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乐记》研究论稿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课题“《礼记·乐记》研究论稿”,旨在对《礼记·乐记》进行相对全面、相对深入的研究。《乐记》是我国第一部古典文艺美学的奠基之作。本课题的研究共有六章,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乐记》的文献、文本方面,一部分为《乐记》的文化、文论、文学方面。
     在《乐记》文献、文本方面,本文从三个角度入手。第一,对《乐记》文献中的争议问题进行考释。主要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乐记》的篇次归属和章节划分;《乐记》作者与成书过程的考辨;《乐记》佚文的存留和分佚的原因。第二,对《乐记》与先秦典籍中关系密切的著作,进行渊源探索与异同比较。其中,包括《诗经》,《周易》、《荀子·乐论》和《史记·乐书》,并对《乐记》所涉所有史料,进行辑述。第三,从史的角度,纵向梳理了历代研究《乐记》的情况,展现各个经学分期的《乐记》研究特点与新进展;不足与时代根源。
     在《乐记》文化、文论方面,本文亦从三个方面着手。第一,从文化的角度,追溯《乐记》的史前文化渊源及相互影响。包括巫卜文化的内核、地域文化的观念和《乐记》中上古传说的原型三个内容。第二,从文论的角度,探讨了《乐记》中的审美观照及其后世的嬗变。主要有:“地域文艺观”、“文质论”、“遗音遗味”说。第三,从逻辑与思想的角度,思考了《乐记》的“比类”逻辑体系、“中和”思想基础和“体用”哲学结构。
     本课题遵循先扫清文献障碍,再阐释发明的步骤,力争使自己的每个结论建立在可靠而详实的史料、全面而深刻的思考、科学而缜密的论证基础之上。本课题既努力成为一部扎实的专研《礼记·乐记》之作,也努力为古典文艺学、音乐学、美学、哲学等领域提供较完备的《乐记》研究成果。
This topic the study for The Book of Rites·yueji wants to do a comprehensive and deep research relatively.The Book of Rites·yuej is the first foundation of classic literature and aesthetic art in our country.The research of this subject including six chapters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parts:one is the part of literature and full text document of Yueji;the other is the part of culture,literary theory and literature ofyueji.
     In the aspect of literature,the essay demonstrates its points from three angles.First, explores and explains controversial issues in yueji.It solves three major problems:the attribution of sections and division of chapters ofyueji;the exploration of author and the research process of edition;the persistence of essay and the reason for lost.Second,compares the yueji with books in close relation of pre-Qin writings and explores the origination and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m.It include Shijing,Yizhuan,Yuelun of Xunzi and Yueshu of Shiji,then collects and explains total history datum which Yueji refers to.Third,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istory,reviews the situation of study in "Yueji" historically and displays the features and new progress,shortages and sources of dynasty in every scholastic times.
     In the aspect of culture and literary theory,the essay also demonstrates its points from three angles.First,from the cultural point of view,it ascends prehistoric cultures of origin and mutual influence ofyueji,including three elements,the core of witch culture,the concept of regional culture and the ancient legend archetype of yueji.Secondly,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iterary theory,explores the aesthetics and the evolution of future generations of yueji.They are: "regional literature" and "quality of the literature "," sound and taste left,".Third,from the aspect of logic and thinking,thinks of the logic of analogism and" foundation of neutral thinking and the" body and function" philosophical structure.
     This study follow the steps of cleating the obstacles firstly and explaining the steps of inventing secondly to make my own conclusions base on reliable and detailed history, comprehensive and profound thinking,scientific and careful reasoning.And it not only strives to become a solid study of The Book of Rites ~ yueji specially,but also classical literature and art, music,aesthetics,philosophy and other fields to provide a more comprehensive yueji research foundings.
引文
[1]聂振斌:《“大乐与天地同和”--<乐记>的艺术哲学思想》,《江苏社会科学》,2002年第5期。
    [2]孙星群:《<乐记>成书于战国中期的力证--以湖北郭店楚墓竹简为据》,《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3]卓支中:《<乐记>美学思想浅谈--兼论中国古代文艺美学的民族特点》,《暨南学报》,1987年第2期。
    [4]夏静:《礼乐文化与中国文论早期形态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前言页。
    [5]章学诚著,叶瑛校注:《文史通义·原学中》,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50页。
    [1]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北京:中国书店,1985年版,第6页。
    [1]王锷:《礼记成书考》,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
    [1]沈立岩:《先秦语言活动之形态观念及其文学意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7页。
    [1]梅新林:《中国古代文学地理形态与演变》导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3页。
    [1]姚鼐《惜抱轩九经说》云:世或因《志》是语,谓今本‘乐记》出自刘向所得,非献王所作者,非也.王禹所得、刘向所得,皆出于献王。其书篇多寡小异,《艺文》并著于录,犹‘论语》古二十一篇,齐二十二篇,并著于录,非以两书大相悬异也。自河间献王作是书,儒者各以意取之,如太史公及二戴所删录,多寡又异。说见‘续修四库·经部·172册》据上海辞书出版社图书馆藏清同治五年省心阁刻惜抱轩全集本影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2002年版,第683页。
    [2]清高宗等:《钦定礼记义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经部·礼类·礼记之属·钦定礼记义疏·卷五十·第一页。
    [3]阴法鲁:《<乐记>试论--读吕骥同志<乐记理论探新>札记》,《阴法鲁学术论文集》,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99页。
    [4]班固撰;严师古注:《汉书·艺文志》,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711页。
    [1]司马迁:《史记·乐书第二》张守节正义,北京:中华书局,第1175页。
    [2]任启运:《礼记章句》,《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经部·103册》上海图书馆藏清乾隆三十八年耿毓孝刻本,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238页。
    [3]孙希旦,沈啸寰、王星贤点校:《礼记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975页。
    [1]郑玄注;孔颖达等正义:《礼记正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2月版,第665页。
    [1]此篇篇名刘向本作《乐理》,皇侃作《乐礼》,熊安生作《乐本》,张守节作《礼乐》。
    [2]丁晏:《礼记释注》,《续修四库全书·106册》据复旦大学图书馆藏清咸丰二年聊城海源阁刻六艺堂诗礼七编本影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30页。
    [3]毛庆耆:《中国最早的文艺理论著作<乐记>》,《历史文化与传统文献》第二集,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0-27页。
    [4]吕骥:《<乐记>的理论逻辑及其哲学思想基础》,《音乐研究》,1991年第2期,第25页。
    [1]王琴:《论<乐记>美学理论建构的特点》,《兰州学刊》,2007年第3期,第186页。
    [2]黄乾行:《礼记日录》:《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经部·第89册》东北师范大学图书馆藏明嘉靖三十四年钟一元刻本,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291页。
    [1]郑玄注,孔颖达等正义:《礼记正义》曰:“经,情,常也。若能显著诚信,弃去浮伪,是知礼之情也。”见《礼记正义》,第675页。
    [2]丁福保《佛学大辞典》:“[体相用]……真如为体,真如体内智慧慈悲等无量之功德为相,此体相不固定,应于缘而活动为用。”
    [1]郑玄注:孔颖达等正义:《礼记正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2月版,第675页。
    [2]清高宗等:‘钦定礼记义疏·经部·礼类·礼记之属·钦定礼记义疏·卷五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2页。
    [1]孙希旦注,沈啸寰、王星贤点校:《礼记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008页。
    [2]卫湜:《礼记集说》引马氏曰,《文渊阁四库全书·经部·礼类·礼记之属·礼记集说·卷九十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6页。
    [1]司马迁:《史记·乐书第二》张守节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1210-1211页。
    [1]疑此部分为《明堂位》错简的代表者如,方苞《礼记析疑》:“疑是《明堂位》错简。”姜兆锡《礼记章义》:“或曰:此与《明堂位》文势略相似,谓鲁得用天子之车旗宝龟而天子以牛从赠诸侯,鲁亦用之。”等。
    [2]《乐记》与《礼记》的相合之处:《乐记》“君子日礼乐不可斯须去身”至“其义一也”三百字与《祭义》,几乎全同,只二三字有异。还有,《祭义》“祀乎明堂”至“天下,之大教也”亦是节引《宾牟贾》文字,只是顺序不一等地方。
    [1]郝懿行:《礼记笺》,《续修四库全书·104册》据清光绪八年东路厅署刻郝氏遗书本影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598-599页。
    [1]王文锦:《礼记浅谈》,收入文史知识编辑部《经书浅谈》,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
    [2]班固撰,严师古注:《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712页。
    [3]刘心明:《<礼记·乐记>作于公孙尼子说辨误》,载《山东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第76页。
    [4]薛永武:《从先秦古籍通例谈《乐记》的作者》,载《文学遗产》,2005年第6期,第131页。
    [1]董洪利:《孟子研究》,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10月版,第113页。
    [2]董洪利:《孟子研究》,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10月版,第110页。
    [3]董洪利:《孟子研究》,南京:江苏吉籍出版社,1997年10月版,第116页。
    [4]班固撰,严师古注:《汉书·艺文志》,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712页。
    [1]杜泽逊:《文献学概要》,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9月版,第234页。注有:“我国古籍辨伪工作,见诸记载的,要以西汉成帝时张霸所上《百两尚书》为较早。”
    [2]杜泽逊:《文献学概要》,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9月版,第252-267页。
    [3]班固撰,严师古注:《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711,1725,1741页。
    [4]余嘉锡:《目录学发微》,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9月版,第188页。
    [5]郑玄注;孔颖达等正义:《礼记正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2月版,第661页。
    [1]《汉书·艺文志》载:“《公孙尼子》二十八篇”并注:“七十子之弟子”。王充《论衡.本性>:“宓子贱、漆雕开公孙尼子之徒,亦论性情,与世子相出入,皆言性有善有恶。”宓子贱、漆雕开均为孔子弟子,公孙尼子应与他们同时或稍后·按《隋书·经籍志》所载:“《公孙尼子》一卷”并注:“尼,似孔子弟子”。故此学术界达成定论:战国初期确有公孙尼子其人。
    [2]荀况著,杨倞注,卢文昭、谢墉校:《荀子》,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441页。
    [1]张舜徽:《文献学论著辑要》,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5页。
    [2]余嘉锡:《目录学发微含古书通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95页。
    [3]《吕氏春秋·音初篇》重视音乐的教化作用,强调“正德以出乐”,接近《乐记·乐象篇》“乐者,德之华也”。
    [4]宋初所编《太平御览》于其《经史图书纲目》(即《太平御览》的引用书目)中虽然列有《公孙尼子》之名,并目于正文中收录了《公孙尼子》的12条文字,但是据清末叶德辉等人的考证,这些内容乃是《太平御览》的编纂者们从当时尚存的《修文殿御览》等早期类书中转引而来的。因此,不能作为《公孙尼子》一书宋代尚存的证据。
    [5]清·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上海古籍出版社,第1990页。
    [6]刘心明:《<礼记·乐记>作于公孙尼子说辨误》,载《山东大学学报》,2002年1月期,第76页。
    [1]李学勤:《重写学术史·郭店简与(乐记>》,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第96页。
    [2]骈宇骞:《出土简帛书籍分类述略》(六艺篇);彭林《中国古代礼仪文明》;杨儒宾《子思派试探·下》均持此说。
    [3]杨儒宾:《子思派试探·下》,山东大学儒学研究网,http://www.rxyjzx.sdu.edu.cn/news/passage/6/2005/12/1133940012.html.
