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山至二里头时代城邑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龙山至二里头时代,一般是指中国文献记载的夏代及其以前的尧舜禹时代,其中龙山时代代表了公元前3000~2000年之间的考古学文化;而二里头时代的绝对年代为公元前2000年~前1500年,但其并不能完全包括周边地区的考古学文化,因为这些考古学文化的主要年代多数已进入了商纪年。
     考古资料表明,龙山至二里头时代是中国史前城邑发展和变革的重要时期,主要表现为龙山时代各地区城邑的蓬勃发展和二里头时代中原地区城邑的继续发展而周边地区城邑的相继衰落。由于城邑是文明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被看作是国家和文明起源和形成的重要标志,在文明起源和形成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对龙山至二里头时代城邑进行比较研究是中国古代文明和国家起源和形成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
     依据各地区间地理环境和考古学文化面貌的差异,在龙山至二里头时代考古学文化分区的基础上,龙山至二里头时代城邑可分为中原地区、海岱地区、江汉地区、巴蜀地区、太湖地区和河套地区等六大区域。在各地区考古学文化分期的基础上,龙山至二里头时代城邑可进行一定的考古学分期,其中,龙山时代城邑可划分为4期,二里头时代城邑依据其共存关系,可初步分为两期。龙山至二里头时代城邑时空范围的确定无疑为龙山至二里头时代城邑的比较研究奠定基础。
     由龙山至二里头时代各地区城邑的对比分析可知,在分化到融合的历史大趋势的推动之下,龙山至二里头时代城邑经历了由多到少、由简单到复杂、由多中心到一个中心的变革。而这一过程正与文献记载的从“万邦”林立到夏王朝统一国家的出现的社会变革相一致。龙山至二里头时代城邑发展和演变的过程,也是这一时期社会历史发展和演变的过程。这一过程所表现出来的连续性和阶段性体现了中国古代文明化进程的特点,即多元一体的演进模式。在这一演进模式的推动下,龙山至二里头时代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的变革——由“万邦”社会正式迈入到了文明与国家的社会。
Longshan and Erlitou age usually refers to Xia dynasty and Yao, Shun Yu period of ancient China, in which, Longshan age represents the archaeological cultures during 3000B.C~2000B.C., the absolute age of Erlitou is from 2000B.C. to 1500B.C.,but which can't include all of the cultures of surrounding areas, because the main age of some of them have entered the year of Shang dynasty.
     According to some archaeological materials, Longshan and Erlitou age occupies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development and change of the prehistoric cities of China, which mainly characterized by the vigorous development of the cities of Longshan age, the sustained development of the cities of Central China and the progressive decline of the cities of surrounding areas. As an important factor of the form of civilization and state, cit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study of the form of civilization.
     According to the area division of the archaeological culture of Longshan and Erlitou age, the cities can be divided into six areas, such as the Central China, Haidai, Jianghan, Bashu, Taihu and Hetao areas. Also, based on the phase division of the archaeological culture, the cities of Longshan age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phases, the cities of Erlitou age, according to their simultaneousness,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phases. The conform of the time-space of the cities of Longshan and Erlitou age lays a foundation for the comparative study.
     The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cities of Longshan and Erlitou age have gone through a change from more to less, simple to complex and several centers to single center, which just accords with the records of the social change from a forest of nations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national unity of Xia dynasty. The continuity and the staged representation show the character of the civilizing process of China, which is the pattern of diversity in unity of the Chinese Nation.
引文
1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M].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160
    2 董琦.论我国史前时期的城堡[J].北方文物,1988(4)
    3 严文明.龙山文化和龙山时代.文物,1981(6)
    4 严文明.龙山时代考古新发现的思考[M].纪念城子崖遗址发掘6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济南:齐鲁书社.1993.39-45页。
    1 许宏.略论二里头时代[M].2004年安阳殷商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366~372
    1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城子崖[M].1934
    2 胡厚宣.殷墟发掘[M].北京:三联书店,1955;尹达.新石器时代[M].北京:三联书店.1979.54~55
    3 佟柱臣.赤峰东八家石城址勘查记.考古通讯,1957(6)
    1 徐旭生.1959年夏豫西调查“夏墟”的初步报告.考古,1959(11)
    1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城子崖[M].1934
    2 佟柱臣.赤峰东八家石城址勘查记[J].考古通讯,1957(6)
    3 刘敦愿.龙山文化若干问题质疑[J].文史哲,1958(1)
    4 安志敏.中国新石器时代的物质文化[J].文物参考资料,1956(8)
    5 梁思永.后冈遗址发掘小记[M].梁思永考古论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1959;梁思永.仰韶、龙山与小屯.龙山文化——中国文明的史前期之一[M].梁思永考古论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1959
    6 尹达.新石器时代[M].北京:三联书店,1979.54~55
    1 梁思永.龙山文化——中国文明的史前期之一[M].梁思永考古论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1959年;尹达.新石器时代[M].北京:三联书店,1979.54
    2 刘敦愿.龙山文化若干问题质疑[J].文史哲,1958(1)
    3 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3.30
    4 安志敏.试论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文化[J].考古,1959(10);石兴邦.黄河流域原始社会考古研究的若干问题[J].考古,1959(10)
    5 水湛.找商都“西亳”[N].河南日报,1961-8-27;水湛.到底有没有夏代[N].河南日报,1961-9-21;水湛.找商都“西亳”补记[N].河南日报,1961-10-19;水湛.夏代文化探索[J].史学月刊,1964(7)
    6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河南偃师二里头早商宫殿基址发掘简报[J].考古,1974(4);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三、八区发掘简报[J].考古,1975(5)
    7 徐旭生.1959年夏豫西调查“夏墟”的初步报告[J].考古,1959(11);许顺湛.夏文化探索[J].史学月刊,1964(7);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发掘队.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发掘简报[J].考古,1965(5);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河南偃师二里头早商宫殿基址发掘简报[J].考古,1974(4);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三、八区发掘简报[J].考古,1975(5)
    1 李民,文兵.从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看古代国家的形成和发展.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1975(4)
    2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登封王城岗与阳城[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2
    3 安金槐.试论登封王城岗龙山文化城址与夏代阳城[M].中国考古学会第四次年会论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3;京浦.禹居阳城与王城岗城址[J].文物,1984(2)
    1 夏鼐.谈谈探讨夏文化的几个问题[J].河南文博通讯,1978(1)
    2 马世之.略论城的起源[J].中州学刊,1982(3);李绍连.淮阳“龙山城”与登封“小城堡”[J].中州学刊,1984(4);郑杰祥.关于王城岗城堡的性质问题[J].中州学刊,1986(6)
    3 董琦.王城岗城堡遗址分析[J].文物,1984(11)
    4 杨宝成.登封王城岗与“禹都阳城”[J].文物,1984(2);马世之.河南淮阳平粮台龙山文化古城试析[J].史前研究,1984(2)
    5 许顺湛.登封王城岗小城堡质疑[J].中州学刊,1984(4)
    6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等.登封王城岗遗址的发掘[J].文物,1983(3);董琦.王城岗城堡毁因初探[J].考古与文物,1988(1)
    7 孙作云.关于夏初史[J].河南文博通讯,1979(1)
    8 许顺湛.登封王城岗小城堡质疑[J].中州学刊,1984(4)
    9 董琦.王城岗城堡筑城技术源流[J].江汉考古,1989(1)
    10 曹桂岑.河南淮阳平粮台龙山文化古城考.华夏文明(第一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11李伯谦.论造律台类型[J].文物,1983(4);田昌五.对中国文明起源的探索[J].殷都学刊,1996(4)
    12 安金槐.对河南境内夏商城址的初步探讨[M].华夏文明(第一集).北京:北京大学出 版社.1987
    1 邹衡.中国文明的诞生[J].文物,1987(12)
    2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城子崖遗址又有重大发现[M].中国文物报,1990-7-26
    3 尹达.新石器时代.北京:三联书店,1979.54~55
    4 郑杰祥.二里头文化商榷[J].河南文博通讯,1978(4)
    5 孙华.关于二里头文化[J].考古,1980(6)
    6 陈旭.二里头遗址是商都还是夏都[M].夏史论丛.济南:齐鲁书社.1985
    7 李伯谦.二里头类型的文化性质与族属问题[J].文物,1986(6)
    8 夏鼐.谈谈探讨夏文化的几个问题[J].河南文博通讯,1978(1)
    9 马世之.略论城的起源[J].中州学刊,1982(3)
    10 俞伟超.中国古代都城规划的发展阶段性[J].文物,1985(2)
    1 张光直.关于中国初期“城市”这个概念[J].文物,1985(2)
    2 张鸿雁.论中国古代城市的形成[J].辽宁大学学报,1985(1)
    3 苏秉琦.辽西古文化古城古国——兼谈当前田野考古工作的重点或大课题[J].文物,1986(8)
    4 何长风.有关我国早期城市探索中的几个问题[J].考古与文物,1989(4)
    5 杜瑜.中国古代城市的起源与发展[J].中国史研究,1983(1)
    1 刘式今.试论中国最早的城址[J].河北大学学报,1984(1)
    2 雷从云.中国古代城市起源问题的再探索[M].华夏文明(一).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257-267
    3 邹衡.中国文明的诞生[J].文物,1987(12)
    4 马世之.试论城的出现及其防御职能[J].中原文物,1988(1)
    5 曹桂岑.论龙山文化古城的社会性质[G].中国考古学会第五次年会论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1-7
    1 吕静.中国早期都城的特征及其文化内涵[J].郑州大学学报,1988(6)
    2 严文明.中国新石器时代聚落形态的考察[G].庆祝苏秉琦考古五十五周年论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
    3 曲英杰.论龙山文化古城址[G].中国原始文化论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267~280
    1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内蒙古文物考古工作的新进展[G].文物考古工作十年.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北京大学考古系等.石家河遗址群调查报告[G].南方民族考古:第5辑.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费国平.浙江余杭良渚文化遗址群考察报告[J].东南文化,1995(2);中美两城地区联合考古队.山东日照市两城地区的考古调查[J].考古,1997(4);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科技考古实验室.洹河流域区域考古研究初步报告[J].考古,1998(10);许宏、陈国梁、赵海涛.二里头遗址聚落形态的初步考察[J].考古,2004(10)
    2 梁星彭、严志斌.陶寺城址的发现及其对中国古代文明起源研究的学术意义[J].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通讯(第3期).2002-1;侯毅.从陶寺城址的考古新发现看我国古代文明的形成[J].中原文物,2004(5)
    3 马世之.中国史前古城[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149
    4 程平山.论陶寺古城的发展阶段与性质[J].江汉考古,2005(3)
    1 潘继安.陶寺遗址为黄帝及帝喾之都考[J].考古与文物,2007(1)
    2 赵春青.新密新砦城址与夏启之居[J].中原文物,2004(3);顾万发.“启居黄台之丘”及相关问题考证[J].东南文化,2004(6)
    3 马世之.新砦遗址与夏代早期都城[J].中原文物,2004(4)
    4 北京大学考古系等.石家河遗址群调查报告[G].南方民族考古:第5辑.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273
    5 杜在忠.边线王龙山文化城堡试析——兼述我国早期国家的诞生、文化融合等有关问题[J].中原文物,1995(2)
    6 马世之.中国史前古城[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153
    7 周书灿.新密市古城寨龙山古城的族属及相关地理问题[J].中原文物,2006(1)
    8 许宏.先秦城市考古学研究[M].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50
    9 钱耀鹏.中国史前城址与文明起源研究[M].西北大学出版社.2001.188
    10 马世之.中国史前古城[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145
    11 张相梅.帝丘考[J].古代文明研究通讯(第23期).2004-12
    1 杨肇清.略论王城岗遗址大城与小城的关系及其性质[J].中原文物,2005(2);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登封王城岗考古发现与研究[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7.788
    2 黄吴德,李蜀蕾.温江鱼凫村遗址的分期研究与土墙功能考察[J].四川文物,2005(4)
    3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河南偃师市二里头遗址宫城及宫殿区外围道路的勘察及发掘[J].考古,2004(11)
    4 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郑州大师姑(2002-2003)[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年。
    5 马世之.郑州大师姑城址性质试探[J].中原文物,2007(3)
    6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辉县孟庄[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
    7 张应桥,徐昭峰.试论辉县孟庄二里头文化时期城址的性质[J].中国历史文物,2008(1)
    1 魏兴涛.蒲城店二里头文化城址若干问题探讨[J].中原文物,2008(3)
    2 马世之.中原龙山文化城址与华夏文明的形成[G].夏文化研究论集.北京:中华书局.1996.103-107
    3 安金槐.试论河南境内的五座龙山文化城址[G].周秦文化研究.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36~41
    4 何宏波.上古洪水传说与中原地区龙山时代城堡[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1)
    5 薛志强、王惠德.阴河中下游地区夏家店下层文化石城的性质和特点[J].昭乌达盟族师专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16),(3)
    1 郑绍宗.河北平泉一带发现的石城聚落遗址——兼论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城堡带问题[J].文物春秋,2003(4)
    2 田广金.内蒙古长城地带石城聚落址及相关诸问题[G].纪念城子崖遗址发掘6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济南:齐鲁书社.1993
    3 段渝:.玉垒浮云变古今——古代的蜀国(第三章)[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
    4 李民、张国硕.我国早期城市的防御设施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2(1);何驽.'98荆江特大洪灾的考古学启示[N].中国文物报,1998-8-26;袁广阔.关于孟庄龙山城址毁因的思考[J].考古,2000(3)
    5 谢仲礼.中国古代城市的起源[J].社会科学战线,1990(2);张之恒.黄河中下游几座龙山文化城址的性质——兼论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形成[G].纪念城子崖遗址发掘6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济南:齐鲁书社.1993
    6 张之恒.黄河中下游几座龙山文化城址的性质——兼论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形成[G].纪念城子崖遗址发掘六十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济南:齐鲁书社.1993.90-98
    1 张学海.环壕聚落·土围聚落·城堡·早期城市[N].中国文物报,1996-4-21
    2 严文明.中国新石器时代聚落形态的考察[G].庆祝苏秉琦考古五十五年论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严文明.黄河流域文明的发祥和发展[J].华夏考古,1997(1);严文明.龙山时代城址的初步研究[G].中国考古学与历史学之整合研究.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97
    3 李锋.中国古代宫城概说.中原文物[J],1994(2)
    4 曹桂岑.淮阳平粮台城址社会性质探析[J].中原文物,1990(2);杜在忠.边线王龙山文化城堡试析[J].中原文物,1995(2);马世之.王城岗遗址的再探讨[J].中原文物,1995(3);杨权喜.石家河古城社会性质浅析[J].中原文物,1995(4)
    5 张学海.环壕聚落·土围聚落·城堡·早期城市[N].中国文物报,1996-4-21
    6 董琦.中国先秦城市发展史概述[J].中原文物,1995(1)
    7 严文明.龙山时代考古新发现的思考[G].纪念城子崖遗址发掘六十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济南:齐鲁书社.1993.39~45
    8 周苏平.夏代族邦考[J].中国史研究,1993(4)
    1 肖燕.论龙山时代城堡的性质[J].东南文化,1994(6)
    2 曹兵武.中国史前城址略论[J].中原文物,1996(3)
    3 张之恒.夏代都城的变迁[G].夏文化研究论集.北京:中华书局.1996.109~112
    4 张学海.试论山东地区的龙山文化城[J].文物,1996年(12)
    1 任式楠.中国史前城址考察[J].考古,1998(1)
    2 李学勤.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形成研究[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69
    3 张光直.中国古代王的兴起与城邦的形成[G].中国考古学论文集.北京:三联书店.1999
    4 曲英杰.先秦都城复原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1
    5 杨宽.中国都城制度史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6 许宏.先秦城市考古学研究[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
    7 钱耀鹏.中国史前城址与文明起源研究[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1
    8 张国硕.夏商时代都城制度研究[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
    9 马世之.中国史前古城[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1 李伯谦.论文化因素分析法[N].中国文物报,1988-11-4
    1 张忠培.聚落考古初论[J].中原文物,1999(1)
    1 严文明.关于考古学文化的理论[G].走向21世纪的考古学.西安:三秦出版社.1997.78
    2 曹兵武.区系类型学说与中国考古学的发展——苏秉琦先生两本考古学论文集学习笔记[J].中原文物,1998(1)
    3 蒙文通.古史甄微[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3
    1 傅斯年.夷夏东西说[G].庆祝蔡元培先生六十五岁论文集(下册).1935
    2 梁思永.龙山文化——中国文明的史前期之一[G].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梁思永考古论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1959
    3 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增订本)[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
    4 苏秉琦.关于仰韶文化的若干问题[J].考古学报,1965(1)
    5 苏秉琦.重建中的中国史前史[G].华人·龙的传人·中国人——考古寻根记.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4.124-126
    6 石兴邦.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体系的问题[M].南京博物院辑刊,1980(2)
    1 苏秉琦,殷玮璋.关于考古学文化的区系类型问题[J].文物,1981(5)
    2 佟柱臣.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多中心发展论和发展不平衡论——论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发展的规律和中国文明的起源[J].文物,1986(2)
    3 严文明.中国史前文化的统一性与多样性[J].文物,1987(3)
    4 俞伟超.早期中国的四大联盟集团[J].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1989(13,14)
    1 李伯谦.中国青铜文化的发展阶段与分区系统[J].华夏考古,1990(2)
