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台湾的闽南移民家族教育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历史上,闽南人移民台湾的最早记载是在唐宋时期。这一时期,一些闽南人自发移居到台湾的澎湖列岛。清代,汉人开始大量移垦台湾,闽南人在此时成为开垦的主力之一,进而落地生根。随着台湾的日益开发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这些新移民家族得到了迅速的繁衍和拓展。闽南人移居台湾后逐步形成家族,虽然刚移民时仍多以垦殖、农耕为业,但家业稳定后,即开始重视族中子弟的培养。清代及清代以前来台的闽南移民,大多是社会中下阶层的民众,家乡生活清苦,知识有限,但经过原乡文教大环境的熏陶,带来了闽南的传统习俗与文化信仰。他们大多注重子弟的教育问题,有能力者延请内地名师于自家设立书院施教,亦有设立私塾聘请先生设教,以让子弟有机会受教育。地方士子也依家族、村庙兴学设教。由此,清代闽南移民家族教育初步形成。
     闽南移民家族教育从学校形式来看,主要是社学、义学、私塾与书院等类型。非学校形式的家族教化方面,主要有文教祭祀和族训、家规教育。闽南移民家族教育的主要场所以私塾为主,台北府、台湾府、台南府及台东直隶州的移民家族教育发展状况不一样。不同的移民家族发展家族教育的形式各异,如竹堑郑氏家族通过明志书院培养族中子弟、板桥林家通过设立大观义学对子弟进行教育,张士箱家族对科举教育的重视。这些,都是较为成功的典型个案。
     闽南移民家族教育对于个人与社会,发挥了提高族中子弟的知识水平和修养、提升家族社会经济地位、传递中原文化传统、促进文治社会形成等正面的功能,但也存在着思想受到箝制、沦为科举附庸、教学肤浅僵化、师资素质不齐等问题。闽南移民家族教育对台湾社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延续原乡的家族传统、促进重读之风的形成,加速文运的提升,形成有影响力的士绅阶层。
Historically, it was recorded that Minnan( southern Fujian) people started immigrating to Taiwan as early as in the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when some people spontaneously moved to Taiwan's Penghu Islands. While Han Chinese people began to move to Taiwan in a large number and reclaimed it in the Qing Dynasty, in which Taiwanese people become one of the main cultivating forces, and then took root there. With the increasing development of Taiwa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these new immigrant families obtained a rapid reproduction and expansion. Taiwanese people gradually formed families after moving to Taiwan, though they mostly lived on Husbandry and farming when they just immigrated there. As soon as they settled, they began to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their children's education. Taiwanese immigrants in the Qing Dynasty and before, were mostly from lower-middle class of society, led an impoverished life in their homeland with knowledge limited. while influenced by the original rural culture and education, they brought the Taiwanese traditional custom and cultural beliefs. Most of them focused on the children's education. Some were able to set up their own Colleges to invite the Mainland famous teachers, and some introduced the President to employ school-based education, in order to allow children access to education. Local Scholars also set schools in the family or the village temple. Thus, the family education of Minnan immigrants came into being in the Qing Dynasty.
     There are mainly such types of family education of Minnan immigrants in the form of school as community schools, free schools, private schools and academies while for non-school family education, there are Religious, sacrifice and ethnic culture education, family rules education. Minnan immigrants education existed mainly in private schools and developed differently in different counties such as Taipei, Taiwan, Tainan and Taidong. The forms of family education vary as different immigrant families, such as Family Cheng in Hsinchu set up Mingzhi(it means showing one's ideal) College for children's education, Family Lin in Panchiao set up free schools named Daguan( it means grand sight in English) for the children's education, and Family Zhangshi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civil service exam. These are all typical of quite successful cases.
     Minnan immigrants continued. Minnan immigrants' family education played a positive role for both individuals and the whole society in improving children's knowledge and self-cultivation, enhancing socio-economic status of the family, passing the Central Plains culture and traditions and promoting the formation of civilized society, but it also brought about the problems such as limiting thoughts, the civil service exam vassal, superficial and rigid teaching, irregular quality for teaching faculty. Family education of Taiwanese immigrants had the impact on Taiwan's society, which found expression mainly in continuing their original family heritage, promoting high value on learning, accelerating the social style enhancement and promoting the influential gentry class coming into being.
引文
[1]葛剑雄:《中国移民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卷,第10页。
    [1]庄国土:《海贸与移民互动:17-18世纪闽南人移民海外原因分析—以闽南人移民台湾为例》.《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1年,第1期。
    [1]连横:《台湾通史》.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1卷。
    [2]林仁川、黄福才:《闽台文化交融史》,福建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1]黄梅雨:《从闽台关系史看台湾文化的定位》.《首届海峡两岸闽南文化学术研计会论文汇编》,2001年版。
    [2]林明江:《海南台湾比较与发展》.海南出版社,1995年版。
    [3]不著撰者:《清世宗实录》.台北中华书局影印本,1985年版,第54卷,第822页。
    [1]吴金鹏:《族谱:明清时期晋江移民迁台的原因》.《闽台文化》.第4期,第95页-102页。
    [2]周锺瑄:《诸罗县志》.台北:大通书局,1987年版。
    [3]李祖基:《大陆移民渡台的原因与类型》.《台湾研究集刊》,2004年,第3期。
    [1]沈起元:《台湾理蕃古文书》.台湾成文出版社,1983年版,第75页。
    [2]李祖基:《大陆移民渡台的原因与类型》.《台湾研究集刊》,2004年,第3期。
    [3]庄国土:《海贸与移民互动:17-18世纪闽南人移民海外原因分析—以闽南人移民台湾为例》.《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1年,第1期。
    [4]江日升:《台湾外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5]庄国土:《海贸与移民互动:17-18世纪闽南人移民海外原因分析—以闽南人移民台湾为例》.《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1年,第1期。
    [1]李长傅:《中国殖民史》.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6页。
    [2]庄国土:《海贸与移民互动:17-18世纪闽南人移民海外原因分析—以闽南人移民台湾为例》.《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1年,第1期。
    [1]彭文宇:《清代闽台家族及其比较》.《福建论坛》(文史哲版),1999年,第5期。
    [1]陈在正:《济阳丁始迁闽入台考》.《台湾研究集刊》,1989年,第4期。
