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分类(10)
气候变化(10)
在“碳中和文献”中,命中:10条,耗时:0.0739383 秒
1.汉江上游弥陀寺剖面风化成壤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机构: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地理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关键词:风化成壤;;气候变化;;黄土-古土壤;;汉江上游
摘要:对汉江上游弥陀寺发现的完整黄土-古土壤剖面进行了沉积学特征以及磁化率、粒度、烧失量和w(Rb)/w(Sr)等气候替代性指标的分析及研究,结果表明:弥陀寺剖面自下而上具有马兰黄土(L_1)→过渡层黄土(L_t)→古土壤层(S_0)→近代黄土(L0)→表土层(TS)地层序列,记录了自晚更新世以来的气候变化;不同地层单元之间风化成壤差异显著,古土壤层(S_0)的风化成壤强度明显高于其它地层,马兰黄土(L1)的风化成壤强度最弱。剖面风化成壤强度的变化揭示了自马兰黄土堆积以来记录的气候变化,马兰黄土形成时期气候干燥寒冷,过渡层黄土的存在则说明气候由干冷向暖湿转变,古土壤层形成时期气候最为温暖湿润,近代黄土形成时期气候由暖湿向干冷转变。此外,弥陀寺剖面还记录了在全新世大暖期期间的一次气候变冷事件,结合光释光(OSL)测年数据,确定此事件发生于6.48 ka BP左右。
年:2017
出版单位: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湖北庹家湾剖面释光测年与地层年代学及记录的55 ka BP气候变化
机构:陕西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
关键词:黄土-古土壤;;地层年代;;释光测年;;MIS-3;;气候变化;;汉江上游
摘要:以湖北庹家湾剖面为研究对象,对其宏观组构、沉积学及理化性质(磁化率、粒度、色度、元素组成等)进行了测试,用OSL方法进行了测年断代。根据野外和室内实验数据,建立了汉江Ⅰ级阶地上黄土-古土壤的地层序列,并以OSL测年数据为依据进行了地层年代学研究,利用气候替代指标重建了汉江上游55 ka BP以来气候变化的轨迹。认为:汉江Ⅰ级阶地在55 ka BP前后形成,阶地形成后即刻开始接受连续的风尘堆积;其地层从下向上依次分为L1-L3(55.0~28.5 ka BP)→L1-S2(28.5~24.5 ka BP)→L1-L2(24.5~23.0 ka BP)→L1-S1(23.0~21.0 ka BP)→L1-L1(21.0~11.5 ka BP)→Lt(11.5~8.5 ka BP)→S0(8.5~3.0 ka BP)→L0(3.0~0 ka BP);马兰黄土中记录了44.5~41.0 ka BP、37.5~34.0 ka BP、28.5~24.5 ka BP、23.0~21.0 ka BP四个暖湿气候阶段,其中28.5~24.5 ka BP和23.0~21.0 ka BP比较暖湿,形成了古土壤层L1-S2和L1-S1;庹家湾剖面记录的气候事件具有区域性特征,可与深海同位素曲线MIS-3进行良好比较,反映汉江地区MIS-3的后期暖湿程度较高;全新世大暖期(8.5~3.0 ka BP)在汉江上游地区并非一直表现为暖湿的特征,在5~6 ka BP出现短暂的相对凉湿的气候阶段。
年:2017
出版单位:地质学报
3.湖北郧县辽瓦店黄土剖面风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机构: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
关键词:黄土-古土壤;;风化程度;;气候变化;;辽瓦店
摘要:对湖北郧县辽瓦店剖面的沉积学特征及磁化率、粒度、Rb、Sr含量等理化指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辽瓦店剖面自下而上具有马兰黄土(L1)-过渡层(Lt)-古土壤(S0)-全新世黄土(L0)-表土(TS)地层序列;不同地层单元的风化成壤差异明显,其成壤强弱顺序为古土壤S0成壤最强、全新世黄土L0和过渡层Lt次之、马兰黄土L1最弱。成壤强弱的变化揭示出该区晚更新世末期(11 500aBP以前)气候干冷,全新世早期(11 500~8 500aBP)气候处于晚更新世干冷向全新世中期暖湿的过渡阶段,全新世中期(8 500~3 100aBP)气候最为温暖湿润,全新世晚期(3 100aBP以来)气候转为干冷且逐渐恶化的变化过程。
