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前期西洋音乐在华传播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明清时期,伴随着大量西方传教士入华传教,中国历史上又一次出现大规模文化交流-西学东渐。中西文化由此不断接触、碰撞、互摄互融,中国音乐艺术文化出现了亘古未有的拓展。本论文以清前期社会历史为背景,立足于搜集到的文献资料,主要截取清前期西洋音乐东传为研究对象,并细化分成初期活跃、中期发展两个阶段,分别从西乐东传的路线、媒介、渠道等方面予以论述,以期能精略勾勒出当时中西音乐文化交流的历史原貌,透析其历史作用和地位。
     西方传教士以奇异的西洋音乐为手段,上取悦于君王、士大夫,下吸引普通民众,以间接实现在华传播基督教之目的。虽其传教色彩十分显明,但同时客观上也带来了西方艺术文化,促进了西方文化在华传播。由于中国传统观念文化与西方基督文化的巨大差异,中西双方文化冲突在所难免,音乐艺术文化交流范围、广度、深度等方面有限。但不可否认,这种交流对中西双方的音乐文化都产生了积极影响,顺应了世界文化发展的潮流,符合社会文化进步的趋势。
Accompanied by a large number of western missionary into China to preach, another large-scale culture exchange, as was called Eastward Spread of Western Culture, appeared in Chinese history in Ming and Qing Dynasty. Hence with the constant contact, impact and fusion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there was an unprecedented development in Chinese music art culture. In order to outline the historical form of the music culture exchange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accurately and analyze its historical function and status,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background of early Qing dynasty's social history and the collected documents, mainly intercepts the eastern spread of western music in early Qing dynasty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discusses the route, medium and channel of western music to China respectively by refining it into two stages, which are the active initial stage and the development intermediate stage.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spreading Christianity in China indirectly, Western missionaries took extoric western music as a means to please the up-class king and gentry and attarct the low-class ordinary people. Although with obvious preaching bankground, them also brought western art culture objectively and promoted the spread of western culture in China. Because of the hug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Western Christian culture, cultural conflict was inevitable for both of them, which limited the scope, breadth and depth of the exchange of music art culture. Undoubtly, this kind of exchange had a positive impact on the music culture for both sides,complied with the world culture development current and conformed the social culture progressive tendency.
引文
1.(清)梁迪:《茂山堂诗草》(第二集),康熙年间刊本。
    2.(清)杜臻:《经纬堂诗集》卷二,康熙年间刻本。
    3.(清)赵怀玉:《亦有生斋文集》,嘉庆二十四年刻本。
    4.(清)宗圣坦:《洋琴歌》,《九曲山房诗钞》卷四,嘉庆刻本。
    5.(清)叶廷勋:《梅花书屋诗钞》卷四,道光年间刊本。
    6.(清)祝淮:《新修香山县志》卷四,道光七年刊本。
    7.(清)钟启韶:《听钟楼诗钞》卷三,道光十年刊本。
    8.(清)叶廷枢:《澳门杂咏》,《芙蓉书屋诗钞》卷四,道光十一年刊本。
    9.(清)黄培芳:《夷楼听番女弹洋琴》,《岭海楼诗钞》卷九,道光二十一年刊本。
    10.(清)释迹删:《寓普济禅院寄东林诸子》,《咸陟堂诗集》卷一十四,道光二十五年重刻本。
    11.(清)张九铖:《番行篇》,《紫岘山人诗集》,咸丰元年刻本。
    12.(清)陈昙:《竹枝词》,《感遇堂诗集》,咸丰二年刻本
    13.(清)汤贻汾:《琴隐园诗集》卷三二,同治年间刻本。
    14.(清)蔡显原:《听西洋夷女操洋琴》,《铭心书屋诗钞》卷二,同治二年刊本。
    15.(清)潘仪增:《番禺潘氏诗略》,光绪二十年刻本。
    16.(清)高士奇:《蓬山密记》,古学汇刊,上海国粹学报社,1912年。
    17.(清)张应昌:《清诗铎》卷十三,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
    18.(清)谈迁:《北游录》,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
    19.(清)魏源:《魏源集》,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
    20.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清代档案史料丛编》,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
    21.(清)吴长元:《宸垣识略》,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1年。
    22.(清)赵翼:《檐曝杂记》,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
    23.(清)邓之诚:《清诗纪事初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24.(清)徐珂:《清稗类钞》(全册),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
    25.(清)陈祥耀:《清诗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
    26.(清)麟庆:《同春听筝》,《鸿雪因缘图记》,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4年。
    27.(清)麟庆:《鸿雪因缘图记》,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4年。
    28.(清)屈大均:《广东新语》,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29.(清)梁佩兰:《六莹堂集》卷二,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2年。
