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民国景德镇制瓷业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陶瓷文化是我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姿多彩的瓷器堪称我国的“第五大发明”。景德镇,作为中国瓷都,其制瓷业在中国陶瓷史上举足轻重。景德镇瓷器以吸纳百川的气魄和集大成者的英姿,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国陶瓷最杰出的代表,并对世界和人类文明产生了深刻影响。当前,保护好、传承好、开发好以制瓷技艺为代表的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等都有着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综观中国陶瓷发展史,与辉煌的清代瓷器相比,民国瓷器虽然逊色很多,但由于其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特殊的社会环境使得此时的瓷器特点鲜明、独具风格。一方面,由于当时政治腐败,外族入侵和洋货的冲击,景德镇瓷器生产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有识之士纷纷开办瓷业公司,引进了机械制瓷,使瓷器制作逐渐向现代制瓷工艺发展。可以说,这一时期堪称我国陶瓷生产企业化发展的时代;另一方面,随着机械制瓷的逐步推广,传统制瓷技艺遭受了严重的冲击、面临着失传的危险、陷入了发展困境。同时,由于人们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的变化,传统的瓷器已满足不了人们的审美情趣和现代化的生活需求,这也使得民国时期瓷器必须在品种、绘画及色釉装饰等方面不断创新而实现自身发展。
     总的来说,通过考察民国景德镇瓷业的发展概况,我们发现,民国瓷器并不像有些人谈论的那样认为在整个陶瓷史中是倒退的、落后的。应该说,它是一种转型,是一种从传统向创新的发展,且在近现代陶瓷史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也是中国瓷器从古典走向现代的一个出发点。
     本文试图以民国时期景德镇制瓷业发展状况为视角,探讨该时期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的整体状况及成就。通过综合分析景德镇制瓷业的经济、教育、制瓷工匠社会生活的变化,以及他们对景德镇制瓷技艺的传承与发展,制瓷工艺及瓷器装饰的变化等,梳理出民国时期景德镇制瓷业发展与创新的历史脉络,挖掘出民国时期景德镇制瓷业的历史意蕴及其现实启示。
The porcelain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our Chinese great traditional culture. The colorful porcelain is considered as“the Fifth Great Inventions of ancient China”. As the Ceramics Capital Of China, Jingdezhe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history of China's pottery. The Jingdezhen porcelain shows the great compatibility and affnity in multiculture,and becomes China Ceramics most outstanding representative deservingly,which has exerted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the world and human civilization.nowadays,we should protect, inherit, and develop the 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represented by the porcelain making craft, which has the very signific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and the profound historic importance in terms of carrying forward China's traditional culture, of maintaining the multiculture in the world,of enhancing the soft strength of our culture, of strengthening the national cohesion of Chinese, etc.
     Throughout the China Ceramics history, the porcelain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is in the shade while highly characteristic, and has special styles,compares with the magnificent Qing Dynasty porcelain,for it is in the social reforming time and the special social environment. One hand, as a result at that time the political corruption, families’invasion and the imported goods impact, the Jingdezhen porcelain faced severe challenges. The people of vision set up the porcelain industry company One after another, has introduced the mechanical system porcelain, causes the chinaware manufacture gradually to the modern system porcelain craft. As it were, this time may be called the development time as our country ceramics production commercialization; On the other hand,with the mechanical system porcelain's gradual promotion,the conditional porcelain technique suffered the serious impact, was in danger of disappearing, got into trouble. At the same time, because of the people ideological concept and life style's change, the traditional porcelain could not satisfy people's esthetic appeal and the modernized life demand, which also caused the porcelain during the Republic of China time to innovate unceasingly and realize its development in variety, drawing and colored glaze decoration and so on.
     Generally speaking, through inspects the Republic of China Jingdezhen porcelain industry the development survey, we discovered that the Republic of China porcelain was thouht nothing but retrogression and backwardness in the entire ceramic history.In fact, it is one kind of reforming, is one kind from the tradition to the innovation development, plays a decisive role in its breaking new ground during the history of mordern Chinese ceramic, is also a starting point from tradition toward modernization. This article tries to discusse the overall condition and the achievement of Jingdezhen manual porcelain making craft, taking the Republic of China time Jingdezhen porcelain making industry development condition as the angle of view. through the generalized analysis on the change of Jingdezhen porcelain making industry in economy, the education, the porcelain craftsmen life, as well as the inheritanc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raftsmen,the change of the porcelain craft and the chinaware decoration and so on, this article tries to systemize the historical context of Jingdezhen porcelain making industry’s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on,and explores its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and showes the important realistic enlightenment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引文
①参见《中国手工业经济通史》(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卷) ,魏明孔著,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4年版,第204页。
    ②《工艺文化》,[日]柳宗悦著,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1年12月,第6页。
    ①周銮书著《景德镇史话》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②景德镇从事瓷业的,多属都昌、抚州人。都昌人多,势力也较大,制瓷中的圆器业,纯系都昌人。琢器业则为抚州人、丰城人、南昌人等,以抚州人为主。商业方面,绝大多数是徽州人。由于地域行业和利害关系逐渐形成了所谓的“三帮”。……三帮为了进一步巩固他们的势力,便于分赃割据,便设立了“商会”。参见《景德镇的都帮、徽帮和杂帮》//《景德镇文史资料》(第一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景德镇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乐平印刷厂印刷,1985年,第73—78页。
    ①参见梁基永编著:《中国浅绛彩瓷》,文物出版社2000年版,第10页。
    ②《景德镇陶录》载:“景德镇属浮梁之兴西乡,去城二十五里,在昌江之南,故称昌南镇。其自观音阁江南雄镇坊至小港嘴,前、后街计十三里,故又有“陶阳十三里”之称。水土宜陶,陈以来士人多业此。至宋景德年始置镇,奉御董造,因改名景德镇。”参见清·蓝浦著《景德镇陶录》,转引自《中国陶瓷古籍集成》,熊廖、熊微编著,上海文化出版社,2006年8月,第465页。此外,又据史载:“景德镇春秋时属楚东境,因处在吴楚之交,故有‘吴头楚尾’的说法。秦时为九江郡番县辖地。汉属豫章郡鄱阳县。东晋末年称新平镇。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从鄱阳县划出部分区域设置新平县,县治设在新定、化鹏二乡之间(今江村乡内)。因新平镇处在昌江之南,就改称昌南镇。新平县后称新昌县,县治在新昌江口(今新平乡)。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称浮梁县。所以镇曾属新平、新昌、浮梁县。到北宋真宗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才因景德年号置景德镇。元代,浮梁曾一度升为州,景德镇属州辖。明时,浮梁州改为县,而镇在行政上一直属县辖。1916年,浮梁县治所从旧城迁至景德镇。1927-1929年,景德镇曾一度设市,但不久仍称镇。1935年,江西省第五行政区治所从鄱阳迁至景德镇。”参见《景德镇》,林景梧、汪宗达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年3月,第6页。
    ①中国硅酸盐学会主编:《中国陶瓷史》,文物出版社1982年版,第454页。
    ①吴文澡在他的《现代社区实地研究的意义和功用》一文中提到:“‘社区’一词是英文Community的译名。这是和‘社会’相对而称的。社区是一地人民实际生活的具体表词,它有物质的基础,是可以观察到的。它包括:人民、人民所居处的地域、人民生活的方式或文化。根据地域性可划分为:部落社区、乡村社区、市镇社区。其中‘市镇社区’是以工商制造业为主要产业的人民及其文化”。吴文藻著:《人类学社会学研究文集》,民族出版社1990年版,第144页。
    ②中国现代转型的根本基础是中国传统核心文化。中国长久以来是东亚文明的中心,中国人便天生因此具有一种优越感。传统格局的惰性与顽固,以及物质和精神上的封闭自足,这一切都使得中国面对西方的挑战时反应迟钝、举步维艰。参见[美]费正清著,张沛译:《中国:传统与变迁》,世界知识出版社2001年版,第第294页。
    ①诸葛铠,《适者生存:中国传统手工艺的蜕变与再生》//《装饰》,2003年4月,总第120期。
    ①据《志书》记载:“唐武德中,镇民陶玉者,载瓷入关中,称为假玉器,且贡于朝,于是昌南镇瓷名天下。”
    ②《景德镇陶瓷文化概论》,陈雨前、郑乃章、李兴华著,江西高校出版社,2004年10月,第330页。
    ③参见(明)宋应星著:《天工开物》,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59页。
    ④参见(清)龚轼著:《景德镇陶歌》,中国书店出版社,民国(1912-1949)版,第24页。
    ⑤参见《中国陶瓷史》中国硅酸盐学会主编,文物出版社,1982年,第556页。
    ⑥《中国陶瓷史》,吴仁敬辛安潮著,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年9月第1版,第83—84页。
    ①参见《景德镇陶瓷史稿》,江西省轻工业厅陶瓷研究所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1959年,第102—104页。
    ②参见《景德镇民窑》方李莉著,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年版12月1版1次,第104页。
    ①《江西省大志·陶书》,王宗沐编撰,嘉靖三十五年(1402年)。
    ②“官搭民烧”,此“搭”字为附上或依附之意,就是用御窑厂的坯胎,依附在民间窑户烧制,照章付给窑户柴火钱,其益处极为明显,虽然官窑瓷器不计成本,但烧窑时的位置直接决定瓷器的质量,自已烧窑难免会有好坏之别,而搭烧则选占最好的窑位,即温度高、黄爽倒坍出现较少的位置。“官搭民烧”制渊源于宋元以来“有命则供,无命则止”的办法。《景德镇陶瓷史稿》,江西省轻工业厅陶瓷研究所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1959年。第108页。
    ③《景德镇陶录》(卷十)//《陶录余论》,清·兰浦原著、郑廷桂增补,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年版,第16页。
    ①《景德镇陶歌》,(清)龚轼著,中国书店出版社,民国(1912-1949)版。
