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地保护的法治化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提高了农民生活水平但是也引发了诸多矛盾和问题。在现有的土地权利结构和制度框架下,农地保护状况不容乐观,农地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我国还没有单独的农地保护的法律、法规,也没有为农地单独立法。对土地的行政管理虽然实行垂直管理,但是在农地纠纷解决过程中,并没有单独的农地纠纷解决机构。有关农地(土地)行政执法过程中由于执法者自身的素质问题、执法力度及执法规范等严重影响了农民农地权利的正常行驶,也影响了农地的正常使用,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农地权益。论文研究从分析农地保护的基础理论入手,分析总结农地保护法治构建的理论支撑体系。从政治、经济、法律和社会文化四方面为农地保护理论提供新的理论依据。本文立足于农地保护的现状,分析农地保护存在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较全面地分析、总结了当前农地保护各个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弊端,并提出从法治的角度强化农地保护,保障农民权益,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利益受损的问题。
     研究农地保护的法治化需要以一定的政治、经济、法律以及文化基础理论为背景。在政治上,农民在我国政党执政过程中始终处于重要的基础作用,保障农民权益是稳定执政党执政的根基。从经济视角看,农地供给与需求的平衡才能有效发挥农地的价值,成本收益理论是保证农地权利人利益最大化的基础,它们也构成了农地保护的经济基础理论。从法律角度出发,农地保护首先要保护农地本身,保护农地的质与量,进而保护农地权利人的利益,均衡国家、集体和个人的权益。农地保护不仅要有政治、经济和法律理论做支撑,农地本身还蕴含着丰富的宗教和文化因素。从古代的土地崇拜到现代社会的土地文化,农地已经不仅仅是农民生存之本,从某种程度上还是一种信仰的寄托和文化的渗透。
     基于当前我国农地开发与利用的现状,从法治的角度出发,我国农地保护在立法、司法、执法中存在的问题是实现农地保护法治化的障碍所在。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人口大国,同时也是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这种国情决定了农地不仅与农民息息相关,而且关系到整个国家的粮食安全、社会保障以及可持续发展,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农地保护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同时也存在着保护不力、管理不当、贯彻不严等一系列棘手的问题。造成农地保护工作不力,农地管理不当的原因有多种。从法治的角度出发,其原因主要表现在农地保护的立法、司法、行政执法以及法律监督四方面。立法缺失、司法不力、执法不严、法律监督不到位都是阻碍农地经济利用、威胁农民权益保障的直接原因。
     发达国家农地保护的成熟理念与实践经验,为我国农地保护法治化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通过分析美国、英国、法国、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等具有代表性国家的农地保护政策及其各国农地保护的法治理念,可将其法治实践归纳为四类,即建立土地分区管制制度;制定科学用地评估办法;通过立法完善农地法律法规体系以及设立财政税收激励等政策鼓励公众在农地保护中的参与性。美国的农地保护成功之处在于使土地所有者和相关权利人都能成为农地保护的受益者。英国最具代表性的农地保护措施是通过规划来协调城乡发展和实现农地保护。法国的土地优先购买权理念、农地流转理念、农联盟组织及其土地规划立法是农地保护的有益实践。日本农地保护的法治理念主要体现在其土地征用制度、土地交易制度及土地整理方面。我国台湾地区主要采取法律、行政命令等手段来加强农地保护。通过限制农地转移、变更使用、限制农地分割,科学利用农地以及以维护农业生产环境等实现对农地资源的科学利用与保护。
     结合我国当前农地保护的法治现状以及农地保护法治化工作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我国农地保护的法治化建设需要从农地保护的立法、执法和司法全方位入手。农地保护工作应当从实际出发,探索在我国实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过程中的新思路。通过制定农地保护专门法、完善农地保护的相关配套法律法规、及时修订农地保护相关法律来健全农地保护法律体系。切实履行农地保护中的行政执法职责,提高行政执法人员的职业素质和普法能力,有效落实农地保护的责任追究机制,完善国家农地利用与保护的行政执法环境以及建立、健全我国农地保护的长效监督体系。加强司法独立、避免行政干预,完善农地司法纠纷解决制度,尝试创建多元化农地纠纷解决途径。
     通过我国农地保护中的法治问题以及农地保护法治化建议,选取青海省为农地保护法治化的特例进行分析,为青海省农地保护法治化进程提供具体的实施建议。在样本地农地利用与保护的实践过程中,农地宏观调控政策的指导作用未能得到有效发挥。农地权利保障尚不到位、农地依法行政尚未落实、农地权利救济渠道不畅是阻碍样本地农地保护法治化的具体表现。推进样本地农地保护的法治化进程,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从宏观政策层面出发,进一步深化样本地征地制度改革、完善样本地农地承包经营权制度和农地流转制度,依法保护民族地区的农地资源。其次,制定因地制宜的农地宏观调控政策。坚持节约集约利用农地原则,注重样本地政策落实的实效性,因地制宜、制定向民族地区倾斜的土地调控政策,实现农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再次,健全农地纠纷解决机制。力争健全农地承包纠纷解决制度,完善样本地农地纠纷的司法、行政、仲裁和协商等解决途径,以创建多元化的农地纠纷解决体系。最后,加强维护农民土地权益的法制性。通过完善农地保护法律制度来保障农民权利救济,推进依法行政以保障农民的农地权益,并加强和改进行政复议工作
With the fast stepping of urbanization, the county economy has grown rapidlyand the living standard of the peasant has raised much. On the other side, it has stirred many contradiction and knotty problems. Under the current land rights structures and systems, the situation of rural land protecting is not satisfied, and thesupply the rural land meets the serious challenge. In China, it still has not the specific laws and institutions for rural land yet. The administrative managing of land is the vertical management, but dispute settlement of land has no independentagency to hear. The personal quality of administrative employee, the executing power executing rules during the administrative enforcement have strongly damage the rural land rights of peasants. In this article,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theoreticalsystem to rule the rural protection by law in the political, economic, legal, and culture view of rural land protection. According to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rural land use, the researcher analyzes the problems and its reasons, advices the suggestions to solve the problems of peasants' rights and benefits damaging by enforce the rural land protecting, guarantee the rights and benefits with legalizing view.
     The study on legalization of the rural land protection must be based on the political, economic, legal and cultural theory. In the political view, the peasantsstill occupied the important position during the CPC ruling, so to guarantee the rightsand benefits of peasants is the base to stable the ruling. In the economic way, the balance between rural land supply and demand can lead to effectively use of rural land, and the cost—benefit theory is the root to optimal the benefits of oblige. Fromthe angel of legal view, rural land protection should keep the quality and quantity of rural land firstly, then protect the rights and benefits of rural land oblige and balance the right and benefits among nation, community and the individuals. By the way,the rural land has not only the meaning of political, economy and jurisprudence, but also the meaning of religious and cultural elements. From the ancient land worship to modern land culture, the rural land is not only the necessarily for peasants to live on, but a kind of belief and cultural fertilization somehow.