    30.(清)印光任、张汝霖著,赵春晨校:《澳门纪略》,澳门文化司署,1992年。
    31.(清)弘历:《清高宗御制诗文全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
    32.(清)赵尔巽等:《清史稿》,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
    33.(清)赵翼:《赵翼诗词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34.爱汉者编,黄时鉴整理:《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
    35.(清)李声振《百戏竹枝词》,《中华竹枝词》,北京古籍出版社,1997年。
    36.南京图书馆古籍部编:《澳门问题史料集》,北京:中华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8年。
    37.中国历史第一档案等编:《明清时期澳门问题档案文献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
    38.(清)乾隆官修:《清朝文献通考》,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
    39.(清)刘锦藻:《续文献通考》,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
    40.(比)钟鸣旦、杜鼎克:《耶稣会罗马档案明清天主教文献》,台北:利氏学社,2002年。
    41.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清中前期西洋天主教在华活动档案史料》,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
    42.朱家溍:《养心殿造办处史料辑览》(雍正朝),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3年。
    43.钱仲联:《清诗纪事》,南京:凤凰出版社,2004年。
    44.国家图书馆历史档案文献部编:《清内务府档案文献汇编》,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4年。
    45.(清)吴历撰,章文钦笺注:《吴渔山集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
    1.(意)艾儒略(Jules Alon):《大西西泰利先生行迹》,陈垣序刊辨学遗犊本,1929年。
    2.萧若瑟:《天主教传行中国考》,河北献县天主堂1937年排印本。
    3.徐宗泽:《中国天主教传教史概论》,上海土山湾印刷馆,1938年。
    4.方豪:《中国天主教史论丛》,上海:商务印书馆,1947年。
    5.罗光:《天主教在华传教史集》,台北:光启出版社,1967年。
    6.方豪:《方豪六十自定稿》,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69年。
    7.樊国阴著,吴宗文译:《遣使会在华传教史》,台北:天主教华明书局,1971年。
    8.吴相湘:《近代史事论丛》,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民国六十七年。
    9.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
    10.李志刚:《基督教早期在华传教史》,台湾:商务印书馆,1985年。
    11.杜文凯:《清代西人见闻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年。
    12.方豪:《中国天主教史人物传》,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
    13.徐宗泽:《明清间耶稣会士译著提要》,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
    14.许明龙:《中西文化交流先驱》,北京:东方出版社,1993年。
    15.陶亚兵:《中西音乐交流史稿》,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4年。
    16.韩承良:《中国天主教传教历史》,台北:思高圣经学会出版社,1994年。
    17.冯文慈:《中外音乐交流史》,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
    18.朱维铮:《基督教与近代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
    19.林仁川,徐晓望:《明末清初中西文化冲突》,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1999年。
    20.章文钦:《澳门历史文化》,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
    21.张星娘:《欧化东渐史》,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
    22.吴义雄:《在宗教与世俗之间-基督教新教传教士在华南沿海的早期活动研究》,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
    23.徐海松:《清初士人与西学》,北京:东方出版社,2000年。
    24.韩一英:《清代基督教大事记简编》,澳门:澳门培正中学出版,2000年。
    25.陶亚兵:《明清间的中西音乐交流》,北京:东方出版社,2001年。
    26.沈定平:《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史》,北京:商务出版社,2001年。
    27.张西平:《中国与欧洲早期宗教和哲学交流史》,北京:东方出版社,2001年。
    28.林延清、李梦芝:《五千年中外文化交流史》,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
    29.严建强:《十八世纪中国文化在西欧的传播及其反应》,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年。
    30.郭德焱:《基督教新教传教士与广州口岸》,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
    31.赵春晨:《基督教与近代岭南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32.章文钦:《澳门诗词笺注》,珠海:珠海出版社,2003年。
    33.阎宗临:《传教士与法国早期汉学》,郑州:大象出版社,2003年。
    34.孙尚扬、钟鸣旦:《1840年前的中国基督教》,北京:学苑出版社,2004年。
    35.顾裕禄:《中国天主教述评》,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
    36.王小甫:《古代中外文化交流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37.张国刚、吴莉苇:《中西文化关系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38.萧一山:《清代通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39.崔维孝:《明清之际西班牙方济会在华传教研究(1579-1732)》,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40.余三乐:《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明末清初北京天主教堂》,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
    41.卓新平:《基督宗教研究(北京教堂文化探微)》,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