    [2]陈绍馨:《台湾人口变迁与社会变迁》.《台湾家庭世系与聚落形态》,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79年版。
    [3]彭文宇:《清代闽台家族及其比较》.《福建论坛》(文史哲版),1999年,第5期。
    [1]苏黎明:《泉州村落家族文化在台湾》.《华侨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
    [2]何绵山:《清代台湾家族的形成》.《华夏文化》,2004年,第3期。
    [1]苏黎明:《泉州村落家族文化在台湾》.《华侨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
    [2]何绵山:《清代台湾家族的形成》,《华夏文化》,2004年,第3期。
    [3]苏黎明:《泉州村落家族文化在台湾》.《华侨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
    [1]林嘉书:《南靖县向台湾移民的谱牒文献调查研究》.《台湾研究集刊》.1998年,第4期。
    [1]石奕龙:《台湾宜兰与福建漳浦关系初探》.《宜兰研究》.1998年,第2期,第64页。
    [1]高拱乾:《台湾府志》.台北大通书局,1987年版,第6卷,第69页。
    [1]周玺:《彰化县志》.台北大通书局,1987年版,第4卷,第149页。
    [2]倪赞元:《云林县采访册》.台北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1959年版,第158页。
    [1]曾蕙雯:《清代台湾启蒙教育研究(1684-1895)》,台湾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0年,第43页。
    [1]伊能嘉矩:《台湾文化志》.日本刀江书院,1965年版,中卷,第69页。
    [2]台湾省文献委员会:《台湾省通志稿》.台北捷幼出版社,1999年版,第38页。
    [3]曾蕙雯:《清代台湾启蒙教育研究(1684-1895)》,台湾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0年,第89页。
    [1]谢金銮、郑兼才:《续修台湾县志》.台北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1962年版,第三卷,第220页。
    [1]台湾省文献委员会:《台湾省通志稿》.台北捷幼出版社,1999年版,第69页。
    [2]曾蕙雯:《清代台湾启蒙教育研究(1684-1895)》,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学系硕士论文,2000年,第129页。
    [1]黄鼎松:《清代书院制度的探讨—以英才书院为例》.《崇文载道书院情》,台湾省政府文化处,1999年版,第101页。
    [2]王启宗:《台湾的书院》.台北文建会,1987年版,第6页。
    [1]黄秀政:《台湾史研究》.台北学生书局,1992年版,第115页。
    [2]曾蕙雯:《清代台湾启蒙教育研究(1684-1895)》,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学系硕士论文,2000年,第315页。
    [1]胡建伟:《澎湖纪略》.第四卷.台北市大通书局,1987年版,第89页。
    [2]周愚文:《中国教育史纲》.台北正中书局,2001年版,第362页-364页。
    [3]罗肇锦:《清代台湾书院童蒙教育初探——通行童蒙书所呈现的教学理念》.《崇文载道书院情》,台湾省政府文 化处,1999年版,第156-164页。
    [1]张志公:《传统语文教育教材论——暨蒙学书目和书影》,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29-30页。
    [1]江淑美:《清代台湾客家子弟教育研究(1684-1895)》,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学系硕士论文,2002年,第136页。
    [1]《鉴湖张氏家乘》,第177页,王午季春蔡文义抄.选自张氏统宗世谱102页家训。
    [1]赵世通:《南外天源赵氏族谱》.1994年12月印行。
    [2]李晓静、李小燕:《从客家谱牒的家规家训看客家人的价值观念》.《龙岩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
    [1]《鉴湖张氏家乘》,第177页,壬午季春蔡文义抄,选自张氏统宗世谱102页家训。
    [2]《渡台开基粘氏源流族谱》.台湾粘姓宗亲会编印,1985年版,第28页。
    [1]《金墩安平黄氏大宗谱》.《彻公家规十则》.第57页。
    [2]本节参考李小燕:《从族谱的家规家训看客家人的价值观念》.《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1]柯培元:《噶玛兰志略》.第十一卷.台北大通书局,1987年版,第109页。
    [1]林豪:《澎湖厅志》,台银文业出版社,1963年版,第110页。
    [2]卢尔德嘉:《凤山县采访册》,台银文业出版社,1960年版,第345页。
    [3]屠继善:《恒春县志》.台银文业出版社,1960年版,第195页。
    [4]郑兼才:《捐建敬字堂记》,《续修台湾县志》,台银文业出版社,1962年版,第519页。
    [1]乾隆帝(敕撰):《景印文渊四库全书》.第620册.台湾商务书局,1984年版,第326页。
    [1]周锺瑄:《诸罗县志》.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1962年版,第55页。
    [2]周玺:《彰化县志》.台湾省文献委员会,1999年版,第131页。
    [1]王必昌:《重修台湾县志》.台湾省文献委员会,1993年版,第231页。
    [2]高拱乾:《台湾府志》.台北市大通书局,1984年版,第186页。
    [3]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台北市鼎文书局,1976年版,第90册,第925页。
    [1]刘良璧:《重修福建台湾府志》.台北市大通书局,1984年版,第247页-248页。
    [1]陈培桂:《淡水厅志》,第四卷,台北市大通书局,1987年版,第122页。
    [2]蒋镛:《续修文石书院记》,《台湾教育碑记》.台北大通书局,1987年版,第39页-40页。
    [3]黄春华:《新建南投蓝田书院碑记》.《台湾教育碑记》.台北大通书局,1987年版,第44页。
    [4]倪赞元:《云林县采访册》,台北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1959年版,第15页。
    [1]陈昭瑛:《台湾儒学—起源、发展与转化》.台北正中书局,2000年版,第92页-93页。
    [2]周玺:《彰化县志》.台北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1962年版,第12卷,第459页-460页。
    [1]王明义、王志鸿、丘淑锦:《三峡镇镇志》.台北县三峡镇公所,1993年版,第1327页-1328页。
    [2]台北市文献委员会:《台北市志·教育志》,台北市政府,1988年版,第16页。
    [1]王诗琅:《台湾省通志稿》,南投台湾省文献委员会,1962年版,第110页-111页。
    [2]伊能嘉矩:《台湾文化志》.中卷.日本刀江书院,1965年版。
    [3]《明治二十九年台湾总督府公文类纂乙种永久》,第十七门教育学术,(台北县各支厅管下学事视察木下属复命)。
    [4]鹰取田一郎:《台湾列绅传》,台湾总督府,1916年版,第8页。
    [5]鹰取田一郎:《台湾列绅传》,台湾总督府,1916年版,第51页。
    [1]鹰取田一郎:《台湾列绅传》,台湾总督府,1916年版,第115页。
    [2]曾蕙雯:《清代台湾启蒙教育研究》,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学系硕士论文.2000年,第156页。
    [3]张谷诚:《新竹丛志》,新竹县文献委员会,2000年,第31页。
    [4]陈培桂:《淡水厅志》,台北大通书局,1987年版,第449页。
    [1]伊能嘉矩:《台湾文化志》,中卷,日本刀江书院,1965年版,第85页。
    [2]林百川、林学源:《树杞林志》,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1960年版,第53页。
    [1]资料来源:(1)林百川、林学源:《树杞林志》.台北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1960年版;
    (2)陈培桂:《淡水厅志》.第九卷.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1963年版;
    (3)黄旺成:《新竹县志》.新竹县文献委员会,1957年版;
    (4)鹰取田一邮:《台湾列绅传》.台湾总督府,1916年版;
    (5)《明治二十九年台湾总督府公文类纂乙种永久》,第十七门教育学术,(台北县各支厅管下学事视察木下属复命)。
    [2]台湾省文献委员会:《台湾省通志稿》,台北捷幼,1999年版,第7页。
    [1]台湾总督府:《台湾扬文会策议》,台湾日日新报社,中央图书馆台湾分馆,微卷资料,239AAJ,第59页。
    [2]卢世标纂修:《宜兰县志》.宜兰县文献委员会,1962年版,第8卷,第16页。
    [3]倪赞元:《云林县采访册》,台北大通书局,1987年版,第49页。
    [1]资料来源:《明治二十九年台湾总督府公文类纂乙种永久》,第十七门教育学术,(台北县各支厅管下学事视察木下属复命)。调查时间为1896年。
    [1]曾蕙雯:《清代台湾启蒙教育研究(1684-1895)》,台湾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0年,第177页-179页。
    [2]基隆市文献委员会:《基隆市志》,台湾省政府,1959年版,第14页。
    [3]王必昌:《重修台湾县志》,台北大通书局,1987年版,第84页。
    [1]高拱乾:《台湾府志》,台北大通书局,1987年版,第79页。
    [2]伊能嘉矩:《台湾文化志》,日本刀江书院,1965年版,中卷,第79页。
    [3]台湾省文献委员会:《台湾省通志稿》.台北捷幼出版社,1999年,第35页-36页。
    [4]徐兰川:《由私塾学堂扩建而成的台中“文昌公庙”》,《中央日报》,1996年版,第19页。
    [5]王正雄:《往日情怀:大甲老照片征展专辑》,台中县立文化中心,1994年版:第83页。
    [1]参见《明治二十九年台湾总督府公文类纂乙种永久》.第十七门教育学术.(新竹支厅管下旧学制及台湾学事要考),1896年10月26日。
    [1]《明治二十九年台湾总督府公文类纂乙种永久》.第十七门教育学术.(新竹支厅管下旧学制及台湾学事要考)1896年10月26日。
    [2]沈茂荫:《苗栗县志》,台北大通书局,1987年版,第14卷,第254页-255页。
    [3]沈茂荫:《苗栗县志》,台北大通书局,1987年版,第14卷,第202页-203页。
    [1]蔡振丰:《苑里志》,台北大通书局,1987年版,第76页。
    [2]倪赞元:《云林县采访册》,台北大通书局,1987年版,第165页
    [3]云林县文献委员会:《云林县志稿》,1980年印行,第134页。
    [1]陈健锵:《南投县乡土大系文教篇》,南投县政府,1995年版,第25页。
    [2]鹰取田一郎:《台湾列绅传》,台湾总督府,1916年版,第224页。
    [3]周玺:《彰化县志》,台北大通书局,1987年版,第289页。
    [4]吴德功:《彰化节孝册》,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1957年版,第32页-33页。
