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开放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中者,其方位与四周的距离相等;华者,光彩与光辉。在如林的世界民族里,勤劳、智慧的中华民族,其名也灿,其史也煌。但自近代以来直至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是一个久经内忧外患、贫穷落后、四分五裂的弱国。二战结束时,中国虽然作为四大战胜国之一,跻身于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行列中,但中国贫弱的本质并未因此改变。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近代以来积贫积弱的趋势才得到了根本扭转,使民族复兴第一次获得了制度保障,国家的面貌产生了深刻变化,国际地位逐步提升。但是受国际环境的制约与国内“左”的指导思想的影响,直至改革开放前,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仍然只能在曲折中践行。1978年,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开辟了改革开放的新阶段,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才步入了良性的轨道。对外开放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意义,在于对外开放内在地改变了中国对于外部世界的态度,使中国从世界市场和国际体系的挑战者变为参与者,以积极的姿态公平参与国际竞争,在相互合作和利益博弈中实现了对外开放与国际影响力的良性互动。
     作为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中国的发展目标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了这个目标,需要制定和实施一系列方针措施,其中一个不可或缺的政策就是对外开放。这既是世界历史和当今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和世界其它国家探索的曲折经历所提供的历史经验教训。我们实施对外开放的目的,正是为了在中国和世界之间建立起良性互动关系,以此促进国家目标的实现,推动世界历史向纵深发展,实现中国和世界的共同繁荣与进步。这就是本文研究对外开放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这一宏大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人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那里,找到了真理,找到了希望,从此开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并取得了最终的胜利。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和国家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过许多科学的对外开放思想,并进行了有益的开放实践,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很好地贯彻施行。当中国从十一届三中全会起将工作重心重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转移以后,关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口号就不再是一种理想,而是全民族一致行动的宏伟工程。党的十二大指出,实行对外开放是我国坚定不移的战略方针。党的十三大、十四大都重申了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重要意义,强调要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党的十五大,第一次明确地将对外开放作为我国的一项长期基本国策。党的十六大,指出我国的开放型经济迅速发展,对外开放进入了新阶段。党的十七大,对改革开放进行了高度评价,认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本文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作为最基本的方法论,坚持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研究对外开放的整体而不是某一个领域的问题。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综合运用了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逻辑与历史相结合、整体与结构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对外开放的多维内容。具体展开如下:
     导论部分,首先阐明了本文的选题缘起、选题意义和研究方法。其次,综述国内外关于对外开放的研究成果、研究现状和研究动态。最后,通过概括、分析与归纳提出了本文的核心概念。
     第一章,从马克思、恩格斯到列宁、斯大林,社会主义对外开放理论与实践在历史演进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成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宝库中的一份珍贵财富,成为当代中国对外开放赖以竖立的理论基石和思想渊源。从中国古代的繁荣鼎盛到近代的落后挨打,中国对外开放的历史实践表明,“封闭导致落后挨打,开放带来繁荣富强。”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实践效应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现实的参照。而当今时代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世界各国都不可避免地融入全球化的浪潮,因此,世界政治经济新变化为中国对外开放提供了必然动因。中国需要世界,世界需要中国。
     第二章,新中国建立后,在党和国家几代中央领导集体对外开放思想指引下,中国进行了大胆和无畏的对外开放实践,建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外开放的理论、实践与应对体系。中国共产党的几代中央领导集体所处的时代不同,因此,他们的对外开放思想也具有渐进性,根据国内外的具体情况,他们在继承前一代对外开放思想与成果的基础上,不断实践、不断发展、不断创新,呈现出曲折、自觉、全面和理性的对外开放轨迹。本章按照历史与逻辑统一的方法,对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对外开放理论与实践互相衔接阶段的发展过程进行了归结。
     第三章,通过对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以及苏东巨变的实证分析充分说明:闭关自守、闭门造车、因循守旧、固步自封、保守自大、断绝外部联系、不向别人学习、完全关起门来搞建设是没有出路的,但如果没有自己的国家意识,没有自己的民族主体性,完全无原则地对外开放,任由外部事物和外来文化的冲击,这个国家和民族也肯定是没有前途的。因此,从世界性的交往开始形成以来,任何国家的发展都离不开与世界、与周围邻国的交往,如何处理好与外部世界的联系,为本国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就成为非常重要的抉择。
     第四章,是本文的核心部分。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革大调整之中。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将长期存在,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我们必须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牢牢把握发展这个主题,科学分析我国对外开放发展中面临的有利环境与不利环境。通过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与构建和谐世界的价值诉求,在互利共赢战略思维的基础上,善于从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机遇、应对风险挑战、创新发展内容,营造良好国际环境,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坚持独立自主、互信互让、平等相待的基础上与各国进行广泛合作,求共赢、谋发展。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世界共同繁荣与持久和平。
     结语部分,改革开放,前无古人,没有现成的道路可走。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我们所能做的是从历史充满变数的发展中,寻找我们必须遵循的规律,从时代充满挑战的拷问中,坚定我们始终不渝的选择。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中国还在路上。
Zhong,it means the equal distance to the periphery.Hua,it means glare and significance.Among the several thousands of peoples in the world,the hard-working and intelligent Chinese people is not only famous but significant.However,from 1840 to 1949,China had experienced poverty,lagging behind,unintegrated period and great troubles from inside and outside for a long time.After the second war was over,although china is one of the four countries who had won the war, and we had become one of the United Nation security council,the essence of the poor and weak situation in China is not changed.After the building-up of new china,the trend of sliding into poverty and backwards is changed,our international position is improved gradually,but due to the restric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 and the influence of the internal political movement,the way of renaissance of Chinese nation experienced ups and downs.Before the policy of reform and opening to the outside,the basic meaning exerted by our great Renaissance for the policy of opening to the outside lies in that it internally changed the attitude lies in that it internally changed the people toward the external world of the Chinese from challenger in the world market and international system,and it makes china positively and fairly participat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and that it realizes the benign influence in the mutual cooperation and beneficial games.