    40.夏滟洲、王小龙:《中国音乐简史》,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年。
    41.黄敏学:《中国音乐文化与作品赏析》,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年。
    42.蔡鸿生:《中外交流史事考述》,郑州:大象出版社,2007年。
    43.沈定平:《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史》(增订本),北京:商务出版社,2007年
    44.戚印平:《远东耶稣会史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
    45.张先清:《史料与视界-中文文献与中国基督教史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46.王雪:《基督教与陕西》,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
    47.阴法鲁:《阴法鲁学术论文集》,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
    48.方豪:《中西交通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49.黄爱平、黄兴涛:《西学与清代文化》,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
    50.尚智丛:《传教士与西学东渐》,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8年。
    51.章文钦:《吴渔山及其华化天学》,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
    1.王光祈:《千百年中国与西方的交流》,《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54年第3期。
    2.王柔:《西洋音乐传入中国考》,《音乐研究》1982年第2期。
    3.杨乃济:《乾隆宫廷西洋乐队》,《紫禁城》1984年第4期。
    4.阴法鲁:《古代中外音乐文化交流问题探讨》,《中国音乐学》1985年第1期。
    5.廖辅叔:《乾隆宫中音乐中的洋玩意》,《音乐研究》1990年第1期。
    6.杨小川:《律劳卑使团评析》,《复旦大学学报(社科版)》1996年第6期。
    7.丁顺茹:《论西方传教士在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广州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3期。
    8.鞠德源等:《清宫廷画家郎士宁年普》,《故宫博物院院刊》,1998年第2期。
    9.周湘:《夷乐与洋琴——清诗中所见西乐东传》,《学术研究》2002年第7期。
    10.汤开健:《明清之际西洋音乐在中国内地传播考略》,《学术研究》2002年第6期。
    11.谭树林:《清初在华欧洲传教士与早期的海外留学生》,《史学研究》2002年第2期。
    12.邹振环:《明清之际岭南的“教堂文化”及其影响》,《学术研究》2002年第11期。
    13.汪申申:《清代音乐理论管窥》,《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
    14.谢瑾:《康熙时期西乐中传之思考》,《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15.汤开健:《明清之际西乐在中国内地传播考略》,《故宫博物院院刊》2003年第2期。
    16.谢贵安:《西器东传与前近代中国社会》,《学术月刊》2003年第3期。
    17.汤开建、黄春艳:《明清之际自鸣钟在江南的传播与生产》,《史林》2006年第3期。
    18.张翠兰:《稀见清代洋琴史料二题》,《中国音乐》(季刊),2006年第3期。
    19.李云:《马戛尔尼使团与中英音乐文化交流》,《艺苑》2006年第7期。
    20.王旋:《基督教赞美诗在近代中国的传播及其影响》,《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6年增刊。
    21.李冉:《明清中乐西传欧洲的初步研究》,福建师大硕士论文,2006年。
    22.张娟:《明清时期西方键盘乐器在中国的传播管窥》,陕西师大硕士论文,2006年。
    23.张翠兰:《百戏竹枝词洋琴史料考释》,《艺术百家》2007年第1期。
    24.王晨曦:《“康乾盛世”时期小提琴音乐宫廷传播史料考》,《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25.黄玉军:《明清之际西方传教士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作用》,《济宁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第1期。
    26.向思敏:《从外交文化视角看马嘎尔尼使团访华》,《长春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
    1.(法)白晋著,赵晨译:《康熙皇帝》,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
    2.(美)卫思韩(J.E.Wills):《关于1662-1687年耶稣会中国传教团的一些荷兰史料》,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清史研究集》第七集,光明日报出版社,1990年。
    3.(葡)曾德昭著,何高济译:《大中国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4.(葡)麦德乐著,金国平译:《葡萄牙国王唐·若昂五世遣中华及靼鞑雍正皇帝特使出使简记》,《中葡关系史地考证》,澳门基金会,2000年。
    5.(英)斯当东著,叶笃义译:《英使谒见乾隆纪实》(An authentic account of an embassy from the king of Great Britain to the emperor of China),香港:三联书店,1994年。
    6.朱静编译:《洋教士看中国朝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
    7.(罗)尼斯·米理斯库,蒋本良译:《中国漫记》,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0年。
    8.(捷)严嘉乐:《中国来信(1716-1735)》,郑州:大象出版社,2002年。
    9.(法)李明著,郭强译:《中国近事报道(1687-1692)》,郑州:大象出版社,2004年。
    10.(法)杜赫德著,吕一民、郑德弟等译:《耶稣会士中国书简集》,郑州:大象出版社,2005年。
    11.(德)G·G·莱布尼茨著,杨保筠译:《中国近事》,郑州:大象出版社,2005年。
    12.(英)马戛尔尼著,刘半农译:《1793乾隆英使觐见记》,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年。
    13.(意)马国贤(MatteoRipa)著,(英)普兰迪译:《清廷十三年——马国贤在华回忆录》,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年。
    1. Noel Golvers:The Astronomia Europaea of Ferdinand Verbiest, S. J. (Dillingen,1687), Nettetal:Steyler Verlag,1993.
    2. Stephen Uhalley, Jr. and Xiaoxin Wu, China and Christianity, New York:the Ricci Institute for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al History,2001.
    3. Teixeira, Manuel, The Church of St. Paul in Maucau, Lisboa, Centro de Estudos Historicos Ultramarinos da Junta de Investigacoes Cientificas do Ultramar,1979.