    [1]蔡东岳:《先严德宣公传记》,《青阳蔡氏家谱》,第24页。
    [2]赖炽昌:《彰化县志稿》,彰化县文献委员会,1961年版,第40页。
    [1]谢金峦、郑兼才:《续修台湾县志》,台北大通书局,1987年版,第220页-221页。
    [2]王诗琅:《台湾省通志稿》,台湾省文献委员会,1962年版,第189页。
    [3]鹰取田一郎:《台湾列绅传》,台湾总督府,1916年版,第291页。
    [4]台南县文献委员会:《台南县志稿》,台南县,1957年版,第8卷,第83页。
    [5]不著撰者:《安平县杂记》,台北大通书局,1987年版,第23页。
    [1]资料来源:《台湾总督府公文类纂明治二十八年开府以降军组织中至乙种永久保存书类》,第四门文书,<二十八年十二月中台南民政支部机密报告),1895年。
    [2]赖子清:《台湾省嘉义县志》,台北成文书局,1983年版,第74页。
    [3]赖彰能:《乡贤与菁英》,《嘉义市文献》,1995年,第11期,第1页。
    [1]丘麟翔:《嘉义县乡贤录》,《嘉义市文献》,第14期,第53页。
    [2]王瑛曾:《重修凤山县志》,台北大通书局,1987年版,第157页。
    [3]鹰取田一郎:《台湾列绅传》,台湾总督府,1916年版,第359页。
    [4]张默予:《澎湖县志》,第14卷,澎湖县文献委员会,1972年版,第57页。
    [5]《明治二十九年台湾总督府公文类纂乙种永久》,第十七门教育学术,<新竹支厅管下旧学制及台湾学事要考>。
    [1]澎湖县文献委员会:《澎湖县志》,澎湖县文献委员会,1973年版,第12页,第1004页。
    [2]蒋镛:《澎湖续编》,台北大通书局,1987年版,第30页。
    [1]资料来源:(1)林豪:《澎湖厅志》,第七卷.台北市大通书局,1987年版,
    (2)胡建伟:《澎湖纪略》,第五卷.台北市大通书局,1987年版;
    (3)陈知青:《澎湖》,澎湖县政府,1981年10月;
    (4)张默予.《澎湖县志》.第十四卷,澎湖县文献委员会,1972年版;
    (5)王诗琅:《台湾省通志稿》.台北台湾省文献委员会,1962年版;
    (6)蒋镛:《澎湖绩编》.第一卷,台北大通书局,1987年版。
    (7)鹰取田一郎:《台湾列绅传》,台湾总督府,1916年版。
    [2]《明治三十年台湾总督府公文类纂乙种永久》,第四门文书,(明治三十年四月现在台湾及澎湖岛书房一览)。
    [1]本章参考曾蕙雯:《清代台湾启蒙教育研究(1684-1895)》,台湾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0年。
    [1]《桃源儒林辜氏宗谱》,藏泉州图书馆,第11卷。
    [2]粘良图:《见证闽台血缘关系的粘氏大宗祠》,《晋江谱牒研究》,第15期。
    [3]陈炎正:《从谱牒看闽台移民发展—以台中牛骂头(清水地区)杨蔡家族为例》.《晋江谱牒研究》,第4期。
    [4]庄金德:《台湾省通志》,人物志学行篇,台湾省文献委员会,1973年。
    [5]《鳌江范氏家谱·晋邑鳌江范氏家谱赚·十一世·光友公》,藏晋江图书馆。
    [1]《鉴江范氏家谱·晋邑鉴江范氏家错膝·十二世·学诛公》,藏晋江图书馆。
    [2]《陈江雁沟里丁氏族谱·十七世·捷山公》,藏晋江图书馆。
    [3]丁守真:《丁协源家谱》,宠思企业有限公司印行,第328页。
    [1]《晋邑龙湖施氏族谱·静山先生墓志铭》,手抄本,藏晋江图书馆。
    [2]《西霞蔡氏族谱·十七世·德辉公》,手抄本,藏晋江图书馆。
    [3]廖汉臣:《巢名太古寻遗迹—记迂谷陈维英》,《台北文物》,1953年,第2卷2期,第95页。
    [1]《芦洲田野美本支世系族谱》,藏厦门图书馆。
    [2]陈培桂:《淡水厅志》,台北大通书局,1987年版,第102页。
    [1]《晋邑龙湖施氏族谱·星阶部郎赞》.手抄本,藏晋江图书馆。
    [2]《台湾中部碑文集成》,《台湾文献史料丛刊》.第9辑,台北大通书局,1987年版,第59页。
    [3]《晋邑锦东蔑甫蔡氏家谱》,手抄本,藏晋江图书馆。
    [4]刘振维:《彰化鹿港文开书院儒学精神之研究》,《朝阳人文社会学刊》,第3卷第2期,第28页-53页。
    [5]詹雅能:《明志书院沿革志》,新竹市政府,2001年版,第73页。
    [1]张纯甫:《先考清处士迪吉府君行状》,《张纯甫全集》,新竹市文化中心,1998年版,第80页-85页。
    [2]许雪姬:《邵友濂与台湾的自强新政》,《清季自强运动研讨会论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8年版,第34页。
    [1]台北市文献委员会:《台北市志》,第9卷.《人物志·贤德篇》,台北市政府,1988年版,第14页。
    [2]《晋邑龙湖施氏族谱·静山先生墓志铭》,手抄本,藏晋江图书馆。
    [3]台北市文献委员会:《台北市志》第9卷《人物志·贤德篇》,台北市政府,1988年版,第24页;
    郭海鸣:《稻江选士录》,《台北文物》,第2卷第2期,第97页。
    [4]赖炽昌:《彰化县志稿》,彰化县文献委员会.1961年版,第10卷,第13页。
    [5]林文龙:《清末寓台诗人林豪事略》,《台湾文献》,第127页-139页。
    [1]陈维英:《偷闲录》,《台北文物》,第3卷第1期,1953年,第130页。
    [2]陈维英:《偷闲录》,《台北文物》,第3卷第4期,1953年,第91页。
    [3]陈维英:《偷闲录》,《台北文物》,第2卷第2期,1953年,第116页。
    [4]陈维英:《偷闲录》,《台北文物》,第3卷第4期,1953年,第91页。
    [5]陈维英:《偷闲录》,《台北文物》,第3卷第1期,1953年,第130页。
    [1]陈金田:《台湾私法》,台湾省文献委员会,1990年版,第1卷,第527页。
    [2]余文仪:《续修台湾府志》.台北大通书局,1987年版,第8卷,第360页。
    [1]刘良璧:《重修福建台湾府志》.台北市大通书局,1987年版,第11卷,第331页。
    [2]林豪:《澎湖厅志》,台湾丛书国防研究院,1968年版,第4卷,第113页。
    [1]黄秀政:《台湾史研究》,台北学生书局,1992年版,第125页。
    [2]詹雅能:《明志书院沿革志》,新竹市政府,2001年版,第44页。
    [3]陈淑均:《噶玛兰厅志》,台北大通书局,1987年版,第4卷,第45页。
    [4]沈茂荫:《苗栗县志》,台北市大通书局,1987年版,第9卷,第146页-149页。
    [5]庄金德:《清代台湾教育史料汇编》.台湾省文献委员会,1973年版,第817页。
    [1]周玺:《彰化县志》,台北大通书局,1987年版,第12卷,第428页-429页。
    [2]《明治二十九年台湾总督府公文类纂乙种永久》,第十七门教育学术,<新竹支厅管下旧学制及台湾学事要考>。
    [3]曾蕙雯:《清代台湾启蒙教育研究(1684-1895)》,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学系硕士论文,2000年,第138页-139页。
    [1]《明治二十九年台湾总督府公文类纂乙种永久》,第十七门教育学术,<新竹支厅管下旧学制及台湾学事要考>。
    [2]《明治二十九年台湾总督府公文类纂乙种永久》,第十七门教育学术,<台北县各支厅管下学事视察木下属复命>。
    [3]《台湾总督府公文类纂明治二十八年开府以降军组织中至乙种永久保存书类》,第四门文书,<二十八年八月中淡水支厅行政事务及管内概况报告>,明治28年(1895)8月。
    [4]曾蕙雯:《清代台湾启蒙教育研究(1684-1895)》,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学系硕士论文,2000年,第142页。
    [1]连横:《台湾通史》,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1962年版,第34卷,第369页。
    [1]姚莹:《东溟奏稿》,台湾经济银行研究室,1959年,第137页。
    [2]许枫萱:《清代明志书院研究》,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学系硕士论文.1992年,第34页。
    [3]黄朝进:《清代竹堑地区的家族与地域社会—以郑林两家为中心》,台北国史馆,1995年,第128页。
    [1]陈培桂:《淡水厅志》,《选举表》,台北大通书局,1987年版,第8卷,第232页。
    [1]黄美娥:《北台文学之冠-清代竹堑地区的文人及其文学作品》,《台湾史研究》,1998年版,第5卷第1期,第110页。
    [2]郑用锡、郑鹏云:《浯江郑氏家乘》,台中台湾省文献会,1978年,第201页。
    [3]黄朝进:《清代竹堑地区的家族与地域社会—以郑林两家为中心》.台北国史馆,1995年版,第141页。
    [4]王松:《台阳诗话》.台北大通书局,1987年版,第64页-65页。
    [1]黄朝进:《清代竹堑地区的家族与地域社会—以郑林两家为中心》,台北国史馆,1995年版,第140页-141页。
    [2]黄美娥:《北台文学之冠-清代竹堑地区的闻人及其文学作品》,《台湾史研究》,第5卷1期,1998年,第111页。
    [3]许枫萱:《清代明志书院研究》,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学系硕士论文.1992年,第144页。
    [1]陈培桂:《淡水厅志》.台北大通书局,1987年版,第9卷,第273页。
    [2]许枫萱:《清代明志书院研究》,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学系硕士论文,1992年,第76页。
    [3]不著撰人:《淡水厅筑城案卷》,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1963年,第95页。
    [1]连横:《台湾通史》,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1962年版,第970页。
    [2]郑用鉴、詹雅能:《静远堂文钞》,新竹市文化局,2001年,第72页。
    [3]郑用鉴:《立书院学规引》,《静远堂文钞》,新竹市文化局,2001年版,第72页。
    [4]吴子光:《台湾纪事》,台北大通书局,1987年版,第38页。
    [5]张仲礼:《中国绅士—关于其在十九世纪中国社会中作用的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1991年版,第61页。
    [1]陈金田:《台湾私法》,台湾省文献委员会,1990年版,第1卷,第528页。
    [2]许枫萱:《清代明志书院研究》,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学系硕士论文.1992年,第147页。
    [3]新竹县政府:《新竹市郑氏家庙及进士第之研究与修护计画》,新竹市政府,1986年版,第12页-18页。
    [1]许枫萱:《清代明志书院研究》,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学系硕士论文,1992年,第149页。
    [2]连横:《台湾通史》,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1962年版,第966页。
    [3]林玉茹:《清代竹堑地区的在地商人及其活动网络》,台北联经书局,2000年版,第284页。
    [4]郑用锡:《示松儿》,《北郭园诗钞》,台北大通书局,1987年版,第3页。
    [1]郑用锡:《示松儿》,《北郭园诗钞》,台北大通书局,1987年版,第58页。
    [2]本节参考许枫萱:《清代明志书院研究》,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学系硕士论文,1992年。
    [1]王国璠:《板桥林本源家传》,《林公国华传略》,台北市林本源祭祀公业,1984年版,第8页。