    2 宋新潮.殷商文化区域研究[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
    3 苏秉琦.关于重建中国史前史的思考[G].华人·龙的传人·中国人——考古寻根记.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4
    4 徐萍芳.中国历史考古学分区问题的思考[J].考古,2000(7)
    5 苏秉琦.关于重建中国史前史的思考[G].华人·龙的传人·中国人——考古寻根记.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4
    1 张宏彦.中国史前考古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7~18
    1 卢可可.中国史前城址的区域与类型研究[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8(3)
    2 马世之.中国史前城址[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3 李伯谦.论夏家店下层文化[G].北京大学考古系编.纪念北京大学考古专业三十周年论 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150~170
    1 严文明.中国史前文化的统一性与多样性[G].史前考古论集.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14
    1 董琦.虞夏时期的中原[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6-9
    1 郭伟民.澧阳平原的考古学启示[J].中原文物,2005(6)
    1 车广锦.良渚文化古城古国研究[J].东南文化,1994(5)
    2 段渝.酋邦与国家起源:长江流域文明起源比较研究[M].中华书局.2007.294
    3 转引自陈云洪,颜劲松.成都平原宝墩文化史前城址群初步介析[G].何一民,王毅,蒋成主编.文明起源与城市发展研究.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
    4 转引自陈云洪,颜劲松.成都平原宝墩文化史前城址群初步介析[G].何一民,王毅,蒋成主编.文明起源与城市发展研究.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
    5 转引自陈云洪,颜劲松.成都平原宝墩文化史前城址群初步介析[G].何一民,王毅,蒋成主编.文明起源与城市发展研究.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
    1 严文明.内蒙古中南部原始文化的有关问题[G].内蒙古文物考研研究所编.内蒙古中南部原始文化研究文集.北京:海洋出版社.1991
    1 李济等.城子崖[M].台北: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34
    2 梁思永.龙山文化——中国文明的史前期之一[G].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梁思永考古论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1959年
    3 尹焕章.华东新石器时代遗址[M].北京:学习生活出版社.1955.58-64
    4 安志敏.试论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文化[J].考古,1959(10);安志敏.略论三十年来我国的新石器时代考古[J].考古,1979(5)
    1 夏鼐.长江流域考古问题[J].考古,1960(2)
    2 杨子范、王思礼.试论龙山文化[J].考古,1963(7)
    3 安志敏.略论我国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年代问题[J].考古,1972(6)
    1 卜工.庙底沟二期文化的几个问题[J].文物,1990(2);靳松安.庙底沟遗址第二期遗存再分析[J].江汉考古,2000(4)
    2 靳松安.河洛与海岱地区考古学文化的交流与融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51
    1 张岱海、高天麟、高炜.晋南庙底沟二期文化分期试探[J].史前研究,1984(2);梁星彭.试论陕西庙底沟二期文化[J].考古学报,1987(4);卜工.庙底沟二期文化的几个问题[J].文物,1990(2);高天麟.关于庙庄沟二期文化及相关的几个问题—兼与卜工同志商榷[J].文物,1992(3);张素琳.试论垣曲古城东关庙底沟二期文化[G].跋涉集——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七五届毕业生论文集.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
    2 靳松安.河洛与海岱地区考古学文化的交流与融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51~53
    1 中国历史博物馆考古部等.垣曲古城东关[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591
    2 北京大学考古实习队.洛阳王湾遗址发掘简报[J].考古,1961(4)
    3 安志敏.中国新石器时代的物质文化[J].文物参考资料,1956(8)
    4 主张作为“河南龙山文化”“王湾类型”的论文主要有李仰松.从河南龙山文化的几个类型谈夏文化的若干问题[G].中国考古学会第一次年会论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79;郑杰祥.河南龙山文化分析[J].开封师范学报,1979(4);高天麟、孟凡人.试论河南龙山文化“王湾类型”[J].中原文物,1983(2);也有学者将其作为“后岗二期文化”的“煤山类型”,见吴汝柞.关于夏文化及其来源的初步探索[J].文物,1978(9)
    5 邹衡.试论夏文化[G].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
    6 严文明.龙山文化和龙山时代[J].文物,1981(6)
    1 李伯谦.论造律台类型[J].文物,1983(4);董琦.虞夏时期的中原[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2 安金槐.试论河南“龙山文化”与夏商文化的关系[G].中国考古学第二次年会论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高天麟、孟凡人.试论河南龙山文化“王湾类型”[J].中原文物,1983(2)
    3 董琦.虞夏时期的中原[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4 韩建业、杨新改.王湾三期文化研究[J].考古学报,1997(1)
    5 靳松安.河洛与海岱地区考古学文化的交流与融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6 河南省驻马店地区文管会.河南上蔡十里铺新石器时代遗址[J].考古学集刊,1983(3)
    1 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河南洛阳吉利东杨村遗址[J].考古,1983(2)
    2 中国历史博物馆考古部等.河南济源苗店遗址发掘简报[J].考古与文物,1990(6)
    3 靳松安.河洛与海岱地区考古学文化的交流与融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59-61
    4 梁思永.龙山文化—中国文明的史前期之一[G]..梁思永考古论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1959
    5 尹达.中国新石器时代[M].北京:三联书店.1959
    6 安志敏.我国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J].历史教学,1960(8)
    7 严文明.龙山文化和龙山时代[J].文物,1981(6)
    8 李伯谦.论造律台类型[J].文物,1983(4);董琦.虞夏时期的中原[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1 邹衡.关于夏商时期北方地区诸邻境文化的初步探讨[G].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1979年安阳后岗遗址发掘报告[J].考古学报,1985(1)
    2 董琦.虞夏时期的中原[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3 靳松安.河洛与海岱地区考古学文化的交流与融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4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1979年安阳后岗遗址发掘报告[J].考古学报,1985(1)
    5 安阳地区文管会..安阳八里庄龙山遗址发掘简报[J].河南文博通讯,1980(2)
    6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队.安阳大寒村南岗遗址[J].考古学报,1990(1期。
    7 河南省安阳地区文管会.汤阴白营河南龙山文化村落遗址发掘报告[J].考古学集刊,1983(3期。
    8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南淇县王庄龙山文化遗址发掘简报[J].考古,1999(5)
    9 袁广阔.辉县孟庄发现龙山文化城址[N].中国文物报,1992-12-6;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南辉县市孟庄龙山文化遗址发掘简报[J].考古,2003(3);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辉县孟庄[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
    10 靳松安.河洛与海岱地区考古学文化的交流与融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63
    11 李景聃.豫东商丘永城调查及造律台黑孤堆曹桥三处小发掘[J].中国考古学报,1947(2)
    1 吴秉楠,高平.对姚官庄与青堌堆两类遗存的分析[J].考古,1978(6)
    2 吴汝祚.关于夏文化及其来源的初步探索[J].文物,1978(9)
    3 严文明.龙山文化和龙山时代[J].文物,1981(6)
    4 栾丰实.龙山文化王油坊类型初论[J].考古,1992(10)
    5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二队等.河南永城王油坊遗址发掘报告[J].考古学集刊,1987(5)
    6 郑杰样.河南龙山文化分析[J].开封师范学院学报,1979(4);董琦.虞夏时期的中原[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7 靳松安.河洛与海岱地区考古学文化的交流与融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8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二队等.河南永城王油坊遗址发掘报告[J].考古学集刊:第5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9 北京大学考古学系等.河南夏邑清凉山遗址发掘报告[G].考古学研究:四.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10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河南鹿邑栾台遗址发掘简报[J].华夏考古,1989(1)
    11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等.河南淮阳平粮台龙山文化城址试掘简报[J].文物,1983(3)
    12 郑州大学考古专业等.河南杞县鹿台岗遗址发掘简报[J].考古,1994(8)
    13 山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晋南五县古代人类文化遗址初步调查简报[J].文物参考资料,1956(9);杨富斗.山西省襄汾县发现的两处遗址[J].考古,1959(2)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工作队等.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发掘简报[J].考古,1980(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工作队等.1978-1980年山西襄汾陶寺墓地发掘简报[J].考古,1983(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工作队等.山西襄汾陶寺遗址首次发现铜器[J].考古,1984(1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工作队等.陶寺遗存1983-1984年区居住址发掘的主要收获[J].考古,1986(9);高炜等.陶寺遗址的发掘与夏文化的探索[G].中国考古学会第四次年会论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3;高炜等.关于陶寺墓地的几个问题[J].考古,1983(6);高天麟等.龙山文化陶寺类型的年代与分期[J].史前研究,1984(3)
    2 张岱海.陶寺文化与龙山时代[G].庆祝苏秉琦考古五十五年论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罗新等.陶寺文化再研究[J].中原文物,1991(2)
    3 高天麟、张岱海、高炜.龙山文化陶寺类型的年代与分期[J].史前研究,1984(3)
    4 董琦.陶寺遗存与陶寺文化[J].华夏考古,1998(1)
    5 高天麟、张岱海、高炜.龙山文化陶寺类型的年代与分期[J].史前研究,1984(3)
    6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考古学中碳十四年代数据集(1965-1991)[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33-38
    7 何驽.陶寺文化谱系研究综论[G].古代文明:第3卷.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54-86
    1 韩建业.晋西南豫西西部庙底沟二期——龙山时代文化的分期与谱系[J].考古学报,2007(1)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第二工作队等.2002年山西襄汾陶寺城址发掘[J].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通讯,2003(5)
    2 卜工.庙底沟二期文化的几个问题[J].文物,1990(2)
    3 何驽.陶寺文化谱系研究综述[G].古代文明:第3卷.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
    4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第二工作队等.2002年山西襄汾陶寺城址发掘[J].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通讯,2003(5)
    5 高天麟、张岱海、高炜.龙山文化陶寺类型的年代与分期[J].史前研究,1984(3)
    6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第二工作队等.2002年山西襄汾陶寺城址发掘[J].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通讯,2003(5)
    7 梁星彭,严志斌.山西襄汾陶寺文化城址[G].2001年中国主要考古发现.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24-27
    1 方燕明.河南登封王城岗遗址发现龙山晚期大型城址.登封王城岗遗址的新发现与夏文化研究[N].中国文物报,2005-1-28
    2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等.登封王城岗与阳城[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2.28-34
    3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院,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登封王城岗考古发现与研究[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7.221
    4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等.郾城郝家台遗址的发掘[J].华夏考古,1992(3)
    5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河南新密市古城寨龙山文化城址发掘简报[J].华夏考古,2002 (2)
    1 赵春青,张松林.河南新密新砦遗址发现城墙和大型建筑[N].中国文物报,2004-3-3
    2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新砦队、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南省新密市新砦遗址东城墙发掘简报[J].考古,2009(2)
    3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河南平顶山蒲城店遗址发掘简报[J].文物,2008(5)
    4 王青,王良智.河南博爱西金城遗址发掘取得重要成果[N].中国文物报,2008-1-23
    1 毋建庄,邢心田,韩长松等.河南焦作徐堡发现龙山文化城址[N].中国文物报,2007-2-2
    2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辉县孟庄[M].郑州:古籍出版社.2003.375,380
    3 袁广阔,张相梅,张文延.河南濮阳发现东周时期卫国都城[N].中国文物报,2008-6-16;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河南濮阳县高城遗址发掘简报[J].考古,2008(3)
    4 马学泽.河南濮阳戚城遗址文物调查取得重要收获[N].中国文物报,2008-4-9
    5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等.河南淮阳平粮台龙山文化城址试掘简报[J].文物,1983(3)
    1 韩维周,丁伯泉.河南登封其玉村古文化遗址概况[J].文物参考资料,1954(5)
    2 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第一队.郑州洛达庙商代遗址试掘简报[J].文物参考资料,1957(10)
    3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新中国的考古收获[M].北京:文物出版社,1961
    4 夏鼐.新中国的考古学[J].红旗,1962(17)
    5 夏鼐.碳-14测定年代和中国史前考古学[J].考古,1977(4)
    6 邹衡.关于探索夏文化的途径[J].河南文博通讯,1978(1)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偃师二里头-1959年一1978年考古发掘报告[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郑光.二里头遗址的性质与年代[J].考古与文物,1988(1)
    2 邹衡.试论夏文化[G].夏商周考占学论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
    3 郑光.二里头遗址的性质与年代[J].考古与文物,1988(1)
    4 董琦.虞夏时期的中原[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5 李伯谦.先商文化探索[G].中国青铜文化结构体系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6 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郑州二里岗[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9;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郑州商城——一九五三年-一九八五年考古发掘报告[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
    7 河南省博物馆.郑州南关外商代遗址的发掘[J].考古学报,1973(1);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郑州商城——一九五三年-一九八五年考古发掘报告[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
    8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辉县发掘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6
    9 北京大学等.1957年邯郸发掘简报[J].考古,1959(10)
    10 张立东、任飞.手铲释天书——与夏文化探索者的对话[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1.49
    1 邹衡.试论夏文化[G].夏商周考古论集.科学出版社.1980
    2 邹衡.论菏泽(曹州)地区的岳石文化[G].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续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
    3 李伯谦.夏文化与先商文化关系探讨[G].中国青铜文化结构体系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4 李伯谦.先商文化探索[G].中国青铜文化结构体系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5 李维明.关于先商文化诸类型的相应年代[J].中州学刊,1990(6)
    6 许宏等.二里头遗址聚落形态的初步考察[G].偃师二里头遗址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1 陈旭.偃师二里头遗址近年考古新发现的意义[G].二里头遗址与二里头文化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2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新砦队,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河南新密市新砦遗址东城墙发掘简报[J].考古,2009(2)
    3 魏兴涛.蒲城店二里头文化城址若干问题探讨[J].中原文物,2008(3)
    4 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郑州大师姑[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337~338
    1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辉县孟庄[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383~384
    2 张应桥,徐昭峰.试论辉县孟庄二里头文化时期城址的性质[J].中国历史文物,2008(1)
    3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辉县孟庄[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383~384
    4 严文明.龙山文化和龙山时代[J].文物,1981(6)
    1 严文明.龙山时代考古新发现的思考[G].纪念城子崖遗址发掘6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济南:齐鲁书社.1993.39~45
    2 山东省文物管理处等.大汶口——新石器时代墓葬发掘报告[M].北京:文物出版社.1974
    3 夏鼐.中国原始社会史的研究[J].历史教学,1963(4)
    4 吴山菁.略论青莲岗文化[J].文物,1973(6)
    5 吴汝祚.论大汶口文化的类型和分期[J].考古学报,1982(3)
    6 高广仁.试论大汶口文化的分期[J].考古学报,1978(4)
    7 栾丰实.大汶口文化的分期和类型[G].海岱地区考古研究.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
    8 安志敏.试论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文化[J].考古,1959(10)
    9 杨子范,王恩礼.试谈龙山文化[J].考古,1963(7)
    10 栾丰实.青涸堆龙山文化遗存之分析[J].中原文物,1991(2)
    1 韩榕.试论城子崖类型[J].考古学报,1989(2);赵辉.龙山文化的分期和地方类型[G].考古学文化论集(三).北京:文物出版社.1993;栾丰实.海岱龙山文化的分期和类型[G].海岱地区考古研究.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229-282
    2 黎家芳、高广仁.典型龙山文化的来源、发展及社会性质初探[J].文物,1979(11);伍人.山东地区史前文化发展序列及相关问题[J].文物,1982(10);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10;于海广.《泗水尹家城》和《兖州西吴寺》中龙山文化的分期[G].纪念城子崖遗址发掘6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济南:齐鲁书社.1993
    3 吴汝柞,杜在忠.两城类型分期问题初探[J].考古学报,1984(1);何德亮.山东龙山文化的类型与分期[J].考古,1996(4)
    4 栾丰实.海岱龙山文化的分期和类型[G].海岱地区考古研究.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
    1 张学海.浅说中国早期城的发现[G].长江中游史前文化暨第二届亚洲文明学术讨论会文集.长沙:岳麓书社,1996
    2 张学海.浅说中国早期城的发现[G].长江中游史前文化暨第二届亚洲文明学术讨论论文集.长沙:岳麓书社.1996
    3 任式楠.我国新石器时代聚落的形成与发展[J].考古,1998(1)
    1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薛故城勘探试掘获重大成果[N].中国文物报,1994-6-26
    2 杜在忠.边线王龙山文化城堡的发现及其意义[N].中国文物报,1988-7-15
    3 马世之.中国史前古城[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58-59
    1 张学海.泰沂山北侧的龙山文化城[N].中国文物报,1993-5-23