     As a big developing socialism country,the purpose of development is socialism modernization and the great Renaissance of Chinese nation. We need to design and practice a Series of policies and regulations for this purpose.Among them one of the necessary policies is opening to the outside,this is not only the absolute demand of the world histor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our times,but the historical experience and lesson which are provided by china and other countries,the Object for us to practice the policy of opening to the outside is to set up good interaction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a and the world.In this way can we promote the realization of our objects and stimulate the deeping development of the world history and realize the mutual prosperity and progress of china and the world.This is the Starting point and final point for me to study the relation between opening to the outside and the great Renaissance of the Chinese nation.In the great course of progress,Chinese communist found truth and hope from Max,engles and lenin,thence new olemocraticism in the end.The first generation leader group on the ideas as to opening to the outside and proceed a lot of beneficial opening practice,but for Some reason it Could not Carry out Smoothly.When china changed its Working Center into Socialism modern Construction Since the third Session of the party's Eleventh Congress.The slogan of the Renaissance of Chinese nation is not a dream but a great project of all our nationalities the twelfth congress pointed out that complementing the policy of opening to the outside is our unchangeable Strategic policy,party's thirteenth and peurteenth congress reiterate the importance Significance of Carrying out the policy of the opening to the outside,and emphasize opening to the outside further opening to the outside as a long-term fundamental policy, the Party's Sixteenth congress pointed out that our economy with opening Style developed quickly.Opening to the outside entered a new stage. Party's Seventeenth Congress gave high remarks on the policy of reform and opening to the outside and insisted that reform and opening to the outside is the Key decision the real road to develop Socialism with Chinese the Chinese nation.
     This paper adhere to the dialects and materialism of Marxism as the most basic methods,and it begins with the Concrete State affairs and studies the whole aspects of opening to the outside instead of questions in some field.In the process of my study I comprehensively make use of the joint methods between Standard Study and Empirical study,joint method between history and logic and between whole and part to analyze the multi-dimension Content of opening to the outside.
     In the introdnction part,this paper expound the reason,meaning and methods of chosing this subject,then it describes the reswts and trend of the stwely about the opening to the outside,finally it comes up with the keay concepe by way of summary,analysis and deductive.
     In the first part of this paper,the socialism of opeing to the onside theory and proltice hard constantly been experiencing prosperity and development from Marx engles to learn and starlin.It becomes the precious assets in the theretical bank of the scientific socialism.It becomes the theretic basis and thinking resources for the opening to the out side of china,From the ancient prosperity of china to the back ward of the contemporary.The historic produce of the opening to the outside in china proved that closenjd the door resncts in backward;opening esults in prosperity,the practical perfoomhhle of the 30-year reform and opening to the outside.Provide actual contract for the great rehahilitation of the Chinese people.Nowadays with the fast development of the econemical globalization every country in the world inevitably melt into the tide of globalization,So the new changes of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he world provides absocute motive for the Chinese opening to the outside.China needs world,world needs china.Thence we draw a conclusion opening to the outside is the real road for the great rehabilitation of the Chinese people;
     The second part mainly analyzes that china have carried out the proutice of the opening to the outside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the Several generation central leaders.And we built the system of theory,practice and respondeule for Chinese charouteristics socialism opening policy.Owniy to the different times of the Several generation cewtral leaders,their idea about opening to the outside poliy emlpody gradnality.According to the actual sotnation of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country.They cousteanty ptactise,develop and create on the basis of the for mer generation leader's thousht.This part draw a coudusion interms of the development precess of the theory and practice.Of the communist Party since the huilding of the commulrise part espeaialy the according to the methods of history and wgics.