    [2]王国璠:《板桥林本源家传》,《通议大夫林石潭先生家传》,台北市林本源祭祀公业,1984年版,第15页。
    [1]吴守璞:《林本源家小史》,《台湾风物》,1952年,第2卷2期,第14页。
    [2]涂一卿:《清代台湾社会变迁与地方领导精英——雾峰林家与板桥林家之比较》,东海大学社会学研究所硕士论文,1988年,第57页。
    [1]周民慧:《清代大观义学》,花莲教育大学国民教育研究所硕士论文,2006年,第135页。
    [2]黄新宪:《台湾的书院与乡学》,北京九州出版社,2002年版,第170页-171页。
    [1]《谢琯樵先贤流寓台湾浅析》,《艺术论文集刊》,1993年第2期,第24页。
    [2]林朗庵:《台湾金石学导师吕西村》,黄水沛译.《文献专刊》,1953年,第4卷,第34期,第11页。
    [3]周民慧:《清代大观义学》,花莲教育大学国民教育研究所硕士论文,2006年,第137页。
    [1]盛清沂、吴基瑞:《板桥市志》,台北县板桥市公所,1988年版,第982页。
    [2]池小芳:《中国古代小学教育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12月,第336页。
    [1]允禄:《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台北文海出版社,1732年,第17卷,第4803页。
    [1]温振华:《清代台北盆经济社会的演变》,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硕士论文,1978年,第158页。
    [2]温振华:《清代台北盆经济社会的演变》,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硕士论文,1978年,第158页。
    [3]周民慧:《清代大观义学》,花莲教育大学国民教育研究所硕士论文,2006年,第153页。
    [4]周凯:《义学章程》,《中国教育大系历代教育制度考》,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1468页。
    [1]本节参考周民慧:《清代大观义学》,花莲教育大学国民教育研究所硕士论文,2006年。
    [2]王连茂、叶恩典整理:《张士箱家族文件汇编》,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不著撰者:《台湾南部碑文集成》,《台湾文献丛刊》,台北大通书局,1987年版,第9辑,第19页。
    [2]刘良璧:《重修福建台湾府志》,台北大通书局,1987年版,第440页。
    [1]尹章义:《张士箱家族移民发展史——清初闽南士族移民台湾之一个案研究(1720—1983)》,台湾省文献委员会,2001年版。
    [2]《鉴湖张氏家乘》.藏晋江图书馆,二十五世方高条。
    [1]倪赞元:《云林县采访册》,台北大通书局,1987年版。
    [2]《鉴湖张氏家乘》,藏晋江图书馆,二十七世植材条,第22页。
    [3]《鉴湖张氏家乘》,藏晋江图书馆,二十六世源义条,第25页。
    [4]《鉴湖张氏家乘》,藏晋江图书馆,二十七世植栭条,第26页。
    [1]余文仪:《续修台湾府志》,台北大通书局,1987年版,第354页。
    [2]《鉴湖张氏家乘》,藏晋江图书馆,第23页。
    [1]《鉴湖张氏家乘》,藏晋江图书馆,二十七世植树条。
    [2]《鉴湖张氏家乘》,藏晋江图书馆,三十一世浚仕、浚儒、浚伟、浚侃、浚仁诸条。
    [3]《鉴湖张氏家乘》,藏晋江图书馆,二十五世方大条,第8页。
    [1]诸家:《台湾采访册》,台北市台湾银行,1959年版,第185页。
    [2]《鉴湖张氏家乘》,藏晋江图书馆,二十八世鸿藻条。
    [1]《鉴湖张氏家乘》,藏晋江图书馆,二十五世方苞条。
    [2]《鉴湖张氏家乘》,藏晋江图书馆,二十六世从龙条,从龙名恹。
    [3]刘家谋:《海音诗》.《台湾文献丛刊》,第28种台湾杂咏合刻本,第31页。
    [1]尹章义:《张士箱家族移民发展史——清初闽南士族移民台湾之一个案研究(1720—1983)》.台湾省文献委员会,2001年版,第76页。
    [1]本节参考尹章义:《张士箱家族移民发展史——清初闽南士族移民台湾之一个案研究(1720—1983)》,台湾省文献委员会,2001年版。
    [1]肖永明:《家族力量对书院发展的推动及其动机》.《求索》,2005年,第2期。
    [2]高拱乾:《台湾府志》,台北大通书局,1987年版,第七卷。
    [1]肖永明:《家族力量对书院发展的推动及其动机》.《求索》,2005年,第2期。
    [2]肖永明:《家族力量对书院发展的推动及其动机》.《求索》,2005年,第2期。
    [1]林孟辉:《清代台湾学校教育与儒学教化研究》,成功大学中国文学系硕士论文.台南,1998年,第177页。
    [2]连横:《台湾通史》,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1962年版,第34卷。
    [1]蔡渊洁:《清代台湾社会上升流动的两个个案》.《台湾风物》,第30卷第2期,1980年版.第1页-32页。
    [2]曾蕙雯:《清代台湾启蒙教育研究(1684-1895)》,台湾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0年,第201页。
    [1]肖永明:《家族力量对书院发展的推动及其动机》.《求索》,2005年,第2期。
    [1]余英时:《汉代循吏与文化传播》.《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联经出版公司,1987年3月,第173页。
    [1]周玺:《彰化县志》,台北大通书局,1987年版,第4卷。
    [1]蔡渊洁:《清代台湾社会领导阶层性质之转变》,《史联杂志》,1983年,第三期。
    [2]陈文达:《凤山县志》,《台湾文献史料丛刊》,台北大通书局,1987年版,第2辑,第80页。
    [3]周钟宣:《诸罗县志》,台北市大通书局,1987年版,卷五,学校志。
    [1]本节参考林孟辉:《清代台湾学校教育与儒学教化研究》,成功大学中国文学系硕士论文.台南,1998年。
    [1]张廷玉:《新校本明史》,台北鼎文书局,1978年版,第69卷。
    [2]托津:《大清会典事例》,台北文海书局,1991年版,第38卷,第10213页。
    [3]林孟辉:《清代台湾学校教育与儒学教化研究》,成功大学中国文学系硕士论文,1998年,第184页。
    [1]刘良璧:《重修福建台湾府志》,台北大通书局,1987年版,第20卷。
    [2]胡建伟:《澎湖纪略》,台北大通书局,1987年版,第4卷。
    [1]陈淑均:《噶玛兰厅志》,台北大通书局,1987年版,第8卷。
    [2]丁绍仪:《东瀛识略》,台北市大通书局,1987年版,第3卷。
    [1]本节参考林孟辉:《清代台湾学校教育与儒学教化研究》,成功大学中国文学系硕士论文,1998年。
    [1]彭文宇:《台湾移民社会的家庭形态》.《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0年,第7期。
    [1]陈炎正:《台中西大墩史略》,《台湾源流》,第30期,第128页。
    [1]何丙仲:《影响明末清初闽南文化的若干因素探讨》,《闽南文化研究》,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164页。
    [2]施德馨、施世纶:《浔海施氏族谱》,抄件藏晋江图书馆。
    [1]陈笃彬、苏黎明:《泉州古代教育》,齐鲁书社,2004年版,第128页。
    [2]刘子民:《漳州过台湾》.海风出版社,1955年版,第228页。
    [1]施德馨、施世纶:《浔海施氏族谱》,抄件藏晋江图书馆。
    [1]怀阴布:《泉州府志》,1927年补版重印本。
    [2]陈笃彬、苏黎明著:《泉州古代科举》,齐鲁书社2004年版,第254页。
    [3]南浔施钰:《续修房谱序》,道光二年.藏晋江图书馆。
    [4]南浔施钰:《石房樵唱》,第2卷,道光三十年,藏晋江图书馆。
    [5]施德馨、施世纶:《浔海施氏族谱》,抄件藏晋江图书馆。
    [1]周凯、凌翰:《厦门志》,玉屏书院出版,1839年版。
    [2]《惠安县志》,方志出版社,1998年版,第846页。
    [1]李国宏:《石狮塘后黄氏史迹调查》,《晋江谱牒研究》,第12期,第11页。
    [2]萧国山、杨清江:《闽台萧氏缙绅录》,第59页。
    [3]陈晓亮、万淳慧:《寻根揽胜话泉州》,华艺出版社,1991年版,第183页。
    [1]丁锦昌:《陈江丁氏分派东石世系旅台族谱》,第80页。
    [2]《吴氏晋江龟湖象畔族谱》.手抄本,藏晋江图书馆,第113页-115页。
    [3]《铜山南屿陈氏族谱·十八世·延铃公》,藏泉州图书馆。
    [1]郑梦星:《安海九房施与台湾八堡圳》,《晋江谱牒研究》,第4期。
    [2]粘子瑛:《女真后裔在台湾-粘氏宗族与彰化福兴地区的发展》,第39页-41页。
    [3]刘焕章:《刘氏宗谱》,藏泉州图书馆,1935年版,第79页-81页。
    [4]连横:《台湾通史》,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1962年版,第34卷:第929页
    [5]黄新宪:《闽台书院的历史渊源》,《华东师范大学学撤.教育科学版》,2000年,第2期,第66页-77页。
    [6]郑兼才:《六亭文选》,台北大通书局,第115页。
    [1]高拱乾:《台湾府志》,台北大通书局,1987年版,第3卷。
    [2]周元文:《重修台湾府志》,台北大通书局,1987年版,第3卷。
    [1]《桃源儒林辜氏宗谱》,第11卷,藏泉州图书馆。
    [2]《铺锦中镇黄氏族谱》,手抄本,藏晋江图书馆。
    [1]《芦洲田野美本支世系族谱》《士实公》,抄件藏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
    [2]单德谟、张涓、刘良璧:《鳌江范氏家谱》,复印件藏晋江图书馆。
    [3]连日春:《募建敬圣亭小引》,抄件藏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
    [1]钟美芳:《日据时代栎社之研究》,东海大学历史所硕士论文,1986年,第211页。
    [1]王松:《台阳诗话》.台北大通书局,1987年版,上卷第23页-32页,下卷第44页-46页;
    赖子清:《古今台湾诗文社》.《台湾文献》,1959年,第10卷第3期,第79页-112页、1960年版,第11卷第3期;
    王文颜:《台湾诗社之研究》.台北政治大学中文研究所硕士论文.1979年,第49页-60页;
    廖雪兰:《台湾诗史》,台北武陵出版社,1989年版,第28页-51页。
    [2]郑用锡:《北郭园诗钞》,第13页-14页。
    [1]林正子:《道咸同期北部台湾的一豪绅》,《东洋文化研究所纪要》,1992年版,第202页。
    [2]范根灿:《竹社沿革概略》,《元晖诗草》,1991年版,第18页。
    [3]《台湾日日新报》,第3650号,1910年版。
    [1]黄美娥:《北台文学之冠-清代竹堑地区的文人及其文学作品》,《台湾史研究》,1998年,第105页-106页。
    [1]黄美娥:《北台文学之冠-清代竹堑地区的文人及其文学作品》,《台湾史研究》,1998年版,第78页-95页。
    [2]施懿琳:《清代台湾诗所反映的汉人社会》,台湾师范大学国研所博士论文,1991年,第200页-204页。
    [1]许枫萱:《清代明志书院研究》,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学系硕士论文,1992年,第225页。
    [2]澎湖县文献委员会:《澎湖县志》,1973年版,第12卷,第23页。
    [1]陈培桂:《淡水厅志》,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1963年版,第374页。