     With the corresponding situation of rural land developing and using, theproblems in the field of legislation, judicatory and law executing are the barrier tolead the rural land protection by law. China is a developing agriculture country with rich nationalities. This situation has decided that the rural land is nor only related withthe peasants, but closely related with the national food safety, social guarantee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lso it has related with the nat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ocial stability. In recent years, the rural land protection has achieved muchprogress, but still has the knotty problems, such as protecting competently, misadministration and not strictly implement. The reasons lead to such situation, are the absence of specific law, the jurisdiction is not executing accurately, the improper executing and non—enough legal supervision. All of these are the directcause to block the efficient use of rural land, and threaten the rights and benefits ofpeasants.
     The idea and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 of developed countries and Taiwan of China to protect the rural land can give the mainland of China much useful andvaluable reference. By studying the rural land protecting rules and concepts, it can be concluded in four points. Such as, to institute the zoning regulating system, to set up the land evaluating rules, perfect the legal system by legislation and build up the incentive policy to encourage the publics to join in. The successful point to protect the rural land in US is to guarantee the land owner and all the related land oblige. The representative rural land protecting measures in UK is to coordinate the rural land andurban land development by planning. In France, the government protects the ruralland by adapting the preemption, land circulation, FNSEA, and other land legislation. The concept to protect rural land in Japan is shown as land requisition system, and land consolidation. In Taiwan of China, the local government protects the rural land by law or other administrative order. To limit the rural land change into the nor—farm land and transferable use, limit the land division, and protect theagricultural producing environment.
     The legal construction of rural land protection in China needs to start withlegislation, administration and judicator way. To institute the specific law of ruralland protection, perfect the corresponding institutions, and amend the current law to build up the legal system of rural land protection. To enforce the administrating responsibilities, advance the professional quality of administrating employees,carry out the responsibility investigation, perfect the administrational surroundings and build up the long—term supervising system. To enforce the independence ofjudicature, avoid the administrative intervention, perfect the judicial disputesettlement system and try to construct the diversified dispute settlement methods.
     The case study of Qinghai Province gives the specific suggestions to rule therural land protection by law. In Qinghai Province, the macro—control policies of rural land have not played the effective role. The absence of rights guarantee, theadministration by law does not work well, the way of right relief is not available. Several points should be done to push the legal ruling proceed of rural land protection. Firstly, in the view of macro policy, to deepen the requisition system revolution, perfect the contracted management right of rural land system and rural land circulation institutions, and protect the rural land resources of minority areas.Secondly, release the macro—control policy according to the local current situation. Sustain the saving and intensive use land policy, pay attention to the effects of policy carrying, institute the particular land control policy for minority areas, and keep the sustainable use of rural land resources. Thirdly, perfect the rural land dispute settlement system. To perfect the dispute institutions of contracted management right, and perfect the judicature, administrating, arbitration and negotiation system toconstruct the diversified dispute settlement system. Finally, enforce the legal effect of rights and benefits guarantee. To perfect the rural land protecting legal system to relief the peasants rights, to push administration by law to guarantee the peasantsrights and benefits, and enforce to improve the administrative reconsideration.
引文
[1]杨军:《中央缘何再次启动地权改革》,《南风窗》2008年22期,第19页。
    [1][英]马歇尔:《经济学原理》,上卷,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157页。
    [1][美]伊利等:《土地经济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9页。
    [2]毕宝德:《土地经济学》(第5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页。
    [3]刘秀珍:《农业自然资源》,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版,第19页。
    [4]Roy Prosterman et al,LAND REFORM IN CHINA:THE TWO--FIELD SYSTEM IN PINGDU,Rural Dev.Institute Rep.on Foreign Aid and Dev.No.86,1994).
    [1]28 J.Marshall L.Rev.593,*612,Page 871
    [2]The Interim Regulations on Tax for the Possession of Cultivated Land was issued by the State Council on April 1,1987.
    [3]国土资源部地籍管理司:《2005全国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报告》,中国大地出版社2006年版,第3页。
    [4]龙文明:《简析我国农地制度创新中的问题及其对策》,《贵州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1期,第72页。
    [1]《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常用法律大全》,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176页。
    [2]蔡银莺,张安录:《居民参与农地保护的认知程度及支付意愿研究--以湖北省为例》,《广东土地科学》2006年第5期,第30页。
    [1][美]伊利等:《土地经济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30页。
    [2]毕宝德:《土地经济学》(第5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页。
    [3]毕宝德:《土地经济学》(第5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页。
