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分类(32)
气候变化(21)
碳循环(10)
管理 政策 制度(1)
在“碳中和文献”中,命中:32条,耗时:0.045978 秒
1.气候变化对中国观鸟旅游的影响——基于鸟类物候变化的分析
机构:四川大学旅游学院;
关键词:观鸟旅游;;气候变化;;荟萃分析;;鸟类;;中国;;物候
摘要:全球观鸟活动的规模达到了每年几千万人次,观鸟旅游已经成为世界野生动物观赏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气候变化改变了鸟类物候期及其空间格局,这不仅会影响观鸟者的旅游活动,还会进一步对观鸟旅游利益相关者的生计产生影响。监测并尽早地识别出这些影响,提醒利益相关者采取有效的适应策略意义重大。本文引入物候期这一气候变化的"指示器"来反映开展观鸟旅游的重要资源基础——鸟类活动时间以及栖息地格局的变化。通过对1980-2010年中国26个地区的98个物候序列的鸟类研究进行荟萃分析发现:中国鸟类离开、抵达、停留时间以及鸟类栖息地的格局都已经发生了改变。春季、夏季鸟类会提前离开或抵达,但在秋季它们的活动会延迟。鸟类停留的时间主要呈现延长的趋势。温度升高会使鸟类停留时间变长,对观鸟旅游的开展有利。中国低纬度地区和西部地区鸟类停留时间更长。鸟类栖息地的格局呈现出向北和向西迁移的特征。游客和景区工作人员均已感知到鸟类活动时间以及栖息地格局的变化对观鸟旅游产生的影响。
年:2019
出版单位:地理学报
2.碳排放约束下的粮食主产区农业生产效率及其影响因素
作者:刘俊 ; 曾福生
机构: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院;
关键词:农业生产效率;;SBM-Undesirable模型;;Meta-frontier模型;;共同技术比率;;农业碳排放
摘要:在考虑区域间技术集合差异的基础上,将农业碳排放作为非期望产出纳入农业生产效率测算体系中,采用共同前沿(Meta-frontier)和SBM-undesirable模型估算在碳排放约束下粮食主产区2000—2016年的农业生产效率,并通过管理无效率和技术无效率维度分解农业生产无效率项,最后运用随机效应的Tobit模型分析环境变量对共同前沿下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群组前沿下农业生产效率均大于等于共同前沿下农业生产效率;东北地区农业生产效率整体呈上升趋势,中西部地区农业生产效率整体呈下降趋势,东部地区农业生产效率整体较平稳;东北地区农业生产无效率部分主要来自于管理无效率,东部地区及中西部地区农业生产无效率部分绝大部分来自技术无效率;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乡村就业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对碳排放约束的农业生产效率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城市化水平及自然灾害则相反,财政支农比影响不显著。
年:2018
出版单位:江苏农业科学
3.气候变化背景下祁连山区负积温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机构: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黑河上游生态—水文试验研究站;中国科学院内陆河流域生态水文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学;
关键词:负积温;;时空变化;;祁连山;;积温转移;;空间插值
摘要:基于祁连山区及周边32个气象站点56年气象资料和较高分辨率DEM数据,采用"多元回归 残差插值"方法,运用多种空间插值手段,获取研究区负积温空间栅格化数据,并详细分析其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研究区多年平均负积温(绝对值)分布在607~3507℃之间,区域分布差异较大;积温段Ⅲ、Ⅳ和Ⅱ共占据研究区总面积的91.31%;除积温段Ⅵ外,其余按顺序近似呈环状分布,积温值由外向内递增;栅格尺度负积温动态度自南向北,基本呈带状递减。(2)研究区所有站点均表现出负积温初日推迟、终日提前、持续天数缩短趋势,绝大部分站点通过显著性检验。(3)从1960年代到2000年代期间,积温段Ⅰ和Ⅱ面积持续减少,积温段Ⅴ和Ⅵ面积持续增加,是全球气候变暖的必然结果,但近期却表现出相反趋势,表明从2000年代到2010年以后(2010—2015年),变暖趋势处于相对停滞阶段;积温段Ⅲ和Ⅳ面积分别呈波动减少和增加趋势,增减幅度较小。(4)积温段Ⅲ~Ⅳ(25.72%)、Ⅳ~Ⅴ(19.66%)和Ⅱ~Ⅲ(17.90%)是研究区负积温转移的主要类型;从2000年代到2010年以后(2010—2015年),负积温表现为单向转移,即:从积温值较高段向较低段转移;相邻年代间,负积温存在双向转移,但从积温值较高积温段向较低积温段转移仍占绝对优势,体现了气候波动变暖趋势。