    [4]钱玄等注释《礼记》下卷,岳麓书社,2001年版,第713页,注释[3]。
    [5]骈字骞:出土简帛书籍分类述略(诸子略、诗赋略),《中国典籍与文化》,2005年第4期,第4页。
    [1]薛永武:《从先秦古籍通例谈《乐记》的作者》,载《文学遗产》,2005年第6期,第134页。
    [1]郑玄注;孔颖达等正义:《礼记正义》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2月版,第660页。
    [2]郑玄注:孔颖达等正义:《礼记正义》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2月版,第660页。
    [3]李学勤:《重写学术史》,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72页。
    [4]如淳曰:“刘歆《七略》曰:‘外则有太常、太史、博士之藏,内则有延阁、广内、秘室之府'。”说见‘汉书·第6册》,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702页。
    [5]王锷:《礼记成书考》,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322页。
    [1]司马迁:《史记·乐书》,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1235、1236页
    [2]余嘉锡:《余嘉锡论学杂著》,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38-40页。
    [3]刘向撰,向宗鲁校注:《说苑校证》,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506页。
    [4]郑玄注,孔颖达等正义:《礼记正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660页。
    [5]刘向撰,向宗鲁校注:《说苑校证》,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506页。
    [6]刘向撰,向宗鲁校注:《说苑校证》,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508页。
    [1]陈立撰,吴则虞点校:《白虎通义疏证》,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121页。
    [2]马国翰:《御函山房辑佚书》三十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66页。
    [3]陈立:《白虎通疏证》,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168页。
    [4]李昉:《太平御览》,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86页。
    [1]蔡仲德:《中国音乐美学思想史》,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年版,第329页。
    [1]明·郝敬:《礼记通解》,《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经部·第92册》,湖北省图书馆藏明万历四十三年至四十七年郝千秋郝千石刻郝氏九经解本,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122页。
    [2]孙希旦注,沈啸寰、王星贤点校:《礼记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975页。
    [1]此说出自东汉郑玄《六艺论》:“戴德传《记》八十五篇,则《大戴礼》是也;戴圣传《记》四十九篇,则此《礼记》是也。”晋司空长史陈卲宗郑玄,引出“大戴删古《礼》为八十五篇,小戴又删为四十九篇”之说。陆德明《经典释文·叙录》、《隋书·经籍志》、《通典》等都沿袭此说。
    [2]王锷:《礼记成书考》,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66页。
    [1]彭林《三礼说略》,收入李学勤主编:《经史说略·十三经说略》,北京燕山出版社,第113页。
    [2]杨天宇:《经学探研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253页。
    [1]陈国庆:《汉书·艺文志注释汇编》云:“未央宫被焚而已,其余宫馆,一无所损”。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35页。
    [2]曹书杰:《中国古籍辑佚学论稿》,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45页。
    [3]班固撰;严师古注:《汉书·王莽传》下,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4193页。
    [1]王齐洲:《中国文学史简明教程》,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34页。
    [2]王秀臣:《三礼用诗考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90页。
    [3]曾军:《从<缁衣>的三种文本看“引<诗>释礼”的诠释方法》,《江淮论坛》,2007年第4期,153页。
    [1]据王秀臣先生统计,《荀子》全书引诗82次,论诗12次。见王秀臣:《三礼用诗考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第290页。所以《荀子》用诗共为94次。
    [1]郑玄注:“《清庙》,谓作乐歌《清庙》也。朱弦,练朱弦,练则声浊。越,瑟底孔也,画疏之,使声迟也。倡,发歌句也。三叹,三人从叹之耳。”可知,《清庙》瑟声浊而缓,从叹者又少。
    [2]郑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礼记正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2月版,第663页。
    [3]孙希旦,沈啸寰、王星贤点校:《礼记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016页。
    [1]林岗:《论引诗》,《文艺理论研究》,2007年第4期,48页。
    [2]《礼记正义》郑玄注‘大射》云:“《狸首》,逸诗。狸之言不来也,其《诗》有射诸侯首不朝者之言,因以名篇。”陈砀《乐书》云:“《驺虞》见于《周南》,而《狸首》经无所见。”故《狸首》为逸诗。
    [3]郑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礼记正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2月版,第667页。
    [1]蔡仲德:《中国音乐美学史》,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年版,358页。
    [1]孙希旦注,沈啸寰、王星贤点校:《礼记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036页。
    [2]五篇没引诗的是《乐论第二十》、《性恶第二十三》、《成相第二十五》、《赋篇第二十六》、《裒公第三十一》。
    [3]林岗:《论引诗》,《文艺理论研究》,2007年第4期,第45页。
    [4]班固:《汉书·艺文志》著录:礼类有“《记》百三十一篇,七十子后学者所记也。”
    [1]王齐洲:《中国文学史简明教程》,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34页。
    [2]曾军:《从<缁衣>的三种文本看“引<诗>释礼”的诠释方法》,《江淮论坛》2007年第4期,第156页。
    [3]晋·杜预注,唐·孔颖达正义:《春秋左传正义·昭公二十八年》,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913页。
    [1]蔡仲德:《中国音乐美学史》,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年9月版,第43页。
    [1]本部分观点受到了林岗:《论引诗》一文的启发,载《文艺理论研究》,2007年第4期,第45页。
    [1]李学勤:《周易经传溯源 从考古学、文献学看<周易>》,长春:长春出版社,1992年版,第80页。
    [2]张岱年:《论<易大传>的著作年代与哲学思想》,《中国哲学》,第1期。
    [1]赵东栓:《<易传>的哲学体系与<乐记>的文艺理论体系》,《孔子研究》,2002年第2期,第66页。
    [1]永珞:《四库全书总目》,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31页。
    [1]陈旸:《乐书》,《文渊阁四库全书·经部-乐类·乐书·卷十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5页。
    [2]“巫卜文化产生之初的功利主义品质”这一观点的详细论述,见本文《史前巫卜文化在<乐记>中的遗存》一节。
    [1]本文所使用的《荀子·乐论》内容为,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荀况著,杨惊注,卢文诏、谢墉校《荀子》本。
    [1]郑玄注,孔颖达等正义《礼记正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2月版,第698页。
    [2]郑玄注,孔颖达等正义《礼记正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2月版,第699页。
    [1]孙希旦注,沈啸寰、王星贤点校:《礼记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009页。
    [2]郑玄注,孔颖达等正义:《礼记正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2月版,第682页。
    [1]孙希旦注,沈啸寰、王星贤点校:《礼记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036页。
    [1]《礼记·乐记》与《史记·乐书》文本比较,其中《乐记》采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乐书》采用《史记》中华书局,2002年本。
    [1]杨燕起:《史记的学术成就》,北京:北京师大出版社,1996年版,第54页。
    [2]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1235-1236页。
    [1]司马迁:《史记·乐书》“太史公曰”,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1177页。
    [1]孙钦善:《中国古文献学史简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43页。
    [2]皮锡瑞:《经学历史》,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96页。
    [3]本节郑玄《乐记》注的引文,如无单独说明,均出自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礼记正义》,上海:上海古籍 出版社,1990年2月版。
    [1]杨天宇:《经学探研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273页。
    [2]此处郑玄《乐记》注的引文,均出自郑玄注,孔颖达等正义:《礼记正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2月版。
    [1]参见杨天宇:《经学探研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272页。
    [2]李云光:《三礼郑氏学发凡》,台湾学生书局,1967年,第38-42页。
    [1]孙钦善:《文献学史简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54页。
    [2]马宗霍:《中国经学史》第七编《魏晋之经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出版,民国68[1979].9
    [3]宋·王应麟辑:《玉海》,扬州:广陵书社,2003年版,第734页。
    [4]郑玄注、贾公彦疏、陆德明音义:‘周礼注疏·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4页。
    [5](晋)陈寿撰:栗平夫、武彰译:《三国志·魏志》卷十三,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35页。
    [1]由于《礼记王氏注》今佚,《史记》三家注裴驷集解保存较多,加之,《史记·乐书》与‘礼记·乐记》绝大部分相同,所以本节有关“王肃注”的引文,均采自《史记·乐书》裴驷集解“王肃曰”。
    [2]李学勤主编:《经史说略·十三经说略》,北京:燕山出版社,2002年版,第117页。
    [3]杨天宇:《经学探研录》,上海:上海吉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274页。
    [4]孙钦善:《古文献学史简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30页。
    [5]皮锡瑞:《经学历史》,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103页。
    [6]郑玄注;孔颖达等正义《礼记正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2月版,第670页。
    [7]司马迁:《史记》裴驷集解,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1196页。
    [8]郑玄注:孔颖达等正义《礼记正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2月版,第675页。
    [9]司马迁:《史记》裴驷集解,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1198页。
    [10]郑玄注;孔颖达等正义:《礼记正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2月版,第675页。
    [1]郑玄注,孔颖达等正义:《礼记正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2月版,第663页。
    [2]司马迁:《史记》裴驷集解: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1185页。
    [3]司马迁:《史记》裴驷集解,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1182页。
    [4]司马迁:《史记》裴驷集解,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1182页。
    [5]郑玄注,孔颖达等正义:《礼记正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2月版,第664页。
    [6]司马迁:《史记》裴驷集解,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1186页。
    [7]郑玄注,孔颖达等正义:《礼记正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2月版,第667页。
    [8]司马迁:《史记》裴驷集解,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1192页。
    [1]唐·房玄龄等撰:《晋书苒斗注·苟崧列传》,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1262页。
    [2]杜佑:《通典>卷五三,《礼》十三,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版。
    [3]杨天宇:《经学探研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275页。
    [4]唐·李延寿:《北史·列传第六十九·儒林上》,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708页。
    [1]郑玄注,孔颖达等正义《礼记正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2月版,第691页。
    [1]郑玄注,孔颖达等正义《礼记正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2月版,第675页。