    [4]国土资源部耕地保护司:《新时期耕地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指导全书》(上),中国大地出版社2004年版,第170页。
    [5]唐键、卢艳霞:《我国耕地保护制度研究》,中国大地出版社2006年版,第11-13页。
    [1]毕宝德:《土地经济学》(第5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5页。
    [2]毕宝德:《土地经济学》(第5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5页。
    [3]董普:《现阶段农用土地资源价格评估研究》,兰州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6-7页。
    [1]陈玉成:《土壤净化功能的原理及其利用》,《四川环境》1994年第4期,第60页。
    [2]唐键、卢艳霞:《我国耕地保护制度研究》,中国大地出版社2006年版,第13页。
    [3]来璋:《土地行政学》,台湾中国地政研究所1982年版,第20页,转载于姜爱林:《20世纪下半叶中国学者对土地政策的研究述评》,《当代中国史研究》2001年第5期,第56页。
    [4]中国农业百科全书编辑部:《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农业经济卷),农业出版社1990年版,第374页。
    [5]董普:《现阶段农用土地资源价格评估研究》,兰州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5页。
    [6]唐键、卢艳霞:《我国耕地保护制度研究》,中国大地出版社2006年版,第14页。
    [1]国土资源部耕地保护司:《新时期耕地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指导全书》(上),中国大地出版社2004年版,第39页。
    [1]张安录:《城乡生态经济交错区农地城市流转机制与制度创新》,《中国农村经济》1999年第7期,第43-49页。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常用法律大全》,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1338页。
    [3]国土资源部耕地保护司:《新时期耕地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指导全书》(上),中国大地出版社2004年版,第193页。
    [4]《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常用法律大全》,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1339页。
    [5]金家禾:《土地开发与农地保护》,《中国土地科学》1996年第6期,第44页。
    [1]国土资源部耕地保护司:《新时期耕地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指导全书》(上),中国大地出版社2004年版,第48页。
    [1]国土资源部耕地保护司:《新时期耕地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指导全书》(上),中国大地出版社2004年版,第150页。
    [2]林英:《我国耕地面积人均不足1.4亩》,《光明日报》2007年4月13日,第4版。
    [3]国土资源部耕地保护司:《新时期耕地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指导全书》(上),中国大地出版社2004年版,第151页。
    [1]国土资源部耕地保护司:《新时期耕地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指导全书》(上),中国大地出版社2004年版,第152页。
    [1]钱铭:《21世纪中国土地可持续利用展望》,《中国土地科学》2001年第1期,第5页。
    [2]李长健,钟涨宝:《基于发展权理论的士地资源可持续利用问题研究》,《生态经济》2006年第2期,第37页。
    [1]唐键、卢艳霞:《我国耕地保护制度研究》,中国大地出版社2006年版,第19页。
    [1]毕宝德:《土地经济学》(第5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09页。
    [2]毕宝德:《土地经济学》(第5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10页。
    [3]唐键、卢艳霞:《我国耕地保护制度研究》,中国大地出版社2006年版,第20页。
    [1]陈方南:《20世纪50年代初国共两党农村土地改革政策比较研究》,《社会科学战线》2006年第2期,第139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32页。
    [3]胡穗:《中国共产党农村士地政策的演进》,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9页。
    [1]《孟子·尽心下》。
    [2]孙中山全集(第2卷),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510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95页。
    [1]王克强,刘红梅:《中国共产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实证分析--以农村土地制度变迁为例》,《农村经济》2002年第12期,第28页。
    [2]刘建飞:《中国共产党农村土地经济理论与政策研究》,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博士论文,第18页。
    [3]《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79页。
    [1]张桂英:《中国共产党农民利益问题政策研究》,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博士论文,第70页。
    [2]田毅:《五部委突查土地违规内幕》,《21世纪经济报道》2003年9月8日。
    [3]党国英:《土地制度对农民的剥夺》,《中国改革》2005年第7期,第34页。
    [1]《十七届三中全会报告全文》,《人民日报》2008年10月13日,第1版。
    [2]张桂英:《中国共产党农民利益问题政策研究》,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博士论文,第85页。
    [1]王卫国著:《中国土地权利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41页。
    [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常用法律大全》,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4页。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常用法律大全》,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1336页。
    [3]《物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常用法律大全》,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174页。
    [4]《物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常用法律大全》,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175页。
    [5]《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常用法律大全》,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1336页。
    [1]《物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常用法律大全》,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179页。
    [1]操小娟:《土地利用中利益衡平的法律问题研究》,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66页。
    [2]蔡守秋:《环境资源法》,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75页。
    [3]温丰文:《现代社会与土地所有权理论之发展》,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4年版,第129页。
    [1]王文革:《土地使用者之间的利益博弈衡平》,《江汉论坛》2005年第10期,第21页。
    [1]李长健,伍文辉:《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中的利益均衡:土地发展权配置》,《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第61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179页。
    [3]操小娟:《土地利用中利益衡平的法律问题研究》,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53页。
    [1]《管子·水地》。
    [1]《山海经·大荒西经》。
    [2]《孟子·滕文公上》。
    [3]《礼记·月令·仲春》。
    [4]《史记·封禅书》。
    [5]费孝通:《乡土中国》,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5年版,第2页。
    [1][印]阿南德·那亚克:《印度的土壤》,[法]拉巴·拉马尔,让·皮特尔·里博主编,张璐译:《多元文化视野中的土壤与社会》,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46页。
    [2][俄]塔吉娅娜·因蒂格里诺娃:《布里亚特人和土壤--一种过渡的关系》,[法]拉巴·拉马尔,让·皮特尔·里博主编,张璐译:《多元文化视野中的土壤与社会》,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53页。
    [3][法]克里斯蒂娜·尼格鲁:《罗马尼亚的民间土壤实践》,[法]拉巴·拉马尔,让·皮特尔·里博主编,张璐译:《多元文化视野中的土壤与社会》,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60页。
    [1]赵轶峰:《土德:儒家土地观念的现代诠释》,[法]拉巴·拉马尔,让·皮特尔·里博主编:《多元文化视野中的土壤与社会》,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164页。
    [2]程小放:《大围山自然保护区彝族社区文化与保护区管理研究》,《林业与社会》2004年第12期,第14页。
    [3]马晓琴,杨德亮:《地方性知识与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以青海藏区习惯法为例》,《青海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第135页。
    [1]王萃萃:《土地原型承载的文化意蕴探析》,《安徽文学》2008年第9期,第367页。
    [2]智旭,施维,周建雄整理:《周易四书禅解》,巴蜀书社2004年版,第199页。
    [3]杨存田:《土地情结--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原点》,《北京大学学报》2001年第5期,第109页。