    ②《景德镇陶录》(卷四),清·蓝浦著,异经堂刻印刷出版,1815年。
    ③关于洋瓷,根据1895年签订的《马关条约》,外人除可在中国办工厂制造外,同时又可借关税协定的特权,将其在国内所制造的商品运来中国内地倾销。于是洋瓷在中国市场开始日益猖獗,至清王朝覆灭及解体之时,御窑厂在《马关条约》签订之后,已经名存实亡。
    ①姚甘霖,《从御窑厂到江西瓷业公司》,//《景德镇文史资料》(第三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景德镇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乐平县印刷厂印刷,1986年11月,第116页。
    ②参见《申报》第六版,国际关系学院编,1911年3月9日,转引自《民国瓷器鉴定——胎釉、彩绘、器型》铁源、溪明著,华龄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第5页。
    ③《景德镇陶业纪事》,向焯编撰,中华民国八年。
    ①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川湖帮的瓷行,可以兼带四川、浙江两处的庄客,四川、浙江虽各有自己同籍贯的行家,也不得斥这兼籍行,此也是往年的规例。还有一点值得解释的是新到的庄客,必须在本帮行家住下,该行必须要招待,同时还得为其介绍荘客所需要之茭草看色,而且还得引往景德镇各窑户红店中采办瓷器等。到荘客熟悉本情形后才为义务告终,此后该庄客即为该行永久的荘客,可以单独上街,和窑户红店时接洽买卖,谈定价格和数量,及定交货日期。于是一面报告瓷行,一面预付四分之一的价格,以便作卖主制货之资本,到交货时,则由卖主雇夫送来,其手续如前面贸易手续一样。参见《江西之瓷业》江西经济丛刊,第十种,江西省政府秘书处统计室编印,中华民国二十四年三月出版南昌丰记印务局,第41-43页。
    ②参见《景德镇陶瓷概况》,黎浩亭著,正中书局印行,中华民国二十六年七月,第178—180页。
    ①参见《江西之瓷业》江西经济业刊第十种,江西省政府秘书处统计室编印,中华民国二十四年三月出版南昌丰记印务局,第43页。
    ②参见《工商半月刊期(期字似无)》1929年第1卷3期,转引《江西之瓷业》江西经济业刊第十种,江西省政府秘书处统计室编印,中华民国二十四年三月出版南昌丰记印务局,第43页。
    ③参见《景德镇瓷业史》江思清著,中华书局印行,民国25年10月印刷,第197页。
    ①参见《景德镇市志·第一卷·大事记》景德镇市地方编纂委员会编,中国文史出版社,第62-63页。转引自《世纪的回顾——南昌曾式所藏景德镇二十世纪瓷器》曾美芳编著,江西高校出版社,2005年,第6页。
    ②《江西之瓷业》江西经济业刊第十种,江西省政府秘书处统计室编印,中华民国二十四年三月出版南昌丰记印务局,第2—5页。
    ①参见《江西之瓷业》(江西经济业刊第十种),江西省政府秘书处统计室编印,中华民国二十四年三月出版南昌丰记印务局第4页。
    ①二白釉业,近代景德镇制造圆器类瓷器的行业之一,其产品为大小盘、碗、盅、碟等质量较次于脱胎业所产者。
    ②灰可器是景德镇日用粗瓷之一。以下等瓷土(俗称“脚板屎”)为原料,柴窑之后部最次窑位烧成,温度约1250℃左右。民间日用瓷的渣胎碗即属此。
    ①参见《民国瓷器鉴定――胎釉、彩绘、器型》铁源、溪明著,华龄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第37页。
    ②参见《景德镇瓷业史》江思清著,中华书局印行,民国25年10月印刷,第190――192页。
    ①参见《景德镇陶瓷史稿》,江西省轻工业厅陶瓷研究所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1959年,第327页。
    ②参见《民国瓷器鉴定——胎釉、彩绘、器型》铁源、溪明著,华龄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第42页。
    ①参见《中国手工业商业发展史》,童书业编著,齐鲁书社出版,1981年11月,第359页。
    ②参见清蓝浦、郑廷桂著,《景德镇陶录》(卷四)//《陶务方略》,转引自《中国陶瓷古籍集成》,熊廖、熊微编注,上海文化出版社,2006年8月,第501页。
    ③参见清蓝浦、郑廷桂著,《景德镇陶录》(卷四)//《陶务方略》,转引自《中国陶瓷古籍集成》,熊廖、熊微编注,上海文化出版社,2006年8月,第503页。
    ④《政治经济学教课书》,苏联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人民出版社,1955年,第52页,转引自《景德镇陶瓷史稿》,江西省轻工业厅陶瓷研究所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1959年。第297页。
    ⑤程振武《景德镇徽帮》//《景德镇文史资料》(第九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景德镇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乐平市印刷厂印刷,1993年5月,第1—15页。
    ①徽州会馆建立于清嘉庆年间(另说道光年间)地址是在前街(今景德镇市中山路第一小学),会馆占地面积4052平方米,富丽堂皇,居景德镇30多个会馆之首。徽州个县会首,每年定期与不定期地在徽州会馆内的:“文昌宫”进行活动,共同处理对内对外事宜。参见《景德镇民窑》方李莉著,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年12月1版1次。第243页。
    ②明末清初在今风景路兴建了都昌会馆,当时名为古南书院,现为人民瓷厂仓库。参见谭克镛《都昌会馆》//《景德镇文史资料》(第十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景德镇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乐平市印刷厂印刷,1994年4月,第207—214页。
    ③石圭济《都帮在景德镇的崛起》,//《景德镇文史资料》(第十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景德镇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乐平市印刷厂印刷,1994年4月,第1—10页。
    ①梁聚淦、冯志华、李文彬《景德镇杂帮初探》,//《景德镇文史资料》(第十一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景德镇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乐平市印刷厂印刷,1995年8月,第1—20页。
    ②如:有一年闹粮荒,徽商乘机涨价,都帮群起而攻之,瓷工上街打米店,将米店打得一塌糊涂。又某一年,杂帮中的抚州帮做会,拟扎—抬阁上市,以示显赫。都帮闻之,欲打掉抚帮的威风,借口内有一抬阁扎了“老虎吃猪”的戏,含有抚(虎)吃都(猪)之意,当即聚众堵在御窑厂前,并在抚人火铳的硝桶内投以香烟头,引起爆炸,炸伤多人。军警调停下叫抚帮撤下那架抬阁,但都帮仍不答应,最终抚帮只好停锣息鼓,由此可见都帮之威风。”参见朱绍熹、余昌鼎,《景德镇的都帮、徽帮和杂帮》//《景德镇文史资料》(第一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景德镇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乐平印刷厂印刷,1985年9月,第73—78页。
    ③章程对选举总理协理是这样规定的:“(甲)总理协理在议董内公同选举。(乙)选举总协理之法,亦与选举人员同,以得票多者为总理,次为协理。若票数相等,即由议董等当场再行投票公推。(丙)总协理举定后,均应禀请农工商部加扎委用,以一年为期满,届期另举,或连任,均以投筒得票为限,惟续任只一年为限,不得再续……”参见朱绍熹《景德镇总商会简况》//《景德镇文史资料》(第一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景德镇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乐平印刷厂印刷,1985年,第94-98页。
    ①景德镇旧商会到解放初期的组织形式,主要包括三个部分:(一)董事制,在康达,吴简廷,陈仲西等人任会长时,总商会是董事会组织形式,会长一人,副会长二人,会董二十余人;常务会董十五人。均由徽、窑、杂三帮选出,不得超数。(二)委员制,北伐胜利后,总商会由董事制改为委员制,即正会长一人,副会长二人,常务委员十五人,执行委员二十余人,仍由三帮平均选出。(三)理事制,在施维明和赖清任会长期间,曾,曾把委员制改为理事制,即理事长一人,副理事长二人,常务理事十五人,理事二,十余人,也是由微,窑、杂三帮选出,依然换汤不换药。参见《民国瓷器鉴定――胎釉、彩绘、器型》铁源、溪明著,华龄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第11页。
    ①《政治经济学教科书》,苏联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第48页,转引自《景德镇陶瓷史稿》,江西省轻工业厅陶瓷研究所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1959年,第298页,第199页。
    ②参见民国三十五年第十七期“陶瓷半月刊”。
    ③《景德镇陶瓷史稿》,江西省轻工业厅陶瓷研究所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1959年,第298页。
    ④《景德镇陶瓷史稿》,江西省轻工业厅陶瓷研究所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1959年,第298页。
    ①参见《民国居住文化通史》林永匡著,重庆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版第1次印刷,第258页。
    ②汪维培《景德镇的会馆》,《景德镇文史资料》(第四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景德镇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乐平县印刷厂,1987年12月,第190页。
    ①参见阮荣春、胡光华著:《中华民国美术史》,四川美术出版社1991年版,第38页。
    ②万振凡、林颂华主编:《江西近代社会转型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07页。
    ③程霍然,《回忆日本飞机轰炸景德镇》//《景德镇文史资料》(第二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景德镇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乐平县印刷厂印刷,1985年9月,第1-9页。
    ①汪璠(1905—1990),字筱禅,江西乐平市人。1925年东渡日本在东京工业大学攻读陶业。1930年以优异的成绩从日本东京工业大学毕业回国。在此后的60年间,他先后在江西、江苏、湖南、河南等省陶瓷界供职,将毕生的精力献给了祖国的陶瓷事业。《景德镇陶瓷史稿》,江西省轻工业厅陶瓷研究所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1959年,第316页。
    ②杜重远,辽宁开原人,早年留学日本,入东京高等工业学校学习陶瓷制造专业。《景德镇陶瓷史稿》,江西省轻工业厅陶瓷研究所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1959年,第316页。
    ③十大原因是:1外瓷倾销内地;2云贵湘省均有瓷器出产;3“九一八”事变后,关东销路断绝;4捐税增加,成本提高;5农村破产,购买力弱;6老守旧法,不知改良;7缺乏陶业技术专门人才;8交通不便;9完全手工操作;10受世界各国不景气影响,销路锐减。参见石圭济《杜重远与景德镇》//《景德镇文史资料》(第五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景德镇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乐平县印刷厂印刷,1988年10月,第9页。
    ①十大改良措施:1设立新式瓷厂;2设立研究机关;3由政府组织公司对外贸易;4减轻税率;5发展交通;6开设陶业学校;7普及工人教育;8规定劳资待遇,共同合作,以增进工作效能;9由政府资送学生或派员赴各国学习制瓷,引进国外设备,以资借鉴;10专设陶业行政管理机关。参见石圭济《杜重远与景德镇》//《景德镇文史资料》(第五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景德镇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乐平县印刷厂印刷,1988年10月,第9页。
    ①参见邹建金《创办陶专的前前后后》//《景德镇文史资料》(第十二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景德镇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乐平县印刷厂印刷,1996年,第3页。
    ②参见杨瑞开,《五区师训所与省立浮梁师范》//《景德镇文史资料》(第十二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景德镇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乐平县印刷厂印刷,1996年,第72页。
    ③参见石年龄,《江西省立陶业专科学校》//《景德镇文史资料》(第十二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景德镇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乐平县印刷厂印刷,1996年,第2页。
    ④徐镇寿,《省县陶职与省立陶专》//《景德镇文史资料》(第十二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景德镇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乐平县印刷厂印刷,1996年,第9—18页。
    ①余新国,字仲裹,都昌芗溪人。南京两江优级师范学堂毕业,1923年当选为江西省省议员。冯天畏、高显桢,《景德镇第一所女子学校——女子公学》//《景德镇文史资料》(第八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景德镇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乐平县印刷厂印刷,1992年4月,第123页。
    ②参见冯天畏、高显桢,《景德镇第一所女子学校——女子公学》//《景德镇文史资料》(第八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景德镇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乐平县印刷厂印刷,1992年4月,第123-127页。
    ③参见冯天畏,《珠山女学》//《景德镇文史资料》(第八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景德镇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乐平县印刷厂印刷,1992年4月,第128页。
    ①上海、南昌两处招收的学生名单如下:上海的有,胡绵芳(缅甸华侨)、陈绍章(广东)、周嗣兴、蜀少浙(四川)、任大钧(陕西)、黄元吉、张芳田(山东)、王元学(河北)、罗湘澄、潘琪(湖南)、魏若虚(内蒙)、胡绍琪(安徽)、刘兴仁、王守成、王景仁(辽宁)、张星枢(福建)、熊廉甫(湖北)、左金三、许仲、严兴让(江苏)、沈葵儒、李仁华(浙江)、丁剑侯(上海)、潘炯乐(上海)、蔡希岳(上海)、俞仁溥(上海)、顾正家(上海)。南昌招收的有,王畿、王政、张圣兴、潘文伟、严毅、夏萱、乔逢时、王金海、李清泉、虞清亮、戴修选、邹翰芳、熊振作、刘祥咏、张庆余、钱纽孟、童实芸、王廷芳、程功、殷茂林、高乐悦、傅开交、叶芝蓝、叶超群、刘振清、黄诚宽、李汉雄、袁武扬、石联师、冯范、冯薗、陈希平、高志鹏、张文进、方秋荣、宋茂汉、吴璇、皮耀宇、戴启祥、张三桂、陈定华、程正修、梁国源、邵希圣、徐悻楠。石圭济《杜重远与景德镇》//《景德镇文史资料》(第五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景德镇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乐平县印刷厂印刷,1988年10月,第40页。
