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分类(12)
气候变化(8)
碳循环(3)
清洁能源(1)
在“碳中和文献”中,命中:12条,耗时:0.0350109 秒
1.能源需求与碳排放驱动因素分解模型发展评述
机构: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北京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新加坡国立大学能源研究所;
关键词:能源需求;;碳排放;;分解式
摘要:该研究对能源需求与碳排放驱动因素分解的理论模型及实证研究文献进行了综述。首先,综述了加性分解式与乘性分解式的一般形式;其次,评述分析了指数分解法与结构分解法理论模型结构;最后,在总结全文研究的基础上展望了能源经济研究领域驱动因素分解未来的研究热点。研究表明:加性分解式在指数分解与结构分解分析研究领域已经得到广泛应用;乘性分解式在指数分解分析领域较结构分解分析更为广泛;随着投入产出表数据可获得性及能源环境政策需求的增强,乘性结构分解模型的开发创新与实证应用将成为该领域未来研究热点。
年:2019
出版单位:生态经济
2.基于动态面板模型的中国区域碳排放影响因素研究
机构:华北电力大学经济管理系;
关键词:碳排放强度;;影响因素;;系统广义矩估计
摘要:通过动态面板模型和系统矩估计方法对影响碳排放强度的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碳排放强度具有显著动态效应,高碳排放省份的动态锁定效应不容忽视。人均GDP与产业结构对碳排放强度具有显著正向效应,环境库兹涅茨假说成立。研发投入对碳排放强度具有显著负向作用,而人口、能源结构和外商直接投资未产生显著作用。因此,优化产业结构和加大研发投入将是加速区域低碳转型的主要潜力方向,同时缓解高碳排放省份的动态锁定效应也是未来低碳转型的重要课题。
年:2019
出版单位:科技管理研究
3.气候变化对新安江水库调度影响与适应性对策
机构:清华大学水利水电工程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流域水循环模拟与调控国家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水库调度;;适应性调度图;;常规调度;;气候变化;;RCPs情景;;新安江水库
摘要:本文评估气候变化对径流和水库调度的影响,并基于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入库径流绘制适应性调度图。针对新安江水库控制区域,利用bcc-csm1.1气候模式输出驱动新安江月水文模型,生成2016—2045年RCP4.5情景下区域逐月径流过程,定量评估RCP4.5情景对径流和水库调度的影响,并基于RCP4.5情景下入库径流绘制适应性调度图。结果表明:与1971—2000年相比,2016—2045年RCP4.5情景下新安江水库控制区域年均径流减小4.96%,且径流年内和年际差异减小;水库多年平均发电量减小2.98%,且发电量年内分配改变;与历史调度规则相比,适应性调度规则可使RCP4.5情景下水库多年平均发电量增加0.54%,发电不确定性减小,单次平均弃水量减小19.62%,故适应性调度规则能够更好地适应RCP4.5情景,充分发挥水库效益。
年:2017
出版单位:水力发电学报
4.1982-2012年中亚地区植被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气候变化的相关分析
机构:新疆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荒漠与绿洲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关键词: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气候变化;;降水;;气温;;植被动态变化;;中亚
摘要:干旱区植被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极为敏感,并且干旱区的植被变化研究对全球碳循环具有重要意义。然而近几十年来,中亚干旱区植被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尚不甚明朗。利用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数据集和MERRA(Modern-Er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for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气象数据,采用经验正交函数(EOF,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和最小二乘法等方法系统分析了31a(1982—2012年)来中亚地区NDVI在不同时间尺度的时空变化特征。