    [4]李克忠:《哈尼梯田: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典范》,《云南日报》2009年2月26日,第6版。
    [5]朱炳祥,吴继红:《土地制度与土地文化--武汉市黄陂区油岗村的田野调查》,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第216页。
    [1]谢松:《法人类学视野下乡村都市化进程中的土地问题--以G市边村为主例》,《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年第12期,第47页。
    [1]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粮食问题》(白皮书),1996年10月,人民网2008年3月18日查询,http://www.people.com.cn/GB/channel2/10/20000908/224927.html。
    [2]《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人民日报》2008年10月24日,第13版。
    [1]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粮食问题》(白皮书),1996年10月,人民网2008年3月18日查询,http://www.people.com.cn/GB/channel2/10/20000908/224927.html。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常用法律大全》,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1338页。
    [3]《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法规全书》,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1362页。
    [4]《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人民日报》2008年10月24日,第13版。
    [1]《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人民日报》2008年10月24日,第13版。
    [1]胡穗:《中国共产党农村土地政策的演进》,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6页。
    [2]钱忠好:《中国农地保护:理论与政策分析》,《管理世界》2003年第10期,第67页。
    [3]《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人民日报》2008年10月24日,第14版。
    [4]《2007年中国国土资源公报》,《国土资源通讯》2008年第8期,第23页。
    [5]国土资源部耕地保护司:《新时期耕地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指导全书》(上),中国大地出版社2004年版,第176页。
    [1]刘英姿:《保护耕地 为了美好的明天--访国士资源部耕地保护司司长潘明才》,《资源·产业》2000年第6期,第6页。
    [2]陈广权,许映月:《统筹城乡发展背景下城乡建设用地利用研究--以山西省晋中市为例》,《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8年第12期,第6页。
    [1]《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人民日报》2008年10月24日,第13版。
    [2]国土资源部耕地保护司:《新时期耕地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指导全书》(上),中国大地出版社2004年版,第418页。
    [3]刘铁军:《现阶段我国农地保护的目标选择》,《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4年第5期,第22页。
    [1]周莅春:《农地征用及农民权益保护的法学思考》,《行政与法》2007年第4期,第64页。
    [2]朱洪波:《士地开发中的利益博弈与调节》,《不动产开发与投资和不动产金融--2005年海峡两岸土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17页。
    [1]国家林业局:《第三次中国荒漠化和沙化状况公报》,中国政府门户网,2008年2月22日查询,http://www.gov.cn/ztzl/fszs/content_650487.htm。
    [2]赵学涛:《城市边缘区农地流转与农地保护》,《国土资源情报》2003年第1期,第49页。
    [3]《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人民日报》2008年10月24日,第13版。
    [4]《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人民日报》2008年10月24日,第13版。
    [1]《土地困局待解:江平、周其仁、白重恩、白南生四人谈》,《财经》2005年第11期,第22页。
    [1]文贯中:《解决三农问题不能回避农地私有化》,人民网,2008年2月22日查询。http://finance.people.com.cn/GB/8215/55904/4393188.html。
    [2]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失地农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中国经济时报》2005年6月24日,专论版。
    [1]《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常用法律大全》,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1699页。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常用法律大全》,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1335、1339页。
    [1]《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实施情况的报告》,《全国人大常委会公报》2004年第1期。
    [2]葛如江等:《谁制造了2000万失地农民》,《中国改革·农村版》2004年第1期,第18页。
    [3]陈晨等:《关注城市化进程中的弱势群体》,《经济体制改革》2004年第1期,第19页。
    [4]图丫:《“以地生财”的秘诀》,《中国改革·农村版》2004年第7期,第15页。
    [5]张传玖:《土地六问》,《中国改革·农村版》2004年第8期,第24页。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法规全书》,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1364页。
    [1]吴坤:《农村土地承包法实施情况较好--92%耕地承包期延长30年》,《法制日报》2004年1月1日,第12版。
    [2]《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常用法律大全》,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1895页。
    [1]高明华:《计划经济制度下的政府:权力超越权利》,《经济评论》2000年第5期,第34页。
    [1]李大清:《行政执法环境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行政与法》2005年第11期,第33页。
    [2]肖蔚云,姜明安:《宪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620页。
    [3]汪志明:《论行政执法环境》,《行政与法》1998年第2期,第57页。
    [1]韩云萍:《谈执法环境中的问题及对策》,《法学》1996年第5期,第20页。
    [2]顾俊,蒋锡霖:《当前我国行政执法环境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中国工商管理研究》2003年第4期,第69页。
    [1]赵学涛:《发达国家农地保护的经验和启示》,《国土资源情报》2004年第6期,第43页。
    [1]冯文利,史培军等:《美国农地保护及其借鉴》,《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7年第5期,第33页。
    [2]张安录:《美国农地保护的政策措施》,《世界农业》2000年第1期,第8页。
    [1]冯文利,史培军等:《美国农地保护及其借鉴》,《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7年第5期,第33页。
    [2]赵学涛:《发达国家农地保护的经验和启示》,《国土资源情报》2004年第6期,第44页。
    [3]冯文利,史培军等:《美国农地保护及其借鉴》,《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7年第5期,第34页。
    [1]冯文利,史培军等:《美国农地保护及其借鉴》,《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7年第5期,第33页。
    [1]束雷:《英国土地利用与管理》,《中国土地》2002年2期,第42页。
    [2]孟祥舟:《英、美、法协调城市发展与农地保护政策的措施对比》,《国土资源》2005年第8期,第53页。
    [1]孟祥舟:《英、美、法协调城市发展与农地保护政策的措施对比》,《国土资源》2005年第8期,第53页。
    [2]束雷:《英国土地利用与管理》,《中国土地》2002年2期,第43页。
    [1]束雷:《英国土地利用与管理》,《中国土地》2002年2期,第43页。
    [2]赵学涛:《发达国家农地保护的经验和启示》,《国土资源情报》2004年第6期,第46页。
    [3]孟祥舟:《英、美、法协调城市发展与农地保护政策的措施对比》,《国土资源》2005年第8期,第53页。
    [1]孟祥舟:《英、美、法协调城市发展与农地保护政策的措施对比》,《国土资源》2005年第8期,第53页。
    [2]张富良:《农联盟:法国最重要的农民权益保护组织》,《中国农村业经济》2006年第4期,第72页。
    [3]张富良:《农联盟:法国最重要的农民权益保护组织》,《中国农村业经济》2006年第4期,第76页。
    [1]刘健:《20世纪法国城市规划立法及其启发》,《国外城市规划》2004年第5期,第16页。
    [2]刘丽:《国外土地流转交易中政府的职能定位及作用》,《国土资源情报》2003年第11期,第14-15页。
    [1]马骧聪:《土地保护与立法》,《东岳论丛》1981年第5期,第35-37页。
    [2]段文技:《国外土地征用制度的比较及借鉴》,《世界农业》2001年第11期,第18页。
    [3]宋国明:《浅析国外土地征用的公共利益目的》,《中国土地》2003年第11期,第43页。
    [4]张力炜,濮晔:《对土地市场宏观调控与管理的国际经验比较》,《北方经济》1995年第3期,第38页。
    [1]高明秀,李占军:《土地整理与农村建设的关系及我国的策略》,《农村经济》2007年第5期,第38页。
    [2]陈春英,《建设部村镇建设代表团赴日考察交流》,《小城镇建设》2005年第4期,第7页。
    [3]刘书楷:《国外与台湾地区土地使用管制和农地保护的经验》,《中国土地科学》1998年第6期,第46页。
    [1]魏莉华:《美国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及其借鉴》,《中国土地科学》1998年第3期,第42-46页。
    [2]陆冠尧,朱玉碧等:《国外及中国台湾地区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研究比较》,《中国农学通报》2005年第8期,第453页。
    [1]Daniel P.Selmi,Jameb A.Kushner,Land Use Regulation:Cases and Materials,Aspen Law &Business,1999.p23-36.