    2 山东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山东邹平丁公遗址第四、五次发掘简报[J].考古,1993(4)
    3 林留根等.藤花落遗址聚落考古取得重大收获[N].中国文物报,2000-6-25
    1 山东省考古所聊城地区文研室.鲁西发现两组八座龙山文化城址[N].中国文物报,1995-1-22
    2 唐杰平,贾庆元,胡锐等.安徽固镇县垓下遗址[N].中国文物报,2009-7-10
    3 贾庆元,王志等.安徽固镇垓下大汶口文化城址.2009年十大考古发现评选简介。
    1 方辉.岳石文化[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4。
    2 山东省考古研究所.城子崖城址又有重大发现,龙山岳石周代城址重见天日[N].中国文物报,1990-7-26
    3 魏成敏.临淄田旺龙山文化城址.中国考古学年鉴(1993年).北京:文物出版社.1995;张学海.泰沂山北侧的龙山文化城[N].中国文物报,1993-5-23
    4 石龙过江水库指挥部文物工作队.湖北京山、天门考古发掘简报[J].考古通讯,1956(3);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京山屈家岭.北京:科学出版社.1965
    1 张绪球,刘德银.长江中游新石器时代考古研究[G].中国考古学研究的世纪回顾·新石器时代考古卷.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2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新中国的考古收获[M].北京:文物出版社.1961;王劲.江汉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综述[J].江汉考古,1980(1)
    3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京山屈家岭[M].北京:科学出版社.1965
    4 何介钧.长江中游原始文化初论[J].湖南考古集刊:第1辑.武汉:岳麓书社.1982
    5 张绪球.长江中游新石器时代文化概论[M].武汉:湖北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6 张绪球,刘德银.长江中游新石器时代考古研究[G].中国考古学研究的世纪回顾·新石器时代考古卷.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1 王红星,胡雅丽.江汉地区“龙山时代”遗存的命名问题[J].江汉考古,1985(3)
    2 湖北省博物馆、武大考古专业、房县文化馆.房县七里河遗址发掘的主要收获[J].江汉考古,1984(3)
    3 何介均.长江中游原始文化初论[J].湖南考古集刊:第1辑.岳麓书社.1982
    4 李龙章.浅议石家河文化[J].江汉考古,1985(3)
    5 石河考古队.湖北省石河遗址群1987年发掘简报[J].文物,1990(8)
    6 张绪球.石家河文化的分期分布和类型[J].考古学报,1991(4)
    1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北省天门市龙嘴遗址2005发掘简报[J].江汉考古,2008(4)
    2 北京大学考古系等.石家河遗址群调查报告[G].四川大学博物馆等编.南方民族考古:第五辑.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石家河考古队.湖北天门市邓家湾遗址1992年发掘简报[J].文物,1994(4)
    3 张绪球.长江中游新石器时代文化概论[M].武汉:湖北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湖北省荆门市博物馆.荆门马家垸屈家岭文化城址调查[J].文物,1997(7);张绪球.屈家岭文化古城的发现和初步研究[J].考古,1994(7)
    4 尹检顺.澧县鸡叫城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又有新发现[N].中国文物报,1999-6-23
    1 荆州博物馆、贾汉青.湖北公安鸡鸣城遗址的调查[J].文物,1998(6)
    2 冈村秀典等编.湖北阴湘城遗址研究(Ⅰ)——1995年日中联合考古发掘报告[J].东方学报(京都)第69册.1996。荆州博物馆等.湖北荆州市阴湘城遗址东城墙发掘简报[J].考古,1997(5)
    3 张绪球.石首市走马岭屈家蛤文化古城址[G].中国考古学年鉴(1993年).北京:文物出版社.1995;张绪球.屈家岭文化古城的发现和初步研究[J].考古,1994(7);荆州市博物馆、石首市博物馆等.湖北省石首市走马岭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简报[J].考古,1998(4)
    4 蒋迎春.考古学家在京论证确认:城头山为中国已知时代最早古城址[N].中国文物报, 1997-8-10
    1 陈树祥,李桃元等.应城门板湾遗址发掘获重要成果[N].中国文物报,1999-4-4
    2 王红星.史前城壕的防洪功能——应城门板湾城壕聚落发掘的启示[N].中国文物报,2002-8-30
    3 荆门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北荆门市后港城河城址调查报告[J].江汉考古,2008(2)
    4 李桃元,夏丰.湖北应城陶家湖古城址调查[J].文物,2001(4)
    5 刘辉.江汉平原东北发现两座新石器时代城址[J].江汉考古,2009(1)
    6 刘辉.江汉平原东北发现两座新石器时代城址[J].江汉考古,2009(1)
    1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2005年度南方地区考古新发现[J].南方文物,2006(3)
    2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2006年度南方地区考古新发现[J].南方文物,2007(4)
    3 蔡朝阳等.夏家寨遗址又有重大发现[N].湖北日报,2009-4-11
    1 孟华平.长江中游史前文化结构[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97.159
    2 任式楠.太湖平原和杭州湾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G].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
    3 张之恒.长江下游新石器时代文化[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秦岭.良渚文化的研究现状及相关问题[J].考古学研究(4).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张弛.良渚文化大墓试析[J].考古学研究(3).北京:科学出版社.1997
    4 林华东.良渚文化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5 朔知.良渚文化的初步分析[J].考古学报,2000(1)
    6 杨晶.论良渚文化的分期[J].东南文化,1991(6)
    7 栾丰实.良渚文化分期与年代[J].中原文物,1992(3)
    8 宋健.论良渚文明的兴衰过程[G].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良渚文化研究:纪念良渚文化发现六十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86~104
    9 黄宣佩.论良渚文化的分期[G].上海博物馆建馆四十周年特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10 芮国耀.良渚文化时空论[G].文明的曙光.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
    1 栾丰实.良渚文化分期与年代[J].中原文物,1992(3)
    2 宋健.论良渚文明的兴衰过程[G].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良渚文化研究:纪念良渚文化发现六十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86-104
    3 刘斌.良诸遗址发现5000年古城[N].中国文物报,2007-12-5
    4 张立,吴健平.浙江余杭瓶窑、良渚古城结构的遥感考古[J].文物,2007(2)
    1 朔知,金晓春.安徽怀宁孙家城遗址发现新石器时代城址[N].中国文物报,2008-2-15
    2 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上海马桥遗址第一、二次发掘[J].考古学报,1978(1)
    3 苏秉琦.太湖流域考古问题——1984年11月17日在太湖流域古动物古人类文化学术座谈会上的讲话[J].东南文化,1987(1)
    4 黄宣佩、孙维昌.马桥类型文化分析[J].考古与文物,1983(3)
    5 陆建方.初论马桥——肩头弄文化[J].东南文化,1990(1,2)
    6 牟永抗.高祭台类型初析[G].浙江省文物考古学研究所学刊.北京:科学出版社.1993.7-15
    1 蒋赞初.关于长江下游地区的几何印纹陶问题[G].文物集刊(第三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
    2 西南博物院筹备处.宝成铁路修筑工程中发现的文物简介[J].文物参考资料,1954(3)
    3 马继贤.广汉月亮湾遗址发掘追记[G].南方民族考古:第五辑.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
    4 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等.广汉三星堆遗址[J].考古学报,1987(2)
    5 何志国.绵阳边堆山文化初探[J].四川文物,1993(6)
    1 江章华等.成都平原的早期古城址群——宝墩文化初论[J].中华文化论坛,1997(4)
    2 江章华等.成都平原早期城址及其考古文化初论[J].1997;赵殿增.三星堆考古发现与巴蜀文明进程探索[G].王挺之、霍巍主编.长江上游早期文明的探索.成都:巴蜀书社.2002.84-90
    3 江章华等.成都平原的早期古城址群——宝墩文化初论[J].中华文化论坛,1997(4)
    4 赵殿增.三星堆考古发现与巴蜀文明进程探索[G].王挺之、霍巍主编.长江上游早期文明的探索.成都:巴蜀书社.2002.84~90
    1 转引自陈云洪、颜劲松.成都平原宝墩文化史前城址群初步介析.文明起源与城市发展研究》。
    2 转引自陈云洪、颜劲松:《成都平原宝墩文化史前城址群初步介析》,《文明起源与城市发展研究》。
    3 转引自陈云洪、颜劲松:《成都平原宝墩文化史前城址群初步介析》,《文明起源与城市发展研究》。
    4 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队等.四川新津县宝墩遗址调查与试掘[J].考古,1997(1)
    5 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队等.四川新津县宝墩遗址1996年发掘简报[J].考古,1998(1)
    1 叶茂林、李明斌.宝墩文化发现新遗址[N].中国文物报,2000-7-12
    2 成都市文物工作队等.四川省郫县古城遗址的调查与试掘[J].文物,1999(1)
    3 成都市文物工作队等.四川省郫县古城遗址1998年~1999年年度发掘收获[G].成都考古发现(1999年).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4 成都市文物工作队等.四川省温江县鱼凫村遗址调查与试掘[J].文物,1998(12)
    1 赵殿增.三星堆考古发现与巴蜀文明进程探索[G].王挺之、霍巍主编.长江上游早期文明的探索.成都:巴蜀书社.2002.84-90
    2 邹衡.关于夏商时期北方地区诸邻境文化的初步探讨[G].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
    3 田广金.内蒙古中南部龙山时代文化遗存研究[G].内蒙古中南部原始文化研究文集.北京:海洋出版社.1991
    1 崔璇.阿善文化述论[G].中国考古学会第八次年会论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
    2 崔璇.阿善文化述论[G].中国考古学会第八次年会论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
    3 魏坚,崔璇.内蒙古中南部原始文化的发现与研究[G].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第1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杜.1994
    4 许永杰,卜工.三北地区龙山文化研究[J].辽海文物学刊,1992(1)
    5 孙周勇.河套地区龙山时代考古学文化初步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西安:西北大学,2002
    6 韩建业.中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127
    7 韩建业.中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
    8 内蒙古社会科学院蒙古史研究所等.内蒙古包头市阿善遗址发掘简报[J].考古,1984(2)
    9 裴文中.河套之史前文化[G].中国史前时期之研究.商务印书馆.1948年;李逸友.清水河县和郡王旗等地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J].文物参考资料,1957(4);汪宇平.内蒙古清水河县白泥窑子村的新石器时代遗址[J].文物,1961(9)
    1 洲杰.内蒙古中南部考古调查[J].考古,1962(2);内蒙古历史研究所.内蒙古中南部黄河沿岸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J].考古,1965(10)
    2 吉发习.准格尔旗东部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调查[G].鄂尔多斯文物考古文集.1981年。
    3 崔璇.内蒙古中南部石佛塔等遗址调查[J].内蒙古文物考古,1981(创刊号)
    4 内蒙古社会科学院蒙古历史研究所等.内蒙古包头市阿善遗址发掘简报[J].考古,1984(2)
    5 崔璇,斯琴.内蒙古中南部新石器至青铜时代文化初探[G].中国考古学会第四次年会论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
    6 张忠培,关强.“河套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存的研究[J].江汉考古,1990(1);崔璇.阿善文化述论[G].中国考古学会第八次年会论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魏坚,崔璇.内蒙古中南部原始文化的发现与研究[G].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第一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4;魏坚.试论阿善文化[G].吉林大学考古系编.青果集.西安:知识出版社.1998.27~34
    7 田广金.近十年来我区重大考古发现及科研成果[J].内蒙古文化,1990(4);国广金.内蒙古长城地带石城聚落址及相关诸问题[G].纪念城子崖遗址发掘6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济南:齐鲁书社,1993.内蒙古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考古发现与研究[J].内蒙古文物考古,1992(6,7)
    8 魏坚.试论阿善文化[G].吉林大学考古系编.青果集.西安:知识出版社.1998.27-34
    9 内蒙古社会科学院蒙古历史研究所等.内蒙古包头市阿善遗址发掘简报[J].考古,1984 (2)
    1 魏坚.试论阿善文化[G].吉林大学考古系编.青果集.西安:知识出版社.1998.27~34
    2 韩建业.中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127~160
    1 韩建业.中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
    2 韩建业.中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223-250
    3 马升、王俊.山西省保德县林遮峪遗址调查试掘有重要发现[N].中国文物报,2005-9-28
    4 王炜林、马明志、杜林渊.陕西吴堡县后寨子峁遗址发现庙底沟二期至龙山早期遗存[N].中国文物报,2005-9-21
    1 陕西省志丹普查队.陕西省延安市首次发现龙山文化时期城址[ED].国家文物局网http://www.sach.gov.cn/tabid/300/InfoID/14782/Default.aspx。
    2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内蒙古朱开沟遗址[J].考古学报,1988(3)
    1 张国硕,阴春枝.我国新石器时代城址综合研究[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2);卢可可.中国史前城址的区域与类型研究[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8(3)
    1 转引自许宏.先秦城市考古学研究[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6
    2 杜正胜.考古学与中国古代史研究——一个方法学的探讨[J].考古,1992(4);杜正胜.城垣发展与国家性质的转变[M].古代社会与国家.允晨文化公司(台北).1992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第二工作队等.2002年山西襄汾陶寺城址发掘[J].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通讯,2003(5)
    2 许宏,陈国梁.二里头遗址现存范围及成因初步廓清[N].中国文物报,2001-3-7
    3 许宏,陈国梁,赵海涛.二里头遗址聚落形态的初步考察[J].考古,2004(11)
    4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宫城及宫殿区外围道路的勘察与发掘[J].考古,2004(11)
    1 郑光,杨国忠等.偃师县二里头遗址[G].中国考古学年鉴(1984).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
    2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偃师二里头[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40-74
    3 赵春青等.河南新密新砦遗址发现城墙和大型建筑.中国文物报[N],2004-3-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新砦队,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河南新密市新砦遗址东城墙发掘简报[J].考古,2009(2)
    1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登封王城岗考古发现与研究[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7.64
    2 王青,王良智.河南博爱西金城遗址发掘取得重要成果[N].中国文物报,2008-1-23
    3 毋建庄,邢心田,韩长松等.河南焦作徐堡发现龙山文化城址[N].中国文物报,2007-2-2
    1 蔡全法.河南新密市发现龙山时代重要城址[J].中原文物,2000(3);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河南新密市古城寨龙山文化城址发掘简报[J].华夏考古,2002(2)
    2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等.河南淮阳平粮台龙山文化城址试掘简报[J].文物,1983(3)
    3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南辉县市孟庄龙山文化遗址发掘简报[J].考古,2000(3)
    4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河南平顶山蒲城店遗址发掘简报[J].文物,2008(5)
    5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等.郾城郝家台遗址的发掘[J].华夏考古,1992(3)
    6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等.登封王城岗与阳城[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2
    1 魏兴涛等.河南平顶山蒲城店发现龙山文化与二里头文化城址[N].中国文物报,2006-3-3;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河南平顶山蒲城店遗址发掘简报[J].文物,2008(5)
    2 山东省考古所聊城地区文研室.鲁西发现两组八座龙山文化城址[N].中国文物报,1995-1-22
    3 山东省考古研究所.城子崖城址又有重大发现,龙山岳石周代城址重见天日[N].中国文物报,1990-7-26
    1 北京大学考古系等.石家河遗址群调查报告[G].南方民族考古:第5辑.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
    1 李桃元,夏丰.湖北应城陶家湖古城址调查[J].文物,2001(4)
    2 荆门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北荆门市后港城河城址调查报告[J].江汉考古,2008(2)
    1 刘辉.江汉平原东北发现两座新石器时代城址[J].江汉考古,2009(1)
    2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2006年度南方地区考古新发现[J].南方文物,2007(4)
    3 张绪球.屈家岭文化古城的发现和初步研究[J].考古,1994(7)
    4 冈村秀典等编.湖北阴湘城遗址研究Ⅰ——1995年日中联合考古发掘报告[J].东方学报(京都)第69册,1996年;刘德银.阴湘城古城址发掘获重大成果[N].中国文物报,1996-11-24;荆州博物馆等.湖北荆州市阴湘城遗址东城墙发掘简报[J].考古,1997(5)
    5 陈树祥,李桃元.应城门板湾遗址发掘获重要成果[N].中国文物报,1999-4-4
    1 尹检顺.澧县鸡叫城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又有新发现[N].中国文物报,1999-6-23
    2 蒋迎春.考古学家在京论证确认:城头山为中国已知时代最早古城址[N].中国文物报,1997-8-10
    3 刘辉.江汉平原东北发现两座新石器时代城址[J].江汉考古,2009(1)
    4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2005年度南方地区考古新发现[J].南方文物,2006(3)
    1 童萌.辽瓦店子夏时期遗存的考古发现与初步研究[C].早期夏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2008-7
    2 张立、吴健平.浙江余杭瓶窑、良渚古城结构的遥感考古[J].文物,2007(2)
    3 杨楠、赵晔.余杭莫角山清理大型建筑基址[N].中国文物报,1993-10-10
    4 刘斌.良渚遗址发现5000年古城[N].中国文物报,2007-12-5
    1 朔知,金晓春.安徽怀宁孙家城遗址发现新石器时代城址[N].中国文物报,2008-2-15
    2 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队等.四川新津县宝墩遗址调查与试掘[J].考古,1997(1);中日联合考古调查队.四川新津县宝墩遗址1996年发掘简报[J].考古,1998(1)
    3 江章华等.成都新津宝墩遗址发现外城城墙[N].中国文物报,2010-2-26
    1 成都市文物工作队等.四川省郫县古城遗址的调查与试掘[J].文物,1999(1);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四川省郫县古城遗址1997发掘简报[J].文物,2001(3);成都市文物工作队等.四川省郫县古城遗址1998年~1999年年度发掘收获[M].成都考古发现(1999年),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2 成都市文物工作队等.四川省温江县鱼凫村遗址调查与试掘[J].文物,1998(12)
    3 叶茂林,李明斌.宝墩文化发现新遗址[N].中国文物报,2000-7-12
    4 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队.四川崇州市双河史前城址试掘简报[J].考古,2002(11)
    5 中日联合考古调查队.都江堰市芒城遗址1998年度发掘工作简报[G].成都考古发现(1999年.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1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清水河县文物管理所.清水河县后城嘴遗址[G].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第二辑.北京:中国大百全书出版社.1997
    2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岱海考古——老虎山文化遗址发掘报告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1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岱海考古——老虎山文化遗址发掘报告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2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岱海考古——老虎山文化遗址发掘报告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3 乌盟文物站凉城文物普查队.内蒙古凉城县岱海周围古遗址调查[J].考古,1989(2);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日本京都中国考古学研究会岱海地区考察队.板城遗址勘查与发掘报告.岱海考古(二)——中日岱海地区考察研究报告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4 乌盟文物站凉城文物普查队.内蒙古凉城县岱海周围古遗址调查[J].考古,1989(2);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岱海考古——老虎山文化遗址发掘报告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1 内蒙古社会科学院蒙古史研究所、包头市文物管理所.内蒙古包头市阿善遗址发掘简报[J].考古,1984(2)
    2 包头市文物管理所.内蒙古大青山西段新石器时代遗址[J].考古,1986(6)
