百度百科:《公务员制度》,http://baike.baidu.com/view/315124.htm,最后登陆于2008年8月25日。
    51参见张旭霞:《公务员制度》,对外经贸出版社2006年版,第114页。
    
    5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56页。
    53 [德]康德:《纯粹理性批判》,韦卓民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325页。
    54 [德]康德:《法的形而上学原理——权利的科学》,沈叔平译,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50页。
    55 [德]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苗力田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版,第38页。
    56 [德]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苗力田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版,第47页。
    57 [德]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苗力田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版,第54页。
    58徐显明:《论“法治”构成要件——兼及法治的某些原则及观念》,载《法学研究》1996年第3期,第43页。
    59 [德]康德:《世界公民观点之下的普遍历史观念》,载[德]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第8-9页。
    60 [英]洛克:《政府论》(下册),叶启芳、瞿菊农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36页。
    6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38页。
    62 [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张雁深译,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154页。
    63 [英]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上册),邓正来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172页。
    64 [美]巴克:《社会心理学》,南开大学社会学系译,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420页。
    65 [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60页。
    66张文显:《法哲学范畴研究》(修订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96页。
    67叶必丰:《行政法的人文精神》,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94页。
    68 [英]韦德:《行政法》,徐炳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版,第5-6页。
    69 [美]施瓦茨:《行政法》,徐炳译,群众出版社1986年版,第3页。
    70 [法]狄骥:《宪法论》,钱克新译,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第二版序言”第8页。
    71参见[意]登特列夫:《自然法——法律哲学导论》,李日章译,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4年版,第8页。
    72 [英]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上册),邓正来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80页。
    73 [英]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上册),邓正来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261页。
    74参见李春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教程》,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年版,第13页。
    
    75 [英]韦德:《行政法》,徐炳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版,第93页。
    76参见孙笑侠:《法律对行政的控制——现代行政法的法理解释》,山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30页。
    
    77孙笑侠:《法律对行政的控制——现代行政法的法理解释》,山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87页。
    7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49页。
    7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4页。
    80这四种用法的概括参见李龙:《人本法律观简论》,载《社会科学战线》2004年第6期,第198-206页。
    81《旧唐书·卷九十八》。
    82《孟子·尽心下》。
    83《宋书·卷十四》。
    84《晋书·卷十九》。
    85《吕氏春秋·贵公》。
    86参见金耀基:《中国民本思想史》,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11-17页。
    87 [德]康德:《答复这个问题:“什么是启蒙运动?”》,载[德]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第22页。
    88参见何勤华:《西方法学史》,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08页。
    8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81页。
    9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6页。
    9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4页。
    9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6页。
    9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44页。
    9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280-281页。
    95参见金耀基:《中国民本思想史》,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16-17页。
    96徐复观:《学术与政治之间》,台湾学生书局1980年版,第93-94页。
    97参见李龙:《人本法律观简论》,载《社会科学战线》2004年第6期,第198-206页。李龙、张文显等:《“以人为本”的法哲学解读》,载《金陵法律评论》2004年秋季卷。
    9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4页。
    99谢周庆、廖继超:《我国公务员职务升降的规定及其存在的问题略析》,载《行政与法》2004年第3期,第21页。
    
    10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06页。
    10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139页。
    102参见卓泽渊:《法的价值论》,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3页。
    103参见张文显:《法哲学范畴研究》(修订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13页。
    104张富:《公共行政的价值向度》,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版,第62页。
    105参见张富:《公共行政的价值向度》,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版,第63页。
    106 Robert A. Dahl, The Science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Three Problems, In Classics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Moore Publishing Company, Inc, p.123.转引自张富:《公共行政的价值向度》,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版,第63页。
    
    107参见苏俊:《卓有成效的目标管理》,广东经济出版社2008年版,第139页。
    108参见舒放、王克良:《国家公务员管理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67页。
    109参见张富:《公共行政的价值向度》,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版,第67-76页。
    110参见林学启:《试论党管干部原则确立的现实依据》,载《昌吉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第27页。
    