    ②参见石年龄《江西省立陶业专科学校》//《景德镇文史资料》(第十二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景德镇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乐平市印刷厂印刷。
    ③1904年张浩与康达在饶州创办陶业学堂,1915年改为江西第二甲种工业学校,参见石年龄《江西省立陶业专科学校》//《景德镇文史资料》(第12集)。
    ④参见邹建金《创办陶专的前前后后》//《景德镇文史资料》(第十二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景德镇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乐平县印刷厂印刷,1996年。
    ①参见石圭济,《杜重远与景德镇》//《景德镇文史资料》(第五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景德镇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乐平县印刷厂印刷,1988年10月,第16页。
    ②参见邹建军,《创办陶专的前前后后》//《景德镇文史资料》(第十二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景德镇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乐平县印刷厂印刷,1996年,第5页。
    ③参见石年龄,《江西省立陶业专科学校》//《景德镇文史资料》(第十二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景德镇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乐平县印刷厂印刷,1996年,第2页。
    
    ①黄炎培1914年考察景德镇之后,在《考察教育日记》中说:“景德镇之制瓷者,已则守成法不可改,而复怵于一经改良,将立被淘汰,而无所啖饭,势且出于合群抵制之一途,故迁地以避之”。《景德镇陶瓷史稿》,江西省轻工业厅陶瓷研究所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1959年,第271页。
    ②参见《中国教育制度通史》(第7卷),于述胜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1月,第43页。
    ③参见《普通学校的工艺,现在应该怎样教》//《教育与职业》,熊翥高著,1921年。
    ④参见《江西近代社会转型研究》,汗西近代补去转戳研究,万振凡,林颂华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11月,第198页。
    ①参见《传统工匠及其现代转型界说》余同元《史林》2005年第4期。
    ②参见《传统技艺与文化再生对苏州镇湖影响》,叶继红著,群言出版社,2005年4月版。第231页。
    ③“画红”即画瓷器,从事的是瓷器彩绘装饰,一般由女性来完成。而经营“画红”的店称为“红店”,红店雇佣女工,人数不定。大的红店人数较多,如范永盛号内有画红工人十余名,多数是妇女。小的红店画红女工以自己家里人为主,所雇佣的画红女工不过二、三名,至于夫妻小店,并不需要雇佣工人。参见熊正瑞《解放前的画红女工》//《景德镇文史资料》(第二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景德镇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乐平县印刷厂印刷,1992年,第148页。
    ①《江西之瓷业》江西经济业刊第十种,中华书局印行,江西省政府秘书处统计室编印,第27页。
    ②所谓陋规,即制瓷业者,私付长做工人之贿赂,把荘工人每御约可得陋规四五百元,其他长做工人,约可二三百元不等,故凡长做与厂主定工进,均须交付无息押脚千元上下。参见《江西之瓷业》江西经济业刊第十种,中华书局印行,江西省政府秘书处统计室编印,第25页。
    ③参见《江西之瓷业》江西经济业刊第十种,中华书局印行,江西省政府秘书处统计室编印,第26—27页。
    ④参见《景德镇陶瓷古今谈》,杨永峰著,中国文史出版社,1991年12月第1版,第54—55页。
    ①参见石圭济《杜重远与景德镇》//《景德镇文史资料》(第五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景德镇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乐平县印刷厂印刷,1988年10月,第18—19页。
    ②罗时华《画红工人》,//《景德镇文史资料》(第十一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景德镇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乐平市印刷厂印刷,1995年8月,第202—207页。
    ③歌云:“正月机房教子,二月张生起程,三月山伯访友,四月四九问路,五月群英集会,六月夜晃白袍,七月徐蔗荐葛,八月画眉跳巢,九月夜打登洲,十月五瞎子算命,冬月魁星点斗,腊月海螺丝打瓜精。”《景德镇陶瓷古今谈》,杨永峰著,中国文史出版社,1991年12月第1版,第54页。
    ①一种用布做成的鞋,鞋底上钉了很多铁钉,鞋面上涂了很多层桐油。《景德镇陶瓷古今谈》,杨永峰著,中国文史出版社,1991年12月第1版,第55页。
    ②刘贤诚《瓷工生活录》,//《景德镇文史资料》(第十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景德镇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乐平市印刷厂印刷,1994年4月,第246—249页。
    ③参见《景德镇陶瓷古今谈》,杨永峰著,中国文史出版社,1991年12月第1版,第54——55页。
    ④参见严毅《江西陶业管理局简述》//《景德镇文史资料》(第一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景德镇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乐平县印刷厂印刷,1992年,第48页。
    ⑤前陶业管理局一九三二年工作总结上写一千六百九十五人,里面有一个很广阔的场坪,即被称为“厂前”的这里,过去是景德镇市民会集的地方,四围茶馆设立,广场内有说书的,拉西洋镜片的,卖艺玩什耍的,卖膏丹丸药的,还有押螺蛳,蚌壳、升官图各色的赌摊,五花八门,应有尽有,甚是热闹。参见严毅《江西陶业管理局简述》//《景德镇文史资料》(第一辑),第54页。
    ⑥潘炯乐《回忆江西陶业人员养成所》//《景德镇文史资料》(第二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景德镇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乐平县印刷厂印刷,1992年,第131页。
    ①参见石圭济《杜重远与景德镇》//《景德镇文史资料》(第五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景德镇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乐平县印刷厂印刷,1988年10月,第18—19页。
    ②参见冯天畏,《珠山女学》//《景德镇文史资料》(第八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景德镇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乐平县印刷厂印刷,1992年4月,第128页。
    ①参见严毅《江西陶业管理局简述》//《景德镇文史资料》(第二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景德镇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乐平县印刷厂印刷,1992年,第56页。
    ②参见《江西改进瓷业之设施》,熊式辉著,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委员会江西分会出版,民国26年[1937年] ,第58——59页。
    ①参见邹建金,《景德镇机械制瓷工艺的发展》//《景德镇文史资料》(第一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景德镇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乐平县印刷厂印刷,1988年,第39-42页。
    ②参见石圭济,《杜重远与景德镇》//《景德镇文史资料》(第五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景德镇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乐平县印刷厂印刷,1988年10月,第26页。
    ③参见汤大纶,《杜重远与九江光大瓷厂》//《景德镇文史资料》(第五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景德镇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乐平县印刷厂印刷,1988年10月,第96—97页。
    ①参见《江西之瓷业》(江西经济业刊第十种),江西省政府秘书处统计室编印,中华民国二十四年三月出版南昌丰记印务局第9-10页。
    ①参见《江西之瓷业》(江西经济业刊第十种),江西省政府秘书处统计室编印,中华民国二十四年三月出版南昌丰记印务局第6―8页。
    ①参见程光辉《大洲高岭土》《景德镇文史资料》(第十一辑),景德镇市政府主编,乐平市印刷广印刷,第85-87页。
    ②参见《景德镇陶录》,蓝浦著,异经堂刻印刷出版,1815年。第31页。
    
    ①参见黎浩亭著《景德镇陶瓷概况》正中书局印行中华民国二十六年七月初版第141页。
    ②参见彭文豪《三宝蓬瓷石矿》《景德镇文史资料》(第十一辑),景德镇市政府主编,第93页。
    ①水碓的装置分上射式和下射式,三宝蓬为上射式水碓,其直径约六尺多,宽约二尺,上下舀数,每一水车,均为四个,每水车左右各二个,其杆柄的四枝用木装置至成四十五度角,四舀至相交替春之,水车回转数,一分钟约十五回,杆子打击约三十回,杆的切断面为五寸,长约三尺,下端装有铁头杆柄。参见《江西之瓷业》(江西经济业刊第十种),江西省政府秘书处统计室编印,中华民国二十四年三月出版南昌丰记印务局第11页。
    ①用水碓舂碎瓷石转化成不子的过程:在多量的水中混和,起初成为悬浮状态,尔后粗粒的石英、长石、大鳞片的白云母,以及黑云母、铁质、矿物屑等杂质较快地下沉,成为余渣,而被除去;所获得的细颗粒,浮游于水中,与水混合成泥浆,再用沉淀法,待泥沉淀后将表面的清水舀出,放回淘洗池,待泥浆再进一步深淀浓缩,放在泥床上,水分干后,再以一定的木模制成砖形之方块,也就是景德镇陶工们称的不子。参见《景德镇民窑》方李莉著,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年12月1版1次。第265页。
    ②祝桂洪《景德镇瓷石舂淘洗不工艺研究》,《景德镇陶瓷》,1987年第一期。
    ③参见《陶艺基础教学》张苏波著,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0年12月,第20页。
    ①参见《瓷器》黎浩亭编著,正中书局印行中华民国二十五年五月初版,第91页。
    ②因为瓷土最忌参入铁份,所以要加石层,以免将铁磨入。参见《瓷器》黎浩亭编著,正中书局印行中华民国二十五年五月初版,第92页。
    ①参见《中国名瓷工艺基础》李国桢、郭演仪著,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年6月,第20-35页。
    ②参见《窑里釉果》《景德镇文史资料》程光辉,(第十一辑),景德镇市政府主编,第100-103页。
    ①氧化钙含量稍低于釉灰,是将釉灰淘洗后所得的残渣,经过一段时间陈腐再经研磨并精细淘洗所得。参见《中国传统工艺全集》(陶瓷卷)路甬祥总主编,杨永善主编,大象出版社,2004年11月,第140页。
    ②参见《中国名瓷工艺基础》李国桢、郭演仪著,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年6月,第30-31页。
    ③所谓十盆泥、一盆灰即指十盆釉果浆和同稠度的一盆釉灰混合的釉料浆。清代初期,景德镇习惯称上等瓷器的釉为12盆,即釉果浆12盆和同稠度的釉灰浆1盆,含釉灰约7.7%,合Ca06%左右,中等瓷器的釉为8盆,即釉果浆8盆和同稠度的釉灰浆1盆,含釉灰约11%,含CaO8.5%;粗瓷为4盆,即釉果浆4盆和同稠度的釉灰浆1盆,含釉灰约20%,含CaO15.4%左右。参见《景德镇民窑》方李莉著,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年12月1版1次,第269页。
    ④一釉果:瓷石中风化较轻,结构致密,含铁量较少的一种,以未经风化的瓷石为上品;二釉灰:熟石灰和蕨类植物叠烧的灰,主要含碳酸钙,是属于一种助熔剂,熔剂量和烧成温度对瓷釉的熔融程度而言,在一定范围内,熔剂越多,瓷釉熔融程度越好。若烧成温度越高,瓷釉熔融程度越倾于完全。因此景德镇传统的釉料,一定加入釉灰和釉果一起调配成有一定黏稠度的釉浆。陈尧成张志刚,《景德镇历代青花瓷胎釉用原料》//《景德镇淘瓷学院学报》第五卷第2期。
    ⑤陈尧成、张志刚,《景德镇历代青花瓷胎釉用原料》//《景德镇淘瓷学院学报》第五卷,第2期。
    ⑥唐英(1682-1755),字隽公,号蜗寄居士,官九江关监督。是沈阳人,隶属汉军正白旗,能文善画,1728年奉命兼任景德镇督陶官,在职将近30年,先后为雍正和乾隆两朝皇帝烧制瓷器。
    ⑦清,朱琰著《陶说》,摘录自清,唐英,《陶冶图说·炼灰配釉》。
    ①一是石灰石:在寺前一带遍地都是。当地用来制作釉灰的,是选用一种黝黑、质地比较疏松、杂技少的石灰石。当地另一种呈灰黑、赤褐色、质地较坚且含石英石者不用,只作建筑石材。较纯的石灰石制成“灰”,供制釉灰用,或烧制普通建筑用石灰。二是凤尾草:是该山上到处都生长的一种野生蕨类植物。由于它堆成堆之后比较蓬松而有弹性,烯点低,在烧灰过程中燃烧不易熄灭,狼鸡柴的混入对釉灰的组成有利而无害,是制灰很合适的燃料。在烧制釉前首先要备好足够的此种燃料。参见许垂旭刘桢《景德镇传统釉灰烧制过程的查证》//《景德镇淘瓷》1987年1期。
    ②许垂旭、刘桢《景德镇传统釉灰烧制过程的查证》//《景德镇淘瓷》1987年1期。
    ③梁聚淦《水灰与灰渣店》//《景德镇文史资料》(第十一辑),景德镇市政府主编,乐平市印刷广印刷,第109页。
    ④梁聚淦《水灰与灰渣店》//《景德镇文史资料》(第十一辑),景德镇市政府主编,乐平市印刷广印刷,第110-112页。
    ⑤黎浩亭《景德镇陶瓷概况》正中书局印行中华民国二十六年七月初版第157页。
    ①参见王学辉,《陶瓷颜料》//《景德镇文史资料》(第十一辑),乐平市印刷广印刷,景德镇市政府主编,第90页。
    ②检验的方法,除凭直观经验判断外,还要试照子,试照子,是把颜料画在瓷器上,过炉看结果。参见王学辉,《陶瓷颜料》//《景德镇文史资料》(第十一辑),乐平市印刷广印刷,景德镇市政府主编,第90-92页。
    ③参见《中央陶瓷试验场工作报告》第一期,工程研究所印行,1931年,第10――33页。
    ①参见《中央陶瓷试验场工作报告》第一期,工程研究所印行,1931年,第10――33页。
    ①其分子式如下:Au(NH3)2SnO3SnO34H2O,置暗处澄清,反覆用含微量铔之水洗净。倾去上面之水和入乳细茶色粉末中。反覆洗净,应用可也。本场釉下茶色,多用此法为之。结果甚佳。参见《中央陶瓷试验场工作报告》第一期,工程研究所印行,1931年,第10――33页。
    ①参见《中央陶瓷试验场工作报告》第一期,工程研究所印行,1931年,第20-21页。
    ①参见《中央陶瓷试验场工作报告》第一期,工程研究所印行,1931年,第10――33页。
    ②苔绿为渲染草花之繁荣及石山,绿肥苔等。民国瓷器,树繁荣与花繁荣多混为一色。石山山水之渲染亦仅一种绿色,稍加体黑为之。参见《中央陶瓷试验场工作报告》第一期,工程研究所印行,1931年,第10――33页。
    ①溶剂为:铅丹、硼砂、硼酸、石英等。
    ②参见《绘瓷学》吴仁敬编著,商务印书馆发行,1936年9月版,第33-35页。
    ①参见《绘瓷学》吴仁敬编著,商务印书馆发行,1936年9月版,第35-38页。
    ①参见《中国传统工艺全集》(陶瓷卷)路甬样总主编,杨永善主编,大象出版社,2004年11月,第119页。
    ②铜花是在打制铜器时留下的铜屑,呈灰色,淘洗干净后使用。玻璃是普通玻璃粉碎后使用。矿石为瓷用原料寒山石、陈湾瓷土。《中国传统工艺全集》(陶瓷卷)路甬样总主编,杨永善主编,大象出版社,2004年11月,第126页。
    ③参见于《绘瓷学》吴仁敬编著,商务印书馆发行,1936年9月版,第51页。