     The third part make full use of the actual analysis of the developed and developing countries and soviet and east Eumpean lountries to expound that every land of refusing to connect the outsode world or to learn from other counerjes will have no future,meanwhile if a country, open to the outside world without the read of then own countries and nationality and lent external thought and auture shock.This kind of country or nationality will have no future;this kind of opening to the outside only resuts in damage.Since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come into being.My country's development Cann't get away from the conneotion with the world and neighbor countries.So to create a good environmen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your own comtry becomes very impntant devision.
     The fowrth part is the most important,the world today is experiencing great revovution and adjustment.With the expansim of our opening to the outside and iatensive international eompetotion we faced the developed couurtries will own advantages in the fiecd of economy and science and technology.The predictable and uupredictable risks are increasing.We must be on the basis of the beginning stage of we socialism,and scieutifically awalyze the aelvantegeows and disadvantageous.Environment we faced in the development.By way of carrying out the demond of the scientcfic development idea and building up harmohious world on the basis of mlltual benefit ancl win stratedical thought we should be good at grasping the opportunity from the change of the inter nationall situation and challenge the risks innovate the developing and challengc the risks;innovate the developing content,and create good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 and on tie basis of addere to the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socialism dndepeudce mutcrral trust in order to colaborate with every countries mutural win and development and then realization of the sreat rehabilitation of the Chinese people and to realize the multual prosperity and forever peace of the world.
引文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07年10月25日,第1版。
    [2]胡鞍钢、门洪华:《入世五年:中国应进一步对外开放》,《开放导报》,2007年第1期,第68-73页。
    [3]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www.stats.gov.cn/tjfx/ztf x/jnggkf30n/t20081028_402512576.htm
    [1]华民:《我们究竟应当怎样看待中国对外开放的效益?》,《国际经济评论》,2006年第2期,第41-47页。
    [1]王维澄主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典》,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8页。
    [1]弗雷德里克.戴约编:《经济起飞的新视角——亚洲新兴工业化实体的政治经济分析》,王浦劬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9页。
    [2]丹尼·罗德瑞克:《让开放发挥作用——新的全球经济与发展中国家》,熊贤良等译,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0年版,第7页。
    [1]朱育和:《封闭与开放》,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41页。
    [2]《胡绳全书》第3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16-117页。
    [3]《孙中山全集》第1卷,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86页。
    [1]李晓西:《改革开放30年对外开放理论回顾》,《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第5页。
    [2]谷牧:《关于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理论月刊》,1984年第11期。
    [3]季崇威:《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理论和实践》,《经济研究》,1984年第11期。
    [1]罗元铮、利广安:《学习外国先进经验,提高按经济规律办事的自觉性》,《理论与实践》,1979年第5期。
    [1]杨发金主编:《中国涉外知识全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291页。
    [2]罗龙:《当代经济发展中的开放度问题》,北京: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1990年版,第26页。
    [3]方生主编:《走向开放的中国经济》,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1年版,第44页。
    [4]卡尔.波普尔:《开放社会及其敌人》,陆衡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乔治.索罗斯:《开放社会—改革全球资本主义》,王宇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1]《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56页。
    [2]冯特君、王晓峰:《对外开放与今日中国》,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4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6页。
    [2]叶自成:《对外开放与中国的现代化——经济文化政治的开放及其正负效应》,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5页。
    [1]李少军主编:《国际战略报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9页。
    [1]基恩·格里芬:《可供选择的经济发展战略》,倪吉祥等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97页。
    [2]叶自成:《对外开放与中国的现代化——经济文化政治的开放及其正负效应》,北京:北 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19页。
    [1]叶自成:《对外开放与中国的现代化——经济文化政治的开放及其正负效应》,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46页。
    [1]李海舰:《对外经济开放结构关系研究》,《财经问题研究》1994年第6期,第43页。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07年10月25日,第1版。
    [1]黑格尔:《历史哲学》,北京:三联书店1956年版,第114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9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7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3页。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4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24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8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1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6页。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48页。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67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7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25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66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48页。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78页。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91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48页。
    [2]《资本论》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279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167页。
    [4]《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487,494、495页。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 78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78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20、179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5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7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5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9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9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9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4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6-87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91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268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10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1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43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451页。
