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分类(11)
气候变化(7)
碳循环(1)
管理 政策 制度(4)
在“碳中和文献”中,命中:11条,耗时:0.0670143 秒
1.发达国家2020年前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和支持力度盘点
机构: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知合环境发展有限公司;
关键词:减排力度;;气候资金;;2020年前
摘要: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发达国家有率先减排和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气候资金支持的义务。根据《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相关成果,发达国家做出了到2020年减排温室气体和每年动员1000亿美元气候资金的承诺,综合相关数据信息盘点了上述承诺的实施进展,结果显示发达国家2020年减排目标力度不足,核算规则不清晰,部分国家缺乏减排进展,气候资金的概念和范围尚有争议,现有气候资金规模与承诺仍有较大差距,《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资金机制作用仍待加强,并且发展中国家需要更大规模的气候资金支持。发达国家2020年承诺兑现不力不利于巩固多边进程各方互信,且有向发展中国家转嫁责任之嫌。为此,建议中国在国际气候谈判进程中,依托谈判联盟,进一步敦促发达国家履行2020年承诺并提高力度。
年:2018
出版单位: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应对气候变化国家自主贡献的实施、更新与衔接
机构:国家气候战略中心;
摘要: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的2018年新年贺词中特别提到:"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中国坚定维护联合国权威和地位,积极履行应尽的国际义务和责任,信守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承诺,积极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作为对各方期待的回应,习主席再次肯定地表明了"中国的立场和态度",再次展现了中国百分之百实践气候承诺的决心和信心。
年:2018
出版单位:中国发展观察
3.基础四国气候变化南南合作的政策行动及启示
作者:祁悦 ; 樊依纯
机构: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清华大学环境学院;
摘要:一、引言气候变化是当下全球瞩目的热点议题,其全球性、潜在性、长期性、危害性决定了只有通过最广泛的国际合作才能有效应对其影响和危害。应对气候变化国际政治进程在过去二十几年内不断发展和完善,各国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下简称《公约》)下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达成了《京都议定书》、巴厘路线图、坎昆协议等一系列成果,建立了相关机制机构并制定了一系列技术规则。
年:2017
出版单位:世界环境
4.《巴黎协定》将推动全球合作应对气候变化
作者:祁悦 ; 李俊峰
机构:国家气候战略中心;
摘要:2015年12月,在法国巴黎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下简称《公约》)缔约方大会圆满完成了德班平台谈判授权,达成了《巴黎协定》(以下简称《协定》)。这一里程碑式的重要成果,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多边进程注入了新的活力。作为一个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条约,《协定》的实施还需要各方的积极推动,为促成《协定》在2020年前及时生效,各方还需要应对诸多
年:2016
出版单位:环境经济
5.中美欧2020后减缓气候变化行动目标比较研究
机构: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
关键词:气候变化;;国家自主贡献;;减缓;;2020年后
摘要:作为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三个经济体,中、美、欧2020年后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目标备受国际社会关注。本文从排放现状、目标情景、排放轨迹、累积排放、GDP碳强度、非化石能源发展等不同角度对中、美、欧的目标进行了比较,分析了中、美、欧目标和所需行动的异同。本文旨在通过比较分析更好地理解中、美、欧的目标和行动,而并非评价中、美、欧行动目标力度的相对大小。应对气候变化是一个迭代的决策过程,每个国家目标的制定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都有一个结合具体实践不断调整和加强的过程。中、美、欧的新目标将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推到了一个更高的起点而并非行动的终点。
年:2015
出版单位:中国能源
6.联合国气候变化巴黎会议前瞻
作者:李俊峰 ; 陈济 ; 祁悦
机构: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
摘要:《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下简称《公约》)第21次缔约方会议即将于11月30日至12月11日在巴黎召开。巴黎会议将对2020年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做出机制性安排,将成为全球气候治理进程中的里程碑。巴黎会议取得成功将向国际社会发出积极信号,进一步坚定各国绿色低碳发展信心,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一、巴黎会议应该也能够取得成功巴黎会议取得成功已具备科学认识和公众意识
年:2015
出版单位:世界环境
7.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主要结论对《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进程的影响分析
作者:张晓华 ; 高云 ; 祁悦 ; 傅莎
机构: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中国气象局;
关键词:IPCC;;评估报告;;国际气候变化谈判;;不确定性;;决策过程
摘要:IPCC评估报告对国际气候变化谈判进程有重要影响,目前正在陆续发布的第五次评估报告已明确作为气候变化新协议谈判的重要信息来源,对讨论2020年后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机制的影响不容忽视。最先发布的第一工作组评估报告基于新的科学观测事实、更为完善的归因分析和气候系统模式模拟结果,进一步确认了气候变暖的事实,发现了人类活动与全球温升之间因果关系的新证据,以及温室气体累积排放与温升响应之间的定量联系。本文通过分析其中一些关键结论可能的政策含义,探讨了这些关键结论对目前国际气候变化谈判进程和新协议等相关问题的可能影响,探讨了科学信息在气候变化决策过程中的作用,以及如何更为科学地理解和利用这些重要结论。
年:2014
出版单位: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8.应对气候变化国际谈判现状与展望
作者:张晓华 ; 祁悦
机构: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
关键词:应对气候变化国际谈判;;2℃温控目标;;2015协议
摘要:为了应对气候变化愈加严峻的负面影响和更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的国际谈判进程中各方正致力于在2015年达成一个新的协议(简称2015协议),以推动2020年后的国际气候合作。自2011年德班大会之后,各缔约方围绕着新协议展开了密集的磋商和探讨,对新协议的目标、原则、框架和元素形成了一定的共识,但在弥补各国减排目标与2℃温升控制目标的差距、落实"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保障各国承诺的长期有效性、平衡推进减缓、适应、资金和技术支持等各个要素以及国家自主贡献等问题上仍有分歧,目前各方对达成2015协议有强烈的政治意愿,按期达成协议的前景比较乐观。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和谈判是一个长期的过程,2015协议只是其中重要的里程碑之一。
年:2014
出版单位:中国能源
9.气候变化国际谈判中“基础四国”机制的作用和影响
作者:张晓华 ; 胡晓 ; 祁悦
机构: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
摘要:基础四国机制的由来"基础四国"(The BASIC Countries)是由巴西(Brazil)、南非(South Africa)、印度(India)和中国(China)四个主要发展中国家组成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简称《公约》)下的谈判集团,取四国英文名首字母拼成的单词"BASIC"(意为"基础的")为名。"基础四国"机制于2009年11月28日联合国气候变化谈判哥本哈根会议召开前夕,在中国的倡议和推动下形成。[1]自此之后,
年:2014
出版单位:当代世界
10.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中的定位
作者:祁悦
机构:国家气候战略中心国际合作部;
摘要:一、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的背景和形势最近发布的IPCC(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五次评估报告进一步证实了气候变化正在发生,并且人类向大气排放温室气体是造成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1983到2012年可能是北半球自1400年以来最热的30年,世界各地都不同程度地遭受到气候变化的负面影响。积极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成为了各国及全球各界的广泛共识。
年:2014
出版单位:世界环境
1
2
按检索点细分(11)
作者(11)
按资源类型细分(11)
期刊论文(11)
按来源细分(11)
知网(11)
按年细分(11)
2018年(2)
2017年(1)
2016年(1)
2015年(2)
2014年(4)
2009年(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