    3 包头市文物管理所.内蒙古大青山西段新石器时代遗址[J].考古,1986(6)
    4 刘幻真.内蒙古包头威俊新石器时代建筑群址[J].史前研究,1988年(辑刊)。
    5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准格尔旗寨子上遗址发掘简报[G].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第一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4
    1 严文明.中国新石器时代聚范形态的考察[M].庆祝苏秉琦考古五十五年论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严文明.龙山时代考古新发现的思考[M].纪念城子崖遗址发掘6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济南:齐鲁书社.1993
    2 王巍.聚落形态研究与中华文明探源[J].文物,2006(5)
    3 俞伟超.中国古代都城规划的发展阶段性[J].文物,1985(2)
    1 严文明.中国新石器时代聚范形态的考察[M].庆祝苏秉琦考古五十五年论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严文明.龙山时代考古新发现的思考[M].纪念城子崖遗址发掘6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济南:齐鲁书社.1993
    2 史仲文,胡晓林主编.中国全史·远古暨夏商西周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67
    1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淅川下王岗[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2422 王星光等.新石器时代粟稻混作区初探[J].中国农史,2003(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一队.河南汝州李楼遗址的发掘[J].考古学报,1994(1)
    3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等.登封王城岗与阳城[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2.99
    4 张居中.舞阳史前稻作遗存与黄淮地区史前农业[J].农业考古,1994(1)
    5 姜钦华.应用植硅石分析鉴定我国史前稻作农业[J].农业考古,1994(1)
    6 赵志军,方燕明.登封王城岗浮选结果及分析[J].华夏考古,2007(2)
    7 赵志军,何驽.陶寺城址2002年度浮选结果及分析[J].考古,2006(5)
    8 蔡莲珍,仇士华.碳十三测定和古代食谱研究[J].考古,1984(10)
    9 洛阳文物工作队.洛阳皂角树[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图版贰贰:6
    10 洛阳文物工作队.洛阳皂角树[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109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武功发掘报告[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156;黄石林.陕西龙山文化遗址出土小麦(杆)[J].农业考古,1991(1)
    2 王青,王良智.河南博爱西金城遗址发掘取得重要成果[N].中国文物报,2008-1-23
    3 田建文.山西侯马发现四千年前大型谷仓[N].中国文物报,1990-3-1
    4 何驽.陶寺:中国早期城市化的重要里程碑[N].中国文物报,2004-9-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工作队等.山西襄汾陶寺城址2002年发掘报告[J].考古学报,2005(3)
    1 袁靖.垣曲古城东关遗址出土动物骨骼研究报告.垣曲古城东关(附录五)[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584
    2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登封王城岗考古发现与研究(2002-2005)附录二[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7.835
    3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登封王城岗考古发现与研究(2002-2005)(附录三)[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7.902-916
    4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淅川下王冈[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242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二队.河南永城王油坊遗址发掘报告[J].考古学集刊(第5集).1987
    2 中国历史博物馆等.垣曲古城东关[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
    3 袁靖.垣曲古城东关遗址出土动物骨骼研究报告.垣曲古城东关(附录五)[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584
    4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胶县三里河[R].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
    5 严文明:中国史前的稻作农业[G].见:严文明著.农业发生与文明起源[C].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13
    6 孔昭宸,刘长江,何德亮.山东滕州市庄里西遗址植物遗存及其环境考古学上的意义[J].考 古,1999(7)
    1 靳桂云,吕厚远,魏成敏.山东临淄田旺龙山文化遗址植物硅酸体研究[J].考古,1999(2)
    2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山东栖霞杨家圈遗址发掘简报[J].史前研究,1984(3);北京大学考古实习队等.栖霞杨家圈遗址发掘报告[G].见:北京大学考古学系编著.胶东考古[C].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198
    3 南京博物院等.江苏连云港藤花落遗址考古发掘纪要[J].东南文化,2001(1)
    4 安志敏.中国古代的石刀[J].考古学报.第十册
    5 赵志军.两城镇与校场铺龙山时代农业生产特点的对比分析[G].东方考古.第1集
    6 周昆叔,赵芸芸.西吴寺遗址孢粉分析报告[R].见:国家文物考古领队培训班著.兖州西吴寺[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队等.潍县鲁家口新石器时代遗址[J].考古学报,1985(3)
    2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队等.潍县鲁家口新石器时代遗址[J].考古学报,1985(3)
    3 潍坊市艺术馆等.山东潍县狮子行遗址发掘简报[J].考古,1984(8)
    4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山东姚官庄遗址发掘报告[J].文物资斜丛刊.第5集.1981
    1 中国杜会科会院考古研究所山东队等.潍县鲁家口新石器时代遗址[J].考古学报,1985(3)
    2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茌平尚庄新石器时代遗址[J].考古学报,1985(4)
    3 栾丰实.山东龙山文化社会经济初探[G].见:蔡凤书主编.山东龙山文化研究文集[C].济南:齐鲁书社.1992
    1 石家河考古队.邓家湾[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236
    2 石家河考古队.肖家屋脊[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223
    3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青龙泉与大寺[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1
    4 方殷.随州西花园、庙台子遗址发掘简述[J].江汉考古,1984(3)
    5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青龙泉与大寺[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1.205
    6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青龙泉与大寺[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1.205
    7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湖北石家河罗家柏岭新石器时代遗址[J].考古学报,1994(2)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青龙泉与大寺[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1.205
    2 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吴兴钱山漾遗址第一、二次发掘简报[J].考古学报,1960(2)
    1 江苏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江苏无锡仙蠡墩新石器时代遗址清理简报[J].文物参考资料,1955(8)
    2 苏州博物馆等.江苏张家港徐家湾新石器时代遗址[J].考古学报,1995(3)
    3 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杭州水田畈遗址发掘简报[J].考古学报,1960(2)
    4 南京博物院等.江苏吴县澄湖古井群的发掘[G].文物资料丛刊(9)[C].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
    5 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吴兴钱山漾遗址第一、二次发掘简报[J].考古学报,1960(2)
    6 游修岭.青浦福泉山遗址出土种子的鉴定.福泉山——新石器遗址发掘报告[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
    7 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杭州水田畈遗址发掘简报[J].考古学报,1960(2)
    8 南京博物院等.江苏吴县澄湖古井群的发掘[J].文物资料丛刊(9).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
    9 陈兆弘.昆山周庄公社太史淀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J].文博通讯,1977(1)
    10 高振卫,邬红梅.江苏江阴夏港宋墓清理简报[J].文物,2001(6)
    11 陆耀华,朱瑞明.浙江嘉善新港发现良渚文化木筒水井[J].文物,1984(2)
    12 苏州博物馆等.江苏张家港徐家湾新石器时代遗址[J].考古学报,1995(3)
    1 黄象洪.青浦福泉山遗址出土的兽骨[G].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福泉山——新石器遗址发掘报告[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年。
    2 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马桥[M].文物出版社.2003.363
    3 黄象洪.青浦福泉山遗址出土的兽骨.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福泉山——新石器遗址发掘报告[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
    4 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马桥[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363
    1 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杭州水田畈遗址发掘简报[J].考古学报,1960(2)
    2 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马桥[M].文物出版社.2003.349
    3 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马桥[M].文物出版社.2003.349
    1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岱海考古(一)——老虎山文化遗址发掘报告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2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岱海考古(一)——老虎山文化遗址发掘报告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3 岱海地区考察队.板城遗址勘查与发掘报告.岱海考古》(二)[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505
    1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岱海考古(一)——老虎山文化遗址发掘报告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2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岱海考古(一)——老虎山文化遗址发掘报告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505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23卷.204
    1 何驽.陶寺城址宫殿区发现的陶板功能试析——陶寺文化的陶瓦[G].见:韩国河,张松林主编.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的学术研讨会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265~276
    2 方酉生等.河南汤阴白营龙山文化遗址[J].考古,1980(3)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1979年安阳后岗遗址发掘报告[J].考古学报,1985(1)
    2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二队.河南临汝煤山遗址发掘报告[J].考古学报,1982(4)
    3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队.山西曲沃方城遗址发掘简报[J].考古,1988(4)。
    4 晋中考古队.山西太谷白燕遗址第一地点发掘简报[]:山西太谷白燕遗址第二、三、四地点发掘简报[J].文物,1989(3)
    5 高天麟等.陶寺遗址1983~1984年Ⅲ区居住址发掘的主要收获[J].考古,1986年(9)
    6 东下冯考古队.山西夏县东下冯龙山文化遗址[J].考古学报,1983(1)
    7 高天麟等.陶寺遗址1983~1984年Ⅲ区居住址发掘的主要收获[J].考古,1986(9)
    8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队等.山西襄汾陶寺遗址首次发现铜器[J].考古,1984年(12)
    1 梁星彭,严志斌.山西襄汾陶寺文化城址[G].国家文物局主编.2001中国重要考古发现[C].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24-27
    2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队.2004~2005年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发掘新进展[J].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通讯,2005(10)
    3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二队.河南临汝煤山遗址发掘报告[J].考古学报,1982(4)
    4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等.登封王城岗与阳城[M].文物出版社,1992.99
    5 郑州大学文博学院,开封市文物工作队.豫东杞县发掘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71
    6 严文明.论中国的铜时并用时代[J].史前研究,1984(1)
    7 李京华.关于中原地区早期冶铜技术及相关问题的几点看法[J].文物,1985(12)
    8 (英)泰利柯特(R.F.Tylecote)著,华觉明等译.世界冶金发展史[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5.474
    9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塔儿山南麓古遗址调查简报[J].文物季刊,1992(3)
    1 冯时.殷卜辞四方风研究[J].考古学报,1994(2)
    2 冯时.中国天文考古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160-162
    3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队等.山西襄汾县陶寺城址发现陶寺文化大型建筑基址[J].考古,2004(2)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队.陶寺中期小城大型建筑基址ⅡF1实地模拟观测报告[J].古代文明研究通讯,2006(29)
    2 刘教愿.记两城镇遗址发现的两件石器[J].考古,1972(4)
    3 山东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教研室.泗水尹家城[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78
    4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胶县三里河[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88
    1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茌平尚庄新石器时代遗址[J].考古学报,1985(4)
    2 山东省博物馆,日照县文化馆东海峪发掘小组.1975年东海峪遗址的发掘[J].考古,1976(12)
    3 中国杜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队等.潍县鲁家口新石器时代遗址[J].考古学报,1985(3)
    4 临沂地区文普会等.山东日照尧王城龙山文化遗址试掘简报[J].史前研究,1985(4)
    5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茌平尚庄新石器时代遗址[J].考古学报,1985(4);山东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教研室.泗水尹家城[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山东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山东茌平南陈庄遗址发掘简报[J].考古,1985(4)
    1 北京钢铁学院冶金史组.中国早期铜器的初步研究[J].考古学报,1981(3)
    1 河南文物研究所.河南淅川黄楝树遗址发掘报告[J].华夏考古,1990(3)
    2 石家河考古队.邓家湾[J].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243
    3 孙淑云.邓家湾遗址铜矿渣检验报告[G].见:石家河考古队.邓家湾[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
    4 石家河考古队.肖家屋脊[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236
    1 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福泉山[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
    2 浙江文物考古研究所.反山[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
    3 浙江文物考古研究所.反山[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
    1 浙江文物考古研究所.反山[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
    2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瑶山[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
    3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瑶山[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
    4 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吴兴钱山漾遗址第一、二次发掘报告[J].考古学报,1960(2)
    5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庙前[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
    6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宁波慈湖遗址发掘简报[G].见: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学刊[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3
    1 刘斌.良渚遗址发现5000年古城[N].中国文物报.2007-12-5
    2 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编.马桥——1993—1997年发掘报告[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2.19
    3 北京大学考古系等.浙江桐乡普安桥遗址发掘简报[J].文物,1998(4)
    4 严文明.良渚随笔[G].文明的曙光——良渚文化[C].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
    5 林华东.良渚文化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116
    1 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队等.四川省温江县鱼凫村遗址调查与试掘[J].文物,1998(12)
    2 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队等.四川新津县宝墩遗址1996年发掘简报[J].考古,1998(1)
    3 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队等.四川省温江县鱼凫村遗址调查与试掘[J].文物,1998(12)
    4 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队等.四川新津县宝敦遗址调查与试掘[J].考古,1997(1)
    1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岱海考古(一)——老虎山文化遗址报告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496
    2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岱海考古(一)——老虎山文化遗址报告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501
    1 王大方等.清水河出土新石器时代巨型鱼龙夯土雕像及大批文物[N].中国文物报1998-8-19
    2 钱耀鹏.史前武器及其军事学意义考察[J].文博,2000(3)
    3 严文明.涧沟的头盖杯和剥头皮习俗[J].考古与文物,1982(2)
    4 云南省博物馆.元谋大墩子新石器时代遗址[J].考古学报,1977(1)
    5 云南省博物馆.云南宾川白羊村遗址[J].考古学报,1981(3)
    6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工作队等.山西襄汾陶寺城址2002年发掘报告[J].考古学报,2005(3)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工作队等.山西襄汾县陶寺城址祭祀区大型建筑基址2003年发掘简报[J].考古,2004(7)
    2 贾汉清.从顾家坡墓地的发掘看史前时代文化交叉地带的部落冲突[J].华夏考古,2004(4)
    3 俞伟超.先楚与三苗文化的考古学推测[J].文物,1980(10)
    4 贾汉清.论江汉地区二例相关的史前陶文[J].江汉考古,2003(2)
    5 山东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教研室.泗水尹家城[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306
    6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南豊县梦溪八十垱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发掘简报[J].文物,
    1 高炜等.关于陶寺墓地的几个问题[J].考古,1983(6)
    2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等.山西芮城清凉寺新石器时代墓地[J].文物,2006(3)
    1 山西省临汾行署文化局等.山西临汾下靳村陶寺文化墓地发掘报告[J].考古学报,1999(4);下靳考古队.山西临汾下靳墓地发掘简报[J].文物,1998(12)
    1 山西省临汾行署文化局等.山西临汾下靳村陶寺文化墓地发掘报告[J].考古学报,1999(4)