    [2]孙钦善《文献学史简编》说只有皇、熊两家见于《礼记正义》,经笔者考查还有存有崔灵恩的注,固改为三家。
    [1]永珞:《四库总目提要》,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169页。
    [1]费振刚、常森等:《中国古代文学要籍导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页。
    [2]皮锡瑞:《经学历史》,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206,210页。
    [3]永珞:《四库全书总目》,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页。
    [4]卫浞:《礼记集说》引金华邵氏曰,《文渊阁四库全书·经部·礼类·礼记之属·礼记集说·卷九十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39页。
    [1]卫浞:《礼记集说》引庆源辅氏日,《文渊阁四库全书·经部·礼类·礼记之属·礼记集说·卷九十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39页。
    [2]周必大撰;欧阳修编:《文忠集》,《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北宋建隆至靖康·文忠集·卷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1页。
    [1]吴曾:《能改斋漫录·卷二》,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6页。
    [2]陈澔:《礼记集说》,引刘氏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220-221页。
    [3]卫浞:《礼记集说》引新安王氏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经部·礼类·礼记之属·礼记集说·卷一百·第18页。
    [4]郑玄、孔颖达:《礼记正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698页。
    [5]郑玄、孔颖达:《礼记正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698页。
    [6]丁晏:《礼记释注》,《续修四库全书·106册》据复旦大学图书馆藏清咸丰二年聊城海源阁刻六艺堂诗礼七编本影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36页。
    [1]永琛:《四库全书总目》,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69页。
    [1]陈祥道:《礼书》,《文渊阁四库全书·经部·礼类·通礼之属·礼书·卷一百二十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6页。
    [2]永瑢:《四库全书总目》,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78页。
    [3]“拊鼓”,陈祥道《乐书》的阐释190字和陈旸《乐书》的阐释498字的字数统计,包含断句标点。
    [1]陈旸:《乐书》,《文渊阁四库全书·经部·乐类·乐书·卷二十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3页。
    [2]永瑢:《四库全书总日》,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321页。
    [3]陈旸:《乐书》,《文渊阁四库全书·经部·乐类·乐书·卷八》,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0页。
    [1]永瑢:《四库全书总目》,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321页。
    [1]卫浞:《礼记集说》,《文渊阁四库全书·经部·礼类·礼记之属·礼记集说·卷九十八》,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8页。
    [2]卫浞:《礼记集说》,《文渊阁四库全书·经部·礼类·礼记之属·礼记集说·卷九十八》,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7页。
    [1]黎清德编:《朱子语类·卷八十四·礼四》,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225页。
    [2]详细论证过程见本文“《礼记·乐记》‘遗音遗味'说与‘味'的文艺审美”一节。
    [3]黎清德编:《朱子语类·卷八十四·礼四》,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226-2227页。
    [1]黎清德编:《朱子语类·卷八十四·礼四》,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225页。
    [2]黎清德编:《朱子语类·卷一》,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页。
    [3]朱熹:《乐记动静说》,《朱文公文集》卷六十七。
    [4]卫浞:《礼记集说》“新安朱子”曰,《文渊阁四库全书·经部·礼类·礼记之属·礼记集说·卷九十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9页。
    [1]钱穆:《朱子新学案·中》,成都:巴蜀书社,1986年,第1309,1326页。
    [1]皮锡瑞:《经学历史》,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7月,156,198,210页。
    [2]永瑢:《四库全书总目》,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1页。
    [3]皮锡瑞:《经学历史》,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7月,第205页。
    [4]本文所参考的陈j皓《礼记集说》,为1987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据世界书局本按原大影印本;世界书局据清武英殿本影印。
    [5]永瑢:《四库全书总目》,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170页。
    [1]《经义考》卷百四十三《礼记集说》下云:“…若云庄《集说》,直兔园册子耳,独得颁于学官,三百余年不改。其于度数品节,择焉不精,语焉不详:礼云礼云,如斯而已乎”?周予同先生按语,兔园册子斥其为硬试俗书也。……后有王应麟《困学纪闻》卷十四“考史”之“《兔园册府》”一词,用为民间村塾教授学童之书,又引申为一切应试俗书或陋书之称。见皮锡瑞著、周予同注《经学历史》,北京:中华书局,第213页,注释[8]。
    [2]永瑢:《四库全书总目》,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70页。
    [3]陈潞:《礼记集说》,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205页。
    [1]永瑢:《四库全书总目》,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70页。
    [2]永瑢:《四库全书总目》,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70页。
    [3]顾炎武著,陈垣校注:《日知录集解》卷十八“《四书五经大全》”条,安徽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008页。
    [1]郑玄注,孔颖达等正义:《札记正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2月版,第691页。
    [2]郑玄注,孔颖达等正义:《礼记正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2月版,第697页。
    [3]胡广:《礼记大全》,《文渊阁四库全书经部·礼类·礼记之属·礼记大全·卷十八》,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68页。
    [1]杨天宇:《经学探研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280页。
    [2]黄乾行:《礼记日录》:《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经部·第89册》东北师范大学图书馆藏明嘉靖三十四年钟一元刻本,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292页。
    [3]黄乾行:《礼记日录》:《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经部·第89册》东北师范大学图书馆藏明嘉靖三十四年钟一元刻本,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293页。
    [1]黄乾行:《礼记日录》:《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经部·第89册》东北师范大学图书馆藏明嘉靖三十四年钟一元刻本i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293-294页。
    [2]黄乾行:《礼记日录》:《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经部·第89册》东北师范大学图书馆藏明嘉靖三十四年钟一元刻本,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293-294页。
    [3]永瑢:《四库全书总目要》,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193页。
    [4]李春光:《四库存目书的特点与辑印四库存目书的意义》,《北京大学学报》,1997年版,第38页。
    [5]“铁中铮铮,庸中佼佼”,语出《后汉书·刘盆子传》,比喻出类拔萃。《后汉书》注:“铮铮,金也;佼佼,好貌也”。说见宋·范晔传,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刘盆子传》,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486页。
    [1]孙钦善:《中国文献学史简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375页。
    [2]永瑢:《四库全书总目》,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195页。
    [1]明·徐养相:《礼记辑览》,《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经部·第89册》中国科学院图书馆藏明隆庆五年自刻本,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687页。
    [2]永瑢:《四库全书总目》,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193页。
    [3]永瑢:《四库全书总目》,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193页。
    [4]永瑢:《四库全书总目》,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195页。
    [5]顾炎武著,陈垣校注:《日知录集解》卷十八“改书”条,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040页。
    [1]永瑢:《四库全书总目》,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194页。
    [2]明·郝敬:《礼记通解》,《四库全书存日丛书·经部·第92册》湖北省图书馆藏明万历四十三年至四十七年郝干秋郝千石刻郝氏九经解本,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127页。
    [3]朱朝瑛:《读礼记略记》,《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经部·第95册》北京图书馆藏清钞七经略记本,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405页。
    [4]明·徐养相:《礼记辑览》,《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经部·第89册》中国科学院图书馆藏明隆庆五年自刻本,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730页。
    [1]明·马时敏:《礼记中说》:《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经部·第90册》清华大学图书馆藏明万历十一年侯于赵刻本,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683页。
    [2]皮锡瑞:《经学通论》,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77页。
    [3]皮锡瑞:《经学历史》,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189页。
    [1]永瑢:《四库全书总目》,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193页。
    [2]永瑢:《四库全书总目》,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195页。
    [3]永瑢:《四库全书总目》,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194页。
    [4]永瑢:《四库全书总目》,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195页。
    [1]赵尔巽,柯劭忞等:《清史稿·卷四百八十二·列传二百六十九》,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13267页。
    [2]丁晏:《礼记释注》,《续修四库全书·106册》据复旦大学图书馆藏清咸丰二年聊城海源阁刻六艺堂诗礼七编本影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31页。
    [1]郝懿行:《礼记笺》,《续修四库全书·104册》据清光绪八年东路厅署刻郝氏遗书本影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598-599页。
    [2]王引之:《经义述闻》,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365页。
    [1]王引之:《经义述闻》,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372页。
    [2]赵尔巽,柯劭忞等:《清史稿·卷四百八十二·列传二百六十九》,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13246页。
    [3]赵尔巽,柯劭态等:《清史稿·卷四百八十二·列传二百六十九》,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13248页。
    [1]资料来源:吕友仁:《<十三经注疏·礼记注疏>整理本平议》,“智识学术网”http://www.zisi.net/htm/xzwj/lyrwj/2005-12-07-34560.htm
    [2]永瑢:《四库全书总目》,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198页。
    [1]光绪《大清会典事例》卷780,《礼律·贼盗》,《古今图书集成续编初稿》本,[台湾]:鼎文书局,民国66[1977].
    [2]李光坡:《礼记述注》,《文渊阁四库全书·经部·礼类·礼记之属·卷十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5页。
    [3]罗艺峰:《由<乐纬>的研究引申到<乐经>与<乐记>的问题综述》,《上海音乐学院第四期钱仁康学术讲坛:中国音乐思想史研究》第四讲,http://musicology.cn/lectures/musicology/200710/1954-html.