    4. Nicolas Standert (ed.), Handbook of Chriatianity in China, Volumes One:635-1800. Leiden/Boston /Kolin:Brill,2001.
    5.(法)费赖之:《1522-1773年在华耶稣会士传略及著述提要》(Notices biographiques et bibliographiques,sur les Jesuites de lancienne mission de Chine 1522-1773),上海土山湾1932-1934年。
    6.(意)德礼贤:《中国天主教传教史》,北京:商务印刷馆,1934年。
    7.(德)魏特著,杨丙辰译:《汤若望传》,上海:商务印书馆,1949年。
    8.利奇温、朱杰勤:《十八世纪中国与欧洲文化的接触》,上海:商务印书馆,1962年。
    9.赖治恩著,陶为翼译:《耶稣会士在中国》,台中:光启出版社,1965年。
    10.(法)樊国阴(Octavo Feneux)著,吴宗文译:《遣使会在华传教史》,台北:华明书局,1977年。
    11.(荷)包乐史著,程绍刚等译:《中荷交往史》,阿姆斯特丹:路口店出版社,1989年。
    12.(荷)约翰·尼霍夫(Johan Nieuhof)著,庄国土译:《(荷使初访中国记)研究》,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89年。
    13.(法)卫青心,黄庆华:《法国对华传教政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
    14.(法)安田朴、谢和耐著,耿异译:《明清间入华耶稣会士和中西文化交流》,成都:巴蜀出版社,1993年。
    15.(法)费赖之著,冯承钧译:《在华耶稣会士列传及书目》,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
    16.(法)荣振华著,耿异译:《在华耶稣会士列传及书目补编》,北京:中华书局,1995。
    17.(法)陈艳霞著,耿异译:《华乐西传法兰西》,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年。
    18.(葡)费尔南多·克雷亚·德·奥利维拉著,杨立民等译:《葡中接触五百年》,澳门:纪念葡萄牙发现事业澳门地区委员会、东方基金会,1999年。
    19.(美)魏若望:《南怀仁》,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
    20.(英)爱尼斯·安德逊著,费振东译:《英国人眼中的大清王朝》,北京:群言出版社,2002年。
    21.(法)雅克玲·泰夫奈著,耿异:《西来的喇嘛》,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年
    22.(法)谢和耐著,耿异译:《中国与基督教:中西文化的首次撞击》(增订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23.(比)钟鸣旦等:《1840年前的中国基督教》,北京:学苑出版社,2004年。
    24.谭树林:《马礼逊与中西文化交流》,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4年
    25.(美)魏若望著,吴莉伟译:《耶稣会士傅圣泽神甫传》(Controversinal ideas in china and in Europe:A biography of jean-francois Foucquet,1665-1741),郑州:大象出版社,2006年。
    26.(俄)尼古拉·阿多拉茨著,阎国栋等译:《东正教在华传播两年史》,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
    1.(法)弗朗索瓦·皮卡尔著,贾抒冰译:《明清时期中西音乐文化交流概况》,《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2.(葡)若埃尔(Joel Canhao):《徐日异-17世纪在中国皇宫的葡萄牙乐师》,《文化杂志》1988年第4期。
    3.(法)钱德明(Joseph-Marie Amiot)著,叶灯译:《中国古今音乐记》(Memoires sur la musique des Chinoistant anciens que mldernes),《艺苑》,1997年第1期。
    1冯文慈:《中外音乐交流史》,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
    2陶亚兵:《中西音乐交流史稿》,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4年。
    3陶亚兵:《明清间的中西音乐交流》,北京:东方出版社,2001年。
    4王柔:《西洋音乐传入中国考》,《音乐研究》,1982年,第2期。
    5周湘:《夷乐与洋琴——清诗中所见西乐东传》,《学术研究》,2002年,第7期。
    6谢瑾:《康熙时期西乐中传之思考》,《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7汤开健:《明清之际西洋音乐在中国内地传播考略》, 《学术研究》,2002年第6期。
    8汤开健:《明清之际西洋音乐在中国内地传播考略》, 《故宫博物院院刊》,2003年第2期。
    9李云: 《马戛尔尼使团与中英音乐文化交流》, 《艺苑》,2006年,第7期。
    10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
    11林延清、李梦芝:北京: 《五千年中外文化交流史》,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
    12王小甫、范恩实、宁永娟编著:《古代中外文化交流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13张国刚、吴莉苇:《中西文化关系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14方豪:《中西交通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15夏滟洲、王小龙编著:《中国音乐简史》,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年。
    16黄敏学:《中国音乐文化与作品赏析》,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年。
    17[法]陈艳霞著,耿昇译:《华乐西传法兰西》,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年。
    18[法]弗朗索瓦·皮卡尔著,贾抒冰译:《明清时期中西音乐文化交流概况》,《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19[清]屈大均:《广东新语》,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20[清]印光任、张汝霖:《澳门纪略》,赵春晨校注,澳门文化司署,1992年。
    21[清]乾隆官修:《清朝文献通考》,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
    22[近]刘锦藻:《清朝续文献通考》,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
    23方豪:《中国天主教史人物传》,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
    24[清]邓之诚: 《清诗纪事初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25[清]徐珂: 《清稗类钞》(第十册),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
    26[清]张应昌: 《清诗铎》卷十三,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
    27[清]赵翼: 《赵翼诗词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28[法]费赖之著,冯承钧译《在华耶稣会士列传及书目》,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