进一步分析和研究NDVI与气温和降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982—2012年,中亚地区年NDVI总体呈现缓慢增长趋势,而1994年以后年NDVI呈现明显下降趋势,尤其在哈萨克斯坦北部草原地区下降趋势尤为突出。这可能是由于过去30年间,中亚地区降水累计量的持续减少造成的。NDVI的季节变化表明春季NDVI增长最为明显,冬季则显著下降。与平原区相比,中亚山区的NDVI值增长幅度最大,并且山区年NDVI与季节NDVI呈现显著增加趋势(P<0.05)。中亚地区年NDVI与年降水量正相关,而年NDVI与气温变化存在弱负相关。年NDVI和气温的正相关中心在中亚南部地区,负相关中心则出现在哈萨克斯坦的西部和北部地区;NDVI和降水的相关性中心刚好与气温相反。此外,在近30年间的每年6月至9月,中亚地区NDVI与气温存在近一个月的时间延迟现象。本研究为中亚干旱区生态系统变化和中亚地区碳循环的估算提供科学依据。
年:2017
出版单位:生态学报
5.气候变化下新安江-富春江水电站径流响应模拟及适应性调度研究
机构:河海大学水利水电学院;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流域水循环模拟与调控国家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径流;;BCSD降尺度;;水文模拟;;自适应遗传算法;;不确定性;;新安江-富春江水电站
摘要:评估了气候变化对新安江-富春江水电站控制流域径流的影响,提出不同气候变化情景下的适应性调度方案,并对不确定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16—2099年,新安江水库流域径流量预计降幅为5.4%~5.8%,金华江流域径流量预计增幅为6.2%~7.5%,衢江流域径流量的预计增幅在0.8%以内。在适应性调度模式下,新安江-富春江水电站未来总发电量比常规调度提高3.43%~3.85%,新安江和富春江水电站的最大下泄流量可分别下降22.74%~33.29%和16.57%~17.63%,两电站总弃水量降幅可达81.61%~99.99%和52.98%~58.64%,综合效益显著,且该调度模式对于辐射强度以及不同模式间的不确定性具有良好的适应性。
年:2017
出版单位:水资源保护
6.安阳市农业碳排放驱动因素及脱钩效应分析
机构:安阳师范学院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安阳工学院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
关键词:农业碳排放;;LMDI模型;;影响因素;;脱钩效应;;安阳市
摘要:基于农业生产中翻耕、化肥、农药、农膜、农用柴油和农村用电等6个方面,测算了安阳市1993~2014年的农业碳排放量。结果表明,安阳市农业碳排放总量整体呈上升趋势,碳排放总量由1993年的36.62×104t增加到2014年的143.84×104t,年均增长7.52%,总体上呈"高速—负增长—高速—低速"四阶段演化特征。安阳市农业碳排放总量与经济发展呈典型的倒"U"型曲线关系,目前处于倒"U"型曲线的左侧,拐点还未出现。农业碳排放总量的组成结构随时间变化,从平均占比情况来看依次为农村用电、化肥、农用柴油、农膜、农药和翻耕。运用LMDI模型对安阳市农业碳排放影响因素进行分解,结果显示,农业经济发展对碳排放具有较强促进作用,与基期相比,累计实现了178.09×104t的碳增量,而生产效率、劳动力因素和产业结构因素则对碳排放有抑制作用,分别累计实现52.51×10~4t、12.37×10~4t和5.99×104t的碳减排。Tapio脱钩分析表明,目前安阳市农业碳排放与农业经济发展之间的脱钩关系以扩张负脱钩为主。安阳市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尽早实现农业碳排放与农业经济增长的脱钩。
年:2017
出版单位:农村经济与科技
7.1959—2014年略阳县气候变化趋势分析
机构:略阳县气象局;汉中市气象局;
关键词:气候变化趋势;;Mann-Kendall突变检验;;略阳县
摘要:利用略阳国家基准气候站1959—2014年逐月气温、降水、日照时数、风速资料,采用线性趋势法、Mann-Kendall突变检验法,分析了略阳县近56年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59年以来略阳县气候变暖趋势显著,年平均气温的线性趋势率为0.15℃/10a,并在1994年发生突变,突变后气温显著上升;年降水量呈减少趋势,但不显著,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末降水偏多,90年代初降水开始持续减少;年日照时数也呈现减少趋势;年均风速为减小趋势,其中70年代年均风速均高于多年平均值;年降水量、年日照时数和平均风速均未发生明显突变。近56年略阳县气候存在"暖干化"趋势。