    [1]永瑢:《四库总目提要》,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73页。
    [2]永瑢:《四库总目提要》,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197页。
    [3]姜兆锡:《续修四库全书·经部·98册》中国科学院图书馆藏清雍正十年寅清楼刻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1]永瑢:《四库总目提要》,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195页。
    [2]赵尔巽,柯劭忞等:《清史稿·列传二百六十七》,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13152页。
    [3]汪绂:《礼记章句》《续修四库全书·100册》据上海辞书出版社图书馆藏清光绪二十二年刻本影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513页。
    [4]赵尔巽,柯劭态等:《清史稿·列传二百六十九》,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13256页。
    [5]焦循:《礼记补疏》,《续修四库全书·第105册》据复旦大学图书馆藏清道光六年半九书塾刻六经补疏本影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24页。
    [1]张学智:《王夫之对礼乐的理学疏解--以《礼记·乐记》为中心》,《中国哲学史》,2005年第4期,第35页。
    [2]王夫之:《礼记童句》,《船山全书·第四册》,长沙:岳麓书社,1996年版,第950-951页。
    [1]卫湜《礼记集说》引濂溪周氏曰,《文渊阁四库全书·经部·礼类·礼记之属·礼记集说·卷九十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2l页。
    [2]孙希旦,沈啸寰、王星贤点校:《礼记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978页。
    [1]孙希旦,沈啸寰、王星贤点校:《礼记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983页。
    [2]孙希旦,沈啸寰、王星贤点校:《礼记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987页。
    [3]孙希旦,沈啸寰、王星贤点校:《礼记集解·点校说明》,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4页。
    [4]翁方纲:《礼记附记》,《续修四库全书·103册》据北京大徐图书馆藏清稿本影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487-488页。
    [1]翁方纲:《礼记附记》,《续修四库全书·103册》据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清稿本影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493页。
    [1]永瑢:《四库总目提要》,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172页。
    [2]张廷玉等:《日讲礼记解义》,《文渊阁四库全书·经部·礼类·礼记之属·日讲礼记解义·卷四十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3页。
    [3]永瑢:《四库总目提要》,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173页。
    [1]林存阳:《三礼馆与清代学术转向》,《南开学报》,2007年第1期,第53页。
    [1]永瑢:《四库总目提要》,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173页。
    [2]纳喇性德:《陈氏礼记集说补正》,《文渊阁四库全·经部·礼类·礼记之属·陈氏礼记集说补正·卷二十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0页。
    [3]永瑢:《四库总目提要》,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173页。
    [1]杭世骏:《续礼记集说》,《续修四库全书·经部·102册》据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藏清光绪三十年浙江书局刻本影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246页。
    [2]杭世骏:《续礼记集说》,《续修四库全书·经部·102册》据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藏清光绪三十年浙江书局刻本影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252页。
    [3]杭世骏:《道古堂文集》卷18《欣托斋藏书记》。
    [4]林存阳:《三礼馆:清代学术与政治互动的链环》,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284页。
    [1]郭嵩焘撰:《礼记质疑》以光绪十六年思贤讲舍印的四十卷本为底本,长沙:岳麓书社,1992年版,第465页。
    [2]郭嵩焘:《郭嵩焘诗文集》,长沙:岳麓书社,1965年版,第27页。
    [3]郭嵩焘撰:《礼记质疑》以光绪十六年思贤讲舍印的四十卷本为底本,长沙:岳麓书社,1992年版,第466页。
    [1]郭嵩焘撰:《礼记质疑》以光绪十六年思贤讲舍印的四十卷本为底本,长沙:岳麓书社,1992年版,第466---467页。
    [2]郭嵩焘:《玉池老人自叙》,台北:文海出版社,第4-5页.
    [3]郭嵩焘撰:《礼记质疑》以光绪十六年思贤讲舍印的四十卷本为底本,长沙:岳麓书社,1992年版,第467页。
    [4]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1年10月,第185页。
    [5]永瑢:《四库总目提要》,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1109页。
    [1]姚际恒:《礼记通论辑本》,《姚际恒著作集·第三册》,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中华民国九十三年[1994],第126-127页。
    [2]姚际恒:《礼记通论辑本》,《姚际恒著作集·第三册》,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中华民国九十三年[1994],第122页。
    [1]徐旭生:《中国古史传说时代》,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3页。
    [1]王力《老子研究》,天津:天津古籍书店影印本,1989年版,第1页。
    [2]李建中:《古代文论的诗性空间》,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39页。
    [3]张道一:《造型艺术的原始思维——论艺术创造思维的三种形式》,东南大学艺术研究所,2003年1月版。
    [1]高广仁、邵望平:《中国史前时代的龟灵与犬牲》,载《海岱区先秦考告论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91-303页。
    [2](法)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丁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116页。
    [3]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连树生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756页。
    [4]学术界关于《乐记》的成书年代,至今尚未有定论。但诸家之中,《乐记》成书最早的时间上限为战国时期,此时距离殷商已有了几百年时间。
    [5]陈梦家:《殷虚卜辞综述》,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4月版,第572页。
    [1]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载《艺术的起源》,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131页.
    [1]程水金:《中国早期文化意识的嬗变》,武昌,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36页。
    [2]容肇祖:《占卜的源流》,载《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1本第1分。
    [3]陈国庆:《汉书艺文志注释汇编》,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219页。
    [1](英)J.G.弗雷泽;徐育新,汪培基,张泽石译:《金枝》,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6年版,第58页。
    [1]关于“艺术的起源”中外学术界的见解颇多。笔者同意顾祖钊先生在《华夏原始文化与三元文学观念》一书中关于“艺术起源于人的生活需要,既有精神的需要、情感的需要、生理的需要和生存的需要。”的观点。参见顾祖钊:《华夏原始文化与三元文学观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版,第45页。
    [1]朱长文:《琴史》,《故宫珍本丛刊·子部·艺术类465》,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年,第44页.
    [2]袁珂:《山海经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16页。
    [3](英)J.G.弗雷泽;徐育新,汪培基,张泽石译:《金枝》,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6年版,第56页。
    [1]邓乔彬:《古代文艺的文化观照》,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306页。
    [2]参见本文第一章第二节“《<礼记·乐记>作者与成书考辨》”中的论述。
    [1]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礼记正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2月版,第675页。
    [2]王承略:《论<孔子家语>的真伪及其文献价值》,《烟台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
    [1]胡厚宣:《释殷代求年于四方和四方风的祭祀》,《复旦学报》,1956年第l期,第6页。
    [2]徐正英:《殷商甲骨刻辞中的文艺思想因素考论》,《甘肃社会科学》,2003年第2期,第40页。
    [1]陈奇猷校释:《吕氏春秋校释》,上海:学林出版社,1984年,第658页。
    [2]劉文典撰,冯逸、乔华点校:《淮南鸿烈集解·地形训》,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132页。
    [3]徐铉校,许慎撰《说文解字》,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第213页。
    [1]本部分资料参考了黎显慧:《“夹”:中国的创世神》,《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5年第5期,第57-58页。
    [2]司马迁:‘史记·乐书》,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1235页。
    [1]晋·郭璞注:《山海经·大荒东经》,长沙:岳麓书社,1992年,第157页
    [2]《国语·鲁语》有:“木石之怪,日夔,罔两”。“罔两”与“魍魉”同。
    [3]孙星衍:《尚书古今文注疏·舜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69页。
    [4]汉·高诱:《淮南子注·泰族训》,上海:上海书店,1986年版,第352页。
    [5]汉·高诱《吕氏春秋·慎行论第二·察传》,上海:上海书店据世界书局《诸子集成》本影印,1986年版,第294贝。
    [1]孙星衍:《尚书古今文注疏·舜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69-70页。
    [2]郑玄注、贾公彦疏、陆德明音义《周礼注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337页。
    [3]王国维:《古史新证-王国维最后的讲义》,《清华文丛之五》,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6-9页。
    [4]饶宗颐:《从郭店楚简谈古代乐教》,武汉大学中国文化研究院编《郭店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6页。
    [1]孙希旦注,沈啸寰、王星贤点校:《礼记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996页。
    [2]晋·杜预注,唐·孔颖达正义:《春秋左传正义·襄公二十九年》,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672页。
    [1]余载:《韶舞九成乐补》,《文渊阁四库全书·第212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314页。
    [2]熊申英:《<韶>乐考》,《贵州社会科学》,2005年第6期。
    [3]据清代张照等撰《考证》:“‘禹'字疑当作‘夔'字,盖夔为典乐之官而禹无作乐之事。《九招》乐作,致异物,风凰来翔,不归功于夔不可,其叙二十二人之成功,除四岳无有分职不叙外,而独遗典乐之夔亦不可。且其叙禹于诸臣之后者以禹功为最大也,而大乐之作所以告成功,故又叙夔于禹之后,其次序固秩然不紊也。《夏本纪》 ‘舜德大明,于是夔行乐'一段尤可为‘夔'字证明。”可见,《九招》之乐应该是由舜的乐官“菱”所作,而非“禹”所作。
    [1]汉·高诱《吕氏春秋·古乐》,上海:上海书店据世界书局《诸子集成》本影印,1986年版,第53页。
    [1]梁·萧统撰,李善注:《文选·思玄赋》李善注引《淮南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651页。
    [2]郑玄注,贾公彦疏,陆德明音义:《周礼注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337页。
    [3]郑玄注,孔颖达等正义,《礼记正义》引《命包》,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2月版,第676页。
    [4]陈旸:《乐书》,《文渊阁四库全书·经部·乐类·乐书·卷十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7页。
    [5]孙希旦注,沈啸寰、王星贤点校:《礼记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997页。
    [1]徐旭生:《中国古史传说时代·序》,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4页。
    [2]因为神话是基于生活的艺术夸张与渲染,并有空想和幻想,不太能随意转化为历史。
    [1]郑玄注:孔颖达等正义;黄侃经文句读:《礼记正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663页。
    [2]张载:《张子全书·礼乐》,《文津阁文库全书·第231册》,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609页。
    [3]朱熹:《诗集传·卷4》,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30页。
    [4]王夫之:《礼记章句》,收入船山全书编委会编校:《船山全书·第四册》,长沙:岳麓书社,1996年,第894页。
    [5]姚际恒:《礼记通论辑本》,《姚际恒著作集·第三册》,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2004年,第117-118页。
    [6]郭嵩焘:《礼记质疑》,长沙:岳麓书社,1992年,第465页。
    [1]纳剌性德:《陈氏礼记集说补正》,《文津阁四库全书·第43册》,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349负。
    [2]杨伯峻:《论语译注·卫灵公第十五》,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164页。
    [3]杨伯峻:《论语译注·阳货第十七》,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187页。
    [4]郑玄注:孔颖达等正义;黄侃经文句读:《礼记正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663页。
    [5]郑玄注:孔颖达等正义:《礼记正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663页。
    [6]萧统编;李善注《文选·蜀都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1986年版,第186页。
    [7]王充《论衡·自纪》,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312页。
    [1]转引郑玄注;孔颖达等正义:《礼记正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663页。
    [2]张觉校注:《韩非子校注·十过》,长沙:岳麓书社,2006年,第89页。
    [3]司马迁:《史记·乐书》,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1183页。
    [4]郑玄注:孔颖达等正义;黄侃经文句读:《礼记正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663页。
    [1]张少康:《文赋集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02页.