    111《中国共产党章程》,总纲。
    112《中国共产党章程》,总纲。
    113参见李德志:《当代中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09页。
    114参见《检察日报》2005年4月4日。
    115参见张康之、李传军、张璋:《公共行政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63页。
    116参见张康之、李传军、张璋:《公共行政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64页。
    117张文显:《法哲学范畴研究》(修订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99页。
    118参见马怀德主编:《司法改革与行政诉讼制度完善》,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28页。
    119参见陈小华:《内部行政行为的可诉性研究》,载《行政与法》2001年第4期,第38页。
    120参见陈辉:《论公务员管理理念的制度化与实践化》,载《中国行政管理》2007年第9期,第84页。
    121参见阎建、黄登攀:《西方各国公务员录用制度之比较及其对我国的启示》,载《行政论坛》2004年第3期,第90页。
    122参见中国政府网“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2008年考试录用公务员专题”,http://www.gov.cn/fwxx/gwy2009/index.htm,最后登录时间2008年10月16日。
    123尹蔚民:《公务员管理的法制化》,载《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1第6期,第15页。
    124王鲁军:《任人唯贤关键是任人者要贤》,载《党建与人才》2003年第5期,第30页。
    125参见黄卫平、谭功荣主编:《公务员制度比较》,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第143页。
    126参见宗景才、李磊:《浅论我国公务员范围的界定》,载《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第43页。
    127参见朱庆芳主编:《公务员法概论》,法律出版社1992年版,第73页。
    128参见2004年12月25日人事部部长张柏林在十届全国人大第十三次会议上就公务员法草案向会议做的说明。
    129参见宗景才、李磊:《浅论我国公务员范围的界定》,载《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第44页。
     130参见宁善威:《对我国公务员范围界定的反思》,载《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年第2期,第24页。
    131参见葛洪义、刘治、李燕:《法官、检察官不可纳入“国家公务员”》,载《法学》2003年第6期,第29页。
    
    132参见谭健:《西方公务员制度》,北京出版社1989年版,第39页。
    133参见杨祖功:《西方政治制度比较》,世界知识出版社1992年版,103页。
    134参见深圳大学管理学院课题组:《我国政务类公务员与业务类公务员分类制度可行性研究》, http://www.fyjs.cn/viewarticle.php?id=139692,最后登陆于2008年9月11日。
    135参见王蔚:《权能分治与两官分途:外国公务员制度建构的两大原则》,载《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9期。
    
    136参见杨庆东:《中西方公务员制度比较研究》,云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7页。
    137参见杨祖功:《西方政治制度比较》,世界知识出版社1992年版,113页。
    138参见深圳大学管理学院课题组:《我国政务类公务员与业务类公务员分类制度可行性研究》,http://www.fyjs.cn/viewarticle.php?id=139692,最后登陆于2008年9月11日。
    139参见杨庆东:《中西方公务员制度比较研究》,云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75页。
    
    140参见张熙:《“两官分途”与政府人事制度创新》,载《中国改革》2000年第10期,第21页。
    141参见张熙:《“两官分途”与政府人事制度的创新》,载《中国改革》2000年第10期,第21页。
     142《孟子·公孙丑下》。
    143高国舫:《引咎辞职:现状、问题与对策》,载《中州学刊》2005年第5期,第8页。
    144邱吉:《道德内化论》,民族出版社2004年版,第140页。
    
    145转引自李章泽:《权力期权问题浅析》,载《新视野》2005年第2期,第52页。
    146参见沈小平:《权力“期权化”:亟须引起重视的腐败新动向》,载《领导科学》2006年第12期,第4页。
    147参见李建平、陈继宁:《干部“权力期权化”问题综述》,载《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第157页。
    148参见沈小平:《权力“期权化”:亟须引起重视的腐败新动向》,载《领导科学》2006年第12期,第4页。
    149参见孙元欣主编:《管理学—原理·方法·案例》,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57页。
    150参见李章泽:《权力期权问题浅析》,载《新视野》2005年第2期,第54页。
    151转引自[美]刘易斯·科瑟:《社会学思想名家》,石人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253页。
    152 [英]米勒、波格丹诺主编:《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邓正来主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76页。
    153 [英]米勒、波格丹诺主编:《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邓正来主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76-77页。
    154 [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上),林荣远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41页。
    155 [德]马克斯·韦伯:《韦伯作品集IX:法律社会学》,康乐等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19-320页。
    156参见[美]莱因哈特·本迪克斯:《马克斯·韦伯思想肖像》,刘北成等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年版,第345-346页。
    157 [德]马克斯·韦伯:《韦伯作品集III:支配社会学》,康乐等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7页。
    158参见[美]哈蒙:《公共行政的行动理论》,吴琼恩等译,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4年版,第45、120页。
    159参见王小红:《对〈公务员法〉第54条的解读和思考》,载《法学杂志》2006年第4期,第101页。
    160下面这两点概括参考了王小红:《对〈公务员法〉第54条的解读和思考》,载《法学杂志》2006年第4期,第103页。
    161参见张文显:《全球化时代的中国法治》,载《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年第2期,第5页。
    162参见张文显:《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导言》,载《法学家》2006年第5期,第6页。
    