年:2015
出版单位:中国沙漠
4.陕西省丹凤县茶房村黄土-古土壤剖面风化程度及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机构: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
关键词:黄土-古土壤;;风化程度;;古气候;;茶房村
摘要:对陕西丹凤县茶房村黄土剖面的地层学、沉积学特征以及常量元素、磁化率、粒度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茶房村剖面具有表土(MS)→全新世黄土(L0)→古土壤(S0)→过渡黄土(Lt)→马兰黄土(L1)的地层序列;化学风化过程中元素Ca、Na、Mg、K和Si表现为迁移特征,Fe则相对富集,呈现Na>Si>Mg>K>Ca>Al>Fe的迁移序列;剖面总体风化程度处于初等向中等过渡的阶段,不同地层的风化强弱顺序为S0>Lt>L1>L0。化学风化强度的变化表明该区自晚更新世以来气候经历了气候干冷→气候回暖→温暖湿润→气候转凉的变化过程。
年:2014
出版单位:中国沙漠
5.汉江上游郧西郧县段古洪水事件光释光测年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机构: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南京大学海岸与海岛开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汉江;;古洪水;;气候变化;;光释光测年
摘要:通过对汉江上游的野外考察,发现汉江上游郧西—郧县段第一级阶地前沿全新世土壤剖面中夹有多层古洪水滞流沉积物,选择该河段的归仙河口(GXH)剖面进行了详细野外观察,结合粒度成分和磁化率指标分析,证明它们是典型的古洪水滞流沉积物。采用石英的单片再生剂量法(SAR)获得了该剖面中9个样品的光释光年龄值。基于测定的光释光年龄、考古断代和地层对比结果,确定这四期洪水事件分别发生在距今12500-12000 a、7500-7200 a、3100-2800 a,1000-900 a。通过与汉江上游地区、国内和世界各地的多种指标气候变化记录的对比分析,进一步探讨了汉江上游郧西郧县段全新世以来发生的多期古洪水事件发生的气候背景,这一认识有助于深入理解区域洪涝灾害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规律。
年:2014
出版单位:地理研究
6.汉江上游谷地归仙河口剖面风化成壤特征及其记录的气候变化事件
机构: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
关键词:黄土;;风化成壤;;气候变化;;归仙河口;;汉江上游谷地
摘要:对汉江上游谷地归仙河口剖面的地层学、沉积学特征以及磁化率、粒度组成、Rb/Sr比值等理化指标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归仙河口剖面地层完整,具有表土(MS)→全新世黄土(L0)→古土壤(S0)→过渡性黄土(Lt)→马兰黄土(L1)→河流相沉积物(AD)的地层序列,它记录了汉江第一级阶地抬升以来东亚季风的变化信息。不同地层单元的风化成壤差异明显,其成壤强弱序列为:S0>L0>Lt>L1。归仙河口剖面风化成壤强度的变化表明:18 000~11 500aBP,气候干冷,风尘大量堆积,成壤微弱,其中在12 500~12 400aBP出现特大洪水事件;11 500~8 500aBP,气候逐渐向暖湿方向转变,成壤作用有所增强;8 500~3 000aBP,气候最为温暖湿润,成壤作用非常强烈,而在7 500~7 000aBP汉江流域频繁发生特大洪水;距今3 000年开始,气候重新进入一个相对干旱少雨时期,期间气候并不稳定,其中在3 100~3 000aBP和1 000~900aBP出现特大洪水事件。
年:2013
出版单位:中国沙漠
7.渭河流域东部末次冰消期以来的气候变化研究
机构:北方民族大学管理学院;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
关键词:渭河流域;;末次冰消期;;黄土;;代用指标;;气候变化
