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明代中后期单折讽刺杂剧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明代中后期,北曲杂剧在社会环境及一些社会思潮的影响下,借鉴宋金院本诙谐幽默、短小精悍的优点,对自身的弊端进行一系列的革新。具体表现为:体制上变四折一楔子为单折,兼以讽刺的修辞手法,音乐灵活多变;内容上突破了歌舞升平、祝寿、神仙道化、儿女情爱的藩篱,使杂剧内容开拓出一条警世现世,劝导尘凡俗人的新径。本文把这种新的杂剧体制称为明代中后期单折讽刺杂剧。明代中后期单折讽刺杂剧的大量出现,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艺术成就,为明代杂剧的繁荣做出了贡献。但是,很多人却对它知之甚少。它产生的具体原因何在?它的体制、存本和内容到底是怎样一种情况?这正是本文力图要解决的问题。
     全文共分绪论、正文、结语三大部分。
     绪论部分,分别对选题缘由、明代中后期单折讽刺杂剧研究状况、明代中后期单折讽刺杂剧名称的由来进行阐述,并且对明中后期时间范围进行大致的界定。
     正文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明代中后期单折讽刺杂剧成因探析。该部分对明代中后期单折讽刺杂剧的形成原因进行论述。
     第二部分,明代中后期单折讽刺杂剧体制变化与存本考释。在众多权威资料的基础上考释明中后期单折讽刺杂剧作家作品数量,使我们对存世的明代中后期单折讽刺杂剧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第三部分,明代中后期单折讽刺杂剧作品研究。分为作品内容研究和讽刺特征艺术探析两个部分。
     第四部分,明代中后期单折讽刺杂剧个案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人欲另辟新径,试以重点研究黄方儒与他的《陌花轩杂剧》,希冀能够探寻传承明中后期单折讽刺杂剧的痕迹。
     结语部分,简单分析明代中后期单折讽刺杂剧的成果及在明代的地位。
In the middle and later periods of Ming dynasty,the northern opera under the influence of social environment and social thought, absorbed the advantages of Song and Jin Dynasty opera's humor and short, reformed a series of drawbacks. Specific performance:system from four fold become single fold, and Ironically rhetoric, flexible music. It broke through song and dance, birthday, god, love of content. To make opera have a word of warning, to persuade the new features. The new system is called One-satirize act opera in middle and later periods of Ming dynasty. One-satirize act opera's unique art form and artistic achievements of the Ming Dynasty made a contribution to the prosperity. However, many people know very little about it. What are the reasons? What kind of situation about structure, version and content? This paper tries to solve it.
     There are preface, body and conclusion three parts in this dissertation.
     In the preface, the dissertation illustrates the reason of choosing this topic, research statues of One-satirize act opera, origin of the name of One-satirize act opera, and it generally divides the middle and later periods of Ming dynasty.
     The body is been divided into four parts.
     First one is analysis of One-satirize act opera's formation reason. They are social environment, train of thought and the opera's self reason.
     Second one is analysis of the opera's existing quantity and editions. Based on many authoritative materials, it inspects the work quantity of One-satirize act opera's writer in middle and later periods of Ming, gives us a general knowledge of the existing One-satirize act opera.
     Third one is analysis of the theatrical productions of One-satirize act opera. This part focuses on the substance and art of ironic character in the opera.
     Forth one is individual research of the opera. Based on previous researches, the dissertation emphasizes on Huang Fangru and his Mo Hua Xuan Zaju and hopes to find the orbit of One-satirize act opera in middle and later periods'Ming dynasty.
     The conclusion summarizes the achievements, and the status of the One-satirize act opera.