    [1]林培,聂庆华:《美国农地保护过程、方法和启示》,《中国土地科学》1997年第2期,第41-42页。
    [1]车凤善,张迪:《美国农地保护政策演变及对我国的借鉴》,《国土资源情报》2004年第3期,第23-24页。
    [2]林培,聂庆华:《美国农地保护过程、方法和启示》,《中国土地科学》1997年第2期,第43页。
    [1]车凤善,张迪:《美国农地保护政策演变及对我国的借鉴》,《国土资源情报》2004年第3期,第22页。
    [1]王政:《国外土地征用制度的特点及对中国的建议》,《世界农业》2006年第4期,第14页。
    [1]林培,聂庆华:《美国农地保护过程、方法和启示》,《中国土地科学》1997年第2期,第43页。
    [2]陈伟超:《英国农业发展对我们的启示》,《广西农学报》2004年第2期,第60页。
    [3]王春华,梁流涛等:《国外农地保护政策与措施对我国的启示》,《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7年第2期,第64页。
    [1]毛育刚:《台湾农地保护政策演变》,《中国土地》2002年第10期,第41页。
    [2]黄福圭,杨冀红:《台湾省的农地保护》,《世界农业》1998年第4期,第10页。
    [1]谭峻:《台湾地区农地保护的法律调整与制度更新》,《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0年第11期,第33页。
    [2]毛育刚:《台湾农地保护政策演变》,《中国土地》2002年第10期,第43页。
    [3]林英彦:《土地经济学通论》,台湾文笙书局1991年版,第520页。
    [4]李晓明:《台湾的农地保护政策》,《世界农业》1997年第1期,第53页。
    [5]李晓明:《台湾的农地保护政策》,《世界农业》1997年第1期,第54页。
    [1]谭峻:《台湾地区农地保护的法律调整与制度更新》,《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0年第11期,第54页。
    [1]严金明:《土地立法与<土地管理法>修订探讨》,《中国土地科学》2004年第1期,第11页。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常用法律大全》,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1335页。
    [1]《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人民日报》2008年10月24日,第15版。
    [2]《土地困局待解:江平、周其仁、白重恩、白南生四人谈》,《财经》2005年第11期,第22页。
    [1]程烨:《土地管理立法、执法思考》,《中国士地科学》2004年第1期,第5页。
    [1]王利明:《对物权立法中征收征用问题的再认识》,《中国国土资源报》2005年12月8日第8版。
    [1]胡能灿:《关于<土地管理法>再次修改问题的探讨和建议》,《国土资源导刊》2005年第1期,第48页。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常用法律大全》,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1343页。
    [3]《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法规大全》,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1365页。
    [4]《城市房地产开发经营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常用法律大全》,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937页。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常用法律大全》,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1336、1341页。
    [2]严金明:《土地立法与<土地管理法>修订探讨》,《中国土地科学》2004年第1期,第11页。
    [1]李小鹏:《对<土地管理法>第七十六条的修改建议》,《中国土地》2005年第4期,第31页;
    刘忠庆:《关于<土地管理法>第五十五条的修改建议》,《中国土地》2005年第9期,第33-36页;
    李兴元,杨广军:《修改现行<土地管理法>的几点思考》,《国土经济》2004年第4期,第23-25页;
    胡能灿:《关于<土地管理法>再次修改问题的探讨和建议》,《国土资源导刊》2005年第1期,第47-49页。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常用法律大全》,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1343页。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常用法律大全》,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1338页。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常用法律大全》,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1343页。
    [1]蔡守秋,柯坚:《我国土地法体系问题探讨》,《国土资源法律体系的完善与资源权属研究--2001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论文选集》,中国大地出版社2001年版。
    [1]严金明:《土地立法与<土地管理法>修订探讨》,《中国土地科学》2004年第1期,第11页。
    [2]朱德举,刘秀华:《我国农地保护制度问题分析》,《中国土地》1998年第8期,第30页。
    [1]马建桥:《有关土地管理法规的三点建议》,《中国土地》2005年第3期,第39页。
    [1]武庆娟,陈利根:《加快土地规划立法的思考》,《浙江国土资源》2005年第11期,第46页。
    [2]梁亚荣,胡会奎:《土地立法,多给农民发言权》,《中国土地》2005年第12期,第31页。
    [1]程烨:《土地管理立法、执法思考》,《中国土地科学》2004年第1期,第6页。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常用法律大全》,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1335页。
    [3]《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常用法律大全》,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1408页。
    [4]《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常用法律大全》,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1419页。
    [5]《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常用法律大全》,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188、189页。
    [1]程烨:《土地管理立法、执法思考》,《中国土地科学》2004年第1期,第7-8页。
    [1]郄建荣:《人为因素造成废弃地2亿亩仅1%违法案件责任人被追究刑事责任》,《法制日报》2008年6月25日,第8版。
    [1]《去年全系统加大国土资源违法案件查处力度》,国土资源网,2007年3月21日查询。http://www,clr.cn/front/chinaResource/read/news-info,asp?ID=109293
    [1]姜明安:《论行政执法》,《行政法学研究》2003年第4期,第10页。
    [2]刘亮明:《规范行政权》,《人民日报》2007年3月11日,第5版。
    [3]李大清:《行政执法环境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行政与法》2005年第11期,第35页。
    [1]俞慈珍:《我国行政执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行政与法》2002年第10期,第85页。
    [1]顾俊,蒋锡霖:《当前我国行政执法环境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中国工商管理研究》2003年第4期,第69页。
    [1]蔡虹:《建立多元化农地纠纷解决机制》,《中国国土资源报》2008年6月20日,第6版。
    [1]《土地资源纠纷案件基本情况》,《人民法院报》2008年12月5日,第3版。
    [1]任大鹏,潘晓红等:《关于农民权益保护立法若干基础问题的讨论》,《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第5页。
    [2]李彦军:《土地行政法律救济》,《华北矿业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第46-49页。
    [1]《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常用法律大全》,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1895页。
    [2]《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常用法律大全》,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1893页。
    [1]《青海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青海省国土资源厅提供。
    [1]根据现行政区划,湟中县、湟源县已划归西宁市。
    [2]《青海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青海省国土资源厅提供。
    [1]《湟中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湟中县国土资源局提供。
    [1]《2007年青海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2005年度青海省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年报》,数据有青海省国土资源厅提供。
    [1]《2006年度青海省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年报》,数据有青海省国土资源厅提供。
    [2]《2007年度青海省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年报》,数据有青海省国土资源厅提供。
    [1]《2007年度青海省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年报》,青海省国土资源厅提供。
    [1]《大通县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数据由大通县国土资源局提供。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常用法律大全》,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1340页。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法规大全》,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1364页。
    [1]蔡虹:《农村土地纠纷及其解决机制研究》,《法学评论》2008年第2期,第143页。
    [1]蔡虹:《农村土地纠纷及其解决机制研究》,《法学评论》2008年第2期,第146页。
    [1]《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常用法律大全》,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179页。