    [3]彭大成:《列宁的社会主义观》,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68页。
    [4]《列宁全集》第4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513页。
    [5]《列宁论苏维埃俄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31页。
    [1]《列宁全集》第3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66-167页。
    [2]杨祝华:《列宁论继承借鉴利用资本主义》,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93-194页。
    [3]《列宁全集》第4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页。
    [4]《列宁全集》第4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71页。
    [5]《列宁全集》第4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页。
    [6]《列宁全集》第4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71页。
    [1]彭大成:《列宁的社会主义观》,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69页。
    [2]《列宁全集》第4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81页。
    [3]《列宁全集》第4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42页。
    [4]《列宁全集》第4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43页。
    [5]《列宁全集》第4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11页。
    [6]《列宁全集》第3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52页。
    [7]《列宁文稿》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第94页。
    [1]《列宁全集》第4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77页。
    [2]《列宁全集》第3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86页。
    [3]彭大成:《列宁的社会主义观》,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97页。
    [4]《列宁全集》第4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5页。
    [5]《列宁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28页。
    [6]《列宁全集》第4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56页。
    [1]《列宁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29页。
    [2]《列宁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50页。
    [3]《列宁全集》第4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5页。
    [1]《列宁全集》第4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6页。
    [2]《列宁全集》第4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51页。
    [1]彭大成:《列宁的社会主义观》,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09页。
    [2]《斯大林全集》第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第118页。
    [3]《斯大林文选》(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594页。
    [1]《斯大林全集》第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3年版,第110-119页。
    [2]《斯大林全集》第1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3年版,第109页。
    [3]《斯大林全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3年版,第48页。
    [1]《斯大林全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3年版,第243页。
    [2]《斯大林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620页。
    [3]《斯大林全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3年版,第222-223页。
    [4]戴开尧、胡石其:《斯大林的社会主义观》,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78页。
    [1]《斯大林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620页。
    [1]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www.stats.gov.cn/tjfx/ztfx/jnggkf30n/t20081028_402512576.htm
    [1]吴家庆、蒋国海:《邓小平的社会主义观》,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33页。
    [1]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经济展望:全球化和对外失衡》,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年版,第100页。
    [1]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经济展望:全球化和对外失衡》,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年版,第117页。
    [1]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经济展望:全球化和对外失衡》,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年版,第118-119页。
    无编改内容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07年10月25日,第1版。
    [1]《中共党史参考资料》第1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46页。
    [2]《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47页。
    [3]顾龙生:《毛泽东经济年谱》,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版,第129页。
    [4]《中共党史参考资料》第9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71页。
    [1]《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7卷,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6年版,第489页。
    [2]《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2卷,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6年版,第575页。
    [3]黎青平:《毛泽东邓小平与对外开放》,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年版,第18-19页。
    [4]《纵观毛泽东的对外经济交往思想》,《党的文献》1 991年第2期。
    [1]《毛泽东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35页。
    [1]《毛泽东外交文选》,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年版,第158-161页。
    [2]《周恩来外交文选》,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年版,第157页。
    [1]廖庆薪、廖力平:《现代中国对外贸易概论》,中山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82页。
    [2]《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1页。
    [1]《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3页。
    [2]《周恩来选集》(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26页。
    [1]廖庆薪、廖力平:《现代中国对外贸易概论》,中山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83页。
    [2]黎青平:《毛泽东邓小平与对外开放》,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年版,第124页。
    [3]李妍:《对外开放的酝酿和起步》,中共中央党校博士学位论文,2003年6月。
    [1]田进、俞孟嘉:《中国在联合国》,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年版,第159-160页。
    [2]《中国的经济发展:出口贸易的作用》,《经济导报》第1501-1502期,1977年1月1日。
    [3]对外贸易部编写组:《对外贸易三十年》,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0年版,第9页。
    [1]田克勤:《邓小平理论专题研究》,长春:东北师大出版社2004年版,第236页。
    [2]《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33页。
    [3]《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7页。
    [1]《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90页。
    [2]《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74页。
    [3]《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64页。
    [1]钟学敏、张丽东、王江丽:《世界政治新论》,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84-185页。
    [2]《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99页。
    [1]《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34页。
    [1]《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89-90页.