    163参见傅兴国:《当代国外公务员制度改革中的趋势》,载《中国人才》2005年第11期,第49页。
    164参见杨庆东:《中西方公务员制度比较研究》,云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73页。
    165参见傅兴国:《当代国外公务员制度改革中的趋势》,载《中国人才》2005年第11期,第48页。
    166参见傅兴国:《当代国外公务员制度改革中的趋势》,载《中国人才》2005年第11期,第49页。
    167参见张文显:《制度创新是灵魂》,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03年第4期,第4页。
    168 [美]利普塞特:《政治人——政治的社会基础》,刘钢敏、聂蓉译,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第3页。
    
    169参见张青国:《试论当代中国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载《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第115页。
    170参见张青国:《试论当代中国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载《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第115页。
    171参见张子良:《公务员制度与行政现代化》,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年版,第95页。
    172参见仲祖文:《选拔干部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载《人民日报》2008年4月21日。
    173参见钟国兴:《民主、公开、竞争、择优》,载《学习时报》2008年4月16日。
    174参见仲祖文:《选拔干部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载《人民日报》2008年4月21日。
    175参见民建汉中市委办公室:《关于加大执行公务员职位轮换交流力度的建议》, http://zx.hanzhong.gov.cn/ReadNews.asp?NewsID=733&BigClassID=8&SmallClassID=7,最后登陆于2008年9月5日。
    176参见仲祖文:《选拔干部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载《人民日报》2008年4月21日。
    177参见钟国兴:《民主、公开、竞争、择优》,载《学习时报》2008年4月16日。
    178参见中共河南省委组织部:《建立科学化规范化综合考核评价体系》,载《中国人事报》2008年4月14日。
    