年:2017
出版单位:陕西气象
8.中国气候变化影响与适应:态势和展望
机构: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陆地表层格局与模拟重点实验室;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研究中心;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流域水循环模拟与调控国家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气候变化;;影响与适应;;态势;;展望;;中国
摘要:2015年出版的《第三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总结了第二次评估报告发布以来中国学者对气候变化影响与适应的最新研究结果.科学界对中国气候变化影响与适应研究的主要认识进展有:不同领域(农业、水资源、生态系统、冰冻圈、海岸带等)和区域已经显现出来气候变化影响的事实,总体判断弊大于利,特别是未来进一步增温将主要造成负面影响.影响评估的特点包括,气候变化对重点领域影响评估更加全面,重点领域对气候变化响应过程研究深入,评估方法与数据更加规范,辨识气候变化对不同领域和区域影响的利弊.本文分析了气候变化影响与适应研究差距.未来的研究将集中在降低气候变化影响认识的不确定性、提高定量化风险评估水平、增强气候变化影响与风险的综合交叉、趋利避害适应原则、有序适应机制、定量适应措施.
年:2016
出版单位:科学通报
9.气候变化背景下淮河流域场次暴雨事件时空演变分析
机构: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流域水循环模拟与调控国家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气候变化;;场次暴雨事件;;时空演变;;淮河流域
摘要:全球气候变化对暴雨洪涝等极端天气事件的发生产生了显著影响,识别气候变化背景下暴雨事件的时空变化特征是暴雨洪涝灾害综合应对的关键.以淮河流域为研究区,基于流域内229个气象站点1950-2012年的实测逐小时降水数据,遵循淮河流域实际情况对暴雨事件进行场次划分,并以此作为基础统计单元,借助地理信息系统平台,运用统计学方法并结合气象学理论,以场次暴雨事件开始时间、达到雨强峰值历时、场次平均暴雨历时及暴雨事件发生频次4个指标分析不同年代背景下淮河流域场次暴雨事件发生的过程变化及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场次暴雨发生时间呈现宽幅化和极值化的变化趋势,暴雨发生时间出现了后移和双峰化的特征;暴雨历时及到达雨强峰值历时均呈现增加趋势,整个流域场次暴雨事件在1990s-2000s进入一个增加时期;全球性的气候变化使流域内暴雨事件发生的频次不断增加,历时不断增大,长历时高频次特征明显,尤其是近20 a来,淮河流域暴雨事件高发区域呈现出从流域部分地区向全流域扩张的趋势.
年:2016
出版单位:冰川冻土
10.海流兔河基流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响应分析
机构: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学院;黑龙江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流域水循环模拟与调控国家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基流;;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响应关系;;海流兔河
摘要:基流是海流兔河流域地表径流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流域河流枯水期流量的重要来源,更是维护流域生态环境健康的基本保证。本文采用不同方法对海流兔河流域1957-2011年基流数据进行分析。基于流域水文及气象数据,应用双累积曲线法和SWAT模型分析流域基流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流域基流年内分配不均匀,夏季基流分配量普遍较少;基流年际变化整体呈现下降趋势,并分别于1968、1989和2001年发生突变。流域基流对人类活动的响应强于气候变化,人类活动是流域基流变化的主要因素,降雨是次要因素,气温是第3因素。
年:2015
出版单位: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1
2
按检索点细分(12)
作者(12)
按资源类型细分(12)
期刊论文(12)
按来源细分(12)
知网(12)
按年细分(12)
2019年(2)
2017年(5)
2016年(2)
2015年(1)
2010年(1)
2009年(1)