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招生中少数民族优惠政策分析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我国高校招生中少数民族优惠政策已实施多年,目前仍面临着诸多的问题和挑战,对教育平等的争论一直都是学者们探讨的焦点。
     美国政府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启动的肯定性行动计划,在就业、教育等领域对少数民族、妇女等社会不利群体给予某些优待和照顾,促进了美国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的发展。但几十年来,关于肯定性行动计划存在和实施的争论从未间断。2006年4月14日至15日,“多元文化国际视野下的中美少数民族教育政策比较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在美国迪金森学院召开。来自中国、美国、澳大利亚的与会代表学者和专家就围绕中国少数民族教育优惠政策的理论与实践,中美少数民族优惠(肯定性)政策比较研究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而深入的讨论。
     高校招生中少数民族优惠政策实施以来面临着各方面的挑战,如缺少对受益人群标准的审查以及政策执行中所存在的问题,这些都将导致政策与最初目标产生偏离。这些都对优惠政策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对其完善。社会日趋多元化,少数民族学生对自身价值的认识也日益多元化,人们的主体意识日益增强,对于自身权力的维护和社会公正的追求也更为敏感和迫切,要求建立公平竞争的机制和教育平等的政策法规的保护。
The preferential policy for the minority in university enrollment has been carried out in the decades. Now it still faced the challenges, equality of education was the focal point.
     In the mid-1960s, the American government started the affirmative action programs to give some preferential treatment to the minorities and women in employment and education. The preferential measures brought about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American minorities higher education. But in the past decades, debates on the affirmative action programs never ceased. On April 14th and 15th,“Conference on the Comparison between the Minority Education Policies of China and U.S.A under the International Background of Multi-culture”held in Dickinson College of U.S.A. The scholars who came from Chinese, American and Australia discussed on the Chinese preferential policy to the minorities and the comparison research on the Chinese and American preferential policy (affirmation action) with experts.
     Since the implementation of preferential policy, it has faced challenges that require constant improvement. For instance it lacks the standard review for the benefit crowd and problems existed in the implementation, all of these will lead to policies deviation from the initial objectives. These advanced the new requirements for preferential policies to improve. Society has become more multiplex. Minority students’understanding of their value has also changed. The maintenance of their own power and social justice is more and more exigent,thus the mechanism of fair competition and equality of education policies are claimed to create in order to protect their own right.
引文
[1] 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民族百科全书[M]. 北京: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7.244.
    [2] 铁木尔.民族政策研究文丛(第一辑)[C]. 北京: 民族出版社, 2002.119.
    [3][33][47][61] 周勇.少数人权利的法理[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2.20、28、209、27.
    [4][87] 哈经雄, 腾星. 民族教育学通论[M].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120、254.
    [5] 金东海. 少数民族教育政策研究[M]. 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 2002.41-42.
    [6] 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 中国教育年鉴 1949-1984 年(地方教育)[M]. 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6.980.
    [7] 参见民族资料库:http://www.e56.com.cn/minzu/nation_policy/Policy_detail.asp?Nation_Policy_ID=288 .
    [8][13][24][26] 何东昌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49—1975)[M].海南出版社, 1998.68、1114、3297、332.
    [9][10][11][12][16][17][18][19][22][23] 中国教育事典编委.中国教育事典(高等教育卷)[M]. 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4.713、714、718、718、727、728、727、727、738、740.
    [14] 李生, 赵飞. 民族教育政策与民族教育法的关系[J].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12): 89-92.
    [15] 孙若穷, 滕星, 王美逢. 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学概论[M]. 北京:中国劳动出版社, 1990.48.
    [20] 1976 年新党发[1976]36 号文件《1976 年关于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请求报告》.
    [21] 参见: http://cida.ncet.edu.cn/cn_new/comparative%20study/CRSP-04-01%20Yuan%20Bentao/CRSP-04-01%20Deliverable1-combined.doc.
    [25] 教育部新闻办公室编辑. 2002 中国教育新闻大事记[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74.
    [27] 吉林 2006 高考政策有变少数民族考生照顾分增加[EB/OL]. http://education.163.com/05/1231/09/269PPT7300290076.html , 2005-12-31.
    [28] 新疆:2006 年高考加分最高 50 分最低 10 分[EB/OL]. http://learning.sohu.com/20060519/n243308353.shtml,2006-05-19.
    [29] 国家教育委员会计划财务局编. 中国教育统计年鉴(1987 年)[M]. 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1988.86.
    [30] 国家教委计划建设司编. 中国教育统计年鉴(1991-1992 年)[M].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2.18.
    [31] 教育部发展计划司.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03 年)[M].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6.
    [32] 刘宝存.“肯定性行动计划”论争与美国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的未来走向[J]. 西北民族研究, 2001 (3): 171-178.
    [34] History of Hopwood vs. Texas[EB/OL]. http://resi.tamu.edu/history.htm.
    [35] 李英桃. 加利福尼亚州 209 提案与美国高等教育[EB/OL]: http://ias.cass.cn/show/show_mgyj.asp?id=365 .
    [36] 滕星, 马效义. 中国高等教育的少数民族优惠政策与教育平等[J]. 民族研究, 2005 (5): 10—18.