    [2]毛公传;郑玄笺;孔颖达等正义:《<十三经注疏>之三毛诗正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12页。
    [3]毛公传;郑玄笺;孔颖达等正义:《<十三经注疏>之三毛诗正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12页。
    [4]朱熹:《诗集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30页。
    [5]毛公传;郑玄笺;孔颖达等正义:《<十三经注疏>之三毛诗正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2页。
    [6]闻一多:《闻一多全集·第3卷·神话编》,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4页。
    [7]姚际恒:《礼记通论辑本》,页姚际恒著作集·第三册》,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2004年,第117页。
    [8]郭嵩焘《礼记质疑》,长沙:岳麓书社,1992年版,第465页。
    [9]毛公传;郑玄笺:孔颖达等正义:《<十三经注疏>之三毛诗正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12页。
    [1]吕祖谦:《吕氏家塾读诗记·卷5》,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97页。
    [2]陈旸:《乐书》,《文津阁四库全书·经部·四书类》,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2725页。
    [3]班固:《汉书·地理志》,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665页。
    [1]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大徐本),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124页。
    [2]王贵元:《说文解字校笺》,北京:学林出版社,2002年版,244页。
    [3]罗振玉:《殷墟书契考释三种》,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186页。
    [4]修海林:《“桀”字初义及其沿革》,《人民音乐》,1986年第3期,第50页。
    [5]冯洁轩:《“乐“字析疑》,《音乐研究》,1986年第1期,第63页。
    [1]周武彦:《为“乐”字正义》,“音乐研究》,1993年第3期,第87页。《“乐”义三辨》,“上海音乐学院学报》,1998年第3期,第1页。
    [2]“辞海》(缩印本),北京:中华书局,1936年版,第1570页。
    [3]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小部》,武汉:武汉古籍书店影印,1983年版,第336页。
    [4]聂石樵:“诗经新注》,济南:齐鲁书社,2000年,第246页。
    [1]方勇、陆永品:《庄子诠评》,成都:巴蜀书社,1998年版,第131-132页。
    [2]孙钦善:《论语译注》,巴蜀书社,1990年版,第40页。
    [3]清·陈立撰,吴则虞点校:《白虎通义疏证》,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90页。
    [4]晋·范宁注,唐·杨士勋疏:《春秋毂梁传注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57页。
    [5]郑玄注,孔颖达等正义《礼记正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667页。
    [1]洪兴祖:‘楚辞补注》,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73页。
    [1]本部分参考周武彦:《中国古代音乐考释》,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9页。
    [1]笠原仲二:《古代中国人的美意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第32页。
    [1](美)穆尼茨著;吴矣人等译:《当代分析哲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252页。
    [1]梅新林:《中国古代文学地理形态与演变》,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5页。
    [2]刘向:《说苑·政谏》,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96-100页。
    [1]班固撰,颜师古等注:《汉书·五行志》,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448页。
    [2]朱熹:《诗集传·卷4》,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30页。
    [3]王引之:‘经义述闻》,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364页。
    [4]阮元:《研经室集·上》,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9页。
    [5]梅新林:《中国古代文学地理形态与演变》,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1页。
    [6]梅新林:《中国古代文学地理形态与演变》,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0页。
    [7]王夫之:《礼记章句》,收入船山全书编委会编校:《船山全书·第十四册》,长沙:岳麓书社,1996年,第891吹。
    [8]原书十卷,已佚,序文见《宋文鉴》卷九二,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1306页。
    [1]王国维:《屈子文学之精神》,见《王国维遗书》第五册《静庵文集续编》,北京:商务印书馆,1940年版,第31-32
    页。
    
    [2]本图借用吴霓先生《孔子弟子籍贯地域分布表》,《中国古代私学发展诸问题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1]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3261页。
    [2]班固撰;严师古注:《汉书·地理志》,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642页。
    [1]汪国垣:《近代诗派与地域》,《中国学报》,1943年第1卷第1期。
    [1]张载:《张子全书·礼乐》,《文津阁四库全书·第231册》,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609页。
    [1]班固;《汉书·礼乐志》,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045页。
    [2]阮籍:《乐论》,严可均辑《全三国文》卷四六。
    [1]郑玄注;孔颖达等正义:《礼记正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663页。
    [2]孙希旦注,沈啸寰、王星贤点校:《礼记集解》,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984页。
    [3]王引之:《经义述闻》,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364页。
    [4]卫湜:《礼记集说》引严陵方氏曰,《文渊阁四库全书·经部·礼类·礼记之属·礼记集说·卷九十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4页。
    [1]卫湜:《礼记集说》引延平周氏曰,《文渊阁四库全书·经部·礼类·礼记之属·礼记集说·卷九十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6页。
    [1]陈戍国:《礼记校注》,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第168页。
    [2]陈旸:《乐书》,《文渊阁四库全书·经部·乐类·乐书·卷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2页。
    [3]朱朝瑛:《读礼记略记》,《四库全书存日从书·经部·第95册》北京图书馆藏清钞七经略记本,长沙: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395页。
    [4]王宁:《古代汉语》,北京:北京出版社,2002年,第90页。
    [1]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9页。
    [2]高明:《中国古文字学通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106,390页。
    [3]于省吾:《双剑誃吉金文选》,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83-84页。
    [4]于省吾:《双剑移吉金文选》,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83-84页。
    [1]陈澔:《礼记集说》,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26页。
    [2]明·徐养相:《礼记辑览》,《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经部·第89册》中国科学院图书馆藏明隆庆五年自刻本,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687页。
    [3]明·马时敏:《礼记中说》,《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经部·第90册》清华大学图书馆藏明万历十一年侯于赵刻本,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638页。
    [1]具体逻辑论述见本文《史前巫卜文化在<乐记>中的遗存》一节,载《云梦学刊》08年第2期。
    [2]数字统计来源系由香港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及上海人民出版社,以台湾商务印书馆‘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为底奉。制作的文渊阁四库全书09年电子版统计得出的结果。
    [3]扬雄:《太玄》,严可均《全汉文·卷三十五》,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698页。
    [1]张长青、张会恩:《文心雕龙诠释》,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182页。
    [2]柳宗元:《柳河东集·卷二十一》,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386页。
    [1]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378页。
    [2]苏轼:《与黄子思诗集后》,《苏东坡集后集·卷九》,上海:商务印书馆,第67页。
    [3]朱熹:《跋刘叔通诗卷》,《晦庵集·卷83》,《文津阁四库全书·383册》,北京:商务印刷馆,2005年,第892页。
    [4]孟称舜校辑《古今名剧合选》《花前一笑》批语:“今人所以不及古人者,其气味厚薄不同故也。”他评《三度小桃红》云:“气味浑厚,音调复谐,毕竟是本朝第一能手。”评《风月牡丹仙》云:“古质俊丽,与宪王他制,气味稍别。”
    [1]陶礼天:《艺味说》,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5年,第8页。
    [1]梁·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1778页。
    [2]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卷七》,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151页。
    [1]韩非著,张觉校注:《韩非子校注·解老》,长沙:岳麓书社,2006年,第210-212页。
    [2]魏·王弼,唐·李约:《老子道德经注》,四部要籍注疏从刊,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82页。
    [3]刘勰撰,王运熙、周锋注译:《文心雕龙译注·情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284页。
    [1]王充:《论衡·书解》,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298页。
    [2]魏征:《隋书·文学传序》,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1730页。
    [1]宋·范晔传,唐·李贤等注:《后汉书·班彪传》,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325页。
    [1]张舜徽:《爱晚庐随笔》,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7页。
    [1]吴建国:《中国逻辑史上类概念的发生、发展与逻辑科学的形成》,《中国社会科学》,1980年第2期。
    [2]周云之、刘培育:《先秦逻辑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300页。
    [1]陈旸:《乐书》,《文渊阁四库全书·经部·乐类·乐书·卷十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5页。
    [2]郑玄注,孔颖达等正义:《礼记正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2月版,第669页。
    [3]孙希旦注,沈啸寰、王星贤点校:《礼记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992页。
    [4]郑玄注,孔颖达等正义:《礼记正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2月版,第669页。
    [1]郑玄注,孔颖达等正义:《礼记正义》:“官,犹事也。在心则伦类无害,故为乐情。在貌则欣喜欢爱,故为乐事也。”见《礼记正义》,第667页。
    [2]郑玄注,孔颖达等正义:《礼记正义》云:“经,情,常也。……若能显著诚信,弃去浮伪,是知礼之情也。”所以,礼之经就是礼之情。见《礼记正义》,第675页。
    [3]郑玄注,孔颖达等正义:《礼记正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682页。
    [1]卫湜:《礼记集说》引严陵方氏曰,《文渊阁四库全书·经部·礼类·礼记之属·礼记集说·卷九十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1页。
    [2]卫湜:《礼记集说》引延平周氏曰,《文渊阁四库全书·经部·礼类·礼记之属·礼记集说·卷九十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3页。
    [3]关于辩证关系起源很早,中外、不同时代、不同派别对此都有不同的理解,其含义十分丰富。鉴于《乐记》所处的历史年代,本文所说的“辩证关系”,仅限于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中“对立统一”的核心思想。
    [4]《乐记》的“道”主要有三种意思:[1]动词,同“导”。如“礼以道其志”。[2]动词,相当于“说”。如“乐终不可以语,不以道古”。[3]名词,政治或伦理纲领准则,如“治道”、“人道”等。本部分所谈的“道欲”之“道”,为第三种意义。
    [1]真德秀:《真西山文集》,《宋集珍本丛刊·第一0六册》,北京:线装书局,2004年版,第326页。
    [2]孙希旦注,沈啸寰、王星贤点校:《礼记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987页。
    [3]卫湜:《礼记集说》引马氏曰,《文渊阁四库全书·经部·礼类·礼记之属·礼记集说·卷九十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4页。
    [1]张晓光:《中国逻辑传统中的类和推类》,《广东社会科学》,2002年第3期,第36页。
    [1]《乐记》“原始互渗思维”具体学理的论述,详见本课题《史前巫卜文化在<乐记>中的遗存》一节。
    [1]郑玄注,孔颖达等正义:《礼记正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2月版,第675页。
    [1]郑玄注,孔颖达等正义:《礼记正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2月版,第689页。
    [2]朱熹:《诗集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185页。
    [1]李学勤:《古代中国文明中的宇宙论与科学发展》,《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1期。
    [1]苏秉琦:《关于重建中国史的思考》,《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考古学论丛》,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56页。
    [2]普列汉诺夫著:《普列汉若夫哲学集》第2卷,上海:三联书店,1974年版,第227页。
    [3]许嘉璐:《十三经:文白对照》,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16页。
    [4]邓乔彬:《古代文艺的文化观照》,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8页。
    [1]邓乔彬:《古代文艺的文化观照》,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8页。
    [2]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上海,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2-3页。
    [3]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上海,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2-3页。
    [4]王晖,黄春长:《商末黄河中游气候的变化与社会变迁》,《史学月刊》,2002年第1期,第15页。
    [5]竺可桢:《竺可桢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477-480页。
    [6]傅敏译:《傅雷译丹纳名作集》,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47页。
    [1]列维·斯特劳斯:《野性的思维》,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3-13页。
    [2]修林海:《古乐的沉浮》,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第169-172页。