    29[德]魏特著,杨丙辰译:《汤若望传》,上海:商务印书馆,1949年。
    30 Nicolas Standert (ed.), Handbook of Chriatianity in China, Volumes One 635-1800. Leiden/Boston/Kolin:Brill, 2001.
    31[英]斯当东著,叶笃义译: 《英使谒见乾隆纪实》(An authentic account of an embassy from the King of Great Britain to the Emperor of China),香港:三联书店,1994年。4
    32[德]格罗塞:《艺术的起源》,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第229页。
    33本文中,西方音乐与西洋音乐为同义。清代称西洋音乐为多,今日称西方音乐为多。
    34《二十五史·明史》卷三二六,外国列传第二一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8703页。
    35详见张力、刘鉴唐:《中国教案史》,成都:四川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第154-214页。
    36吴义雄:《在宗教与世俗之间——基督教新教传教士在华南沿海的早期活动研究》,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
    37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清中前西洋天主教在华活动档案史料》,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
    38吴义雄:《在宗教与世俗之间——基督教新教传教士在华南沿海的早期活动研究》,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
    39李强:《葡国与澳门宗教艺术及西方传教士对中西美术与乐舞戏剧交流之贡献》,《文化杂志》,2005年第56期,第110页。
    40李岩:《缤纷妙响——澳门音乐》,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第50页。
    41李岩:《缤纷妙响——澳门音乐》,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第51页。
    42王介南:《近代中外文化交流史》,太原:书海出版社,2009年,第51页。
    43[清]印光任、张汝霖著,赵春晨校注:《澳门纪略》,澳门文化司署,1992年。
    44[法]费赖之著,冯承钧译:《在华耶稣会列传及书目》(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第311页。
    45[法]费赖之著,冯承钧译:《在华耶稣会列传及书目》(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第890页。
    46[法]费赖之著,冯承钧译:《在华耶稣会列传及书目》(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第236页。
    47翁飞、张勤:《西方传教士在安徽的早期活动》,《安徽史学》,1985年第2期。
    48张泽:《清代禁教期的天主教》,台北:台湾光启出版社,1992年,第104页。
    49[德]魏特:《汤若望传》,上海:商务印书馆,1949年。
    50张国刚、吴莉苇: 《中西文化关系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542页。
    51[清]《读史偶述》,转引自《陈垣学术论文集》,中华书局,1982年,第226页。
    52 Noel Golvers:The Astronomia Europaea of Ferdinand Verbiest, S. J. (Dillingen,1687), Nettetal:Steyler Verlag,1993,p.125.引自余三乐:《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40页。
    53方豪:《中国天主教史人物传》,中华书局影印本(中册),第260页。
    54[法]白晋著,赵晨译:《康熙皇帝》,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
    55韩琦、吴昱校注:《熙朝定案》,《熙朝崇正集》,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437页。
    56吴相湘:《近代史事论丛》(第二册),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78年,第387页。
    57[葡]若埃尔(Joel Canhao):《徐日昇-17世纪在中国皇宫的葡萄牙乐师》,《文化杂志》,1988年第4期。
    58[意]马国贤著,李天纲译:《清宫十三年-马国贤神甫回忆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59方豪:《中国天主教史人物传》(中册),中华书局影印本,第351页。
    60[意]马国贤著,李天纲译: 《清宫十三年——马国贤神甫回忆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62陶亚兵:《明清时期中西音乐交流史》,北京:东方出版社,2001年,第116页。
    61方豪:《中国天主教史人物传》(中册),中华书局影印本,第351页。
    63徐懋德(Andre Pereira 1690-1743),葡萄牙耶稣会传教士,1716年随戴进贤一同来华,曾在中国的南方几省传教,又在广州任会长和财务员前后达12至13年之久,进京后曾与德理格一起编写乐理书籍《律吕正义》。见《明清间在华耶稣会士列传》,第787页。
    64[捷]严嘉乐著,丛林等译:《中国来信(1716-1735)》,郑州:大象出版社,2002年,第5页。
    65[捷]严嘉乐著,丛林等译:《严嘉乐从广州寄给布尔诺尤利乌斯·兹维克尔的信》,《中国来信(1716-1735)》,郑州:大象出版社,2002年,第18页。
    66[法]费赖之著,冯承钧译:《在华耶稣会列传及书目》(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第669页。
    67[法]费赖之著,冯承钧译:《在华耶稣会列传及书目》(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第670页。
    68[捷]严嘉乐著,丛林译: 《中国来信(1716-1725)》,郑州:大象出版社,2002年,第56页。
    69即康熙十三子胤祥,雍正即位后,于1723年提升为一等一级皇子(和硕亲王)。同年受命总理户部,1725年又补授予他二级皇子(郡王)称号,1727年起主管直隶省水利航运。
    70[捷]严嘉乐著,丛林译: 《中国来信(1716-1725)》,郑州:大象出版社,2002年,第59页。
    71[法]陈艳霞:《华乐西传法兰西》,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年,第46页。
    72[法]钱德明著,叶灯译:《中国古今音乐考》,《艺苑》1996年第4期。
    73[法]费赖之著,冯承钧译:《在华耶稣会列传及书目》,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第655页。
    74方豪:《中西交通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626页。
    75[英]马戛尔尼著,刘半农译:《1793乾隆英使觐见记》,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36页。
    76[法]费赖之著,冯承钧译:《在华耶稣会列传及书目》,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第458页。