    [2]《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11页。
    [1]《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96页。
    [2]《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30页。
    [3]《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95页。
    [4]《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05页。
    [5]《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05-406页。
    [6]《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03页。
    [7]《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68页。
    [1]《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08页。
    [1]《江泽民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13页。
    [2]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43页。
    [3]《江泽民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67页。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7年10月15日),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7年10月15日),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引自胡锦涛2007年9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44次集体学习上的讲话,新华网 www.news.cn。
    [2]引自胡锦涛2005年5月31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22次集体学习上的讲话,新华网 www.news.cn。
    [3]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7年10月15日),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1500—2000年的经济变迁与军事冲突》,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6年版,第147-148页。
    [1]资中筠主编:《冷眼向洋——百年风云启示录》,北京:三联书店2000版,第364页。
    [2]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1500——2000年的经济变迁与军事冲突》,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6年版,第234页。
    [1]黄仁伟:《大国崛起道路的历史比较》,《变化中的世界与中国因素》,北京:时事出版社2006年版,第4页。
    [2]门洪华:《经济全球化、对外开放与大国进程》,《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8年第6期,第66页。
    [1]麦迪森:《世界经济二百年回顾》,北京:改革出版社1997年版。
    [2]罗伯特·帕斯特:《世纪之旅:七大国百年外交风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70页。
    [1]阿尔温·托夫勒:《权力的转移》,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16页。
    [2]西里尔·布莱克:《比较现代化》,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年版,第327页。
    [3]西里尔·布莱克:《比较现代化》,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年版,第332页。
    [1]张友伦:《美国通史》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90页。
    [2]张友伦:《美国通史》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23页。
    [3]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课题组:《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205页。
    [1]麦迪森:《世界经济二百年回顾》,北京:改革出版社1997年版,第33页。
    [2]宫崎犀一等编:《近代国际经济要览》,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0年版,第313页。
    [3]宫崎犀一等编:《近代国际经济要览》,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0年版,第319页。
    [1]美洲开发银行:《拉美改革的得与失》,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32页。
    [2]陈芝芸等:《拉丁美洲对外经济关系》,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1年版,第45页。
    [3]Diana Tussie&David Glover(eds.),The Developing Countries in World Trade,1993,pp.85-97.
    [4]江时学:《拉美发展模式研究》,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6年版,第112页。
    [1]谢文泽:《拉美国家的对外开放与利益保护》,《拉丁美洲研究》,2003年第3期,第44页。
    [2]徐世澄:《墨西哥政治经济改革与模式转换》,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版,第55页。
    [1]徐世澄:《墨西哥政治经济改革与模式转换》,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版,第57页。
    [1]谢文泽:《拉美经济改革的产业经济评价》,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版,第21页。
    [1]参见陈朝晖《综述十年来我国学术界对苏联剧变原因的研究》,《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第2期。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07年10月25日,第1版。
    [2]吴家庆、蒋国海:《邓小平的社会主义观》,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38页。
    [1]李屏南:《选择与创新——科学社会主义观在中国》,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44页。
    [2]《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63页。
    [1]宋海庆:《怎么看——当代中国重大理论问题剖视》,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7页。
    [2]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7年10月15日),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7年10月15日),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阮宗泽:《和谐世界,中国创造》,《经济观察报》,2006年第6期。
    [2]孟晓驷:《“和谐世界”理念的文化意蕴》,《新华文摘》,2006年第3期。
    [1]张幼文、黄仁伟等:《2007中国国际地位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7页。
    [1]张幼文、黄仁伟等:《2007中国国际地位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7页。
    [1]胡鞍钢、门洪华:《入世五年:中国应进一步对外开放》,《开放导报》2007年第1期,第68-73页。
    [1]《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07页。
    [2]《江泽民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36页。
    [1][美]布热津斯基:《如何与中国共处》,载《战略与管理》2004年第3期,第71页。
    [2]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全球战略大格局——新世纪中国的国际环境》,时事出版社2000年版,第44-45页。
    [1]巴忠:《中国国家安全战略问题研究》,军事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50页。
    [2]胡锦涛:《中国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新华网,www.news.cn,2004年4月25日。
    [3]胡锦涛:《在伦敦发表演讲谈中国和平发展道路》,新华网,www.news.cn,2005年11月10日。
    [1]国新办发《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白皮书,新华网,www.news.cn,2005年12月22日。
    [2]《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95页
    [3]《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65页
    [1]《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75页
    [1]郑必坚:《中国外交的营销革命》,《凤凰周刊》,2006年第3期。
    [1]庞中英:《国际关系中的软力量及其它》,《战略与管理》1997年第2期;倪峰:《美国”软实力“策略为何得手》,《中国改革报》,1999年6月30日。
    [1]高粱:《关于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几点思考》,《开放导报》,2008年第5期,第48页。
    [1]严海波:《对外开放需要处理好几个关系》,《红旗文稿》,2008年第10期,第26页。
    [1]罗伯特.吉尔平:《世界政治中的战争与变革》,武军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0页。
    [2]张历历:《现代国际关系学》,重庆出版社1989年版,第41页。
    [1]王勇、张冠峰:《“世界工厂”的反思与我国的自主创新之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6年第7期。
    [2]张秀生、曾国安:《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30页。