    [3]西安半坡博物馆:《半坡仰韶文化纵横谈》,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版,第49-50页。
    [4]徐中舒:《先秦史论稿》,成都:巴蜀出版社,1992年版,第9-10页。
    [5](英)汤因比著:《历史研究·上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第92页。
    [1]王仁湘:《中国史前饮食史》,青岛:青岛出版社,1997年版,第27页。
    [2]张闻玉:《逸周书全》,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66页。
    [3]户晓辉:《中国人审美心理的发生学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88-89页。
    [4]户晓辉:《中国人审美心理的发生学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88-89页。
    [5]许嘉璐:《十三经:文白对照》,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196页。
    [6]许嘉璐:《十三经:文白对照》,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41页。
    [7]陈奇猷:《吕氏春秋校释》,上海:学林出版社,1984年版,第740页。
    [1]许嘉璐:《十三经:文白对照》,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22页。
    [2]中国科学院中国自然地理编委会:《植物地理》,北京: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6页。
    [3]班固撰:《白虎通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857页。
    [4]许嘉璐:《十三经:文白对照》,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67页。
    [5]许嘉璐:《诸子集成》,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1053页。
    [1]于民:《春秋前审美观念的发展》,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0-12页。
    [2]户晓辉:《中国人审美心理的发生学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88-89页。
    [3]苏秉琦:《中国通史:远古时代》,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2页。
    [4]贾兰坡:《“北京人”的故居》,北京:北京出版社,1958年版,第37页。
    [5]贾兰坡:《山西峙峪旧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72年第1期,第11页。
    [6]陈兆复、邢琏:《原始艺术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212页。
    [7]汪庆正:《简明陶瓷词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年版,第67页。
    [8]郑涵:《中国的和文化意识》,上海:学林出版社,2005年版,第52页。
    [9]林少雄:《人文晨曦》,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年版,第52页。
    [1]林少雄:《人文晨曦》,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年版,第52页。
    [2]刘再生:《中国古代音乐史简述》,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9年版,第26页。
    [3]青海文物处考古队:《青海大通县上孙寨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文物》,1978年第3期,第16页。
    [4]许嘉璐:《十三经:文白对照》,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4页。
    [5]陈奇猷:《吕氏春秋校释》,上海:学林出版社,1984年版,第284页。
    [1]郑涵:《中国的和文化意识》,上海:学林出版社,2005年版,第52页。
    [2]饶宗颐:《澄心论萃》,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第116页。
    [3]梁一儒,户晓晖,宫承波:《中国人审美心理研究》,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68页。
    [4]夏静:《礼乐文化与中国文论早期形态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237页。
    [1]郭洙若:《郭沫若全集·考古编》第一卷,北京: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93-96页。
    [1]张立文:《中国文化的精髓--和合学源流的考察》,《中国哲学史》,1996年,第1-2期,第43页。
    [2]张岱年:《中国哲学中“天人合一”思想的剖析》,《北京大学学报》,1985年第1期,第1页。
    [1]张立文:《和合学概论--21世纪文化战略的构想》,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中华和合人文精神的现代价值》《社会科学研究》1997.5;《儒家和合文化人文精神与二十一世纪》《学习》1998.2等等。
    [2]米继军《“和合学”辨正--与张立文先生商榷》,《学术前沿》,(香港)2005(7)。
    [1]夏静:《礼乐文化与中国文论早期形态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259页。
    [1]“内”字在《乐记》中出现了8次,均表示“某个范围以里”的意思。
    [1]郑玄注,孔颖达等正义《礼记正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689页。
    [1]方克立主编:《中国哲学大辞典》,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359-360页。
    [2]张舜徽:《爱晚庐随笔》,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7页。
    [1]卫湜:《礼记集说》引马氏曰,《文渊阁四库全书·经部·礼类·礼记之属·礼记集说·卷九十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40页。
    [2]卫湜:《礼记集说》引李氏曰,《文渊阁四库全书·经部·礼类·礼记之属·礼记集说·卷九十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41页。
    [3]张沐:《礼记疏略》,《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经部·第95册》清华大学图书馆藏清康熙四十年张氏敦临堂刻本,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685页。
    [1]孙希旦注,沈啸寰、王星贤点校:《礼记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987页。
    [2]陈澔:《礼记集说》引蔡氏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207页。
    [1]王夫之:《礼记章句》,收入船山全书编委会编校:《船山全书·第四册》,长沙:岳麓书社,1996年,第891页。
    [1]明·徐养相:《礼记辑览》,《四库全书存目从书·经部·第89册》中国科学院图书馆藏明隆庆五年自刻本,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685页。
    [1]魏·王弼,唐·李约:《老子道德经注》,四部要籍注疏丛刊,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102页。
    [2]唐·孔颖达:《周易正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68页。
    [3]李鼎祚:《周易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65页。
    [1]程颐、程灏:《二程集·易传序》,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版,689页。
    [2]工阳明:《传习录·薛侃录》,中州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97页。
    [3]魏·王弼,唐·李约:《老子道德经注·四章》,四部要籍注疏丛刊,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83页。
    [4]王夫之:《思问录·内篇》,收入船山全书编委会编校:《船山全晝·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1996年,第417页。
    [5]王夫之:《周易外传》卷二,收入船山全书编委会编校:《船山全晝·第一册》,长沙:岳麓书社,1996年,第861页。
    [6]张新民等:《华严经今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29页。
    [1]惠能:《坛经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66页。
    [2]黎清德编:《朱子语类·卷十七》,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86页。
    [3]黎清德编:《朱子语类·卷二十》,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65-466页。
    [4]黎清德编:《朱子语类·卷三十二》,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820-821页。
    [5]黎清德编:《朱子语类·卷三十二》,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820-821页。
    [6]黎清德编:《朱子语类·卷二十》,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65-466页。
    [1]方以智著,庞朴注释:《东西均注释·颠倒》,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114页。
    [2]方以智著,庞朴注释:《东西均注释·颠倒》,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114页。
    [3]王夫之:《周易外传》卷二,收入船山全书编委会编校:《船山全害·第一册》,长沙:岳麓书社,1996年,第861页。
    [4]黎清德编:《朱子语类·卷八十四·礼四》,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225页。
    [1]熊十力:《新唯识论》,重庆:商务印书馆,1944年版,第47页。
    1.(宋)朱熹:《周易本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2.(明)王夫之《周易内传》、《周易外传》,《船山全书》,长沙:岳麓书社,1996年版。
    3.(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毛诗正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4.(宋)朱熹:《诗集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5.(清)马瑞辰撰,陈金生点校:《毛诗传笺通释》,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
    6.(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等正义:《尚书正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7.(明)王夫之:《尚书稗疏》,《文津阁四库全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8.(清)孙星衍:《尚书古今文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
    9.(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礼记正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10.(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周礼注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11.(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仪礼注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12.(宋)魏了翁:《礼记要义》,《中华再造善本》,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版。
    13.(宋)聂崇义:《新定三礼图》,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4.(宋)真德秀《三礼考》,《丛书集成初编》,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版。
    15.(宋)卫湜;《礼记集说》,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版。
    16.(元)陈澔:《礼记集说》,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17.(元)吴澄:《札记纂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18.(明)王夫之:《礼记章句》,《船山全书》,长沙:岳麓书社,1996年版。
    19.(明)胡广:《礼记大全》,《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20.(明)郝敬:《礼记通解》,《续修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21.(明)赵僎:《礼记思》,《续修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22.(清)方苞:《礼记析疑》,《文津阁四库全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23.(清)江永:《礼记训义择言》,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
    24.(清)王聘珍:《大戴礼记解诂》,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
    25.(清)孔广森:《大戴礼记补注》,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
    26.(清)汪中:《大戴礼记正误》,《续修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27.(清)姜兆锡:《礼记章义》,《续修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28.(清)任启运:《礼记章句》,《续修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29.(清)汪绂:《礼记章句》《礼记或问》,《续修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30.(清)吴廷华:《礼记疑义》,《续修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31.(清)李调元:《礼记补注》,《续修四库全书》,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
    32.(清)焦循:《礼记补疏》,《续修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33.(清)翁方纲:《礼记附注》,《续修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34.(清)丁晏:《礼记释注》,《续修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35.(清)万斯大:《礼记偶笺》,《丛书初编集成》,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
    36.(清)孙希旦,沈啸寰、王星贤点校:《礼记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
    37.(清)秦蕙田:《五礼通考》,文津阁四库全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38.(清)邵懿辰:《礼经通论》,线装铅印本,国学扶轮社,清宣统3年(1911)。
    39.(清)李光坡:《礼记述注》,文津阁四库全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40.(清)朱彬:《礼记训纂·下》,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版。
    41.(清)朱轼:《礼记纂言》,四库全书存目,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版。
    42.(清)郭嵩焘:《礼记质疑》,长沙:岳麓书社,1992年版。
    43.(清)郭嵩焘:《郭嵩焘诗文集》,长沙:岳麓书社,1984年版。
    44.(清)郭嵩焘:《玉池老人自叙》,台北:文海出版社印行,民国五十六年[1967]。
    45.(明)黄佐:《礼典》、《乐典》,《续修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46.(汉)刘向撰,赵善诒疏证:《说苑疏证》,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年。
    47.(汉)刘向撰,向宗鲁校注:《说苑校证》,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
    48.(唐)武曌:《乐书要录》,《续修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49.(元)余载:《韶舞九成乐补》,《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50.(明)刘濂《乐经元义》,《续修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51.(清)汪烜:《乐经律吕通解》、《乐经或问》,《续修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52.(清)俞樾:《乐记异文考》,《续修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53.(晋)范宁注,(唐)杨士勋疏:《春秋谷梁传注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54.(清)朱载堉:《吕律精义》,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年版。