    77方豪:《同治前欧洲留学史略》,《方豪六十自定稿》,台北:燕京印书馆,1969年,第387页。
    78《传教士蒋友仁神父致嘉类思神父的信》,[法]杜赫德编,郑德弟等译:《耶稣会士中国书简集》(下卷),郑州:大象出版社,2001年,第246页。
    79[葡]费尔南·门德斯·平托著,范维信译:《远游记》,载《文化杂志》第31期,第141-142页。
    80[葡]麦德乐(Alexaolre Metello de Sousa Menezes)著,金国平译:《葡萄牙国王唐·若昂五世遣中华及鞑靼雍正皇帝特使出使简记》,《中葡关系史地考证》,澳门基金会,2000年,第207页。
    81[葡]麦德乐(Alexaolre Metello de Sousa Menezes)著,金国平译:《葡萄牙国王唐·若昂五世遣中华及鞑靼雍正皇帝特使出使简记》,《中葡关系史地考证》,澳门基金会,2000年,第225页。
    82欧初、王贵忱:《屈大均全集》卷一,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第38页。
    83[清]屈大均:《广东新语》卷十八,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485页。
    84[意]艾儒略(Jules Alon):《大西西泰利先生行迹》,陈垣序刊辨学遗犊本,1929年。另见:吴相湘:《西洋音乐东传纪略》,第386页。
    85[荷]约翰·尼霍夫(Johan Nieuhof)著,庄国土译:《荷使初访中国记》,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75页。
    86约翰·小韦尔斯(J.E. wills):《关于1662年-1687年耶稣会中国传教团的一些荷兰史料》,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清史研究集》(第七集),光明日报出版社,1990年。
    87[荷]约翰·尼霍夫(Johan Nieuhof)著,庄国土译:《(荷使初访中国记)研究》,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65页。
    88[法]佩雷菲特(Alain Peyrefitte):《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撞击》,北京:三联书店,2007年。
    89[英]爱尼斯·安德逊著,费振东译:《英国人眼中的大清王朝》,北京:群言出版社,2002年,第111页。
    90[英]爱尼斯·安德逊著:《英国人眼中的大清王朝》,北京:群言出版社,2002年,第143页。
    91[法]佩雷菲特(Alain Peyrefitte):《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撞击》,北京:三联书店,2007年。
    92张芝联:《中英通使二百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Proceedings of the chengde conference on the bicentenary of sino-british relations 1793-1993),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89页。《掌故丛编》,第8卷,第58-59页。
    93[英]斯当东著,叶笃义译:《英使谒见乾隆纪实)) (An authentic account of an embassy from the king of Great Britain to the emperor of China),香港:三联书店,1994年。
    94[英]马戛尔尼著,刘半农译:《《1793乾隆英使觐见记》,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78页。
    95[清]徐珂:《清稗类钞》(第十册),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第4961页。
    96[清]刘锦藻:《清朝续文献通考》,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
    会传教士安文思曾为工程师,善造机械。“有一次献一自鸣钟,每小时自鸣一次,钟鸣后继以乐
    声,每时乐声不同,乐止后继以枪声,远处可闻”。97安文思、利类思都曾先后进献过自鸣钟,
    98不仅实现了曲线布道,同时也将钟表的测时原理和欧洲的音乐艺术传入了中国。最大的自鸣音乐钟是徐日异在北京南堂建造的钟楼,它所奏的乐曲旋律非常优美且美妙和
    谐,能奏西方乐曲,也能奏中国音调。南怀仁在《欧洲天文学》一书中的第26章钟表术中,详
    细地描述了徐日异为南堂建造的钟楼,以及当时这一罕见的欧洲式的教堂钟楼在北京市民中引
    起的轰动。他写道:徐日异神父建造了一个大钟,安装在北京城内教堂的塔楼上,巨大的铜钟能奏出优美的旋律,箭形的指针位于塔楼顶端的正面,在标有巨大数字的圆盘上显示着每一天的钟点时间。由于钟声传播得遥远和广阔,使得我们的教堂也在帝国都城里名声远播。众多人拥挤着前来观看我们的教堂。无论如何,最令他们惊奇的是每到一个整点前钟楼所奏出的序曲音乐。的确,因为徐日异神父特别精通音乐,他设计了很多能奏出和谐音乐的钟铃,用车床精密地制造出来,然后悬挂在钟楼正面最高的塔楼上,塔楼是敞开的。在每一个钟铃里,他按照欧洲方式用铁丝系上一个精心设计的钟锤,使它们能奏出美妙和谐的音乐。在钟楼的空隙间,他放置了一面圆柱形的鼓轮。在这鼓轮上,他用插上一些表示音阶的、相互之间的间隔成比例的小钉的方法,预置了中国音乐的声调。当时间快到了该敲大钟的时候,这鼓轮就自动地起动,借助它的重力旋出完美的中国音调。当这鼓声一结束,那大钟就立即以深沉厚重的音响敲起来.99如南怀仁所记,徐日异制作的大钟,运用简单的机械原理,使它能整点准确报时,也能在
    报时的同时奏响优美的乐曲,这在当时的中国确实罕见,它是17世纪时钟制作技术在欧洲的进
    步,使得机械乐器发展得相当完善,而且极为流行。可以说,欧洲机构乐器和时钟的制作技术,
    通过徐日昇的工作介绍到中国。因此在当时中国产生的效果也不同凡响,许多民众都前往观看,
    以致街道堵塞。正如南怀仁在其《欧洲天文学》中这样描述:我实在是无法用言词来形容这一新奇精巧的设计是如何使前来观看的人们感到狂喜。甚至在超出我们教堂前广场之外的广大的街区里,都不能阻止这拥挤、失序的人潮,更不要说我们的教堂和教堂前的广场了。特别是在固定的公共节日里,每个小时都有不同的观光者潮水般地、络绎不绝地前来观看。虽然其中绝大部分是异教徒,但他们还是以屈膝叩头的方式向救世主的塑像表示他们的敬意。100
    97[法]费赖之著,冯承钧译:《在华耶稣会列传及书目》,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第242页。
    98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编:《大西洋耶稣会士利类思等奏报敬进西洋方物以表臣沈本》,《明清时期澳门问题
    档案文献汇编》(一),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43页。
    99 Noel Golvers:The Astronomia Europaea of Ferdinand VerBiest, S.J.(Dillingen,1687),Nettetal:Steyler Verlag,1993,
    p.125.引自余三乐:《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27页。
    100 Noel Golvers:The Astronomia Europaea of Ferdinand Verbiest,S.J.(Dillingen,1687),Nettetal:Steyler
    Verlag,1993,p.125.引自余三乐:《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27页.