    [2]谢金峦、郑兼才:《续修台湾县志》,台北大通书局,1987年版,第三卷,第165页。
    [3]不著撰者:《新竹县采访册.台北:大通书局,1987年版:第177页-179页。
    [1]周宗贤:《大龙峒陈悦记小史》.《台北文献》,1993年,直字105期,第35页-36页。
    [2]台北市文献委员会:《台北市志》,《人物志.贤德篇》,台北市政府,1988年版,第9卷,第1页-53页;
    荣峰:《北市科第表》.《台北文物》,1960年,第9卷第1期,第24页-39页。
    [3]陈浩然:《登瀛文澜度台始祖族谱》,无编页。
    [1]陈期缵:《西源陈氏家谱》,第33页-39页、第44页-45页。
    [2]卓克华:《清代士林潘家之发展兼及台北士绅交往之网络关系》.《北县文化》,2002年,第74期,第111页。
    [3]台北市文献委员会:《台北市志》.《人物志.贤德篇》,台北市政府,1988年版,第9卷,第45页。
    [4]陈维英、陈镦厚、田大熊:《先生陈维英太古巢联集》.台北市无聊斋,1937年版,第30页。
    [1]陈紫屏:《清代台湾学海书院研究》,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学系硕士论文,1992年,第119页。
    [2]陈培桂:《淡水厅志》,台北市大通书局,1987年版,第1页。
    [1]尹章义:《张士箱家族移民发展史——清初闽南士族移民台湾之一个案研究(1720—1983》,台湾省文献委员会,2001年,第68页。
    [2]许枫萱:《清代明志书院研究》,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学系硕士论文,1992年,第172页。
    [3]洪启宗、卞凤奎:《万华洪氏家族与台北发展的关系》,《台北文献》,直字第141期,第179页-184页。
    [1]陈维英:《偷闲录》.《台北文物》,1953年,第2卷第2期,第112页。
    [2]陈紫屏:《清代台湾学海书院研究》,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学系硕士论文,1992年,第169页。
    [1]蔡渊洯:《清代台湾的社会领导阶层(1684-1895)》,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硕士论文,1980年,第228页。
    [1]陈紫屏:《清代台湾学海书院研究》,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学系硕士论文,1992年,第187页。
    [1]陈汉光.《台湾诗录》.台湾省文献委员会.1971年版。
    [1]林文龙:《清代台湾书院讲席汇录》.《台湾文献》,1997年,第42卷第2期,第241页-265页。
    1.丁绍仪.《东瀛识略》.台北市:大通书局,1987年版。
    2.丁白健.《治台必告录》.台北:大通书局,1987年版。
    3.于卜态.《海丰县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66年版。
    4.不著撰者.《安平县杂记》.台北:大通书局,1987年版。
    5.不著撰者.《清会典事例》.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版。
    6.不著撰者.《清实录》.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
    7.不著撰者.《清德宗实录选辑》.台北:大通书局,1987年版。
    8.不著撰者.《钦定平定台湾纪略》,台北:大通书局,1987年版。
    9.不著撰者.《新竹县采访册》.台北:大通书局,1987年版。
    10.不著撰者.《台湾教育碑记》.台北:大通书局,1987年版。
    11.不著撰者.《台湾通志》.台北:大通书局,1987年版。
    12.不著撰者.《台湾南部碑文集成》.《台湾文献丛刊》,台北:大通书局,1987年版。
    13.不著撰者.《清世宗实录》.台北:中华书局影印本,1985年版。
    14.不著撰者.《清高宗实录选辑》,《台湾文献史料丛刊》,第四辑第63种,台北:大通书局,1987年版。
    15.不著撰者.《增广昔时贤文》.新竹市:竹林出版社,2000年版。
    16.不著撰者,《台湾中部碑文集成》.《台湾文献史料丛刊》.第9辑,台北:大通书局,1987年版。
    17.允禄.《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台北:文海出版社,1732年版。
    18.王必昌.《重修台湾县志》.台北:大通书局,1987年版。
    19.王松.《台阳诗话》.台北:大通书局,1987年版。
    20.王国瑶.《吴子光全集》.台北:台湾史迹中心,1979年版。
    21.王瑛曾.《重修凤山县志》.台北:大通书局,1987年版。
    22.余文仪.《续修台湾府志》.台北:大通书局,1987年版。
    23.吴子光.《台湾纪事》.台北:大通书局,1987年版。
    24.吕坤.《社学要略》.台北:台湾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30页-35页。
    25.李绂.《汀州府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67年版。
    26.林豪.《东瀛纪事》.台北市:大通=}5局,1987年版。
    27.林豪.《澎湖厅志》.台北市:大通书局,1987年版。
    28.沈茂荫.《苗栗县志》.台北:大通书局,1987年版。
    29.沈展才.《陆丰县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66年版。
    30.周元文.《重修台湾府志》.台北:大通书局,1987年版。
    31.周锺瑄.《诸罗县志》.台北:大通书局,1987年版。
    32.周玺.《彰化县志》.台北:大通书局,1987年版。
    33.周凯.《厦门志》.南投市:台湾省文献委员会,1993年版。
    34.柯培元.《噶玛兰志略》.台北:大通书局,1987年版。
    35.胡建伟.《澎湖纪略》.台北:大通书局,1987年版。
    36.范咸.《重修台湾府志》.台北:大通书局,1987年版。
    37.倪赞元.《云林县采访册》.台北:大通书局,1987年版。
    38.孙嘉淦.《明清历科进士题名碑碌》.台北:华文书局,1969年版。
    39.高拱乾.《台湾府志》.台北:大通书局,1987年版。
    40.屠继善.《恒春县志》.台北:大通书局,1987年版。
    41.张氏新.《四言杂字》.新竹:竹林出版社,2001年版。
    42.连横.《台湾通史》.台北: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1962年版。
    43.连横.《台湾诗乘》.台北:大通书局,1987年版。
    44.陈文达.《台湾县志》.台北:大通书局,1987年版。
    45.陈文达.《凤山县志》.台北:大通书局,1987年版。
    46.陈国瑛等.《台湾采访册》.台北:大通书局,1987年版。
    47.陈培桂.《淡水厅志》.台北:大通书局,1987年版。
    48.陈淑均.《噶玛兰厅志》.台北:大通书局,1987年版。
    49.陈寿祺.《福建通志》.台北:华文书局,1967年版。
    50.陈寿祺.《福建通志台湾府》.台北:大通书局,1987年版。
    51.台湾总督府.《台湾列绅传》.台北:台湾总督府,1905年版。
    52.刘良璧.《重修福建台湾府志》.台北:大通书局,1987年版。
    53.蒋师辙.《台游日记》.台北:大通书局,1987年版。
    54.蒋镛.《澎湖续编》.台北:大通书局,1987年版。
    55.蔡振丰.《苑里志》.台北:大通书局,1987年版。
    56.林百川、林学源.《树杞林志》.台北: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1960年版。
    57.黄旺成.《新竹县志》.新竹:新竹县文献委员会,1957年版。
    58.卢世标纂修.《宜兰县志》.宜兰:宜兰县文献委员会,1962年版。
    59.基隆市文献委员会.《基隆市志》.台北:台湾省政府,1959年版。
    60.郑用锡.《北郭园诗钞》.台北:大通书局,1987年版。
    61.郑鹏云、曾逢辰.《新竹县志初稿》.台北:大通书局,1987年版。
    62.卢德嘉.《凤山县采访册》.台北:大通书局,1987年版。
    63.萧良有、杨臣诤增订、李恩校补.《注解龙文鞭影》.台北市:弘道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71年版。
    64.谢金峦、郑兼才.《续修台湾县志》.台北:大通书局,1987年版。
    65.蓝鼎元.《平台纪略》.台北:大通书局,1987年版。
    66.蓝鼎元.《东征集》.台北:大通书局,1987年版。
    67.丘秀堂.《台湾北部碑文集成》.台北:台北市文献委员会,1986年版。
    68.高选锋.《高氏开闽历代祖上世系并附万华宗祠创建历史》.《渤海高氏族谱》.台北市:高氏族谱编纂委员会,1965年版。
    69.陈维英.陈镦厚、田大熊.《先生陈维英太古巢联集》.台北市:无聊斋,1937年版。
    70.张本政.《清实录台湾史资料选辑》.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71.蒋师辙、薛绍元.《清光绪台湾通志》.台北:台湾省文献委员会,1956年版。
    72.台湾总督府民政部总务局学务课.《台湾教育志稿》.东京都:大空社,1998年版。
    73.鹰取田一郎.《台湾列绅传》.台北:台湾总督府,1916年版。
    74.云林县文献委员会.《云林县志稿》.云林:著者,1980年版。
    75.叶英、赖建铭.《台南市志》.台南:台南市政府,1979年版。
    76.澎湖县文献委员会.《澎湖县志》.澎湖:澎湖县文献委员会,1973年版。
    77.赖子清.《台湾省嘉义县志》.台北:成文,1983年版。
    78.江日升.《台湾外记》.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79.阮曼锡.《海上见闻录》.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80.沈起元.《台湾理蕃古文书》.台湾:成文出版社,1983年版。
    81.江日升.《台湾外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82.伊能嘉矩.《台湾文化志》.日本:刀江书院,1965年版。
    83.台湾省文献委员会.《台湾省通志稿》.台北:捷幼出版社,1999年版。
    84.屠继善.《恒春县志》.台银文业出版社,1960年版。
    85.乾隆帝(敕撰).《景印文渊四库全书》.第620册.台北市:台湾商务书局,1984年版。
    86.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台北市:鼎文书局,1976年版:第90册。
    87.陈金田.《台湾私法》.台中:台湾省文献委员会,1990年版。
    88.王明义、王志鸿、丘淑锦.《三峡镇镇志》.台北县:三峡镇公所,1993年版。
    89.吴德功.《彰化节孝册》.台北: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1957年版。
    90.《台湾总督府公文类纂明治二十八年开府以降军组织中至乙种永久保存书类》,第四门文书,《二十八年十二月中台南民政支部机密报告》,1895年版。
    91.《明治二十九年台湾总督府公文类纂乙种永久》,第十七门教育学术,《台北县各支厅管下学 事视察木下属复命》。