    [1]《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常用法律大全》,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179页。
    [1]杨芳:《关于涉农土地纠纷案件的调研报告》,《法律适用》2005年第8期,第37页。
    [1]梁书文、黄赤东主编:《土地管理法及其配套规定》(上),人民法院出版社2000年版,第437页。
    [2]蔡虹:《农村土地纠纷及其解决机制研究》,《法学评论》2008年第2期,第144页。
    [1][日]棚濑孝雄著,王亚新译:《纠纷的解决与审判制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1]李东凯,李军晶:《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加快推进依法行政体系建设--全国国土资源管理依法行政工作会议召开》,《中国国土资源报》2006年1月11日,第1版。
    [1]马克思著:《资本论》(1-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2]列宁著:《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毛泽东著:《毛泽东选集》(1-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4]邓小平著:《邓小平文选》(1-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5]施正一著:《民族经济学教程》,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6]施正一著:《施正一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7]施正一著:《理论思维与民族科学》,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8]施正一著:《中国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开发研究》,民族出版社,1998年版。
    [9]刘永佶著:《中国现代化导论》,河北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10]刘永佶著:《政治经济学方法论纲要》,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1]刘永佶著:《主义 方法 主题--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之基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年版。
    [12]刘永佶著:《农民权利论》,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年版。
    [13]宋才发著:《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历史经验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4]宋才发著:《民族区域自治法通论》,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
    [15]宋才发著:《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理论与实践,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6]宋才发著:《乡镇企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7]宋才发著:《20世纪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与实践探析》(上卷、下卷),广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8]宋才发著:《列宁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与实践探究》,广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9]宋才发著:《中国民族法学体系通论》,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0]宋才发著:《中国少数民族经济法通论》,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1]魏小安著:《旅游目的地发展实证研究》,中国旅游出版社,2002年版。
    [22]樊胜岳著:《中国荒漠化治理的生态经济模式与制度选择》,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23]谢丽霜著:《西部开发中的金融支持与金融发展》,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4]李克强著:《区域经济规划理论与方法》,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5]张丽君著:《西部边境城市发展模式研究》,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6]周诚著:《土地经济学原理》,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27]姚洋著:《土地、制度和农业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8]钱忠好著:《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和创新研究(续)》,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29][日]长野朗著,强我译:《中国土地制度的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0]贾生华、张宏斌著:《中国土地非农化过程与机制实证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1]张红宇著:《中国农村的土地制度变迁》,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年版。
    [32]孙宪忠著:《论物权法》,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33]美国农村发展研究所:《征地制度改革与农民土地权利》,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编:《中国农民权益保护》,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
    [34]王利明著:《物权法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35]梁慧星著:《中国物权法研究》(上、下),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36]沈守愚著:《土地法学通论》(上、下),中国大地出版社,2002年版。
    [37]王卫国著:《中国土地权利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38]陈小君等著:《农村土地法律制度研究--田野调查解读》,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9]浦坚主编:《中国历代土地资源法制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0]周旺生著:《立法学》,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41][日]关谷俊作著,金洪云译:《日本的农地制度》,三联书店,2004年版。
    [42][美]罗莎琳德·格林斯坦,[美]耶西姆·松古-埃耶尔马兹编,丁成日,周扬,孙芮译:《循环城市:城市土地利用与再利用》,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
    [43][比]何推士(A.Wauters)著,彭补拙译:《欧洲农地改革》,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2年制。
    [44]杨一介:《中国农地基本问题--中国集体农地权利体系的形成与扩展》,中国海关出版社,2003年版。
    [45]王景新:《现代化进程中农地制度及其利益格局重构》,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
    [46]黄小虎:《新时期中国土地管理研究》(上、下),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年版。
    [47]于宗先等著:《两岸农地利用比较》,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48]徐汉明:《中国农民土地持有产权制度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49]何如海:《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地非农化协调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年版。
    [50]戴小明等著:《民族法制问题探索》,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
    [51]韦苇主编:《中国西部经济发展报告(2005)》,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52]张慧芳著:《土地征用问题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53]鹿心社主编:《研究征地问题 探索改革之路》,中国大地出版社,2003年版。
    [54]迟福林主编:《把土地使用权真正交给农民》,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
    [55]刘凤芹著:《农地制度与农业经济组织》,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56]龙远蔚主编:《中国少数民族经济研究导论》,民族出版社,2004年版。
    [57]季怀才著:《行政补偿构成要件研究》,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58]罗剑朝等著:《中国农地金融制度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年版。
    [59]刘云升,任广浩著:《农民权利及其法律保障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60]王克强著:《中国农村集体土地资产化运作与社会保障机制建设研究》,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61]李林著:《立法理论与制度》,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年版。
    [62]葛忠兴主编:《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报告2005》,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
    [63]阪土地家屋調查士会制度研究会編:《土地家屋調查士の業務と制度》,三省堂,2004年版。
    [64][法]施亨利(H.See)原著,郭汉鸣编译:《十八九世纪欧洲土地制度史纲》,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2年制。
    [65]牧原成征著:《近世の土地制度と在地社会》,東京大学出版会,2004年版。
    [66]森田貴子著:《近代土地制度と不動產經當》,墒書房,2007年版
    [67]#12
    [68]全国収用委員会連絡協議会编:《土地収用裁決例集:平成14年度裁決》,ぎょぅせぃ,2006年版.