    179参见沈红光:《加大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的竞争力度》,载《党建研究》2008年8月5日。
    180参见仲祖文:《选拔干部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载《人民日报》2008年4月21日。
    181参见中共河南省委组织部:《建立科学化规范化综合考核评价体系》,载《中国人事报》2008年4月14日。
    1.张柏林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教程[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6.
    2.张子良.公务员制度与行政现代化[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
    3.舒放主编.公务员制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4.王同编著.公务员法[M].台北:高点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0.
    5.朱庆芳主编.公务员法概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2.
    6.张淑芳主编.公务员法教程[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7.周玉华主编.公务员法教程[M].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2006.
    8.应松年.公务员法释义[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5.
    9.徐银华.公务员法新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0.林明锵.公务员法研究[M].台北:国立台湾大学丛书,2000.
    11.徐银华编著.公务员法要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12.杨临宏.公务员法要义[M].北京:华龄出版社,2005.
    13.徐银华主编.公务员法原理[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0.
    14.侯建良.公务员制度发展纪实[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7.
    15.孙正民,崔爱茹编著.国外公务员工资制度与工资立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3.
    16.纪培荣等编著.国家公务员制度教程新编[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
    17.叶必丰.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18.王名扬.法国行政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19.阎青义,李淳编.世界各国公务员法手册[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88.
    20.中组部研究室政策法规局,人事部政策法规司编.外国公务员法选编[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
    21.张尚鷎主编.行政法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22.肖萍,程样国主编.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M].北京:群众出版社,2006.
    23.叶春阳主编.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2.
    24.宋世明.中国公务员法立法之路[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4.
    25.李华菊.中国行政法学新论[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
    26.肖萍,熊朗秋.中国行政法原理[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27.湛中乐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释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8.许安标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释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29.刘文英.日本官吏与公务员制度史[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8.
    30.张荆等.中日公务员制度比较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
    31.张萃萍.困境与重建当代中国公务员行政道德建设研究[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
    32.胡泽君主编.公共管理与治理转型广东省高级公务员公共管理研究论文集[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
    33.苏海南,杨燕绥等.中国公务员福利制度改革[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
    34.沈传亮.公务员群体的政治文化研究[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7.
    35.陈振明主编.公务员制度[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
    36.谭功荣等编著.公务员制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37.关保英主编.公务员法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
    38.汪玉凯主编.公共政策[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7.
    39.屈万祥主编.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条文释义[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
    40.谭功荣编著.公务员制度比较研究[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
    41.周敏凯.比较公务员制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42.张锋主编.国家公务员制度新论[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
    43.刘玉浦编著.公共管理与制度创新[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
    44.吴志华.美国公务员制度的改革与转型[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45.李和中.21世纪国家公务员制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46.王明强主编.我国依法行政的基本制度[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
    47.胡和勤.行政科学与公务员制度[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
    48.余兴安等.激励的理论与制度创新:中国公务员激励机制研究[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5.
    49.徐育苗主编.中外政治制度比较[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50.邱霈恩等.国家公务员公共服务能力[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51.姜明安主编.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52.董炯.国家、公民与行政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53.关保英.行政法的价值定位——效率、程序及其和谐[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
    54.应松年,袁曙宏主编.走向法治政府[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55.俞可平.权利政治与公益政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56.湛中乐.法治国家与行政法治[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
    57.湛中乐.权利保障与权力制约[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58.湛中乐.现代行政过程论——法治理念、原则与制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59.张文显.法哲学范畴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
    60.姚建宗.法治的生态环境[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
    61.信春鹰主编.WTO与中国行政法制度改革[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62.齐延平.人权与法治[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
    63.金国坤.依法行政环境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1. [日]佐藤达夫等.国家公务员制度[M].方振邦等译.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1992.
    2. [日]鹈饲信成.日本公务员法[M].曹海科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1988.
    3. [法]裴德埒弥.法国行政法[M].张其棫,项方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12.
    4. [日]清水澄.行政法泛论[M].金泯澜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13.
    5. [法]让·里韦罗,让·瓦利纳.法国行政法[M].鲁仁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6. [英] L·赖维乐·布朗,[英]约翰·S·贝尔.法国行政法[M].高秦伟,王锴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7. [印]M·P·赛夫.德国行政法——普通法的分析[M].周伟译.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
    8.特伦斯·丹提斯,阿兰·佩兹.宪制中的行政机关——结构、自治与内部控制[M].刘刚,江菁,轲翀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9. [德]埃贝哈德·施密特-阿斯曼等.德国行政法读本[M].于安等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10. [德]平特纳.德国普通行政法[M].宋林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11. [英]马丁·洛克林.公法与政治理论[M].郑戈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12. [英]威廉·韦德.行政法[M].徐炳等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
    1.傅兴国.当代国外公务员制度改革的趋势[J].中国人才,2005(11):47-49.
    2.杨庆东.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历程和走向[J].理论与实践,2005(5):69-71.
    3.李子彪.邓小平的人才战略思想与‘三支队伍’建设[J].广东社会科学,1997(2):11-17.
    4.陆英.谈我国公务员制度问题[J].职大学报,2007(3):102-103.
    5.刘权.试论中国公务员聘任制[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2007(5):132-137.
    6.张虹.浅析公务员法中的聘任制[J].法制研究,2006(6):357-357.
    7.宋世明.解析《公务员法》中分类制度之设计原理[J].法商研究,2005(4):70-78.
    8.邓卫方.论公务员职位分类制度之创新[J].行政与法,2006(3):65-67.
    9.谢周庆,廖继超.我国公务员职务升降的规定及其存在的问题略析[J].太原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3):20-22.
    10.董丽君.公务员奖励制度法治化之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112-116.
    11.郑传坤,陈太红.我国公务员惩戒制度的问题与对策[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6):28-32.
    12.郑娥,刘晓婧.浅析当前公务员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商界,2008(3):199-200.
    13.李雪卿.我国国家公务员辞职辞退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4(2):76-78.
    14.何平,邱树彬.行政官员退休制度的历史变迁及启示[J].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2007(9):28-30.
    15.陶进华,邱代志.论公务员法对公务员激励机制的完善和创新[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6(5):10-12.
    16.张文显.全球化时代的中国法治[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2):5-11.
    17.张文显.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导言[J].法学家,2006(5):6-16.
    18.崔卓兰,卢护锋.和谐社会与中国法制建设[J].当代法学,2006(3):3-8.
    19.贺江华,许永锋.试论《公务员法》对法官职业化进程的影响[J].法制与社会,2008(3):19-20.
    20.陈海.浅析《公务员法》的不足与缺憾[J].前沿,2008(2):115-117.
    21.金伟峰,姜裕富.公务员忠诚义务的若干问题研究[J].行政法学研究,2008(1):11-16.
    22.贺日开.《公务员法》引咎辞职制度之忧思[J].法律科学,2007(6):60-65.
    23.黄仲熙.略论《公务员法》的中国特色[J].福建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3):82-84.
    24.梁雯雯.我国《公务员法》的创新及思考[J].行政与法,2007(5):47-49.
    25.于曙光,苑基荣.从权责一致角度解读《公务员法》第四十五条[J].行政与法,2007(4):70-71.
    26.慕金付.公务员法的廉政制度分析[J].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 2006(6):81-85.
    27.何颖.公务员法的制度释义及其特点[J].学术交流,2006(11):62-66.
    28.董正奇.《公务员法》:干部人事管理法制化的里程碑[J].理论研究,2006(4):25-27.
    29.张柏林.关于公务员法的几个问题[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6(3):17-21.
    30.吴义太,潘世钦.《公务员法》的创新与反思[J].理论界,2006(3):171-172.
    31.陈文兴.《公务员法》与我国公务员监督的强化[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5(6):92-95.
    32.姜明安.重视制度设计,保障《公务员法》立法目的的实现[J].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5(2):7-10.
    33.莫于川.关于增强《公务员法》的科学性之管见[J].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5(2):10-12.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