    92.《明治三十年台湾总督府公文类纂乙种永久》,第四门文书,《明治三十年四月现在台湾及澎湖岛书房一览》。
    93.姚莹.《东溟奏稿》,台湾经济银行研究室,1959年版。
    94.郑用鉴.《立书院学规引》.《静远堂文钞》.新竹:新竹市文化局,2001年版。
    95.倪赞元.《云林县采访册》.台北:大通书局,1987年版。
    96.余文仪.《续修台湾府志》.台北:大通书局,1987年版。
    97.诸家.《台湾采访册》.台北市:台湾银行,1959年版。
    98.庄金德.《台湾省通志》.台中:台湾省文献委员会,1973年版。
    99.盛清沂.《台北县志》.台北:文献委员会,1960年版。
    100.郑兼才.《六亭文选》.台北: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1962年版。
    101.陈国瑛等.《台湾采访册》.台北市: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1959年版:第185页。
    102.郑用锡原稿.郑鹏云重编.《浯江郑氏家乘》,台中:台湾省文献会,1978年版。
    103.蔡东岳.《先严德宣公传记》.《青阳蔡氏家谱》,藏晋江图书馆。
    104.戴希朱.《诗山戴氏族谱》.《台湾关系族谱丛书》,2003年版。
    105.王光裕、王作霖.《严岭迁淡王姓族谱》.《台湾关系族谱丛书》,2003年版。
    106.梁焜兆.《诗册凤坡梁氏宗谱》.《台湾关系族谱丛书》,1993年版。
    107.许嘉谟.《诗山凤坡梁氏宗谱》.《台湾关系族谱丛书》,1993年版。
    108.施德馨.《浔海施氏大宗族谱》.《台湾关系族谱丛书》,1993年版。
    109.林靖寰总辑.《蕉岭台湾五全林氏族谱》.《台湾关系族谱丛书》,2003年版。
    110.孙清桥、孙秀赏.《闽晋江塔孙氏迁台族谱资料副本》.藏泉州图书馆。
    111.赵世通、泉州赵宋南外宗正司研究会.《南外天源赵氏族谱》.1994年12月第1版。
    112.丁守真.《丁协源家谱》.宠思企业有限公司印行.藏晋江图书馆。
    113.丁锦昌.《陈江丁氏分派东石世系旅台族谱》.藏晋江图书馆。
    114.《渤海大平高氏族谱》.两岸联基:2003年印行。藏泉州图书馆。
    115.中单德漠、张涓、刘良璧.《鳌江范氏家谱》,复印件藏晋江图书馆。
    116.黄俊荣.《黄氏纯宾公来台传下族谱》.1999年补修再版.藏泉州图书馆。
    117.陈运栋.《颍川陈氏大族谱》.苗栗:协和尝,2000年版.藏泉州图书馆。
    118.刘国昌.《善元刘公派下族谱》.1985年7月.藏泉州图书馆。
    119.高烶深.《安平高氏族谱志略》.1951年版.藏泉州图书馆。
    120.高铭贵.《渤海高氏族谱》.1992年版.藏泉州图书馆。
    121.刘焕章.《刘氏宗谱》.藏泉州图书馆,1935年。
    122.《金墩安平黄氏大宗谱》.藏晋江图书馆。
    123.《鉴湖张氏家乘》.2002年整理。藏晋江图书馆。
    124.《台湾赵氏族谱》.藏泉州图书馆。
    125.《渡台开基粘氏源流族谱》.台湾粘姓宗亲会编印:藏晋江图书馆。
    126.《西霞蔡氏族谱》.藏晋江图书馆。
    127.《英林洪氏族谱》.藏晋江图书馆。
    128.《铺锦中镇黄氏族谱》,手抄本,藏晋江图书馆。
    129.《晋邑龙湖施氏族谱》.手抄本.藏晋江图书馆。
    130.《晋邑锦东蔑甫蔡氏家谱》.手抄本.藏晋江图书馆。
    131.《芦洲田野美本支世系族谱》.藏厦门图书馆。
    132.《晋邑鉴江范氏家谱牒》.藏晋江图书馆。
    133.《陈江雁沟里丁氏族谱》.藏晋江图书馆。
    134.《铜山南屿陈氏族谱》.藏泉州图书馆。
    135.《桃源儒林辜氏宗谱》.第11卷.藏泉州图书馆。
    136.《吴氏晋江龟湖象畔族谱》.手抄本.藏晋江图书馆。
    137.王启宗.《台湾的书院》.台北:文建会,1987年版。
    138.王德昭.《清代科举制度研究》.香港:香港中文大学,1982年版。
    139.尹章义.《台湾近代史论》.台北:自立丛书,1986年版。
    140.丘秀堂.《台湾北部碑文集成》.台北:台北市文献委员会,1985年版。
    141.汪知亭.《台湾教育史》.台北:台湾书局,1959年版。
    142.林文龙.《台湾的书院与科举》.台北:常民,1999年版。
    143.林玉茹.《清代竹堑地区的在地商人及其活动网络》.台北:联经,2000年版。
    144.林再复.《台湾开发史》.台北:著者自刊,1990年版。
    145.施添福.《清代台湾的地域社会:竹堑地区的历史地理研究》.新竹:新竹县文化局,2001年版。
    146.高贤治.《台湾三百年史》.台北:众文,1978年版。
    147.庄永明.《台湾纪事》.台北:时报文化,1989年版。
    148.庄金德.《清代台湾教育史料汇编》.台中:台湾省文献委员会,1973年版。
    149.盛朗西.《中国书院制度》.台北:华世出版社,1979年版。
    150.张仲礼.《中国绅士》.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1991年版。
    151.张德南.《竹堑城的社会领导阶层》.新竹:新竹市公所,2002年版。
    152.陈其南.《台湾的传统中国社会》.台北:允晨,1987年版。
    153.陈昭瑛.《台湾儒学》.台北:正中书局,2000年版。
    154.陈绍馨.《台湾的人口变迁与社会变迁》.台北:联经,1979年版。
    155.黄秀政.《台湾史研究》.台北:学生书局,1992年版。
    156.黄荣洛.《渡台悲歌——台湾的开拓与抗争史话》.台北:台原,1989年版。
    157.黄朝进.《清代竹堑地区的家族与地域社会—以郑林两家为中心》.台北:国史馆,1995年版。
    158.詹雅能.《明志书院沿革志》.新竹:新竹市政府,2001年版。
    159.新竹县政府.《新竹市郑氏家庙及进士第之研究与修护计画》.新竹:新竹市政府,1986年版。
    160.叶振辉.《台湾开发史》.台北:台原,1995年版。
    161.温振华.《台湾早期开发》.台北:台湾省政府教育厅,1992年版。
    162.潘英.《台湾拓殖史及其族姓分布研究》.台北:南天书局,2000年版。
    163.戴炎辉.《清代台湾之乡治》.台北:联经,1979年版。
    164.王世庆.《清代台湾社会经济》.台北:联经,1994年版。
    165.尹章义.《张士箱家族移民发展史——清初闽南士族移民台湾之一个案研究(1720—1983)》.南投:台湾省文献委员会,2001年版。
    166.黄鼎松.《苗栗文昌祠》.苗栗:苗栗县立文化中心,1998年版。
    167.陈昭瑛.《台湾儒学——起源、发展与转化》.台北;正中书局,2000年版。
    168.陈绍馨.《台湾的人口变迁与社会变迁》.台北:联经,1885年版。
    169.杨熙.《清代台湾:政策与社会变迁》.台北:天工书局,1983年版。
    170.尹章义.《台湾开发史研究》.台北:联经,1989年版。
    171.王国璠.《板桥林本源家传》.台北市:林本源祭祀公业,1984年版。
    172.林文龙.《台湾诗录拾遗》.台北市:台湾省文献委员会,1979年版。
    173.林伟盛.《罗汉脚—清代台湾社会与分类械斗》.台北市:自立晚报出版部,1993年版。
    174.马肇选.《台湾书院小史》.彰化:台湾省立彰化社会教育馆,1977年版。
    175.高全议.《学海书院与万华高氏大宗祠之历史渊源》.台北:万华高氏大宗祠管理委员会印。
    176.许雪姬.《板桥林家林平侯父子传》.南投市:台湾省文献委员会,2000年版。
    177.程大学.《台湾开发史》.台中:台湾省政府新闻处,1978年版。
    178.曹永和.《台湾早期历史研究》.台北:联经,1981年版。
    179.陈亦荣.《清代汉人在台湾地区迁徙之研究》.台北市:私立东吴大学中国学术著作奖助委员会,1991年版。
    180.陈在立、孔立、邓孔昭.《清代台湾史研究》。台北市:汉鑫图书缩影,1992年版。
    181.陈昭瑛.《台湾儒学—起源、发展与转化》.台北:正中,1990年版。
    182.陈汉光.《台湾诗录》.台北市:台湾省文献委员会,1971年版。
    183.陈翰珍.《世界陈氏宗亲大族谱》.台北市:世界陈氏大族发行所出版,1983年版。
    184.盛清沂、吴基瑞.《板桥市志》.台北县:板桥市公所,1988年版。
    185.盛清沂.《台北县志》.台北县:文献委员会,1960年版。
    186.台北市文献委员会.《台北市志》.台北:台北市政府,1988年版。
    187.台南县文献委员会.《台南县志稿》.台南县:台南县文献委员会,1957年版。
    188.台湾省文献委员会.《重修台湾省通志》.南投市:台湾省文献会,1989年版。
    189.刘子民.《漳州过台湾》.台北市:前景出版,1995年版。
    190.樊克政.《中国书院史》.台北市:文津,1995年版。
    191.王启宗.《清代台湾的教育》《历史、文化与台湾》.台北:自立,1988年版。
    192.台湾省文献委员会.《台湾史》.台北:众文,1990年版
    193.伊能嘉矩.《台湾文化志》中卷.日本:刀江书院,1965年版。
    194.吴霓.《中国古代私学发展诸问题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195.汪知亭.《台湾教育史料新编》.台北:商务,1978年版。
    196.赖炽昌.《彰化县志稿》.彰化:彰化县文献委员会,1961年版。
    197.阎爱民.《中国古代家教》.台北:商务,1998年版。
    198.谢浩.《科举论丛》.南投:台湾省文献委员会,1995。
    199.张胜彦等.《台湾开发史》.台北:空中大学,1991。
    200.郭廷以.《台湾史事概说》.台北:正中,1954。
    201.陈香.《寻根—台湾探源》.台北:国家出版社,2002年版。
    202.李筱峰、庄天赐.《快读台湾历史人物》.台北:玉山出版社,2004年初版。
    203.潘朝阳.《明清台湾儒学论》.台湾学生书局印,2001年初版。
    204.王诗琅、张良泽.《台湾人物志》:海峡学术出版社,2003年版。
    205.林玉体.《台湾教育史》:文景书局印行,2003年版。
    206.张铎严.《台湾教育发展史》:空中大学印行,2005年版。
    207.陈支平.《五百年来福建的家族与社会》.台北:扬智文化书局,2004年版。
    208.彭文宇.《闽台家族社会》.台北:幼狮,1998年版。
    209.古鸿廷、王崇名、黄书林.《台湾历史与文化》(八),东海大学通识教育中心编印。
    210.林衡道口述、洪锦福整理.《台湾一百位名人传》,正中书局,1984年初版。
    211.颜尚文、潘是辉.《嘉义赖家发展史》,台湾省文献委员会编印,1990年5月初版。
    212.庄明水、谢作栩、黄鸿鸿、许明著.《台湾教育简史》,福建教育出版社,1994年7月第1版。
    213.何丙仲.《影响明末清初闽南文化的若干因素探讨》.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214.黄少萍.《闽南文化研究》.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215.陈笃彬、苏黎明.《泉州古代教育》.济南:齐鲁书社,2004年版。
    216.刘子民.《漳州过台湾》.济南:海风出版社,1955年版。
    217.陈笃彬、苏黎明.《泉州古代科举》.济南:齐鲁书社,2004年版。
    218.陈晓亮、万淳慧.《寻根揽胜话泉州》.华艺出版社。
    219.王连茂、叶恩典整理.《张士箱家族文件汇编》,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20.粘子瑛.《女真后裔在台清—粘氏宗族与彰化福兴地区的发展》。