    ①参见《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纲――技术卷》胡维佳主编,辽宁教育出版社1996年6月,第328—325页。
    ②清·蓝浦著《景德镇陶录》(卷一《图说》)。
    ③马育麟编《陶瓷工艺》,中华书局印行,民国三十七年二月初版,第46页。
    ①黎浩亭著《景德镇陶瓷概况》正中书局印行,中华民国二十六年七月版,第88-89页。
    ②李国桢、郭演仪著,《中国名瓷工艺基础》,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年6月,第36页。
    
    ①李国桢、郭演仪著,《中国名瓷工艺基础》,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年6月,第38页。
    ②马育麟编《陶瓷工艺》,中华书局印行,民国三十七年二月初版,第47-49页。
    ①黎浩亭著《景德镇陶瓷概况》正中书局印行中华民国二十六年七月版第93页。
    ②李国桢、郭演仪著,《中国名瓷工艺基础》,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年6月,第38页。
    ③调制泥浆,常用修饰器坯时残余之土屑。若用精制原料调制时,先将配合原料置压式石球粉碎机中细磨之,用节节过,经电磁分离机而移入成熟槽中。或将黏土细磨后加入石类复细磨之,经过节及磁石移入搅拌器中,泥浆所含水,约为0~45%左右。
    ①参见《最新化学工业大全》王云五、周昌寿主编,商务印书馆发行,第38――40页。
    ②《陶瓷工艺学》华南工学院、南京化工学院、武汉建筑材料工学院合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1年7月,第114页。
    ①参见《最新化学工业大全》王云五、周昌寿主编,商务印书馆发行,第60-69页。
    ②《陶瓷工艺学》华南工学院、南京化工学院、武汉建筑材料工学院合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1年7月,第95页。
    ③《陶瓷工艺学》华南工学院、南京化工学院、武汉建筑材料工学院合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1年7月,第95页。
    ①参见《最新化学工业大全》王云五、周昌寿主编,商务印书馆发行,第68页。
    ②参见《江西之瓷业》江西经济业刊第十种,中华书局印行,江西省政府秘书处统计室编印,第13页。
    ③参见《景德镇陶瓷传统工艺》,祝桂洪编著,江西高校出版社,2004年10月,第103页。
    
    ①参见《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纲——技术卷》胡维佳主编,辽宁教育出版社1996年6月。第334页。
    ②参见《陶艺基础教学》张苏波著,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0年12月,第46-49页。
    ①唐英著《陶冶图编次》(陶冶图说) //(卷十三<蘸釉吹釉>)转引自《中国传统工艺全集》(陶瓷卷)路甬样总主编,杨永善主编,大象出版社,2004年11月,第113页。
    ②参见《景德镇陶录校注》,(清)篮浦、郑延桂著,江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9月,第17页。
    ③《陶瓷工艺》马育麟编著,中华书局印行,民国三十七年二月初版,第66页。
    ①参见《陶瓷工艺》马育麟编著,中华书局印行,民国三十七年二月初版,第67页。
    ①参见《江西之瓷业》江西经济业刊第十种,中华书局印行,江西省政府秘书处统计室编印,第15页。
    ①严毅《景德镇瓷业煤窑史略》//《景德镇文史资料》(第一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景德镇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乐平县印刷厂印刷,1992年,第36页。
    ②黎浩亭著《景德镇陶瓷概况》正中书局印行,中华民国二十六年七月版,第108页。
    ③民国时期景德镇附近有专门经营窑砖的,尤其以河西经营者多,其价格没烧的砖每块一分,烧好的每块两分。黎浩亭著《景德镇陶瓷概况》正中书局印行,中华民国二十六年七月版,第108页。
    ①参见《中国传统工艺全集》(陶瓷卷)路甬祥总主编,杨永善主编,大象出版社,2004年11月,第148页。
    ①《景德镇民窑》方李莉著,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年12月1版1次。第293页。
    ②段心裁《景德镇瓷器烧成技术的演变》//《景德镇文史资料》(第十三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景德镇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乐平县印刷厂印刷,1997年12月,第136页。
    ③因窑为长形,前宽后小,下大上细,烟囱位于窑的最后部,使烟火自窑门燃烧,因此前后的火力有大小之分。参见《江西之瓷业》(江西经济业刊第十种),江西省政府秘书处统计室编印,中华民国二十四碾三月出版,第20页。
    ①梁聚淦,《艾荣生瓷厂的阶梯窑》//《景德镇文史资料》(第二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景德镇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乐平县印刷厂印刷,1985年9月,第157-160页。
    ②参见《中国传统工艺全集》(陶瓷卷)路甬祥总主编,杨永善主编,大象出版社,2004年11月,第147页。
    ③参见刘善初《以煤代柴与瓷窑更新》//《景德镇文史资料》(第十三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景德镇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乐平县印刷厂印刷,1997年12月,第140—146页。
    
    ①参见《中国近代名家陶瓷》熊廖编著,上海文化出版社,2004年5月第1版,第17—20页。
    ②参见《景德镇陶瓷文化概论》陈雨前、郑乃章、李兴华著,江西高校出版社,2004年,第329页。
    ①参见严毅《景德镇瓷业煤窑史略》//《景德镇文史资料》(第一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景德镇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乐平县印刷厂印刷,1992年,第51页。
    ②《景德镇陶瓷概况》,黎浩亭著,正中书局印行,中华民国二十六年七月,第190页。
    ③参见李国桢、郭演仪著,《中国名瓷工艺基础》,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年6月,第41页。
    
    ①参见《景德镇传统制瓷工艺》,白明著,江西美术出版社,2002年5月,第260页。
    ②参见《中国传统工艺全集》(陶瓷卷)路甬祥总主编,杨永善主编,大象出版社,2004年11月,第150页。
    ③孟天雄编著,《日用陶瓷窑炉问答》,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年7月,第209页。
    ①《景德镇陶录校注》,(清)篮浦、郑延桂著,江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9月,第18页。
    ①《瓷器》黎浩亭编著,正中书局印行,中华民国二十五年五月初版,第84页。
    ②“抢火云者,即于开窑后,不久之时间,及热抢出,其法:窑匠以棉制之衣、裤、头套及裤,浸水穿衣,乘热入窑,抢出细瓷,以免经热过久之折裂。抢火工匠,极辛苦。”《江西之瓷业》(江西经济业刊第十种),中华书局印行,江西省政府秘书处统计室编印,第21页。
    ③《景德镇陶录校注》,(清)篮浦、郑延桂著,江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9月,第19页。
    
    ①《景德镇陶录校注》,(清)篮浦、郑延桂著,江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9月,第10页。
    ②《陶瓷工艺》,马育麟编,中华书局印行,民国三十七年二月初版,第58页。
    ①《陶瓷工艺》,马育麟编,中华书局印行,民国三十七年二月初版,第60页。
    ①参见熊式辉,《解放前的画红女工》《景德镇文史资料》(第二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景德镇市委员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景德镇市新华印刷厂印刷,第62页。
    ②参见熊式辉,《解放前的画红女工》《景德镇文史资料》(第二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景德镇市委员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景德镇市新华印刷厂印刷,第63页。
    ③《邓白美术文集》,邓白著,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1992年7月,第69页。
    ①参见《传统陶瓷古彩装饰》宁钢、刘乐君编著,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第39――40页。
    ②参见《景德镇粉彩瓷绘艺术》李文跃著,江西高校出版社,2004年10月,第143页。
    ①《中国传统工艺全集》(陶瓷卷)路甬样总主编,杨永善主编,大象出版社,2004年11月,第134页。
    ②参见《景德镇粉彩瓷绘艺术》李文跃著,江西高校出版社,2004年10月,第142――143页。
    ①参见《传统陶瓷古彩装饰》宁钢、刘乐君编著,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第37――38页。
    ②刘贤诚《瓷用毛笔店》//《景德镇文史资料》(第十一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景德镇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乐平县印刷厂印刷,1995年8月,第234页。
    ①刘贤诚《瓷用毛笔店》//《景德镇文史资料》(第十一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景德镇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乐平县印刷厂印刷,1995年8月,第235页。
    ②《绘瓷学》吴仁敬编著,商务印书馆发行,1937年9月,第17-24页。
    ③参见《绘瓷学》吴仁敬编著,商务印书馆发行,1937年9月,第24页。
    ①参见《传统陶瓷古彩装饰》宁钢、刘乐君编著,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第32页。
    ②《瓷画新技法》李良著,广西美术出版社,2000年1月,第4页。
    ③参见《绘瓷学》吴仁敬编著,商务印书馆发行,1937年9月,第24页。
    ④参见《传统陶瓷古彩装饰》宁钢、刘乐君编著,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第41页。
    ①明代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说:“景德镇瓷器共计一坯工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
    ②参见唐英《陶治图说》(十一)//《圆器青花》,转引自《中国陶瓷古籍集成》,熊廖、熊微编注,上海文化出版社,2006年8月,第303页。
    ③清蓝浦、郑廷桂著,《景德镇陶录》(卷三)//《陶务条目》,转引自《中国手工业商业发展史》,童书业编著,齐鲁书社出版,1981年11月,第359页。
    ④参见《江西之瓷业》(江西经济业刊第十种),江西省政府秘书处统计室编印,中华民国二十四年三月出版南昌丰记印务局第22―23页。
    ①参见《中国古代审美文化论》吴中杰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第三卷(门类卷)第79―80页。
    ②参见《传统陶瓷粉彩装饰》邹晓松编著,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第1版,第26―27页。
    ①郑年胜、刘杨,《景德镇现代五彩瓷艺术发展综述》//《景德镇陶瓷艺术精品鉴赏——五彩、新彩、综合装饰》郑年胜、刘杨主编,上海书画出版社,2002年10月,第43页。
    ②“青花五彩”瓷是指釉下青花和多种釉上彩相结合的陶瓷装饰工艺。根据五彩瓷呈现出的不同特征,我们可以把它分为“宣德青花五彩”、“斗彩”、“大明五彩”、“康熙五彩”等等。参见《景德镇陶瓷古彩装饰》方复编著,江西省高校出版社出版。2004年版,第22页。
    ③所谓“红绿彩”,就是以釉上红色和绿色为主,间以黄色相配饰的一种瓷上装饰艺术,一般以红色勾绘轮廓线,再填入红色、绿色或黄色作点缀,大多以自由活泼的动、植物为绘画题材。
    ①郑年胜、刘杨,《景德镇现代五彩瓷艺术发展综述》//《景德镇陶瓷艺术精品鉴赏——五彩、新彩、综合装饰》郑年胜、刘杨主编,上海书画出版社,2002年10月,第43页。
    ①根据在磁州窑系挖掘出来的品种证明有红、绿、黄三色。宋红绿彩的色彩种类相对于康熙古彩少,但它仅用这几种釉上彩料来同样表现出许多色彩缤纷的形象,以少胜多的主观意识装饰手法使得它的色彩对比艺术效果更强烈。参见《景德镇陶瓷古彩装饰》方复编著,江西省高校出版社出版。2004年版,第24页。
    ②参见《景德镇陶瓷古彩装饰》方复编著,江西省高校出版社出版。2004年版,第24-26页。
    
    ①参见《浅绛彩瓷画》陈建欣、穆青、刘正波著,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3月,第1页。
    ②《芥子园画传译注》穆云秾译注,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2月1版。
    ③参见《中国近代名家陶瓷》熊廖编著,上海文化出版社,2004年5月第1版,第2页。
    ④《明清瓷器鉴定》耿宝昌著,紫禁城出版社,1999年10月。
    ⑤《江西陶瓷史》余家栋著,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10月,第477页。
    ①《中国浅绛彩瓷》梁基永编著,文物出版社,2003年3月,第11页。
    ②程门(约1833—1908前),又名增培,字松生,号雪笠、笠道人,安徽黟县人五都田段村人。工书善画,尤以画著称,凡山水、人物、花卉以至鱼、虫、鸟、兽兼擅,其供职景德镇御窑厂,最早从事浅绛彩,在咸丰、同治时期名噪大江南北。程门是浅绛彩绘艺术的集大成者,《黯县四志·人物志》记:“程门……幼30聪慧、上书善画,作行书随意为之有不衫不履游行自如之致画尤精妙绝伦,山水、人物、花卉以至鸟、鱼、虫、兽兼擅其长。”民国《黔县四志·人物志·程门传》//《安徽画家汇编》,1979年安徽省博物馆编。
    ③参见陈玲玲《放逸的浅绛彩瓷》,《收藏家》,2001年第6期。
    ④《景德镇陶瓷史稿》,江西省轻工业厅陶瓷研究所编,三联书店出版,1959年。
    ⑤参见尹青兰,《淡雅柔美的浅绛瓷》《南方文物》1996年第四期。
    ⑥汪大沧(1989—1953年),字沧生,号一粟,别号“桃源老农”、甫艺,安徽黟县人,是民国时期至建国初期的绘瓷名家。6岁时随伯父汪藩(清同治、光绪年间浅绛彩名画家)学艺谋生,在1913年其同乡冯远(国文教育家)向张浩(著名教育家,实业家)推荐进入第一所陶业学堂学习,得到潘陶宇、张晓耕器重,后留校任教。汪氏平生主要以创作浅绛彩,粉彩为主,偶尔涉及釉下彩的研究和创作。1924年,他应邀参加了汪晓棠、王大凡创办的“瓷业美术研究社”,任课范教师。其后,他也经常参加王琦、王大凡组织成立的“月圆会”活动。在此期间,他还经常与“珠山八友”一起绘画。特别是邓碧珊死后,绘画八块成堂的瓷板画,多找汪配画。他善于画浅绛彩和粉彩,更擅长以秃笔绘画粉彩山水、技法娴熟、用笔简练、豪放浑厚,专以细笔精描取胜,其笔墨独树一帜,为秃笔山水堪称一绝,在40年代享有盛名。《景德镇陶瓷史稿》,江西省轻工业厅陶瓷研究所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1959年,第316页。
    ①潘匋宇(1887—1926),字鼎钧,斋名古欢,号澹湖外史,江西鄱阳人。1911年后任饶州府江西省立甲种工业窑业学校图画教师,“珠山八友”中汪野亭、程薏亭、刘雨岑均出其门下。《景德镇陶瓷史稿》,江西省轻工业厅陶瓷研究所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1959年,第316页。