    101[清]赵翼:《西洋千里镜及乐器》,《檐曝杂记》卷二,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36页。
    102[捷]严嘉乐著,丛林译: 《中国来信(1716-1725)》,郑州:大象出版社,2002年,第56页。
    103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上册),台北:晓园出版社,1994年,第39页。
    104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清中前期西洋天主教在华活动档案史料》,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第31页。
    105[英]斯当东著,叶笃义译:《英使谒见乾隆纪实》(An authentic account of an embassy from the king of Great Britain to the emperor of China),香港:三联书店,1994年。
    106[英]马戛尔尼著,刘半农译:《《1793乾隆英使觐见记》,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61页。
    107[英]马戛尔尼著,刘半农译:((1793乾隆英使觐见记》,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61页。
    108[荷]约翰尼霍夫(Johan Nieuhof)著,庄国土译:《<荷使初访中国记>研究》,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60页。
    109顾卫民:《基督宗教艺术在华发展史》,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第264页。
    110[法]荣振华著,耿异译:《入华耶稣会士列传及书目补编》(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第569页。
    111孙殿起辑、雷孟水编:《北京风俗杂咏》,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24页。
    112陶亚兵:《明清时期中西音乐交流史》,北京:东方出版社,2001年,第116页。
    113 Francisco Rodeigues:A Formacao Intelectual do jesuita (Porto,1917),P.495转引自Joel Canhao:《徐日昇神父—
    —17世纪在中国皇宫的葡萄牙乐师》,《文化杂志》,1988年,第4期,第35页。
    114 Noel Golvers:The Astronomia Europaea of Ferdinand Verbiest,S. J. (Dillingen,1687), Nettetal:Steyler Verlag,1993.p.125.引自余三乐:《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28页。
    115¨[清]赵翼:《西洋千里镜及乐器》,《檐曝杂记》,中华书局标点本,1982年,第36页。
    116[朝鲜]朴趾源:《热河日记》,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7年,第325页。
    117[法]樊国梁:《燕京开教略》(下篇),清光绪三十一年北京救世堂排印本,第76页。
    118朱静编译:《洋教士看中国朝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1页。
    119余三乐:《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70页。
    120陶亚兵: 《中西音乐交流史搞》,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4年,第146页。
    121解成:《基督教在华传播系年》(河北卷),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59页。
    122[法]费赖之著,冯承钧译:《在华耶稣会列传及书目》(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第146-147页。
    123[法]杜赫德:《耶稣会士中国书简集中国回忆录》(第一册),郑州:大象出版社,2005年,第330页。
    124[法]费赖之著,冯承钧译:《在华耶稣会列传及书目》,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第430页。
    125 Nicolas Standaert, Handbook of Christianity in China, Volume One:635-1800, Leiden:Brill,2001.
    126雍正十年《广东巡抚鄂弥达奏闻驱逐广州各堂堂主至澳门将教堂改作公所折》及乾隆十八年《江苏巡抚庄有恭奏陈广州府南海番禺等县沙地不归澳门同知管理折》,见《明清时期澳门问题档案文件汇编》第一册,第169-171、276页。
    127[清]印光任、赵汝霖著,赵春晨校注:《澳门记略校注》,澳门文化司署,1992年,第149页。
    128《殷弘绪神父致中、印传教区巡阅使的信》,[法]杜赫德编,郑德第译:《耶稣会士中国书简集》(第2卷),郑州:大象出版社,2001年,第64页。
    129《耶稣会传教上巴多明神父的信》,[法]杜赫德编、郑德第译:《耶稣会中国书简集》,郑州:大象出版社,2001年,第135页。
    130《耶稣会传教上巴多明神父的信》,[法]杜赫德编、郑德第译:《耶稣会中国书简集》,郑州:大象出版社,,2001年,第135页。
    131[法]费赖之著《明清间在华耶稣会士列传》,天主教上海教区光启社,1997年,第1050页。另见:陈小鲁:《基督宗教音乐史》,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第368页。
    132李志刚:《基督教早期在华传教史》,台湾商务印书馆,1985年,资料来源于Alexander Wylie,Memo。转引自陶亚兵:《明清间的中西音乐交流史》,第128页。
    133陶亚兵:《明清间的中西音乐交流史》,北京:东方出版社,2001年,第129页。
    134陈小鲁:《基督宗教音乐史》,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第518页。
    135[法]白晋著,赵晨译.:《康熙皇帝》,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
    136吴相湘:《近代史事论丛》(第二册),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民国六十七年,393页。
    137陶亚兵:《明清时期中西音乐交流史》,北京:东方出版社,2001年,第39页。
    138陶亚兵:《中国音乐交流史稿》,北京:中国大百科出版社,1994年,第87页。
    139故宫博物院:《御制律吕正义上编下编续篇》,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年。
    140吴相湘:《近代史事论丛》(第二册),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78年,394页。
    141[清]徐珂:《清稗类钞》(第十册),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第4961页。
    142陶亚兵:《明清时期中西音乐交流史》,北京:东方出版社,2001年,第35页。
    143余三乐:《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45页。
    144夏成钢:《各作成做活计清档》,《湖山品题》,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年。此书为中国第一历史
    档案馆各类宫中资料,包括:陈设档、奏销档、活计档等,以及国家图书馆样式雷档案。
    145[明]冯时可:《蓬窗续录》,《五朝小说大观》,第四函第四册,上海扫叶山房发行。
    146[清]高士奇:《蓬山密记》,《古学汇刊》卷三, 上海:国粹学报社,1912年。
    147[清]马国贤著,李天纲译《清廷十三年》,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56页。