摘要:通过对位于渭河流域东部的老官台黄土-土壤剖面多气候代用指标的测定,结合野外考察和地层沉积特征分析,揭示了本区气候自末次冰消期以来发生了多期波动和突变事件。14.91~12.45kaB.P.期间本区气候以冷干为主,且在12.45 kaB.P.前后气候最为冷干。12.45~9.34kaB.P.期间表现为快速升温、降水明显增多的变化特点;并在10.38 kaB.P.记录了一期明显的气候突变事件,表现为突然变冷并伴随降水变率的增大,在这种气候背景下发生了显著的坡面侵蚀再沉积过程。9.34~6.77kaB.P.期间,本区气候为全新世以来温度最高、降水最多的最适宜期;其中在8.74~7.94kaB.P.期间发生了气候变冷事件。6.77~5.48kaB.P.期间为全新世大暖期以来气候最为冷干时期。5.48~3.12kaB.P.期间温度有所回升、降水增多,但温湿程度不如9.34~6.77kaB.P.的气候最适宜期;其中4.60~3.76kaB.P.之间在气候趋于变冷的过程中,降水变率较大导致了坡面侵蚀再沉积事件,这对应于夏代前期的洪水多发时期。3.12aB.P.以来,本区气候再次向温度降低、降水量减小的方向变化。
年:2011
出版单位: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8.全新世中国北方气候变化及环境特征
机构: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 陕西西安710062,陕西西安710062,陕西西安710062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陕西杨陵712100
关键词:全新世;;大暖期;;中国北方;;气候变化
摘要:中国地形地貌复杂,又处在具有复杂时空变率的东亚季风控制范围内,这使得不同的研究工作者在一些问题上存在意见分歧.比较统一的意见是:中国全新世始于约10.5kaB.P.;在约9-8kaB.P.左右为一段降温期;7-4kaB.P.为一段温暖期,通常称之为全新世大暖期;大约3kaB.P.左右开始降温,至近代才又升温;约1300a.D.左右进入小冰期,到1850以.D.左右结束,其间又有几次比较明显的温度振荔.1850aA.D. 至今为温度的上升期.对于气候变动的驱动因素,不同的学者看法不一;从长时间尺度看,太阳辐射变化是气候变化的主要驱动力.本文对中国北方全新世气候变化与全新世大暖期的环境特征进行了阐述,对研究全球变化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年:2005
出版单位:固原师专学报
9.关中盆地东部全新世剖面粒度组成与气候变化研究
作者:贾耀锋 ; 庞奖励
机构: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 陕西西安 710062 ,陕西西安 710062
关键词:粒度组成;;气候变化;;关中盆地东部
摘要:根据李湾全新世剖面粒度组成的分析结果,探讨了关中盆地东部黄土粒度组成特征及其所指示的古气候意义:2~6μm的细粒级组分反映了夏季风的强度或成壤作用的强度,26~53μm的较粗颗粒组分反映了冬季风的强度,大于53μm以上的粗颗粒组分反映了冬季风的异常变化特征,小于2μm粘粒组分和6~26μm的较细粒级组分的含量变化可能反映了两种动力条件下搬运的大气粉尘本底;粒度组成变化同时说明:全新世气候的不稳定性在关中盆地东部地区亦有明显的反映,6000~5000aBP的干旱事件在关中盆地具有普遍性。
年:2004
出版单位:中国沙漠
10.陕西岐山黄土剖面Rb、Sr组成与高分辩率气候变化
机构: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 西安710062,西安710062,西安710062
关键词:Rb、Sr和Rb/Sr比值;;全新世;;黄土高原;;气候;;变化
摘要:陕西岐山五里铺全新世黄土剖面层次结构清晰完整。通过对该剖面Rb、Sr含量和磁化率系统测定表明 ,黄土中Rb、Sr含量和Rb/Sr值明显不同于古土壤。它们作为气候替代指标比磁化率更灵敏 ,分辩率更高。Rb、Sr高含量及低Rb/Sr值指示冬季风占优势的干旱期 ,相对低的Rb、Sr含量及高的Rb/Sr值指示夏季风占优势的湿润时期。揭示在大约 6 0 0 0~ 5 0 0 0aBP曾出现一次以干旱为特征的明显气候恶化期 ,使全新世“大暖期”分裂形成两个主要的成壤期。黄土高原南部自全新世以来 ,经历了黄土沉积→土壤发育→黄土覆盖→土壤再度发育→黄土堆积及现代表土的发展演化阶段。
年:2001
出版单位:沉积学报
1
按检索点细分(10)
作者(10)
按资源类型细分(10)
期刊论文(10)
按来源细分(10)
知网(10)
按年细分(10)
2017年(2)
2015年(1)
2014年(2)
2013年(1)
2011年(1)
2005年(1)
2004年(1)
2001年(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