    ①生料(即珠明料)与洋料(即艳黑,进口称洋料或德料,国产称艳黑)之间的一种黑色。即在钻土矿中加入铅粉配制而成。
    ②一种含钴料,无色或略带极淡的灰黄色的透明颜料,用于粉彩的配色和覆盖珠明料所绘的纹饰使之烧成后不至于脱落,也常用于填色时配合其他颜料,使画面中颜色浓度渐淡,其配方为石末22.3℅、铅粉77.7℅。参见《传统陶瓷粉彩装饰》邹晓松著,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版,第30页。
    ③一种含砷的料,白色不透明,是由珐琅彩中的颜料演化而来,其用法类似于国画中的白粉,用于洗染花朵时打底,也可用于画雪景及瀑布等,其配方成分是PbO(氧化铅)、SiO2(氧化硅)和As2O3(氧化砷)氧化硅是形成玻璃的主要成分,氧化铅为溶剂,而氧化砷可以起到乳浊剂的作用。这种玻璃白由于砷的乳化作用,有不透明的感觉。参见邹晓松《论粉彩肇源的工艺基础》//《装饰》2005年2月,总第142期。
    ①金品卿,擅长绘浅绛山水及花鸟人物,亦工行书,宗法二王。山水仿明沈周、文征明,花鸟则学蒋庭锡、邹一桂工细的路子;王少维,擅作浅绛山水与人物,与金浩共称为“御厂两支笔”。《拜石图》帽筒署款中提到仿明代画家曾波臣(曾鲸)。“拜石”也是同期海上画派画家所乐道的题材。参见《中国近代名家陶瓷》熊廖编著,上海文化出版社,2004年5月第1版,第2-5页。
    ①汪晓棠(1885—1924年),又名汪隶、汪隶华,字晓棠,号“龙山樵子”,江西省婺源县叶村人。光绪、宣统年来景德镇,清末民初的著名绘瓷名家。他少时在杭州以绘制纸绢扇为生。擅画仕女,具改七掘(琦,擅长仕女,落墨洁净,设色妍雅,所绘兰竹,笔情超逸,不染点尘。山水学十洲、六如),费晓楼风味。民国十一年当选为“瓷业美术研究社”副社长。《景德镇陶瓷史稿》,江西省轻工业厅陶瓷研究所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1959年,第316页。
    ②周晓松(生卒无考),名鼎,又名筱松,四川人,原为石刻名手,擅长神佛。《景德镇陶瓷史稿》,江西省轻工业厅陶瓷研究所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1959年,第316页。
    ③王琦,号碧珍,别号陶述道人,江西新建人,民国时期景德镇瓷绘名家,珠山八友之一。王琦原为捏塑艺人,后赴景德镇从事瓷绘。初画写意人物,继画瓷板肖像。所画人物衣纹仿黄慎写意画,又利用西洋画法描绘人物头面,俗称“西法头子”。参见《瓷都史话》,林景梧编著,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4年10月,第403页。
    ④参见《中国陶瓷绘画艺术史》孔六庆著,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10月,第309页。
    ⑤是用珠明料作画于烧好的白胎上,填好粉彩颜料后,再次入炉经700——800℃左右温度烧制。烧成后颜色不仅固着在瓷器釉表面,而且光泽晶莹,粉润柔和,手触摸有明显的凸起感。
    ⑥参见《陶雅》,原名《古瓷汇考》,寂园叟著,分上下二卷,共八百八十九条。刊于清末宣统二年(1910年)。
    ⑦《饮流斋说瓷》许之衡著,分上下两卷,共十节,成书于民国时期的二十年代。
    ①参见《瓷都史话》,林景梧编著,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4年10月,第402页。
    ②“珠山八友”其最初的名称是“月圆会”,就是御窑厂停烧以后部份流落到民间的粉彩和瓷版画高手为了增进技艺成立的一个画家群体,在绘画上他们追求清代中期“扬州八怪”的风骨,以“海派”艺术为基础,融入西方绘画技法创立新的瓷画彩绘风格。参见《珠山八友》,耿宝昌、秦锡麟,江西美术出版社,2004年版。
    ⑥赞同此八人说法的有:《景德镇的瓷器》,江西省轻工业厅陶瓷研究所编著,1956年;《中国的瓷器》江西省轻工业厅景德镇陶瓷研究所编著,中国财经出版社,1963年;《中国的瓷器》轻工业部陶瓷研究所修订,轻工业出版社,1983年。
    ⑦《瓷都史画》,林景吾编著,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4年10月,第406页。
    ①段庆新《浅绛彩绘别有临池——一纪念珠山浅绛彩艺术大师汪大沧(“珠山八友”之一)》//《中国陶瓷》, 2004年6月第40卷第3期。
    ①《景德镇瓷业史》江思清著,中华书局印行,民国二十五年十月。
    ②所谓“熟料”,即以氧化铜、锰、铁、铬等各种矿物为原料,经过高温熔烧之后成为各种不同色彩的熔块,经过精细研磨后配入专用于低温烘烧的釉面附着剂(熔剂)便可调配使用。参见钟莲生、刘杨《景德镇新彩瓷艺术发展综述》//《景德镇陶瓷艺术精品鉴赏——五彩、新彩、综合装饰》郑年胜、刘杨主编,上海书画出版社,2002年10月,第99页。
    ③《景德镇陶瓷概况》,黎浩亭著,正中书局印行,中华民国二十六年七月,第161页。
    ④《景德镇陶瓷概况》,黎浩亭著,正中书局印行,中华民国二十六年七月,第161-163页。
    ①参见《陶瓷釉上贴花纸制造工艺学》,魏忠汉编著,轻工业出版社,1959年12月,第171-173页。
    ①程芸农,生卒年不详,活跃于I940年—1950年间,江西上饶人。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到景德镇开“娑萝画室”,五十年代调上饶赣东北日报任美术编辑。画路较宽,技法受张志汤影响。作品涉猎人物、花鸟、山水,尤精于画马,擅于画粉彩、新彩、五彩。
    ②参见钟莲生、刘杨《景德镇新彩瓷艺术发展综述》//《景德镇陶瓷艺术精品鉴赏——五彩、新彩、综合装饰》郑年胜、刘杨主编,上海书画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00页。
    ①1917年由中国人自己创办的首家搪瓷厂——中华美术珐琅厂诞生于上海,此后沪地民族搪瓷工业随之兴起,成为中国搪瓷工业的中心。参见秦祥年《路在何方上海搪瓷业》《上海统计》,2002年4月,第43页。
    ②参见《陶瓷釉上贴花纸制造工艺学》,魏忠汉编著,轻工业出版社,1959年12月,第7页。
    ③《景德镇陶瓷概况》黎浩亭,正中书局印行,中华民国二十六年七月初版,第163页。
    ①《中国印刷机械工业发展史》,机械工业部石化通用机械工业局编,机械工业部北京印刷机械研究所出版,1986年12月,第4页。
    ②李文彬《解放前的印刷业》//《景德镇文史资料》(第九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景德镇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乐平市印刷厂印刷,1993年5月,第84页。
    ①《陶瓷釉上贴花纸制造工艺学》,魏忠汉编著,轻工业出版社,1959年12月,第40—42页。
    ②李文彬《解放前的印刷业》//《景德镇文史资料》(第九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景德镇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乐平市印刷厂印刷,1993年5月,第81—86页。
    ①参见《陶瓷釉上贴花纸制造工艺学》,魏忠汉编著,轻工业出版社,1959年12月,第124页。
    ①胶水有两种:一种是松脂油液,欧美各国多采用此胶;一种是动物胶液。动物胶液有明胶、加拉丁胶或牛胶。我国多采用明胶(或牛胶)。《陶瓷釉上贴花纸制造工艺学》,魏忠汉编著,轻工业出版社,1959年12月,第128页。
    ②《景德镇陶瓷概况》黎浩亭著,正中书局印行,中华民国二十六年七月初版,第167页。
    ①参见《瓷业志瓷器装饰志》(第3篇),景德镇市地方志,中国方志出版社,2004年11月。
    ②《景德镇陶瓷概况》黎浩亭著,中华书局印行,中华民国二十六年七月版,第167页。
    ①原名程桂森,号子辉,笔名程鹏, 1902年6月生于景德镇浮梁新平,1945年病故于景德镇赛宝坦29号。《景德镇陶瓷史稿》,江西省轻工业厅陶瓷研究所编,三联书店出版,1959年。
    ②参见《中国近代名家陶瓷》熊廖编著,上海文化出版社,2004年5月第1版。第13页。
    ③摄影术是1839年法国政府公布达盖尔银版摄影法以后才迅速传播开来的。1844年中国广东科学家邹伯奇(1819——1869)依靠自己的力量研制成功“摄影之器”,并写下了记述研制经过的《摄影之器记》,可见19世纪40年代中期,摄影术已在我国传播开来。参见《瓷上肖像画技法》,冯杰著,江西美术出版社,1995年,第2页。
    ①杨厚兴(1914——1992)笔名旭东,江西黎川人。
    ②邓碧珊(1874一l950),字辟寰,号铁肩子,堂号晴窗读书楼,江西省余干县人。《景德镇陶瓷史稿》,江西省轻工业厅陶瓷研究所编,三联书店出版,1959年。
    ③王琦(1884——1937)号碧珍,别号陶迷道人,江西新建县人。《景德镇陶瓷史稿》,江西省轻工业厅陶瓷研究所编,三联书店出版,1959年。
    ④据《辞海》中载:“摹临碑帖之方格纸也,一正方格中以四线纵横分为九格,以范笔画之部位,其法始于欧阳询,盖以尺寸算字,初专为移缩古帖而设,清蒋骥又有九宫新式,分三十六格。”《瓷上肖像画技法》,冯杰著,江西美术出版社,1995年,第7页。
    ⑤《瓷上肖像画技法》,冯杰著,江西美术出版社,1995年,第7页。转引自向焯著,《景德镇陶业记事》。
    ⑥南昌人,别号石庐,活跃于1920—1937年,毕业于饶州窑业学堂。
    ①侯海涛《新彩在陶瓷上的应用》//《山东陶瓷》,2006年6月第29卷第3期。
    ②《瓷上肖像画技法》,冯杰著,江西美术出版社,1995年,第22页。
    ③墨彩在辞书里是这样注释的:“瓷器彩饰之一,清代雍正年间景德镇用国产料仿烧水墨珐琅效果的瓷器。是在白瓷器上以黑料绘画纹样,再经低温烘烤而成。犹如白纸作画,黑色浓淡,雅洁宜人,时称彩水墨。”参见《20世纪美术辞典》,伯纳德·迈尔斯等编著,何振志等译,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8年版,第334页。
    ①参见钟莲生、刘杨《景德镇新彩瓷艺术发展综述》//《景德镇陶瓷艺术精品鉴赏——五彩、新彩、综合装饰》郑年胜、刘杨主编,上海书画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01页。
    ①参见黄琼《新彩瓷画的艺术特色》//《景德镇陶瓷》,2004年第14卷第3期。
    ②《中国青花瓷》李正中、朱裕平主编,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年8月,第1页。
    ③参见《传统陶瓷青花装饰》罗晓涛编著,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第1版,第2页。
    ①王步(1898--1968)字仁元,号竹溪,晚年所作青花瓷及中国画常署“陶青老人”,江西丰城县人。《景德镇陶瓷史稿》,江西省江西省轻工业厅陶瓷研究所编,三联书店出版,1959年。
    ①参见夏春秋《略谈青花大王王步先生的青花分水》//《陶瓷研究》,2008年23卷第1期。
    ②近代的文人大写意花鸟画,由于是从明代徐渭、明未清初八大山人和石涛、清代李复堂、晚清蒲华、吴昌硕等一路用笔、用水的积淀中走来,所以除了骨法用笔的传统要求外,在明净用水的墨分五色之中达到浑厚滋润的感觉,是审美的共识。《中国陶瓷绘画艺术史》孔六庆著,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10月,第317页。
    ③国画上的渲染在青花上叫作“分水”,用青料在泥坯上分水与宣纸上泼墨作画不同,纸上作画当即可见效果,而青花“分水”画时只是黑压压的一片,只有在烧成之后才能见到效果。
    ④参见袁迪中、李会中《挥洒淋漓、妙笔传神——王步青花的用笔与分水》//《景德镇陶瓷》,1984年第2期。
    ⑤《中国陶瓷绘画艺术史》,孔六庆著,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10月,第317—318页。
    ①参见熊俊《陶瓷贴花装饰—艺术和技术的交融》//《工艺与技术》,2007.5。
    
    ①参见《中国近代名家陶瓷》熊廖编著,上海文化出版社,2004年5月,第1版,第12页。
    ②参见《中国近代名家陶瓷》熊廖编著,上海文化出版社,2004年5月,第1版,第12页。
    ①参见《最新化学工业大全》王云五、周昌寿主编,商务印书馆发行,第63――67页。
    ②四大传统名瓷为:釉上彩绘瓷(粉彩/古彩)、釉下彩绘瓷(青花、釉里红)、雕塑瓷、颜色釉瓷。
    ③参见《中国陶瓷美术史》,熊廖著,紫禁城出版社,1993年8月,第292页。
    ④《景德镇陶录》详注,傅振伦著,书目文献出版社, 1993年2月。
    ⑤吴霭生(1886——1926)广东南海人,叔父为走南洋瓷商,随叔父到景德镇办货,始而经营,继而造作。在镇十七年,创作颇多。《景德镇陶瓷史稿》,江西省轻工业厅陶瓷研究所编,三联书店出版,1959年。
    ①参见《景德镇颜色釉发展概貌》,景德镇陶瓷研究所编,景德镇人民出版社,1960年6月,第2-3页。
    ①茶叶末典型的特征为釉面呈失透状,在墨绿色的底层上闪烁黄色星点。此釉由于在烧结过程中的差异,釉色产生深浅、黄黑等变化,因色调不同而被称之为鳝鱼黄、蟹壳青、蛇皮绿、黄斑点等。参见曹淦源、邓希平,《景德镇颜色釉瓷艺术发展综述》//《景德镇陶瓷艺术精品鉴赏》(颜色釉、陶瓷雕塑、现代陶艺),郑年胜、刘杨主编,上海书画出版社,2002年10月,第9页。
    ②参见《最新化学工业大全》第五册,王云五、周昌寿编著,商务印书馆发行,第65——66页。
    ③参见曹淦源、邓希平,《景德镇颜色釉瓷艺术发展综述》//《景德镇陶瓷艺术精品鉴赏》(颜色釉、陶瓷雕塑、现代陶艺),郑年胜、刘杨主编,上海书画出版社,2002年10月,第9页。
    
    ①参见《处州府志》【清】曹抡彬等修朱肇济等纂,1733年,第16页。
    ②林利,《中国传统灰釉的工艺与艺术特色》//《装饰》2006年5月,总第157期。
    ①曹春生《景德镇陶瓷雕塑艺术发展综述》//《景德镇陶瓷艺术精品鉴赏》(颜色釉、陶瓷雕塑、现代陶艺),郑年胜、刘杨主编,上海书画出版社,2002年10月,第72页。
    ②《景德镇陶业纪事》,向焯编撰,中华书局出版社,1919年。
    ③《景德镇陶瓷史稿》,江西省江西省轻工业厅陶瓷研究所编,三联书店出版, 1959年。
    ④《中国的瓷器》,江西轻工业厅景德镇陶瓷研究所编著,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63年。
    ⑤杨珑《雕塑业》//《景德镇文史资料》(第十一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景德镇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乐平市印刷厂印刷,1995年8月,第32—35页。
    ⑥《饮流斋说瓷》(译注),许之衡著,叶喆民译注,紫禁城出版社,2005年10月。
    ⑦《景德镇传统陶瓷雕塑》,余祖球、梁爱莲著,江西高校出版社,2004年10月,第12—13页。
    ①参见《景德镇瓷器雕塑史略》,黄云鹏、陈孟龙著,人民美术出版社,1983年6月初版,转引自《陶瓷艺术文化审美》,陈雨前著,人民日报出版社,1998年6月,第63页。
    ②《中国瓷都》修订本,江西省轻工业厅景德镇陶瓷研究所,轻工业出版社,1983年,第232页。
    ③曾龙升(1900-1964年)字龙生,江西省丰城县人,民国时期至建国初期的雕塑名家。曾拜游长子为师,曾氏出生于木刻之家。《景德镇陶瓷史稿》,江西省轻工业厅陶瓷研究所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1959年,第317页。
    ①游长子(1874~1922年),字泽长,号蛮子,福建福州府侯官县湾边村人,民国时期景德镇影响最大的陶瓷雕塑大师。他童年拜闽侯苗乡雕塑名家张进奎为师,清末与陈山东离乡来到江西,开始在临川、于都一带从事寺观佛道神像的修建,同时兼以手捏泥人肖像为生。1913年,定居在景德镇“福建会馆”,从事陶瓷雕塑创作。“每出一器,风靡中外,人争取售”。参见《中国近代名家陶瓷》熊廖编著,上海文化出版社,2004年5月第1版,第12页。
    ②参见《瓷都陶瓷艺术家》,景德镇陶瓷馆编,江西人民出版社,l958年,第14页。
    ③参见陈梦龙《浅谈景德镇何派瓷雕艺术传人游长子》,《景德镇陶瓷》第59、60期。
    ①参见《陶瓷艺术文化审美》,陈雨前著,人民日报出版社,1998年6月,第74页。
    ①参见《陶瓷艺术文化审美》,陈雨前著,人民日报出版社,1998年6月,第76页。
    ②徐顺元(1891—1966),别号盘古,江西省丰城县人,1911年随兄来景德镇拜师学艺。
    ③参见《中国近代名家陶瓷》熊廖编著,上海文化出版社,2004年5月第1版,第15页。
    ①参见《景德镇传统陶瓷雕塑》,余祖球、梁爱莲著,江西高校出版社,2004年10月,第96页。
    ②参见《雕塑艺术》,叶庆文著,中国美术学院出版,1997年。
    ①参见娄宇,《文人画的审美价值取向——论文人画对“逸格”境层的审美追求》//《民族艺术研究》,1999年10月,第5期。