年:2017
出版单位:高原气象
4.广东省纺织企业二氧化碳排放报告与核查的调研研究
机构:广州市标准化研究院;
关键词:广东纺织企业;;二氧化碳排放;;报告核查;;调研研究
摘要:随着广东省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的实施,纺织行业在广东省实施碳排放总量控制和配额交易。文章结合广东省低碳相关工作与纺织企业的实情,实地调研代表纺织企业,分析了广东省纺织行业的概况,探究了报告指南、配额分配等相关问题并提出了建议,对摸清广东省纺织行业碳排放现状,进一步发展广东省纺织企业碳排放权交易体系提供了参考。
年:2017
出版单位:中国标准化
5.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城市碳排放及减排潜力分析——以天津市为例
作者:苑清敏 ; 刘琪 ; 刘俊
机构:天津理工大学管理学院;
关键词:环境学;;仿真模拟;;系统动力学;;碳减排
摘要:为促进天津低碳经济发展,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建立了碳排放动力学模型,设置4种不同方案,预测了2013—2030年天津市碳排放的变化趋势,并探求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改善、低碳技术进步和碳汇能力增强对未来天津市碳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方案的碳排放量增长趋势逐年变缓,在综合调控产业结构、能源结构、技术水平和碳汇能力的方案下,天津市将在2028年出现碳排放高峰,2013—2028年累计碳减排潜力为13.02亿t,其中,由于结构调整所带来的碳减排潜力为1.5亿t,由于低碳技术水平提高和碳汇能力增强所带来的减排潜力为11.52亿t。在天津市碳排放量达到峰值后,结构调整、低碳技术水平和碳汇能力继续为碳减排发挥积极作用,相比于结构调整,低碳技术水平提高和碳汇能力增强的减排贡献度更高,是天津市碳减排的主要途径。
年:2016
出版单位:安全与环境学报
6.气候变化对成都桃花观赏旅游的影响与人类适应行为
机构:四川大学旅游学院;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关键词:气候变化;;赏花旅游;;影响与适应;;旅游;;成都
摘要:基于中国物候观测网14年桃花盛花期数据,1987-2014年四川历年报纸100余条桃花节日期记录,以及1987-2013年研究区月均温数据,采用小波分析、相关分析等方法评估了气候变化对桃花观赏旅游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气候变化显著,物候期对气候变化高度敏感,桃花盛花期前三个月和前一个月温度升高1℃,盛花期分别提前6.47天和4.16天。桃花节开幕日期与温度变化趋势及周期对比、两者相关分析发现,过去近30年,成都桃花节组织者通常会根据温度变化调节赏花节开幕日期,但2000-2008年更多的是将节日安排在周末。研究证明气候变化已通过改变植物花期,对赏花旅游产生了影响。管理部门调节节庆日期的方式是赏花旅游适应气候变化影响的有效策略。研究可为评估气候变化对其他时令旅游活动的影响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也可为中国赏花旅游提出适应气候变化的有效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年:2016
出版单位:地理研究
7.钢铁供应链碳排放系统动力学模型与仿真分析
机构:长沙大学经济与管理系;湖南工业大学财经学院;
关键词:钢铁供应链;;碳排放;;控制;;系统动力学
摘要:在对钢铁供应链碳排放系统因果关系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钢铁供应链碳排放系统动力学模型,模拟了吨钢生产碳排放量、单位采购碳排放量和采购周期三个参数对钢铁供应链碳排放总量的影响。研究发现:吨钢生产碳排放量和单位采购碳排放量增加,供应链总碳排放量明显增加;而采购周期对供应链总碳排放量有一定影响,但效果不明显。最后从三个方面提出了碳排放控制建议:引进相关技术和设备降低吨钢生产碳排放量、优化物流过程减少单位采购碳排放量以及合理安排采购周期优化库存量。
年:2015