引文
①卢前:《明清戏曲史》,香港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1页。
    ②徐子方:《20世纪以来明杂剧研究的回顾与点评》,《扬州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
    ①徐子方:《明杂剧史》,中华书局2003年,第163页。
    ②戚世隽:《明代杂剧研究》,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253页。
    ①刘贯文:《傅山全书》,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①沈泰:《盛明杂剧》,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②《明经世文编》,卷五十八,《明仁宗实录》,卷五,中华书局1962年版。
    ③《明史》卷七十,《选举二》,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①康海:《对山集·渼陂先生集序》,卷十,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66册。
    ②李攀龙:《沧溟先生集》,卷十五,台湾伟文图书出版社1976年版,第725页。
    ①傅惜华:《明代杂剧全目》,作家出版社1958年版。
    ②《明史》,卷二八二,《儒林传》卷一,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③《王文成公全书》,卷六,《答季明德》,商务印书馆。
    ④《王文成公全书》卷二《传习录》,商务印书馆。
    ⑤《王文成公全书》卷四《文录》一《与王纯甫》,商务印书馆。
    ⑥《王文成公全书》卷三《语录》三《传习录》下,商务印书馆。
    ⑦《明史》,卷二八二,《儒林传》卷一,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①王澹:《墙东集》,卷十四, 《丙午除夜》
    ②敏泽:《中国美学思想史》第二卷,齐鲁书社,1989年版,第554页。
    ①徐扶明:《元代杂剧艺术》,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版,第17页。
    ②《中国古典戏曲论着集成》(三),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239页。
    ①戚世隽:《明代杂剧体制探论》,《上海戏剧学院学报》,2003第4期。
    ①戚世隽:《明代杂剧研究》,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62页。
    ②曾永义:《明杂剧概论》,学海出版社1979年版,第69页。
    ①陈爽:《中国古代早期的独幕剧——明代一折短剧研究》,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②刘蕾:《明代单折戏研究》,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①刘贯文:《傅山全书》,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②曾永义:《明杂剧概论》,学海出版社1979年版,第31页。
    ①李梦阳:《空同先生集》,台湾伟文图书出版社1976年版,第1446—1447页。
    ②李攀龙:《沧溟先生集》,卷十五,台湾伟文图书出版社1976年版,第725页。
    ③康海:《对山集·渼陂先生集序》,卷十,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66册。
    ①董康:《曲海总目提要》,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431页。
    ①戚世隽:《明代杂剧研究》,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55页。
    ②徐釚:《词苑丛谈》,中华书局2008年版。
    ①祁彪佳:《远山堂剧品》,《中国古典戏曲论着集成》第六册,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
    ②李开先: 《打哑禅》, 《李开先全集》,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年版,第1151页。
    ①周中明:《四声猿》校注本附录之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207页。
    ①《陌花轩》第五出,修绠堂等书店据董氏诵芬室藏《杂剧三集》本重印,1944年版,第23页。
    ①李开先:《康王王唐四子补传》,《李开先全集》,卜键笺校,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年版。
    ①何良俊:《曲论》,《中国古典戏曲论着集成》(四),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9页。
    ②吴梅:《词学通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45页。
    ①周贻白:《中国戏曲发展史纲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259页。
    ①顾起元:《客座赘语》,南京出版社2009年版。
    ①庄一佛:《古典戏曲存目汇考》,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①《陌花轩》第五出,修绠堂等书店据董氏诵芬室藏《杂剧三集》本重印,1944年版,第23页。
    ①清·焦循:《剧说》卷五,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②孙楷第:《戏曲小说书录解题》,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版。
    ①吕天成:《曲品》卷上,《中国古典戏曲论着集成》(六),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
    [1]八木泽元.明代剧作家研究[M].台湾:台湾中新书局,2005。
    [2]传习录[A].王文成公全书(卷二).[C].北京:商务印书馆,1933。
    [3]传习录(下)[A].语录(三).王文成公全书(卷三)[C].北京:商务印书馆,1933。
    [4]答季明德[A].王文成公全书(卷六)[C].北京:商务印书馆,1933。
    [5]邓长风.明清戏曲家考略续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6]董康.曲海总目提要[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
    [7]傅惜华.明代杂剧全目[C].北京:作家出版社,1985。
    [8]古本戏曲丛刊[C].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影印本,1954。
    [9]顾起元.客座赘语[M].南京:南京出版社,2009。
    [10]明·胡文焕.群音类选[C].北京:中华书局,1980。
    [11]何良俊.曲论[A].中国古典戏曲论着集成(四)[C].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
    [12]黄方儒.陌花轩(第五出)[C].修绠堂等书店据董氏诵芬室藏杂剧三集本重印,1944。
    [13]清·焦循.剧说(卷五)[M].上海: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
    [14]康海.对山集·渼陂先生集序(卷十)[M].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66册。
    [15]卢前.明清戏曲史[M].香港:商务印书馆,1961。
    [16]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17]李简.元明戏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18]李开先.康王王唐四子补传[A].李开先全集[C].卜键笺校.湖南: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
