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分类(17)
气候变化(10)
碳循环(5)
清洁能源(1)
管理 政策 制度(2)
在“碳中和文献”中,命中:17条,耗时:0.0539394 秒
1.秸秆还田条件下灌溉方式对双季稻产量及农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机构:江西农业大学双季稻现代化生产协同创新中心/作物生理生态与遗传育种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西省作物生理生态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双季稻;;秸秆还田;;灌溉方式;;温室气体;;产量
摘要:为研究秸秆还田条件下不同灌溉方式对双季稻生长及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以双季稻为对象,通过连续3年田间定位试验,系统分析了秸秆还田条件下不同灌溉方式对双季稻生长和稻田综合温室效应的影响。试验设置持续淹水(F)、中期烤田(F-D-F)和间歇灌溉(F-D-F-M)共3种处理。结果表明:与F处理相比,F-D-F和F-D-F-M处理早稻平均产量分别增加9.8%和2.7%,晚稻平均产量分别增加4.8%和2.0%,其中F-D-F早稻产量显著高于F-D-F-M处理。与F处理相比,F-D-F和F-D-F-M处理早稻平均每穗粒数分别增加12.5%和5.7%,晚稻平均每穗粒数分别增加9.7%和3.1%。在双季稻系统3年轮作周期中,F、F-D-F和F-D-F-M处理CH_4周年累积排放量范围分别为678.2~988.4、322.6~661.7 kg·hm~(-2)·a~(-1)和208.3~520.6 kg·hm~(-2)·a~(-1),N_2O周年累积排放量分别为5.86~12.64、4.25~11.24 kg N·hm~(-2)·a~(-1)和9.14~14.91 kg N·hm~(-2)·a~(-1)。与F处理相比,F-D-F和F-D-F-M处理全球增温潜势分别显著降低31.5%~44.9%和38.2%~53.4%,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分别显著降低36.2%~48.7%和38.8%~54.6%。因此,在南方双季稻区,与持续淹水处理相比,秸秆还田条件下中期烤田和间歇灌溉处理都可以实现水稻高产和稻田温室气体减排的目标。
年:2018
出版单位: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碳排放管理标准体系的构建研究
作者:杨雷 ; 杨秀
机构: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
关键词:碳排放管理;;标准;;低碳
摘要:构建碳排放管理标准体系框架是实现碳排放管理标准化的重要环节。在对我国当前已实施碳排放管理标准的梳理基础上,确定了将碳排放管理标准按照标准性质、应用主体和全生命周期阶段3种分类方法,选择三维坐标系为体系框架建立方法,以每种分类方法为坐标,建立我国碳排放管理标准体系框架。当前我国碳排放管理相关标准缺失较多,将标准体系框架进行填充后,共列举出44类下阶段需完善的标准项目。在此基础上,本研究建议碳排放管理标准体系的建立应遵循结合不同行业和部门排放特征制定不同类型的标准,根据标准目的分类衔接国际相关标准,以及结合碳排放控制工作部署分步骤开展的原则,并提出完善碳排放管理标准体系的相关建议。
年:2018
出版单位: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3.低碳试点开展碳排放评价工作的探讨
机构: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政策法规部;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
关键词:碳排放;;碳评制度;;低碳试点
摘要:碳排放评价制度指对新增项目二氧化碳排放量进行计算和评价的制度,可以从源头控制二氧化碳排放。我国已有五省市低碳试点进行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二氧化碳排放评价相关工作的探索,为国家新建项目碳排放评价制度提供了经验。在试点实践过程中,形成了三种碳评工作形式:广东省的碳评工作与碳交易配额分配方案相结合,低碳制度协同形式;北京市和武汉市在节能评估程序中增加碳评内容的协同能评形式;镇江市则建立了一套单独的碳排放评价标准,形成了一独立碳评形式。本文总结了试点探索工作的经验和成效,并针对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政策和工作建议。
年:2017
出版单位:中国经贸导刊
4.城市生命线系统适应气候变化危机及其对策
作者:付琳 ; 杨秀 ; 冯潇雅
机构: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政策法规部;北京建筑大学北京应对气候变化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
关键词:城市;;气候变化;;适应;;生命线系统