    55.(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
    56.(宋)朱熹:《孟子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57.(清)焦循:《孟子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7月版。
    58.(清)刘宝楠撰、高流水点校:《论语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
    59.(清)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
    60.(清)阮元:《研经室集·上》,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
    61.(清)朱彝尊:《经义考》,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版。
    62.(清)皮锡瑞:《经学通论》,北京:中华书局,1954年版。
    63.(清)皮锡瑞:《经学历史》,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版。
    64.(晋)郭璞注(宋)邢昺疏:《尔雅注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65.(汉)许慎撰(宋)徐铉校订:《说文解字》,北京:中华书局影印,2003年版。
    66.(宋)高似孙:《纬略》,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
    67.(清)王先谦:《释名疏证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68.(清)孙星衍:《谶言》,载《古学汇刊(五)》,台湾:力行书局出版,民国53(1996)年。
    69.(清)姜忠奎;黄曙辉,印晓峰点校:《纬史论微》,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年。
    70.(清)蒋清翊:《纬学源流与废考三卷》;乔松年:《纬捃十四卷》,收入顾廷龙主编《续修四库全书·184·经部·群经总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71.(清)黄爽:《汉学堂经解》,扬州:广陵书社,2004年版。
    72.(唐)房玄龄等撰:《晋书斠注》,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
    73.(战国)《国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74.(西汉)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版年版。
    75.(东汉)班固撰;严师古注:《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
    76.(唐)杜佑:《通典·乐序》,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版。
    77.(南朝)沈约:《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
    78.(南朝)萧子显:《南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版。
    79.(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
    80.(唐)姚思廉:《梁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
    81.(唐)姚思廉:《陈书》,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版。
    82.(唐)魏征等:《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
    83.(唐)李延寿:《北史》,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
    84.(晋)沈昫:《旧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
    85.(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
    86.(梁)苏晋仁;萧炼子校注:《宋书·乐志校注》,济南:齐鲁书社,1982年版。
    87.(宋)马端临:《文献通考》,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88.(元)脱脱:《宋史》,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
    89.(元)脱脱:《辽史》,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
    90.(元)脱脱:《金史》,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
    91.(清)张廷玉:《明史》,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
    92.(清)赵尔巽、柯劭忞等:《清史稿》,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版。
    93.(清)永瑢:《四库总目提要》,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
    94.(秦汉)荀况著;(唐)杨倞注;(清)卢文弨、谢墉校:《荀子》,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
    95.(东汉)高诱:《淮南子注》,上海:上海书店(影印),1986年版。
    96.(东汉)应劭撰,王利器校注:《风俗通义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
    97.(宋)王应麟:《困学纪闻》,上海:上海印书馆,1959年版。
    98.(宋)朱熹:《朱文公集》,四部丛刊初编缩本,上海:商务印书馆,民国25[1936]版。
    99.(宋)朱熹《性理大全》,《文津阁四库全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100.(宋)真德秀:《真西山文集》,《文津阁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101.(宋)李昉:《太平御览》,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
    102.(宋)王钦若等编纂,周勋初等校订:《册府元龟》,南京:凤凰出版社,2006年版。
    103.(清)王先谦编著:《庄子集解》,成都:成都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104.(清)孙诒让:《墨子间诂》,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
    105.(清)洪颐煊:《经典集林》,民国15年(1926)9月,陈氏慎初堂影印本。
    106.(清)陈立撰,吴则虞点校:《白虎通义疏证》,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版。
    107.(清)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108.(清)王仁俊:《玉函山房辑佚书续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109.(宋)朱熹:《朱子语类》,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
    Ii0.(南朝)刘勰:《文心雕龙》,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
    111.(宋)洪兴祖:《楚辞补注》,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
    112.(清)钱大昕:《潜研堂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113.(明)王夫之:《楚辞通释》,《船山全书》,长沙:岳麓书社,1996年版。
    114.(明)王夫之:《思问录》,《船山全书》,长沙:岳麓书社,1996年版。
    115.二十五史刊行委员会:《二十五史补编》,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版。
    116.张大可主编:《史记研究集成》,北京:华文出版社,2005年版。
    117.(晋)陈寿撰;栗平夫、武彰译,《三国志》,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
    118.吴曾:《能改斋漫录》,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
    119.吉联抗辑译:《吕氏春秋中的音乐史料》,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1963年版。
    120.孙作云:《诗经与周代社会研究》,北京:中华书局,1966年版。
    121.翁礼明:《礼乐文化与诗学话语》:巴蜀书社,2007年版。
    122.李镜池:《周易探源》,北京:中华书局,1978年版。
    123.吉联抗辑译:《春秋战国音乐史料》,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
    124.吉联抗辑译:《秦汉音乐史料》,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
    125.吉联抗辑译:《两汉论乐文字辑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0年。
    126.郭沫若主编:《甲骨文合集·第一至十二册·第一至五期》,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127.袁珂:《山海经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128.郭沫若主编:《甲骨文合集·第十三册·第一至五期》,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
    129.朱东润:《诗三百篇探故》,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130.唐兰主编:《殷墟文字记》,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
    131.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132.文化部文学艺术研究院音乐艺术研究所编:《中国古代乐论选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年版。
    133.闻一多:《闻一多全集·第一卷》,北京:三联书店,1982年版。
    134.赵守正:《管子注译》,桂林:广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135.郭沫若:《郭沫若全集·历史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136.郭沫若著作编辑委员会:《郭沫若全集·考古编》,北京: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
    137.吉联抗辑译:《孔子 孟子 荀子 乐论》,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年版。
    138.人民音乐出版社编辑部:《<乐记>论辩》,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年版。
    139.朱光潜:《朱光潜美学文集》,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
    140.李泽厚:《美的历程》,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141.陈奇猷:《吕氏春秋校释》,上海学林出版社,1984年版。
    14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殷周金文集成》,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
    143.王文锦:《礼记浅谈》,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
    144.姜亮夫:《楚辞通故》,济南:齐鲁书社,1985年版。
    145.蒋伯潜:《诸子通考》,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146.章太炎:《章太炎全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147.韩养民:《秦汉文化史》,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
    148.蒋孔阳:《先秦音乐美学思想论稿》,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
    149.钱玄:《三礼名物通释》,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150.敏泽:《中国美学思想史》,济南:齐鲁书社,1987年版。
    151.蔡仲德:《中国音乐美学史论》,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8年版。
    157.姚孝遂:《殷墟甲骨刻辞类纂》,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
    153.梁启超:《饮冰室合集》,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
    154.容庚:《金文编》,北京:中华书局影印,1989年版。
    155.修林海:《古乐的沉浮》,山东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
    156.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
    157.《孔丛子》《曾子全书》《子思子全书》(合订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158.高亨:《周易古经今注》,上海:上海书店,1991年版。
    159.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北京:三联书店,1990年版。
    160.严一萍:《殷墟书契续编研究》,台北:艺文印书馆,民国80[1991]。
    161.钟肇鹏:《谶纬论略》,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162.徐中舒主编:《先秦史论稿》,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2年版。
    163.管建华:《中国音乐审美的文化视野》,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2年版。
    164.孙星群:《音乐美学之始祖<乐记>与<诗学>》,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165.钱玄,钱兴奇:《三礼辞典》,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166.吕骥:《<乐记>理论探新》,北京:新华出版社,1993年版。
    167.罗振玉编;王宏译:《殷虚书契:近代甲骨文著录撷英》,天津:天津古籍书店,1993年版。
    168.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墟的发现与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169.冷德熙:《超越神话:纬书政治神话研究》,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170.钱玄:《三礼通论》,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171.郭沫若:《十批判书》,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
    172.于省吾:《甲骨文字诂林》,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版。
    173.杨树达著:《积微居金文说》,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
    174.杨向奎:《宗周制度和礼乐文明》,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175.张心澄:《伪书通考》,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年(商务印书馆1939年版)影印。
    176.荆门市博物馆编:《郭店楚墓竹简》,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版。
    177.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78.阴法鲁:《中国古代文化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79.阴法鲁:《阴法鲁学术论文集》,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
    180.沈文倬:《宗周礼乐文明考论》,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81.沈文倬:《葑闇文存》,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182.许嘉璐编:《诸子集成》,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183.臧一冰:《中国音乐史》,武汉: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84.丘琼荪较释:《历代乐书律书较释》,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9年版。
    185.黄後山:《东汉谶纬学新探》,台湾:学生书局,2000年版。
    186.郑杰文:《先秦文学与上古文化》,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87.张前 王次昭:《音乐美学基础》,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年版。
    188.钱穆:《先秦诸子系年》,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189.王国维:《观堂林集》,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190.马承源主编:《战国楚竹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191.马承源:《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2003,2004年。