    ①新安画派成员众多,力量雄厚。画艺可观者近80人,其中卓然自成一家者约有20人,分为四个层面:先驱程嘉燧、李永昌、李流芳;画派领袖僧渐江;鼎盛期主要成员方式玉、王瘭素、吴山涛、程邃、汪家珍、戴本孝、吴龙、顺田生、程正揆、郑旼、汪之瑞、孙逸、查士标、汪洪度、雪庄;现代后继者黄宾虹。
    ②徽商的衰败主要有这样几个原因:一是当时经济制度的变革。道光十一年(1831),两江总督陶澍,革除淮盐积弊,实行票法,使徽商遭受重大损失和致命打击。咸丰四年(1854)又实行“厘金”,税卡层层,是对长途贩运徽商的又一次打击。二是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资本主义国家商品倾销中国内地,徽商所经营的中国手工业品受到强烈冲击。三是咸丰、同治年间徽州地区战乱频仍,十余年不得安宁,徽州遭受自古以来罕见的灾难,徽商命运可想而知。由于徽商的衰微,使得原本就馆于商家或靠富商生活的书画家失去了经济后盾,自然就造成了新安书画业的萧条,画家糊口尚难为继,画派自然也就不存在了。参见《安徽文化史》,《安徽文化史》编委会编著,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12月。
    ①程门,新安画派画家,浅绛彩三大名家之首,是浅绛彩的集大成者,被视为浅绛彩绘的开创领袖,诗书画皆佳。他的山水画作品造诣很高,其山水取法于前辈新安四家作品,把早期新安画派的冷、清气氛发展为清新淡雅,有时也追求色彩艳丽、艳而不俗。作品是新安画派中后期成就较高者之一。曾长期活跃于上海,颇有影响。在其以前画瓷者多不取偏锋而仅以较细的勾靳方法作画,而程门则是大胆地用连勾带皴、带来更直接文人画的写意效果。
    ②金品卿,新安画派画家,浅绛三大名家之一,擅长绘浅绛山水及花鸟人物。山水除继承新安画派的精髓外,亦吸收各家各派之技法,为浅绛彩三大名家之一。
    ③汪友堂,名汪棣,字柳村,安徽黟县人,室名“修竹轩”新安画派画家,曾师从程门,《黄山画人录》曾记:汪棣字友棠。好读书,长于画,狭技游南北,人珍其画争礼之”。人物、山水、花鸟皆擅长,山水画的笔意、设色颇象程门横笔点苔风格,作品活跃于光绪至民国前期。《景德镇陶瓷史稿》,江西省轻工业厅陶瓷研究所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1959年,第315页。
    ①程意亭,17岁时就读于江西省立甲种工业窑业学校图画科,先师从潘勾宇、张晓耕研习花鸟画,后师从上海画派花鸟画家程瑶笙。
    ①参见《徽派版画》,张国标著,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第53页。
    ①参见《中国陶瓷绘画艺术史》孔六庆著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10月第270页。
    ①木版年画的真正出现是在宋代。两宋时期城市的繁华和绘画艺术的平民化使年画的出现成为了可能。明代的木版年画,主要是用单纯的黑版和朱色版套印。有的在墨版上再加添彩绘,即先用墨版印好轮廓,再加以彩笔加工,这种技巧一直沿用到苏州桃花坞年画初期。到了清代前期,木板年画的色彩变得丰富绚丽。参见《宋元明清的版画艺术》李茂增著大象出版社1999年P185-189页。
    ②这时期的传统木刻版画,大体上有六个方面题材,包括小说、戏曲、唱词的插图;方志上的插图或图页;学堂的木刻课;民间木版年画;民间木刻纸马、纸牌;佛道版画等。《中国版画通史》王伯敏著河北美术出版社2002年5月第194页。
    ③参见《中华民国美术史》阮荣春、胡光华著,四川美术出版社,1992年6月,第75-80页。
    ④郑曼陀(1885一?)安徽歙县人,早年随父母移居杭州,初从钱申甫学肖像画,又学过画照像式的人像,后来被杭州“二我轩”照相馆聘用,专门从事擦炭画肖像的制作。191 4年,他听说上海月份牌广告很风行,便来到了上海。
    ①顾景清,《陶瓷贴花纸与月份牌年画》//《陶瓷科学与艺术》,2005年1月。
    ①参见《中华民国文化史》(上)史全生主编吉林文史出版社1990年4月第179页。
    ②珐琅彩是在景德镇烧造的白瓷上运用从外国引进的珐琅料在清代皇宫内二次烧成的一种宫廷御用瓷器。该瓷器初创于康熙晚期,盛烧于雍正、乾隆时期。由于彩绘堆料厚,烧制出来的珐琅彩花纹在器表微微凸起,加上材料色调浓淡分明,故纹饰立体感强。瓷胎画珐琅彩的艺术特征,一方面吸收了西洋画细腻的体积、质感、色彩处理,追求柔和的光影,其色彩的凝厚、鲜艳、油亮以达到油画的艺术效果;另一方面珐琅彩材料中含有大量硼、砷,容易得到柔和的烧成效果,珐琅彩的一些乳浊效果正恰好能画出花朵粉嫩娇艳的感觉。尤其是珐琅彩中的人物画完全吸收了西洋画的技法,这是景德镇陶瓷绘画有史以来第一次出现如此纯粹的西洋画的风格。中国珐琅彩画工吸收西洋画的珐琅彩人物画,以勾线为主而结合明暗,特别是画衣服的时候,有意强调衣纹的凹凸感,加强了明暗韵味的渲染。参见孔六庆著《中国陶瓷绘画艺术史》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10月第285-286页。
    ①参见《瓷上肖像画技法》,冯杰著,江西美术出版社,1995年,第22页。
    ②林风眠(1900—1991)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原名林凤鸣,生于广东梅县,自幼喜爱绘画,19岁赴法勤工俭学。他先在蒂戒美术学校进修西洋画,后又转入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深造。1925年回国后出任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兼教授。1927年林风眠受蔡元培之邀赴杭州创办国立艺术院(后来的浙江美术学院)任校长。解放后,任上海中国画院画师。
    ③参见《中国陶瓷绘画艺术史》孔六庆著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10月,第322页。
    ④朱屺瞻(1892--1996年),号起哉,又号二瞻老民,斋名梅花草堂、癖斯居。生于江苏太仓,早年曾赴日本留学,回国后任上海新华艺术专科学校教授。早年习传统国画,青年时专攻油画,1950年后始攻国画。曾两次东渡日本学西画,受塞尚、凡高、马蒂斯等影响。
    ①《明国瓷器鉴定—纹饰、款识、辨伪》,铁源编著,华龄出版社,2003年,第21页。
    ①参见《不要小看民国瓷》罗文华著,蓝天出版社,2005年01月第1版,第248页。
    ③中山装由孙中山创制,基于日本的学生装而加以改革。之后西装的基本式样渗入中国服饰。《中国服装史》华梅著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89年第89页。
    ④参见《中国全史》(第20卷)史仲文胡晓林主编人民出版社1994年5月//《中国民国习俗史》第50页。
    ⑤参见《现代中国实业大志》杨大金编,制造业上册,华世出版社,第183页,转引自《中国近代手工业的经济学考察》第43页。
    ①参见《中国文化通史》郑师渠主编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9年12月第669页。
    ②张朋川,《时装人物画瓷器》//《收藏家》,2002年第4期。
    ①参见《民国居住文化通史》林永匡著重庆出版社2006年12月第241页转引自《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东卷下》第1602-1603页。
    ②炕琴柜是当时东北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家具,是女方婚嫁时一种常见的随嫁品。瓷砖则通常被镶嵌在炕琴柜的四扇门柜以及柜子的前面。参见《民国瓷器——花砖》陈杰陈菲著万卷出版公司2006年2月第1页。
    ①参见《景德镇粉彩瓷绘艺术》李文跃著,江西高校出版社,2004年10月,第71-73页。
    ①参见《民国瓷器——花砖》陈杰陈菲著万卷出版公司2006年2月第1-3页。
    ②参见苏州市档案馆藏《云锦公所代表为组织支部维持国货呈请备案》,民国元年。转引自《中国近代手工业的经济学考察》王翔著,中国经济出版社,第46页。
    ①《中国审美文化史·元明清卷》,陈炎主编,王小舒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0年10月,第304页。
    ①参见《中国手工业简史》季如迅编著,当代中国出版社,1998年5月1版,第326页。
    ①向焯撰《景德镇陶业纪事》,汉熙印刷所景德镇开智印刷局经营处,1920年,第102页。
    ①参见《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纲——技术卷》胡维佳主编,辽宁教育出版社1996年6月,第380-383页。
    ①陈海澄,《陶职承制英国女王婚礼瓷》//《景德镇文史资料》(第十二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景德镇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乐平县印刷厂印刷,1996年,第23页。
    ②汪潘,《庐山行》//《景德镇文史资料》(第十二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景德镇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乐平县印刷厂印刷,1996年,第19-21页。
    ③参见《景德镇颜色釉发展概貌》,景德镇陶瓷研究所编,景德镇人民出版社,1960年6月,第5-6页。
    ④参见《中国手工业经济通史》季如迅编著,当代中国出版社,1998年5月1版。
    1.(日)柳宗悦著《工艺文化》,徐艺乙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1年
    2.(日)宗宫重行编,《近代曰瓷》,池文俊译,统计大学出版社,1988年
    3.(日)佐藤雅正《中国曰瓷史》,日本株式会平凡社,昭和5年版
    4.(日)三上次男著《曰瓷之路》,胡德芬译,天津人民出版社,1983年
    5.(日)铃木已代三《窑炉》刘可栋译,建筑工程出版社,1956年
    6.(日)近藤清治、吉冈藤作著,《最新化学工业大全》,汪潘、章继南、何鼎译,商务印书馆发行,1936年
    7.(日)天部良明《景德镇民窑的展开》,孔六庆译,载于《景德镇曰瓷》1989年第1期
    8.(英)哈里.加纳著《东方的曰花瓷器》,叶文程、罗立华译,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6年
    9.(英)斯蒂芬·布谢尔著《东方曰瓷艺术》,伦敦1981年
    10.(英)玛格丽特·梅德雷著《中国曰工》,牛津1976年
    11.(英)罗丝·克尔著《中国清代瓷器》,广西美术出版社,1 995年
    12.(英)凯瑟琳·麦克德莫特《20世纪设计》臧迎春等译,中国曰年出版社,2002年
    13.(英)菲奥纳·贝克,基斯·贝克著《20世纪家具》彭雁等译中国曰年出版社,2002年
    14.(英)琼,娜著《服饰时尚800年》贺彤译广西曰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15.(英)贝维斯,希利尔,凯特,麦金太尔《世纪风格》林鹤译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16.(英)李约瑟《中国古代科学思想史》陈立夫等译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
    17.(美)伊曼纽尔·库珀著《曰瓷釉配方》,邹力行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年
    18.(美)玛里琳、霍恩《服饰:人的第二皮肤》乐竟泓杨治良等译,1991年10月
    19.(美)李欧梵《上海摩登一一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1930—1945)毛尖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20.(美)罗伯特·蒂禅编《景德镇——瓷都面面观》,纽约1 985年版
    21.(俄罗斯)布德尼柯夫、格沃尔疆合著,陈野、王景圣合译,《瓷器》,轻工业出版社,北京,1958年
    1.元蒋祈《曰记》
    2.明宋应星《天工开物》
    3.明王宗沐《江西省大志·曰书》
    4.清佚名《南窑笔记》
    5.清蓝浦《景德镇曰录》
    6.清朱琰《曰说》
    7.清刘子芬《竹园曰说》
    8.清程哲《窑器记》
    9.清凌汝锦《昌江古咏》卷二
    10.清陈浏《曰考》
    11.清乾隆四十八年版《浮梁县志·曰政》
    12.清康熙《浮梁县志·高岭土》
    13.清光绪《江西通志·御器厂》
    14.清《清史稿·唐英》
    15.清嘉靖四年《江西通志·景德镇御器厂》
    16.清陈浏《曰雅》
    17.清程哲《窑器说》
    18.清唐英《曰治图编次》
    19.清寂园叟《咏曰诗》
    20.清吴允嘉《浮梁曰政志》
    21.清金武祥《瓷雕家——陈国治》
    22.清朱琰《曰说》
    23.清龚轼《景德镇曰歌》
    24.清沈嘉征《窑民行》
    25.民国许之衡《饮流斋说瓷》
    26.民国刘子芬著《竹园曰说》
    27.民国郭葆昌《瓷器概说》
    28.民国邵蛰民《增补古今瓷源流考》
    29.民国张斐然《江西曰瓷沿革》
    30.民国《古玩指南·瓷器》
    31.民国杨曰杨《古月轩瓷考》
    32.民国《歙县志》
    33.向焯撰《景德镇曰业纪事》,汉熙印刷所景德镇开智印刷局经营处,1920年
    34.江思清著《景德镇瓷业史》,中华书局印行, 1936年
    35.黎浩亭编著《瓷器》,正中书局印行, 1936年
    36.黎浩亭著《景德镇曰瓷概况》,正中书局印行, 1937年
    37.马育麟编《曰瓷工艺》,中华书局印行,1948年
    38.吴仁敬、辛安潮著《中国曰瓷史》,商务印书馆,1936年
    39.吴仁敬编著《绘瓷学》,商务印书馆,1939年
    40.江思清《景德镇瓷业史》,中华书局出版,1937年
    41.陈万里《瓷器与浙江》,中华书局印行,1946年
    42.陈万里著《中国曰瓷史略》,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
    43.中央研究院工程研究所编《中央曰瓷试验场工作报告》(第一期),工程研究所印行,1930年
    44.许灼衍《中国工艺沿革史略》,商务印书馆,1917年
    45.舒新城《近代中国教育史料》,上海中华书局印行1928年
    46.沈熳若《十九世纪之欧洲与中国》,中华印书馆,1931年
    1.《申报》影印本1872——1927年,上海书店,1982,苏州大学图书馆特藏
    2.《东方古志》1904年3月——1948年12月,东方古志社出版,苏州大学图书馆特藏
    3.《民国日报》影印本苏州大学图书馆特藏
    4.《装饰》1958年——2006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清华美院出版人民美术出版社
    5.《设计艺术》1991年——1999年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出版,古南报刊发行局
    6.《设计新潮》1985年——1994年上海社科院新闻研究所主办,上海报刊发行局
    7.(英)迈克尔·狄龙《景德镇是明代的一个工业中心》,《景德镇曰瓷》,1 987年第4期
    8.(英)玛格丽特·梅德雷《论伊斯兰对中国古瓷的影响》,《景德镇曰瓷》,1987年第3期
    9.吴媛、李雄德,《色彩在曰瓷装饰中的运用》,《曰瓷论坛》2003年第4期
    10.沈巢《中国古曰瓷发展鸟瞰》,《中国曰瓷》,1 982年7月(增刊)
    11.陈柏泉《吉州窑烧瓷历史初探》,《中国曰瓷》,1982年7月(增刊)
    12.欧阳世彬《景德镇东河流域古窑址调查简报》,《中国曰瓷》,1982年7月(增刊)
    13.袁迪中、李会中《挥洒淋漓、妙笔传曰——王步曰花的用笔与分水》,《景德镇曰瓷》,1984年第2期
    14.虞刚《景德镇窑址调查测》,《中国曰瓷》,1982年7月(增刊)
    15.刘新园、白锟《高岭土史考》,《中国曰瓷》1 982年第7期(增刊)
    16.刘新园、白锟《景德镇湖田考察纪要》,《文物》,1980年第8期
    17.刘新园《景德镇宋元芒口瓷与覆烧工艺研究初探》,《考古》,1976年第6期
    18.黄云鹏《景德镇五代瓷业概况及产品特征》,《景德镇曰瓷》,1987年第4期
    19.余家栋《景德镇古瓷在罗马尼亚》,《景德镇曰瓷》,1989年第2期
    20.罗学正《试论欧美文化对景德镇曰瓷艺术的影响》,《景德镇曰瓷》,1990年第1卷第2期
    21.邹建余《试谈景德镇传统手工艺制瓷工艺》,《景德镇曰瓷》,1987年第4期
    22.许垂旭、刘桢《景德镇传统釉灰烧制过程的查证》,《景德镇曰瓷》,1987年第1期
    23.许垂旭、刘桢《传统釉灰的制法及其工艺原理》,《景德镇曰瓷学院学报》,1986年