    [69]稻本洋之助先生古稀記念論文集刊行委員会編:《都市上土地利用:稻本洋之助先生古稀記念論文集》,日本評論社,2006年版。
    [70]李明月著:《我国城市土地资源配置的市场化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年版。
    [71]刘福海,朱启臻主编:《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研究》,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72]汪利娜:《中国城市土地产权制度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73]沈汉著:《英国土地制度史》,学林出版社,2005年版。
    [74]单胜道,陈强等著:《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及其制度创新》,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版。
    [75]樊静著:《我国沿海土地使用制度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版。
    [76]常健:《土地财产权》,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年版。
    [77]颜爱静、杨国柱著:《原住民族土地制度与经济发展》,稻香出版社,2004年版。
    [78]曾育裕著:《大陆土地制度改革之法律与经济分析》,五南图书出版有限公司, 2003年版。
    [79]朱嗣德编著:《各国土地制度》,国立中兴大学地政学系,2000年版。
    [80]林甘泉等著:《中国土地制度史》,文津出版社,1997年版。
    [81]庄金峰著:《海峡两岸土地法律制度比较》,香港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82]黄烈佳著:《农地城市流转及其决策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年版。
    [83]诸培新著:《农地非农化配置:公平、效率与公共福利》,中国大地出版社,2006年版。
    [84]张光宏著:《中国农地产权制度效率研究》,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版。
    [85]陈志刚著:《农地产权结构与农业绩效》,中国大地出版社,2006年版。
    [86]王红梅著:《商品粮生产基地农地可持续利用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年版。
    [87]乔军,李桂荣著:《中国农地产权制度研究》,青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88]许宝健著:《城市化进程中的农地转用问题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年版。
    [89]张建仁著:《湖北农村城市化进程中的农地利用问题研究》,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90]王景新著:《现代化进程中的农地制度及其利益格局重构》,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
    [91]韩学平著:《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法律制度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年版。
    [92]韩冰华著:《农地资源合理配置的制度经济学分析》,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年版。
    [93]孙国峰著:《我国农地制度安排与经济系统演进过程中的原始积累问题》,甘肃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
    [94]王选庆著:《信用制度理论及其应用研究:现代信用制度背景下的中国农地金融制度研究》,广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95]田传浩著:《农地制度、农地租赁市场与农地配置效率》,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5年版。
    [96]贾生华著,《中国东部地区农地使用权市场发育模式和政策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年版。
    [97]林卿著:《农地利用问题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年版。
    [98]叶艳妹,吴次芳著:《可持续农地整理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中国大地出版社,2002年版。
    [99]朱仁友著:《中国农地价格探析》,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00]谢经荣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工业化进程中农地租赁问题及管理》,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年版。
    [101]林卿著:《农地制度与农业可持续发展》,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102]黄贤金著:《农地价格论》,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年版。
    [103]陈明灿著:《农地政策与法律》,翰芦图书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版。
    [104]陈明灿著:《我国开放农地自由买卖问题与因应对策之研究》,行政院研究发展考核委员会,2004年版。
    [105]汪习根主编:《司法权论:当代中国司法权运行的目标模式、方法与技巧》,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06]荆月新著:《城市土地立法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06年版。
    [107]何勤华等著:《法治的追求:理念、路径和模式的比较》,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08]冯玉军主编:《中国法经济学应用研究》,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109]杨立新主编:《民商法理论争议问题--用益物权》,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10]许惠渊等编著:《产权理论与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
    [111]张惠芳著:《土地征用问题研究--基于效率与公平框架下的解释与制度设计》,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112]宗仁著:《中国土地利用规划体系结构研究》,中国大地出版社,2006年版。
    [113]张颖著:《经济增长中的土地利用结构研究》,中国大地出版社,2006年 版。
    [114]徐更生著:《美国农业政策》,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年版。
    [115]程燎原,王人博著:《权利及其救济》,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16]米尔伊安·R·达玛什卡著,郑戈译:《司法和国家权力的多种面孔--比较视野中的法律程序》,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17]肖建国著:《司法公正的理念与制度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18]高其才,肖建国,胡玉鸿著:《司法公正观念源流》,人民法院出版社,2003年版。
    [119]刘志坚:《自然资源保护法原理》,兰州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20]叶国文著:《土地政策的政治逻辑--农民、政权与中国现代化》,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121]许明月,郜永昌著:《土地资源的利用与土地用益法律制度》,重庆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22]靳湘木著:《地根经济:一个研究范式及其对土地宏观调控的初步应用》,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23]肖金成、汪阳红主编:《土地管理新论--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土地管理制度研究》,中国计划出版社,2007年版。
    [124]刘秀珍主编:《农业自然资源》,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版。
    [125]张迪等编著:《发达国家农地保护政策演变及借鉴》,中国大地出版社,2007年版。
    [126]张广荣著:《我国农村集体土地民事立法研究论纲--从保护农民个体土地权利的视角》,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
    [127]Andrei A.Baev,The Privatization of Land in Russia:Reforms and Impediments,17 Loy.L.A.Int'l &Comp,1994.
    [128]Geoffrey Brennan,Method and Morals In Constitutional Economics,Springer,2002.
    [129]Miceli,Thomas J.,Economics of the Law:Torts,Contracts,Property,Litigation,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6.
    [130]Barnes,David W.and Stout,Lynn A.,Economics of Contract Law,Minneapolis,West Publishing,1992.
    [131]Edgardo Buscaglia,Law And Economic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Hoover Institution Press,Stanford University,2000.
    [132]James M Buchanan,Explorations into Constitutional Economics,Texas A&M University Press,1989.
    [133]Bowles,Roger A.,Law and the Economy,Oxford,Martin Robertson,1982.
    [134]Dnes,Antony W.Economics of Law,London,Sweet & Maxwell,1996.
    [135]Edgardo Countries,Buscaglia Law And Economics In Developing Hoover Institution Press,Stanford University,2000.
    1,Hong-Anh Tran,An Assessment of the Vietnamese Land and Regulation,Wisconsin International Law Journal,Spring,1995.
    2,William Valletta,The Hesitant Privatization of Lithuanian Land,Fordham International Law Journal,November,1994.
    3,Algirdas Semeta,Lithuania' s Road to Private Property,Baltic News,May 1992.
    4,Dana Wumenova,Evolution of Land Reform in Russia,Pacific Rim Law &Policy Journal,June,2002.
    5,Geoffrey E.Roughton,Comprehensive Land Reform as a Vehicle for Change:An Analysis of the Operation and Implications of the Tanzanian Land Acts of 1999 and 2004,Columbia Journal of Wransnational Law,2007(45).
    6,Yevgenia Borisova,New Land Code Creates Pressure to Register Lots,St.Petersburg Times,Dec.25,2001.