    192.詹鄞鑫:《心智的误区--巫术与巫术文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193.林河:《中国巫傩文化:中华文明基因初探》,北京:花城出版社,2001年版。
    194.李清良:《中国文论思辨思维》,长沙:岳麓出版社,2001年版。
    195.聂石樵主编:《诗经新注》,济南:齐鲁书社,2001年版。
    196.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97.张国庆:《儒道美学与文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198.龚妮丽:《音乐美学论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199.李学勤,郭志坤:《中国古史寻证》,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200.李学勤:《重写学术史·郭店简与<乐记>》,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201.望贵元:《说文解字校笺》,北京:学林出版社,2002年版。
    202.顾音海著:《甲骨文:发现与研究》,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版。
    203.孔智光:《中西古典美学研究》,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04.户晓辉:《中国人审美心理的发生学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205.陈竹、曾祖萌:《中国古代艺术范畴体系》,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06.程水金:《中国早期文化意识的嬗变--先秦散文发展线索探寻》,武昌: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07.蔡仲德:《中国音乐美学史》,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年版。
    208.彭林:《中国古代礼仪文明》,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版。
    209.杨萌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上》,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年版。
    210.余嘉锡:《目录学发微·含古书通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11.余嘉锡:《余嘉锡论学杂著》,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
    212.张舜徽:《张舜徽学术论著选》,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213.张舜徽:《四库提要叙讲疏》: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214.张舜徽:《爱晚庐随笔》,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15.许嘉璐主编:《二十四史全译》,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年版。
    216.朱伯崑:《周易通释》,北京:昆仑出版社,2004年版。
    217.墨翟著,何长久译注:《墨子》,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218.陈梦家主编:《殷墟卜辞综述》,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版。
    219.李零:《简帛古书与学术源流》,北京:三联书店,2004年版。
    220.陈梦家:《西周铜器断代》,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版。
    221.中华文化通志编委会:《中华文化通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222.顾祖钊:《华夏原始文化与三元文学观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23.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2005年版。
    224.李建中:《古代文论的诗性空间》,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225.金文达:《中国古代音乐史》,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年版。
    226.周武彦:《中国古代音乐考释》,沈阳: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227.孙继南 周柱铨:《中国古代音乐通史简编》,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228.郭沫若:《青铜时代》,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29.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北京:中国书店,1985年版。
    230.罗振玉:《殷墟书契考释三种》,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
    231.沈文倬:《宗周礼乐文明和中国文化考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232.方宝璋、郑俊晖:《中国音乐文献学》,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233.方勇 陆永品:《庄子诠评》,成都:巴蜀书社,2007年版。
    234.王锷:《<礼记>成书考》,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
    235.王秀臣:《三礼用诗考》,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236.梅新林:《中国古代文学地理形态与演变》,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37.沈立岩:《先秦语言活动之形态观念及其文学意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238.夏静:《礼乐文化与中国文论早期形态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
    239.高路明:《古籍目录与中国古代学术研究》,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240.孙钦善:《中国古文献学史简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241.杨天宇:《经学探研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242.李学勤等:《经史说略》,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2年版。
    243.马宗霍:《中国经学史》,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出版,民国68[1979].9版。
    244.陈戍国:《礼记校注》,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
    245.陈国庆:《汉书艺文志注释橐编》,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
    246.倪其心:《校勘学大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47.司马朝军:《<四库全书总目>编纂考》,武昌: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48.司马朝军:《<四库全书总目>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249.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50.林存阳:《清初三礼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251.林存阳:《三礼馆:清代学术与政治互动的链环》,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252.王国维:《古史新证》,《清华文丛之五》,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253.武汉大学中国文化研究院编:《郭店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254.方诗铭 王修龄:《古本竹书纪年辑证》(修订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255.邓乔彬:《古代文艺的文化观照》,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56.张立文:《和合学概论--21世纪文化战略的构想》,首都师范大学出版,1996年版。
    257.陈桐生:《礼化诗学:诗教理论的生成轨迹》,北京:学苑出版社,2009年3月。
    258.(英)J·G·弗雷泽著:徐育新,汪培基,张泽石译:《金枝》,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6年版。
    259.(英)比尼恩:《亚洲艺术中人的精神》,沈阳:辽宁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版。
    260.(英)崔瑞德、鲁唯一编:《剑桥中国秦汉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261.(英)拉曼·赛尔登:《文学批评理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62.(英)安妮·谢泼德:《美学-艺术哲学引论》,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牛津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263.(英)汤因比著:《历史研究·上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
    264.(德)伊·康德著;韦卓民译:《纯粹理性批判》,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65.(日)安居香山等:《纬书集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266.(日)今道友信:《美的相位与艺术》,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88年版。
    267.(日)今道友信:《东方的美学》,北京:三联书店,1991年版。
    268.(日)笠原仲二:《古代中国人的美意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269.(日)竹内敏雄:《艺术理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270.(德)黑格尔:《美学·第一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271.(德)E·格罗赛:《艺术的起源》,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
    272.(联邦德国)H·G·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273.(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274.(古希腊)柏拉图:《文艺对话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
    275.(美)鲁思·本尼迪克:《文化模式》,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
    276.(美)约翰·马丁:《生命的律动》,北京:文化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
    277.(美)罗伯特·F·墨菲:《文化与人类社会学引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
    278.(美)撒穆尔·伊诺克·斯通普夫;詹姆斯·菲泽:《西方哲学史》,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版。
    279.(美)穆尼茨著;吴矣人等译:《当代分析哲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280.(苏)莫·卡刚《艺术形态学》,北京:三联书店,1986年版。
    281.(苏)德·莫·乌格里诺维奇:《艺术与宗教》,北京:三联书店,1987年版。
    282.(法)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283.(法)摩莱里《自然法典》,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284.(法)埃德加·莫兰:《迷失的范式:人性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85.(瑞士)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286.(奥)佛罗伊德:《论创造力与无意识》,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1986年版。
    1.周来祥:《中国古典美学和古典文艺理论的奠基石--论公孙尼子的<乐记>》,《文艺理论研究》,1981年第1期。
    2.高建平:《论“以类相动”--《乐记》体系初探》,《天津师大学报》,1985年第3期。
    3.徐宗文:《试论<乐记>及两汉音乐史料的历史地位》,《镇江师专学报》,1985年第1期。
    4.陈野:《从文献比较中看<乐记>的撰作年代》,《杭州大学学报》,1987年9期。
    5.卓支中:《<乐记>美学思想浅谈--兼论中国古代文艺美学的民族特点》,《暨南学报》,1987年第2期。
    6.吴乃恭:《荀子<乐论>及其同<乐记>关系的探讨》,《社会科学战线》,1987年第4期。
    7.黄伦生:《周易》与《乐记》的三重对应关系,《学术论坛》,1989年第5期。
    8.吕骥:《试论<乐记>的理论逻辑及其哲学思想基础》,《音乐研究》,1991年第2期。
    9.王耀贵:《<乐记>的中和思想》,《南开学报》,1994年第6期。
    10.孙星群:《探新的<乐记>研究--读吕骥同志<乐记>理论新探》,《文艺理论与批评》,1994年第6期。
    11.黄小明:《中国古典舞蹈理论的源头探溯》,《艺术探索》,1995年第1期。
    12.余虹:《从<乐记>之“乐”的变迁看中国人美意识的发展》,《四川师范大学学报》,1995年第1期。
    13.(韩)南锡宪《阮籍、嵇康对<乐记>美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理论学刊》,1998年第4期。
    14.叶祖帅:《阮籍<乐论>的美学思想及其局限》,《广东社会科学》,1998年第3期。
    15.孙星群:《<乐记>研究百年回顾》,《中国音乐》,2000年第4期。
    16.李锐:《儒家诗乐思想初探》,《中国哲学史》,2002年第1期。
    17.张义宾:《<易传>对<乐记>音乐美学思想的影响--兼谈<乐记>中两个相互游离的美学观》,《周易研究》,2002年第4期。
    18.江宇冰:《<乐记>的诗歌创作理论初探》,《学术交流》,2002年第9期。
    19.赵东栓:《<易传>的哲学体系与<乐记>的文艺理论体系》,《孔子研究》,2002年第2期。
    20.孙星群:《<乐记>与<诗学>比较研究中一些问题的思考--中国先秦与古代希腊音乐思想比较》,《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
    21.聂振斌:《“大乐与天地同和”--<乐记>的艺术哲学思想》,《江苏社会科学》,2002年第5期。
    22.朱锦华:《浅谈<乐记>对“诗言志”的继承和发展》,《宜宾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23.陈芸:《<对乐记>音乐美学辩证思想的探讨》,《黄钟》,2004年增刊。
    24.张学智:《王夫之对礼乐的理学琉解--以<礼记·乐记>为中心》,《中国哲学史》,2005年4期。
    25.孙星群:《<乐记>成书于战国中期的力证--以湖北郭店楚墓竹简为据》,《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26.王琴:《从篇目组合看<乐记>美学理论体系的建构》,《五邑大学学报》,2005年11期.
    27.栾栋:《易辩法界说--人文学方法论》,《哲学研究》,2003年第8期.
    28.薛永武:《从先秦古籍通例谈<乐记>的作者》,《文学遗产》,2005年第6期。
    29.陶礼天;《<乐记>的音乐美学思想与“遗音遗味”说》,《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30.张恩普:《<礼记·乐记>文学批评思想探讨》,《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6年第1期。
    31.刘跃进、孙少华:《汉初<礼记·乐记>的版本材料与成书问题》,《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6年第7期。
    32.李小成:《文中子的<乐论>与<乐记>》,载《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7年第3期。
    33.胡厚宣:《释殷代求年于四方和四方风的祭祀》,《复旦学报》,1956年第1期。
    34.郑杰文:《谈前辑古佚书的汇集整理与古佚书新辑新考》,《中国典籍与文化》,2008年第4期。
    35.郑杰文:《古佚书整理中的谶纬辑佚和研究》,《山东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36.王承略,《论<孔子家语>的真伪及其文献价值》,《烟台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
    37.骈宇骞:出土简帛书籍分类述略(诸子略、诗赋略),《中国典籍与文化》,2005年第4期。
    38.林存阳:《三礼馆与清代学术转向》,《南开学报》,2007年第1期。
    39.米继军:《“和合学”辨正--与张立文先生商榷》,《学术前沿》,(香港)2005(7)。
    40.邓乔彬:《先秦诸子的地域文化特征》,《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7期。
    41.张立文:《中国文化的精髓--和合学源流的考察》,载《中国哲学史》,1996年,第1-2期。
    42.李学勤:《古代中国文明中的宇宙论与科学发展》,《烟台大学学报》,1998年第1期。
    43.张晓光:《中国逻辑传统中的类和类推》,《广东社会科学》,2002年第3期。
    44.陈桐生:《从出土文献看七十子后学在先秦散文史上的地位》,《文学遗产》,2005年第6期。
    45.陈桐生:《哲学·礼学·诗学--谈<性情论>与<孔子诗论>的学术联系》,《中国哲学史》,2004年第4期。
    46.张岱年:《中国哲学中“天人合一”思想的剖析》,《北京大学学报》,1985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