摘要:气候变化是全球性挑战,深刻影响着人类生存和发展。城市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生产生活的核心地带与主要聚集地。2020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将达到60%左右,至2030年,我国将有超过70%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城市生命线系统的安全性直接关乎城市生产建设的正常运行。因此,积极适应气候变化,尽可能提升城市生命线系统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对全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水分、温度和气流等三种致灾因子,将其对应的常见的城市极端气候事件进行分类,并进一步梳理不同极端气候事件对城市供/排水、能源、交通运输和通讯等生命线系统造成的潜在适应气候变化危机,结合新型城市化建设提供了对策分析。最后提出城市生命线系统适应气候变化的政策建议。
年:2017
出版单位:环境经济研究
5.城市适应气候变化行动的国际经验与启示
机构:北京建筑大学北京应对气候变化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政策法规部;
关键词:适应气候变化;;国际经验;;城市治理
摘要:城市适应气候变化已成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战略中的重要环节。总结国际先进经验,对于我国城市科学适应气候变化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从制度、规划、措施等角度,分析总结了伦敦、鹿特丹、温哥华三个城市的适应气候变化经验。城市适应战略的成功要素主要包括:确立政府在适应气候变化治理中的领导地位;建立跨区域、跨部门的协调机构;提高各利益相关者的意识;因地制宜地提出符合本地特征的适应行动和措施;对适应规划进行持续跟踪和评估。结合我国实际,文章总结了国际经验对我国城市开展适应气候变化行动的启示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年:2016
出版单位:生态经济
6.中国农业碳排放的地区差异与收敛性分析
作者:杨秀
机构:山东师范大学经济学院;
关键词:农业碳强度;;区域差异;;泰尔指数;;收敛性
摘要:从农业碳排放源头入手,估算了1993—2011年中国省际农业碳排放总量,并运用泰尔指数及其分解方法,对中国农业碳强度分布的地区差异进行测度并按照东、中、西三大区域进行了结构分解,同时借鉴经济增长理论中的收敛性检验方法,对中国农业碳强度的区域差异进行了收敛性检验。研究发现:1从总体上看,中国农业碳排放总量基本上呈现上升趋势,且前期上升较快,后期上升较慢;2中国农业碳强度的分布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而且差异主要来自于三大区域内部,其中西部地区对农业碳强度总体差异的影响最大;3运用面板数据证实了1994—2011年中国农业碳强度的地区分布不存在σ收敛和条件β收敛。以上结论表明中国农业碳强度水平不会自动降低到稳态,政府对农业碳减排的政策干预将是必不可少的。
年:2016
出版单位:湖北农业科学
7.不同耕作方式对稻田净增温潜势和温室气体强度的影响
机构:江西农业大学双季稻现代化生产协同创新中心/作物生理生态与遗传育种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西省作物生理生态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耕作方式;;甲烷;;氧化亚氮;;土壤固碳;;增温潜势;;温室气体强度;;稻田
摘要:免耕技术近年来在南方稻区被广泛推广应用,但该项技术是否有利于减缓稻田综合温室效应目前并不清楚.因此,本文以双季稻-紫云英为研究对象,利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分别研究不同耕作方式对稻田CH4和N2O排放、双季稻产量、土壤固碳、稻田净综合增温潜势(GWP)和温室气体强度(GHGI)的影响.试验处理包括常规翻耕(CT)、旋耕(RT)和免耕(NT).结果表明,稻田周年CH4累积排放量为233.5~404.0kg·hm-2·a-1,NT和RT处理分别比CT增加73.1%和35.1%.晚稻生长季CH4排放量占周年CH4排放量的53.7%~66.5%,其中,晚稻移栽至烤田期间CH4累积排放通量占晚稻季排放总量的77.0%~81.3%.稻田N2O累积排放量为4.00~4.82 kg·hm-2·a-1(以N计),但各处理之间没有显著差异.稻田年固碳量为0.36~1.31 t·hm-2·a-1(以C计),其中,NT处理比CT和RT处理分别增加148.4%和261.0%.双季稻周年产量为15.2~17.1 t·hm-2,耕作方式对产量没有显著影响.稻田净GWP为5095.4~7788 kg·hm-2(以CO2当量计),其中,RT和NT处理分别比CT增加52.8%和32.2%.稻田GHGI为0.30~0.46 kg·kg-1(以每kg粮食产量产生的CO2当量计),其中,RT和NT处理分别显著高于CT处理50.1%和45.3%.综上所述,免耕在短期内会增加稻田温室效应,但可以促进土壤固碳量的显著增加,因此,其固碳减排的长期效应还有待观测.