    2 Li Liu, The Chinese Neolithic Trajectories to Early State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4, p138.
    2 中国历史博物馆考古部等.班村遗址发掘获重大收获[N].中国文物报,1993-2-21
    1 山东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教研室.泗水尹家城[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
    2 山东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教研室.泗水尹家城[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
    3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胶县三里河[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
    4 临沂地区文管会等.日照尧王城龙山文化遗址试掘简报[J].史前研究,1985(5)
    5 国家文物局考古领队培训班.兖州西吴寺[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
    6 临沂地区文管会等.日照尧王城龙山文化遗址试掘简报[J].史前研究,1985(4)
    1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浙江余杭反山良渚墓地发掘简报[J].文物,1988(1)
    2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余杭瑶山良渚文化祭坛发掘简报[J].文物,1988(1)
    3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余杭文管会.浙江余杭汇观山良渚文化祭坛与墓地发掘简报[J].文物,1997(7)
    4 南京博物院.1982年江苏常州武进寺墩遗址的发掘[J].考古,1984(2)
    5 上海文管会.上海青浦福泉山良渚文化墓地[J].文物,1986(10)
    6 刘斌.海宁荷叶地良渚文化遗址[G].中国考古学年鉴(1989).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
    7 刘斌,赵晔.海宁发现良渚文化重要墓地[J].中国文物报,1995-8-6
    8 北京大学考古系等.浙江桐乡普安桥遗址发掘简报[J].文物,1998(4)
    9 王正书.金山县亭林良渚文化墓地[G].中国考古学年鉴.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
    10 江苏省赵陵山考古队.江苏昆山赵陵山遗址第一、二次发掘简报[G].见:徐湖平.东方文明之光[C].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6
    1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浙江北部地区良渚文化墓葬的发掘(1978-1986年)[G].见: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学刊[C],科学出版社.1993
    2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余杭良渚庙前遗址发掘的主要收获[G].见: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学刊[C].科学出版社.1993
    3 苏州博物馆等.江苏吴江龙南新石器时代村落遗址第一、二次发掘简报[J].文物,1990(7)
    4 南京博物院.苏州越城遗址的发掘[J].考古1982(5)
    5 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编.马桥——1993—1997年发掘报告[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2
    6 上海文管会.上海市松江县广福林遗址新石器时代试掘[J].考古1962(9)
    1 石家河考古队.邓家湾[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
    2 石家河考古队.肖家屋脊[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
    1 (英)梅英.古代法(沈景一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93-94
    1 高炜.龙山时代的礼制[G].本书编写组.庆祝苏秉琦考古五十五周年论文集[C].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
    1 邹衡.试论夏文化[G].邹衡.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C].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
    2 高炜.中原龙山文化葬制研究[G].中国考古学会编.中国考古学论丛[C].北京:科学出版社.1993.90-105
    1 昌潍地区文物管理组等.山东诸城呈子遗址发掘报告[J].考古学报1980(3)
    2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临朐县西朱封龙山文化重椁墓的清理[G].见:张学海主编.海岱考古(第一辑)[C].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89;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山东临朐朱封龙山文化墓葬[J].考古,1990(7)
    3 山东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教研室.泗水尹家城[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
    1 湖北荆州博物馆.肖家屋脊[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344-345
    2 石家河考古队.邓家湾[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245
    1 高炜等.关于陶寺墓地的几个问题[J].考古,1983(6);高炜.中原龙山文化葬制研究[G].中国考古学会编.中国考古学论丛[C].科学出版社.1993.90~105;高炜.晋西南与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G].中国考古学会等编.汾河湾[C].太原: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6.111~118;王震中.中国文明起源的比较研究[J].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239;严文明.中国王墓的出现[J].考古与文物1996(1)
    1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等.登封王城岗与阳城[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2.38-40
    2 商丘地区文物管理委员会等.河南永城王油坊遗址发掘报告[G].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考古学集刊(第5集)[G].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3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1979年安阳后岗遗址发掘报告[J].考古学报,1985(1)
    1 邹衡.试论夏文化[G].邹衡著.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C].文物出版社.1980.179
    1 汪宁生.从原始记事到文字发明[J].考古学报,1981(1);徐中舒,唐嘉弘.关于夏代文字的问题[J].夏史论丛》[C].济南:齐鲁书社.1985.126-150
    2 邹衡.中国文明的诞生[J].文物,1987(12)
    3 唐兰.从大汶口文化的陶器文字看我国最早文化的年代[J].大汶口文化讨论文集[C].齐鲁书社.1981.79-84;李学勤.论新出大汶口文化陶器符号[J].文物,1987(12);曹定云.中国文字起源试探[J].殷都学刊,2001(3)
    4 于省吾.关于古代文字研究的若干问题[J].文物,1973(2)
    5 张居中.八千年前的书法艺术[J].中国书法,2001(1)
    6 刘一曼.对中国文字起源的几点看法[G].见: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编. 古代文明研究第一辑[C].文物出版社.2005.147-154
    1 李健民.陶寺遗址出土的朱书“文字”扁壶[J].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通讯(1).2001
    2 罗琨.陶寺陶文考释[J].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通讯(2).2001
    3 何驽.陶寺遗址扁壶朱书“文字”新探[N].中国文物报.2003-11-28
    4 郑洪春等.陕西长安花楼子客省庄二期文化遗址发掘[J].考古与文物,1988(5、6合期)
    5 赵辉.<陕西长安花楼子客省庄二期文化遗址发掘>中的几个问题[J].华夏考古,1994(3)
    6 山东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山东邹平丁公遗址第四、五次发掘简报[J].考古,1993(4)
    7 专家笔谈丁公遗址出土陶文[J].考古,1993(4)
    1 南京博物院、吴县文管会.江苏吴县澄湖古井群的发掘[G].文物资料丛刊(9).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
    2 李学勤.试论余杭南湖良渚文化黑陶罐的刻划符号[J].浙江学刊,1992(4)
    3 上海市文管会.上海马桥遗址第一、二次发掘[J].考古学报,1978(1)
    4 李学勤.试论余杭南湖良渚文化黑陶罐的刻划符号[J].浙江学刊,199 (4)
    5 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马桥[M].文物出版社.2003
    6 魏继印.豫陕晋相邻地区与文明起源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郑州:郑州大学.2008.220
    1 魏峻:《内蒙古中南部考古学文化演变的环境学透视》[],《华夏考古》2005年1期。
    2 魏峻.内蒙古中南部考古学文化演变的环境学透视[J].华夏考古,2005(1)
    1 魏峻.内蒙古中南部考古学文化演变的环境学透视[J].华夏考古,2005(1)
    1 北京大学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新密新砦[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523
    2 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洛阳皂角树[M].科学出版社,2002
    3 赵志军.二里头遗址浮选结果的初步分析[G].见:杜金鹏,许宏,主编.二里头遗址与二里头文化研究[C].科学出版社.2006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夏县东下冯[M].文物出版社.1988.第106、107页。
    2 杨杰.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的动物考古学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6.46
    3 北京大学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新密新砦[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483
    1 杨杰.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的动物考古学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6.18~21
    2 北京大学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新密新砦[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470~477
    1 郑光等.偃师县二里头遗址[G].中国考古学年鉴(1987年).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
    1 郑光.偃师县二里头遗址[G].中国考古学年鉴(1984年).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
    2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偃师二里头[M]附录2.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399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河南偃师市二里头遗址宫城及宫殿区外围道路的勘察与发掘[J].考古2004,(11)
    2 许宏等.二里头遗址聚落形态的初步考察[J].考古,2004(11)
    1 张国硕.岳石文化来源初探[J].郑州大学学报,1989(1);岳石文化的渊源再探[J].郑州大学学报,1994(6)
    1 高蒙河.长江下游考古地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63、87
    2 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编.马桥——1993—1997年发掘报告[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2.343~344
    1 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编.马桥——1993—1997年发掘报告[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2.343~344
    2 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编.马桥——1993—1997年发掘报告[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2.364~365
    1 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编.马桥——1993—1997年发掘报告[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2.116
    2 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编.马桥——1993—1997年发掘报告[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2.290
    3 高蒙河.长江下游考古地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319
    4 江章华等.成都平原先秦文化初论[J].考古学报,2002(1)
    5 段天璟.二里头文化时期的文化格局[D].[博士学位论文].长春:吉林大学,2007
    1 江章华等.成都平原先秦文化初论[J].考古学报,2002(1)
    1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鄂尔多斯博物馆.朱开沟——青铜时代早期遗址发掘报告[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
    1 郑州大学文博学院,开封市文物工作队.豫东杞县发掘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2 刘绪.论卫怀地区的夏商文化[G].见:北京大学考古系.纪念北京大学考古专业三十周年论文集[C].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171~210
    3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等.淅川下王冈[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264~306;河南省文物研究所.河南穰东遗址的发掘[J].华夏考古,1999(2);北京大学考古系,南阳市文物研究所,方城县博物馆.河南方城县八里桥遗址1994年春发掘简报[J].考古,1999(12)
    4 赵春青等.河南省新密市新砦遗址发现城墙和大型建筑[N].中国文物报,2004-3-3
    5 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河南巩义市花地嘴遗址“新砦期”遗存[J].考古,2005(6)
    6 魏兴涛等.河南平顶山蒲城店发现龙山文化与二里头文化城址[N].中国文物报,2006-3-3-
    1 王文华,丁兰坡.夏代考古新突破郑州大师姑发现二里头文化中晚期城址[N].中国文物报,2004-2-27;王文华等.河南荥阳大师姑夏代城址的发掘与研究[J].文物,2004(11);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郑州:郑州大师姑[M].科学出版社.2004
    2 北京大学考古学系,驻马店市文物保护管理所.驻马店杨庄[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92
    3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夏县东下冯[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49-51页。
    4 刘莉,陈星灿.城:夏商时期对自然资源的控制问题[J].东南文化,2000(3)
    5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G].观堂集林[C]卷十.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287-303
    6 杨贵金.沁水下游的夏文化与先商文化[J].中原文物,1997(2)
    7 刘绪.论卫怀地区的夏商文化[G].见:北京大学考古系.纪念北京大学考古专业三十周年论文集[C].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204
    8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辉县孟庄[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180-183
    1 冈村秀典.王朝成立的考古学证据[G].见:杜金鹏,许宏.二里头遗址与二里头文化研究[C].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524
    2 郭妍利.二里头文化兵器初论[G].杜金鹏,许宏.二里头遗址与二里头文化研究[C].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222-223
    3 高江涛.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的考古学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6.160
    4 刘绪.从墓葬陶器分析二里头文化的性质及其与二里岗期商文化的关系[J].文物,1986(6);杨锡璋.由墓葬制度看二里头文化的性质[J].殷都学刊,1987(3)
    5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偃师二里头[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57-158页。
    6 高江涛.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的考古学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6.160-162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河南堰师市二里头遗址宫城及宫殿区外围道路的勘察与发掘[J].考古,2004(11)
    1 杜金鹏.二里头遗址宫殿建筑基址初步研究[G].见:杜金鹏,许宏,主编.偃师二里头遗址研究[C].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2 邹衡.试论夏文化[G].见:邹衡.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C].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
    3 如殷玮璋先生认为一号宫殿建筑基址“是商代统治者进行各种政治活动的场所,也是商王为首的统治集团对商王国的奴隶和平民实行奴隶主专政的指挥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217);赵芝荃先生也认为:“二里头遗址第一号宫殿规模宏大,气势宏伟,可视为王权的象征。”“从其规模来看,该宫殿有可能是夏王发布政令的场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偃师二里头[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393~394);方酉生先生则认为一号宫殿建筑基址在当时绝不是普通的民居,而应该是一座最高统治者国王施政的场所或祭祀祖先的宗庙(方酉生.偃师二里头遗址第三期遗存与桀都斟郡[J].考古,1995(2);方酉生.论二里头遗址的文化性质[J].华夏考古,1994(1));杨鸿勋先生则依据《考工记》的记载认为一号宫殿基址应为前朝后寝式的建筑(杨鸿勋.初论二里头宫室的复原问题[G].见:杨鸿勋.建筑考古学论文集[C].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杜金鹏先生起初认为一号宫殿基址为“夏社”(杜金鹏.二里头遗址宫殿建筑基址初步研究[G].见:杜金鹏,许宏,主编.偃师二里头遗址研究[C].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后来又纠正为“外朝”(杜金鹏.偃师二里头遗址一号宫殿基址再认识[G].见:杜金鹏,许宏,主编.偃师二里头遗址研究[C].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1 二号宫殿基址的发掘者曾推测为“寝殿”(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偃师二里头[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159);张国硕先生则倾向为“宗庙”(张国硕.夏商时代都城制度研究[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173-174);杨鸿勋先生先生则认为是“宗、庙一体建筑”(杨鸿勋.宫殿考古通论[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1.35);宋镇豪先生推测二号宫殿基址的正殿之中室似为庙,东西两室似为寝(宋镇豪.夏商社会生活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38-39);杜金鹏先生也有类似的看法(杜金鹏.二里头遗址宫殿建筑基址初步研究[G].见:杜金鹏,许宏,主编.偃师二里头遗址研究[C].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赵芝荃先生则将二号宫殿基址推断为夏社(赵芝荃.夏社与桐宫[J].考古与文物,2001(4))。
    2 杜金鹏.偃师二里头遗址4号宫殿基址研究[G].见:杜金鹏,许宏,主编.偃师二里头遗址研究[C].北京啊科学出版社.2005
    3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河南偃师二里头二号宫殿遗址[J].考古,1983(3)
    4 方酉生.偃师二里头遗址第三期遗存与桀都斟鄩[J].考古,1995(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偃师二里头[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159
    5 杜金鹏.里头遗址宫殿建筑基址初步研究[G].见:杜金鹏,许宏,主编.偃师二里头遗址研究[C].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河南偃师市二里头遗址中心区的考古新发现[J].考古2005(7)
    1 李春华.从二里头遗址的主要发现看夏代礼制的几个特点[J].文物春秋,2006(5)
    2 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M].北京:中华书局.1956.644
    1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发掘队.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发掘简报[J].考古,1965(5)
    2 曹定云.中国文字起源试探[J].殷都学刊,2001(3);曹定云.夏代文字求证[J].考古,2004(12)
    3 王宜涛等.商县紫荆遗址发现的二里头文化陶文[J].考古与文物,1983(4)
    4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队.1980年秋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发掘简报[J].考古,1983(3)
    5 王迅.五帝时代与夏代史迹的考古学观察[G].见: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编.考古学研究(五)[C].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6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河南密县黄寨遗址的发掘[J].华夏考古,1993(3)
    7 李维明.二里头文化骨刻字符试介[G].河北易县“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起源学术研讨会”论文.2009
    1 宋豫秦等.中国文明起源的人地关系简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198
    1 严文明.岱海考古的启示[G].见: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编.《岱海考古(一)》[C]序.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1 魏继印.豫陕晋相邻地区与文明起源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郑州:郑州大学.2008.220
    2 王星光.生态环境的变迁与夏代的兴起探索[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1 刘兴诗.成都平原古城群兴废与古气候问题[J].四川文物,1998(4)
    1 王巍.公元前2000年前后我国大范围文化变化原因探讨[J].考古,2004(1)
    2 魏继印.试析我国新石器时代晚期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及其对文明起源的影响[J].平顶山学院学报,2009(6)