    [1]温家宝哈佛演讲:《把目光投向中国》,http://www.people.com.cn/GB/shehui/1061/2241298.html
    [1]《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02页。
    [2]《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16页。
    [1]《毛泽东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132页。
    [2]《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79页。
    [1]《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03页。
    [2]《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68页。
    [1]李瑞环:《弘扬“和”的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光明日报》2005年09月28第二版。
    [1]《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65页。
    [1]《当代中国外交》,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13-114页。
    [2]《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05页。
    [3]《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05-406页。
    [1]《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06-707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4]《列宁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5]《列宁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6]《列宁全集》第43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7]《列宁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8]《列宁全集》第41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9]《列宁全集》第34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10]《列宁论苏维埃俄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11]《列宁文稿》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
    [12]《斯大林全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
    [13]《斯大林全集》第11卷,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
    [14]《毛泽东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5]《毛泽东文集》第1-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6]《毛泽东著作选读》(上册,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17]《邓小平文选》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94,1993,1994年版。
    [18]《江泽民文选》第1-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9]江泽民:《论科学技术》,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20]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2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7年10月15日),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22]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年谱(一九七五——一九九七)》(上,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2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2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汇编》(上,下),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2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下),中央文献出版社1986,1986,1988年版。
    [2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下),人民出版社1991,1991,1993年版。
    [2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下),人民出版社1996,1997,1999年版。
    [2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下),人民出版社2000,2001,2003年版。
    [2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30]《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31]《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32]《孙中山选集》,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33]《孙中山全集》第9卷,中华书局1986年版。
    [34]《毛泽东早期文稿》(1912—1920),湖南出版社1990年版。
    [35]《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87年版。
    [36]《毛泽东外交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年版。
    [37]《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6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
    [38]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版。
    [39]《胡绳全书》第3卷(上),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40]李屏南:《选择与创新——科学社会主义观在中国》,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41]周仲秋:《马克思的社会主义观》,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2]周作翰:《恩格斯的社会主义观》,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3]彭大成:《列宁的社会主义观》,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4]戴开尧、胡石其:《斯大林的社会主义观》,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5]王敏:《毛泽东的社会主义观》,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6]吴家庆、蒋国海:《邓小平的社会主义观》,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7]李屏南、张建民:《江泽民的社会主义观》,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8]吴家庆:《封闭大裂变:中国对外开放20年透析》,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49]杨小云:《新中国国家结构形式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50]门洪华:《开放与国家战略体系》,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51]门洪华:《构建中国大战略的框架——国家实力、战略观念与国际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52]肖枫:《开放的世界——世界各类国家的对外开放》,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社1988年版。
    [53]张幼文:《面向世界:中国对外开放的战略选择》,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54]李忠杰:《在实践中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共党校出版社1998年版。
    [55]罗龙:《当代经济发展中的开放度问题》,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1990年版。
    [56]方生主编:《走向开放的中国经济》,经济日报出版社1991年版。
    [57]冯特君、王晓峰:《对外开放与今日中国》,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58]蒋映光:《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研究》,辽宁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59]王维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典》,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60]温乐群:《邓小平与当代中国》,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61]杨发金:《中国涉外知识全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62]王绍光、胡鞍钢:《中国国家能力报告》,辽宁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63]龚育之:《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新论大纲》,上海辞书出版社1994年版。