    7、姚洋:《中国农地制度:一个分析框架》,《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2期。
    8、鹿心社:《统一思想 狠抓落实 切实做好“十五”期间耕地保护工作--在全国耕地保护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摘要)》,《中国土地》,2001年第6期。
    9、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农村集体非农建设用地流转受困现行法律》, 《中国经济时报》,2003年5月19日。
    10、王小映:《全面保护农民的土地财产权益》,《中国农村经济》2003年第10期。
    11、“十五”期间耕地保护六大目标,《国土资源通讯》,2001年第3期。
    12、诸培新,曲福田:《从资源环境经济学角度考察土地征用补偿价格构成》,《中国土地科学》,2003年第6期。
    13、曲福田,陈江龙:《农地非农化经济驱动机制的理分析与实证研究》,《自然资源学报》,2005年第2期。
    14、赵学涛:《城市边缘区农地流转与农地保护》,《国土资源情报》,2003年第1期。
    15、朱德举,刘秀华:《我国农地保护制度问题分析》,《中国土地》,1998年第8期。
    16、严金明:《土地立法与《土地管理法》修订探讨》,《中国土地科学》,2004年第1期。
    17、叶红玲:《把握宏观经济全局--从建部以来有关政策的制定看新形势下的耕地保护趋势》,《中国土地》,2000年第4期。
    18、钱文荣:《不同城市化形态下的农地保护实践与启示》,《世界农业》,2003年第10期。
    19、张安录:《可转移发展权与农地城市流转控制》,《中国农村观察》,2000年第2期。
    20、何格,田孟良,何训坤:《适应WTO的耕地保护对策》,《农业经济》,2003年第2期。
    21、魏景明:《美国的土地管理与利用》,《中国土地》2002年第11期。
    22、陈霞:《国外农村土地城市化的比较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00年第6期。
    23、潘明才:《人多地少怎么办--透视韩国农地保护制度》,《中国土地》2001年第11期。
    24、罗明等:《发达国家农地保护政策比较研究》,《农业工程学报》,2001年第6期。
    25、林培,聂庆华:《美国农地保护过程、方法和启示》,《中国土地科学》,1997年第2期。
    26、吕萍:《农业奇迹的背后--透视以色列农地保护观念变化》,《中国土地》,2001年第10期。
    27、孙自强:《加强土地法制建设 加大耕地保护执法监督力度》,《国土经济》,1997年第1期。
    28、钱忠好:《中国农地保护:理论与政策分析》,《管理世界》,2003年第10期。
    29、黄广宇,蔡运龙:《城市边缘带农地流转驱动因素及耕地保护对策》,《福建地理》,2002年第1期。
    30、姜爱林:《关于21世纪初我国耕地保护目标的几个问题》,《国土经济》,2001年第6期。
    31、刘慧芳:《论我国农地地价的构成与量化》,《中国土地科学》,2000年第3期。
    32、萧景楷:《农地环境保育效益之评价》,《水土保持研究》,1999年第3期。
    33、丁洪建,吴次芳:《我国加入WTO后的耕地保护问题研究田》,《农村经济》,2002年第9期。
    34、余庆年,王万茂:《中国耕地面临四大挑战团》,《生态经济》,2002年第1期。
    35、陈百明:《耕地与基本农田保护态势与对策》,《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4年第5期。
    36、部耕地保护与经济发展关系调研组:《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建设的调研报告》,《国土资源通讯》,2002年第11期。
    37、毛良祥,孙习稳,杜新波:《当前耕地保护形势及政策优化分析闭》,《资源·产业》,2005年第7期。
    38、阎占定:《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耕地压力和耕地保护田》,《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39、周灵霞:《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复垦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2005年中国科协学术年会论文集》,2005年。
    40、经济建设与耕地保护的关系调研组:《生态保护与耕地保护》,《中国土地科 学》,2001年第3期。
    41、王春华,梁流涛,高峰:《国外农地保护政策与措施对我国的启示》,《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7年第2期。
    42、范译文:《对耕地保护理论与实践的思考》,《北京交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43、唐顺彦:《英国与日本的土地管制制度比较》,《世界农业》2001年第5期。
    44、牛若峰:《农民集体所有土地非农转移中的产权利益问题》,《现代经济探讨》2003年第12期。
    45、熊建军:《耕地保护措施宜细不宜粗》,《中国土地》,1998年第1期。
    46、朱明芬:《浙江失地农民利益保障现状调查及对策》,《中国农村经济》2003第3期。
    47、帕尔哈提·哈斯木:《加强耕地保护措施的思考》,《新疆农业科学》,2001年第2期。
    48、董德坤,朱道林,王霞:《农地非农化的外部性分析》,《经济问题》,2004年第4期。
    49、李家兵,刁承泰:《城市化进程和耕地保护研究初探--以重庆永川市为例》,《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第9期。
    50、冯文利等:《美国农地保护及其借鉴》,《国土资源经济》,2007年第5期。
    51、刘书楷:《国外与台湾地区土地使用管制和农地保护的经验》,《中国土地科学》,1998年第6期。
    52、罗明,鞠正山等:《发达国家农地保护政策比较研究》,《农业工程学报》,2001年第6期。
    53、孟祥舟:《英、美、法协调城市发展与农地保护政策的措施对比》,《国土资源》,2005年第8期。
    54、张安录:《美国农地保护的政策措施》,《世界农业》,2000年第1期。
    55、唐顺彦:《英国与日本的土地管制制度比较》,《世界农业》,2001年第5期。
    56、张玲蓉:《美国农地资源保护的经验及启示》,《浙江经济》,2006年10月。
    57、车凤善,张迪:《美国农地保护政策演变及对我国的借鉴》,《国土资源情报》,2004年第3期。
    58、王春华等:《国外农地保护政策与措施对我国的启示》,《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7年第2期。
    59、赵学涛:《发达国家农地保护的经验和启示》,《国土资源情报》,2004年第6期。
    60、毛育刚:《台湾农地保护政策演变》,《中国土地》,2002年第10期。
    61、黄福圭,杨冀红:《台湾省的农地保护》,《世界农业》,1998年第4期。
    62、谭峻:《台湾地区农地保护的法律调整与制度更新》,《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0年11月。
    63、叶艳妹,吴次芳:《土地产权制度与耕地保护》,《中国土地》,1997年第6期。
    64、范小建:《新形势下推进农业产业化的思考》,《人大复印资料,农业经济导刊》,2003年第3期。
    65、杨涛,王雅鹏:《农村耕地抛荒与土地流转问题的理论探析》,《调研世界》,2003年第2期。
    66、管清友,王亚峰:《制度、利益与谈判能力:农村土地“流转”的政治经济学》,《上海经济研究》,2003年第1期。
    67、顾益康,邵峰:《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改革--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中国农村经济》,2003年第1期。
    68、陈躬林,林章兵:《重建农地自耕农所有制》,《求是学刊》,2003年第1期。
    69、张红宇:《中国农地调整与使用权流转:几点评论》,《管理世界》,2002年第5期。
    70、杨新荣:《论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的进一步改革与完善》,《人大复印资料,农业经济导刊》,2003年第1期。
    71、秦晖:《中国农村土地制度与农民权利保障》,《探索与争鸣》,2002年第7期。
    72、许经勇,黄焕文:《农村第一步改革引发深刻变革的再思考》,《人大复印资料,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2003年第1期。
    73、徐瑞娥:《完善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观点综述》,《经济研究参考》,2007年第54期。
    74、杜志艳,易可君:《我国农地的权属、功能与制度变迁》,《经济体制改革》,2003年第4期。
    75、俞敬忠:《圆中国农民的“土地梦”》,《中国土地》,2003年第1期。
    76、朱新山:《中国乡村生产组织演进的困境与对策》,《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3年第1期。
    77、徐广义:《现阶段“社会保障型”农村土地制度的副作用》,《人大复印资料,农业经济导刊》,2003年第7期。
    78、张晏:《正确认识新形势下的治本之策--首都部分专家学者耕地保护政策研讨会综述》,《中国土地》,2000年第4期。
    79、郭川,钱忠好:《小城镇建设中耕地保护问题研究》,《中国土地科学》,2000年第6期。
    80、李宏:《完善我国耕地保护制度的研究》,《特区经济》,2004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