    221.葛剑雄.《中国移民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222.林仁川、黄福才.《闽台文化交融史》.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223.林明江.《海南台湾比较与发展》.海南出版社,1995年版。
    224.李长傅.《中国殖民史》.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
    225.周愚文.《中国教育史纲》.台北:正中书局,2001年版。
    226.张志公.《传统语文教育教材论——暨蒙学书目和书影》.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227.王正雄.《往日情怀:大甲老照片征展专辑》.丰原:台中县立文化中心,1994年版。
    228.陈健锵.《南投县乡土大系文教篇》.南投:南投县政府,1995年版。
    229.张仲礼.《中国绅士—关于其在十九世纪中国社会中作用的研究》.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1991年版。
    230.黄新宪.《台湾的书院与乡学》,北京市:九州出版社,2002年版。
    231.伊原弘.《作为社会性制度的教育与科举—从底层通向权力之路》.2003年版。
    232.粘子瑛.《女真后裔在台湾—粘氏宗族与彰化福兴地区的发展》。
    233.池小芳.《中国古代小学教育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234.锺壬寿.《六堆客家乡土志》.屏东:常青出版社,1973年:第145页。
    235.李乾朗.《台湾建筑史》,台北:雄狮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86年版。
    236.林玉体.《西洋教育史》,台北市:文景,1991年版。
    237.王文颜.《台湾诗社之研究》.台北政治大学中文研究所硕士论文.1979年。
    238.江淑美.《清代台湾客家子弟教育研究1684-1895》.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学系硕士论文.2003年。
    239.林孟辉.《清代台湾学校教育与儒学教化研究》.成功大学中国文学系硕士论文.1998年。
    240.施懿琳.《清代台湾诗所反映的汉人社会》.台湾师范大学国文学系研究所博士论文.1991 年。
    241.陈其南.《清代台湾社会的结构变迁》.台湾大学人类学系硕士论文.1981年。
    242.许世颖.《清代台湾书院之研究》.台北师范学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硕士论文.1995年。
    243.黄志民.《明代诗社之研究》.政大中文研究所硕士论文.1972年。
    244.曾蕙雯.《清代台湾启蒙教育研究》.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学系硕士论文.1999年。
    245.叶宪峻.《清代台湾教育之建置与发展》.中国文化大学史学研究所博士论文.2002年。
    246.蔡渊洯.《清代台湾的社会领导阶层(1684~1895)》,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硕士论文.1980年。
    247.谢世赐.《道咸同时期淡水厅文人及其诗文研究—以郑用锡,陈维英,林占梅为对象》.台湾师大国文所硕士论文.1995年。
    248.谢宏武.《清代台湾义民研究》.台湾师范大学历史所硕士论文.1994年。
    249.简钰珣.《清代台湾地区进士及举人研究》.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学系硕士论文.2001年。
    250.王惠琛.《清代台湾科举制度的研究》.成功大学历史语言研究所硕士论文.1990年。
    251.宋健行.《我国传统启蒙教材研究——以台湾地区为观察重心》.花莲师范学院民间文学研究所硕士论文.2001年。
    252.许枫萱.《清代明志书院研究》.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学系硕士论文.1992年。
    253.陈紫屏.《清代台湾学海书院研究》.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学系硕士论文.1992年。
    254.周满枝.《清代台湾流寓诗人及其诗之研究》.政治大学国文学研究所硕士论文.1980年6月。
    255.许瑞浩.《清初限制渡台政策下的闽南人移民活动》.台湾大学历史学研究所硕士论文.1988年6月。
    256.吴依伦.《清代台湾地区文昌庙的调查研究》.台北科技大学建筑与都市设计研究所硕士论文.2006年5月。
    257.周民慧.《清代大观义学》.花莲教育大学国民教育研究所硕士论文.2006年6月。
    258.涂一卿.《清代台湾社会变迁与地方领导精英——雾峰林家与板桥林家之比较》.东海大学社会学研究所硕士论文.1988年6月。
    259.薛建蓉.《清代台湾本土士绅的角色扮演与在地意识研究—以竹塹文人郑用锡与林占梅为探讨对象》.成功大学台湾文学研究所硕士论文.2005年9月。
    260.游建兴.《清代噶玛兰地区的汉人文学发展》.佛光人文社会学院文学系硕士论文.2006年6月。
    261.曾淑卿.《清代大肚赵家的发展》.东海大学历史学系硕士论文.2004年6月。
    262.林江台.《清领时期漳州人在台北盆地拓殖与发展之研究》.台北市立师范学院/社会科教育研究所硕士论文.2004年6月。
    263.蒋素芝.《康乾隆时期的台湾教育研究》,暨南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6月。
    264.温振华.《清代台北盆经济社会的演变》,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硕士论文.1978年6月。
    265.许雪姬.《台湾末代举人高选锋》.《台北文献》,1992年,直字100期:第1页-24页。
    266.蔡渊洯。《清代台湾的移垦社会》.《认识台湾历史论文集》,台北市:台湾师大中教辅委会,1996年。
    267.尹章义.《台湾人发展的轨迹与台湾人的精神特质》.《台湾文献》,1992年,第43卷第2期。
    268.尹章义.《台北平原拓垦史》.《台北文献》,1981年,直字第53-54期合刊。
    269.伊能嘉矩.《淡北伟人郑用锡》.《台湾惯习纪事》,中译本第4卷上。
    270.李栋明.《台湾早期的人口成长和汉人移民研究》.《台北文献》,1970年,第14期。
    271.李国祈.《清代台湾社会的转型》.《中华学报》,1978年,第5卷3期。
    272.何素花.《清初大陆文人在台湾之观察》.《台湾文献》,2002年,第53卷1期。
    273.佩华.《客台之内地诗人》.《台北文物》,1955年,第4卷4期。
    274.吴金成.《明清绅士层研究的诸问题》.《中国史研究的成果与展望》,1991年。
    275.吴金成.《再论明清朝的绅士层研究》.《民国以来国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研讨会论文集》(台湾大学陈淑铢编),1992年。
    276.林正子.《道咸同期北部台湾的一豪绅》.《东洋文化研究所纪要》,1992年。
    277.林玉茹.《清代竹堑地区的商人团体—类型、成员及功能的讨论》.《台湾史研究》,1998年,第5卷1期。
    278.林伟圣.《清代台湾分类械斗发生的原因》.《台湾史论文精选》(上),1996年。
    279.林满红.《板桥新庄史迹调查》.《台湾文献》,1973年,第24卷4期。
    280.徐慧钰.《高吟四座互飞觞—话潜园诗酒盛会》.《竹堑文献》,1998年,第6期。
    281.徐慧钰.《构得潜园堪寄迹,十年乐趣在林泉—谈林占梅的园林生活》.《竹堑文献》,1999年,第13期。
    282.庄金德.《清代初期台湾土地开发导言》.《台北文献》,1973年,直字15-16期合刊。
    283.陈忠华.《闽人移植台湾史略》.《台北文献》,1968年,直字1-4期合刊。
    284.陈培汉.《先曾祖叔维英公事迹》.《台北文物》,第2卷2期,
    285.张正藩.《清代书院略述》.《国立编译馆馆刊》,1973年,第2卷3期。
    286.张明雄.《明清之际台湾移垦社会的原型》.《台湾文献》,1989年,第40卷4期。
    287.张炎宪.《台湾新竹郑氏家族的发展型态》.《中国海洋发展史论文集》(二)(台北:中央研究院三民主义研究所),1986年。
    288.张胜彦.《清代台湾汉人土地所有型态之研究》.《东海大学历史学报》,1981年,第4期。
    289.张德南.《学界山斗郑用鉴》.《台北文献》,1990年9月,直字93期。
    290.张德南.《王世杰开垦竹堑埔年代的商榷》.《竹堑文献杂志》,2002年,第2期。
    291.黄秀政.《书院与台湾社会》.《台湾文献》,1980年,第31卷第3期。
    292.黄美娥.《北台文学之冠-清代竹堑地区的文人及其文学作品》.《台湾史研究》,1998年,第5卷第1期。
    293.黄美娥.《清代竹堑诗人林占梅及其<潜园琴余草>》.《新竹文献》,1999年,第6期。
    294.黄美娥.《北台传统文学发展概述—清代至日治时代(上)》.《新竹文献》,2001年,第11期。
    295.黄得时.《唐景崧与牡丹诗社》.《台湾新报》,1945年。
    296.黄荣洛.《淡水厅流寓诗人林维丞及其诗稿》.《新竹文献》,1995年,第4期。
    297.黄新宪.《闽台书院的历史渊源》.《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
    298.黄鼎松.《清代书院制度的探讨—以英才书院为例》.《崇文载道书院情》(台湾省政府文化处),1999年。
    299.杨云萍.《牡丹诗社与福雅堂诗钞及其作者》.《台北文物》,1956年,第4卷4期。
    300.温振华.《清代后期台北盆地士人阶层的成长》.《台北文献》,1990年,第92期。
    301.温振华.《淡水开港与大稻埕的形成》.《认识台湾论文集》(台湾师范大学中等教育教育辅导委员会),1996年。
    302.廖汉臣.《巢名太古寻遗迹—记迂谷陈维英》.《台北文物》,1953年,第2卷2期:第95页。
    303.蔡渊洯.《清代台湾的望族—新竹北郭园郑家》.《第三届亚洲族谱学术研讨会会议记录》,1978年。
    304.蔡荣昌.《从制义丛话看科举制度下的民风与士习》.《清代学术论丛》,2001年。
    305.赖子清.《古今台湾诗文社》.《台湾文献》,1959年,第10卷3期。
    306.谢浩.《科举制度在台述略》.《台湾文献》,1985年,第36卷4期。
    307.谢崇熙.《十九世纪上半叶台湾地方菁英社会领导活动之研究》.《台湾人文》,2002年,第7期.第49页-69页。
    308.罗肇锦.《漳泉斗的闽客情节初探》.《台湾文献》,1998年,第49卷第4期。
    309.吴中杰.《台湾漳州客家分布与文化特色(下)》.《台湾源流》,2001年6月,第22辑:第125-133页。
    310.李祖基.《清代巡台御史制度研究》.《台湾史研究会论文集》,1990年7月,第2集:第113-127页。
    311.林文宝.《历代启蒙教材初探》.《台东师专学报》,1983年4月,第11期:第1页-121页。
    312.周宗贤.《台湾的民间组织》.《讲义汇编》(下册),1994年:第7期-188期。
    313.庄吉发.《从现藏档案资料看清代台湾的文教措施》.《台湾文献》,2000年,第51卷4期:第15页-31页。
    314.黄鼎松.《清代书院制度的探讨——英才书院为例》.《崇文载道书院情》,1999年:第94页-114页。
    315.罗肇锦.《清代台湾书院童蒙教育初探——通行童蒙书所呈现的教学理念》.《崇文载道书院情》,1999年:第156页-169页。
    316.吴槐.《龙峒闻见杂录》.《台北文物》,1953年,第2卷2期:第56页。