    [64]胡鞍钢、王绍光、康晓光:《中国地区差距报告》,辽宁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65]孙连成:《马克思主义与邓小平社会主义》,河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66]李世华:《邓小平外交战略思想研究》,吉林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67]张奎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68]阎学通:《中国国家利益》,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69]朱育和:《封闭与开放》,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70]阎学通:《中国崛起》,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71]叶自成:《对外开放与中国的现代化——经济文化政治的开放及其正负效应》,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72]李海舰:《走向平衡式开放——中国对外经济开放结构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73]唐海燕:《适度开放论》,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74]王正毅:《世界体系论与中国》,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75]胡鞍钢、杨帆:《大国战略——中国利益与使命》,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76]胡鞍钢、王亚华:《国情与发展:中国五大资本动态变化(1980-2003)与长远发展战略》,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77]胡鞍钢:《社会与发展—中国社会发展地区差距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78]胡鞍钢、杨帆等:《大国.战略—中国利益与使命》,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79]胡鞍钢、邹平《:社会与发展—中国贫困社会发展地区差距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80]胡鞍钢:《中国大战略》,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81]王逸舟:《全球化与新经济》,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年版。
    [82]蒲国良、熊光清:《全球化进程中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83]毕道村:《现代化本质——对中世纪以来人类社会变化的新认识》,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84]刘建武:《从毛泽东到江泽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轨迹》,湖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85]牛军:《从延安走向世界——中国共产党对外关系的起源》,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年版。
    [86]王述祖:《经济全球化与发展中大国的经济发展战略》,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年版。
    [87]王正毅、张岩贵:《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范式与现实经验研究》,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88]江时学:《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发展报告 No.3(2002-2003):拉美经济改革》,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89]江时学:《金融全球化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拉美国家的经验教训》,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90]江时学:《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发展报告 No.4(2004-2005)——人均 GDP 达到1000美元:机遇与挑战》,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91]樊纲:《发展的道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版。
    [92]郭宝宏:《经济全球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年版。
    [93]何传启:《东方复兴:现代化的三条道路》,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94]刘森林:《重思发展——马克思发展理论的当代价值》,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95]张小济主编:《中国对外开放的前沿问题》,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年版。
    [96]孙若彦:《经济全球化与墨西哥对外战略的转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97]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98]黄平、崔之元:《中国与全球化:华盛顿共识还是北京共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99]俞可平:《全球化:全球治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100]俞可平:《全球化时代的“社会主义”》,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
    [101]胡元梓、薛晓源:《全球化与中国》,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
    [102]阎学通:《中国国家利益分析》,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103]罗荣渠:《从西化到现代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104]时殷弘:《国际政治——理论探究、历史概观、战略思考》,当代世界出版社2002年版。
    [105]袁伟时:《帝国落日——晚清大变局》,江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06]庞中英:《全球化、反全球化与中国——理解全球化的复杂性与多样性》,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07]丰子义、杨学功:《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与全球化》,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08]李恒瑞:《世纪难题的破解——社会改革开放新论》,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09]刘森林:《重思发展——马克思发展理论的当代价值》,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10]周春明:《经济全球化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111]吴江:《社会主义资本主义沟通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112]丁建弘:《发达国家的现代化道路》,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13]蔡拓:《全球问题与当代国际关系》,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14]栾文莲:《全球的脉动——马克思主义世界市场理论与经济全球化问题》,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15]冯昭奎:《21世纪的日本:战略的贫困》,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年版。
    [116]唐文权:《觉醒与迷误一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思潮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117]许纪霖、陈达凯:《中国现代化史》,上海三联出版社1995年版。
    [118]汪敬虞:《赫德与近代中西关系》,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119]《走向世界丛书·李鸿章历聘欧美记·出使九国日记·考察政治日记》,岳麓书社1986年版。
    [120]薛福成:《出使四国日记》,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121]陈尚胜:《开放与闭关》,山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122]王承仁:《中日近代化比较研究》,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23]冯天瑜:《中华开放史》,湖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124]杨生茂:《美国外交政策史1775—1989》,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25]王亚文:《对外经济开放比较》,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126]封祖盛:《开放与封闭》,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127]林汉川:《大开放:中国走向世界》,武汉出版社1993年版。
    [128]陈家勤:《沿边开放:跨世纪的战略》,经济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129]吴振坤:《对外开放经济发展战略比较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30]何新:《中华复兴与世界未来》,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131]钱乘旦:《世界现代化进程》,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32]冷德熙:《20世纪中国现代化历程》,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年版。
    [133]程超泽:《中国:一个经济大国的崛起》,新华出版社1998年版。
    [134]军事科学院战争理论和战略研究部:《安邦大略——中国历代国家安全战略思想论析》,军事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135]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中国和平崛起新道路》,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年版。