出版单位: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8.气候变化对安徽黄山市旅游的影响研究
作者:刘俊 ; 李云云
机构:四川大学旅游学院;
关键词:气候变化;;黄山市;;旅游业;;影响与适应
摘要:旅游业对气候变化极为敏感。基于1956-2010年黄山市气候数据,采用旅游气候舒适度综合评价模型计算了黄山市气候舒适度;结合2007-2010年黄山市游客量数据,采用OLS方法建立气候舒适度指数与游客量指数间的回归模型。结果表明,气候变化对安徽省黄山市旅游产生影响显著。其中,对国内旅游市场的影响超过了对入境旅游市场的影响,气候舒适度指数每变化1单位,入境游客量指数变化1.25%,国内游客量指数变化1.49%。研究结果可为提出安徽旅游业应对气候变化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年:2015
出版单位: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9.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温室气体排放特征
机构:甘肃农业大学林学院;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气候中心;辽宁沈阳气象局;河北廊坊气象局;
关键词:城市生活垃圾;;填埋;;焚烧;;CH4和CO2排放
摘要:CH4和CO2是大气中主要的温室气体,研究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过程中二者的排放情况,对制订温室气体减排政策和应对气候变化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利用IPCC(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提供的废弃物处理排放CH4和CO2的计算方法,对1979—2011年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CH4和CO2排放量(不含港澳台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2011年我国城市生活垃圾人均清运量为0.46 t,比2000年增加了53.3%.21979—2011年,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仍以填埋为主,焚烧和堆肥处理方式相对较少,但近年来焚烧处理量呈逐年增加趋势,其中2011年焚烧处理量是2001年的16.8倍.3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产生的CH4和CO2排放量均呈逐年增长趋势,至2011年,二者分别达到7 024.03×104(以CO2当量计,下同)和706.22×104t;其中,2011年CH4排放量是1990年的20.0倍,CO2排放量是2001年的16.8倍.4城市生活垃圾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具有明显的地域特性,其中华东地区CH4和CO2排放总量高达2 570.98×104t;西北地区最小,仅为482.3×104t.该差异与城市发展规模、人们生活习惯和城市化进程等影响因子紧密相关.
年:2015
出版单位:环境科学研究
10.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城市暴雨内涝问题探析
作者:刘俊 ; 鞠永茂 ; 杨弘
机构:总参气象水文局;解放军61741部队;
摘要:2013年夏季,受气候变化引发的大气环流形势场异常调整的影响,先在印度,进而在我国四川、陕西和黑龙江等省区,最后是俄罗斯远东地区,出现了一连串的极端降水事件,造成大面积城市暴雨内涝灾害。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人口和生产力变得越来越集中,极端降水及其伴生的次生灾害所造成的损失正被成倍放大。气候变化引发的极端降水是造成区域洪涝和滑坡、泥石流等次生气象灾害的主要致灾因子,关于极端降水的研究一直备受关注。
年:2015
出版单位:气象科技进展
1
2
3
4
按检索点细分(32)
作者(32)
按资源类型细分(32)
期刊论文(32)
按来源细分(32)
知网(32)
按年细分(32)
2019年(1)
2018年(1)
2017年(2)
2016年(2)
2015年(5)
2014年(1)
2013年(4)
2012年(4)
2011年(2)
2010年(4)
2009年(1)
2007年(4)
2002年(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