年:2015
出版单位:环境科学学报
8.区域碳排放峰值测算若干问题思考:以北京市为例
作者:杨秀 ; 付琳 ; 丁丁
机构: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
关键词:温室气体;;排放峰值;;低碳发展;;低碳城市
摘要:形成经济发展和政策目标相协调的城市化发展模式,推动一部分城市率先达峰,是实现中国2030年左右达到排放峰值的关键。而对于城市来说,测算和研究温室气体排放峰值,其主要意义在于通过测算,设定一个科学合理的排放目标,帮助地方政府结合当地的发展现状和趋势,理清思路,以出台对应的配套政策,形成倒逼机制,促使其更快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低碳发展。目前,在城市层面,温室气体排放量和排放峰值测算方面尚没有统一的方法,在计算方法、计算范畴、选取数据来源和数据处理上也存在不同做法。文章分析了城市层面能源活动相关的CO2排放峰值的测算方法,基于KAYA分解方法,在温室气体排放测算的人口、人均GDP、GDP能耗强度、能源碳强度等参数的内涵和取值进行了探讨,并对排放峰值测算的几个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提出测算CO2排放峰值应考察一次能耗而不是终端能耗,使用常住人口数据而不是户籍人口,根据不变价GDP进行测算。在考虑电力、热力等二次能源的调入调出问题时,应本着"以在当地发生的物理排放源为基准,且应核算与当地GDP相对应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原则,区别测算。以北京市为例,以2011年为基年测算排放峰值,讨论了基本参数的发展趋势,并讨论了排放峰值的不确定性。经测算,北京的CO2排放总量峰值可于2019年出现,达到1.65亿t CO2。最后,讨论了实现排放峰值的主要措施。
年:2015
出版单位: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9.昭鲁坝近50年四季降水量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作者:刘燕 ; 杨秀
机构:昭通学院管理学院;
关键词:昭鲁坝;;降水;;气候变化;;响应
摘要:采用气候倾向率、累积距平、气候统计学等方法,对昭鲁坝降水气候特征及其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进行分析。其结果表明:昭鲁坝近50a总降水趋势减少,且夏秋降水减少趋势显著,≥0.1mm夏季降水日数减少趋势明显,≥0.1mm降水日数为每10年减少1.5个雨日,极端降水的强度和频次均减少。
年:2014
出版单位:资源节约与环保
10.洒渔河流域气候变化及其对水资源的影响
作者:刘燕 ; 杨秀
机构:昭通学院管理学院;
关键词:洒渔河流域;;气温;;降水;;水资源;;响应
摘要:采用气候倾向率、累积距平、气候统计学等方法,对洒渔河流域的气温和降水气候特征及其水资源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进行分析。其结果表明:近50a年来洒渔河流域年平均气温均呈上升趋势,特别是近20a年增暖幅度更加明显。近50a年年平均降水量变化呈减少趋势,年平均降水量的气候倾向率为-26.15mm.10a-1。气温的升高和降水减少导致河川径流量大小减少,从44a的河流径流量资料分析可以看出,昭鲁河和居乐河流量受气温和降水的影响,在近20a也呈现出减少趋势,其倾向率为-21.5m3/s.10a。
年:2014
出版单位: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
1
2
按检索点细分(17)
作者(17)
按资源类型细分(17)
期刊论文(17)
按来源细分(17)
知网(17)
按年细分(17)
2018年(2)
2017年(2)
2016年(2)
2015年(2)
2014年(4)
2011年(1)
2010年(1)
2009年(1)
2008年(1)
2007年(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