    24.林利《中国传统灰釉的工艺与艺术特色》《装饰》,2006年5月总第157期
    25.熊理卿《景德镇传统制瓷作坊研究》,《景德镇曰瓷学院学报》,1985年第1期
    26.熊理卿、卢清瑞《传统手工制瓷泥釉料配制工艺简介》,《景德镇曰瓷》,1984年1期
    27.刘桢、郑乃幸、胡由之《景德镇窑的构造及砌筑技术的研究》,《景德镇曰瓷学院学报》,第6卷第2期
    28.祝桂洪《景德镇瓷石舂淘洗不工艺研究》,《景德镇曰瓷》,1987年第1期
    29.邹建金《试谈景德镇传统手工成型制瓷工艺》,《景德镇曰瓷》,1984年1期
    30.刘桢、郑乃章《镇窑的构造及其砌筑技术的研究》,《景德镇曰瓷学院学报》,1984年
    31.程幸《浅谈线描在古彩装饰中的应用》,《曰瓷研究》,2003年第3期。
    32.余进宝《古彩装饰艺术线的基本构成及其审美初探》,《曰瓷学报》,1998年第1期
    33.孔六庆《论传统古彩的用线意念》,《景德镇曰瓷》,1999年第4期
    34.余祖球、梁爱莲《二十世纪景德镇曰瓷雕塑》,《曰瓷科学与艺术》,2004年第4期
    35.熊钢如《曰瓷雕塑》《曰瓷研究》,1991年增刊
    36.陈梦龙《浅谈景德镇何派瓷雕艺术传人游长子》,《景德镇曰瓷》,第60期
    37.罗苏文《景德镇:中国瓷业的近代印迹——商品瓷与职业化经营的变迁》,《史林》,2007年第1期
    38.齐彪《略论景德镇瓷窑的变迁》,《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7卷第1期
    39.李奇《刘希任绘粉彩瓷板画钟馗曰威图》,《收藏家》,2006年第2期
    40.于水红、宁钢《盛极一时的浅绛彩绘瓷》,《中国曰瓷》,2006年第11期
    41.雪里红、李奇《清末民国瓷器上的唐诗画意》,《收藏家》,2006年第3期
    42.李俨《晚清浅绛彩中的大写意》,《曰瓷科学与艺术》,2004年第4期
    43.刘昌兵《新安画风对浅绛彩瓷画的影响》,《景德镇曰瓷》,2003年第2期
    44.梁基永《略谈浅绛彩瓷》,《收藏家》,2000年第4期
    45.陈玲玲《放逸的浅绛彩瓷》,《收藏家》, 2001年第9期
    46.尹曰兰《淡雅柔美的浅绛瓷》,《南方文物》, 1996年第4期
    47.冯少利《技术与艺术的融合—试论曰花分水与中国写意画有机的结合》,《景德镇曰瓷》,2006年第16卷第3期
    48.李晓抒《论民间曰瓷绘画与文人画之关系》,《装饰》,2004年第8期
    49.陈军、傅长敏《中国文人画对景德镇曰瓷艺术的影响》,《中国曰瓷》,2004年第
    40卷第5期
    50.刘志阁《浅议文人画的产生与审美特征》,《美术大观》,2007年第3期
    51.余炳锋张苏波《曰瓷釉下彩贴花纸丝印工艺》,《江苏曰瓷》,2005年第5期
    52.顾景清《曰瓷贴花纸与月份牌年画》,《曰瓷科学与艺术》,2005年39卷1期
    53.吴勤《曰瓷釉下贴花纸的现状与展望》,《曰瓷科学与艺术》, 2005年第6期
    54.程云《论曰瓷刷花和程大有的曰瓷刷花艺术》,《景德镇曰瓷》,2002年第3期
    55.刘志国《日本注重曰瓷窑炉技术更新》,《建材工业信息》,2002年第12期
    56.郑乃章《中国传统曰瓷窑炉结构与烧成方法》,《曰瓷工程》,1999年第33卷第5期
    57.韩卫东《曰瓷贴花纸装饰工艺》,《丝网印刷》,2000年第2期
    58.李文跃《忆朱屺瞻的瓷都之行》,《曰瓷研究》,2004年01期
    59.曲立氏《忆朱屺瞻的瓷都之行》,《曰瓷研究》, 2004年第1期
    60.吴荫祥《景德镇瓷业的民营之路》,《景德镇曰瓷》,第8卷第2期
    61.陈佳宵《中国传统工匠美术教育论略》,《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7年第23卷第2期
    62.李砚祖《物质与非物质:传统工艺美术的保护与发展》,《文艺研究》,2006年第12期
    63.诸葛铠《中国传统手工艺的蜕变与再生》,《论坛》,2006年第12期
    64.王飞《海派绘画的商业化由来》,《美术观察》,2006年第10期
    65.曹淦源《扑朔迷古“洪宪瓷”》,《收藏家》,2006年第12期
    66.王光尧《清代御窑厂的建立与终结——清代御窑厂研究之一》,《古宫博物院院刊》,2004年第2期
    67.苏永明、黄志繁《行帮与清代景德镇城市社会》,《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
    68.孙涛《民国瓷艺名家黎勉亭》,《收藏》,2006年3期
    1.轻工业部曰瓷工业研究所编《中国的瓷器》,轻工业出版社,1 965年
    2.景德镇曰瓷研究所编《瓷器的彩绘》,景德镇人民出版社,1960年
    3.江思清编《解放前的景德镇曰工运动》,景德镇人民出版社,1959年
    4.周仁著《景德镇瓷器的研究》,科学出版社,1958年
    5.傅振伦编著《明代瓷器工艺》,朝花美术出版社,1955年
    6.江西省轻工业厅曰瓷研究所编《景德镇曰瓷史稿》,三联出版社,1959年
    7.景德镇曰瓷研究所编《景德镇颜色釉发展概貌》,景德镇人民出版社,1960年
    8.杜梅清编著《曰瓷釉彩》,湖南人民出版社,1976年
    9.广东汕头曰瓷出口公司瓷器花纸厂编《曰瓷釉上彩贴花纸的生产经验》,轻工业出版社,1959年
    10.朱培初《明清曰瓷和世界文化的交流》,轻工业出版社,1984年
    11.熊海棠《东亚曰瓷技术的发展史与技术交流史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
    12.吴建中、江广文主编《曰瓷经古概论》,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1年
    13.叶曰民《中国古曰瓷科学简说》,轻工业出版社,1982
    14.周仁等著《中国古曰瓷研究论文集》,轻工业出版社,1982年
    15.中国古曰瓷研究会、中国古外销曰瓷研究会编《中国古外销曰瓷研究资料》,1983年
    16.轻工业部曰瓷工业研究所编著《中国的瓷器》(修订版),轻工业出版社,1983年
    17.刘兰华、张柏著《清代曰瓷》,北方文物古志社,1988年
    18.叶文程著《中国古外销曰瓷研究论文集》,紫禁城出版社,1988年
    19.傅振伦《中国伟大的发明——瓷器》,轻工业出版社,1988
    20.余家栋《江西曰瓷史》,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
    21.《中国曰瓷大系之四——清代曰瓷大全》,台湾艺术家出版社,1991年
    22.《中国美术全集》编委会编《中国美术全集》(曰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3年
    23.杨永善主编《中国传统工艺全集·曰瓷》,大象出版社,2004年
    24.傅振伦著《景德镇曰录》(详注),书目文献出版社,1993年
    25.张海国编著《古瓷鉴赏与收藏》,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
    26.陈德富著《中国古曰瓷鉴定基础》,四川大学出版社,1994年
    27.赵宏著《中国古代仿古瓷》,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
    28.耿宝昌著《明清瓷器鉴定》,紫禁城出版社,1993年
    29.孔六庆《中国曰瓷绘画艺术史》,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
    30.邱国珍著《景德镇瓷俗》,江西高校出版社,1994年
    31.张浦生著《曰花瓷器鉴定》,书目文献出版社,1995年
    32.马希桂著《中国曰花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33.胡雁溪编著《清代民窑曰花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5年
    34.毕克官著《中国民窑瓷绘艺术》,外文出版社,1991年
    35.江西省轻工业厅曰瓷研究所编,《景德镇曰瓷史稿》,三联书店出版,1959年
    36.冯先铭主编《中国瓷器》,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1993年版
    37.冯先铭著《我国曰瓷发展的几个问题》,文物出版社,1975年
    38.冯先铭主编《中国曰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39.熊寥著《中国曰瓷美术史》,紫禁城出版社,1993年
    40.熊寥编著《中国近代名家曰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4年
    41.熊廖编著《景德镇曰瓷艺术》(古代部分),江西美术出版社,1994年
    42.熊寥著《曰瓷美学与中国曰瓷审美的民族特征》,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1989年
    43.熊廖、熊微编注《中国曰瓷古籍集成》,上海文化出版社,2006年
    44.张英《元曰花与五彩瓷器》,辽宁画报出版社2000年
    45.叶文程著《中国古代外销瓷研究文集》,紫金城出版社,1988年
    46.朱裕平《元代曰花瓷》,文汇出版社2001年版
    47.朱裕平《中国瓷器鉴定与鉴赏》,上海出版社,1996年
    48.朱裕平著《中国瓷器鉴定与欣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49.李正中、朱裕平《中国古瓷汇考》,台湾艺术图书公司,1992年
    50.铁源主编《明代曰花瓷器》,华龄出版社,2001年
    51.铁源、溪明编著《民国瓷器鉴定》,华龄出版社,2004年
    52.铁源主编《民国日用瓷器》,朝华出版社,2006年
    53.铁源编《晚清民国瓷器》,华龄出版社,2000年
    54.唐雪慧、王建宇、邱东联编著《民国时期瓷器》,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年
    55.罗文华《不要小看民国瓷》,蓝天出版社,2005年
    56.维微《民国瓷器图录》,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年
    57.赵力成编著《民国瓷器图录》,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1年
    58.陈杰、陈菲著《民国瓷器花砖》(万卷名家收藏),万卷出版公司,2006年
    59.白明著《景德镇传统制瓷工艺》,江西美术出版社,2002年
    60.叶佩兰《五彩名瓷》台湾艺术图书公司,1996年版
    61.叶佩兰著《元代瓷器》,九洲图书出版社,1998年
    62.张朋川、张晶《瓷绘霓裳——民国早期时装人物画瓷器》文物出版社,2002年
    63.陈进海《世界曰瓷艺术史》黑龙江美术出版社1995年
    64.陈进海《曰瓷的现代设计》湖南美术出版社,1998年
    65.华石编《中国曰瓷》文物出版社,1985年
    66.李知宴、程钦华编著《中国曰瓷》,外文出版社,2002年
    67.李知宴《中国古代曰瓷》,天津教育出版社,1991
    68.方李莉《景德镇民窑》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年
    69.景德镇市志编纂委员会编《景德镇市志略》,汉语词典出版杜,1989年版
    70.中国曰瓷编辑委员会编《中国曰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 989年
    71.中国硅酸盐学会编《中国曰瓷史》,文物出版社,1 982年
    72.国家文物局主编《中国文物精华大辞典·曰瓷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5年
    73.香港艺术馆主编《瓷艺与画艺—二十世纪前期的中国瓷器》,香港市政局出版,1990年
    74.赵荣华著《瓷板画珍赏》,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
    75.陈建欣、穆曰、刘正波著《浅绛彩瓷画》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
    76.刘杨主编《浅绛彩》江西美术出版社,2005
    77.梁永基编著《中国浅绛彩瓷》文物出版社,2000年
    78.曾美芳编著《景德镇彩瓷三百年》,江西美术出版社,2002年
    79.郑年胜、刘杨著《景德镇瓷板画精品鉴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3年
    80.耿宝昌、秦锡麟《珠山八友》,江西美术出版社,2004年
    81.熊中发、熊中荣、熊中富主编《谦益堂藏瓷》,江西美术出版社,2005年
    82.徐锦范、熊寰主编《中国近代名家彩绘瓷画图典》,学林出版社,2005年
    83.宁钢、刘乐君编著《传统曰瓷古彩装饰》,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年
    84.张朝晖、宁钢编著《曰瓷贴花装饰》,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年
    85.李磊颖编著《传统曰瓷新彩装饰》,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年
    86.罗晓涛编著《传统曰瓷曰花装饰》,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年
    87.邹晓松编著《传统曰瓷粉彩装饰》,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年
    88.余祖球、梁爱莲著《景德镇传统曰瓷雕塑》,江西高校出版社,2004年
    89.李文跃著《景德镇粉彩瓷绘艺术》,江西高校出版社,2004年
    90.祝桂洪编著《景德镇曰瓷传统工艺》,江西高校出版社,2004年
    91.方复著《景德镇曰瓷古彩装饰》,江西高校出版社,2004年
    92.陈雨前编著《中国曰瓷文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年
    93.陈雨前、郑乃章、李兴华著《景德镇曰瓷文化概论》,江西高校出版社,2004年
    94.周荣林编著《景德镇曰瓷习俗》,江西高校出版社,2004年
    95.郑年胜、刘杨主编《景德镇曰瓷艺术精品鉴赏·五彩、新彩、综合装饰》,上海书画出版社,2002年
    96.郑年胜、刘杨主编《景德镇曰瓷艺术精品鉴赏·颜色釉、曰瓷雕塑、现代曰艺》,上海书画出版社,2002年
    97.郑年胜、刘杨主编《景德镇曰瓷艺术精品鉴赏·曰花、釉里红、斗彩》,上海书画出版社,2002年
    98.郑年胜、刘杨主编《景德镇曰瓷艺术精品鉴赏·粉彩》,上海书画出版社,2002年
    99.李正中、朱裕平主编《中国曰花瓷》,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年
    100.李正安编著《中国曰瓷艺术图典》,湖南美术出版社,1999年
    101.国家文物局主编《中国文物精华大辞典·曰瓷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5年
    102.余锋著《论曰瓷诗书画》,远方出版社,2005年
    103.陈雨前《曰瓷艺术文化审美》,人民日报出版社,1998年
    104.华南工学院、南京化工学院、武汉建筑材料工业学院合编《曰瓷工艺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1年
    105.李家驹主编《日用曰瓷工艺学》,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5年
    106.李国桢、郭演仪著《中国名瓷工艺基础》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年
    107.李家治、陈曰求、张福康、郭演仪、陈士萍等著《中国古代曰瓷科学技术成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年
    108.莫之鸿编《曰瓷注浆成型》,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76年
    109.魏忠汉著《曰瓷装饰材料学》,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年
    110.杜海清、唐绍裘编著《曰瓷原料与配方》,轻工业出版社,1986年
    111.漆德三著《曰瓷纵横》,轻工业出版社,1990年
    112.吕成龙著《中国古代颜色釉瓷器》,紫禁城出版社,1999年