    1 内蒙古社会科学院蒙古史研究所,包头市文物管理所.内蒙古包头市阿善遗址发掘简报[J].考古,1984(2)
    2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湖北石家河罗家柏岭新石器时代遗址[J].考古学报,1994(2)
    3 张绪球.长江中游新石器时代文化概论[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226;石家河考古队,1987年湖北天门石家河遗址群发掘简报[J].文物,1990(8)
    4 荆州博物馆.肖家屋脊[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
    5 赵辉,张弛.石家河遗址群调查报告[G].南方民族考古第5辑.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1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余杭瑶山良渚文化祭坛遗址发掘简报[J].文物,1988(1)
    2 高广仁.海岱区史前祭祀遗迹的考察[G].高广仁.海岱区先秦考古论集[C].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195~211
    3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工作队,邹县文物保管所.山东邹县古代遗址调查[G].考古所集刊(第3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4 中美两城地区联合考古队.山东日照两城地区的考古调查[J].考古,1997(4)
    5 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队等.四川新津县宝墩遗址调查与试掘[J].考古,1997(1);中日联合考古调查队.四川新津县宝墩遗址1996年发掘简报[J].考古,1998(1)
    6 成都市文物工作队等.四川省郫县古城遗址的调查与试掘[J].文物,1999(1);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四川省郫县古城遗址1997发掘简报[J].文物,2001(3);成都市文物工作队等.四川省郫县古城遗址1998年~1999年年度发掘收获[G].见: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成都考古发现(1999年).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队等.山西襄汾县陶寺城址发现陶寺文化大型建筑基址[J].考古,2004(2)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队等.山西襄汾县陶寺城址祭祀区大型建筑基址2003年发掘简报[J].考古,2004(7)
    2 马萧林,李新伟,杨海青.河南灵宝西坡遗址第五次发掘获重大突破[N].中国文物报,2005-8-26;马萧林,李新伟,杨海青.河南灵宝西坡发现仰韶文化中期大型墓葬[N].中国文物报,2007-2-16
    3 河南省文物管理局编.黄河小浪底水库考古报告(二)[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143
    1 俞伟超.龙山文化与良渚文化衰变的奥秘—致“纪念发掘城子崖遗址六十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贺信[J].文物天地,1992(3)
    1 具体分析见本章第一节。
    2 马世之.略论城的起源[J].中州学刊,1982(3);钱耀鹏.试论城的起源及其初步发展[J].文物季刊,1998(1)
    3 严文明.中国环壕聚落的演变[G].国学研究: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钱耀鹏.略论史前时期的环壕聚落[G].考古文物研究——纪念西北大学考古专业成立四十周年文集.西安:三秦出版社.1996;张学海.环壕聚落·土围聚落城堡·早期城市[N].中国文物报,1996-4-21
    4 张学海.环壕聚落·土围聚落·城堡·早期城市[N].中国文物报,1996-4-21
    1 钱耀鹏.关于环壕聚落的几个问题[J].文物,1997(8)
    2 张学海.环壕聚落·土围聚落·城堡·早期城市[N].中国文物报,1996--4-21
    3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章丘市博物馆.山东章丘市小荆山后李文化环壕聚落勘探报告[J].华夏考古,2003(3)
    4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遗址发掘简报[J].考古,1985(10)
    5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内蒙古林西县白音长汗新石器时代遗址简报[J].考古,1993(7)
    6 云南省博物馆.元谋大墩子新石器时代遗址[J].考古学报,1977(1)
    7 云南省博物馆.云南宾川白羊村遗址[J].考古学报,1981(3)
    8 半坡博物馆等.姜寨[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
    9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西安半坡[M].北京:文物出版社.1963
    10 濮阳西水坡遗址考古队.1988年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发掘简报[J].考古,1989(12)
    11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蒙城尉迟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1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配合基建考古队.陕西合阳吴家营仰韶文化遗址清理简报[J].考古与文物,1990(6)
    2 半坡博物馆等.姜寨[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
    3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南澧县梦溪八十垱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发掘简报[J].文物,1996(12)
    4 钱耀鹏.试论城的起源及其初步发展[J].文物季刊,1998(1)
    1 钱耀鹏.试论城的起源及其初步发展[J].文物季刊,1998(1)
    2 其实在该文中,钱耀鹏先生对“城堡”的称谓存有异议,认为“城堡”一词含有浓厚的军事色彩,而中国迄今发现的史前城址可能是政治、军事乃至经济中心,因此直呼为“城”较好(钱耀鹏.试论城的起源及其初步发展[J].文物季刊,1998(1))。实际上,不管史前城址是哪一种中心,其防御功能均居首位,从这意义上,我们认为称之为“城堡”亦未尝不可。
    1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澧县城头山屈家岭文化城址调查与试掘[J].文物,1993(12)
    2 郭伟民.城头山古城又获新成果[N].中国文物报,1999-3-3
    3 湖北省荆门市博物馆.荆门马家垸屈家岭文化城址调查[J].文物,1997(7)
    4 冈村秀典等.湖北阴湘城遗址研究(Ⅰ)——1995年日中联合考古发掘报告[J].东方学报(京都)第69册,1996
    5 张绪球.石首市走马岭屈家岭文化古城址[G].中国考古学年鉴(1993年).北京:文物出版社.1995
    6 国家文物局考古领队培训班.郑州西山仰韶时代城址的发掘[J].文物,1999(7)
    1 北京大学考古系等.石家河遗址群调查报告[G].南方民族考古:第5辑,1993
    2 董琦.中国先秦城市发展史概述[J].中原文物,1995(1)
    3 南京博物院.江苏邳县大墩子遗址第二次发掘[G].考古学集刊:第1集.北京:中国社 会科学出版社.1981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胶县三里河[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
    2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洛阳王湾——考古发掘报告[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工作队等.山西襄汾陶寺城址2002年发掘报告[J].考古学报,2005(3)
    4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工作队等.1978—1980年山西襄汾陶寺墓地发掘简报[J].考古,1983(1)
    5 中美两城地区联合考古队.山东日照市两城地区的考古调查[J].考古,1997(4);山东省考古研究所.五莲丹土发现大汶口文化城址[N].中国文物报,2001-1-17
    6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鲁中南考古队、滕州市博物馆.山东滕州市西康留遗址调查发掘简报[J].考古,1995(3)
    1 北京大学考古系等.石家河遗址群调查报告[G].南方民族考古:第5辑.1993
    2 刘斌.良渚遗址发现5000年古城[N].中国文物报,2007-12-5
    3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岱海考古(一)——老虎山文化遗址发掘报告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4 刘幻真.内蒙古包头威俊新石器时代建筑群址[J].史前研究,1988年(辑刊)
    5 包头市文物管理所.内蒙古大青山西段新石器时代遗址[J].考古,1986(6)
    1 董琦.中国先秦城市发展史概述[J].中原文物,1995(1)
    2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洛阳王湾——考古发掘报告[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 北京大学、河北省文化局邯郸考古发掘队.1957年邯郸发掘简报[J].考古,1959(10)
    4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胶县三里河[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第二工作队等.2002年山西襄汾陶寺城址发掘[J].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通讯,2003(5)
    2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队等.山西襄汾县陶寺城址发现陶寺文化大型建筑基址[J].考古,2004(2)
    3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队等.陶寺城址发现陶寺文化中期墓葬[J].考古,2003(9)
    4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队等.山西襄汾县陶寺城址祭祀区大型建筑基址2003年发掘简报[J].考古,2004(7)
    5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周口地区文化局文物科.河南淮阳平粮台龙山文化城址试掘简报[J].文物,1983(3)
    1 南浦.连云港藤花落遗址有重要收获[N].中国文物报,1996-8-25;林留根、周锦屏等.藤花落遗址聚落考古取得重大收获[N].中国文物报,2000-6-25
    1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登封王城岗遗址的发掘[J].文物,1983(3);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等.登封王城岗与阳城[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2
    2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新密市炎黄历史文化研究会.河南新密市古城寨龙山文化城址发掘简报[J].华夏考古,2002(2)
    1 董琦.论早期都邑[J].文物,2006(6)
    2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宫城及宫殿区外围道路的勘察与发掘[J].考古,2004(11)
    1 许宏,陈国梁,赵海涛.二里头遗址聚落形态的初步考察[J].考古,2004(11)
    2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宫城及宫殿区外围道路的勘察与发掘[J].考古,2004(11)
    3 杜金鹏.偃师二里头遗址4号宫殿基址研究[J].文物,2005(6)
    4 许宏,刘莉.关于二里头遗址的省思[J].文物,2008(1)
    5 李久昌.偃师二里头遗址的都城空间结构及其特征[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第22卷第4辑,2007年。
    6 赵春青,张松林等.河南新密新砦遗址发现城墙和大型建筑.中国文物报,2004年3月3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河南新密市新砦城址中心区发现大型浅穴型建筑[J].考古,2006(1)
    1 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郑州大师姑(2002-2003)[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27-32,338,339
    2 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郑州大师姑(2002-2003)[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1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等.登封王城岗与阳城[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2.35~36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河南偃师市二里头遗址宫城及宫殿区外围道路的勘察与发掘[J].考古,2004(11)
    2 唐杰平,贾庆元等.安徽固原垓下遗址[N].中国文物报,2009-7-10
    1 山东省考古研究所.城子崖城址又有重大发现,龙山岳石周代城址重见天日[N].中国文物报,1990-7-26
    2 山东省考古研究所.五莲丹土发现大汶口文化城址[N].中国文物报,2001-1-17
    3 林留根、李虎仁.藤花落遗址的发掘与思考[N].中国文物报,2000-7-19;林留根等.藤花落遗址聚落考古取得重大收获[N].中国文物报,2000-6-25
    4 山东省考古所聊城地区文研室.鲁西发现两组八座龙山文化城址[N].中国文物报,1995-1-22
    1 李桃元,夏丰.湖北应城陶家湖古城址调查[J].文物,2001(4)
    2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南省澧县文物管理所.澧县城头山屈家岭文化城址调查与试掘[J].文物,1993(12);蒋迎春.考古学家在京论证确认:城头山为中国已知时代最早古城址[N].中国文物报,1997-8-10
    3 尹检顺.澧县鸡叫城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又有新发现[N].中国文物报,1999-6-23
    4 冈村秀典等编.湖北阴湘城遗址研究Ⅰ——1995年日中联合考古发掘报告[J].东方学报(京都)第69册,1996年;刘德银.阴湘城古城址发掘获重大成果[N].中国文物报,1996-11-24;荆州博物馆等.湖北荆州市阴湘城遗址东城墙发掘简报[J].考古,1997(5)
    5 湖北省荆门市博物馆.荆门马家垸屈家岭文化城址调查[J].文物,1997(7)
    6 陈树祥,李桃元.应城门板湾遗址发掘获重要成果[N].中国文物报,2000-4-4
    1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2006年度南方地区考古新发现[J].南方文物,2007(4)
    2 荆门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北荆门后港城河城址调查报告[J].江汉考古,2008(2)
    1 包头市文物管理所.内蒙古大青山西段新石器时代遗址[J].考古,1986(6)
    2 包头市文物管理所.内蒙古大青山西段新石器时代遗址[J].考古,1986(6)
    3 刘幻真.内蒙古包头威俊新石器时代建筑群址[J].史前研究,1988年(辑刊)。
    4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岱海考古(一)——老虎山文化遗址发掘报告集[G].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5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岱海考古(一)——老虎山文化遗址发掘报告集[G].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1 高江涛.陶寺遗址聚落形态的初步考察[J].中原文物,2007(3)
    2 高江涛.陶寺遗址聚落形态的初步考察[J].中原文物,2007(3)
    3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等.河南淮阳平粮台龙山文化城址试掘简报[J].文物,1983(3)
    4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等.郾城郝家台遗址的发掘[J].华夏考古,1992(3)
    1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等.登封王城岗与阳城[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2
    1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辉县孟庄[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
    2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河南新密市古城寨龙山文化城址发掘简报[J].华夏考古,2002(2)
    3 高江涛.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的考古学研究[M].194.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4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河南平顶山蒲城店遗址发掘简报[J].文物,2008(5)
    1 毋建庄,邢心田,韩长松等.河南焦作徐堡发现龙山文化城址[N].中国文物报,2007-2-2
    2 赵春青等.河南新密新砦遗址发现城墙和大型建筑[N].中国文物报,2004-3-3
    3 许宏,陈国梁,赵海涛.二里头遗址聚落形态的初步考察[J].考古,2004(11);许宏,刘莉.关于二里头遗址的省思[J].文物,2008(1)
    1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南省澧县文物管理所.澧县城头山屈家岭文化城址调查与试掘[J].文物,1993(12)
    2 荆州博物馆等.湖北荆州市阴湘城遗址东城墙发掘简报[J].考古,1997(5)
    3 刘辉.江汉平原东北发现两座新石器时代城址[J].江汉考古,2009(1)
    4 北京大学考古系等.石家河遗址群调查报告.南方民族考古:第5辑,1993;石家河考古队.湖北天门市邓家湾遗址1992年发掘简报[J].文物,1994(4)
    5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2006年度南方地区考古新发现[J].南方文物,2007(4)
    1 刘斌.良渚遗址发现5000年古城.中国文物报,2007年12月5日。
    2 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队.四川新津县宝墩遗址调查与试掘[J].考古,1997(1);中日联合 考古调查队.四川新津县宝墩遗址1996年发掘简报[J].考古,1998(1)
    1 郫县古城发掘取得重大收获[N].中国文物报,1998-3-18
    2 内蒙古社会科学院蒙古史研究所、包头市文物管理所.内蒙古包头市阿善遗址发掘简报[J].考古,1984(2)
    1 包头市文物管理所.内蒙古大青山西段新石器时代遗址[J].考古,1986(6)
    2 包头市文物管理所.内蒙古大青山西段新石器时代遗址[J].考古,1986(6)
    3 刘幻真.内蒙古包头威俊新石器时代建筑群址[J].史前研究,1988年(辑刊)。
    4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岱海考古(一)——老虎山文化遗址发掘报告集[G].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5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岱海考古(一)——老虎山文化遗址发掘报告集[G].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1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日本京都中国考古学研究会岱海地区考察队.板城遗址勘查与发掘报告.岱海考古(二)——中日岱海地区考察研究报告集[G].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2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岱海考古(一)——老虎山文化遗址发掘报告集[G].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3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清水河县文物管理所.清水河县后城嘴遗址[G].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第二辑.北京:中国大百全书出版社.1997
    4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岱海考古(一)——老虎山文化遗址发掘报告集[G].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501
    1 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M].北京:科学出版社.1960
    2 徐中舒.论巴蜀文化[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
    3 何驽.中国史前古城功能辨析[N].中国文物报,2002-7-19
    1 何驽.中国史前古城功能辨析[N].中国文物报,2002-7-19
    1 高江涛.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的考古学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213-236
    2 高江涛.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的考古学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233页。
    1 高江涛.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的考古学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285页。
    2 张学海.城子崖与中国文明[G].纪念城子崖遗址发掘6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济南:齐鲁书社.1993
    3 裘士京、姚义斌.中国史前城址的分布及功能分析[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第18卷第1辑.2003-3
    1 裘士京,姚义斌.中国史前城址的分布及功能分析[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第18卷第1辑.2003-3
    2 成都市文物考古所等.宝墩遗址——新津宝墩遗址发掘和研究.(日本)有限会社阿普(ARP).2000;转引自段渝、陈剑.成都平原史前古城性质初探[J].天府新论,2001(6)
    1 陈颖.成都平原史前城址与中原地区史前城址比较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四川师范大学.2007.21
    2 韩建业.中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223、244
    1 杜正胜.考古学与中国古代史研究——一个方法学的探讨[J].考古,1992(4);杜正胜.城垣发展与国家性质的转变[G].古代社会与国家.台北:允晨文化公司.1992
    2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登封王城岗考古发现与研究(2002~2005)[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7.657-663
    1 张国硕.夏商时代都城制度研究[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6-7
    2 董琦.论早期都邑[J].文物,2006(6)
    1 严文明.黄河流域文明的发祥与发展[J].华夏考古,1997(1)
    2 严文明.黄河流域文明的发祥与发展[J].华夏考古,1997(1)也有学者称之为“万邦”时期(李民.中原古代文明进程中的“万邦”时期[J].中原文物,2005(1))或酋邦(谢维扬.中国早期国家[M].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或邦国(王震中.邦国、王国、帝国:先秦国家形态的演进[J].河南大学学报,2003(4))。
    3 学术界一般将夏商周时期视为国家产生之后的“王国时期”(严文明.黄河流域文明的发祥与发展[J].华夏考古,1997(1);王震中.邦国、王国、帝国:先秦国家形态的演进[J].河南大学学报,2003(4);许顺湛.史海荡舟[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
    1 靳松安.河洛与海岱地区考古学文化的交流与融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2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队.山西襄汾陶寺城址2002年发掘报告[J].考古学报,2005(3)
    3 何驽.陶寺文化遗址——走出尧舜禹“传说时代”的探索.襄汾陶寺遗址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4 何驽,王晓毅,严志斌.2004-2005年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发掘新进展[G].襄汾陶寺遗址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5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工作队等.1978~1980年山西襄汾陶寺墓地发掘简报[J].考古,1983(1)
    6 马世之.中国史前古城[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149