    317.周宗贤.《大龙峒陈悦记小史》.《台北文献》,1993年,直字105期:第29页-38页。
    318.丘敏勇.《大稻埕举人陈霞林事迹考》.《台北文献》1988年,直字87期:第189页-204页。
    319.卓克华.《台湾寺庙对地方贡献》.《台北文献》,1978年,第38期:第187-197页。
    320.卓克华.《清代士林潘家之发展兼及台北仕绅交往之网络关系(上)》.《北县文化》,2002年,第74期:第82页-112页。
    321.卓克华.《清代士林潘家之发展兼及台北仕绅交往之网络关系(下)》.《北县文化》,2002年,第74期:第86页-105页。
    322.陈忠华.《闽人移植台湾史略》.《台北文献》,1953年,第1期-4期:第74页-75页。
    323.陈汉光.《台湾方志中之选举表》.《台北文物》,1957年,第6卷1期:第114页-135页。
    324.郭嘉雄.《清代台湾书院沿革初稿》.《台湾文献》,1987年,第38卷2期:第65页-216页。
    325.张胜彦.《清代台湾书院制度初探》.《食货月刊》,1976年,第6卷3期。
    326.黄得时.《大龙峒之沿革》.《台北文物》,1953年,第2卷2期:第41页-42页。
    327.黄新宪.《闽台书院的历史渊源》.《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0年,第2期:第66页-77页。
    328.杨护源.《北市书院初探—以学海书院为中心》.《台北文献》,1999年,直字128期:第87页-106页。
    329.刘远智.《台湾诗社的渊源与流衍》.《台北文献》,1982年,第59、60期:第281页-295页。
    330.赖子清.《北市科举提名录》.《台北文物》,1957年,第6卷第1期:第29页-36页。
    331.赖子清.《台湾科甲艺文集—北台篇(下)》.《台北文物》,1958年,第7卷第1期:第73页-81页。
    332.赖子清.《古今北台诗社》.《台北文献》,1985年,第74期:第171页-188页。
    333.赖彰能.《乡贤与菁英》.《嘉义市文献》,1995年11月,第11期。
    334.林孟辉.《从书院学规看清代台湾书院的儒学教育宗旨》.《孔孟月刊》,1999年2月,第37卷第6期。
    335.林孟辉.《清代台湾书院的儒学教育内涵试探》.《中国文化月刊》,1999年8月,第233期。
    336.谢长法.《清代地方官学与社会教化》.《孔孟月刊》,1997年2月,第35卷6期。
    337.罗肇锦.《清代台湾书院童蒙教本与教学理念》.《台湾源流》,2000年3月,第17期。
    338.苏启明.《台湾古书院小史》.《国立历史博物馆馆刊》,1997年6月,第7卷4期。
    339.陈晟康.《头份陈家——一个移民家族在台湾发展的个案分析》.《苗栗文献》,1991年8月:第45页-56页。
    340.吴培基.《澎湖文石书院历任山长及史迹考证》.《老古石》,第47期:第2页-76页。
    341.陈在正.《平和埔坪林氏宗族的发展及向台湾移民》.《台湾源流》,1992年12月:第4页-16页。
    342.陈在正.《平和板仔心田赖氏家族发展及向台湾移民》.《台湾源流》,1990年06月:第30页-41页。
    343.陈在正.《平和台祠吴氏宗族的发展及向台湾移民》.《台湾源流》,1989年06月:第33页-45页。
    344.安国楼.《从郑氏规范看家族教育》.《台湾源流》.2003年12月:第34页-50页。
    345.郭果六.《新竹乡贤郑崇和及其墓葬形制》.《历史月刊》,1997年9月号:第20页-23页。
    346.林文龙.《台湾的科举及相关习俗》.《社教资料杂志》,1999年3月,第248期。
    347.傅正玲.《台湾儒家经典教育的历程考察》.《鹅湖月刊》.第28卷第5期:第29页-39页。
    348.陈长城.《宜兰仰山吟社沿革》.《台北文献》,1994年9月,直字109期:第141页-161页。
    349.范胜雄.《“开台进士”说》.《台南文化》,1998年12月,第46期:第31页-40页。
    350.黄祖荫.《新竹进士考略》.《竹堑文献》,2000年4月,第15期:第89页-92页。
    351.徐惠隆.《兰阳开发的几位乡贤》.《历史月刊》,1996年10月:第10页-15页。
    352.吴炳辉.《清代台湾文科进士流传事迹举隅》.《明新学报》,第30期:第76页-85页。
    353.刘松寿.《闽南人在员林》上.《台湾源流》,1990年.第16期:第53页-67页。
    354.刘松寿.《闽南人在员林》下.《台湾源流》,1990年.第17期:第31页-43页。
    355.潘朝阳.《台湾文化的儒家常道是台湾永续的中轴》.《鹅湖月刊》,1994年.第30卷第2期:第2页-9页。
    356.林耀游.《清台湾县学教谕郑兼才的儒学思想与实践》.《成大中文学报》,1998年.第6期:第129页-147页。
    357.刘振维.《彰化鹿港文开书院儒学精神之研究》.《朝阳人文社会学刊》,第3卷第2期:第28页-53页。
    358.彭焕胜、吴正龙.《清代彰化县儒学的生员教育》.《教育研究集刊》,2005年9月,第51辑第3期:第53页-82页。
    359.彭焕胜、吴正龙.《清代彰化县儒学的建置与组织》.《教育研究集刊》,2003年9月,第49辑第3期:第113页-141页。
    360.余育婷.《从郑用锡、陈维英、施琼芳看清代道咸时期台湾诗人的传承与发展》.《国文天地》,第21卷第10期:第87页-91页。
    361.林文龙.《彰化杨家的内山移垦》.《彰化文献》,1991年.第3期:第5页-14页。
    362.黄丽生.《清代边区儒学的发展与特质:台湾书院与内蒙古书院的比较》.《台湾师大历史学报》,2005年12月,第34期:第97页-136页。
    363.庄国土.《海贸与移民互动:十七—十八世纪闽南人移民台湾原因—兼论漳泉籍移民差异》.《台湾文献》,2000年6月,第51卷第2期,第11页-26页。
    364.许雪姬.《台湾家族史研究与史料》.《台湾史与台湾史料》,总第2辑:第211页-240页。
    365.李国宏.《石狮塘后黄氏史迹调查》.《晋江谱牒研究》,总第12期:第9页-12页。
    366.粘良图.《见证闽台血缘关系的粘氏大宗祠》.《晋江谱牒研究》,总第15期:第29页-32页。
    367.郑梦星.《安海九房施与台清八堡圳》.《晋江谱牒研究》,总第4期。
    368.粘良图.《见证闽台血缘关系的粘氏大宗祠》.《晋江谱牒研究》,总第15期。
    369.陈炎正.《从谱牒看闽台移民发展— 以台中牛骂头(清水地区)杨蔡家族为例》.《晋江谱牒研究》,总第4期。
    370.陈长城.《清代宜兰举人以上科甲人物之调查》.《台湾文献》1984年.第35卷第1期:第40页-42页。
    371.林文龙.《鹿谷乡举人林凤池传略》.《台湾文献》1975年.第26卷第1期:第69页-70页。
    372.林文龙.《鹿港诗人施梅樵资料杂录》《台湾风物》,1976年.第26卷第4期:第40页-41页。
    373.林文龙.《清代台湾书院讲席汇录》.《台湾文献》,1997年,第42卷第2期:第241页-265页。
    374.陈长城.《介绍宜兰摆里陈氏鉴湖堂聚落》.《史联杂志》,1984年.第4期:第77页-80页,
    375.陈长城.《吴沙与杨士芳》.《台湾文献》,1977年,第28卷第3期:第127页-132页。
    376.洪樱芬.《儒学精神在清代台湾的演进》.《屏东文献》,2003年,第7期:第61页-69页。
    377.丘奕松.《南瀛乡贤录》.《南瀛文献》,1985年,第30卷:第88页-99页。
    378.丘敏勇.《大稻埕举人陈霞林事迹考》.《台北文献》,1989年,第87卷:第89页-204页。
    379.余育婷.《台南诗人施琼芳及其作品中的本土关怀》.《台南文化》,2006年,第60期:第115页-133页。
    380.林文龙.《清末寓台诗人林豪事略》.《台湾文献》,1979年,第30卷第4期:第127页-139页。
    381.张正藩.《清代书院述略》.《国立编译馆馆刊》,1973年,第2卷第3期:第223页-234页。
    382.黄梅雨.《从闽台关系史看台湾文化的定位》.《首届海峡两岸闽南文化学术研计会论文汇编》,2001年。
    383.吴金鹏.《族谱:明清时期晋江移民迁台的原因》.《闽台文化》.第4期。
    384.陈在正.《济阳丁始迁闽入台考》.《台湾研究集刊》,1989年,第4期。
    385.陈绍馨.《台湾人口变迁与社会变迁》.《台湾家庭世系与聚落形态》,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79年。
    386.何绵山.《清代台湾家族的形成》.《华夏文化》,2004年,第3期。
    387.林嘉书.《南靖县向台湾移民的谱牒文献调查研究》.《台湾研究集刊》.1998年,第4期。
    388.戴炎辉.《台湾家族制度与祖先祭祀团体》.《台湾文化论丛》.第2辑。
    389.石奕龙.《台湾宜兰与福建漳浦关系初探》.《宜兰研究》.1998年。
    390.台湾总督府.《台湾扬文会策议》.台湾日日新报社,中央图书馆台湾分馆,微卷资料。
    391.徐兰川.《由私塾学堂扩建而成的台中“文昌公庙”》.《中央日报》,1996年。
    392.丘麟翔.《嘉义县乡贤录》.《嘉义市文献》,第14期。
    393.郑梦星.《安海九房施与台湾八堡圳》.《晋江谱牒研究》,第4期。
    394.张纯甫《先考清处士迪吉府君行状》.《张纯甫全集》,新竹:新竹市文化中心,1998年。
    395.许雪姬.《邵友濂与台湾的自强新政》.《清季自强运动研讨会论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8年。
    396.郭海鸣.《稻江选士录》.《台北文物》,第2卷第2期。
    397.陈维英.《偷闲录》.《台北文物》.第3卷第1期,1953年。
    398.郑用锡.《示松儿》.《北郭园诗钞》.台北:大通书局,1987年。
    399.吴守璞.《林本源家小史》.《台湾风物》,1952年,第2卷2期。
    400.《谢琯樵先贤流寓台湾浅析》.《艺术论文集刊》,1993年。
    401.林朗庵.《台湾金石学导师吕西村》.黄水沛译.《文献专刊》,1953年。
    402.江淑文、黄湘玲、曾绚煜.《寻找台湾的客家人》.《汉声杂志》,第23期,1989年6月。
    403.蔡渊洁.《清代台湾社会上升流动的两个个案》.《台湾风物》,第30卷第2期,1980年。
    404.余英时.《汉代循吏与文化传播》.《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联经出版公司.1987年。
    405.蔡渊洁.《清代台湾社会领导阶层性质之转变》.《史联杂志》,1983年,第3期。
    406.卓克华.《清代士林潘家之发展兼及台北士绅交往之网络关系》.《北县文化》,2002年。
    407.彭文宇:《台湾移民社会的家庭形态》.《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0年,第7期。
    408.苏黎明:《泉州村落家族文化在台湾》.《华侨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
    409.彭文宇:《清代闽台家族及其比较》.《福建论坛》(文史哲版),199年,第5期。
    410.肖永明:《家族力量对书院发展的推动及其动机》.《求索》,2005年,第2期。
    411.李晓静、李小燕:《从客家谱牒的家规家训看客家人的价值观念》.《龙岩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
    412.李小燕:《从族谱的家规家训看客家人的价值观念》.《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413.李祖基:《大陆移民渡台的原因与类型》.《台湾研究集刊》,2004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