    [19]李开先.打哑禅[A].李开先全集[C].湖南: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
    [20]李贽.焚书(卷三)[A].中国古典编剧理论资料汇辑[C].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
    [21]李攀龙撰.沧溟先生集(卷十五)[C].台湾:台湾伟文图书出版社,1976。
    [22]李修生.古本戏曲剧目提要[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
    [23]廖奔.中国戏曲发展史[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0。
    [24]廖奔.中国戏曲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25]敏泽.中国美学思想史(第二卷)[M].山东:齐鲁书社,1989。
    [26]明仁宗实录(卷五)[A].明经世文编(卷五十八)[C].北京:中华书局,1962。
    [27]选举二[A].明史(卷七十)[C].北京:中华书局1974。
    [28]卜键.李开先传略[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9。
    [29]明·祁彪佳.远山堂剧品[A].中国古典戏曲论着集成(第六册)[C].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
    [30]戚世隽.明代杂剧研究[M].广东: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1]青木正儿.中国近世戏曲史[M].上海:商务印书馆,1958。
    [32]儒林传(卷一)[A].明史(卷二八二)[C].北京:中华书局,1974。
    [33]明·沈泰.盛明杂剧[C].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8。
    [34]孙楷第.戏曲小说书录解题[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
    [35]谭正璧.中国文学家大辞典[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
    [36]谭坤.晚明越中曲家群体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
    [37]王国维.宋元戏曲史[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6。
    [38]汪超宏.明清曲家考[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39]吴梅.词学通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40]徐子方.明杂剧史[M].北京:中华书局,2003。
    [41]徐渭.徐渭集[C].北京:中华书局排印本,1983。
    [42]徐朔方.晚明曲家年谱[C].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
    [43]徐扶明.元代杂剧艺术[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
    [44]与王纯甫[A].文录(一).王文成公全书(卷四)[C].北京:商务印书馆,1933。
    [45]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6]中国古典戏曲论着集成(三)[C].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
    [47]庄一拂.古典戏曲存目汇考[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48]曾永义.明杂剧概论[M].台湾:学海出版社,1979。
    [49]周中明.四声猿[C].校注本附录(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50]周贻白.中国戏剧史长编[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
    [51]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52]张全恭.元杂剧史[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
    [53]周明初.晚明士人心态及文学个案[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7。
    [54]陈爽.中国古代早期的独幕剧——明代一折短剧研究:[硕士学位论文] [D].扬州:扬州大学,2004。
    [55]陈刚.徐渭及其《四声猿》的地位和影响述论[J].固原师专学报,2003(2)。
    [56]曹瑜.王衡及其杂剧研究:[硕士学位论文][D].合肥:安徽大学,2007。
    [57]何云麟.我国古典短剧的兴衰[J].福建师大学报,1990(2)。
    [58]胡海玉.徐渭及杂剧《狂鼓史》的现代解读[J].时代文学,2008(6)。
    [59]孔丽君.论叶宪祖及其戏曲创作[J].西北师范大学,2006。
    [60]罗锦堂.短剧论略[J].大陆杂志,1963(1)。
    [61]刘蕾.明代单折戏研究:[硕士学位论文][D].开封:河南大学,2006。
    [62]梁颖珠.试论明后期讽刺剧的题材特点[J].阅读与写作,2007(11)。
    [63]梁志刚.许潮的《泰和记》及《写风情》小考[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4)。
    [64]刘竞.关于王九思《中山狼院本》的体制问题[J].中国文学研究,2008(2)。
    [65]刘奇玉.许潮及其《泰和记》[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3(1)。
    [66]吕靖波.《园林午梦》、《打哑禅》体制辨正[J].文学遗产,2001(3)。
    [67]戚世隽.《明代杂剧体制探论》[J],上海戏剧学院学报,2003。
    [68]钱晓红.论王衡杂剧的创新[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8(5)。
    [69]司徒秀英.徐渭《狂鼓史》和沈自征《鞭歌妓》比较:乔装、角色和存在[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2007(7)
    [70]孙书磊.茅维及其凌霞阁杂剧考述[J].中国典籍与文化,2004(2)。
    [71]王耕夫.论明代的短剧[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87(2)。
    [72]王公望.论《中山狼传》和《中山狼》杂剧并非讽刺李梦阳——兼论《中山狼传》之作者及李梦阳同康海、王九思之关系[J].甘肃社会科学,2004(1)。
    [73]徐泽亮.明代单折短剧渊源考:[硕士学位论文][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07。
    [74]徐子方.20世纪以来明杂剧研究的回顾与点评[J].扬州大学学报,2008(4)。
    [75]徐子方.从剧诗到单折戏——论明杂剧对文学题材的两个贡献[J].江苏大学学报,2007(2)。
    [76]余娟.浅论徐渭及其杂剧著作《四声猿》[J].魅力中国,2008(21)。
    [77]赵震野、王俊清.傅山两部寓言讽刺短剧论析[J].山西师大学报,2005(2)。
    [78]赵芬.试论《四声猿》与《后四声猿》的同而有辩:[硕士学位论文][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08。
    [79]曾维芬.徐渭戏曲浅论:[硕士学位论文][D].广州:华南师范大学,2003。
    [80]郑雅宁.王九思文学研究:[硕士学位论文][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6。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