    7 程平山.论陶寺古城的发展阶段与性质[J].江汉考古,2005(3)
    1 高江涛,何驽,王晓毅.山西襄汾陶寺遗址田野发掘又获新成果[N].中国文物报,2008-4-25
    2 梁星彭,严志斌.陶寺城址的发现及其对中国古代文明起源研究的学术意义[J].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通讯(第3期),2002年1月;程平山.论陶寺古城的发展阶段与性质[J].江汉考古,2005(3)
    1 高江涛,何驽,山西襄汾陶寺遗址田野发掘又获新成果[N].中国文物报,2008-4-25
    1 靳松安.河洛与海岱地区考古学文化的交流与融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69
    2 曹桂岑.河南淮阳平粮台龙山文化古城考.华夏文明:第一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3 李伯谦.论造律台类型[J].文物,1983(4);田昌五.对中国文明起源的探索[J].殷都学刊,1996(4)
    4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郾城县许慎纪念馆.郾城郝家台遗址的发掘[J].华夏考古,1992(3)
    5 马世之.中国史前古城[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154
    1 董琦.王城岗城堡遗址分析[J].文物,1984(11)
    2 孙作云.关于夏初史[J].河南文博通讯,1979(1);李伯谦.关于早期夏文化——从夏商周王朝更迭与考古学文化变迁的关系谈起[J].中原文物,2000(1);马世之.中国史前古城[M].北京: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152;董琦.王城岗城堡遗址分析[J].文物,1984(11);安金槐.试论登封王城岗龙山文化城址与夏代阳城[G].中国考古学会第四次年会论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 安金槐.河南夏商考古综述[J].华夏考古,1987(1);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等.登封王城岗与阳城[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2;贾峨.关于登封王城岗遗址几个问题的探讨[J].文物,1984(11);李先登.夏文化与中国古代文明起源[J].中原文物,2001(3)
    3 杨肇清.略论王城岗遗址大城与小城的关系及其性质[J].中原文物,2005(2);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登封王城岗考古发现与研究[M].大象出版社.2007.788
    4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辉县孟庄[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379
    1 张应桥,徐昭峰.试论辉县孟庄二里头文化时期城址的性质[J].中国历史文物,2008(1)
    2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平顶山市文物局.河南平顶山蒲城店遗址发掘简报[J].文物,2008(5);魏兴涛.蒲城店二里头文化城址若干问题探讨[J].中原文物,2008(3)
    3 许宏,陈国梁,赵海涛.二里头遗址聚落形态的初步考察[J].考古,2004(11)
    4 许宏,陈国梁,赵海涛.二里头遗址聚落形态的初步考察[J].考古,2004(11)
    5 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郑州大师姑[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27-32,338,339
    6 赵春青,张松林,张家强等.河南新密新砦城址发掘城墙西北角与浅穴式大型建筑[N].中国文物报,2006-6-30
    7 这种观点已有多位学者论及,如程平山.论新砦古城的性质与启时期的夏文化[J].考古与文物,2007(3);赵春青.新密新砦古城与夏启之居[J].中原文物,2004(3);顾问.“启 居黄台之丘”及相关问题考证[J].北京大学震旦文明研究中心编.古代文明研究通讯,总第22期.2004-9
    1 程平山.论新砦古城的性质与启时期的夏文化[J].考古与文物,2007(3)
    2 邹衡.二里头文化的首和尾[G].二里头遗址与二里头文化研究:中国·二里头遗址与二里头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3 魏兴涛.蒲城店二里头文化城址若干问题探讨[J].中原文物,2008(3)
    4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河南偃师市二里头遗址宫城及宫殿区外围道路的勘察及发掘.考古,2004(11)
    5 李民、文兵.从偃师二里头遗址看中国古代国家的形成和发展[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5(4);吴汝祚.夏文化初论[J].中国史研究,1979(2);陈旭.二里头遗址是商都还是夏都[G].夏史论丛.济南:齐鲁书社.1985
    6 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郑州大师姑(2002-2003)[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339
    1 马世之.郑州大师姑城址性质试探[J].中原文物,2007(3)
    2 张应桥,徐昭峰.试论辉县孟庄二里头文化时期城址的性质[J].中国历史文物,2008(1)
    1 张翠莲.论岳石文化的分期和地方类型[J].中原文物,1998(1)
    1 邹衡.试论夏文化[G].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95-182
    2 邹衡.试论夏文化[G].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95-182
    3 邹衡.关于夏文化的上限问题[J].考古与文物,1999(5);邹衡.二里头文化的首和尾[J].中国历史文物,2006(2)
    1 李伯谦.夏文化探索与中国古代文明形成研究——在国家图书馆部级历史文化讲座上的讲演[J].古代文明研究通讯,总第三十七期.2008-6
    2 吴汝祚.关于夏文化及其来源的初步探索[J].文物,1978(9)
    3 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阶段成果报告·简本[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0
    4 张国硕.夏纪年与夏文化遗存刍议[G].文明起源与夏商周文明研究.北京:线装书局.2006
    1 程平山.关于早夏文化问题[N].中国文物报,2001-1-24
    2 吕思勉.先秦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3 吕振羽.史前期中国社会研究[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1961
    4 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3
    5 金景芳.中国奴隶社会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6 李学勤等.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形成研究[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
    7 孙淼.夏商史稿[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
    8 郑杰祥.夏史初探[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8
    9 程平山.关于早期夏文化[N].中国文物报,2001-1-24
    10 张国硕.夏纪年与夏文化遗存刍议[G].文明起源与夏商周文明研究.北京:线装书局.2006
    1 张国硕.夏纪年与夏文化遗存刍议[G].文明起源与夏商周文明研究.北京:线装书局.2006
    2 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阶段成果报告·简本[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0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中国考古学中碳十四年代数据集1965—1981[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3.73
    2 李伯谦.二里头类型的文化性质和族属问题[J].文物,1986(6)
    1 靳松安.河洛与海岱地区考古学文化的交流与整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122
    2 靳松安.河洛与海岱地区考古学文化的交流与整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196-197
    1 邹衡.关于夏文化的上限问题[J].考古与文物,1999(5)
    2 陈旭.二里头文化一期是早期夏文化[C].早夏文化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摘要.2008-7
    3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二队.河南密县新砦遗址的试掘[J].考古,1981(5)
    4 赵芝荃.略论新砦期二里头文化[G].中国考古学会第四次年会论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
    1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等.河南新密市新砦遗址1999年试掘简报[J].华夏考古,2000(4);北京大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等.河南省新密市新砦遗址2000年发掘简报[J].文物,2004(3)
    2 赵青春.新砦期的确认及其意义[J].中原文物,2002(1)
    3 靳松安.河洛与海岱地区考古学文化的交流与融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110
    4 李维明.二里头文化一期遗存与夏文化初始[J].中原文物,2002(1)
    5 这一定义是对王巍先生关于“聚落共时性研究”定义的延伸。(相关论述可参考王巍.聚落形态研究与中华文明探源[J].文物,2006(5)
    1 张国硕、程全.试论我国早期城市的选址问题[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2);龚良.中国古代都城选地刍议[J].江苏社会科学,1995(1)
    2 史记·货殖列传[M]
    1 孙金铸.中国地理[M].120.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
    1 钱耀鹏.中国史前城址与文明起源研究[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1.133
    1 许宏.先秦城市考古学研究[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19
    1 黄以柱.略论豫西地区环境的变迁与对策[J].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5(1)
    2 国家文物局.中国文物地图集·河南分册,中国文物地图集·河北分册[M].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91
    3 靳松安.河洛与海岱地区考古学文化的交流与融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5
    4 孙金铸.中国地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120
    1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岱海考古(一)——老虎山文化遗址发掘报告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1 李俊,莫多闻,王辉.成都平原全新世环境与古文化发展关系初探[J].水土保持研究,2005(4)
    1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湖北石家河罗家柏岭新石器时代遗址[J].考古学报,1994(2)
    2 张绪球.长江中游新石器时代文化概论[M].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226;石家河考古队.1987年湖北天门石家河遗址群发掘简报[J].文物,1990(8)
    3 荆州博物馆.肖家屋脊[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年。
    4 赵辉、张弛.石家河遗址群调查报告[G].南方民族考古:第5辑.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5 转引自何驽.可持续发展定乾坤[J].中原文物,1999(4)
    1 严文明.良渚随笔[J].文物,1996(3)
    2 费国平.浙江余杭良渚文化遗址群考察报告[J].东南文化,1995(2);王明达.良渚遗址群田野考古概述[G].文明的曙光——良渚文化.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
    3 江陵县文物局.江陵阴湘城的调查与探索[J].江汉考古,1986(1);刘德银.阴湘城古城址发掘获重大成果[N].中国文物报,1996-11-24;荆州博物馆.湖北荆州市阴湘城遗址1995年发掘简报[J].考古,1998(1);贾汉清、张正发.阴湘城发掘又获重大成果[N].中国文物报,1998-7-1
    4 陈树祥、李桃元.应城门板湾遗址发掘获重要成果[N].中国文物报,2000-4-4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工作队等.山西襄汾陶寺城址2002年发掘报告[J].考古学报,2005(3)
    2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工作队等.1978—1980年山西襄汾陶寺墓地发掘简报[J].考古,1983(1)
    3 刘幻真.内蒙古包头威俊新石器时代建筑群址[J].史前研究,1988年(辑刊)
    1 包头市文物管理所.内蒙古大青山西段新石器时代遗址[J].考古,1986(6)
    2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工作队等.山西襄汾县陶寺城址发现陶寺文化大型建筑基址[J].考古,2004(2)
    3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第二工作队、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山西省临汾市文物局.2002年山西襄汾陶寺城址发掘[J],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通讯,2003(5);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队等.山西襄汾陶寺城址2002年发掘报告[J].考古学报,2005(3)
    1 《郫县古城发掘取得重大收获.中国文物报[N],1998-3-18
    2 山东省考古研究所.城子崖遗址又有重大发现,龙山岳石周代城址重见天日[N].中国文物报,1990-7-26;魏成敏.章丘市城子崖遗址[G].中国考古学年鉴(1994年).北京:文物出版社.1997
    3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清水河县文物管理所.清水河县后城嘴遗址[G].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第二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
    4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等.河南淮阳平粮台龙山文化城址试掘简报[J].文物,1983(3)
    5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郾城郝家台遗址的发掘[J].华夏考古,1992(3)
    1 南浦.连云港藤花落遗址有重要收获[N].中国文物报,1996-8-25;林留根、周锦屏等.藤花落遗址聚落考古取得重大收获[N].中国文物报,2000-6-25
    2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岱海考古(一)——老虎山文化遗址发掘报告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206~359
    3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岱海考古(一)——老虎山文化遗址发掘报告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394-444
    1 赵春青,张松林等.河南新密新砦遗址发现城墙和大型建筑[N].中国文物报,2004-3-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河南新密市新砦城址中心区发现大型浅穴型建筑[J].考古,2006(1)
    2 毋建庄,邢心田,韩长松等.河南焦作徐堡发现龙山文化城址[N].中国文物报,2007-2-2
    1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登封王城岗遗址的发掘.文物,1983(3);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等.登封王城岗与阳城[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2
    2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新密市炎黄历史文化研究会.河南新密市古城寨龙山文化城址发掘简报[J].华夏考古,2002(2)
    3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河南平顶山市蒲城店遗址的发掘[J].文物,2008(5)
    4 山东大学历史系考古教研室.龙山时代考古又一重大收获,邹平丁公发现龙山文化城址[N].中国文物报,1991年1月12日;山东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山东邹平丁公遗址第二三次发掘简报[J].考古,1992(6)
    1 童萌.辽瓦店子夏时期遗存的考古发现与初步研究[C].早期夏文化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提要.2008-7
    2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辉县孟庄[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
    3 张应桥、徐昭峰.试论辉县孟庄二里头文化时期城址的性质[J].中国历史文物,2008(1)
    1 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洛阳皂角树[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2 赵志军.二里头遗址浮选结果的初步分析[G].二里头遗址与二里头文化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3 杨杰.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的动物考古学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6.46
    4 北京大学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新密新砦——1999-2000年田野考古发掘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483
    1 林留根等.藤花落遗址聚落考古取得重大收获[N].中国文物报,2000-6-25
    2 山东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教研室.泗水尹家城[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
    3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队等.山东牟平照格庄遗址[J].考古学报,1986(4)
    1 赵春青,张松林等.河南新密新砦遗址发现城墙和大型建筑[N].中国文物报,2004-3-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河南新密市新砦城址中心区发现大型浅穴型建筑[J].考古,2000(1)
    2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宫城及宫殿区外围道路的勘察与发掘[J].考古,2004(11)
    1 许宏,陈国梁,赵海涛.二里头遗址聚落形态的初步考察[J].考古,2004(11)
    2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宫城及宫殿区外围道路的勘察与发掘[J].考古,2004(11)
    3 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郑州大师姑[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年.27~32,338,339
    1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河南平顶山市蒲城店遗址的发掘[J].文物,2008(5)
    2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河南偃师市二里头遗址宫城及宫殿区外围道路的勘察及发掘[J].考古,2004(11)
    1 这一定义是对王巍先生关于“聚落共时性研究”定义的延伸。(相关论述可参考王巍.聚落形态研究与中华文明探源[J].文物,2006(5))
    2 王军,朱瑾.先秦城市选址与规划思想研究[J].建筑师,2004(1)
    1 马正林.中国城市历史地理[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25
    1 杨楠等.余杭莫角山清理大型建筑基址[N].中国文物报,1993-10-10
    2 刘斌.良渚遗址发现5000年古城[N].中国文物报,2007-12-5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第二工作队等.2002年山西襄汾陶寺城址发掘[J].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通讯,2003(5);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工作队等.山西襄汾陶寺城址2002年发掘报告[J].考古学报,2005(3)
    2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工作队等.1978-1980年山西襄汾陶寺墓地发掘简报[J].考古,1983(1)
    3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工作队等.山西襄汾县陶寺城址发现陶寺文化大型建筑基址[J].考古,2004(2)
    4 何驽.陶寺城址宫殿区发现的陶板功能试析—陶寺文化的陶瓦[G].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84-92
    5 高江涛.陶寺遗址聚落形态的初步考察[J].中原文物,2007(3)
    6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工作队等.陶寺城址发现陶寺文化中期墓葬[J].考古,2003(9);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工作队等.山西襄汾县陶寺城址祭祀区大型建筑基址2003年发掘简报[J].考古,2004(7)
    7 赵春青,张松林,张家强等.河南新密新砦城址发掘城墙西北角与浅穴式大型建筑[N].中 国文物报,2006-6-30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宫城及宫殿区外围道路的勘察与发掘[J].考古,2004(11)
    2 许宏,陈国梁,赵海涛.二里头遗址聚落形态的初步考察[J].考古,2004(11)
    3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宫城及宫殿区外围道路的勘察与发掘[J].考古,2004(11)
    1 王巍.公元前2000年前后我国大范围文化变化原因探讨[J].考古,2004(1)
    2 李学勤.论公盨及其重要意义[J].中国历史文物,2002(6);裘锡圭.公盨铭文考释[J].中国历史文物,2002(6);朱凤瀚. 公盨铭文初释[J].中国历史文物,2002(6);李零. 公盨发现的意义[J].中国历史文物,2002(6)
    3 梁星彭、严志斌.陶寺城址的发现及其对中国古代文明起源研究的学术意义[J].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通讯,2002(3);袁广阔.关于孟庄龙山城址毁因的思考[J].考古,2000(3)
    4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甘青工作队等.青海民和县喇家遗址2000年发掘简报[J].考古,2002(12)
    1 冈村秀典等编.湖北阴湘城遗址研究Ⅰ——1995年日中联合考古发掘报告[J].东方学报,(京都)第69册.1996;刘德银.阴湘城古城址发掘获重大成果[N].中国文物报,1996-11-24;荆州博物馆等.湖北荆州市阴湘城遗址东城墙发掘简报[J].考古,1997(5)
    2 蒋迎春.考古学家在京论证确认:城头山为中国已知时代最早古城址[N].中国文物报,1997-8-10
    3 陈杰.长江三角洲新石器时代文化环境考古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通讯,2002(4)
    4 田广金.论内蒙古中南部史前考古[J].考古学报,1997(2)
    1 王巍.公元前2000年前后我国大范围文化变化原因探讨[J].考古,2004(1)
    1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河南偃师二里头早商宫殿遗址发掘简报[J].考古,197(4)
    1 刘斌.良渚遗址发现5000年古城[N].中国文物报,2007-12-5
    2 北京大学考古系等.石家河遗址群调查报告[G].南方民族考古:第5辑.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石家河考古队.湖北天门市邓家湾遗址1992年发掘简报[J].文物,1994(4)
    1 钱耀鹏.中国史前城址与文明起源研究[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1.25,143
    2 何驽,严志斌,宋建忠.襄汾陶寺城址发掘显现暴力色彩[N].中国文物报,2003-1-31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河南偃师市二里头遗址宫城及宫殿区外围道路的勘察及发掘[J].考古,2004(11)