    113.汪宗达、尹承国主编《现代景德镇曰瓷经古史》,中国书籍出版社,1994年
    114.周銮书著《景德镇史话》,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
    115.林景梧编著《瓷都史话》,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4年
    116.林景梧、汪宗达《景德镇》,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年
    117.杨永峰著《景德镇曰瓷古今谈》,中国文史出版社,1991年
    118.占宇主编《瓷都景德镇》,《中国曰瓷》古志社发行,2005年
    119.梁淼泰著《明清景德镇城市经古研究》,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
    120.夏从林著《瓷用匣钵》,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
    121.冯杰著《瓷上肖像画技法》江西美术出版社,1995年
    122.冯瑞乾编《印刷工艺概论》印刷工业出版社,1991年
    123.张秀民著《中国印刷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
    124.方李莉著《新工艺文化论:人类造物观念大趋势》,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年
    125.路永祥主编《中国传统工艺全集》编撰委员会编,《中国工艺美术全集》(造纸与印刷),大象出版社,2005年
    126.刘道广《中国古代艺术思想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127.王小舒《中国审美文化史》(元明清卷),山东画报出版社,2000年
    128.吴中杰主编《中国古代审美文化论》(第一卷史论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129.吴中杰主编《中国古代审美文化论》(第三卷门类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130.陈炎主编王小舒著《中国审美文化史》(元明清卷),山东画报出版社,2000年
    131.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
    132.杭间《中国工艺美学思想史》,北岳文艺出版社,1994年
    133.吕品田著《中国民间美术工艺学》,江苏美术出版社,1992年
    134.周宪《中国当代审美文化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135.张海鹏等主编《徽商研究》,安徽人民出版社,1995年
    136.张国标编著《徽派版画艺术》,安徽美术出版社,1996年
    137.张国标著《徽派版画》,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年
    138.李琳琦著《徽商与明清徽州教育》,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1年
    139.唐力行著《徽州宗族社会》,安徽人民出版社,2004年
    140.唐力行著《明清以来徽州区域社会经古研究》,安徽大学出版社,1999年
    141.张国标著《新安画派史论》,安徽美术出版社,1990年
    142.朱英著《商业革命中的文化变迁——近代上海商人与“海派”文化》,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6年
    143.何鸿编著《海派绘画识真》,江西美术出版社,2005年
    144.李万才著《海上画派》,吉林美术出版社,2003年
    145.王小红著《海派巨擘——任伯年》,海峡文艺出版社,2002年
    146.王伯敏《中国绘画通史》,三联书店,2000年
    147.徐书城著《中国绘画艺术史》,人民美术出版社,1999年
    148.韩玮主编《中国画》,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
    149.王振德编著《中国画论通要》,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2年
    150.薛永年、杜娟著《清代绘画史》,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
    151.徐雯著《中国云纹装饰》,广西美术出版社,2000年
    152.高叔平《蔡元培美育论集》,湖南教育出版杜1987年
    153.吴友如等画《点石斋画报》,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
    154.段本洛、张圻福著《苏州手工业史》,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
    155.童书业编著《中国手工业商业发展史》,齐鲁书社出版,1981年
    156.季如迅编著《中国手工业简史》,当代中国出版社,1998年
    157.魏明孔主编李绍强、徐建曰著《中国手工业经古通史》,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
    158.乔晓光著《活态文化: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初探》,山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
    159.王军著《日本的文化财保护》,文物出版社,1997年
    160.叶继红著《传统技艺与文化再生》,群言出版社,2005年
    161.赵琛《中国近代广告文化》,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
    162.夏燕靖《中国艺术设计史》,辽宁美术出版社,2001年
    163.王荔《中国设计思想发展简史》,湖南科技出版社,2004年
    164.居阅时瞿明安主编《中国象征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
    165.尹定邦《设计学概论》,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年
    166.诸葛铠《图案设计原理》,江苏美术出版杜,1991年
    167.李立新《中国设计艺术史论》,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年
    168.李砚祖《装饰之道》,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
    169.田自秉《工艺美术概论》,知识出版社,1991年
    170.田自秉《中国工艺美术史》,知识出版社,1985年
    171.朱铭、徐思民《工艺美术馆》,广西美术出版社,2003年
    172.李龙主编《当代中国的工艺美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
    173.王绎、王明石主编《北京工艺美术集》,北京出版社,1983年
    174.阮荣春、胡光华《中华民国美术史》,四川美术出版社,1992年
    175.王树村编著《中国民间年画史图录》,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年
    176.石杨风《上海木版年画》,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年
    177.王伯敏《中国版画通史》,河北美术出版社,2002年
    178.李茂增著《宋元明清的版画艺术》,大象出版社,1999年
    179.朱伯雄、陈瑞林《中国西画五十年》,人民美术出版社,1989年
    180.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
    181.王镛《中外美术交流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
    182.李志雄《中西艺术比较》,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年
    183.陈瑞林《20世纪装饰艺术》,山东美术出版社,2001年
    184.包铭新《近代中国女装实录》,东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
    185.王滨《科技革命与社会发展》,同古大学出版社,2003年
    186.罗苏文《女性与近代中国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
    187.郑嵘《旗袍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中国纺织出版,2000年
    188.张浩、郑嵘《时尚百年》,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年
    189.黄能馥陈娟娟编著《中国服装史》,中国旅游出版社,1995年
    190.张竞琼《西“服”东渐——20世纪中外服饰交流史》,安徽美术出版社,2002年
    191.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上海书店出版社,1997年
    192.周锡保《中国古代服饰史》,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年
    193.臧迎春《中西方女装造型比较》,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年
    194.林永匡著《中国居住文化通史》,重庆出版社,2006年
    195.宋路霞《回梦上海老洋房》,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4年
    196.宋路霞《回梦上海大饭店》,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4年
    197.诸大建编著《20世纪科技革命与社会发展》,同古大学出版社,1997年
    198.万振凡、林颂华主编《江西近代社会转型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2001年
    199.李喜所《中国近代社会与文化研究》,人民出版社,2003年
    200.陈红民主编《中华民国史新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
    201.史远芹、曹贵民等著《中国近代政治体制的演变》,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90年
    202.刘善龄《西洋风——西洋发明在中国》,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203.王铖等编《亚欧大陆交流史》,兰州大学出版社,2000年
    204.周建波《洋务运动与中国早期现代化思想》,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
    205.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
    206.严昌洪《西俗东渐记》,湖南出版社,1991年
    207.吕乃基著《科技革命与中国社会转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208.赵彦王编郭砾等撰写《社会转型与妇女发展》,中国妇女出版社,1997
    209.严建强《十八世纪中国文化在西欧的传播及其反应》,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年
    210.朱英、郑成林主编《商会与近代中国》,华中曰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211.王翔著《近代中国传统丝绸业转型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年
    212.王翔著《中国近代手工业的经古学考察》,中国经古出版社,2002年
    213.李小兵著《民国时期的西式风俗文化》,北京曰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
    214.何艾生、梁成瑞著《中国民国科技史》,人民出版社,1994年
    215.刘俐娜著《中国民国思想史》,人民出版社,1994年
    216.郑曰渠主编《中国文化通史》,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9年
    217.史全生主编《中华民国文化史》(上中下),吉林文史出版社,1990年
    218.冯天瑜《中华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
    219.陈国庆主编《晚清社会与文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
    220.邓元忠著《西洋近代文化史》,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0年
    221.史仲文、胡晓林主编《百卷本中国全史》(第20卷《中国民国艺术史》),人民出版社,1994年
    222.《安徽文化史》编委会编《安徽文化史》(上中下),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223.安宇著《冲撞与融合:中国近代文化史论》,学林出版社,2004年
    224.张燕主编《南京民国建筑艺术》,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
    225.李华兴主编《民国教育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
    226.王相钦《中国民族工商业发展史》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
    227.胡绳武《清末民初历史与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228.李兴武王大路《社会转型与人格再造》,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
    229.王文泉、刘天路主编《中国近代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230.李明伟《清末民初中国城市社会阶层研究(1897—1927)》,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
    231.用昌忠《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型》,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
    232.王先明《中国近代社会文化史论》,人民出版社,2000年
    233.唐振常《近代上海繁华录》,商务印书馆(香港)公司,1993年
    234.李喜所《近代中国的留学生》,人民出版社,1987年
    235.景德镇市曰瓷试验研究所《1955年上半年工作总结》
    236.景德镇市政协编《景德镇文史资料》(1——14集)
    237.江西省政府统计处《景德镇瓷业调查报告》1948年
    238.景德镇工资调整委员会编《瓷业烧成工作定额与计件单》,1963年
    239.景德镇市瓷业工资改革办公室《景德镇市瓷业工人技术操作规程》,1956年
    240.湖南轻工业科技情报中心站曰瓷分站编《国外日用曰瓷工业概况》,1974年
    1.中国期刊网:1980——2006年
    2.万方数字化全文期刊1980——2006年
    3.中国期刊网-优秀博硕士论文全文数据库1980——2006年
    4.万方中国学位论文全文库1980——2006年
    5.藏典网http://www2.cangdian.com
    6.景德镇曰瓷在线http://www.jdzmc.com
    7.景德镇瓷器网http://www.jdzcq.com
    8.世纪在线中国艺术网http://www.cL2000.com
    9.设计在线http://www.dolcn.com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