    [37] 刘江琴. 论卢梭的平等理论[J]. 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7): 12-14.
    [38] 胡森著. 社会环境与学业成就[M]: 张人杰译. 云南:云南教育出版社, 1988.1.
    [39] 顾明远. 教育大辞典?教育哲学卷[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2.100.
    [40][42] 马和民, 许小平. 西方关于教育平等的理论[J].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 1999(1): 73-78.
    [41] 胡洁茹, 王琪. 孔子与柏拉图教育平等思想之比较[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6(3): 9-10.
    [43] 夏之莲. 外国教育发展史料选粹[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598.
    [44] 齐梅. 教育平等论述评[J].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 1996(2): 45-48.
    [45][51][60] 许庆豫. 试论教育平等与教育分流的关系[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2000(9): 23-31.
    [46] 向朝霞. 法治视野中的教育平等[J]. 甘肃行政学院学报, 2002(4): 46-48.
    [48] 马和民, 高旭平. 教育社会学研究[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8.86.
    [49] E?博登海默主编. 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M]: 邓正来译.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9.287.
    [50] 许庆雄. 平等概念的演变与落实[M]. 台湾: 台湾月旦出版社, 1992.71.
    [52][53] 约翰?罗尔斯等主编. 正义论[M]: 何怀宏等译.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8.69、96.
    [54] 乔?萨托利主编. 民主新论[M]: 冯克利,阎克文译. 北京: 东方出版社, 1998.396.
    [55] 弗里德里希?冯?哈耶克主编. 自由秩序原理[M]: 下册. 邓正来译. 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7.172.
    [56] 弗里德里希?冯?哈耶克主编. 自由秩序原理[M]: 上册. 邓正来译. 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7.121.
    [57] 许凤琴. 论教育机会均等的理论结构及基本特征[J]. 教育科学, 2000(1): 16-20.
    [58] 陈中原. 中国教育平等初探[M]. 广州: 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4.62.
    [59] 朱家存. 教育平等:科尔曼的研究及其给我们的启示[J]. 外国教育研究, 2003(12): 23-26.
    [6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 2005 年全国 1%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EB/OL]: http://www.stats.gov.cn/tjgb/rkpcgb/qgrkpcgb/t20060316_402310923.htm,2006-03-16 .
    [63] 转自文摘报. 更改民族不能超过 20 岁[EB/OL]:http://www.gmw.cn/01wzb/2006-06/29/content_441875.htm,2006-06-29 .
    [64][67] 李晓霞. 新疆高校招生中的少数民族考生优惠政策分析[J].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1):77-88.
    [65] 滕星. 小康社会与西部偏远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基础教育[J].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 2004(7):148-150.
    [66] 马戎. 中国少数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J]. 西北民族研究, 1999(1): 1-21.
    [68] 陈暋. 云南民族教育现状调查及思考[J]. 民族教育研究, 2003(3): 19-22.
    [69] 黄春榕, 夏爱英, 杨爱如. 藏、汉族青少年心理健康、身体素质抽样调查分析与比较[J]. 卫生职业教育, 2001(19): 91-93.
    [70] 刘桂臻, 钱铭怡, 肖广兰. 宁夏地区汉族与回族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及父母养育方式的比较研究[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1998(6): 156-159.
    [71] 李辉, 李红. 云南边疆少数民族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 学术探索, 2002(1): 98-101.
    [72] 陈朝阳, 陈树林. 少数民族初中学生压力源调查[J]. 心理科学, 2001(24): 439-441.
    [73] 贾晓波, 高平. 231 名藏族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J]. 民族教育研究, 2000(1): 80-83.
    [74] 陈立鹏. 中国少数民族教育立法论[M]. 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1998.129.
    [75] 何菊仙. 我国教育平等面临的问题与思考[J]. 杭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10): 239-242.
    [76] 郭娅. 四川藏区教育发展现状与对策建议[J]. 民族问题研究(中国人大复印资料), 2003(1): 9-15.
    [77] 郑文. 当代美国教育问题透视[M]. 广州: 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2.246.
    [78] 唐建荣, 杨顺清, 石世文. 贵州少数民族教育现状、问题及对策思考[J]. 民族教育研究, 2004(6)10-17.
    [79] 赵庆典. 对高等学校招生体制改革的思考[J]. 中国高教研究, 2002(1): 54-56.
    [80] 张居正. 进一步加大对少数民族教育的投入[N]. 云南政协报, 2006-3-18 (1).
    [81][85][86] 洪成文.英国少数民族教育政策的变化轨迹[J]. 中国民族教育, 2004(2): 43-45.
    [82] 郭宁, 王珍. 试论新疆近代少数民族教育的发展[J]. 石河子大学学报, 2006(2): 1-3.
    [83] 国家教委民族地区教育司关于印发《全国民族教育发展与改革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EB/OL]. http://www.law-lib.com/law/law_view.asp?id=55328 .
    [84] 何波, 刘旭东. 论少数民族教育政策[J]. 民族教育研究, 1995(1): 3-8.
    [88] 广 西 高 考 加 分 规 定 , 奖 优 秀 照 顾 少 数 民 族 考 生 [EB/OL]. http://learning.sohu.com/20050414/n225178151.shtml,2005-04-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