    1 杜金鹏.偃师二里头遗址研究·前言[G].偃师二里头遗址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1 陈星灿.文明诸因素的起源与文明时代——兼论红山文化还没有进入文明时代[J].考古,1987(5)
    2 邹衡.中国文明的诞生[J].文物,1987(12)
    3 王巍.试谈文明与国家概念的异同[G].古代文明研究:第一辑.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
    4 许宏.先秦城市考古学研究[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51
    1 摩尔根.古代社会:上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7.12,9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72
    3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0.24
    4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9,25
    5 柴尔德.城市革命[G].当代国外考古学理论与方法.西安:三秦出版社.1991
    6 转引自陈星灿.文明诸因素的起源与文明时代——兼论红山文化还没有进入文明时代[J].考古,1987(5)
    7 夏鼐.中国文明的起源[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81,101,92
    8 安志敏.试论文明的起源[J].考古,1987(5);陈星灿.文明诸因素的起源与文明时代——兼论红山文化还没有进入文明时代[J].考古,1987(5);邹衡.中国文明的诞生[J].文物,1987(12);白云翔、顾智界整理.中国文明起源座谈会纪要[J].考古,1989(12);白云翔、顾智界整理.中国文明起源座谈会纪要[J].考古,1992(6)
    1M.D.Loe,Social Typology and Tropical Forest Civilization,Camparative Study in Society and History,Ⅳ,65,P. 66,1962.
    2C.Renfrew,The Emergence of Civilization,P.7,Methuen,1972(转引自陈星灿.文明诸因素的起源与文明时代——兼论红山文化还没有进入文明时代[J].考古,1987(5))
    3C.Renfrew,The Emergence of Civilization,P.7,Methuen,1972. (转引自陈星灿.文明诸因素的起源与文明时代——兼论红山文化还没有进入文明时代[J].考古,1987(5))
    4 陈星灿.文明诸因素的起源与文明时代——兼论红山文化还没有进入文明时代[J].考古,1987(5)
    1 王巍.试谈文明与国家概念的异同[G].古代文明研究:第一辑.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
    2 王巍.聚落形态研究与中华文明探源[J].文物,2006(5)
    3 唐兰.从大汶口文化的陶器文字看我国最早文化的年代[N].光明日报,1977-7-14;唐兰.再论大汶口文化的社会性质和大汶口陶器文字——兼答彭邦炯同志[N].光明日报,1978-2-23;唐兰.中国奴隶制社会的上限远在五六千年前——论新发现的大汶口文化及其陶器文字[G].大汶口文化讨论文集.济南:齐鲁书社.1981年;唐兰.中国有六千多年的文明史—论大汶口文化是少昊文化[G].大公报在港复刊30周年纪念文集.1978
    4 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131-145
    1 夏鼐.中国文明的起源[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101
    2 邹衡.中国文明的诞生[J].文物,1987(12)
    3 严文明.略论中国文明的起源[J].文物,1992(1)
    4 王震中.中国文明起源的比较研究[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
    5 张忠培.良渚文化的年代和其所处社会阶段[J].文物,1995(5);张忠培.仰韶时代——史前社会的繁荣与向文明时代的转变[J].故宫博物院院刊,1996(1);张忠培.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J].故宫博物院院刊,2000(2);许顺湛.黄河文明的曙光[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337~358
    6 张学海.试论山东地区的龙山文化城[J].文物,1996(12)
    1 任式楠.中国史前城址考察[J].考古,1998(1)
    2 严文明.稻作、陶器和都市的起源[G].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
    3 钱耀鹏.中国史前城址与文明起源研究[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1.273
    1 李民.中原古代文明进程中的“万邦”时期[J].中原文物,2005(1)
    2 高江涛.陶寺遗址聚落形态的初步考察[J].中原文物,2007(3)
    3 董琦.虞夏时期的中原[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194
    4 董琦.中国先秦城市发展史概述[J].中原文物,1995(1)
    5 严文明.黄河流域文明的发祥与发展[J].华夏考古,1997(1)
    6 转引自王震中.试论我国中原地区国家形成的道路[J].中国史研究,1984(3)
    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72
    1 邹衡.试论夏文化[G].夏商周考古论集.北京:科学出版社.1980
    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M].北京:中华书局.1956
    段渝.玉垒浮云变古今——古代的蜀国[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
    段渝.酋邦与国家起源:长江流域文明起源比较研究[M].中华书局.2007
    杜正胜.城垣发展与国家性质的转变[M].古代社会与国家.允晨文化公司(台北).1992
    董琦.虞夏时期的中原[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冯时.中国天文考古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3
    方辉.岳石文化[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4
    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3
    高江涛.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的考古学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高蒙河.长江下游考古地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靳松安.河洛与海岱地区考古学文化的交流与融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蒙文通.古史甄微[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3
    韩建业.中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
    金景芳.中国奴隶社会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林华东.良渚文化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栾丰实.海岱地区考古研究.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
    吕振羽.史前期中国社会研究[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1961
    李学勤等.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形成研究[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
    李民,张国硕.夏商周三族源流探索[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8
    李伯谦.中国青铜文化结构体系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马世之.中国史前古城[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
    马正林.中国城市历史地理[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
    孟华平.长江中游史前文化结构[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97
    裴文中.河套之史前文化[G].中国史前时期之研究.商务印书馆.1948
    曲英杰.先秦都城复原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1
    钱耀鹏.中国史前城址与文明起源研究[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1
    孙淼.夏商史稿[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
    孙金铸.中国地理[M].120.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
    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
    宋豫秦等.中国文明起源的人地关系简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宋新潮.殷商文化区域研究[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G].观堂集林[C]卷十.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王震中.中国文明起源的比较研究[M].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
    王星光.生态环境的变迁与夏代的兴起探索[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夏鼐.中国文明的起源[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
    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增订本)[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
    许顺湛.黄河文明的曙光[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
    许宏.先秦城市考古学研究[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
    严文明著.农业发生与文明起源[C].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杨宽.中国都城制度史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尹达.新石器时代[M].北京:三联书店,1979
    张国硕.夏商时代都城制度研究[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
    张国硕.文明起源与夏商周文明研究.北京:线装书局.2006
    张绪球.长江中游新石器时代文化概论[M].武汉:湖北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张之恒.长江下游新石器时代文化[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
    张宏彦.中国史前考古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郑杰祥.夏史初探[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8
    邹衡.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
    张立东、任飞.手铲释天书——与夏文化探索者的对话[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1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考古学中碳十四年代数据集(1965-1991)[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
    王守信主编.2004年安阳殷商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编.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
    张学海主编.纪念城子崖遗址发掘6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济南:齐鲁书社.1993
    梁思永.梁思永考古论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1959
    中国考古学会编.中国考古学会第四次年会论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3
    中国考古学会编.中国考古学会第五次年会论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
    中国考古学会编.中国考古学会第八次年会论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
    考古学文化论集(三).北京:文物出版社.1993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考古学研究(4).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考古学研究(3).北京:科学出版社.1997
    本书编写组.庆祝苏秉琦考古五十五周年论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
    田昌五,石兴邦主编.中国原始文化论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
    李学勤主编.夏文化研究论集.北京:中华书局.1996
    田昌五主编.华夏文明(第一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中国先秦史学会编.夏史论丛.济南:齐鲁书社.1985
    何介钧主编.长江中游史前文化暨第二届亚洲文明学术讨论会文集.长沙:岳麓书社,1996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编.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第一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4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编.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第二辑.北京:中国大百全书出版社.1997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编.内蒙古中南部原始文化研究文集.北京:海洋出版社.1991
    吉林大学考古系编.青果集.西安:知识出版社.1998
    王挺之、霍巍主编.长江上游早期文明的探索.成都:巴蜀书社.200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编. 古代文明研究第一辑[C].文物出版社.2005
    杜金鹏,许宏主编.二里头遗址与二里头文化研究[C].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北京大学考古系编.纪念北京大学考古专业三十周年论文集[C].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良渚文化研究:纪念良渚文化发现六十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上海博物馆建馆四十周年特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浙江省文物考古学研究所学刊.北京:科学出版社.1993
    文物集刊(第三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
    余杭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等.编文明的曙光——良渚文化[C].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
    中国考古学会等编.汾河湾[C].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6
    山东大学历史系考古考研室编.大汶口文化讨论文集[C].济南:齐鲁书社.1981
    张学海主编.海岱考古(第一辑)[C].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89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偃师二里头-1959年—1978年考古发掘报告[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辉县发掘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6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京山屈家岭.北京:科学出版社.1965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新中国的考古收获[M].北京:文物出版社,1961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武功发掘报告[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胶县三里河[R].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新中国的考古收获[M].北京:文物出版社.1961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夏县东下冯[M].文物出版社.1988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西安半坡[M].北京:文物出版社.1963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蒙城尉迟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青龙泉与大寺[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1
    中国历史博物馆考古部等.垣曲古城东关[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郑州二里岗[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9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辉县孟庄[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
    河南省文物管理局编.黄河小浪底水库考古报告(二)[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郑州商城——一九五三年一九八五年考古发掘报告[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登封王城岗与阳城[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2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淅川下王岗[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洛阳王湾——考古发掘报告[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北京大学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新密新砦[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登封王城岗考古发现与研究[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7
    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郑州大师姑(2002-2003)[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郑州大学文博学院,开封市文物工作队.豫东杞县发掘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洛阳文物工作队.洛阳皂角树[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山东省文物管理处等.大汶口——新石器时代墓葬发掘报告[M].北京:文物出版社.1974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岱海考古(一)——老虎山文化遗址发掘报告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鄂尔多斯博物馆.朱开沟——青铜时代早期遗址发掘报告[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
    胡厚宣.殷墟发掘[M].北京:三联书店,1955
    李济等.城子崖[M].台北: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34
    尹焕章.华东新石器时代遗址[M].北京:学习生活出版社.1955
    成都市文物工作队等.成都考古发现(1999年).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南方民族考古:第五辑.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中国考古学研究的世纪回顾·新石器时代考古卷.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中国考古学年鉴(1993年).北京:文物出版社.1995
    国家文物考古领队培训班著.兖州西吴寺[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
    岱海地区考察队.板城遗址勘查与发掘报告.岱海考古(二)[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石家河考古队.邓家湾[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
    石家河考古队.肖家屋脊[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
    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马桥[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
    国家文物局主编.2001中国重要考古发现[C].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
    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福泉山[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
    浙江文物考古研究所.反山[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瑶山[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庙前[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
    国家文物局考古领队培训班.兖州西吴寺[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
    中国考古学年鉴(1989).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
    中国考古学年鉴(1987年).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
    中国考古学年鉴(1984年).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半坡博物馆等.姜寨[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
    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阶段成果报告·简本[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0
    国家文物局.中国文物地图集·河南分册,中国文物地图集·河北分册[M].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91
    摩尔根.古代社会:上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7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0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柴尔德.城市革命[G].当代国外考古学理论与方法.西安:三秦出版社.1991.
    (英)梅英.古代法(沈景一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英)泰利柯特(R.F.Tylecote)著,华觉明等译.世界冶金发展史[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5
    M. D. Loe, Social Typology and Tropical Forest Civilization, Camparative Study in Society and History, Ⅳ,1962.
    Li Liu,The Chinese Neolithic Trajectories to Early State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4
    段天璟.二里头文化时期的文化格局[D].[博士学位论文].长春:吉林大学,2007
    魏继印.豫陕晋相邻地区与文明起源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郑州:郑州大学.2008
    孙周勇.河套地区龙山时代考古学文化初步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西安:西北大学,2002
    杨杰.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的动物考古学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