    [136]世界货币基金组织:《世界经济展望》,中国金融出版社1997年版。
    [137]世界银行:《2020年的中国:新世纪的发展挑战》(中文版),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年版。
    [138]亚洲开发银行:《亚洲的崛起》(中文版),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年版。
    [139]中科院可持续发展研究组:《2002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140]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中国现代化报告—现代化理论、进程与展望》,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41][美]托马斯·弗里德曼:《世界是平的》,何帆、肖莹莹、郝正非/译,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版。
    [142][美]约翰·威廉逊:《开放经济与世界经济》,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143][美]丹尼·罗德瑞克:《让开放发挥作用——新的全球经济与发展中国家》,熊贤良等译,中国发展出版社2000年版。
    [144][美]乔治.索罗斯:《开放社会——改革全球资本主义》,王宇/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145][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吴象婴等/译,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146][美]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第1,2,3卷),吕丹等/译,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147][美]比尔·盖茨:《未来之路》,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148][美]阿尔温·托夫勒:《权利的转移》,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
    [149][美]阿尔温·托夫勒:《第三次浪潮》,新华出版社1996年版。
    [150][英]K.R 波普尔:《开放社会及其敌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151][英]理查德.D.刘易斯:《文化的冲突与共融》,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
    [152][英]汤因比:《历史研究》(上、中、下),曹未凤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153][巴西]费尔南多.恩里克.卡多左,恩佐.法勒托:《拉美的依附性及发展》,单楚/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版。
    [154][澳]约瑟夫.A.凯米莱里、吉米.福尔克:《主权的终结?——日趋缩小和碎片化的世界政治》,李东燕/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
    [155][古巴]菲德尔.卡斯特罗:《全球化与现代资本主义》,王玫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07年10月25日,第1版。
    [2]胡锦涛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上的讲话,《始终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全面提高我国对外开放的水平》,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5-06/01/content_3032455.htm。
    [3]胡锦涛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十四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形成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人民网,http://tv.people.com.cn/GB/61600/6334910.html。
    [4]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8年12月19日。
    [5]胡锦涛:《切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求是》,2007年第1期。
    [6]温家宝:《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和我国对外政策的几个问题》,《新华日报》,2007年2月27日,第4版。
    [7]温家宝:《只有开放兼容,国家才能富强》,《人民日报》,2007年11月20日。
    [8]《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人民日报》,2005年10月19日,第1版。
    [9]李屏南:《论我国前20年社会主义建设的教训》,《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6年第5期。
    [10]李屏南:《科学社会主义观的科学定位:正确处理四个关系》,《理论探讨》,2006年第5期。
    [11]李屏南:《论社会建设目标的新发展》,《马克思主义研究》,2005年第5期。
    [12]吴家庆:《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执政观》,《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7年第5期。
    [13]门洪华:《国际机制与中国的战略选择》,《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2期。
    [14]门洪华:《中国观念变革的战略路径》,《世界经济与政治》,2007年第7期。
    [15]门洪华:《对中国对外开放战略的若干思考》,《开放导报》,2008年第6期。
    [16]胡鞍钢、门洪华:《入世五年:中国应进一步对外开放》,《开放导报》,2007年第1期。
    [17]胡鞍钢、门洪华:《从对外开放到全面开放:回顾与前瞻》,《江西社会科学》,2008年第3期。
    [18]魏杰:《30年中国对外开放战略的变革——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理论前沿》,2008年第10期。
    [19]周林:《对外开放20年回顾与展望》,《外交学院学报》,1998年第4期。
    [20]张松涛:《关于世纪之交对外开放的若干思考》,《国际商报》,1998年第12期。
    [21]黎青平:《新时期对外开放政策的确立》,《当代中国史研究》,1999年第5-6期。
    [22]冯绍雷等:《关于全球性与民族性的对话》,《当代世界社会主义》,1999年第3期。
    [23]俞新天:《中国对外开放理论的演进与前瞻》,《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1999年第6期。
    [24]《党的对外工作:新形势·新任务——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部长王家瑞答本报记者问》,《学习时报》,2003年第207期。
    [25]胡鞍钢:《经济全球化的机遇与挑战》,《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0年第6期。
    [26]李琮:《对外开放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世界经济与政治》,2000年第6期。
    [27]张二震:《加入 WTO 与我国对外开放战略的转变》,《南京大学学报》,2000年第3期。
    [28]张小济、隆国强:《加入 WTO 和对外开放战略》,《管理世界》,2000年第6期。
    [29]陈铭:《全球化条件下发展中国家开放收益与成本模型分析》,《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
    [30]崔朝东:《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及其实践》,《外交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
    [31]张幼文:《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对外开放战略》,《世界经济研究》,2001年第6期。
    [32]黄仁伟:《论中国崛起的国内外环境制约》,《社会科学》,2003年第1期。
    [33]华民:《我们究竟怎样看待中国对外开放的效益?》,《国际经济评论》,2006年第1-2期。
    [34]邢茹玉、陈东林:《新中国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的开创》,《当代中国史研究》,2006年第2期。
    [35]石广生:《坚定不移地把对外开放推向新阶段》,《求是》,2001年第16期。
    [36]杨信礼:《全球思维与共赢观念》,《理论前沿》,2002年第12期。
    [37]章百家:《改变自己影响世界——20世纪中国外交基本线索刍议》,《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
    [38]陈鲁直:《全球化与全球主义生产方式资本主义》,《战略与管理》,2003年第1期。
    [39]张伯里:《世界经济趋势与我国对外开放》,《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1996年第2期。
    [40]郑必坚:《时代发展与中国共产党》,《求是》,2001年第10期。
    [41]金人庆:《谋互利共赢建和谐世界》,《求是》,2007年第2期。
    [42]江小娟:《中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更均衡合理地融入全球经济》,《经济研究》,2006年第3期。
    [1]Field,D.K.,The West and the Third World:Trade,Colonialism,Dependence and Development,Oxford,1999
    [2]Dani Rodrik,How Far Will Internat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Go?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Winter 2000.
    [3]K.G.Saur,Gale Group,Yearbook of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1998/1999(V3—39th ed)
    [4]Conway W.Henderson,International Relations,Boston:McGraw Hill,1998,pp.20-21.
    [5]Robert J.Art,A Grand Strategy for America,Ithaca,N.Y.:Cornell University Press,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