    148[法]荣振华:耿异译《入华耶稣会士列传及书目补编》(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500页。
    149[法]钱德明(Joseph-Marie Amiot)著,叶灯译:《中国古今音乐记》(Memoires sur la musique des Chinoistant
    anciens que mldernes),《艺苑》,1997年第1期。
    150续萍: 《明清时期钢琴在中国的传播》, 《大众文艺》,2009年第3期。
    151朱静编译:《洋教士看中国朝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7页。
    152汤开健: 《明清之际西洋音乐在中国内地传播考略》,故宫博物院院刊2003年第2期。
    153夏成钢:《各作成做活计清档》,《湖山品题》,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年。
    154鞠德源等:《清宫廷画家郎士宁年谱》,《故宫博物院院刊》1998年第2期。
    155夏成钢:《各作成做活计清档》,《湖山品题》,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年。
    156 Francois Froger:Relation du premoer voyage des Francois a la Chine,载Asia Major,1826,p.117.见方豪《中西交通史》,第625页。
    157陶亚兵:《明清时期中西音乐交流史》,北京:东方出版社,2001年,第41页。
    158[意]白佐良等著,萧晓玲译:《意大利与中国》,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第190页。
    159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
    160 Francois Froger:Relation du premoer voyage des Francois a la Chine,载Asia Major,1826,p.100.另见方豪《中西交通史》,第625页。
    161 Pelliot, Paul:Le Premier voyage de"Amphitrite", p.61, note 2.见方豪:《中西交通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625页。
    162[法]费赖之著,冯承钧译:《在华耶稣会列传及书目》(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第775页。
    163[法]费赖之著,冯承钧译:《在华耶稣会列传及书目》(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第776页。
    164陶亚兵:《明清时期中西音乐交流史》,北京:东方出版社,2001年,第61页。
    165陶亚兵:《明清时期中西音乐交流史》,北京:东方出版社,2001年,第61页。
    166方豪: 《中西交通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630页。
    167陶亚兵:《中西音乐交流史稿》,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4年,第148页。
    168陶亚兵:《中西音乐交流史稿》,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4年,第148页。
    169章文钦:《澳门诗词笺注》,珠海:珠海出版社,2003年。
    170[清]梁佩兰:《观海篇赠龚薪圃榷使》,《六莹堂集》卷二,中山大学出版社,1992年。
    171[清]杜臻:《香山澳》,《经纬堂诗集》卷二,康熙年间刻本。
    172[清]释迹删:《寓普济禅院寄东林诸子》,《咸陟堂诗集》卷一十四,道光二十五年重刻本。
    173[清]钟启韶:《澳门杂诗十二首并序》,《听钟楼诗钞》卷三,光绪庚寅刻本。
    174[清]叶廷枢:《澳门杂咏》,《芙蓉书屋诗钞》卷四,道光十一年刊本。
    175汤开健:《16-19世纪西洋音乐在澳门的传播》,《学术研究》,2002年第6期。
    176[清]印光任、赵汝霖原著,赵春晨校注:《澳门记略校注》,澳门文化司署,1992年,172页。
    177[清]吴历撰,章文钦笺注:《圣学诗·诵圣会源流》,《吴渔山集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
    178中国历史第一档案等编:《明清时期澳门问题档案文献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
    179[清]黄培芳:《夷楼听番女弹洋琴》,《岭海楼诗钞》卷九,道光二十一年刊本。
    180章文钦:《澳门诗词笺注》,珠海:珠海出版社,2003年。
    181[清]魏源:《魏源集》(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
    181[清]祝淮:《海防澳门》,《新修香山县志》卷四,道光七年刊本。
    183[清]叶廷勋:《于役澳门纪事》,《梅花书屋诗钞》卷四,道光刊本。
    1844[清]陈兰芝:《澳门记》,《游澳门同人询土风以长歌述之》卷七。
    185[清]赵翼:《同北墅漱田观西洋乐器》,《瓯北集》卷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186[清]吴长元:《宸垣识略》,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1年。
    187[清]赵怀玉:《亦有生斋文集》,嘉庆二十四年(1819)刻本。
    188[清]徐珂:《清稗类钞》(第十册),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
    189[清]胡斯球:《风琴歌》,《竹畦诗钞》卷二
    190[清]苏维熙:《夷童乐》,《旧雨来斋诗草》卷二
    191邓之诚:《清诗纪事初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192章文钦:《澳门诗词笺注》,珠海:珠海出版社,2003年。
    193[清]吴历撰,章文饮笺注:《三馀集·半桐呤》,《吴渔山集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
    194[清]张九铖:《番行篇》,《紫岘山人诗集》卷一,咸丰年间刻本。
    195周湘:《夷乐与洋琴》,《学术研究》,2002年第7期。
    196[清]陈昙:《竹枝词》,《感遇堂诗集》,咸丰二年(1852)刻本。
    197章文钦:《澳门诗词笺注》,珠海:珠海出版社,2003年。
    198[清]徐轲:《清稗类抄》(第十册),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第4963页。
    199[清]徐轲:《清稗类抄》(第十册),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第4962页。
    200[清]麟庆:《同春听筝》,《鸿雪因缘图记》,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影印本,1984年。
    201[清]徐轲:《清稗类抄》(第十册),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第4963页。
    202[清]宗圣坦:《九曲山房诗钞》卷四,《洋琴歌》,嘉庆年间刻本。
    203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清中前西洋天主教在华活动档案史料》,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第335页。
    204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清中前西洋天主教在华活动档案史料》,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第1190页。
    205[英]马礼逊(Robert Morrison):《华英字典》,郑州:大象出版社,2008年,286-287页。
    206[葡]若埃尔Joel Canhao):《徐日异-17世纪在中国皇宫的葡萄牙乐师》,《文化杂志》,1988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